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微粒的概念及其关系

三种微粒的概念及其关系

微粒是微观世界存在的极小粒子,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微粒的概念是描述微观粒子的一种方式,是现代物理学进展的产物。微粒一词常用于描述量子力学中的粒子性质,它的出现使人们对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种不同的微粒,即原子、分子和离子,分别代表了物质的不同组成和性质,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则通过轨道绕核运动。不同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数量不同,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原子的大小范围在0.1-0.5纳米之间,是不可见的。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微粒,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参与者。分子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元素和不同的化学键能够形成各种种类的分子。分子有固定的结构和化学键的角度,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可以分为共价分子、离子分子和金属分子。特定的分子构成了不同的化合物,如水(H2O)和氧(O2)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微粒,可以是正离子或负离子。正离子是由一个或多个电子损失而成的,带有正电荷;负离子则是由一个或多个电子获得而成的,带有负电荷。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晶体或离子复合物。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导电,并且由于其带电性质,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这三种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首先,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的组合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子。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构成了具有固定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其次,离子可以形成离子分子,通过电荷的吸引相互结合。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和性质。最后,原子和离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相互转化。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电子重新排列,形成不同的分子和离子。

总之,原子、分子和离子是微粒的概念,描述了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通过不同方式组合形成了物质的不同组成和性质。这些微粒的研究促进了对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的理解,对于宏观物质行为的解释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框架图及核心知识

构成物质的微粒一、知识框架图

二、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 构成物质的微粒 (一)、概述 微观的粒子有:原子、离子、分子、电子、质子等,它们都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可表示个数。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A 、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由原子直接构成; B 、非金属单质、非金属与非金属形成的化合物由分子构成。 C 、化合物中既有金属元素又有非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 (二)、分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由原子构成。 例: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A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常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水、氢气、氧气、氮气、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发生改变;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的分子。】 B 、分子的微观特性: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着;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分子的质量很小。 (三)、原子: 1、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构成分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属汞、稀有气体等。 2、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而原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构成新的物质,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注意: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四)、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是该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 一个某原子的质量 ×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个比,单位为1)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中子数 (五)、原子的构成 原子的的构成:原子由核外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 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 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子和原子知识点总结,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1.分子定义:物质分别是由分子、原子、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其中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氧原子组成;而水分子构成了水; 2.分子的特点: (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如:在厨房炒菜,在其他地方可以闻到香味。 (2)分子之间有间隙;如:100ml酒精加100ml水得到的溶液小于200ml。 (3)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如:1ml水中大约有×1021 个水分子。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5)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注:说明分子在运动的离子很多,比如能闻到的各种香味,就是各种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运动造成。分子间有间隔的例子有:气体可以压缩存于钢瓶中,气体热胀冷缩的额现象。 3.应用:

(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1.定义:分子可以分为原子。由此我们便知道原子的性质和分子很相似。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的特点: (1)原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点和分子很相似。 (2)原子总是不停的运动着;和分子一样。 (3)原子之间有间隔。和分子一样。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3、原子结构: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颗粒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我们可以把一个原子想成一个鸡蛋,原子核就是蛋黄,核外电子是蛋白,质子、中子是组成蛋黄的东西。 注: ①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来整个原子不带电。 ②一个质子的质量与一个中子的质量相近,它们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 ③原子的质量几乎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可以说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粒子是质子和中子。 4、原子的性质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三种

如何描述物质的构成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三种,是分子、原子、离子。物质的构成也有三种途径 1、有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如金属单质和稀有气体单质。 在描述这些物质的构成或结构时使用原子。例如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氦气是由氦原子构成的。 2、有些物质是由原子先构成分子,再由分子构成物质。 如气态非金属单质: 氧气氢气氮气氯气臭氧如非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 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硫酸氯化氢酒精乙醇甲烷等 在描述这些物质的构成时使用分子,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硫酸是由硫酸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 3、有些物质先由原子通过得电子或失电子形成阴离子或阳离子,再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结合构成物质。这些物质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或金属元素和原子团构成,如氯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钙等等。 在描述这些物质的构成时使用离子,例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氢氧化钙是由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如何描述物质的组成 在描述物质的组成时一律使用元素,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硫酸是由氢元素、硫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谁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在具体描述时应先区分清楚这种物质的构成。

1、以分子构成的物质,它的分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即它的分子是保持它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如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氧分子,保持硫酸化学性质的微粒是硫酸分子。 2、以原子构成的物质,它的原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如铜原子保持铜的化学性质。保持氦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氦原子。 3、以离子构成的物质,离子保持它的化学性质。如保持氯化锌的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氯离子和锌离子,保持硫酸铜化学性质的微粒是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几个决定 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活泼性) 质子数中子数之和决定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原子质量的大小)

构成物质的微粒

构成物质的微粒 赵青叶 一.物质的微观构成 1.从微观角度说,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离子 2.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是什么?

