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期末复习总结

实验诊断期末复习总结
实验诊断期末复习总结

实验诊断 1.红细胞的来源分化 造血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完全成熟红细胞 【参考值】 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男: (4.0~5.5)×1012/L(400 万~500 万/mm3); 女: (3.5~5.0)×1012/L 2.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血红蛋白男性低于 120g/L、女性低于 110g/L,但高于 9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3.贫血原因: ① 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造血功能 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等), 慢行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 慢性肾病等) ② 红细胞破坏过多,各种溶血性贫血如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 等 ③ 失血,如各种失血性贫血 4.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前者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后者即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形态改变 ① 球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 椭圆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③ 靶形红细胞:主要特点为中心深染,其外周淡染,而细胞边缘又深染,状如枪靶。 常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血红蛋白病,也见于缺血性贫血。 ④ 口形红细胞: 中心淡染区有一裂缝。 状若鱼口。 主要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也见于 DIC 及乙醇中毒 ⑤ 镰形细胞 :形如镰刀状,见于血红蛋白 S 病

⑥ 泪滴形细胞:为骨髓纤维化的特点 ⑦ 红细胞形态不整: 常见于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如 DIC、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恶性高血压等 5.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 6.核左移:血中杆状核增多(>0.06),并可出现晚幼粒、中幼粒及早幼粒等细胞,称为核左移 7.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 8.单核细胞增多见于 1) 2) 某些感染: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活动性结核病、疟疾及急性感染的恢复期 某些血液病:如单核细胞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恢复期
9.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由于胞浆中 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 在活体染色时, 可被煌焦油液染成蓝色细颗粒状, 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连缀而构成网状结构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① 反应骨髓造血功能: A、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 等 B、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减低,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等 ② 贫血疗效观察: 贫血病人, 给予有关抗贫血药物后, 网织红细胞增高说明治疗有效; 反之说明无效。 网织红细胞反应: 是指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病人在治疗前, 网织红细胞仅轻 度增高,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3-5 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至 7-10 天达高峰,一 般增至 0.06-0.08,也可达 0.10 以上,治疗后 2 周左右网织红细胞逐渐下降,而红细 胞及血红蛋白则逐渐增高这一现象,可作为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治标 ③ 观察病情变化:溶血性贫血及失血性贫血病人病程中,网织红细胞逐渐降低,表示 溶血或出血得到控制;反之,持续不减低,甚至增高者,表示病情未得到控制 10.红细胞沉降率:ESR,简称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红细胞沉降的速度 【参考值】成年男性:0-15mm/h;成年女性:0-20mm/h 病理性增快: 1) 各种炎症:因血中急性期反应物质增多而致血沉加快,例如细菌性急性炎症、风湿热和 结核病活动期

2)
损伤及坏死:例如较大手术创伤;心肌梗死发病 2-3 天后血沉增快,并持续 1-3 周,而 心绞痛时血沉正常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 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如多发性骨髓瘤等 贫血
3) 4) 5)
12.红细胞比积 PCV:又称红细胞比容 Hct,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参考值】温氏法:男 0.40-0.50,女 0.37-0.48 ①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是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参考范围 80-100fl ②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 MCH:是每个红细胞内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参考范围 27-34pg ③ 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是每升红细胞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参考范 围 320-360g/L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类型 正常细胞性贫血 MCV 80-100 MCH 27-34 MCHC 320-360 病因 再生障碍性贫 血、急性失血、 急性溶血、白血 病等 巨幼细胞贫血 尿毒症、肝病、 恶性肿瘤等 缺铁性贫血、珠 蛋白生成障碍性 贫血、铁粒幼细 胞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细胞性贫 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 贫血
>100 <80
>34 <27
320-360 320-360
<80
<27
<320
13.含铁血黄素尿测定:Rous 试验 酸溶血试验:Ham 试验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 试验 14.出血时间(BT)测定 1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各凝血因子总的凝血状况较好的 筛选试验

凝血酶时间测定:TT,用作溶栓时间监测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是外源性凝血活性的综合性检查,是口服抗凝剂临床监测首选
第十三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增生程度 极度活跃 明显活跃 活跃 减低 极度减低 成熟红细胞: 有核细胞 (平均比值) 1:1 10:1 20:1 50:1 200:1 有核细胞占全部细胞 百分比(%) >50 10-50 1-10 0.5-1 <0.5 常见病因 各型白血病,特别是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 增生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 殖性疾病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非重型再生障碍贫血、粒细胞 减少或缺乏症 重型再生障碍贫血、骨髓坏死
常见血液病的血液特点 (一)缺铁性贫血: 血象:1.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血红蛋白减少更为明显;2.轻度贫血红细胞形态无明 显异常,中度以上贫血时红细胞体积减小,中心淡染区扩大,严重时红细胞可呈环状;3. 网织红细胞轻度增多或正常。 (二)巨幼细胞贫血: 血象:1.血红蛋白、红细胞均减少,以红细胞减少更明显;2.红细胞大小不均,易见椭圆形 巨红细胞,并可见点彩虹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染色质小体和卡波环;3.网织红细胞轻度 增多或正常;4.白细胞轻度减少或正常,成熟粒细胞核分叶过多;5.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减少, 可见巨大血小板。
第十四章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一.蛋白质代谢检查 (一)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A)/球蛋白(G)比值测定 【参考值】 血清总蛋白(双缩脲法) :60-80g/L 白蛋白(溴甲酚绿法) :40-55g/L 球蛋白:20-30g/L A/G 比值 1.5:1 - 2.5:1 【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 (1)急性或局灶性肝损害:因白蛋白半衰期较长(15-19 天) ,且肝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故 血清蛋白检查可无明显异常。 (2)慢性肝病:血清总蛋白低于 60g/L 或白蛋白减少到 25g/L 以下,称为低蛋白血症,患 者易出现肝腹水。A/G 比值倒置(A/G<1)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 2.肝外因素:低蛋白血症:如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二)血清蛋白电泳 电泳后,从阳极开始,依次为白蛋白、α 1、α 2、β 及γ 球蛋白。 【临床意义】1.肝脏疾病 (1)肝炎:早期或病变较轻时,白蛋白可无变化;发病两周后或病情加重则表现为白蛋白、 α 及β 球蛋白减少,γ 球蛋白增加。γ 球蛋白长时间持续上升,是急性肝炎转为慢性肝炎并 向肝硬化发展的先兆。 (2)肝硬化:白蛋白中度或高度减少,α 1、α 2 及β 球蛋白也有降低倾向,而γ 球蛋白则 增加显著。 (3)肝癌:α 1 和α 2 球蛋白常有增高,偶可在白蛋白与α 球蛋白之间出现一条甲胎蛋白带。 (三)血清前白蛋白测定 【原理】前白蛋白(PAB)在肝细胞中合成,分子量为 62000,在电泳时向阳极的泳动速度 较白蛋白快,于白蛋白前方可以看见一条染色很浅的区带。前白蛋白是一种载体蛋白,能与 甲状腺素结合,因此又叫甲状腺素结合前白蛋白,并能运输维生素 A。前白蛋白半衰期较其 他血浆蛋白短(约 2 天) ,因此它在反映早期肝细胞损害方面比白蛋白更加敏感。 (六)血氨测定 【临床意义】 1.升高 见于:?严重肝脏损害:血氨升高是诊断肝性脑病的依据之一。因肝脏处理的能力 降低, 导致血氨升高。 或因门脉高压从肠道吸收的氨未经门脉入肝脏解毒而由侧支循环直接 进入血液,导致血氨升高。?肝外因素:上消化道大出血是肠道内含氨物质剧增;休克、尿 毒症,尿素从肾脏排出障碍。?生理性升高:高蛋白饮食或剧烈运动。④溶血标本会导致血 氨升高。 二.胆红素代谢检查 (一)血清结合胆红素(CB)与总胆红素(STB)定量试验 非结合胆红素(UCB) ,尿液中没有非结合胆红素 非结合的间接胆红素 IBil 非结合的直接胆红素 DBil 总胆红素 TBil 【参考值】 总胆红素:3.4-17.1μmol/L 结合胆红素:0-6.8μmol/L 非结合胆红素:1.7-10.2μmol/L 【临床意义】 1.反映黄疸程度 总胆红素 17.1-34.2μmol/L 为隐性黄疸 34.2-171μmol/L 轻度 171-342μmol/L 中度 >342μmol/L 重度 2.鉴别黄疸的类型(病例) ?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珠蛋白生成障 碍性贫血) 、新生儿黄疸等。 ?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黄疸型肝炎、 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结石、肝癌、胰头癌等。 或:?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20%时,为溶血性黄疸; ?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35%时,为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疸。

