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3、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点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4、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述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答案在书本P36页。

6、骨骼肌特性包括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

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1、骨骼肌的兴奋性。2、骨骼肌的收缩性。(可能出现在论述题)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

8、向心收缩包括等张收缩、等动收缩。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有时也称为动力性或时相性收缩。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1、超等长收缩: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作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12、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13、血细胞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4、血液的功能包括(一)持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和体温等的相对稳定。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二)运输: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运输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三)调节:血液将内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称肥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作用。所以,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四)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总称为抗体),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胞和毒素(总称为抗原),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机体损伤出血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能出现论述题)

15、血液的理化特性包括(一)颜色和比重:血液的颜色决定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含量。(二)黏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犹豫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一定的粘滞性。(三)渗透性:渗透性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由溶液中质分子运动所造成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四)酸碱度(可能出现在简答题或名称解释)16、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450万—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成年女子每平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380万个—460万个,平均为420万个。

17、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18、白细胞是集体实施免疫功能的最重要成分,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19、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

20、正常成人血小板的含量为每立方毫米10万~30万个,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黏着、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

21、“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状态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2、心机的生理特性包括1、自动节律性;2、传导性;3、兴奋性;4、收缩性。收缩性分为自动节律性收缩、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依耐性、“全或无”同步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P95页(可能出现在简答、名词解释)

23、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这一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称为心率。

24、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P99页(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5、心输出量、心指数。P100页(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6、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是什么?P100页(可能出现在问答题)

27、心力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心泵功能贮备,或称为心力贮备,可以用最大新输出量与安静心输出量只差来表示。(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0

28、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肌的收缩、瓣膜的启闭、血液流动冲击瓣膜和血管壁的机械振动,都可以通过周围组织而传递到胸壁,将听诊器的听头放置在胸前壁左下部,就可以听到这种振动产生的声音,这种声音称为心音。

29、前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30、动脉血压的形成?1、血管充满血液2、3个因素:心肌收缩、外周阻力、血管弹性3、收缩压,舒张压的形成。

31、1、每次射出的血量在心缩期只有约1/3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的2./3血液潴留在主动脉内。形成收缩压。2、心室舒张时,由于管壁弹性纤维的回缩,压迫血液向外周流动,2/3血液继续向外流动,形成舒张压。

32、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动脉血压收缩压为90~140mmHg,舒张压为60~90mmHg,脉压为30~40 mmHg,平均动脉压接近100 mmHg。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状态收缩压为100~120 mmHg,舒张压为60~80 mmHg。

33、临床医学确定,安静时收缩压超过140 mmHg或者舒张压持续超过90 mmHg,即可认为是高血压;如舒张压低于60 mmHg或收缩压低于90 mmHg,则认为是低血压。

34、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3、体位、温度改变;骨骼肌的挤压作用。P108页

35、长久站立不懂,下肢静脉容纳血量增加,导致灰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引起脑部缺氧而发生头晕甚至昏厥,称为重力性休克。

36、心血管反射:1、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发射);2、化学感受性发射;3、本体感受性发射。P112页

37、运动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运动时为什么会心跳加速?1、运动时心率的变化。2、运动时每博输出量和心输出量的变化。3、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4、运动缺氧对心脏结构、功能的影响。

38、体育锻炼的价值?体育运动对心脏的好处?1、运动性心脏肥大。2、运动性心动徐缓。3、心脏泵血功能改善。

39、长期系统的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心脏发生明显的增大,称为运动性心脏肥大。

40、(1)、比较心肌和骨骼肌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的异同。(2)如何评价运动心脏的结构、功能改变?

41、呼吸的全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外呼吸、气体运输、内呼吸。

42、外呼吸:指在肺部实现的外界环境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它包括肺通气(外界环境与肺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和肺换气(肺与肺毛细血管中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43、气体运输:指气体由血液载运,血液在肺部获得的O2经循环将O2运送到毛细血管;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通过组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循环将CO2运送到肺部。

44、内呼吸:指组织毛细血管中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间实现的气体交换(又叫组织换气)。

45、胸内亚=肺内压(或大气压)—肺回缩力

46、胸膜腔为负压的主要作用有:1、能够牵拉肺呈扩张状态,有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2、能够对位于胸膜腔内的心脏(心包膜也是胸膜的延续)、大静脉的机能,产生良好的影响。3、有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47、肺所容纳的气量称为肺容量。

48、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叫潮气量。(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49、平静呼吸的潮气量约为400~600毫升。潮气量与年龄、性别、体表面积、情绪等因素有关,运动时潮气量增大。

50、补吸气量和深吸气量:平静吸气之后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入的气量称为补吸气量。补吸气量与潮气量之和称为深吸气量。(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1、正常成人补吸气量约为1500~2000毫升。

52、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后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出的气量称为补呼气量。补呼气量的大小表示呼气的贮备能力。(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3、正常成人补呼气量为900~1200毫升。