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4 原子中的两个等量关系 (1)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 (2)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5.原子结构示意图 圆圈-----代表原子核如: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圆圈内的数字--原子核内的质子数 弧线----------代表电子层 弧线上的数字---该层电子数 6.原子结构与元素的分类、性质的关系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分类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②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结构,叫稳定结构

7.相对原子质量 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 为标准,用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其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①相对原子质量 =———————— ②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 (带正电) 8.离子的分类 (带负电) (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元素的化合价) 9.原子、阳离子、阴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二.物质的宏观组成——元素 从宏观上来说,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1元素的定义: 2.元素的种类由 决定 3.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化合价由 决定 4.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前四位 5.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空气中含量 最多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是 6.元素周期表 一个碳原子质量的1∕12 原子的实际质量

(1)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周期数等于电子层数 7.元素周期表前20位元素: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8.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包含的含义 原子序数(= 元素符号

物质的微观构成

第一讲 物质的微观构成 一、中考复习目标 1、 2、 识记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了解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 示意图。 4、以NaCl 和HCl 的形成为例,从微观角度简单认识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二、基础知识回扣(思考完成或小组交流) 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是 、 、 。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 原子的质量。 质子 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决定 种类。 原子核 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原 中子 ② 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子 ①质量约等于 (或 )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 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 阴离子:核电荷数= 3、下面为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在其下面填写元素名称和元 素符号) 4、NaCl 和HCl 的形成 钠原子(Na ) 电子 钠离子(Na + )阳离子 氯原子(Cl ) 电子 氯离子(Cl -)阴离子 氢原子(H) 氯原子(Cl ) 三、重点疑点讨论(小组讨论、教师点拨) 1、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所有性质? 只有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吗? 2、分子一定比原子大吗? 3、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吗?怎样理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 子核上? 4、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吗? 相互作用 氯化钠 通过共用电子对使氯原子和氢原子结合 氯化氢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构成物质的微粒知识点 1、 原子的构成 (1)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三决定:①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最外层电子数 ③决定原子的质量:原子核 说明: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其化学性质不一定都相同(Mg ,He 最外层电子数为2) 最外层电子数不同其化学性质有可能相似(He ,Ne 均为稳定结构) (2)元素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别是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目有密切关系。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只有一个电子层的具有2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等于或多于4个,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电子(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小失大得” (3)相对原子质量 ① 定义: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值; ② 注意:它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③ 没有单位。 (4)核外电子的排布 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如下图)。 上图表示的是铝原子的结构——核电荷数为13,核外第一电子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上有8个电子,第三电子层上有3个电子。 (5)核外电子层排布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②最外层电子层不超过8个,(只有一层的不超过2个) 2、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决定因素:核电荷数或质子数。 注意: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由O2、O3组成的混合物或金刚石 与石墨的混合物)不可能是化合物。 (3)、特点: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4)、地壳中元素居前八位的: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原子 原子核(+) 核外电子(-) 质子(+) 中子 (不带电)

专题1 微粒结构及之间的关系

专题一 微粒结构及之间的关系 经典考点 一 原子构成 1.构成原子的微粒及作用 原子X A Z ????? 原子核? ??? ? 质子 Z 个 ——决定元素的种类中子[ A -Z 个] 在质子数确定后决定原子种类同位素核外电子 Z 个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2.微粒之间的关系 (1)原子中:质子数(Z )=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2)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 (3)阳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4)阴离子的核外电子数=质子数+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3.表示原子结构的“三种方式” (1)X A Z 着重描述原子核的结构。 例: (2)原子结构示意图着重描述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例: (3)电子式着重描述原子构成的物质中最外层电子的成键情况。例: 易错提醒 (1)任何微粒中,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但质子数与电子数不一定相等,如阴、阳离子中。 (2)有质子的微粒不一定有中子,如1H ;有质子的微粒不一定有电子,如H + 。 (3)质子数相同的微粒不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如F 与OH - 。 (4)核外电子数相同的微粒,其质子数不一定相同,如Al 3+ 和Na + 、F - 等,NH + 4与OH - 等。 【典例剖析】 1.某元素的一种同位素X 的原子质量数为A ,含N 个中子,它与1H 原子组成H m X 分子,在a g H m X 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是 ( )

