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

本文是1166位民营企业家参与的“2011年度中国民营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的报告主要内容。调查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成本上升、经营状况下滑、融资难、税费负担较重、招工难、创新动力减弱等多重困难和挑战,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动力和信心不足。民营企业家表示:一方面将采取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投入和引进人才等措施来应对挑战,另一方面希望政府通过减税、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完善企业经营环境等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

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11年度中国民营企业家问卷跟踪调查”,8月6日至9月6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166份,样本覆盖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其中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占65%,中部地区占18.1%,西部地区占12%,东北地区占4.9%;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4.4%、40.4%和55.2%。职务系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6.8%。

一、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

1.成本上升成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

的主要困难。近几年来,成本上升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困难,特别是2011年以来,受到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趋缓、主要能源原材料价格高位波动、国内人工成本大幅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成本上升已经成为当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分别是“人工成本上升”(79.7%)和“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60.1%),明显高于其它选项,同时要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6.7和4个百分点,比2009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18.5和7.5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

资金紧张

34.6 38.8 44.2

缺乏人才

31.3 43.8 44.9

企业招工困难

29.4 ——

整个行业产能

过剩25.3 27.9 38.7 人民币升值过

快21.1 ——未来影响企业

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

19.1 ——多

缺乏创新能力

10.7 21.1 24.5

电力供应不足

10.2 ——

遭受侵权等不

从人工成本的情况来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上升”的民营企业家占98.6%,比认为“下降”的多98.4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2.8个百分点。

从物料采购价格的情况来看,调查显示,认为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民营企业家占87.7%,比认为“下降”的多84.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提高了11.9个百分点。

2.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2011年以来,随着货币政策的趋紧,民营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加剧。调查显示,目前流动资金“紧张”的民营企业占48.3%,“正常”的占45.5%,“宽裕”的占6.2%;资金“紧张”的比“宽裕”的多42.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提高了10.2个百分点。其中,东北地区和中

部地区民营企业、中小民营企业以及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钢铁、造纸等行业资金紧张状况相对更加严重。

在资金紧张的同时,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也更加突出。关于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易程度,调查显示,认为“比较难”或“非常难”的民营企业家占49.9%,认为“有难度”的占29.2%,认为“不太难”或“不难”的占20.9%,总体评价值为2.51,明显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10年的调查结果。其中,中小民营企业的评价值要明显低于大型民营企业。

为了进一步了解民营企业的银行贷款情况,本次调查还设计了“从银行贷款付出规定利率之外的额外费用的情况”这一问题。调查显示,35%的民营企业家表示“很多”或“较多”,20.1%认为“一般”,33%表示“有一点”,仅11.9%表示“没有”,总体评价值为3.14,要低于2010

年的调查结果。

由于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不少民营企业选择从民间渠道筹资,因此本次调查还了解了“民营企业从民间渠道筹资的难易程度”。调查显示,30%的民营企业家认为从民间渠道筹资“非常难”或“比较难”,34.5%认为“有难度”,35.5%

认为“不太难”或“不难”,总体评价值为3.05,要略高于2010年的调查结果。

3.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企业税费负担较重。调查显示,关于当前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超过八成(83.9%)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很重”或“较重”,15.6%认为“一般”,仅0.5%认为“较轻”,总体评价值仅为1.83,明显低于中值3,也明显低于2010年的调查结果。

为了进一步了解民营企业的税费负担,本次调查还设计了“贵企业一年来向各级政府交纳国家规定以外的收费、集资、摊派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情况”这一问题。调查显示,选择“0%”的民营企业占8.8%,选择“0~0.1%”的占27.6%,选择“0.1%~1%”的占40%,选择“1%~5%”的占19.6%,选择“5%以上”的占4%。其中,选择“1%~5%”或“5%以上”的民营企业比重要明显高于2010年的调查结果。

4.民营企业存在一定程度企业招工难。调查发现,目前民营企业招工难问题逐渐凸显。调查显示,关于对明年招工难度的预计,28.5%的民营企业家认为“有较大困难”,50.9%认为“有一定困难”,14.2%认为“不难”,6.4%认为“不好说”。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民营企业认为招工“有较大困难”的超过三成(31.4%),相对

较高;而农村劳动力相对富余的中部地区认为“有较大困难”的比重则相对较低(20.5%)。从不同规模看,中小民营企业认为“有较大困难”的比重要明显高于大型民营企业。

关于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按照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两位的分

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选择比重分别为73.1%和62.5%,要明显高于其他选项。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8.2%)、“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30.2%)、“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26.9%)、“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4.7%)、“员工流失严重”(24.6%)、“品牌、规模等没有吸引力”(21%)。

受招工难和经济增长回落的双重影响,中小民营企业用工增速放缓。调查显示,相对于2010年,用工人数“增加”的民营企业占29.7%,“持平”的占42.3%,“减少”的占28%:“增加”的比“减少”的仅多1.7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去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其中大型企业用工需求依然旺盛,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46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7.8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则出现用工净减少,“增加”的比“减少”的少6.1

