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该操作规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康复治疗技术操作前准备:

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其病史、病情和康复需求,确定治疗

目标,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同时,操作人员应确保治疗设备和器具的

安全性和功能完好。

2.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要求:

操作人员应熟悉各项治疗技术的操作要领和操作步骤,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进行技术选择和调整。在操作过程中应注重操作手法和力度的掌握,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以及对患者的观察和评价。

3.康复治疗技术操作注意事项:

在治疗过程中,操作人员应注意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保持操作区

域的干净整洁。注意操作人员的个人卫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交

叉感染和伤害。同时,操作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对康复设备和器具进行有

效的消毒和清洁。

4.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禁忌和并发症处理:

根据治疗技术的特点和患者的病情,阐明相应的禁忌和注意事项,如

对于急性期、高热、大面积瘢痕等情况,需谨慎使用或禁止一些技术。同时,规范了对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如出血、感染、疼痛等。

5.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

规定了康复治疗技术操作的质量控制要求,包括操作人员的资质和培训,设备和器具的检测和维护,操作过程的记录和评估等。同时,要求操作人员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考核,保持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提高。

总之,《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24年版)》的实施有利于规范康复治疗技术的操作流程,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康复质量。对于广大从事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和相关机构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是提高康复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康复技术操作规范简介 一、关节松动术 治疗者在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完成的一种针对性很强的手法操作技术,具体应用时常选择关节的生理运动和附属运动作为治疗手段。关节松动技术类似于我国传统医学中的手法治疗(推拿术或按摩术),但在理论体系、手法操作及临床应用中,两者均有较大的区别。 【适应症】 1.任何因力学因素(非神经性)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包括: 2.关节疼痛、肌肉紧张及痉挛。 3、可逆性关节活动降低。 4、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 功能性关节制动。 对进行性关节活动受限和功能性关节制动,关节松动技术的主要作用是维持现有的活动范围,延缓病情发展,预防因不活动引起的其他不良影响。 【禁忌症】 1.关节活动过度。 2,关节因外伤或疾病引起肿胀(渗出增加) 3.关节的急性炎症。 4.关节部位的恶性肿瘤。 5.未愈合的关节内骨折。 【仪器设备】 不需要设备。 【操作程序】 1、患者体位治疗时,患者应处于一种舒适、放松、无疼痛的体位,通常为卧位或坐位,尽量暴露所治疗的关节并使其放松,以达到关节最大范围的被动松动。 2、治疗者位置治疗时,治疗者应靠近所治疗的关节,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松动另一端。

3、治疗前评估手法操作前,对拟治疗的关节先进行评估,分清具体的关节,找出存在的问题(疼痛、僵硬)及其程度。根据问题的主次,选择有针对性的手法。当疼痛和僵硬同时存在时,一般先用小级别手法(Ⅰ、Ⅱ级)缓解疼痛后,再用大级别手法(Ⅲ、Ⅳ级)改善活动。治疗中要不断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患者的反馈来调节手法强度。 4、手法实施 (1)手法操作的运动方向:操作时手法运用的方向可以平行于治疗平面,也可以垂直于治疗平面。治疗平面是指垂直于关节面中点旋转轴线的平面。一般来说,关节分离垂直于治疗平面,关节滑动和长轴牵引平行于治疗平面。 (2)手法操作的程度:不论是附属运动还是生理运动,手法操作均应达到关节活动受限处。例如:治疗疼痛时,手法应达到痛点,但不超过痛点;治疗僵硬时,手法应超过僵硬点。操作中,手法要平稳,有节奏。不同的松动速度产生的效应不同,小范围、快速度可抑制疼痛;大范围、慢速度可缓解紧张或挛缩。 (3)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部位的关节,手法操作的强度不同。一般来说,活动范围大的关节如肩关节、髋关节、胸腰椎,手法的强度可以大一些,移动的幅度要大于活动范围小的关节,如手腕部关节和颈椎。 (4)治疗时间:治疗时每一种手法可以重复3或4次,每次治疗的总时间在15~20min。根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可以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5.治疗反应一般治疗后患者即感到舒适,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如有轻微的疼痛也多为正常的治疗反应,通常在4~6h后应消失。如第2日仍未消失或较前加重,提示手法强度过大,应调整强度、缩短治疗时间或暂停治疗1d。如果经3~5次的正规治疗,症状仍无缓解或反而加重,应重新评估,调整治疗方案。 6.四肢常用关节松动技术 (1)肩关节 ①分离牵引:患者仰卧,肩外展约50°并内旋。治疗者外侧手托住上臂远端及肘部,内侧手四指放在腋窝下肱骨头内侧,拇指放在腋前,向外侧持续推肱骨,然后放松,重复3~5次。

