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1)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1)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1)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电磁波的产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2.电磁波的传播知道电磁波怎么传播,了解描述电磁波的物理量,以及电

磁波的传播特点

3.电磁波的家族和应用知道电磁的波谱,了解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

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从疑问中导入课题电磁波

Idu-I

探究点一电磁波是怎么样产生的

活动1: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实验1: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

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实验2: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活动2:看完以上两个实验,那么思考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请看看演示。打开收音机

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

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 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它

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探究点二电磁波是怎么样传播的

活动1: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

(启发:回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

实验1: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塑料袋,再放入水槽中,打电话请寻呼台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液体中能够传播。

实验2: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密闭的木制的盒子里,呼叫,能够收到信号。

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固体中能传播。

实验3:把无线寻呼机放在真空罩中,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

活动2: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但是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

员在月球上可以用电磁波来通信。 大家看屏幕(微机模拟不同形式的电磁波),观察到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看到一圈一圈明暗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

看到一圈一圈凸凹相间 的状态向外传播。

教师归纳总结:凸凹相间说明有凸起部分和凹下部分, 这样向上部分就形成像山峰似的浪 尖,叫做波峰;向下部分就形成凹谷, 叫做波谷。每上、下振动一次就形成一个波峰和波谷,

若上、下振动若干次,那么这列水波就以波峰一波谷一波峰一波谷向外传播出去。

波谷数),叫做频率(f )。电磁波频率的单位也是赫兹( Hz ),也可以用千赫(kHz )和兆赫

(MHz )。

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 C,它等于波长 入和频率f 的乘积:c=入f , c=2.99792458 X 108 m/s= 3 X 105

km/s

f i 解,单也:Hz

A ;浓迟真空或空气中为3X10WS

探究点三电磁波家族和应用

电磁波是个大家族,通常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频率为数百千赫至数百赫的那一 部分,叫做无线电波。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天线, 它们有的是发射电磁波的,有的是接收电磁波的, 我们就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中。

抽抽真空

相邻两个 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叫波长(

入)。波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

在真空中能够传播。

10? 10 1 10,-* 1 旷10-* 10-^ KT* nr^ 1讯1^* 1^'? ICrTT、町1『耳'焉£电直' --- J i命—鼻佛' "町庫光-重*"¥"才右姑一■當I

MW SW VHF U HF < 章1

1TV> 亠:a 小

■L ..... L-- J __________________ _ 伸10* iigi'o 何’

IfliP—10? Ifli* 叩* (0** W" 10'*

?空[事〕

胃棍X網绘

收音枫1无蔭电: 現热ffi

板书设计

电磁波的海洋

「电鸞波的产临:昴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仝在空

波电礁

渋的V

海传播

直空中传播

菽速汕=fA

间《起电《波

「电歳液的传播不需藝介质,电礙渡可在

頁农中电磴波的传播速度:* =?卿西剖5S

X lflPni/s=?3X lo^ni^

电廳波舜庭和应用

教学反思

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由于学生可能对能深入体会到电磁波的存在。根据教材内容在安排本节时,

课的,并通过事例和演示实验的方法,注重让学生在从身边的知识、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到新生事物的思想。

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生活,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为学生学习无线电知识,做好了铺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更生动的了解知识。

电磁波”这个名词还有些陌生,并不是由

学生身边生活事例来引入新LW

九年级物理全册第21章+信息的传递+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案+新人教版

《电磁波的海洋》 课题§21~2 电磁波的海洋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展现,让学生经历了“观察—思考—结论”的过程。由于物理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和广泛的联系,在课堂上不可能将庞大数量的信息在有限的时间内塞给学生。因此必须改变“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应该让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补充材料来收集各种形式的信息,同时开展调查研究和讨论展示进行学习。本节课对学生知识层面的要求不是很高,但本节课可以很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的精神。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电磁波的海洋里,收音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等等都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但电磁波是什么?学生往往感到迷惑,它是怎样产生的?这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这一节所讲的知识大部分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但学生又无法用视觉、触觉去认识,因此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通过对图片的分析、实验演示,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知识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等特点,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教材分析 本节为初中物理九年级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学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思考。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渗透在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虽然学生对信息传递的工具较为熟悉,但对信息传递的技术却知之甚少,通过学习让学生对电磁波有初步了解,为学生学习无线电知识做好铺垫,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思想。相比之下,在概念的引入上比较直截了当,教材更注重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教学知识与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电磁波的海洋》说课稿

