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发展战略)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发展战略)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摘要]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6%,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

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行政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1.建筑业持续负增长

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公共投资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

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0.3个百分点。

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导致税率上升

在经历了1973年和1979年两次世界石油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之后,西德的财政预算状况不断改善,1981年,西德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7%,到1989年,预算基本实现平衡并略有盈余,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不到40%。鉴于良好的财政状况,政府分三阶段(1986年,1988年和1990年)实施了500亿马克的减少收入税计划,其中,从1990年1月开始的第三阶段减税计划预计减税250亿马克。

柏林墙的突然倒塌和两德的统一,打乱了西德的减税计划,给德国的公共财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首先,西德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使政府财政负担剧增。统一不久,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引入东德,由于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导致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失业工人的增加使社会保障基金和政府财政负担剧增。其次,公共债务负担增加。东西德马克按1:1兑换,东德政府债务大幅增加,到1995年,前东德政府的公共债务达到1026亿马克,住宅管理部门的债务为290亿马克。为加快企业的私有化进程,政府加大了对企业私有化的补贴,到1995年,负责企业改革的企业托管局负债2100亿马克。所有的这些债务都被纳入德国的公共债务当中,使德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0%突然上升到1995年的60%以上,突破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各成员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60%的限制。第三,实施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用于东德基础设施建设。自1991年以来,每年对东德的净转移支付约在1100-150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同时,为鼓励东德的住房达到西德的标准,对东德的住房建设实行减税,减少了财政收入。

为解决统一后的财政负担问题,政府不得不放弃了从1990年1月份开始第三阶段减税计划,而且从1991年开始,通过推出团结税、环境税、能源税和增加社会保障贡献等措施增加税收,使德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91年的42.3%上升到1999年47.7%,德国随之成为欧盟成员国中税收比重最大的国家之一,财政赤字也居高不下。

经济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增加税收实行财政扩张,在初期可以刺激需求从而带动经济增长,但在对经济的推动效应消失后,增税会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因为高税收减收了企业的预期利润,挤出了私人投资;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失业人员增加。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德国的税收增加和对东德的转移支付在1994年前拉动了德国的经济增长,但从1994年起,对德国的经济增长3.对外竞争优势受到损害

两德统一恶化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首先,统一初期,由于西德的工资谈判机制引入东德,东德的工资上升幅度明显高于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1991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3,工资是西德的42%;到1997年,东德的劳动生产率是西德的1/2,工资是西德的68%。整个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1990年到1995年的5年内上升了17%。马克和24个经济合作组织国家货币相比的实际有效汇率1995年比1990年升值了15%,和欧元区国家相比升值的更快。其次,马克相对美元、英镑、里拉等货币升值。统一初期,由于德国的扩张财政政策,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到1992年德国的物价指数超过5%,为抑制经济过热和物价上涨,利率急剧上升,拆借利率从1990年初的6%上升到1992年初的9.75%,高利率推升了德国马克。为维持欧洲汇率机制,其他欧洲国家不得不提高利率以维持和马克的汇率稳定,致使欧洲经济从1992底进入衰退,并最终导致英镑、里拉货币等退出欧洲汇率机制,使欧洲汇率机制崩溃。第三,东德马克高估,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1:1实行兑换,而当时的实际汇率为1:4.3。

德国经济系高度出口型的经济,在欧盟的大国中对出口的依赖程度最高。马克升值和劳动成本上升,大大降低了德国的对外竞争能力。统一初期,东德产品几乎完全退出国际市场,西德的出口占GDP的比重也由1989年的25%下降到1993年18%,德国的经常项目一改长期顺差的局面从1991年开始连年出现逆差。只是到了2000年,由于欧元启动后不断走软,德国工资上涨比较温和,按实际有效汇率计算的德国竞争力才恢复到两德统一前的水平,但和欧元区内的国家相比,德国的竞争能力依然偏低,说明德国马克在欧元启动时定价过高。德国的对外竞争力减弱也是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两次诱导德国出现轻微衰退的主要原因。

开始产生负面影响,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至少0.3个百分点。

二、经济结构僵化

德国的经济结构僵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市场僵化,二是产业结构老化。

1.劳动力市场僵化

自1991年以来,德国的就业人数基本处于下降状态,只有到1998年以后,就业人数才略有上升,2000年的就业总人数和1991年基本持平,德国的就业人数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说明劳动力市场缺乏弹性。相反,近几年来,其他欧盟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家的就业弹性(就业弹性定义为就业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之比)显著提高,失业率明显下降。目前,德国的失业人数超过400万,失业率为8%,就业率仅为65%。在失业总人数中,一半以上是结构性失业。德国的劳动力市场僵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福利过大,大量的失业补助金和社会福利,减少了人们工作的热情。比如,在美国,失业人员失业后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平均收入只相当于失业前平均收入的10%左右,欧盟失业人员平均收入约为原工资的三分之一,但在德国,一个人失业后,在32个月内可得到工资的67%,如果以后继续失业,可永久性获得原工资的57%的收入。二是企业和职工的高社会保障贡献率和高税收率,抑制了企业雇佣工人和失业人员寻找工作的积极性。2000年,美国企业和职工的社会保障贡献和个人所得税合计占职工收入的24.1%,欧盟平均为37.5%,德国为46.1%,是几个大国中最高的。三是德国实行部门内集中型工资谈判模式。经济合作组织的研究认为,就业立法和失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全国性的或者企业内集体谈判也不一定不利于就业,但产业中的工会组织集体谈判机制会严重影响就业,导致非熟练工人工资相对过高。欧盟估计,如果德国的就业增长弹性达到欧盟的平均水平,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增长0.6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老化