A.a A +m (A -N +m )mol B.a A (A -N )mol C.a A +m (A -N )mol D.a A (A -N +m )mol A 【解析】X 原子的质子数为(A -N )个,一个H m X 中所含的质子数为(A -N +m )个,H m X 的摩尔质量为(A +m )g·mol - 1,所以a g H m X 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a A +m (A -N +m )mol 。 二 元素 核素 同位素 1.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 2.同位素的“六同三不同” 3.四“量”比较 2.Sm 属于稀土元素,144 62Sm 与150 62Sm 是钐元素的两种同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44 62Sm 与150 62Sm 互为同素异形体B.144 62Sm 与150 62Sm 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排布 C.144 62Sm 与150 62Sm 的性质完全相同D.144 62Sm 与150 62Sm 的质子数不同,但中子数相同 B 【解析】144 62Sm 与150 62Sm 的质子数均为62,但中子数分别为82、88,则互为同位素,不是同素异形体,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的不同种单质,A 错误;144 62Sm 与150 62Sm 的质子数均为62,电子数与质子数

专题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专题二 构成物质的微粒 【复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和离子等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3.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知识要点梳理】 一、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分子和离子。它们都能直接构成物质,都属于微观概念。 2.分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特征: ①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③分子之间有间隔。物体热胀冷缩现象,就是物质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的缘故。 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性质不同。 (3)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其中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如:O 2、O 3 、C 60。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分子。如:H 2O 、CO 2、H 2O 2 、HCl 等。 3.原子 (1)原子的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注解】原子和分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一般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注解】:①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因是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③不是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如:H 原子中没有中子。 ④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简单表示。 【注解】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各部分含义: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里的数字表示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中的电子数;最后一层上的电子数叫做最外层电子数。 (4 元素种类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的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 8个(He 为2 个) 稳定 金属 一般<4个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 一般>4个 易得到电子 【注解】4.离子 (1)离子的形成: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离子; (2)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阳离子。如:Na +、Mg 2+、H +、NH 4+等;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阴离子。如:O 2-、Cl - 、S 2- 、 SO 42-等。 【注解】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单个的离子不能够构成物质;如:氯化钠是由Na +与Cl -构成的,不能说氯化钠是由氯化钠离子构成的。 (3)离子符号的书写、意义及表示 ①离子符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方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省略不写。如:H +、Na +、NH 4+、Cl -、OH -、Mg 2+、O 2-、SO 42-等。 ②离子符号的意义: 表示一种离子。如:Mg 2+表示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离子符号前面添加数字表示离子的个数。如: (6)离子结构示意图: Mg 原子结构示意图 Mg 2+结构示意图 O 原子结构示意图 O 2-结构示意图 【注解】:①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②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则为阴离子。 【应用示例】 例1.下列为A 、B 、C 、D 四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写出A 、B 、C 、D 四种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A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四种元素中,原子的结构比较稳定的是_________; (3)A 原子的核电荷数是__________,C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________(填 “阳离子”或“阴离子”),离子符号为___________; (4)C 原子和D 原子相同的是_____(填序号)①质子数;②电子数;③电子层数;④最外层电子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B 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呈现“化学惰性”,结构稳定;C 原子的质子数、电子数均为11,最外层电子数为1,C 原子最外层仅有1个电子,趋向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D 原子的质子数、电子数均为17,最外层电子数为7;但C 和D 原子电子层数相同,均为3层。 例2.以下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截取的三种元素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③中处的元素符号是 。 (2)①中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其中的数值为 。 (3)②中元素的原子形成离子的符号是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结构、离子符号书写、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及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含义。在原子结构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故x=5。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只有一个电子,很容易失去最外层的这一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钠离子的符号为Na +。 A B C D

