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最新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背记知识点-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例如:1个水微粒的质量大约是3×10-26kg。用胶头滴管滴下的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7×1021个水微粒。

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1)现象: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中酚酞溶液不变色。

(2)解释: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证明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证明C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A 烧杯中,所以A中的溶液变红,由于大烧杯的遮挡作用,氨气微粒不能运动到B烧杯中,所以B中的溶液不变色。

其他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湿衣服晾干、打开酒精试剂瓶瓶塞能闻到酒精气味、闻到花园里的花香……都能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

3.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一: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提示:水中含有红墨水)

现象: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

结论:实验证明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1)水和空气都可以被压缩,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探究方法,通过上图对比发现,空气要比水更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微粒间的间隔。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酒精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铁、金刚石等。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第2课时分子原子

一、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如:氧气和液氧均能支持燃烧是因为二者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及分类

(1)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可能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

(2)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二者的区别是“分子的种类数”。

二、原子

1.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原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原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注意:脱离“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则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

如质子、中子、电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联系:

(1)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物质的分子,可能含有相同的原子。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

第3课时 原子结构 相对原子质量

一、原子的构成

1.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图示)

(1)卢瑟福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推翻了汤姆生在190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为建立现代原子理论打下了基础。

(2)结论:

①原子不是实心球体。

②原子内部有一个带正电的微粒,即原子核。

③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虽体积很小,但其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2.经过不少科学家的反复实验发现了原子核可以继续再分,原子核里有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和中子(不带电),且每个中子的质量和每个质子的质量几乎相等。

原子的结构

原子⎩⎪⎨⎪⎧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1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

3.原子内部微粒的关系: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二、原子的质量

1.原子的质量很小,但有自己的实际质量。不同的原子其质量不同,因为不同的原子所含的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例如,一个铝原子的质量为4.482×10-26 kg。

2.相对原子质量

(1)相对原子质量定义

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一基准的比,称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用A r表示)(2)计算公式:

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A r=

一个该原子的实际质量(kg)一个碳原子的实际质量(kg)×1/12

如:一个氧原子的实际质量为2.657×10-26 kg,一个碳原子的实际质量为1.993×10-26 kg,

则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2.657×10-26 kg

1.993×10-26 kg×1/12

≈16

(3)单位: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一般省略不写。

(4)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原子的质量大约等于其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总和。又因为每个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与碳原子质量的

1/12极为相近。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三、相对分子质量

1.分子由原子构成,所以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构成该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符号为M r)。

2.相对分子质量也是一个比值,单位也为“1”,一般也省略不写。

3.计算公式:某分子(A x B y)的相对分子质量(M r)=A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x+B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y。

第4课时离子

一、离子

1.定义

原子或原子团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荷的微粒叫做离子。如Na+、Cl-、SO42-等。

2.离子的分类

(1)阳离子:带正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阴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二、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微粒种类原子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微粒

结构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微粒

电性

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举例如Na 如Na+如Cl-

联系

三、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核外电子绕核不停地作高速运动。在多电子原子里,有的电子能量高,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有的电子能量低,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科学家形象地将这些区域称为电子层。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电子的分层排布。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向外依次类推。

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第一层最多能容纳2个电子(即第一层排2个电子就是满电子状态);

(2)第二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

(3)最外层最多能容纳8个电子(如果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则最多不超过2个电子)。

四、相对稳定结构

各电子层上电子数达到满电子状态一般认为是相对稳定结构,比如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电子,第一层是最外层时达到2电子时均是相对稳定结构。

五、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原子核及核内质子数、电子层、各电子层上容纳的电子数组成。

如图为钠原子结构示意图:

六、离子的形成

1.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从而趋于相对稳定结构。此时核内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微粒带正电荷,为阳离子。

2.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从而趋于相对稳定

结构。此时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所以该微粒带负电荷,为阴离子。

注意: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等于4,在化学反应中一般不通过得失电子方式达到稳定结构,而是通过其他方式趋向稳定结构。