54、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5、正常成人肺活量的平均值,男性约为3500毫升,女性约为2500毫升。

56、余气量和功能余气量:尽最大力乎其之后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称为余气量。(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7、肺总容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为肺总容量。(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8、肺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肺通气量。(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9、氧利用率:每100毫升动脉血流经组织时所释放的O2占动脉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氧利用率。(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60、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

61、氧通气当量:指每份肺通气量和每份摄氧量的比值。氧通气当量小,说明氧的摄取效率高,它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62、吸收:食物的成分或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和淋巴的过程成为吸收。(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63、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所谓基础状态是指人体处在清醒、安静、空腹、室温在20~25℃条件下的状态。

64、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CO2与所消耗的O2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65、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论述运动时的能量功能?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和氧化能系统。

66、结合运动实例说明运动中机体不存在绝对单一的某个能源雄的供能?

67、尿的生成过程?尿生成是在肾单位和集合管中进行的,包括三个环节: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作用。(可能出现在填空、判断、问答题中)

68、有效滤过压;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它主要是三部分力量即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和肾小囊内压的代数之和。(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69、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70、每昼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总量可达170~180升。

71、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正常肾糖阃为160~180mg%。

72、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73、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74、甲状腺的内分泌功能: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对生长与发育的影响、对器官系统的影响。

75、肾上腺包括中央部的髓质和周围部的皮质两个部分。

76、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皮质激素分为三类: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性激素。

77、应激一般指机体遭遇到一定程度内外环境和社会、心理等因素的伤害刺激时,除了引起机体与刺激直接相关的特异性反映外,还引起一系列与刺激性质无直接关系的非特异性适应反映,包括多种激素分泌的变化等。机体的这些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78、肾上腺髓质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在应急反应中的作用、对代谢的调节作用。

79、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对糖代谢的调节、对脂肪代谢的调节、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80、胰高血糖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很强的促进汤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使血糖明显升高。

81、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82、三个半规管互相垂直,分别称前、后和水平半规管。

83、当旋转运动开始、停止或突然变速时,由于内淋巴的惯性作用,使终帽与毛细胞发生移行,刺激毛细胞而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入中枢,产生旋转运动的感觉。

84、当头部位置改变,如头前倾、后仰或左、右两侧倾斜时,由于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冲动经前庭神经传到前庭神经核,反射性地引起驱干与四肢有关肌肉的肌紧张变化。(有可能出现在判断题)

85、肌梭的功能是感受肌肉长度的变化。

86、腱梭是肌肉的张力的变化,当肌肉收缩张力增加时,腱梭因受到刺激而发生兴奋,冲动沿着感觉神经传入中枢,反射性地引起肌肉舒张。

87、条件反射的抑制可分为非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

88、非条件性抑制是先天性的,是不需要后天学习训练就具有的。可区分为外抑制和超限抑制两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89、条件性抑制:条件抑制是后天获得的,它需要逐渐训练学习形成和巩固。

90、分化抑制:分化的结果是对强化的刺激产生反应,而对未被强化的近似刺激产生抑制,故把这种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91、巴普洛夫把实现具体的信号称为第一信号,如声、光、味、触等,而把相应的词语称为第二信号,是实现的抽象信号,是表达具体信号的信号。第一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系统称为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刺激发生反应的皮质系统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92、状态反射是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93、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94、旋转运动反射: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称为旋转运动反射。

95、直线运动反射:人体在主动或被动地进行直线加、减速运动时,即发生肌张力重新调配恢复常态现象,这种反射称为直线运动反射。

96、小脑对运动的调控作用?小脑在躯体运动调节中的作用便现在程序预编与实时校正,稳定作用,眼—手协调动作的校准等,对保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调协随意动作和参与运动学习起重要作用。

97、论述体育运动技能如何形成?1、泛化阶段;分化抑制尚未确立,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动作僵硬,不协调,不该收缩的肌肉收缩,出现多余的动作,不应过多强调动作细节,而应以正确的示范和简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2、分化阶段;大脑皮质运动中枢神经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练习过程中的大部分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比较顺利地、连贯地完成完整动作技术。这时初步建立了动力定型。但定型尚不巩固,遇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细节,促进分化抑制进一步发展,使动作日趋准确。3、巩固与自动化阶段:通过进一步反复练习,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建立了巩固的动力定型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杂i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美,而且某些环节的动作还可以出现自动化。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进一步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更有利于动力定型的巩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促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程度。

9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99、(1)、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过程中各有什么生理特点?(2)、谈谈各种教学方法影响运动技能学习与发展的生理学原理。

100、通常将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够摄取并利用的氧量为摄氧量,也称为耗氧量。

101、在运动过程中,当机体能够摄取的氧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氧量时,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102、运动后过量氧耗与影响因素?运动后恢复期机体的耗氧水平高于运动前(或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现象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过量氧耗的主要原因有体温升高、儿茶酚胺的影响、磷酸肌酸的再合成、Ca2+的作用、甲状腺素的肾上皮质激素的作用。(可能出现在简答题)

