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原文出处】方言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1

【原刊页号】75?80

【分类号】H1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05

【作者】王永炳

【作者简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正文】

古典戏剧作家为了剧情与演出时语境的需要,大量地运用了方言口语词,如“侬、家私、娇客、症候、放乖、撺掇、坑、和哄、打火、面皮、日头、巴臂”等等。

这些口语词汇固然增添了戏剧文学无限光彩,但也给阅读欣赏者带来困难。其间的原因不外是:有些方言口语词本无定字,随手拈一同音或音近的字以代替,这是常有的事。例如“巴臂”,就有“把臂、把背、巴鼻、靶鼻、芭壁、巴避” 等写法。再加上区域局限性与古今方言口语的差异,这种情况更增添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其次,过去正统文人认为戏剧语言太过鄙俗,不屑一顾,因此,能为戏剧语言作注释工作者为数极少。这样一来,戏剧语言有相当多的词语不经

见于字典辞书及典籍中,给后来有心于诠释有关词语语义、追溯语源、搜寻旁证的学者带来极大的困惑

从事研究、诠释元杂剧的方言口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工作,从元代就已经开始了。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就对“庞居士、婶妗、方头、三姑六婆”等方言俗语及“忽剌孩、答剌罕”等少数民族语词进行诠释工作。其后有徐渭、王骥德、凌濛初、阎遇五、金圣叹、毛西河等人对《西厢记》等做了注释工作。就以徐渭的《南词叙录》来说,这是最早一部关于南戏资料的著作。他早就赏识民间语言的妙用。他称赞《琵琶记》说:“句句是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同时他把南戏中常用的方言词义条举解释,共收53条。近

年来,随着人们普遍对古典戏剧价值认识的提高,相应的对戏剧语言的诠释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除了顾肇仓、吴晓铃、王季思、钱南扬、徐朔方等

人分别对《元人杂剧选》、《关汉卿戏曲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作注外,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诠释古典戏剧方言俗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书籍和论文。但是迄今为止,各戏剧注释专书及有关论著中对某些方言语词的注释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阅读古典剧作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方言口语词汇,按现有的注释可能欠妥或不当。特胪列并论析如下,以求方家指正。

01胡哨(忽哨)打哨子打胡哨

打唿哨《赵礼让肥》? 2:(强人喽罗打哨科,正末唱)飕飕

的几声胡哨。丨《闹钟馗》? 1:

我是鬼大王,平生会打胡哨。

《戏曲词语汇释》解释:撮口作声。此解不够清楚。实际上,“打胡哨”的方法

是将拇指和食指合并,放入口中,运用胸部呼出的气流使之发生唿哨声。近代小说中此语词亦常见,如《儒林外史》? 34: “那响马贼数十人,齐声打了一个忽哨,飞奔而来。”今人仍有此技艺。

02

《西厢记》? 3 ? 3:毕收拾《琵琶记》? 3:(贴白)你怎么不收拾了心下?I

罢了牵挂,收拾了忧愁。丨《宦门子弟错立身》? 4: 奴家今日身已不快,懒去勾栏里去。(虔)你爹爹收拾去了。丨《蓝采和》? 1: (净)俺先去勾栏里收拾去。(又正末云)兄弟,有看的人么?好好候也,上紧收拾。

《近代汉语词典》对《琵琶记》、《西厢记》两例中的“收拾”分别解为“收起,约束”与“解除”,这可说是“收拾” 一般义,是正确的。其实,这一般义亦见于王充《论衡?别通》:“萧何入秦,收拾文书。”也当“收敛”用,如《后汉书?光武帝记》:“建武二十二年诏……吏人死亡,或在坏垣毁屋之下,而家赢弱不能收拾者,其以见钱谷取墉,为寻求之。”但是,对《宦门子弟错立身》及《蓝采和》两例中的“收拾” 一词的意义,上述各戏剧辞书却付之阙如。这两例中的

“收拾”是古代戏剧的行话。古时神庙或勾栏舞台都有悬挂布幔的装置,剧团自带布幔流动作场,即于开演前先悬挂布置,称为“收拾”。

03 早起《救风尘》? 3:哦,早起杭州散了,赶到陕西,客火里吃酒,我不与了大姐一分饭来?I《马陵道》? 2:只待早起修了天书,我便早起杀了那厮;晚夕修了天书,我便晚夕杀了那厮。我务要将他剪草除根, 萌芽不发。

“早起”,《戏曲词语汇释》解作“从前”,《近代汉语词典》解为:“早先,先前”。二解均误。其实,“早起”便是“早晨”。四川安岳、乐至、中江、遂宁一带地方,有人把“早晨”说成“早起”。比如说:“昨日起”、“今早起”,就是指昨天早晨,

今天早晨。今闽南话也是如此说。同时,闽南人更把“早起”代“早饭”用,如“我有食早起”,即北京话的:我吃早饭了/我吃过早饭/我已经吃早饭了(视当时的语境而定)。此外,与此同义的语词有(以下括弧内的文字表示地区):早浪(苏州)、天光(温州、潮汕、海南)、早头(福州)、晨早(广州)、早朝

(佛冈、阳山)、朝早(连山、曲江、仁化)、早晨(乐昌)、朝头早(清远、英德、韶

关)等等。

剧文中的“早晨”(借当“早饭”)有时也与“晚

夕”(借当“晚饭”)相对应。例如《蝴蝶梦》? 3:哥哥

可怜见,

一个老的被人打死了,三个孩儿又在死牢内,老身吃了早晨,无了晚夕,前街后巷叫化了些残汤剩饭,与孩儿充饥,哥哥可怜见!在《马陵道》一剧里,“早起”也与“晚夕”相对应。从而可见,“早起”即“早晨”也。

04添力《琵琶记》? 26:为五娘行孝,交与他添力。

“添力”,《近代汉语词典》释为“送给劳苦者的慰问品。”此解不妥。《琵琶记》此出写赵五娘独力为公婆筑坟,感动玉帝,特派猿虎二将前往相助,所以“添力”即“相助”或“助力”,绝非“慰问品”。

05打秋风《牡丹亭》? 13:(生)坐吃三餐,不如走空一棍。

(净)怎生叫做一棍?(生)混名打秋风哩!(净)咳,你费工夫去撞府穿州,不如依本分登科及第。(生)你说打秋风不好,“茂陵刘郎秋风客”,到大来做了皇帝。

“打秋风”一词,为明代常用口语词。如冯梦龙《醒世通言》:“他自不会作家, 把个大家事耗尽了,却来这里打秋风。”戏剧辞书均无解。这个词语仍流行于现代一些方言中,如吴语今作“打抽丰”或“打秋丰”,是假借各种名义向人索取财物的意思。今云南昭通方言中以语言或小技能诈人财物也说“打秋风”。

06弟一第

《刘知远》? 1:在村弟一欺良善,没尊卑,不近道理孙大哥第

《杀狗记》? 34:阿哥,

一喜欢的是你,还是你先进去。

许多戏曲辞书对“弟一” “第一”均无解。“弟一”即“第一”,今客家话,以及成都、厦门、福州与海南等地方言都把“第一”当成“最”解。今香港粤语常说:“第一时间”,即最早时间之意。近年来,新加坡广播机构华语广播员报告新闻时也已用上“第一时间”的词语。07别卵《宦门子弟错立身》:妇人剜了别,舍人割了卵

“别”与“卵”,顾学颉、王学奇的《元曲释词》提及“妇人剜了别”,并说“别” 即“女阴”,是错别字。“卵”当指男阴,与“别”对举。其实,“别”并非错别字,而是禁忌字。人们为了回避女阴“”这个发音而读成“别”的。长沙地方