【康复课堂】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物理治疗__第一章功能评定) 上

【康复课堂】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物理治疗__第一 章 功能评定) 上 第一篇物理治疗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 1、定义 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 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 是否对称。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 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

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拍摄直立位第1胸椎到第1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5、注意事项(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二、身高与体重 1、定义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2)禁忌证:不能站立者(如意识障碍、脊柱或下肢骨折),不配合者(如有认知障碍)。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运动疗法.。。。。。。。。。。。。。。。。。。。。。。。。。。。。。。。。。。。。。。。。。。。。。。。1 作业疗法。。。。。。。。。。。。。。。。。。。。。。。。。。。。。。。。。。。。。。。。。。。。。。。。8 转移训练。。。。。。。。。。。。。。。。。。。。。。。。。。。。。。。。。。。。。。。。。。。。。。。10 关节活动度。。。。。。。。。。。。。。。。。。。。。。。。。。。。。。。。。。。。。。。。。。。。12 关节松动术。。。。。。。。。。。。。。。。。。。。。。。。。。。。。。。。。。。。。。。。。。。。。17 平衡训练。。。。。。。。。。。。。。。。。。。。。。。。。。。。。。。。。。。。。。。。。。。。。。。21 步行训练。。。。。。。。。。。。。。。。。。。。。。。。。。。。。。。。。。。。。。。。。。。。。。27 协调训练。。。。。。。。。。。。。。。。。。。。。。。。。。。。。。。。。。。。。。。。。。。。。。。30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训练。。。。。。。。。。。。。。。。。。。。。31 呼吸训练。。。。。。。。。。。。。。。。。。。。。。。。。。。。。。。。。。。。。。。。。。。。。。。38 构音障碍康复技术。。。。。。。。。。。。。。。。。。。。。。。。。。。。。。。。。。。。。。。40 失语症康复技术。。。。。。。。。。。。。。。。。。。。。。。。。。。。。。。。。。。。。。。。。42

康复治疗常用技术诊疗操作规范

理疗师操作规范 目录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1) 二、电针操作规程 (5) 三、拔火罐操作规程 (7) 四、推拿操作规程 (9) 五、刮痧操作规程 (13) 六、小针刀操作规程 (15) 七、穴位注射操作规程 (17) 九、经皮神经治疗仪操作规程 (20) 十、立体动态干扰电操作规程 (21) 十一、骨疗操作规程 (22) 十二、热磁治疗仪操作规程 (23) 十三、蜡疗机操作规程 (23) 十四、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操作规程 (24) 十五、电脑中频治疗仪操作规程 (25) 十六、颈椎牵引机操作规程 (26) 十七、颈腰椎治疗自动牵引床操作规程 (27) 十八、熏腰床操作规程 (29) 十九、中药封包操作规程 (30) 二十、超短波操作规程 (31) 二十一、肌电生物刺激反馈仪(神经功能重建仪)操作规程 (32) 二十二、“神灯”操作规程 (33) 二十三、低周波治疗仪操作规程 (34)

一、毫针刺法操作规程 (一)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二)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三)操作方法 1.进针法 1.1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1.2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如腹部的穴位。 1.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 2.进针角度和深度