《电磁波的海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电磁波的海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由“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两部分构成。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课《电磁波的海洋》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2.教学难点重点 (1)难点:①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到电磁波的存在; ②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自然奥秘的探索的兴趣。 (2)重点:①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②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②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③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④常识性了解c=λf; ⑤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 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知悉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培养学生想像与实践结合的科学学习态度; ②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 ③通过动手实验证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生活的兴趣。 4.教具与学具 电视塔图片、手机(两部)、收音机、真空罩、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学生收集的资料、投影仪和课件等。 二、说学情

八年级物理电磁波的海洋练习题

节节练--电磁波的xx2 一、填空题 1.木棍在水面振动会产生________;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在空气中形成 ________。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________。它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是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感觉到它,所以它是______________。 2.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用电磁波来通信,由此可以说明电磁波可以在 ________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________km/s,是宇宙间物质运动的________速度,与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相同,由此可知光也是 ______________。 3.电磁波是由方向来回________的电流(叫振荡电流)产生的。电磁波的频率等于一秒内电流振荡的________。电流每振荡一次电磁波向前传播的距离就是电磁波的________。对于电磁波来说,波速、波长、频率的关系是_______。 4.电磁波跟光一样如果遇到尺寸明显大于波长的障碍物就要发生 ________,雷达就是利用电磁波的这个特性工作的。理论证明,波长越短的电磁波,传播的直线性越好,反射性越强,因此雷达用的是______________。 5.某观测站的科研人员,有一次用雷达探测高空的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雷达把短暂的无线电脉冲发射出去,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无线电脉冲波,经分析仪器的记录,时间为0.008 s,则这颗卫星到雷达观测站的距离是 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6.在证明磁场的存在时,我们将小磁针放到磁体附近,可以观察到小磁针受到磁场力的作用,北极所指的方向发生了偏转,由此我们说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如何证明电磁波的产生,小墨同学说了以下几种现象,你认为正确的是 A.高高耸立的中央电视塔上的天线 B.在电话机中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 C.电视机上安装的天线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第二节 电磁波的海洋导学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信息的传递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导学案新人教版 1、了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会用c = f 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3、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学习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学习难点:使学生切切实实体验到电磁波的存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自然奥秘的探索的兴趣。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活动2:阅读课本99页完成填一填: 2、电磁波的传播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它在真空中传播。(选填能够或不能够)速度是 3、波长、波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其中是不变的。其中f的单位是,λ的单位是,c的单位是。合作探究: 1、有时我们在打开日光灯的时候,正在广播的收音机会发出“咔咔”的响声,这是为什么? 2、在物理课外小组活动中,张英杰同学亲自动手制作了一台极简单的收音机、后来在试听的过程中发现,这台收音机能同时听到许多电台,彼此相互干扰,无法正常收听、请你分析一下,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当堂训练: 1、木棍在水面上振动产生波;说话时的声带振动在空气中形成波;当导体中有的电流时,在它周围的空间里就会激起、 2、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如果要相互交谈,不能直接进行,而是要用来传递信号、这说明声波的传播介质;而电磁波的传播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 3、在“众志成城、抗击非典”的战役中,科研部队针对“SARS”的早期症状研制出一种红外线测温仪。与可见光一样,红外线是一种波,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波长约为10μm,频率约为赫兹。 4、单位换算:(1) 103、8 KHZ= HZ= MHZ;(2) 0、725 MHZ= HZ= KHZ、 5、电磁波是个大家庭,通常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等信号传输的那一部分,叫做、是频率为千赫至千赫之间、 6、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北京发射的信号通过通信卫星会转到上海被接收、实现这种信号传递的是( ) A、超声波 B、次声波 C、声波

