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校本课程论文

科学校本课程论文
科学校本课程论文

科学校本课程论文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实践

——浅谈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课堂纪律散乱、学生动手不动脑、不会合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

那么怎样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动手实践,掌握科学知识呢?我认为应实施如下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

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谁,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师: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

合理,有效的创设情境方法,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材,灵活选择,运用,并潜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导课真正成为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二、合理选择实验材料,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光靠一张嘴巴、两根粉笔是远远不够的。要完成科学探究的目标势必要借助各种形式的科学实验,而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合理的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在选择材料进行实验时,所选材料是否具有引导性,能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深入探究。如在《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教学中,教材中出示了三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瓶子作为学生的研究材料,然后在三个瓶中装入不同的水进行比较。实际上仅靠这样的材料设计并不适合我们的学生,研究起来无从下手,也没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直接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对此,我又增加了一个瓶子,利用这个瓶子来对比衡量水的多少。学生在运用直接生活经验时发现探究障碍,从而能更好地科学探究。这里增加的这个瓶

子体现了知识建构的引导性,更有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是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设计实验过程,理清探究步骤

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科学概念。“工欲利其行,必先善其器”,教师对科学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教学《改变阳光的传播路线》时,教师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这一目的出发,在研究平面镜“反射”这一性质时加入了“点亮绿灯”、“照亮阴影里的小球”等有趣的探究活动,这一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呈现了精彩而有序的探究场景:在“暗箱寻秘”活动中,教师特地准备了一个神秘的盒子考同学们的眼力。学生非常感兴趣,按捺不住地想一睹这神秘的盒子。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让几个学生来尝试,却一无所获。原因是教师设了一个小小的玄机,有意在盒子上只开了一个小洞,由于学生要将眼睛贴在小洞上观看,因此挡住了射入的光线,也就看不到里面的东西。教师笑着问:

“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眼力不够好?”并再次让学生观察,当学生把眼睛贴在小洞上,再尝试着离开一些时,就兴奋地说“我看到了!” 接着开展师生对话:“为什么开始有很多同学没看到呢?你还有不同的描述吗?”最后总结出原因:我们之所以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发出的或反射的光进入我们的眼中。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参与了“看脑后头发”和“隔物看人”等活动,整个教学过程按思维发展的过程设置了新奇有趣的情境与活动,让学生能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的类似过程,真正动脑动手学科学,自主而有效地运用相关的科学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又如在《温度与温度计》一课中,一位老师在描述天气、气温后,学生很顺利地引出了温度。然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学生在观察温度计时,对温度计本身兴趣不大,但对温度计的“红液泡”很感兴趣,都在玩红液泡。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没有讲温度计的结构、刻度等,而是说:“我们用手捏住‘红液泡’,温度计中的线上升了”等。究其原因,主要是老师在学生观察前,没有设计好学生的活动,导致学生观察时目标不明、效率低下。所以我在上这一课时,先出示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看有没有水蒸气、杯壁上有没有水珠等,得出冷水和热水的结论。然后问:“这两杯水有冷热,但到底相差多少呢?”学生马上想到了用温度

计。然后让学生思考:“温度计为什么能测温度,可能与它的什么有关?”这时,学生产生了迫切要观察温度计的强烈愿望,接着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这次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学生提出了观察温度计的结构、观察它的表面有什么?观察它测量主要靠什么等猜测。在后来的汇报中,学生不仅讲清了温度计是由一根细玻璃管做的,里面有红的液体,外面有刻度,最大的数是102℃,最小的数是零下2℃,温度计的玻璃柱有放大镜功能等,顺利地完成了观察任务。由此可见,合理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是让学生顺利完成科学探究的保证,更是让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关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的内涵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科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既包括教师“有效的教”,又包括学生“有效的学”,努力实现科学探究与科学概念的协调发展,即科学探究围绕科学概念开展。开展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研究,除了以上涉及的内容外,关于科学探究中的倾听、记录、评价、预设与生成等内容,都与有效教学有关,还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进一步研究。

让快乐、融洽与合作的阳光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践当中,享受科学带来的乐趣。

校本课程论文(终审稿)

