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加强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也是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标准化改造农田4万公顷、鱼塘0.67万公顷,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粮食考评任务,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生猪、水产品产量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8.7%和13.7%。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施种苗增殖放流措施和“沃土工程”,建成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农药、化肥使用量比“十五”期末分别减少35%和25%。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322.1亿元、188.6亿元和6.2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2.0%、11.0%和15.9%,农业经济规模、土地产出率、主要鲜活农产品产量等指标居全省前列。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确立。

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传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水产品产量比重从2005年的35.6%提高至2010年的49.5%,畜牧规模化健康养殖比重和名特优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量比重稳步提高。农林牧渔服务业、种子种苗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其中建成农业乡村旅游景点(区)106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四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蔬菜、水产、观赏植物、生猪价格成为全国指示性价格。2010年全市都市型农业总产值达1076.7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26家、80家,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5家、17家和30家,其中1家龙头企业已培育上市,实现了我市农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30个,其中省部共建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

9个、农业部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9个、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从零起步发展到405家,其中部、省、市级示范社分别达1家、9家和12家。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4.1万公顷,占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总量的38%。

(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成效显著。

推进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香蕉枯萎病抗病品种选育等100多项农业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培育“彩霞”红掌、“广源占5号”水稻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85个。普及先进适用农业技术,蔬菜安全生产、环保控释肥施用、果蔬减压保鲜等一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7.3万千瓦、农业劳动力人均达到2.84千瓦,温室面积达0.4万公顷,喷淋设施覆盖达0.5万公顷。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万多名,培训农业技术骨干6万多名。2010年全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良种覆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77%、95%、58%,比“十五”期末分别提高7%、5%和6%。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

建立市、区(县级市)、企业(基地)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全市产地农产品抽检合格率保持较高水平。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140多项。建立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82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13个。截至2010年底,全市无公害认证农产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产品分别达350个、73个和232个,省名牌产品(农业类)达79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圆满完成第16届亚运会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作。

(六)动植物疫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

初步建立市、区(县级市)、镇、村四级畜牧防疫体系和以市水生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为核心的水产疫病防控体系。配合第16届亚运会建成全国首个取得国际认证的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应急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加强植物疫情监测工作,强化产地防疫检疫,香蕉花叶心腐病等植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植物疫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能力明显提高。

(七)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积极落实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渔用柴油补贴、能繁母猪保险保费补贴等农业补贴,创新土地流转补贴政策,探索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结合实际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和低保补贴标准。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渠道,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落实留用地政策,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676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4%,城乡居民收入比由“十五”期末的2.58∶1下降到2.42∶1。

(八)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局良好。

制定《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及12个配套文件,初步构建起城乡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市场体系、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一体化发展,开展自然村通水泥路、通电信网络、通自来水及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960条行政村进行了村容村貌整治,农村集中的地区基本实现了生活垃圾统一收运和无害化处理。扶持中心镇加速发展,中心镇发展成为我市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加大对北部山区镇的扶持力度,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转型期,国家强调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央及各地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密集出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环境非常有利。

我市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成功举办了第16届亚运会,城市实力显著增强,正朝着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区的方向迈进,迫切需要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而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良好开局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二)重大挑战。

资源与环境对农业发展约束加剧,城市与农业发展的用地矛盾突出,农业用工难问题严峻,农业发展面临的环保和灾害疫病防控压力增大,农业基础薄弱的问题突出,迫切要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仍然较弱,与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市场消费需求升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突发事件对城市农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提出考验,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任务更加艰巨。

城乡一体化发展刚刚开局,城乡在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仍然较大。农民增收仍存在大量制约因素。农业和农村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问题依然突出,北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然落后。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总目标,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和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特色化、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品牌化、产业化为重点,强化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基础支撑,推进农业向科技型、生态型、服务型和效益型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具有广州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北部山区建设,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城乡统筹原则。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原则。注重资源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综合开发,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改革创新原则。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市场导向原则。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充分利用我市综合优势,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稳定并逐步提高主要鲜活农产品的自给率。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大力发展品牌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深加工和现代流通农业、种子种苗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保障能力、辐射示范能力明显增强。深入推进广州特色的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和农民收入快速持续增长。

2.主要目标。

农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通过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产品供

给由数量增长向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保障转变;农业生产条件由依靠自然条件向大量使用现代设施装备转变,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3万公顷;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粗放向规模集约转变,土地流转面积达到5.3万公顷,产业化带动农户比重达到50%左右;农业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开发向循环节约环境友好转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均比“十一五”期末提高5%,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指标值翻一番;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高标准规划建设重点“菜篮子”基地、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优势产业板块,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显著提升,主要鲜活农产品自给能力稳步提高,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总产值、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1.5%和1%。

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初步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到201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农村扶贫工作取得突破,到2012年底,被帮扶的贫困村年集体收入基本达到10万元,被帮扶的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基本达到5000元。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规划、基础建设、市场体系、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分区合理、特色鲜明、和谐依存的规划建设体系;镇域经济较快发展,产业聚集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功能显著增强;农村交通、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业对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范有序发展。