胆红素代谢的常用检查对 3 种黄疸的鉴别 健康人及 3 种黄疸实验室检查鉴别表 血清胆红素定量(μmol/L) 总胆红素 健康人 溶血性黄 疸 阻塞性黄 疸 肝细胞性 黄疸 3.4-17.1 ↑↑ ↑↑ ↑↑ 非结合胆 红素 1.7-10.2 ↑↑ 轻度↑或 正常 ↑ 结合胆红 素 0-6.8 轻度↑或 正常 ↑↑ ↑ 尿 液 尿胆原 1:20(-) 强(+) (-) (+)或 (-) 尿胆红素 (-) (-) (+) (+) 颜色 黄褐色 加深 变浅或灰 白色 变浅或正 常 粪 便 粪胆原 正常 增加 ↓或消失 ↓或正常
三、肝脏病常用的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查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的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是急性肝炎的诊断指标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AST 在肝细胞中有 2 种同工酶,存在于线粒体中者称为线粒体 AST(ASTm) ,存在于线粒体以 外胞浆中者,成为上清液 AST(ASTs) 。正常血清中大部分为 ASTs,ASTm 仅占 10%以下。当 肝细胞受到轻度损害,线粒体未遭破坏,血清中 ASTs 漏出增加,而 ASTm 正常。 【临床意义】 1.转氨酶升高 (1)肝脏疾病:?急性病毒性肝炎时,ALT 与 AST 均显著升高,可达正常上限的 20-50 倍, 甚至 100 倍,以 ALT 升高更加明显,是诊断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检测项目。急性重症肝炎时, 肝细胞坏死严重,线粒体大量破坏,AST 明显升高,但在病情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深,酶 活性反而降低,机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不良; ?慢性病毒性肝炎时,转氨酶轻度上升(100-200U)或正常; ?肝硬化时,转氨酶活性取决于肝细胞进行性坏死的程度,终末期肝硬化转氨酶活性正常或 降低。 (2)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后 6-8 小时,AST 增高,18-24 小时达到高峰,4-5 天后恢复 正常。 2.碱性磷酸酶及其同工酶 碱性磷酸同工酶有 6 种类型,即 ALP1-ALP6,ALP2、ALP3、ALP4、ALP5,分别称为肝型、骨型、 胎盘型和小肠型。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加 见于生长中的儿童(ALP3)及孕妇妊娠中晚期(ALP4) 2.胆道阻塞 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时,ALP 明显升高,以 ALP1 为主,且与血清 胆红素升高相平。 3.肝脏疾病 急性肝炎时,ALP2 明显增加, ALP1 轻度增加, 且 ALP1

γ -谷氨酰转移酶(γ -GT) 【临床意义】 1.肝癌:由于肝内阻塞,诱使肝细胞产生多量γ -GT,同时癌细胞也合成γ -GT,使γ -GT 明 显升高,可达参考值上限的 10 倍以上,以γ -GT2 增高为主。γ -GT2 在原发及继发肝癌患者 血清的检出率可达 90%以上,且特异性较高。AFP 阴性的肝癌其阳性率可达 86.4%若与 AFP 联合检测可提高肝癌诊断的正确率。 2.胆道阻塞:可达正常水平的 5-30 倍,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等。 3.肝脏疾病:急性肝炎γ -GT 呈中等度升高;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非活动期,γ -GT 活性正 常,若γ -GT 持续升高,提示病变活动或病情恶化;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γ -GT 可呈明显或中度以上升高(300-1000U/L) ,ALT 和 AST 仅轻度增高,甚至正常。 (四)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临床意义】 1.肝脏疾病:急性肝炎和中度慢性肝炎,肝癌尤其是转移性肝癌时 LDH 显著升高。肝胆系统 疾病中, LDH5 增高是诊断肝细胞坏死的敏感指标, 且 LDH5>LDH4; 但阻塞性黄疸时则 LDH5LDH2。 五.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 (一)甲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为嗜肝 RNA 病毒,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临床意义】 1.抗 HAV-IgM 是病毒衣壳蛋白抗体,于 HAV 感染 1 周后产生,血中持续 3-6 个月,是早期诊 断甲肝的特异性抗体。 2.抗 HAV-IgG 为保护性抗体, 病愈后可长期存在。 抗 HAV-IgG 阳性, 表示过去曾经感染 HAV。 (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HBV 是乙肝的病原体,属嗜肝 DNA 病毒,呈球形。HBcAg 为 HBV 核心抗原,仅存在于感染的 肝细胞核内,当它进入细胞浆时被 HBsAg 所覆盖而形成完整 HBV。 HBeAg 可被分泌而进入血液中,故易在血液循环中检测到。 HBV 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亦可由性接触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另外,通过唾液的传播方 式也是不可忽视的。 【临床意义】 1.HBsAg 及抗-HBs 测定:HBsAg 具有抗原性,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常与 HBV 同时存在, ,是 感染 HBV 的本质。抗-HBs 一般在发病后 3-6 个月才出现,是一种保护性抗体。 HBsAg 和 HBeAg 病毒是复制活跃的标志。 2.HBcAg 及抗-HBc 测定:一般情况下,血液中测不到游离的 HBcAg,但如将 HBV 颗粒开壳后 则可检测。 抗-HBcIgM 是机体感染 HBV 后,在血液中最早出现的特异性抗体。 3.HBeAg 及抗-HBe 测定:HBeAg 阳性常代表 HBcAg 阳性,出现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持续时 间较长。抗-HBe 阳性,HBeAg 多转阴,说明 HBV 被清除或被抑制,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三)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抗 HCV 感染 HCV1-3 个月后才会出现阳性;抗-HCV IgG 阳性表明已有 HCV 感染。 (四)丁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HDV 是一直径为 35-37nm 须借助 HBV 外壳才能复制的缺陷性 RNA 病毒, 又叫卫星病毒, 故 HDV 只有在和 HBV 共存的情况下才能感染病人。 (五)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第十五章 肾功能检查
一.肾小球功能试验 (一)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测定 肾小球过滤率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客观指标。 单位时间内, 肾脏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 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 【临床意义】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0663371.html,r 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能较早地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当 Ccr 降低到正常 值 80%以下时,大部分患者 BUN、Cr 仍在正常范围。 https://www.360docs.net/doc/2310663371.html,r 可判断肾小球损害的程度:?肾储备能力下降期:Ccr 减小至正常的 50-80%,血肌酐 正常, 临床无症状; ?氮质血症期: Ccr 减小至正常的 25-50%, 血肌酐升高, 但<450μ mol/L, 患者有轻度贫血、 多尿等; ?肾衰竭期: Ccr 减小至正常的 10-25%, 血肌酐升高 (约 450-707 μ mol/L) ,患者贫血较明显,并出现胃肠道、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症状;④尿毒症期:Ccr 减小至正常的 10%以下,血肌酐>707μ mol/L,临床表现和血生化显著异常。 3.指导治疗: Ccr<30-40ml/min ,应限制蛋白质摄入, ≤30ml/min ,噻嗪类利尿剂无效; ≤10ml/min,对袢利尿剂无效,应作透析治疗。 (三)血清尿素氮(BUN)测定 【原理】血中非蛋白氮类(指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约 15 种以上,其中最多的是尿素, 约占 50%,其他依次是氨基酸、尿酸、肌酐、肌酸以及氨等。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 物,在肝脏合成,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当肾实质受损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致使血中浓 度增加,因此 BUN 可作为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四)血清尿酸(UA)测定 【临床意义】 1.肾脏疾病:急性或慢性肾炎病人,血 UA 增高较 BUN、Cr 明显,出现也较早。肾结核、 肾盂肾炎、肾盂积水等疾病的晚期,血尿酸浓度亦可增加。 2.痛风:由于 UA 的溶解度低,当血中 UA 浓度增高时,尿酸随血流沉积于各种关节,引起 炎症。 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痛风性关节炎、 慢性间质性肾炎和尿 酸性肾结石形成。血清尿酸增高是诊断痛风的主要依据。 3.白血病与肿瘤:主要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和其他恶性肿瘤的细胞周期增快,核酸的代谢增强 导致内源性 UA 升高所致。 4.尿酸受肾外因素影响较大:进食含嘌呤高的食物(动物内脏:肝、肾、贝类等) ,可因外 源性因素导致 UA 增高。

