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

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是如何演变的

※※※※※※※※※※※※※。※※※※※※※※※※※※※※※

马永波

在讲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于近臣,并用近臣来牵制、压抑卿组织一起形成双轨行政管理时,不少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由甚至代替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体制。到东汉时期,尚书台正式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朝”或“内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何关系产生疑问,很多朝代中经朝”,而中央政府则成了外朝,其行政管理体制变成“众务悉归尚常既提到“三公”又提到“三省”,中内朝职官中最重要的是尚书。书,三公但受成而已”的关系。

一些历史现象感到无法解释,甚尚书即为原先九卿中少府的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至对各朝代的中央体制到底是名小宫,掌管图书、秘籍和掌奏。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中什么感到茫然。课本中对此讲述但到汉代,由于皇帝赋予它处理书、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较少,而这一变化却直接体现着国家事务的权力,便成为直接隶形成。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强化,理清这一过程对学属皇帝的宫廷政治机关,并设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生加强理解将大有裨益,现将这分职,建立了尚书台。尚书台以的威胁很大,权臣篡夺皇位的现一过程整理如下。尚书令为主官,以下有尚书仆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组成射、尚书丞、尚书郎及令史等官丞相的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中央政府的体制,汉承秦制,但职。由此可见,内朝的核心是尚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体制发生书台,尽管内朝实权大于外朝,制。

了重大变化。汉武帝时期,由于但在形式上他们并没有隶属关(一)尚书省

君主集权的需要,皇帝逐渐收权系,内朝尚书组织与外朝三公九到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

尊口渖9跗哆诤哆担盟尊9蹿9增9螬9埘9蝉9‰S9P馥9蹿g埘9坩i蹬啦诤9埘g旦淖啦诤呈9姥哆博鲫诤垡蜡迎‰掣8裔m字旦里

其原始而简朴的特色。题记由禽兽名称而来的较多,这可能是从禽兽的动作中得到的启示。第三类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它是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如“引颓”、“引聋”、“引项”、“引炅(热)中”、“引瘅痛”、“引温病”、“引膝痛”等,“引”是用导引术来治疗某种疾病。题“引膝痛”图,画着一个男子,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作屈膝状。可见《导引图》强调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医疗,并且着意于运动。

从帛画《导引图》所记各种疾病和运动姿态的名称以及动作形象,可知导引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上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而且也是很好的保健体操运动。从医疗意义来说,它不是靠药物、手术或针灸等外界因素,而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的意义上来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导引图》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填补了我国医学史在秦汉时期有关导引疗法的一段重要空白,为研究我国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湖南省博物馆)

独立出来,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尚书台长官为尚书令,尚书令下有副职左、右仆射,又分五曹(晋改为六曹)处理政务。南朝梁政权把尚书台改为尚书省,使之成为定制。尚书省为当时最高行政机关并辖六曹形成了省曹机构体系。六曹分管各项行政事务,具体为:吏部曹,掌管全国官吏的铨选;左民曹,掌管全国户籍、土地、屯田等;度支曹,掌管全国赋税、钱粮、财政支出;祠部曹,掌管全国礼仪、祭祀;五兵曹,掌管全国军政;都官曹,掌管全国司法。各曹的长官称尚书,在尚书下又分各小曹,以郎中为长官。由此可见,尚书省拥有一个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办事机构,体现了封建国家行政机关的强化和进一步完善,在当时是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的。由于尚书台(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尚书令专权的现象开始出现。于是,与尚书台(省)分权的中书省应运而生。

(二)中书省

“中书”的称谓汉朝就有,它与尚书为同一职务,宦官任尚书便被称为中书。曹操建立魏国后,为牵制尚书令的权力,便设秘书令负责起草掌奏之事。魏文帝曹丕即位后,改秘书为中书,设中书监、中书令为长官,职掌机要后来逐渐扩大为中书省。中书省主要职权是承旨草拟诏书、谕旨、参与立法;传达诏令、谕旨代皇帝指挥政事的执行;呈递章奏及其他官方文书,甚至代皇帝