三种微粒的概念及其关系

三种微粒的概念及其关系 微粒是微观世界存在的极小粒子,它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包括原子、分子和离子等。微粒的概念是描述微观粒子的一种方式,是现代物理学进展的产物。微粒一词常用于描述量子力学中的粒子性质,它的出现使人们对微观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种不同的微粒,即原子、分子和离子,分别代表了物质的不同组成和性质,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首先,原子是物质的最基本单位,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微粒。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则通过轨道绕核运动。不同原子的质子和中子数量不同,决定了原子的元素性质。原子的大小范围在0.1-0.5纳米之间,是不可见的。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微粒,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参与者。分子的构成方式多种多样,不同元素和不同的化学键能够形成各种种类的分子。分子有固定的结构和化学键的角度,根据化学键的类型可以分为共价分子、离子分子和金属分子。特定的分子构成了不同的化合物,如水(H2O)和氧(O2)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 离子是带有电荷的微粒,可以是正离子或负离子。正离子是由一个或多个电子损失而成的,带有正电荷;负离子则是由一个或多个电子获得而成的,带有负电荷。离子之间通过静电力相互作用,形成离子晶体或离子复合物。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导电,并且由于其带电性质,具有良好的溶解性和反应性。

这三种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首先,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的组合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子。分子之间通过化学键连接,构成了具有固定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其次,离子可以形成离子分子,通过电荷的吸引相互结合。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离子晶体的稳定性和性质。最后,原子和离子可以通过化学反应相互转化。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电子重新排列,形成不同的分子和离子。 总之,原子、分子和离子是微粒的概念,描述了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通过不同方式组合形成了物质的不同组成和性质。这些微粒的研究促进了对物质性质和物质变化的理解,对于宏观物质行为的解释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化学初三 《微粒的性质》

第 1 讲 微粒的性质 本次课课堂教学内容 〖课前预习〗 1、微粒是不断运动的:构成物质的微粒总是在 ,随着温度升高。物质微粒 2、微粒之间有空隙: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 , 不同物质微粒之间的 不同。固体、液体中,微粒之间的 , 气体物质中,微粒之间的 。所以气体往往比较 , 固体和液体物质 。 3、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和 、如干冰是由 构成的,金刚石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 4、 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同时,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 是构成物质的一 种微粒。

在不停的运动,之间有空隙 5、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是由结合而成的。不但可以结合成 还能直接构成物质。常见的金属如、、、、等和稀有气体如 、、等都是由直接构成的。因此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英国科学家和为人们认识原子结构作出了巨大贡献。 7、科学家研究发现,原子是由和构成的 两者所带的电量,,因而原子呈电中性。 8、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与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关系 9、原子有一定的质量,但原子的质量如此之小,使用起来极不方便,为此国际上规定采用来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10、相对原子质量定义 11、相对分子质量等于 12、在化学变化中,,这种带电的微粒称为离子。 13、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原子形成离子。 【知识点1】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1)所有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2)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原子,如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离子,如氯化钠是由钠离子与氯离子构成的,高锰酸钾是由钾离子和高锰酸根离子构成的。 二、微粒的性质 (1)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我们把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放入水中,最后水变为紫红色;走近鲜花盛开的花园时,会闻到花的香味。这些实例都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不停地运动的。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微粒九年级化学单元复习(人教版)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微粒 【知识点一】分子、原子概念和性质 一、分子 1.概念: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而且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①大多数气体(稀有气体除外) ②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 ③常见的酸 二、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是不可以再分。 2.基本性质: (1)原子的质量小、体积小;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间隔。 3.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①所有的金属单质 ②稀有气体 ③部分非金属单质(金刚石、单晶硅等) 注意:由原子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如:铁粉是由铁原子构成,铁粉中只有铁原子,其化学性质是由铁原子保持。 4.化学反应的实质(微观):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知识点二】探究分子的运动 1. 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 A、品红的扩散 操作:向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少量的品红,静置一段时间。 现象:溶液自上而下逐渐变红 结论:品红分子在水中不断运动 B、浓氨水的挥发 (1)装置A中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2)装置B中溶液颜色变红,说明浓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3)装置C中溶液颜色变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原理是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进入空气 中,并逐渐运动到烧杯A中,与蒸馏水结合又形成了氨水; 2. 探究影响分子运动快慢的因素 ①② (1)实验①中白烟首先在靠近浓盐酸一侧产生,说明相同条件下,分子质量越小,运动速率越块; (2)装置②观察到的现象为C中酚酞变红速率比B 中快;说明相同条件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知识点三】微观知识的应用

