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

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

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

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3)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

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

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

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

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增大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

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继

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

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

收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І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

教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

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

维(ST,或І型)线粒体数量多

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

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

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

肉长度缩短,肌肉起止点靠近,

骨杠杆发生位移,负荷移动方向

与肌肉用力方向一致,肌肉做正

富,且肌红蛋白较多,甘油三酯

含量较高,有氧氧化酶活性高,

有氧氧化能力强,可持续长时间

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功。(屈肘、高抬腿跑、挥臂扣球)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指肌肉积极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仍

小于外力,肌肉被拉长的一种收

缩形式。特点:肌肉积极收缩但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

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

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点远离,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与阻力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

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步时

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

(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肌

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骨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

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

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

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

是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

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外功。吸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

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

力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

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

(3)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

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

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的最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最大能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

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

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

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

到最大。(2)长度与张力关系:

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是前负荷。前负荷使肌肉收缩前

即处于被拉长状态,从而改变肌

气机能的指标之一。(2)时间肺

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尽力

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是一个评价

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它

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

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

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

情况。(3)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必须随运动技术动作而进行自如

的调整,这不仅可以提高动作质

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

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

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是量,同时也可以推迟疲劳的产生。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3)(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保护和防御功能:血液中的白细

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度。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根据动作胞通过吞噬和免疫反应来实现机

(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的特点灵活转变呼吸形式,这样

做有利于提高动作质量和运动成

绩。如如支撑悬垂、倒立时,应

以腹式呼吸为主;如仰卧起坐、

体自身保护和防御外来微生物的

侵害,称为细胞防御。

13氧解离曲线的意义:氧解离曲

线(血红蛋白氧解离曲线)是指

泡的新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直角支撑时,应以胸式呼吸为主。反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近似“S”型,

9氧通气当量: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VE/VO2)。通常非周期性的运动要特别注意

呼吸时相,应以人体关节运动的

这一特征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氧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

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解剖学特征与技术动作的结构特解离曲线上段:曲线平坦,此阶

正常人安静时氧通气量为

24(6L/0.25L)

10为什么深而慢的呼吸比浅快的点为转移。如两臂前屈、外展、

外旋、扩胸、提肩、展体或反弓

动作时,采用吸气比较有利;在

段氧分压较高。意义:为机体摄

取足够的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

数。(2)氧解离曲线中段:曲线

呼吸效果要好?在肺通气过程中,完成两臂后伸、内展、内旋、收较陡,此阶段氧分压稍有降低,呼吸系统中的解剖无效腔没有气胸、塌肩、屈体或团身动作时,血氧饱和度便会明显降低。意义:体交换功能,容量约为150ml,采用呼气比较顺当。但也有例外,保证正常状态下组织细胞的氧气

真正能够进入肺泡的有效气量,应是每次吸入的气量除去无效腔容量的那部分。浅而快的呼吸和深而慢的呼吸,其肺通气量可能如杠铃负重蹲起时的展体,改为

呼气较好,这时应首先以考虑发

力和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然后在

考虑吸气与呼气的时相协调。憋

供应。(3)氧解离曲线下段:曲

线最陡,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

饱和度就显著下降。当组织活动

加强时,氧气需求量增加,氧与

是一致的,但由于无效腔的存在,气是指或深或浅的吸气后,紧闭血红蛋白进一步解离,释放氧气。

肺泡通气量不同。肺泡通气量的计算公式为: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如相同的肺通气量时,呼吸频率为8次/分,潮气量为1000ml,肺泡通气量为6800ml/min,但若呼吸频率为16次/分,潮气量为500 ml,肺泡通气量则为5600

ml/min。由此可见,深而慢的呼吸对肺泡气的更新比浅而快的呼吸要多。安静时,呼吸采用适当的深度与频率次数,既节省用于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保持了一定的肺泡通气量,有利于气体交换。

11运动时应如何进行与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呼吸?如何合理地运用

憋气?呼吸的形式、时相和节奏等,必须适应技术动作的变换,声门,做尽力的呼气动作。通常

在完成最大静力用力的动作时,

需要憋气来配合。憋气对机体有

良好的作用,如引起肌肉张力的

增加,为运动环节提供有效收缩

条件等。但其不良影响也不能忽

视,如增加胸内压、静脉血回心

不畅、出现头晕等症状。所以应

运用正确、合理的憋气方法:

(1)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

(2)结束憋气时,呼出气应逐步

而有节制地进行,(3)憋气应用

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不必每一个

动作都运用憋气。

12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浆中

的水分、血浆蛋白及红细胞中的

血红蛋白是运输工具。(2)维持

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血液能

意义:代表氧气的贮备,使机体

适应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气的需

求。

氧解离曲线左移的意义是血红蛋

白与氧气的亲和力增强;右移的

意义是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

降低。

1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血液

中的PCO2升高、PH值降低、体

温升高以及红细胞中糖酵解产物

2,3—二磷酸甘油酸的增多,都

使血红蛋白对氧气的亲和力下降,

氧解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

放更多的氧气;反之,血液中

PCO2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

低和2,3—二磷酸甘油酸的减少,

都使血红蛋白对氧气的亲和力提

高,氧解离曲线左移,从而使血

液结合更多的氧气。

15运动对氧解离曲线的影响:(1)氧解离曲线偏移,改变血红种适应性反应。虽然单位体积的

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不高,但

应降低,女运动员月经期间亦稍

低,这是正常的生理波动。(2)

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分别说明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总量较高。运动员血红蛋白含量存在个体差

氧解离曲线向左偏移或向右偏移所指示的含义。(2)运动引起机这种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总量的增

加与进行紧张训练和比赛时红细

异。但男运动员血红蛋白值一般

不超过17克,女运动员不超过

体血液中PCO2升高、PH值降低、胞的工作性溶解作用刺激加强了16克。最低值不得低于本人全年

体温升高,从而使氧解离曲线向右偏移,有利于向肌肉组织释放更多的氧气。(3)长时间运动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机制有

