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历史中国古代史中考复习(共32张)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知识点总结【精品推荐】

中考历史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古代史部分 原始社会——战国: 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1、元谋人: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的,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距今约有170万年。 2、北京人:发现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距今约有70万年至约20万年,他们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3、河姆渡遗址(水稻)和半坡遗址(粟):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开始了原始农耕,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已经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主要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过着定居生活;都懂得制造和使用陶器,半坡原始居民烧制的彩陶是原始艺术的精品;都懂得纺线织布。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的典型代表。 二、商鞅变法 1、目的:战国时期,各国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2、开始: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3、内容:(1)废井田,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2)奖励耕战,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地方。 4、历史作用:经过商鞅商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变法是当时一次最为彻底的变法。 三、文字、孔子、百家争鸣 1、文字: (1)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为“甲骨文”。这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2)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铭文; (3)大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4)竹书、帛书:战国时期,出现了竹书和帛书; (5)小篆、隶书: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简单的隶书。 我国文字的演化过程: 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隶书(秦)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后被道教尊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就是宋代道教的老子的石造像) 3、孔子: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小论文专练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列材料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 甲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乙 “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泰丙 始皇比孔子大得多,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 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综合三则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以下为王家、耕华、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明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二、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三、寄望中兴的居正改革 四、鼎革之际的危机与困局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二、海禁与“倭寇” ……… 四、耶稣会士与早期西学东渐 --《大学中国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中考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史复习提纲(教师参考)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 ⑤义务: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⑥作用:前期加强了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但是随着兼并战争的开始,削弱了周王室的地位。.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 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3.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 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 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郡县制: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世界近代史》必考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 开始时间:14世纪意大利 发源地:意大利 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实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成就: (1)诗人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2)达·芬奇代表作是《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3)英国的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罗密欧和朱丽叶》和《哈姆雷特》。 意义: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称当地居民为印地安人;麦哲伦最终完成环球航行。 意义: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英国、美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①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②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法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英国《权利法案》 颁布时间:1689年 制定机构:英国议会 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利 作用: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起来。 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 6、美国独立战争重要事件时间表

①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 ②美国诞生于1776、7、4(国庆节),标志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③转折: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 ④英国承认美国独立:1783 7、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8、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 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0、法国大革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12、工业革命的影响: 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封建主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 ③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13、工业革命的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 14、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1)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大障碍,为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选择题(中国古代史)

高考选择题中国古代史部分 一、先秦 1.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图7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 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 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 3.《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4.图4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图4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5.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图5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6.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7.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留。这表明西周时()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未能充分发挥文字功能 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8.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9.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10.《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2018年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

2018年北京市中考历史试题解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境内的原始人类相关知识点。所给图片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自然环境、打制石器没办法还原原始人的相貌,生活想象图是还原之后的想象。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演变历程。青铜铭文的部分被称作“金文”。四选项从远到近依次为“A-B-C-D”,故选A。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相关知识点。题干限定的朝代为周,解题关键句为“封周王室贵族于燕”。“封建亲戚,以屏藩周”,只有B项可选。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秦建立后巩固统一的措施。左图反映货币的统一、右图反映文字的统一,可知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AB不选,通过齐楚燕韩赵魏秦排除D。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鼎立相关知识点。观察图片,可知孙刘联军在赤壁大破曹操,所给战役为“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基础,选B。A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争为官渡之战,故错误;C,“三国鼎立正式形成”的时间为222年,故错误;D,“结束三国鼎立”为280年司马炎讨吴国获胜,故错误。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根据表中信息“南朝北朝、隋朝”之后, “五代十国”之前,“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可知该选唐朝。AB分别属于北朝、南朝,C属于隋朝。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相关知识。建国、灭国、和议显示了民族政权间关系的复杂性和动态博弈,故选D。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重心南移的相关知识。第一幅图片中,主要经济区在北部的黄河流域,第二幅图里,宋代主要经济区转移到了长江流域。D项,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故正确。

