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毕宝德 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土地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章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4

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

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5

一、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

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P31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

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P34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

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除种植

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P46-55

土地利用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人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阶段分析:

在第一阶段,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因

此在这个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人将使得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阶段: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为第二阶段。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比如劳动),还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

第三阶段:边际报酬为零,总报酬达到最大之后为第三阶段。在此阶段,投入劳动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数,而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第四章

简述杜能的农业区位论。P61

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从经济实质上看,杜能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是农业区位的极差地租

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一、地域分异原则,首先考虑区域内土地的自然特性,优先满足农业用地的特殊要求。

二、区位利用原则,土地面积是有限的,区位利用效益高的土地面积更有限,因此要确定各种区位土地的最佳利用用途,以提高利用的经济效益。

三、生态系统平衡原则,要遵循生态规律,按照生态平衡原则,结合土地资源的区位利用,确定其不同经济用途。

四、系统综合原则,土地是一个自然综合体,同时又是一个经济综合体。集聚效益就是这种系统的功能体现。

简述城市土地(利用)的特性。P79

一、位置在城市土地利用中的特殊重要性。

位置差异在利用中会形成较大的级差收益,直接影响经营效果。

二、利用途径的多样性。

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更为复杂,利用途径更加多样。

三、面积对城市土地利用具有较小的限制作用。

单位面积土地可以吸收巨大的投资,价值城市土地利用技术方式发展迅猛,劳动资金的利用集约度所受限制较小。

四、交通运输的重要性更为显著。

城市内部的交通运输的畅通性,直接影响着城市总体功能的发挥。

五、改变土地用途代价巨大。

土地投资与使用价值一般呈正相关,投资量越大,改变其使用价值困难性就越大。

第五章

简述土地内部规模经济的来源。P101

一、、单个生产设备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二、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包括:

(1)大规模生产有利于进行分工协作;(2)大规模生产可以减少管理人员的比例;

(3)大规模生产为充分利用产品生产的互补性创造条件

三、企业规模的扩大可以降低平均交易成本。

(1)大规模企业,可以在市场信息收集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节约平均交易费用

(2)大规模企业,由于大量运输,也可节约平均运费。

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P107

一、非农业发达,农业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非农业就业,且在转移后获得了相对长期稳定的职业和收入。

二、农机化水平提高,使以少量的家庭劳动力经营较大规模的土地成为可能。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其项目越多,质量越高,农业土地适度经营规模实现的可能也就越大。

四、农业经营者素质提高。

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P109

一、地区性,各个地区土地条件各不相同,土地资源的丰缺程度决定土地经营规模的数量级。

二、动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都必然影响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适度值。

三、层次性,农业机械、农业劳动力等生产力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不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的不同,也会有与之匹配的不同经营规模适度值。

四、适应性,不同经营项目的生产经营单位具有不同的土地适度经营规模。

第六章

简述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区别和联系。P13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总体性、战略性、长期性的计划,以全部土地资源为对象,考虑土地利用活动的各个方面,包括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全面协调土地利用中的供求关系对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和方式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方针和目标,并对土地用途做出具体规定,是土地利用中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简述中国土地利用计划模式的特点。P133

一、土地利用计划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土地利用计划是由长期、中期、年度计划构成的完整体系。

三、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分级管理,按国家、省(区市)、地(市)、县(市)和乡(镇)五

级分级管理。

四、土地利用计划是指令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相结合的计划体系,耕地面积保有量和非农

建设占用农业用地都是指令性指标。

解释我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的“两上两下”的程序。P137

一、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和各部门上报的计划建议,通过对各项用地的科学预测,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要求,对上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初步平衡,提出计划控制数和布局要求,下达到各地,指导各地编制计划。

二、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各地上报的建议,进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编制全国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经全国人大审议批准,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程序逐级下达。

第七章

简述我国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

土地可持续利用战略要求土地资源配置在数量上具有均衡性,在质量上具有极差性,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全局性,从而实现自然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的统一。

简述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目标。P155 主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耕地以及其农业用地被变更用途作为各类建设用地;其次由于不良的耕作制度,滥施化肥,破坏了部分现有耕地的化学结构,使其不能再作为耕地使用;再次,荒漠化程度加深,濒临沙漠的一些地区的耕地或被沙漠吞噬或土壤肥力尽失,不能再继续使用。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包括以下内容:

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类对食物需求的持续供求平衡为目标。既能保证人口对食物的持续需要,又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稳步和有序发展,这才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根本目的

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础上,强调自我平衡,中国耕地养中国人。

三、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有长远性,即使在人口高峰期,也能满足粮食生产用地的需要。

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应性,增加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新耕地。

五、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点是追求质量的平衡,尽快提高现存和新增耕地的质量,使产出率逐步提高。

第八章

简述土地国家管理的具体任务。P171

一、保护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

二、调整土地关系,对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变动进行管理、监督和调控,防止权属混乱及

土地纠纷。

三、对土地所有权的权能范围、行使方式、出让转让条件和土地使用权的权能范围、利用

方向进行必要的限制。

四、保证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项目上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建立优化的土地

利用结构和布局,防止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五、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并正确课征土地税收,保证国有土地的地租收归国家,通过税

收和土地有偿使用集中国家财政资金,保证土地收益的合理分配。

简述土地所有权的基本属性。

一、完全性,土地所有权是对土地的全面的支配权,其他物权的源泉和出发点。

二、排他性,排斥其他人对土地的权利。

三、恒久性,无限期由土地所有者保有,只有当发生社会变革时才有可能终止。

四、归一性,土地所有者可以在自己土地上为别人设定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租赁权等其他权利。

五、社会性,土地所有者在行使自己权利时从来都受社会的约束。

第九章

简述如何全面认识我国土地社会主义公有制。P182

一、全部土地都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具体分为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三、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土地简称国有土地,其所有权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行使,具体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四、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形式,该种所有制土地简称集体土地。

五、城市市区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六、农村和城郊的土地,有的属于国家,有的属于集体。

七、建制镇土地所属权根据实际情况处理。

第十章

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中属于国家所有的土地有哪些?P183

一、农村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

二、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

三、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滩涂及其他土地。

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原属于其成员集体所有的土地。

因国家组织移民、自然灾害等原因,农民成建制地集体迁移后不再使用的原属于迁移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简述我国现行农村土地集体承包经营权存在的问题。P204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在两个显著问题: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不很完整和明晰的土地使用权,法律规定承包经营权仅限于从事农业生产,这表明不含有土地开发权。而至于在农业生产范围内涵盖哪些具体权利,还不明确,这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使和保护带来一定困难。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尚不十分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期限可在某些条件下进行调整。而土地承包调整频繁,必然冲击土地承包稳定性,影响土地投资和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简述我国传统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弊端。P211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行政划拨;无偿无限期使用;禁止土地使用权转让。

弊端:

一、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合理配置。

二、不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与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建立。

三、不利于城市建设与发展。

四、行政划拨制度需要政府部门层层审批,效率低下且易滋生腐败。

简述我国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完善的方向。P217

一、行政划拨方式是否还需要保留?

二、对土地使用权的各种出让方式的适用范围应作出明确的限定。

三、土地租赁市场如何进一步发育?

四、原划拨用地,如何逐步纳入到新的土地使用制中来。

第十四章

简述我国土地市场经营模式。

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土地产权的基本要求。P277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明晰的土地产权。土地是最基本的资产,无论是私有还是公有,明晰的土地产权都是建立土地市场的最基本条件。由于土地市场的客体是土地的各种权利,如果土地权利界定不明、归属不清,权利的交易就无法进行。因此,明晰的土地所有权及以所有权为核心的各种派生权利是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前提。

简述我国土地市场特点。P287

一、中国土地市场是政府驱动型市场

二、目前中国城市土地市场在土地市场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三、中国城市土地市场是垄断竞争型市场

四、在企业改制中实行土地政策性入市

第十五章

简述土地自然供给与土地经济供给的区别与联系。P301

土地自然供给与土地经济供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土地自然供给是土地经济供给的基础,土地经济供给只能在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二、土地自然供给针对土地能否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及动植物生长需要;土地经济供给则主要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现在人类特别重视耕地的经济供给。

三、土地的自然供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定的,无弹性的;土地的经济供给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的土地供给弹性也不同。