关。安静时运动员的红细胞浓

度下降和红细胞压积下降具有一

平均数的80%。(3)血红蛋白指

标主要用于评定运动员某个训练

周期或阶段的机能状态,而不能

使体内2,3—二磷酸甘油酸的含定的意义,因为它降低了血黏度,用于评定每次训练课的情况。应

量升高,使氧解离曲线向右偏移。减少了血循环的阻力,减轻了心

脏负荷。而在肌肉活动时,血浆结合其他指标(如无氧阈、尿蛋白、心率等),以及运动员的自我

运动促使氧解离曲线向右偏移,降低血红蛋白和氧气的亲和力,的水分丧失使血液比安静时相对

浓度,保证血红蛋白含量的相应

感觉和运动能力进行综合分析。

(4)血红蛋白指标的应用主要针

释放出更多的氧气,供机体利用。提高,但又不至于明显影响血液

流动性,所以优秀运动员在运动对有氧工作为主的运动项目,其他运动项目只能将其作为参考指

16一次性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红细胞数目因运动而发生变化,其数量变化与运动的种类、运动中血黏度和红细胞压积无明显变

化,这说明运动员可承受血液中

较大幅度的工作性变化而使血液

标。

19论述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

心脏泵血功能是指在单位时间内

强度和持续时间有关。一般认为,能维持在正常状态,并且对于提输出足够的血量,以适应机体各

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得更明显。在同样时间的运动中,高氧的运输能力仍有较大潜力。

18如何运用血红蛋白指标科学指

导运动训练:血红蛋白是红细胞

器官组织新陈代谢的需要。评价

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如下:(1)

心输出量:以每一平方米表面积

运动量越大,红细胞增加得越多。内的主要成分,可与氧结合或分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但这种增多很大程度上与血浆的相对和绝对减少有关,不能以单位容积血中红细胞的绝对数值作为评定红细胞数量变化的依据。运动后即刻观察到的红细胞数目增多,主要是由于血液重新分布的变化引起的。这种增加是暂时性的,运动停止后便开始恢复,1—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17长期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经过长时间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离,运输氧到细织,供细胞代谢

的需要。运动员经过系统的运动

训练,其血红蛋白量会发生一些

变化。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的变

化是一致的。运动中凡能影响细

胞的因素都能影响血红蛋白。由

于血红蛋白指标相对稳定,又能

较敏感地反映身体机能状态,所

以常用来评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

和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血红蛋白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运

安静或空腹情况下的心指数称为

静息心指数,是分析比较不同个

体心脏功能的常用评价指标。

(2)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

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称为心力

储备。心力储备的大小反映心脏

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

也反映心脏的训练水平。心力储

备可分为心率储备、收缩期储备

和舒张期储备。(3)心脏做功量:

心输出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

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动员的运动能力。因此,保持血指标,心脏做功量是评价心脏功

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由于运动员血容量增加与红细胞数量增加相比,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增加血浆量为前提,所以血细胞红蛋白值在最适程度范围,可使

运动员达到最佳机能状态,这也

是科学地进行训练的有效途径之

一。但在评定运动员血红蛋白含

能的重要指标。

20试述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

响?(1)心率。搏出量。心输出

量。血压的变化。血液重新分配

容量的相应指标如红细胞数、红量时,应考虑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及肌肉微循环的变化。(2)心血

细胞压积、血红蛋白含量等比一般人有降低的趋势,这种现象可视为运动员血液系统对运动的一针对每一个体情况测定和分析。

在应用血红蛋白指标时应注意以

下问题:(1)冬训期间评价标准

管活动的调节:①心血管脏的神

经调节:运动时心率加快,心肌

收缩力量加强;血管平滑肌的舒

张与收缩调节血液分配;②心血管中枢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

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

运动员的有氧工作能力及训练后

耐力能力的提高。(3)个体乳酸

③心血管反射调节:颈动脉窦和动员心力贮备。运动后恢复期短,阈是制定训练强度的有效指标。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也就是运动时机能变化很大,但(4)可用于制定大众康复和健身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运动一停止就能很快恢复到安静运动的运动处方。通气阈是判断④体液调节:儿茶酚胺及肾素—时水平。乳酸阈的一种非损伤性的方法。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22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24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人体在

21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长期性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1)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结果。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逸的。一单位时间内机体的最大摄氧水平

及氧利用率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

能力的重要指标。常用指标有最

大摄氧量和乳酸阈。最大摄氧量

(VO2max)是指人体在进行有

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

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

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

间内(每分钟)所能摄取的氧量

称为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反

映机体氧运输系统的工作能力,

与耐力训练有关,是评价心肺功

能的指标,也是评价人体有氧工

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影响因

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

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

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

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称为乳

酸阈。乳酸阈反映人体的代谢供

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

氧代谢为主过度的临界点。通常

血液乳酸浓度为4Mm/L,约为最

大摄氧量的60%—80%。影响因

素:影响乳酸阈的因素有训练水

平、运动项目、肌纤维类型及酶

的活性、性别与年龄及环境条件

等。运动训练可以提高乳酸阈,

长跑、游泳、自行车等项目运动

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可,心功能改善的素:最大摄氧量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乳酸阈值及摄氧量利用率百分可以认为最大摄氧量是最大心率、比要高于短跑、短距离游泳等非

良好反应,故可将窦性心动徐缓作为判断训练程度的参考指标。(2)运动性心脏肥大: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增大在功能上有极显著的差别。运动性心血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运动性心脏增大有运动项目的特征。如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摔跤.举重运动员的心脏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却以心室增大为主。(3)心血管机能改善: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最大每博输出量及最大静脉氧差

三者的乘积,心脏的泵血功能被

称为最大摄氧量的中央机制,而

肌肉利用氧的能力称为最大摄氧

量的外周机制。肌纤维类型影响

肌肉的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还

受遗传、年龄、性别几训练因素

的影响。

23论述乳酸阈和通气阈在运动实

践中的意义。(1)乳酸阈是指人

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

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

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

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起点。乳

酸阈的形成原因是供能方式发生

变化,血乳酸大量堆积。通气阈

耐力项目运动;慢肌纤维百分比

组成高的人,其乳酸阈也高;性

别影响乳酸阈时的摄氧量水平,

但不影响乳酸阈是的最大摄氧量

利用率百分比。

25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法:指强度较低、

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键歇地进行训

练的方法。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

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练习时

间要在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

20分钟—30分钟以上。(2)乳酸

阈强度训练法:个体乳酸阈是发

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有

氧能力提高的标志之一是个体乳

酸阈提高。具体应用时,常用乳

改善。有训练者进行定量工作时,是指人体在递增负荷运动中,肺酸阈心率来控制运动强度。(3)

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通气量变化的拐点。通气的形成

原因是血乳酸急剧增加,同期量.