审理章奏,职掌机要。由于中书

省是在中朝执事的、封建皇帝的

秘书班子,,是封建国家的中枢、

要害部门,所以他虽然位列尚书

之次,但实权在尚书省之上。一

般情况下,由中书省决定政令,

皇帝批准后交尚书省执行。由于

中书省在事实上参与军国大计

的决策,在执行中可以谏议、辩

驳皇帝的诏令,对官吏的上奏也

有取舍之权,国家的政治中枢从

尚书省移到中书省,中书监、令

取代尚书令、仆成为实际上的宰

相,因此中书省在晋朝有“凤凰

池”之称。

(三)门下省

随着中书省权势月增,皇帝

又恐侵犯自己的大权,所以在尚

书省、中书省之后,魏晋时期先

让侍中参政,后设门下省,以牵

制中书省的职权。侍中,原为汉

朝宫内近侍官,主要职责是:(1)

观天文地理,知吉凶祸福;(2)司

礼仪;(3)掌文书记录;(4)管皇

帝衣物、乘銮及随行。因侍中接

近皇帝,无形中变为亲信贵重的

职位。曹魏和西晋时,侍中地位

日渐重要,凡属重要政令,皇帝

都要征求侍中的意见,同时,侍

中还常常侍从皇帝左右,以备顾

问。到东晋时,设门下省,以侍中

为长官,黄门侍郎为副,属官为

给事中。南北朝时期,门下省正

式成为高级谋议机构。皇帝在下

达诏令以前,首先要征询门下省

意见或将成文交门下省先议,门

下省认为有所损益之处.可以谏

议、封驳。门下省对尚书、中书省

及其他机关的工作.有检查、监

督的权力,特别是门下省同御史

台一样具有弹劾百官的权力。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制度,

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因之,

成为定制。为了提高行政实效和

防止权臣篡夺皇位,隋文帝在魏

晋南北朝三省制的基础上,正式

确立了三省长官并为宰相的制

度,唐朝沿袭。

随着新的政治体制的建立,

旧的三公九卿制发生了根本的

变化,三公在以后的各朝代中仍

然存在,例如蔡京、秦桧都以太

师而任宰相,以后元、明、清也都

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三公

在中央官僚机构中官品最高,皆

为正一品,但他们权力不重,没

有实权,不置幕僚。九卿的职务

也逐渐划分到了其他部门中,但

历代又仍旧设有九卿,但它们的

设置已属重复,无非是帝王好讲

排场而已。

(山东省北镇中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 第6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

第6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 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大融合;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隋唐时期(581~907年) 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 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 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二)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三)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等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高中历史三公九卿制选择题

高中历史三公九卿制选择题 (考试总分:12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而唐代设立三省制,“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据此可知,这两种制度都能() A.提高行政效率B.减少决策失误C.限制专制皇权 D.加强中央集权 2、(4分)秦朝中央政府中的九卿,其中的“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掖门戶”“卫尉,掌宫门卫屯兵”“宗正,掌彔属”“太仆,掌典马”“将作少府,掌治宫室”而隋唐中央政府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官员考核任免,财政、札仅祭祀教育科举等、军政、司法和工程建设。材料表明() A.中国古代家国—体政治特色消失B.皇权旁落,相权加强 C.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的逐步分离D.机构精简,职能专一 3、(4分)在我国古代官僚机构中,存在着对官僚的监督。下列官职中最早具备监察职能的是() A.太尉B.御史大夫C.锦衣卫D.刺史 4、(4分)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的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明朝内阁大学士 D.清朝的军机大臣 5、(4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经常出现任用出身低下的人为高官的现象,如齐之管仲、秦之百里奚、楚之孙叔敖、吴起等等。这一现象在本质上() 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B.为官僚政治出现奠定基础C.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诉求D.导致血缘政治的逐渐瓦解