2020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题专项训练3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编选张书林 12 分开放题每题10 分钟做完,每次训练2 题20 分钟做完,自己批改,也可请老师批改,计算平均分,总结经验教训。 5。(2016 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 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 年,经6 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蛇传说是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其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和创造,已从一 个简单的故事不断丰富、完善并发展成为一部部文学著作。下表是白蛇故事演变历程中不同文本对主要人物白娘子、许仙、法海艺术形象的描写 ——摘编自高艳芳《中国白蛇传经典的建构与阐释》等从表格中任选一个或多个人物,提取其艺术形象演变的相关信息,结合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从艺术形象的时代性角度进行论述。(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2 分) 2020 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中国古代史42 题专项训练3 答案 编选张书林 5。(2016 全·国卷Ⅱ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2017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5.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交融的措施。

⑤在《隋律》的基础上,修订,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法典。 考点二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1.诞生于朝: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吏;隋炀帝时设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完善于朝: (1)考试科目: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明经科、进士科最重要。 (2)关键人物:①: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②武则天:首创、。③: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3.意义:科举制度僵化于明朝。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脱离了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到清朝末年(1905年)被废除。 考点三唐朝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 1.政策: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各族尊奉为“”。 2.吐蕃概况:族的祖先,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 3.吐蕃与唐朝的关系:唐太宗时,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8世纪初,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唐蕃“”。考点四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唐朝与日本:日本多次派到唐朝学习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生活习俗等先进文化。唐玄宗时,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除讲授佛经外,他还详细介绍了中国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等。 2.唐朝与天竺:唐太宗时,佛教高僧西行天竺(即今)取经,著有《》。 考点五宋代的都市生活 1.物质生活: (1)衣:官员、贵族的衣饰由节俭到奢侈。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短衣,妇女缠足的陋习逐渐传开。 (2)食:东京城里有两百多种食品,夜市小吃很多,夏季有冷饮。 (3)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富裕人家以茅屋与瓦房相结合。城市平民住四合院,贵族官僚宅第宏丽。 (4)行: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交通比较发达,旅店业兴旺。 2.文化生活: (1)娱乐:东京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舍)。 (2)节日: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春节在宋代称,最受重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讲解学习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 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1)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2)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西周: (1)分封制 (2)宗法制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3)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4)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5)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6)元: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7)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内阁制度确立,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根深蒂固。 ③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2017年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测试卷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下列不属于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措施的是:(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削弱封国势力 C.强化监察制度 D.统一度量衡 3.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 A.赤壁之战 B. 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4.人们常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的地位。我国古代宰相制度废除于( ) A.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5.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使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商鞅变法容中,对后世政治制度影响最深远的措施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耕战 C.建立县制 D .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6.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和西方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 A.长安--葱岭--河西走廊--今地区 B.长安--今地区--河西走廊--葱岭 C.长安--河西走廊--今地区--葱岭 D.----缅甸--印度--欧洲 7.历史影视作品是对历史进行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事实。下列情节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 A.始皇命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后来又让他负责修筑万里长城 B.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C.唐朝在、等主要港口设市舶司,鼓励商人用交子进行商品交易 D.明朝时锦衣卫经常向皇帝汇报臣民的一举一动 8.下列为反抗外来侵略、保卫边疆而作出的努力,不属于清朝前期的是( )