四、人类难以或无法增加自然供给,但可以增加经济供给。

简述现阶段如何实现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平衡。P315

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建设用地的供求平衡,主要对策有:

一、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适当控制城市规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效益。

二、按照规划进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三、积极稳妥地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充分利用城市闲置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

四、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实行城市的立体利用,适当提高土地开发强度,间接增加城市土地供给。

第十六章

简述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和联系。P328-333

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的基础。构成级差地租Ⅰ的超额利润一般在土地租约中规定,归土地的所有者所有(实物形态表现表现为较高的租金,因为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毕竟不多,物以稀为贵)。而构成级差地租Ⅱ的超额利润,在租约内归农业资本家所有,当租约期满(土地的所有者会愿意签署长期的一定数额租金的出租土地的协议吗?当然不会),签定新租约时,就会通过提高地租额而转归土地所有者所有。

级差地租I与级差地租Ⅱ,虽然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们由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在二者的关系上,级差地租Ⅱ要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指出:“级差地租Ⅱ的基础和出发点,不仅从历史上来说,而且就级差地租在任何一个一定时期内的运动来说,都是级差地租Ⅰ。”

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的区别。

一、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同:级差地租是经营垄断权,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具体形式条件不同:级差地租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绝对地租是生产价格低于

价值。

二、归属不同:绝对地租归地主,而级差地租归农业资本家和地主。

简述现阶段我国仍存在绝对地租的原因。P343

中国现阶段仍存在着土地所有权的垄断,并要求在经济上加以实现。社会主义消灭了土地私有制,但并未消灭土地所有权及其垄断。中国现阶段仍处于社初阶段,尚存在土地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土地还没有归全社会公有,还存在多个土地所有者主体,并要求在经济上实现。可见,中国现阶段仍然存在产生绝对地租的社会经济关系。

简述我国极差地租应如何分配。P341

在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条件下,级差地租Ⅰ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实行集约经营,追加投资而形成的,因此,主要应由土地经营者所有。在集体土地由承包农户经营的条件下,主要应由承包农户所得。

在土地国有制条件下,级差地租Ⅰ应全部归国家所有。而级差地租Ⅱ,在租期内主要应归土地使用者——企业或个人所有;但在极差地租Ⅱ的形成中,国家一般也进行了投资和建设,因而国家也应得到一部分。

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下地租范畴的理论和现实意义。P346

一、地租范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土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

土地长期无偿使用是我国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土地公有制建立并不意味着地租范畴的消灭,为了在理论上正本清源,要肯定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下地租范畴的客观存在。

二、地租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土地,能进一步强化土地管理,增强土地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三、地租是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

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包括三个部分,即生产成本+平均成本+绝对地租。

如果否定地租范畴,在此基础上制定农产品价格必然低于真正的社会生产价格。

四、地租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提供了基础。

有了较为准确的地租量,就能通过地租资本化确定土地价格。

第十七章

简述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P358

(一)一般因素,即影响土地价格的一般的、普遍的、共同的因素,对土地价格总体水平产生影响。包括经济发展状况,财税体制,相关政策,城市规划,城镇化速度,土地资源禀赋,土地产权状况。

(二)区域因素,指对区域地价有总体影响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段位置,基础设施条件,规划限制,环境质量

(三)个别因素,指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对宗地地价的影响,如宗地面积、位置、形状、临街宽度,宗地开发程度,土地利用状况及规划条件,土壤肥力和地质条件等。

简述土地价格评估的方法及适用范围。P364

一、市场比较法,是指与估价时点相近的有过交易的类似土地进行比较,对这些类似土地的已知价格作适当的修正,以此估算估价对象的客观合理价格或价值的方法二、收益还原法。

市场比较法是土地估价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一种技术上成熟、最贴切实际的估价方法。主要用于地产市场发达,有充足的具有替代性的土地交易实例的地区。

二、收益还原法是估算土地在未来每年预期纯收益的基础上,以一定的还原率,将评估对象在未来每年的纯收益折算为评估时日收益总和的一种方法。它只适用于有现实收益或潜在收益的土地估价。