初中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

够收到信号。 实验说明,电磁波在真空中能够传播。 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但是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用电磁波来通信。 2.波长、频率与波速 大家看屏幕(微机模拟不同形式的电磁波),观察到什么? (1)波峰──凸凹相间说明有凸起部分和凹下部分,这样向上部分就形成像山峰似的浪尖;波谷──向下部分就形成凹谷。 (2)波长(λ)──每上、下振动一次就形成一个波峰和波谷;若上、下振动若干次,那么这列水波就以波峰—波谷—波峰—波谷向外传播出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叫波长。 (3)频率──波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f); (4)波速──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c。 它们间的关系为:: c=λf。它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

教学反思 这节课比较抽象,因为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如何把电磁波讲直观了,是这节课的关键。 1.通过水波讲电磁波,采用视频或让学生回忆水中波纹产生的原因及过程可以使学生感知 水波的形成,再利用类比推导出电磁波的形成,这样学生接受起来,比较自然。

2.把电磁波的传播多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得出。一方面我多做了一些能证明电磁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的实验,另一方面我还通过举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电磁波的传播,后者的方法更让人们信服。 3.在对微波炉、雷达知识的介绍时,由于学生见得少,所以效果不好,后来我积极发动学生,让有微波炉的同学介绍其使用方法及使用的便捷程度,起到了较好的互动效果,其实学生自身的不同生活经验本身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资源。

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教案

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教案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许多版本的旧教材中都是选学内容,所以在以往的教学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新教材充分挖掘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讲起,让学生体会到了物理学确实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充分展示了物理学科的实用性、趣味性、实验性和科学性等特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体现出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思想。相比之下,旧教材注重知识的传授,在概念的引入上比较直截了当;新教材则更注重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对电磁波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热爱科学、掌握科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电磁波产生、传播、应用 四、教学难点: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讨论法. 六、教学准备 电视塔图片、手机(两部)、收音机、真空罩、导线、电池、学生收集的资料、投影仪和课件。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 一、电磁波的产生 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二、电磁波的传播 1.电磁波可在真空中传播 2.波速:c=fλ 3.真空中电磁波传播速度: c=3×108m/s 八、教学过程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二十一章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1 . 目前,很多汽车的驾驶室里都有一个叫做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接收器的装置.GPS接收器通过接收卫星发射的导航信号,实现对车辆的精确定位并导航.卫星向GPS接收器传送信息依靠的是 A.红外 线 B.超声 波 C.电磁 波 D . 激 光 2 . 妈妈给小明买了一台平板电脑(iPad),小明发现它可以WIFI无线上网、3G通信、蓝牙三种网络通信技术,通过对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小明知道了这三种技术其实都是利用() A.电磁波B.紫外线C.可见光D.超声波 3 . 2019年2月,华为首次对外发布了折叠屏手机MateX,折叠屏由柔性发光二极管制成,被认为是5G带来的一种新品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发光二极管是半导体材料制成的 B.5G就是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 C.5G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号 D.5G网络将全部采用电缆传输,可大大提高网络速度 4 . 关于信息、能源和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航天器在月球表面可以利用声呐测绘地貌 B.核能和化石能源均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C.未来可能制造出不消耗能量却能不断对外做功的机器 D.固定电话既有发射电磁波的功能,又有接收电磁波的功能 5 . 今年3月30日,我国成功发射第30、31颗北斗导航卫星.北斗卫星向地面传递信息是通过

