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中药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很多临床治疗中都应用到了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本文探讨的主要观点是我国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的思路。

标签: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的控制与运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学科。目前,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研究中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理论上以及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1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1建立了中药药剂学的创新平台。创新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的科学精神,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中也需要创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国家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实验室,并且发展前景相当的乐观。

1.2构建了中药特性的新技术体系,根据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以及成分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中药特性的新的释药技术,例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经皮给药技术等。把这种复方制剂的中药运用在临床上的现象很多,而且临床效果不错。

1.3中药制剂成型的关键技术,与传统的中药制成剂的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制成剂的水平大有提高,像中药注射剂、经皮和黏膜给药制剂等都是现代中药制成剂中的关键技术。中药成分本身就比较复杂,再制作成药剂的难度就更加困难,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生产的控制技术,包括对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和在线监测的控制技术,对这些技术都要加大使用力度,提高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提高中药制剂的产品质量和效果。

1.4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针对临床上的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已经重点开展在临床上效果不错的技术生产;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疗效高、药效好的中药制剂[1]。

2 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成就

2.1中药药剂学的新理论首先是对中药粒子的设计研究成果。中药粒子的设计理念是”药辅合一”,是对特定工艺设计相关技术的总称。目前,在临床主要运用的是采用粒子的设计,制成了口腔溃疡散,这种药物与普通的制成剂相比,颜色更加的均匀,酸味降低,粒子表面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减少了冰片的味道;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中药新剂型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 阅有关资料,对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本文就我国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现代化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结论:中药通过充分发挥其药物制剂的特点,改进制剂剂型及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中药制药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中药新剂型;缓释制剂;研究进展 中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生产应用的中药,为人类的健康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中药在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方面显示出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其所产生的特有疗效与作用,受到国内外医药学界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研究针对临床中药最常用制剂类型,并结合在中药剂型改进方面的一些经验,简述现代药剂学中的新剂型和新技术在中药新剂型开发中的应用,以期对中药新剂型的开发提供参考。、 1经皮给药制剂 1.1巴布剂:载药量大、透皮效果好、药量成分可控、透气性好、对皮肤无刺激。巴布剂广泛应用于内外科疾病,具有良好开发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研究表明,一些活血化瘀和芳香开窍类中药,如当归、乳香、没药、丹参、红花、川芎、血竭、冰片等,都能提高皮肤细胞的通透性,刺激皮肤腺体开口增大,改善微循环及机体血流动力学朱鲲鹏等将辣椒碱和蟾酥制成复方辣椒碱巴布剂,以粘着力等指标考察优选了巴布剂的处方[1]。优选巴布剂的最优配比组成为胶粘剂:赋形剂:填充剂:软化剂:保湿剂=8:8:4:3:5。该制剂应用方便,刺激性较小。 1.2气雾剂:具有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外用可避免对创面的刺激性,吸入时则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用于心绞痛、哮喘等中、急症如复方丹参气雾剂对心绞痛速效作用显著,总有效率94.12%(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3.461±1.352)min。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min内起效5min内止痛,其药效止痛作用与硝酸甘油相似[2] 1.3微乳:能同时改变皮肤角质层脂性和极性,并促进药物渗透和吸收,有很强的促吸收。辣椒碱乳中辣椒碱的累积经皮渗透量远远高于辣椒碱乳膏和辣椒碱水凝胶。蛇床子素微乳中蛇床子素的稳态渗透为蛇床子饱和溶液的25.5倍,说明微乳对蛇床子有很强的促透能力。 2滴丸 滴丸是在中药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传统丸剂所没有的多种特点。与传统的片剂相比,滴丸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胃肠刺激作用小、服用方便等优点,且对其主要成分的研究与质量控制已达分子水平。由于滴丸是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小的晶粒存在,故可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舌下含服经舌粘膜迅速吸收进入血循环,因而起效快。复方丹参滴丸中由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纳米技术研究进展 中药学:张生杰 104753091411 摘要: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100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具有增加药物对血脑屏障或生物膜的穿透性等特点。