二氧化碳排出两等指标发生非线

形的上升。(2)可以预测和评定

间歇训练法:指在两次练习之间

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

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

息。要根据不同年龄、训练水平

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每次练习的距离、强度和间歇时间。(4)高原训练法:在高原训练时,运动员要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荷,可以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理效应和训练效应。

26试述训练对心血管系统有何影响?(1).心率。搏出量。心输

出量。血压的变化。血液重新分配及肌肉微循环的变化。(2)心

血管活动的调节:①心血管脏的神经调节:运动时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量加强;血管平滑肌的舒张与收缩调节血液分配;②心血管中枢的调节;③心血管反射调节:颈动脉

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④体液调节:儿茶酚胺及节以及各器官活动的协调等。糖

酵解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对

血液PH值产生影响,超过一定程

度会使工作能力下降。(3)最大

氧亏积累:剧烈运动时,需要量

大大超过摄氧量,最大氧亏积累

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

完成该项目运动的力量需氧量与

实际耗氧量之差。它是衡量机体

无氧供能能力的重要标志。优秀

短跑运动员的最大氧亏积累值明

显高于耐力项目运动员;接受无

氧训练后机体的最大氧亏积累明

显增加

27三个能源系统:1)磷酸原系

统:无氧代谢,CP,功能十分迅

速,ATP生成量很少,肌肉中贮

量少,用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

短时间运动;2)乳酸能系统:无

氧代谢,糖,功能迅速,ATP生

成有限,副产品乳酸可导致肌肉

素?运动时人体内的能量供应是

一个连续的过程,其特点是运动

强度和运动时间必须与ATP的消

耗和再合成之间的速率保持匹配,

否则运动就不能持续进行。影响

因素包括:1)运动强度:极限强

度、次极限强度、递增负荷的力

竭性运动、中低强度运动:2)持

续时间3)训练水平的影响:能

量利用节省化;体内能源物质的

储量多且动员快。

29运动性蛋白尿:健康人在正常

情况下,尿中仅含有微量的蛋白

质,常规检测不出来,视为尿蛋

白阴性;但在剧烈运动或长时间

大强度运动后,尿中会出现大量

蛋白质,即尿蛋白阳性,经一定

时间休息后,尿蛋白自行消失。

所以将健康人运动后出现的过性

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1)负

荷量和运动强度的大小:负荷量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调节。疲劳,用语1分钟-3分钟的运动;和运动强度大时,运动员易出现3)有氧氧化系统:有氧代谢,糖、运动性蛋白尿,而且尿蛋白量随

27试述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脂肪,供能慢,ATP生成很多,之增加。坚持一段时间后,会产

(1)能源物质的贮备:①ATP和CP的含量:人体在运动中ATP和CP的供能能力只要取决于ATP和CP含量,以及通过CP再合成ATP 的能力。极限强度运动中,肌肉中的ATP和CP在10秒内就几乎耗竭。短跑运动员的ATP和CP供能能力高于马拉松运动员和一般人;在完成相同负荷的无痒运动时,运动员血乳酸积累的出现较一般人迟,表明运动员能通过ATP和CP供能完成更多的工作。

②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这是糖无痒酵解能力的物质基础。通过训练可使机体糖酵解能力提高。(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包括参与代谢过程的酶活性.神经与激素对代谢的调节.内环境变化时酸碱平衡的调没有导致疲劳的副产品,用于长

时间耐力性运动。能量连续统一

体在体育时间中的应用:①不同

的运动项目其主要的供能系统是

不同的。在制定教学和训练计划

时,应着重发展在该项活动中起

主导作用的供能系统。如马拉松

跑应着重发展有氧系统的供能能

力,短跑运动员的训练应着重发

展无氧系统的供能能力;②当确

定应着重发展的供能系统之后,

关键是选择最有效的训练方法。

如一名3000米跑的运动员,可先

选择3000米跑应着重发展起主导

作用的能量系统,即有氧系统,

其次是乳酸能系统。总之,为有

效发展该项目的主导能量系统,

应尽可能选择与该项目功能比例

最接近的训练方法。

28运动时影响能源物质动用的因

生适应,即完成相同的负荷量时,

尿蛋白减少。2)运动机体状态及

时对负荷量的适应能力:技能状

况和适应能力良好时,尿蛋白排

量减少,尿蛋白恢复期缩短;反

之,机能状况欠佳,适应性差时,

则尿蛋白阳性率增高,而且尿蛋

白量也增加,恢复期延长。3)运

动员的训练水平:同一个体在完

成相近的运动量时,尿蛋白量相

对稳定。当训练水平提高时,尿

蛋白量减少。4)运动项目:长距

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塞

艇等项目运动后,运动员出现蛋

白尿阳性率较高,尿蛋白量也较

大;而体操、举重等项目运动后,

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低,

尿蛋白量也少。5)年龄和环境:

尿蛋白出现的比冽随年龄的增加

而降低。运动时外界的温度、海

拔高度等因素都会对尿蛋白的出现产生影响,如冬泳后运动尿蛋白阳性率高。

30运动性血尿:指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出现运动性血尿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造成肾血管收缩,肾血量减少,出现暂时性肾缺血等障碍,使肾渗透性增高,红细胞外溢。且运动时肾脏受到挤压也导致红细胞外溢,另肌肉运动觉的反馈信息,扩大学

生的注意力去适应环境,强化动

作与思维的沟通。④消除防御性

反射。应适当降低动作难度或高

度,有些较难动作不能完成,应

加强保护设施消除学生的害怕心

理,增加完成动作的信心。⑤运

动技能之间的影响。良好影响;

原有的运动技能可以促进新的运

动技能的形成,或同时学习几种

运动技能可以彼此促进,或新的

运动技能在形成后有助于原有的

素。生理作用为:调节肌体能源

物质的分解代谢;抑制部分激素

的分泌,间接增强能源物质的分

解代谢;对心肌和平滑肌的作用;

参与应急反应。睾酮是雄性激素,

在青春发育后分泌明显。生理作

用为: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参

与物质代谢;可作用于神经系统。

35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

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但经

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

外,运动引起的自由基增多也可运动技能巩固和完善。不良影响;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及其复杂

造成运动性血尿,所以运动性血尿的形成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运动性血尿与运动项目、负荷量和运动强度、身体适应能力及环境的因素有关。

31运动技能:是指在准确的时间和空间内大脑精确支配肌肉收缩的能力,也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3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1)形成过程:分别为泛化原有的运动技能防碍新的运动技