C.便于皇帝操纵军国大权D.彻底打破贵族分封体制 7、(4分)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御史大夫B.丞相C.太尉 D.郡守 8、(4分)“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符合这一情况的实例有() ①秦朝御史大夫②唐朝尚书令③明朝殿阁大学士④清朝军机大臣A.①③④B.①②③C.③④ D.①②④ 9、(4分)下列古代的官职,在同一组中,按职能划分不同类的是() A.太尉、通判B.丞相、参知政事C.御史大夫、刺史D.郡守、知州 10、(4分)秦代规定丞相的位子出现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递补。这样一来丞相就要小心谨慎,以免遭御史大夫弹劾。这一规定客观上() A.实现了中央对地方行政权的控制B.规范了中央官吏的职业道德 C.有利于通过制约机制以加强皇权D.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 11、(4分)“太尉”始于秦朝,与“丞相”“御史大夫”并称“三公”,是中央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秦朝实际上并没有人担任太尉。对这一现象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A.“太尉”可能会对皇权构成威胁B.秦朝改变了“重文轻武”的政策C.秦短命而亡来不及任命“太尉”D.长期兼并战争导致人才的匮乏 12、(4分)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卷四中赞扬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是“千古创论”。该评价主要着眼于郡县制() A.是由李斯首先创建的B.有利于强国兼并弱国 C.标志着贵族政治形成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3、(4分)下图反映的政治制度产生的影响是()

衔接点0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原卷版)-2020年初高中衔接历史(部编版)

衔接点03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一、选择题 1.“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廷杖制 2.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下图是某同学复习该内容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有误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唐太宗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完善了() A.三省六部制 B.行省制度 C.郡县制 D.册封制 4.张某是唐代中央机关的一名小吏,他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政令的执行,他所在的部门属于()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军机处 5.下图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其中,中书省的职责是() A.监察百官 B.起草政令 C.审核政令 D.执行政令 6.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7.唐元和年间(806年——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大臣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吏部 8.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

用委员制。”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9.下列图示反映出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地方权力加强 B.社会秩序动荡 C.中央集权弱化 D.皇权不断强化 10.活动课上,老师问同学们,你对三省六部制看法如何?同学们众说纷纭,你认为下列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六部归尚书省管理 B.三省六部制并不是唐朝创立的,是在隋代这一制度基础上加以完善 C.三省之中,最有实权的是中书省,因为他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D.三省六部既分工又合作互相牵制,大大加强以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 二、非选择题 11.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中央行政机构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唐朝还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哪个科目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统治时期,创立了什么制度来面试考生?

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三省六部制形成的过程 所谓三省六部制,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制度,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尚书,本是秦汉九卿之一的少府属下的一个小机构,主管收发和保管文书,到西汉武帝继位后,参用宦官为中书谒者,掌上书之职,武帝用其收纳章奏,到了西汉成帝时,建立了尚书台,执掌图书秘籍、章奏等事宜。到了东汉武帝时,尚书渐次超越收发文件的职能,扩大到“出纳王命,辅政四海,权尊势重,责之所归。”[2]至曹魏时,尚书台脱离了少府的机构,成为完全的独立机构。其长官成为皇帝之下的握有重权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宰相,仆射则相当于副相,尚书属下各曹则则成为主管全国事务的行政机构,西晋时尚书台则成为“朝政之本”,南朝刘宋时,孝武帝曾领召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政之枢机。这就是隋唐三省中的尚书省之源流。 中书官名,起于西汉,初由宦官担任,汉武帝在后宫游宴时,使阉宦“典事尚书”,称为中书谒者,简称“中书”,署令和仆射;成帝时,废仆射,改中书谒者为中书者令,让世人担任,均属少府管辖。东汉时,不置中谒者令。曹操为魏王时,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魏文帝曹丕继位后,将原来的秘书令改为中书省,设中书监、令为其长官。因中书省接近皇帝,执掌机密,地位日渐显赫,逐渐取代尚书台的重要地位,而成为国家的机枢机构。如西晋时,荀彧由中书监迁尚书令,实则明升暗降,因此当时有人相贺时,他说:“夺我凤凰池,诸君贺我耶!”[5]及至南朝,中书监、令成为清流美职,中书舍人地位渐高,往往全权负责中书监事。北周改中书为内史,隋承袭之,唐复设为中书省,此即为中书省之源流。 门下省的主官是侍中,侍中即侍于宫中。作为皇帝顾问机构的门下省,是由皇帝的文武侍从们中衍生出来的。在秦汉时期,侍中本无官署,是来往于殿内奏事的小官。东汉时设立侍中寺,成为正式的皇帝顾问处,门下组织雏形初具。曹魏代汉后,继承汉制,置侍中寺为定制,其长官为中和给事黄门侍郎,设侍中四人,侍中比二千石,第三品。入侍帷幄,出拥华盖,与皇帝亲近。给事黄门侍郎四员,秩六百石,第,五品,与侍中同掌奏文案,赞相威仪。西晋时改侍中寺为