个百分点。

关于民营企业明年用工计划,调查显示,预计“增加”的民营企业占42.7%,“持平”的占42.7%,“减少”的占14.6%;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8.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去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5.1个百分点,也低于2009年的调查结果。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用工增长有减缓的趋势,这一现象值得关注。

5.民营企业效益有所下滑。企业成本上升和融资难度加大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调查显示,超过两成(20.4%)的民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比201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了2009年的水平:“正常运作”的占74.5%,“超负荷生产”的占5.1%。其中,小型民营企业“停产”或“半停产”的比重达22.6%,明显高于大中型民营企业。

从上半年的盈利状况来看,调查显示,2011年上半年“亏损”或“严重亏损”的民营企业占22.1%,比2010年提高了8.9个百分点,略低于2009年:“收支平衡”的占18.8%,“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的占59.1%。其中,西部地区民营企业和中小民营企业“亏损”或“严重亏损”的比重相对较高。

从对下半年盈利状况的预计来看,调查显示,17.2%的民营企业家预计“亏损”或“严重亏损”,比2010年提高了10.3个百分点,比2009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5.4%,预计“较大盈利”或“略有盈余”的占57.4%。

二、目前形势对民营企业家信心的影响

1.民营企业跨行业拓展动力减弱。经济较快发展时期往往伴随着企业的投资冲动,包括多元化发展的加速,2011年以来经济环境的趋紧影响了企业的跨行业拓展。当问及“如果目前条件成熟,您最希望投资的行业”时,调查显示,3

2.4%的民营企业家选择了其他行业,比2010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67.6%选择了“本行业”。从不同行业看,选择投资“本行业”比重较高的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医药、仪器仪表等,选择比重均超过80%;选择“其他行业”比重较高的行业有:纺织、造纸和橡胶,选择比重超过50%。

2.民营企业创新动力有所减弱。在资金环境趋紧、成本压力较高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动力有所减弱。调查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研发投入“增加”的民营企业占44.7%,比

“减少”的多30.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8.5个百分点。

创新投入的减少直接导致新产品销售比

重的回落。调查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1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的民营企业占39.7%,“持平”的占45.7%,“减少”的占14.6%:“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5.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0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2.3个百分点。

3.民营企业家对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

素心存顾虑,发展动力和信心不足。调查发现,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民营企业家对外部环境中的不确定因素心存顾虑,发展动力和信心不足。调查显示,关于民营企业家对“目前是非公有经济发展的最好时期”这一说法的认同程度,表示“很不同意”或“较不同意”的占45.8%,表示“一般”的占33.3%,表示“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的占20.9%,总体评价值为2.62,明显低于中值3,也是近四年来的最低值。

调查还发现,关于“不少企业家对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信心不足”这一说法,近三分之二(63.2%)的民营企业家“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关于“我认识的不少企业家都选择移民海外”这一说法,一半左右(53.4%)的民营企业家“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关于“未

来一年国际经济形势将会恶化”这一说法,近三分之二(63.8%)的民营企业家“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关于“目前愿意做实业的企业家越来越少”这一说法,超过四分之三(78.1%)的民营企业家“比较同意”或“非常同意”(见表2)。

表2 对以下有关说法的认同程度(%)

目前愿意做

实业的企业家越来

1.8 10.0 10.1 4

2.2 35.9 4.00 越少

三、对策与建议

1.民营企业将采取加强管理、增加创新等方式迎接挑战。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将采取多种措施应对当前面临的调整。本次调查设计了“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贵企业未来一年应采取的措施”这一问题,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家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加强管理降低成本”(7

2.4%)、“增加创新投入”(58.5%)和“引进人才”(51.4%),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开拓国内市场”(4

3.8%)、“更新设备”(43.6%)、“加强企业文化建设”(3

4.4%)、“开拓国际市场”(26.3%)、“改变经营模式”(24.7%)、“减少用工”(22.1%)。值得注意的是,与2010年的调查结果相比,选择“引进人才”的比重下降了10.4个百分点,这可能与当前民营企业招工难度较大以及人工

成本较高有一定关系(见表3)。

表3 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民营企业未来一年应采取的措施(%)

年份

2011 2010 2009 加强管

理降低成本72.4 70.7 77.0 增加创

新投入58.5 62.2 69.8 引进人

才51.4 61.8 56.9 开拓国

内市场43.8 44.8 54.2 更新设

备43.6 47.4 42.6 加强企

业文化建设34.4 39.3 36.8 开拓国

际市场26.3 25.5 33.1 改变经

营模式24.7 24.9 19.9

2.减轻企业税费负担,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调查中反映出来,有超过八成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当前企业税收负担较重。民营企业家期待政府通过减税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借助税收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一方面,对连续几年稳健发展、资产达到一定规模、经营达到一定年限的中小企业实行差异化税收政策;另一方面,建立完善中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二,完善科技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如,可制定对企业税后利润用于再投资的部分予以退税的政策,对于企业在技术开发和引进科技人才方面的支出也可适当给予税收优惠。

