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

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
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ol. 2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5

────────── 收稿日期:2005-03-09

作者简介:徐永泉(1958-),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5 -

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

徐永泉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幻想文学与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有很大的不同。写实性文学注重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而幻想文学由幻以入真,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美国的作家茹恩在其各自的幻想作品中力图向人们说明“幻想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性。”

关键词:幻想文学;写实性文学;人格分裂;人性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4-0005-03

关于幻想文学,可待言说的话题很多,但其审美指向是笔者首先要关注的。为论说方便,可将它与写实性文学做一简单比较。写实性文学作品是以现实存在的真实性为终极的。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诗人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具两种态度:醉和醒,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世间的光明与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一体显露,并无差等……他们的‘世界’虽匠心创造,却都有真情实理,生香活色,与自然造化一般无二。”[1](P193)“与自然造化一般无二”可谓写实性作品的最高境界。尽管此类作品的创造者构思时要运用幻想,在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的具体描写中蕴含着对人性、人的命运的普遍关怀,对宇宙大道之理的哲理性思考,但因其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人们更关注于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真实性描写。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导言》中说:“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学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此话恰是这类文学使命的准确道白,亦即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所在。比较而言,幻想文学──不客气地说──本身就是“编”的,所以脱去了真实具体的外壳,少了不必要的累赘,鼓动幻想的翅膀翩翩而至,带来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它“借幻境以表现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这种真不是普遍的语言文学,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真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1](P83)这种更深、更高的真实是本体意义上、抽象意义上的真实,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2](P341)亦即本源的、本当如此的形而上的思考。对此人类需历经几代,运用理性的智慧才能有所探寻。幻想文学正于此处,呈现出了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拟结合中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幻想文学文本,试述其对人格、人性的思考,从理性之维来审视幻想文学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人是什么?人格、人性应有的内涵和状态是什么?这个千古之谜至今并没有得到完全破解,相反,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越发显露出迷惘和深究的必要。从根本上说,它应是任何哲学体系的出发地和归结点。所以,“有人问泰利士,世上什么最难,他答‘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把哲学的使命限定为‘认识你自己’”。[2](P341)人对自身的探索,自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出现以来,一直在苦恼着人自己。[3]这是任何人,尤其是哲人和艺术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古代先哲在理想的王国中,描绘未来健全完美的人格蓝图,尽情讴歌人性的丰富与完满;而近代人则勇敢地撕破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4]无情展露人格的分裂与异化,人性的扭曲与缺失,面对人的自我迷失发出惊世骇俗的呐喊。爱默生说:“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许多怪物── 一个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2](P250)同样,尼采也说:“我的目光从今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2](P250)尽管表述角度不同,但明眼人应当看得出,他们和先哲一样,同样热烈地怀抱着人格、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想和渴望。

幻想文学作家勇敢地担当起探索的责任,同时又融入本人的体验与自省,其思想结晶弥足珍贵。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作家,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洗礼,收集整理、编写出版了闻名于世的两卷《意大利童话》(1956),对文学、人生有着独到的领悟。他于1952年写成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

- 6 -

的中篇幻想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表达出对人格和人性不同寻常的理解。作品主人公梅达尔多·迪·泰拉尔巴子爵在一次战斗中被炮弹炸成两半:“他少了一条胳膊,一条腿,不仅如此,与那胳膊和大腿相连的半边胸膛和腹部都没有了……他的头上只剩下一只眼睛,一只耳朵、半边脸、半个鼻子、半张嘴、半个下巴和半个前额……简而言之,他只被救回半个身子。”另一半则不翼而飞。梅达尔多子爵的右半边被抬回城堡,竟奇迹般活下来。然而他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灾难。他先是残害动物、植物,将他们撕成一半然后丢弃,后迫害村人、邻人、被俘者,甚至连自己的奶妈也不放过。他已经成了邪恶的化身。对梅达尔多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他作为一个半身人,肢体的严重残缺引起他心灵的残缺,他是用不尽情理的疯狂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压抑和痛苦;另一方面,半身人身上残留的所谓“恶”的成分,实际是常人身上平时被理智压抑的非理性内容,如原始的情欲、占有欲、攻击欲和破坏性等。弗洛伊德用“本我”来概括它:“指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最早和最原始的,处于最底层的部分。它是生物性冲动和欲望的贮藏库,具有强大的非理性力量。”[5]我们所见到的梅达尔多的“这一半”就是这“强大的非理性能量”的缩影和象征。作品也交待了被炸飞的“另一半”梅达尔多,为便于区别,村里有时称他为“好人流浪汉”。他被两个隐修人怀着古怪的怜惜之心带回山洞,用他们储备的香肠和软膏治疗,他一恢复体力,就辞别救助者,流浪多年,终于回到城堡。起初,人们并不知道他的到来,但种种传闻不胫而走:孩子们在森林里迷了路,被一个拄着拐杖的半身人送回家:被蛇咬伤的狗,翅膀折断的燕子被治愈;甚至被风连根拔起的无花果树还没待主人出来就又被重新种好。他在默默地修复着残缺。“好人”的到来,无疑会遭到“恶人”的嫉妒和敌视,但前者依然故我,并对自己的另一半表现出深深的理解。他对人说:“我知道做一个半身人的滋味,我不能不同情他。”他对少女帕梅拉的一段话可谓是作品的点睛之笔:

帕梅拉,这就是做个半身人的好处:理解世界上每个人由于自我不完整而感到的痛苦,理解每一事物由于自身的不完整而形成的缺陷。我过去是完整的,那时我还不明白这些道理,我走在遍地痛苦和伤痕之中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个完整的人不敢相信这样的事实。帕梅拉,不仅我一个人是被撕裂的和残缺不全的,你也是,大家都是。我现在怀着我从前完整时不曾体验过的仁爱之心,对世界上一切残缺不全和不足都抱以同情。帕梅拉,如果你同我在一起,你将会忍受众人的缺点,并学会疗救众人的伤病同时医治自己。[6](P50) 这段心灵道白像一篇人性宣言,不仅勾勒出梅达尔多大兴善举的生理、心理线索,更重要的在于警示每一个人时时反省自身,既要推己及人,又要以他人、他物为参照系自审,以期修复肢体上,尤其是心灵上的残缺。作品是在惊心动魄中结束的。梅达尔多子爵的两半终于狭路相逢,“恶人”拔剑决斗,“好人”不得已应战,激战中双方各刺一剑,戏剧性的将双方伤口线削下来,原本缝合的伤口全部切断,双方“仰面倒在地上,原本是一体的鲜血复归了,在草地上融合起来”。被分成两半的人合二为一,重新复活了。作品写到“梅达尔多就这样复归为一个完整的人,既不好也不坏,善与恶具备,也就是从表面上看,他与被劈成两半之前并无区别。可是他如今有了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应当是变得更明智了。”[6](P68)人的存在方式本当如此,正像学者所说“从来就是灵与肉、精神与生理、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非意识、美与丑、善与恶、本能与意志、欲望与禁忌的结合体。”[7]而哲学家则善于从人的本体意义上审度这个问题:“我们身上的任何一个器官当它未被欲望冲突、痛苦折磨时,我们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灵魂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善与恶、理性与本能、天堂与地狱的角斗和交替,灵魂会是一个什么东西?”[2](P441)哲学理论指出疏离、分裂有其必然性而不可避免,但在现实和文学中人们在设法寻求修复残缺,以达和谐。只是这完整归一之路何其艰难。