A.超声波B.次声波C.电磁波D.红外线 6 . 下列关于信息和能源的说法,正确的是() A.石油和天然气属于可再生能源 B.光纤通信的原理是利用光纤中激光的多次反射 C.核电站是利用核聚变释放的能量发电的 D.手机信号下雨天会受影响是因为水对电磁波有屏蔽作用 7 . 关于电磁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波是由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的 B.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C.电磁波只能传递能量 D.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长 8 . 下列有关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见光是电磁波 B.超声波是电磁波 C.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电磁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9 . 关于现代通信和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纤通信传输的信息量很大,主要用于无线电广播 B.卫星通信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通信 C.电磁波的应用对人类有利无害 D.电磁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二、多选题 10 . 关于电与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不能在其真空中传播 B.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1)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电磁波的产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2.电磁波的传播知道电磁波怎么传播,了解描述电磁波的物理量,以及电 磁波的传播特点 3.电磁波的家族和应用知道电磁的波谱,了解电磁波的主要用途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 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从疑问中导入课题电磁波 Idu-I 探究点一电磁波是怎么样产生的 活动1: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实验1: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 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实验2: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活动2:看完以上两个实验,那么思考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请看看演示。打开收音机 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 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 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它 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探究点二电磁波是怎么样传播的 活动1: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探究 (启发:回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同学们交流、讨论后回答: 实验1: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塑料袋,再放入水槽中,打电话请寻呼台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液体中能够传播。 实验2:把无线寻呼机放在密闭的木制的盒子里,呼叫,能够收到信号。 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固体中能传播。 实验3:把无线寻呼机放在真空罩中,呼叫,寻呼机能够收到信号。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21章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的传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电磁波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感受电磁波对科技和生活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电磁波产生、传播、应用。 三、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条件。 四、教学器材:干电池、收音机、导线、手机等。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有线电话是如何将声音传到远方的? 电话传播声音是将声音信号通过话筒转换成电流信号,通过电话线把电流信号传到对方的听筒中,再在听筒中把电流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 (二)引入新课 当你打开收音机、听到的是电磁波传来的声音;当你打开电视机,听到的看到的是电磁波传来的声音和图象;移动电话也是靠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电磁波在信息传递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磁波。 (三)进行新课 1、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尽管你对电磁波已经十分熟悉,但是你知道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吗? 演示实验一: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 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正极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 实验结果:收音机扬声器里发出“喀喀”声。说明产生了电磁波。 实验结论:迅速变化的电流在周围空间产生电磁波。 项目振动源波的形成 水波木棍的上下振动产生水波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电磁波的海洋专题(word版含答案)

2019年中考物理试题分类汇编 ——电磁波的海洋专题 1.(2019凉山州,12)手机APP“抖音”里常有人模仿韩红、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看,他们主要是模仿声音的,我们常常使用手机和家人联系,那么手机是利用传递信息。在生产、生活中,电力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那么发电机是根据原理制成。 2.(2019北海,17)中国援建了巴基斯坦的核电站,核电结的核反应堆利用原子核的(选填“裂变”或“聚变”)释放核能,Wi﹣fi无线上网是利用(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传递信息 3.(2019盐城,16)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并通过中继星传回世界首张月球背面图片。着陆前,探测器在距离月面l5km处启动反向推进器,速度逐步从1.7km/s降为0,在距月面100m处悬停。这里的17km/s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悬停时,反向推进器对探测器作用力________(大于/等于/小于)月球对探测器的引力。中继星利用_______传递信息。 4.(2019菏泽,14)中美经贸摩擦实质上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华为公司的5G通信技术领先世界2-3年,5G技术具有高速率、大宽带和低延迟三大特点。5G手机与基站之间是通过_________实现信息的传递。 5.(2019绥化,11)手机“微信”成为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手机是靠发射和接收传递信息的。用手机发送微信时需要消耗电能,电能属于(选填“一次”或“二次”)能源。 6.(2019贵阳,13)2019年1月3日我国自主研发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探测器通过________(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把收集的信息传回地球,为我们揭开了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 7.(2019赤峰,11)用手机通话时,是通过来传递信息的;给手机充电时,消耗的电能属于(选填“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 8.(2019河北,12)卫星是通过传递信息的,它从图10所示位置向近地点运行时势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站在地面上的人观察到同步卫星静止不动,选取的参照物是。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第二十一章第2节教学设计课题电磁波的海洋 核心素养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提高学生应用科学文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通过对电磁波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热爱科学、掌握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电磁波产生、传播、应用。2.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条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实验、归纳、对比。 教具 学具 多媒体课件,电磁波产生条件演示仪、DVB手持移动电视。 教学过程 引入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完成本节课的预习任 务,反馈预习情况了解本节课内容,发现薄弱点,针对性听课 引入课题[用带DVB移动电视的手机播放 电视节目,大屏幕投影] 用手机看电视,这在多年前还是 一个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经 成为现实。移动电视信号的传 播,离不开电磁波。电磁波是如 何产生的,电磁波在传播过程有 什么规律,电磁波有哪些应用? 学生观察,思考老师提 出的问题。 学生倾听。 通过DVB移动电视这 一新生事物,激发学生 的兴趣,让他们对电磁 波的应用有一个初步 的认识。 肯定大家的想法,又指 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 1