三、成本逼近法是以取得和开发土地所耗费的各项费用之和为主要依据,再加上一定的利润、利息、应缴纳的税金和土地所有权收益来确定土地价格的估价方法。它一般适用于新开发土地的价格评估,对于既无收益又无比较实例的公建、公益用地等具特殊性的土地估价项目也比较适用,但选择要慎重。

四、剩余法是在预计开发完成后不动产正常交易价格的基础上,扣除预计的正常开发成本及有关专业费用、利息、利润和税收等,以价格余额来估算待估土地价格的方法。剩余法适用于具有投资开发或再开发潜力的土地估价。允许运用于以下情形:(1)待开发房地产或待拆迁改造后再开发房地产的土地估价;(2)仅将土地开发整理成可供直接利用的土地估价;(3)现有房地产中地价的单独评估。

五、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是通过对待估宗地地价影响因素的分析,利用宗地地价修正系数,对各城镇已公布的同类用途同级或同一区域土地基准地价进行修正,估算待估宗地客观价格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已公布基准地价的区域

简述我国土地价格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估价制度

二、估价机构和估价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

三、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定期公布制度

四、地价监测体系

五、土地供应计划制度和土地储备制度

六、土地交易最低限价制度

七、土地增值税制度

第十九章

简述土地税收与地租的区别。P413

土地税收是国家以土地为征税对象,凭借其政治权利,运用法律手段,从土地所有者或土地使用者手中无偿、强制、固定地取得部分土地收益的一种税收。而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产生前提不同:税收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将随着消亡;而地租则是随着土地私有制度和土地租佃制度的产生而产生的,只要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地租就会产生。二、赖以存在的基础不同:税收存在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权利;地租存在的基础是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三、分配层次不同:税收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而地租属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文字题)

土地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题 1. 土地开发 2.土地抵押权 3.行政划拨 4.垄断地租 5.土地纯收益 8. 土地所有制 9.土地产权 10. 市场比较法 11. 区位地租 12. 土地计划利用 13. 土地利用规划 1 4.土地制度 16. 土地租赁权 19.地役权 20. 土地使用权出让 22. 地租 23. 经济地租 24.城市土地分等定级 25. 土地使用权出租 27. 土地 29.土地利用结构 31.土地权属管理 32. 土地市场 34. 收益还原法 35. 土地利用管理 36.土地市场的微观管理 37. 土地使用权终止 33. 土地分区 39. 土地流转 40. 土地人口承载力 41. 土地制度 42.土地利用集约度 43. 区位因素 44.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 45.土地计划利用

46.土地财产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手段 2.简述土地管理的具体任务。 3.简述要在尽量减少占用农地的条件下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什么措施? 4.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5.简述土地合理配置的原则。 6.简述农业土地规模效益的内涵。 7.社会主义级差地租的性质与特点? 8.简述影响土地价格的政策因素? 9.土地市场宏观管理的任务和内容。 10.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经济原则。 11.简述我国应如何实现耕地供求平衡。 12.土地资源管理的特点。 13.简述中国土地市场的特点。 14.现行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5.简述土地利用的必然性。 16.如何改革和完善现行农村土地使用制? 17.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18.简述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基本条件。 19.影响资本主义绝对地租量的因素? 20.影响土地价格呈总体上升趋势的因素 21.简述人类利用土地的四个阶段。 22.简述土地管理的基本目的。 23.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4.简述土地自然供给的制约因素。 25.简述农业土地经营规模的影响因素。 26.简述土地所有权具有的基本属性。 27.最坏耕地产生级差地租的几种情况? 28.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的改革的突出表现 29.简述建立土地管理制度的客观必要性。 30.简述实现土地管理目的与任务的主要手段。 31.简述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来源。 32.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 33.如何理解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34.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般步骤 35.画出土地报酬变化三阶段曲线图,并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的最适宜投入点 36.我国适度土地经营规模的内涵 37.中国土地利用计划体系的主要特点