校本课程论文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上徐小学唐传建 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学校或没有开展,或开展了校本课程也开始向应试教育靠拢,有个别学校甚至以竞赛辅导课代替校本课程。我认为原因有三:①考试指挥棒的作用。②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并过分拘泥于统编的教科书。③对校本课程的理念理解不深。这些多年来传统惯性,给校本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本文旨在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解读,打消顾虑,激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热情,并通过本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点滴经验——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主题式校园文化建设 朋友聚会,因为都是老师,话题自然离不开教学。我顺便问了句:“你们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了吗?”朋友们都笑了:“语、数、英都来不及上了,谁还上校本课?”“什么是校本课呀?”可见校本课程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由于老师们的不重视,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到了冷落的尴尬情境。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更新理念——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本课程并不神秘 校本课程是专家们做的事? 许多教师有疑惑,校本课程很复杂,它需要经历:需要评估→确定目标→校本教材开发→实施→评价体系→反馈→调整→再实施→再反馈的过程,需要建构太多的观念:质量观、课程观、评价观等,这似乎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一线教师哪能完成?以致于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止步不前。 其实校本课程并不神秘,它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权。 1.校本课程的课程开发从本质上看是教师在学校一级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与

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综 述 发布日期: 2012-04-30 发布: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1763936.html, 2012年第2期目录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基本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晚于国外相关的研究不少时间。现在国内的相关研究显然越来越深入,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从对国外经验的介绍,到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大量的研究论述。但其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探究。 中国论文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1763936.html,/9/view-1687285.htm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统计;文献综述 一、文献来源和检索方法 本文的文献资料主要来源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课程?教材?教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评论》、《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六种核心期刊。 本文选取检索的时间范围为1991-2010年这20年,并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检索,共检索到相关论文93篇,剔除无关论文最后得到88篇论文,从而得到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初步统计结果。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的统计分析与综述 1.年度数量统计分析 图1校本课程开发论文年度数量统计图 如图1所示,我国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数量在1999年之前基本为零,自1999年之后平稳的增长,在2004年达到高峰,自2006年之后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在1999年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还是个新兴事物,而并不是说1999年之前我国学者们没有关注到校本课程开发这个领域。在1992年《课程?教材?教法》的第4期中就刊登了《香港教育署推行“学校本位课程设计”》一文,专门介绍1988年以来香港推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情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第二部分第14条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可能直接促进了我国专家学者们对校本课程开发更多的研究和关注。而随着2003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规模进一步扩大和2004年课程改革试验工作进入全面推广阶段,专门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达到高峰。 2.内容统计与综述 图2校本课程开发论文分类统计图 如图2所示,本人通过阅读和筛选大致将这六种期刊中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按内容主题分成以下几类:校本课程开发本身;国外经验介绍;实践和反思;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 ①对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研究。通过笔者的统计和阅读,发现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本身的研究是整个研究中占的比例第二多的(见图2),共有21篇。并且主要集中在2003和2004年之前,在这之后的相关研究较少,多为实践总结之类,我想这是符合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规律的。 通过阅读筛选,我发现这部分还可以细化分为: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产生与辨析,校本课程开发意义或价值,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等。 A.概念的产生与辨析。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术语是由菲吕马克(Furumark)等人在1973 年一次讨论课程的国际性会议上提出的。他们当时把它界定为学校中的教师对课程的计划、设计和实施。1979 年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其实也是教育制度内权限与资源重新分配的现象。它基于这

校本课程论文

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上徐小学唐传建 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学校或没有开展,或开展了校本课程也开始向应试教育靠拢,有个别学校甚至以竞赛辅导课代替校本课程。 我认为原因有三:①考试指挥棒的作用。②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并过分拘泥于统编的教科书。③对校本课程的理念理解不深。这些多年来传统惯性,给校本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本文旨在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解读,打消顾虑,激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热情,并通过本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点滴经验——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主题式校园文化建设 朋友聚会,因为都是老师,话题自然离不开教学。我顺便问了句:“你们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了吗?”朋友们都笑了:“语、数、英都来不及上了,谁还上校本课?”“什么是校本课呀?”可见校本课程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由于老师们的不重视,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到了冷落的尴尬情境。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更新理念——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本课程并不神秘