“”的本字是“鳖”字。长沙用“鳖”称女阴好比福建永春人用“龟”字,都取其形似。这里的“卵”用法也适用于长沙、南昌与黎川等处。详见李荣1994。

08 《蝴蝶梦》? 3:等我日(滉)你奶奶歪。

“”,女阴。一般注释家都避开不注。甚至在原文中用符号代替,如顾肇仓选注《虎头牌杂剧》? 3: “我入你老婆的x心。

尤有甚者,由王学奇主编的《元曲选校注》的《虎头牌杂剧》,索

性连“”也省去了,写作:“我入你老婆的心。”如此省略,大可不必。

09

邪魔外道《碧桃花》? 3 :不料孩儿染病在身,医药无效。老夫想来必有邪魔

外道迷着,不得痊可。丨《范张鸡黍》? 2:此事真假未辨,敢是甚么邪魔外道向你讨祭祀来么?丨《神奴儿》? 4:

你将金钱银纸快安排,邪魔外道当拦住,只把那屈死的冤魂放过来。

“邪魔外道”,《近代汉语词典》解之为“指妖魔鬼怪。亦比喻不正当的货色。”《汉语大词典》中有四解:①指旁门左道;②指不纯正的学说或文字;③妖精

鬼怪;④不好的途径或行为。这些解释全是引申义。实际上,此语出自佛教。

佛教以一切烦恼、疑惑、贪恋等妨碍修行者为“魔”;将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称为“外道”,故称妨害正道之言行作“邪魔外道”。《药师经》下:“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妄动,心不自正。”后引申多指妖孽或不正当门路和途径。

10可可可可的《生金阁》? 1

:[金盏儿]诗云:今日买卖十分苦,可可撞见大官府,一个钱儿赚不的,不如

关门学擂鼓。《生金阁》? 3:[牧羊关](白)不想失错了,可可打了相公背上。

《杀狗劝夫》? 4:怎么这尸首可可的在你后门。《破窑记》:抛彩球招婿聘妇, 可可的打着个贫子。

'可可”,即“恰恰”。山西稷山口语,云南昭通方言都管“恰恰”叫“可可”。但是,“可可”安置在句尾,意便不同,是“漫不

经心”的意思,即张相所说“言凡事不在意或一切含糊过去”。例如《射天香》? 2: (钱念科,白)“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事事可可。”

11兜答兜答逗搭《黄梁梦》? 4:路兜答,人寂寞,山势恶险峻嵯峨。《盆儿鬼》? 1:路途兜塔[搭],

客心寂寞,仓忙煞。《青山泪》? 4:今日个君王召也长安,避甚道路兜搭。《东堂老》? 1:[混江龙](白):我如今过去,便不敢提这卖房子,这老儿可有些逗搭,难说话。《符金锭》? 2:我做媒人兜答,一生好吃虾蟆,若还要我说亲,十家打脱九家。

“兜答”、“兜搭”,《中国民间方言词典》解为“勾搭”与“攀谈”,均不妥。此词有二解:㈠喻道路崎岖弯曲貌,如《黄粱梦》、《盆儿鬼》、《青山泪》中用例。㈡谓不率真,难缠,固执,乖僻,如《东堂老》、《符金锭》中用例。今云南昭通人有此口语。

12蔓菁《西厢记》? 2 ? 2:[满庭芳]茶饭已安排定,掏下陈仓米数升,炸下七八碗软蔓菁。

王季思1980说:“北曲[中吕官]有蔓菁菜一词,疑蔓菁盖谓菜。” “蔓菁菜”简称“蔓菁”,犹如今日称“

芥兰菜”为“芥兰” 一样。“蔓菁菜”,云南昭通人至今当作常蔬,色紫,小者如拳,大者如碗,味甘美,又名诸葛菜,俗传武侯入滇以此随军云云。有童谣歌曰:“圆蔓菁,扁玉头,好吃罗卜小屁股。”说明蔓菁菜越圆越鲜嫩可口。

13剌《后庭花》? 3:这的是谁人题下这首后庭花,须不是把你来胡遮剌,莫不我双眼昏花

“剌”,语尾助词,无义。“胡遮剌”即胡扯的意思。但《戏曲词语汇释》与《元剧俗语方言例释》都没有指出“剌”为语尾助词,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

“胡遮剌”是一个词。《琵琶记》? 30: “我为甚胡掩胡遮?”,这里无“剌”,可见

“剌”是语尾助词无疑。

14

抹搭《倩女离魂》? 2:[拙鲁速曲](魂旦唱)你若是似,贾谊困在长沙,我敢似孟光般显贤达。休想我半星儿意差,一分儿抹搭。

“抹搭”,《元剧俗语方言例释》解为“变心”,其他选本或释为“精神不贯注,怠慢”,或认为“疑是怠慢或变心说”,或解为“眼皮下垂而不合拢”,均似不甚妥。徐州话“抹搭”义本为“失手”,例如“手一抹搭,把碗打破了。”多指具体物品而言。对事则可引申为“忽略” “错失”

,如“真该死,这事又让我给抹搭过去了!”此解甚是。

15

舍人《墙头马上》? 3:自从跟了舍人,早又七年光景。丨《智勇定齐》?楔子: 报复去,道有三舍来了也。丨《刘弘嫁婢》? 4:老员外喜也,大舍得了婴童解

元也。丨《救风尘》? 1:自家郑州人氏,周同知的孩儿周舍是也。

“舍人”,本是官名,历代皆有设置,为近侍之职,如“起居舍人”,“中书舍人” 等。后官称贬值,宋元时代,遂以之称官家贵人之子弟,简称“舍”。古典戏剧

中多有此用例。但是,其中已有贬称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为“舍”,如《救风尘》中的周舍。此语词如今尚留存在有的方言里,如潮汕人多以“阿舍”称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的年轻人。

16生分生忿《蝴蝶梦》? 2:(正旦白)大哥、二哥、三哥,

我说则说,你则休生分了。丨《还牢末》? 1:若取回来,不生分他心?丨《对玉梳》? 1:别人家儿女孝顺,偏我家这等生分。丨《曲江池》? 2:常言道:娘

慈悲,女孝顺;你不仁,我生忿。丨《赵氏孤儿》? 3 :则为朝纲中独显赵盾,

不由我心中生忿。丨《老生儿》:但得一个生忿子,强似孝顺女。丨《谢金吾》:尽的忠不能尽孝,生忿子骨痛伤情。

“生分”,《汉书?地理志》二下:“康叔之风既歇,而纣之化犹存,故俗刚强, 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颜师古注:“生分,谓父母在

而昆弟不同财产。”可见“生分”一词在汉代便已存在。但是,颜氏注“生分”为“父母在而昆弟不同财产”,于文不顺,于义过窄。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生分,犹言生发也;又犹言忤逆也。分读去声,亦作生忿。”这个解释中的“生发”,有望文生义之嫌。“忤逆”的解释与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所解“不肖”的意义相近。如果是站在父母的立场来说,子女不顺从、不亲切便是“生分”或“生忿”,也便是“忤逆”、“不肖”,例如《敦煌歌词总编》卷三《普通联章?捣练子?孟姜女》:“辞父娘了,入妻房,莫将生分向耶娘。”此语词实指人们关系中一种不协调的行为表现。这种行为表现有程度上的不同,《元曲释词》把它们分成三类:㈠感情冷淡,关系疏远。如《蝴蝶梦》、《还牢末》中的用例;㈡对父母忤逆不孝。如《对玉梳》、《曲江池》中

的用例;㈢产生愤慨、愤怒,进而萌恶念、起杀机。如《谢金吾》中的用例。今从古典戏剧作品中的用例中考查,“生分”的含义确是如此

此语词在古典戏剧作品中常见,可用作动词,也用作形容词。今潮汕方言里只用作形容词,例如“昨暝有个生分人来。”现代汉语里还应用这个语词,一般用来表示人际关系中感情的冷淡、疏远与不亲切。《现代汉语词典》收录此语词注

为:“(感情)疏远”,意同邙百生”。有的地方说“生外”,如欧阳山的小说《高干大》:“你是少来两回,怎么倒生外起来了?”

