校本课程论文.完整版

校本课程论文.完整版
校本课程论文.完整版

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东昌府区梁水镇联合校李玉华

内容提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师生的主体作用、合作

意识、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

进行

环境教育,可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自己

的生

活的环境、爱大自然,从而影响带动他人,使学生成为有公众意识、

社会责任感强的环保小卫士。

主题词: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利用校本教材,培养学生了解校史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增光的责任感。

在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欣赏和爱护环境、古迹及动植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研究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激发学生了解北京、了解江北水城的热情,关注周边环境。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和学习自信的态度,发展个性,陶冶性情。我校的六项校本课程内容分别是:

校史教育篇:记载了中心小学的十几年校史,有市区知名的老教师,也有身在海外,仍然关注学校发展的老教师和老毕业生。历任领导一贯重视双基教学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

想指导下,努力建设文明的校园,优化教学环境,突出学校绿色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道德教育篇:我校周围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范筑先故居、孔繁森纪念馆、敬老院居委会等教育基地是孩子经常活动的场所。通过参观访问采集基地素材,编写教育活动资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关注社会,学会与身边的人和事物和谐相处。

环境教育篇:学校位于范筑先纪念塔前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美的环境是绿色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外在条件。在充分调查了解人文、地理、环境、树种、水源的基础上,分年级开展知塔、爱塔、护塔活动,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古迹基地篇:考察范筑先纪念塔、孔繁森纪念馆、西关大桥、运河博物馆、礼拜寺、山陕会馆等古迹,了解其文化背景、历史作用和有趣的小故事,编写导游词;收集图片、照片、绘画作品,展望聊城的变化。激励学生宏扬民族精神,继承发展民族的文化和美德。

教学案例篇:以“主体探究——合作体验”作为EPD教育的课外教学活动模式。围绕绿色教育主题,编写不同年级的班队会案例。以“主体探究——综合渗透”作为EPD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过程、创设教学情境,渗透环境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探究实践中体验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我们把教学效果好的课编写成教学案例集。

学生作品集:我们将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心得、体会、参观游记、电脑小报等集中成册,既是儿童作品集,也是一部儿童成长发展史。

学生在完成自己作品的过程中,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索意识、创新意识都得到不断地加强。

三、研究过程

(一)建立校本课程组认识研发意义

在全体教师中,进行课程改革的有关文件的学习,领会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全面了解校本课程开发内容。组织教研人员培训,请专家讲座,明确科研任务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要求及方法。组建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课程开发的研究方案,并经过多次论证、反复修改,保证了课程开发工作的严谨性,认识到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为了使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和训练,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认识到人类自身的活动与决策对资源、对社会、对全球以及整个环境造成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更加自觉的保护环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观,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参与到其中。在小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环境教育为基础,

但又突破了单纯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教育,是把人的发展、事物的发展放在绿色的底色上,强调的是一种绿色文明、绿色理念,并把这种绿色文化作为一种办学思想,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层面,从而整体上推动着人和物的可持续发展。

多年的环境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师生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有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我校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充分利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和机会,把全面提高师生环境素养为总体目标,以“提高环境意识,加强课堂渗透,丰富实践活动,培养环境素质”为行动指南,做到环境教育在学校,环境意识进家庭,环境行动到社会,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要求作为办学思想贯穿于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科研和建设的整体活动中。创设一套我们自己的校本课程的教材,使广大的师生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得到发展,办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特色的学校。

(二)确定切入点开发校本课程

我们全方位的分析学校教育改革现状和周边的教育资源,在选择研究的内容、方法、形式上进行反复切磋,挖掘各年级段、各学科课本中可以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确定切入点。分年级段进行活动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低年级:以了解认识各种环境知识为主;中年级: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主,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找出合理利用环境的方法;高年级: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搞调查研究,网上查寻,获取直接的体验和资料。

建立两周一次的教研制度,研究课程开发中的问题,讨论编写校本教材框架,把研究进展情况与教师们交流,倾听意见,达成共识。特别强调与研究相关内容的资料收集、数据统计和整理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建立了校本教材档案夹,通过档案夹的应用,进一步强化了教师的科学态度,加强了对主题班队会、教学案例、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等过程性研究成果的记录和收集,丰富了教学的后备资源,研究实践使大家认识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新课程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最重要的形式。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每个活动设有活动目标、时间、准备、过程及总结说明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教学渗透和实践活动的两大特点。重视学生的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每一位实验教师都是实验的研究者和校本课程的创编者。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一线教师的经验。一方面,把他们实施的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经过加工整理编入课程之中,让更多