就经济规模而言,德国居世界第三经济大国,但就其经济结构、新产业比重和综合竞争水平与美欧其他新兴国家已出现不小差距。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不大,存在结构老化现象,传统产业(汽车、机械、化工和冶金及建筑)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30%以上,且多年未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IT产业和网络技术浪潮,德国虽然适时参与,但力度不突出,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动作不明显。多年来,德国一直对煤炭、造船等夕阳工业实行大量补贴。2002年4月,瑞士国际管理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综合竞争能力排序,德国从上年的

第12位跌至第15位。该研究所认为,德综合竞争能力之所以下降,一是经济增长多年来呈低速状态,二是德国经济结构和产业部门缺乏灵活性。

三、德国的经济发展前景

德国经济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经济前景不甚乐观。结构性改革和调整不会一蹴而就。德国结构问题是多年来累积起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决非能一日而臻其功。德国从不相信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坚持自己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今年9月份的德国大选中,两位总理候选人都没有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提出有效的办法,施罗德总理明确表示,不希望进行激烈的变革。另一总理候选人斯徳伊伯虽主张改革就业规定,但同时强调,不会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激进变革,不会实施把失业救济期由目前的32个月改为12个月的计划。两位总理候选人都主张继续对一些夕阳工业和农业实行补贴。今年的严重水灾使个人所得税减税计划被推迟。从长期看,由于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证支出增加,在现行的社会保障体制下,德国的减税余地很小。德国经济增长潜力不高,十年来,德国的高失业、投资不振和产业结构老化制约了德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经合组织等机构估计,德国的长期经济增长率仅为2%,比欧盟的平均水平低0.5个百分点。

智慧经济平台

智慧经济平台 一、建设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化政府自身改革,释放市场活力,省政府提出“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全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十二五规划》“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政策,执行中央政治局会议“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要求,做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争当街道乡镇社会管理创新先行先试示范典型,实现辖区部门之间数据共享、信息共用、资源整合、动态跟踪、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同时,在全省大力推进智慧经济的环境下,我街道/乡镇对经济预警、企业服务平台将进一步优化,实现智慧化管理辖区内企业。 二、建设内容 企业基础信息管理:对企业资源信息的采集、资源信息的维护,企业资源信息的查询统计应用等管理。 企业动态填报系统:基于GIS地理展现系统,将街道乡镇内所有企业的基本概况、生产总值、年增加值,纳税情况、员工总体情况、主要产品、历年生产经营状况、用地用房、能耗、环保情况等信息记录到信息库中,可在日常对这些信息进行维护更新;也可用于查询企业信息以便了解某一企业的相关业务信息,条件成熟企业运行数据可向税务局、环保局、社保局、银行直接读取或者填报,形成快速了解企业真实情况的实时系统。 企业分类管理:分规模、分行业把企业划分ABC三类。 企业数据统计分析:对土地、楼宇资源信息查询统计是,可以实现对入驻企业信息的全面、直观掌握。统计结果可以通过柱状图或饼状图等方式进行展现,统计

内容可以根据业务需要灵活进行定义。主要统计内容包括:物业统计、入住企业行业统计、土地楼宇税收统计等。通过对于以上企业之间的对比以及企业历年发展的对比,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可以针对性的对企业进行分析,包括企业目前所处于的发展方向,以及后期根据市场发展的方向转换进行调控,可以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企业服务:建设街道乡镇为企服务平台,实现街道乡镇服务部门、街道乡镇服务人员、街道乡镇企业畅通的智慧互动沟通,主要功能包括:问题模版管理,问题接入管理,问题认领分派管理,问题处理结果管理,满意度评价,满意度统计分析,交办督办管理,统计分析管理,服务工作总结管理等。系统可自动预警走访频率和走访要求。 预警分析:是以辖区企业基础数据作为基础,管理好企业运行异常数据,对辖区内企业经营发生异常的情况进行报警。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每一监测企业进行重点内容(如:税收、销售额、用工和重大事件等)进行评估。 预警分析及时、全面、有效地监测辖区内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风险,解决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为企业实现个性化服务快捷安全的发展管理平台。在区域经济产生波动的背景下,政府一方面深入服务社区企业,提升服务专业能力,提高为企服务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按照强化监管与优化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监测体系,加强企业和区域经济风险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建设,提升防御经济危机的能力,提高辖区对产业经济的规划引导能力。 三、系统功能图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揭开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终极秘密 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世人皆惊。国內外的专家学者也极力去解读。但他们用尽了各种方法和手段,总是不得要领,隔靴搔痒所得出的结论更是连他们自己也说服不了,更遑论说服他人。 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洋专家及其弟子们不知中国经济的庐山真面目,乱开黄腔-----一致认为是市场经济和经济自由化及人口红利导致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据此为中国开出了私有化,城市化,消费(内需)驱动的三张药方,以促使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这三张按经典资本主义经理论开出的药方如果不是阴谋整垮中国的话,实际实施起来也一定会搞垮中国。 因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与此毫无干系。 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国人,这些年一直在用心领悟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秘密。经过大量的观察并用新哲学的方法分析-----得出的结论和西方学者的结论基本上相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在于-------中国人的:勤劳! 就这两个字。字数虽少,但解读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 请看下列数据:

指标年末 数比上年末增长% 各项存款余 额 826701 13.5其中:住户存 款 351957 15.5其中:人民 币 348046 15.7非金融企业存 款 313981 9.5各项贷款余 额 581893 15.9 其中:境内短期贷 款 217480 21.8 境内中长期贷 款 333747 11.8 这是我国单位居民截止到2011年年底的存款总量。如果情况正常的话至少到2013年年底,中国的存款总量将超过100万亿人民币。

就按82万亿算,这个总量和美国一年的GDP总量差不多;大约相当于中国GDP总量的两倍。 这么多的存款,在正常情况下投入到经济运行中去,就是它每年周转一次,所创造的经济规模和效益也是惊人的。有这么多钱,就是傻子使起来也能发大财。尽管我们比傻子还傻-----我们对单位和居民存款的运用很粗放很滥。但、正是这几乎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指出的是:1,中国银行的存款利率极低,远低于同期的通胀率,而中国的借款利息很高。实际上国家银行不仅白用这些存款,而且从利差和通胀中,获得了巨额利润;2,中国老百姓的存款虽然有存有取,但总是存的多取得少。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些存款实际上等同于白给了银行。因为如果不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永远也不会取走这些钱;而出现国家信用破产的情况------老百姓也沒法再取走这些钱。 以上数据仅是现象,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低消费,多创造,高积累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特性。这个特性就是:勤劳。勤俭节约、勤学苦干、热爱劳动。 勤劳的特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是解放以来长期对人民进行勤俭建国,热爱劳动的教育的结果。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具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也是中华民族具有的任何人都学不来的优秀品质。正是这个特质,使中华民族成为人类文明产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 数字经济是一种通过数字技术方式进行生产的新的经济形态,目前全球都在发展数字经济。本文先是说明了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和三个构成部分,分析了数字经济的特征,即阶段性、快捷性、自我膨胀性,最后阐述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 标签:数字经济;问题;发展建议 一、数字经济的基本内涵 数字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它主要以数字技术方式进行生产。信息技术,信息化带来了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与信息化信息技术不可分割。 数字经济从测量角度来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电子业务基础设施,指用于支持电子业务和电子商务的经济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软件、电信网络、支持服务、用于电子业务和电子商务的人力资本;二是电子业务,指组织中以计算机网络作为媒介的活动;三是电子商务,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产品和服务的销售。 二、数字经济的特征 (一)数字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生产方式采用数字技术 数字经济是指经济系统广泛使用数字技术,由此整个经济环境和经济活动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数字技术具有正的外部性,数字技术自身发展过程中,其他行业能受益于其发展。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行业通过将生产技术经历数字化改进提升,可以推动全社会使用数字技术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 (二)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数字化阶段,数字化是指将各类复杂多变的信息,例如数字、图像、语音、文字、虚拟现实和可视世界的各种信息等通过采样定理用0和1来表示,通过将信息数字化来更简单更方便地记录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成果。第二个阶段是网络化,即通过互联网共享全球的各种信息,实现互联互通。第三个阶段是智能化,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能够像人类一样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满足人类的不同需求的属性。 三、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一)传统工人面临着失业的压力 凯恩斯曾警告“技术进步可以产生足够的货物,可以解决经济问题,也同时会造成失业”。由于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高科技支持,这些新兴高科技产业在迅速发展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又反过来提高了生产效率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发展乡镇经济存在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一、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以罗亭镇为例,农村人口占比重大,越占1/5。产业结构调整条件还不够成熟,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发展特色种养殖业的科技带头人,即使有极少部分人发展了特色种植,也形成不了规模,对与全镇来讲,产生不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工业发展滞后,农民就业渠道不广,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不高。以上种种原因,致使整个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教育、科技、文化以及信息滞后,科技含量低,产业化进程难以形成规模,农民增产增收较慢,人民群众的生产力水平较低,财政增收困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低而困难。再者,名义上作为南昌城区的乡镇——罗亭,地处山区远离南昌城区,除了客观条件制约之外,更为主要的还是人们受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大多沿袭过去原始粗放的耕作方法,再加上农业基础设施的不完备,一方面推广良种良法力度不够,无法形成真正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导致粮食产量不能得到迅速的增长,另一方面农民难以摆脱传统思想的素束缚,尝试将主要的生产方式向二、三产业的转变,导致增收渠道不畅,人民群众的生活同全市平均水平来比仍然处于低水平。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不够,长期受落后思想的束缚,开放、探索、创新意识差,农村群众观念转变慢。事实上存在着铺张浪费,

