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历经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有广泛

的应用和传承。而道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传统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医道观念、药物疗法、医疗机构等方面,探讨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医道观念

传统医学的医道观念,强调治病救人的为人情怀,不仅注重病因、病机的诊断,更强调治疗的个性化和综合性。而这种观念正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简朴、无为的生活,认为身体的健康和内在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医学渐渐形成了“四气调神,

五脏安和”的理论体系,即通过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化气的目的,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达到最佳状态。

二、药物疗法

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身体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宇宙,沟通了天人之间

的关系。因此,道家文化中有很多与自然、与天地相关的概念和方法。这些概念与方法也被应用到了传统医学中,特别是在药物疗法领域。传统医学中很多的中药材都与道家文化相关,如枸杞、人参等,这些植物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其特点是具有温、补、益气的特性。这些概念反映在中药方剂中,许多中药配伍使用以温补为主,以收敛和滋养为辅。而且,在药物疗法中,还常常应用一些自然物质,如石法曾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望”和“闻”就反映了道家文化中注重自然

的特点。

三、医疗机构

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道家文化中没有只注重治疗疾病的医院,而是更多的是把医学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流传至今的道教宫观里,除了功夫、修行之外,还有治病的医术,称为“道药”。这些医术能够应用于传统医学中,说明了道家文化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

总而言之,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其把自然、天地、人与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观念融为一体,使传统医学更加贴近人性,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文化传承至今,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中医学毕业论文

从道学文化看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 道学文化将整个宇宙看作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以道的“生化原理”来认识世界,认为宇宙是由道“生成”的,并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道学是一种“生道合一”的学说,将爱护天下众生放在首 位,认为“生命”本身就是道的体现,并将“养生”视作“修道”。 因此,在道学中汇集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防病治病、养生益寿的医疗方术。实际上,中华民族的医药学就是由方仙道的巫史医学、早期道教的方士医学逐渐演化而来的。这就是说,原初的道教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学的母体,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天人感应原理等取象比类的道家术数学,因此我们可以论定中医药学理论应属于道学文化的范畴。盖道学原为“身国同构”之学,视医身与医国其道由一,因之中医药学本身就是道学。至于中国养生学属于道学的范畴, 更是不言自明的。 中医药学之名,本是比照西医药学而来,上个世纪中国传统医药 学在西方医药学的冲击下几无生存之地而日见式微。在现代社会,探讨中医药学的发展前景,创新中医药学文化,对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揭示中国医药学的文化底蕴,首先须考察中国传统医药养生学的本来面貌。考中华民族之道学文化,本肇始于纪元前七千年伏羲、神农、黄帝时期的母系原始公社文化,中医药学也是由神农首先发明,至黄帝时代发扬光大的。 道学文化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的三皇时代母系氏族共产公社文化, 中医药养生学也是全世界唯一保存下来最古老的氏族公社时代的医药养生学。由于三皇时代是中国氏族公社政体的共产社会,道学文化发轲奠基并日趋繁荣,中医药养生学也首先是一种文化医学,它是彻头彻尾属于道家思想体系的医药养生学。人们可以从《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等古医书中捕捉到中医药养生学传自远古的信息,并从中揭示它们的本来面貌及其文化底蕴。《帝王世纪》有神农尝百草开创医药学的记载。而今学术界考据古书,多头脑僵硬拘于文字之辈, 缺少能与古人思想交通及对话之学养,所作出的定论多不可信。《黄帝内经》虽成书于战国百家言黄帝时,但其思想资料渊源甚古,盖同老子《道德经》属同一文化体系,为母系氏族原始公社时期之文化遗存殆无疑义。据《黄帝内经》,我们不难恢复中国传统医药养生学的真实面目。中国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 在中医学形成之初的战国时期.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对中医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影响最深,对中医学最有指导意义的是道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及其所研究的生命科学与医学最贴近,加上后来不少著名的道家同时又是医家,所以医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故作此文以一探其中干系。 一、道家宇宙观与整体观 1、道生万物,道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因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也就是说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本源。《老子·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在这里《老子》继承、升华了前代阴阳学说,并否定了天命神权的思想,首次阐述了“道”的概念,把它作为世界的本源与万物的最高范畴。老子所说的“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它先于天地而独立存在,是一个“混成”的整体,其运动方式是变化流逝而终返本源,周流不息而循环往复。它不受局限而无终无止,包容万物而无边无际。万物是以“道”为最大共性和最初本源的有机整体,天地万物以至人类皆是同构同源之体。 2、道生万物,万物一气 《老子·一章》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道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对立统一。《庄子·天地》也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庄子所说的“一”就是“道”的别名,反映了宇宙的整体与不可分割性。庄子将“道”的概念具体化,还丰富发展了“气”的理论,并将“道”、“气”、“一”或“一气”等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所谓“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个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所产生的。可以说,“道”是万物的共同规律,“气”是万物的共同组成,“一”是万物的统一性。“道”、“气”、“一”三个概念都是整体性原理的体现,“道”是动态的整体性,“气”是开放的整体性,“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万物同道,万物一气,万物统一于整体之中。故道生万物,道统万物,而万物一气也。 3、相生相依,相反相对 《老子·二章》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也就是说事物的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有差别,而又不可分割。《老子·五十八章》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二十二章》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辩证地告诉我们如何看待祸福及相反事物之间的关系。 庄子则认为事物的差别都是相对的,并漠视而抹杀事物间的界限,进而对客观存在持怀疑与否定态度。他认为从“道”的角度来看,此亦彼,彼亦此,没有确