另外一部具有同样理性深度的幻想文学作品,是美国作家茹恩的长篇巨著《肯特战记》,其中第一部《影子之战》写于1968年,人们“把它当作一部被撕裂的人格对立的故事来读”。[8](P78)肯特是一位少年在13岁“成人日”那天被授予的法名,他曾在洛克学院学习魔法,由于傲气和嫉妒心的唆使,不顾禁令运用咒语将禁锢在黑暗世界里的“影子”呼唤出来,结果被“影子”所逼逃到海边,“影子”呼唤他的名字,欲把他一口吞下,在魔法师的帮助下,他又追得“影子”无处藏身,在海边岛屿上,他与“影子”展开较量,最后终将自己的“影子”吸回自身,合为一体。当时的场面扣人心弦,“一瞬之后,太古的寂静被划破,肯特一声清晰的呐喊唤出影子的名字。几乎同时,没有唇和舌的影子却也在重复着同一个名字‘肯特!’两股声音合并成一个声音。肯特从手杖中腾出手来,张开双臂,把朝自己扑来的那个自己的影子、那个黑色的分身紧紧地抱住,光明与黑暗相会了,融合到一起,成为一体。”[8](P79)很显然,黑色的“影子”即蛰伏于人身上的负面的东西,它时时刻刻在同我们进行着角逐,就看谁能战胜对方。肯特战胜了影子,挽救了自身,展示了光明和人性的前景。

我们注意到,幻想文学作家善于塑造“分身”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人格分裂的和人性异化的思索,但这并非他们的首创,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已属老生常谈。从20世纪初的卡夫卡、加缪的经典性名著到贝克特的荒诞戏剧,对此都有淋漓尽致的刻画。追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斯蒂文森很多作品,特别是《化身博士》在思考和表现“双重人格”的问

徐永泉: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

- 7 -

题上甚至比弗洛伊德还要早。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代幻想文学比起前代同类作品有着更深入的开掘。一方面,他们不再用抽象的善恶两极来简单地比附被分裂的人格和人性,而是能够找出造成分裂与异化的因素在生理上、心理上可以理喻的缘由;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代幻想文学拒绝悲观和绝望。在《变形记》中,格里高利变成一只甲虫,屈辱、悲惨地死去,成为可怜的牺牲品。同样,“斯蒂文森为自己笔下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安排的命运,几乎都是毁灭和失

败……哲基尔在药物失控,失去变回受人尊重的医生的可能性时,选择了自杀”──与海德(邪恶者)同归于尽的道路(注:受人尊重的医生哲基尔与“恶魔”海德实际是一个人,两者通过特殊的药剂转化)。[9]当代幻想文学既不讳言分裂与异化,但又热衷于探寻达到人性复归和人格圆满之路,在艺术的张力中,在现实的抗争中,唱出对新生、新的和谐、新的平衡的渴望。正像德国著名幻想文学家米夏埃尔?恩德所说:“幻想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性。”[10]

参考文献:

[1] 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周国平.周国平哲理美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3] 王泉根.儿童文学的审美指令[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1.61. [4] 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05.

[5] 高清海,李家巍.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197. [6] 【意大利】卡尔维诺,等.我们的祖先[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7] 李春青.艺术情感论[M].天津:百花出版社,1991.43.

[8] 彭懿.世界幻想儿童文学导论[M].南昌:21世纪出版社,1998. [9] 文惠美.超越传统的新起点[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127. [10] 彭懿.西方现代幻想文学论[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101-336.

Fancy Literature and Humanity

XU Yong-quan

(Chinese Department,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Hebei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 The tastes of fancy literature and realistic literature are quite different. The latter stresses on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ality; while the former describes the reality from fancy world, which, to some extent, is very similar to the conception in philosophy, namely, minute examination, completeness, absoluteness, ultimate and permanence. This concept refers to the nature of the world, the content of humanity, the existing state of humans, the value of life, and the richness and complexity of psychological world. The Italian writer Carlweller and American writer Rowen try in their works respectively to demonstrate “The purpose of fancy literature is to recover human nature”.

Key words: fancy literature; realistic literature; split personality; human nature

责任编辑、校对:任海生

浅析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

目录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1)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1) (一) 人的生命自然、健康、优美 (2) 1.体魄容貌的自然、美丽。 (2) 2.情爱的自然、美丽。 (2) (二)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3) (三)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 (4) 参考文献 (4)