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中药的定义、特点,同时介绍了纳米中药制剂技术方面的进展。指出了纳米中药制剂存在的问题,并作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技术;中药制剂;中药现代化 1.前言 纳米即十亿分之一米,相当于10个氢原子排成直线的长度。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在纳米尺度下对物质进行制备、研究和工业化,以及利用纳米尺度物质进行交叉研究和工业化的一门综合性的技术体。纳米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可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电子学、生物学、医药学、显微学等多个领域,并起着重要的作用。1998年,徐辉碧教授等[2]率先提出了“纳米中药”的概念,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纳米中药是指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粒径小于lOOnm的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原药及其复方制剂。因纳米材料和纳米产品在性质上的奇特性和优越性,将增加药物吸收度,建立新的药物控释系统,改善药物的输送,替代病毒载体,催化药物化学反应和辅助设计药物等研究引入了微型、微观领域,为寻找和开发医药材料、合成理想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证。运用纳米技术的药物克服了传统药 物许多缺陷以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领域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来自于中药中的活性成分,这些化学成分可能是某单一化合物(即有效成份),也有可能是所提取的某一有效部位或有效部位群,有些中药甚至以全药入药。对于从中药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份如紫杉醇、喜树碱等而言,其纳米化制备类似于合成药,因而其研究在技术上相对较易实现。纳米载药系统在这方面的应用已有一些报道,目前这类药物已有多种制剂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可以大量获得单一有效成份的中药并不多,这就意味着纳米载药系统在这一层次上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中药有效部位为主要活性成份的制剂占有相当比例,这一方面体现了中药多成份、多靶点的特点,同时具有原料较有效成份容易获得,成本相对低廉的特点。因此,以有效部位作为纳米载药系统在中药研究中的切入点无疑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对于中药有效部位,由于其组成的多样性其纳米化制备是较复杂的,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利用其结构或性质相近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辅料和工艺,使其多组分同时实现纳米化,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对于中药(植物、动物和矿物)的全药,由于组成复杂且性质差异较大,实现纳米化的方法除超细粉碎以外有待进一步开发。总之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制剂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是很好的。 2.纳米中药的制备 2.1超细粉碎 粉碎是中药材加工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粉碎机械不断涌现,粉碎所能达到的粒度越来越小,使中药粉末的粒度由细粉的尺度10μm-1000μm进入到超细粉的尺度0.1μm-10μm。经过超细粉碎的中药材,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由于表面积增大而导致的药物吸收增加,相应地生物利用度得到提高,服用剂量减小,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但是,超细粉碎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中药材的超细粉碎虽然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是现代中药研究的重要领域。目前,中药市场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较好,很多临床治疗中都应用到了中药药剂学的理论。本文探讨的主要观点是我国中药药剂学的研究进展以及发展的思路。 标签: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思路;探讨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主要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的控制与运用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技术学科。目前,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研究中在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包括理论上以及技术上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亟需解决。 1 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中药药剂学的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1建立了中药药剂学的创新平台。创新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的科学精神,在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中也需要创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一批以国家工程为中心的重点实验室,并且发展前景相当的乐观。 1.2构建了中药特性的新技术体系,根据中药复方的作用特点以及成分的复杂性,构建了基于中药特性的新的释药技术,例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中药多组分缓释制剂技术,经皮给药技术等。把这种复方制剂的中药运用在临床上的现象很多,而且临床效果不错。 1.3中药制剂成型的关键技术,与传统的中药制成剂的技术相比,现代中药制成剂的水平大有提高,像中药注射剂、经皮和黏膜给药制剂等都是现代中药制成剂中的关键技术。中药成分本身就比较复杂,再制作成药剂的难度就更加困难,在生产的过程中要加大对生产的控制技术,包括对中药生产过程自动化的控制和在线监测的控制技术,对这些技术都要加大使用力度,提高制药工程的技术水平,提高中药制剂的产品质量和效果。 1.4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中成药的二次开发,针对临床上的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已经重点开展在临床上效果不错的技术生产;加强现代中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一批疗效高、药效好的中药制剂[1]。 2 中药药剂学的学科发展成就 2.1中药药剂学的新理论首先是对中药粒子的设计研究成果。中药粒子的设计理念是”药辅合一”,是对特定工艺设计相关技术的总称。目前,在临床主要运用的是采用粒子的设计,制成了口腔溃疡散,这种药物与普通的制成剂相比,颜色更加的均匀,酸味降低,粒子表面的设计更加的人性化,减少了冰片的味道;