2012版常见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篇物理治疗............................................................................................ ... ... .. .... ... ... .... ..7 一章功能评定 (7)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7) 一、姿势 (7) 二、身高与体重 (8)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8)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9) 一、四肢关节 (9) 二、脊柱关节 (9) 第三节肌力评定 (10) 一、徒手肌力评定 (10) 二、等速肌力评定 (12)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13) 四、肌肉耐力评定 (13)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14) 一、手法评定 (14) 二、仪器评定 (16) 第五节感觉评定 (17) 一、浅感觉 (17) 二、深感觉 (17) 三、复合感觉 (18) 第六节平衡评定 (18) 一、临床观察 (18) 二、量表评定 (19) 三、仪器评定 (21) 第七节协调评定 (21) 一、上肢 (21) 二、下肢 (22) 第八节步行评定 (22) 一、步行能力 (22) 二、步态分析 (23)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24) 一、心率 (24) 二、血压 (25)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26)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 (27) 第十节呼吸评定 (27) 一、通气功能 (27) 二、代谢当量 (29)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 (29) 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30) 一、压力测痛法 (30) 二、视觉模拟评分法 (31) 三、疼痛问卷 (31)

附表1-2-1 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32 附表1-2-2 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32 附表1-2-3 脊柱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33) 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34 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46) 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53) 第二章运动治疗 (57)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57)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57)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58) 三、主动运动 (58)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59) 一、上肢 (59) 二、下肢 (60) 三、脊柱 (61) 第三节牵伸技术 (62) 一、上肢 (62) 二、下肢 (62) 三、躯干 (63) 第四节肌力训练 (63) 一、徒手肌力训练 (63) 二、等长肌力训练 (64) 三、等张肌力训练 (64) 四、等速肌力训练 (65) 第五节步行训练 (65) 一、步行前训练 (66) 二、步行训练 (66) 第六节呼吸训练 (67) 一、腹式呼吸训练 (67) 二、抗阻呼气训练 (68) 三、深呼吸训练 (68) 四、局部呼吸训练 (68) 五、排痰训练 (69) 六、呼吸肌训练 (69)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70)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70)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71) 三、仪器平衡训练 (71) 四、协调训练 (71) 第八节有氧训练 (72) 一、器械有氧训练 (72) 二、无器械有氧训练 (73) 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 (73)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第一篇物理治疗 第一章功能评定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一、姿势 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 (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 (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 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 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

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 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 (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拍摄直立位第1 胸椎到第1 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5、注意事项 (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 (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 (3)评定女性受检者时须有女医护人员在场或家属陪同。 二、身高与体重 1、定义利用客观的测量器具评定身高和体重的方法。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所有受检者。 (2)禁忌证:不能站立者(如意识障碍、脊柱或下肢骨折),不配合者(如有认知障碍)。 3、设备与用具皮尺、测高仪、测重仪。 4、操作方法与步骤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1