浅析人性美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表现 学生姓名:张慧娟指导老师:王昭晖 内容提要表现人性是沈从文作品的创作中心,他的小说充满了对人性的礼赞。本文从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人与人关系的和谐融洽对其作品中的人性美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人性美爱美丽和谐 沈从文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走上文坛的作家,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他以建构健全的人性或人生形式为文学的目标,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在他看来:“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1]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他的作品以描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勾画出湘西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一.沈从文对人性的理解 人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它是对人的本性的赞美和歌颂。人性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沈从文认为人性的美好状态应该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和谐统一。他认为人的某些自然属性是具有合理性的,人应该具有质朴的、原始的生命活力 ,但是又要受到社会属性的制约,即不要堕落为行尸走肉。只有这样,人性才能呈现出美好状态。 在理论上,沈从文一直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他说:“人心与人心的沟通和连接,原是依赖文学的。人性的种种纠纷,主张,文学只有表现人性,才与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赖文学来诠释启发的”,“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以及未来光明的向往。”正是从文学通过表现人性,可以感化教育读者,鼓舞人们向上这一点出发,沈从文自认为是“人性的治疗者”。 沈从文曾这样自述他的创作思想:“这世界或想在沙基或水面上造崇楼杰阁的人 ,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2]他的小说和散文,大多写的都是平凡的人和事,由于作家对所经历的生活的熟悉和了解,这些平凡人事的基础是比较坚实的;艺术形式的精美而不流于纤巧,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它们。人性,是沈从文描绘平凡人事的核心和精神;人性,是沈从文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二,人性美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美体现在:人的生命的自然健康;人的品格的纯美高尚; 人与人[1]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 [ N ] .大公报:文艺,1936203229. [2]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 5 卷 [ M ]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体会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体会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戴尔·卡耐基被誉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他所著的《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其思想精华和最触动人思想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800字,欢迎借鉴参考。 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800字篇1 《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就像良师益友般,给我以做人的指导,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是受用。“你如果关心别人,在两个月内所交的朋友,就比一个需要关心他自己的人,在两年之内所交的朋友还要多。”这是《人性的弱点》中的一句话。友谊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常言道“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在朋友、亲人的帮助下,才可以把事情办好。《人性的弱点》就告诉了我们如何赢得朋友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与人相处的技巧。卡耐基先生告诉我们:“尽量去了解别人,而不要用责问的方式;尽量设身处地地去想,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比起批评责怪要有益、有趣得多,而让人心生同情、忍耐和仁慈”。细细品读,不是不觉间豁然开朗。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人最优良的品质之一,是生活中交到真心的朋友的必要条件,一个人只有懂得换位思考,才能取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生活如此,工作亦然。 二、快乐的生活。寻求快乐的唯一途径是不要期望他人感恩,付出是一种享受施予的快乐。要追求真正的快乐,就必须抛弃别人会不会感激你的念头,只享受付出的快乐。另外,当今社会瞬息万变,

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压力,疲劳是每个人都会有的,这就需要学会放松。我们的压力往往不是由工作引起,而是由于忧愁、烦恼、打击和不满,学会与自己交谈,可以引导自己思考什么是勇气和幸福,什么是自信和力量,每天跟自己谈些需要感谢的人和事,懂得感恩、懂得回馈,这样你的心灵就会海阔天空,舒心欢畅。 三、如何使人喜欢你。这点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是很重要的,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你,那你的工作和生活就能更加的顺利,人性的弱点读书心得800字篇2 《人性的弱点》一书作者是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来自美国的卡耐基,正如书中作者简介介绍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正是这篇简介,使我产生浓厚兴趣想要了解,这里面究竟写了什么,竟会有如此大的力量。 读完卡耐基的作品后,我了解到这里一部教人如何为人处事的书,这部书正好合适即将踏入社会的我们,学会该如何待人做事,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能力,使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获得成功,也有利于融合自己和周围的人的关系,让他人幸福,也让自己幸福。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一个眼神,一句话都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 例如,面对朋友时,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尤其是当面对朋友的过

儿童哲学·《人性的善与恶》教学设计

《人性的善与恶》 教学目的: 1、通过借助阅读法国儿童哲学大师奥斯卡·伯瑞尼弗的《绘本花园:人性的善与恶》、故事、 寓言等形式,学会正确区分善与恶,在丰富学生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甄别、感受的能力,并能够进一步创建个人的思维、观点和良心。 2、通过讨论当今社会发生在身边种种善与恶的现象,让孩子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 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借助寓言、绘本、故事,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的体验与思考,让学生除了懂得从逻辑上分清善与恶之外,还要有善与恶本性上的感觉,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揭示主题 1、今天的课从一则小故事开始,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今天要讲的是什么主题?—— 有两个人,都得了同一种治不好的慢性疾病,每时每刻都受着病痛的折磨,生不如死。一天,两个人遇到一起,谈起共同的感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两人相见恨晚,便坐下喝起酒来,酒逢知己千杯少,两个人都喝醉了。 甲问乙:“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你会许一个什么愿?”乙打着酒嗝说:“我会祈祷上帝公平一些,让世间所有人都尝尝我们所受的痛苦!老兄,你会许个什么愿啊?”甲抑制着眼泪说:“我会祈祷上帝赐我医术或药方,能为世间所有人解除疾病的困扰,让大家都快乐地活着。” 后来,两个人依旧长期经受着疾病的折磨。但却因对人生态度的截然不同,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 甲随时随地地关注并查阅相关方面的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去试药,逐渐地摸索出了这种病的规律和性质,形成了一套针对这种病的用药和身体保养的综合治疗办法,治愈了自己的病,征服了这种“治不好的病”。后来,又用这种治疗办法,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而乙却因为对人生的失望和仇视,染上了酒瘾。疾病加酒精,使他的身体快速衰老。等到甲的治疗办法面世时,他已经病入膏肓,最后不治而亡。 2、提出问题:同学们,甲和乙在面对“如果上帝能让我们每人实现一个愿望”这个假设问题时,分别所表现出的是什么?