中国古代史(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下) 隋唐辽宋夏金元明清(72学时) 第六讲隋唐(公元581—907) (18学时) 教学目标: 了解隋、唐的建立与统一。隋唐对外政策与中外交通。隋与唐前期的均田制。唐代边疆各族。 基本掌握:武则天称帝。安史之乱的原因,经过及影响。唐末农民战争。唐代均田制变化。租庸调制与两税法。唐与突厥、回纥、吐蕃的关系。三省六部制。 综合分析: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发展科举制。隋唐五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唐代民族关系的特点。唐与日本、天竺的经济文化交流。教学内容: 一、隋朝的短暂统治(581—618) 1.隋的建立与统一 2.隋的政治 3.隋朝灭亡 二、唐前期的统治(618——755) 1.唐的建立与统一 2.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3.武则天的崛起 4.玄宗继位与“开元之治” 5、唐代中国版图与民族关系 6、盛唐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三、唐中后期的统治(755—907) 1、安史之乱——唐由盛到衰转折点 2、藩镇割据 3、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唐末农民战争与唐朝灭亡 四、隋唐政治法律制度 (一)隋代制度 1.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 2.地方郡县二级制 3.《开皇律》 4.府兵制 (二)唐代制度 l、中央健全三省六部制 2、地方道州县三级制 3、科举制的完备与发展 4.《唐律》与《大唐开元礼》 5.兵役制度的演变 五、隋唐社会经济 (一)土地制度 1.隋代均田制 2.唐前期均田制 3.均田制的破坏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二)赋役制度 1.隋代租调力役制 2.唐前期的租庸调制 3.唐后期的两税法 4.唐代工商税 (三)户籍制度 1.隋代的“大索貌阅”与“输籍法”。 2.唐代户籍“手实”与“计帐”。 (四)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 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 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的政治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 相同点 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

唐代制举“四科”考论

唐代制举“四科”考论 关于唐代科举考试中“四科”的问题,由于史籍记载较为混乱,往往引起学界对其误解,以至《玉海》《新唐书》等史籍将“四科”误作四次登科,学术界很少有人注意这一问题。本文拟围绕“四科”的起源和含义,进行梳理和探讨,并对汉唐选才标准的“四科”的概念进行考察。 “四科”之名由来已久,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始令郡国举孝廉,按照本郡人口的不同,每郡各举一至三人,荐举的标准就是“四科”。汉代察举制的“四科”:“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材任三辅令。”(《宋书?百官志下》)《后汉书?黄琼列传》云:“琼以前左雄所上孝廉之选,专用儒学文吏,于取士之义,犹有所遗,乃奏增孝悌及能从政者为四科,事竟施行。”汉代“四科”也用来形容人的才华出众,如班固赞美太守谢夷吾“才兼四科,行包九德,仁足济时,知周万物”(《后汉书?谢夷吾列传》)。魏晋以来,“四科”作为选士的重要准绳,曹魏明帝时,散骑黄门侍郎杜恕在讨论考课之制时云:“其欲使州郡考士,必由四科,皆有事效,然后察举,试辟公府,为亲民长吏,转以功次补郡守