的教师参照学习;另一方面,组织这些教师参与到课程开发工作中,在总结自己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多的、鲜活的课例,保证课程开发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研讨力度推动课程开发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加强各学科的综合渗透,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建立有效的科技、环保教育体系。校本课程的研究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一个最佳的平台。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稳定、全面和大规模的协作,有利于整合全校教师的力量。只有教师的集体参与,才能使教师在思维碰撞中产生灵感,在信息交流中获得启示,在争辩探讨中理清认识,形成研究的氛围,才能真正提升整个学校的教研能力。

去年,我校学生看着聊城大量的雨水顺着污水沟流失的状况,经过几个月的调查,学生们联合开展了为街道、社区、学校、庭院等设计“自渗井”,对雨水进行截流、存储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为地下水献计献策”联合活动方案编入“环境教育篇”中。

我们召开“创设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研讨会,总结推广研究成果,深化研究的层次。开展行动研究,使实验、课题研究与教师培训、教师的成长同步进行。我们还建立监控奖励制度,表彰有突出贡献的学生和教师。科研效果与经济利益、评优、评先挂钩,推动了校本课程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升了校本教研的层次。

四、研究结果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包括“关于环境”的知识性教学,还同时注重学生的意识、态度与行为的改变,尤其是“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的方式,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完全推入了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中,即教育内容和方式不再是固定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和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相当大灵活性、新鲜性、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这种变化从根本上冲击着传统型学校的管理思路与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条件,充分体现学校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不仅丰富了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也促进教师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主要表现为:在学校,保持教室清洁,用环保学具,节约纸张,爱护花草,美化环境;在家庭,向亲友宣传环保知识,做到垃圾分类,用环保材料装饰家庭,买菜用布袋等;在社会,向居民发环保倡议书,定期擦后海河栏杆,不破坏古建筑,清理绿地,给小鸟安家,给小树穿衣。过去冬天一到,校园内的花儿就没处放了,常常被冻死;而今,师生有了环境意识,深秋季节,主动领养花草,搬入教室,精心浇水养护,

使得校园常年有绿色。学生们感到交流有的可说,作文有的可写,队会有的可做,还能围绕环保、废物利用、节约能源等内容,参加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四展活动,有一批学生的作品获全国及市、区一、二、三等奖。

我们在实施校本课程研究中就遇到许多实际问题:首先,在校本课程研究中,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校本课程的开发急需专家引领,由教师组成的改编小组有待完善。其次,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校本课程的效率?怎样在形式、方法和内容上再精心设计,大胆尝试?也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最后,进一步研究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整合,扩大学校课程开发的内容与范围,收集更多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实施案例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讨,在反思中不断提高,从而真正达到办出可持续发展特色的学校,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小学英语写作校本课程纲要word版本

《快乐英语写作》课程纲要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自编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授课时间:每周两节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写作能力、学会叙述自己一天的时间安排。 培养学生基本的造句的能力,掌握一些固定的英语语言表达。 2.学习能力目标 学会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信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掌握英语写作中组织语言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写作,培养学生基本的英语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愿意用英语叙述身边的人或事物的习惯,学会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二、本课程课程结构具体如下: (一)第一部分——课件展示: 1.每个主题呈现不同课件,先让学生们进行观察。用自己掌握的语言进行描述。 2.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以对学习有及时的评价。 (二)第二部分——学习作文主题中提示的重点单词或句型。 如在学写看图写话《My pet dog》时,先学习重点词汇:cute lovely helpful big eyes like 以及提示句型:This is …, It’s name is …,然后根据所掌握的词汇和句型进行看图说话。