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

第27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7月 Vol. 27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5 ────────── 收稿日期:2005-03-09 作者简介:徐永泉(1958-),男,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 - 5 - 幻想文学与人性思考 徐永泉 (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幻想文学与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有很大的不同。写实性文学注重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而幻想文学由幻以入真,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意大利的作家卡尔维诺、美国的作家茹恩在其各自的幻想作品中力图向人们说明“幻想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性。” 关键词:幻想文学;写实性文学;人格分裂;人性 中图分类号:I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4-0005-03 关于幻想文学,可待言说的话题很多,但其审美指向是笔者首先要关注的。为论说方便,可将它与写实性文学做一简单比较。写实性文学作品是以现实存在的真实性为终极的。如宗白华先生所说:“诗人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具两种态度:醉和醒,醒者张目人间,寄情世外……世间的光明与黑暗,人心里的罪恶与圣洁,一体显露,并无差等……他们的‘世界’虽匠心创造,却都有真情实理,生香活色,与自然造化一般无二。”[1](P193)“与自然造化一般无二”可谓写实性作品的最高境界。尽管此类作品的创造者构思时要运用幻想,在优秀现实主义作品的具体描写中蕴含着对人性、人的命运的普遍关怀,对宇宙大道之理的哲理性思考,但因其对现实“并无差等”的细致描写,人们更关注于作家对历史现实的真实性描写。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导言》中说:“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学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学家的书记而已。”此话恰是这类文学使命的准确道白,亦即写实性文学的审美指向所在。比较而言,幻想文学──不客气地说──本身就是“编”的,所以脱去了真实具体的外壳,少了不必要的累赘,鼓动幻想的翅膀翩翩而至,带来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考。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它“借幻境以表现最深的真境,由幻以入真,这种真不是普遍的语言文学,也不是科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真,真只是艺术的‘象征力’所能启示的真实。”[1](P83)这种更深、更高的真实是本体意义上、抽象意义上的真实,它关涉世界的本质、人性的内容、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的价值、精神结构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等。从某种程度上看,它更接近哲学“追问——和全、绝对、终极、永恒”,[2](P341)亦即本源的、本当如此的形而上的思考。对此人类需历经几代,运用理性的智慧才能有所探寻。幻想文学正于此处,呈现出了审美价值取向。 本文拟结合中外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幻想文学文本,试述其对人格、人性的思考,从理性之维来审视幻想文学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人是什么?人格、人性应有的内涵和状态是什么?这个千古之谜至今并没有得到完全破解,相反,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越发显露出迷惘和深究的必要。从根本上说,它应是任何哲学体系的出发地和归结点。所以,“有人问泰利士,世上什么最难,他答‘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把哲学的使命限定为‘认识你自己’”。[2](P341)人对自身的探索,自古希腊阿波罗神庙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出现以来,一直在苦恼着人自己。[3]这是任何人,尤其是哲人和艺术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古代先哲在理想的王国中,描绘未来健全完美的人格蓝图,尽情讴歌人性的丰富与完满;而近代人则勇敢地撕破荣格所说的“人格面具”,[4]无情展露人格的分裂与异化,人性的扭曲与缺失,面对人的自我迷失发出惊世骇俗的呐喊。爱默生说:“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每一个人都像是从身上锯下来的一段肢体,昂然地走来走去,许多怪物── 一个手指,一个颈项,一个胃,一个肘弯,但是从来不是一个人。”[2](P250)同样,尼采也说:“我的目光从今望到过去,发现比比皆是碎片、断肢和可怕的偶然──可是没有人。”[2](P250)尽管表述角度不同,但明眼人应当看得出,他们和先哲一样,同样热烈地怀抱着人格、人性全面发展的理想和渴望。 幻想文学作家勇敢地担当起探索的责任,同时又融入本人的体验与自省,其思想结晶弥足珍贵。卡尔维诺——意大利当代作家,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洗礼,收集整理、编写出版了闻名于世的两卷《意大利童话》(1956),对文学、人生有着独到的领悟。他于1952年写成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

浅析张爱玲作品中的人性 摘要:张爱玲的做作品中对本性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人性的真相予以解释和还原,人跳不出饮食男女的圈子,因为摆脱不了欲望的支配而必须忍受永恒的悲剧,她在揭示与还原人性真相的同时,又以审美的诗的情感去中和现实的苦难。 关键词:人性欲望真相 在中国现代文学星空中,张爱玲犹如一颗闪亮的流星,虽然只是短暂的从天际划过,但留下的却是永不消失的炫目光芒。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名臣,而他的祖母则是李鸿章侄女,父亲属于典型的遗少,母亲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他的家庭随时没落封建士大夫官僚家庭,但由于生活在一个欧风美雨袭来新文化开始传播的时代,再加上多次外出留洋的母亲的言传身教,也不可能不感受到许多变化的影响。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为了他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他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位都是西洋化的。因此作为一个与传统小说有密切血缘关系的作家,张爱玲的教育背景中,既有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文学部分也有夕阳的现代部分。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部分作家纷纷捕捉时代的影子,致力于“感时忧国”的重大政治题材的作品创作时,张爱玲却孤僻蹊径,开始对人的本性,人的生存困境以及人类命运这一现代文学的中心主题进行思考。人物创造的真实性还必须建立在人性的深刻理解上。过去我们常讲,人是一切社会的总和,其实,人有更复杂的内涵,除了各种社会关系,更有各种自然地,生理的和心里的素质,由此而呈现的人性,必然是极其复杂的。简单的以阶级性取代人性,固然是不可取,就是将人物作为某种单一性格的化身,也会给人不真实的印象。张爱玲正是观察了他所出时代环境的大量人物,才提出了“不彻底人物”的看法。所谓“不彻底人物”,就是不单一,不极端,不回大彻大悟,容易屈服,苟且,他们“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外又朴素”,虽然不彻底,却又是认真的。这种人物很像我们后来所说“中间人物”,是充斥于凡间生活的“芸芸众生”.张爱玲以一种平民化的心态,对他们给予了有限的肯定,她说他们“可是这时代广大的负荷者”,他们虽然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着时代的总量”。 张爱玲热爱俗世生活,但是他没有沉湎于饮食男女嘈杂浮华的漩涡里,而是对他们进行冷眼“张看”在热气腾腾的场面中,她能透露出他所需要的现代人的精神内核。正如曹雪芹热爱他笔下的丫鬟小姐,但是他并不是玩味他们的悲剧命运,而是通过他们来表达对人性的关怀和洞见,在表现日常生活和人情世故方面张爱玲自觉的吸取了红楼梦的精华,她的创作从起点上说,就完全不同于一般的市井文学。同时张还把冰心丁玲等上一代的神话理想主义的文学观,变成了实实在在对现代人生的一种嘲讽的诉解。她通过女性特殊的观察力和表现手段,来穿透人性本来面目,已达到现代人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正是出于对人性近乎透明的考察和认识,她笔下的任务就具有魔种行为逻辑的一致性,其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坚定不移的把自身的生存作为第一需要和之高目标,当“饮食”受到某种威胁时,甚至连男女都可以不要。他们或为利或为性的目的,上演着一场场“没有明目的斗争”,正是在这没有名目的世俗的斗争中人性的盲目和自私和愚蠢得到了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的表现。因此张爱玲作品中的故事尽管传奇但最终也会暴露世俗的内容,作品中的人物尽管传奇,但最终会归于人的根本欲望,她笔下人物的形象在人性和兽性之间移动,其行动的价值,为之奋斗的目标超越不了世俗的利和性。张的作品基本围绕着人终究是沉浮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的这一看法而展开,在此过程中,社会道德规范下所谓人的阴暗面表现得如此合情合理,这正是张的小说中最具深层意义的内核和凝聚点。 人性真相的揭露和还原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怜悯是有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论沈从文《边城》的人性美 【摘要】中篇小说《边城》创作于1934年,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省凤凰县人。他生长在湘西沅水流域,苗、侗、土家族汇居的地方。其创作思想为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立场,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观察人生,以表现人性为主要内容,注重民族品德的重建,宣扬原始古朴的人生审美理想。他在《边城》中描写湘西男女爱情、邻里互爱等人际关系,来表现人性美,这种美是淳朴的、原生态的、至高无尚的、可尊可敬的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的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翠翠 一、这里的山水,孕育出了茶峒人的真诚、善良、淳朴的美。 茶峒——不属于外面繁杂的世间,这儿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阳西下,云卷云舒,聆听风抚过竹林留下的眷恋之音、鸟儿飞越河面时的倾慕之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边城偏于中国西部,环有武陵山、雪峰山与云贵高原,酉水等河也汇集于此。这里,没有人与人的利益争吵,没有情敌间的怒目相向,没有亲人、父子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们的坦诚宽容,有的只是被世间遗忘的热情助人。