初中阶段我们共接触到七种微粒

初中阶段我们共接触到七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由于大家刚刚接触微观世界,各种微粒之间的关系容易弄混。现将这部分内容总结为四句口诀“七种微粒算清帐,相互关系心中藏,结构性质相联系,解题不需别人帮”,希望能给同学们以帮助。 一、七种微粒算清帐 我们要分清七种微粒的概念和内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就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这三种微粒均能直接构成物质。如氢气、氧气直接由分子构成;铁、硫直接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直接由离子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是原子中的微粒,它们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分子可以用化学式来表示:如2个水分子可以表示为2H2O;原子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如2个氢原子可表示为2H;离子用离子符号来表示:如2个氢离子可表示为2H 。 二、相互关系心中藏 在复习这七种微粒时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这也是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分层排布的电子两部分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所以原子核带正电(称为核电核数)。又因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当原子要达到相对稳定结构时,需要得失最外层的原子。失电子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正电,称为阳离子;得电子后,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粒子带负电,称为阴离子。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三、结构性质相联系 物质的某些性质是由其微观结构决定的,复习时一定要牢记下面的“四决定”: 1.最外层的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如: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稳定结构,其化学性质稳定,金属和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没有达到稳定结构,故它们的化学性质活泼。 2.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最高正价或最低负价。如硫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其最高正价为 6,最低负价为-2. 3.核内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如质子数为13的元素为铝元素。

《2.2-2.3构成物质的微粒复习》说课稿

《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复习课》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三节《构成物质的微粒(Ι)(Π)》学完的复习课。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复习内容分析 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初学完后感觉很困惑,为了消除学生学习障碍,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进一步落实“宏观辨析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素养,学会将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统一起来认识物质,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对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分子、原子、离子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明确三者的概念及之间的联系,以便加深知识印象,建构知识体系。 这部分内容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许多化学反应本质的基础。引导学生复习好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微观世界,对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也很重要。 二、复习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三种微粒的性质特点;会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较熟练的画出常见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3、理解三种微粒间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应用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复习内容再整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上述复习目标,我确定了本课题的 复习重点 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 复习难点 理解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三、学情分析 在认知规律上,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形成,对物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的认知上,学生一下理解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的概念、特征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再加上学生在理解能力上的差异,部分学生学完本部分内容后仍有很大的困惑,甚至个别学生学完该部分内容后出现掉队现象,为了排除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让他们能够顺利进行后续课的学习,及时复习很必要。 四、复习方法 依据本节复习内容特点及学情实际,我借助希沃白板,

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

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 微粒是指物质最小的粒子,它们在大部分物理和化学实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粒具有独特的特征,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它们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形状、属性和结构。 首先,微粒的形状可以是圆形,长方形或多边形。在个别情况下,它们还可以表现出不规则的形状。形状不仅决定了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质的性质,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结构。例如,由圆形和椭圆形粒子组成的液滴可以反映出液滴内部的稳定性、性质以及构成这个液滴的粒子的特性等信息。 其次,微粒的属性是物质内部的一种特性,包括质量、电荷以及内能等。质量决定了微粒的受重力影响程度,而电荷则决定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由于某种粒子可能具有正电荷、负电荷或零电荷,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有很多种,可以是引力、斥力或者介电力等。而内能则依赖于微粒是否被特定的外部能源所激活。这些特性影响着粒子的质量和运动状态,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它们来预测粒子的物理性质和行为方式。 最后,微粒的结构指的是粒子的内部化合物的组成,以及各种物质的分子结构。不同的微粒结构决定了其特性,例如粒子表面活性、容量等等,这些特性又决定了粒子在环境中的行为。因此,精确地掌握微粒的结构是要理解物质性质的有力武器之一。 总之,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形状、属性和结构。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结构,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物质的性质和

行为方式。微粒的特性是复杂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甚至不受电荷的影响可能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要精确地了解它们才能正确地预测它们的行为。因此,在做实验之前,对微粒的三个基本特征要有所了解,并且运用到实验中。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关系