(五)血 β2 微球蛋白(β2-MG)测定 【临床意义】血 β2-MG 测定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的一项敏感指标,当肾小球滤过功 能下降时,血 β2-MG 水平及升高。 CO2CP: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 反映近端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可测定尿糖、尿 β2-MG、尿溶菌酶等。
第十六章
临床常用生化检查
一.糖类检查 血糖测定: 【参考值】 空腹血糖(葡萄糖氧化酶法) :3.9~6.1mmol/L ( 70~110mg/dl ) 糖尿病:为引起血糖升高的最常见原因,由胰岛素相对或绝对减少引起。餐后 8 小时血浆葡 萄糖 ≥7.0mmol/L ( 126mg/dl ) ,可诊断为糖尿病。 葡萄糖耐量试验(GTT) 【参考值】口服法:空腹血糖 <6.1mmol/L 。服糖后 0.5-1 小时血糖上升达高峰,一般在 7.8-9.0mmol/L ,应<11.1mmol/L ;服糖后 2 小时 ≤7.8 mmol/L ;服糖三小时后降至空腹水 平。各次糖尿均为阴性。 OGTT(口服葡萄糖耐糖试验)对疑似糖尿病的人有检测作用。 血清糖化血红蛋白(GHb)检测 【原理】糖化血红蛋白(GHb)与血红蛋白 A1(HbA1)结合。反映测定前 1~2 个月的血 糖水平。 糖化血清蛋白(GSP)反应患者 2~3 周的血糖水平。 缺点:对蛋白质低的病人无效,与白 蛋白结合。 二、脂质和脂蛋白检查 血清总胆固醇(TC)测定 【原理】血液中的胆固醇 10%-20% 从食物中摄取,其余主要由肝和肾上腺等组织合成。 【临床意义】 TC 增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清甘油三酯(TG)测定 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
三、血清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测定 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 【原理】HDL 是含蛋白质最多、体积最小、比重最大的脂蛋白,含脂质与蛋白各 50%,所 含脂类以磷脂为多。HDL 有将周围组织中的胆固醇逆向转运至肝脏并转化为胆汁酸而清除 的功能,因而 HDL 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常规检查中,通过 HDL 中胆固醇(HDL-C) 的含量间接反映 HDL 的水平。 【临床意义】HDL-C 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 TC 呈负相关,也与冠心病发病呈负相 关。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测定 【原理】LDL 是胆固醇的主要携带者,LDL 向组织和细胞内运送胆固醇,直接促进动脉粥 样硬化症的形成。 【临床意义】LDL-C 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LDL-C≥3.3mmol/L 为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 的潜在危险因素。 ?载脂蛋白 A(又称小脂蛋白 A)是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因素;?与家族遗传有关
三、无机离子检查 1.血清钾测定:钾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 血清钾增高:组织缺氧或代谢性酸中毒时大量细胞内的钾转移至细胞外液 2.血清钠测定:那是血浆中的主要阳离子。 临床意义:增多可因过多的输入含钠的溶液、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减少可见于胃肠道 失钠、尿钠排出增多、皮肤失钠、抗利尿激素过多。 3.血清氯化物测定: 氯化物的主要功能包括:参与胃液中的胃酸的生成。 【临床意义】当大量损失胃液时,才以失氯为主而失钠很少;若大量丢失肠液时,则失钠 甚多而失氯较少。 血清钙测定: 【临床意义】 血清钙降低 临床较多见,常见于:成骨作用加强--如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等; 肾脏疾病 --如慢性肾炎累及肾小管时影响钙的回吸收,血磷升高而血钙降低。 血清钙增高 可见于:溶骨作用增强,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多发性骨髓瘤;大量应 用维 D 治疗可使肠钙吸收增加和骨钙溶解致血钙升高。 血清无机磷测定: 【临床意义】 血清无机磷降低 见于:吸收减少和排出增加,如维生素 D 缺乏,肠道吸收林减少而 肾脏排除磷增加。 血清无机磷增高 见于:? 磷排泄减少:如肾功能不全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时,肾 脏排泄磷减少 ;?吸收增加:如维 D 中毒时,小肠磷吸收增加,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增加; ?磷从细胞内释出:如酸中毒,急性肝坏死及白血病、淋巴瘤等化疗后;④多发性骨髓瘤及 骨折愈合期等血磷升高。 4.血清铁及代谢物检测 血清铁(SI) 、 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 、 转铁蛋白(Tf) 、血清铁蛋白(SF) 1、血清铁测定: 【临床意义】黄疸的鉴别:肝细胞黄疸因肝损害血清铁含量升高;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 大量破坏,血红蛋白释放增加,血清铁显著增高;胆汁淤积性黄疸时多正常或降低。 四、酶学检查 (一)胰腺疾病常用酶检测 1.淀粉酶(AMS)测定: 【原理】淀粉酶主要由胰腺和唾液腺分泌并排入消化道,是一种水 解酶,能促进淀粉、糊精和糖原的水解。 胰淀粉酶的同工酶 PAMI 唾液淀粉酶的同工酶 SAMI 【临床意义】?急性胰腺炎:大多数病例于发病后 6-12 小时血清 AMS 开始升高。?其他:

流行性腮腺炎及胃肠穿孔等,血、尿 AMS 亦可升高,但增高程度不及胰腺炎明显。 (二)心肌损伤常用酶检测 1.肌酸激酶同工酶测定: 【临床意义】?CK-MB 主要来源于心肌,对于 AMI 诊断的特异性和 敏感性均很高;?CK-MM 活性升高,是骨骼肌损伤的特异指标。 (三)其他酶检测 【原理】胆碱酯酶有两种:一种称为真性或特异性胆碱酯酶,又称全血胆碱酯酶或乙酰胆碱 酯酶(AchE) ,用于诊断有机磷农药及化学毒剂中毒。另一种称假性或非特异性胆碱酯酶, 又称血清胆碱酯酶或酰基胆碱酯酶(SchE) ,用于诊断肝脏疾病。 五、心肌蛋白检测 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 心肌细胞受损
第十七章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一、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原理】可将 Ig 分为 IgG、IgA、IgM、IgD、IgE 五类 (掌握各自的特点) IgG 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 Ig,血清中 80%的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抗体属于 IgG IgA 分为血清型 IgA 和分泌型 IgA 两种,在外分泌液中发挥其重要的免疫功能。 IgM 是分子量最大的 Ig,是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最先产生的抗体,其杀菌、溶菌、溶血、 促吞噬及凝集作用比 IgG 高 500-1000 倍,在早期的免疫防御中占有重要地位。 IgD 极易被纤溶酶或胰蛋白酶水解,已发现有些抗核抗体、抗基底膜抗体、抗甲状腺抗 体和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等属于 IgD IgE 是血清中最少的一种抗体, 是亲细胞抗体, 在Ⅰ型变态反应疾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 作用。 【临床意义】多发性骨髓瘤、过敏性皮炎及某些寄生虫感染可表现为 IgE 增高。 二、血清补体的检查 【血清C3 测定临床意义】?C3 增高:C3 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某些恶性肿瘤(以 肝癌最明显)病人及排异反应时增高?C3 减低可作为肾脏疾病的鉴别诊断:85%以上的链 球菌感染后肾炎患者血清C3 下降,而病毒性肾炎患者则 85%以上的病例血清C3 含量正常, 这有助于肾炎的病因鉴别;78%的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C3 减低。 三、细胞免疫检查 1. T 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临床意义】?CD3+T细胞:CD3 分子表达于所有成熟的 T 淋巴细胞表面,是 T 细胞 表面所特有的标志,能反映 T 细胞总数的变化。 ?CD4+T细胞:辅助性 T 细胞(Th)表面表达CD4 分子。CD4 分子是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HIV)的主要受体。CD4+T细胞降低见于某些病毒感染性疾病,如 AIDs、巨细胞病毒 感染,全身麻醉、严重创伤及应用免疫抑制剂等;CD4+T细胞升高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活 动期。 ?CD8+T细胞:CD8 是抑制、杀伤性 T 细胞的标志,CD8+T细胞减低见于类风湿性关 节炎、重症肌无力、膜性肾小球肾炎等;CD8+T升高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 病毒感染、慢性乙型肝炎等。

2. B 细胞分化抗原测定 【原理】CD19 和CD20 分子是 B 细胞特有的表面标志,存在于前 B 细胞、未成熟 B 细胞 和成熟 B 细胞表面。 四、感染免疫检测 1.抗链球菌溶血素“O” (ASO)测定 【原理】抗链球菌溶血素“O”是 A 群溶血性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 【临床意义】 ASO 升高常见于 A 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及感染后免疫反应所致疾病,如风湿热 2.伤寒与副伤寒的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临床意义】?“O” “H”均升高则伤寒感染的可能性大,均低于正常值则患 伤寒的可能性甚小。 ?若“H”升高而“O”不升高,则有可能是预防接种或是非特异性的“回忆反应” 。 ?若“O”升高而“H”等鞭毛抗原的凝集效价不升高,则可能是伤寒类感染的早期。 其他感染的免疫检查 拟诊疾病或检测目的 结核病 检测的抗体或抗原 结合特异性抗体(TB-Ab) 临床意义(了解) 阳性表示有结核分歧杆菌感 染。其灵敏度超过 90%,特异 性超过 85%, 但应防止污染引 起的假阳性 阳性见于胃、 十二指肠幽门螺 旋杆菌感染 反应素用于梅毒的初筛,一、 二期梅毒阳性率高, 应注意假 阳性; 特异性抗体阳性即可确 诊为梅毒 抗体检测用于筛选试验, 敏感 性高但特异性差; RNA 测定有 利于 HIV 感染的确诊
幽门螺杆菌感染 梅毒
幽门螺杆菌抗体(Hp-Ab) 非特异性抗体 (反应素) 及特 异性抗体检测
艾滋病
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及 RNA 测定
五、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1.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 【原理】甲胎蛋白(AFP)是人胚胎时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种特殊的糖蛋白。 【临床意义】原发性肝癌:AFP 是目前诊断肝细胞癌最特异的标志物,血清中 AFP>300 μ g/L 可以作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阈值。 2.癌胚抗原(CEA)测定 【原理】癌胚抗原(CEA)最初发现于成人结肠癌组织中,胚胎期主要存在于胎儿的消 化管、胰腺及肝脏。 【临床意义】?消化器官癌症的诊断:CEA 升高主要见于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鉴别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原发性肝癌 CEA 升高者不超过 9%,而转移性肝癌 CEA 阳性率 高达 90%且绝对值明显增高。 3.癌抗原 125(CA125)测定:主要用于辅助诊断卵巢肿瘤 4.癌抗原 15-3(CA15-3)测定:对乳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5.组织多肽抗原(TPA)测定 :组织多肽抗原(TPA)是一种非特异性肿瘤标志物 6.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测定:在前列腺癌时,血清 PSA 水平明显增高。 7.糖类抗原 CA19-9 :在消化道腺癌病人血清中,CA19-9 浓度可明显增高。 六、自身抗体检查 (一)类风湿因子(RF) (二)抗核抗体的检查 1.抗核抗体(ANA)测定: 【临床意义】阳性主要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2.双链 DNA 抗体测定: 【临床意义】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肝炎、干燥综合征等亦可 出现阳性。 3.可提取性核抗原(ENA) 【临床意义】抗 Sm 抗体为SLE所特有;抗 RNP 抗体阳性 主要见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七、C 反应蛋白(CRP)测定 【临床意义】1.早期诊断某些疾病:如各种急性化脓性炎症、菌血症、组织坏死、恶性 肿瘤、结缔组织疾病等 2.鉴别功能性疾患和器质性疾患:功能性疾患 CRP 含量正常,器质性疾患则有不同程度的 CRP 增多。 3.风湿热等疾病的动态观察:风湿热的急性期或有活动性时,CRP 含量可高达 200mg/L,经 治疗好转至无活动时,CRP 含量逐渐降至正常。 4.区分细菌感染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时,CRP 含量常明显增多,病毒感染时 CRP 含量多属 正常。 5.CRP 与血沉:CRP 与血沉均属特异性指标,但 CRP 更为敏感,更有利于早期诊断和动态观 察。

实验诊断学全套笔记完整精华版

第一章 1.危急值某些检验结果出现异常超过一定界值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医师必须紧急处 理,称之为危急值。 2.灵敏度某检验项目对某种疾病具有鉴别、确认的能力。 3.特异性某检验项目确认无某种疾病的能力。 4.参考值对抽样的个体进行某项目检测所得的值。 5.参考范围所有抽样组测得值的平均值加减其标准差。 第二章临床血液学实验诊断 第一节血液的一般检查 一红细胞检测 (一)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 国内划分贫血严重程度的血红蛋白标准 Hb<30g/L:极重度 30~60g/L:重度 60~90g/L:中度>90g/L:轻度 红细胞形态改变 小细胞低色素性RBC 缺铁性贫血 巨细胞高色素性RBC 巨幼细胞贫血 大细胞嗜多色性RBC 溶血性贫血 球形RBC 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椭圆形RBC 巨幼细胞贫血 口形RBC 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DIC 靶形RBC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镰形RBC 镰形细胞性贫血 泪滴形RBC 骨髓纤维化 棘形RBC 棘细胞增多症 裂细胞微血管病性溶血 缗钱形RBC 多发性骨髓瘤 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蛋白聚集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对见于铅中毒。 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μ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卡波特环红细胞内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为有核红细胞失核后核膜的遗迹。常含于嗜多色性红细胞中,见于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容测定(Hct)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抗凝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值。 Hct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等,使红细胞相对增多。在纠正脱水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时,常需检测Hct作为治疗参考。 另外在真红、新生儿、高原地区居民及慢性心肺疾患时,Hct常可达60%以上。Hct减低:见于各类贫血。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