校本课程是专家们做的事? 许多教师有疑惑,校本课程很复杂,它需要经历:需要评估→确定目标→校本教材开发→实施→评价体系→反馈→调整→再实施→再反馈的过程,需要建构太多的观念:质量观、课程观、评价观等,这似乎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一线教师哪能完成?以致于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止步不前。 其实校本课程并不神秘,它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权。 1.校本课程的课程开发从本质上看是教师在学校一级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所有活动 2.校本课程在定位上是以兴趣性为主,非学术性质。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3.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学载体,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4.采取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交往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研究、讨论、调查、考察、参观、测量、设计、制作、服务等具体活动,发展学生的反思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妥善处理教学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系 5.校本课程是开放的、多种多样的。其实,许多学校已开设的选修课、活动课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只是学校和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还处于无意识状态罢了。也就是说,许多学校往往有校本课程之“实”,而无校本课程之“名” 因此我们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二、学生在校本课程中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校本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课程,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的教育方向正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知识是一把利剑,能力则是舞剑的技术”。你要想在战场上战胜对手,单有一把利剑是远远不够的,再好的剑在不会舞剑者的手中,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也就是说,你必须要有高超的舞剑技术,才能最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反过来,一个高超的舞剑能手,

校本课程论文.完整版

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东昌府区梁水镇联合校李玉华 内容提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师生的主体作用、合作 意识、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 进行 环境教育,可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自己 的生 活的环境、爱大自然,从而影响带动他人,使学生成为有公众意识、 社会责任感强的环保小卫士。 主题词: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管理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利用校本教材,培养学生了解校史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增光的责任感。 在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学会欣赏和爱护环境、古迹及动植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研究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激发学生了解北京、了解江北水城的热情,关注周边环境。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和学习自信的态度,发展个性,陶冶性情。我校的六项校本课程内容分别是: 校史教育篇:记载了中心小学的十几年校史,有市区知名的老教师,也有身在海外,仍然关注学校发展的老教师和老毕业生。历任领导一贯重视双基教学和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如今,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

美术校本课程论文美术教材论文

美术校本课程论文美术教材论文 美术校本课程 课题指导思想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桃木工艺挂件设计与制作》是根据以上理念结合本土的文化特色自编的校本课程。 肥城隶属于泰安市,地处山东中部、泰山西麓,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古称“君子之邑”,是史圣左丘明的家乡,商圣范蠡最后的定居之地。左丘明墓、幽栖寺、范蠡墓等遗迹犹存;境内还有孔子、颜渊、李白等历史名人交游的名胜古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肥城资源特产丰富,肥城桃是独有的宝贵资源,是桃文化的胜地,被国家命名为“中国佛桃之乡”,有“世界最大桃园”的称号。肥城桃驰名中外,以个大、肉肥、味美而著称,美丽的桃花艳而不俗、淡而有味,是肥城旅游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以桃木雕刻的工艺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桃木剑、桃木挂件、桃木摆

件、桃木饰品等。本次校本课程着重引导学生从欣赏桃木工艺的造型特点为主,从桃木工艺挂件入手,了解家乡的艺术特色及雕刻手法,拿起工具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的美术知识来自己动手进行产品设计的能力,这也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桃木工艺挂件,就是利用桃木,结合各种花卉、动物等图案样式进行雕刻,将木质的自然美和人为的装饰美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能给人以高雅的艺术享受。课程设置如下:教学内容 桃木工艺挂件设计与制作 课型类别 工艺设计制作课 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掌握桃木工艺形式与制作技巧。 (2)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创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及动手能力。 2.情感目标: 通过对桃木挂件的设计与制作,让学生感受到家乡古老工艺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地方、校本课程论文

地方课程活动带给我收获与困惑 ——我的一次教研经历 富春二小王利群 [内容摘要]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一种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本文以《富阳纸业》为例,旨在通过我的一次教研经历,即带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访问专家,收集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是否要大力发展富阳的造纸业等实践活动,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富阳悠久而灿烂的纸文化,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关心祖国前途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更重要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料,拓宽发展空间,发展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从而谈谈综合实践活动带给我的收获与困惑. [关键词] 实践活动富阳纸业收获困惑 接受活动任务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出现了一种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学校便也进行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当我接到要上一堂综合活动的任务时,心情是如此的紧张!因为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我不知道该怎么上?从哪里入手?为此,我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从而对综合实践活动有了初步的了解。我又根据富阳本地的实际情况,从而确定了活动的主题。 活动主题的构思 当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焦点。实施研究课型,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 “造纸业”是富阳的历史文化遗产,富阳记录了中国悠久的造纸历史,一方面它促进了富阳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它也给富阳的环境污染带来了许多问题,我们抓住这一系列为社会、为富阳人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考察,访问专家,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在讨论研究中,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富阳悠久而灿烂的纸文化,另一方面也