道教思想对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

道教思想对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 08中医二班 0801111 梁皎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医学家, 也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比较系统完整地提出医学伦理学的概念、规范和要求的医学家。他全面继承、系统总结了唐朝以前优良的医德传统,集唐朝以前医德之大成,写成《大医习业》和《大医精诚》等医德专论,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较全面系统论述医德的医学文献。孙思邈的医德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在他的医德思想影响下,历代医学家都把高尚的医德作为医生首要的不可缺少的品质,而且不断予以充实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传统特点的系统而又完整的医学伦理学体系。孙思邈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是受当时的社会条件影响和他本人的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医学的发展及前代优秀医德传统为其医学伦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特别是在当时思想文化领域儒、佛、道三教并立融合的局面对孙氏医学伦理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道教是中国的宗教,源于道家学派。道家学派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中较大的一派,由老子创立,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们是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历史上常把道家思想称为老庄学说。道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任其自然,知足寡欲,恬淡无为。老庄把“无已,顺物,为而不争”作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主张“全性”“保身”,不为声色货利所役。后来道家在发展过程中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秦汉时期,方士、术士的巫术与黄老学说的某些部分结

合起来逐渐形成道教。道教既坚持老庄的“恬淡无欲”“清静无为”的思想,又宣扬养生之道,炼丹服石,追求长生不老。 中医学与道家有密切的关系,中医学把黄帝看成医家之祖,道家认为黄帝是道家之祖,所以清朝李时品的《医道还原》中认为医道同源,同出一根。道家思想对中医学影响很深,且孙氏家乡陕西耀县现存北朝时的碑林佛道造象于一碑是其一大特色,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载:“佛道像合雕多见于陕西耀县。该碑是目前已知的道教最早的实物造像例证”,加之隋唐统治者又积极扶植和推崇道教,隋代王通提出“儒、佛、道”三教归一纲领,唐武德八年(625 年) ,高祖“亲到国子监宣布三教地位:第一是道,第二是儒,第三是佛”。①唐太宗、唐高宗继位后仍按此序,成为其主要国策之一。孙思邈生长于这一文化环境,自会深受其影响,他弱冠即“善谈老庄”,又曾“自注《老子》、《庄子》??撰《摄生真录》及《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各一卷”②,可见道教必然会对其思想产生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孙氏的医学思想基本上是以道教为主导的,在千金二方中他还专设“养性”“辟谷”“摄生”“退居”等卷,所以药王山现存各朝累代碑石皆称其为“孙真人”,其著作也被收入《道藏》。道教思想也反映在孙氏医学伦理思想中,他在《要方·大医习业》中指出:医生“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任真”即道家术语,意思是听其自然地生长与发展。这句话是说不读老庄,我们就不能任其自然地生存、发展,让思维洞悉一切。《要方·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这话包含有道家“为而不争”与“知足寡欲”的思想。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道教对中医药的影响从本草与服食养生说起 *导读:道教医学与道医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医学是在与中…… *道教医学与道医 中国古代历来有十道九医之传统,学道者习医既是帮助他人之途径,亦是修道、识道的重要方式之一。道教医学是在与中医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长生成仙为最终目标,同时兼顾防病治病,其中既包括服食、外丹、内丹、导引等道教文化色彩明显的生命科学内容,又容纳了道医所采入的诸多传统中医学知识,与中国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医是近代对奉行道家思想或道教教义的医者的概称。早期如晋葛洪《神仙传》中壶公、董奉,汉魏以后,如晋葛洪、南朝陶弘景、隋杨上善、唐孙思邈、宋王怀隐、元丘处机、清傅山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人物。他们或学黄老,或为道士,均引道论医。 *方术神仙、道教与中医本草学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是中药学的奠基之作。后世诸家本草,大多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本经的成书,大约在战国至东汉。《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