(三)第三部分——书写作文 将组织好的语言成文,注意书写。 (四)第四部分——教师批阅 将学生写好的作文进行面批,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五)第五部分——评价总结 将批阅好的作文进行总结评价,强调出现的问题,对优秀作文予以表扬展示。 三、课程实施建议: 1、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素材。 目前的小学英语教材都提供了丰富的学习素材。如全部采用彩色绘画,且情景绘画贯穿始终;紧密结合儿童好奇、好动、爱说、爱唱和善于模仿和喜欢表演的特点编排和设计教材的内容与形式;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2、创设情景化的写作素材。 在写作教学中创设生动的情景不仅能够营造氛围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利于创造和模拟语言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创设充满童趣的直观情景,如一幅图画、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生动的表演、一种社会现象的描述等。这些情景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材料,并在瞬间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热情。 3、运用生活化的写作素材。 教师在设计写作内容时要尽可能选择一些学生比较熟悉又比较感兴趣的内容,有意识地将写作内容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延伸。只有当写作内容具备生活化的特点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 4、利用多媒体拓展写作素材。 多媒体的运用可使抽象的写作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并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何为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了。“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校本课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在我国,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的一种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的课程。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方面的一个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本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近年来,课程多样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规划课程计划,按照这一计划制定必修课的课程标准,把选修课的决策权交给地方和学校,并颁发了与之相配套的《地方和学校课程开发指南》,旨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管理政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这一决策的实施,改变了“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

校本课程论文(终审稿)

校本课程论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上徐小学唐传建 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学校或没有开展,或开展了校本课程也开始向应试教育靠拢,有个别学校甚至以竞赛辅导课代替校本课程。我认为原因有三:①考试指挥棒的作用。②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并过分拘泥于统编的教科书。③对校本课程的理念理解不深。这些多年来传统惯性,给校本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本文旨在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解读,打消顾虑,激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热情,并通过本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点滴经验——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主题式校园文化建设 朋友聚会,因为都是老师,话题自然离不开教学。我顺便问了句:“你们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了吗?”朋友们都笑了:“语、数、英都来不及上了,谁还上校本课?”“什么是校本课呀?”可见校本课程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由于老师们的不重视,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到了冷落的尴尬情境。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更新理念——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本课程并不神秘 校本课程是专家们做的事? 许多教师有疑惑,校本课程很复杂,它需要经历:需要评估→确定目标→校本教材开发→实施→评价体系→反馈→调整→再实施→再反馈的过程,需要建构太多的观念:质量观、课程观、评价观等,这似乎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一线教师哪能完成?以致于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止步不前。 其实校本课程并不神秘,它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权。 1.校本课程的课程开发从本质上看是教师在学校一级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与

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校本课程开发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切实地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目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为目标,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模式。为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纲要计划,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我校将在切实科学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研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体系。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考虑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和背景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社会、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研究人员、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的和背景具体表现为四个需要” 一是体现我校特色的需要。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综合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校风和办学传统。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而办学传统是办学历程中所积淀的学校文化的结晶。中外名校成功经验表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如陶行知先生创建的晓庄学校几十年来一直以教学做合一”作为校训。我校要实现以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深化素质教育,造就做地球村主人'勺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成为富有特色、具有实验性、示范性”的一流名校,除切实、科学地落实好国家课程外,还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

《多媒体作品创作》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 《多媒体作品创作》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1、课程名称:多媒体作品创作 2、授课教师: 3、教学材料:自编/其他材料改编 4、课程类型:知识拓展类课程 5、授课时间:2013—2014学年 6、授课对象:初中二年级 7、学分设置:暂无 二、具体内容 (一)课程开设的背景或需求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以及功能丰富的应用软件的出现,数字图像不仅孕育出新职业——人物写真、婚纱或儿童摄影等,也越来越成全普通人的明星梦和照片PS。 利用网络资源、相关参考资料及教师个人水平开发《多媒体作品创作》校本课程,可操作性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可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不需要课本(可用电子材料),可减轻学生经济负担,特点明显。通过对多媒体技术内容的学习和作品创作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还可为班级活动提供技术支持(例如视音频剪辑、图片处理、班徽设计、多媒体格式转换等)。 在信息技术课标的指导思想指引下,根据以往授课经验和我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理解,综合考虑自身长处、学生需求与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授课计划,列出每个专题的课题名称与所需的授课时间,针对重点、难点,使用典型范例进行说明;针对一些技术,给出想关参考文章,让学生有兴趣学,并学有所获。 在《多媒体作品创作》校本课程中渗透学生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主动探究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实践活动,切实达到课程目标。 (二)课程目标 低层次目标:独立安装软件;熟练操作素材的加工处理,如:照片、音频、视频的剪辑、合成,制作影集等。 中层次目标:作品制作,有创意。 高层次目标:参加各级各类比赛。 本课程鼓励学生结合学习与实践活动及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创作电脑作品,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校本课程论文