能的形成,新形成的运动技能破

坏原有的运动技能,当同时形成

几种运动技能时相互防碍

3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

题?(1)泛化相时,应注意直观

教学;进行正确的示范和形象的

讲解,以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

突出重点,强调掌握动作的主要

环节,不宜过多要求动作的技术

细节;及时指出主要错误,对正

确的及时予以肯定并加以强化。

的身体变化的综合反应过程。产

生机制:1)衰竭学说2)堵塞学

说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4)

保护性抑制学说5)突变理论6)

自由基学说

36赛前状态:指人体参加比赛或

训练前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

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

37“极点“:是机体在进入工作

状态后产生的生理反应,特别是

进行具有一定强度和持续时间的

周期性运动时,在运动进行到某

相、分化相、巩固相和自动化相。(2)分化相时,应注意纠正错误一段时程,锻炼者常常会产生一2)影响因素: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动作;强化动作细节要求和反复些难以忍受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发展受生理、心理和环境因素影实践;加强对动作的分析和思考,困难、胸闷、头晕等。产生原因:

响。①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兴奋性过高,兴奋容易扩散;兴奋性过低,条件反射的联系不易接通;适宜的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②多通道感觉信息的作用。在实践中,利用多通道感觉信息的作用(本体感觉、视觉、听觉、位觉等),尤其是加强本体促进分化仰制的进一步完善。

(3)巩固相时,应避免停止或减

少练习,否则刚形成的运动技能

会消退,技术越复杂、难度越大

的动作消退速度越快;加强对动

作内在规律的认识和学习,强调

练习的经常化和精细化,促进动

作迅速达到自动化程度。(4)自

是内脏器官的功能惰性与肌肉活

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

乳酸积累使血液的PH值向酸性

方面偏移。第二次呼吸:是极点

出现后,依靠意志力和调整运动

节奏继续运动下去,植物性神经

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

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

感觉,建立正确的肌肉运动感觉,动化相时,应避免变质动作的出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动作变

促进和加快运动技能的形成。③反馈信息的作用。在运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充分利用视觉和语言等反馈作用,加强示范与模仿,不断强化视觉与本体感觉之间的联系。当动作已能熟练完成时,应注意多应用语言反馈以及现,不断检查动作质量,保证动

作精益求精。

34糖皮质激素、儿苯酚胺和睾酮

的生理作用:糖皮质激素:主要

是皮质醇,参与物质代谢和应激

反应;儿苯酚胺由肾上腺髓质合

成,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

得轻松压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

的状态。原因:由于运动中内脏

器官的饿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

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

同时运动强度的下降使运动的每

分需氧量下降,又减少了乳酸的

产生,这样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

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发展,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呼吸。影响因素: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训练水平、赛前状准备活动和呼吸等因素有关。

38力量训练: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对抗阻力的能力。力量训练的原则:超负荷原则、渐增阻力原则、专门性原则、合理练习顺序原则和系统训练原则。力量训练的常用方法:等长练习(动力性力量练习)、等长练习(静力性力

量练习)、等动练习、离心练习和

超等长练习。

39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

练方法:1)生理学基础①肌肉糖无氧代谢供能能力②缓冲乳酸能力③神经细胞的耐酸能力2)无氧耐力的训练方法①间歇训练法②缺氧训练法(如高原法)

40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

练方法:1)生理学基础①心肺运氧能力②骨骼肌利用氧的能力③神经调节能力④能量供应的特点2)发展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①持续训练法②间歇训练法③高原训练

41负荷阈:指体育课和训练课中适宜生理负荷的低限的范围,他受物理、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主要由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密度和运动练习的数量组成。负荷阈的影响因素:1)强度2)运动持续时间3)运动密度4)运动练习的数量

体育学基础考研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与考研真题

体育学基础考研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笔记与考研真 一、0.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运动生理学简史 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 〔反馈与前馈 【考点归纳】 考点一、运动生理学简史 表0-1运动生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运 动 生 理 学 概 述

①16世纪维萨里出版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医学巨著《人体的结构6 ②17世纪英国生理学家威廉•哈维真正开创了以实魁为特征的近代生理学研究的先河. @18世纪70年代法国安东尼・拉瓦锡首次测定运动状态下人体的心率及摄氧量+ ④1战8年法国的拉格朗热出版的《身体运动的生理学》 … ⑤1891年第一个正规的运动生理学实脸室在美国哈佛大学成立. 发展 ⑥1热之年意大利学者莫索首次设计和制造了朋功描记器,对肌用疲劳现象进行了系历程 统的研究. ⑦1923年德国的梅霍耶夫通过无氧实眼发现梅醋解产生乳酸为肌肉收缩提供靛量. ®19"年由美国生化专家亨德森建立、蒂尔牵头的哈佛族劳实验室从事关于耐力运动的生理机制、运动与环境等的研究,为现代运动生理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 ⑨20世纪30年代龙斯加德等人建立了人肉收了过程中ATP分解供能的系统理论 考点二、生命活动基本特征表0-2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考点三、机体内环境与稳态表0-3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考点四、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表0-4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

