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养生方法【道医】

道医养生方法【道医】

中国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乃是向往长生不老。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对养生学的研究和养生术的追求。

道家养生,提倡“性命双修’。性,乃天赋之性。包含着人的精神、心理、气质、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诸方面。命,乃客观之命,表现在人的生、死、强、弱、智、愚、贫、富,以及人的时运等各方面。而性与命又浑然一体,相依相关而不可分。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故道家对性与命乃双修并养。道家养生,在于炼心、炼意、炼性,在于炼精、炼气、炼神。修天性并修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所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道家提倡“性命双修”。修性,则重于习练内养功法;修命,则重于习练外动功法。修性,则要修养心、意、性而善养神;修命,则要修养精、气、神而善养形。故,道家养生之道,重在善饮善食,习气练功,调和阴阳,“性命双修”“锖静无为”,养育神行。概括而言,道家养生之要旨,在于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因而,道家养生之道,乃修养神形,使其交融;习气练功之法,乃内养心性与外炼形体,使其相合,从而,使“性命双修”之养生之道,臻于合一,达到升华。

道家养生学所遵循的原则:一是养生与天地环境统一;二是养生与形神的结合,使养生与精神形态统一。因而道家的“性命双修”和“精气神合修”的学说,便形成了道家的养生体系。

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道教养生方法:

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此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守一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此法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

灵居住,将意念存于体内,称为存神,存神而与神合一,即可登临仙界。有的主张存思中应以意念内观自身脏腑,就可获得自身脏腑之形象,这就是内视。

导引是伸屈、俯仰、行卧、倚立等各种人的肢体运动。它与气息调节相配合,求得血脉畅通、延年益寿和祛除百病。导引大约在秦汉时已经流行。其后,导引之势越来越多,并与气息调节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成为后来的内丹修炼的一个内容。各式太极拳,六字决,八段锦,五禽戏,扶阳功等都属此系。

吐纳是在呼吸调节中,吐出胸中的浊气,吸进新鲜空气,以求长生延年。吐纳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后来的内丹功夫也十分重视气息,强调在呼吸中获得先天之气以补后天之气。

胎息是在呼吸调节达到一定程度时,神气相结,鼻息若有似无,呼吸似在脐部进行,如同胎儿在母腹中一样。胎息大约秦汉时已在流行,魏晋以后逐渐同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调节呼吸达到似胎息之状,成为后来内丹功法的一个重要环节。

服食是通过服用特定的食物或药物来求得长生成仙。该法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并流传,在魏晋和唐代曾两度成为养生的主要方法。服食的对象大致又有两类,即草木药和金石药。草木药的功效在于补救“亏缺”,就是中医常说的补养元气、调理五脏、滋养精血、治疗疾病的意思;金石药石因为采自天地之间,古人取类比象认为服金石药即可长存不朽。

辟谷:又称'却谷'、'断谷'、'绝谷',即不食五谷杂粮,通过采能服气等手段养生的一种方法。用道家特有的方法把人带进一个不饥饿的生理状态,再通过吐纳导引功法等调理机体,对人体后天形成的功能及心理养成的习性进行弱化与减低,直至激发与启动人体先天之能量,最终达到对身,心的净化与统合,使机体自身功能修复,从而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平衡阴阳,达到祛病养生,美容瘦身,延年益寿及怡养心境的功效。

内丹是以人体作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对象,运用意念,经过一定步骤,以求精、气、神在体内凝聚成“丹”,以求长生。内

丹与外丹相对。内丹之说大约始于南北朝的后期。在外丹术衰微以后,内丹术逐渐成为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从宋、元直至明、清,道教内丹术内容逐渐丰富,融会贯通了古代的守一、存思、导引、吐纳和胎息等各种方法,并且形成了南宗、北宗、中派、东派和西派等派系,各派功法也各有侧重。

药物外用:将药物燃烧后,取其烟气上熏,借助药力与热力的共同作用,使腠理流通,气血流畅,对肿疡等皮肤有辅助作用。将药物用酒或醋炒热,装于布袋熨摩患处,借助药力与力直接接触患部,以疏通经络,调合气血,散寒除湿,解毒消肿,对痹证等筋骨疾患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药浴,热敷,艾灸亦是常用之法。

道家独特方法:阴阳双跷,元炁疗法,符咒祝由,风水调整等。

道家养生四大方法

道家人有自己一套独特的养生方法,道家养生强调精神的超然、安宁,渴望自由,下面我们就为大家介绍道家的四大养生法。

一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

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1. 老子的经络之说

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这一发现,比我国四大发明意义更伟大,更深远。

2. 老子的精气之说

老子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人类健康贡献巨大。

3. 老子的神守养生法

“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窍指人九窍之一的后阴上的尾阊穴,是督脉(经脉)这个纲的绳头。守督法对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全身机能具有很好作用。守腹就是意守以关元穴为中心的小腹处—下丹田。神守下丹田对于培养精气,改善消化系统机能和下肢好处极大。守中是说守中脘穴,即脐上三寸的中皖穴,又说为丹田。神守丹田具有清醒头脑,改善五脏机能的作用。