二、各章重点(按照课件顺序) (二)发热:当抗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得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1热型及其临床意义(选择或者名解,要注意写“此种热常见于……”) (1)稽留热: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得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与伤寒高热期。 (2)弛张型: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与化脓性炎症。 (3)间歇热型: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4)波状型:指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肿瘤。 (5)回归热:指体温急骤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周期热,霍奇金病。 (6)不规则热:指发热得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 2呼吸困难病因分析(只记病因即可)。“三凹征”必考,肺性呼吸困难临床分类(类型、特点与病因) (1)病因肺源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液性 (2)三凹征: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患者,因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故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从而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与肋间隙向内凹陷,称为三凹征,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常见于气管肿瘤、气管异物、喉痉挛。 呼气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气费力、呼气时间明显延长而缓慢,常伴有干啰音,常见于哮喘。 混合性呼吸困难得特点就是呼吸气都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变浅,听诊肺常有呼吸音异常,可有病理性呼吸音,常见于广泛肺实变与肺间质病变以及阻塞性肺气肿。 3心源性呼吸困难——左心衰得三大特点,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酸中毒性大呼吸得常见两个疾病。 (1)左心衰竭呼吸困难特点 △活动时出现或加重,休息时减轻或缓解 △仰卧时加重,坐位时减轻(回心血量↓、膈肌位置↓)→强迫体位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睡时迷走兴奋性增高,冠脉收缩,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卧位,膈肌上移,肺活量减少; 卧位,静脉回流量增多,肺淤血加重。 (2)粉红色泡沫痰——急性左心衰 (3)酸中毒性大呼吸(Kussmaul呼吸):常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思考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由急性左心衰引起。机制①迷走神经兴奋→冠状动脉收缩→心肌供血下降→心功能下降②回心血量上升→肺淤血加重 5咳嗽得音色等(选择题,老师尤其提到“金属音”),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与红砖色痰(这两个老师没提,顺带瞧瞧吧) (1)音色:指咳嗽时声音得色彩与特性①嘶哑:声带炎症或肿瘤等②犬吠样:会厌、喉部病变或气管受压③金属音调样:纵隔肿瘤、主动脉瘤、肺癌④微弱:极度衰竭或声带麻痹 (2)性质:铁锈色痰(肺炎球菌、大叶性肺炎)、粉红色乳状痰(金葡菌)、灰绿色/红砖色痰(克雷伯杆菌)

流行病重点总结

第一章 流行病学概述(考试可能不考,但可帮助从整体上把握本学科内容) 1) 流行病学(epidermiology )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 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2)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㈠描述性研究→产生假设 包括 现况研究、筛检和生态学研究; ㈡分析性研究→检验假设 包括 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 ㈢实验性研究→验证假设 包括 临床试验、现场试验和社区试验; ㈣理论性研究(数理法)→预测疾病 包括 数学模型。 3) 临床流行病学定义 是在临床医学领域内,引入现代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 方法,从患者个体的诊治,扩大到群体特征的研究,以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治、预防及预后等临床规律并进行严格的设计、衡量和评价的临床基础科学。 第二章 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 第一节 疾病频率测量指标(掌握各自用途,了解定义) 一、 发病指标:①发病率(incidence rate )k ?=同时期暴露人口数新病例数一定期间某人群中某病,是人群新病例发 生频率的指标。②罹患率(attack rate )是短时间内(日、周、旬、月)人群新病例发生频率的指标。③患病率(prevalence )病程发病率同期的平均人口数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某观察期间一定人群中?=?=k (当某地某病的发病率和该病的病程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时)患病率分时点和期间两种,时点患病率常用。通常用于病程较长的慢性病的发生或流行情况。④感染率(infection rate )%100?=受检人数受检者中阳性人数 ,其性质与患病率相似,应用甚为

广泛,是

实验诊断学 总结笔记

一、实验诊断学概论及质控 (一)检验全过程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分析前过程是指从医生开出检验医嘱开始,到实验室收到标本这一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过程大部分由医生、护士、护理人员在实验室以外完成。 (1)实验的准确性受下列因素干扰/影响: ①标本因素:全血、血浆、血清、体液等。 ②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运动、服用药物、应激状态等。 i.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ACTH↑、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ii.月周期变化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iii.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③运动因素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AST↑,LDH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泌乳素、性激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④饮食因素 ⑤药物因素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2.分析中质量控制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二)检验结果的临床评价(流病学过) 1.确立金标准 2.诊断方法的对比 3.列出四格表 4.诊断性实验的评价 真实性、精确性、实用性(诊断效果、成本-效益) (三)循证实验医学的概述 二、循证实验医学(evidence based laboratory medicine, EBLM):是根据临床应用的经验和当今研究的最佳证据,结合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 合理明确评估和应用实验室检验项目和检验结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利益。 二、临床一般检验与疾病 (一)血液 1.血液常规检验 (1)红细胞参数 ①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完整

《诊断学》重点 1.症状:患者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身体验和感觉 2.体征:患者体表或内部结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3.问诊的内容:一般项目、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与生育史、家族史 4.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时间 5.现病史的内容:①起病的情况与发病时间②主要症状的特点③病因与诱因④病情发展与演变⑤伴随症状⑥治疗经过⑦病后一般情况 6.发热:机体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分度:低热3 7.3~38℃,中等度热3 8.1~39℃,高热3 9.1~41℃,超高热41℃以上。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布氏杆菌病)、回归热(霍奇金病)、不规则热(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 7.稽留热:体温恒定的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温水平,达数日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 8.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9.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与无热反复交替,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10.发热的原因:①感染性发热:病原体代谢产物或毒素作为发热激活物通过激活单核细胞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释放内生致热源而导致发热(细菌最常见)②非感染性发热,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吸收热: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发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和代谢障碍,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中枢性发热的特点是高热无汗),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③原因不明发热 11.水肿:人体组织间隙有过多的液体积聚使组织肿胀 12. 全身性水肿: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14.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改变的表现。即紫绀。分为中心性发绀和周围性发绀,前者表现为全身性,皮肤温暖,多由心肺疾病引起SaO2降低所致;后者表现的发绀出现在肢体末端和下垂部位,皮肤冷,系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如左心衰 15.呼吸困难分为:肺源性~(吸气性,呼气性,混合性)、心源性~、中毒性~、神经精神性~、血源性~ 16.三凹征:又称吸气性呼吸困难,上呼吸道部分阻塞时,气流不能顺利进入肺,当吸气时呼吸肌收缩,造成肺内负压极度增高,引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及肋间隙向内凹陷 17.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时,常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