103、最大摄氧量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脏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人体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也成最大耗氧量。

104、我国正常成年男子最大摄氧量约为3.0~3.5L/min,相对值为50~55ml/(lg▪min)。

105、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1、肺的功能与换气功能;2、血液及循环系统运输氧气的能力;3、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4、其他因素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包括遗传、年龄、性别、运动训练。106、通气阈则定:在渐增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

107、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1、持续训练法;2、乳酸阈强度训练法;3、间歇训练法。

108、影响无氧工作能力的因素?1、A TP和CP的含量;2\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3、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4、最大氧亏积累。

109、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1、发展A 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2、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10、如何因地制宜地选择评价有氧、无氧工作能力的方法?

111、身体素质是运动的基础,是运动中变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平衡、柔韧和协调等素质的总称。(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112、力量是人体对抗阻力的能力,是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身体能力要素的基础。

113、决定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有1、肌肉生理横断面积;2、肌纤维类型;3、肌肉收缩时的初长度4、中枢激活;5、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6中枢神经对肌肉活动的协调和控制能力;7、年龄与性别;8、体重。(可能出现在简答题)

114、力量训练:力量训练(即抗阻力训练)是提高肌肉力量的重要手段,但只有遵循科学训练原则才能有效地提高肌肉力量。(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115、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116、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产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的时间等。117、影响反应速度的因素?1、反射的复杂程度与中枢延搁;2、中枢神经系统的技能状态;3、运动条件发射的巩固程度。

118、运动速度;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挥臂速度等。

119、动作速度的生理学基础?1、肌纤维类型;2、肌肉力量;3、肌肉组织技能状态;4、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

120、移位速度:指周期性运动(如跑步和游泳等)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

121、速度素质的训练?1、提高动作速率的训练;2、发展磷酸原系统供能的能力;3、提高肌肉的放松能力;4、发展肌肉力量及关节的柔韧性。

122、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能力暂时减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生理反应过程,对人体而言是一种保护性机制。

123、运动性疲劳的分类?1、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及呼吸系统疲劳;2、快速疲劳和耐力疲劳;3、整体疲劳和局部疲劳;4、轻度疲劳、中度疲劳和重度疲劳。

124、看课本了解一下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保护性抑制学说、突变理论、自由基损伤学说。P365~368页。

125、赛前状态是指在参加正式比赛或运动训练前,人体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机能变化。赛前状态可发生在比赛前数天、数小时或数分钟,愈临近比赛表现愈明显。

126、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进行的身体练习。其目的是预先动员人体的生理机能,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为即将进行的正式比赛、训练和体育课做好机能上的准备,或是为了强化已掌握的运动技能,以提高比赛成绩。

127、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1、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2、提高机体的有氧工作能力。3、提高体温和代谢水平。4、提高肌肉的收缩能力。5、提高机体的散热能力。6、调整赛前状态。

128、进入工作状态产生的原因?1、反射时。人体所进行的各种运动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整合下所时间的反射活动。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人体运动时,内脏器官必须协调配合肌肉的收缩活动和机体代谢的需要,才能有利于发挥机体的运动能力。

129、在进行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功能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运动者常常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精神低落。甚至产生停止运动的念头等,这种现象称为“极点”。

130、“极点”出现后,运动者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不就,一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能以较好的技能状态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131、稳定状态是指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技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132、人体在进行强度较小(亚极限强度以下的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能够满足需氧量的要求,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133、人体在进行强度较大(极限强度或亚极限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摄氧量已经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的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氧亏不断增多,无氧酵解供

能比例明显增加,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乳酸堆积,血浆pH值下降,这种状态称为假稳定状态。134、恢复过程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结束后,各种生理机能和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的变化过程。

135、恢复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恢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运动时恢复阶段。2、运动后恢复阶段。3、超量恢复阶段。

