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

1.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对身体瘦弱,气虚血亏的患者,进行针刺时手法不宜过强,并应尽量选用卧位。

2. 妇女怀孕3月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腧穴。若怀孕3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腧穴也不宜针刺。至于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一些通经活血的腧穴,在怀孕期亦应予禁刺。如妇女行经时,若非为了调经,亦不应针刺。

3. 小儿囟门未合时,头顶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4. 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6.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肝、脾肿大、肺气肿患者更应注意。如刺胸、背、腋、胁、缺盆等部位的腧穴,若直刺过深,都有伤及肺脏的可能,使空气进入胸腔,导致创伤性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呼吸不畅;甚则呼吸困难,唇甲发绀、出汗、血压下降等症。因此,医者在进行针刺过程中精神必须高度集中,令患者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2.电针操作规程

一、目的

电针是在针刺腧穴“得气”后,在针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以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瘫痪、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电针仪、无菌毫针、无菌干棉球、棉签、0.5%碘伏、弯盘、浴巾、屏风等。

三、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根据所选穴位取合适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4. 局部皮肤用0.5%碘伏消毒。

5. 按毫针刺法进针。

6. 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7. 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波:其脉冲频率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其脉冲频率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引起肌肉收缩,能提高肌肉、韧带张力;其它还有疏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8. 通电过程中应观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9. 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0. 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1.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适当体位,整理床单位。

12.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四、注意事项

1. 电针仪在使用前须检查性能是否良好。如电流输出时断时续,须注意导线接触是否良好,应检修后再用。干电池使用过一段时间,如电流输出微弱,就须换新电池。

2. 电针仪最大输出电压在40伏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控制在1毫安以内,避免发生触电事故。直流电或脉冲直流电有电解作用,容易引起断针和灼伤组织,不能作电针仪的输出电流。

3. 调节电流量时,应逐渐从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防止引起肌肉强烈收缩,患者不能忍受,或造成弯针、断针、晕针等意外。

4. 有心脏病者,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近延髓和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切勿通电过大,以免发生意外。孕妇慎用。

5. 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有的毫针柄是用铝丝绕制而成,并经氧化处理镀成金黄色,氧化铝绝缘不导电。以上两种毫针应将电针仪输出线夹持在针体上。

3.拔火罐操作规程

一、目的

拔火罐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瘀血现象的一种疗法。此法具有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止痛、吸毒排脓等作用。适用于风湿痹证,如肩背痛、腰腿痛;肺部疾病,如咳嗽、哮喘;胃肠疾病,如脘腹胀痛、胃痛、呕吐及腹泻等。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火柴、小口瓶、必要时备毛毯、屏风、垫枕。根据拔罐方法及局部情况备纸片、凡士林、棉签、0.5%碘伏、镊子、干棉球、三棱针或梅花针、纱布、胶布等。

三、操作方法

1. 点火

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

1.1 闪火法:是用长纸条或用镊子夹95%酒精棉球一个,用火将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迅速将火退出,立即将罐按扣在所选部位或穴位上。

1.2 贴棉法:是用大小适宜的95%酒精棉一块,贴在罐内壁中段(不要过湿),点燃后迅速按扣在应拔的部位。

1.3 投火法:是用易燃烧纸片或95%酒精棉球(拧干)一个,点燃后投入罐内,迅速将罐按扣在应拔的部位,此法适用于侧位横拔。

2. 拔罐

根据病情需要,可分为下列几种拔罐方法。

2.1 坐罐法:又名定罐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直至皮肤呈现瘀血现象为止,一般留置10分钟左右,此法适用于镇痛治疗。

2.2 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肌肤麻木、疼痛等症。

2.3 走罐法:又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

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取下。此法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2.4 刺血拔罐法: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后,再行拔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局部皮肤。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

3. 起罐

右手扶住罐体,左手以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待空气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物品,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 根据部位不同,选用合适火罐,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

4. 根据拔罐部位及所备用物,选用不同的点火方法。

5. 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拔罐方法。

6. 起罐后,如局部有水泡或拔出脓血,应清洁局部皮肤,作常规消毒,外涂所需药物,必要时覆盖消毒敷料。

7. 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排舒适体位,整理床单元。

8.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五、注意事项

1. 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病人;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拔罐。

2. 拔罐时应采取适当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3. 拔罐过程中随时观察检查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4. 防止烫伤和灼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外涂龙胆紫,保持干燥,必要时用无菌纱布覆盖固定。

5. 凡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清洁消毒,擦干后备用。

推拿操作规程

一、目的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病人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滯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更具有保健强身,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适用于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泻、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痈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二、用物准备

治疗巾或大浴巾。

三、操作程序

1. 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取适宜体位,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

3. 在治疗部位上铺治疗巾,腰、腹部进行按摩时,先嘱病人排尿。

4. 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常用操作方法有:

4.1 推法:用指、掌或肘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接摩擦。用指称指推法;用掌称掌推法;用肘称肘推法。操作时指、掌、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缓慢而均匀,以能使肌肤深层透热而不擦伤皮肤为度。此法可在人体各部位使用。能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促使血液循环,并有舒筋活络作用。

4.2 一指禅推法:用拇指指腹或指端着力于推拿部位,腕部放松,沉肩、垂肘、悬腕,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关节做屈伸活动。手法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压力、频率、摆动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操作时要求达到患者有透热感。常用于头面、胸腹及四肢等处。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健脾和胃、祛瘀消积的功能。

4.3 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掌指做轻柔缓和的摆动。操作时压力要轻柔,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律,一般速度每分钟120~160次。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4.4 摩法:用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此法操作时肘关节自然弯曲,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动作要缓和而协调,频率每分钟120次左右。此法刺激轻柔,常用于胸腹、胁肋部位。具有理气和中、消食导滯、调节肠胃蠕动等作用。

4.5 擦法(平推法):用手掌大鱼际、掌根或小鱼际附着在一定部位,进行直线来回摩擦。操作时手指自然伸开,整个指掌要贴在患者体表治疗部位,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上下往返移动。动作要均匀连续,推动幅度要大,呼吸自然,不可屏气,频率每分钟100~120次。此法用于胸腹、肩背、腰臀及四肢。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脾和胃等作用。