A.成功收复和清朝设置府 B.取得两次雅克萨之战的胜利 C.签订《尼布楚条约》 D.戚继光抗击倭寇 9.在某市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会上,有几位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孔子,这是基于孔子( ) A.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B.编订中国古代文献 C.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提出“仁”的政治主 10.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撰写《齐民要术》、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农学家是( ) A.郦道元 B.贾思勰 C.徐光启 D.宋应星 11.下列我国远古人类和原始居民中,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有( ) ①元谋人②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七年级学生王明对同学说:“明朝的官员没有隐私权,太可怕了!”他评述了明朝哪项措施造成的后果?( ) A.梵书坑儒 B.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大兴文字狱 13.“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入版图。”这首诗是学良先生为赞颂收复的民族英雄而创作的,这位民族英雄就是( ) A.戚继光 B.和 C.成功 D.康熙帝 14.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是( ) A、夏 B、商 C、周 D、 15.1973年,为建造排涝站,省余市农民在挖掘地基时,意外的发现一处遗址。在遗址中有稻谷、稻秆、稻叶堆积。这处遗址是( ) A.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半坡原始居民遗址D.河姆渡居民遗址 16.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信函中说:“天进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能有无。”它反映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中推行( ) A.严厉的禁海政策B.“重本抑末”政策C.“对外开放”政策D.“闭关锁国”政策 17.对于商鞅变法,不正确 ...的看法是( )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清单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早期政治制度 特点: (二)中央集权制度(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集权机制)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建立至高无上的皇权;中央实行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 县制;制定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分封制 宗法制 (3) 西周: (1) (2) (1 )神权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通过占卜决定国事) 血缘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地方独立性强(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

2、中央官制的演变 (1 )西汉时期:内外朝制度(汉武帝让近侍参与军国机要,形成内朝,成为决策机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 机构,即“外朝”)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2) (3) (4) (5) 高行政机构,后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6) 兀:一省制。在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7) 明朝: 明太祖: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向皇帝负责;置殿阁大学士,充当顾问,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票拟权) 之后内阁职权逐渐扩大,首辅张居正权倾朝野 内阁特点:无法定地位、不是行政机构、不能统率百官,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的“票拟”能否 生效取决于皇帝的“朱批”;内阁大臣常受太监制约 (8) 清朝: 康熙帝时期,在宫内设置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扩大了皇权 雍正时设军机处,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但他们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 员交往,日夜轮流在军机处值班,受皇帝召见,跪奏笔录。军机大臣必须完全执行皇帝的旨意,全国军政大权都 集中到皇帝手中。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军机处的设置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 到顶峰。 规律总结: ① 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② 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家天下”思想的 根深蒂固。 ③ 在古代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削弱相权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分割相权,使之相互牵制;二是转移相权至其他_ 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内朝或宫内的侍臣转移,即由远及近;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 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向外朝转移,即由内向外。 3、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战国和秦朝:实行郡县制 (2) 西汉 ① 汉初,刘邦为巩固皇权分封刘家子弟为诸侯王,实行“郡国并行制” 集权。 ②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王国势力被削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以和平手段解决王国问题, 地方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官员,郡县制再次成为大一统帝国的地方行政规制。 ③ 东汉时,形成州(从西汉时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 、郡、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 北宋: ① 军事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编练禁军,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② 行政上,设置知州、通判,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 财政上,设转运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⑷元朝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归中央的中书省管,其余在地方设行省。行省长官由朝廷命官,行省之 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特 东汉时期:尚书台取代三公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与门下省,但未成为中枢权力机构 唐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宋朝:“二府三司制”一一 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 二府”,度支、盐铁、户部合称“三司” (中书门下是最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以削弱相权)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 ,内阁制度确立, ,但后来王国势力逐渐坐大、威胁到中央