136、儿童少年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注意问题?一、骨骼与关节:儿童少年软骨成分较多,水分和有机物质(骨胶原)多,无机盐(磷酸钙、碳酸钙)少,骨密度较差,骨富于弹性而坚固不足,不易于完全骨折而易于发生弯曲和变形。儿童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及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全面的身体锻炼;2.力量训练时应注意负荷的重量;3.应预防关节损伤的发生。二、肌肉:儿童少年的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类少,收缩功能较弱,耐力差,易疲劳,肌肉发育不均匀。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根据年龄特点安排运动负荷;2.根据肌力发展规律安排训练。三、血液循环:儿童少年的血液总量比成人少,心肌纤维较细,心脏发育及神经调节还不够完善,而新陈代谢又比较旺盛,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心脏收缩力弱,血管壁弹性好,血管口径相对较成人大,外周阻力较小,因此儿童的血压较低。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血压明显身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的现象,称为“青春期高血压”。教学中因注意的问题: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2.正确对待“青春期高血压”。四、呼吸系统:胸廓狭小,呼吸肌力较弱,肺活量、肺通气量较成人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呼吸道卫生;2.呼吸与运动动作的配合;3.多采用发育有氧代谢为主的联系。五、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均衡。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 绪论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可兴奋组织有:肌肉、神经和腺体。 3、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和生物节律 4、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排尿、分娩、凝血),负反馈(血压、体温) 肌肉 1、肌肉的分类:骨骼肌、心肌、平滑肌 2、三联管: 每一个横小管和来自两侧的终未池构成的复合体。 3、骨骼肌的收缩基本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4、肌纤维类型分类:○1按收缩特性及色泽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2按收缩速度分 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3按收缩及代谢特征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4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分为Ⅰ型和Ⅱ型 5、肌纤维生理特征: 6、引起组织(骨骼肌)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刺激强度变化率 7、骨骼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8、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血液 1、血细胞分类: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2、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3、内环境: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循环 1、心肌的生理特性: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收缩性 2、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3、心动周期: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4、心力贮备(泵功能贮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5、动脉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6、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心脏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 作用、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关系 7、血量重新分配: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给全身各个器 官的。通过体内的调节机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在运动开始时,皮肤血流也减少,但以后由于肌肉产热增加,体温升高,通过体温调节机制,使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加皮肤散热、 8、运动时血流量重新分配的生理意义:○1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量分配,保 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2维持一定的动脉血压。 9、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1窦性心律徐缓。2运动性心脏增大.。3心血管机能改 善: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进行最大强度时,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 10、脉搏(心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1通过基础和安静脉搏(心率)的变化进行机能评定和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2通过无氧阈心率和最大心率推测有氧运动能力 ○3运动后脉搏(心率)恢复速度和程度

运动生理学必看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2、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3、需氧量:指人体为了维持某种生理活动所需要的氧气量。 4、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出现差异,这种差异称为氧亏。 5、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内,为了偿还运动中的氧亏,以及在运动后使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时消耗的氧气量。 6、乳酸阈:在递增运动负荷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 7、吸氧量:在肺换气过程中,由肺泡气扩散人肺毛细血管,并供给人体实际消耗或称为吸氧量。吸氧量也称耗氧量。 8、通气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用肺通气变化的拐点来测定乳酸阈。 9、持续训练法:采用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不间歇的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10、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训练之间有间歇方式的组合训练。 1、免疫: 是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一种生理功能。 2、特异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这种免疫只针对一种病原。是获得免疫经后天感染或人工预防接种而使机体获得抵抗感染能力。 3、非特异性免疫: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抵抗力,有些是天生具有的,即在种系发育进化过程中形成,经遗传获得的,称为先天性免疫,因其并非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微生物,故又称非特异性免疫。 4、“流动脑”:是免疫的随时感知非感知性刺激,并通过细胞因子等免疫递质发动免疫应答。 5、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通过一些共同的介导物质(共同的生物信息语言),对他们自身的功能以及全身各器官系统的功能进行调节,形成了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6、运动性免疫抑制: 长期的大强度运动训练的影响下,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出现明显的免疫功能抑制的现象,表现为免疫功能降低,对感染疾病的易感率上升,这种由于运动而诱发的免疫功能现象称为运动免疫抑制。 7、抗原:是指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外结合,发生免疫效应(特异性反应)的物质。 8、黏膜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清除通过黏膜表面入侵的微生物,由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组成。 9、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10、细胞免疫: 指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的免疫反应。 11、体液免疫:指B细胞在T细胞辅助下,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具有专一性的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后完成的免疫反应。 12、免疫应答:抗原性物质进去机体后所激发的免疫细胞活化、分化和效应的过程。 13、免疫稳定:是机体免疫系统内部的自控调节机制,以清除体内出现的变性、衰老、死亡细胞等,从而维持机体在生理范围内的相对稳定。若此功能失调,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 14、免疫防御: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机体可抵抗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感染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情况下,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陷可发生免疫缺陷病。7、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着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二、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急性运动开始时的能量供应主要是高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仅能维持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如果运动保持较高的强度进行。氧运输系统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糖酵解系统功能为主,糖酵解供能系统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乳酸将导致疲劳,不能长时间运动。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供能需要氧气,输出功率最低,所要急性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需要能量多,有氧代谢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不是主要的供能系统。 三、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急性运动中三种能量代谢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运动对能量代谢的需求。在不同的运动中由于运动模式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三种供能系统在总的供能中所占比例不同。 四、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慢性运动的供能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供能为辅。 2、能量节省化,长期的耐力训练使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系统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运动技术提高,在完成相同运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精华整理版)

