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

应该说已经到了战略反攻的时候。在根据地作战,虽然有人民的后勤支持,但是破坏、打烂的是根据地的经济,敌我吃的是根据地的粮食。战略反攻,破坏、打烂的是蒋统区的经济,敌我吃的是蒋统区的粮食。

根据回忆,当时已经到了根据地经济山穷水尽的地步,战略反攻已经不可避免。当然,怎么战略反攻更好,我不是军事家不好说。

刘邓大军其实是突围,否则的话部队很有可能遭受更大损失。8月下旬,解放军进入大别山。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一把锋利的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腹之处。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统一解放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国民党经过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已经没有力量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双方处于了战略相持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也是为了打破对我中央苏区的封锁,于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就是命令刘邓率部南渡黄河以大别山为目标,创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象刀一样将敌人的封锁线一分为二,并有力的牵制住敌人的主力部队,进而为全面反攻创造更加有利的形式。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的需求,势在必行,不过损失一定很大,风险也很大。当时毛泽东对这次行动做了三种估计,一是刘邓大军全部被歼,残余部队留在原地开展游记战争。二是损失巨大,但能到达大别山区,在局部创立根据地,也可牵制住敌人一部分兵力。三是达到作战目标,成功创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并将敌人主力完全牵制。从结果来看,应属于第三种,所以此战略正确。

国民党在军事上屡吃败仗,国共双方武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多万,降为370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降为150万。整个战场上能机动的兵力只有40个旅左右,即除南线的顾祝同系统、胡宗南系统尚有兵力可以作战役进攻外,南线的程潜系统,北线的孙连仲、阎锡山、傅作义和东北系统,大体均取守势。在后方担任守备的只剩25个旅,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等13个省的广大地区。而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奋战,力量获得迅速发展,总兵力已达到了195万,其中包括正规军100万以上,正规军的兵力已经接近国民党正规军的兵力,而且,这些兵力,可以全部用于机动作战。解放军士气高涨,斗志昂扬,无后顾之忧。

由于国民党部队的大部分主力被吸引并牵制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5月8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的电报,命令刘邓所部争取在6月1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大别山进击;陈粟部准备于6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

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6个纵队共13个旅,计13万人,从临濮集至张秋镇150余公里的地区,强渡黄河。蒋军河防战线,全线崩溃。7月1月,刘邓大军已深入蒋军防区50公里以上,负责河防的国民党整编55师、68师,在刘邓大军强大火力袭击之下,不顾违反蒋记国防部的严令,虚晃三枪回头便跑,不及逃跑者悉数被歼。55师师长曹福林及残部被围于郓城孤城中;敌181旅旅长米文和则于深夜仓皇放弃鄄城向菏泽逃去。解放军一部进驻鄄城后,乘胜长驱直入,进到菏泽城郊。

蒋介石闻讯大惊,仓皇从豫北战场和豫皖战场调集了3个整编师和1个旅,并从山东调王敬久任兵团司令,分左右两路,向定陶、巨野推进,并以右路主力击刘邓大军侧背,迫逼背水作战,把刘邓大军围歼于黄河、运河三角地带,或逼过黄河。

蒋军动作已在刘邓预料之中,刘伯承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战术,兵分3路,一路围攻郓城,吸引援敌北上;一路向西南急进百余里,直插敌人纵深,攻取定陶、曹县;另一路兵力向正南猛插到冉堌集、汉上集地区,打击敌人的侧背。

7月10日,解放军攻克郓城,歼敌两个旅和一个师部,共计1.5万余人。躲避在1.6米深的掩蔽部内的敌师长曹福林仓皇换上便衣,瞒着部下,率少数亲信,从地洞窜出东门,向东南逃命去了。进击定陶、曹县的部队,全歼定陶守敌和敌左路军的1个旅。

敌右路军3个整编师摆在巨野东南、金乡西北的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毛泽东电令刘邓:“应该放手歼敌。歼敌灭敌愈多,对跃进大别山愈有利。”刘邓大军遂以远距离奔袭的动作,迅速将敌3个师分割包围。独山集敌军慌忙逃向六营集。7月14日,我军发起六营集战斗,采用“围三缺一”战法,表面上网开一面,虚留生路,实际上布下一个口袋阵,诱敌歼灭之。入夜,解放军由两面猛攻,敌阵大乱,果然纷纷夺路东逃,被装进了“口袋”。敌3个旅和两个师部被全部歼灭。

刘邓大军接着攻击困守在羊山集的敌68师。

蒋介石命令68师固守待援,急调8个师又两个旅赶来救援。羊山集战斗打得十分艰苦。刘邓大军连攻4次不下,刘伯承重新部署,第5次进攻,全歼羊山集敌军。

刘邓大军在突破黄河天险后,经28天激烈的连续战斗,歼敌9个半旅和4个师部,共5.6万余人。

蒋介石急忙于7月20日从南京飞往开封,从山东、洛阳、郑州、西安等地东拼西凑地调了20万人军队,包括5个集团30多个旅的庞大兵力,分5路向郓城、巨野地区实施分进合击。