九年级化学《3.1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学案 沪教版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复 习 第1课时 构成物质的微粒 【学习目标】 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 3、能对原子与离子进行比较,能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阴、阳离子和原子; 【学习重点】1.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理解原子、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学习难点】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1.分子和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 的最小粒子,原子是 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 和 都很小,需要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 (2)分子总是在不断 着,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运动速率 ; (3)分子间有 ;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 。 (5)分子在化学反应中是可分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分。 分子 原子 新的分子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概念 (1)混合物与纯净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由 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 构成的物质。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化学变化: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 变化。 4.原子的构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 电的 和核外带 电的 构成的,而原子核又可以再分,它是由 和 两种粒子构成的。 5.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6.元素周期表 原子序数=质子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思考与交流 活动一、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Ⅰ)请判断下列现象能否用微粒的性质来判断 1. 春天闻到花香的味道; 2. 夏天高速行驶的汽车易发生爆胎事件; 3. 秋天北京易刮沙尘暴; 4. 冬天水银温度计中的示数比夏季都要低 (Ⅱ)在化学晚会上,冬冬同学表演了一个小魔术,她将两个“空瓶”中间的毛玻璃片抽去.两瓶均由瓶口向瓶底逐渐充满红棕色气体,其奥秘如图所示。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魔术中产生上 分裂 组合

2022-2023学年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备课同步练习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微粒的性质)带讲解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一、单选题 1.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乘坐飞机时携带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鼓起来了一气体分子体积变大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一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答案】A 【详解】 A、乘坐飞机时携带的膨化食品的包装袋鼓起来了,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分子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B、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不符合题意; C、液氧和氧气都能助燃,是因为液氧和氧气均由氧分子构成,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符合题意; D、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说明分子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吗,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下列关于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分子在不断运动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汞原子体积变大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D.氢气和液氢都能做燃料——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答案】B 【详解】 A.衣柜中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会变小甚至消失,是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缘故,选项A正确; B.温度计内汞柱液面上升,是由于汞原子间的间隔变大,汞原子的体积不变,选项B错; C.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是因为分子的体积很小,选项C正确; D.氢气和液氢都能做燃料,是因为它们都是由氢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其化学性质相同,选项D正确; 故选:B

3.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下表中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合理的是 【详解】 A、湿衣服在阳光下比在阴凉处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B、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是因为它们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故选项解释正确; C、热胀冷缩是由于分子的空隙随温度升降而改变,不是分子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水在通电条件下,可分解为氧气和氢气,在变化过程中水分子转化为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明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可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4.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A.降低温度使水结冰---分子停止运动 B.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C.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分子间隔变小 D.氧气和臭氧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答案】D 【详解】 A、降低温度使水结冰说明分子运动变慢,分子间隔发生变化。所以A错误。 B、空气液化后体积变小是分子间隔变小。所以B错误。 C、湿衣服在阳光下干得快说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变大。所以C错误。

九年级化学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沪教版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提出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基础上,对物质构成奥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故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巩固学生已学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性质,使他们理解物质的可分性,即物质由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而分子可再分为原子,原子可再分为质子、中子、电子。另一方面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打下一个扎实的基础。 二、化学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的要求: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 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4、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考试要求均为B) 课时安排:三、课时 分子原子一课时: 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 相对原子质量一课时: 1、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⑵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 ⑶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⑷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的教育。 2、教学重点: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3、教学难点: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4、课时安排 总共三课时: 分子原子一课时: 原子结构、离子一课时:

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三章第2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1.2.3)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化。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知识结构】 开门见山,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和分子,并出示彩图,分别介绍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物质和它们的结构。 由实验现象的微观图示,物质结构的示意图,真实的分子、原子图像、化学发展史料等,让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特殊性质和它们的区别、联系以及原子的结构等。 由原子的质量描述极不方便,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为有关化学式计算打下基础。 【重点难点】 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3、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基本设想】 第1课时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内容比较抽象,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课件,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行为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或者用球棍模型展示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金刚石、氯化钠的结构等,让学生感受分子、原子、离子的真实存在。 第2课时原子的构成、离子 由汤姆生发现电子和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联想与启示。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原子的构成。 第3课时原子的质量 建议将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过程由学生一步一步演算出来,这更利于学生理解,如m(碳)=1.993X10-26Kg,m(氧)=2.657X10-26Kg,m(碳)/12=1.993X10-26Kg/12= 1.66X10-27Kg,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1.993X10-26Kg/1.66X10-27Kg=16。再求一下钠、铝的相对原子质量,巩固概念,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分子、原子 〖引入〗 投影展示干冰、金属铜、氯化钠、金刚石等物质的微粒构成示意图。 〖教师小结〗 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有些物质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由离子构成。分子、原子、离子体积质量都很小,但的确是真实存在的。 〖讨论〗 在“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中,水分子分别发生的怎样的变化? 〖播放动画〗 播放“水的电解”和“水的沸腾”微观过程的动画。 〖引导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新沪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案(教学设计)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1.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3.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4.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1.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那么物质是由什么构成呢? [提出问题]在10 s内,将一张纸按等比例进行分割到尽可能小,它还能再分吗?

(一)微粒的性质 [问题]走在校园里,你会闻到桂花香味,但你看到桂花树吗?为什么? [观察思考]:实验操作1: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 观察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和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举例]湿衣服晾干,且阳关下干的更快。说明什么? [小结]微粒在不断的运动,且与温度成正比。 [实验探究]取一根长约50cm的玻璃管,一端设法封住,往管中先后加入等体积的水(可红色)和酒精至满,用塞子塞住管口密封(不留空间)。然后把玻璃管两端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静置后,观察变化。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小心地加热管外壁一会儿,又有何变化?再冷却后,又有何变化? 通过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补充实验:压缩气体和液体,比较。 微粒间有空隙,三态中,气态空隙最大,易被压缩,而且与温度成正比,与压强成反比。 (二)分子、原子及原子构成、离子 【问题】为什么原子呈电中性?原子核内部又有些什么呢? 卢瑟福质子(正电荷)预言:中子(电中性) 【拓展】归纳: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和外电子数,在数值上都等于原子序数。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4课时)-2022-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解析版)

第3章构成物质的奥秘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4课时核外电子的排布及离子) 1.(2022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下列是四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其中表示阳离子的是() A.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A、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不符合题意;B、质子数大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符合题意;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不符合题意;D、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22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结构决定性质”是化学的核心观念。下列有关钠原子结构与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钠原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B.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1个电子 C.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D.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 【答案】C 【解析】A、钠原子核外共3层电子,第一层2个电子,次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1个电子。A 正确。 B、一个钠原子变成钠离子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变成最外层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B正确。 C、钠离子的 结构示意图为所以C错。D、钠原子的最外层1个电子,形成化合物时,易失去1个电子,带 1个单位正电荷,化合价为+1价。所以钠呈+1价与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有关。D正确。综上所述:选择C。3.(2022广西贺州中考)某元素X的原子序数为a,能够形成X n-,另一元素Y能够形成与X n-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Y m+,则Y元素的质子数是()

A. a+m -n B. a+m+n C. a -m -n D. a -m+n 【答案】B 【解析】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X 元素原子的原子序数为a ,故质子数为a ,X 得到n 个电子后变为X n -,X n -的核外电子数是a n +;Y 失去m 个电子后变为Y m+,设元素Y 的核电荷数即 质子数是x ,Y m+的核外电子数是m x -;Y 能够形成与X n -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Y m+,即核外电子数相同, 故a n m x +=-,则a m n x ++=;故选:B 。 4.下列钠离子符号书写正确的是( ) A .Na 1+ B .Na +1 C .Na + D .Na - 【答案】C 【解析】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钠离子,钠离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前面不需要写“1”,“+”标注在钠Na 的右上角,为Na +。故选C 。 5.(2022年盘锦市中考)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 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C. 原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不能转化为原子 D. 钠原子和钠离子核电荷数相同 【答案】D 【解析】A 、原子的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如氢原子质子数为1,无中子,说法错误;B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离开化学变化,原子是可以再分的,说法错误;C 、原子得失电子可转化成离子,离子得失电子也能转化为原子,说法错误;D 、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形成钠离子(),核电荷数不变,核外电子数少1,说法正确。故选D 。 6.(2022青海西宁市新华联北外附属外国语初级中学单元检测)对于 Na 和Na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属于同一种元素 B .属于同一种粒子 C .核外电子数相同 D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 【答案】A