好逸恶劳等不良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扼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干部的整体素质和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进取精神不足,缺乏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工作作风飘浮,组织纪律涣散,工作拖踏,积极性不高,说的多干的少,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五)受资金、技术、交通和能源等因素的制约。拿罗亭镇来说,虽已通路,但距离市区及湾里城区仍然较远,公共交通极不便利;坡陡、弯大、路窄,有些是晴通雨阻,运输能力低,严重制约着本镇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由于资金短缺,镇内几个乡镇企业经济收入不景气,没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总体上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缺乏,保证不了经济建设的人力、技术的需求。 二、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 乡镇经济的发展,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突破口是加快工业化进程,基础配套和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其中:基本任务是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即“三农”问题是制约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乡镇经济的整体工作要围绕着或立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来展开。具体的来说: (一)一、二、三产业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城镇化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硬件环境来配套,而城镇化水平要与一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需要相适应。罗亭镇虽被列为南昌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镇,工业园也落户罗亭,但由于起步较晚,城镇化建设水平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论文 导读 《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对分享经济下的概念是: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闲置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经济活动总和。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概述 (一)共享经济的成因和内涵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形态。1987年,美国学者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提出分享消费是在满足日常需求的同时愿意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经济活动。雷切尔·波茨曼、鲁斯·罗杰斯在《我的就是你的:协作消费的崛起》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分享消费的观点,指出客户的需求不再局限于拥有物品的所有权而是使用需求获得满足。罗宾·蔡斯在《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新模式》一书中,把共享经济的含义归为三部分:产能过剩(闲置资源)、共享平台、人人参与。共享经济鼓励物品的所有权者与目标使用者基于共享平台,提高闲置资源的使用效率,提倡人与人之间以互信的方式交流、生活。

从对共享经济的定义和概述中可提炼出三点:一是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二是共享平台高效供需对接;三是资源供需双方的积极参与。 共享经济包含共享平台、供给方、需求方三个必须主体。 1.共享平台 基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把可利用的闲置资源位置应用大数据基本算法等精准实时对接供给端与需求端,平台本身对共享的物品与服务没有所有权,未对其进行相应的固定成本支出,提供的仅仅是必须的服务与法定的监管,属于轻资产运营,收入来自交易的抽成。 2.供给方 供给方无论是个体或是组织,只要拥有闲置可用的资源,并且愿意为获取一定收益而暂时性转移产品使用权或服务,供给方的本质是在获取额外收益的同时而不自觉地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 3.需求方 需求方是愿意付出一定的经济报酬而获取物品的使用权或接受服务。在互联网经济下,每个有需求的个体或组织均可成为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方,无须拥有产品所有权而获取产品和服务需求。 在互联网经济下,共享经济完美地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无缝对接,供给因能提供“私人订制”的解决方案而提高了产品与服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

《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测试答案 (2012-02-16 17:21:09) 分类:安徽干部教育在线学习测试答案 标签:杂 谈 试卷名称: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主要问题与解决思路 考试人员:滕修福 提交日期:2012-02-16考试用时:7分钟39秒 考试得分:100未评分试题:0 答对试题数:20正确率:100% 单选题:共10题,正确10题多选题:共5题,正确5题 判断题:共5题,正确5题问答题:共0题,正确0题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快于经济增长年份出现(),其中,农民收入达到14%,高于经济增长。(分值:5/得分:5) 二五时期 四五时期 七五时期 六五时期 2“十二五”规划要求,战略性( )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左右。(分值:5/得分:5)支柱经济 新型经济 新兴产业 经济增产 3需求问题中,我国()过低,如2010年仅占34%,而中等收入国家是60%。(分值:5/得分:5) 居民消费率 工业消费 居民购买力 消费水平 4我国实际上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预计到2015年,老龄化率接近()。(分值:5/得分:5) 14.9% 15.1%

14.6% 12.5% 5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2010年,我国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已经进入()收入国家的行列。(分值:5/得分:5) 脱离贫困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等偏上 6从外需看,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基本在()以上。而美国对外依存度20%,日本对外依存度30%。(分值:5/得分:5) 50% 54% 49% 61% 7未来5年,城乡居民将更好地分享发展成果,特别突出以()的社会建设,提出其的十大行动计划。(分值:5/得分:5) 改变面貌 改善民生 改善生活 改进民主 8到2015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 )。(分值:5/得分:5) 56% 49% 54% 48% 9城市化是最大的(),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分值:5/得分:5)投资 消费 内需 外需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平台经济学