第三,加快“费改税”步伐,对各项收费该取消的取消,可以改为税的尽快开征相应的税种,其余的合并成一种费,由税务部门或工商部门负责征收,这样可以增加收费的透明度,从而减轻企业负担。

3.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切实落实新“非公36条”。为了鼓励民间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非公36条”)。然而从落实效果来看,新“非公36条”收效还不显著。对此,本次调查了解了民营企业家的看法。调查显示,关于新“非公36条”出台后对企业界影响不大的主要原因,民营企业家选择最多的选项是“部分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选择比重高达70.6%,明显高于其它4个选项;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没有出台实施细则或细则仍不可操作”(52.6%)、“一些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不足”(48.8%)和“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43.2%)。

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准入,进入竞争,同时各地方要尽快出台并落实新“非公36条”的实施细则,鼓励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

4.大力完善民营企业经营环境,激发民营企业家创新发展热情。本次调查发现,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和动力受到了较大影响。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动力不足:一方面是因为部分企业家的能力和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创新意识和战略意识,缺乏合理的知

识结构和成熟的管理技能,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存在着“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将企业做强做大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民营企业经营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要完善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所需的公平有序的市场

环境、宽松有利的政策环境、包容开放的文化环境,以及健全规范的人才环境。为此,我们建议:

第一,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加速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民营企业发展和民营企业家成长提供制度保障;第二,尽快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第三,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企业家成长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尊重企业家的特殊劳动,重视企业家的社会价值,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报道民营企业家的成败;第四,及时倾听民营企业家心声,帮助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第五,为民营企业家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支持和帮助。

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第23期总第153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No.23,t he153th issue 2007年12月Inner M ong olia Science T echnology&Economy Dec.2007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许 钊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地税一分局,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 要: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面临日益严峻的国际化竞争,民营经济经过改革开放20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但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在经济管理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等,本文就以上问题对民企的发展作一些浅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07)23 0080 02 1 民营企业概述 1.1 民营企业的定义 民营企业,特指非国家和非大集体控股的企业。具体说,它主要指转制、改制后的非国家、非政府、非大集体控股的企业以及所有独资私人企业,民营企业指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私营企业,但不包括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属于个体私营企业的体制范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立了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把民营经济由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提升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 1.2 民营经济的类型 民营经济从所有制性质上讲,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民营经济应包括以下类型:个体经济,主要是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即外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大陆投资兴办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三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即由科学技术人员下海创办的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 (国有民营企业,即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不变,由私人或民间组织经营。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为正在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2001年?统计显示,截止2001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2433万户,注册资金达人民币3436亿元;全国私营企业达到202.85万元,注册资本逾人民币18211亿元。全国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达人民币21648亿元。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肌体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 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我国民营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存在的问题 我国民营企业本身是在一个十分不公平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虽然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民营企业的法律地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民营企业的外部环境仍不宽松。这主要体现在: 2.1.1 法律歧视: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遭到随意侵犯,除税收负担较重外,还承受着名目繁多的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各种不合理负担。 2.1.2 政策歧视:民营企业的国民待遇已经解决,但从实践上看,仍存在一些#盲区?和不公平待遇。一些部门和地区在投资、用地、税收、工商注册、贷款、公司上市、行业准入及其它资源配置方面对国有经济和民营企业仍不能一视同仁。 2.1.3 信用歧视:缺乏金融支持。现在民营企业普遍感到融资难,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对民营企业存在着一定的歧视,当然也包括一定的制度上的原因。总之,民营企业仍生存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如果在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一问题仍得不到解决的话,那么民营企业将失去其竞争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第四个问题是所有权保障问题。我国迄今没有一部)民法典?系统界定和保护物权。没有典型的私有产权及其保护,可能正是一个社会通行人身依附,始终没有发展到真正的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因。不论是哪一种经济成份,如果企业连自己的物权都还不能搞清楚,又怎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进一步发展。只有明确确立私有产权的法律地位,才能使人们具有产权观念,才能使人们具有产权观念,才能使人们懂得不但要保护好自己的私有产权,还要尊敬别人的私有产权;只有确立私有产权的法律地位,才能使民营企业家有一个稳定、可靠的预期,避免资本外逃,才能使民营企业家避免其财产被经营者所剥夺具有法律保障;也只有确立私有产权的法律地位,才能避免出现贪污国有、集体财产是贪污,而贪污民营企业的财产则是经济纠纷的奇怪现象,才能解决民营企业在合同执行、债务纠纷、权益保护方面遇到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问题。 2.2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80 + 收稿日期:2007-09-16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 摘自: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研究院网站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存在一定数量的民营经济。为了解决国民经济面临的严重困难,党和政府对当时的民营经济采取了许多帮扶措施,如帮助私人资本度过存货滞销、资金周转不灵等难关,适当减轻私营企业税收负担,协商解决劳资矛盾,发动工人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等。这些措施使民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与1949年相比,在国民经济恢复期结束的1952年,私营工业企业户数增加了21.4%,从业人员数增加了25.1%,总交货值增加了 54.2%;私营商业户增加了6.9%,从业人员数增加了2.2%,零售额增加了18.6%。 然而,随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1952年底),民营经济很快地退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并在20多年的时间里几近灭绝的境地。以“一五”时期国民收入中各种经济成分所占比重为例(见表1),民营经济的比重与国营集体经济的比重之间呈现出强烈的此消彼涨的变化。到1957年,我国只有一些偏远地区存在9万多个体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营经济重返我国国民经济舞台。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民营经济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一、恢复时期(1978-1987) 20世纪70年末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启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举措,打破了传统的“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农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农村存在的隐性剩余劳动力显性化。在城市,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就业问题以及大量返乡知青的安置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短缺现象十分严重,仅凭国营、集体经济的力量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受到长期压抑的需求。这些因素为民营经济的恢复创造了条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