4.6 搓法:用双手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操作时双手用力要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手法由轻到重,由慢到快,再由快到慢。适用于腰背、胁肋及四肢部位,一般作为推拿结束时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舒筋通络作用。

4.7 抹法:用单手或双手指指腹紧贴皮肤,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操作时用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滯。本法适用于头面及颈项部。具有开窍镇静、醒脑明目等作用。

4.8 振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前臂和手部肌肉静止性强力地用力,产生振颤动作,操作时力量要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振动的频率较高,着力较重。此法多用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进行。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和穴位。具有祛瘀消积、和气理气作用。

4.9 按法:用拇指端、指腹、单掌或双掌(双掌重叠)按压体表,并稍留片刻。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穴位;掌按法适用于腰背及腹部。具有放松肌肉、活血止痛的作用。

4.10 捏法: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将患处皮肤、肌肉、肌腱捏起,相对用力挤压。操作时要连续向前提捏推行,均匀而有节律。此法适用于头部、颈项部、肩背及四肢。具有舒筋活络、行气活血作用。

4.11 拿法:捏而提起谓之拿,即用拇指与食、中两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进行节律性地提捏。操作时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突然用力,动作要和缓而有连贯性。临床常配合其他手法使用于颈项、肩部及四肢等部位。具有祛风散寒、舒筋通络等作用。

4.12 弹法:用一手指指腹紧压住另一手指指甲,受压手指端用力弹出,连续弹击治疗部位。操作时弹击力要均匀,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此法可用于全身各部,尤以头面、颈项部最为常用。具有舒筋活络、祛风散寒的作用。

4.13 掐法:用拇指指甲重刺穴位。掐法是强刺激手法之一,操作时要逐渐用力,达渗透为止,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皮肤,以缓解不适。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具有疏通血脉、宣通经络的作用。

5. 操作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 操作手法轻重快慢适宜,用力需均匀,禁用暴力。每次推拿时间,一般15~30分钟。

7. 操作完毕后,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四、注意事项

1. 操作者在治疗前须修剪指甲,以免伤及病人皮肤。

2.孕妇的腰骶部与腹部、妇女经期均忌用。

3. 年老体衰、久病体虚、或极度疲劳、剧烈运动后、过饥过饱、醉酒均不宜或慎用推拿。

4. 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

4.刮痧操作规程

一、目的

刮痧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的一种疗法。此法可疏通腠理,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的目的。适用于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

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绞痧等证。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三、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暴露刮痧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 根据病情,确定刮痧部位。常用部位有头颈部、背部、胸部及四肢。

4. 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 手持刮具,蘸水或药液,在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刮擦皮肤,要向单一方向,不要来回刮。用力要均匀,禁用暴力。

6. 如刮背部,应在脊椎两侧沿肋间隙呈弧线由内向外刮,每次刮8~10条,每条长6~15 cm。

7. 刮动数次后,当刮具干涩时,需及时蘸湿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紫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8. 刮治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及时调节手法力度。

9. 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四、注意事项

1. 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疗法。

2. 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 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饮食要清淡,忌生冷油腻之品。

5.小针刀操作规程

针刀:用针的方式进入人体特定部位,完成切割等功能的器械,称为针刀

一.针具选取

针刀疗法针具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鑱(音蝉)针;圆针;鍉(音迪)针;锋针;铍(音披)针;圆利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

二、物品准备

各型号针刀、2%利多卡因或者、10ml注射器、消毒盘、弯盘、5%碘伏、棉球、创可贴、

三、药品准备

倍他米松注50mg、2%利多卡因注2ml维生素B12注1ml

四、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

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常用的注射药物有:

1)1%奴佛卡因2-5毫升/每个进针点。

2)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个进针点。

3)2%利多卡因5毫升,倍他米松1毫升,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3、常用的剥离方式有:

1)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插),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2)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3)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

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离动作,切不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等。

4)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1-5次即可治愈,两次相隔时间可视情况5-7天不等。

5、小针刀的应用指征:

1)病人自觉某处有疼痛症状。

2)医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敏感性压痛。

3)触诊可摸到皮下有条索状或片状或球状硬物,结节。

4)用指弹拨病变处有响声。

五、适应症:

1)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引起的顽固性疼痛点;

2)部分骨刺或骨质增生;

3)滑囊炎、腱鞘炎;

4)肌肉和韧带积累性损伤,外伤性肌紧张和肌痉挛,损伤后遗症;

5)关节内骨折、骨折畸形愈合;

6)一部分肛肠病,皮肤病,妇科病、外科和内科疾病。

六、禁忌症:

一切严重内脏病的发作期。

1)施术部位有皮肤感染,肌肉坏死者。

2)施术部位有红肿、灼热,或在深部有脓肿者。

3)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或有重要脏器而施术时无法避开者。

4)凝血机制不良或有其他出血倾向者。

5)体质极度虚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6)血压较高,且情绪紧张者。

7)有以上 7 种情况之一者,即使有适应症,也不可施行针刀手术。

6.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穴位注射法是用注射器的针头代为针具刺人穴位,在得气后注入药液来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把针刺与药理及药水等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故对某些疾病能提高疗效。

(一)用具及常用药液

1.用具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药物的剂量大小和针刺的深度选用不同的注射器和针头。常用的注射器规格为1毫升、2毫升、5毫升、10毫升、20毫升;常用的针头为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2.常用药物凡是可供肌肉注射用的药物,都可供穴位注射用。常用的药物有以下3类:

(1)中草药制剂:复方当归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等;(2)维生素类制剂:维生素Bl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C 注射液;(3)其他常用药:5%-10%葡萄糖注射液、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地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等。

(二)穴位的选择

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也可结合经络、经穴的触诊法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软组织损伤者先取最明显的压痛点。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位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位,并宜选用肌肉丰满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三)操作方法