论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论文: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设置与管理制度 一、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突出学校文化特色,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努力创设条件践行新课改,构建富有时代性和选择性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创建以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效益课堂,培养其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引导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为每个学生创造主动求知的新空间,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 二、校本课程内容分类 人文类:新疆地方史、故事哲学、名言启示录、企业兴衰启示录、电影鉴赏、英美文化博览、旅游地理等。 思维方法类:学习心理和学习方法、创新技法、创新思维训练等。 技术技能类:电脑美术制作、机器人制作、广告设计、家电维修、编织工艺、陶艺制作、航模制作等。 实践活动类:乐器演奏、棋类入门、书法艺术、声乐表演、体育竞技等。 学科拓展类:化学与社会生活、趣味数学、物理解题指导、身边的生物学、学科奥赛培训等。 三、管理细则 (一)校本课程的申报与遴选 1(校课程委员会负责学校校本课程规划与审定,发布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2(校本课程的申报需经课程委员会审定,并获得半数以上委员通过。 3(校本课程的申报必须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说明、课程编写计划、课程开设方案和评价模式等。

(二)校本课程的发布与开设 4(课程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对教师及其提供的课程材料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开设科目和开设时间。 5(课程委员会公布初评通过的校本课程科目、教师名单和课程说明,供学生咨询和选择。 6(学生根据所列课程,依自己兴趣和特长,任选若干门校本课程,填报志愿表。 7(根据学生选课情况,课程委员会进行必要的调整,正式公布校本课程科目及教师名单。 8、教务处负责确定开课科目和任课教师,组建教学班。 9(每门课程开班人数原则上控制在20人以上、60人以下,教务处、教研室可根据学生志愿和学校教学条件,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合理调剂。 (三)校本课程考核与评估 10(校本课程的日常考核与评估由教务处负责。 11(学生校本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学分制,每位学生三年所学课程的最低学分为6学分。 12(教务处、教研室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 (四)奖励和惩处办法 13(凡在国家、自治区级、地、市级各类各项竞赛活动与资格考试中获奖或获得资格证书的学生,经课程委员会确认,可获得奖励学分,并可免修相应类别的任选课程。 14(出勤率未达到规定课时的80,者,或无故缺勤两节以上(含两节)者,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15(凡不能修满最低学分的学生不能获得毕业证书。

科学校本课程论文

科学校本课程论文 让每一个学生都动手实践 ——浅谈小学生科学实验的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目前小学科学课实验教学中存在课堂纪律散乱、学生动手不动脑、不会合作等问题,导致实验教学往往只流于形式,实验效果低迷。要达到让小学生能够通过科学实验收获大量的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的教学效果,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 那么怎样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动手实践,掌握科学知识呢?我认为应实施如下策略。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歌德也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那么如何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呢?我

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创设情境的方法,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磁铁有磁性》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游戏创设学习情境的。这位教师拿出一个“钓鱼玩具”,请四位学生上讲台比赛“钓鱼”,一下子学生都抢着上去了,学生的兴趣都上来了。当四位学生完成“钓鱼”比赛后,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鱼竿”能把“鱼”掉上来呢?学生很快就在下面议论开了,有的说是鱼钩,有的说是磁铁……,甚至有学生说拿来研究一下。学生们的探究兴趣都被这个游戏激发了,这样后面的实验探究都能有效的开展了。 在《给冷水加热》一课中,有位教师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术,你们要看好啊。(教师拿出一个透明红色小袋子,两个大烧杯,一杯装冷谁,一杯装热水,然后将小袋子装满冷水并密封好,放入装有热水的大烧杯中,沉到了底部。)学生们的双目死死地盯着。过了2—3分钟,学生们都惊讶了,小袋子从底部慢慢的浮到了水面。这样他们的探究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都开始讨论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时师:要想知道原因,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带着这样的探究兴趣,和教师一起开展了有效的实验探究。 创设学习情境方法有很多种,只要是能激发探究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均可运用。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论文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Research on the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lassic Recitation 关键字: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个案研究 论文摘要: 我国向来重视经典诵读,从秦汉至清末,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经典也是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近(略)基础教育领域,也都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予以了焦点式的关注和更高的地位.新课改(略)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而且对于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其中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经典诵读对于基础教育、对于儿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本研究中,“经(略)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它不仅包括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古典诗词,而且包(略)篇、古今中外名著.“诵读”是一个并列短语,包括“诵”与“读”.“诵”指“吟诵”,包括吟诵、熟读、背诵;“读”指阅读,包括朗读、默读、略读、精读.“经典诵读”的核心是指背诵古(略)经籍;诵读古今中外名篇;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丰厚文化底蕴,启迪品性灵气,全方位地提升语文素养.本文主要根据研究者所在学校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China has attached great i(omitted)to practical recitation all the time. From Qin and Han Dynasty to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studying earnestly an(omitted)carefully has always been the basic teaching and