平台经济学 平台经济学(Platform Economics)是研究平台之间的竞争与垄断情况,强调市场结构的作用,通过交易成本和合约理论,分析不同类型平台的发展模式与竞争机制,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的新经济学科。平台经济学以“平台”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平台分类与业务模式、平台竞争的主要策略与表现形式、平台发展、平台布局等。 平台(Platform)可以认为是一种现实或虚拟交易空间或场所,该空间可以导致或促成双方或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收取恰当的费用而获得收益。 上海交大徐晋教授著有《平台经济学:平台竞争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对平台经济学有深刻的阐释。该书给出了平台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分析架构:首先给出平台的定义,平台外部性与多属行为,然后介绍其分类、业务模式、定价模式、影响因素与收费动机;其次对平台竞争的形成与表现、反垄断与间接侵权进行了阐述,最后对相关的产业平台进行了分析。 对平台的研究,涉及到买方、卖方和第三方(平台方)。在某种意义上,平台只是以某种类型的网络外部性为特征的经济组织。这种外部性并不取决于相同客户群体的消费状况,而是取决于相异但又相容、处于市场另一方的客户群体的消费状况。换句话说,在决定采用平台的过程中,平台上对应的另外一方的网络规模就是一种质量参数。双方(或多方)在一个平台上互动,这种互动受到特定的网络外部性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平台上卖方越多,对买方的吸引力越大,同样卖方在考虑是否使用这个平台的时候,平台上买方越多,对卖方的吸引力也越大。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平台产业的例子。典型的是操作系统平台,如Windows,Linux 等。除此以外,平台产业还包括电信业、银行卡、互联网站、购物中心、媒体广告等等,它们涵盖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产业。平台的存在是广泛的,它们在现代经济系统中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而且这样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大(Roson,2004),成为引领新经济时代的重要经济体。应该说,平台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已经形成,其中Rochet and Tirole(2003)、Armstrong(2004)和Caillaud和Jullien(2003)等作出了关于平台研究的开创性工作。但总的来说,国外对平台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研究更是近于空白。

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预测情况

一、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情况预测 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将持续8%增长率20年。中国的增长速度一直被西方社会称为“奇迹”,但这种8%以上的惊人速度到底还能保持多久呢?对此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倒是非常乐观。在2011年3月23日香港的活动上,他放言:中国还能以8%的年增长率发展20年,直到发展成两倍于美国的经济体。林先生指出,用所谓的“相对购买力指标”计算,这一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很有可能在20年的时间内发展到美国的两倍。考虑上市场汇率,中美也很可能势均力敌,他补充说。中国在过去十年里以超过10%的年均增长率高速发展,已经赶超了日本、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林指出,中国的发展速度得益于“起点低的优势”,因而“有可能能在未来20年保持8%的增长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表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经济增长轨迹将是一条比较平稳的曲线,但是由于2020年左右的基数较大,整体来说,曲线会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他说“根据我的预测分析,中国经济年均8%左右的高增长,应该还能够持续20年,即一直持续到2030年。” 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前景表示乐观。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四大“利好”:劳动力存在长期比较优势、巨大市场规模、制度

改革仍存空间、国际环境趋向优化。这四个有利条件决定中国未来20年仍有希望以平均6%-10%的速度继续增长。他表示,市场规模在当代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日本等东亚经济体在高速增长后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缺乏一个国内大市场。而中国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前30年主要依赖国际市场推动经济起飞之后,未来的二、三十年里,继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大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内需支撑。改革开放30年来,投资、出口和重工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经济正在转向国内需求拉动。2008年,美国、印度内需占总需求的比重分别为92%、88%。而同年中国这一比重仅为72.8%,空间和潜力巨大。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连城和该院博士生韩蓓2009年通过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方法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行了分析。根据其测算,1978年至2007年中国平均潜在经济增长率为9.6%,适度增长区间为[9%,10%]。自2000年以来经济在波动的位势上持续多年适度高位运行,经济周期由过去起伏剧烈、峰谷落差极大的波动轨迹,转变为起伏平缓、峰谷落差较小的波动轨迹。2009年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需要萎缩对中国实体经济影响较大,实际经济增长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制度变迁作用的继续发挥,人力资本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创新的