1.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处方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按注射药量的不同选用注射器和针头。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用无痛快速进针法将针刺人皮下组织,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探得酸胀等“得气”感应后,回抽一下,如无回血,即可将药物注入。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人药液;慢性病或体弱者用轻刺激,将药液缓慢推人;急性病或体强者,可用强刺激,快速推人药液。如需注入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将注射针头向几个方向刺人注射药液。

2.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的用药剂量决定于注射部位及药物的性质和浓度。作小剂量注射时,可用原药物常规剂量的1/5-1/2。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耳穴可注射0.1毫升,四肢部可注射0.5-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葡萄糖注射液10—20毫升。

3.疗程急症每日1-2次,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1次,6-10次为1疗程。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1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每疗程间可休息3—5日。(四)适用范围

穴位注射法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针灸的适应症大部分都可用本法治疗,如痹证、中风、痿证、扭挫伤、面瘫、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头痛、失眠、心悸、心痛、高血压、眩晕、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泄泻、痢疾、乳痈、肠痈、淋病、风疹、痤疮、银屑病、目赤肿痛、咽喉肿痛、中耳炎、鼻炎、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五)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1日。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2.严格无菌*作,防止感染。

3.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过敏反应、药物的有效期、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等,必须做皮试,阳性反应者不可应用此药。副作用较强的药物,使用亦当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否则会导致不良后果。此外,应注意穴位注射法避开神经干,以免损伤神经。

5.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不宜用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7.康复设备的操作规范

经皮神经治疗仪操作规程

1.治疗前应检查仪器功能是否良好,各电线是否连接正确,输出开关是否在0位置。

2.协助病人卧于舒适体位,将两组输出电极置于病人相应的神经、肌肉,或疼痛区或疼痛周围,固定好电极后,打开电源开关,调节好输出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设定治疗时间25分钟。

3..频率选择多依病人感到能缓解症状为准:慢性痛宜用14~60Hz;术后痛宜用50~150Hz;疱疹性痛宜用15~180Hz;周围神经损伤后痛用30~120Hz等。一般主张由病人自己选择认为恰当的频率。大多数患者适宜采用刺激频率100Hz,t宽0.1~0.3ms。电流强度:以引起明显的震颤感而不致痛为宜

4.治疗完毕,缓慢关闭输出,关闭电源开关,取下电极板。

注意事项:

1.如果治疗部位的皮肤有疤痕。损烂或皮疹时,电极应避开这些部位,以免电流过于集中,引起烧伤。电极应保持清洁,便于通电。

2.不能用于带有心脏起捕器及心律失常的病人,不能将电极置于颈动脉窦处及孕妇的腰骶部及腹部。

立体动态干扰电操作规程

1.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机器功能是否良好,然后开电源开关,

2.治疗疗前先详细询问病人病情及检查疼痛部位后,暴露治疗部位皮肤。

3.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而选用适合的吸附电极。为了达到三路电流真正的立体交叉,必须注意电极放置的方向。

对置法:在治疗部位的上下或两侧反方向放置(导线同向放置);

并置法:在治疗部位的同方向放置(导线向两边放置);

4.调节治疗模式,再缓慢调节输出强度,以病人能感到舒适耐受为宜,治疗时间为30分钟,

5.治疗结束后,仪器会自动关闭电流输出,取下电极,整理床铺。

注意事项:

1.治疗时应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局部疼痛不适时,应认真检查后处理。

2.皮肤有感染,溃疡时不适合做本治疗。做完一个病人后,电极衬垫要更换,防止交叉感染。

骨疗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

1.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机器功能是否良好,然后开电源开关,

2.治疗疗前先详细询问病人病情及检查疼痛部位后,暴露治疗部位皮肤。

3.根据治疗部位的大小而选用适合的吸附电极,将电极板套入消过毒的衬垫中。将4小块渗有“骨伤愈合治疗液”柔巾纸贴敷在衬垫上;按并置法放在患处周围(骨折两端),然后用弹性绷带固定在患处周围。

4.调节治疗模式,再缓慢调节输出强度,以病人能感到舒适耐受为宜,治疗时间为30分钟,

5.治疗结束后,仪器会自动关闭电流输出,取下电极,整理床铺。

注意事项:

1.电极板不可自行剪裁或用代用品,如有破损,应立即更换。

2.心脏、孕妇腹部禁止放置电极。

3.保持主机清洁,电极板不能折叠。

4.治疗时应密切注意病人病情变化,如有局部疼痛不适时,应认真检查后处理。禁忌症: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血栓性静脉炎、活动性结核病灶及体温调节障碍、感觉障碍者。

热磁治疗仪操作规程

1.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是否接完好,磁疗板是否与输出线连接紧密,然后打开电源开关。

2.治疗前应详细询问病人病情及局部知觉有无障碍,然后将磁疗板紧贴治疗部位,调节好温度强度度后(一般痛症选中、手外伤选低档,具体视病人情况而定),打开治疗开关,治疗时间一般为20分钟,到时报警后关机。

3.协助病人起床后整理磁疗机磁板及各电线。

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告诉病人将皮带、手机、手表等金属物品拿出,以防止与磁场干扰。

2.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自我感受,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时,应停止治疗,让病人休息。

3.有严重的肝、心、肾脏疾病者,出血及出血倾向者,体质极度衰弱者,磁疗不能耐常受者,孕妇的腰腹部。体内植有心脏起捕器者,白细胞低下者不能做磁疗。

4.热磁板不能折叠,更不能用绷带固定。

蜡疗机操作规程

1.首先检查蜡疗机功能时否正常,并将蜡放入蜡机内至完全溶解后方可开始为病人做治疗。

2.病人在做蜡疗前,应先用温水清洗患处,然后先用蜡扫少许在病人皮肤上,病人感觉不烫后才开始为病人做蜡疗。

3.蜡一般要涂8~~10层,约1厘米左右,每层蜡涂完后5~7秒再涂下层,在涂蜡的过程中应随时询问病人是否有太烫或其它不适,然后用不粘蜡的胶袋包住患处,外面再用保温的多层手套或大毛巾包住。30分钟后拆开蜡。