各地中考试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2005年玉林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历史(非课改毕业年级卷) 1、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日:‘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令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的“上”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黄帝。请你判断下列事件与他有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建立行省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 2、酷爱旅游的小明准备在暑假沿着丝绸之路古道进行游览。请你确认他将会游览到的著名文化遗址是 A.都江堰 B.龙门石窟 C.承德避暑山庄 D.敦煌莫高窟 2005年安徽中考历史试题(非课改区开卷) 1、与下图所反映的史实直接相关的改革家是 A、管仲 B、商鞅 C、王安石 D、康有为 2005年湖北省宜昌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非课改实验区使用) 1、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最能体现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化成就的是 A、种植粟 B、种植水稻 C、加工玉器 D、烧制彩陶 2、以下世界文化遗产中,反映我国战国时期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是 A、布达拉宫 B、都江堰 C、莫高窟 D、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3、他是以大一统王朝使臣的身份开辟域外交通路线的第一人,经过他的探险,形成了丝绸之路,造福当时、泽及后人。这里的“他”指的是 A、张骞 B、玄奘 C、马可?波罗 D、戚继光 2005年山东省临沂中考试题(非教改实验区) 11、战国时期,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孙武 C、韩非 D、董仲舒 13、2005年5月20-22日,全国第14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沂南县召开。诸葛亮是下列哪一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南北朝 黔西南州非课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升学统一考试试卷 1、他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了儒家学派,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这个人是 A、老了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2005年安徽省课改实验区中考历史试题 1、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大陆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去: A 黄帝陵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 中山陵 3、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热播后,很多人对汉武帝的文韬武略有了基本了解,汉武帝治国的核心思想来源于 A法家学说 B 道家学说 C 儒家学说 D 墨家学说

2018中考历史:中国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2018中考历史:中国历史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

2020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先秦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2019年全国卷Ⅰ)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19年全国卷Ⅱ)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3.(2018年11月浙江选考)文献史料述及西周的土地制度,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及“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的记载。这反映了 A.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 B.土地实际上为周王占有 C.诸侯贵族将公田据为己有 D.井田制下地权合一的现象 4.(2019年江苏)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5.(2019年天津)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 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A.① B.②C.③ D.④ 6.(2019年北京)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7.(2019年海南)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020年全国中考历史试题汇编:中国古代史

2020年全国中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中国古代史 河南省 1、中华姓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有学者统计,在当今中国100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这表明【】A.天下姓氏,皆源于豫 B.文化中原,老家河南 C.殷商甲骨,汉字之源 D.华夏文明,尽出中原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中华文化与河南文化之间的关系。 以“姓氏文化”作为试题的切入点,突出河南悠久的历史文化。 用排除法:“A.天下姓氏,皆源于豫”,从题干中“中国100大姓中,有73姓源于河南或有一支源头在河南”可知“皆源于豫”与题意相违背,是明显错误的;B.文化中原,老家河南,正确;C.殷商甲骨,汉字之源,题干没有涉及文字,与题意不符;D.华夏文明,尽出中原,“尽出中原”表述绝对化,显然不对。所以,选:B。 2、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提出“治未病”理论,华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姿态创编出“五禽戏”。这反映出他们主张【】A.预防疾病,强身健体 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 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 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的医学。2011版课标要求: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本题以与河南南阳有关的医圣张仲景的“治未病”理论,以及神医华佗的“五禽戏”,考查中医、健身操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既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有

助于学生了解家乡名人。 “治未病”,强调的是疾病未发生时,即要预防,模仿五种动物姿态编成的健身操,起到了强身健体作用。所以,直选:A。 也可以用排除法:B.诊断疾病,望闻问切,该选项侧重诊断疾病的方式,与题意无关,排除;C.针灸疗法,辨证施治,题干中未涉及针灸疗法,排除;D.药食同源,用药简易,题干中未涉及,排除。所以,选:A。 3、“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材料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 C.促进了物种交流 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011版课标要求: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题开篇“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就点明物种西来,然后又以具体的实例:一支支驼队驮着茶叶、桃、梨、杏去了西域,又驮着苜蓿、蚕豆、石榴、黄瓜来到中原,来说明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物种的相互交流。所以,直选:C。 也可以用排除法:A.巩固了国家统一、 B.加强了对西域的管辖、D.改变了古代经济结构均与题意无关,排除。所以,选:C。 4、(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欧洲。世界各国的造纸术也大都是从中国辗转流传