17擎《牡丹亭》?如枕:偶和你后花园曾梦来, 擎一朵柳丝儿要俺把诗篇赛“擎”,端,用两手拿。《世说新语?汰侈》:“婢子百余人,……以手擎饮食此作“两手拿”解。也可作“手拿”

18捽《秋胡戏妻》? 3:[十二月]兀的是谁家一个匹夫,畅好是胆大心粗眼脑儿涎涎邓邓,手脚儿扯扯也那捽捽。

“捽”,是揪的意思。《现代汉语词典》收进了这个词,并注明为方言。同时举了两个例句:一句是“小孩儿捽住妈妈的衣服”,一句是“捽住他的胳膊就往外走”。这两个“捽”换上“揪”都讲得通,与《秋胡戏妻》例的意思一样。今天津话也用这个词,但词义窄得多,如天津人说:“捽下一头蒜来剥剥”,“没留神, 捽下来一撮儿头发”。仔细揣摩,天津话的“捽”大多用于从某物上揪下一部分这种场合,头发是从头上揪,蒜是从蒜辫上揪。若从《说文解字》:“捽,持头发也,从手卒声”上考虑,天津话所表达的正是古义。

19支剌《勘头巾》? 3:(幺篇)休则管我跟前声支剌叫唤因甚的?大古是

脚踏实地,你从来本性我须知

“支剌”,《戏曲词语汇释》解释为“同‘支吾’,是随口拉扯,勉强分辩应付的意思。”这是错误的。当是象声词,形容难听、嘈杂的声音。比如,天津人对某人大声喊叫不满,就说:“喊嘛!也不嫌支剌得慌!”也可以重叠使用:“这是什么声音支支剌剌,怪难听的!”这种用法正与古典戏剧的相合。同时,在《勘头巾》第一折的[混江龙]曲文里就有“脚趔趄,难支吾,荒冗冗,眼朦胧犹自醉醺醺”句,“支剌”与“支吾”同在一剧里出现,可见并非同语。

20

个月期程《望江亭》? 3:(张千云)相公鬓边有一个虱子。(衙内云)这厮倒也说的是,我在这船隻上个月期程,也不曾梳篦的头。

所谓“期程”,是估计时间之词。也作“程期”,如杜甫《前出塞》:“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期程,亡命婴祸罗。”“个月期程”犹言大约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今天的河北与天津方言仍有“个月期程”的说法,如“不用着急,也就是个月期程的事。”也有写作“半月其程”的,如《金线池》? 2: “(白)我去的半月其程,

怎么门前的地也没人扫?”

21

尖担《救风尘》? 3:(背云)且慢着,那个妇人是我平日间打怕的,若与了一纸休书,那妇人就一道烟去了。这婆娘他若是不嫁我呵,可不弄尖担两头脱?

休了造次,把这婆娘插撼的实着。丨《气英布》? 1:则怕你弄的咱做了尖担两

头脱。

所谓“尖担”,是一种竹木制的,两头尖的,用来挑柴草的农家用具。此语词在古典小说中亦常见,如《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此人上船,果然是

个樵夫;头戴蓑笠,身披草衣,手持尖担,腰插板斧,脚踏芒鞋。”《西游记》?57:

“但你去讨得讨不得,趁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 “尖担担柴一—两头脱”已成为民间歇后语。今闽南方言厦门、潮汕一带仍有“尖担” 一词。

22 囊揣《周公摄政》?4:今日拜舞虽囊揣,倒大来千自由百自在。丨《介子推》?1: [混江龙]大太子申生软弱,小太子重耳囊揣。丨《玉壶春》? 3:[十二月]那里怕逻惹着囊揣的秀才。丨《西厢记》? 5 ? 4:[折桂令]俺姐姐更做道软弱囊揣。

“囊揣”,《金元戏曲方言考》有例无注,《元剧俗语方言例释》解为“软弱,衰软,懦弱”,没有说明理由。“囊揣”本指猪胸腹部的肥而松的肉。由于它的松驰无力,所以人们拿来比喻人的虚弱或软弱。《现代汉语词典》收此词,并注明

“多见于早期白话”,与“囊膪”同。

撺掇《秋胡戏妻》? 3:你也曾听杜宇,他

那里口口声声,撺掇先生不如归去。丨《隔江斗智》? 2: 闻那刘玄德颇有不允之意,便是诸葛亮再三撺掇。

《近代汉语词典》把撺掇解为:①配合,照应。②张罗。这两种解释都不是以上二例撺掇的词义。《元曲释词》认为撺掇的词义有五个:一谓怂恿、促成;二谓催逼;三谓乐器演奏的术语;四谓张罗;五谓搬弄、抛掷。这五个解释中以第一个适合上例撺掇词义。《现代汉语词典》收此语词: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怂恿。苏州、西宁等地人常用此语词,昭通人把撺掇合音说成撮,其意皆为怂恿,鼓动。这样看来,撺掇一词只剩下怂恿、鼓动的词义了。

24

摑打《货郎旦》?2:找不见了烟花泼贼猛抬头,错摑打了别人怎罢休?丨《紫云亭》? 3:无明火怎收撮,摑打会看如何?

《近代汉语词典》:摑,亦称摑打,打耳光。《元曲释词》:用手掌打人叫摑打。《现代汉语词典》:用巴掌打。海南、苏州、昭通等地都还常用这个方言语词,但并非都解作打耳光,实际上,还可解作敲叩。海南人常对顽皮的孩子说:你不听话,我就gu摑你头额。所谓摑你头额便是用弯曲的手指关节敲打额头的意思。

25撒和《冻苏秦》? 2:他撒和头口去了。丨《西厢记》? 1:安排了饭,撒和了马,等着哥哥回家。

撒和,即打点、喂饲或溜放牲口的意思。此语词来自蒙古语soaa,亦可作撒活、扫花、撒花,原意是家人出征或远行归来时所带回来的礼物,后来作为索取属下人财物的修饰词。《元曲释词》、《元曲百科》、《近代汉语词典》均把撒和词义解释出来,但没说明此语词出自蒙古语。

26

赛卢医《窦娥冤》? 1: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自家姓卢,行得一手好医,人家就叫赛卢医。

《元曲释词》、《关汉卿戏曲词典》等都把卢医当作战国名医扁鹊,因他住在卢地,故称卢医。赛卢医就是赛过或胜过卢医。这样的解释固然说得通,但仔细分析,未免牵强。笔者认为赛是来自蒙古语赛(也作赛银,撒因,或洒银等等)即好的意思。在古典戏剧里,可看到当时

汉族许多小女孩叫做赛娘(古代本来把少女称为娘,把蒙古语赛置于娘上取名,就是赛娘)。上例中的卢医已经自我介绍:自家姓卢,因为医道“好”,人家称他为赛卢医(好卢医)。所以,此赛并没有赛过或胜过的意思。理由是:他本姓卢,无所谓赛过或不如。

27 一地《梧桐雨》? 3:早间把他个哥哥坏了,总便有万千不是,看寡人也合着饶过他,一地胡拿。丨《董西厢》? 1大来没寻思,所以没些儿斟酌,到

来一地的乱道。

一地,也作一地里,一地的,意为一味、就、到处。《元曲释词》、《近代汉语词典》等解释颇详。现在要补充的是,潮汕方言也常用这语词,如:

你读书哩,一地晓食定(你不读书,就知道吃)。

【责任编辑】张振兴

【参考文献】

段开琏,1994,中国民间方言词典,南海出版公司,海口。

高文达主编,1992,近代汉语词典,知识出版社,北京。

顾学颉、王学奇,1984,元曲释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顾肇仓,1956, 1978,元人杂剧选,人民出版社,北京。

姜亮夫,1988,昭通方言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荣,1994,禁忌字举例,《方言》第4期,北京。

陆澹安,1981年,戏曲词语汇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季思,1980,元杂剧选注,北京出版社。

厦门大学中文系方言研究室,1982,普通话闽南方言词典,三联书店,香港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1978,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北京。