者,或就增秩赐爵,此最考课之急务也。”(《三国志》卷十六《魏书?杜畿传附杜恕》)西晋秀才策试也把“四科”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但西晋末孝秀选拔已经脱离了“四科”标准。如《晋书?五行志中》云:“自丧乱以后,风教陵夷,秀孝策试,乏四科之实。”大业五年(609年)六月,隋炀帝行至张掖,“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骁壮,超绝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隋书?炀帝本纪上》)。炀帝所说“四科”在名目上与汉代“四科”选才标准有所差别,已经有分科的性质。如下表:炀帝“四科”与汉代“四科”相比,虽然很大程度上承袭了汉代“四科”的要义和基本特点,但以汉代“四科”的选才标准,对四类人才进行“分科”选拔,并对“四科”作了很大发挥。前两科更加突出经学、才艺和武艺,与汉代“德行”“经学”标准相差较大,后两科还基本上保存了“明法”与“吏能”的特点,从而使制举分科与察举选士的“四科”标准分离,具备了唐代制举分科考试的雏形。 与汉代察举的“四科”相比,隋代的“四科”取士是分科选拔四种各自独立的不同类型的人才,而汉魏察举制则用“四科”的标准衡量一个人是否同时兼备。察举制以“四科”取人,显然存在一个求全责备的问题,不利于专门、奇才的发展。如《宋书?潘综传》云:太守王韶之临郡,发教曰:“前被符,孝廉之选,必审其人,虽四科难该,文质寡备,必能

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务;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目录 特点 变更 三公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展开 特点 变更 三公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九卿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少府 展开 编辑本段特点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概括: 1.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2.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 3.丞相位高权重 4.新的较完备的官僚制度。 编辑本段变更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 秦王朝在确立皇帝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即廷尉、治粟内史、奉常、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三公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

中国古代的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是如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 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 是如何演变的 ※※※※※※※※※※※※※。※※※※※※※※※※※※※※※ 马永波 在讲述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于近臣,并用近臣来牵制、压抑卿组织一起形成双轨行政管理时,不少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由甚至代替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体制。到东汉时期,尚书台正式来,三省六部制与三公九卿制有从而形成了所谓的“中朝”或“内成为国家政务的中枢机构,双轨何关系产生疑问,很多朝代中经朝”,而中央政府则成了外朝,其行政管理体制变成“众务悉归尚常既提到“三公”又提到“三省”,中内朝职官中最重要的是尚书。书,三公但受成而已”的关系。 一些历史现象感到无法解释,甚尚书即为原先九卿中少府的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至对各朝代的中央体制到底是名小宫,掌管图书、秘籍和掌奏。体制进一步发生变化,尚书、中什么感到茫然。课本中对此讲述但到汉代,由于皇帝赋予它处理书、门下三省的体制在这一时期较少,而这一变化却直接体现着国家事务的权力,便成为直接隶形成。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皇权的强化,理清这一过程对学属皇帝的宫廷政治机关,并设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对皇帝生加强理解将大有裨益,现将这分职,建立了尚书台。尚书台以的威胁很大,权臣篡夺皇位的现一过程整理如下。尚书令为主官,以下有尚书仆象时有发生,为防止大臣特别是秦朝创建了三公九卿组成射、尚书丞、尚书郎及令史等官丞相的权力过重,最高统治者便中央政府的体制,汉承秦制,但职。由此可见,内朝的核心是尚将相权分散,逐步形成了三省随着皇权的加强,这一体制发生书台,尽管内朝实权大于外朝,制。 了重大变化。汉武帝时期,由于但在形式上他们并没有隶属关(一)尚书省 君主集权的需要,皇帝逐渐收权系,内朝尚书组织与外朝三公九到曹魏时,尚书台脱离少府 尊口渖9跗哆诤哆担盟尊9蹿9增9螬9埘9蝉9‰S9P馥9蹿g埘9坩i蹬啦诤9埘g旦淖啦诤呈9姥哆博鲫诤垡蜡迎‰掣8裔m字旦里 其原始而简朴的特色。题记由禽兽名称而来的较多,这可能是从禽兽的动作中得到的启示。第三类数量最多也最重要,它是说明这种运动方法所针对的病症,如“引颓”、“引聋”、“引项”、“引炅(热)中”、“引瘅痛”、“引温病”、“引膝痛”等,“引”是用导引术来治疗某种疾病。题“引膝痛”图,画着一个男子,上身挺立,转体向右,下肢作屈膝状。可见《导引图》强调用积极的方法进行医疗,并且着意于运动。 从帛画《导引图》所记各种疾病和运动姿态的名称以及动作形象,可知导引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上主要治疗方法的一种,而且也是很好的保健体操运动。从医疗意义来说,它不是靠药物、手术或针灸等外界因素,而是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从保健的意义上来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导引图》是迄今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一幅健身图谱,填补了我国医学史在秦汉时期有关导引疗法的一段重要空白,为研究我国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和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 (湖南省博物馆)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新邵三中:邓丑生 三省: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考核、任免四品以下官员 户部:负责财政、国库 礼部:负责贡举、祭祀、典礼 兵部:负责军事 刑部:负责司法、审计事务。具体审判另有大理寺负责。重大案件组织刑部、御史台、大理寺会审。谓三司审。 工部:负责工程建设 中书省长官在隋朝称为内史令,唐朝称为中书令,副职称中书侍郎。门下省长官在隋朝称为纳言,唐朝改叫侍中,门下侍郎副之。尚书省长官称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副之。但由于唐太宗在即帝位前曾担任这个职务,因此在唐朝此后的时期,这个官职轻易不授,而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唯安史之乱后,郭子仪有大功于唐室,无官以宠之,遂授尚书令。另朱温篡逆前亦自称之。中书省内设中书舍人若干,掌草拟诏命。门下省内设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拾遗等官,掌规谏。尚书省下设左右丞,分管六部。六部的长官都称为尚书。 三省之中,尚书令、仆射位高,为人臣之极而无实权。实际行使相权的是中书、门下两省大臣。