考点五、反馈与前馈表反馈与前馈

二、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物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即()。 A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 B.新陈代谢、抑制性、选择性反应、适应性、生殖 C.神经调节、兴奋性、应激性、稳态、遗传 D.神经调节、抑制性、选择性反应、稳态、遗传 【答案】A @@ 【解析】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五个方面,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这些基本特征是一切生物体所共有的。新陈代谢是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自我更新过程;兴奋性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应激性是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 能力或特性;适应性是指生物体 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生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2活组织应激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A.可以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细胞的代谢活动。 B.可以是生物电活动,也可以是收缩活动。 C.可以是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可以是收缩活动。 D.可以是细胞的代谢活动,也可以是呼吸活动。 【答案】A @@ 【解析】应激性是指组织细胞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反应的特性。应激性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应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人体内部功能调节 的学科。它研究了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 统等多个系统的影响,并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以下将对运动生 理学的几个关键知识点进行讨论。 1. 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在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调节心脏的收缩和 舒张、调节血压以及供氧和营养物质输送,确保运动时身体有足够的 能量供给。运动可以增强心脏的收缩能力,提高心肌代谢和心肌耐力。此外,运动还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2. 呼吸系统 运动时,呼吸系统起到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作用。运动可以增 加肺活量和呼吸肌肉的耐力,提高呼吸效率。长期锻炼还可以减少肺 部疾病的发生风险,提高身体的氧气利用率。 3. 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是人体进行运动的动力来源。运动生理学研究了肌肉的 结构、功能和代谢过程。运动可以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肌肉 收缩效率。通过力量训练,肌肉纤维可以增加交叉桥的数量和肌纤维 的截面积,从而增加力量输出。此外,运动还可以提高肌肉的灵活性 和协调性。 4.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在运动中扮演着指挥和控制的角色。运动能够改善神经 系统的功能,提高神经传递速度和反应能力。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 神经节细胞的生成和保护,对预防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具有积极作用。 5. 代谢调节 运动对人体的代谢有着显著的影响。运动能够增加能量消耗,促 进脂肪分解和糖原储存。长期锻炼还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使身体更 加高效地利用营养物质。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血糖控制,降低患糖 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风险。 总体而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运动,我们可以提高心血管、呼吸、肌肉和神 经系统的功能,促进代谢调节,改善整体健康。让我们积极参与运动,享受运动带来的种种益处。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 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 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 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3)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 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 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 收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 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增大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 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度继 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 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 收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І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 教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 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 维(ST,或І型)线粒体数量多 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 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 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 肉长度缩短,肌肉起止点靠近, 骨杠杆发生位移,负荷移动方向 与肌肉用力方向一致,肌肉做正 富,且肌红蛋白较多,甘油三酯 含量较高,有氧氧化酶活性高, 有氧氧化能力强,可持续长时间 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功。(屈肘、高抬腿跑、挥臂扣球)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指肌肉积极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仍 小于外力,肌肉被拉长的一种收 缩形式。特点:肌肉积极收缩但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 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 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点远离,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与阻力间的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 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步时 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等) (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肌 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 骨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 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 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 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如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 是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 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外功。吸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 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 力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 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 (3)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 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 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的最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最大能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 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 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 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 到最大。(2)长度与张力关系: 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 是前负荷。前负荷使肌肉收缩前 即处于被拉长状态,从而改变肌 气机能的指标之一。(2)时间肺 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尽力 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是一个评价 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它 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 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 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

运动生理学重点简要总结

绪论 1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2当运动生理的几个研究热点:【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2】对氧债学说在认识【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6】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8】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9】运动与控制体重【10】运动与免疫机能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1肌管系统P20 (1)肌管系统是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状结构。 (2)肌浆网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他们也相互沟通但不与细胞外液沟通 (3)肌浆网和终池的作用:通过钙离子的储存释放和再聚焦,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4)横管系统的作用:当肌细胞膜兴奋时出现的电位变化沿T管膜传入细胞内部。 2粗肌丝主要由肌球蛋白组成,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肌钙蛋白,原肌球蛋白组成 3细胞间的兴奋传递 一种是神经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另一种是神经细胞与肌细胞之间的兴奋传递。 4肌丝滑行学说:当肌肉收缩时,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向A带中央滑行,结果相邻的各Z线相互靠近,肌小节的长度变短,从而导致肌原纤维以致整条肌纤维和整块肌肉的缩短。 5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6骨骼肌的物理特性: 伸展性: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或负重时可被拉长。 弹性:当外力或负重取消后,肌肉的长度又可恢复。 粘滞性:由于肌浆内各分子之间的相互摩擦作用所产生的。 7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向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8绝对力量:在整体情况下,一个人所能举起的最大的重量成为该人的绝对力量 9相对力量:某人的绝对力量被他的体重除。 10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1肌肉类型的划分:【1】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2】根据收缩和代谢特征,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3】根据收缩特性和色泽: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将肌纤维进行分类及其对应关系如表: 快肌白肌ⅡⅡb 快缩白FG Ⅱa 快缩红FOG 慢肌红肌Ⅰ慢缩白SO 12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例如耐力、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 酶活性改变:肌纤维对训练的适应还表现为肌肉中有关酶活性的有选择性增强。 第二章血液 1健康成人的红细胞比容,男子约为:百分之40~50,女子约为百分之37~48.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总结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变化与适应的学科。它涵盖了运动与身体的机能关系、运动对人体各个系统的影响、运动的效应与调控等多方面内容。本文将从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对运动生理学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基本概念 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个系统的变化与适应的学科。 2. 运动生理学的重要性:了解运动生理学有助于促进运动训练的效果、提高运动表现、预防运动损伤等。 3.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肌肉系统、骨骼系统等多个系统。 4.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文献综述等方法。 二、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 心率的变化:运动时,心率会显著增加,这是为了满足运动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2. 血压的变化:运动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会增加,这是由于运动引起的心肌收缩力的增加和外周阻力的增加。

3. 心脏结构的适应:长期运动可使心脏的室壁增厚,心脏容量增大,从而提高心肌的收缩力和耐力。 4. 循环系统的适应:长期运动能使血管壁变得更加强壮,提高血管弹性和扩张能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三、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1. 肺活量的增加:运动能够促进呼吸肌肉的发展和改善肺功能,从而增加肺活量。 2. 肺泡通气量的增加:运动能够提高肺泡通气量,增加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3. 肺血流量的增加:运动能够增加肺血流量,提高氧气的供应和二氧化碳的排除。 4. 呼吸频率的变化: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会增加,以满足运动时所需的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四、运动对肌肉系统的影响 1. 肌肉力量的增加:力量训练能够增加肌肉的横截面积和神经肌肉反应,从而提高肌肉力量。 2. 肌肉耐力的提高:耐力训练能够提高肌肉的抗疲劳能力和氧气利用能力,增强肌肉的耐力。 3. 肌肉收缩速度的改善:力量训练能够改善肌肉纤维的肌肉收缩速度,提高爆发力和反应速度。