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上徐小学唐传建 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学校或没有开展,或开展了校本课程也开始向应试教育靠拢,有个别学校甚至以竞赛辅导课代替校本课程。 我认为原因有三:①考试指挥棒的作用。②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并过分拘泥于统编的教科书。③对校本课程的理念理解不深。这些多年来传统惯性,给校本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本文旨在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解读,打消顾虑,激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热情,并通过本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点滴经验——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主题式校园文化建设 朋友聚会,因为都是老师,话题自然离不开教学。我顺便问了句:“你们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了吗?”朋友们都笑了:“语、数、英都来不及上了,谁还上校本课?”“什么是校本课呀?”可见校本课程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由于老师们的不重视,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到了冷落的尴尬情境。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更新理念——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本课程并不神秘

校本课程是专家们做的事? 许多教师有疑惑,校本课程很复杂,它需要经历:需要评估→确定目标→校本教材开发→实施→评价体系→反馈→调整→再实施→再反馈的过程,需要建构太多的观念:质量观、课程观、评价观等,这似乎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一线教师哪能完成?以致于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止步不前。 其实校本课程并不神秘,它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权。 1.校本课程的课程开发从本质上看是教师在学校一级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2.校本课程在定位上是以兴趣性为主,非学术性质。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3.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采取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 5.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 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课程,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的教育方向正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知识是一把利剑,能力则是舞剑的技术”。你要想在战场上战胜对手,单有一把利剑是远远不够的,再好的剑在不会舞剑者的手中,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高超的舞剑技术,才能最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反过来,一个高超的舞剑能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课程名称:剪纸 教师:于红艳 授课年级:三年级 学校: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 校本课程剪纸案例 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于红艳 一、学校与课程开发背景用诗、画装点校园,校园就呈现给你诗天画境;用剪刀

裁剪生活,生活就呈现给你五彩缤纷。剪纸项目校——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师生就是用一把剪刀,剪出了理想,剪出了希望,剪出了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看一看他们崇尚艺术、追求美的闪光足迹,会给你诸多启示。 2003 年,龙王庙希望小学根据当地资源优势,把剪纸艺术开发成校本课程,并编印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把剪纸课排入课表,并付诸实施。2007 年,经过教育局的考核评估,将该校确定为艺术项目校。 为了培训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该校把祖山镇省剪纸协会会员郝玉兰聘为兼职艺术指导,定期对教师进行剪纸理论和剪纸基础教程培训,使教师的剪纸技能和业务理论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为剪纸课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证。 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阵地,严密认真组织剪纸课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剪纸理论和剪纸技能的基本保证。为使剪纸课课堂教学增加实效性,老师们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课堂展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学剪纸的兴趣和创作欲望。此外,他们还建立了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节假日深入社会,走进自然,挖掘生活素材,组织写生式剪纸。不仅提高了剪纸技艺,丰富了剪纸涵,更培养了创新精神。 剪纸源于中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艺术奇葩,在世界美学上具有很高的声誉。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其对启发儿童的想象力、锻炼心灵手巧和胆大心细的品格,有着不可低估和得天独厚的作用。剪纸是中国传统的优秀民间装饰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多,许多观赏者对此赞叹不已,认为这门艺术只属于中国,为不断普及和弘扬这一艺术瑰宝,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令人欣喜的是,大多数小学生对剪纸有着极大的兴趣,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起开设剪纸课程的坚实基础。 此外,剪纸是植根于民间的艺术,有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文色彩,它以特有的方式默默地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信念,对生活的追求,对国富民强的企盼,充分寄托和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向往。由此可见,剪纸课程是培养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为重点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必将为扬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产生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课程设计 (一)课程目标 基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及学校改革的目标,龙王庙希望小学的“剪纸” 课程总的设计理念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培养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冶高尚的情操。因此,课程目标设置如下: (1)使学生掌握剪纸的相关知识。