(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 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又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筑长城以防匈奴南下,凿灵渠以通水运。这些巨大工程,动辄调用民力几十万,几乎都是同时并进,秦帝国终以奢欲过甚,穷用民力,二世而亡。 汉代继秦,经过约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之后,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又兴建长安城内的桂宫、光明宫和西南郊的建章宫、上林苑。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总秦、汉五百年间,由于国家统一,国力富强,中国古建筑在自己的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其结构主体的木构架已趋于成熟,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斗栱。屋顶形式多样化,庑殿、歇山、悬山、攒尖、囤顶均已出现,有的被广泛采用。制砖及砖石结构和拱券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3) 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和佛教建筑传入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西晋统一中国不久,就爆发了「八王之乱」,处于西北

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精编

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精 编 Document number:WTT-LKK-GBB-08921-EIGG-22986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微观主体特点 我国民营经济的微观主体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所组成。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包括个人所有、个人经营的工商户,家庭所有、家庭经营的工商户以及若干自然人合伙经营的工商户;私营企业则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人数8人以上(包括8人)的盈利性组织,在法律形态上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的类型。两者的区别在于雇工人数,即个体工商户基本上不雇工,或雇工很少且在7人以下。2002年,全国个体工商户的户数、从业人数、注册资金分别是私营企业的、和倍,从中也可以看出,个体私营企业的资本金、从业人员规模远远大于个体工商户。 由于民营经济微观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其与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经济的微观主体存在着许多差别。正是这些差别促成了民营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迅速崛起,并为公有制经济微观主体尤其是国有企业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未。

首先,从产权关系上看,民营经济与传统的国有制经济相比,具有产权明晰和利益分配明确等特征。无论是个人投资、合伙投资创办的企业,一般来讲,其产权关系都较为清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民营经济的这种体制特征,有利于培育和提高企业全体成员的自主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其次,从经营机制上看,民营企业和传统的国有制企业相比,具有更为灵活的经营机制。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明晰,具有完全独立的经济利益,并以实现其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从企业的运行机制来讲,必然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在市场竞争中,由于民营企业没有“保护伞”,它只能靠自身的实力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迫使民营企业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决策,在生产经营中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谋求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在民营企业内部从来就不存在“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也不讲论资排辈、行政级别高低,而是

浅析上海市民办中小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浅析上海市民办中小学的现状与发 展对策 浅析上海市民办中小学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张军内容摘要: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发展至今已有16年的历史,纵观近年来的情况,上海的民办中小学呈平稳、持续发展的趋势。然而上海民办教育在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在内涵建设、学校治理结构、法规配套建设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瓶颈问题。特别是于政府加大投入,公办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民办学校面临更强的竞争对手。中心城区的教育资源相对饱和,公办教育资源相对过剩,这个现象表明,上海市民办中小学教育发展第一阶段的基本动因——政府财力与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教育需求——正在逐渐消失,民办教育应该及时调整,步入新的阶段。面临民办学校生存环境的挑战,笔者认

为广大民办中小学必须要客观地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停留在等待和埋怨状态,而要切实地从关注学校自身内涵发展出发,用“以人为本,改革创新”的理念强化学校的内涵发展,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整体质量。只有这样,上海的民办中小学才能作为公办教育的促进者、竞争者、教育改革的试验田、素质教育的排头兵而继续存在。 1 目录一、上海市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二、追求内涵发展是民办中小学迎接生存挑战的必之路什么是学校的内涵发展学校内涵发展的价值特征1、强调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2、注重学校的精细管理3、强化学校特色发展4、实现学校创新发展5、创建学校精神文化6、重视人在发展中的积极因素民办中小学内涵发展的基点----“以人为本、改革创新”1、人的发展是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2、改革创新是内涵发展的必之路办学观念

