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摘要:关注心理健康是新体育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

增进心理健康,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

气”,是“乐趣”,它能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

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科学实验证明,体育锻炼对增进

健康( 包括心理健康) 、增强体质、发展身体是一种最积极、最有效的方法,是任何其它活动都不

能取代的。特别是在学生情绪调节,意志品质的培养,树立高尚道德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消除心理障碍等方面更有独到的功能。

关键词:体育锻炼、学生、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健康做过这样的定义;“健康”并不是对身体‘病’和‘弱’的否定,而是

指身体的健康,精神上的健康和社会活动适应能力方面的良好状态总称。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

活水平的提高,身体的健康受到普遍关注,而心灵的健康被忽略,在学校,一些学生面对繁重的学

业,升学的压力,产生烦躁,紧张,忧郁,消极,悲观的心理现象,甚至有的学生出现抑郁,自闭,

过激等严重的心理疾病。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的健康关系到我们民族的未来,为了祖国的花朵

不会枯萎,为了“东亚病夫”的嘲讽不再流传,我们必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如何保持学生良好的

心理健康状态?体育锻炼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体育锻炼有利于消除不良的情绪

<<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学会情绪管理和控制,因为不良的情绪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起阻碍作用,

不利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不良的情绪导致不健康的心理,比如,有的学生一次考试没考好,就会情绪

低落,灰心丧气,枉自抱怨,甚至胡乱发泄,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惨结局.只有克服不健康情绪

才能变不利为有利,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转移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暂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在平心静气的思考中重新认识自己,正确的判断自己的成败得失.麦克曼(Mc Lman )等人的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

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改善人的不良情绪,

是因为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促进身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_------内啡呔.

它能使人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从而使人获得乐趣,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2.1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

格,锻炼意志力。”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孩子从小养尊处优,不懂得去

拼搏去争取。表现在遵守纪律不能持久,学习散漫,体育锻炼不能坚持等。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

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以个人行为特点稳定因素的总

和.一些学生要在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下才能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是缺乏自觉的行为体现;一些学

生对制定的学习目标不能及时完成,这是意志不坚定,缺乏果断自制的体现;有些学生遇到难题不积

极思考,迎难而上,畏缩退却,缺少顽强的意志.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形成,需要在实践不断进行锻炼,

而体育锻炼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为体育锻炼本身要克服主观和客观的困难,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

程中,学生需要调动自觉克服困难的意识,做出果断抉择,从而勇敢顽强的战胜自我,完成意志品质

的锻炼.

2.2顽强的意志是学生适应社会的要求

顽强的意志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而且对学生将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适应社会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众所周知,从我国第一个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喊出了,“人生能有几回搏,”到中国女排顽强拼搏,连续五次夺得世界冠军,再到悉尼奥运会上的28枚金牌.无不与健儿们顽强拼搏的意志相联系.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积极进取,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才能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材.才能成为激流勇进的时代"弄潮儿",成为现代化建设合格的接班人.

三、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毛泽东主席说:“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体育能使人的道德品质得到应有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内容形形形色色,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武术,舞蹈,健美操,球类运动等,不同内容方式的体育锻炼对人的道德情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比如学生在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能够体验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武术强身健体的精神内涵;在舞蹈训练中体验生命的“运动之美”,从而产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在球类比赛中体验到团结合作,默契配合的合作精神.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由此可见,体育锻炼对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体育锻炼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人说,“任何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片小岛,每个人都是陆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更是一个开放的世界,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快速传递,我们需要和不同职业,性格,爱好的人交流合作,而体育给我们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通过体育锻炼我们可以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谐相处,取长补短,能形成和谐融洽的氛围。尤其是在体育比赛中,有效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能对体育比赛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比如,在接力比赛中,如果其中一个人配合失误,下一个人必须做出足够的努力去弥补,在这种互助合作的锻炼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情感,人际关系会得到了良好发展。

五、体育锻炼有利于心理疾病的治疗

我们在前面提到的自闭,抑郁,过激行为等心理疾病,这些疾病的产生大多数源于挫折,压力及消极的情绪,体育锻炼通过克服困难,心理学家认为,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能够促进身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_------内啡呔.它能使人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从而使人获得乐趣,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战胜自我,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消除心理障碍,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人生态度。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向调查研究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活动作为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在学生中,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由于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的焦虑和抑郁等症状,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一种合理的有效手段,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六、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阴影

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常常发现小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之时,存在着形形式式的运动心理阴影。

体育运动大多为户外的活动,只有正确地把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才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具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我们从事体育教育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新人。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消除不良的情绪,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且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消除心里疾病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响应国家教委规定的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把“健康教育”摆在第一位,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资源,保证学生在“阳光体育”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明, 刘晓明.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张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季浏,汪晓赞,蔡理.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季浏,朱学雷.体育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课程知识点 -.