沈从文先生极为优美而流畅的语言文字,?如诗如画般描绘了白河沿岸恬静幽美的山村,勾画了大段大段极有诗意的风俗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处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这些充满了自然真朴与生息传神的描写,给人以极美的享受。随着故事的展开,《边城》描述了河街繁华祥和的码头市井,湘西淳朴厚道,善良笃信的世道民风。 二、《边城》表现出的人性美 (一)、翠翠的人性美 首先,翠翠,这个名字在读者眼里、心里也是美的。名字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简单称呼,它体现了爷爷对翠翠所寄予的理想。在这里,爷爷之所以给外孙女取名“翠翠”,除了希望她富有生命力,茁壮成长而外,更希望她出落得美丽动人。平时在渡船上,如果有人对她注意时,她用大大的眼睛怯怯地盯着陌生人,作出随时都可能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当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她长得如她的名字那样动人、可爱。 其次,翠翠美在行为切合她的个性。翠翠有着对爷爷的那一份深深的依恋之情,所以她不愿意离开爷爷,就连上一里路远的茶峒城看热闹,也要和爷爷一起去。她不愿意让小船来陪爷爷,她要和爷爷一同撑渡船,一同歇息,一同看热闹。她是那么地毫无心机,甚至于超出了一切利害关系之上,她拉着摆渡客衣角说:“不许走,不许走!”要别人收回钱去,引来一阵阵的欢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喜欢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喜欢听新嫁娘的故事;喜欢把野花戴在头上。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垌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娇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有时采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喜欢听人唱歌,

读人性的弱点心得1500字

读人性的弱点心得1500字 《人性的弱点》对人之间相处的技巧做出了详细解释,自1936年问世以来,全球热销,颇受欢迎。在书中,戴尔·卡耐基以他对人性的独到洞察力,教授人们与人相处的技巧。下面是WTT带来的读人性的弱点心得15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读人性的弱点心得1500字篇一: 从很久之前就十分迫切的希望自己能有闲暇时间专心致志的 读些待人处事的书籍来增长见识,然而并不是因为没有时间,而 是因为没有心情。现实世界的丰富多彩,城市灯光的辉煌灿烂, 让我一直迷失在不属于自己的烦躁世界里。读书,本就需要一份 宁静的心情;读透书,更需要一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心态。在领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戴尔·卡耐基这本《人性的弱点》时,让我在不安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丝 宁静。 要说读这本书感受最深的,应该是对人性的重新认识。从懂 事以来,我自认为自己对人处事有个人的一番特色,结交的朋友 也不少,可能深交的却寥寥无几;在学业上虽然总能埋头苦干,却总不能取得让自己满意的成绩;对社会的了解更是少之甚少。寻根到底是什么?我从卡耐基书中悟出来了,是源于人性的弱点。此话怎讲呢?为什么我会深交不到之心朋友呢,原来是源于我不能付出全部真心去对待别人,总把自己摆在第一位;为什么我在学习上付

出努力后却得不到回报呢,原来是源于我从来就没搞清楚过自己读书的真正目的,总是认为我无非是想以后有个好前途;为什么我对社会缺少了解呢,原来是源于我胆怯我不够自信我总不能踏出第一步,走到社会上去尝试去拼搏,于是我成了井底之蛙。人性的弱点是源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个世界是个美丽而动荡不安的世界,印度海啸汶川地震美伊战争,这一系列的灾难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呢?人类在对大自然无穷无尽的掠取之后这是不是报应?我们是不是应该对人性提出质疑?没错,现实世界的残酷让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威胁,人性的丑陋也渐渐彰显出来,谁也不相信谁,谁也可能骗你,谁也不是人。就说离我们最近的事情吧,出去逛街的时候我们要谨防小偷,在家睡觉的时候我们还要谨防盗贼,以前还只是偷金偷钱现在连偷肝偷肺都有了。试问,这一切的一切,怎么能不让我们对人类失去信心,对我们的同伴失去信任。扪心自问吧,是金钱的诱惑?是权力的诱惑?是美色的诱惑?让人性越变越丑陋! 但直到这一刻,我相信还是有很多人跟我一样,深深的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或许你曾经犯过错,但那只是一时迷失,每个人最终都将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价值。卡耐基正是用他的笔杆子来帮助我们每个人找到自己人生的正确方向,找到人性最纯真的地方。凡事都多想想别人,学会换位思考,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很渺小。