更新是民办学校发展的立足点教育教学创新是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管理创新是民办学校发展的保证点三、结束语 2 正文一、上海市民办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民办学校是指除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学校。它亦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新生力量,从诞生到发展虽然只有短短十几年时间,但从总体上看民办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的民办基础教育从1992年首批5所民办中小学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下应运而生以来,在规模数量、组成结构、制度管理等方面都得到较为稳定的发展。截止到2005年底,上海市民办中等学校138所,占同级学校数的%,在校生万人,占全市中学生数的%;民办小学共有19所,占同级学校数的%,在校生万人,占全市小学生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分析 中国的民营中小企业差不多都是由个体户、夫妻店和家庭作坊演变而来。由于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总会有大量下岗和失业人员寻求创业的途径和机会,因此个人和家庭创业然后形成小企业将是中国长期而普遍的现象,研究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模式,以及政府需要为之提供的政策环境,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岗和失业人员本身处于弱势地位,我们不可能对其专业素质期望太高,也不能指望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能通过培训使其成为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家。因此,小企业成长需要政策和体制上的帮助。在小企业的发展中有必要克服当前流行的一个错误观点,即小企业做大了就是成功。报告认为,小企业是一种企业形态,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生存规律,从国内外历史上看,家庭作坊也有百年老店,证明小企业有自己的成功之路。 小企业变成大企业只是一种变化,不能作为成功的标志,大企业也有倒闭的,企业的规模与其成功与否没有直接关系。 另外,小企业的管理模式并不复杂,往往是由经营者直接面对员工、面对客户,所以经营者的素质就等于是企业的素质。小企业主未必都有作大的志向(尽管这种志向并不重要),但一定都有多盈利的愿望,政府的一切政策法规和支持措施应以帮助小企业盈利为出发点,抓住这个要 点,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促进小企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就会形成小企业繁荣和成长的良好局面。政府不需要设定某种企业模式,也不需要设定企业成长的某种指标,政府的政策法规就是企业自我设计的重要参考因素。有时可以听到抱怨说小企业不注重品牌,不讲求信誉,报告认为不在乎自己形象的企业只能是少数,从一般经济理论分析可以看出,企业

的短期行为通常是由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引致,所以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的最好办法是政府政策的长期稳定和前后一致。 应该说,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方向性政策中,不管是提供市场准入和提供资金扶持方面,都有很好的法律和法规环境。现在的问题是在个体实施这些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尚有一些体制上的不配套、程序设置上的不到位以及更重要的一点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转变未完成。以体制 为例,中国的金融体系原来完全服务于国有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在银行自身的商业化改造中,也是注重于银行自身风险的防范和提高盈利能力,还没有来的及改革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使之能够服务于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尽管在中央政府的指示下,各大银行均表示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帮助,但完成整个面对小企业服务体系的设计和安排肯定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前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先生在十六大之前的一次讲话中明确了中国金融系统目前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完成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革,预示着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所改善,但在现行体制下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状况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中小企业如何面对政府政策的变化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中小企业是中国新生的经济门类,政府的政策、法规和体制必然是随着小企业的成长壮大而不断地制定、修改、完善和调整,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边制定边修改的情况,这就会给小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上 述,小企业的特点就是人数比较少,不能象大企业那样可以设立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政府相应部门的联系和协调工作。因此,小企业在忙于自己生意的同时,就难于拿出许多时间奔波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之中,而且即使这样,也未必跟得上一些政策法规的变化。这种情况一方面增加了小企

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概要

题目: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专业:市场营销 学生姓名:林景坤准考证号:711060018005 日期:2014年5月9日 改革开放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及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下,民营企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市场经济造就了民营经济的辉煌,民营经济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发展前景及作用的探讨,分析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症结,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有广阔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9年开始被认可阶段,1989—1991年的清理整顿阶段,1992年的重新发展阶段和1997年至今的迅速发展阶段。 民营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快捷的长处,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原始资本积累,步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全国民营企业产值占整个GDP 的比重已达到65%以上,占经济增量的70%至80%,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 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0%。其中,私营企业数达到17.7万个,占总数的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数达到6.7万个,占总数的20%。从产值看,2007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其中,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 实 践 教 学 报 告 实践报告题目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关系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指导教师 系别/班级 姓名(学号) 合肥学院思政部制 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也日益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部分。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学者是将私营

企业主阶层作为对象进行“本体论”层面的分析,他们立足于私营企业主行为本身,探讨这个阶层的政治属性、政治参与的意义与限度、政治参与心态、参政方式、政治参与等问题,极少数研究从“方法论”这个层面出发,探讨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后,私营企业主阶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扩大,都深嵌于社会结构变迁的宏大背景之中。因而,加强“方法论”上的审视,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为“透镜”,分析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阶段特点和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毫无疑问,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是私营经济发展、私营企业主阶层壮大和国家权力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从政治整合的视角出发,通过历史的方法分析执政党对私营企业主阶层整合政策的变化,从中窥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思路的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推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民营企业境外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比重大幅上升,已逐步成为“走出去”的一支生力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逐步调整,我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将日益加快。因此,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是我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选择。 但当前民营企业“走出去”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主要有:一是审批难、周期长,制约“走出去”步伐。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存在着审批周期长、审批难度大、审批过程烦的问题突出。民营企业境外投资需经发改部门和商务部门审批,特别是超亿美元的重大投资项