康复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程贵德县人民医院

运动疗法 适应症脑血管意外后、脑瘫、颅脑损伤等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禁忌症无特别的禁忌证。如患者伴有高血压、心脏病、或严重身体衰弱,要予以监控,循序渐进。 无专门的特殊设备要求。 1 (1 ①仰卧位,支撑患者上肢于前屈90°,让患者上抬肩带使手向上伸向天花板方向或让患者的手随治疗师的手在一定范围内向上活动;让患者用手触摸自己的前额、枕头等,并逐渐增加难度;让患者用手越过自己的头部,再伸直肘关节。此时注意不能让患者的前臂旋前,不允许肩关节外展, ②一旦患者能控制部分肩关节周围肌肉的活动,则可取坐位练习,用手向前、向上指物体并逐渐增大范围,直至上臂从侧位屈曲前伸和外展前伸。此时不能提高肩带以代偿肩外展或前屈; (2 ①床边坐位,帮助患者将上臂后伸,肘伸直,肩外旋,手平放于床上以承受身体上部的重量。此动作帮助防止肩关节屈曲肌群、内收肌群和屈指长肌群的挛缩。注意,完成此动作时,要确 ②坐位或站立,帮助患者上肢外展90°,肘伸直,将手平置于墙上,通过其臂施以一些水平压力,防止手从墙上滑落。开始时,需要患者肘关节伸直,在这个姿势下,患者练习弯曲和伸直肘关节以改善对肘伸肌群的控制;当患者重新获得肩关节和肘关节控制后,让患者练习转动躯干和 (3 ⑤训练对指活动,患者前臂旋后,练习拇指尖和其他手指尖相碰。 2 (1)训练吞咽:包括训练闭颌(让患者含空气在口腔内,治疗人员可帮助患者闭颌,先牙轻轻合上,再对称张开嘴,再合上,确保不要向后推患者的头部,牙齿咬合。)、闭唇(治疗人员用手指指出患者没有功能的唇的区域,训练患者闭唇。不鼓励患者撅嘴及吮下唇,这样会妨碍吞咽时的舌部动作。)、舌部运动(治疗人员用食指用力下压舌前1/3并做水平指颤,震颤幅度要小,时间不超过5s,然后帮助闭颌;之后用力下压舌引出抬高舌后1/3以关闭口腔后部,以完成吞咽动 (2 (3)改善呼吸控制,患者坐于治疗桌前,躯干前倾,双上肢放在治疗桌面上,让患者深吸气后立即呼出,同时加压和震颤其下1/3胸廊,呼气尽量长些,并与发声相结合。也可让患者试验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康复理疗技术操作规范 (一)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在操作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后,操作者手持刮痧板(或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在施术部位按一定的力度刮拭,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 (2)刮板与刮拭方向一般保持在45度-90度进行刮痧刮拭方向从颈到背、腹、上肢再到下肢,从上向下刮拭,从内向外刮拭。 (3)刮痧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 (4)刮痧时间一般每个部位刮3-5分钟,最长不超20分钟。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对于一些不出痧或出痧少的患者,不可强求出痧,以患者感到舒服为原则。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5)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妇女的乳头禁刮;白血病,血小板少慎刮;心脏病出现心力衰竭者、肾功能衰竭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浮肿者禁刮。 (6)刮痧板一定要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二)火罐技术操作规程 1.操作规范: (1)暴露须拔罐部位(选择肌肉较为丰满、平整处)。 (2)用闪火器(镊子、血管钳或细铁丝制作)夹取95%酒精棉球,点燃。 (3)一手持罐,罐口向下,另一手持燃有酒精棉球之闪火器,迅速伸入罐内闪火立即退出,同时将罐叩按在所选部位上。 (4)待罐内皮肤隆起并呈红紫现象,留置5~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住罐口皮肤,另一手扶住罐体,空气进入罐内,火罐即可脱落。 (6)拔罐后除留罐外,尚可在火罐吸着后,立即拔下,再闪火再吸、再拔,反复多次称闪罐;若待火罐吸着后,一手扶住罐体,用力上下左右慢慢来回推动,称走罐,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若患处皮肤消毒后,先用梅花针叩打或用三棱针浅刺出血,再行拔罐,留置10分钟后,起罐消毒皮肤,称刺血拔罐。 2.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使病人保持舒适位置,拔罐部位须平整,肌肉较丰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康复医学科常用技术操作规范 一、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操作规范 1.仪器操作规范 (1)仪器设备仔细检查,确认仪器无任何异常现象,检查所有电路线路是否正常 连接,检查导线是否损坏,以确保仪器的正常工作。 (2)设置合适的检查位置和合适的检查体位,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3)首次使用或使用前未使用超过一个月的设备,要进行热启动和自动校准等前 期处理。热启动时间至少为30分钟。 (4)检查前观察患者情况,了解其身体状况、药物使用或诊疗史等,避免对检查 结果产生干扰。 2.检查操作规范 (1)检查患者表面皮肤情况,清洁需检查区域的皮肤,避免电极与皮肤接触不良。 (2)安装电极时,已知采样信号的波形和大小能确定哪种类型的电极最佳。此外,安装时应确保电极处于皮肤层下,避免机械压力对导电体的影响,影响波形的准确性。 (3)调整放大倍数和增益因子之后,进行信号放大和过滤处理,以增加信噪比, 并提高信号品质。

(4)检查前,应让患者放松、闭眼、闭嘴等,并要求患者配合操作。 (5)操作者应根据检查类型运用对应的刺激模式(如,以正弦刺激为主的“基础” 条件等),提高检查效率,降低干扰。 (6)执行每项测试之前,应告知患者关于测试步骤和流程,让患者进入放松状态。 3.检查结果处理规范 (1)每个采集的信号波形,都应验证其稳定性和重复性,排除信号失真现象。如 存在,应及时排除干扰源。 (2)对结果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分类结果判定神经和肌肉系统的损伤程度。不同 的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区分不同的损伤程度及其症状。 (3)结果处理完毕后,将结果文档化、储存,并记录相关的检查信息,以备后续 参考。 二、康复恢复训练操作规范 1.康复训练前诊断规范 (1)在执行康复训练之前,应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状况和身体机能的全面诊断。这可能包括影像学检查、肌肉活力度等体检。在排除了潜在的风险因素后,才能进行 康复训练计划。 (2)与此同时,需要记录患者康复训练前的基础度量,以便评估康复训练的效果 和进度。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269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征求意见稿