中药软胶囊的研究进展

中药软胶囊的研究进展 摘要:针对中药软胶囊的特点、制法、组成以及制剂常见问题加以综述,说明了中药软胶囊的优点、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药软胶囊;明胶;崩解迟缓 软胶囊是指将油状药物、药物溶液或药物混悬液、糊状物甚至药物粉末定量压注并包封于弹性软质胶膜中而制成的固体制剂。目前,软胶囊制剂在国外发展很快,在发达国家已有广阔的市场。我国软胶囊研制起步较晚,随着先进设备的引进和研制,软胶囊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产范围亦从单纯西药制剂向中成药制剂发展,目前已研制开发出多个中药软胶囊品种,如月见草油软胶囊、藿香正气软胶囊、六味地黄软胶囊、复方丹参软胶囊和麻仁软胶囊等。现将中药软胶囊的发展状况综述如下。 1 适宜制成中药软胶囊剂的药物 1.1 黏稠性强的中药浸膏 中药制剂多为浸膏制剂,中药浸膏与空气接触时容易吸湿,受热易软化。此类药物若制成固体制剂如硬胶囊,需要加入较多填充剂,在贮存过程中,常出现内容物黏结现象,若制成软胶囊,可得到改进。如清感软胶囊[1]系将14味中药提取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50℃热测)的稠膏,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植物油及所得挥发油,混匀,制成软胶囊。 1.2 油性药物与低熔点药物 这类药物在常温下是液体或半固体,加工时常采用吸收、固化等技术处理。软胶囊剂是将油性药物与低熔点药物用脂溶性溶剂溶解或制成乳浊液进行填充,省去了吸收辅料,使制剂剂型体积缩小,同时避免了药物渗出等问题,且能提高生物利用度,故对于这类药物,软胶囊剂是最合适的剂型[2]。 1.3 具有挥发性成分或不良气味的中药 中药制剂在制备和贮藏中,挥发性成分容易挥发损失且具有特殊气味,将其制成软胶囊剂,密封在胶囊壳内,由于密封严密,不易挥发损失,有效地提高了药品的质量。如藿香正气软胶囊、十滴水软胶囊等[3]。 1.4 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 某些中药制成常规制剂时生物利用度差,若将其制成软胶囊,可获得良好的生物利用度。李庭富[4]通过实验证明银杏叶软胶囊剂型易吸收、生物利用度

浅谈中药药剂学论文

浅谈中药药剂学论文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下面是关于中药药剂学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中医中药技术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其不再停留于原始用药方法(汤剂、膏药、丸剂等),也推出了片剂、胶囊、缓释剂、颗粒剂等多种现代药品。同时,中药药剂学的发展也在逐渐加快,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加入西医技术,不断完善我国的中医中药疗法的效果,同时提高中药有效成分的利用率,使得中药产品能够适应现代患者的需求。本文即是对中药制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和中药药剂学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国内外中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简要论述,探讨了未来我国中药领域的发展前景,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制药;现代化;中药药剂学;发展 中药是我国中医的主要代表,其根据制作工艺分为药材和中成药两种,其最早的起源时间已不可考,根据典籍中记载是由神农氏传下,神农氏尝百草了解每一种中药的药性,并将其传给了华夏子民。中药分为几大类型,主要包括植物类、动物类、昆虫类、介壳类以及矿物类等,其中大部分中药产自我国,少部分产自国外(例如高丽参、西洋参等),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的智慧结晶[1]。 一、我国中药制药现代化和中药制剂学发展 我国的中药制药现代化是从1996年开始实施的,经过了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医疗界的支柱产业之一。提出这方面发展理念的主要原因在于现