四、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

(一)区域布局。

依据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条件,根据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调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推进优势产业向现代农业园区、重点“菜篮子”基地和特色产业板块集中,形成组团式多板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

1.北部山区生态农业组团:主要包括白云区东北部、花都区北部、萝岗区北部、从化市及增城市北部,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特色水果和花卉及有机蔬菜等特种农产品种植业、生态畜牧业、特种水产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绿色生态产业。

2.中部平原农业组团:主要包括白云区西北部、花都区西部及增城市中南部,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业、丝苗米生产与加工业、花卉园艺业、出口水产品养殖加工业等无公害高效产业。

3.南部滨海沿江农业组团:主要包括番禺区、南沙区及巴江河、流溪河、增江下游流域,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及亚热带特色水果等特种农产品种植业、观叶植物及绿化苗木园艺业、优质水产养殖业、饲料加工业、观光休闲农业等绿色高效产业。

4.城郊农业组团:主要包括海珠区南部、荔湾区西部、白云区南部、花都区东部、番禺区北部及萝岗区北部,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及特色花卉等特种农产品种植业、观赏鱼等特种水产养殖业、体验型旅游农业、农产品流通业、种子种苗及饲料等涉农科技产业和现代农业服务业。

(二)产业发展。

1.粮食:种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适度发展甜玉米、马铃薯、番薯等高效粮食作物种植。扶持增城、从化市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和加工。推进粮食品种差异化、优质化和耕作机械化。

2.蔬菜:加强蔬菜生产基地、蔬菜标准园区和蔬菜专业村建设,推进近郊菜地环境改造,推进标准化、设施化生产。加强标准化、产品标签标识等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种植比重。培育农产品物流配送和深加工产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

3.水果:加强果园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水果专业村。优化品种结构,加快大宗水果品种改良,适度发展加工型水果种植,加强岭南特色水果品种选育。扶持发展果品保鲜加工业和观光休闲农业。

4.花卉:以标准化、设施化、生态化为核心推进花卉产业升级,重点发展观叶植物、高档盆花、出口盆景、鲜切花等四大优势花卉园艺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出口竞争力的新品种,发展花卉种苗产业、包装储运流通业,完善产业链结构,形成花卉产业优势。

5.畜牧:推进畜牧养殖规模化、生态化、标准化,重点支持大型骨干畜禽养殖项目,扶持大型畜牧企业开展养殖、购销、屠宰加工一体化经营。稳定畜牧生产,扶持我市大型畜牧企业在市外建设养殖基地,稳定供应广州市场。扶持种畜禽产业发展壮大。

6.渔业:加强渔业设施建设,改善养殖基础条件。大力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模式,推进水产标准化、设施化、专业化养殖。加快名特优水产、观赏性水产、水产苗种等养殖业和水产出口加工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打造全国海洋水产总部经济园区,建设具有规模影响的国际海洋水产交易中心和国家级现代化渔港。

7.现代种业: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水产遗传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扶持

重点科研单位或优势企业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畜禽扩繁场和水产良种场,扶持种子种苗产业化发展。

8.现代农业服务业: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现代物流、农业会展、农产品检测检验等高端产业,适度支持生物农药、兽药疫苗、饲料、配方基质、农业机械及设施装备等涉农产业,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含量、影响力和辐射示范能力。

五、主要任务和建设重点

(一)夯实产业基础,完善公共服务,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给保障能力。

1.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连片农田和鱼塘标准化改造,结合都市农业结构调整和基本农田保护提高重点农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整治标准。加强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和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推广连片温室大棚、节水灌溉、农产品冷链保鲜等农业设施应用。

2.开展新一轮“菜篮子”基地建设。保持常年菜地不低于3万公顷、鱼塘不低于2万公顷的水平,建设设施菜田0.33万公顷、设施渔业0.27万公顷,改造近郊菜地0.13

万公顷。建设和提升30个蔬菜专业村、20个水果专业村,建设15个重点蔬菜基地、10个现代渔业基地、20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场),建设和改造30个万头以上现代化养猪场。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采后分级、加工、包装、保鲜、冷藏能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和标准化养殖技术及设施,扶持养殖产业规模化经营。

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大农业品牌培育和认证力度,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示范推广。高标准建设市农业标准与监测中心、农业部花卉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

心(广州),完善区(县级市)农产品质检机构,扶持建设重点农产品产地检测站,完善市、区(县级市)、生产企业(基地)和批发市场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完善供穗农产品基地质量监管机制。加强种子、农药、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监督抽查,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强化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完善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制度,推进农产品溯源系统建设。