毛泽东于7月21日在陕北靖边县小河村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贺龙、习仲勋、王震、陆定一、陈赓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制定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作战方针。三军配合是:以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由陈赓、谢富治率领太岳兵团主力为右后军,趁胡宗南陷在陕北,豫西敌军处境不利的时机,以雷霆万钧之势,从晋南渡过黄河挺进豫西,依托伏牛山作战,创建豫陕鄂根据地;由陈毅、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军,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两翼牵制是:彭德怀率领陕北野战军出击榆林地区,调动进攻陕北的胡宗南集团北上;山东解放军在胶东展开攻势,把进攻山东的国民党军引向海边。中共中央一再要求做到:两翼配合中间,三军确保主力。毛泽东非常形象地打比喻说:“蒋介石伸出两个拳头打我们,一个在山东,一个在陕北。好得很啊!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的战略方针,就是要紧紧地拖住这两个拳头,让刘邓进军中原,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周恩来接着说:“刘邓直插大别山,朝蒋介石的胸膛刺进一刀!陈赓、谢富治兵团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再砍他一刀!陈毅、粟裕大军进入鲁西南,挺进豫西,再扎他一刀!这三路大军,在战略上就布成了‘品’字阵势,互为犄角,协力配合,在南起长江,北至黄河,西从汉水,东到黄海的中原大地上,向敌人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毛泽东又面对陈赓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一定搞得敌人手忙脚乱,到处调兵去堵;胡宗南又被牵在陕北,陷入绝境,豫西敌军不多,是个空子,师出豫西是有战略意义的,进去以后应当放手发展,东向配合刘邓、陈粟,西向配合陕北,东西机动作战,大量歼灭敌人,开辟豫陕鄂根据地。说来很巧,‘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你们将要渡河的地方。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以后就把锅砸了,船沉了,激励士兵不打胜仗决不生还!”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 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

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陈诚是北伐军筹备处主任,他很赏识宋瑞珂的精明和热忱,说:“把他留在我这里。”从此,宋瑞珂便一直追随陈诚,成了“土木系”的中坚骨干,极受恩宠。1944年8月,年仅36岁的宋瑞珂就因抗战有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中将军长,属国民革命军少壮派里的佼佼者,前程无量。抗战胜利后,第六十六军改编为整编六十六师,宋瑞珂继续任整编六十六师师长。该师系蒋校长的黄埔嫡系精锐,配置一流的武器装备,和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比起来,除编制配额略少外,装备和战斗力一点也不逊色。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挺进大别山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挺进大别山 1947年(民国36年)8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刘邓大军向国民党统治地区大别山实施进攻的战略性行动。 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为堵住其黄河防线的缺口,乘刘邓所部集结在鲁西南休整之机,调集8个整编师共18个旅、14万人的兵力,分别由菏泽、定陶、嘉祥、袁口等地,分进合击,企图围而歼之。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的既定方针和当面敌情,以及国民党军企图利用连日大雨,黄河水位陡涨,破堤放水淹没解放军等情况,当机立断,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7日晚,在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黄河渡口进行佯动,以及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于郓城以东地区钳制国民党军整编第5、第85师等部西进的配合下,刘、邓率4个纵队经巨野、定陶间先期跳出合围圈南进。11日,越过陇海路,以第1纵队并指挥中原独立旅为右路,第3纵队为左路,第2、第6纵队掩护中共中原局、野战军指挥机关为中路,向大别山疾进。这时,蒋介石错误地认为刘伯承、邓小平所部是“北渡不成而南窜”,即以12个旅为第1梯队、以8个旅为第2梯队,先后尾追刘邓大军;另以4个旅在许昌、漯河等地侧击,以2个整编师及1个交通警察总队布防于柘城、鹿邑地区,企图围歼刘邓大军于黄泛区。宽20多公里的黄泛区,遍地淤泥,积水没膝,深处及脐,荒无人烟,行军、食宿均十分困难。17日,刘邓大军战胜困难,胜利通过黄泛区。18日,又渡过沙河。20日,部队轻装向汝河急进。至23日,第3、第l、第2纵队在击退国民党军沿途少数阻击部队后,均渡过汝河,逼近淮河。当第6纵队和中原局、野战军直属队到达汝河北岸时,经平汉路赶来截击的国民党军整编第85师已占据了汝南埠等渡口,且后有迫兵3个整编师仅距20余公里。据此,刘伯承、邓小平亲自察看渡口,指挥部队强渡汝河。24日夜,第6纵队一部在炮火掩护下,渡过汝河,夺取子渡口,掩护纵队主力及领率机关安全渡河。至27日,刘邓大军已全部渡过淮河,分别占领固始、潢川等县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象一把利刃插进国民党军的战略纵深。此战共歼敌8500人,其中俘敌4400人,毙伤4100人。但是刘邓大军也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失,军队伤亡过半,并且失掉了所有的重武器. 点评: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一创造性的战略决策、独特的战略进攻样式和丰富的作战经验,给毛泽东军事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此次军事行动之前,毛泽东,邓小平及刘伯承曾经反复研究过,这是一次大胆的军事冒险,甚至赌博.在出发前的誓师大会上,邓小平提出了这次行动的三种可能:一,部队到不了大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23课知识点汇总