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下面就让我们“听听”电磁波。兴趣。 激疑、提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新课 讲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讲授[板书]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实验] (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演示视频: 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电磁波的产生 实验器材:干电池、小灯泡、钢 锯条、直流电流表、收音机、导 线等。 在钢锯条的一面每间隔2 cm左 右粘上一段透明胶带,如下图。 将收音机调至AM频段,用导线 夹将钢锯条接入电路,小灯泡发 学生听老师介绍实验器 材,观察小灯泡明暗、 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听 收音机的“喀喀”声, 感受电磁波的产生和传 播。 让事实和现象说话,突 破教学难点。

九年级物理信息的传递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最全笔记

电磁波的海洋 一、电磁波 1、电磁波的产生: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产生)电磁波。 注意:“电流的迅速变化”指电流的方向或大小迅速变化,或者是方向和大小同时迅速变化。 2、电磁波的特点:看不见、摸不着,在一定条件下确实存在电磁波,也确实可以给我们传递各种信息,在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移动电话里面发射电磁波的激起靠复杂的电子线路来产生迅速变化的电流。 3、常见的电磁波发射器:广播电台、电视台、移动电话等。 常见的电磁波接收器:收音机、电视机、移动电话等。 二、电磁波的传播 1、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波速、波长和频率 (1)波速:波传播的快慢叫做波速。在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c=3.0×108m/s ,空气中的波速近似等于真空中的波速。 (2)波长:一列波在传播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相邻的两个波峰(波谷)之间的距离,叫做波长,用字母λ表示,单位是米(m )。 (3)频率:用字母f 表示,其单位是赫兹(Hz )。因为通常电磁波的频率很高,所以常用的单位是千赫(kHz )和兆赫(MHz ),他们之间的换算关系为:1kHz=103Hz ,1MHz=106Hz 。在某确定位置,1s 内有多少次波峰或波谷通过,博得频率就是都少。 (4)在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一定,所以电磁波的频率和波长成反比。波长越长,频率越低;反之波长越短,频率越高。 知识拓展:①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与真空中的光速相同,可见,光是电磁波。 ②电磁波的波速、波长和频率的关系:f c λ=。其中c=3.0×108m/s ;λ的单位是m ;f 的单位是Hz 。 注意:声音和电磁波传播的最大不同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三、电磁波家族及应用 1、电磁波家族:电磁波有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 射线、γ射线等。各种光和射线都是波长不同的电磁波。 2、无线电波: (1)定义:电磁波中用于广播、电视和移动电话的是频率为数百千赫至数百兆赫的那一部分,叫做无线电波(无线电技术中使用的电磁波)。 (2)特点:无线电波的波长从几毫米到几千米,通常根据波长或频率把无线电波分成几个波段,包括:长波、中波、短波、微波等。 3、应用:医用γ射线做脑外科手术,用X 光片判断是否骨折;电视机、空调等设备的遥控器都是红外遥控;紫外线可以杀菌、验钞等;无线电波应用于广播、电视、移动通信、雷达、导航等。 知识拓展:电磁技术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文明,同时也把人类带进了人造电磁辐射的环境,造成了电磁污染。预防电磁污染应注意三个方面: ①选择适当位置,尽可能远离人造电磁辐射源,如不要随便靠近电视发射装置、高频电缆等。

人教版-物理第21章教案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是电磁波、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存在、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 2.通过观察图表,认识电磁波在不同波段有不同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电磁波的知识,了解科技为人类带来的便利,养成主动学习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电磁波的传播。 【教学难点】 电磁波的波长、波速和频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13年6月20日,女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上为青少年授课,讲授失重环境中的物理现象等,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可你知道王亚平是靠什么与地面建立联系,实现信息传递的呢?