4.取蜡进时仔细观察患外皮肤有无破损及水泡,如出现上述情况应做好相应处理,如皮肤破损处敷上无菌敷料,水泡上涂上烫伤膏。

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询问病人的局部有无感觉障碍,如果感觉迟钝或丧失者,治疗应慎重或禁止做。

2.开放性伤口未愈合者不能做。

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操作规程

1.治疗前应详问病情有检查治疗部位,暴露好被照射部分的皮肤,如作神经光针照射时,应找准神经节并作好标记,查对后再进行照射治疗,如照射创面时,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

2.启开激光机电源开关,按照神经痛点的大小选择相适应的探头,使光束对准被照射的部位。光源应被照部位相贴,激光束与被照部位呈垂直方向,以患者局部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若病变部位范围大,可分数区用C型探头同等照射剂量照射。个别病(如带状疱疹)可在局部分区照射的同时,结合节段照射和相应的神经节照射。

3.超激光疼痛治疗仪照射剂量应依病变性质、部位、激光的型号、功率的大小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照射时间为15分钟一次,一天1~2次为宜。疗程视病情而定,一般是5~10次为一疗程。

4.由于激光管点燃后,可以连续使用,因此当照射完后,不必关机,应连续使用。治疗完后,应准确记录照射时间及剂量,并应观察病人在照射过程中的反应。

注意事项:

1.工作人员及患者应防止激光直接照射眼睛,在照射面部时应做好眼部的保护工作。

2.定点照射时,应调节好照射时间和休息时间比,防止烫伤病人。

3.做完一位病人后,接触病人皮肤的探头部分,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消毒。

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规程

1.治疗前应认真检查仪器的电源插头是否完好,各电极板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仪器功能是否良好,各项检查均完好后,插上220V的电源,按下电源开关。

2.根据病人的病灶的大小和治疗部位,选择合适的硅胶电极板,将电极板套入消过毒的衬垫中。

3.根据病情将两块电极放在所需治疗部位,可并置也可对置,放上隔水纸再用沙袋或绷带固定。

4.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处方,按开始键开始治疗,然后缓慢调节输出强度。

5.时间显明为零时,仪器自动关闭输出并报警提示,取下电极板和所有物品并整理床铺。

注意事项:

1.注意选择治疗极板的位置,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2.极板要保持清洁,经常消毒。

3.中频和离子导入插头不可共用。

颈椎牵引机操作规程

1.接通电源后,打开电源开关,机器开始报警,颈牵开始复位。数码管显示默认参数。病人遵医嘱:坐在椅子上,手持紧急复位开关,套上颈牵颌带,医生可根据病情而定,通过调节牵引椅顶部的横梁的长短来调节患者颈牵所需的角度,检查钢丝绳是否在滑轮内,(若没有应放入滑轮内,否则可能造成钢丝绳折断并伤及患者)。

2.角度设定:颈椎变直或反弓(0°)、椎动脉(5°内)、颈型(20°内)、神经根型(20-30°)、脊髓型(轻度后伸位)。

3.牵引力设定:先按下选择键,光标在牵引力窗口闪动。这时通过按下输入“ ”或“-”键,即可改变牵引力度的大小。一般为7-8kg渐增加至10kg个别15kg

4.总时间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预置设定窗口闪动。这时通过按下输入“ ”或“-”可改变总时间的长短。一般20-30分钟。

5.牵引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至牵引设定窗口闪动。这时在通过按下输入“ ”或“-”可改变达到牵引力后持续时间的长短。99秒。

6.间歇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至间歇设定窗口闪动,这时在通过按下输入“ ”或“-”可改变牵引时间到,解除牵引力后,需要休息的时间。10秒。

7.治疗开始:以上各程序设定完毕后。通过按下“牵引”键开始治疗。

8.结束治疗:在牵引过程中,患者如感到不适,或其它原因需停止治疗时。按下“急退”键停止治疗。除急退操作外,按住患者手中所持的应急复位开关,也可使伸缩回退,牵引颌带放松,同时发出报警声,提示您治疗结束。

注意事项:

1.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紧张情绪,牵引时不要屏气或用力对抗。牵引固定带要扎紧,两侧牵引绳紧度要一致。。

2.注意适应症,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颈牵患者要适当配合理疗,以增强治疗效果。在牵引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病况变化,如有心慌、气促,头晕等意外现象时,应立即停止牵引。

3.禁忌症:脊髓血液循环障碍,椎骨软骨症脊髓疾病,颈椎结核,肿瘤,重度骨松病,严重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出血性疾病禁止牵引.

颈腰椎治疗自动牵引床操作规程

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接通电源,此时床面合拢。(即处于复位状态,准备工作就绪。若床面不是合拢,则先将床面合拢。)

2.操作方法:首先按下“腰椎/颈椎切换键”根据指示灯指示进入腰椎或颈椎程序的设置界面。颈腰椎程序设置方法相同。如下:

3.a、牵引力设定:先按下选择键,光标在牵引力窗口闪动。这时通过按下输入“ ”或“-”键,设置牵引力度的大小。腰椎:根据病人体重及具体情况调节好牵引重量,一般是体重的1/3~1/4。颈椎:一般为7-8kg渐增加至10kg个别15kg。

b、总时间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预置设定窗口闪动。这时通过按下输入“ ”或“-”可设置总时间的长短。30分钟

c、牵引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至牵引设定窗口闪动。这时在通过按下输入“ ”或“-”可设置达到牵引力后持续时间的长短。99秒

d、间歇设定:在按下选择键,光标移动至间歇设定窗口闪动,这时在通过按下输入“ ”或“-”可设置牵引时间到,床板退回解除牵引力后,需要歇息的时间。10秒。

其他功能暂不选择,以平牵为主。再次按下选择键:退出设定状态,屏幕上无数字闪动,显示的内容是刚设置好的牵引程序。

e、热疗:按下“热疗”键,则热疗指示灯点亮,表示已接通热疗电源。

3. 治疗开始:以上各程序设定完毕后。通过按下“牵引”键开始治疗。

4. 结束治疗:在牵引过程中,患者如感到不适,或其它原因需停止治疗时。按下“急退”键停止治疗。另:患者可通过手中所持的应急开关中的“急退”键,解除牵引力,同时发出报讯声,提示您治疗结束。