校本课程论文浅谈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浅谈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 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作为我们中国人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对语文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指明了方向。同时我认为作为语文校本课程,它应该是姓“语”的。课程的内容必须围绕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来选择,通过课程的实施要使学生听、说、读、写得到训练;实践运用语文的能力得到提高;人文精神得到滋养;真善美的情感得到陶冶。鉴于以上思考,我觉得我们在选择语文校本课程的内容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课阅读教学为基点,拓展延伸课本内容。 入选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有许多与我们学生的平时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在进行这样的课文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课文内容的拓展延伸来选择确定某个语文校本课程的主题。然后由此确定符合学生学校实际的课程内容,进行系列化的语文学习和实践,从而拓宽学生信息渠道,扩大学生知识面。这种延伸包括向课外知识延伸和向生活实践延伸。如学习了《江姐》我们可以以“走进英雄”为主题,让学生排一排英雄谱;讲一讲英雄的故事;学一学英雄不朽的诗篇;写一写想对英雄说的话。再学习了《我爱家乡的秋白梨》,可以以“家乡的特产”为主题,让学生读一读描写家乡特产的文章;介绍家乡的特产;为家乡的特产设计广告语等。 二、以地方特点为素材,全面开发乡土资源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开发校本课程的优势,让学生走进家乡,充分地了解家乡,感受家乡的一切。选择的内容要富有乡土气息,根植于学生生活,存在于学生周围,是学生平时能够接触和感受到的。通过梳理将这些内容确立为一个个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课程编排和实施。这样当通过学生自身积极主动有效作实践,浸润其中时,不但提高了实践运用语言的能力,而且成了他们情感陶冶、品行养成、知识获得、个性发展所不可缺少的中介。 三、以校园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每个角落。 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了,在校园里只要我们留意,时时处处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花坛里写着如诗的公益广告语;文化墙上刊有内容丰富的墙报;广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校本课程开发的文献综述 刘佳艳 摘要:校本课程开发在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分别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开发过程、实践与反思以及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几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以便更好地研究校本课程,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校本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开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在我国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本文对近年来校本课程开发的论文进行了梳理,以便更好地研究校本课程,并为实践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一、国外研究 关于国外校本课程研究的论文并不多,主要介绍了国外校本课程开展的模式,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思路。 李介在《国外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中介绍了国外的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情境模式这四种校本课程开发模式。 对美国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的主要有王斌华和胡洪伟,对加

拿大和澳大利亚校本课程的概念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分别为王斌华和科林·马什。 二、国内研究 1.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胡献忠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1)导致以相互作用为其特征的民主的课程开发模式的产生;(2)充分关照师生的主体价值及其独特性和差异性;(3)有利于实现政府、学校教师和课程专家的良性互动;(4)形成的课程更为清晰、易懂,易被学校教师所认同和执行,而且可以不断地、及时地得到检查和调整。 2.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 (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研究的论文比较多,共有21篇。这些理论的研究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指南,以下是比较有代表的几种观点。 徐玉珍认为校本课程中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坚持“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她指出不论是何种类型的课程开发都必须同时考虑到这样三个方面,即社会发展、学生的需要和学科知识体系,但不同的课程开发模式对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侧重。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更关注社会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是个体学生有差异的学习需求;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所表达的 是一种“学生为本”的课程观念,因而更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尤其重视个体学生的有差异的学习需要,同时兼顾社会需要,但缺点