东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_比较与分析

收稿日期:2004-07-03 作者简介:万晓琼(1968-),女,江西瑞昌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从事区域经济研究。 2004年第6期(总第121期)理 论 探 讨 THEORET ICAL IN VEST IGAT ION N o.6,2004General.No.121 东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比较与分析 万 晓 琼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北京100086) 摘 要:对于东北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由于东北地区在改革之初即有与东部沿海地区大体相同甚至更好的工业基础,因此,东北地区与东部沿海的发展情况有很大的可比性,以东部沿海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为参照系,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进行梳理,有助于找出东北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原因。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缓慢;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1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594(2004)06-0067-04 一、几组数据显示出的差异 1.关于三次产业的构成 我们从有关统计年鉴中摘录了东北三省与东部五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构成情况(见下表)。 部分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地 区1978年 1985年 1995年 2001年 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一产二产三产全 国28 448 623 029 745 224 820 648 431 014 447 038 6辽 宁14 572 513 015 363 721 015 048 736 310 848 540 7吉 林30 549 719 829 649 421 028 140 631 320 143 336 5黑龙江23 763 912 422 957 919 219 453 327 311 556 132 4江 苏27 652 619 830 051 318 716 151 232 711 451 637 0浙 江38 443 714 930 048 321 714 753 132 210 351 338 4广 东29 946 423 731 140 828 114 450 235 49 450 240 4福 建 36 142 521 435 738 026 821 541 836 715 344 839 9山 东 32 850 017 237 444 817 820 147 232 714 449 336 3 数据来源: 中国统计年鉴 相关年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 w w stats gov cn 。经作者计算整理。 从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所列8省在1978!2001年间,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但东北三省与其他五省相比,下降幅度均要小一些。第二产业,辽、吉、黑三省的比重均呈较大幅度下降,以辽宁为最,而其他五省则保持稳定或有增长。第三产业则8省均有较大增长。上述情况表明,第一,从总体上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产业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是国内生产总值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一极。第二,在目前的情况下,能否保持第二产业比重的 稳定或适度增加,仍然是衡量各省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到各省人均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序。例如辽宁,其第二产业在1995年即由1978年的72 5%下降到48 7%,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至36 3%,其在全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序中的地位由长期以来的第一位降至第四位,而这一年苏、浙、粤、鲁第三产业的比重均比辽宁要小。如果把人口增长因 素忽略不计的话,那么这说明辽宁第三产业比重的大幅上升并未导致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达到一定的速度,从而使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继续保持其第一的地位;从反面说,这正说明辽宁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导致了第二产业比重的相应下降;进一步说,如果工业增长是负值,第三产业的产值即便没有实际的增长而只是保持其原产值,也能导致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这一?发展#假象。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发展不够是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的直接表征。 2.关于工业内部的构成 我们对东北地区与东部五省工业的内部构成情况也作了一个简要的统计。从统计中可以看到,与东南沿海相比,东北三省轻重工业比例关系的一个特点是,重工业的比重高达70%左右,以2001年为例,辽宁高达77%左右,吉林为75%,黑龙江为66%;而东南沿海则相对较低,其最高者江苏为57%,山东次之为49%,再次福建为48%,广东为47%,浙江最低为42%。上述比例关系表明,东北三省工业结构比例不尽合理,轻工业贡献于工业总产值的潜能远未发挥出来。 怎样看待这一结构?如果把东北三省作为一个独立的封闭的区域来看,这种结构是绝对不合理的,这种结构会使重工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聚焦七个重点领域,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一、工作推进情况 1.服装城转型。今年以来,服装城(莫城街道)按照年初确定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围绕提升业态层次、构建配套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三大主线,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南时尚创意园已招商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引进原创设计工作室,成立中韩时尚设计中心,努力实现服装城服务业业态层次的提升。成功举办服博会、时装周和以淘宝直播产业带直播日活动,赴迪拜开展“中国常熟服装城——迪拜经贸合作推介会”,与阿联酋商界人士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拓展经贸合作的新机遇。稳步推进新东方男装城、第一楼男装、宝鼎女装等特色标签市场转型升级,1-12月,预计市场成交额1373亿元、增长5 %;优化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功能,运营市场采购监管场所,中亚市场采购专列全程物流时效快速提升30%;1-9月,服装城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值约8.72亿美元,同比下降19.85%,累计货值21.65亿美元。监管平台上1-9月完成备

案商户133家,备案外贸服务企业14 家。完成智慧商城发展规划编制,“智慧商城”项目荣获国家级“双创”平台试点示范。打造快捷便利智能化的全域物流系统,加快建设服装城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审批通过《常熟国际贸易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打造智慧物流。 2.大数据产业。市城市经济发展公司成立,负责大数据产业园,金融产业园的招商与运营。大数据产业园展示中心展馆建成投用,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产业园内新签订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总数达29家,产业园江南大厦已出租面积约为8950平方米,出租率约为40.7%。当前,中图地理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易华录数据湖示范项目工程、中科软常熟大数据服务平台等6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另有潜在项目12家。召开专门协调会,研究数字经济产业新城项目相关事宜;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易华录等大数据项目三个。1-9月,全市大数据企业实现营收9.68亿元,同比增长144.5%;入库税收4994万元,同比增长115.1%。 3.金融服务。截止三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0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8.9亿元,增长8.4%,贷款余额258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1.51亿元,增长8.2%。金融产业园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已签订入驻企业2家,分别是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创业投资协会,产业园已入驻企业总数达16家,截至目前,产业园尚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在谈项目4家。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江南农商行等金融项目两个。上海石油交易平台项目

德国外交

德国经济大国地位恢复的原因以及德国外交政策 摘要:本文探讨了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与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外交政策的改变,重点阐述了德国价值外交的理念。 关键词:经济恢复外交政策价值外交 一、二战后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以及影响 二战后战败的德国不仅面临着因战争遭受的严重经济衰败局面,而且因美苏冷战而导致德国分裂为两个国家,致使统一的经济被割裂。但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在20世纪60年代初,经济发展再次超过英法。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呢?又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经济发展的原因 1、依托于其强大的科学技术。联邦德国科技基础雄厚,战后的德国政府鼓励科研部门与经济部门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使国家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企业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并得到了国家的经济援助和享受优惠的税收政策。 2、利用外国资本。战后初期的马歇尔计划增加了联邦德国的工业发展资金,扩大了就业,增加了税收,引进了新技术和新设备,加速了经济的发展。 3、国民经济的非军事化。战后德国人不能在国际上扮演重要角色,他们把全部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来并在很短时间里在经济上打败了当年的战胜国。 4、法德矛盾的缓和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德两国的发展走出了冤冤相报的怪圈,并走上了“欧洲自主”的发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国、联邦德国(西德)为代表欧洲六国正式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至此引发法德百年冲突的两国边境的煤钢资源将被置于两国共同参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它结束了两国争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根本的纠正。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日益走向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重要力量,推动了法德关系的改善和德国经济的发展。 5、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6、进行社会政治改革。战后,德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建立民主化的国家,给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并推行较为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极端贫困和社会动荡,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形势。