土地经济学试卷(附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土地经济:是指土地制度、土地利用、土地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经济关系及经济理论问题。 2、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资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3、土地估价: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4、土地制度:是指由土地所有、使用、管理的土地经济制度及相应的法权制度构成的土地财产制度。 5、土地市场:是指从事土地这一特定商品买卖的场所或接触点,本质上是商品交换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l、水田、望天田都是用于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水田有水资源保证和灌溉设施,望天田没有。(对) 2、土地供给决定土地的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需求关系。(错) 3、土地供给量增大,土地价格必定下降。(错) 4、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价格决定的。(错) 5、根据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面积保持不变时,资本或劳动每一投 入单位的边际产品通常随着该种投入数量的增加而下降。(错)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规定,参加拍卖活动的竟买人一经应 价,不得撤回,当其它应价人有更高应价时,其应价即丧失约束力。(对)

7、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县级人民政府有优先购买权。(对) 8、当某类用地的地价上升或下降时,会引起该类用地经济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 9、由于在物理形态上房屋不能离开土地而存在,因此房屋产权和土地产权是不可分的。(错) 10、一切形态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错) 三、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5分) 1.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 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4.土地级差地租产生的基础是( D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质量差异性 D、功能永久性 5.对于土地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弹性的是( B )。 A、土地的经济供给 B、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经济学答案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C )。A、所有权形式B、经济用途C、质地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7.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8.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9.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0.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1.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2.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13.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14.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15.迄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社会生产方式有( C )。 A、3种 B、4种 C、5种 D、6种16.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社会主义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7.下列土地所有制中属于公有制的是( B )。 A、奴隶主土地所有制 B、原始社会土地所有制 C、封建土地所有制 D、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18.土地使用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B )。 A、土地所有权 B、土地使用权 C、土地占有权 D、土地处置权 19.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使用制是由( C )决定的。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占有制度 20.在整个土地制度中,土地所有制决定着土地的(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1.土地所有制的反映和体现是( D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2.实现和巩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和手段是( A )。 A、土地管理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占有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23.在封建社会,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C )。 A、农民 B、手工业者 C、地主 D、商人24.就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互关系而言,“两权”合一的是( C )。 A、地主 B、佃农 C、自耕农 D、农奴25.土地租赁权人为取得土地租赁权就必须向出租方缴纳( C )。 A、管理费 B、使用费 C、地租 D、以上都是 26.现实的土地不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且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成果的( C )。 A、自然——历史综合体 B、自然——地理综合体 C、自然——经济综合体 D、自然——政治综合体 27.可以作为土地自然属性反映的是( A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8.人类在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产生了( B )。 A、自然特性 B、经济特性 C、历史特性 D、地理特性 29.在奴隶社会中占有大量土地的是( B )。 A、奴隶 B、奴隶主 C、农奴 D、商人30.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资源的是( B )。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智慧树知 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土地经济学(黑龙江联盟)》章节测试答案 绪论 1、土地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 A:对 B:错 答案:对 2、土地是一个动态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随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变化。() A:对 B:错 答案:对 3、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 A:对 B:错 答案:对 4、土地经济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包括土地报酬递减、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A:对 B:错 答案:对 5、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 A:位置固定性 B:面积有限性 C:供给稀缺性

D:质量差异普遍性 答案: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普遍性 6、土地的功能包括()。 A:生产(养育)功能 B:仓储功能 C:承载功能 D:景观功能 答案:生产(养育)功能,仓储功能,承载功能,景观功能 7、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答案:自然特性 8、土地的概念中包括以下哪几部分()。 A:岩石 B:矿藏 C:土壤 D:水分 答案:岩石,矿藏,土壤,水分 第一章 1、按其最终发挥的作用来划分,土地利用的目标是()。

A:经济目标 B:生态目标 C:社会目标 D:物质产品 答案:经济目标,生态目标 2、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包括农田的生态效益分析、农业能量投入产出效果分析、农业生态效益分析、非农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评价。() A:对 B:错 答案:对 3、()是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是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A:土地开发 B:土地利用 C:土地复垦 D: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利用 4、土地利用中的问题包括() A:经济问题 B:社会问题 C:生态问题 D:技术问题 答案: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技术问题

土地经济学(shawe 20140105)