2016-2017-2《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知识点梳理 一、心理健康绪论板块 1、心理健康的标准 2、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对个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自我探索板块 3、自我意识的概念及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 4、自我认识中典型的心理效应 5、艾森克发展阶段理论 三、人际关系板块 6、人际交往(关系发展的阶段 7、TA的自我状态理论 8、建立界限的步骤 9、处理冲突的几种模式及步骤 四、恋爱与性板块 10、爱情三角理论 11、依恋理论 12、处理有关性的问题的四个原则 五、情绪管理板块 13、情绪的功能

14、情绪ABC理论及其应用 六、生命教育板块 15、心理危机的种类 16、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典型表现 17、当身边的同学出现疑似危机时,我们能做什么附:知识点具体内容 一、心理健康绪论板块 1、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正确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 (2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4具有顽强的意志。 (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 (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保证。 (2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保证。 (3心理健康是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基础。

(4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和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自我探索板块 3、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个体对自我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体验和评价,是个体关于自我全部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意识具体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的意识(生理自我;对自身心理特征如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的意识(心理自我;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的意识(社会自我。 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因素: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不是一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首先是对外部世界、对他人的认识,然后才逐步认识自己。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有以下一些因素影响起到了主要的影响作用: ①重要他人的态度和评价。自我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我们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我们一生中一直进行着。也就 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受他人评价的影响。这如同人对着镜子来认识自己的模样一样,儿童认识自己是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当作一面镜子来不断认识自我的,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由于人的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经常从属于不同的团体,接触不同的人,每个团体、每个人对你的评价就是一面镜子,这样就可以通过不同的镜子来照出多个自我,这样,个体就能较全面地认识自己,从而促使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在这些不同的评价中,我们最在意的是“重要他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重要他人通常指父母、老师和同伴。 ②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将自我与他人进行比较,是个体了解、评价自我的重要途径。我们常常通过与人的比较来确定自己的能力和态度,确定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和价值。自我的价值感也常常是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获得的。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总6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十三、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见:《第十三课-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ppt》教学目标: 1、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 2、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影响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人在孕育过程中,气质、性格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等就受到父母遗传因素的影响,出生后,还受到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我们从心理和遗传因素、心理和社会因素两个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 1、心理和遗传问题 人的心理活动不是遗传的,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是,一个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的神经系统的活动特点的某些成分会明显地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2、心理和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和社会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都市文化、心理冲突与不良人格特征等。 (1)家庭环境与早期教育。家庭是影响个体早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早期母婴关系和稍大后期的儿童与父母关系,对儿童长大以后的人际关