战争与人性阅读

战争与人性 ——世界何时铸剑为犁 一、描写战争的诗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 春望 作者:【杜甫】年代:【唐】体裁:【五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军事成语 【军】军令如山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千军万马全军覆没异军突起横扫千军溃不成军 【枪】枪林弹雨单枪匹马荷枪实弹临阵磨枪 【弹】弹尽粮绝枪林弹雨 【剑】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旗】旗开得胜旗鼓相当偃旗息鼓重装旗鼓顺风扯旗 【鼓】一鼓作气胶柱鼓瑟欢欣鼓舞偃旗息鼓重装旗鼓 【弓】惊弓之鸟杯弓蛇影鸟尽弓藏左右开弓 【阵】临阵脱逃严阵以待临阵磨枪冲锋陷阵 【战】百战百胜三战三北速战速决转战千里背水一战决一死战南征北战能征惯战身经百战浴血奋战 三、战争名言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兵民是胜利之本。(毛泽东) 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毛泽东) 四、关于战争的阅读材料 1、以“世界何时铸剑为犁”为主题的佳作 『佳作1』 给安南先生的一封信 尊敬的安南先生: 您好! 我是中国的一名中学生,能给您写这封信,我深感荣幸与骄傲。我主要想和您谈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一点看法。 今天,我看到了一组伊拉克儿童祈祷和平的图片。许许多多本应该生活得无忧无虑的伊拉克儿童,在和平夜,点燃手中的蜡烛,用他们稚嫩而虔诚的心,祈祷和平。从他们饱含忧虑和悲伤的脸上,,我揪心地感觉到,战争已给这些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戕害。我想,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都忘不了3月20日上午10点30分,美英悍然发动了对伊战争。这个曾是人类文明发源之地的两河流域,在轰鸣的炮火中变成了“人间炼狱”。 纵观人类历史,血与火的战争屡屡发生,战争留给我们什么呢?古人早就有“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的诗句,就是最真实的写照。让我们看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吧。据瑞典、印度学者统计,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只有329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灾难,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折合成黄金可以铺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带。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4年又3个半月。参加战争的有6个大洲的33个国家,卷入人口达15亿多人,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达6000多万人,其中伤亡3000多万人,因战争而死于饥饿和其他灾害的达1000万人左右,各交战国经济损失约为2700亿美元。时至今天,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1994年,在卢旺达的部族屠杀中,有50多万人被杀;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调集了1100多架战机,在为期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致使2000多万平民丧生!海湾战争,使1614203人丧生。其中667773名是5岁以下的儿童!战争使繁荣成为一片废墟,使安定幸福化为泡影,代之已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留给人们心灵深处难以愈合的伤痛。 无数的事实说明: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和平。。我身为一名中学生,已经深深的体验到生命是弥足珍贵的了。我们在安享和平幸福,但依然还有一些人饱受战争之灾。我真诚地希望联合国能够担负起维护人类和平的重任,让蓝天,碧云,白鸽,回到伊拉克小朋友的身边,让和平永驻人间! 此致 敬礼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生:张卓然 2004年9月 评析: 这篇文章由一幅伊拉克儿童祈祷和平的画面入手,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激发读者的情感,然后用一组数据来展示战争的危害之大,亮处自己的观点。主旨明确,思路清晰,前后衔接紧密。 旁批: 1用孩子对和平祈祷的画面,振聋发聩。 2罗列数据,鲜明地表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之多。 3情真意切,强烈呼吁,表达心声。 『佳作2』 我渴望和平 我渴望和平。于是在一个静悄悄的黎明,我放飞了一只白鸽。它衔着橄榄枝向着和平飞去了。可是,世界会和平吗?“轰”——美国世贸大楼倒塌了,一阵阵凄厉的尖啸与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打破了称雄于世的美国的宁静。失去亲人的人们望着一片废墟,痛不欲生;而一小部分侥幸逃生的人正大口大口喘气,不敢相信好莱坞片式的惨景竟真的发生了!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早已泪流满面,心里直呼唤:和平,你在哪儿? “9·11”后,美国采取了“以牙还牙”的反恐策略,阿富汗遭到美军的狂轰滥炸,和平的乐章划上了休止符,战争的喧嚣在这里骤响。难民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远在万里之遥的我,是多么同情这些无辜的人们啊。

读张爱玲的文章后我对人生的感悟

学习张爱玲后我对人生的感悟 张爱玲是文坛的奇才,文字在她的笔下才有了真的生命,直钻进我的心里。读她的书能在其中找到莫大的快感,这种快感来源于她那奇丽而又精美的语句恰好契合了我心中那无法表达的感受。同时,又为张爱玲对生活敏锐的观察力所折服。她更是善于挖掘人性。她眼中的世界也许异于常人,她能看到,听到,感受到我们很容易就被忽视的东西。 在她的作品中这些均不难发现,并启迪我换一种视角去看待人生。例如郑川嫦的悲剧。她得的肺病是一种美丽而风致的病。对应于社会中不配合不适应的知识分子。而自私的父母因各自的原因放弃了对她的治疗。在她的死后为她修砌非常好的墓穴,实际上是在赎他们犯下的罪。她自己的性格又老实沉默,自尊心强,在弱肉强食的家庭中不占优势。这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人生。她表面上死于肺病,实际死因另有隐情。“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笔锋一转,“她死在三星期后。”文章的张力瞬间被拉大了,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小说中人物所得的病并非是凭空捏造的,正如林黛玉一样,肺病使她身形渐瘦,缠绵于病榻,也更衬托出了人物的别样风姿。郑川嫦的父母对她的做法让我感受到父母对孩子的或许也是有条件的。倘若她没有得这种富贵病,倘若她在这个大家庭中非常出色,也许他的父母会另眼相待,所处的境遇也会截然不同。倘使他自己性格上不那么懦弱沉默,如果能像王熙凤一样,或许她也不会酿成这种悲剧的人生。

她自尊心过强,或许她应像倪喜那样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今天这个竞争力如此大的现实社会中,特别是女性要想真的和男性拥有相同的地位就势必要付出的更多,在这时我们或许应该适时的放下强大的自尊心,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生下来,活下去,这才是生活。我觉得倪喜身上所展现的强大的生命力,在那样苦的条件之下,将她的孩子养大,努力的生活着。就单凭这一点我就敬佩她,在特殊时期和特殊条件之下,很多的事都不能不过片面的去判断。这就好像是在抗战时期,日本人逼迫机关的人员学习日语,那些人为了家中的妻儿老小,被迫学习了日语,难道他们就是投敌叛国吗?所以很多的时候事情不能单一的用一种价值标准去判断。 《五四遗事中》给我们带来的是对五四运动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多少新的东西的新的思考,我们学外国人称呼女士为密斯,单纯的认为称呼上的改变就是追求新的生活的标志,但事实上只学了一个皮毛,骨子里还是很旧的。就好像现在东西各种山寨版一样。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与思想的精华,而不是只略学一个皮毛。罗文涛的经历就展示给我们那个时代某些人人生的荒诞,在被封建包办婚姻控制了这么多年的大地上真正的推行婚姻自由,谈何容易,这需要磨砺才能懂得什么叫恋爱。 就好像是中国的一个现状,学习外国的先进理论,先进的技术,回来搞山寨,是对文化的一种浮夸的领悟,只学皮毛,而学不到精华毫无意义,到头来很可能东施效颦,以失败而告终。对事物的人是要深刻,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浅析沈从文小说