朱居易,1956,元剧俗语方言例释,商务印书馆,上海。

第三章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三章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 第一节词汇差异的表现 汉语方言在词汇上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例如,北京叫“白薯”的,济南叫“地瓜”,太原叫“红薯”,西安叫“红苕”,宝鸡叫“红芋”,武汉叫“苕”,扬州叫“山芋”,广州叫“番薯”。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形差异 词形差异表现在词根、词缀或语素顺序不同三个方面。 首先看词根差异“吃饭”的“吃”,梅县、广州和福州等地说“食”。“狗”福州说“犬”。“书”厦门说“册”。“锅”,苏州、温州、广州、梅县人说“镬”,福建人说“鼎”。“闻”,南昌、温州说“嗅”,梅县、厦门说“鼻”。“喝”,广州人说“饮”。“走”,梅县、广州、厦门说“行”。“跑”,广州、厦门说“走”。“眼睛”,潮州说“目”。“眉毛”,潮州说“目毛”。“翅膀”,温州、广州、厦门、潮州说“翼”。“筷子”,温州、厦门、福州说“箸”。 再看词缀差异。 “鼻子”,苏州、温州说“鼻头”。“锄”,武汉、广州、厦门说“锄头”。“金子”,温州、潮州、福州说“金”。“木头”,广州说“木”。 最后看语素顺序差异“客人”,温州、长沙、南昌、梅县、广州、厦门、福州说“人客”。“公马、公驴、公羊”,广州、厦门说“马公、驴公、羊公”。“母马、母驴、母羊”,厦门、福州说“马母、驴母、羊母”。 二、词义差异 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非理性意义两个方面,非理性意义又分为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 首先看理性意义的差异词义的范围大小在不同方言可能会有差异。苏州话“馒头”和“包子”不分,都叫“馒头”,要区别,“馒头”叫“大包子馒头”或“实心馒头”。长沙话“苍蝇”和“蚊子”都叫“蚊子”,要区别,“苍蝇”叫“饭蚊子”,“蚊子”叫“夜蚊子”。梅县、广州、厦门和福州“肥”和“胖”不分,都叫“肥”(香港演员沈殿霞“肥肥”)。 下面看非理性意义中的感情色彩差异“老头儿”和“老头子”,北京话和济南话前者带褒义,是爱称,后者带贬义,是憎称。合肥、扬州和南昌只说“老头子”,没有贬义。 再看语体色彩差异官话方言里,偶尔也说“何如”、“未曾”、“见笑”、“系”(某某人系陕西凤翔县人),显得文言味很重,带有书面语色彩。但在福州(何如:怎么样),莆田话(未曾:还没有),厦门(见笑:羞耻),广州(系:是)都是十分通俗的口语。 最后看形象色彩差异“萤火虫”,苏州话叫“游火虫”,南昌叫“夜火虫”。“香蕉”,梅县、厦门、潮州又叫“弓焦”。“黄瓜”,厦门叫“刺瓜”,潮州叫“吊瓜”。 三、形义无关 有些概念在某些方言用一个词表达,在某些方言必须用词组来表达,或者根本不存在这个概念。例如,“回家”在一些方言里没有相对应的词。凤翔话只能说“回来”、“回去”,上海话只说“转去”、“转来”,厦门话只能说“倒去”、“倒来”。又比如,上海话的“拆烂污”比喻不负责任,把事情弄得难以收拾,西安话中就没有相对应的说法。 思考题: 汉语方言的词汇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说明。 第二节词汇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方言之间的词汇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总起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一、现实现象的影响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 王雨丛1 ,吴先文 2 (1.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2.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 摘 要: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关键词:合肥;方言;词语中图分类号:H17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20X (2008)05-0035-13 1 概况 1.1 合肥市概况1.1.1 地理、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总面积7386平方千 米,总人口434万,其中市区人口139万。[1] 1.1.2 历史沿革 合肥古称庐州,又名庐阳,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自东汉末以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 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1.1.3 方言归属 合肥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 一个重要方言,地处与中原官话搭界的淮西位置。江淮官话人口分布于合肥市的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县等地及附近地区,约456.5万。[1] 目前市区的口音已被通行语普通话严重同化,只有在市区以外的肥东、肥西和长丰等地,还保留着传统的合肥方言。1.2 方言调查概况1.2.1 调查方法 首先以文献[2]作为调查分类 方言词汇的参考,走访合作人,进行实地调查。在调 查中根据方言具体情况增减项目或细分项目,比如 “日常生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衣、食、住、行”等类别。调查中认真记录每一条合肥土话字词,加注方言注音,再与普通话对照;多方搜集方言词汇后,参 考有关文献[3-6] ,核对、确定。最后,再根据自己的 研究目的和收集方言词汇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调查本着求实的原则,一切以语言本身的事实为依据。1.2.2 词汇调查合作人 肥西县一对中年夫妇刘金志、吴霞:高中文化;老太太赵红珍:62岁,学历不详;张伟:23岁,合肥某高校毕业班学生;王军:39岁,大学教师;高晴:退休职工,50岁,中专学历。1.2.3 音标符号 词汇一律用潘悟云国际音标符号[7] 标注读音。另外:“?”为轻声标号;“⌒”为连读 标号;注音字母的上下数字标号,如“ 212 21”,为读音 变调的调值。 2 合肥方言中常用词汇调查分类表调查词条约1000条,按意义分为23类: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身体;疾病、医疗;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 事;日常生活;交际;商业;教育、文体;动作;方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数量词。 有不同的读音,将其另一读音或说法用括号标示。释文中用“~”代替该字或被释词语。有不同 收稿日期:2007-06-04 修回日期:2008-05-19 作者简介:王雨丛(1983—),女,安徽合肥人,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吴先文(1974—),男,安徽枞阳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 。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8年9月 第25卷第5期 Sep t .2008Vol .25No .5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汉语方言词汇的调查研究 本文的内容主要是讨论一些例子。例子就是资料,它是很重要的。李荣先生在《方言研究中的若干问题》(《方言》1983年第2期81-91页)说过:“例子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要先想好例子,再表示意见。要是举不出合适的例子,那种意见是站不住脚的。例子一摆呀,你的功夫就出来了。就能看出你的学力如何,见识如何。例子就好比商店橱窗里陈列的商品。摆出来的都不怎么样,仓库里的就可想而知了。” 一关于方言词语的调查研究 (一)《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方言词 大家都知道《现代汉语词典》是具有规范性质的汉语共同语词典,但是很多人平时不太注意词典里收入了很多带<方>字标记的方言字、方言词。很多带<口>字标记的口语词,还有很多专用于地名、姓名的字头其实大部分也是方言字词。这些条目加起来在词典里至少都有上千或更多的数量。《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这么多的方言字词,是需要方言的词语研究的。这就是“普通话在方言之中,又在方言之上”的道理,现代汉语是整体的,它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下面随意举一些《现代汉语词典》里方言词: 阿姨姨母 腌臜(1)脏;不干净。(2)(心里)别扭;不愉快。 娭毑(1)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女。 爱人儿逗人爱:这孩子的一双又大又水灵的眼睛,多~啊! 俺代词。(1)我们(不包括听话的人)。(2)我。 熬心心里不舒畅;烦闷。 熬磨(1)痛苦地度过(时间)。(2)没完没了地纠缠:这孩子很听话,从不~人。 巴结(2)努力;勤奋:他工作很~ 巴望(1)盼望。(2)指望;盼头。 吧嗒(2)抽(旱烟):他~着叶子烟打主意。 拔白(天)刚亮。 白日撞白天趁人不备走进人家去偷东西的小偷儿。 摆子疟疾:打~。 板实(1)(土壤)硬而结实。(2)(书皮、衣物等)平整挺括。 半彪子不通事理,行动鲁莽的人。