系和社会适应性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化。人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变动即为生活事件。如考试、升学、亲人的病故等。这需要个体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调整适应因这一事件所带来的生活变化,从而减轻精神压力。生活事件造成的精神压力越强烈持久,对心理和生理平衡的影响就越大。环境变迁也是重要的生活事件,它需要一系列的适应过程。(3)都市文化。都市文化在促进工业发展、商业繁华的同时,必然导致人口密度增加、住房困难等一些问题。由于繁杂的人际关系、噪音、交通拥挤等影响,实在难以避免产生情绪紧张。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住房拥挤、居室层次较高,公寓楼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减少了,使焦虑、恐惧、寂寞等与身心不利的异常情绪的发生机率大大增加。 (二)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理 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在他的名作《体育颂》中曾满腔热情地歌颂道:体育是“勇气”,是“乐趣”,他以使人“内心充满欢喜”、“思路开阔”、“条理更加清晰”,“可使忧伤的人散心解闷,可使快乐的人生活更加甜蜜”。由此可见,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也有着良好的作用。 1、体育锻炼可促进智力的发展 正常的智力是正确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前提,是心理健康的基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想像力等能力得以改善提高,还可以令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对人的智力具有促进作用。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2012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 主讲人:江南实验小学李排德 现在的小学生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学校同学之间的交往、社会这个大熔炉的锤炼、家庭的因素——父母的教育方式,尤其是电视、游戏的影响,使有的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难以处理的矛盾,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这些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这些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这些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如何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疏导,既是当代素质教育的紧迫需要,也是我们学校不断思考和探索的一项重要工作。 剖析当今小学生生活的社会现状,就不难发现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小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他们大都是独身子女,父母的溺爱,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宠爱,使他们养成了娇生惯养、自私任性的性格,且依赖思想特别严重。同时他们又正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对任何新事物感到新奇,电视游戏的惊险刺激,他们都想去尝试模仿,但他们又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脑海里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只是随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遇到顺心的事就开怀大笑、遭受一丁点的挫折就萎靡不振,甚至还与家长闹矛盾。而家长在此时若缺乏正确的引导,缺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那他们在心理上往往容易产生盲目的自满、自卑、厌烦等反常现象;在行为举止上出现暴躁、偏激、易怒等情绪的变化;在知识学习上往往出现时好时坏的现象;与同学的交往上也

存在着难以相处的局面。其实,学生碰到问题而产生的忧愁苦闷,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因此,我们作为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有责任、有义务做好正确的引导工作,增强他们心理健康的意识,促使他们正确对待自我、学习与生活,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长。针对这些现状下面我浅谈我在教育工作中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一个自信——注重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灵的交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青春期的教育本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爱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爱又是相互的,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爱需要沟通,老师的赞美和鼓励则是沟通的桥梁。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不仅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信、可倾诉。这样学生就会乐于接近你,向你敞开心灵的大门,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当老师微笑地走上讲台,用明亮有力的眼神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在注视着我,老师重视我,尤其是一些学困生,老师更应让他们感觉自己并没有被冷落,从而挖掘学生的心理潜力,使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因而给胆怯的学生一个鼓励的目光;一个自信的微笑;一个“你能行”的暗示,让他们战胜自卑的心理,与同学们平等相处,以竞争、乐观的精神面貌共同参与学习。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汇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趋激烈,个体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因此,心理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现代人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传统社会中,人们认为健康主要是指身体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因而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生理机能水平,提高适应自然、抵御疾病的能力。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精神世界的冲突与纷争。那种“无病即健康”的生物学健康观已经过时,而发展成为生物、心理和社会三维健康观。