老子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思想光芒可与日月同辉!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的一种功法。

4.庄子吐纳法的最高境界为胎息

庄子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脐呼吸,故曰胎息。学会胎息,

则道成矣。胎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练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之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在母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

四精神修练

精神修练是道家修练的最高境界,也是道教养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方法有:

1. 清心寡欲

老子哲学观核心是清静无为,反映在精神修炼上就是清心寡欲。即思想清静安宁而无杂念;不要有过多的欲望,对不良和欲要节制。方法上主张清静无为,绝学无忧,离境坐忘等。

2. 信道修练

即宣传“道”的功用,坚定“道”的信念,确立学道的志向,自觉地学道。道家豪放地提出:“天不可信,地不可信,人不可信,心不可信,唯道可信”,“我命在我,不在于天”,这种与天争寿,积极进取,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精神。

3. 广积善德

道家从天人感应,善恶报应的角度,确立了善德的修炼内容。认为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也就是多积善德,才能感动主宰人间善恶的神明,由此才能得道成仙。

4. 知足长乐

老子在《道德经》中认为,世上没有比不知足而更大的灾祸了。只有知足,才能经常得到满足,精神上就乐观,少有烦恼,这样身心清静,就可以健康长寿。重视精神修炼是道家区别于其它学派的重要特征。中国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哲学家无不重视精神调养。

庄子说:“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则精复,则精神不会消耗,与天地为一”。大意是说:把世事丢开则形体不会劳累,看破生死则精神不会消耗,身体就会健康。

1.衣不过暖。人体经脉气血畅通,就不会有寒冷的感觉。“衣不

过暖”指的是不能过度依赖多穿衣来实现保暖作用,而是要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

2.食不过饱。指的是不宜大吃大喝,要经常让身体保持一定的饥饿感,多食不利于养生,正所谓“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3.住不过奢。居住环境要简单、接地气。

4.行不过富。意思是出行不能依靠豪华舟车、行为不能一掷千金、行事不能重财轻德、行动不能以金钱来开道。

5.劳不过累。“五劳七伤”为道家养生之大忌。“五劳”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伤”指大饱伤脾、大怒气逆伤肝、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形寒饮冷伤肺、形劳意损伤神、风雨寒暑伤形、恐惧不节伤志。因此,善养生者要尽量避免五脏、气血、经脉、筋骨因过度疲倦或七情太过而受损。

6.逸不过安。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要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让身心得到净化,境界得到提升,智慧得到增长。

7.喜不过欢。提醒人们喜与欢不宜太过,不可超出人们的心理阈值。

8.怒不过暴。老子说得好,“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令人气愤的事,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

9.名不过求。道家提倡“淡然”,凡事都要淡然处之,莫为镜花水月而强求。10.利不过贪。俗话说“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大凡利益熏心、贪得无厌之徒,肯定是一个不懂养生之人。

道家养生的“渐”与“顿”

道教的性命双修养生功,修炼法的种类有顿法、渐法、男擒白虎、女斩赤龙之分。因为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生理与身体强弱之不同,在使用功法上有明显的补与泻,必须有所区别。

成年人(16岁以上),尽管身体强弱差距很大,但采取的功法只有一个,即“渐法”,又称补法:亏损多者多补,亏损少者少补,以破而补囵、缺而补圆为目的。当筑基炼己完成后,渐法的任务也告完成。接着由“渐法”转入“顿法”。

什么叫“渐法”,什么是“顿法”呢?所谓“渐”是指渐渐的、一点一点的、逐渐地填补,故谓“渐法”。所谓“顿”,从顿字的意义来说,有顿然、忽然之意,如禅宗的顿悟、顿觉,是忽然明白的意思。道家的所谓“顿法”,是捷径,比“渐法”进度要快。

但倘若炼己不纯,筑基不牢,很容易得而复失,事物发展的规律往往是其进急者其退速,练功亦然。当然事物的成败各有其因,也不是绝对的。道家正一派的创始人张伯端主张“顿法”,称南派。道家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主张“渐法”,称北派。故有“北渐南顿”之称。

当人进入古稀之年时,身体内外的机件磨损殆尽,新陈代谢的功能失灵,生机断、精已竭,西归有日。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有一线希望。,恢复生机,可再用“渐法”补而救之。