二、教学步骤 探究点1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P150“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演示电磁波的产生实验时,你认为有哪些注意事项? 让电池的负极与一根导线连接,将导线的另一端与正极摩擦,同时将附近的收音机打开。 为什么旁边的收音机会发出“喀喀”声? 导线在实验中产生的电磁波被收音机的天线接收到了。 通过这个实验,你知道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吗? 与水波、声波的形成类似,导线中电流的迅速变化会在空间激起电磁波。 电磁波的产生:当导体或电路中的某处有迅速变化的电流时,在周围空间就会产生向外传播的电磁波。 电磁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电磁波就像一艘飞船,可以把声音和图像信息传输到远方。广播电台、电视台及移动电话都是靠它们内部复杂的电子线路产生迅速变化的电流产生电磁波、实现信息传输的。 探究点2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P151“在一列水波的传播中……电磁波也有自己的频率、波长和波速。” 木棍在水面上振动,通过使水振动向外传播形成水波。你知道水波在传播的过程中有哪些特征吗? 有的地方凸起,有的地方凹下,且呈周期性变化。 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叫做波谷,邻近的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叫做波长,1 s内有多少次波峰或波谷通过,波的频率就是多少。

初中物理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课题】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地点】电子阅览室 【教学对象】八年级(下) 【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十章第二节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兴趣: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2.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过电磁波的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2)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3)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4)会用c=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5)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 (6)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知悉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 (2)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2)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教学难点】 (1)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2)通过设计实验、动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就在他们身边 【教学策略设计】 1.教学组织形式 新课程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本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物理知识。 2.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2)讲授法 3.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探索欲望;其次,在教学中利用典型的教学材料和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去探索、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三,在教学中,让学生自行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让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增大了自主探究的时间。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收音机、干电池。导线、真空罩、抽气筒、手机。 【教学过程设计】

201x年春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二十一章 第2节 电磁波的海洋学案新人教版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学习目标】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2.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会用c = f 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3.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培养查阅资料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新课引入:请大家快速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用语言表述 利用各种方法了解:什么是电磁波?列举生活中应用电磁波的例子。 先对子相互交流,再小组内交流,若小组内的意见不统一,请提出来。 二、独立自主学习:请快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然后独立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一)电磁波的海洋 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收到几个节目,但是收音机、电视机和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并没有连着线,那它们是怎样收到声音和图像的呢? 演示活动:打开一台收音机,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根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正极摩擦,验证电磁波的存在。 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填一填: 1.电磁波的产生:迅速变化的能够产生电磁波。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活动2:阅读课本完成,填一填: 2.电磁波的传播介质(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它在真空中传播。(选填能够或不能够)速度是 3.波长、波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其中是不变的。其中f的单位是,λ的单位是,c的单位是。 请结对相互更正,然后在组内展示质疑,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请其他小组来帮忙解决。 三、合作互助学习:请仔细观察课本,可以先讨论,再独立完成下列问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自己的对子。 1.有时我们在打开日光灯的时候,正在广播的收音机会发出“咔咔”的响声,这是为什么?2.在物理课外小组活动中,张英杰同学亲自动手制作了一台极简单的收音机.后来在试听的过程中发现,这台收音机能同时听到许多电台,彼此相互干扰,无法正常收听.请你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四、展示引导学习: 1.请结对子展示以上三个题,然后小组长要求组员在小组内站起来讨论交流。 2.小组长派代表给大家展示,并说出做这些题应该注意的事项。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二十一章第二节21.2电磁波的海洋教案

电磁波的海洋 一、新课引入 1.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声音在真空中不传播。 2.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3×105km/s) 3.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4.声音的传播靠什么? 声音的传播是靠介质(固体、液体、气体)。 教师:生活中我们收听广播、看电视节目,广播中的声音怎么能从很远的地方传到这里呢?看到的电视节目的图像是怎么从荧屏上得到的呢? 学生甲:是电线传送的。 学生乙:我们没有看到收音机、电视机有电线直接通向电台或电视台,所以这些都不是用电线来传播信号的。 学生丙:是靠电磁波来传播信号的。 教师:电磁波在信息的传递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讲解 电磁波的海洋[板书]: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板书) 教师: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学生甲: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学生乙: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中会有疏密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形成声波。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会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教师: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看演示。