1、秦朝 秦朝在少府下设尚书,主管典籍,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2、汉朝 汉武帝夺外朝(以丞相为主的正式的政府机关)权,设立以大将军为首的内朝,专门处理军国大事。以原属少府的尚书以及中书谒者来转达表章,沟通内外朝,为后世尚书省的发端。 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3、魏晋南北朝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 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4、隋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 江西教师网

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 相同点 在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中,秦汉时期实行的三公九卿制和隋唐时期实行的三省六部制都是比较典型的政治制度 1、二者同属于中央官制。 2、实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 不同点 但是二者又有很大的区别: 1、确立和盛行年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 于秦,盛行于汉。 2、权力结构不同 秦汉时代实行的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中央行政体制,行政、军事、监察权力融为一体。 三公中的丞相相当于副皇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主要行使监察百官的权利;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主要行使军权。九卿主要分掌朝廷和国家的各项行政事务,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这里的“九”应理解为不确定数,实际不止九卿。所以教材中的叙述改为“三公以下设诸卿”;三公九卿制在两汉时期略有变化,西汉后期三公改为司徒、司空、司马,权利还是很大的,东汉初期,光武帝为限制三公权利,扩大了尚书台权利。隋唐时期,三公九卿制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和三公九卿制有很大的不同,它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际上把秦汉时期的相权一分为三,或者说我国已由一相制发展为多相制,进一步加强皇权。三省职责: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 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三省相互牵制。六部直接归尚书省管理,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权利单一,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和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丞相组成和地位不同 三公九卿制下的丞相相当于副皇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三省六部制下“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实际上把秦汉时期的相权一分为三,或者说我国已由一相制发展为多相制,进一步加强皇权。 4、作用地位不同 三公九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趋于完善。

中央政制秦汉三公九卿

中央政制--秦汉三公九卿 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政府,其制度为汉代所遵从,中央政事由三公九卿主理。所谓三公九卿,介绍如下:

(一)丞相 本义:相者,辅助之义,后引申为辅助国君,管理国家政事者称为相。在春秋时候,相一词已出现,但非为官职,只是代表居于辅助国家的地位,如左传昭公四年:「子产善相小国。」 演变:西周时,位在宰执的是上卿,本来只有周天子能设置,到了战国时列国并立,七国都有宰执,不久宰执改称为相邦(汉人为避高祖名讳写成相国),或称丞相。至战国时秦「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秦本纪)始为正职。秦常置左右丞相,以左为尊,有时为加尊,如吕不韦; 以中人为相则称中丞相,如赵高。汉高祖立国,置丞相,后改命为相国,吕后文帝时复置左右丞相,并以右为先,西汉哀帝时又改称大司徒,东汉年间多称大司徒或司徒,献帝时又复称丞相。 职掌:《汉书.百官公卿表》简言其职掌为「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荀子.王霸》: 「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 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 当则可,不当则废。」 丞相为百官之首,统领外朝官员;天下百官奏事,须经丞相, 而重要政策亦须由丞相领衔奏请;对于郡国百官则有考课论赏 及任免之权,并需收阅各地「上计」。换言之,丞相便是朝廷 上行政权力最大,助天子理政之最高负责人。 地位:汉制,丞相金印紫绶,秩万石。备受国君尊敬:「王者待以殊敬,在舆为下,御坐为起。入见参对而议政事..」(后汉 书.陈宠传)甚至王者亲住丞相府商议大事。 国家大事,虽要经过奏请的手续,但丞相仍有完全的决定权, 因为「丞相所请,靡有不听。」(同上)反而丞相可不从君主 之诏,有封驳诏书之权,如景帝时丞相周亚夫以白马之誓反对 封后兄王信为候,哀帝时王嘉封还帝欲封宠臣董贤官爵之诏书。 是汉之丞相,地位崇高,为皇帝于政事上的代理人。 (二)御史大夫 本义:原为君主近臣,本为记事之官,战国时为君主所信任,用以监察百官,为人主耳目,渐变成纠劾百官之位。