道家饮食文化中的清淡养生

古往今来,道家对于“淡”,可谓是情有独钟。倘若追根穷源,可上溯到先秦时期的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道德经》曰:“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德经》又日:“恬淡为上。”道家不仅将“淡泊以明志”做为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还在饮食上主张清淡。认为淡味不仅是真正的天然美味,而且还可起到调补脏腑,扶正去邪、防病治病及延年益寿的养生作用。《黄庭经》中讲:“淡然无味,天人粮。”苏轼在《药诵》中记述说:“道士教吾去滋味,绝薰血,以清净胜之。”《保生贴》云,“以淡薄为主,可清气,可释欲,可宁神,可美福。”明代,字逸之,号梅巅道人的周履靖在《益龄单》中说:“宜淡食,食淡精神爽,五味多食则损五脏。”老子也日:“五味令人口爽。”而爽在这里是伤败的意思,味多味厚,容易乱口伤胃。葛洪在《抱朴子》中曰:“五味入口,不欲偏多,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成多伤心,甘多伤肾。”孙思邈是唐代的道医,也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据考证他活了120多岁。而他获得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他一生食淡的生活方式有关。他认为:“淡有滋养气血、通利血脉之功。淡食总以素多荤少,滋味淡薄为主。”《黄帝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然浓郁之味,不能生精,惟恬淡之味乃能补精耳。”道家祟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即

便是在饮食上也是如此。

道家养生功法的七个方面【道医】

道家养生功法的七个方面【道医】 道教养生观和养生术体系,是在吸收、采集民间实践成果和佛家养生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接受了中国古医药学养生健身术和药物学理论知识,逐步加工改造形成的,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但剥去其各派养生术庞杂丛生的外表饰物,我们仍可以显现出这一古老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极其科学价值的哲学理念和科学健身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 .天人合一。基于“无极”和“太极”理谁,把宇宙与人,人体与自然环环相连;取法于自然和与自然同化;将人体内外器官视为整体,各种功法都以经络学说为基础,模仿自然界事物的运动规律,颇为显效。 2.性命双修。强调“性功”.(心理保健和精神锻炼)对于“命功”(肉体锻炼)的意义,主张“性命双修”、“内外兼养”、“功静结合”的双向养生观,以“无所有、无我执、无差别”的生活方式,丢弃自我,豁达大度,神清气爽,把心理和生理卫生的锻炼结合起来,自由愉快地开辟新的生命里程。 3.重在“养气”。以自然、社会和人的同源错构理念来推导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以五行八卦和经络概念创造健身原理,认为“人禀阴阳二气而生”,两大元素的不平衡或丧失,将会导致疾病或死亡。主张以练精为基础,练神为大用,练气为中心,由“气化”作用而产生各种神化妙用,达到“精气日新,邪气尽去”,永不衰老。 4.“养气”守静。“内丹说”认为,养气首先要保持和谐安定的情绪,情绪好坏对人的健康有很大影响。在儒家“超凡人圣”之后再创出“超圣入神”和“超神入化”的神仙境界。要求日常生活中做到“九守”,防止过激情感变幻,过度性欲要求,过分体力劳累等损害身体。 .5.清新洁静。讲究饮食适度,忌荤辣;主张少睡、早起、节房事,反对“浑浊”起居。注重清晨“吐故纳新”,排除“死气”,吸入饱含“日精月华”的“元气”,使人获得新的生命活力。

道医养生方法

道医养生方法 中国道家思想的一个核心,乃是向往长生不老。基于这一思想形成了道家对养生学的研究和养生术的追求。 道家养生,提倡“性命双修’。性,乃天赋之性。包含着人的精神、心理、气质、品性、意志、情趣,以及人性的本能诸方面。命,乃客观之命,表现在人的生、死、强、弱、智、愚、贫、富,以及人的时运等各方面。而性与命又浑然一体,相依相关而不可分。性依命而显神,命以性而显存。故道家对性与命乃双修并养。 道家养生,在于炼心、炼意、炼性,在于炼精、炼气、炼神。修天性并修天命,以达到“天人合一”。天人共存,乃道家明道、修道、行道、成道之本。所谓“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正是性命相依方合于道,心身相交方成于道之至理。道家提倡“性命双修”。修性,则重于习练内养功法;修命,则重于习练外动功法。修性,则要修养心、意、性而善养神;修命,则要修养精、气、神而善养形。故,道家养生之道,重在善饮善食,习气练功,调和阴阳,“性命双修”“锖静无为”,养育神行。概括而言,道家养生之要旨,在于道以养性修神,法以益寿延年。因而,道家养生之道,乃修养神形,使其交融;习气练功之法,乃内养心性与外炼形体,使其相合,从而,使“性命双修”之养生之道,臻于合一,达到升华。 道家养生学所遵循的原则:一是养生与天地环境统一;二是养生与形神的结合,使养生与精神形态统一。因而道家的“性命双修”和“精气神合修”的学说,便形成了道家的养生体系。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道教养生方法: 守一在身心安静的状态中,将意念集中于对“一”(即“道”)的信仰,以求得长生的养生方法。此法大约在东汉时就曾广泛流行过。魏晋以后,守一逐渐同存思、吐纳、导引等方法融合在一起,成为后来内丹修炼的一个重要环节。 存思在高度入静的情况下,将意念存放在体内或体外的某处,以求得到长生。魏晋时期,此法曾广泛流行。有的称体内各部分各有神