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是指在精神、身体和社会上的保持健全的状态,精神健康的标准是:(1)具备自我控制能力;(2)能正确对待外界影响;(3)内心世界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还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感想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我认为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地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同学们关系和谐,很好的融于集体;能很好的适应环境…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询问等方法解决其心理困惑。心理咨询事实上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心灵再度成长的过程。那些认为只有心理有病的人才会去心理咨询的观念是不对的. 总之,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 通过这学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学习,我对心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首先是对心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定了解,然后是学习了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并且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很多人生的知识,在团体活动中大家彼此敞开了自己的心扉,积极的参与到了集体的活动中,在此中再一次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在心理咨询的活动课中,我认识到了人心中脆弱一面,有时心灵事多么的需要他人的呵护,那种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人体会到交流得喜悦,我们的心理咨询的模仿有时会让人感觉像节目表演,但是大家真诚的心却又不能不让感动,初次它让我体会到了那种帮助别人的喜悦。 活动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形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活跃课堂气氛,真正达到育人效果。学生在实实在在的活跃的生动的并且有一定新意的活动中受到教益和启迪,促进知行的结合。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激发了感情,明白了道理,情理凝结,形成了信念之后,进而需要在行动中表现自己。此时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把健康高尚的情感向外投射,为他们提供展现自己行为的机会和场所。 这学期我还参加了我们学校的心理协会---沁心港湾,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大家在一起共同努力,不仅学到了很多心理方面的知识,还为其他同学提供心理方面的服务。特别是今年的5. 25活动更是深深的感动了我,老师与同学们的亲密交谈让同学们,还有我有懂得了很多很多……而且在这里我可以把在心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付诸与实践,让我学而致用!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探析 摘要:从小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说明了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我们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入手,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能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2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个体因素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个体因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因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它们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原因。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健康。小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的形成,与遗传因素有直接联系。研究表明:多动症儿童与遗传素质有关,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5. 7 %,异卵双生子为33. 3 %。遗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受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的影响。例如,高级神经活动强而不平衡的典型胆汁质的学生,容易形成冲动、暴躁、易怒等心理障碍;高级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的典型抑郁质的学生,容易发生孤独、焦虑、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障碍。 (二) 生理因素 1.生理疾病或机能障碍 儿童时期曾经患过的某些传染性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肺炎、病毒性感冒等病,会对脑神经组织造成严重伤害,从而引起某些心理障碍。某些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如脑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的分泌失调,也会引起小学生的一些心理功能的异常。如甲状腺素缺少会导致智力迟钝、记忆减退、语言迟缓、情绪淡薄等心理障碍(如克汀病) ,而分泌量过多也会导致神经过敏、情绪激动等症状(如甲亢) 。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们社会的飞速发展,时刻都有新事物的产生。但是在我们使用这些新事物的时候,往往也会引发很多的心理问题。特别是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比较好,当小孩子的生活却没有我们以前过得那么幸福。在小孩子的身边,有很多无形的压力,对他们或多或少的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造成影响的同时,并没有一个恰当的途径可以去了解他们的想法,长久下去,造成的心理影响就会越来越严重。 就拿我们的“应试教育”来说,虽然现在到处都大张旗鼓地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只要还有高考这只“指挥棒”的指挥,学生就会在学校的提高升学率,家长的高期望下,被迫负担更重的学习担子。久而久之,学习繁忙,要与同学互相竞争,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 何谓教育?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就算你再聪明,但你的心理素质不过关,动不动就钻牛角尖,那么培养出来的就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爆炸。这是一种很可怕的事情。所以,身、心两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很重要的。 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小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很多学生都说,他们天天过着“单调”、“紧张”、“烦躁”、“抑郁”、“无聊”的学校生活。甚至多达近30%的小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比如说: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出现独立的需要。产生这