对上海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况及对策建议

对上海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况及对策建议/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经济论文国民经济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上海民营经济的基本概况及对策建议 营运效率是民营企业的优势与特征。上海上规模民营企业长期以来保持着这种优势,今年受到国际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这种优势正在缩小。数据显示其人均劳动生产率(销售收入)149.3万元,较上年提高5.6%,是全国上规模民营企业平均水平的1.2倍以上,有40家民营企业人均营业收入超过1000万元;户均劳动就业1062人,户均纳税6190万元,121家有出口业务的企业平均每户年出口额3115万美元。在国际经济危机持续发酵,经济环境不确定因素加大的情况下,这样的经营绩效是来之不易的。民营企业分布行业广泛。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1.0%、73.0%和26.0%。第二产业中,企业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中,企业集中在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在某些垄断行业,如公用事业,烟草制品业,教育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业,金融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上规模民营企业数量偏少甚至处于空白。二产企业在电气机械及器材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行业的重要性明显,在这些行业,民营企业已居主导地位,上规模民营企业成为真正的行业主角。上海上规模民营企业的区县分布正朝合理的方向转变:郊区户数超过市区多达百户,而主要经济指标则市区普遍优于郊区,如营业收入市区超过郊区2320亿,资产总额市区大于郊区2751多亿,利润总额市区多于郊区141亿,户均指标市区上规模民营企业更是遥遥领先。这符合上海正向国际大都市演变的产业发展要求,符合城郊产业分工关系,上海上规模民营企业的发展正越来越明显地反映国际大都市的特点,体现与苏浙上规模民营企业的错位竞争和差别优势。保持着较高的投资热情。户均投资近1.5亿元,对外投资的行业大都是本企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加强,投资方式主要是内涵式、集约式的扩建和技术改造,未来三年,本市民营企业发展领域主要海外,其它地域较为平均,说明本市民营企业发展视野更为广阔,对国外国内市场开拓更为积极。进一步靠拢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和法人治理结构日趋规范和合理。89%由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决策企

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分析

民营企业的发展问题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及民营企业自身的努力下,民营企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可以说,是市场经济造就了民营经济的辉煌,民营经济推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但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仍面临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发展前景及作用的探讨,分析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症结,提出了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民营企业;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民营企业有广阔发展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即1978—1989年开始被认可阶段,1989—1991年的清理整顿阶段,1992年的重新发展阶段和1997年至今的迅速发展阶段。 民营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决策快捷的长处,完成了初级阶段的原始资本积累,步入了“第二次创业”阶段。全国民营企业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已达到65%以上,占经济增量的70%至80%,成为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来源。 从数量看,2007年全国登记的个体工商户为2741.5万户,私营企业551.3万家,分别比1992年增长0.8倍和39.1倍。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企业数量达30.3万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90%。其中,私营企业数达到17.7万个,占总数的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数达到6.7万个,占总数的20%。从产值看,2007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工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为68%。其中,私营企业占2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31.5%。从就业上看,2007年,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仅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4.3%,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业。民营企业在投资领域、流通领域,非公有制经济中也相当活跃。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制企业完成投资占30%以上,其中,私营和个体企业占18.3%,外商投资企业占5.8%,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4.6%。2007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中,非公有制法人企业数量占72%,从业人员占59.8%。 二、民营企业存在的问题 新的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凸显,民营企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因此,查明阻碍民企发展的症结,对于理清发展思路显得十分必要。 (一)民营企业自身弊端阻碍其健康发展 1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差,民营企业家缺乏长期的发展观念。企业的基础差,管理不规范,产品多是仿造。很多企业厂房破旧,设备简陋,技术薄弱,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让人担忧。2000年,据国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抽查,全国产品平均抽样合格率为75.3%,而集体民营企业合格率仅为42.6%,低于平均水平32.7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国有企业的79.6%,合资企业的80.2%。80%的民营企业从事简单加工业和商业流通业,企业产品合格率与其生产方式有着必然的联系。我国民企大多是人工劳动和简单的技术,企业提高利润的手段只能在时间和劳工上大做文章。企业雇用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加大劳工工作强度,延长劳动时间,

民营快递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民营快递企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3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研究的内容 1.3.2研究的方法 2民营快递企业的概述 2.1民营企业的含义及特点 2.1.1民营企业的含义 2.1.2民营企业的特点 2.2快递的定义及作用 2.2.1快递的定义 2.2.2快递的作用