道家养身十法

道家养身十法 展开全文 道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虽然人类的身体状况会变化,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变,但有些养生的方法却是不变的真理。 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2、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3、气以行血血以补气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相火旺,真阳耗。人体中的气血也是一对阴阳,血为阴为体,气为阳为用。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不足,易得淤积之病,如肿瘤、血栓等;气太

过,易得脑出血之类的病。所以,只有气血平衡,人才能健康。 4、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5、动生阳静生阴不要天天想着吃什么补阴,吃什么壮阳。记住了,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用。 6、不能盲目补气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7、环境对人养生的重要性这就是为什么人在空气清新的深山老林里,会把痼疾养好的道理。因为深山老林中的精微物质(负离子)会通过人在放松情况下的深呼吸把它吸收到人体内部,从而滋润孕养五脏六腑,使人重新焕发活力。还有重要的一点常人并不所知,就是人不仅仅是通过口鼻来呼吸,人身体的每个汗毛孔都是可以呼吸的,而且正是它们吸取著天地的精华。 8、顺应自然是养生的境界一个人生下来,他的命运就基本上是有一定定数的。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如果能顺着他的运数去做,就会平安无事。有悟性的人会发现、知道自己的运数,知道他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所以养生绝对不是简单模仿,人云亦云。不要去羡慕别人,要从自己的心里找到自己的悟性。那么人如何才能发现自己是否顺其自然了呢?其实这太简单不过了,

你不知道的道家养生秘诀,快失传了,赶紧收藏!

你不知道的道家养生秘诀,快失传了,赶紧收藏!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佛家三足鼎立。这三家都讲养生,但讲的深度和广度不同。 从深度来说,道家讲养生,着重点在于通过自身修炼,达到长生久视、羽化登仙的人生境界。 从广度来说,道家不仅全面继承发展了中华传统诸家的各种养生方法,而且还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养生保健体系。 道医养生之十八伤 久视伤精: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暴怒伤肝: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为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道医养生之十要

?道家秘传,运动五脏养生法

道家秘传,运动五脏养生法 中国道医 道家秘传,运动五脏养生法 一、首推养心 五脏之中养心最为重要,养心主要做到养神。因心主神明,故平时遇事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与人交往不计较得失,该舍去便舍去,以保持心神的虚静状态。每天晚上临睡前经常按摩手上的劳宫穴和脚上的涌泉穴,这两个穴位可以起到心肾相交改善睡眠的作用。在食物补养方面,经常用西洋参泡水喝,常吃桂圆、莲子、百合、黑木耳等,以益心气养心阴。还要重视午时的休息,因心活动最活跃的时候是在午时,而且这时也是阴阳相交合的时候,所以午时休息能保心气。 二、注意调肝 肝主疏泄,为将军之官。养肝主要从情志、睡眠、饮食、劳作四个方面入手。养肝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保持情绪稳定,平时尽量做到心平气和,如欣赏字画、养花种草、四处旅游等,可以陶冶情操。人卧则血归于肝。定时上床休息既能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又能养肝。还要做到饮食清淡,尽量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肝气。过度疲劳会损害肝,故平常应尽量做到既不疲劳工作,也不疲劳运动。