注意事项:

1.在治疗程序前,床面必需处于复位状态。

2.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紧张情绪,牵引时不要屏气或用力对抗。牵引固定带要扎紧,两侧牵引绳紧度要一致,牵引带内最好铺入一薄软的毛巾。在重量牵引时要防止肋骨骨折,骶髂关节错位,臂丛神经损伤。

3.注意适应症,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腰牵患者要适当配合理疗,以增强治疗效果。在牵引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病况变化,如有心慌、气促,头晕等意外现象时,应立即停止牵引。

1.禁忌症:脊髓血液循环障碍,椎骨软骨症,伴有马尾神经损伤综合症,脊髓疾病,腰椎结核,肿瘤,重度骨松病,严重高血压病,心脏病及出血性疾病禁止牵引。

熏腰床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

1.询问病人病情及检查病人应治疗的部位后,协助病人上熏腰床治疗,帮助病人摆好适当的体位,并帮病人盖好大毛巾。

2.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机器进入待机状态,将配好的药方装入配带药包(一次只能放一包)放入熏蒸锅内。

3.按“熏蒸选择键”一下,“气疗时间”窗口闪动,按键“输入”、“输入-”调整气疗时间(一般30分钟),再按选择一次“熏蒸选择键”窗口闪动,按“输入”、“输入-”设定熏蒸温度(一般40-43度);按“熏蒸开“自动开始加热,机器上绿色“加热”指示灯亮,加热过程中温度自动控制,时间为倒计时,按熏蒸关可随时停止熏蒸;温度保护:按下温度保护开关。

4.治疗时间为30分钟。治疗后协助病人擦干皮肤,穿好衣服,整理好熏腰床,治疗巾及大毛巾消毒后备用。

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询问病人的局部有无感觉障碍,如果感觉迟钝或丧失者,治疗应慎重或禁止做。

2.注意保护被人的隐私,拉好床帘。

3.随时观察病人治疗时的反应,有无恶心、呕吐、胸闷、气促、心跳加快等不适,若有不适立即停止熏蒸。

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1.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机器功能是否良好,然后开电源开关。

2.根据患者的患病部位(有无破损、水泡等),根据患病种类选用相应的治疗包。

3.接通电源,电源指示灯亮。控制器表面绿灯闪烁,表示工作开始。

4.将治疗包固定于患部,治疗过程中患者自觉温度过高应及时用毛巾隔开。

5.治疗时间一般为30分钟。治疗结束,停止工作断开电源插头。

注意事项:

1、恶性肿瘤、活动性肺结核、有出血倾向、孕妇、急性扭伤24小时内者禁用。

2、远红外线包必须与复合磁疗包配合使用,不得单独使用。

3、对症选择相应的复合磁疗包,按正确方法使用。

4、皮肤感觉障碍者慎用。

5、夏季温度较高,治疗中病人感觉烫时,请及时用手巾隔开,防止灼伤。

6、治疗包严禁折叠保存,治疗时不得入睡,人离断电。

超短波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

1.开始使用前,先将电极片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口中,然后插上电源插头,打开电源。

2.用干燥毛巾作衬垫,将两电极板对置放在患者的治疗部位(建议后排的电极朝下放置,可有效防止两电极线交叉)。

3.将“输出调节”旋至“0”位置(先回零)。

4.“治疗时间20分钟”,是从“零位”指示灯熄和“治疗”指示灯亮开始计时。开关上绿灯亮,“零位”指示灯也亮,电子管开始预热。约二分钟后,“治疗”指示灯亮,电疗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5.将“输出调节”旋至所需档位。按治疗需要选择治疗剂量,一般急性疼痛和手外伤选用“1”档,慢性疼痛或炎症选择“2或3”。

6.转动“输出调谐”,观察“电流表”,找出谐振点(电流数值最大)。

7.当“治疗时间”结束,输出自动切断,电流表指示为零,“治疗”指示灯出现闪烁并发出“嘀、嘀”声音。应将“输出调节”旋回“0”位置,再从患者身上取下电极板。

8.治疗结束后:将“输出调节”调至“0”即可。

9.关机:要求先将“输出调节”调至“0”,才可以关机

注意事项

1.治疗时,治疗区域及其邻近不应有金属物品,当体内有金属物品而又必须治疗时只能用很小的剂量。

2.治疗时一般无须除去衣服,请勿与人体直接接触,可用干厚毛巾间隔开,但必须注意如有汗湿、尿湿以及伤口纱布浸湿时应换干后方可进行治疗。

3.治疗前应询问及病人的局部知觉,如果湿度觉迟钝或丧失者,治疗应慎重,剂量宜偏小。

4.阻塞性动脉病禁用大剂量,最好在对称侧肢体或相应植物神经节上进行治疗。

5.为了安全使用,在使用前请检查电极,如有损坏的情况就要更换新品。

6.本机对电视机、音响、收音机、电话机、等会产生干扰,使用时请勿与本机共同使用同一插座,并尽量远离本机,避免干扰。

7.请避开高温、灰尘多和湿气重的场所,以免会缩短机器寿命,造成机器故障。

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神经功能重建仪)操作规程

1、开启设备进入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主界面,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与治疗部位。肌力2级以下患者选择“自由刺激”或“处方刺激”、中风选“TENS”;肌力达2肌或以上,可用”反馈刺激”、“多媒体/模板训练”

2、请先用酒精或清水清洁皮肤,待干燥后按患者病情粘贴电极。

3、将电极片、线与设备连接好,电极片正确贴敷在患处或神经节部位。(红、绿线连接肌腹、黑线连接肌腱或骨性标志)。

4、进入处方,设置好通道、刺激强度等,开始刺激。

5、在治疗过程中刺激强度不够,可“暂停刺激”,先将“刺激强度”减弱,再增强至患者耐受强度.