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理学绪论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方法和水平 一、生理学的研究任务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水平 1、研究方法 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某些研究可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对人体进行试验,也可在人群中进行测量和统计。 2、研究水平 在完整的机体情况下,研究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协调的规律,以及整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所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自我更新过程,称为新陈代谢,包括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和分解代谢(异化作用)两个方面。 二、兴奋性 *是指机体感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或能力。 *阈强度是指刚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三、适应性 机体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而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为适应性(adaptability)。 第三节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 1.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和活动的直接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简称内环境。 3.这种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的稳态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homeostasis)。 第四节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反射弧分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二、体液调节 是指体液中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运输,对机体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进行调节的生理过程。 三、自身调节 是指体内某些细胞组织或器官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情况下,自身对刺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相对其他调节方式,自身调节范围较小,灵敏度比较差。 四、生物节律 五、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自动控制 1.负反馈 是指反馈作用与原效应作用相反,使反馈后的效应朝着原效应的相反方向变化。 2.前馈 干扰信息通过监测装置对控制部分的直接调控作用称为前馈,条件反射就是前馈调节。 3.非自动控制系统

运动生理学期末复习汇总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在进行物质代谢得同时伴随着得能量释放,转移与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阈强度:引起组织所必须得最小得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 3.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指在完整神经支配下得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同一肌肉收缩得反射。 4.血红蛋白氧饱与度:血红蛋白与氧得结合程度称为血红蛋白氧饱与度。 5.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连同它得全部神经末梢所支配得肌纤维,从功能上瞧就是一个肌肉活动得基本功能单位,故称为运动单位。 6.肺换气: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得气体交换称肺换气。 7.心指数:每平方米体表面积得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8.超负荷原则:超负荷原则指在训练中采用得生理负荷量与强度超过已适应得负荷进行训练得原则。 9.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得意志品质与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得生理反应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得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这种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 10.青春性高血压:青春发育期后,心脏发育速度增快,血管发育相对处于落后状态,加之内分泌功能得影响,血压明显升高,一些人甚至出现暂时偏高现象,称为“青春性高血压”。 11.能量连续统一体:不同类型得运动项目得能量供应途径之间,以及各能量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得一个连续统一体,称为能量连续统一体。 12.强度时间曲线:求取肌肉得阈反应并描记出强度时间反应曲线。 13.前庭反应:当人体得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时,可反射性地引起骨骼肌得紧张性改变,眼震颤与植物性功能改变,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统称为前庭反应。 14.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得容积百分比。 15.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就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能实际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得气量。 16.心输出量:每分钟从左(右)心室泵出得血液总量称为心输出量。 17.氧脉搏:指人体以整体为单位从每博输出量中摄取得氧量。 18.兴奋性突出后定位:兴奋性递质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得受体,导致突触后膜对Na+、K+,尤其就是对Na+增高,由于Na+内流大于K+外流,产生去极化效应,形成得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出后定位。 19.呼吸商:生理学把机体在同一时间内呼出得CO2量与摄入得O2 量得比值称为呼吸商。 20.肌小节:每一肌原纤维又分为许多相互连续得节段,称肌小节。 21.突触原则: 22.肺通气:肺通气就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得过程。 23.射血分数:生理学上把每博输出量与心舒末期容积之比称为射血分数。 24.极点: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得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得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得需要,常会产生一些非常难受得生理反应,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不想再继续运动下去,这种功能状态称为“极点”。 25.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得相对稳定并不就是一种凝固状态,而就是各种物质在不停地转换中达到平衡状态,即动态平衡,美国生理学家坎农将内环境得这种动态平衡状态及其调节过程称为稳态。 26.氧热价:通常把不同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过程中,没消耗1L氧所产生得热量称为该物质得氧热价。 27.三联体:每条横管与临近两侧得终池形成叫做三联体。 28.血红蛋白氧容量:100毫升血液中Hb结合氧气得最大量。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内部功能调节 的学科。它研究了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 统等多个系统的影响,并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以下将对运动生 理学的几个关键知识点进行讨论。 1.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调节心脏的收缩和 舒张、调节血压以及供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确保运动时身体有足够的 能量供给。运动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提高心肌代谢和心肌耐力。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呼吸系统 运动时,呼吸系统起到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作用。运动可以增 加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耐力,提高呼吸效率。长期锻炼还可以减少肺 部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身体的氧气利用率。 3. 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是人体进行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肌肉的 结构、功能和代谢过程。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肌肉 收缩效率。通过力量训练,肌肉纤维可以增加交叉桥的数量和肌纤维 的截面积,从而增加力量输出。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活性 和协调性。 4.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在运动中扮演着指挥和控制的角色。运动能够改善神经 系统的功能,提高神经传递速度和反应能力。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 神经节细胞的生成和保护,对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5. 代谢调节 运动对人体的代谢有着显著的影响。