三、重视养肺 肺主气司呼吸。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事物,避免情绪因素而伤肺。早晨起床后经常做深呼吸,速度放慢,即一呼一吸尽量地达到6.4秒。这种方法可以养肺。还有一种闭气法,经常采用闭气法,有助于增强肺功能。即先闭气,闭住以后停止,尽量停止到不能忍受的时候,再呼出来,如此反复18次。平时多吃一些有助于养肺的水果,如玉米、黄瓜、西红柿、梨及豆制品等。 四、注重健脾 脾胃共为气血生化的来源、后天之本,健脾往往与养胃结合起来。在饮食方面,每次吃七八分饱,其次再做一些运动和按摩,以帮助“脾气”活动,增强其运化功能。如每天起床和睡前都要做36次摩腹功,即仰卧于床,以脐为中心,先顺时针用手掌按摩36下,再逆时针按摩36下。然后用手拍打和按摩脐上的膻中穴120下和脐下的丹田穴100下。平时尽量多吃一些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如山楂、山药。夏天常吃一些香菜、海带、冬瓜等养脾开胃之品,注意顾护脾胃。 五、不忘补肾 肾藏精主纳气,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经常用一只手在前按摩下丹田、关元穴、同时一只手在后按摩命门穴、腰阳穴。因这几个穴位有助于养肾。常吃一些核桃、枸杞、黑豆、芝麻以保肾。经常叩齿,常吞“琼浆玉液”,排小便时尽量前脚趾用力着地并咬住牙齿,以助保肾气。此外,还要注意六腑养生。平常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以刺激肠蠕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只有六腑功能正常,与脏腑互相作用,机体才处于“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 运动养生没什么高深的东西,关键在于坚持。从头到脚的一套动

道医的养生知识

道医的养生知识 道医是指以道家思想为基础,注重修身养性的医学传统。道医强调 通过修行和调养身心,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在道医的养生知识中, 融合了道家哲学、中医学以及一些禅修的技巧。本文将介绍一些道医 的养生知识,以帮助读者改善健康和提高生活品质。 一、内外调养之道 在道医的养生理念中,内外调养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内调养主要 指的是调整人体内部的气血、阴阳平衡。为了实现内调养,道医强调 饮食的重要性。食物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来源,因此选择适合自己体质 的饮食非常重要。养生饮食建议多选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同时少 食油腻和刺激性食物。此外,道医还强调每天定时定量地进食,避免 暴饮暴食。 外调养则主要是通过锻炼身体来改善健康。道医推崇的外调养方式 包括太极、气功、八段锦等。这些运动方式能够调和气血,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同时,适量的阳光照射、户外活动也是外调养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养心安神之法 在道医的养生知识中,养心安神被看作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道医推崇的养心方法主要包括冥想、静坐和深呼吸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改善睡眠质量。此外,道医还提倡艺术形

式的修心养性,比如欣赏音乐、绘画和写作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人们调节情绪、舒缓压力。 三、按摩推拿的功效 按摩推拿是道医中一种常见的养生方式。通过按摩和推拿,可以促进气血循环,疏通经络,达到调理身体的效果。在道医看来,经络是人体内气血流通的通道,保持经络的畅通对于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按摩推拿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养生手段。常见的道医按摩技法有拍打、揉捏、推拿等。对于一些具体疾病,道医也有特定的按摩手法,如头部按摩、脚底按摩等。 四、心态的调整 心态的调整是道医养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道医认为,人的情绪对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是非常有益的。在面对压力和困境时,道医建议通过冥想、反思以及学会放下的方式来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舒适,有助于减少精神压力,增强自我修养。 综上所述,道医的养生知识是一种综合性的保健方式,强调内外调养、养心安神、按摩推拿以及心态调整等核心要素。通过遵循道医的养生原则,人们可以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道医的养生知识对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道医养生的了解,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以达到更好的养生效果。

道医的“四少”养生之法早上五点起床---阳气生发

道医的“四少”养生之法早上五点起床---阳气生发 道医的“四少”养生之法 道医的“四少”养生之法 一千四百多年前道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一书中提出的“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腹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快了”的养生之法,真可谓言简意赅,精辟独到。 口中言少—— 即说话要少。俗话说:“开口神气散,舌动是非生。”如果一个人每天总是口若悬河,长时间地夸夸其谈,按中医讲,将会耗散掉身体中的大量精、气、神。而津液与气是人生命之本,如长久耗散,最终就会导致伤神成疾。另外,少言还可减少许多是非。我们常说的:“祸从口出,病从口入”,是非常有道理的。是非少了,烦恼也就少了,自然对养生有利。 心中事少—— 道医认为,多思伤神。而所谓“心中事少”,即要清心寡欲,不要思虑过度。在生活中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遇事不妨学得“糊涂”一点,这样不仅可以少生气,并可减少大量不必要的麻烦。麻烦少了,心情也就舒畅了,这样不但对健康有利,而且许多疾