平顶山方言词汇现状研究

收稿日期:2007-08-28;修回日期:2007-09-17 作者简介:段亚广(1970-),男,河南上蔡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方言及音韵研究。 第25卷第3期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Vol.25No.3Jour nal of Zhouko u Normal University M ay 2008 河南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段亚广 1,2 (1.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中山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275) 摘 要:在过去五十多年的研究中,河南方言大致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文章概括分析了这两个研究阶段中各自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河南方言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方言;历史和现状;方向和课题 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76(2008)03-0113-03 河南省地处中原,在中国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其政治、经济、文化都较为发达,郑州、洛阳、开封、安阳、商丘、许昌等均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是由于这一特殊的地理文化优势,河南方言在民族共同语基础方言的形成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其语音也被称为中原音、中州音、汴洛音,在汉语史上有重要地位。进入20世纪后,汉语方言学在全国勃然兴起,至今方兴未艾。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着重要汉语史价值的河南方言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研究者寥寥无几,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屈指可数。河南方言研究在当代方言学中的缺席造成今天汉语史和方言学研究的断链。在研究中,凡涉及到河南方言,大家深感手头材料捉襟见肘。本文拟就近五十年来的河南方言研究作一总括式评价,并对河南方言研究的未来提出一己之见,以期引起河南甚或更多的语言工作者来关注河南方言、研究河南方言。 一、河南方言研究历史概述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河南方言研究文章,是1935年以河南通志馆的名义发表于 河南教育月 刊 上的 河南方言调查 [1] ,而现代意义上的汉语方言研究始于1928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成立,可见河南方言研究的起步并不晚。此后,直至今天,河南方言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以前。事实上,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957-1965年,其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全国方言普查。1950年,中国科学院语 言研究所成立,并于1954年成立了由丁声树任组长、李荣任副组长的方言组。1956年为了推广普通话,高教部、教育部下达了进行方言普查的指示。 两年多时间里,全国总共调查了1849个市县的汉 语方言。 [2] 河南省承担此次任务的是河南大学的前身 当时的开封师范学院,负责人是张启焕、陈天福、程仪。这次方言普查共调查了河南方言123个点[3],成果是十本手册和一本书。十本手册分别是郑州、开封、洛阳、南阳、信阳、许昌、漯河、濮阳、新乡、安阳等地区学习普通话手册,一本书是 河南方言与普通话词汇语法比较 (程仪,1959),均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次河南方言普查的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即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因此,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放在了河南方言同普通话规律的对照上[4]。语音部分稍详,词汇和语法较略。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水平,这些研究还局限于非常基础的描写,并且在字表的设计、词条的挑选、语法例句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很多不足。今天看来这些材料的价值有限,但它们毕竟是河南方言研究的早期材料,历史意义尤显可贵。 另外,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赵月朋和贺巍在 中国语文 和 方言与普通话信刊 发表的几篇论文。赵月朋是最早关注洛阳方言的人,这一时期他发表的三篇论文中有一篇谈到了洛阳方言的语法现 象,实开方言语法研究之先河。贺巍先生的三篇文章都是关于获嘉方言的,有一篇谈到了韵母的音变问题,也较有价值。 第二阶段,1979-1999年。1979年 方言 杂志创刊,1981年全国汉语方言学会成立,这两个事件标志着当代方言学的复兴。1979年学位制实行,一

(完整版)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海南方言词汇调查 09人类学姜维09313039 海南闽语俗称海南话,是海南岛第一大汉语方言。从宋代开始,福建移民络绎不绝地经海路迁往海南,对海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福建人所带来的闽方言经过千里的辗转和数代的融合变迁,虽然保存着闽方言的许多重要特征,但又表现出了不少的变异,与福建闽语间已不能自由地通话了。 一.海南方言的词汇特征 ⒈海南方言具有体现当地特色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海南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地方语言,是海南民间思想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海南岛物质生产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反映了海南人民纯朴的民风民俗。在海南方言中,所有民俗行为前基本都加上个“做”字,如北方方言中的“过年”,在海南方言中则被说成“做年”,北方方言称生活为“过日子”,而海南方言则叫“做吃”。把“过日子”称为“做吃”,不但反映了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社会背景下,老百姓低质的生存状态——吃时为了做,做是为了吃,以及朴素的生活哲理——人生在世,要想吃就得做,只有做才能有吃。又如,北方方言称到集市上去买卖货品的现象为“赶集”,而在海南方言中则称为“发市”,而“发”字又与“发财”的“发”字同字,这其中就蕴含了老百姓想发财致富,让生活更加美好的古朴愿望。因为集市越兴旺发达,在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换的人数越多,则意味着集市上的商品就越丰富,那么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就过得越好。 2.相对于普通话海南方言存在逆词序的现象 “逆词序”,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词语在排列的次序上不合乎寻常的现象,这是相较于普通话而言的。而逆词序与普通话相比又可分出两种情况,即同构和逆构。同构只是较普通话而言单纯的顺序改变,如普通话说“喜欢”,而海南话则说“欢喜”;普通话说“外出”,而海南话说“出外”;普通话说“灾祸”,而海南话则说祸灾;普通话说“力气”,而海南话则说“气力”……而逆构则是较普通话而言不仅词的语序改变,而且还存在深层次上修饰关系的改变。这可分为两个大方面,一是表示雌雄性动物的说法,这几乎可以套用到所有动物的身上。如普通话说“公牛”、“母牛”、“公猪”、“母猪”,而海南话分别对应为“牛公”、“牛母”、“猪哥”、“猪母”;另一反面是“囝”词尾,只要普通话不是对应以“子”尾词而是采用“小”词头便可构成逆序。如普通话说“小鸭子”、“小雨”、“小油灯”,而海南话则分别对应说“鸭囝”、“雨囝”、“油囝”。 3. 海南方言里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 宋代时海南岛兴文重教的发祥期,在宋代以前海南只有少数私塾使教育落后,民俗荒梗。至宋代,当权者主张欲兴仁政必先教化的道理,崇尚文治,在海南也开始兴办学校,所以在海南话里还保留了大量宋代以后的古汉语。如用将稻子称为“禾”,将跑称为“走”,将玩称为“耍”;又如普通话说的“筷子”在海南话里称“箸”,而古汉中“箸”是指用以夹取东西的物品,引申为筷子之意。还有海南方言中“去番”、“番货”指的是“出洋”、“洋货”。其中的“番”字就保留了古汉中对“外国”的表达。此外,海南话中将“天亮”称为“天光”也是来自古汉的说法。 4.海南方言中受粤方言和闽方言的影响大 海南原来是隶属广东省的,直到1988年才从广东省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一个省。所以

精编实用长沙口语方言俚语大全

精编实用长沙口语方言俚语大全 精编实用长沙口语、方言、俚语大全 濒临消失的长沙老话 1、啯【gó】这;啯杂【gó zá 】这个、这只、这件。还有啯哈、啯阿的说法。 2、冇【máo、mǎo】没,没有。通常习惯用…冒?字,纯粹是谐音。 3、杂【zá】量词:个、只、件、根、道等等。[例]啯杂路(事情);啯杂柱子;啯杂菜。 4、路【lǒu】事,事情,事件;收益,出路,希望。[例]我跟小倩结婚的…路?已经冇…路?哒。[例]今天练摊有…路?冇咯,冇么子蛮大的…路?,百把块钱的…路?。 5、港【gang】谐音字:讲,说。[例]今天公司的开业典礼,首先请总经理…港?话~[例]今天的演讲很精彩,把比较枯燥的理论…港?得深入浅出。 6、策【cè】调侃、挖苦、开玩笑;商量、讨论、辩驳;侃大山、扯闲谈。[例] 我只不过处哒一点小洋相,你们就莫…策?我哒咯。[例]我们再最后…策?一下明天谈判的议程。[例]你们几个在这里…策?什么咯,我们还不是…策?一些明星八卦。 7、呷【qiá】吃。[例]今天我请你…呷?饭,明天你请我…呷?饭,要得不咯,[例]这个菜(盐)放咸(hán)哒,只好少…呷?一点。[例]…呷?鱼…呷?肉,不如…呷?几根小菜舒服。 8、呿【kè】去: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去,进去。注:长沙话…去?读(kè),很多人用…克?做谐音字很别扭,如果用…呿 ?来代替,就很好,表示是口语的…去?,读(kè),就非常完美。 9、,1,哎【ǎi】句末语气助词。[例](吵了两句嘴,老公要出差)你未必不去送他一下…哎?, 10、,2,摆【bai】词、句末语气助词,类似于吧、吗。[例](吵了两句嘴,老公要出差)你还是应该去送一下他…摆?。[例]是(的)…摆?,我就晓得是这么回事。[例]今天一天都没看见你,你是到你妈妈那里呿哒…摆?,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合肥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作者:陈卫洋指导教师:张丽 内容摘要:本文以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市区方言为研究对象,详细列举归类合肥话中的常见词汇,制作了合肥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调查发现:合肥方言兼有南北方言的某些特点,合肥方言中单音节词比普通话要多,合肥方言词汇具有轻声和连音现象;合肥方言中用“子”作后缀的词很丰富,且方言中有很多运用比喻手法构成的词,生动形象,同时给合肥方言的研究带来一定的趣味性。 关键词:合肥方言;词汇;调查 一引言 (一) 合肥及合肥市概况 1.合肥的历史地理概况 安徽省省会——合肥地处江淮之间、安徽腹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早在夏商时期,境内居住的“淮夷族”人,已经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部落群体。春秋时期,合肥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皆胜淮左”。西汉时,合肥置县,东汉建安中(约200年),合肥为扬州治所。自此后,历经1700余年,合肥一直为州府治所,名都要邑的地位始终未移。三国时期,合肥曾为三国魏国重镇,兵家必争之地。魏吴双方围绕争夺合肥的制控权,曾数战于此,以致使这块土地成为著名的三国古战场。当年曹操点将教弩台、张辽威震逍遥津、吴主跃马飞骑桥的故事,仍为今人津津乐道。合肥作为一代清官包拯的家乡,自古人才汇兴,贤达代出。包拯之后,见之于史志的历代合肥籍风云人物有余阙、陆遐龄、龚鼎孳、李天馥、李鸿章、刘铭传、聂士成、范鸿仙、吴旸谷、王正藩、段祺瑞、卫立煌、崔筱斋、蔡晓舟、孙仲德、杨振宁等数众。[1](P1-2)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丘陵地区,水资源较丰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东可由滁河提引长江水,西可引淠史杭总干渠水。市区西北部董铺水库,是合肥最大的水库。合肥的生物资源种类很多,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麦类、豆类、油菜、花生、芝麻、棉花、烟叶、薄荷、蔬菜、西瓜等。合肥地区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储量的有10多种,其中,磷矿石、大理石、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讲解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 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研究 院(系)名称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陈彦蓉 指导老师金小栋 2015年5月10日