第7章 《运动生理学》考点

第六章运动生理学考点 一、名词考点 1.应激:当机体受到感染、中毒、创伤、缺氧、高温、冷冻以及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一些非特异性的全身综合反应,以增加机体对这些不利因素的耐受能力,减轻对机体的损害,称应激。它包括警戒期、抵抗期和衰竭期三个阶段。 2.应急: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交感-肾上腺系统即被调动起来,通过调整身体各种机能,抵抗环境的变化或暂时渡过紧急时刻,称为应急。 3.物质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所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称为物质代谢。它包括物质在体内的消化、吸收、转运和物质在细胞内的中间代谢及其代谢产物的排泄。 4.能量代谢: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内部进行着复杂的生理活动和连锁性的生物化学变化。体内的物质不断地分解合成,进行着物质代谢。物质代谢产生能量的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5.无氧代谢:剧烈运动时,体内处于暂时缺氧状态,在缺氧状态下体内能源物质的代谢过程,称为无氧代谢。包括非乳酸能(ATP—CP)系统和乳酸能系统。 6.氧债:在剧烈运动中,机体的需氧量超过最大摄氧量,能量供应靠无氧分解代谢所造成的氧亏。氧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运动开始时,由于氧运输系统具有一定的惰性,使摄氧量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二是在从事剧烈运动的过程中,摄氧量始终不能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这两部分氧亏需要在恢复期来偿还。人体负氧债的能力与无氧耐力有密切关系,所以氧债是评定一个人无氧耐力的重要指标。一般人从事剧烈运动时,其负氧债的量约为10升左右,受过良好训练的运动员可高达15—20升。 7.有氧代谢:是在氧充足的条件下,肌糖元或脂肪彻底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分解代谢,称为有氧氧化系统。 8.最大吸氧量:最大吸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群参加的力竭性运动中,当氧运输系统中心泵功能和肌肉的用氧能力达到本人的极限水平时,人体单位时间(每分钟)所能摄取的能量。 9.恢复过程:指体育活动结束后,人体各种机能活动仍处于高的水平,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到活动前的状态,这段期间内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 10.超量恢复:指体育活动的后,在恢复阶段,人体内被运动时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不仅能恢复到原来水平,且在一定时间内还能超出原来水平,这一超出原来的恢复,称为超量恢复。 11.极点:是指进行一定强度和一定持续时间的运动时,在运动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运动员常感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心率急增,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甚至想停止运动等反应,这种状态称为“极点”。 12.第二次呼吸:是指在“极点”出现后,如果依靠意志力和稍减慢运动速度继续运动下去,这些不适感觉会逐渐减轻或消失,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均匀自如心率趋于平稳,这种现象称为“第二次呼吸”。 13.稳定状态:指人体活动时的一种机能状态。人体进入工作后,各种生理机能惰性的逐步克服,各系统、器官活动功能和工作效率提高并超稳定称为稳定状态。 14.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高中生一般在14/9.5千帕左右。 15.肺活量:在最大吸气后,竭尽全力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它是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三者之和或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高中生女生是2600毫升,男生是3700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研究必备欢迎下载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学》必背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新陈代谢:机体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 3、运动单位: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受其支配的肌肉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4、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能在一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5、兴奋:是指活组织在刺激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可传播的,同时有电活动变化的生理过程。 6、膜电位(跨膜电位):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膜电位,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7、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能产生可传播的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8、体液:是体内所有液体的总称,包括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约占体重的60~70%。9、人体内环境:人体的细胞是浸泡在细胞外液之中的,细胞外液就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所以把细胞外液叫做人体的内环境。 10、红细胞的比容:人体内血细胞与血浆的容积比例称为比容,由于血细胞中红 细胞占绝大多数故称红细胞比容。 11、渗透压: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溶液向浓度高的溶液一方扩散,这种 扩散的压力称渗透压,即渗透吸水力。 12、碱贮备:血浆中重要的缓冲物质是碳酸氢钠,它能缓冲酸性物质,所以用碳酸氢钠来表示体内缓冲酸的碱性物质贮备量叫碱贮备。 13、运动性贫血:由于激烈的运动训练,引起体内血液中红细胞数值和血红蛋白含量临时性明显下降,出现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 14、自动节律性:心肌具有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 15、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运动生理学》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时值: 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时间。 2、基强度: 当刺激的强度低于某一强度时,无论刺激的作用时间怎样延长,都不能引起组织兴奋,这个最低的或最基本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3、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时细胞膜处出于某种极化状态,表现为膜的两侧存在着一个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差。反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电位发生暂时迅速的倒转,为动作电位。 4、肌肉收缩: (一)缩短收缩:张力大于外力 (二)等动收缩:张力等于外力 (三)拉长收缩:张力小于外力 ★5、牵张反射: 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果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同一肌肉收缩。(维持躯体的基本姿势) 6、屈肌反应:

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7、贫血: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及(或)红细胞积压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 8、肌电图:记录深层肌肉电活力。(有损伤,有痛苦) 9、受体: 在生物膜、细胞浆、细胞核中对特定生物活性物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递质和活性效应器。 10、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可以随着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具有一定的储备 11、博出量:一次心脏博动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12、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充盈量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13、有氧耐力: 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糖、脂肪等氧化供能)的能力。 ★14、最大吸氧量: 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

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最大氧气量称为最大摄氧量。 15、运动性疲劳: 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保持在特定水平上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因为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理因素主要有肌源性和神经源性两类,肌源性生理因素又包括关节运动角度、肌肉生理横断面积、肌纤维类型和肌肉初长度,在神经源性因素与其他生理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粗,细肌丝处于最理想的重叠状态,因而其作用的横桥数目最多,所以最适初长度时肌肉产生最大张力。 2、两类肌纤维的形态、生理和代谢特征?

关于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一)

关于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一)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运动的机能、结构和代谢等方面的学科,此学 科在体育锻炼、健身塑形、康复医疗、竞技比赛等众多实践中都有广 泛的应用。对于考研生而言,准备运动生理学专业课的复习是具有重 要意义的。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帮助考 生顺利备考。 一、经典教材 1. 阿尔伯特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运动生理学相关的分子生 物学方面的知识点理论较为复杂,该书对学习运动生理学理论知识极 具帮助。 2. 加菲尔德等《运动生理学》:本书是经典的运动生理学教材,共分 为十一章,涉及到运动肌肉代谢、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视觉系统、内分泌系统等课题。 3. 朱力文《医学运动生理学》:该书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比较全面,内 容包含医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及实验方法、运动代谢、运动与神经、心循环、呼吸、肌肉、激素、运动的适应性等方面。 二、考研指导书 1. 林杰《运动生理学考研指导》:该书首先解答了什么是运动生理学,然后从机能学、生化学等角度剖析运动生理学,以应用为导向的角度 对重点难点进行系统地讲解。 2. 郭英民等《考研竞赛分类精讲系列:运动生理学》:该书在记忆方

面较其它书籍更有优势,能够简明扼要地概括运动生理学的重点。 三、视频课程 1. 新东方网《医学生物化学视频教程》:该课程对于运动生理学的整体框架做了详细的概括,包含肌肉代谢、心血管代谢、运动训练适应等内容。 2. 乐学健康《运动生理学》:该课程以实验室教学为基础,通过现场实验室教学和实验操作演示等方式,叙述了运动生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运动生理学的核心联系及实验方法。 考研生在准备运动生理学专业课的复习过程中,适合依据自己的个人学习风格和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复习资料。即使在已经选择了复习资料并进行加强理解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做好笔记及整理复习重点以及多做练习,才能真正结束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的阶段。只有不停努力及不断积累经验,才能让考研生保持理性自信,最终顺利完成考试。