土地经济学 (十八画生 shawe 20140104) 题型设置: 一、填空题(1*×18)二、选择题(2*×10) 三、名词解释(3*×4)四、简答题(6*×5) 五、论述题(10*×2) 课本:毕宝德.《土地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 第一章导论 1、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领域。(P10) ■对象:①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土地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或称土地经济运行,即与土地相关的生产力运行和生产关系运行。 ②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 ■研究领域:①土地资源利用——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和使用(人与地); ②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 土地管理制度(人与人); ③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权属的市场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人与人)。 2、土地综合性概念。(P3&PPT1) ■(从自然资源分析)土地是由地球陆地及其水面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从现实分析)土地是一个由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的双重内涵。(PPT1) ■土地具有土地资源和土地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 (独占权)意义。 ■①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②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 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 ■土地资源是土地成为资产的基础。 4、土地的特性。(P3&PPT1) ■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自然特性:①位置的固定性;②面积的有限性;③质量的差异性;④利用的永续性(课本表述为功能的永久性)。 ■经济特性:①供给的稀缺性;②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③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④报酬递减的可能性;⑤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的功能。(P7&PPT1) ■承载功能■养(生)育功能■资源功能(强调非生物资源) ■提供景观功能(课本描述为生态功能)■资产功能(储蓄和增值的功能) 复习题:

土地经济学题库

《土地经济学》章节作业、思考题(按章节先后排列)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 土地经济学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102条)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 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 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 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 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 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 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3(狭义的土地利用计划是由( C )作出的。 A、单位 B、个人 C、政府 D、都不是 14(下列属于狭义土地利用计划范围的是( A )。 A、政府制定的计划 B、一个农场的规划 C、一个农民的规划 D、村庄的规划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1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是( C )。 21 A、土地分配权 B、土地处置权 C、土地所有权 D、土地使用权 22(土地所有者拥有的受法律保护的排他性专有权利叫做( C )。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土地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产权20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土地经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土地经济学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

大小《土地.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四、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土地的经济特性的是:() A、功能的永久性 B、供给的稀缺性 C、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 D、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2、属于政府管理土地市场的法律手段的是:() A、土地储备制度 B、土地交易许可制度 C、土地登记制度 D、土地计划利用制度 3、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的是:() A、气候条件 B、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 C、交通条件 D、社会需求 4、耕地的供求的变化 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的影响?() A、人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B、人均粮食占有量 C、土地的利用率 D、人均耕地占有量 )(首次系统地论证了土地位置与地租的关系的科学家是:、

最新土地经济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土地经济学》课程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土地 2、土地的自然供给 3、土地的经济供给 4、土地需求 5、级差地租 6、绝对地租 7、地租 8、地价 9、土地利用 10、土地集约利用 11、土地的规模利用 12、土地的利用规模 13、土地利用计划 14、土地计划利用 15、可持续发展 16、土地可持续利用 17、土地人口承载力 18、土地所有制 19、土地使用制 20、产权 21、土地所有权 22、土地使用权 23、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 24、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 二、名词辨析 1.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 3.土地市场运行模式和土地市场运行机制 4、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 三、辩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原因) 1、土地的自然供给是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以及动植物的生长而言的,而土地的经济供给则主要是针对土地具体的不同用途而言的。因此,两者之间没有关系。 2、土地市场是依靠以土地的供求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作用来运行的,土地价格的形成是由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的。 3、土地规模经济的来源包括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是指整个行业或者整个区域的规模扩大和产量增加而使得个别生产经营单位成本增加,收益减少。 4、土地利用规模即土地规模利用,指一个单位经营土地数量的大小。 5、农业区位论与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都是通过合理布局以减少运输费用来获得最大利润。 6、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即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指国家以有偿的方式将国有土地出让或转让给他人使用。 六、简述题 1、如何理解人口与土地需求的关系? 2、简述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3、为什么会存在土地市场失灵? 4、土地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什么? 5、实现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6、如何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 7、简述城市集聚经济及其表现。 8、农业区位理论对我国农业布局的借鉴意义。 9、土地产权的权能结构是怎样的?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一级土地市场 二级土地市场 土地经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地球陆地一定高度、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岩石、矿藏、水文、大气 1. 土地— 和植被等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P3 2. 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 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利用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P15 3. 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P16 4. 土地资产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而产生的土地收益 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价格、土地作为标的担保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P16 第二章 5. 土地利用——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 活