6、治疗时间一般为20分钟;治疗结束从患者身上取下电极片,协助患者整理好衣物。

注意事项:

1.电级线接头要对准,否则接收不良。

2.熟悉肌肉运动点的解剖位置,调节输出要缓慢。

3.经常注意病人的反应,仔细观察病人的肌电图,鼓励病人主动收缩。

“神灯” 操作规程

1、接通电源(220V),顺时针旋转钮,指示灯亮,预置在所需时间内,初开机应包括预热2分钟,治疗时间结束,自动切断电源。

2、照射部位:病灶区或穴位,照射部位需完全暴露。

3、照射距离:距人皮肤15CM左右,但以病人感觉到温舒适为宜,不宜距离过大,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4、照射时间:每次照射20—30分钟,每日1—2次,7—10天为一个疗程,具体情况根据病情由医生决定。

注意事项

1、照射面部时,应对双目采取保护措施,切勿直接照射双目。

2、必须要有接地线的插座,确保使用安全。

低周波治疗仪操作规程

1.首先检查仪器各电线连接是否正确,机器功能是否良好,然后开电源开关。

2.治疗疗前先详细询问病人病情及检查疼痛部位后,暴露治疗部位皮肤。

3.用酒精棉球对治疗部位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将电极板贴附于病人患处, 放上隔水纸再用沙袋或绷带固定。

4.电极板要充分湿水(相互挤水并不滴水为止),正极帖在中央,负极帖在左右。再根据病人情况选择治疗模式:选择手动或自动键;自动程序内容:

自动1:主要用于肩颈部,效果明显,一次治疗时间10分钟。

自动2:对缓解上下肢关节痛症,效果明显,一次治疗时间10分钟。

自动3:通过脊椎的刺激达到缓解疲劳﹑恢复体力的效果,一次治疗时间15分钟。

自动4:自动调节左右刺激强度,适用于腰部酸痛,一次治疗时间15分钟。

自动5:缓解全身的肌肉疼痛,效果明显,一次治疗时间20分钟。

5.调节温度:病人自己感觉好为止。

6.调节输出强度:从“OFF”状态开始右旋转,感觉舒适为止。

7.调节左右中心键:按此键调节左右输出均衡。

8.治疗时间一般为20分钟。

9.治疗结束后,输出旋钮将自动恢复到零的位置,取下电极导子即可.最后关闭电源开关.

注意事项:

1.注意选择治疗极板的位置,对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2.治疗前应询问病人的局部有无感觉障碍,如果感觉迟钝或丧失者,治疗应慎重或禁止做。

康复科诊疗常规与操作规程

康复理疗科技术操作规程 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一、物理治疗操作规程 1、严格掌握各物理治疗项目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2、接待病人,首先检查机器是否良好,输出是否正常,并开机预热。 3、嘱病人取合适体位,并交待注意事项。 4、各物理治疗项目具体操作详见各项目操作方法。 5、治疗中工作人员不得离岗,巡视并询问病人,解释正常反应与异常反应。异常反应立即处理或停止治疗。 6、治疗结束后,整理好机器与治疗床,作好下一位病人治疗准备。 二、物理治疗操作常规 ㈠电脑中频疗法 适应症 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性关节炎、疤痕、粘连、扭挫伤、注射后硬结、慢性盆腔炎、带状疱疹、声带小结、废用性肌萎缩、颞颌关节紊乱、胃下垂、便秘、网球肘、肌腱炎、面瘫、周围神经损伤、肌筋膜炎等。 禁忌症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孕妇腹部及腰骶部、心脏部位、恶性肿瘤、结核病灶、急性化脓性炎症病灶部、出血部位、血栓性静脉炎、破伤风、治疗部位有较大金属异物等。 操作 1、选择适宜的硅胶电极,衬以湿垫布,置于治疗部位。对置或并置,肢体可以环形,颅脑区不能用对置法,心前区禁用。用沙袋或绑带固定好。 2、根据病情选择相应处方。 3、开始治疗,按下“启动”(或开始)键,然后按动强度调节键,边调节边询问病人,一直至耐受限。由于人体对电流开始比较时比较敏感,过几分钟后,

可做适当调节,使输出电流增大些。若病人难以忍受,则把电流输出调小些。 4、治疗完毕,机器自动停止电流输出,并发出提示音,这时可取下电极,再关闭电源。 5、中途停止可按“停止”键,治疗停止。 6、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必要时上、下午各1次,一般10-20 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在中频治疗中不能切断电源或移动电极,以免电击。 ㈡超短波疗法 适应症:超短波作用于机体组织,除温热作用外,还有非热效应,具有消炎,镇痛和促进组织愈合的作用,用于治疗急慢性炎症,肌肉关节疼痛等。 禁忌症:心脏植有起搏器,有出血倾向,妊振早期,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早期恶性肿瘤等。 操作 1、小功率超短波用于面部,趾,指等小部位,大功率超短波适用于躯干,肢体等大部位。 2、开启电源预热1~2分钟,调节输出至治疗所需剂量。 3、治疗剂量分为无热量,微热量和温热量。 4、治疗中工作人员应经常询问患者,如有不适如头晕,心慌,应停止治疗。 5、治疗完毕,将输出调至预热挡,准备下位患者治疗。 注意事项:治疗急性炎症时,应严格无热量,短时间治疗。 1、导线勿打圈和交叉,通过患者身体时用毛巾隔开。 2、注意极板有无破裂,接头处金属是否裸露。 3、感觉不良者,骨突出部位,皮肤出汗及电极下潮湿时,均易发生烫伤。 4、机器在治疗中和治疗 5、分钟内不能移动,夏季注意机器散热。 ㈢微波疗法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完整版