南方医科大学实验诊断学知识重点总结

简答题: 1、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 2、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 3、渗出液、漏出液 4、肿瘤标志物有哪些 5、正常骨髓结构特点 6、骨髓细胞发育的特点 7、尿糖、尿蛋白什么情况下出现?选择性蛋白尿、非选择性蛋白尿 8、肾小球肾炎尿液的特点,观察到那些管型 第一章 1、分析影响前的因素 2、诊断灵敏度,特异性(联合检测意义) 第二章 1、几个参考值的范围(血常规的基本参考范围如红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血钾,血钠,GFR,血糖),以及临床意义 2、血沉加快和减慢影响因素 3、异常的红细胞形态有哪些 4、白细胞(考的多),各种情况下,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增加和减少,贫血,辐射电离,伤寒副伤寒何种细胞增加或减少 5、网织红细胞的定义,增多减少;红细胞沉降速率实验, 6、溶血性贫血几个实验的意义,渗透脆性不需要记住参考值,高铁血红蛋白症(G6PD,蚕豆病),血红蛋白电泳临床意义,combs实验用途, 7、骨髓检查的步骤,内容,方法以及正常骨髓象的形态特点。 8、粒红比值 9、POX染色临床意义,SB染色临床意义,NAP染色临床意义,类白血病的概念,ACP.AS-D NCE,α-NAE,PAS,染色的临床意义 10、最易发生DIC——M3型 11、交叉配血试验的主侧,次侧 12、溶血贫的特点1,2(尿胆原增加)

13、白血病的各个特点/几种类型/什么样的医学方法 14、MDS熟悉 第三章血栓和止血检测 1、临床上的四项检测指标 2、内源性:APTT,延长S异常 3、外源性:PT,延长S异常 4、单纯血友病哪一项指标异常 5、凝血试验一定要做对照 6、假如APTT、PT都延长说明什么 7、凝血酶时间 8、血小板活化会伸出伪足 9、原发性纤溶、继发性纤溶区分标志,异二聚体、3P实验 10、阳性排除、阴性排除 11、肌红蛋白:心梗 第四章排泄物、分泌物及体液检测 1、怎样收集尿液,应注意什么 2、病理性尿液外观;如何区别血尿、血红蛋白尿 3、管型的定义,管型包括那些,透明管型在什么条件下出现 4、正常尿液中可以见到什么? 5、蜡样管型——慢性肾炎 6、最常见的寄生虫,如黏液遍:菌痢 7、潜血、隐血 8、三管化学检查 9、渗出液与漏出液 10、脑脊液蛋白升高最明显的是什么病理状况,糖保持正常是什么病理情况? 11、脑脊液中可见的蛋白质 12、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变化表明什么

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 1、放射痛(radiating pain):又叫牵涉痛,脏疼痛引起身体体表的疼痛,脏痛觉信号传入相应的脊髓节段,该节段支配的身体体表部位发生疼痛,特点是疼痛明显,有压痛、感觉过敏。 2、阿-斯(Adams-Stokes)综合征:主要表现是在心搏停止5~10s后出现晕厥,停搏15s以后可出现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见于最严重的心源性晕厥。 3、Horner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陷,同侧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 4、奔马律:一种额外心音发生在舒期的三音心律,由于同时常存在心率增快,额外心音与原有S1、S2组成类似马奔跑的蹄声。 5、Austin-Flint杂音: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左室舒期容量负荷过高,使二尖瓣基本处于半关闭状态,呈现相对狭窄而产生杂音。 6、肠源性青紫症:由于大量进食含亚硝酸盐的变质蔬菜而引起的中毒性高缺血红蛋白血症而出现紫绀。 7、端坐呼吸:患者坐于床沿,以两手置于膝盖上或扶持床边,这种体委可使胸廓辅助呼吸肌易于参与呼吸运动,加大膈肌活动度,增加肺通气量,减少回心血量和减轻心脏负担,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8、移动性浊音:腹部查体时,因体位不同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是发现有无胸腔积液的重要检查方法。腹水1000ML以上。 9、脉搏短绌:心率大于脉率的现象,血液不足以充盈血管,见于房颤等心律失常。 10、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或(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其持续时间。 11、黄疸(Jaundice):是由于胆色素代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增高,而致巩膜、粘膜、皮肤及体液发生黄染的现象,若血中胆红素浓度在17.1~34.2μmol/L,而临床上尚没有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12、潮式呼吸(cheyne-stokes):-施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充血性心力衰竭,大脑损伤(脑皮质水平)。 25、间停呼吸(Biots呼吸):有规律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即周而复始的间停呼吸。见于颅压增高,药物引起呼吸抑制,大脑损害(延髓水平)。 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如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或出现杆状和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 14、泊油样便: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停留时间较长,则因红细胞破坏后,血红蛋白在肠道与硫化物结合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更由于附有粘液而发亮,类似泊油。 15、Kussmaul呼吸:严重的代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此因细胞外液碳酸氢不足,PH下降,通过肺脏排除CO2,进行代偿,以调节细胞外酸碱平衡之故,见于糖尿病酮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这种深长的呼吸~ 16、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脱垂可造成二尖瓣关闭不全,血流从左心室流入左心房,因而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同时伴有收缩晚期杂音,它合并收缩中、晚期喀拉音称为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17、二尖瓣脱垂:由于在房室瓣在收缩中、晚期脱入左房,瓣叶突然紧或其腱索得突然拉紧产生震动所致。 18、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累死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周围血中白细胞数大多明显增高,并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 19、胆酶分离现象:急性重症肝炎时,肝坏死,病程初期转氨酶升高,以ALT升高显著,如在症状恶化时,黄疸进行性加重,而酶活性急剧下降,提示肝细胞严重坏死,预后凶险。 20、文氏现象:(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波规律的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 到一个P波后脱漏1个QRS波群,漏博后房室传导阻滞得到一定改善,PR间期又趋增强,之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

实验诊断学---临床血液学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 Ⅰ、血液一般检验----红细胞系统 一、红细胞生成起源 二、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 1、男:RBC>6.0 ×1012/L, Hb>170g/L 女:RBC>5.5 ×1012/L, Hb>16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 ⑴、相对增多: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 ⑵、绝对增多 ①继发性:非造血系统疾病,主要环节是EPO增多 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低,组织缺氧所致 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民 病理性:慢性心肺疾病、异常血红蛋白病 非代偿性增加:无血氧饱和度低和组织缺氧 肿瘤和肾病所致:肾癌、肝细胞癌、卵巢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②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 1、贫血:男<120g/L, 女<110g/L 贫血程度:轻度:>9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临床意义】 ⑴、生理性减少:婴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妊娠中、后期(血容量增加,血液稀释),老人(骨髓造血减少) ⑵、病理性减少 ①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障碍 造血干细胞异常:再障 骨髓浸润:急性白血病等 原因不明或多种机制:慢性感染、肿瘤、肝病、内分泌病等伴发的贫血 细胞分化和成熟障碍 DNA合成障碍:巨幼细胞贫血 血红蛋白合成障碍 血红素合成障碍:IDA 珠蛋白合成障碍:海洋性贫血 ②破坏过多 红细胞内在缺陷(遗传性):遗球、红细胞酶缺陷的溶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PNH 红细胞外在缺陷(获得性):免疫性、机械性 ③失血 急性失血