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这种三品分类的表述,以及将许多金丹药类药物列入上品药,认为它们具有延年等功用,都表明此书与秦汉时期方术思想的盛行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道家的养生学说与方法,至秦汉时期,由于秦皇汉武对于得道成仙的痴迷,神仙、服石、炼丹、房中术一时大行其道,社会上形成了一批被认为持有长生之药或特殊法术的方术之士,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修行成道的神仙。于是,这方面的著作大量出现,与一般医药学著作并传。如《汉书艺文志》方技部分,包括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4类,其中医经7家216卷,经方11家274卷,房中8家186卷,神仙10家205卷。前两类和后两类总数大体相埒。方技略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可见汉代无论学者还是官方,都把医药、房中、养生看作是方士之技、方士之术。而医家有时也直接被称为方士。《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锡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此处所言方士即医生。房中养生、神仙服饵与医经、经方一样,逐渐成为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家关于生命、精、气、神以及养生、炼丹的理论,在历代医籍中多有反映。 汉代道家神仙方术的兴盛,与帝王对方士的优遇密不可分。

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春秋时期,社会急剧变化,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在学术思想日趋活跃的形势下,我国医学也得到长足的发展。受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和渗透,尤其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医学先哲们将道家气与阴阳的哲学辩证法引入到医学领域,道文化对中医药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今天我们就从中医理论、中医治疗思想和中医药同源性这几个方面来讲一讲道文化对中医药的影响。 道文化的生命心理健康观是我们理解它对于中医药影响首先要了解的。道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蕴藏着古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乐生、重生、贵术的追求。 "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道文化追求长生,关怀个体生命,热爱生命,关注人生价值,希望生命之无有止息。“道常生万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为物中之灵者”。这表明人在宇宙中,地位最高,“一切万物,人最为贵。"故而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可长生者,人应亦可,且把贪生者作万物之共性。 具体来说,第一点是清净。什么是清静呢?《云笈jí七签》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道德经》写道:“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可见,清静是有利于摄生修养,调适精、气、神的有效途径。第二点是无为。《云笈七签》则告诉我们:“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改而从善……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第三点是寡欲。《道德经》中写道:“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孙思邈则说:“养老之要,耳无妄听,口无妄言,身无妄动,心无妄念,此皆有益老人也。”最后一点,是不争。《道德经》中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的说法。《云笈七签》说:“为善者自赏,造恶者自刑。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者。” 可见,道文化不仅对人类生命进行了特殊的思考和探索,而且对心理健康有着独特的见解,其中不乏朴素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它不仅满足了道教信徒的心理安慰和宗教需求,而且能指导其他人正确的待人处世。 第二,道文化对于中医理论的影响。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形成了精气说,气充当着万物之源的角色,于是,道作为哲学上的统一物成为理论实在;气作为物质性的根据成了一种哲学上的本体。由于阴阳与气的这种结合,既有利于“道---气”学说向自然科学方面倾斜,又为医学理论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骨架奠定了基础。;庄子进一步指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即人也是由气化生的。东汉的王充在《论衡》中说:“气”是万物的本源,人是由“气”构成。自此气---阴阳---五行的理论逐渐形成,成为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素问·阴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它历经千年的发展,至今仍有广泛 的应用和传承。而道家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传统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医道观念、药物疗法、医疗机构等方面,探讨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医道观念 传统医学的医道观念,强调治病救人的为人情怀,不仅注重病因、病机的诊断,更强调治疗的个性化和综合性。而这种观念正是受到了道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自然、简朴、无为的生活,认为身体的健康和内在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传统医学渐渐形成了“四气调神, 五脏安和”的理论体系,即通过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调节人体阴阳化气的目的,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达到最佳状态。 二、药物疗法 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认为身体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宇宙,沟通了天人之间 的关系。因此,道家文化中有很多与自然、与天地相关的概念和方法。这些概念与方法也被应用到了传统医学中,特别是在药物疗法领域。传统医学中很多的中药材都与道家文化相关,如枸杞、人参等,这些植物具有养生保健的功效,其特点是具有温、补、益气的特性。这些概念反映在中药方剂中,许多中药配伍使用以温补为主,以收敛和滋养为辅。而且,在药物疗法中,还常常应用一些自然物质,如石法曾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其中的“望”和“闻”就反映了道家文化中注重自然 的特点。 三、医疗机构