___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试题总结

___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 试题总结 ___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试题总结 绪论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工作,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具备的条件包括刺激强度、刺激时间和刺激频率等。人体机能的调节是指通过神经、内分泌和代谢等调节机制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体运动的生理特征、运动对机体的影响以及运动训练的生理效应等。研究运动生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为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举例说明反馈控制对人体机能的调节,如运动中的心率调节、血压调节等。 第一章肌肉收缩

肌纤维的收缩过程是指肌肉中的肌原纤维在神经冲动的作用下,由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等蛋白质组成的肌丝相互滑动,从而产生肌肉收缩的过程。不同性质的训练会使肌纤维产生“专门性”适应,这些适应主要表现在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协调性等方面。神经肌肉接点的兴奋传递过程是指神经冲动通过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使肌肉细胞膜内外电位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肌肉收缩。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理论是指肌肉收缩时,肌球蛋白和肌原纤维中的肌丝相互滑行,从而使肌肉产生收缩。肌肉收缩能量供应的基本理论是指肌肉收缩需要ATP分解产 生能量,同时还需要肌红蛋白和线粒体等参与能量代谢的物质。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形成的原理是指细胞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异和离子通道的开关控制,使细胞膜内外电位产生差异,从而形成静息膜电位。 第二章血液 运动性贫血的产生原因是长期运动后,机体对铁元素的需求增加,导致铁元素不足,进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等渗、低渗、高渗溶液分别指溶液与细胞内液体等渗、低于等渗和高于

考研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考研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考研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考研是许多大学毕业生迈向更高学术层次的必经之路。对于选择考研的学生来说,备考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而对于选择考研运动生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普通的考研科目准备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运动生理学知识。本文将为考研运动生理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复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备考。 一、运动生理学基础知识 1. 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了解细胞呼吸的过程,包括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掌握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和合成途径。 2. 心血管系统: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肌细胞的收缩和舒张过程,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和解读方法。掌握心脏输出量、心脏瓣膜功能和血液流速的相关知识。 3. 呼吸系统:了解呼吸的过程,包括肺通气、气体交换和呼吸肌肉的功能。掌握肺功能检测和肺活量的计算方法。 4. 神经肌肉系统:了解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和肌肉收缩的机制。掌握肌肉力量的评估方法和肌肉纤维类型的特点。 5. 热平衡和体温调节:了解人体热平衡的维持机制,包括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掌握体温调节的方法和热应激的影响。 二、运动生理学实验技术 1. 心电图测量技术:了解心电图的测量原理和记录方法。掌握心电图波形的解读和异常心电图的诊断。 2. 肺功能检测技术:了解肺功能检测的原理和方法,包括肺活量、肺通气量和

肺活量测定等。掌握肺功能指标的解读和异常结果的分析。 3. 血压测量技术:了解血压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掌握血压的测量位置和测量时机的选择。 4. 体温测量技术:了解体温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口温、腋温、肛温和额温等。掌握体温测量误差的影响因素和纠正方法。 5. 运动生理学实验设计:了解运动生理学实验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包括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选择、实验变量的控制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三、运动生理学相关研究领域 1. 运动生理学与健康:了解运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心血管健康、肌肉力量和体重控制等。掌握运动对慢性疾病预防和康复的作用。 2. 运动生理学与训练:了解运动训练对身体适应的机制,包括肌肉力量增加、有氧能力提高和耐力训练等。掌握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评估方法。 3.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损伤:了解运动对身体的损伤机制和预防措施,包括肌肉拉伤、骨折和关节损伤等。掌握运动损伤的诊断和康复方法。 4. 运动生理学与运动营养:了解运动对营养需求的影响,包括能量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摄取等。掌握运动营养的补充和调整方法。 总结: 考研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术。通过系统的复习和实践,可以更好地应对考试。除了上述提到的内容,考生还可以参考相关教材和论文,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希望本文提供的复习资料能对考研运动生理学专业的学生有所帮助,祝愿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总结

XXX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运动生理学》 复习资料总结 1、试述血液的组成。 答: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合称全血。正常成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或每公斤体重70—80ml。血浆占全血量的50—55%,血细胞占全血量的45—50%。 血浆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93%,溶质中绝大部分为血浆蛋白,其余为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盐。 血细胞又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正常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大多呈双凹圆盘形,周边稍厚。其直经约为6-9um,红细胞在全身血管中循环运行时,常要挤过口经比它小的毛细血管,这时红细胞将发生变形,在通过之后又恢复原状。红细胞的这种双凹圆盘形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它和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红细胞是血细胞中最多的一种,红细胞约占血细胞总数的99%。 2)白细胞白细胞无色,有核,体积较红细胞大,可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根据细胞浆中嗜色颗粒的特性,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健康成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在(4-10)×109个·L-1范围内。

3)血小板血小板体积很小,直径约2-3um,健康成人血液中的血小板数约(100-300)×109个·L-1.血小板数在运动时增加,妇女分娩、组织损伤时暂时增多,月经期减少。血小板的功能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2、简述生理止血的过程。 答:血液的保护和防御功能除了保护机体免遭异物入侵之外,还表现在当机体因损伤而出血时,出血能自行制止,避免过度失血。因此,止血、凝血过程也是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这是由血小板实现的。 1)当小血管破裂出血时,首先是受损局部小血管立即收缩,血流显著减慢; 2)同时,血小板在损伤部位粘附、聚集,形成松软的血小板血栓,堵塞缺损,从而起到生理止血的作用;接着,血管和组织的创伤激活了血浆中的一系列凝血因子; 3)最后使血浆中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丝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其中,形成血凝块,接着血块回缩,挤出血清,形成牢固的止血栓,对止血起加固作用。 六、论述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绪论:麦蒂 第一节生命的基本特征 生命体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和生殖 一、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过程.. 二、兴奋性:在生物体内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 三、应激性:机体或一切活体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具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四、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一章骨骼肌的机能 人体的肌肉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大类.. 骨骼肌的主要活动形式是收缩和舒张..通过舒缩活动完成运动、动作;维持身体姿势.. 骨骼肌的活动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支配下;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下完成的.. 第五节骨骼肌收缩 一、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时的长度和张力变化;肌肉收缩可分为4种类型:等张向