4.完善动物卫生和作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完善市、区(县级市)两级动物卫生监督体系,健全以市、区(县级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导、以镇站和村级防疫员为补充、以专业科研机构为辅助的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加强市、区(县级市)兽医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常年免疫工作,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率保持在95%以上。全面提升屠宰检疫规范化水平,基本完成检疫申报点建设,规模生产场产地检疫率达100%。完善动物疫病和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和培训、物资储备等工作。建立健全重大水生动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立职业渔医制度,建设鱼病远程诊断防治网络。完善从化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维护管理。

5.深入推进农业市场化、信息化建设。升级改造农产品批发市场,扶持北部山区建设农超对接生产基地,培育农村流通中介组织和各类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协会,建设农产品营销网络和冷链体系,发展农产品配送直销、电子商务、名优农产品会展等新型流通模式。加强市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数据库建设,推进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运用。开设农业技术实用信息服务,提供农业通、热线电话等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向农村基层延伸、向农业产业链各节点延伸。

6.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加强农业(渔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继续实施休渔禁渔制度,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加大各类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完善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网络。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推广节约型生产技术,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推广农药化肥减量使用技术,发展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农村沼气利用等循环农业。

(二)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精品农业,提高农业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优势产业基地和“一村一品”建设并引导向优势区域集聚。稳定粮食生产,优化园艺产业和养殖产业结构,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的精品农业和特色农业,推进农业品牌化发展。发展种子种苗和特种种养殖等技术密集型农业、观光休闲

农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会展业。

2.加快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完善市、区(县级市)、镇(街道)三级农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涉农主体广泛参与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引进、示范和推广良种良法等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设施化发展,逐步把农业设施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

3.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农业企业上市。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市级以上示范性合作社达50家。完善产业化利益联接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会展农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等农业相关产业。

4.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完善观光休闲农业基础设施,推进观光休闲农业示范村建设。规范农家乐经营行为、提升服务档次,制订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制度。完善用地、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有实力的农业科研基地、农业企业、“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渔业)。重点抓好滨海农业乡村游、岭南水乡特色游、千年花乡观光游、北部生态农业乡村游、农业科技观光游等精品线路和重点景区建设。

(三)整合产业资源,扩大开放合作,提高我市农业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

1.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开展农业新品种创新、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农产品精深加工、新型饲料和饲料原料生产等重点领域的研发,提升我市农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创新能力。加大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扶持力度,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大力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按照布局合理、功能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良、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管理科学高效的要求,高标准规划建设万花园等现代农业园区。优先应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重点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装备建设,全部园区推行标准化生产。农业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产业化扶持等各项政策向现代农业园区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整区(县级市)、整镇创建示范园区工作。

3.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引进技术、利用外资的质量。鼓励以国内高端消费需求和出口为导向发展名牌农业。启动“菜篮子”市外基地建设,发展生产在外地、研发和销售在广州的农业总部经济。进一步落实广佛肇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加强与珠三角、泛珠三角、港澳台及东盟等地区的农业交流与合作。

(四)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开创和谐城乡、幸福广州新局面。

1.协调推进城镇化,繁荣农村经济。以中心镇、山区镇、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协调推

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提高产业聚集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为核心,加快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强化与全市产业布局融合和产业系统配套,增强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名镇”、“名村”。

2.扶持北部山区镇加快发展。加强北部山区镇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都市型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生态产业。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北部山区镇危房改造、农村合作医疗、低保、五保供养等社会事业配套筹资减免。加强对北部山区镇、贫困镇的对口帮扶工作。

3.深入开展新农村综合试点。加强村庄规划、建设和旧村改造,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协调推进规划建设、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等相配套的新农村建设综合试点。加强渔村、渔港建设,继续推进渔民转产转业工作,统筹解决渔民住房、最低生活保障、培训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障问题。

4.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落实资金、技术、土地、劳动保障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每年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8000人、农民创业培训1000人、农民企业家培训100人,到2015年,实现全市每6户农户中有1名农民参加培训,每条行政村有1名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5.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股份合作制,健全集体经济管理,维护农民财产权利,保障并提高农民股份分红、租金等财产性收入。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收入监测与帮扶援助机制,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市内“双到”工作。

六、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发挥市委农办的指挥协调功能,建立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机制,加强工作计划和考核,推进规划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

1.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确保政府新增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和农村的比例。

2.突出投资重点。按照农业发展的板块布局、产业重点和产品结构确定投资扶持政策,突出对主要产业基地、优势产业板块的投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的投入,确保完成“菜篮子”产品基地、现代农业园区、观光休闲农业、良种培育体系、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等规划建设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扩大农业直接补贴范围,提高农业补贴水平。

3.完善政策体系。重点做好观光休闲农业、现代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调研和综合试点,建立完善涉及财政、金融、保险、用地等方面的农业扶持政策体系。

(三)深化改革创新。

1.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认真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完善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制度,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法流转,建

立完善农业土地流转信息系统、经营权交易市场体系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2.改革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健全区域性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农机安全监理体系,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的技术服务、灾害防控、质量检测、信息提供、培训教育等农业公共服务职能。