高中英语校本课程话题写作 Topic5 Expository writing教案1

Topic5 Expository writing Step One Revise How to write an expository essay Step Two Analyze a good example Li Gang, a boy student of 21, is now studying in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Beijing Foreign Languag es University. He likes sports and games, singing and dancing, and can speak English fluently. As a League secretary, he is highly spoken of by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regarded as an outstanding student with great ability. Li Gang is from Shandong Province. His parents are both teachers. hospital. Li Gang has made up his mind to be a good translator after graduation and serve the four modernizations”of our country. 分析:a boy student of 21 ;a famous d octor同位语 高级词汇运用 fluently is highly spoken of regarded as an outstanding student with great ability has made up his mind serve the four modernizations”of our country. Step Three Writi ng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某考察团正在我国某乡村参观考察。假定你是接待人员,请根据下列提示以发言稿的形式简要介绍这个村的情况: 1)大小:近100户人家,约500口人。 2)变化:过去很穷,78年后变化很大。人们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现已旧貌换新颜。 3)教育:原来的学校很小,现已经过改建。新建的教学楼有4层,是村里最美的建筑物。村所有学龄儿童在此免费就读。 注意: 1)要点齐全,前后连贯。 2)词数:100-120之间。 分析: 1.发言稿 2. 关键词:大小变化教育 Ladies and gentlemen, Welcome to our school ! ①This village is a small one which has taking on a new look. In the past, the scho ol here was very small ⑤ and mo st children couldn’t afford to go to school. ⑥But now it has been rebuilt ⑦ and the newly built teaching buildi ng ⑧ which has 4 storeys is the most beautiful one in the village. All the school-age children can study here. ⑨ What’s more, they enjoy free education.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新课改下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实践研究——以《青春与法律同行》为例 文/ 李能 摘要: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广大教师投入到开发目标明确、理念先进、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开发符合新课程理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校本课程,如何编写合理科学的课程纲要、体系完整严密的教材,如何开展满足普通高中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的课程实践,这都是广大教师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开发和实施浙江省第四批普通高中选修课络课程、宁波市精品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的做法和感悟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实施 全省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加以选择、改编、整合、拓展、开发和开设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课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成为中小学教师当前与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样的背景和形势下,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孕育而生。本文就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感悟和启示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寻找合适的主题,贯彻课程开发原则 电视上的《法制在线》《今日说法》《举案说法》等法制节目,用简单的案例分析,给我们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条文,起到普法的作用,效果很好。受此启发,我开设了校本课程——《青春与法律同行》。 1. 把握导向性与协调性、时代性与先进性的原则,编好课程纲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意见(试行)》要求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与国家课程协调一致,防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的随意加深与拓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课,涉及的都是民法的知识。我就考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能不能把学生关心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类介绍。为防止校本课程的教育内容与国家课程必修、选修模块简单重复,我认真阅读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明确了高中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储备,又把相关法律知识

《作文》校本课程方案

《作文》校本课程方案 总体概述: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显示,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写作校本课程包括:记叙文、小品、相声、快板创作。 语言文字《小品》:以国家课程语文、艺术类课程为主,校本课程开发为辅,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开发课程资源,以课堂为主渠道,全面铺开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展示。在学习小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信,从而培养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相声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反映生活,再现生活。与、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不同,相声主要是语言的艺术。从话语结构上看,它是对话式(dialogictype)(单口相声除外,但笔者认为它属干一种隐性对话,后文对此有所论述)。表演时,对话一方作为叙述者(逗哏),另一方担负辅助叙述的任务(捧哏),有时捧哏的角色由多人扮演(如群口相声)。表演的双方或多方在台上采取话轮替换(turn-taking)的形式一捧一逗,一应一答向观念传递信息。观众从接受的信息中或得到娱乐或受到教育,同时获得艺术的享受。 快板属于中国曲艺中韵诵类即似说似唱的一类表演形