简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与作用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和作用 (一)隋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在中央设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掌国家图书典籍,位高职闲;内侍省管理宫廷内部事务,全是宦官;真正负责国家政务的是尚书、内史、门下三省。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历史上一般称为三省制度。内史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官吏的考核任免,民部主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刑狱,工部主水陆工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2)作用。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 (1)职能。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隋称内史省),职掌与隋制同。尚书省下设吏、户(隋称民部)、礼、兵、刑、工六部,职掌亦与隋制相同。中央还另有殿中省和秘书省,但在中枢政治中的作用不大,故习称唐代是三省六部。三省长官起初均为宰相,共议国政。但由于尚书令权力太大遂以唐太宗曾任此职为理由,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

代行职权。左右仆射起初是当然的宰相,但后来要加“同中书门下”头衔才是宰相。由于中书令、门下侍中的名位较高,所以也不常设。于是就给其他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担任宰相。三省的长官均为宰相,共同在门下省的政事堂参议国政,政事堂会议也成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光宅元年(684年),裴炎为中书令时,迁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又奏改政事堂之名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事机构,堂后设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五房。 (2)作用。唐朝宰相的权力分于三省,又由品级较低的官吏担任宰相,这就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同时也更便于发挥整个统治集团的作用。 [参考资料] 杨友庭:《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及其在唐代的变化》,《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1期。 李琪:《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的沿革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4期。蒋建新、周宝砚:《唐王朝中央行政体制的构成及其效能分析》,《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秦汉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区别(论述)答:(1)三公九卿制:秦汉时期。 三公是指丞相(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主持军事)。 秦朝的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这九个部门的长官. (2)三省六部制:隋唐确立 三省六部制度确立于隋朝一直到清朝末期,六部制一直未作改动,对于三省制,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作过一些不同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吏、礼、户、兵、刑、工。 比较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1.相同点: (1)都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中央行政制度;(2)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表现. 2.不同点: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于唐。 (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 (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前者中的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后者由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了皇权。

(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明清时六部跟隋唐六部的区别 答:唐初定六部名称“吏、户、礼、兵、刑、工”, 隋唐: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户,礼,兵,刑,工.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标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明清主要突出内格个宦官 明朝: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明成祖设内阁 清朝:又设军机处 (1)清初: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 (2)雍正设立军机处 明的政治制度 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军机处: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设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标志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明清时期与唐宋时期六部之比较 相同点 1、提高清王朝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2、进一步对皇权的加强 不同点 1、两者的隶属关系不同。

三省六部制

中国古代官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吏部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待郎(隋称内史待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敕;起草之责主要由中书舍人负担。门下省的长官为待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官有给事郎。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敕,如认为不当,司以封还和加以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主要由给事中掌握。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分属二省(左属门下、右属中书),以匡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六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副为侍郎.各司之长为郎中,副为员外郎,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他们对中央担任具体事务的九寺三监(或五监)及地方上的府、州、县官有领导、监督之权。“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当然宰相,台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初设于门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书省,玄宗时改名中书门下);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己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宫参政。唐中叶以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长官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定政策之权则被剥夺。玄宗以后,中书舍人起草诏敕之权又为翰林学士所分割;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为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买亡。 隋朝三省六部 宋承唐制,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审覆天下大辟案的职权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职权都己转移至其他