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 第23课内战爆发 一、重庆谈判 1、目的: (1)国民党: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 2、结果:(1)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双十协定”) ①时间:1945年10月10日 ②内容:双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独 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案。 (2)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①时间:1946年1月10日 ②地点:重庆 2、意义: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 P111材料研读:说说大家为什么都认为这是中国的一件大喜事。 (1)中国人民饱经西方列强的侵略、军阀割据混战、日本法西斯侵略。他们厌倦战争,要求和平民主。(2)毛泽东赴重庆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使人民看到了国内和平、民主和国家统一、富强的希望。 二、国民党发动内战 1、全面内战爆发 (1)时间:1946年6月 (2)标志:蒋介石全力围攻中原解放区 2、发动全面进攻 (1)时间:1946年10月 (2)表现:国民党军队占领张家口,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3、发动重点进攻 (1)时间:1947年3月 (2)表现:发动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作战原则和方针 (1)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2)以运动战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2、战果: (1)解放区军民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①毛泽东、周恩来率总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 ②彭德怀—西北野战军—青化砭、沙家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③华东野战军—山东孟良崮战役。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我眼中的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学生:李东东 所在班级:能源1501 学号:41504617 一、选题背景 大别山是一块被鲜血染红的革命圣地,这里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黄麻起义的策源地,是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五师的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更是是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主阵地。而我本人也来自于位于大别山生深处的全国第二大将军县——安徽省金寨县,自小就是听着鄂豫皖根据地和刘邓大军长大的。特此搜集更加详尽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 二、介绍 解放战争第二年,随着整个形势的变化,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毛泽东主席紧紧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及时规定了解放战争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彻底破坏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战略方针。”为了进攻中原,取得变化全局的作用,首先决定进攻大别山。大别山属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地,是一个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

如果能占领大别山,就可切断国民党军津浦、平汉和陇海三条交通线,还能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其实在我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陕北的困难,当时中原解放区相继遭到国民党重兵围剿,中央甚至主动撤出来延安,可见当时整个中原解放区的压力很大,而刘邓大军如果重兵直指大别山便可以迫使敌人的主力从山东、陕北回援,从根本上改变战局。 但是今天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小时候我听说过刘邓大军其实当时在家乡取得的战果并不好。我的太爷爷曾经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也参加过当地的游击队,随着后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之后,国明党依靠小保队对当地实施了残酷的报复。也就是从那时起,我们举家逃进了深山,躲避当地的国民党的追查。 其实在1947年6月刘邓大军出征前,总兵力为28万,数全军第一。到解放战争第二年结束时,我军正规部队总数由一年前的103万发展到149万,增长45%以上,中原野战军却降为不足15万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刘邓大军军转战大别山过程中的严重减员是主要原因。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人员、装备遭受重大损失,作战能力严重削弱,不过如果说,建立大别山根据地是实现战略目标所必需或最佳选择,那么这种牺牲也是必然代价。 刘邓大军为创建大别山根据地付出巨大代价,个人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 第一,大别山的地形特点,不适合于我大部队运动作战。大别山地形复杂,从总体上看仅适于游击战争而不适合于大兵团运动作战。大军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血铸军纪救危局 千里挺进大别山 2017年是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70周年。1947年6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吸引和调动国民党南线全部兵力于周围,建立了拥有2000万人口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从根本上撼动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实现了党中央经略中原的战略目标,成为中国革命战争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大别山地区是老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李先念领导的新四军第五师都先后在此建立 过根据地,由于我党在此建立根据地后接着又进行转移,所以每次撤走后国民党都会卷土重来,对根据地人民实行残酷的反攻倒算,实行骇人听闻的白色恐怖,农村革命力量几乎被消灭殆尽,老百姓都被国民党杀怕了。刘邓部队初到大别山时,老百姓一见就跑,而且是整村整村往山里跑。部队行军打仗,别说老百姓支前抬担架,就连找个向导都非常困难。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革命势力再起,国民党在此建立了牢固的统治基础,实行保甲联防“五家连坐”,并建有危害极大