2022-2023学年上海九年级化学上学期备课同步练习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原子)带讲解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2课时原子)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核由质子、中子构成B.花香四溢主要是分子之间有间隔 C.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答案】B 【详解】 A.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选项A正确; B.花香四溢主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选项B错误; C.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所以保持水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选项C 正确; D.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在化学反应前后其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改变,选项D正确。 故选:B 2.疫情期间,同学们由于上网课用眼增多,容易引发近视。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青少年近视还可能与体内缺少微量元素铬有关。铬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2,核电荷数是24,则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24 B.28 C.52 D.76 【答案】A 【分析】 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详解】 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可知铬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4; 故选A。 3.下列对分子、原子、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B.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C.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答案】C 【详解】 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不符合题意; C、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和电子,符合题意; 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如水由水分子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质子数不同的原子,其中能表示混合物的图是A.B. C.D. 【答案】B 【详解】 A、由图可知,图中只有一种分子,即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 B、由图可知,图中含有三种分子,即图中含有三种物质,属于混合物,选项正确; C、由图可知,图中只含有一种原子,即图中只含有一种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 D、由图可知,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即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选项错误;故选B。 5.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B.任何一种原子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答案】D 【详解】 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有的物质是由分子和离子构成的,故A不正确; B、氢原子没有中子,故B不正确; C、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故C不正确; 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6.原子呈中性的原因是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构成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教案 沪教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简案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分子、原子的微粒特性。 3、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 4、初步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能力目标: 5、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情感目标: 6、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重点难点】 1、会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化学反应实质。 2、对原子的结构认识,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手段】 模型展示、多媒体辅助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引入)一组奇妙的图片——说明宏观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师)介绍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并说明它很小。

(展示模型)说明水分子的构成,并举例说明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原子还可以直接构成物 质。举例:金刚石、石墨、金属等。 (师)通过分析水银温度计测温原理,总结出原子的微观特性和分子相同。 (学生活动1)用白板和磁钉表示一个水分子、一个氢分子、一个氧分子。(师生交流) (师)通过分析水蒸发过程中的分子变化,总结出: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 (师)回忆电解水实验 (学生活动2)用2个水分子表示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师生交流) (师)从学生讨论的内容中总结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flash)介绍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 (学生活动3)讨论阿尔法粒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运动轨迹。 (师)介绍原子结构的部分发现史,并赠送名言。 (视频)通过“参观”费米实验室,了解当代科学家研究微粒的方法。(结束语) (作业)续写科幻小故事。 附: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学习助手 2011.10.12 一、课堂笔记(亲爱的同学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哦!) (一)原子结构研究的部分历史 原子结构模型是科学家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子结构的形象描摹。一种模型代表了人类对原子结构认识的一个阶段。人类认识原子的历史是漫长的,也是无止境的。 约翰·道尔顿(1766年—1844年)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他将古希腊思辨的原子论改造成定量的化学理论,提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原子的理论模型。他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①所有物质都是由非常微小的、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即原子组成; ②同种元素的原子的各种性质和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主要表现为质量的不同; ③原子是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

【步步为营 中考一轮】专题04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讲练)(解析版)--中考化学复习 沪教版(全国)