2/269 《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之物理治疗部分9 第一章物理治疗评定 (9)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9) 一、姿势 (9) 二、身高与体重 (10)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10)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1) 一、四肢关节 (11) 二、脊柱关节 (12) 第三节肌力评定 (13) 一、徒手肌力评定 (13) 二、等速肌力评定 (15)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16) 四、肌肉耐力评定 (17)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17) 一、手法评定 (17) 二、仪器评定 (20) 第五节感觉评定 (20) 一、浅感觉 (20) 二、深感觉 (21) 三、复合感觉 (21) 第六节平衡评定 (22) 一、临床观察 (22) 二、量表评定 (23) 三、仪器评定 (25) 第七节协调评定 (25) 一、上肢 (26) 二、下肢 (26) 第八节步行评定 (27) 一、步行能力 (27) 二、步态 (28)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29) 一、心率 (29) 二、血压 (30)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31)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 (32) 第十节呼吸评定 (33) 一、通气功能 (33) 二、代谢当量 (35)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 (36) 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37) 一、压力测痛法 (37) 二、目测类比评分法 (37)

3/269 三、疼痛问卷 (38) 第二章运动治疗 (39)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39)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39)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40) 三、主动运动 (41)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42) 一、上肢 (42) 二、下肢 (44) 三、脊柱 (44) 第三节牵伸技术 (45) 一、上肢 (45) 二、下肢 (46) 三、躯干 (47) 第四节肌力训练 (47) 一、徒手肌力训练 (47) 二、等长肌力训练 (48) 三、等张肌力训练 (49) 四、等速肌力训练 (49) 第五节步行训练 (50) 一、步行前训练 (50) 二、步行训练 (51) 第六节呼吸训练 (53) 一、腹式呼吸训练 (53) 二、抗阻呼气训练 (53) 三、深呼吸训练 (54) 四、局部呼吸训练 (54) 五、排痰训练 (55) 六、呼吸肌训练 (56) 第七节平衡与协调训练 (56) 一、无器械平衡训练 (56) 二、简易设备平衡训练 (57) 三、仪器平衡训练 (58) 四、协调训练 (58) 第八节有氧训练 (59) 一、器械有氧训练 (59) 二、无器械有氧训练 (60) 第九节神经发育疗法 (61) 一、Brunnstrom技术 (61) 二、Bobath技术 (63) 三、PNF技术 (64) 第十节运动再学习 (68) 一、上肢功能训练 (68)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实施细则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实施细则为了更好地为伤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规范医疗行为,依法依规执业,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和目前我院康复科执业情况,特制定如下实施细则: 一、组织机构设置 1、按我院科室设置,因利于资源整合和充分有效利 用,康复科为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实施康复治疗技术 操作的科室。 2、康复科依据《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对神 经伤病、骨关节伤病术后及疼痛患者提供康复服 务。 二、人力资源配置 1、康复医师4-6名,康复治疗师8-12名。 2、高级职称3-5名,中级职称4-8名,初级职称6-10 名。 三、教培及继教 1、确保师资,结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保证医学生、 实习生和进修生的理论以及实践教学。 2、在职员工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学习,如外派短 期培训、上级医学院校进修学习、院科定期组织理 论与技能操作学习与演示交流。 四、实施保障

1、完善相关仪器设施的配置,以确保《常用康复治疗 技术操作规范》在康复诊疗中的实施。 2、进行康复诊疗的科室所有员工,必须深刻学习和掌 握《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临诊时熟练操 作。 3、上级医师和康复医师监督、指导下级医师和康复治 疗师执行《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的情况, 不良情况逐级上报。 五、效果评价 1、康复诊疗技术应早期应用于相关疾病的诊治过程, 客观地与相关科室和患者或其家属(或相关人)沟 通:康复技术的宜忌、康复治疗过程出现意外及其 处置对策、康复治疗效果的相对性与影响因素等, 并做详细、认真的记录。 2、分阶段、定期以《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中 相关评价指标,对康复治疗前和经康复治疗后患者 的康复效果、生活能力、社会认知等进行评价,并 做详细、认真的记录。