演示: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学生甲: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 学生乙: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教师:波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电磁波就是当导体中有快速变化的电流时,会向周围空间发射电磁波。我们知道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电磁波的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板书) 教师:我们想想如何做实验才能知道电磁波传播是否也需要介质? (启发:回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 学生甲:把手机放在塑料袋,再放入水槽中,拨打该手机,手机能够收到信号。 学生乙: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液体中能够传播。 学生丙:把手机放在密闭的木制(或铁制)的盒子里,拨打该手机,能够收到信号。 学生丁: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固体中能传播。 学生戊:把手机放在真空罩中,拨打该手机,手机能够收到信号。 学生己:这个实验说明,电磁波在真空中能够传播。 教师:月球上没有空气,声音无法传播。但是电磁波能够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宇航员在月球上可以用电磁波来通信。大家看屏幕(微机模拟不同形式的电磁波),观察到什么? 学生甲:看到一圈一圈明暗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 学生乙:看到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向外传播。 教师:凸凹相间说明有凸起部分和凹下部分,这样向上部分就形成像山峰似的浪尖,叫做波峰;向下部分就形成凹谷,叫做波谷。每上、下振动一次就形成一个波峰和波谷,若上、下振动若干次,那么这列水波就以波峰—波谷—波峰—波谷向外传播出去。相邻两个波峰(或波谷)间的距离是一定的,这个距离叫波长(λ)。波在1秒内出现的波峰数(或波谷数),叫做频率(f)。真空中电磁波的波速为c,它等于波长λ和频率f的乘积:c=λf c=2.99792458×108m/s=3×108m/s 电磁波频率的单位也是赫兹(Hz),也可以用千赫(kHz)和兆赫(MHz)。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农村的学生可能对“电磁波”这个名词还有些陌生,城市的学生虽然对“电磁波”不生疏,但也未必能深入体会到电磁波的存在。教材在安排本节内容时,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想一想”到“做一做”,从身边的知识、熟悉的事物中去感受到新的、未知的世界这一思想。在教学中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活动,其中一项就是查阅相关资料,使他们对电磁波有初步了解。另外与旧教材相比,新课标要求学生对波长、频率和波速三者的关系有初步认识,并不要求学生深入掌握这三个物理量的定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磁波的产生; ②知道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③了解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 ④会用c=fλ求速度、波长或频率; ⑤了解光是一种电磁波; 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知悉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培养学生想像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②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的大家族; ③通过动手实验证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②深入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分小组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方法了解:什么是电磁波?列举生活中应用电磁波的例子。学生在家中利用手边的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处理信息。 课堂活动 .电波是怎样产生的 打开收音机、电视机收到几个节目,提出以下问题:收音机、电视机和广播电台、电视台之间并没有连着线,那它们是怎样收到声音和图像的呢? 学生会回答是靠无线电或电磁波传播信号的。 展示电视发射塔的图片,问学生知道它是做什么的吗?在学生回答后向学生介绍本省、市或当地的电视发射塔。 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回答是发射电磁波的。