专题04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讲练) 1.了解:微粒的性质以及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2.理解:分子、原子和离子之间的区别、联系和转化;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3.掌握:分子的性质;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示意图。 4.能:利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解决有关原子的计算问题。 知识点一:微粒及其性质 1.物质构成的微粒 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1)常见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①常见气体单质(稀有气体除外);②非金属氧化物(如CO2、P2O5等);③酸(如HCl、H2SO4、HN03等);④有机物(如CH4、C2H6O等)。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如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①NaCl、KCl、Na2CO3、Na2SO4等盐; ②NaOH、Ca(OH)2、Al(OH)3等碱; ③Fe2O3、CuO、Al2O3等金属氧化物。 2.微粒的特性: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停地运动的。 (2)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一定的空隙。一般情况下,气体微粒间空隙较大,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相对较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微粒的空隙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知识点二:分子 1.分子的特性: (1)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的能量越大,运动速率越小。 2.分子观 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物质的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微粒的性质学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微粒在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空隙。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学习重点、难点】 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一、明确目标自主先学 1.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 2.一大块冰糖,你如何使它变成更小块的冰糖?你还有什么方法使它分割成更小的看不见的微粒?3.取少量的食盐加到一杯水中,食盐会,水的味道变成。 4.大量的实验证明,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构成的。 二、质疑拓展实验探究 实验1: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观察液体颜色的变化。再向液体中滴加几滴浓氨水,观察颜色的变化。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 ________ 实验2:另取一个小烧杯B,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用一个大烧杯罩住C、B 两个小烧杯。 观察几分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实验3:将100毫升水和100毫升酒精混合,观察体积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三、小组助学交流展示 1.微粒运动的快慢可能与什么有关?举例说明。 2.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微粒之间有空隙?空隙的大小会变吗? 四、学以致用当堂检测

1、用微粒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其中错误的是( ) A.“酒香不怕巷子深” ,说明微粒在不停运动 B.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C.非吸烟者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是因为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D.热胀冷缩,说明微粒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2、(2016•泰州)下列事实,不适合用“微粒间有空隙”的性质来解释的是( ) A .一定体积的气体加压后体积变小 B .一定量的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C .室外的电线在冬天变短夏天变长 D .1L 大豆与1L 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 3、(2016•济宁)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通过气味辨别氮气和氨气 分子是运动的,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 B .氧气经压缩储存在钢瓶中 压强增大,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C .干冰升华为二氧化碳气体 状态变化,分子大小随之变化 D .蔗糖在热水中溶解更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大 4、(2016•湖北)炎热的夏天,自行车要放在阴凉处,否则易爆胎,这是因为轮胎内的气体 分子受热时( ) A .间隔增大 B .质量增大 C .体积增大 D .个数增多 5、秋天,我们在公园或在校园的小道上散步时,每走到桂花的附近就能闻到花香,说明( ) 都很小 .分子间有一定 的间隔 C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分子可以再分 6、对下列事实或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练习6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九年级化学(沪教版)(解析版)

练习6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微粒的基本性质 (1)微粒很小,肉眼看不到 (2)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3)微粒之间有空隙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离子。 3、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这是由于构成的微粒不同。 构成微粒相同,则物质的性质相同;构成微粒不同,则物质的性质不同。 4、分子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 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5、分子的性质: ①分子很小,肉眼看不到 ②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③分子之间有空隙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6、原子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7、原子的性质: ①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②原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③原子之间有空隙 8、原子的构成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下列各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B.C.D. 【答案】B 【详解】 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多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A、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B、该物质由三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符合题意; C、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该物质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关于原子的构成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由居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B.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空间内做高速运动 C.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质量相差不大 D.原子核的体积与整个原子的体积相比要小很多 【答案】C 【详解】 A、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在原子核外一定空间内做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与原子核相比,电子的质量很小,符合题意; D、与原子相比,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冰融化成水,说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B.“湿衣服晾干”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 D.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重新鼓起是因为分子体积增大 【答案】B 【详解】 A、冰融化成水,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分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不符合题意; B、“湿衣服晾干”,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符合题意; C、分离液态空气制取氧气,是利用液氮和液氧沸点的不同,将其分离,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能说明分子可再分,不符合题意;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背记知识点-2020秋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上册

3.1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第1课时微粒的性质 一、微粒的性质 1.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例如:1个水微粒的质量大约是3×10-26 kg。用胶头滴管滴下的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7×1021个水微粒。 2.微粒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1)现象: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红,B烧杯中酚酞溶液不 变色。 (2)解释:试管中酚酞溶液变红证明酚酞溶液遇浓氨水变红;A烧杯中的酚酞溶 液变红证明C烧杯中浓氨水中的氨气微粒运动到了A烧杯中,所以A中的溶液变红,由于大烧杯的遮挡作用,氨气微粒不能运动到B烧杯中,所以B中的溶液不变色。 其他示例:酒香不怕巷子深、湿衣服晾干、打开酒精试剂瓶瓶塞能闻到酒精气味、闻到花园里的花香……都能证明微粒在不断地运动着。 3.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一: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提示:水中含有红墨水) 现象: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小于二者体积之和。