大学生心理健康个人成长报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课程论文 题目:我的成长 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专业:物流管理 姓名:刘力瑛 学号:11521870119 年级:2015级 评阅老师: 日期: 成绩:

大学生心理健康个人成长报告 11521870119 刘力瑛 摘要: 当我迈过我人生中的第19个年头时,我不经回头看了看,这19年来,我所有的成长,所有的悲欢。在我之前的人生中,我会学了如何提高自我,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我明白了如何面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培养和塑造人格和意志品质。我用欢笑和泪水铸成了今天的自己,以后我将用经历与经验发展更好的自己 我的发展: (一)心中的英雄 某天,当我逛微博的时候,被一个长得十分美丽的女子吸引。黑色的皮肤,在20世纪90年代她是时尚界最璀璨的一颗“黑珍珠”,她是第一个登上《Vogue》封面的黑人女模特,她一直在慈善领域积极奔走,她的一生布满苦难又写满荣耀,她就是华莉丝·迪里。她悲惨的童年,奠定了她成功的人生。她的人生,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段奇遇,在她好不容易从狠毒贪小利的父亲手中逃出来时,又不幸在沙漠中遇到一只狮子,在她以为自己的人生快要终结时,她活了下来。从此,世界又多了一个不可小看的女性。当她在模特界大红大紫的时候,她袒露了自己儿时受割礼的故事,作为大使,她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自己的悲惨命运,只是希望有人看看非洲那些还在经历痛苦的女性。她退出T台后,开始到各国呼吁废除割礼,在她的积极奔走下,多地立法禁止了割礼。然后,她也引起了顽固派分子的仇视,但这一切没有阻止华莉丝的脚步,创办沙漠黎明基金会和塞特兹基金会,保护着世界的女性。 我并不是羡慕她了不起的人生或者光彩的生活,而我是敬佩她,她可以重复地将自己的故事来吸引人们看到非洲受苦的女性,就像拉开自己的伤疤向人说不要再伤害其他人了,不要让女性继续陷入痛苦。在当年那个时期,黑人是受歧视的,她可以迎着这些困难,不断前进,一点一滴地改变人们封建的思想,不顾同胞的辱骂,她是伟大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中文摘要 :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 担负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大学是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 , 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 , 体育锻炼对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 能够减轻心理压力 , 改善情绪状态 , 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 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去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本文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 , 分析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结合体育与健康的理论 知识 , 论述体育锻俩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 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如何合理进行体育锻炼的建议。 英文摘要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i s t h e m a i n f o r c e o f o u r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dr i v e , th e y ar e su p p o s e d to ac c o m p l i s h th e gr e a t n a t i o n a l r e j u v e n a t i o n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 u n i v e r s i t y is an im p o r t a n t st a g e of de v e l o p m e n t , an d id e a s an d v a l u e s is a cr u c i a l ti m e. An d sp o r t s tr a i n i n g fo r th e pr o m o t i o n o f me n t a l he a l t h is a ve r y im p o r t a n t po s i t i v e ro l e to al l e v i a t e t h e m e n t a l s t r e s s , m o o d , e s t a b l i s h g o o d i m p r o v e m e n t s t o t h e c o n c e p t an d tr a i n i n g of st r o n g wi l l , to he l p st u d e n t s ac q u i r e a g o o d m i n d t o t h e a b i l i t y t o p r o p e r l y f a c e d s e t b a c k s a n d f a i l u r e s. T h i s a r t i c l e w i l l r e v i e w t h e r e l e v a n t d o c u m e n t s , s p o r t s ex e r c i s e s an d an a l y z e st u d e n t me n t a l he a l t h , sp o r t s an d h e a l t h a n d w i t h t h e t h e o r y o f k n o w l e d g e , i n v a r y i n g d e g r e e s o f th e un i v e r s i t y of me n t a l pr o b l e m s so m e ve r y so u n d ad v i c e. 中文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英文关键词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S p o r t s e x e r c i s e s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汇编)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报告 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未来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兴衰。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个群体的健康与否,预示着国家的发展是否处于一个良性状态,同时,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心理指导,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未来的心理疾病人数,对我们建设现代化强国,改善人口结构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由完整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①国家教育部的一位负责同志也强调: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能否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民族的前途。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教育系统更是责无旁贷。②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成年人口中,有心理疾病的有一千多万人,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已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指导,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重要一环。要做好这项工作,认真进行小学生的心理情况调查,对我们分析、了解情况,对我们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在大的环境背景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本学期末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汇报如下: 调查的设计: 1)、时间:2012.9.18--------2012.10.22 2)、地点:湖田小学 3)、对象;小学一——五年级学生 4)、方式:问卷 一、调的项目及内容 按照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认真的进行调查工作: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身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所谓健康,它是从生理和心理两个侧面来表现的。从表现形式看,生理健康相对来讲,比较容易诊断,而心理健康,测试的手段就比较复杂。同样,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况,要比了解小学生的生理状况要困难的多。在对小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分别从小学生的人际关系、挫折适应、青春期心理,考试焦虑、厌学及性格等六个方面进行调查,旨在考察学生智力智能发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我、良好的情绪、心理承受能力,为进一步分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调查情况分析: 1)全校共发放心理调查问卷500份,返回500.有效问卷400份,无效100份。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人的发展中既包括身体的、生理的发展,也包括心理的发展。可见在学生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本身占有重要地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有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的前提;是引导学生正确交往、合作成功的重要手段;是增进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的保证;是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必备条件。因此素质教育应包括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宪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表明人的健康不仅要重视生理健康,而且更要重视心理健康。这对我们从事教育的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如果学生的这些缺点不能正确引导的话,他们的主体性就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人类已经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心理地健康教育光靠专家和一部分老师远不能达到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需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 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 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 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是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 经济飞速发展、信息膨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的21世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人际关系越来越微妙,怎样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人们生活在一个缤纷复杂的大环境中,这样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现在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什么是“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综合许多学者的不同的观点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众所周知,体育锻炼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体育锻炼通常是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增强体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有些人把体育锻炼理解为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到打扫卫生;有些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做大量的有氧运动或力量练习。可以看出人们对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还不够明了。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心理健康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能促使学生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发展 考试题型:七题简答题,每小题五分(有标准答案) 论述题,前几小题10分,后面的题有15分,20分(无标准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送分题为必考题!!! 第一章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精神)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背诵) 2、心理学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和个性。(背诵) 3、具体内容(理解,详见书第2-6页):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Array意志过程---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价值观 个性心理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自我意识 4、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背诵,送分题) 1)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独立的生活能力 3)正确的自我意识,能悦纳自我 4)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5)协调和控制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6)良好的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 7)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和谐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5、(送分题) 我校心理咨询中心预约电话:84399187 时间:8:00-21:00 地点:大活303 仙林大学城心理咨询电话:85891916 第二章 1、心里咨询定义(理解,书第16页) 1)不只是信息提供 2)不是社交谈话 3)不只是说教 4)不是逻辑分析 5)不只是忠告和建议 6)不只是安慰