3.创新农业投入机制。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性作用,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工作,扩大农业投资规模,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有序发展小额贷款机构,建立新型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完善农业灾害补偿机制,加强涉农要素市场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

4.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体制改革。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深入推进简镇强政试点、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建立集约化、规范化土地利用制度。构建以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为基础的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运营机制,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理顺乡村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促进观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立法研究。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健全市、区(县级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推动农业执法重心下移,提高农业执法效能,改善执法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渔政牧政、农技推广、农业环境保护、农机安全、保护区等农业执法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培训和普法教育。

附件: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表

四)加强法制建设。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防疫、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的立法研究。推进农业综合执法,健全市、区(县级市)农业综合执法机构,推动农业执法重心下移,提高农业执法效能,改善执法条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植物疫病、渔政牧政、农技推广、农业环境保护、农机安全、保护区等农业执法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执法培训和普法教育。

附件: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表

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级农业公园评定管理办法的通知

广州市级农业公园评定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规范广州市级农业公园评定工作,建设层次分明的农业公园梯队发展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参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农业公园建设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粤农农规〔2019〕1号)有关规定,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市级农业公园”是指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农业科技应用、农业田园风光等属于农业范畴的经济资源、活动,与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等服务功能融为一体,地域范围明确并有经营管理主体的规模化乡村旅游综合体。 市级农业公园不包括以下对象:一是以农村居民区或农村特有民间文化、地方习俗、民俗风情等为主要观赏对象的村镇;二是以自然植被景观为主体的森林公园或名胜风景区;三是以地质地貌为主要景观的地质公园;四是以保护珍稀物种、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为主要目的自然保护区;五是没有适当边界、面积很大、观赏期非常短的田园式赏花区域。 第三条广州市级农业公园的申报主体为园区的投资经营管理主体,可以是镇政府(街道办)、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协会、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第四条广州市级农业公园评定工作采取园区投资经营管理主体自愿申报、属地镇街推荐、区农业农村行政主管部门初审、市农业农村局评审认定的方式进行。 第五条申报条件: (一)申报主体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园区有相对完善的管理机构,建设主体明确,具备满足正常经营所需的各项证照,经营主体近三年无违法和不良行为记录。 (二)农业是园区产业结构的重要方面,园区面积不少于50亩,农业生产区面积应达到50%及以上。 (三)园区在道路交通、市政设施、指引标识等方面具备开展休闲观光旅游的基础。 (四)园区的运营管理应符合土地、规划、建设、公安、安全、卫生、文化和环境保护等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六条认定标准及等级划分:农业公园划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五星级、四星级、三星级。三星级为起评等级。按照《广州市级农业公园认定评分表》(详见附表)进行评分,园区被评为国家级农业公园或总得分达到90分及以上的评定为五星级农业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二期建设

广州市从化区农业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二期建 设 项目采购书 二○一八年五月

目录 一、项目背景 (3) 二、系统现状 (3) 三、系统建设内容 (3) 四、系统功能需求 (4) 4.1 三资清理核实系统 (4) 4.2 市级三资监察同步监督系统 (7) 4.3 农村集体资产微信发布系统 (7) 4.4 资产管理系统管理升级改进 (8) 4.5 层级统计系统升级改进 (9) 4.6 农村集体资产公开系统升级改进 (9) 4.7 土地流转系统 (10) 4.8 数据对接 (10) 五、项目建设原则与技术路线要求 (11) 5.1 建设原则 (11) 5.2 技术路线要求 (12) 六、项目实施服务要求 (12) 6.1软件开发实施 (12) 6.2人员要求 (14) 6.3项目运维服务要求 (14) 6.4项目培训要求 (15) 6.5实施要求 (16) 6.6知识产权 (16) 6.7项目进度要求 (17) 6.8项目验收 (17) 6.9售后服务 (17) 七、投标人要求 (18) 八、付款方式 (18) 九、评分标准 (18) 商务评分表 (18) 技术评分表 (19)

一、项目背景 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基层廉政建设,在已建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服务平台、农村集体资产交易监管平台的基础上资源整合,优化升级,建立全区一体化、数据完全整合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全区农村集体资产的宏观监管,提供全区农村农村集体资产的统计分析,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部分,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建立区、镇(街)、村(联社)、经济社四级直通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构筑“村社自治、镇级代理(街道监管)、区级监管(监督)”的监管模式,从机制上和技术上彻底掌控农村集体资产的基本情况,规范农村经营管理制度,杜绝农村集体经营的违规行为,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切实保护农民的集体经济收益。 二、系统现状 从化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是2012年开始建立的,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了村组集体资产台账、合同台账的清理核实和登记,建立了集体资产出租和发包的公开交易流程监管制度,规范了农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确保资产交易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为从化区农村集体资产规范管理建立良好的基础,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在于: 1.平台没有提供资产转让/出让、合作开发等其他方式的资产交易方式,也没有提供上述合同类型的处理 2.没有提供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和土地流转的功能; 3.在互联网+年代,没有提供基于移动终端、智能手机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信息发布新手段; 三、系统建设内容 (1)清理核实系统:因应省三资平台每年或每三年进行的清理核实处理,由区级平台进行每年度或每三年一次清理核实的基本处理,并确保与省平台的指标和监测体系保持同步,将清理核实的结果同步到省平台,通过清理核实系统及时对既有资产和合同、资金情况等进行盘点清查,保证各类台账数据的准确性。 (2)市级平台对接同步监管系统:市级农村产权流转平台的作用在于监管,区级平台的作用在于业务操作和监管于一体,通过区级平台与市级平台的对接实现两级同步监管。