代医学中大部分研究的均为西方医疗技术,而我国的中医技术没有得到有效发展。因此,相关专家就提出了利用西方优势技术完善中医中药理念的提案,借助于传统中药的相关优势,利用现代化技术的完善,提高生产、种植、饲养以及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满足现代患者对于中医中药的需求。对于中药现代化的理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分别是中药基础理论研究现代化和中药制药现代化。而其中的中药制药现代化主要就是生产工艺的现代化和药材种植、养殖的现代化。虽然中药药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其生长的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环境污染情况的逐渐严重,我国中药药材的生产和养殖业的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中药药剂学的现代化发展主要依赖于现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传统的中医理念中,对于中药的基础研究仅停留在中药的表面药效上,无法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进行深入研究。而现代化的药剂学研究中,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对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和了解,这样就能够了解中药材的主要药效和副作用,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了解其中的有效成分构成,还能够使中药制药现代化的发展更进一步,有效提纯和萃取中药材中的精华,增加药材的使用效率。另外,对于有效成分的了解还能够使生产工艺得到有效提高,增加中成药的种类,降低中成药中的毒性副作用物质的含量,提高患者对于有效成分的吸收率,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2]。 二、国外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一)德国中药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在德国,其也有着较为悠久的植物类药物使用历史,在德国的生物学药品种类中有超过40%的植物类药物,有超过70%的德国人在使用植物类药物。同时德国人在大部分感冒、消化不良等常见疾病中使用植物药物,随着中医中药的传入,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学院医药学系刘丽宁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中药药剂学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核心专业课。本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理念: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注重理实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做到: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中药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模块整合,主要有四大模块:基本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 块、拓展知识模块、技能训练模块。各模块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独立。每一模块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 与技能培养的主线。 二、课程总标准 表1:课程总标准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_0

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思路探讨 我国中药药剂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些年来对于中药药剂学的研究也成为了整个中药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本文就是从药剂学的现今的发展进行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探析其研究进展中的主要成果,最后则是对药剂学未来的发展给与了一定的展望,以期为后续关于中药学以及中药药剂学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依据。 标签:中药;药剂学;研究进展;发展 通常来讲在中医研究领域中药剂学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同时也是整个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对于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先进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在传统的药剂学的基础上通过对其中配置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等方面进行发展进而使药剂学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进而在现代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而药剂学的发展同时也有效的带动了整个中药学的良好发展,可以说药剂学功不可没。 1初探药剂学现今发展状况 1.1藥剂学创新体系规模建设从药剂学的现今发展来看首先其建立了创新体系,国家也对药剂学的建设创新体系给与较高的关注以及投入,同时还建立了相关的药剂学中心以及技术创新中心,可以说这些创新体系基本上都是国家的重点建设,具体来讲国家对于药剂学的研究以及创新的发展给与了较大的支持,批准建设了6个研究中心以及10个药剂实验室同时还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43个相关药剂研究室,而这些重点研究中心以及重点研究实验室则是主要围绕了中药药剂成分研制以及药剂生产和质量提高等方面。 1.2药剂学技术体系的构建在关于药剂学的技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主要是依据了中药复方的成分以及作用来实际建设的,通产来讲中药复方在其成分上是非常复杂的同时在其作用上针对不同的病症其作用也不尽相同,因而建立在这种基础上技术体系更加适应现代社会中药学的发展。具体来讲在技术上进行了新型的药品特性研发,同时还在传统的药剂研制中加入了”多组缓释”、”纳米固化”以及”靶向经皮给药”等技术,可以说这些新型的技术使得我国的药剂学技术体系得以初步构建成功。 1.3药剂学成型制剂技术的控制可以说对于中药学的发展来讲将其中的传统制剂结合现代化的技术进行一定的转变和质量上的提升,是现今中药学以及药剂学的重要发展目标,在对于成型制剂技术的控制上主要是体现在对于中药注射剂的控制方面,以及对于经皮给药注射方面的控制等等。同时对于这些成型制剂技术给与有效的控制也是现今进行药剂生产的关键环节。 1.4药剂学中对成药进行二次研制在药剂学中对于成药进行二次研制主要是针对于现今我国的一些重大疾病来讲的,利用中医药的相关治疗优势对这些重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剂学》课程标准 学院医药学系刘丽宁 一、前言 (一)课程定位 中药药剂学是高职中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核心专业课。本课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理念: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以“淡化理论强化技能”为出发点,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构建“岗位人、职业人、社会人”需要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为准则,加强与医药行业企业进行合作,聘请行业技术骨干进校讲学。注重理实相结合,力求教、学、做一体化。在教学中充分体现职业型、实践性、开放性。 2.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应以“体现高职特色,强化技能操作”为要务。做到:掌握中药常用剂型的概念、特点、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等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中药调剂学的理论与方法,掌握现代中药药剂学的有关理论与技术;熟悉中药药剂新技术、新辅料、新工艺、新剂型,专用设备的基本构造与使用方法及保养方法等内容;了解国外制药学的发展。