浅析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美的融合 汉语言文学(师范)2010级3班彭鹰侨20100532118 [摘要]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小说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彩。本文以两个分论点:一是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二是理想的建筑——“人性”美。阐述沈从文的《边城》中风情美与人性美的融合。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人性美风情美融合 一、关于文本的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988年病逝于北京。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实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 二、论述小说《边城》中人性美与风情美的融合 1、湘西的淳朴风情造就了《边城》开头第二段:“小溪流下去,绕山咀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小溪宽约廿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故事就在这样纯净的环境中展开,又怎能让它不美呢?湘西是一个既美丽又梦幻的地方,就如同是许多年前、不知是初夏还是早春的一天、从湿漉漉的小巷中走向河边的那位梳着又黑又粗长辫子的清纯少女。所以,沈从文理解的湘西、亦或是他心灵深处的湘西,永远是那个穿着碎花布上衣晃动着渐渐远去的鲜活背影。凤凰,曾被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称为是中国两个最美的小城中的一个。在许多没去过那里又好幻想的人的心里,总是对它寄予了无尽的想象。的确,凤凰很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湘西的这座小城,让许多人梦萦魂牵。它是先生的故乡,先生满怀情地深倾注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凤凰淳朴的民风与古老文化,造就出民国初年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学者沈从文、著名土家族画家黄永玉,他们都是从凤凰这座古朴的小城中走出去的。 沈从文的凤凰——老街青石板铺就的巷道还在,街两边开设了许多卖工艺品的店铺。沈从文先生的故居,就坐落于老街中营街的24号。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出生在湘西古城凤凰县的这条老街。清秀而古雅的沱江穿越而过,沿沱江岸边的古老的吊脚楼陪伴沈从文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重峦叠翠的南华山耸入云天,像母亲的怀抱一样,成为沈从文的情结。在湘西的另一座小城——花垣县的茶峒乡有这么一条河,这条河清澈幽静。它与沱江相比,水显得更加绿,一见之下,任何人都会喜欢它。茶峒是个小镇,沈从文从凤凰出走后曾在此住过几天。镇子建在河边,部分民居沿河岸而建,长长地直达渡口,依然是湘西常见的吊脚楼。这里是川、湘、黔三省交界点,茶峒这边归湖南,对岸的小镇叫洪安,属四川秀山,上游百米处有座大桥,桥的南面归贵州。河滩上有一片沙洲,以前称作“一脚踏三省”的地方,老百姓叫它“三不管”地区,如今已划归洪安管了。以前四川秀山的人,年轻时因躲抓丁跑到茶洞这边来安了家,成了湖南人。所以在他们口音里少湖南味道,多四川腔调。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

人性的弱点的读后心得与收获5篇

人性的弱点的读后心得与收获5篇 这本书当你看完之后真的就是会给你很多的启示,让您觉得受益 匪浅,这是一本优秀的作品,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性的弱点 的读后心得与收获,希望大家喜欢! 人性的弱点的读后心得与收获一 《人性的弱点》美国著名作家戴尔卡耐基的作品,它是继圣经之 后的世界第二大畅销书,卡耐基的一生中最重要,最丰富的经验,都 汇聚在这本书里,这是一本充满幽默、充满智慧的书,它在生活中一 定会给你以启迪,使你勇敢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大 胆地开拓属于你自己的新生活,对你的帮助,就会像其他千千万万个 成功人士一样。 第一章中,我明白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你产生兴趣,都会关 心你!如果我们只是想使人注意,使人对我们发生兴趣,我们、水远不 会有很多真诚的朋友……朋友,真正的朋友,不是那样造成的,例如 老总统罗斯福的仆人爱默士说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妻子问总统,美洲鹑鸟是什么样子?因为她从没有见过鹑鸟,而罗斯福总统不厌 其详的告诉了她。过些时候,我家里的电话铃声响了一爱默士和他妻子,住在罗斯福总统牡蛎湾住宅内一所小房子里一,我妻子接了电话; 原来是总统亲自打来的。罗斯福总统在电话里告诉她,现在窗外正有 一只鹑鸟,如果她向窗外看去,就可以看到了,这样关心一桩小事情,正是罗斯福总统的特点之一。像这样一位主人,怎么不使佣人们喜爱? 谁能不喜欢他呢?所以你要使别人喜欢你,必需遵守的第一条规则是: 真诚的对别人发生兴趣。看到这里,我又想到,现在的人思想过于自私,总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太强了,导致有点脱群!人际关系需要整理! 在第二章,如何给人好印象,我看了“一比遗产的妇人”“司华伯”两个事例后,我懂得了微笑可以给人留下好印象!一个人的行动, 比他所说的话,更有具体的表现,而人们脸上的微笑,就有这样的表示:“我喜欢你,你使我快乐,我非常高兴见到你,那么喜欢狗,相 信也是同样的原因……你看牠们那么的喜欢跟我们接近,当牠们看到 我们时,那股出于自然的高兴,所以人们也就喜欢了牠们。微笑虽然

人性的善与恶

人性本空,即人类天然具备的基本精神属性是空。性本善、性本恶,指的是人性空衍生出来的内容。 人类社会的一切现象,都是在空性之上的映射,人有神性(理性),亦有兽性(本能),欲望是人根本属性,事实上,这也是一切生命的根本属性。在自然属性中,人性本无善恶之分,人生而如一张白纸;在社会属性中,人性会因环境的变化、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而在不同的情境下,善恶表现也会有所不同。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会形成两个本能:生存本能与死亡本能。本能,即本性,它是支配人行为最强大、最根本的原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驱动人类行为的所有心理动机,最初都源于自己的欲望,只是在追求利益的方式上,会有善恶之别,从而形成可相互转化的善人与恶人。 从社会层面观察人的行为,任何人都有善恶一体两面,相互制约。任何单纯强调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观点,都是不全面客观的,都是不符合事实真相的。 人生在世,无论人性之善还是人性之恶,其都包含利己成分,可人不会只为利益而活,不然即不会有高尚的道德,以道德层次划分:舍己为人是为大善,利人利己是为善,损人利己是为恶,损人不利己是为大恶。以利人之名,行利己之实,为伪善;以利己之名,行利人之实,为伪恶。 人性不可解放,一但彻底解放人性,则人性之恶无从制约。人性亦不可压抑,压抑人性的结果,只能是积累仇恨束缚创造力。 人从出生开始,就进入了一个人格的塑造期,而一个人品格的好坏,会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 在一个温馨和善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的人,必定善良。在一个校风纯朴的学校学习的人,也不会暴力血腥。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社会,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今天的这个社会,尔虞我诈是常有的事,在这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没手段谋略的人生存不了,所以,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有的人本性虽善,但也会被染黑,而有的人却会一直秉持善良的心态去面对任何人与事,而不是被这个污浊的社会同化。所以我认为的是,人性的善恶取自于自已的价值观。所以,其实谁也说不清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人性是常年消磨养成的,最初无善也无恶,都是根据环境慢慢演化的,但是,一般如果收到打击和伤害,就有很大的可能变恶,除非有人去指引他,让他了解活着的意义。实际上,善恶兼容才是真正的人之道,恶少善多,无恶,就保护不好自己,那就更不行了,人生意义为让自己和种族生存下去,自己都不能活下去,又谈什么善?如果人们都不能保护自己,种族迟早全部灭亡。无善,就会伤害他人,这样互相伤害,种族也得灭亡。比起舍己为人,我还是觉得所有人利人利己较好,这样,社会才能和谐啊!自己的种族才能生存下去啊!