的各级民团组织,统治基础十分深厚。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发动群众工作极难进行。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部队供给困难,减员?乐兀?装备奇缺,邓小平根据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在向中央军委的报告中提出了两条打算:一是多打胜仗,“如果我们不在半年内歼灭10个旅以上的敌人,就无法使得群众相信我们不会再走而敢于起来斗争”,这一条通过10万将士的浴血奋战很快做到了;二是严守群众纪律,“这是树立良好影响,使群众敢于接近(我军)的先决条件。”“一切为了在大别山站住脚!”为了落实这一条,刘邓首长亲自给跃进大别山的部队“约法三章”:枪打老百姓者,枪毙;掠夺民财者,枪毙;强奸妇女者,枪毙。邓小平还亲自部署成立执法小组,严厉惩处违反纪律者。以下就是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四则严肃军纪的真实故事,对今天的人民公仆如何做到刚正廉洁,始终敬畏百姓,夯实执政党的根基依然有很强的示范借鉴功效。 含泪枪毙赵连长 1947年10月13日,刘邓大军司令部到达黄冈总路咀镇,只见镇上的老乡早已跑光了,空荡荡的镇子里店铺关门,街上没有一个行人,一片冷清肃杀。此刻,刘邓首长忽然看到一个解放军战士用步枪挑着一匹花布和一捆粉条,腋下还夹着几张纸,大摇大摆地从一家店铺走出来。邓小平见状脸色

2018年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一、教学目标 1. 情感目标:体会中国军民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2. 知识目标:掌握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的经过和意义。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经过和意义。 3. 过程目标: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和评价历史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2.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自由阅读法等。 四、教学设计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习近平与连战握手照片。 师: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谁?国共两党领导人的这次握手发生在什么时候? 图片中的人物分别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照片发生在2015年9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时,是国共两党领导人的又一次握手。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党派,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换来的。”的确如此,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组织的正面战场,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两党相互配合,共赴国难驱逐日寇。首先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2、指出本课由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组成,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图片人物,感知人物与历史史实的关联。在老师详细的讲解下,带着立场学习本课。 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目标展示任务明确 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的经过和意义。(重点) 2、了解第三次长沙会战的经过和意义。 3、体会中国军民在民族危亡时刻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4、正确评价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难点) 【学生活动】阅读本课学习目标,明确重点与难点,带着任务学习本课内容。第二环节:背景分析整体感知 展示图片:日本侵略中国形势图 师:根据前面所学,同学们知道了自“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开始了对中国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先后挑起了“七七事变”、发动了“淞沪会战”等,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华北以及华东地区。为了加紧侵略中国,日本军部继续向我国南部侵略,同时紧逼国民政府陪都重庆,于是,便有了本课的三次战役。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前面所学,整体把握三次战役的大的历史背景, 第三环节:战役分析重点掌握(一)台儿庄战役胜利舞人心 1、背景分析: 师:展示《徐州会战前期形势图》,找出徐州的地理位置,明确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提问:

2019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六单元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同步作业