病还可以会不治自愈。所以我们平时要尽量减少和抑制不良情绪对精神的影响,做到心中事少而怡然自得,以保持内心的恬淡娴静,从而颐养天年。 腹中食少—— 所谓“腹中食少”,即吃饭只食八成饱。《黄帝内经》中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养生三要》中云:“脏腑肠胃,常令宽舒有余地,则真气得以流行而疾病少。”古人也讲:“欲求无病肠中清,欲得长生腹中清。”这就是说,过量的饮食会引起我们肠胃的超负荷工作,从而会使肠胃功能逐渐衰退,以致最终影响我们的健康。据研究显示:少吃,可把内脏和血管中囤积的脂肪“赶跑”,并可大大提高运动和反应能力;少吃,还可不断清除体内有害活性氧,增加抗氧化酶的含量,有利于维护体内活性氧的平衡。 自然睡少—— 自然睡少,即高质量的适度自然睡眠。传统医学讲:“久卧伤气。”如果我们过度地贪图安逸,缺乏活动,就会引起人体气血行动不畅,筋骨脆弱,脏腑功能减退,不利于我们的健康。而“自然睡少”的再一层意思是,如果我们能做到上面的“三少”,精、气、神就不会有过多的消耗。而精力充沛了,也就不需要用更多的睡眠来补充体力。就像道家所说:“精足不畏寒,气足不思饭,神足不思眠。”现代医学也证明,适度的睡眠确实有利于长寿;另外,指出成人的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不利于健康,而最佳的睡眠时间应该控制在每日7-8个小时为宜。所以说,在保证睡眠质量的前提下,我们还是不要太贪床为好。 早上五点起床---阳气生发

历代道医推崇的功法,尊为传统养生瑰宝,你练过吗?

历代道医推崇的功法,尊为传统养生瑰宝,你练过吗? 六字诀,即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它的最大特点是:强化人体内部的组织机能,通过呼吸导引,充分诱发和调动脏腑的潜在能力来抵抗疾病的侵袭,防止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出现的过早衰老。 南北朝时代陶弘景发明长息法。他在《养性延命录》一书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传至唐代名医孙思邈,按五行相生之顺序,配合四时之季节,编写了卫生歌,奠定了六字诀治病之基础。 歌云: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明代冷谦的《修龄要旨》把六字按照五脏的关系与四季配属起来:“春嘘明目木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秋呬定收金肺润,肾吹唯要坎中安,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长呼脾化餐,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神丹。” 六字诀与四季的关系 六字诀与一年四季的对应关系,既不是以阳历为准,也不是以阴历为准,而是以一年四季当中的二十四节气为准。一年四季与二十四节气的对应关系如下:从立春开始,经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到谷雨,为春季;从立夏开始,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到大暑,为夏季;从立秋开始,经处暑、白露、秋分、寒露,到霜降,为秋季;从立冬开始,经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到大寒,为冬季。另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季节”,就是长夏。四季当中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

道医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养生法

道医子午流注十二时辰养生法 玄门道语2017-02-07阅读原文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月满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毛发坚,腠理郄,烟垢著。”《灵枢》 “子午流注者,谓刚柔相配,阴阳相合,气血循环,时穴开阖也。”《针灸大成》 十二时辰养生法是以中医子午流注为理论基础的,子午流注是中医圣贤发现的一种规律:所谓子午是指时辰,流是流动,注是灌注。即人体气血的运行与天地自然相应,从子到午,从午到子环流不息。一天中的十二时辰是与人体十二经脉相对应的,不同的时间,人体气血盛衰在经络中的循行同潮水涨退一样,随着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相应地变化,就好像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一样。 听起来似乎很玄,举个例子你就明了了。在十二时辰中,从亥时(21点)到寅时(5点),太阳不能照射大地,此时阴气盛,阴主静,所以这时的人体要安静休息入眠才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才有利于人体细胞休养生息、推陈出新。睡觉多的婴儿长得胖,长得快;爱闹觉的孩子发育不好。晚上拥有充足睡眠,第二天工作状态就好;如果熬夜加班、工作应酬,直至凌晨两三点才睡,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眼睛红、眼睛干涩等症状。 为什么晚上不好好睡觉就会出现这些问题呢?这是因为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胆经和肝经“值班”的时间,就必须要养肝,具体原因下面再告诉大家。现在我们来看一看,每个时辰都是哪条经脉在值班,我们该做些什么才有利于养生呢? 1 亥时(晚9~11时) 此时为三焦经当令。三焦经旺,通行气血。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此时如能进入睡眠,百脉得以休养生息。所以你要想让身体有一个好的起点,就要尽量在晚上11点之前进入睡眠状态。许多人认为睡眠的时间够了就好,殊不知,睡眠的时机也很重要,不