校本课程论文:浅谈校本课程《剪纸》的实施

校本课程论文:浅谈校本课程《剪纸》的实施

校本课程论文:浅谈校本课程《折纸》的实施摘要:中华民间的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我们必须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传承与发展。《折纸》走进我校校本课堂,突显了艺术教育地方特色、丰富了艺术教育资源的新途径。 关键词:校本课程;折纸;特色艺术教育 校本课程《折纸》在我校开设已经两年了,这一课程的开设是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是落实县委、县政府“文化立县”理念的有效举措。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开设《折纸》校本课程,必将挖掘我校县域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传承地方劳动人民的艺术成果,完善我校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折纸》的实施 有了校本课程《折纸》的教材,如何来上好折纸课,这是我校教育者共同思考的问题。根据美术教师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折纸的了解、认识、专业技法也不同的特点,县教研室对县域的所有美术教师进行培训。(1)校本课程的编写者介绍编写目的和编写纲要;(2)请折纸的老艺人给美术教师上课;(3)参观折纸博物馆和折纸厂。美术教师通过培训,对折纸的历史、文化、技巧、特点等有了全面的提高,保证了《折纸》在我校的顺利实施。 通过两个学期的摸索与实践,美术教师们寻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学生的折纸的教学方法。折纸作为我校一门逐步成熟的特色校本课程呈现在大家眼前。 1.正确认识并培养自身对折纸艺术的热爱。

教师自身对折纸有了一个全面、客观、深入的认识后,还要提高“教”的质量,要感动别人,一定要先感动自己。折纸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从大量的作品中反映出劳动人民的那种善良、勤劳、乐观和智慧的品质,从中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由此,我们会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敬佩和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教师在教学中用这种强烈的热爱家乡折纸的感情来感染学生时,学生也为之深深打动,就会对当地产生的折纸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就会更加热爱家乡文化。 2.注意折纸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 在具体“教”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运用一些有效的、新的教育手段。要注意多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在新的教育形式下,综合素质的培养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折纸也是如此。现代教育就是要强调学科间的融合,这样不仅进行了本学科的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样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 3.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校本课程《折纸》的教材是全县域统一使用的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教师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动手能力等特点,进行备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必须选择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方法。学生在折纸的海洋中学习,兴趣和收获要大大超过课堂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选择较为简单的事物,让学生“试手”。成功的愉悦感,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动力。只有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

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

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

————————————————————————————————作者:————————————————————————————————日期: ?

“经典美文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永吉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校 一、基础条件与可行性 新课程实施以来,国家比较注重知识、技能、技巧的传授。人的素质不仅是技能、技巧方面的能力,应是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的综合表现。而经典美文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巴金就曾经说过:“文学的目的就是使人变得更加美好!”学生通过阅读经典, 经典文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能潜移默化到学生生命个体中,不断地陶冶人格,发展个性,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我校开发经典美文校本课程,旨在传承读书文化,丰富本校文化内涵,努力实现学校课改总目标。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本着“营造书香校园,关爱心灵成长”为目标,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丰富学生文化底蕴”为宗旨,大力倡导读书风气,营造书香校园,打造读书品牌,探索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把学校办出特色,办出品味。 (一)基本项目 1.课程标题:经典美文诵读 2.主讲教师:本校语文教师 3.教学材料:自编教材及语文课本(经典古诗文、美文选读、儿童诗歌、寓言童话等) 4.课程类型:人文素养类 5.授课时间:每周一节

6.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 (二)具体内容 1.课程性质:本课程属校本课程必修课 2.课程目标: ①建设校园读书文化,促进师生读书意识的形成,师生读书蔚然成风。 ②借助美文朗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感知、认识、鉴赏美的能力。 ③激发阅读兴趣,加强诵读指导,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加强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塑造心灵。 ④学会明辨是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⑤感悟人生,热爱生活,提升人文素养。 ⑥在诵读中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用声音表达自己的情感,感染他人,使其诵读具备较强的感染力。 3.实施原则: 使用教材本着灵活性、自主性原则。提出:给你一种理念,让你去思考;给你一个空间,由你去创造。 课堂教学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有效策略与方法。 二、理论依据 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整个小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错过了这些机会,学生进