1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1.1.2研究的意义 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中遇到一定的问题,市场竞争压力巨大,对民营快递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自身内部优劣势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我国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我国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中国加入WTO以后,在快递服务市场方面,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在政策上的限制取消,由于政策上的允许,国际快递企业逐渐进入我国,并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尤其是在国际快递市场中占有绝对力量。国外快递企业的大举进入,使得我国民族速递业遭受一定的冲击。民族速递业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同国际快递企业相抗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民营快递企业是我国民族速递业的一部分,通过对其外部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分析,得出民营快递企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对我国民族速递业赢得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现实意义。于此同时,从民营快递业诞生开始,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目前在国民经济中己经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并且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开始影响人们的生活,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首先,民营快递企业为社会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我国民营快递企业拥有快递100多万快递工作人员,其中包括下岗工人,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另外,民营快递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民营快递业参与到快递市场中,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税收,丰富了市场结构;民营快递企业对社会的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其中对电子商务的推动作用最为明显。随着快递业服务的不断提升,使得社会经济的运作方面的效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民营快递的发展,对其他领域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民营快递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快递产业和快递企业的研究文献,以杂志文章最多,硕士论文次之,研究报告或专注甚少。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结果显示,直到2000年以后,关于快递业的文章才迅速增加。 2005年和加06年,我国出版了基本关于快递产业的教材和研究报告。其中,李力谋、乔桑的《快递实务》川和张兵的《快递概论》l2]分别是关于快递实务和快递基础理论问题的教材。2006年4与,我国第一部研究快递市场的报告—《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研究报告》131出版,该书汇集了政府、大学、企业、协会等机构专家学者,主要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重点研究了我国快递产业发展中所遇到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2020年(发展战略)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

(发展战略)民营企业发展的特点

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 壹、微观主体特点 我国民营经济的微观主体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所组成。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登记管理办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包括个人所有、个人运营的工商户,家庭所有、家庭运营的工商户以及若干自然人合伙运营的工商户;私营企业则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人数8人之上(包括8人)的盈利性组织,于法律形态上有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XX公司和股份有限XX公司等的类型。俩者的区别于于雇工人数,即个体工商户基本上不雇工,或雇工很少且于7人以下。2002年,全国个体工商户的户数、从业人数、注册资金分别是私营企业的9.78、1.39和0.156倍,从中也能够见出,个体私营企业的资本金、从业人员规模远远大于个体工商户。 由于民营经济微观主体的所有制性质,决定了其和传统意义上的公有制经济的微观主体存于着许多差别。正是这些差别促成了民营经济于我国经济社会中的迅速崛起,且为公有制经济微观主体尤其是国有企业提供了启示和借鉴未。 首先,从产权关系上见,民营经济和传统的国有制经济相比,具有产权明晰和利益分配明确等特征。无论是个人投资、合伙投资创办的企业,壹般来讲,其产权关系均较为清晰,利益同享,风险共担。民营经济的这种体制特征,有利于培育和提高企业全体成员的自主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有利于企业于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其次,从运营机制上见,民营企业和传统的国有制企业相比,具有更为灵活

的运营机制。由于民营企业产权明晰,具有完全独立的经济利益,且以实现其自身利润最大化为其运营目标,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和市场行为能力,从企业的运行机制来讲,必然是“自主运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于市场竞争中,由于民营企业没有“保护伞”,它只能靠自身的实力于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这就迫使民营企业必须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自主决策,于生产运营中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以谋求企业的发展壮大。同时,于民营企业内部从来就不存于“铁工资、铁饭碗、铁交椅”,也不讲论资排辈、行政级别高低,而是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的人才竞争机制,实行奖勤罚懒、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机制等。 总之,之上民营企业于整体上所表现出来的产权关系明晰、运营机制灵活的俩大基本特征若和各个民营企业于生产运营、人才、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所具有的相对优势结合起来,必然会形成壹种强大的优势,这种优势正是民营经济的生命力所于,由此决定了民营经济于市场竞争中必然获得成功。 二、空间结构特点 于空间结构上,我国民营经济的特点主要体表现为以下俩个方面。 (壹)民营经济的城乡分布 从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户数于城乡分布的变化趋势(表3-1,表3-2)能够见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个体、私营企业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其总数占到了个体、私营企业总户数的68.74%,尤其是农村个体工商户占到了个体工商

中国民营企业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民营企业现状与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在经济一体化、市场化、知识化的今天,企业与外部环境联系与资源交换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企业对生存机会甄别、信息猎取、资源协调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国民营企业是在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的夹缝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其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民营经济才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至今,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大部分民营企业都显示出了各领风骚三五年后却不能持续发展的特点,这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首先从企业理论内涵出发来阐述我国民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进而分析了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生存发展空间