运动能够增加能量消耗,促 进脂肪分解和糖原储存。长期锻炼还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使身体更 加高效地利用营养物质。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患糖 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总体而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运动,我们可以提高心血管、呼吸、肌肉和神 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代谢调节,改善整体健康。让我们积极参与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种种益处。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2、ATP稳态:在氧气浓度较低或利用相对不足的条件下,细胞的ATP来源首先在磷酸激酶催化下迅速将CP的高能磷酸键转移至ADP,依赖糖的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及其他物质参加的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合成大量ATP。 CP + ADP→C(肌酸)+ATP 3、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人体通过摄入体内食物提供人体化学能的物质包括: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4、能源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消化:是指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形成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等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吸收部位:食物在口腔及食道内一般不被吸收,胃仅吸收酒精和少量水分,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小肠是重要的吸收部位,小肠具有食物停留时间长、内容物多为已消化的结构简单的可吸收物质、食物吸收面积达大、管壁血液、淋巴循环丰富等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5、机体能量的利用 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6、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极其安静的状态。 7、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P26-27) 8、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P27-28) 第二章肌肉活动 1、肌肉的物理特性:是指它的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2、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 3、兴奋性:是指一切生命所具有的生理特性。 4、产生兴奋三个基本条件:一定刺激强度、持续一定作用时间和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 5、阈值:通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6、兴奋的本质:组织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及其传导。 7、静息电位: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8、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即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 9、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动作电位,习惯称为神经冲动,它具有以下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10、三联管:由每一横管和两侧的终池构成。 11、肌肉收缩的步骤: 12、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版膜电位变化来实现的,具体情况如下: (1)、当运动神经元兴奋时,神经冲动沿运动神经纤维传至周图末梢,并刺激接点前膜。接点前膜去极化使膜上的钙通道开放,使得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进入接点前膜,触发轴浆中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总汇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以别于整个机体所生存的外环境。(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3、细胞处于安静状态,细胞膜内外所存在的点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4、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5、述论肌肉收缩和舒张的过程.答案在书本P36页。 6、骨骼肌特性包括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骨骼肌的物理特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 负重时可被拉长,这种特性称为伸展性。而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这种特性称为弹性。骨骼肌的生理特性:1、骨骼肌的兴奋性。2、骨骼肌的收缩性。(可能出现在论述题)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包括: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超等长收缩。 8、向心收缩包括等张收缩、等动收缩。等张收缩:肌肉张力在肌肉开始缩短后即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这种收缩形式称为等张收缩。有时也称为动力性或时相性收缩。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外界的阻力与肌肉收缩时肌肉产生的力量始终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9、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0、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11、超等长收缩:超等长收缩是指骨骼肌工作时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作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收缩形式。 12、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13、血细胞为血液的有形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4、血液的功能包括(一)持续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血液能维持水、渗透压、酸碱度和体温等的相对稳定。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二)运输:血液不断地将从呼吸器官吸入的氧和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供给组织细胞进行代谢;同时,又将全身各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水、尿素等)运输到肺、肾、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三)调节:血液将内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周身,作用于相应的器官(称肥器官)改变其活动,起着体液调节作用。所以,血液是神经—体液调节的媒介。(四)血液中的白细胞对于侵入人体的微生物和体内的坏死组织都有吞噬分解作用,称为细胞防御。血浆中含有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总称为抗体),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胞和毒素(总称为抗原),从而免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血小板有加速凝血和止血作用,机体损伤出血时,血液能够在伤口发生凝固,防止继续出血,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可能出现论述题) 15、血液的理化特性包括(一)颜色和比重:血液的颜色决定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的含量。(二)黏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犹豫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阻力,使血液具有一定的粘滞性。(三)渗透性:渗透性是一切溶液所固有的一种特性,它是由溶液中质分子运动所造成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四)酸碱度(可能出现在简答题或名称解释)16、红细胞的寿命平均为120天。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450万—550万个,平均为500万个;成年女子每平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380万个—460万个,平均为420万个。 17、我国成年男性血红蛋白浓度为120~160g/L。成年女性为110~150g/L。 18、白细胞是集体实施免疫功能的最重要成分,白细胞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 19、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4000~10000个。 20、正常成人血小板的含量为每立方毫米10万~30万个,血小板的功能和生理特性主要表现有黏着、聚集、释放、收缩和吸附。 21、“运动员血液”是指经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由于运动训练使血液状态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增加、血容量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加、血黏度下降等。这种变化在运动训练停止后是可以恢复的。具有这种特征的血液称为运动员血液。(可能出现在名词解释) 22、心机的生理特性包括1、自动节律性;2、传导性;3、兴奋性;4、收缩性。收缩性分为自动节律性