1.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2.2.3 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 2.2.4 部位:头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宜深刺。 3. 行针基本手法 3.1 提插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提到浅层,再由浅层插到深层,以加大刺激量,使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 3.2 捻转法:当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将针身大幅度捻转,幅度愈大,频率愈快,刺激量也就愈大。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等感觉时,术者手下也会有沉、紧、涩的感觉,即为“得气”,说明针刺起到了作用。 4. 补泻手法 4.1 补法:进针慢而浅,提插轻,捻转幅度小,留针后不捻转,出针后多揉按针孔。多用于虚证。 4.2 泻法:进针快而深,提插重,捻转幅度大,留针时间长,并反复捻转,出针后不按针孔。多用于实证。 4.3 平补平泻法:进针深浅适中,刺激强度适宜,提插和捻转的幅度中等,进针和出针用力均匀。适用于一般患者。 四、操作程序 1. 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 2. 协助患者松开衣着,按针刺部位,取合理体位。 3. 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并询问患者有无感觉。 4. 消毒进针部位后,按腧穴深浅和患者胖瘦,选取合适的毫针,同时检查针柄是否松动,针身和针尖是否弯曲或带钩,术者消毒手指。 5. 根据针刺部位,选择相应进针方法,正确进针。 6. 当刺入一定深度时,患者局部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或向远处传导,即为“得气”。得气后调节针感,一般留针10~20分钟。 7. 在针刺及留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滯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8. 起针:一般用左手拇(食)指端按压在针孔周围皮肤处,右手持针柄慢慢捻动将针尖退至皮下,迅速拔出,随即用无菌干棉球轻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9. 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铺。 10.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五、注意事项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臵的过程。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 (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 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 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

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 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 (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拍摄直立位第1 胸椎到第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5、注意事项 (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 (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 (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二、身高与体重 1、定义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 (2)禁忌证:不能站立者(如意识障碍、脊柱或下肢骨折),不配合者(如有认知障碍)。 3、设备与用具皮尺、测高仪、测重仪。 4、操作方法与步骤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 根据康复护理计划制定术前准备流程,并进行相应培训。 2.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准备好所需的康复设备和物资。 3. 确保手术室或治疗室的环境整洁、通风良好,并做好防护措施。 二、患者交流与沟通 1. 当与患者交流时,要耐心倾听,尊重患者的意见和需求。 2. 使用简单、明确的语言与患者交流,让其能够理解。 3. 根据患者的情况,采取适当的交流方式,如手势、文字、口语等。 三、卧位转移 1. 在进行卧位转移时,要提前评估患者的体力和技能,并根据患者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卧位转移方法。 2. 在帮助患者进行卧位转移时,要注意保持患者的身体平衡,避免摔倒和摔伤。 3. 在卧位转移时,要使用合适的辅助设备,如滑梯、卧位转移板等,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日常生活技能训练 1. 根据患者的康复需求,制定相应的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计划。 2. 在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合适的训练强度和方式。 3. 在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时,要引导患者主动参与,鼓励其独立完成。 五、康复器械操作 1. 在进行康复器械操作时,要确保器械的操作安全和正确性。 2. 在使用康复器械时,要先进行设备的检查和预热,并向患者进行操作说明和演示。 3. 在使用康复器械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和适应。 六、功能训练 1. 根据患者的康复目标,制定相应的功能训练计划。 2. 在进行功能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确定适合的训练强度和方式。 3. 在进行功能训练时,要根据患者的进展和反馈,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和方法。 七、监测与记录 1. 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操作时,要及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指数,并记录下来。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操作规范 1.仪器操作规范 (1)仪器设备仔细检查,确认仪器无任何异常现象,检查所有电路线路是否正常 连接,检查导线是否损坏,以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2)设置合适的检查位置和合适的检查体位,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首次使用或使用前未使用超过一个月的设备,要进行热启动和自动校准等前 期处理。热启动时间至少为30分钟。 (4)检查前观察患者情况,了解其身体状况、药物使用或诊疗史等,避免对检查 结果产生干扰。 2.检查操作规范 (1)检查患者表面皮肤情况,清洁需检查区域的皮肤,避免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 (2)安装电极时,已知采样信号的波形和大小能确定哪种类型的电极最佳。此外,安装时应确保电极处于皮肤层下,避免机械压力对导电体的影响,影响波形的准确性。 (3)调整放大倍数和增益因子之后,进行信号放大和过滤处理,以增加信噪比, 并提高信号品质。

(4)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闭眼、闭嘴等,并要求患者配合操作。 (5)操作者应根据检查类型运用对应的刺激模式(如,以正弦刺激为主的“基础” 条件等),提高检查效率,降低干扰。 (6)执行每项测试之前,应告知患者关于测试步骤和流程,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 3.检查结果处理规范 (1)每个采集的信号波形,都应验证其稳定性和重复性,排除信号失真现象。如 存在,应及时排除干扰源。 (2)对结果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分类结果判定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损伤程度。不同 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区分不同的损伤程度及其症状。 (3)结果处理完毕后,将结果文档化、储存,并记录相关的检查信息,以备后续 参考。 二、康复恢复训练操作规范 1.康复训练前诊断规范 (1)在执行康复训练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全面诊断。这可能包括影像学检查、肌肉活力度等体检。在排除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后,才能进行 康复训练计划。 (2)与此同时,需要记录患者康复训练前的基础度量,以便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 和进度。

中医康复科操作规程

目录一.拔罐疗法 二.针刺护理 三.熏洗疗法 四.艾条灸 五.电针法 六.刮痧法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用罐状器具,借助热力,排出罐中空气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的一种疗法。具有温散寒邪、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拔毒去腐等作用。 一、拔火罐法 (一) 适应症 风湿性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外感风寒之头痛、呕吐、泄泻、寒咳哮喘、疮疡初期等。刺血拔罐适用于急性扭伤有淤血者、疮疡、顽癣及毒蛇咬伤等。 (二) 物品准备 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或其它代用品)、95%酒精棉球或纸片、镊子、火柴、凡士林、三棱针或梅花针、 75%酒精棉球。 (三) 操作方法 1、点火:选用下列方法之一,将火罐吸附于所选部位上。(1)闪火法:持镊子夹95%酒精棉球点燃,伸入罐内中段绕一周后迅速抽出,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投火法:将纸片卷成筒状点燃投入罐内,随即将罐按叩在所选部位上。此法适用于侧面横拔,否则燃物落下烫伤皮肤。 (3)贴棉法:用95%酒精棉球(不要过湿)一小块贴,在罐内壁中段,点燃后按叩在所选部位上。