慢性失血 四、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 【定义】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多少不等的核糖核酸等嗜碱性物质。用煌焦油蓝或新亚甲蓝进行活体染色,这些嗜碱性物质被凝聚沉淀并着色,在胞浆中呈现蓝色细颗粒状,颗粒间又有细丝状联缀而构成网状结构,故称网织红细胞。 【正常值】 0.005~0.015(0.5%~1.5%) 【临床意义】 (一)反映骨髓的造血功能 1. 网织红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急性大量溶血 2. 网织红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贫血治疗的疗效判断 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细胞贫血给予铁剂或叶酸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增高; 溶血性贫血和失血性贫血治疗有效,网织红细胞减低 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 【定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率。 【正常值】男性:0~15mm/h 女性:0~20mm/h 【临床意义】 (一)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期(与子宫内膜破损及出血有关);妊娠3月后至分娩后3周(与生理性贫血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老年人(与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有关) (二)病理性增快: 1. 炎症性疾病: ①急性细菌性炎症(与肝脏释放急性时相反应物质增多,包括α1抗胰蛋白酶,α2巨球蛋白,CRP,结合珠蛋白,转铁蛋白,纤维 蛋白原等有关); ②风湿热活动期(与γ及α2球蛋白增高有关); ③慢性炎症(如结核)活动期(与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加有关) 2.组织损伤及坏死:大范围组织损伤,手术创伤,心肌梗塞(心绞痛时正常,可作为鉴别),肺梗塞 3.恶性肿瘤:与α2巨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增高,肿瘤组织坏死,继发感染,贫血等有关。 4.高球蛋白血症 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恶性淋巴瘤、风湿性疾病(SLE、类风湿关节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慢性肾炎、肝硬化 红细胞沉降率的临床意义 5. 贫血 HB低于90 g/L时,血沉增快,随贫血加重而增快明显 *血沉加快不与红细胞减少呈正比(严重贫血 , 红细胞过少不易形成缗钱状排列)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贫血、红细胞异型症:异型红细胞不易聚集成缗钱状 , 血沉加快不多 6.高胆固醇血症 六、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 【定义】又称血细胞压积(packed cell volume,PCV),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正常值】温氏法: 男0.40--—0.50l/L (40-50容积%),平均0.45l/l 女 0.37-0.48i/L (37-48容积%),平均0.40l/l

实验诊断学重点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绝对性增多 ①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2、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婴幼儿和15岁以下儿童、部分老年人、妊娠中、晚期 3、红细胞结构异常 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4、白细胞减少:白细胞总数低于正常值 5、中性粒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增多: 急性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肿瘤( (2)中性粒细胞减少: 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物理化学因素损伤、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自身免疫疾病 6、粒细胞缺乏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09/L 7、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 5%)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 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核变性 9、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色呈深紫红或紫黑色,谓之为~ 10、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11、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的细胞。 [ 12、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 (1)血小板的生成障碍 (2)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 (3)血小板分布异常 13、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14、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 发生的一类贫血。 15、血细胞发育过程中形态演变的一般规律 (1)细胞体积 胞体逐渐大→小 (2)细胞质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染,甚至淡红 颗粒:无颗粒→嗜天青颗粒→特异性颗粒 (3)细胞核 · 大小:大→小 形态: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致密

实验诊断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_考试前复习用

1、网织红细胞参考值 成人:0.005~0.015(0.5~1.5%) 新生儿:0.03 ~0.06(3~6%) 绝对值:24~84×109 / L 2、溶血性贫血 是RBC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3、血细胞的发展规律 原始→成熟 [ 胞体]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 胞浆] 量:少→多 染色:深蓝→浅蓝→浅红 颗粒:无→有,非特异性→特异性 [ 胞核]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核型:规则→不规则 染色质:细致疏松→粗糙密集→紧缩成块 核仁:有→无 核膜:不明显→明显 [ 核浆比] 大→小(巨核细胞相反) 4、粒红比值的定义: 粒细胞系统各阶段总和与有核红细胞系统(成熟红细胞除外) 总和之比。 正常值:2~4 : 1 5、造血干细胞 既可产生和自己功能相同的细胞,又能产生造血祖细胞及各种不同系列的血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特点: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能力 6、骨髓增生程度的分级

(1-10%) (0.5-1%) (<0.5%) 临床意义: 增生极度活跃:亢进 增生明显活跃:旺盛 增生活跃:基本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增生极度减低:衰竭 7、骨髓各细胞比例: 名称比例(%) 粒细胞系统40-60 红细胞系统20 淋巴细胞系统20 单核细胞系统<4 浆细胞系统<2 巨核细胞系统7-35个/L 8、尿液比重 参考值: 成人在1.015 - 1.025间,晨尿一般大于1.020 临床意义: 增高: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少尿期﹑失水等肾血流灌注不足。 降低:大量饮水﹑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多尿期﹑尿崩症。若持续固定在1.010左右,提示肾实质严重损害。 9、渗出液与漏出液鉴别:

诊断学考试重点

诊断名词解释: 1.稽留热:是体温恒定在39-40 ℃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等。 2.呼吸困难:是指病人主观上有空气不足或呼吸费力的感觉;客观上有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可见呼吸肌 参与呼吸运动,严重者呈端坐呼吸及发绀。见于支气管炎,肺炎等。 3.莫非氏征(Murphy):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右胸下部,以拇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 缓慢吸气,宰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终止。见于胆囊炎。 4.移动性浊音:检查者自腹中部脐水平面开始想患者左侧叩诊,发现浊音时,扳指固定不动,嘱患者右侧卧,再度 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同样方法想右侧叩诊,叩得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已核实浊音是否移动。这种因体位不同出现浊音区变动的现象。称为移动性浊音。见于肝硬化腹水。 5.主诉: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最明显、最痛苦的症状或体征,包括一个或数个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主 诉必须包括症状、部位、时间。 6.肝颈静脉反流征:当右心衰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显。见于肝硬化。 7.潮式呼吸:是一种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然后再由深快转变为浅慢,随之出现一段呼吸暂停后,又开始如上变化 的周期性呼吸。见于脑炎,脑膜炎等。 8.周围血管征:由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毛细血管搏动征组成,见于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甲状腺功能亢 进等。 9.核左移:外周血杆状核或杆状核以上的幼稚粒细胞增多,超过5%。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等。 10.肺型P波:P波尖而高耸,电压≥0.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见于右心房肥大,肺心病等。 11.腹膜刺激征: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组成,见于急性腹膜炎,胃肠穿孔等。 12.抬举性心尖搏动:心尖区徐缓、有力、较局限的搏动使手指尖端抬起,见于左室肥厚等。 13.弛张热:是指体温常在39度以上,24小时内温差超过1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 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4.三凹征: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 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显凹陷,故称“三凹症”。此时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常见于喉部、气 管、大支气管的狭窄和阻塞,当伴随出现发绀、双肺湿罗音和心率加快时,提示左心衰竭。 15.眼眼球震颤:是一种不自主的、有节律性的、往返摆动的眼球运动。常由视觉系统、眼外肌、内耳迷路及中枢神 经系统的疾病引起。 16.间停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一段时间,又开始呼吸,周而复始。发生机制是由于 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调节呼吸的反馈系统失常,只有在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积聚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有效刺激呼吸中枢,进入到下一个呼吸周期。 17.触觉语颤:被检查者发出语音时,声波起缘于喉部,沿气管、支气管及肺泡传到胸壁所引起共鸣的振动, 可由检查者的手触及,故又称触觉震颤。减弱或消失):1、肺泡内含气量过多(肺气肿)2、支气管阻塞(阻塞性肺不张)3、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 4、胸膜高度增厚粘连5、胸壁皮下气肿(增强):1、肺泡内有炎症侵润,肺组织实变使语颤传导良好。(大叶性肺炎实变期,肺阻塞)2、接近胸膜的肺内巨大空腔,声波在空洞内产生共鸣,尤其是当空洞周围有炎症侵润并于胸壁粘连时,则更有利于声波传导, 使语音震颤增强。(空洞型肺结核、肺脓肿) 18.胸骨角:其两侧分别与左右第2肋软骨连接,为计数肋骨和肋间隙顺序的主要标志。胸骨角还标志支气管分叉、 心房上缘和上下纵隔交界及相当于第5胸椎的水平。 19.开瓣音:是舒张早期血流自左心房快速流人左心室,弹性尚好的二尖瓣迅速开放又突然停止,引起瓣叶 张帆性振动,产生拍击样声音。提示二尖瓣轻、中度狭窄,瓣膜弹性和活动性较好,常用来作为二尖瓣分离术适应证的参考条件。二尖瓣严重狭窄、瓣膜钙化或伴有明显二尖瓣关闭不全,则开瓣音消失。20.管样呼吸音:指在正常肺泡呼吸音分布区听到支气管呼吸音。1.肺组织实变,见于肺炎实变期;2.肺内大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_复习资料