日常生活活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日常生活活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1、定义日常生活活动分为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和器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基本日常生活活动包括:居家转移、进食、穿脱衣物、洗澡、修饰、上厕所、基本的交流和个人卫生等;器具性日常生活活动包括:烹饪、家居整理与清洁、洗衣、园艺和房屋修缮、家庭理财、照顾他人、购物及到银行和机构办事等。对受检者执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过程称为日常生活活动评定。 2、适应证与禁忌证 (1)适应证:各种原因导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者。 (2)禁忌证:神志不清、严重认知功能受损、病情不稳定者。 3、设备和用具 (1)标准化评定工具,例如:评定基本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Barthel指数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定器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诺顿器具性日常生活活动测量(Lawton’s IADL)等。 (2)非标准化评定:主要通过观察受检者实际完成具体的日常生活活动情况进行评定。 (3)用具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辅助用具,模拟或真实的家居环境等。 4、操作方法与步骤以非标准化的评定方法评定穿上衣

为例: (1)详细了解受检者发病或受伤前的穿衣活动情况。 (2)评定前选择适合的上衣、辅助器具及评定环境,并就正常的穿上衣活动进行活动分析,以作为评定时的参考和对照。 (3)向受检者解释穿上衣活动评定的目的和过程,并取得配合。 (4)按照活动分析的步骤对受检者进行穿上衣活动的评定,并就受检者完成活动所需帮助的类型和量、完成活动的能力、效率、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观察并作适当的记录。 (5)对评定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向受检者解释结果。 (6)根据受检者的实际情况,如选择使用标准化的评定工具,则按标准化的程序进行评定和记录。 5、评定标准凡需要帮助才能完成所评定的日常生活活动或执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的受检者,都认为其不能独立完成该项日常生活活动。如使用标准化的评定工具,则参照该评定工具的评定标准。 6、注意事项 (1)尊重患者的文化、宗教背景及隐私等。 (2)对于不能一次性完成评定的日常生活活动,应在评定前确定好要评定的项目、所需用品和时间安排等。 (3)评定过程中发现受检者有疲劳的表现,出现不安全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14766概要

第一篇物理治疗 (8 第一章功能评定 (8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8 一、姿势 (8 二、身高与体重 (9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9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0 一、四肢关节 (10 二、脊柱关节 (11 第三节肌力评定 (12 一、徒手肌力评定 (12 二、等速肌力评定 (14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15 四、肌肉耐力评定 (16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16 一、手法评定 (16 二、仪器评定 (18 第五节感觉评定 (19 一、浅感觉 (19

二、深感觉 (20 三、复合感觉 (20 第六节平衡评定 (21 一、临床观察 (21 二、量表评定 (22 三、仪器评定 (24 第七节协调评定 (24 一、上肢 (24 二、下肢 (25 第八节步行评定 (26 一、步行能力 (26 二、步态分析 (26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28 一、心率 (28 二、血压 (29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30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 (31 第十节呼吸评定 (32 一、通气功能 (32

二、代谢当量 (34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 (34 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35 一、压力测痛法 (36 附录 (38 附表1-2-1 上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38 附表1-2-2 下肢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38 附表1-2-3 脊柱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39 附表1-3-1 上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40 附表1-3-2 下肢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52 附表1-3-3 躯干肌肉徒手肌力检查 (59 第二章运动治疗 (63 第一节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63 一、被动关节活动范围训练 (63 二、主动-助力关节活动训练 (64 三、主动运动 (65 第二节关节松动技术 (66 一、上肢 (66 二、下肢 (68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

康复治疗操作规范 (2012)

目录 步态训练操作规范 (3) 关节活动度操作规范 (7) 关节松动术操作规范 (14) 呼吸训练操作规范 (19) 肌力训练操作规范 (22) 假肢矫形操作规范 (27) 矫正训练操作规范 (32) 脑功能治疗训练操作规范 (34) 平衡训练操作规范 (37) 神经肌肉促进疗法操作规范 (45) 协调训练操作规范 (70) 转移训练操作规范 (72)