2019年秋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同步作业 一、选择题 1.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此前所未闻者……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报道反映的是正面战场上的哪次战役?() A.淞沪会战B.徐州会战C.武汉会战D.长沙会战 2.1937年11月28日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但十周之英勇抵抗,已造成中国堪称军事国家之荣誉,……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此报道所描述战役的意义在于() A.标志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D.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3.《李宗仁回忆录》中写到:“我军人数虽少,装备虽差,但是我们是保国卫民与侵略者作殊死战的哀兵……加以我们在指挥上对本军量力而用,上下一心对敌情判断正确,发挥了内线作战的最高效能,故有台儿庄的辉煌战果。”这个“辉煌战果”是() A.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B.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 C.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D.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 4.下列关于台儿庄战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第一次大规模抗击日军侵略的战役 B.歼灭日军4万人 C.台儿庄战役总指挥是彭德怀 D.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 5.“台儿庄的中国守军顽强抵抗,组织敢死队,进行殊死反击。”“(第三次长沙会战中)将士们誓与长沙共存亡,炊事兵、马夫都加入了战斗,最终全团仅剩58人”这表明() A.中国军队英勇抗敌 B.敌后民众积极抗战 C.国民政府妥协退让 D.日本军队节节溃败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备课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论刘邓挺进大别山是否有必要性 应该说已经到了战略反攻的时候。在根据地作战,虽然有人民的后勤支持,但是破坏、打烂的是根据地的经济,敌我吃的是根据地的粮食。战略反攻,破坏、打烂的是蒋统区的经济,敌我吃的是蒋统区的粮食。 根据回忆,当时已经到了根据地经济山穷水尽的地步,战略反攻已经不可避免。当然,怎么战略反攻更好,我不是军事家不好说。 刘邓大军其实是突围,否则的话部队很有可能遭受更大损失。8月下旬,解放军进入大别山。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民主政权,站稳了脚跟。一把锋利的钢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腹之处。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统一解放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国民党经过了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之后,已经没有力量对我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双方处于了战略相持阶段,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通过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也是为了打破对我中央苏区的封锁,于是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就是命令刘邓率部南渡黄河以大别山为目标,创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象刀一样将敌人的封锁线一分为二,并有力的牵制住敌人的主力部队,进而为全面反攻创造更加有利的形式。所以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战略的需求,势在必行,不过损失一定很大,风险也很大。当时毛泽东对这次行动做了三种估计,一是刘邓大军全部被歼,残余部队留在原地开展游记战争。二是损失巨大,但能到达大别山区,在局部创立根据地,也可牵制住敌人一部分兵力。三是达到作战目标,成功创立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并将敌人主力完全牵制。从结果来看,应属于第三种,所以此战略正确。 国民党在军事上屡吃败仗,国共双方武装力量的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蒋介石的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430多万,降为370万,其中正规军由200万降为150万。整个战场上能机动的兵力只有40个旅左右,即除南线的顾祝同系统、胡宗南系统尚有兵力可以作战役进攻外,南线的程潜系统,北线的孙连仲、阎锡山、傅作义和东北系统,大体均取守势。在后方担任守备的只剩25个旅,而且分布在从新疆到台湾等13个省的广大地区。而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奋战,力量获得迅速发展,总兵力已达到了195万,其中包括正规军100万以上,正规军的兵力已经接近国民党正规军的兵力,而且,这些兵力,可以全部用于机动作战。解放军士气高涨,斗志昂扬,无后顾之忧。 由于国民党部队的大部分主力被吸引并牵制在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5月8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了致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的电报,命令刘邓所部争取在6月1日前休整完毕,6月10日前渡河,向冀鲁豫区与豫皖苏区之敌进击,第二步向中原大别山进击;陈粟部准备于6月10日以后配合刘邓大军大举出击。 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6个纵队共13个旅,计13万人,从临濮集至张秋镇150余公里的地区,强渡黄河。蒋军河防战线,全线崩溃。7月1月,刘邓大军已深入蒋军防区50公里以上,负责河防的国民党整编55师、68师,在刘邓大军强大火力袭击之下,不顾违反蒋记国防部的严令,虚晃三枪回头便跑,不及逃跑者悉数被歼。55师师长曹福林及残部被围于郓城孤城中;敌181旅旅长米文和则于深夜仓皇放弃鄄城向菏泽逃去。解放军一部进驻鄄城后,乘胜长驱直入,进到菏泽城郊。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等基本史实,指导学生在了解 史实的基础上,提高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相关的地图、图片和视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和表达历史观点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正面战场抗战的史实,体会抗日将士在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国家、民族利益高于党派、阶级利益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你知道右图中的指挥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 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台儿庄战役》 2.教师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提示:日本企图把从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路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

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3.学生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4.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5.教师强调: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目标导学二:武汉会战 1.教师讲解: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2.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说一说武汉会战中的著名战役。 提示:万家岭大捷。在江西万家岭,中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将日军一个师团分割包围,取得了歼灭日军3000余人的万家岭大捷。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武汉会战》 4.教师提问:武汉会战的结果如何?有何影响? 提示:整个战场对中国不利,武汉陷入日军的三面包围之中。中国军队于1938年10月有序撤离武汉,武汉会战结束。武汉会战使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方针彻底破 灭。 5.教师讲述:武汉会战后期,日军占领广州。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之下,日军占领了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广州、武汉失陷后,日军兵力严重不足,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 目标导学三:第三次长沙会战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说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基本情况。 提示: 时间1941年12月 经过日军调集10余万兵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沙城下 鏖战,打退增援长沙的三路日军和长沙外围的日军。中国军队发起全线反击,获得会战胜利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17页到121页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如此艰苦,而毛泽东和党中央却一直留在了陕北,意义何在? 毛泽东、周恩来等不顾个人安危,留在陕北与敌人周旋,指挥全国战场,充分体现了伟人的风范,不仅极大的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也是我军能战胜敌人的重要精神力量。 解放战争进行到1947年6月,全国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国民党军总兵力下降到370万人,战略机动能力大为减弱,战斗力下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增加到195万人,机动作战兵力已超过国民党军。解放区大部分地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后方更加巩固;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人民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形成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蒋介石政府已陷于全民包围之中。 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毅然作出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决策,规定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针对敌我双方战略态势,决定将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指向既是国民党军的要害又是其薄弱环节的中原地区,并确定了“三军配合、两翼钳制”的战略部署:以刘邓大军实行中央突破,以跃进方式挺进大别山,建立根据地;以陈谢大军直出豫陕鄂边界地区,在豫西、陕南建立根据地;以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边区,扩大原有根据地。三路大军在中原地区互为犄角,紧密配合,在长江、淮河、黄河、汉水间开辟新的中原解放区。另以西北野战军攻打榆林,调动进攻陕北的敌军北上;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在胶东作战,继续把进攻山东的敌军东引,以策应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行动。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开始? 1、中共中央 转战陕北 ①中共中央为什么主动撤离延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主要领导人: 、 率中共中央陕北,指挥全国战场。 ③结果:西北野战军在 指挥下,粉碎了敌人的对 解放 区的重点进攻。 ④意义:极大地鼓舞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良崮战役 时间:________年 指挥者: 、 结果:将国民党整编 师在 地区全部歼灭,粉碎了敌人 对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5、千里跃进大别山 时间:________年____月;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率 野战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于8月底胜利到达___________。 意义:揭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序幕。