Our Country Private Enterpris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Question Research ABSTRACT On economic integration in the market and knowledgeable day,there is a change in exchange that enterprises and resources associated with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Enterprise screening of a chance of survival,hunting information,the ability to enhance coordination of resources strengthens. The way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lso changes. Our Nongovernmental Enterprises come into being and make progress in the crack between planned system and maker system,so which has inborn the flabbiness. Only after opening and innovation,Nongovernmental Enterprises developed vigorously as bamboo shoots in spring after rain. As yet,Nongovenmental Enterprises has already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vigor power to promote economic increasing. However,with the adjustment of macroeconomic strueture and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market competition,most Nongovenmental Enterpris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which can’t get 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and everyone is dominant only for several years.So this condition blocks badly our national economy’s steady and sustained development. This paper,first from the theoretical contents of enterprises,elaborates the space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s in China,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which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enterpris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response. Key words:private enterprise survival development space

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与现状-(2044)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私立教育源远流长。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下文是对。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需求巨大,公共教育资源早已无法满足居民对于教育的需求,民办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 教育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已从我国教育体系的补充部分发展成为 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在此过程中,关于民办教育的理论准备和政策贮备都相对 滞后,一些“瓶颈问题始终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比如,学校法人属性问题,举办者合理回报问题,公共财政资助 问题,学校产权归属问题,税收减免问题,教师身份界定及权益保障 问题等。 目前,我国民办教育的办学主体十分复杂,有公民个人办学、社 会团体办学、国有企事业单位办学、私营企业办学、中外合作办学、 政府与民办企业或个人联合办学、企业与个人联合办学、股份制办学等多种形式,举办者的办学诉求、价值选择多样,各地民办学校发展 差异较大。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透露,到2017年年底,我国民办教育资产总量扩大到5000多亿元,节约财政公共事业投入经费1000多亿元,提供了300万个就业岗位。 我国民办教育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

的民办教育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显示,进入21世纪后,民办教育发展较早较快的沿海地区,率先遇到了不少体制性障碍,导致发展停滞, 甚至倒退。 上海、浙江等民办教育标志性省份,民办学校总量在不断萎缩。 据上海《解放日报》,2017年至2017年间,上海民办学校三年萎缩三成,由202所萎缩到134所,个别民办学校的骨干教师流失率近50%。 尽管民办教育的统计显示,近年来全国民办学校数量在增加,但实际上新增的多为相对规模投入较少的民办幼儿园,而非中高等教育机构。 民办教育行业改进之途民办教育遭遇到的发展瓶颈,已经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目前,《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 干意见》在去年底已完成起草工作报送国务院审定,《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的修订稿也已通过国务院的会议讨论。 其中明确提出了全方位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原则,要求进一步完善教育、金融、财政、土地、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实行非营 利性和营利性分类管理,制定差别化扶持制度和政策,重点解决民办学校在法人属性、财政扶持、教师社保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不平等的问题。 我们认为,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 中的作用,发挥好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构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的六大成长模式 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千差万别,但揭开现象可见一些成长中的共性问题。作为社会转型大环境下成长着的经营组织,他们都曾经、正在或将要面对同类的问题。因此,研究探讨这些问题,将会对民营企业的成长有所启示,对民营企业家有所启发。 应该说,由于环境的不同、创业者个性能力的差异以及际遇的迥异,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中确有不少共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构成了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我们根据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特征和产业战略的发展特征,将民营企业的成长模式归纳为以下六类: 模式一:核心聚变模式 所谓核心聚变模式,就是核心资本的几何扩张。该模式的特征是:企业的原始资本积累往往是由一个核心的人群创造的,核心成员大多是家族成员或者加上少数朋友。在核心人群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企业的成长如核反应堆的聚变过程一样,通过各类资本运营手段使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而企业的产业战略往往是多元化为基本原则的产业整合之路。该模式的主要代表者有崛起于南国边陲深圳的华为集团和东北的东方集团。 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带了几个兄弟就创业了,其原始资本积

累靠的是电话机买卖和客户资源的经营,通过核心技术的培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团。可以说,以技术领先为主要手段、以目标市场经营为基础的模式构成了华为成长的标志性特征。 长期稳居《福布斯》中国富翁排行榜并早已蜚声国内外的民营企业巨头东方集团则是核心聚变模式的原创典型。起家于建筑工程的东方集团董事长张宏伟是一个不一般的包工头。在通过承包建筑工程获得大量原始积累资金的基础上,张宏伟凭借超常的企业经营理念认识完全靠一己的资本难成大业,于是开始寻求更多资本伙伴的合作;同时,他又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认识到仅仅靠制造业和建筑业的自然积累是难以实现企业的迅速成长,他根据国外大型企业的成长经验提出,只有大规模的资本运营才能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于是乎,在立足房地产业和建筑业的基础上,控股保险公司和锦州港、参股民生银行、开辟家居建材零售行业,演绎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游戏,成为民营企业中的金融资本巨头和资本高手。 许多民营企业都是资本聚变模式的代表者,如四川的新希望集团等。坚持这种模式的企业成长速度普遍偏快、规模比较大,但却是历史条件的产物,资本积累阶段与创业者的个人环境和意识密切相关,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对资金链条的坚固性要求比较高,经营风险也比较大,需要高超的资金运筹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