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的关系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取决于物质在物理上的变化,这是由物 质组成元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比如,原子在构成元素中有三种基本形式:原子核、电子轨道和电子。原子核是最小的粒子,它是电子轨道中粒子的居点。正如名字 所暗示的,电子轨道本质上就是电子的轨迹,它们在这些子轨道中不断地运动着。而电子 是最小的一个离子,它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在实践中,电子的质量和能量是互相关 联的,即电子的能量取决于它的质量。 另一方面,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它们也叫做复合分子,由于它们是由原子之间的共 同相容性和吸引力而组成的。在有机化学中,对分子的基本理解是它是从原子到更大系统 的一个过程,即由原子组成分子,而分子则组成了化学物质。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它 们不能被再次分份。它们通常附加在彼此之上,从而形成类似复杂分子结构。在分子间的 相互作用中,有三种基本形式:化学键,氢键和疏水键。可以说,由于这些基本的相互作 用形式的共存,物质的结构和特性才得以形成。 最后,空间构型也是物质组成的关键因素。在构型上,它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它 们在构型上存在着不同的形式和距离。它们可以排列在一起形成各种形态和角度,同时也 可以在物质中相互混合,从而形成密度不同的物质。另外,由于构型的变化,也会影响到 物质的性质,比如熔点和流动性。 总之,原子、分子和空间构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物质的基础,它们决定了物质的结构 和性质。原子中的电子轨道和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属性,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 物质的形成,而构型则变化影响物质的性质。只有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物质的结构才会完整,而物质的性质也随之变化。

基本微粒

第2章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本节内容在九年级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一节内容阐述了站在微观的角度来看待物质,本节内容以上一节内容为铺垫来进一步阐述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分子、原子和离子。同时为后面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原子结构的学习对以后高中课程中的元素周期的学习打基础。本节内容共分三课时,第一节只讲分子和原子,第二节讲原子内部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三节讲离子,在教材处理上就按教材内容循序渐进,先讲分子,后讲原子及原子结构。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接下来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知道分子和原子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4.知道原子和原子的内部结构; 5.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学习重点与学习难点 1.认识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

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2.掌握原子的内部结构。 3.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4.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教学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实物水果和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构建分子模型,在本节内容中没有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因此我准备了水果和一次性筷子让学生参与亲手制作分子球棍模型,从而帮助学生构建分子模型。 学习方法:通过学会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通过对前一节知识的复习,再现物质可以再分,物质都是由很细小的微粒构成的。 设问:物质究竟能分到什么程度? 让学生设想将一杯水无限分下去,设想能分到什么程度?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让学生观看水的汽化和电解水的实验的flash动画微观过程,用几组物质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 通过观察进行总结出分别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常见物质有哪些

微观粒子知识点总汇

微观粒子知识点总汇 一、分子和原子(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1). 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特征:①分子有一定的大小和质量;②分子间有间隔;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④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3)应用:①解释物质的变化。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②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分子间有间隔③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挥发性、溶解、蒸发等――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2). 分子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不能。物质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密度、硬度、状态等,都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是宏观现象,单个分子无法表现出来。 (3). 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特征:跟分子的特征相似。原子是不停地运动着的,原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原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 (3)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每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中子不带电,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为核电荷数。电子的质量很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 化学反应的实质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分子中的原子没有改变,这些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二、原子、分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 2)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决定元素种类:质子数(核电荷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三决定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 最外层电子数 (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决定原子的质量: 原子核 2、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 3+ :一个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铁离子 (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初中化学核心概念 一、物质的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元素 知识要点的回顾: 构成 金属元素 分子 非金属元素 分类 稀有气体元素 组成构成 元素 物质 原子 在单质中 存在 构成 离子 在化合物中 宏观组成 微观组成 (只论种类,不论个数)(即论种类,又论个数) (1)知识体系归纳 具 体 细 知 识 点: (2)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非金属单质(如O 2、H 2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CO 2、NO 2等) 分子 (电中性)酸类(如H 2SO 4、HNO 3、HCl 等)有机化合物(如CH 4、C 2H 5OH 等) 分结解 合 构成单质 金属单质(如Fe 、Hg 等)原子(电中性)非金属单质(如金刚石、石墨等)得得失失电电子 子 大多数盐类(如NaCl 、KNO 3等)强碱(如NaOH 、KOH 等) (带正电荷的阳离子或带负某些活泼金属氧化物(如Na 2O 、MgO 等) 电荷的阴离子) 离子 1