步行训练操作规范 【适应证】 1.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截瘫、小脑疾患、脑瘫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2。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如截肢后安装假肢、下肢关节置换术后等)影响行走功能的患者. 【禁忌证】 1.站立平衡功能障碍者。 2。下肢骨折未愈合者. 3.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不稳。 【仪器设备】 起立床、平行杠、助行器、拐杖、轮椅等. 【操作程序】 1。步行前的训练 (1)肌力训练:患者因病长期卧床,致使身体软弱无力,因此,在下床活动接受行走训练之前,首先要对上肢、躯干、下肢的肌肉力量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评定,在此基础上,方可进行肌力训练。对于需要借助于助行器或拐杖行走的患者,应重点训练上肢伸展肘、腕关节的肌群和使肩部产生向下运动的肌群、下肢髋关节伸展肌群、外展肌群和膝关节伸展肌群。若患者下肢截肢,则可指导其进行残端肌群和腹部肌肉力量的训练. (2)起立床训练:对于长期卧床或脊髓损伤患者,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症状有头晕、恶心、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动过速变弱等),可利用起立床渐渐倾斜直至调整到直立的方法使患者达到站立状态。只有在患者能够耐受身体直立时,才可以考虑开始行走训练。起立床训练中,治疗师应经常测量患者的脉搏,如脉搏加快,提示患者目前的倾斜角度不适。 (3)平行杠内训练:行走训练自平行杠内训练开始。由于平行杠结构稳固,扶手的高度和平行杠的宽窄度均可调整,给患者一种安全感,因此很适合于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平衡训练及负重训练等。 站立训练以每次10~20mim开始,依患者体能状况改善而逐渐延长训练时间。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

1/262 第一篇物理治疗 (8) 第一章功能评定 (8) 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 (8) 一、姿势 (8) 二、身高与体重 (9) 三、肢体长度和围度 (9) 第二节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10) 一、四肢关节 (10) 二、脊柱关节 (11) 第三节肌力评定 (12) 一、徒手肌力评定 (12) 二、等速肌力评定 (14) 三、其他器械肌力评定 (15) 四、肌肉耐力评定 (16) 第四节肌张力评定 (16) 一、手法评定 (16) 二、仪器评定 (18) 第五节感觉评定 (19) 一、浅感觉 (19) 二、深感觉 (20) 三、复合感觉 (20) 第六节平衡评定 (21) 一、临床观察 (21) 二、量表评定 (22) 三、仪器评定 (24) 第七节协调评定 (24) 一、上肢 (24) 二、下肢 (25) 第八节步行评定 (26) 一、步行能力 (26) 二、步态分析 (26) 第九节心血管评定 (28) 一、心率 (28) 二、血压 (29) 三、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30) 四、简易运动试验技术 (31) 第十节呼吸评定 (32) 一、通气功能 (32) 二、代谢当量 (34) 三、心肺联合运动试验 (34) 第十一节疼痛评定 (35) 一、压力测痛法 (36)

4/262 第六节热疗法 (124) 一、石蜡疗法 (124) 二、湿热袋敷疗法 (125) 三、泥疗法 (126) 第七节压力疗法 (126) 一、正负压疗法 (126) 二、负压疗法 (127) 三、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128) 第八节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129) 第二篇作业治疗 (131) 第一章作业评定 (131) 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131) 一、作业需求 (131) 二、日常生活活动 (132) 三、工作 (133) 四、生存质量 (135) 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136) 一、手功能 (136) 二、知觉功能 (138) 三、认知功能 (146) 第三节物理环境 (149) 一、家居和社区环境 (149) 二、工作环境 (150) 第二章作业治疗 (152) 第一节作业表现层次 (152) 一、日常生活活动 (152) 二、娱乐与休闲活动 (156) 三、职业康复 (157) 第二节作业构成层次 (162) 一、功能性作业活动 (162) 二、手功能 (167) 三、知觉功能 (173) 四、认知功能 (177) 第三节环境改造与辅助 (178) 一、自助具适配 (178) 二、助行器使用 (179) 三、轮椅选择与使用 (181) 四、环境适应与改造 (184) 第四节矫形器制作与使用 (185) 一、矫形器制作 (185) 二、矫形器使用 (186) 三、压力衣制作与使用 (1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