广州市农业信息中心信息化项目2019年第三方验收测评服务需

广州市农业信息中心信息化项目2019年第三方验收测评服务需求书 一、资格要求 (一)符合《政府采购法》第二十二条所规定的条件;分公司投标的,必须由具有法人资格的总公司授权。 (二)投标人必须是符合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要求的信息化项目第三方测评机构。 (三)本项目不接受联合体投标。 二、工期要求 根据每个项目的不同要求分别签署第三方验收测评服务合同,每个合同的服务期自双方合同签字之日起至项目验收测评服务完成,并出具验收测评报告为止。 三、服务要求 (一)第三方验收测评服务目标 中标单位必须依照有关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及建设方的建设项目招标文件、项目合同文件,按照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关于信息化项目第三方验收测评工作的要求,本着科学、公正、严格、守信、守纪、守法的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第三方验收测评管理和专业技术经验,对广州市农业信息中心信息化项目开展第三方验收测评服务,提交信息化项目第三方验收测评报告。 1、按照项目建设方案、招标文件的要求,根据《广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实施细则》制订测评方案,进行项目验收测评服务,出具权威的信息化项目验收测评报告。 2、中标单位对其实施测评的信息化项目进行客观、专业的测试,并提供权威的测评结论。对测评过程中发现的项目建设问题和漏洞应向采购人主动提出,

待整改完成后免费进行回归测试。 (二)第三方验收测评服务的内容 1、本次招标的中标人对信息化项目进行第三方验收测评。 2、中标人应为本项目提供1名相对固定的项目联系人负责项目的沟通与协调,同时提供2-3名相对稳定的测试工程师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并提供其有关的资质和证明材料等。 (三)验收测评工作技术要求 按照《广州市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验收实施细则》执行。 (四)服务内容 每个项目的第三方验收测评服务分别报价。 四、测评单位要求 (一)测评单位的资质要求 信息化项目第三方验收测评服务该机构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1、要求中标单位必须是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人或其他组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提供法人证照副本复印件。 2、中标单位必须是符合广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相关要求的信息化项目第三方测评机构,并提供相应的资质证书。 3、中标单位相关测评服务人员应该具备所信息系统项目验收测评专业技术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广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阶段,是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时期。为切实加强对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进一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严峻考验的五年,也是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积极推进中心镇和新农村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农业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标准化改造农田4万公顷、鱼塘0.67万公顷,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完成省下达我市的粮食考评任务,蔬菜等主要“菜篮子”产品保持较高的自给水平,生猪、水产品产量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8.7%和13.7%。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施种苗增殖放流措施和“沃土工程”,建成海洋与渔业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农药、化肥使用量比“十五”期末分别减少35%和25%。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产品出口额分别达到322.1亿元、188.6亿元和6.2亿美元,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2.0%、11.0%和15.9%,农业经济规模、土地产出率、主要鲜活农产品产量等指标居全省前列。 (二)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确立。 蔬菜、水果、花卉、畜牧、水产等传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质水产品产量比重从2005年的35.6%提高至2010年的49.5%,畜牧规模化健康养殖比重和名特优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量比重稳步提高。农林牧渔服务业、种子种苗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其中建成农业乡村旅游景点(区)106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四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地位进一步巩固,蔬菜、水产、观赏植物、生猪价格成为全国指示性价格。2010年全市都市型农业总产值达1076.7亿元,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产值达754.6亿元。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国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26家、80家,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5家、17家和30家,其中1家龙头企业已培育上市,实现了我市农业上市公司零的突破。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30个,其中省部共建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区)