对于传统医学来说,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道家文化中,追求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道家文化中没有只注重治疗疾病的医院,而是更多的是把医学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流传至今的道教宫观里,除了功夫、修行之外,还有治病的医术,称为“道药”。这些医术能够应用于传统医学中,说明了道家文化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 总而言之,道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统医学的影响也十分深远。其把自然、天地、人与治疗疾病的方法和观念融为一体,使传统医学更加贴近人性,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充满了人文关怀。这种文化传承至今,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是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推荐】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推荐】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存在各种思想,无论儒家还是佛家或者是道家都对中医医德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道家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一,其思想博大精深,在道德问题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中医医德有着深远的影响。老子、庄子是道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探讨老庄学说对中医医德的影响,对于探讨中医医德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贵身爱身,宠辱皆忘。贵身是老子的一种重要思想,他认为人存天地之间,与道、天、地并为域中四大之一,身体是人的根本,人应该重视身体像重视大患一样,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反映了老子贵身的思想。他主张人要宠辱皆忘,不要为追逐名利、荣辱、得失等身外之物而伤身,认为只有真正懂得贵身爱身的人才可以将天下托付给他。道家对自身生命的重视远超过儒家。将重视人的生命看作人生的第一要义,这种高度重视生命的思想对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救死扶伤是医生的神圣职责,医生必须重视人的生命,珍视人的生命。深受道家文化影响的《黄帝内经》就明确提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重视人的生命是对医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医生要做到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而这均源于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遂潜心医药,著成《伤寒杂病论》。孙思邈有感于人命有贵于千金,遂将自己的医学著作命名曰《千金方》。

再者是精益求精,体悟大道。道是老庄哲学最重要的概念,《老子》一书将道描述为宇宙的本原、事物的规律、社会的法则等,道是恍惚的、玄妙的,但当道表现为万物的规律时,这种规律性的道又可以为人所体悟与效仿。为求体悟大道,老子认为人需要不断地努力,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必须有毅力,慎终如始,方能获得成功;需要遵循自然的规律去做,方能无为而无不为;需要摒除外界的干扰,通过静心、内证等方式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庄子认为人要通过坐忘、心斋等方式体悟大道。为求得道之实,学道之人应该像列子一样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像佝偻承蜩丈人一样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方可何为而不得。只有真正得道,才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样游刃必有余地矣。医学是至道在微,变化无穷的学问,为医者必须才高识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广泛涉猎群书,精研医术,才能真正领悟医道。《黄帝内经》将受师不卒,妄作杂术,谬言为道,更名自功,妄用砭石,后遗身咎列为医生的过失之一。一代大医孙思邈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博览群书,到了老年仍是手不释卷,他在《大医精诚》中谆谆告诫习医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李时珍出身医学世家,自幼就勤学苦读医书,他忧心于历代本草谬误较多,立志编写新的本草,历时三十年的艰辛始著成《本草纲目》。医乃活人之术,医道不精则会延误病人的病情,无异于以医杀人三者谦虚处下,尊重同行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尚书》中就有谦受益,满招损的思想,这种思想为老子所继续。谦下、不争是老子哲学的重要观念,他认为能体现此德者莫过于水,谦下、柔弱、不争是水的特性,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却甘心居于下位,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正因为不争,天下反而不能与之争。人应该像江海一样容纳百川,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深刻的关系。道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一系列生活哲学、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方法。而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体系的精华,通过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维护人体健康。下面将从哲学、修身养性、健康观念等方面阐述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首先,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相同的哲学基础。道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弃欲无为的观念,主张追求内在的平和、和谐和长寿。而中医药学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根据四时变化调养身体,通过平衡阴阳、调节气血来达到健康的目的。道家文化的哲学思想为中医药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了中医药学的对象、方法和目标。 其次,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共同注重修身养性。道家文化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心身的和谐与健康。而中医药学也重视调养身心,强调内外调和,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方面的平衡,保持正常机能和稳定的情绪状态。道家文化以及中医药学都认为,心理状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修行、养生和治疗等方法,可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此外,道家文化也影响了中医药学对健康的观念。道家文化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念,强调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医药学也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人体内部存在着相互联系的经络、脏腑等系统。对于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中医药学注重全面观察、综合分