b8晋江首峰中学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学习难点:正确的战略和战术是引导战争和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 【知识框架】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一)背景:国民党全面进攻失败,转为重点进攻 1、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延安 2、中共中央决定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 (二)概括周恩来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的作战 3、彭德怀等指挥西北野战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 点进攻 二、孟良崮上火如潮 (一)时间:1947年 (二)指挥者:陈毅、粟裕 (三)结果:解放军各路部队,仅用三天时间,全歼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三、千里跃进大别山 (一)时间:1947年6-8月 (二)指挥者:刘伯承、邓小平 (三)过程:突破黄河天险进行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 (四)影响: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设问导读】 粉碎

过一个月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后,迈开大步南下,开 【巩固训练】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那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插上一刀指的是…………………………………………………………………………………() A.挺进大别山 B.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 D.辽沈战役 2.解放战争时期,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A、转战陕北 B、渡江战役胜利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三大战役开始 3、以挺进大别山为先声,解放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是因为解放军从此()A.从北方插入南方 B.渡黄河逼近长江 C.由分散作战转为集团作战 D.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反攻 4.图表明()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A.解放战争正式爆发B.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C.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 D.渡江战役全面展开 5.下图是毛泽东和蒋介石的合影,此相片拍摄于() A.北伐战争时期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胜利后D.解放战争胜利后 二、辨析题 1、抗日战争时期的百团大战中,人民解放军战士张勇消灭了大量的日伪军。 错误:。 理由:;

2019中考历史二轮练习分考点练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doc

2019中考历史二轮练习分考点练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右图所示的重大军事行动,标志着 A、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B、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开始 C、淮海战役结束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参考答案]A 2.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开始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标志是 A.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晋冀鲁豫野战军跃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B 3.人民解放战争中直逼南京、武汉,揭开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是 A、粉碎重点进攻 B、三大战役 C、千里跃进大别山 D、渡江战役[参考答案]C 4.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的是 ①彭德怀②贺龙③刘伯承④邓小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5.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是指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参考答案]C

6.在解放战争中,揭开全国战略反攻序幕的是 A、三大战役 B、渡江战役 C、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D、百团大战 [参考答案]C 7.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插上一刀”的军事行动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人民解放军发进辽沈战役 D、人民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 [参考答案]B 8.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曾非常形象地比喻:“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是指 A、挺进大别山 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参考答案]A 9.漫画《沉重的铁锤连续地搭在蒋介石的脊骨上》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你认为这一历史事件是 A、红军接连四次粉碎了蒋介石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围剿 B、彭德怀率领西北野战军,粉碎了敌人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 C、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 D、除台湾和少数海上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获得解放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同步练习1(北师大版八上)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基础巩固题 1.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发生于 ( ) A.1945年 B.1946年 C.1947年 D.1948年 2.年月底,刘邓大军胜利进入,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3.下图是“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图”,请填出: (1)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的重要战役的名称: A. B. C. D. (2)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主动撤离的地点是: E. 4.1947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解放战争的中央领导人是 ( ) A.毛泽东、周恩来 B.周恩来、朱德 C.毛泽东、朱德

D.刘伯承、邓小平 5.解放战争时期,在陕北与敌人周旋的人民解放军是 ( ) A.中原野战军 B.晋冀鲁豫野战军 C.东北野战军 D.西北野战军 6.下列示意图反映的是 ( ) A.徐州会战 B.解放军挺进中原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的地区是 ( ) A.东北解放区和中原解放区 B.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 C.西北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 D.华北解放区和华中解放区 8.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不包括下列哪路大军 ( ) A.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B.彭德怀、贺龙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C.陈赓、谢富治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D.陈毅、粟裕指挥的人民解放军 9.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天险是在 ( ) A.山东 B.河南 C.山西 D.河北 10.解放军能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正确的战略战术 B.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C.国民党指挥失误 D.美国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11.1947年,陈毅等指挥华东解放军全歼国民党最精锐部队之一整编七十四师。这是在 ( ) A.青化砭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羊马河战役 D.沙家店战役 12.指挥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的是 ( ) A.彭德怀、贺龙 B.陈毅、粟裕 C.刘少奇、邓小平 D.刘伯承、邓小平 强化提高题 13.在解放战争中,打破国民党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的事件是 ( ) A.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进攻 B.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淮海战役取得成功 14.1947年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形成鼎足之势,其最大的意义在于 ( ) A.揭开了全国性反攻的序幕 B.直接威胁到了南京和武汉 C.迫使国民党军调主力回援 D.是人民革命战争的大转折 15.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主要是因为 ( ) A.想攻占延安和沂蒙山等战略要地 B.想迅速结束战争 C.迫于兵力不足 D.孟良崮战役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由于战线拉长,兵力不足,被迫将其全面进攻改为对山东和陕北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蒋介石企图利用其34个旅共25万人的兵力,在3天内攻占延安,在3个月内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文档资料