The graduation thesis of Hubei Institute for Nationalities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undergraduat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y on the vocabulary of Enshi dialect grammar Department name Professional Name Name of student Chen Yan Rong Instructor Jin Xiao Dong On May 10, 2015

目录 摘要 (1) 引言 (3) 一、概述 (3) (一)恩施方言简介 (4) (二)恩施方言形成原因 (4) 二、恩施方言词汇语法的运用 (4) (一)恩施方言的特殊发音 (5) (二)恩施方言的词汇运用 (5) (三)恩施方言的疑问句表达 (6) (四)恩施方言歇后语与俗语的特色 (6) (五)恩施方言与四川话的相同点 (7) 三、恩施方言的表现形式 (7) 四、恩施汉语方言的发展 (8) 结语 (8) 主要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恩施方言博大精深。兼容巴蜀文化之俗,荆楚文化之雅。恩施方言(又称本地土话),是土家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具特色的交流语言。它带着浓厚的民族气息,有着恩施特有的人文底蕴,是恩施人民宝贵的文化结晶,也可以说是一条文明的长河,见证了恩施的发展。 本文主要恩施方言简介、恩施方言的词汇语法运用、恩施方言的特点、恩施汉语方言未来的发展四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恩施方言;方言词汇语法;方言发展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f13470997.html,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 作者:陈欢欢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4期 摘要:本人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四川方言和普通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川方言既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次方言,又有着独特的地方文化特征,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各种风俗习惯、服饰的文化都在方言中体现了出来。本文以简单的语言,概括介绍了四川方言形成并定型的历史;并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丰富的四川方言词汇,介绍了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各种称谓词语。本文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四川方言为什么属于北方方言以及其形成并定型的历史。第二部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基本又有地方特色的词汇,了解这些基本四川方言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合。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与四川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称谓词语,用对比的方式分析了这些社会称谓词语与普通话中社会称谓词语的异同。 关键词:四川方言词汇社会称谓语 中图分类号:H1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4-0098-02 一、四川方言的形成 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四川位于中国的西南地区,和北方相差那么远,怎么又会属于北方方言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四川的社会历史和人文构成来看,也不能脱离清朝之前的1000多年里的深厚积淀,这是巴蜀文化包容吸收其他来源的根基。 巴蜀地区历史上有过多次北方人的涌入,在文化上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 第一阶段,秦国灭巴蜀后,曾有大量北方人迁移到蜀国。例如:吕不韦就是被秦王流放入蜀的。 第二阶段,曹魏灭蜀汉。三国时期是外来人涌入巴蜀的高峰。蜀汉后主刘禅还流传出一个“乐不思蜀”的典故。 第三阶段,是奠定巴蜀文化最重要的时期,即唐朝安史之乱至唐末军阀大乱导致大批北方权贵入蜀。如初唐四杰,杜甫的祖父杜审言、王维、孟浩然、杜甫等全都有入蜀经历。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入蜀避难,北方文人士子入蜀走向高峰。唐宋时期是巴蜀文化基本形成的阶段。正是大批北方精英人群与巴蜀地方文化的融合,造就巴蜀地区在文学、习俗、艺术等方面既“阳春白雪”又“下里巴人”的特色。而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巴蜀方言也同样是受到北方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并定型的。

方言词汇调查研究

商丘市民权话词汇调查 学号:90213039 班级:09外汉本一作者:鲍会娜 指导老师:邱斌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本文以民权话为调查对象,详细列举民权话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制作了民权话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调查发现民权话词汇的一些特点:从音节数量看,民权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的同义对应词语在音节数量上对应不整齐;从构词语素看,民权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中的同义对应词语的语素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民权话;词汇;对比 引言 民权县地处黄河故道,属商丘市,交通便利,四周分别是兰考县,曹县,睢县,商丘市,离省会郑州168公里。民权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10个乡,分别是:城关街道办事处,龙塘镇、北关镇、人和镇、程庄镇、王庄寨镇、孙六镇、白云寺镇,花园乡、双塔乡、顺河乡、褚庙乡、野岗乡、老颜集乡、胡集回族乡、王桥乡、林七乡、伯党回族乡。通行于民权的语言除程庄镇以外的各乡镇基本相同,其在语音某些方面方面区别于普通话,如: 1.部分sh发f音——如“说”(fo),“水”(fei),主要流行于程庄镇及其方言辐射区。 2.部分词有“子”字的后缀,并发“dei”音——豆芽子(dei),面条子(dei),大嫂子(dei)。 3.与大部分河南地方方言一样的“的/得/地”发“lei”音——“好得(lei)很”,“热得(lei)很”。 4.部分“ao”和“ue”的音发为“uo”,有时甚至会引发声母的变化——如“脚”(jiuo),“雪”(suo),“药”(yuo),“略”(luo)。 5.阴平(一声)和上声(三声)的发音大约与普通话相反。 民权县地方方言内部略有差异,表现为程庄镇的地方话颇有特色,在民权方言区形成了一个孤岛,比如下面的这段话:“一个老汉,上会买了只小菊。回家,小菊不欺席。喂它玉吁吁,险噎,它还不欺。锯锯,它还不欺。”这是程庄镇地方话发音的谐音字组成的一个小笑话,其实他的普通话表达方式是:“一位老汉,上会买了头小猪。回家,小猪不吃食。喂它玉秫秫,嫌噎,它还不吃。煮煮,它还不吃。”用最为准确的国际音标标注的话,其中猪、吃食、秫秫、煮煮等字词的发音分别为[t揶y24]、[t揶‘i24][揶i42]、[揶y42·揶y]、[揶y55·揶y]。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古典戏剧中的方言口语词汇 【原文出处】方言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199801 【原刊页号】75?80 【分类号】H1 【分类名】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199805 【作者】王永炳