广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PEST分析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广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的SWOT-PEST分析 作者:黄灏然, 郭开仲, 俞守华, HUANG Hao-ran, GUO Kai-zhong, YU Shou-hua 作者单位:黄灏然,HUANG Hao-ran(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郭开仲,GUO Kai-zhong(广东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 俞守华,YU Shou-hua(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 刊名: 广东农业科学 英文刊名: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12,39(8) 参考文献(19条) 1.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图书情报知识 2007(06) 2.桂学文.廖文明.胡丽娟近年来我国农业(村)信息化研究热点述评[期刊论文]-图书情报工作 2010(15) 3.刘世洪.许世卫中国农村信息化测评方法研究[期刊论文]-中国农业科学 2008(04) 4.曾妮.李志洁广州信息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外文期刊] 2011 5.俞守华.区晶莹.易雅馨广州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 2005(05) 6.俞守华.区晶莹.黄灏然农业信息化评价研究[期刊论文]-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7(03) 7.郑业鲁农业信息化与广州都市农业建设[期刊论文]-广东农业科学 2006(12) 8.于波.范从来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的PEST嵌入式SWOT分析[期刊论文]-南京社会科学 2011(07) 9.Bandita Mainali.Huu Hao Ngo.Wenshan Guo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f recycled water use for washing machines in Australia through SWOT analysis 2011(01) 10.Peter Rauch SWOT analyses and SWOT strategy formulation for forest owner cooperations in Austria 2007(126) 11.P Diamantopoulou.K Voudouris Optim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using SWOT analysis:the case of Zakynthos Island,Ionian Sea,Greece 2008(01) 12.Saman Hassanzadeh Amin.Jafaf Razmi.Guoqing Zhang Supplier selection and order allocation based on fuzzy SWOT analysis and fuzzy linear programming 2011(01) 13.广州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召开“智慧乡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协调会 2011 14.广州市统计局农村处“十一五”广州都市农业发展跃上新台阶 15.广州市统计局农村处“十一五”期间广州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11 16.广州市统计信息网2011年广州快速统计资料 17.庚建设.谢学宁.涂成林中国广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 2011 18.广州市政府门户网广州概况[外文期刊] 19.周宏仁.徐愈中国信息化形势分析与预测(2010) 2010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2914992938.html,/Periodical_gdnykx201208061.aspx

广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的通知

广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 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穗农[2011]33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农业局 【发布日期】2011.03.09 【实施日期】2011.03.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州市农业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的通知 (穗农〔2011〕33号) 各区、县级市农业局: 为更好地促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引导和推动农家乐健康、有序发展,我局制定了《广州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广州市农业局 二○一一年三月九日 广州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办法

为全面推行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工作,规范农家乐服务管理,提高农家乐服务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一、评定范围 凡在广州市行政区域内利用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休闲、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农家乐经营实体(以下简称‘农家乐经营户’),在经营满12个月之后,均可申请参加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 二、评定项目 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评定,依据《广州市农家乐服务质量等级划分及其评定》进行。满分500分,其中:基本条件20分,经营服务场地70分,接待服务设施250分,公共区域15分,环境保护15分,质量要求65分,服务项目15分,与当地发展的关联度 50分,加分项目35分。评分标准中有分档计分的,对应该档次给分;无分档计分的,有项给分无项不给分。各等级农家乐基础分:一星级不低于120分;二星级不低于180分;三星级不低于280分;四星级不低于380分;五星级不低于480分。 三、评定机构 农家乐服

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

广州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方案 (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穗字〔2018〕19号)、《广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穗乡村组〔2019〕11号)、《广东省精勤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2年)》(粤农农〔2020〕148号)、《2020年广东省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实施方案》和《广州市稳就业、保居民就业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 立足广州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以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关键,分层分类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培养壮大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2021年起,在全市七个主要农业生产区(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区)启动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

行动,重点组织培育经营管理、专业生产和技能服务3种类型。争取到2025年底,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8000人,其中经营管理型4000人。 三、教育培训 (一)培育对象。 各区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组织区域内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培育。年满16周岁,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务农农民和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应列为培育对象。培育对象为三种类型:经营管理型:重点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创新创业带头人,包括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和现代创业创新青年等,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认识管理、市场开拓、产品营销和风险防控能力。 专业生产型:主要培养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并直接从事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的农业劳动者,提升培训对象的生产组织能力和技术技能水平,提高其生产效率、质量标准和绿色发展水平。 技能服务型:主要培养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农业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包括农村信息员、农产品经纪人、农机服务人员、统防统治植保员、村级农技员、动物防疫员、农产品电商营销人员、农产品直播带货人员等,提升培训对象所从事产业或所在岗位的核心能力、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及为农业生产提供专业化服

广州市农业局畜牧兽医办关于印发广州市发展生猪生产补贴方案的通知

广州市农业局畜牧兽医办关于印发广州市发展生猪生产补贴 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农副产品 【发布部门】广州市农业局 【发布日期】2007.07.02 【实施日期】2007.07.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广州市农业局畜牧兽医办关于印发广州市发展生猪生产补贴方案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经与广州市财政局协商,并经请示市政府同意,现将《广州市发展生猪生产补贴方案》印发给你们,该方案本年度有效,请抓紧做好母猪补贴资金的发放和新建、扩建规模化养猪场补贴资金项目的申报。执行中遇到问题,请及时与我局畜牧兽医办联系。 母猪补贴资金的发放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母猪补贴对象的认定以《2006年度广州市畜牧兽医专业统计报表》数据为准,详见《2006年底能繁母猪存栏150头以上的养猪场名单》,若列入名单的猪场现在停养的,其补贴资金不予发放,上缴财政。 二、发放母猪补贴资金时应同时一式两份填写《2007年广州市母猪补贴资金发放场户确认表》(见附件),一式三份填写《2007年广州市区(县级市)母猪补贴资金发放汇