探析数字经济的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

探析数字经济的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经济属于新型经济形态,相比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其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先进的云网端已经成为最新的一类基础设施,而智能化技术使得各类生产工具得到了全面优化。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数据也已成为社会当中一类重要的生产资料,经济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有关部门应抓住该关键时期,确保社会整体经济得以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2 数字经济的主要特征 2.1 愈发模糊的需求与供给界限 在传统的市场经济当中,需求侧与供给侧呈现互相分离的状态。在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早期阶段,极度缺乏多种物质,因此,民众日常需求能否得以满足,主要是由供给侧产品类型、数量等所决定。纵使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某一阶段,物质稀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并且全面根据消费者实际需要对各类产品进行生产,也很难实现效率与技术的进一步突破,而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独立关系也没有发生彻底改变。但是在数字经济时代,日益成熟的数字技术可以促使需求侧与供给侧最终得到全面融合发展。 2.2 数据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劳动与土地是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生产要素,技术与资本属于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主要生产要素,而数据则是数字经济发展阶段的重要生产要素。对于未来国家和各大企业而言,其在全新市场经济中展开竞争的关键资产便是数据。在傳统农业以及工业经济环境下,各自主要生产要素会时常受到物质极度缺乏的影响和约束。但是生产要素如果是数据,则会实现一旦存在人类活动,便会生成数不尽的数据,而愈发成熟的数字化技术还具备共享以及复制等功能,这能够使生产要素稀缺性约束被彻底打破,全面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2.3 日益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

(发展战略)德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摘要]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德国经济疲软不振。究其原因是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德国重新统一给德国经济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产业结构老化和经济结构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僵化。未来今年,德国经济前景不甚乐观。 自1990年两德统一以来,在经历了1990-1991两年的经济繁荣后,德国经济从此疲软不振,增速缓慢。只是由于欧盟实行经济一体化和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世人的目光更多关注欧盟和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形势,作为15个成员国之一的德国不在像从前那么惹人注目。实际上,近10年来德国经济增长率仅为1.6%,是欧盟成员国中最低的,比其他成员国的平均水平低1个百分点,和被认为失去的十年的日本经济相比好不到哪里去。 德国经济不仅低迷,而且伴随经济的剧烈波动。自1990年统一到2001年,德国经历了四次经济衰退,经济周期仅为3年。1992/1993年德国统一后利率急升、马克升值以及欧洲汇率机制崩溃导致西欧经济深度衰退,其中德国经济连续5个季度出现负增长;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引发德国1995/1996年经济小幅衰退;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下半年德国出现轻微衰退;1999/2000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美国经济衰退引发的2001年下半年经济严重衰退。而在同一时间内,美国只经历2001年的一次衰退,欧盟其他国家一般只经历1992/1993年和2001年两次衰退。德国何以如此? 一、德国统一的后遗症是德国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 十多年来德国经济一直背负着欧洲其它国家不曾有的沉重包袱即两德统一。德国统一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和一个低生产率、高度计划、经济落后的地区的合并。为保证统一过程中政治平等和社会稳定,防止东德居民大规模移民西德,德国决定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按平价兑换、向东德大规模实行转移支付用于东德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西德的社会保障体系引入东德、实行政治经济转轨等。但统一的过程产生了三大问题影响了德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1.建筑业持续负增长 德国统一初期,由于大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东德的基础设施、商用和民用住房建设迅速增长,拉动了东德地区的经济增长并使东德地区的增长率高于西德。如此同时,在西德,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移民的增加刺激了住宅业的发展,建筑业也出现了较快增长。但自90年代中期以来,德国的建筑业出现停滞。一方面,东德的经济重建工作基本完成,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减少,东德地区的建筑业随之出现萎缩。另一方面,90年代后,西德移民潮基本停滞,住宅需求下降;同时,受欧盟《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各成员国财政预算占GDP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政府减少了对低成本住房建设的补贴,公共投资减少,西德地区建筑业萎靡不振。 德国建筑业从1996年起已连续6年负增长,预计2002年仍将继续下降。可以说,该部门在经历了两德统一之后的短期繁荣后,进入自动调整过剩供给能力的时期,这可能是一个中长期的整合过程,目前这种调整仍未结束。根据欧盟委员会的估计,1996年以来,建筑业的萎缩使德国经济每年减慢0.3个百分点。 2.为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和降低债务水平导致税率上升