【作者简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 【正文】 古典戏剧作家为了剧情与演出时语境的需要,大量地运用了方言口语词,如“侬、家私、娇客、症候、放乖、撺掇、坑、和哄、打火、面皮、日头、巴臂”等等。 这些口语词汇固然增添了戏剧文学无限光彩,但也给阅读欣赏者带来困难。其间的原因不外是:有些方言口语词本无定字,随手拈一同音或音近的字以代替,这是常有的事。例如“巴臂”,就有“把臂、把背、巴鼻、靶鼻、芭壁、巴避” 等写法。再加上区域局限性与古今方言口语的差异,这种情况更增添阅读理解上的困难。其次,过去正统文人认为戏剧语言太过鄙俗,不屑一顾,因此,能为戏剧语言作注释工作者为数极少。这样一来,戏剧语言有相当多的词语不经 见于字典辞书及典籍中,给后来有心于诠释有关词语语义、追溯语源、搜寻旁证的学者带来极大的困惑 从事研究、诠释元杂剧的方言口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工作,从元代就已经开始了。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就对“庞居士、婶妗、方头、三姑六婆”等方言俗语及“忽剌孩、答剌罕”等少数民族语词进行诠释工作。其后有徐渭、王骥德、凌濛初、阎遇五、金圣叹、毛西河等人对《西厢记》等做了注释工作。就以徐渭的《南词叙录》来说,这是最早一部关于南戏资料的著作。他早就赏识民间语言的妙用。他称赞《琵琶记》说:“句句是常言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同时他把南戏中常用的方言词义条举解释,共收53条。近 年来,随着人们普遍对古典戏剧价值认识的提高,相应的对戏剧语言的诠释研究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进展。除了顾肇仓、吴晓铃、王季思、钱南扬、徐朔方等 人分别对《元人杂剧选》、《关汉卿戏曲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作注外,还出现了一批专门研究、诠释古典戏剧方言俗语及少数民族语词的书籍和论文。但是迄今为止,各戏剧注释专书及有关论著中对某些方言语词的注释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在阅读古典剧作过程中,笔者注意到一些方言口语词汇,按现有的注释可能欠妥或不当。特胪列并论析如下,以求方家指正。 01胡哨(忽哨)打哨子打胡哨 打唿哨《赵礼让肥》? 2:(强人喽罗打哨科,正末唱)飕飕

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方言词汇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方言词汇使用状况调查研究 【摘要】语言存在于社会中,受诸多社会因素影响发生变异。“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这一言语社团,在交际中,使用东北方言词汇的数量明显减少。本文通过对东北地区20所大学学生的调查分析,从外部、内部两个角度探究造成此变异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此变异现象,可预测语言发展的动态,使干预、规范 语言发展成为可能,可为诸多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方言词汇变异 东北地区高校众多,在东北社会中形成了“东北大学生”这一群体,其中东北籍大学生数量最为可观,可称之为“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言语社团。此言语社团,与东北地区其他东北籍言语社团相比,在交际中,使用东北方言词汇的数量明显减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变异现象。到底什么因素导致这个变异现象的产生呢?本文试图运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研究此社团东北方言词汇的使用情况,探究变异 的影响因素及相关问题。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口头访谈为辅。调查方法如下:1)问卷通过大学生互动网络“校内网”发放,被调查者涉及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等10个城市20所大学各个专业的学生;2)问卷随机发放,力求样本具有普遍性,基本能考察“东北地区东北籍大学生”使用方言词汇的普遍状况;3)调查问卷200份,有效回收185份,包括东北籍学生95人,非东北籍学生90人。 二、变异现象的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从外部看,东北社会中,“东北籍大学生”较之于“东北籍商人”、“东北籍农民”、“东北籍工人”等社团,在交际中,东北方言词汇使用数量明显减少,造成变异的社会因素包括年龄、阶层、受教育程度、 社会地位、流行风潮等。 1、年龄因素 东北方言通过多种方式而主要以口头相传的方式流传,此过程中,有些方言词汇不符合发展潮流,被淘汰并逐渐消失。年轻的大学生,从长辈那里学习方言,掌握的方言词汇必然少于年长一代。比如,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满语音译借词较多,如“各色”、“囮淋”、“哈拉巴”……满语已基本不存在,此类词汇逐渐消亡,土生土长的东北老人或略知一二,大学生根本无从知晓。因年龄差异,此社团使用的方 言词汇必少于其他言语社团。 2、其他因素 种种外部因素产生影响,使此社团的交际语汇产生变异。比如,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大学生接触书面语的机会增多,使用方言土语的机会减少;方言土语在体力劳动者群体中更丰富,大学生阶层与这些阶层交流机会较少,这也使他们方言词汇使用数量逐渐减少;大学生受流行风潮的影响,追求时尚,且交际方式多样化,易形成通用的流行词汇,为得到群体中成员的认同,他们会放弃东北方言词汇,使用区别于 其他社团的本社团流行语…… 由此,不难证实:受外部诸因素影响,此社团东北方言词汇使用数量减少。因大学生交际范围主要是大学 校园,以下着重对影响变异的内部因素进行探讨。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概述

第28卷第5期2006年9月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 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28No.5 Sep.200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概述 Ξ 李康澄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湘潭411201) 摘 要:近20多年来,随着方言研究全面展开,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提取方言特征词;(2)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探讨方言之间的关系;(3)通过方言词汇比较促进普通话教学。方言特征词研究是方言研究的崭新课题,通过方言词汇比较探讨方言关系是方言研究的热点。 关键词:方言;比较;特征词中图分类号:H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82(2006)05-0112-03 和任何一种独立的语言一样,方言是一个由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组成的结构系统。方言研究领域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及语法研究是方言研究的三个重要的、平行的组成部分,三个方面应该并行开展,协调前进。但在汉语方言研究的三大领域中,作为构建语言整体的“建筑材料”———方言词汇的研究相对薄弱和落后,这主要是因为“词汇不像语音和语法那样有明确的系统性,而且各方言的词汇材料分散,没有放在一个平面上,不便于比较。”[1] 近20年来,随着方言研究的复兴和全面展开,方言词汇研究也掀起了一股热潮,不但各地方言词汇材料得到全面深入地挖掘和整理,而且方言词汇的研究也不断向纵深开拓,其中一个最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就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汇的比较研究。 一 近20年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数据统计及展望 我们检索《人大复印资料光盘索引》(1978~2001),《人大复印资料索引》(2002~2004),《中国语言学论文索引》(1981~1985), 《语言论文索引》(1991~1996)发现一共有43篇关于方言词汇比较的论文,其中20世纪80年代6篇,90年代至今37篇。另外据《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数据库》 (1998~2003)统计所得共有6篇论文,其中博士论文5篇, 硕士论文1篇。除了各种期刊所发表的关于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文章和关于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的博硕士论文外,还出现了三部关于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专著,分别是董 绍克《汉语方言词汇差异比较研究》(2002),李如龙编《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2002),涂良军《云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2001)。此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1998)、《汉语方言大词典》(许宝华、宫田一郎,1999)、《河北方言词汇编》 (李行健,1995)、《普通话基础方言基本词汇集》(陈章太、李 行健,1996)等都为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从以上各种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论文数量随着年代呈阶梯式骤长,论文数量从80年代的6篇上升至现在的37篇;不仅有公开发表的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的学术论文,而且还有一批关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博、硕士论文;不仅有关于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的各种词典和方言词汇集,而且还出现了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专著。这一切都说明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已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因此,我们充分相信,未来的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将成为方言研究中的聚焦领域之一。 二 近20年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的内 容与目的 目前现代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绩,比较研究的内容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比较研究,二是方言与方言之间词汇比较研究,三是方言词汇的计量研究。 1.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比较研究。共同语是全民族 共同使用的通语,它在言语生活中具有统一性、权威性和规范性;而方言则由于受特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纷繁的复杂性和鲜明的个体性。因而在推广普通话的社会大背景下,方言与共同语的差异便成为整个民族语言中最显著的差别,而在这种差别中,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的差异显得尤为突出。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的比较研究一般分为地域性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的比较和地点性方言词汇与共同语词汇的比较,其中又 2 11Ξ收稿日期:2006-04-23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南京师范大学“211课题”子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李康澄(1980-),男,湖南绥宁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烟台方言词汇