式。快板虽然以节奏感极强的数唱或诵说方式进行表演,所说唱的曲词均是句式比较规整的韵文。快板一般表演说理或抒情性较强的短篇节目,且曲词的押韵方法比较自由,称为“花辙”,即可在一段曲词中自由转韵。快板基本句式,是七字句为主的上下句体结构,但实际运用时只要与说唱的节奏与曲调不矛盾,常常嵌字、增字或减字,句式自由灵活。 一、概述: 本学年涉及到培养学生观察力及正确看待问题;学习有关办学理念,搜集校内写作素材;学习有关相声的知识。 传统相声至今依然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然而,究竟有多少传统段子呢?八十年代初,沈阳文联曾在各地召开相声界老前辈座谈会,后汇总在一起,曾列出传统相声目录达六百余段之多。这些传统相声多是什么内容,又该如何分类呢?这正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问题。 (一)关于传统相声的分类: 首先按其表演形式分类,毋庸置疑,可分为三类:单口相声、对口相声和群口相声。其中又以对口相声最为常见。二人分甲乙,甲为逗哏,乙为捧哏。对口相声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叙述类的“一头沉”,甲是叙述故事者,乙是提问者,如《丢驴吃药》、《醋点灯》、《梦中婚》等;二是二人类的“子母哏”,甲乙二人争论问题,如《铃铛谱》、《对春联》等;三是朗诵类的“贯口活”,甲一口气叙述一件事,如《八扇屏》中叙述几段故事,《图》中叙述许多中外地名等。单口相声往往是故事型的笑话,如《珍珠翡翠白玉汤》、《山东

校本课程论文.完整版

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东昌府区梁水镇联合校李玉华 内容提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师生的主体作用、合作 意识、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 进行 环境教育,可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自己 的生 活的环境、爱大自然,从而影响带动他人,使学生成为有公众意识、 社会责任感强的环保小卫士。 主题词: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利用校本教材,培养学生了解校史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增光的责任感。 在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欣赏和爱护环境、古迹及动植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研究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激发学生了解北京、了解江北水城的热情,关注周边环境。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和学习自信的态度,发展个性,陶冶性情。我校的六项校本课程内容分别是: 校史教育篇:记载了中心小学的十几年校史,有市区知名的老教师,也有身在海外,仍然关注学校发展的老教师和老毕业生。历任领导一贯重视双基教学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同行

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开发同行 ——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有效整合的探索 一、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学校条件、学生的需要而自主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而综合实践课程是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注重对本地区、学校的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专家郭元祥认为,以综合实践活动虽然不是校本课程的具体项目,但可以运用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而且综合实践活动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可以转化成校本课程。众所周知,现如今我们需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学生,而学生的素质培养又是在活动中综合生成的,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孩子们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完全可以把一些松散、零乱的教育内容有机地与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整合,让学生感触到教育中的整体结构,接受并体验这种整体性的教育范畴。 “所谓人的成长,就是在环境中相互作用过程中更新自己。”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的。的确,综合实践活动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为他们的学习营造轻松、自然、真情实感的丰富又和谐的良好环境。 二、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开发整合的有效性。 1、把握科研,促进整合。 教育科研,是一种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研究。它有助于我们把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正是因为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中做综合实践活动小课题,在课题研究中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来传承乡土文化,在传承乡土文化中来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来实施课题研究,从而提升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品位。 2、感悟体验,自主探究 学生只在有体验和实践中才能理解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体验。它鼓励学生通过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等直接的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性学习,要求学生从实践活动中选择主题及相应的内容,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形式,去发现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而校本在探究过程中,应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因为学生需要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以学生为载体,结合从校本教材中筛选的主题内容开展综合

教学教育部2017年度综合实践课程纲要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 学生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综合实践活动是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的跨学科实践性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 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由地方统筹管 理和指导,具体内容以学校开发为主,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 (二)基本理念 1.课程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 本课程强调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升 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特别是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 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职业世界和个人自主发展的需要,迎接信息时代和 知识社会的挑战。 2.课程开发面向学生的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 本课程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引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社会生活或 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提出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主题,使学生获得关于自我、社会、自然的真实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要避免仅从学科知识体系出发 进行活动设计。 3.课程实施注重学生主动实践和开放生成 本课程鼓励学生从自身成长需要出发,选择活动主题,主动参与并亲身经 历实践过程,体验并践行价值信念。在实施过程中,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在 教师指导下,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对活动的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方法、过程 与步骤等做出动态调整,使活动不断深化。 4.课程评价主张多元评价和综合考察 本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 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提倡多 采用质性评价方式,避免将评价简化为分数或等级。要将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 中的各种表现和活动成果作为分析考察课程实施状况与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二、课程目标