最新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论文关键词】经济发展问题改进措施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行势,面对国内经济改革的发展与稳定的艰巨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胡主席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1 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首先使是在经济的发展中如何注意对环境的保护。由于粗放型的增长使我们付出了过大的环境代价。某些地区的企业为了满足致富的需要,大量的排污,使空气和水质发生严重的污染。据媒体报道:地处江南地区的生命资源太湖遭到了严重的污染。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的发源地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由于中国是燃煤大国,传统的燃煤技术使得大量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废气排放到空气中,空气和水质的污染将使人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以牺牲环境和人民健康为代价而换来的高速发展的GDP是不受欢迎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与民生有关的问题是居高不下的房价。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应该使大多数人能够买的起住房,能够安居乐业;但是事实却相反,2007年以来,全国特别是大中城市,房价飙升,居民的收入积累赶不上房价的上涨幅度,只好放弃买房。有的居民采取贷款购房的办法,但每月还款的负担很重,几十年的还款

计划使他们喘不过气来。与民生有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我国目前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号召下,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民的收入差距开始拉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下岗失业,居民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收入差距很大,因此也引起了一部分人对一部分人的不信任,产生了“仇富” 心理。在众多媒体报道的案例说明,在大城市的边缘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犯罪案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胡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说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农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城市建设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所以农村中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在“知识改变命运”的号召下,农村中成长的下一代,也千方百计地离开农村,长此下去,发展农业的人力资源将严重缺乏。在房地产“暴利”的驱动之下,有些地区把粮田变成商品房的开放地,因此我国耕地面积在逐年缩小。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2 今后的改进措施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发展及对策

“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及对策(范 文) 2020年初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我国的三次产业带来了巨大且深远的影响,据统计,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GDP 增速下降了6.8%,预计全年同比增速下降5.8%。疫情虽然给我国的农业、制造业、旅游业等传统产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但是却使数字经济得到了强有力的发展,办公、教育等一系列传统产业以云端、线上等数字经济运作方式出现,并刺激着我国5G、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发展。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这为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目前,我国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即将进入“后疫情时代”,我们要重新审视后疫情时代下的数字经济,引导数字经济的良性发展,找准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后疫情时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趋势 (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将数字经济定义为,以知识和信息的数字化为主要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发展平台,以有效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为目的来提升效率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近年来,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迅速,占

据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xx 咨询中心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已超过31.3万亿元,占2018年GDP总比重的34.8%,数字经济已成为当前产业发展增量引擎。2008—2018年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持续增长,表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广度与深度在逐步加深。2020年的新冠疫情为数字经济提供了迅速发展的平台。数字经济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其表现不乏以下几点:一是疫情防控期间,以电商平台、本地配送等为代表的无接触式经济成为新风向。二是数字文娱平台在疫情期间得到井喷式增长,特别是直播平台以及原本就较为流行的以淘宝、京东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三是受疫情影响,办公、教育等传统产业结合了数字经济,催生出了在线办公、在线教育等新兴形式。这些迅速催生且发展猛烈的行业为接下来的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走向 据统计,2020年新春复工期间,我国共计超过4亿用户在使用远程办公系统。鉴于近10年来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占GDP总比重的不断增加,以及疫情防控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有利推动,我们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规模预计会不断增大,这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此次疫情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各个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利契机,未来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

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镇(老城区)县城搬迁后,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农民增收难,社区低收入群众人口比重大,城镇居民贫困突出、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和驾驭市场能力水平不高,镇情研究不够,搞活城镇经济开发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不高,运行机制不顺,管理不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和机关干部作风不实,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认真研究确实加以解决。 关健词:**镇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镇位于**县中部偏西北,是原**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坐落在海拔1940米的佛殿山上。**镇有国土面积20.97平方公里,全镇下辖一个村民委员会,一个办事处,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4860人,其中农业人口1315人。长年以来,**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届镇党委、政府和全镇各族人民的努力,整个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各方面的建设有了新的起色,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低标准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但是,在整个经济建设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笔者多年在**工作,在对全镇经济发展加以研究的基础上,对**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谈几点看法。

一、**镇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XX年,全镇经济社会稳步推进,全年实现了生产总值1152万元,比上年980万元增长18%,其中:工农总产值620.5万元,比上年的528.6万元增长17%,工业总产值165万元,比上年的140万元增18%,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1.6万元,比上年的26.3万元下降17.9%;财政支出106.9万元,比上年的93.8万元增长13.9%,边贸进出口总额1473.2万元,其中:进口1092.2万元,出口381.2万元,占全县边贸进出口总额的84.4%,粮食播种面积1310亩,比上年的1192亩增长10%,粮食总产量19万公斤,比上年的21万公斤下降12%,农村经济总收入182万元,比上年的167万元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729万元,农民人均有粮183公斤,比上年的211公斤下降13%。 农业是**镇发展中的支柱产业,现有耕地面积1877亩,其中水田594亩,旱地1113亩,水浇地170亩。森林面积1.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5.1%。 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镇群众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之一。**镇能抓住畜牧扶贫的历史机遇,以发展生猪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禽和水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