羊山战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战 “狼山战捷复羊山,炮火雷鸣烟雾间。千万居民齐拍手,欣看子弟夺城关。”这是刘伯承元帅写在解放战争期间的一首著名诗篇。元帅在诗中提到的“羊山”,指的是著名的羊山战役。此役是刘邓大军从鲁西南千里跃进大别山前的最后一场恶战,虽然此战“是我们打得最苦的一仗!阵亡的战士最多!”(刘邓大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语)但最终还是取得了完胜,全歼国民党军整编六十六师2.3万人,俘虏了该师中将师长宋瑞珂。此战结束后,刘邓大军挥戈南进大别山,直捣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正式开始。 刘邓大军围羊山 1947年6 月30日晚,在黄河北岸,随着一声号令,刘邓大军(晋冀鲁豫野战军)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构想和部署,出敌不意,势如破竹,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自以为可抵40万大军的“黄河防线”,进入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序幕。蒋介石大呼“不好”,觉察出解放军有藉由鲁西南“南犯”、在他的统治核心地区“钉钉子”的战略意图,急忙调王敬久率第二兵团的整编三十二师、整编六十六师、整编七十师(均为军的编制)等重兵云集鲁西南,欲消灭刘邓大军或迫使他们退回黄河以北。 刘伯承和邓小平心中明白,如果不在此地将这些围堵之敌消

灭,挺进大别山将成为一句空话,于是发起鲁西南战役。自7月2日起,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郓城之战、菏泽之战、定陶之战、巨野独山集、六营集之战等战斗,并取得节节胜利。至7 月中旬,王敬久的整编三十二师和整编七十师已被全歼,唯有最精锐的整编六十六师还未“伤筋动骨”。 整编六十六师师长宋瑞珂,是地道的山东青岛市人。少时因家境困难,没读几年书就缀学进工厂当了名学徒工,后经人举荐考入黄埔军校3期,毕业后留校任内务长官。北伐开始后,他几次打报告请求参加北伐军,学校不允。他说动了校医,开了张“患肺病”的证明递了上去。学校教育长也知道这是一纸假证明,但终被他感动,批准了他的请求。 当时,陈诚是北伐军筹备处主任,他很赏识宋瑞珂的精明和热忱,说:“把他留在我这里。”从此,宋瑞珂便一直追随陈诚,成了“土木系”的中坚骨干,极受恩宠。1944年8月,年仅36岁的宋瑞珂就因抗战有功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中将军长,属国民革命军少壮派里的佼佼者,前程无量。抗战胜利后,第六十六军改编为整编六十六师,宋瑞珂继续任整编六十六师师长。该师系蒋校长的黄埔嫡系精锐,配置一流的武器装备,和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比起来,除编制配额略少外,装备和战斗力一点也不逊色。 蒋介石在1946年6月撕毁“双十停战协定”,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宋瑞珂积极追随蒋介石的内战路线,多次率部进攻解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第23课 走向战略进攻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山东重点进攻的史实。 3,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突破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由此揭开了我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序幕的史实。 过程与方法: 1,联系旧知识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我双方的实力、战略态势,采用问题解决法,结合教学地图,探讨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原因,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2,在分析全国战局变化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了解陕北战场和山东战场的情况。3,根据解放战争第二年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形势变化,分析指出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原因和有利条件。结合地图,讲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经过,并指出其意义。 4,培养学生认识历史地图并结合地图叙述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解放战争初期粉碎敌人的重点进攻、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军事行动及其所取得的伟大胜利,让学生深切感受当年宏阔的历史场景,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用兵如神”的智慧。 2,通过分析解放战争初期敌强我弱形势下,我军能利用有利条件、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取得胜利的史实,培养不畏困难、冷静、机智、乐观、坚毅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视图能力和结合地图叙述史实的表达能力。 2,知道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是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教学基本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全面内战是什么时候爆发的?爆发标志是什么?战争初期形势如何? 师: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被粉碎后,他们不得不收缩战线,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那么,人民解放军又是如何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并使解放战争走向战略进攻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 二,感知理解 1,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多媒体展示《中共中央转战陕北路线示意图》。 师:全面内战爆发后,我军很快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迫使蒋介石收缩战线,改为重点进攻,其中重点之一就是陕甘宁解放区。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了25万人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并攻占延安,而留守陕甘宁的人民军队只有2.5万人。在这种形势下,是守还是撤额? 该撤。在这种形势下,死守只是无谓的牺牲,要灵活一些,不要把占领土地看的那么重,而要找机会消灭敌人。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优质教案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 难点:正确评价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全面抗战爆发后,侵华日军大举进攻,企图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中国军队面对日本的疯狂进攻,先后组织了一系列著名会战。你知道左图中的指挥 官指挥了哪次著名的战役吗?他所代表的中国军人是怎样英勇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台儿庄战役 1.教师展示:《台儿庄战役形势图》 并提问:日本进攻台儿庄的意图是什么? 学生回答:日军企图把山东半岛登陆的一部分日军,同津浦南下的日军会师台儿庄,合攻军事要地徐州,从而打通南北战场。 2.教师指导: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简要复述台儿庄战役的经过。 学生回答:1938年3月,北路日军孤军南进,向台儿庄发起攻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同日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与此同时,中国军队主力完成了对日军的包围,发动了全面反攻,日军被迫撤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歼敌1万余人,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的胜仗。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①中国军队的英勇作战;②第五战区司令官李宗仁指挥得当;③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有力配合;④正确地把握了战机。 4.教师强调: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目标导学二:保卫大武汉 1.教师讲解:武汉地处中国中部,是平汉铁路和粤汉铁路的重要交通枢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1938年6月,日军大举进攻武汉,中国军队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武汉会战。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答案