教学内容模块整合,主要有四大模块:基本知识模块、技能知识模 块、拓展知识模块、技能训练模块。各模块之间环环相扣,互为基础,又相互独立。每一模块中包含多个教学情景,每一教学情景又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 本课程以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实验室产品制作(教、学、做)、观看实际生产过程录像片;同时加大了企业现场观摩教学(理实一体)、生产车间参观(见习);毕业顶岗实习等多元化的模式与手段等。增强本课程的企业行业的参与度,聘请医药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岗位熟练工等讲解实践性强的环节。充分体现本课程的职业特色与技能 培养的主线。 二、课程总标准 表1:课程总标准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概括了颗粒剂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并查阅文献,对中药颗粒剂在生产与临床应用上所面临的问题,并对今年来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一个系统的总结。中药颗粒剂的研究进展同样包括生产与应用两个方面,其中,对中药颗粒剂的生产目前研究得较为全面,已逐渐形成生产体系,但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而对中药颗粒剂功能应用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但中药颗粒剂在中医药行业所具有的优势不容忽视,它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再不远的将来,相信中药颗粒剂的应用将会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并有可能带动中医药的发展。 关键词:中药颗粒剂;发展;研究概况;生产;临床应用 前言: 中医药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对中药的应用,更是自成体系,且中药资源丰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行业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始出现许多中药的新剂型,例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等。颗粒剂较中药汤剂而言,服用更加方便,于是中药颗粒剂发展迅速。尤其在近几年,中医药行业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的颗粒剂,如免煎颗粒剂、配方颗粒剂、单方颗粒剂等等。为了更好地去发展与应用中药颗粒剂,本文主要对中药颗粒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为中药制剂的创新打下基础。 1.中药颗粒剂的简介 1.1中药颗粒剂的产生 中药颗粒剂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曾被成为“冲剂”,被《中国药典》1977年版正式收载[1],95年药典第一部在颗粒剂中将单剂量颗粒压制成块状称为块状冲剂,并以“颗粒剂”取代了“冲剂”,或者将二者并列,如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中成药标准》就是将二者并列收载的[2]。而80年代末期出现的无糖冲剂,与现在的颗粒剂较为接近。颗粒剂属于冲剂[3]。 1.2中药颗粒剂的特点 中药颗粒剂是在汤剂和散剂(也有说法说是糖浆剂[4])基础上产生的[1],它是由药材提取物或部分药材细粉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制成的干颗粒状剂型。因此,颗粒剂同时具有汤剂与散剂的优点,然而由于其发展还不够完善成熟。 