校本课程论文

校本课程论文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上徐小学唐传建 摘要:目前农村中小学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学校或没有开展,或开展了校本课程也开始向应试教育靠拢,有个别学校甚至以竞赛辅导课代替校本课程。我认为原因有三:①考试指挥棒的作用。②教师和学生们长期习惯了中央统一课程体制,并过分拘泥于统编的教科书。③对校本课程的理念理解不深。这些多年来传统惯性,给校本课程的实施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本文旨在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解读,打消顾虑,激发教师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热情,并通过本校在校本课程实施中的点滴经验——搭建“主题式”校本课程平台,营造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主题式校园文化建设 朋友聚会,因为都是老师,话题自然离不开教学。我顺便问了句:“你们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了吗”朋友们都笑了:“语、数、英都来不及上了,谁还上校本课”“什么是校本课呀”可见校本课程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也由于老师们的不重视,校本课程在实际操作中遭遇到了冷落的尴尬情境。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或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环境和内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 更新理念——校本课程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校本课程并不神秘 校本课程是专家们做的事 许多教师有疑惑,校本课程很复杂,它需要经历:需要评估→确定目标→校本教材开发→实施→评价体系→反馈→调整→再实施→再反馈的过程,需要建构太多的观念:质量观、课程观、评价观等,这似乎是专家们的事,我们一线教师哪能完成以致于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止步不前。 其实校本课程并不神秘,它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由权。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盘点与梳理

第24卷,2016年12月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Modern Basic Education)Vol.24, Dec. 2016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盘点与梳理 李颖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2) 摘要:近年来,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备受学者们关注,研究内容涉及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价值、课程资源、管理与评价、开发中出现的问题与改进对策以及教师的课程开发素 养等诸多方面。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研究应进一步厘清基本概 念,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探索问题,拓宽研究视阈,推动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盘点;梳理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国内已经有了十分丰富的研究成果。鉴于这方面文献颇多,本文研究资料主要 源自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和被CSSCI收录的期刊论文,以及张嘉 育、崔允槨、吴刚平、徐玉珍等学者的相关著作。本研究文献检索时间段设定在2005—2015年之间,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关键词进行模糊搜索,通过排查无关文献,共检索到与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文献580 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4篇,硕士学位论文508篇,被CSSCI收录的期刊论文68篇。通过载文量分析 和综述研究,以利于学者更好地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一、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统计分析 1?文献年度数量统计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来关于国内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稳步增长趋势,这表明学者们越来越关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其中以2013年和2014年论文数量最多,这可能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的出台有直接关系,因为《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 平”。此外,2011年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 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这在一定程 度上也推动了学校走“以校促校”的发展之路,从而提高办学质量。 2.文献研究范围统计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校本课程开发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大学等不同层级和类别的学校。根据统计结果分析:从横向上看,2011年以前,除了幼儿园外,校本课 程在小学、中学、高中、中职院校、高职院校及大学等均有广泛的探索和研究;2011年以后,校本课程研 究范围基本涵盖了不同层级和类别的学校,而且研究数量也相对激增。从纵向上看,在这些不同层级和 类别的学校中,针对高中开展的校本课程研究最多,初中和小学次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本课程作者简介:李颖,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129

XX校本课程论文

可持续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XX小学 XX 内容提要: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人的潜能、师生的主体作用、合作意识、 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综合运用过程。利用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 环境教育,可增强集体荣誉感,使学生爱学校、爱老师、爱自己的生 活的环境、爱大自然,从而影响带动他人,使学生成为有公众意识、社会责任感强的环保小卫士。 关键词:课程改革校本课程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目的 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挖掘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利用校本教材,培养学生了解校史爱学校、爱老师、爱集体、爱周边环境,激发学生刻苦学习,为学校增光的责任感。 在校本课程环境教育中,拓宽学生的环境知识,了解环境中各种自然过程的发展、演变,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参与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 学会欣赏和爱护环境、古迹及动植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研究内容 在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上,充分体现学校的自然环境,关注周边环境。在实施方法上,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关注周围的生活,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逐渐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在实践中形成对自我和学习自信的态度,发展个性,陶冶性情。我校的六项校本课程内容分别是: 校园教育篇: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指导下,努力建设文明的校园,优化教学环境,突出学校绿色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道德教育篇:我校周围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参观访问采集基地素材,编写教育活动资料,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关注社会,学会与身边的人和事物和谐相处。 环境教育篇:学校位于范筑先纪念塔前面,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丰富的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优美的环境是绿色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外在条件。