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辅导员,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有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以至可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2、心里咨询基本原则(理解,书第18页) 保密原则自愿原则发展性原则 3、大学生什么时候需要心里咨询(背诵) 1)生活中遇有重大选择,犹豫不定时 2)学习压力大,无力承担但又不能自行调节时 3)初涉世事,对新环境适应困难时 4)经受挫折后,精神一蹶不振时 5)在社交方面自感有障碍时(如怯懦,自我封闭等) 6)恋爱遇到挫折时 7)患有某种身体疾病,因此产生心理压力时 8)睡眠状态发生改变,初期失眠时 第五章 1、性格与人格(理解) 人格的形成因素:遗传因素,家庭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书第73页) 性格的特点:后天形成,适应环境,相对稳定,可变 第七章 1、学习动机/风格(理解) 1)定义: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映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2)特点 1))独特性 学习风格是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2))稳定性 学习风格是个体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经形成,即具有持久稳定性,很少随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学习风格的稳定性并不表明它是不可以改变的,它仍然具有可塑性。 2、三个记忆系统(理解)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身、心两方面都得要到健康发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小学生,旨在全面促进小学生健康心理,包括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目的是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无庸置疑,在当下的社会背景和教育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对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人际关系复杂,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日益横行,社会环境也日趋复杂。这一切给人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冲击,也波及到了校园,波及到了学生。加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受家庭的宠爱、社会的宠爱等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日渐增多,其中存在心理异常甚至心理疾病的学生已占了不小比例。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日后健康成长的关键。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

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

第三、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好好学习的需要。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小学生心理社会化的主要途径,乐于学习是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学习心理辅导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考试心理辅导,目的在于引导小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探讨,进而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帮助小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形成坚定的学习信念和旺盛的进取精神。 第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每一位小学生都是祖国的关键,他们的心理健康更是关系着祖国的发展,他们是新一代的接班人,都肩负着发展未来的重任。要想做到一代更比一代强,就要对他们好好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对他们有着重要影响。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关心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勇于战胜挫折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约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就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所以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再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等,都会是脆弱的,甚至是有严重缺陷的和偏狭的。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我们应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础。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于不良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的。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过分溺爱型。有些家庭条件好的独生子女,在家里被众星捧月似的宠着护着,“拿在手里怕掉了”、“含

在口里怕化了”,这种学生,在学校自理能力差,对学生和生活中的挫折承受能力差,自尊心很强,但自信心差;喜欢表扬,但对批评却接受不了,甚至产生严重的挫折心理,厌倦学习,厌倦学校。二是功利型。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早成才、快成才、多成才的压力日益增大,社会、家庭和学校都存在着功利主义倾向,使学生的学习充满功利主义。学校以分数和升学衡量学生;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情迫切,学生除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还要参加众多的补习班、兴趣班、特长班、外语班等学习,整天精神高度紧张,心理疲惫,压力很大。从而造成孩子的孤僻冷漠,甚至对各种学习,对家长、对学校都有逆反和仇视的心理。三是缺爱型。主要发生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生活特别困难的学生。小孩遭受父母离异,心理受到打击,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抚养和教育方面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觉得不如别人,缺乏信心和同情心,心理受到挫伤,产生妒忌、不满、不公平等心理。 针对这些情况,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慢慢校正不良心理,逐步培养其健康完善的人格心理。一是建立一个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通过在班上开展互帮互学、互相关爱的活动,让学生相互深入全面的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鼓舞其勇气,对困难挫折都能勇敢面对,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在集体中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二是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启发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