2、拔罐: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方法,使局部皮肤呈现红紫现象。 (1) 坐罐:将罐吸附在皮肤上不动,留置10分钟左右。 (2) 闪罐:用闪火法使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吸再拔,反复多次。 (3) 走罐:先在所选部位和罐口边簿涂一层凡士林,待火罐吸住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向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几次。此法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 (4) 刺血拔罐:在患部常规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拔 罐。留置5~10分钟,起罐后消毒周部。 3、起罐:一手扶住罐体,一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漏入,罐子即可自落。 (四) 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釆取适当的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根据拔罐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边沿是否光滑,有无裂痕。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3、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留罐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罐子吸着情况。 4、凡高热抽搐、出血性疾病、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5、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要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再涂以龙胆紫,并用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

康复科操作规程

艾条灸技术操作规程 概述 用纯净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形柱形的艾条,点燃后在人体表面熏烤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虚寒性病症,如胃脘痛、腹痛、泄泻、风寒痹证、阳痿、早泄、疮疡久溃不愈等症. 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冬季注意保暖。 3。根据病情,实施相应的灸法。 3.1 温和灸:点燃艾条,将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穴位皮肤3 cm左右处进行熏灸,以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7分钟,至局部皮肤红晕为度。 3.2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在距离施灸部位2-5 cm 之间,如同鸟雀啄食般,一下一上不停地移动,反复熏灸,每处5分钟左右。 3。3 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施灸部位3cm左右,左右来回旋转移动,进行反复熏灸,一般可灸20-30分钟。 4. 施灸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烧伤。观察病情变化及有无体位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烧伤皮肤及烧坏衣物。 6. 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7.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 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泡较大,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泡内液体,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2。施灸过程中防止艾灰脱落烫伤皮肤或烧坏衣物。 3。熄灭后的艾条,应装入小口瓶内,以防复燃,发生火灾。 毫针刺法技术操作规范 概述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康复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 采用不同型号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目。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 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进针。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腧穴,如腹部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和皮肤表面构成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和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和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和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2.2.2 年龄:小儿及年老体弱者,宜浅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宜深刺。

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

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 第一篇:康复科操作规程(理疗操作部分) 康复医学临床操作规程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适应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麻痹和萎缩、尿潴留、习惯性便秘、胃下垂、各种疼痛。痉挛性肌肉电刺激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的偏瘫、脑瘫性痉挛瘫痪。 【禁忌症】植有心脏起搏器患者的心脏部位、对电流高度敏感者、孕妇下腹部、颈动脉窦区。【操作】 (一)按医嘱选好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湿。 (二)据治疗目的,定电极放置方法。 1、单极法:电极100cm 2,于颈后或腰部,手柄电极置于患部之神经肌肉运动点。 2、双极法:个小圆电极,径1-2cm,放在肌腹两端,可用于两个手柄电极控制。(三)准运动点,将电极用固定带固定。 (四)根据电诊断结果,选择适宜的电流参数,如脉冲前沿、后沿、脉宽、频率等,然后调节电流强度,引起明显肌肉收缩。 (五)一组病肌刺激15-30次后换其他病肌,反复循环4次。 (六)电刺激时嘱患者尽力做主动收缩肌肉之动作。 (七)肌力恢复到一定程度时,逐步给肌肉增加负荷,如放沙袋、反向牵引等。 (八)痉挛肌刺激时选用波宽(0.2-0.5ms)和频率(0.66-1Hz)相同但出现时间有先有后(相隔0.1-1.5s)二组方波电流。一组固定于痉挛肌两端肌腱处另一组固定于拮抗肌肌腹每组肌肉治疗各10分钟。【注意事项】 (一)运动点要找准,使病肌收缩明显而邻近肌肉反应小。 (二)表面电极无反应时可采用针电极,二根毫针刺入病肌两端,再接上脉冲电流。 (三)治疗时局部不应出现疼痛和肌肉疲劳。

(四)电刺激前可配合温热治疗以增强疗效。 (五)调节脉冲参数时,波宽应小于同期的2/3。 干扰电疗法 【适应症】用于治疗胃下垂、关节炎、周围神经损伤、神经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闭塞性脉管炎等。 【禁忌症】急性化脓性炎症、出血倾向、血栓性静脉炎。【操作】(一)根据医嘱选择电极,有衬垫电极、手套电极和吸盘电极三种,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润。 (二)将选好的两组电极固定于治疗部位,使两组电流交叉在病灶处。 (三)差频范围依病情而定,一般镇痛用90-100Hz或0-100Hz,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渗出吸收用50-100Hz或25-50Hz,使肌肉收缩用25-50Hz或1-10Hz。 (四)检查两组输出机钮是否在零位,将差频范围调节机钮调至需要位置,然后接通电源,分别调节两组输出达所需电流强度。 (五)治疗时如需改变差频范围,可直接调整定频、差频机钮 不必将输出调至零位。 (六)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次治疗20分钟。【注意事项】(一)两组电极不得相互接触,衬垫勿置于皮肤破损处。 (二)电流不可穿过心脏、脑、孕妇下腹部。 (三)有金属异物的部位不进行治疗。音频、调制中频电疗法 【适应症】瘢痕、硬结、肠粘连、肠麻痹、血肿机化、软组织和神经疼痛、咽喉炎、乳腺淤滞块等。【操作】 (一)音频电疗操作: 1、根据病变部位选用不同长度的条状电极或长方形电极,衬垫用温水浸湿。 2、视需要将电极并置或对置,电极与皮肤紧密接触,固定好。 3、接通电源,调节电流输出至患者耐受量。 4、治疗结束,电流调到零位,切断电源,取下电极。 (二)调制中频电疗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