(3) 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原子 区别(1)元素只能以"种类”分,,没有“个 数”之分 (2)元素是宏观名称 (3)元素只能组成物质,不能构成分 子或原子 (4)任何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 变 ①原子既有种类之分,又有“个数”之分 ②原子是微观粒子 ③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也可构成 分子 ④化学反应中可以组成分子等微粒 相互联系元素是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元素的个体,体现元素性质最小单位。 (4)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原子本质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分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不 同点 构成物 质情况 分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原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但分子又是由 原子构成的 相同点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都在不停地运动;③微粒间都有一定的间隔,都是构成物质的微;④同种微粒性质相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注意点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5)原子与离子的比较: 微粒结构电性微粒名称符号 结构示意图 原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不显 电性原子Ne28 +10 阳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 带 正电钠离子 Na+ 28 +11 离 子 阴离子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 带 负电氯离子Cl - 28 +178 原子和 离子的相互转变阳离子 得电子 原子 得电子 阴离子 失电子失电子 2

物质的微观构成

物质的微观构成 一、中考复习要求 1、正确描述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将它们进行区分。 2、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准确描述原子的构成,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认识常见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4、从微观角度简单认识NaCl和HCl的形成过程。 二、基础知识回顾 自然界的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是构成物质的三种基本微粒。 1、分子、原子、离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原子离子 区别概念 保持物质性质的 微粒 是化学变化中的微粒带电的或 化学变 化中是 否可分 在化学变化中分, 变化前后种类和数目可能 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分,变 化前后种类和数目不发生 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单原子离子一般 不可分,但原子团构成的离子 可能分割成其它离子、原子或 分子。 是否独 立存在 能独立存在,构成物质并 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不 变。 有些能独立存在,并直接构 成物质,且能保持物质的化 学性质不变。 阴阳离子共同构成物质。 构成 同种原子或不同种原子通 过共用电子对形成。且纯 净物中仅含有一种分子。 一般有、和核外 电子三种微粒构成。 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原子得 电子带电荷成为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带电荷, 成为离子。 所显电 性情况 电性电性 阴离子:带电荷 阳离子:带电荷 表示 方法 用(分子式)表示 用或原子结构示意 图表示。 分别以阴、阳离子符号或离子 结构示意图表示。 联 系 在化学 反应中 的表现 在化学反应中原分子破裂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分子原子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重新组合成新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 表达 方法 均为微观粒子,既可讲个数,又可论种类。 基本 属性 体积,质量,都是在不断的,微粒之间有。同种微粒相 同,不同种微粒性质不同。 2、原子的结构 ①每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原子的质量。 质子②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决定种类。 原子核①每个中子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1,约等于一个氢原子的质量。 原中子②电荷。 ③决定同类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子①质量约等于(或)质量的1/1836。 ②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电荷。 ③核外电子分层排布,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性质。 原子中:核电荷数 = 数 = 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为什么?) 阳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下面为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在其下面填写元素名称和元 素符号)

中考化学考点总动员系列:专题(12)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结构(含答案)

考点十二:构成物质的微粒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例如水、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等物质 2、由原子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等物质 3、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氯化钠、氢氧化钠、高锰酸钾等 4、物质构成的描述:物质由××分子(或原子)构成。例如:铁由铁原子构成;氧气 由氧分子构成。 二、分子 1、基本性质: (1)质量、体积都很小; (2)在不停地运动且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例:水的挥发、品红的扩散; (3)分子间存在间隔。同一物质气态时分子间隔最大,固体时分子间隔最小;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变小的缘故。 (4)同种物质的分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的性质不同。 2、分子的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的描述:①××分子由××原子和××原子构成。 ②一个××分子由几个××原子和几个××原子构成。 3、含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例:氢分子是保持氢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从分子和原子角度来区别下列几组概念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种类不变。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种类发生改变。 (2)纯净物与混合物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由不同种原子构成。 三、原子 1、含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例:氢原子、氧原子是电解水中的最小粒子 2、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裂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4、离子 (1)、概念: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及形成: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 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注意:原子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发生了改变。 (3 )、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4)、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一个某种离子;表示带n 个单位某种电荷的离子。 (5)、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的含义: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6)、离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的关系: 阳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阴离子:质子数<电子数 (7)、离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离子符号前面加系数。例如:2个钠离子:2Na + 六、相对原子质量(A r ): (1) (2)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名师点睛☆典例分类 类型一、离子 【例1】【山东省济南市】以下是四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各微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①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B .③④属于同种元素 某原子的质量 碳原子质量的1/12 相对原子质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