第2节 电磁波的海洋课节达标训练试题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1错误!未指定书签。.小明在家里看电视时发现:只要妈妈在旁边使用电吹风,屏幕上就会出现很多“雪花”;电吹风一停,“雪花”也随即消失。这是因为电视机接收到了电吹风产生的 A.超声波B.次声波C.噪声D.电磁波 2.如图所示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示意图。截止目前,中国已成功发射4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和16颗北斗导航卫星,北导系统区域组网顺利实现,可以向亚太地区提供连续无源定位、导航、授时等试运行服务。该系统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主要依靠 A.电磁波B.超声波C.次声波D.光导纤维 3.我国的卫星通信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在北京发射的信号通过通信卫星会转到上海被接收.实现这种信号传递的是 ( ) A.超声波 B.次声波 C.声波 D.电磁波 4.关于电磁波的传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只能在真空中传播 B.在水中不能传播 C.可以在很多介质中传播 D.只能在空气中传播 5.微波炉中不能使用金属容器,这主要是因为()A.金属易生锈,弄脏炉体 B.金属容易导电,造成漏电事故C.微波能在金属中产生强大的电流,损坏微波炉 D.金属易传热,使炉体温度过高6.下列设备中,没有利用电磁波的是()A.电视机 B.录音机 C.微波炉 D.移动电话 7.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频率是97.4MHz,它的波长是多少? 8.近一年来在我们的生活中,4G手机通信业务已经逐渐推广,使用4G手机不仅通话信号好,还要在无线网络上网时效果更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磁波和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是3×102km/s B.电磁波和声波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手机无线上网是利用电磁波传输信息 D.电磁波能传递能量,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9.电磁波无处不在,按照电磁波的频率由低到高排列顺序,可分为无线电波、微 波、、、、X射线、γ射线等. 1

初中物理_电磁波的海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电磁波的海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知道光速是电磁波以及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了解电磁波的产生,联系实际了解电磁波的传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磁波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科学挑战、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 电磁波的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教学准备】 收音机、手机、电池、导线、真空罩、抽气筒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内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导语:电话有固定电话,还有移动电话—手机,回答:都是电磁波手机是通过什么来传递声音和图像信息的?还有我们收看的电视,收听声音的收音机的又引入新课是通过什么来传递声音或图像信息的?那么你想不想了解电磁波怎么产生的以及如何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今天我们就学习一下这方(被激发兴趣)积极 回答,明确学习任面的知识,电磁波的海洋。(板书课题) 务。 1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1.电磁波看不见、摸不到,我们如何研究它呢? 2.下面我们制造一下电磁波,大家感受一下。【实验1】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收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3.用水波类比电磁波的产生:【视频】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上,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状态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结论】电磁波虽然看不见、摸不到,但它确实是存在的,它能为我们传递信息。 2 观察实验,注意听收音机的声音,了解收音机接收到电磁波的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 观察水波的形成 (设计意图:增加趣味性) 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九年级下册物理第2节 电磁波的海洋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 【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韩愈《送灵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2 .知道c是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知道可以人为获得电磁波,培养学生想象与实践结合的科学的学习态度. 2 .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了解电磁波大家族. 3.通过动手实验证明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电磁波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敢于向困难挑战、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电磁波的传播. 【教学难点】 电磁波的产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收音机、手机、真空罩、干电池、导线. 【教学课时】 1 课时 【巩固复习】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节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新课引入】 师电话有固定电话,还有手机,手机是通过什么来实现自由通话的?我们收看电视、收听广播时又是如何接收到电视、广播信号的? 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没有通信使用的导线,信号都是通过电磁波传播的,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电磁波的知识. 【进行新课】 知识点1 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1.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 师我们前面提到过水波、声波,请大家用实验来说明什么是水波、声波. 生1:手持木棍,让木棍下端接触水槽水面,水面上有一圈一圈凸凹相间的波纹从木棍接触水面处向外传播,形成水波 生2 :两个音叉并排放置,并离得很近,敲击其中一个 音叉,和另一个音叉接触的小珠被弹起.音叉振动时,在空气 中会有疏密相间的声波向外传播.声波看不见,摸不到,但声 波能传到我们的耳朵,并引起鼓膜振动,使我们产生听觉. 师电磁波看不见、摸不到,那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如何研究它呢? 下面我们制造一下电磁波,大家感受一下.(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1 打开收音机的开关,将调谐旋钮旋至没有电台的位置,将音量开大,取一节干电池和一截导线,拿到收音机附近,先将导线的一端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再将导线的另一端与电池的正极相摩擦,使它们时断时续地接触,从收音机里听到什么? 生:在收音机里听到"喀喀"的杂音. 师这是因为在导线与电池组成的电路中产生了快速变化的电流,变化的电流产生了电磁波,音机接收了这一电磁波,并把它放大转换成声音,这就是我们听到的“喀喀”声. 2 .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