大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与 自 我 成 长学院专业:工程学院电子7班 姓名:周春艳 学号201330290729 周三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惑与调整 摘要: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大学校园里,你可以做你想要做的东西,例如学术上的专研,自学,谈恋爱,或者是想过多的接触社会以此锻炼自己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所以大学生活是学生一个自我发展的一个时期,是学生自我增长知识,自我完善的一个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内,大学生容易出现情绪困扰,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有焦虑、抑郁,易愤、嫉妒、冷漠。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困扰、调整 正文: 焦虑是十分常见的现象,是一种类似担忧的反应或是自尊心受到潜在威胁时产生担忧的反应倾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的不安感,是紧张、害怕、担忧混合的情绪体验。焦虑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状态,当他们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遭遇挫折或担心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事情来临时,便会产生这种体验。焦虑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复杂的,既可以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内驱力,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实验证明,中等焦虑能使学生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促进学习。但过度焦虑则会对学生带来不良的影响。如有的大学生在临考前夜的失眠或考试时“怯场”,在竞赛中不能发挥正常水平等,多是高度焦虑所致。被过高的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内心极度紧张不安,惶恐害怕、心神不定、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记忆力下降,同时还容易产生头痛、失眠、食欲不振、胃肠不适等不良生理反应。大学生常见的焦虑有自我形象焦虑、学习焦虑与情感焦虑。自我形象焦虑是担心自己不够漂亮、没有吸引力,体貌过胖或矮小等,也有的因为粉刺、学生雀斑等影响自我形象而引起的焦虑;这类焦虑主要与自我认知有关,需要通过调整自我认知重新接纳自我,建立新的自我形象;二是与学习有关的焦虑如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在学生情绪反映中最为强烈,我们在大学生学习心理中专门谈及考试焦虑,需要引起重视。情感焦虑多数由于恋爱受挫而引发的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具备爱人与被爱的能力,因而过度担忧引起焦虑。 抑郁症状不单指各种感觉,还指情绪、认知与行为特征。抑郁最明显的症状是压抑的心情,表现为仿佛掉入了一个无底洞或黑洞之中,正被淹没或窒息。其他感觉包括容易发火,感到愤怒或负罪感。抑郁常常伴随着焦虑,对所有活动失

2020年最新小学生心理健康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 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 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简要谈谈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 学生心理不健康方面的对策。 一、小学生心理缺陷的主要表现 1、敏感:青少年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某种威胁自尊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不安、焦虑和恐惧,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 生气、愤怒,常常神经过敏、多疑。 2、叛逆: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 事情持批判的态度。 3、嫉妒:这是对他人的优势地位在心中产生不愉快的情感。当别人比自己强(如学习、相貌、人缘等)时,表现出不悦、自残、怨恨、愤怒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负面感情。 4、失落: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希望将其变为现实,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的追求。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就产生了挫折,多表现在学习、吃穿、玩高档的 玩具等方面。这容易给小学生带来紧张、恐惧、忧郁和失望。 5、自卑:它是一种因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对自己缺乏信心,感到在各方面都不如人,有低人一等的感觉。在人际交往中对自己的能力过低评价,心理脆弱、谨小慎微、行为萎缩、瞻前顾后等。 6、孤独: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学生常常觉得自己是茫茫大海上的一叶孤舟,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却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心理学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由 此产生的一种感到与世隔绝、孤独寂寞的情绪体验被称为孤独感。 二、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既有自身成长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是“内因”和“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身心成长的失衡。 小学生时期身体发育急剧变化,他们阅历浅,知识和经验不足,认识力、理解力、想象力 和亲情力都远远落后于成年人。这种生理发育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使小学生出现许多困惑、烦 恼和躁动不安,产生心理问题。 2、家庭教育的误区。 过度溺爱和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 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家长只重视孩子的考试、升学,却不注意孩子的品德发展、交往 能力、个性培养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的培养等。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总把 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一厢情愿时,便会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和不满,给孩子造成疑惑、忧郁等 心理疾患,导致孩子高分低能或心理不健全。 3、学校教育的误区。 一些学校和教师迫于压力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追求升学率、打造名牌效应,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能力高低的唯一标准,学生情感上的苦恼不能及时向老师和家长诉说,就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心理障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还存在着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学校教育展示给学生的是正面教育。而当今各种思潮冲击着我们的社会,纯洁的教育内容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