优点: 1.2.1与汤剂相比,颗粒剂继承了汤剂起效迅速的特点,同时克服了汤剂体积大、 服用口感差且不方便、包装生产过程繁琐、储藏困难、运输成本高风险大的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进展 上世纪末,Paul Ehrih首次提出了“魔弹”的想法:“如果要使合成药物发挥疗效,首先必须找到对某一器官有亲和性的载体,才能将活性基团载到特定的器官去”。今天,已可从多种途径来实现Ehrih的梦想,这就是靶向制剂给药。靶向制剂最初指狭义的抗癌制剂,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领域不断阔新,给药途径、靶向的专一性及特效性方面均有突破性的进展 1靶向制剂的定义 靶向制剂亦称靶向给药系统(TDDS),是一种新的制剂技术和工艺,属于第二代控制释放产品,是DDS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制剂能将药品运送到靶器官或靶细胞,而正常部位几乎不受药物的影响 2靶向制剂的特点 靶向制剂与普通制剂和缓控释制剂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提高药物对靶组织的指向性,药物集中于靶区;减少用药剂量;提高疗效t降低药物对于正常细胞的毒性。靶向制剂的释药特点:靶向制剂经给药途径进入体内后,大多数迅速到达靶区.在到达靶区前尽可能少的释放药物,到达靶区后迅速释放药物,以达到有效药物浓度。同时,其释放药物尽可能平衡而持久。 3中药靶向制剂的研究 中药靶向制剂是一类将中药经提取分离,得到有效部位或单体,采用不同的载体制成的制剂,能直接定位于靶区(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使靶区药物浓度高于其它正常组织,从而提供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以这种方法制成的制剂称为中药靶向制剂。近年来,中药靶向制剂在脂质体、微球、纳米粒、药质体、磁性药物制剂、靶向给药乳剂、前药、单克隆抗体等研究方面都有比较人的进展。 3.1 脂质体:脂质体是一层或多层脂质双分子膜以同心圆的形式包封而成的微形球状体。脂质体在体内通过内吞作用被网状内皮系统作为异物吞噬,或通过细胞融合作用进入靶细胞,进入溶酶体后裂解释放出药物。脂质体可以作为抗癌、抗寄生虫和原虫药物的载体,同时具有控释、提高疗效和增加药物稳定性等优点。根据其结构不同可分为:(1)单室脂质体,粒径不大于25um;(2)多室脂质体,粒径不大干5um;(3) 多相脂质体,粒径为0.25-2um; (4)修饰脂质体,粒径为5—0.25 u m。大多数脂质体的粒径为0.13土0.06um。 3.2药质体药质体:是一种新型给药系统,一般粒径范围在10-100nm的药质体制备方法与固体脂质纳米粒大体相似。但药质体又不同于其它微粒制剂,制剂中的药物既为活性成分又充当药物载体,因而具有独特的优点,能避免传统的各种药物载体存在药物从载体中渗漏或骨架没有足够稳定性的缺陷。 3.3中药微球微球:是指药物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载体中而形成的微粒分散系统。与中药传统制剂相比,微球制剂具有能及时释放药物、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或靶器官浓度,给药途径多样化,疗效持久、安全等优点。 3.4纳米粒:是直径在10-500rim 之间的固状胶态粒子,活性成分(药物、基因等)通过溶解、包裹作用位于粒子内部,或通过吸附、耦合作用位于粒子表面。固体脂质钠米粒是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毫微粒类给药系统,以固态的天然或合成的类脂为载体,将约物包裹于类脂核中,制成粒径约为50-100nm的固体胶粒给药体系。纳米粒目前的多采用可降解的共聚物作为制备材料,用PEG、聚乙烯醇(PV A)、聚维酮、肝素、人血白蛋白、唾液酸.神经节酯等进行修饰,使其达到延长循环目的。 3.5纳米制剂的临床应用:纳米制剂作为药物载体,优点很多:可缓释药物而延长作用时间,具有靶向输送功能,大大增强药物疗效而减少用量,减轻不良反麻,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中药制剂防潮技术在中药现代化中的研究进展