析,寻找病因所在,调节整个人体系统的平衡,而不只是治疗某一个症状。 最后,道家文化和中医药学都注重人的自我调控和自愈能力。道家文化强调人的自主性,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而然地修补身心的平衡。中医药学也认为,人体具备自我调节和自愈的能力,通过调整饮食、锻炼、休息等方式,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自愈力。道家文化对于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反过来,中医药学的理论和实践也验证了道家文化中的一些观念,并将其发展成一门独特的医学体系。 综上所述,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远的影响。道家文化的哲学基础、修身养性的理念、对健康的观念以及人的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都对中医药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道家文化的指导,中医药学得以形成自己独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为维护人体健康和治疗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儒释道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论儒释道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 要了解儒释道三家不同哲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医学的影响,首先就要来了解一下儒释道三家的形成。 儒家,诞生于春秋末期,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由孔子创立。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而其思想,则是一种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家与儒家思想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道家同样诞生于春秋中晚期,其诞生要早于儒家。(关于本论点,《论语》中有“孔子问礼于老聃”,在此不加赘述)道家思想总结了长久以来的一些思想精髓,形成了“无为无不为”的道德理论,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诞生于迦吡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由尼泊尔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也即释迦牟尼)创立,最晚在秦始皇时期传入中国。(新华社,2009)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谈过了儒释道三家,我们接下来就谈一谈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中医学。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药学名词》,2005)在现代医疗体系中,中医学被归类为替代医学中的一支。 首先,谈一谈道家哲学与中医学。 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对于人体脏器运行和诊治的理论来源于精气、阴阳、五行、三元等传统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哲学。例如三元论来自于《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三元医学理论认识疾病,则认为世界万千疾病都源于“毒郁虚”,也即“疾病万千,不离三元。何谓三元?毒郁虚”。(武学文高孟兰武凌怡,2008)同样的,中医学借助道家哲学中的五行学说,将人体的脏器划分为五大系统,系统的展示和体现了具备金、木、水、火、土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这些都是道家哲学对于中医学深远的影响之一。 同样的,中医学中重要的一环——养生学的建立,与道家“修身养性”的哲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中医传统养生学的建立与发展于道家哲学中的《易经》是分不开的。中医学中最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伴随着《黄帝内经》的著作而形成的,《内经》的著成是在经济得到快速飞跃式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在这文化膨胀式发展的年代,百家争鸣,很多的思想家在这个时代出现。中医的发展就是在融合各家文化之所长以及科技知识。由此可以得出,中医文化的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产物。中医是吸取各家文化之所长,慢慢形成的,几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贡献。 1 道家文化的影响 老子创设了道家,道家文化的形成是在先秦时期。道家的文化在中国的几千年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道家思想讲求的是无为,老子认为天地万物不以人的意念的转变而转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观念贯彻始终。相对于比较平淡的唯物主义观点外,老子也最早提出了反这个词,在他的思想观念里不管是什么事物都是存在利弊的。当然老子的思想观点也在后代得到了发扬光大,许多思想家认为老子说的就是气,因此提出了精气说。精气说中的气就是精气,道之万物,惟恍惟惚…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老子所倡导的,说的就是这其中有精微物质,这种精微物质是真实存在的,这是精气说最初的原始形态。精气学说的主题思想是:精气是万物构成的主要因素,