结论:实验证明微粒之间有间隔。 实验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1)水和空气都可以被压缩,因为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 (2)比较是一种很好的实验探究方法,通过上图对比发现,空气要比水更易被压 缩,说明:气体微粒间的间隔大于液体微粒间的间隔。 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氧气、水、酒精等。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铁、金刚石等。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第2课时分子原子 一、分子 1.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之间有间隔。 (2)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如:氧气 和液氧均能支持燃烧是因为二者均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3)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该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4)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可以分成原子。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及分类 (1)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分子间间隔可能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了其他物质的分子。(2)区别纯净物和混合物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二者的区别是“分子的种类数”。 二、原子 1.原子的基本性质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均很小、原子在不停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原 子之间有间隔。 (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注意:脱离“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则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如质子、中子、电子。 (3)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化学 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分子、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联系: (1)分子和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物质的分子,可能含有相同的原子。如一个水分

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沪教版

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沪教版 进入初三后,我们接触了一门新的学科--化学。为了让同学们学好化学,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沪教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上册化学提纲沪教版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方法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 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13、排放到空气中的三种气体污染物: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硫的氧化物。 14、燃烧发白光的物质:镁条,木炭,蜡烛(二氧化碳和水)。

15、具有可燃性,还原性的物质:氢气,一氧化碳,单质碳。 16、具有可燃性的三种气体是:氢气(理想),一氧化碳(有毒),甲烷(常用)。 17、CO的三种化学性质:可燃性,还原性,毒性。 18、三大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全为混合物) 19、三种黑色金属:铁,锰,铬。 20、铁的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 21、炼铁的三种氧化物: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2、常见的三种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23、浓硫酸的三个特性: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24、氢氧化钠的三个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25、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三种氧化物:氧化铜,水(氧化氢),二氧化碳。 26、实验室制取CO2不能用的三种物质:硝酸,浓硫酸,碳酸钠。 27、酒精灯的三个火焰:内焰,外焰,焰心。 28、使用酒精灯有三禁:禁止向燃着的灯里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 29、玻璃棒在粗盐提纯中的三个作用:搅拌、引流、转移 30、液体过滤操作中的三靠:(1)倾倒滤液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2)玻璃棒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端,(3)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31、固体配溶液的三个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32、浓配稀的三个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33、浓配稀的三个仪器:烧杯,量筒,玻璃棒。 34、三种遇水放热的物质: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 3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滤纸破损,仪器不干净,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6、药品取用的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37、金属活动顺序的三含义: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在水溶液中越容易失去电子变成离子,

沪教版初三化学(上)第7讲:构成物质的微粒(学生版)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掌握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 2、能熟练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及如何构成。 4、会正确书写离子符号及明白数字表示的意义。 一、分子、原子 1、定义:(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性质:(1)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着,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3)分子间有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在固、液、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依次变大,温度升高,间隔越大。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二、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

负电 3、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钠离子:Na+。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例如:Fe3+: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例如:Fe3.+: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2个钠离子:2Na+ 8、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 知识点一:分子和原子 例1. (2015•吉林)某化学反应的示意图如图,请回答问题: (1)甲分子中含有 2 个原子; (2)此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3)在化学变化中,原子(填“分子”或“原子”)不能再分. 例2.(2015•成都)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Na和,其中相同的是() A.电子数 B.质子数 C.电子层数 D.所带电荷数 例3. (2015•福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通常会发生化学反应,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用如图表示: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分析微观过程图,我能从微观角度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