校本课程市级论文

校本课程课程改革中的新生力量 宁阳县磁窑镇张庄完全小学朱本刚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现行课程政策,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校本课程是区别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根据国家规定、地方指导而由学校编写并执行的一种课程,它并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和作品作为评价的依据。校本课程开发是具体落实教育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重要措施,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开发正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建设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开发制度已被明确提出,成为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的意义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资源开发出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本校的办学思想,有个别教师或教师集体采用改编、新编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在学校实施的各种专业活动。 我县早在几年前已开始在各个中小学开设符合本地域特点、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我校在研发校本课程时,设想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区别开来,根据学情、地域文化选择课程内容,做到不冲突、不重复。将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课程的开设、完成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操作”、“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研发小组把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周围环境相结合,利用各种资源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课程,以期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1、考虑到我校是一所乡镇农村小学,地处宁阳县东部,西邻著名的彩山,以“家乡山水”为材料进行学习领域教学内容的拓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校在2014 年编写了校本课程——《我爱彩山》。这门课在高年级段开设,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处于这一年龄的学生,既带有少年的天真,有时也表现出青年人的成熟。除了注意事物外表的形式之外,更注意对事物的分析和主观体会,对很多问题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回答。结合他们的学龄特点,本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发

《作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云湖中心小学作文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一、作文校本课程产生的背景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进行的适合学校具体特点和条件的课程开发策略。校本课程开发包括两大范围,一是指校本课程的开发,二是指校本的课程开发。学校的作文课程开发属于第二个范畴,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国家课程计划进行校本化的适应性改造。 现有国家作文课程的弊端 架空的道德体验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而国家作文课程不可能顾全到每个地方每个学校具体的特点与需要。尤其是不能充分利用学校、教师、学生身边的资源,这样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不能很好地发挥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所以,目前的作文教学很多情况下只是把作文当作一项语言技能来训练,很容易造成脱离儿童生活,脱离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是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同时提高思想觉悟、发展智力技能、扩大知识视野、陶冶审美感情的综合训练。小学作文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连贯的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要结合着恰当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发展认识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培养健康个性的任务。但我们再来反思现有的作文教材,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母爱,教材是以看图写话的形式出现的。孩子只是在空洞的想象中感受亲情,没有真正的生活体验,学生能怎能真正感受到亲情的伟大与可贵呢?只有亲身体验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观念的认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才能实现内化,使道德素质成为人的个性特征。所以,我们改变这种作文与育人脱节的现象,把这篇想象作文

改为让学生实地观察母亲在一两个星期里为自己所做的点滴小事,为进行记录,让学生在道德践行中真正感受母爱,感受亲情。学生在作文中感受到即使母亲严厉的批评与责骂,也是对自己一种更为深沉的爱。 脱节的生活体验 教材中让学生写参观记,都是以名胜古迹作为例文,而这些名胜古迹大部分学生没见过。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学生也无法感觉例文的精妙与游记的写法。所以,我们结合当地的地方资源,如白龙寺、鳄鱼馆、体育馆等等名胜,让学生实地参观,并以前面学生优秀的作文作为例文,让学生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感受作文的精妙,真切地掌握游记的写法。待到他们实地浏览时,就会做个有心人,既会观察又会描写了。 “学得”式的指导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我们的学生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自然课上可以动手实践,在微机课上可以上网查询资料,在音乐课上可以听老师用钢琴弹奏美妙的音乐,可以……电视、游戏、书籍、网络也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各种资料。但学生就是不会写作,不喜欢写作。那么,其根源就不是学生的生活问题,而是学生没有掌握感受生活,捕捉信息的能力,更没有掌握描写生活的方法。我们的作文国家课程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果只停留在让学生回忆与想象的过程中,要小孩子再现生活是不能想象的。生活经验为作文提供了素材,但不能保证生活丰富的学生就能写出优美的文章。学生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文字表达,还需要比较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和转换过程。语言是“习得的产物”。“习得”与“学得”是不同的,“习得”要求主体参与言语实践活动,有自身的言语行动,在言语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