生命的形成是精气所致,生命的结束就是精气散亡所致。 最初的精气分为阴和阳两种,所有事物的的发展都是精气的运动变所致。精气说作为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这样演变来的,中医在阐述人的生老病死的过程就是通过精气说,中医理论相信人的本体的形成是天地精华孕育的结果。就像是《内经》: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也。《内经?素问》:夫精也,身体之本也。讲求的就是生命的构成就是精气,促成了智慧的形成。气的精华就是精气,是由气生化来的,气的生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相互转化,因此人体就会在不断地发生新陈代谢,不断的进化发展。从道法自然中还演化出了中医的养生法则,《内经?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道家学说中的无为,不与世俗相争的思想促成了中医里预防疾病的思想即不为世俗所扰,淡然处之。 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在中医中也有所体现,正如《内经?素问》所讲:不足则补,有余则泄、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等都是老子的《道德经》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思想的延伸。 2 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学和中医学的关键要素中的五行学说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对于中医学意识论和方式论中儒家方式论的数学说起到决定性影响的是里面所囊括的阴阳学说、运动观念等。中医中将经络、脉象、五官等与天地相比,在中医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这与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中医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思想的产生,此后的《庄子》、《列子》、《管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著名的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强调指出:“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研究道家思想体系“对于了解全部中国科学技术是极其重要的”。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道家思想对《内经》理论体系的影响《内经》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的集中总结,汇集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道家学说对其理论奠基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道家的“天地之道”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老子主张天道自然无为,人只要顺应自然,就能把握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种尊重客观自然法则的思想,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庄子继承了老子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主张“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安时而处顺”(《庄子·大宗师》)。由此去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逍遥境界。《黄帝内经》承袭了道家思想的精华,把天和人作为一个统一体看待,建立了自己的天人合一观。《内经》认为,人是在特定的“气交”环境中,由天地两气结合生成的。《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同时《内经》还认为,人与天的结构相类似,这种类似表现在人的身体体现了天地的结构。《灵枢·邪客》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内经》还从唯物论出发,提出从自然界和人体本

论道教与中医学的同源与渗透

论道教与中医学的同源与渗透 道教与中医学作为中国文化中极具影响力的两个领域,二者有着 紧密的联系与渗透。在道教的世界观和哲学中,中医学的理念和实践 得以生发和发扬光大。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道教与中医学同源 渗透的本质和内涵。 一、道教与中医学的共性 道教和中医学作为两个独立的领域,在实践和理论层面上都存在 共同点。道教重视个体健康与心灵平衡,相信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 中医学则强调整体健康与体内平衡,重视自然万物与人体的关系,强 调体质的整合和调整。由此可以看出,两者的核心在于倡导健康与平 衡的生活方式和优秀的内在品质。 其次,在道教和中医学的实践中,人们常常利用草药和自然物质 进行疗养。道教倡导自然疗法,通过利用自然界中的能量和物质帮助 个体实现身心的平衡;而中医学则更加系统地利用天然草药、矿物等 自然物质,进行调理和治疗。从这个角度来看,道教与中医学均关注 自然的大力量对于人体健康与平衡的积极作用。 二、道教对中医学的影响 道教与中医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不可避免的。道教渗透在中 医学中的表现主要有以下方面: 1. 道教哲学影响中医整体观念 道家的整体观念认为宇宙万物与人体互为因果,人体也是宇宙万 物的缩影。而中医则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乾坤-五行关系密切,身体平 衡是人体与自然界互为关系的体现,身体不平衡则与自然界失去联系。因此,中医根据五行生克、相生相克传统理论,以达到整体平衡为最 终目标。 2. 道教与中医的共性之处 道家与中医学共性之处在于其对草药和天然物质的重视。在道家中,自然疗法以及能量疗法得到广泛应用。在《金丹大道》中,道家