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P26 6. 土地利用程度——人类对土地的利用与改造程度以及土地受人影响的变 化 程度。P27 7. 土地利用结构——在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 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P27 8. 土地开发——对未利用或利用效率较低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 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或效益更高的土地的过程。P28 9. 土地保护——通过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是当代人得到最大的持续效、人 益, 并能保持土地的潜力以满足后代人的需要。P29 10. 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对土地的投入与取得有效产品(或服务)之间的比 较。P37 11. 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结果符合生态平衡规律。 P39 12. 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土地利用后对社会需求的满足程度及其相应产生 的政治和社会影响。P43

土地经济学复习题有答案

土地经济学复习提纲(有答案)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15分;填空,20分;单项选择,30分;问答35分; 一、名词解释: 1、级差地租:所谓级差地租就是那些利用较好生产条件的土地(主要指质量,位置等)产生的农业超额利润。 2、土地所有权:国家或农民集体依法对归其所有的土地所享有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3、土地经济供给: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土地供给量随着土地某种用途利益的提高而增加的现象。 4、土地受容力:在一定经济状况和技术水平下,投入土地的劳动与资金达到最有利的比例(最佳适合度)时,土地吸收劳动、资金的数量。 5、基准地价:对不同地域或不同级别的土地,按照商业、居住、工业等用途,分别评估确定的最高年限期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 6、土地金融:以土地作为获得信用的担保,来获得资金融通,并主要用于同土地开发利用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 7、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8、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由于区位条件的差异导致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 9、土地制度: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制约人们利用土地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和法律关系而设定的行为规范。 10、土地资源: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在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11、土地市场:进行土地交易活动的场所,或指各种土地交换关系的总和。 12、耕地占用税: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建设的单位或个人征收的一种税。 13、资本化原理:把那些源源而来的收入之流转变为一个价值资金的过程就叫做资本化。 14、土地增值税:对转让土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与附着物时所产生的增值额征收的税种。 二、填空: 1、在分析级差地租Ⅰ的形成时,关键要掌握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生产条件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 劣等地可以获得平均利润。

土地经济学考点总结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 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自然特性:位置的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功能永久性 经济特性: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功能:承载功能、生育功能、资源功能、生态功能、财产和资产功能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领域):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在国名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研究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 度,研究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土地资产流转(土 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价值实现问题,研究的是土 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另一个侧面) 研究方法:抽象思维、系统分析、微观与宏观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静态与动态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 ★土地利用: 是人类劳动与土地结合获得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这一活动表现为人类与土地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价值、信息的交流、转换。 内容:⑴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和统计;⑵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分析;⑶编制土地利用规划;⑷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⑸土地保护 基本原则:农业优先与统筹安排用地结构相结合\坚持集约利用与保持适量耕地相结合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合理开发利用与科学保护相结合影响因素:(土地能否被利用及利用效率高低):自然因素\经济因素\行政因素\社会因素,各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表现出的作用不同生产力水平较低 时,自然因素是第一因素,提高后,人类具备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较高 能力,就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土地利用的方向与方式 ★农业区位论——杜能的《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生产力发 展水平,尤其是农业生产用地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工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关系的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运输费用和劳动成本:原 材料系数=地方性原材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小于1,设在产品中心消费 区;大于1,设在地方性原材料产区;等于1,之间的任何一点劳动系数=劳 动成本/地域重量 ★城市土地分区利用的问题与对策: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土地利用:A城市规模大,人流物流剧增,公共设施不堪重负、工业布局、土地区位利用不合理、交通堵塞B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区位调整开始, 借鉴城市布局原理,优化城市空间各项用地,特别是各功能区的组合关系。 遵循土地分区原理调整城市不同类型土地利用 中小城市:1.以土地利用的区位原理为基础,在分析土地利用区位效益的基础上,从微观角度安排好各业用地;在分析研究城市各功能区之间关系的基础上,从 宏观角度规划好功能区的空间组合。2.充分研究各个中心城市的形成过程特 点与城市定位,并据此确定预期相适应的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3. 注重市场机子的调节作用。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708)《土地经济学》网上作业题及答 案 1:第一批 2:第二批 3:第三批 4:第四批 5:第五批 6:第六批 1:[论述题] 1.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2.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参考答案: 土地的经济特性有那些?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有哪些表现 答:土地的经济特性有:(1)土地供给的稀缺性;(2)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对分散性;(3)土地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4)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5)土地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表现有:(1)其位置固定不变;(2)自然供给不变;(3)经济供给弹性也是有限的;(4)买卖双方不能自行决定土地的位置和用途;(5)土地价格受当时社会和政治局势稳定的影响;(6)土地价格受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的影响极大。 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利用三种评价方法得到的适度土地经营规模往往是不同的,这时如何进行选择? 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进行综合权衡:(1)当必要规模小于可能规模时,必要规模即为适度经营规模;(2)当必要规模大于可能规模时,则可能规模中的较小者即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3)当外部可能规模最小时,说明农村非农产业不够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不出去,这一点成为土地经营规模的主要制约;(4)当内部可能规模最小时,则说明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和水平的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瓶颈。 1:[论述题] 简述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并完成下表1和表2。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参考答案: 答: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自然力,即优越的自然条件。资本主义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由土地有限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级差地租因为形成条件的差异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 表1级差地租I的形成及地租量 表2级差地组Ⅱ的形成及地租量 1:[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2.土地金融有哪些特点?