道医养生十秘技

道医养生十秘技 现在的生活水平慢慢的提高了,人们不再是追求温饱问题,而是慢慢的追求延年益寿的生活。那么要如何才能延年益寿呢?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古代延年益寿的10个秘诀。 一、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三遍百病除。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文献《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认为:“诸阳之神气皆上会于头,诸髓之精气皆上聚于脑,头为精明之府。”也就是说,人体的精明活动,完全是靠人体先天和后天的精气来维持。若有病变,则会出现“头颈低垂,不能抬起,两目凹陷无光”的精衰神乱之象。 现代中医学研究认为:人体之重要十二经脉和四十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汇聚于头部。头顶中央(即前发际后5寸与后发际前7寸处)有百会、四神聪、上星、头维穴,项后枕骨一带有风池、哑门、医明、玉枕、翳风穴,两鬃有太阳、率谷穴,额前还有印堂穴。 如以梳子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针灸性”的按摩或刺激,将会起到疏通十二经脉,促进大小周天血液循环,使气血流畅,调节大脑神经功能,增强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延缓脑细胞的衰老,增强记忆力,醒脑提神,还能消除各种劳累疲倦、失眠烦躁、三叉神经痛、偏头痛以及聪耳明目等多种作用,甚至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美容效果。 为此,有人主张“日梳五百不嫌多”,要求最好晨起后梳一回,中午休息后梳一回,晚上休息前再梳一回,每回以两分钟梳60-100次为宜。只要你持之以恒地梳头,就会感到头清目明,精力充沛,睡眠良好,白发变黑,食欲增加。由此可见,勤梳头的确是一种保养人体

精、气、神的最简单经济的长寿保健方法。 二、脚称第二心脏,常搓涌泉保健康。 脚部乃“三阴交之始,三阳交之终”,穴位多、位置低、血液少,有“第二心脏”之称。人的脚有26块骨,19块肌肉,33个关节,50多条韧带,50多万条血管,4万多个汗腺……祖国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布满了相关全身器官的反射区。 但由于脚部离心脏甚远,抵抗力低下,是人体的主要薄弱环节,容易遭受寒湿邪气的侵袭,可见人体健康与否,和脚部健康关系极大,所以脚部的保健就比其它部位显得尤为重要。历代医学家认为,脚部保健并对全身健康有益的最重要方法是揉搓涌泉穴(即脚心中央凹陷处)。 针炙经典文献《灵枢·本输》说:“涌泉属足少阴肾经”,“肾出于涌泉”。意思是说,肾经之经气犹如水井中泉水一样,将从这里源源不断地涌出,长期不断,经常以热水浸泡后搓此穴,既可以温补肾经,益精填髓,舒筋活络,平衡阴阳,又可以舒通心肾,滋生肾水,抑制肾脏虚火,排泄体内毒素杂物; 既可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御寒暖体,缓解肌肉紧张,消除各种疲劳,又可以舒肝明目,清肺理气,祛风湿,助消化,通大便,止泻痢;同时,还能治疗头顶痛、疝气、肾炎、性功能衰退、小儿惊风、失眠、高血压、冠心病、心悸、咽喉肿痛、脚裂以及老年性四肢麻木等几十种疾病。正因为如此,涌泉穴才被中外医学权威誉为“健身之穴”。 三、日咽唾液三百口,一生活到九十九。

道家养生治病的秘法,快快收藏吧!

道家养生治病的秘法,快快收藏吧! 一,拉筋法 道家观点是“筋长一寸,寿延十年”,所以长寿者通常都有一副柔软的筋骨。随着年龄的增长,电脑的普及,人长期伏案久坐、驾车,以及室内、单位和公共场所空调寒凉入侵,都会无一例外的出现筋络收缩、寒湿瘀堵的现象。年纪越大,筋缩和瘀堵也越严重,甚至形成骨头错位,而医院CT扫描仪器等普遍对此无法检测出来。气血阻塞,毒素淤积,寒湿郁结,五脏六腑运化不畅,自然百病丛生。 以此为原理,香港朱曾祥医师(民国时期“十大近代名医”朱南山后裔)自创出一套拉筋法,旨在对治筋缩现象。萧宏慈先生因缘结识,并在云游世界过程中将此法介绍给各地患者,发现其对各种病痛疗效非常显著,并结合道家拍打法,借助手和工具对寒湿、瘀堵等身体病灶处实施强力拍打,渗透清理,活血化瘀,进一步发现了更多难以计数的奇效特效,深感对解决世界普遍性医疗难题具有无可限量的重要意义,因而发愿自费推广。全球各地无数人在通过实践拍打拉筋法摆脱了大部分病症,包括不少重症绝症后,口碑相传,此法得以逐渐流传。 此法不花钱,不吃药打针,无须上医院,家家可实施,人人可操