心收缩、等长收缩、离心收缩、等动收缩.. 一等张向心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特点:张力增加在前;长度缩短在后;缩短开始后;张力不再增加;直到收缩结束.. 是动力性运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等张训练不利于发展整个关节范围内任何一个角度的肌肉力量.. 例:杠铃举起后;跑步;提重物等.. 二等长收缩 概念:肌肉收缩时张力增加长度不变..即静力性收缩;此时不做机械功..不推动物体;不提起物体 特点:超负荷运动;与其他关节的肌肉离心收缩和向心收缩同时发生;以保持一定的体位;为其他关节的运动创造条件..例:蹲起、蹲下肩带、躯干;腿部、臀部;体操十字支撑、直角支撑;武术站桩等.. 第六节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二生理学特征: 1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速度慢第二章血液 第一节概述 一、血液的组成 1.血细胞与血浆

346运动生理学考研大纲

346运动生理学考研大纲 一、引言 •本文旨在详细探讨《346运动生理学考研大纲》的相关内容,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深入研究该考研大纲所涵盖的主题。 二、运动生理学概述 2.1 运动生理学的定义 • 2.1.1 运动生理学的内容 • 2.1.2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 2.2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 • 2.2.1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 • 2.2.2 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则 三、运动生理学的主要内容 3.1 运动和能量代谢 • 3.1.1 能量代谢的基本概念 • 3.1.2 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3.2 运动的生理学效应 • 3.2.1 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学效应 • 3.2.2 呼吸系统的生理学效应 • 3.2.3 肌肉系统的生理学效应 • 3.2.4 骨骼系统的生理学效应 • 3.2.5 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学效应 • 3.2.6 免疫系统的生理学效应 • 3.2.7 神经系统的生理学效应

• 3.2.8 消化系统的生理学效应 3.3 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 3.3.1 运动训练对生理参数的影响• 3.3.2 运动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3.3.3 运动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3.4 运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 3.4.1 高温环境下的运动生理学• 3.4.2 低温环境下的运动生理学• 3.4.3 高海拔环境下的运动生理学• 3.4.4 水中运动的生理学效应 • 3.4.5 异常重力环境下的运动生理学 四、运动损伤与康复 4.1 运动损伤的类型和机制 • 4.1.1 运动损伤的分类 • 4.1.2 运动损伤的发生机制 4.2 运动损伤的评估与诊断 • 4.2.1 运动损伤的症状与体征 • 4.2.2 运动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 4.2.3 运动损伤的功能评估 4.3 运动康复的原则和方法 • 4.3.1 运动康复的原则 • 4.3.2 运动康复的方法 4.4 运动损伤与康复案例分析 • 4.4.1 普通人群的运动损伤与康复• 4.4.2 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与康复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

运动生理学考研复习资料讲解 运动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科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科学。 2.极点:运动员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剧烈运动中,由于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不能满足运动器官的需要,常会产生一些非常难受的生理反应 3.适应性: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 4.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产生的可抗布的电位变化。 5.内环境:内环境是指细胞生活的环境即细胞外液。 6.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产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7.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和特性。 8.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依靠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调整运动节奏继续坚持运动,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便会逐渐减轻或消失,此时呼吸变得均匀自如,动作变得轻松有力,运动员能以较好的功能状态战胜极点,继续运动下去。 9.运动技能: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 10.身体素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及灵敏等机能能力。 11.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 12.赛前状态:在进入正式比赛或训练前,人体的某些器官、系统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进入工作状态,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并不是一开始就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13.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不能维持某一特定的运动强度。 14.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

超过原有水平。 15.碱贮备:血液中缓冲酸性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常以每100ml血浆中碳酸氢钠的含量表示碱贮备量。 16.体液:即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 17.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18.心输出量(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 19.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称为血压(动脉血压。 20.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 21.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22. 基础代谢:在清晨、清醒、静卧、空腹、20-25℃在这种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23.运动性疲劳: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 24.超量恢复:运动中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一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甚至超过原来的水平,这种现象叫超量恢复。 25.免疫:机体接触抗原性异物如各种微生物后,能产生一种特异性的生理反应,其作用可排除这些异物保护机体,因此长期以来免疫仅指机体抗感染的防御能力。 26.呼吸: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气的容积比。 27.排泄:物质经过血液运送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28..激素:指由机体某些腺体或组织细胞分泌的一种生物活性物质。 29.前庭机能稳定性: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30.每搏输出量:是左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其只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一定比例。 31.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率的增长而增加的能力;其不仅反应心泵功能对代谢的适应能力,也反映心脏的训练水平。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笔记(我的整理)

运动生理学笔记 名词解释 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 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 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 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 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 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 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 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 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 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 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 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14、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 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产生,用适当方法把伴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 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 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 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血液。 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点远离,骨杠杆发生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向相反,肌肉做反功。(伸肘、下蹲、刹车);(3)等长收缩:指肌肉收缩时长度不变,但张力增加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不变,骨杠杆不发生位移,肌肉做静力功。(保持姿势、握物品) 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的一门科学。研究运动生理学的任务包括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变化及规律,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研究对象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是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是迅速、短暂、局限。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是缓慢、持久、广泛。自身调节是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是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肌肉的收缩过程包括兴奋-收缩耦联、收缩肌肉的舒张和肌肉的缩短。兴奋-收缩耦联是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素。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肌肉的收缩是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肌肉的收缩的形式包括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缩短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是肌肉长度缩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位移,负荷移动方向

体育考研-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体育专业—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 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 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 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 4。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 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C刺激作用时间。 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 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 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 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 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B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动。C引起肌收缩后的舒张。 17。单收缩的过程:潜伏期、缩短期、宽息期。 18。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 21.肌纤维的分类;快肌纤维(白肌纤维)、慢肌纤维(红肌纤维) 22.主要的生理特征:慢肌纤维(红肌纤维):运动神经元(小)、放电频率(低)、收缩速度(低)、耐力(高)、毛细血管密度(高)、血红蛋白含量(高)、糖酵解酶活性(低)、线粒体酶活性(高)、肌原纤维ATP酶活性(低)。白肌纤维与之相反。 23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百分比:短跑的快肌纤维占70%;长跑的慢肌纤维占70%。中长跑介于其中。 24。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A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耐力项目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B肌纤维内酶活性增强 C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变化. 28。血液的机能:血液的机能通过循环系统完成的。 A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 B运输作用。 C调节作用。 D防御和保护作 用. 29。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称为渗透吸引力.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 30。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渗溶液。0.9%。氯化钠5%葡萄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