13体31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的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2、吸收:食物中的某些成分或消化后产物通过上皮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3、激素:内分泌腺与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高活性的有机物质 4、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与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5、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 6、乳酸阈: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运动强度较小时,血乳酸浓度与安静值接近,随运动强度的增加,乳酸浓度逐渐增加,当运动强度超过某一负荷时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阀。 7、碱贮备:每100ml血浆的碳酸氢钠的含量。 8、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9、排泄:就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与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10、运动性疲劳:运动过程中,当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进行进行与/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时,称之为运动性疲劳。 11、潮气量: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12、视力:眼分辨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也就就是分辨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13、内分泌系统:就是体内内分泌腺与分散存在某些组织器官中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 14、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后恢复期超过安静状态耗氧水平的额外耗氧量。 15、氧亏:人体进入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大,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与摄氧量之间的差异。 16、食物的热价:每单位重量(每克)食物完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量。 17、有氧耐力: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功能为主的运动能力。 18、稳定状态:运动时当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活动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变动范围不大的水平,这种状态称为稳定状态。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 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生物能量学; 3、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能量代谢的整合; 8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去路 50%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可以合成ATP。 二、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急性运动开始时的能量供应主要是高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仅能维持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如果运动保持较高的强度进行。氧运输系统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糖酵解系统功能为主,糖酵解供能系统产生乳酸——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乳酸将导致疲劳,不能长时间运动。 2、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供能需要氧气,输出功率最低,所要急性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需要能量多,有氧代谢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不是主要的供能系统。 三、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 急性运动中三种能量代谢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运动对能量代谢的需求。在不同的运动中由于运动模式不同。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三种供能系统在总的供能中所占比例不同。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变化与适应的学科。它涵盖了运动与身体的机能关系、运动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运动的效应与调控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将从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对运动生理学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基本概念 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变化与适应的学科。 2. 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了解运动生理学有助于促进运动训练的效果、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等。 3.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等多个系统。 4.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综述等方法。 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 心率的变化:运动时,心率会显著增加,这是为了满足运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2. 血压的变化:运动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增加,这是由于运动引起的心肌收缩力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增加。

3. 心脏结构的适应:长期运动可使心脏的室壁增厚,心脏容量增大,从而提高心肌的收缩力和耐力。 4. 循环系统的适应:长期运动能使血管壁变得更加强壮,提高血管弹性和扩张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 肺活量的增加:运动能够促进呼吸肌肉的发展和改善肺功能,从而增加肺活量。 2. 肺泡通气量的增加:运动能够提高肺泡通气量,增加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 肺血流量的增加:运动能够增加肺血流量,提高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4. 呼吸频率的变化: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运动时所需的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四、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1. 肌肉力量的增加: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和神经肌肉反应,从而提高肌肉力量。 2. 肌肉耐力的提高:耐力训练能够提高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和氧气利用能力,增强肌肉的耐力。 3. 肌肉收缩速度的改善:力量训练能够改善肌肉纤维的肌肉收缩速度,提高爆发力和反应速度。

运动生理学必考知识点

运动生理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 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3)静息电位:指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抗布的电位变化。 5)等长收缩:指肌肉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 6)等张收缩:肌肉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 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8)自稳态:由于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理,使内环境中的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 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称为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或自稳态。 9)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NaHCO3(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中 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10)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11)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12)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3)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 14)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15)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16)氧容量:每100ml血液中Hb(血红蛋白)与O2结合的最大量 (约19-20m1) 称为Hb的氧 容量。 17)基础代谢: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18)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 19)排泄:物质经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0)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21)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2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 23)姿势反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已完成各种动 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 24)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活动。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任何刺激要引起组织兴奋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和一定的强度一时间变化率。 2、和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 3、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o 4、气体交换的动力是o 5、尿的生成包括三个环节,具体是、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6、免疫可分为免疫和免疫,前者也称为先天性免疫,后者 也称为获得性免疫。7、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方法有和o 二、单向选择题1、条件反射属于()。 A.非自动控制系统 B.负反馈 C.正反馈 D.前馈 2、抗体一般由()产生。 A.B淋巴细胞 B.T淋巴细胞 C.NK细胞 D.K淋巴细胞 A.合成ATP和CP B.参与肌肉收缩 3、钙在人体运动中的作用() o C.参与肌肉收缩和糖原分解 D.参与肌细胞内的能量生成 4、跳远的踏跳中蹬起动作属于()收缩。 A.向心 B.等长 C.离心 D.等动 5、头后仰时引起上肢及背部的()紧张性加强。 A.伸肌 B.屈肌 C.拮抗肌 D.背肌 6、头后仰时•,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o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D.无变化 7、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肠胃活动()oA.加强 B.减弱 C.无变化 D.加强和减弱 8、在人体内被称为应激反应的系统是()o A.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B.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C.下丘脑-腺垂体-性腺系统 D.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系统 9、如果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全血量的(),对正常生理活动无明显影响。 A.10% B.20% C.30% D.40% 10、肺通气量的多少直接受()的影响。