文学与人的情感

文学与人的情感 没有文学的世界是枯燥的,没有文学的人生是乏味的。有如拜伦诗歌的绚烂!有如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有如郁达夫散文的深沉!文学 是一个充满丰富情感的伊甸园!文学就是一座情感垒造的城堡!她一直说着作者心中的追求和人类感情的美好。 一、文学可以丰富人的情感 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闪耀光芒的文学巨匠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著作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情感资源,对丰富我们的情感有极大的帮助。其中所蕴含的大多是反映人类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感,如《背影》、《荷花淀》、《陈情表》等所表现的亲情;《藤野先生》、《我的老师》等所表现的师生情;《唐雎不辱使命》、《梅花岭》等所表现的正义之情;《劝学》、《丑石》等所表现的理智之情;《春》、《济南的冬天》等所表现的审美之情;《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诚;《岳阳楼记》中的忧国忧民之情等。我们要善于运用这些情感素材,来构建我们的情感世界。因为文艺表现情感思想,同时也就滋养情感思想使它发展。它既可以唤醒、引发我们作为人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情感,比如爱、同情、感激、怜悯、慈悲、甚至怨、恨、伤、悲等等,并引导人感受之、体验之,又可以使人的情感体验与他人、自然、社会、生活、

人类相联系,加强对自我和他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关心和理解,从而使其情感世界日益丰富和完善,充满了立体感。这对于改变目前年轻一代情感贫乏、冷漠、虚伪的状况是极其有益的。 对此我们从微观上试举一例来作说明,比如“爱”的情感。爱的情感是一种应予以高度重视的肯定性的情感。她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如果没有爱的维系,我们很难想象人类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且爱还是做人的基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爱的天性往往部分地泯灭,爱的内涵逐渐萎缩,创造爱的能力也变得极其有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可是我们似乎对日常生活中的母爱早已习以为常,对这种爱变得麻木,有些孩子不仅不会感受到母爱,而且对母爱求全责备。这是因为我们阅读的文学著作过少的缘故。文学著作中经过艺术的加工,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会使你重新认识母爱。汶川地震中有许多伟大的父母为了挽救子女的性命,毅然决然的付出自己,这种爱何其伟大啊。这些感人事迹转变为文字后的广泛传播,使所有人心灵震颤,增强了对母爱的认识。这些文学著作引导人去感受爱,丰富爱的情感,扩大爱的范围,从爱亲人到、爱家庭、爱祖国,从爱自然到爱美、爱真理,形成对人对事对己的社会态度与人性特征,在个体丰富多样的爱的活动中建构起爱的品质。 其实,我们的内心本来就是一片从来不曾平静过的澎湃的大海,是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的。经常阅读文学著作可以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浅论沈从文乡土小说的人性美 摘要:人性是沈从文小说表现的中心,城与乡是他观照的两个对立的经验世界。讴歌古风犹存的乡村生命形式,勾勒沉沦堕落的都市面影,以及通过对乡村与都市,原始与现世直接交流的共时态考察,从历史的延续与时代的嬗变中,表现人性之“常”、“变”,是他小说人性观照的总体逻辑构架。而从乡村原始生命形式中寻找健康的基因,重铸民族灵魂,是其小说叙述的总旨归。 沈从文的湘西题材小说集中体现了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美,其着重通过自然环境的渲染、典型人物的刻画、诗化艺术手法的烘托三方面来表现。尤其是其笔下的一系列女性形象闪烁着人性的光辉,生命的灿烂。 关键词:乡土小说,人性美,生命价值 序论 纵观沈从文创造的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他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人性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等人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指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包含有对人的生活形态有别于现代文明的那种健全、协调、化外境界的重新发现。描述了湘西人被排除在正统的历史之外,几千年过着原始的生活。”沈从文创造了美丽的愁人的湘西世界,和在这个世界里展现的自然的、健康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一生向往美好的人生,并借助自己故乡湘西山水的优美来表达他内心的渴望与执着的追求。在山水之际、草木之间无不萦绕着一种诗意的抒发和灵魂的荡涤。沈从文自称是城里的“乡下人”,乡土题材在沈从文小说创作中占了主要位置。沈从文怀着对湘西苗乡的深情厚意,写出了湘西苗族醇厚朴实的人情世态,纯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自然风光,绘制了一幅秀美别致的湘西风土人情画卷,极大地丰富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开创的乡土文学创作。 沈从文以他清醒的头脑,独特的思维方式描摹了自己眼中的湘西人、湘西情。作者曾说,“我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性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1]这就是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中人性思想内涵深处的人性美。有人认为沈从文的湘西世界是一个“桃源”世界。的确,他的笔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远离都市繁华与喧嚣的清纯、质朴、恬静而又柔美的梦幻化的湘西世界,使那些久困于都市的读者不由得眼前为之一亮,仿佛透过嘈杂的市声与喧闹的街头隐隐约约听到了遥远山乡的鸡鸣狗吠,嗅到了河水的气息与泥土的芬芳。他为竞争激烈、道德人格被商品经济所影响的现代人注入了新

人性的弱点》心得体会

《人性的弱点》心得体会最近闲暇时拜读了心理学大师卡耐基先生的着作《人性的弱点》,自觉受益匪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能够读一本如此优秀的书籍,仿若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令人回味无穷。想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人。漫漫人生路,我们需要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真诚地欣赏与赞美他人”是我读完此书最深的感触。这本书,读一遍,只能了解一下大概,需要多读几遍,用心去体会其含义,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场上如此,生活中亦然。要想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立于不败之地,不仅需要了解对方,更需要了解自己。《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本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通俗的阐述,从人性本身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达到成功!本书中,卡耐基先生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很深奥,讲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又嵌入了其独特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以前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了某个人而停止转动,却会因为有睿智如卡耐基先生这样的人而运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察和见解,总结出大量普通人通过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经由他精彩的演讲和着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之人的斗志,激励着我们不断去攀登高峰,探寻更美丽的风景。 在《人性的弱点》这本书中,卡耐基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的人有三种年龄:一是记年纪大小的年龄,二是记知识高低的年龄,三是记情感成熟的年龄。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