强调的是能够利用能量疗法的方式治疗疾病。实际上,道家中的很多 能量疗法与中医学中常用的疗法相似。比如太极拳,以及其他一些能 量疗法都可以帮助人体达到平衡状态。 3. 道教与中医的共同提倡“平衡” 道家提出“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医学则提出“平衡是身体健康 的基础”。二者的核心思想在于追求身心的平衡与拥有健康美好的生活。道家认为,只有个体获得了身心的平衡之后,才能与自然界和谐 共处。中医学则认为,只有身体获得了平衡,才能发挥它最大功能。 三、中医学对道教的影响 反之,中医学也对道教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 中医体系为道家提供了疗养方法 中医的存在为道家提供了许多新的疗养办法。无论是草药、饮食、针灸,还是其他类的疗法,都能有效缓解或治疗许多疾病。这些疗法 帮助道家重新认识身体的工作原理,也有助于让人们认识到身体与自 然界之间的牵连。同时,疗效的验证也使得很多道家理论得到了实证 的帮助。 2. 中医通过阴阳、五行理论加深了道家对“天道”的理解 中医的阴阳和五行理论也与道家的阴阳五行概念及道家理论紧密 相连。这种联系不仅在能量治疗方面体现,同时也在颜色疗法、针灸、药材等方面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甚至表明,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 论源于道家文化,是丰富道家阴阳五行概念的核心概念。 3. 中医学推崇的养生思想与道教本身的目标如出一辙 中医学推崇的养生思想重视养生、调理与平衡,这与道家本身的 目标不谋而合。养生的基本目的与道家的“长生不老”的目标类似, 而养生所用的自然物质与道家标榜自然主义的原则与哲学相仿。在养 生的实践中,中医学的理论解释为道家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养身的视角。 四、结论 道教和中医学具有深刻的渗透与互动。二者之间的紧密配合,使 得一些早期的思想理论与现代疗法相结合,更好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 文化。这些体现在轻松有趣的太极拳表演,美食饮食,自然疗法等。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 摘要】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密不可分,通过举例说明道家思想和中医文化的联系,进一步说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关键词】老子道家传统文化中医道家是老子创立的,以“道”为理论中 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科学思想史》中关于道家有这样的论述:“道家哲学虽然含有政治集体主义、宗教神秘主义以及个人修炼成仙的各种因素,但它却发展了科学态 度的许多最重要的特点,因而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此外,道家又 根据他们的原理而行动,由此之故,东亚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 理学都起源于道家。”可见,道家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流派。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他们的一些思想不仅影响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流派,还渗透到了中医学领域。下面以《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三本书为载体,举例说明道家思想与中医文化的关系。 1.顺应自然规律《老子.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来天地之间有四种东西是最重要的,即道、天、地、人。人的行为以地为法则,地的行为以天为法则,天的行为以道为法则,道的行为以它自己的本然为法则。“道法自然”告诉我们要遵循自然界本身的客观规律与法则,只有顺应自然, 才能改造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 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说明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规律,才不会得病。保养生命的关键就在于调摄人的神、气、形,以求保持人的生命过程的和谐发展,适 应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规律。 2.阴阳和合《列子.天瑞》:“冲和气者为人。”陶鸿庆《读列子札记》云:“冲读为中。”中和之气便成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若阴阳不和,人就会生病。《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九知针石篇》:“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稪吟,敢问其方。”杨上善注:“从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从二生三,谓阴阳和气也。从三以生万物……”中医认为人 就是由阴阳和气而形成的,若阴阳不合,人就会生病。 3.形与神俱《庄子.天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这句话揭示了“德”“神”“形”三者的关系,圣人执道全德,则 形全、神全,有益于健身养生。中医在养生方面特别看重形和神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魏晋嵇康《养 生论》中也明确提到了两者的关系,“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可见形神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4.物极必反《老子.四十章》:“反者道之动。”老子指出事物无不向自己 相反的方面转化,“道”也是不断运动的,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是“道”自身运动的结果。《老子.五十八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可以转化为邪,善可以转 化为恶,一切事物的转化无不走向自己的反面。中医理论中也应用了“反者道之动”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 摘要:通过对道教养生思想特色的分析归纳,总结出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顺应自然、与天地合参为养生防病前提;以阴平阳秘为养生防病核心;以精充、气足、神旺为养生防病基础。 关键词:道教;中医;养生 道教与中国传统医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养生思想对我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另外,道教养生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养生即是修道。养生在修道中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养性延命录》提出:“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强调养生与修道是统一的,即所谓“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学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中医养生学的启发和推动极为突出。历代道教养生家通过实践和积累,已经形成独具风格的养生思想以及多种养生方法,本文就道教养生观对中医养生理论的影响作初浅论述。 1 道教养生的思想特色 1.1 天人相应,和谐统一“天人相应”是道教的宇宙观,同时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德经》曰: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最初由无形无质的“道”生出真元之气,真元之气化生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阴阳交合感应而又化生天地间万物众生,此为造化之道。可见,人与自然万物皆归源于道。老子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人的行为应该仿效自然、服从自然、顺应自然而动,而不应违背自然、破坏自然,人与自然才能保持自然的和谐与生态的平衡。道教理论高度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天地大环境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道教将人身视为一个小宇宙,只要人身的小宇宙和自然的大宇宙同构相应,即达到“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境界时,人就有可能“长生久视”,颐养天年[1]。道家从道学角度以“天人感应”学说阐明养生的基本原理。 1.2 重人贵生,乐生恶死“重人贵生”是道教的生命价值观,生命是第一位的。《道德经》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把人与道、天、地放在同等的地位,可见人是世间万物中最重要的,社会的一切都是因人而存在的,因而每个人都应“贵生”“重生”“保生”“修生”。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即给予主体选择的自由,而人的生命寿限是不确定的,是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去求得生命的长存,因此主张并且相信经过一定的炼养过程,精神和形体可以相守不离,即形与神俱,实现长生不死而得道成仙的终极目标,这其中包含了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太平经》在这方面则予以反复阐明:“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壹生,不得重生也”。道教特重今生,认为人为万物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新安医家孙一奎是中国清代著名医家,他创立了命门动气学说,并且被认为是医学界“新安派”的代表人物。孙一奎的学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受到了道家学说的深刻影响。 道家学说对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其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中展现了独 特之处。本文将从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进行详细的阐述。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体现在认识论上。道家学说强调“道法自然”,主张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医学上,道家学说也要求医生必须顺应自然,追求医学的自然性,同时将人的身体与自然界的律动看作是一种统一的整体。而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同样强 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他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受到自然界万物的影响,人体各个器官 的功能也在自然界的节律下变化。“命门”即指人体命运的入口,也就是人体的阴阳气血 聚集之处,而“动气”即指人体在不同时间和季节以及不同的身体状态下呼吸、饮食、工 作等生活活动的变化。这种观念无疑受到了道家学说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还体现在治疗原则上。道家学说注重养生,主张治未病,强调调理身体、保持身心的平衡。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也主张“治象先治气,治时 先治分钟”,即在治疗疾病时要根据气机的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而且要注意人体生理时 钟的节律,进行针对性的调节。这种赋予时间和节律以重要性的治疗原则可以追溯到道家 学说中强调“合乎时宜”的观点,即强调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时间、季节、气候等因素的 影响,使治疗更加符合人体自然的生活规律。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还体现在治疗方法上。道家学说注重和谐治疗,主张“上气下形,和则不病”。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也倡导了类似的治疗方法,他提出了 “气法”和“消法”两种治疗方法。“气法”主要是调整体内外气机的平衡,保持人体的 阳气和阴气的协调;“消法”则主要是通过针灸、按摩、理疗等手段来促进气血的运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些治疗方法的核心思想都是要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平衡 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与道家学说强调的调和平衡的原则相一致。 道家学说对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还体现在医家的思维方式和职业道德建设上。道家学 说倡导无为而治、无欲无求的思维方式,强调医生要有自我修养,要以医道为业,追求道 德的高尚境界。孙一奎作为医家,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医生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要沉下心来钻研医学理论,要遵循伦理道德规范,不能滥用医术。这种对医学道德和 职业精神的关注正是受到了道家学说要求医生以道德修养来履行医学使命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认识论上,道家学说 使孙一奎的学说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治疗原则上,道家学说使孙一奎的学说注重调 节气机变化和人体生理时钟的节律。在治疗方法上,道家学说使孙一奎的学说倡导调整阴 阳气血平衡的治疗方法。在思维方式和职业道德建设上,道家学说使孙一奎注重医学伦理