作,因此普遍受大众欢迎和称赞。 拍打拉筋法特点: 1,广谱性:人人可行、随时随地均可实施; 2,免费性:不花钱不吃药不上医院,自己操作; 3,简易性:实施手法简单明了,一看即会; 4,安全性:操作过程无需服药,无毒副作用; 5,科学性:源自《黄帝内经》及道家调伤方法; 6,显著性:近百种疾病明显改善、痊愈; 拉筋的原理和作用 拉筋的直接疗效是祛痛、排毒、增强肾功能,间接疗效则数不胜数。其原理何在? 首先,十二筋经的走向与十二经络相同,故筋缩处经络也不通,不通则痛。拉筋过程中,胯部、大腿内侧、腘窝等处会有疼痛感,说明这些部位筋缩,则相应的经络不畅。拉筋使筋变柔,令脊椎上的错位得以复位,于是“骨正筋柔,气血自流”,腰膝、四肢及全身各处的痛、麻、胀等病症因此消除、减缓。 其次,拉筋可打通背部的督脉和膀胱经,这对健康具有重大意义,因为督脉是诸阳之会,元气的通道,此脉通则肾功加强,而肾乃先天之本,精气源泉,人的精力都仰赖于肾功能的强大。督脉就在脊椎上,而脊髓直通脑髓,故脊椎与脑部疾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任督二脉在人体上是个循环的圈,各种功法要打通的任督二脉即是此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系统,也是抵御风寒的重要屏障,膀胱经通畅,则风寒难以入侵,内毒随时排出,肥胖、便秘、粉刺、色斑等症状自然消除、减缓。膀胱经又是脏腑的俞穴所在,即脊椎两旁膀胱经上每一个与脏腑同名的穴位,疏通膀胱经自然有利于所有的脏腑。按西医理论解释,连接大脑和脏腑的主要神经、血管都依附在脊椎及其两边的骨头上。疏通脊椎上下,自然就扫清了很多看得见看不见的地雷、障碍的疾病隐患。 第三,拉筋拉软并改善了大腿内侧的肝脾肾三条经。许多医书都介绍,此三条经通畅则人的肾功能强悍。因此有的书鼓励人练习劈叉,

丹道医家养生秘传灵龟八法

丹道医家养生秘传灵龟八法 丹道医家养生秘传灵龟八法——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触摸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1.八大最安全的穴位统治众病 疾病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微妙之处在我们身体上的映像举手皆是,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按摩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传说李时珍出生之时,有一头白鹿闯入院内,口中衔着一株紫灵芝。一时传为美谈,长大后他认为自己与仙家有缘,开始修习“神仙之学”。于是他白日读书夜晚静坐,逐渐悟到,修炼家所观察到的奇经八脉与医生对此的认知是有所不同的,堪破了这个秘密,才取得日后在医学上的伟大成就。 他在《奇经八脉考》中,强调“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可见他对“奇经八脉”的重视。自古至今,奇经八脉都是道家秘不外传的养生大法。 十二正经以外,人体还有一套更重要的平衡系统,就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十二经脉之气犹如江河之水,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水库,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

需要存储起来,生命力才能持久,人才会长寿。八脉就是存储人体元气的大药库。 有人会想,这么多脉络,我怎么找到它呢?其实八脉里有八个代表性的穴位,公孙、内关、临泣、外关、申脉、后溪、列缺、照海。古人留传下来一首“八穴歌”: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 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锐眦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 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这八句话讲了八个穴,每个穴的功效,打个比方来说,相当于“核反应堆”,一治就治一大片。在用法上,中医多以两穴一组配用:公孙与内关治心胸、上腹部疾病;后溪与申脉治目内眦、颈项、耳、肩胛及上肢疾病;外关与临泣能治目外眦、耳后、颊、颈和肩部疾病;列缺、照海能治咽喉、胸膈疾病。所以,病痛来临时我们完全可以按“穴”索“药”,救身体于危难之间。 这八大穴古人是有严格的开穴时间的,不同的时间使用不同的穴位,不在开穴时间内的穴位就不能使用,这样在临床上就造成了诸多不便。丹道医家中有些前辈则不拘泥于时间限制,在临床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本书中所讲的灵龟八法,采用了丹道医家的经验,随时随地可以应用,原则只有一个:对症用穴,按穴索药。这样,灵龟八法就成了简便易行的养命八招。 疾病与奇经八脉之间的微妙之处在我们身体上的映像比比皆是,奇经八脉就是我们的生命线,只要你每天去触摸八脉上的大穴,以穴通经,以经通脉,就会感觉到日光照耀着整个身体,人体仿佛有了一股清阳之气,这才是我们真正少生病、不生病的万应灵丹。 【用之有道——武医师如是说】 公孙、内关:多用于心痛、胃脘痛、痢疾及其他消化道等病。 后溪、申脉:用于中风半身不遂、肢体活动困难及精神神志等病患。 临泣、外关:多用于耳鸣、耳聋、眼病、腿肿、偏头痛、高血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