第23课走向战略进攻 【认定目标】 1.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 2.知道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我军战略进攻得的序幕。 【自主学习】 一.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胡宗南发给蒋介石的电报:“共军之老巢延安,于本日上午十时为国军完全收复……据初步统计,共军伤亡约一万余,投诚二千余。国军乃于本日上午十时,完全占领延安。刻正抚辑流亡中。” 胡宗南命人起草在延安的“施政纲领”,要求“要比共产党还革命”,以“彻底实行三民主义”为主旨,要点包括“实行政治民主,穷人当家作主”;“豁免田赋三年,实行耕者有其田”;“普及教育,村办小学,乡办中学,县办大学”;“不吃民粮、不住民房、不拉民夫、不征民车”,以及“拥护国民党”和“拥护蒋主席”等等。 胡宗南最得意的举措是在延安开设了一个“为人民服务处”。服务内容包括发放赈济、免费治病、代写书信等等。延安城内不管男女老幼,只要来就发给救济金法币二十元,或者布二尺,或者米二升。“为人民服务处”门口拥挤了几天之后,胡宗南发现这样发展下去实在难以承担,更重要的是民众依旧不说国民党好话,所有的服务内容只好停止。 问题1.“国军乃于本日上午十时,完全占领延安”,这是哪一年、月的“上午十时”?真是情况是怎样的? 1947年3月; 真实情况:1947年3月,国民党集中25万兵力,向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解放军西北野战部队只有两万多人,处于绝对劣势,大地当枪,中共中央决定诱敌深入,主动撤离延安。 2.胡宗南“抚辑流亡(追击残敌)”却得到了怎样的结果? 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等指挥下,经过五个月连续作战,进行了四次大的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队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胡宗南的“施政纲领”、“为人民服务处”说明了什么问题? 国民党也想收买民心。(只要有道理即可)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分析 英语1301 张梦瑶29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样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为转入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影响战略决战的主攻方向,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攻击,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在刘邓挺进大别山之前,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接近平衡,而战争主要在解放区进行,这样就极大地加重了解放区的战争负担。蒋介石的战略企图是,集中主力于陕北、山东两翼,实施进攻,而将南线我军压缩在“乙”字形的弧内,聚而歼之。联系两翼的战线中央,则凭借黄河天险只部署少量兵力防御,就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中央部分就成了要害和薄弱部分。而刘邓大军所在的晋冀鲁豫战场是连系东西两战场的中间地带,正像这个哑铃的“把”。这也是国民党军兵力较为空虚的一段。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及时抓住战机,发展有利形势,果断地决定: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开始转入战略进攻,把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毛泽东早已考虑成熟:战略进攻大别山区。大别山雄峙于国民党首都南京与长江中游重镇武汉之间的鄂、豫、皖3省交界处,是敌人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那里崇山峻岭,绵延不绝,是革命老根据地,群众基础好,解放军容易立足生根。占据大别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沙,瞰制中原。毛泽东提出,进军大别山应采取跃进的方式,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先占领广大乡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然后再夺取城市。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人马强渡黄河,开进鲁西南,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于8月7日黄昏从鲁西南出发,开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经过20多天急行军,战胜了敌人的前堵后追,越过陇海路、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汝河、淮河等一道又一道障碍,于8月27日胜利进入大别山区。在此期间,陈谢集团往返于潼关与洛阳间连续作战,歼敌3万余人,使敌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整编师和在陕北、晋南的两个旅回援。9月上旬,陈毅、粟裕率黄河北岸的华东野战军第6、第10纵队和特种兵纵队主力南渡,会同原在鲁西南地区的5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组成18万人的西线兵团,并在菏泽以东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57师,迫敌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整编师增援。接着,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协调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