美国三权分立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异同

美国三权分立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异同: 异:A三权分立是近代资产阶级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属不同部门,达到防止专制权力相互制衡的一种方式,使近代民主政治的体现。 B三省六部制是封建国家加强专制皇权下的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目的是加强皇权,分割相权。 同:都是通过权利的分散,达到中央政府部门互相制约与平衡,防止部门集权。 中国政体变化: 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根本政治制度) (秦至清)(戊戌变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专制----民主----主权在君----主权在民 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共和制的比较 美国总统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总统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世袭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四年一届,连任不超过两届终身制 执政首脑总统首相 政府对谁负责选民议会 与国会或议会的关系总统无权解散议会,国会可依 法弹劾总统,二者平行,但互 相制约首相可以解散议会,议会也能罢免首相,二者互相牵制 2雅典农耕面积少,不适合农业的发展,希腊的航海业,造船业,工商业发展。希腊人具有自由,平等的思想。 选民(646个选区)—保守党或工党(或自民党等议院)=议院(下院)=获多数席位的政党=(政党首领)组织内阁 (首相任命各部大臣,组织内阁即政府,首相与内阁成员共进退,内阁对议会负责,国王统而不治) 项目美国总统共和制英国君主立宪制德意志君主立宪 制法国共和制(总统议会制) 国家元首总统英王德意志皇帝总统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民选产生世袭世袭由国民议会多数 票选出 国家元首任期任期制终身制终身制任期制 国家元首权力掌握国家实权“统而不治”的 虚君掌握国家的实权没有掌握国家实 权(行政权) 政府首脑总统首相首相总统 政府首脑的产生总统任命首相组阁由皇帝任命由总统任命国家权力中心总统议会皇帝和首相议会 政府首脑与议会的关系总统为首的政府 与议会是分权制 衡的关系 政府对议会负责政府不对议会负 责 对议会负责 法律依据《权力法案》《1787年宪法》《1875年宪法》《德意志帝国宪 法》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2017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平江一中2017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 又次Z, “使药”再次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Z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A.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B.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C.屮医临床遵循辨证施治 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可知,体现的是专制思想;“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吋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体现的是专制思想阻碍了更学的发明创造,影响更学发展,故A项正确;理学出现于宋代,A项与题干的时间“唐代”不符,应排除;CD两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2.明代松江府,无论是“城中”,还是“乡落”,“里妪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若是棉花、大米踊价,“匹妇洗手而坐,则男子亦窘矣”。据此可知当时的松江地区 A.在家庭经济屮,手工业地位超过农业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女性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D.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答案】C 【解析】“里妪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说明妇女已成为家庭的经济主力,妇女的经济收入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兀妇洗手而坐, 则男子亦窘矣”体现妇女家庭地位提高,并非社会地位,排除D。 3.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 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 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

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之评价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在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唐朝的三声六部制不同,这里主要谈谈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1、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三省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分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三省六部的长官及职责: 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长官中书令二人,门下省掌封驳、审议,长官侍中二人,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尚书省职责为执行,长官尚书令一人,副长官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3、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中国古代历朝以来都存在相权和皇权之争,自秦始皇设丞相以来,丞相一人大权独揽,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势力。故而,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皇帝都有一个使命,就是加大皇权、削弱相权。所以,明朝的朱元璋废除了丞相,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则标志着封建皇权达到了顶峰。这也是中国古代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什么皇权的趋势是加强、相权的趋势是削弱直至消失的原因所在。 所以,在唐朝完善的三省六部制,它的一个作用也是分割宰相的权利、最终集权于皇帝,同样,它也是皇权加强的产物。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以积极为主,但是也有消极影响。 ①积极作用: 第一,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权力——分为三,三省长官的品级又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厂皇权。在秦汉,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每当皇帝无能,丞相就可能专权。三省六部制的设立,三分相权,有利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强了皇权;同时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历朝基本上沿用这种制度。 ②消极作用: 但是,三省六部制也有消极影响。它的设置造成了部门重叠、机构倾轧,严重影响办事效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皇权不断集中,宰相权利不断受到削弱,这也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衰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