沪教版化学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知识点 第1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一、微粒的性质 实验一:氨分子扩散(无色酚酞遇碱变红) 1、向水中加酚酞,酚酞不变色。结论: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2、再向烧杯中加几滴浓氨水,酚酞变红。结论: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把装有浓氨水的一个烧杯,和另一个装酚酞试液的烧杯用一大烧杯罩在一起,一 段时间后,酚酞试液变红。 结论:①(主要)微粒在不段运动。②(其它)浓氨水有挥发性。氨水显碱性。 注: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实验二:半管水和半管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一管。气体易被压缩,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结论:微粒间有空隙。气体微粒间空隙大,固体液体微粒间空隙小。 注: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 总结:微粒的性质:1、物质是由极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2、微粒是在不断的动运。温度越高,微粒运动速率越快。 3、微粒间有空隙。温度越高,微粒间空隙越大。 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气水碘)、原子(金属、稀气、碳、硅)、离子(盐) 二、分子 1、不同物质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2、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反之为混合物。 4、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5、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包括:气(除稀有气体之外的气体)、水、碘(I2) 6、所有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7、H2O由H元素和O元素组成,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由H原子和O原子构成 一个水分子由2个H原子和一个O原子构成。 注:只有氧气中才含有氧分子,只有水中才有水分子,只有氢气中才有氢分子,以此类推。 三、原子 电解水微观示意图: 1、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解成原子, 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分子。 2、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3、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种类一定改变,原子种类一定不变。 4、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5、原子构成的物质包括:金属、稀有气体、碳单质、硅单质 6、提出原子学说:道尔顿发现电子:汤姆生发现原子核:卢瑟福

九年级化学第3章知识点(沪教版)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1.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等。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铁、铜、氦气碳、硅、等。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_ 氯化钠等。 2. 从微观角度认识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由同一种微粒构成 混合物:由不同种微粒构成 3.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由构成它的微粒保持的(或者说决定的)。 如: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水分子, 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二氧化碳分子, 保持铁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铁原子, 氦气的化学性质由氦原子决定. 4. 分子由原子构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可重新组合成分子。(1)①水由水分子构成,在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 氢分子聚集为氢气,氧分子聚集为氧气。 ②实验中,发生变化的是水分子,不变化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2)氢气燃烧时,氢分子分解为氢原子,氧分子分解为氧原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水分子。 (3)结论: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子由原子结合而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5.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 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改变 6. 原子的构成 说明:(1)不同的原子,质子数(即核电荷数)不同 (2)中子的质量几乎与质子的质量相等,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

(3)对原子而言, 质子 数 === 电子 数 === 核电荷 数 7.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8. 原子和离子的比较 9. 原子、分子、离子、物质的关系 10. 相对原子质量(Ar ): 1. 表达式: 2.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21)()(⨯=kg kg Ar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某原子的实际质量结合 分解 失去或得到电子

2022-2023学年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重点知识归纳(全册)

沪教版2022-2023学年化学九年级下册重点知识归纳 第一章知识归纳 一、重要概念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区别化学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而物理变化中没有。 联系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2.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性质种类包含的内容 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化学性质可燃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腐蚀性等3.纯净物与混合物 类别概念特点示例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有特 定的化学符号(化学式) 氧气(O2)、二氧化碳(CO2)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 的物质组成 没有固定的组成,没有特定 的化学符号 空气、盐水 二、重要实验 1.加热碳酸氢铵 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取少量碳酸氢铵固体粉末放入蒸发皿中,将蒸发皿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蒸发皿中的固体逐渐 减少直至消失,可以 闻到刺激性气味 NH4HCO3 ===== NH3↑ + CO2↑ + H2O 【说明】保存碳酸氢铵应该密封置于阴凉处2.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热量,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 结论4P + 5O2 ====== 2P2O5 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水的体积不足集气瓶容积的五分之一的主要原因(1)红磷不足,瓶中的氧气没有完全耗尽(2)装置的气密性不好(装置会漏气)(3)打开止水夹时装置没有完全冷却 3.“铜绿”的性质研究 实验内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铜绿”与稀盐酸的作用绿色固体逐渐减少,产生 大量的气泡,溶液变成绿 色。 Cu2(OH)2CO3 + 4HCl == 2CuCl2 + 3H2O + CO2↑ △ 点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