诊断学知识点汇总,复习资料 绪论 1、症状概念, 2、体格检查, 3、诊断学内容 第一篇常见症状 1、体征, 2、正常体温、稽留热、弛张热的定义, 3、咯血定义, 4、咯血与呕血区别 5、呼吸困难定义, 6、三种肺性呼吸困难表现(尤期前二种), 7、心原性呼吸困难的特点 8、胸痛的病因, 9、中心与周围性紫绀不同原因,10、心原性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 11、肝原性水肿表现特点 12、急性腹痛的常见原因 13、呕血的常见原因,出血量的估计,呕血与便血的相互关系 14、黄疸(和隐性)的定义,三种黄疸的鉴别,15、嗜睡与昏睡的区别,浅与深昏迷的区别 第二篇问诊 1、问诊的内容, 2、主诉的定义和组成 3、现病史是病史中的主体部分,由哪些组成,与既往史有何不同 第三篇检体诊断 1、体检基本方法有哪些?触诊的方法有哪些?叩诊的方法,体型的分类 2,常见面容,三种体位,皮肤发黄二种原因的区别,红疹与出血点

的区别,蜘蛛痣与肝掌购 3、霍纳氏征,瞳孔大小的改变, 4、扁桃体肿大的分度, 5、颈静脉怒张的定义 6、甲状腺肿大的分度,听到血管杂音的意义, 7、桶状胸 8、胸式(男,小孩)腹式(女)呼吸增减意义,9、深大呼吸,潮式及间停呼吸 10、触觉语颤、听觉语音的定义及方法,增减意义、 11、正常胸部叩诊音(4种),肺下界及移动度,12、三种呼吸音的区别 13、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听诊意义,14、罗音产生机理,二种罗音的鉴别 15、胸膜磨擦音的听诊特点,16、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气胸的综合体征。 17、心尖搏动点的位置,范围,左、右心室肥大及纵隔移位时的变化 18 、震颤定义与杂音的辨证关系 19、心脏叩诊的方法,左右心界的组成,心浊音界改变的原因(左室肥大、右室肥大肺脉高压,心包积液,左气胸及胸腔积液) 20、心脏听诊内容,听诊部位, 21、早搏及房颤的体征,室早及房颤的ECG表现。二、三联律的概念。 22、第一、二心音的鉴别,23、第一心音增减及第二心音增减的意义,24钟摆律,胎心律 25、第二心音分裂的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正常人,二狭,PDA,RBBB,

(完整版)实验诊断学笔记(第八版诊断学)

实验诊断 第一节概述 一、实验诊断的概念 实验诊断(laboratory diagnosis)指医生的医嘱通过临床实验室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为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预后评价所用的医学临床活动。 二、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 ※(一)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 分析前:检验项目选择、患者准备、标本采集与处理 分析中:仪器、试剂、实验方法、人员等 分析后:记录、书写、计算机输入 (二)实验诊断的质量保证体系 1. 室内质量控制(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指在实验室内部对所有影响质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系统控制。 保证检验结果的精密度。 2. 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nlity assesment, EQA) 是指多家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有外部独立机构收集、分析和反馈实验室检测结果,评定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起各实验室分析结果之间的可比性。 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3. 全面质量管理:患者准备、标本采集、设施与环境、仪器、试剂、标准操作规程、室内质控、室间质评、人员、记录、临床实验室信息系统(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三)检验报告的临床应用 在一项临床实验应用之前,应选择参考人群确定合适的参考区间和医学决定水平,以便在临床应用时参考。在临床医疗实践中,一些实验在建立参考区间后,就可以开始应用;但是,医学决定水平往往需要在不断的临床医疗实践中反复验证后才能确定。 1.参考区间(reference interval) 是指用稳定、可靠的实验方法,在特定的条件下检测健康人群所得的包括95%测定值(正态分布)的范围。对一个测定值呈正态分布的参考区间,只能代表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临床诊断学考试重点总结

诊断学 1.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下午体温高于早晨,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可略升高,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体温略高于正常,老年人低于青壮年。 2.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1)体温上升期:常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分为两种方式①骤升型:几个小时内达39~40℃,多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②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达高峰,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所致的发热。(2)高热期: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3)体温下降期:多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散热大于产热。分为两种方式①骤降:常有大汗,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②渐降:如伤寒,风湿病。 3.临床上常见的热型及临床意义:①稽留热: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②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④波状热:常见于布氏杆菌病。⑤回归热: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⑥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

膜炎。 4.心源性水肿:主要是右心衰竭,发生机制主要是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减少,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引起钠水潴留及静脉瘀血,毛细血管内静水压增高,组织液回吸收减少所致。 5.肝源性水肿:肝硬化是肝源性水肿最常见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腹水,也可首先出现踝部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无水肿。门脉高压症、低蛋白血症、肝淋巴夜回流障碍,继发醛固酮增多等因素也是水肿和腹水形成的主要机制。 6.(定义)咳嗽:是一种反射性防御动作,通过咳嗽可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气道内异物。咳痰:痰是气管、支气管的分泌物或肺泡内的渗出液,借助咳嗽将其排出称咳痰。咯血: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及肺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咯出。呕血:指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出血部位多见于食管、胃及十二指肠。 7.腹痛的临床表现:(1)腹痛部位:一般腹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如胃、十二指肠和胰腺疾病,疼痛多在中上腹部;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多在右上腹部;急性阑尾炎疼痛在右下腹McBurney点;小肠疾病疼痛多在脐周或脐部;结肠疾病疼痛多在下腹或左下腹部;膀胱炎、盆腔炎及异位妊娠破裂,疼痛在下腹部。(2)诱发因素胆囊炎或胆石

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20200530115923)

.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 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 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 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 血恢复。

实验诊断期末复习总结

实验诊断 1.红细胞的来源分化 造血干细胞→ 红系祖细胞→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完全成熟红细胞 【参考值】 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 男:120~160g/L 女:110~150g/L 新生儿:180~190g/L 男: (4.0~5.5)×1012/L(400 万~500 万/mm3); 女: (3.5~5.0)×1012/L 2.临床上根据血红蛋白降低程度将贫血分为四级。 轻度:血红蛋白男性低于 120g/L、女性低于 110g/L,但高于 90g/L; 中度:90~60g/L; 重度:60~30g/L; 极重度:<30g/L。 3.贫血原因: ① 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造血原料不足(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 ,造血功能 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等), 慢行系统性疾病(慢性感染、恶性肿瘤、 慢性肾病等) ② 红细胞破坏过多,各种溶血性贫血如异常血红蛋白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 等 ③ 失血,如各种失血性贫血 4.绝对性红细胞增多: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前者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后者即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 红细胞形态改变 ① 球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② 椭圆形红细胞:主要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③ 靶形红细胞:主要特点为中心深染,其外周淡染,而细胞边缘又深染,状如枪靶。 常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血红蛋白病,也见于缺血性贫血。 ④ 口形红细胞: 中心淡染区有一裂缝。 状若鱼口。 主要见于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 也见于 DIC 及乙醇中毒 ⑤ 镰形细胞 :形如镰刀状,见于血红蛋白 S 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