道教医药文化漫谈

道教医药文化漫谈 *导读:道教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道教的创立而肇始于汉末,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发展至鼎盛,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前不 道教医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道教的创立而肇始于汉末,形成于魏晋南北朝,在唐宋发展至鼎盛,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前不久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其提取青蒿素的技术环节就受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在大力提倡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如何汲取道教医学文化营养,并适应时代要求,成为我们今天值得思考的问题。 道教医学有其鲜明特色,其医学模式是一种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治疗和信仰治疗为一炉的综合性医学模式,建立在道教宇宙论、人天观和身心观基础之上。今天我们研究道教医学,应该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分析的眼光,摒弃其糟粕,吸收其中有现代价值、意义的部分,古为今用,为人类的健康保健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以医传道:古之初为道者,必须兼修医术 道教医学是一种宗教医学,作为宗教与科学互动的产物,它是道教徒围绕其宗教信仰、教义和目的,为了解决其生与死这类宗教基本问题,在与传统医学相互交融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体系。道教医学不仅是道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可或缺的一个流派。 道教医学有其鲜明特色,其医学模式是一种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治疗和信仰治疗为一炉的综合性医学模式,建立在道教宇宙论、人天观和身心观基础之上。道医善于运用精神、信仰疗法和各种自然疗法对病人进行心理和信仰治疗;道教医学对疾病的诊治不单是从个体身心的治疗入手,而且还注意到外界自然、社会环境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强调对外界环境的治理,此乃道教特有的医世思想。在道家生命观、疾病预防治疗观指导下,在传统医学基础理论之上,道教医学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生命哲学思想、藏腑经脉体系、病因病机思想和疾病治疗预防技术。其中道教养生术以治未病为要旨,得到代代传承。道教医学对中医基础理论、药物、方剂、外科等方面的影响尤为深刻,对民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