中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史

初三历史复习题:中国古代史(下) 一、选择题 1、“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古人对下列哪一工程的评价() A、郑国渠 B、大运河 C、都江堰 D、灵渠 2、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主要作用是() A.巩固隋朝统治 B.方便隋炀帝南巡 A.唐代创立并完善了科举制度 B.科举制度就是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 C.促进南北朝经济交流 D.加强南北交通 3、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进士科是唐代普遍推崇的科目 D.科举制度激发了读书人的自信和热情,推动了唐代社会的发展 4、科举制度创立和废除分别是在哪个朝代() A、隋朝、明朝 B、隋朝、清朝 C、唐朝、明朝 D、唐朝、清朝 5、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是() A.张骞 B.甘英 C.玄奘 D.鉴真 6、“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诗中的臣指的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韩愈 7、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有() A.二千位诗人,五万首诗 B.二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 C.一千多位诗人,近五万首诗 D.二千多位诗人,五万多首诗 8、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四川 B.北宋江南 C.南宋四川 D.南宋江南 9、瓦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是() A.农民的需要 B.士大夫的提倡 C.达官贵人的需要 D.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10、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的事件是() A.废丞相 B.设殿阁大学士 C.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D.设军机处 11、被外国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本草纲目》D.《农政全书》 12、曾经六次东渡并最终到达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A.玄奘 B.鉴真 C.晁衡 D.戒贤 13、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要早约() A.200年 B.300年 C.400年 D.500年 14、想了解中国17世纪的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你首选的资料是() A.《天工开物》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D.《唐本草》 15、“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中考历史选择题必考的127个知识点

1.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兴起的国家是:意大利。 2.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寓义) 4.被称为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是:但丁。代表作是《神曲》。 5.达·芬奇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6.1492年,到达古巴、海地,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 7.1498年,到达印度,第一个找到从西欧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的航海家是:达·伽马。

8.1519~1522年,实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科学真理的是:麦哲伦船队 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人:克伦威尔 1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 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查理一世 1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688年的光荣革命。 13.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文件是《权利法案》 14.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建立的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15.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爆发的事件是:列克星顿的枪声。

16.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华盛顿。 17.标志北美13个殖民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独立的事件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18.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19.被称为“美国国父”的人物是:华盛顿 20.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爆发)的标志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2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件是:《人权宣言》 2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

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练习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

专题三整合训练 1、下图为明朝初年中央和省级地方官府行政关系示意图。 以下各项对于示意图的分析,正确并且全面的是( ) A.皇帝专制权力强化 B.具有近代三权分立的特征 C.丞相制度被废除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加强 2、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 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 3、清朝时期,皇权专制体现在政治统治的各方面,皇帝可随意处分臣下,也会任意免除对官员的处分,雍正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有关政策反复摇摆于实施与不实施之间。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雍正帝弱化法律作用 B.吏治逐渐走向腐败 C.中央政府权威的下降 D.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4、《清史稿》载:“世谓(内阁)大学士非兼军机处,不得为真宰相。胜此任者,非以其慎密,则以其通敏。慎密则不泄,通敏则不滞,不滞不泄,枢机之责尽矣。” 该记载( ) A.体现军国大权尽归内阁 B.显示“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C.证实清朝中央集权强化 D.说明军机大臣需敏锐严谨 5、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人中国,且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这一情形( )

A.缓和了明清的人口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说明精耕细作走向成熟 D.说明当时耕作农具已经成熟 6、明末徐光启编纂的《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这说明当时( ) 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 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7、明清时期,“苏湖熟,天下足”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唐寅曾描绘苏州等地“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工商业成为民众主要的生计来源和国家陚税的重要来源。这说明( ) A.江南农业生产技术逐渐落后 B.江南经济结构出现转型迹象 C.明清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 D.江南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8、徽商、晋商等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于( ) A.商周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9、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10、明清之际,出现了一些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特点是( ) A.以“异端”自居 B.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C.主张发展商品经济 D.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