A.呼吸深度 B.呼吸频率 C.呼吸深度和呼吸频率 D.胸廓肌肉 11、每博输出量增加,主要会引起()的升高。 A.收缩压 B.舒张压 C.外周静脉压 D.中心静脉压 12、速度训练使肌肉增粗,属于() o A.肌原纤维型功能肥大 B.肌浆型功能肥大 C.快肌纤维增多 D.慢肌纤维增多 13、能使优秀运动员腿部肌肉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最高的运动项目是( )。 A.短 B.中 C.长跑 D.马拉松运动 14、有意识的行为是由大脑皮质()部位所完成的活动。 A.兴奋最高 B.兴奋最适宜 C.兴奋较低 D.没有兴奋 15›初上高原进行亚极量运动时,生理功能的变化时()。 A.心输出量增加 B.摄氧量增加 C.肺通气量减少 D.心率减少 三、是非题 1、人体运动时,每分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的持续时间呈正比() 2、兴奋在神经上传导随神经延长而衰减() 3、头后仰时、人体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的紧张性没有什么变化() 4、人体进行轻微活动及处在赛前状态时,白细胞分类中呈现中性粒细胞增多现象() 5、动力性运动时,收缩压明显升高,其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缩血管纤维兴奋,引起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造成的() 6、儿茶酚胺和生长激素均属于免疫抑制激素() 四、名词解释 1、每博输出量: 2、牵张反射: 3、相对肌力: 4、自律性 5、心力储备

运动生理学复习

运动生理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时值: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 2.静息电位:静息时细胞膜处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 3.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膜两侧电位的极性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5.兴奋性: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6.阈强度: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7.内环境:相对于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8.缓冲对:血液中有许多缓冲对酸碱的物质。 9.碱储备:血浆中的NaHCO3. 10.窦性心律:以窦房结为起搏点的心脏节律性活

动。 11.每搏输出量:一次心搏由一侧心室射血分数 12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充盈量的百分比 13.每分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所输出的血量14心指数: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15心力储备:心输出量可以随着集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 16.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17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血液循环功能最终是通过微循环实现的 18一个运动单位:1个α神经与其支配的所有肌纤维的总和 19.肌量力量: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20最大摄氧量: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 21氧亏:人在进行运动时,摄氧量随运动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在运动初期运动所需要的氧和摄氧量之间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重点总结 第一章骨骼肌的功能 一、名词解释 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由神经传到肌肉的结构装置; 3.运动单位:一个X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最 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 二、简答题 1.简述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过程 答:肌细胞膜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 之间的中介过程: 1肌膜产生AP动作电位,由横管传到三联管; 2肌浆网中Ca2+的释放,使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肌浆,触发肌丝滑行,肌细胞收缩; 3肌质网对Ca2+的再回收,肌肉舒张; 2.简述骨骼肌收缩舒展的分子结构 答:兴奋——收缩耦联;肌丝滑行;骨骼肌舒张机制; 3.简述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及相互间的区别 答:收缩形式: 1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 2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 3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时,肌力小于阻力,长度变长的收缩; 4超等长收缩——骨骼肌工作时光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 区别:同一块肌肉,在收缩速度相同的情况下,离心收缩可产生最大的肌力;

缩短收缩对机体主要起加速作用,拉长起减速作用,等长收缩起、、固定姿势作用; 4.简述肌纤维的分类及特点 答:1按收缩速度分类:快肌纤维、慢肌纤维 2按肌纤维的颜色:白肌纤维、红肌纤维 如果结合收缩速度来分:快缩白、快缩红、慢缩红 3按肌肉收缩及代谢特点: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慢缩氧化型 形态特点:快肌纤维直径较粗,含较多收缩蛋白,肌浆网也较发达; 快肌纤维有较大的神经元支配,神经纤维较粗,且传导速度较快; 慢肌纤维的毛细血管网较丰富;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肌红蛋白,所以颜色呈红色; 慢肌纤维有较多的线粒体,且体积较大; 代谢特征:慢肌纤维中氧化酶活性高,有氧代谢能力强; 快肌纤维中无氧代谢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 生理特征: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力量大,但易疲劳,不能持久; 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力量小,能持久,抗疲劳能力强; 第二章呼吸 一、名词解释 1.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力与血液进行气体交 换的有效通气量; 2.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 3.肺容量:肺在最大吸气之末所容纳的气体量;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绪论:麦蒂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骨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

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一等张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的肌肉力量.. 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 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第二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与血浆

运动生理学重点hhr

运动生理学重点hhr 运动生理学 绪论 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 2.兴奋: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物电反应过程及其表现,称之为兴奋。 3.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4.适应性:生物体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简答题: 1、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目的任务是什么:(简答)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技术水品、增强全民体质、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第二章:骨骼肌机能 名词解释: 1.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3.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之为肌电图。 4.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长度不变的收缩。 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简答题: 1、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学及生物化学特征:(简答) (1)形态特征:①快肌纤维的直径较慢肌纤维的大,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②快肌纤维的脑浆网较慢肌纤维的发达③慢肌纤维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较快肌纤维丰富④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线粒体,而且线粒体的体积较大⑤慢肌纤维由较小的运动神经元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