烟台方言词汇,市所辖各县市区志均有较详尽记述,本志不多重复,只对其特点稍作分析,期望于埠内外读者全面了解烟台方言有所裨益。 烟台方言词汇与山东方言以至整个北方方言有极大的一致性,大批词汇在普通话中也经常使用,但自己的特点也很明显。 一是有一批为其他方言或普通话所没有和难以代替的词语。如“百儿了”,意为“好极了”,“好到一百成儿了”。“没有抗儿”,是“抵不上”,“没法儿比”之意。其他如“夸夸其谈、信口开河”叫“稗[pai?]”,“做事让人厌烦”叫“够人”,“遇事迟疑起来”叫“打艮儿[k ?nr]”,“缺乏独立见解,顺着别人的话说”叫“柳”,“事情已经如此,不可改变了”叫“就矣”,“几个人比较,成绩最差或才能最低的”叫“拉耷嘴子”,“未曾经师,自学技艺而又不甚精湛的人”叫“掳生子”等等。 二是有一批词语,普通话中虽有与之相当的说法,但境内人却习惯用自己口语中的词语。 名词:场儿、地场儿:地方儿。如:你吧水泼在哪场儿?|这东西稳的不是地场儿。粑粑、片片:饼子。袄:除棉衣外,还包括单上衣,外套。帕帕[c p‘o·p‘o]:尿布、褯子。疥巴子:多指蟾蜍。青歪[c uai]子、张拉歪子:青蛙。格格当子:蝌蚪。来来蛛:蜘蛛。泥勒够子:泥鳅。婆:奶奶。兄儿:弟弟。双棒儿、双棒子:双胞胎。二虎:傻或性格粗暴莽撞的人。(盐)斩子:做豆腐用的卤水。薄罗:柞树或柞树的幼树。石硼:土层下的石头地。一周遭儿:周围;一圈儿。如:一周遭儿都是山。|转了一周遭儿没见一个人儿。动词:歹:吃,“吃饭”叫“歹饭”,有的县如招远,“吸烟”叫“歹烟”。站、站站儿:玩儿,闲聊。稳:放。如:把东西稳儿那吧。喊:拿。“拿着”叫“喊着”。来[c lai]:“撕”。如:别把本子来了。噘[cy??]:骂。如:这个人真能噘人。掩[ian?]:藏。如:把值钱的东西掩起来。将:娶。“娶媳妇儿“叫”将媳妇儿“。各扬[k??·ia?]:嫌、厌恶。耳希:答理、理睬。如:我不耳希你。眼气:羡慕。放声、吭声儿:作声,说话。熊:哄,欺骗。哈:塌,倒下。如:房子哈勒。哈:合,合起来。切:躺或斜倚的状态。嗨:持物用力打。如:用棍子嗨。 形容词:彪:傻。孙:无能,土气,外行。淡:羞。“害羞”叫“害淡”。格英:讨厌。“让人讨厌”叫“格英人”。挡害:碍事。如:自行车停在门口儿真挡害。浑实:指人的身体健壮魁梧。挺砣:身体健壮有力;器物结实。愈作:舒服、好受。如:我这两天儿不愈作。浪:风流。如:这个人真能浪。纰:与“密”相反。如:布织得纰。|庄稼种得太纰。主贱:自找苦吃,轻贱自己。字板:形容说话、行动从容不迫,有条不紊。艮次:迟疑,犹豫,遇事不能立即行动。下次赖:卑贱,下贱。如:旧社会把唱戏、理发、缝纫的看成是下次赖的行当。

方言调查报告4篇

方言调查报告4篇 一、调查背景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成立了中央推广普通话工作委员会,发出了推广普通话的指示。然而普通话的推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方言区的人不可能一下子放弃本族语完全接受普通话。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普通话的使用比方言更加方便人们的交流和生活,其优越性愈来愈明显。因此,很多方言区的人逐渐对普通话的某些语音和词汇产生了认可并应用于生活中,一些地方土话也逐渐消失,方言与普通话之间逐渐产生融合。 二、调查目的 了解普通话工作开展以来普通话对四川方言的影响 三、调查时间 20**年**月——**月 四、调查地点 四川省**市 五、调查对象 该地区的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六、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用一系列词组,分别调查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对通一个词的读音与说法。 七、调查内容

在普通话影响下发生变化的语音和词汇以及发生变化的原因 八、调查结果 经调查发现,在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中老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比较多,受普通话的影响较小;中年人话语中的地方土话较少,受普通话的影响居中;青年人的话语中很少出现地方土话,受普通话的影响较深。其原因是,三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在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从青年到老年逐渐减弱,并且青年人在学习以及使用普通话的时间和范围上比其他两类人群更加长和广泛。 由于四川方言其本身就属于北方话,而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所以大多数词语在普通话与四川方言语音的区别下,其写法相同但是读音不同。加之笔者所调查的彭州地区的四川方言是有翘舌音,在语音上与普通话相似程度较深,所以本地区的方言与普通话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这样的条件下,理论上本地区应该是受普通话影响很大的。但是经过调查,从整体而言本地区受普通话影响并不深。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话与本地的四川话相似度高,在交流上障碍并不大,因而因普通话而改变的地方词汇并不多,并且此地需要与说普通话的人交流的时间并不多。 九、结束语 在这次调查当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在时代的进步和经济

(完整版)方言词汇调查研究毕业设计

商丘市民权话词汇调查 指导老师:邱斌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摘要】本文以民权话为调查对象,详细列举民权话中的一些常用词汇,制作了民权话与普通话词汇对比一览表。调查发现民权话词汇的一些特点:从音节数量看,民权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的同义对应词语在音节数量上对应不整齐;从构词语素看,民权话部分词语与普通话中的同义对应词语的语素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民权话;词汇;对比 引言 民权县地处黄河故道,属商丘市,交通便利,四周分别是兰考县,曹县,睢县,商丘市,离省会郑州168公里。民权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10个乡,分别是:城关街道办事处,龙塘镇、北关镇、人和镇、程庄镇、王庄寨镇、孙六镇、白云寺镇,花园乡、双塔乡、顺河乡、褚庙乡、野岗乡、老颜集乡、胡集回族乡、王桥乡、林七乡、伯党回族乡。通行于民权的语言除程庄镇以外的各乡镇基本相同,其在语音某些方面方面区别于普通话,如: 1.部分sh发f音——如“说”(fo),“水”(fei),主要流行于程庄镇及其方言辐射区。 2.部分词有“子”字的后缀,并发“dei”音——豆芽子(dei),面条子(dei),大嫂子(dei)。 3.与大部分河南地方方言一样的“的/得/地”发“lei”音——“好

得(lei)很”,“热得(lei)很”。 4.部分“ao”和“ue”的音发为“uo”,有时甚至会引发声母的变化——如“脚”(jiuo),“雪”(suo),“药”(yuo),“略”(luo)。 5.阴平(一声)和上声(三声)的发音大约与普通话相反。 民权县地方方言内部略有差异,表现为程庄镇的地方话颇有特色,在民权方言区形成了一个孤岛,比如下面的这段话:“一个老汉,上会买了只小菊。回家,小菊不欺席。喂它玉吁吁,险噎,它还不欺。锯锯,它还不欺。”这是程庄镇地方话发音的谐音字组成的一个小笑话,其实他的普通话表达方式是:“一位老汉,上会买了头小猪。回家,小猪不吃食。喂它玉秫秫,嫌噎,它还不吃。煮煮,它还不吃。”用最为准确的国际音标标注的话,其中猪、吃食、秫秫、煮煮等字词的发音分别为[t揶y24]、[t揶‘i24][揶i42]、[揶y42·揶y]、[揶y55·揶y]。 除程庄话外,其他乡镇的方言用语就基本相同了。 而本文主要描述以城关镇地方话为代表的民权话词汇,对此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总结归纳出其特征。 一、民权话词汇调查表 (一)具体调查方法 本文结合文献,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以语言本身的事实为依据,走访不同年龄段人群,实地调查,在调查中根据实际情况增减项目或细分项目,调查中认真记录每一条民权地方方言字词,再与普通话对照,多方搜集方言词汇后,参考有关文献——《方言词汇调查表》核对确定,最后根据自己研究目的和收集方言词汇的情况做进一步的增减工作。 (二)民权话词汇和普通话对照一览 普通话民权话注释和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