中药制剂防潮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 通过查阅近年来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中药的提取技术、辅料的选用及薄膜包衣对中药制剂吸湿性的影响,综述近年来中药制剂防潮的策略,为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关键词】中药制剂;防潮;辅料;制备工艺 中药制剂是将药材进行提取,得到浸膏或干燥后的粉末中间体与适宜的辅料混匀制成的干燥固体制剂,具有易溶解、易吸收、服用及携带方便、生物利用度高等特点。由于其成份复杂,制备工艺差别较大,一般有较强的引湿性,造成制剂生产成型方面的困难,并且由于影响质量稳定,对其整个制备过程要求较高。中药较容易吸湿引湿的成份有粘液质、树脂、树胶、鞣质、糖类、苷类、生物碱等[1],水分对其影响很大,吸湿首先会引起中药颗粒剂的潮解、结块、流动性降低等,同时,吸湿后的颗粒更容易氧化、水解及霉变,产生外观变化、组分间配伍变化甚至有效成分的降低[2],故其吸湿性影响到颗粒本身的外观、成型、稳定性、安全性、有效性等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常常会严重影响到制剂的质量及疗效的稳定性,可见探讨中药颗粒剂的有效防潮方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当前,关于中药颗粒剂防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优选吸湿性小的辅料及配比,选用合适的制剂工艺,采用合理的包衣技术,选用合适的干燥技术,采用方潮包装,选择合适的贮存方式等,而本文主要从前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 吸湿机制 物料在生产或贮存过程中或多或少会从空气中吸收一定量的水分,这种性质即吸湿性。亲水性成分的吸湿速度公式为: 上式中,W为吸收水分的固体制剂重量;t为时间;dW /dt 为吸湿速度;K为吸湿速度常数;A为固体制剂表面积;P为大气中水蒸气压;PA 为制剂中亲水性成分吸水所形成的饱 和溶液的蒸气压[ 3]。若PA >P则发生吸湿,若 PA <P则发生干燥失水K ,P=PA 则达 吸湿平衡,吸湿度为零,此时P所对应的大气相对湿度,称为该固体制剂的临界相对湿度 (critical relative hu midity ,CRH )。CRH 值越小,越易吸湿[4]。中药物料的吸湿过程[5 ]主要分为三步骤,首先是浸膏粉通过表面或毛细管吸收水分,然后浸膏粉中易溶性成分溶出形成水合物,当吸收的水分足够多时粉体表面发生溶解,粉体间形成液体桥从而导致黏连。 中药物料吸湿的可能性机制包括:(1)药物中存在能与水分子中极性羟基形成氢键的极性 基团,尤其是其中的活性羟基[6];(2)水分子与中药浸膏粉体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相互 吸引,水分子吸附在中药浸膏粉体表面;(3)通过毛细管吸附作用,水分吸附和储存于粉体的孔隙中;(4)由于中药浸膏粉中化学物质通常为无定型态,极易吸湿形成水合物,吸收水分后由无水晶型转变为水合晶型。 2 优选适宜的辅料及配比 辅料是中药制剂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哪种辅料及辅料用量的多少关乎制剂的稳定性。Elder 提出的经典吸湿假说,即水溶性药物混合物的临界相对湿度(CRH )等于各成分CHR 的 乘积,而与各成分的量无关[7]。 因此,在中药提取物中加入不易吸湿的辅料可以有效降低 水分,如皂苷、强心苷等,不能采用分离纯化技术将其一概除去,此时我们首先考虑要从辅料着手。 )(P P KA dt dW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