总表》(见方案附表)。补贴资金发放工作结束后,各区、县级市需将《发放汇总表》一份交当地财政局,一份交我局畜牧兽医办。 附件:1.广州市发展生猪生产补贴方案 2.2006年底广州市能繁母猪存栏150头的养猪场名单 3.2007年广州市母猪补贴资金发放场户确认表 二○○七年七月二日附件1: 广州市发展生猪生产补贴方案 近期受养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市场风险、饲养成本大幅提高以及疫病风险的影响,养猪积极性受挫,生猪供应偏紧,猪肉价格也出现上涨。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的通知》和农业部《关于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农牧发〔2007〕9号)有关对饲养母猪的养殖场和专业户给予适当补助,鼓励和扶持规模养殖场发展的精神,促进我市生猪规模化生产发展,增加市场供应,特制定本方案。 一、补贴范围和标准 (一)对存栏能繁母猪150头以上的养猪场每头母猪补贴50元,约需补贴资金200万元。补贴资金安排见附表1。 (二)对新建、扩建规模化养猪场给予适当补贴。按每增加1头生猪出栏需扩建1.0 平方米栏舍,每平方米栏舍补贴不高于150元的标准实施。被补贴猪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选址符合动物防疫、环保等条件;2.布局科学,设施较为先进;3.自繁自养,工

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政策解读 经广州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广州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资金管理办法》)。为准确了解和把握政策,对《资金管理办法》的制定必要性、主要内容等作以下解读。 一、制定必要性 2019年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印发了《广州市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补助资金安排方案》,明确提出对从化、番禺、花都、白云、海珠、荔湾、天河等7个区获批创建的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市级财政分别按照每个产业园1亿元、50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为规范加强产业园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参照《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资金管理规定》(试行),广州市农业农村局、广州市财政局联合组织制定《资金管理办法》。 二、主要内容 《资金管理办法》共分7章、18条,总体结构和框架参考了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财政资金管理规定(试行)》,同时结合广州的财政管理实际,对资金下达、预算编制、项目管理等内容进行了细化。 第一章是总则,有两条内容,第一条是介绍本办法的制定依据和目的,第二条是对本办法中的有关名词进行解释,包括现代农业产业园是指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对市级产业园暂无专项补助资金);财政补助资金是指广州市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支持各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补助资金(不包括各区统筹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产业园建设的责任主体是指产业园所在的区政府;实施主体是指建设项目承担单位,包括农业企业、产业化联合体、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等。 第二章是资金补助,主要是明确补助标准和下达方式。补助资金通过市财政专项转移支付方式下达到各区。同时,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产业园建设进度和资金需求,补助资金由市农业农村局根据各区产业园建设推进情况分年度安排。 第三章是资金的使用管理。其中,第五条明确由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区政府组织制定补助资金使用方案,并负责组织实施、项目验收和监督管理。补助资金可综合采取项目补助、惠农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使用。其中公益性项目实施主体是镇(街)或区农业农村部门等,可全额资金补助,农业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实施的项目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 补助资金实行“正负面清单”制度,其中第六条是明确补助资金优先支持的项目,包括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公用品牌创建、物流电商平台建设、贷款贴息等。第七条是规定补助资金可以使用的范围及补助的具体方式,主要包括开展规划咨询、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建设、土地流转补助、产业融合建设、科技研发与信息支撑、农业品牌创建、贷款贴息补助等方面。第八条是规定补助资金不可以使用的范围:一是建设楼堂馆所;二是企业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三是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四是其他与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无关的支出。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上) 2012年08月06日09:56 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年第3期作者:曾艳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摘要:广州城市化的推进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要求。广州都市农业发展 较早,发展程度较高,开始从城郊型农业逐步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 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广州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既有内部优势,也面临 着大好机遇,但内部劣势及外部威胁对其发展形成了制约因素。为实现广州都市 型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 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 关键词: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SWOT分析,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科联2010年项目“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 (10SKLY07)。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在都市高度发展以后,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农业,依托现代市场体系,实行现代化的经营方式,是对都市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现了都市需要农业、农业依托都市,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城乡统筹理念,是广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都市型现代农业保障了广州居民菜篮子的有效供给,在一定程度了减缓了物价波动。十一·五期间,广州蔬菜、水产、家禽的总量实现自给,肉、蛋、奶的自给率都达到30%。第二,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撑了广州的绿色生态体系,在广州建设以花城、绿地、水城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第三,都市休闲农业为广州居民提供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的好去处,调节了居民生活。 随着广州“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城市发展战略的实施,广州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发展导致对农业、农村的破坏,城乡差距越来越大,而都市型现代农业契合了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上世纪90 年代末开始,广州市委、市政府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使广州农业以“高质、高产、高效”和“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为主体,逐步由城郊型农业向集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新科技现代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 1 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市农业局、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专项