(完整版)如何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如何撰写《校本课程纲要》 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其编制技术与教学方案的编制技术大致相同。所不同的是,校本课程方案更加关注总体上的课程目标,教学方案更加关注比较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目标表述的技术则是相同的。 校本课程的方案有详案和略案之分,从丰富教学方式和学校实际情况来考虑,我们更多地主张校本课程的方案采用略案的形式,给教师和学生都留下更多的活动余地。 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须按一般格式编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课程纲要》。大致说来,教师层面的校本课程方案应该包括两个基本部分:一是一般项目,二是具体方案。一般格式如下:●一般项目 开课教师/教学材料/课程性质或类型/学习时限(建议18或36学时,即1-2学分)/授课对象 ●具体方案或内容 1.课程目标或意图陈述(要求写4~6点;必须全面、适当、清晰;涉及目标的三大领域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重点明确、按从易到难排序;涉及选择哪些内容与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建议(含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级规模等) 4.课程评价建议(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下面节选江苏省锡山高中吴伟昌、许中华老师的校本课程方案,供参考: 一般项目: 课程名称:感受吴文化 授课对象:高二学生 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任选课 教学材料:自编纲要(共18讲) 授课时间:一学期(每周1课时,共18课时) 具体方案: 一、课程目标 1.感受吴文化(人物、歌谣、山水、语言等),提高人文素养。

2.经历吴文化研究步骤(选题、搜集、整理、利用各种吴文化资料,形成吴文化研究成果)。 3.选取有关吴文化的某个问题进行探究。 二、课程内容与活动安排 …… 第三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一 教学目标: 描述吴地状元、杰出人物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式: 教师主讲,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学要点: 1.科举考试种种(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2.状元的由来。 3.吴地状元四特点(会元状元连元多、同门状元形成一大景观、状元门类广而全、状元中堪称杰出的大家多)。 4.吴地状元多有其源,勤奋好学是主因(勤奋苦读、经济繁荣、越、藏书盛行)。 第四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二 教学目标: 描述泰伯首开吴文化的情况;列举无锡、苏州两地状元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式: 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教学要点: 1.泰伯首开吴文化。 2.无锡地灵人又杰(无锡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蒋重珍,明末状元周廷孺修撰《康熙字典》的状元王云锦)。 3.状元辈出姑苏城(唐代“五子登科”门第状元归仁翰、兄弟状元归仁绍、父子状元归仁泽、状元归黯、明代状元吴宽、清代状元陆肯堂)。 4.查阅、搜集信息,整理和积累资料。 第五讲吴地人物研究之三 教学目标: 描述常熟、上海两地状元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式: 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小组讨论,教师指点。 组织形式:

优秀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一、《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乡学生的习作教学的效果不佳,尤其是相对于教材规定的八篇大作文之外的小习作,还未受到应有的关注。许多教师对如何上好小习作课深感困惑,他们对当前学生小习作的定位把握不准,要求偏高,脱离学生的实际。不知道小习作到底写些什么,依据什么确定小习作内容。导致小习作教学没有目的,学生练得层次也不一样,也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作用,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提高的缓慢。学生“奉命作文”、“应试作文”的现象仍然没有改变,还是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为了满足基层老师教学的要求,提高儿童个性发展的需求,让儿童增加体验、尝试创新、自主参与习作过程,实现“习作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这一根本宗旨,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这一研究课题。通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努力探索小学语文小习作教学的方式、方法,规范习作练笔的内容极其管理模式,通过校本作文适度开发,使其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逐步构建一套与教材紧密结合,适合农村小学拓展性小练笔训练的体系,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教材,使练笔真正为习作服务,让学生在习作指导中激活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多种激励中满足成功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开放过程,全身心地投入体验轻

松愉悦的完成习作,真正使学生的习作水平有所提高。 二、《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过程与措施:(一)研究阶段: 小学语文小习作校本课程开发用时两年完成,具体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对小习作校本课程进行整体设计,为课程开发做好充分的准备。 ① 建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组长: 成员: ②查阅文献资料,从理论寻找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 ③制定课程开发方案,明确课程开发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 ④论证课程开发方案,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修订完善开发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2年11月) 实施阶段主要是抓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全面开展,并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2011年2月——2012年2月) (1)校本教材的开发 ①初步确定一至六年级随文拓展作文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吉河中学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枣阳市吉河中学 .2 一、课程开发背景: 长期以来,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班级授课制作为主要形式。内容上,以传授学科知识及应用这些知识形成的技能为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实践、探索、归纳、提高的重要认识过程,形成了重记忆、轻归纳;重考试、轻实践;重动笔、轻动手的不良学习状态。教育成了单纯传授,而疏忽了知识的探讨与研究,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远离了创新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 而且,作为纯知识传授为主的统编教材,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发展状况各异的各地的具体要求。 作为初中学生,正是在生理和心理上处于迅速发展的时期,可塑性强,她们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不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简单死记硬背,她们对什么都表示惊奇,什么都想动手做一做,对知识与问题有一种“刨根究底”的欲望。初中阶段也是培养青少年良好习惯、培养有责任感的生活态度和有创意的生活方式的关键阶段,是培养动手能力和探究兴趣最重要的阶段,也是人生观教育、价值观和品德教育的关键阶段。作为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探索问题更广阔的背景和条件,充分拓展教学活动空间,引导她们在活动中学,在实践中用。 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

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的开发与利用。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并基于学校而进行的突出师生特点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开发策略。根据我校的办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成才2、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精通一门学科,适应多项专长,不断提高专业水平。3、学校办学理念: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4、办学特色: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要求,及长期以来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探索,我校教师已达成共识: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紧密贴近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由学生自主实践与探索,体现对知识运用的全新课程。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它将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中心。经过学生自主的参与、体验、认识、发现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的整体认识。学习范围上远远超越了狭窄的课堂,学生在活动的主体地位处于突出的显形状态,学生经过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社会、人、物的实际接触和互相作用来学习以获得最鲜活的体验。很有助于我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因此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进行开发。 二、课程开发目标 (一)理念是行动的准则。根据我校综合实践课程和校本课程实施总体方案和我校的办学理念,经研究本课程设计理念为: 1、贴近青少年的现实生活

《作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九女中心小学作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作文校本课程产生的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包 括两大范围,一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学校的作文课程开发属于第二个范畴,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 现有国家作文课程的弊端 架空的道德体验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国家作文课程不可能 顾全到每个地方每个学校具体的特点与需要。尤其是不能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学生身边的资源,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所以,目前的作文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把作文当作一项语言技能来训练,很容易造成 脱离儿童生活,脱离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同时提高思想觉悟、发展智力技能、扩大知识视野、陶冶审美感情的综合训练。小学作文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结合着恰当地完成思 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务。但我们再来反思现有的作文教材,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母爱,教材是以看图写话的形式出现的。孩子只是在空洞的想象中感受亲情,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学生能怎能真正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与可贵呢?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内化,使道德素质成为人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改变这种作文与育人脱节的现象,把这篇想象作文改为让学生实地观察母亲在一两个星期里为自己所做的点滴小事,为进行记录,让学生在道德践行中真正感受母爱,感受亲情。学生在作文中感受到即使母亲严厉的批评与责骂,也是对自己一种更为深沉的爱。 脱节的生活体验 教材中让学生写参观记,都是以名胜古迹作为例文,而这些名胜古迹大部分学生没见过。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也无法感觉例文的精妙与游记的写法。所以, 我们结合当地的地方资源,如白龙寺、鳄鱼馆、体育馆等等名胜,让学生实地参观,并以前面学生优秀的作文作为例文,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感受作文的精妙,真切地掌握游记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修订稿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 与实践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旨在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构建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校本课程群,在实施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先导,在德育活动中培育学生卓越发展的核心素养;以多样性课程内容为依托,在选择性学习中促进卓越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学生论坛为平台,让学生在鼓舞与启发中共同迈向卓越。采用荣誉晋级体系和学分认定体系对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进行评价,取得显着成效。 【关键词】核心素养;学生发展;卓越学生;校本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课题编号:2015SC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2-0004-03 构建符合核心素养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无疑是促进学校卓越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代优质学校的主要标志。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坚持改革创新,致力于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2015年,“促进初中生卓越发展的校本

课程开发与实施”获得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近3年来,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开发了“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五大校本课程群,并在全校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本文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我校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希冀对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课程,实施校本课程是实现学校办学宗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学校在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精诚办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通过对本校及社区资源的调查与分析,定位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卓越发展校本课程,与“弘毅睿智健硕优雅善群”培养目标吻合,促进学生卓越发展和学校卓越发展。 1. 培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卓越发展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核心素养反映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