广州市农业局、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现代农业发展 平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法规类别】专项资金管理 【发文字号】穗农[2015]155号 【发布部门】广州市农业局广州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2015.10.23 【实施日期】2015.10.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州市农业局、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 知 (穗农〔2015〕155号) 各有关区农业局、财政局: 现将《广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农业局和市财政局反映。 广州市农业局 广州市财政局 2015年10月23日

广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市级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专项资金的分配和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广州市市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穗府办函〔2014〕90号,以下简称《办法》)、《广东省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粤农〔2014〕147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的广州市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经市政府同意,由市级财政安排,专项用于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全市性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建设,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 第三条专项资金管理实行公开申报、专家评审、集体研究、项目公示、资金集中支付、绩效评价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各级财政、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责任,及时足额落实资金投入,着力打造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平台,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第二章扶持范围、用途和标准

广州市(全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专题报告2019版

广州市(全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3年数据专题报告 2019版

序言 本报告从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广州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广州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及发展趋势。广州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专题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本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本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广州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广州市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 (1) 第二节广州市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3) 一、广州市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3) 三、广州市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 计 (3) 四、广州市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广州市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广州市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同全国第一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 (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广州市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指标分析(均指全市) (7) 一、广州市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广州市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全国第三产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比重统 计分析 (7)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都市农业的理论探索最早可追溯至19 世纪20 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对“农业圈”的研究。都市农业的实践也始于德国,1919 年德国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推行“市民农园”发展模式[1]。此后,欧美其他国家、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相继展开都市农业的研究。我国都市农业实践始于20 世纪90 年代,以北京、上海、深圳为代表的大城市发展最为迅速,国内学者从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功能、空间分布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许多成果,对指导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具有实证借鉴意义[2-4]。 广州市域及周边的珠江三角洲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盛产塘鱼及香蕉、荔枝、柑桔等岭南佳果,蔬菜品种繁多,四季不断,建国后大力发展成为城市服务的郊区农业。市域各区(代管市)加上周边市(县)可为广州市民提供绝大部分蔬菜、塘鱼、花卉、部分家禽、生猪、鲜奶、亚热带水果,确保市民菜篮子丰富、新鲜,部分优质蔬菜、塘鱼、荔枝、稻米供应港澳。广州农业虽然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大,最多时(80 年代初)也只占全市生产总值10%左右。近年全市经济总量增大,农业所占比重已降到2%~3%左右,但对就近供应广州市鲜活特优副食品方面(特别是鲜活优质叶菜和塘鱼)仍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丰富市民业余生活,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岭南特色的山水生态城市等方面发挥很大作用。 目前广州的城区与中远郊区差别仍不小,特别是从化、增城等远郊山区仍欠发达。发展都市农业对广州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区与郊

区差别,确保农村实现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立足广州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客观评价广州都市农业的发展条件、发展历程、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与建议,有助于引导广州都市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条件 1.1 自然条件优越 广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北缘,南濒南海,北回归线自中部偏北地区穿过,地理环境优越,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1.1.1 土地类型多样广州市地形多样,南部为珠三角冲积平原,中部为低丘及河谷平原,北部为高丘低山,土地资源包括滩涂、冲积平原、盆谷地坑垌田、赤红壤岗台地、赤红壤丘陵地和红壤丘陵地、红壤低山地、黄壤中山地、石灰岩丘陵地、河流水域等。多样的土地类型适宜进行农林牧副渔多种生产利用,有利农业多种经营。 1.1.2 气候温暖湿润广州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1.7℃,年温差15~17℃,平均相对湿度77%,年降水量在1 700 mm 以上,全年无霜期300~341 d,日照1 517~2 053 h,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差不大、雨量充沛的特点。由于光热充足,雨热同期,年温差小,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 1.1.3 水资源丰富广州境内河网交织,集雨面积100km2 以上的河流有2 1 条,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03.86 亿m3。浅层地下水资源年平均产水量14.3 1 亿m3。此外,东江、北江和西江在广州市汇合入海,带来丰富的过境水可资利用。 1.2 商品农业基础良好

广州市人民政府机构英文译名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General Office, 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广州市粮食局):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Grain Administration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经济委员会(内设广州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Economic Commission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Bureau of Work Safety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商业局:Bureau of Commerce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教育局:Bureau of Education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Bureau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Bureau of Ethnic and Religious Affairs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公安局:Bureau of Public Security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监察局:Bureau of Supervision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民政局:Bureau of Civil Affairs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司法局:Bureau of Justice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财政局:Bureau of Finance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人事局:Bureau of Personnel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Bureau of Labour and Social Security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广州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Bureau of Land Resources and Housing Management of Guangzhou Municipal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