土地经济学-答案

《土地经济学》 [单选题] 1:狭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C A:土壤B:陆地及其陆地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表面 2:提出工业区位理论的是参考答案:B A:屠能B:韦伯C:克里斯塔勒D:勒施 3:对生产活动来说,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最佳选择的范围应在报酬变化的()阶段之内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参考答案:C 4:适用于城市及郊区土地市场发育较好的地区而不适用于农村和农用土地价格评价的方法是 A:土地批租法B:市场比较法C:预期价值法D:剩余法或假设开发法参考答案:B 5:广义的土地是指参考答案:B A:土壤B:陆地及其陆上水域C:纯陆地部分D:地球的表面 6:衡量农业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参考答案:B A:建筑密度B:水面利用率C:容积率D:土地利用系数 7:在实际中人们应该节约使用土地,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是由于土地参考答案:B A:位置固定性B:面积有限性C:质量差异性D:功能永久性 8:耕地占用税属于参考答案:C A:所得税类B:财产税类C:行为税类D:流转税类 9: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10:[单选题]设市场的供求函数为:S:P=40+2Q,D:P=100-Q,则均衡价格为参考答案:A A:80元B:95元C:40元D:100元 [论述题] 1.什么是土地自然供给与经济供给,二者有何区别? 答:土地的自然供给是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是指地球供给人类可利用的土地的数量;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2017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docx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 土地经济学作业题答案(一) 第一章导论 名词解释 1、土地: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分、空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 体,即陆地及其自然附属物。且由于人类投入了大量劳动,现实的土地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自然综合体,而是一个由各项自然因素并综合了人类劳动的自然一一经济综合体。 2、国土:一个主权国家的全部鴉域,即其所管辖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和,包括这一区域 范围内的全部资源条件。 填空题 1、土地的特性包括(自然特性)和(经济特性)。 2、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位置固定性)、(面积有限性)、(质量差异性)和(功能永久性)。 3、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自然特性)为基础的。 4、土地的经济特性包括(供给的稀缺性)、(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报酬递减的可 能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 5、土地自然差异性是(土地级差生产力)的基础。 6、(土地供给的稀缺性)是引起土地所有权垄断和土地经营垄断的基本前提。 7、土地的基本功能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资源功能)。 8、“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一定意义上比喻了土地对于人类的(承载)功能。 9、(土地供给的稀缺性)要求人们集约地利用土地。 10、按照地貌特征,可以把土地分为(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11、按照土壤质地,可以分为(黏土)、(壤土)、(沙土)。 12、按照生茶能力,可以分为(高产出)、(中产出)、(低产出)。 13、按照土地权属性质,可以分为(国有的)、(集体所有的)、(私人所有的)。 14、按照土地的实际用途,可以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15、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8月21日以国土发[2001年255号文]印发了新的《土地分类(试 行)》标准。一级(3个)、二级(15个)、三级(71个)。 16、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 17、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财产制度)和(土地 资产流转)。 18、从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来看,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的 (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19、土地经济学的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有(抽象思维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笔记和典型题详解-土地规模利用【圣才出品】

第五章土地规模利用 一、土地规模利用原理 1.土地利用规模及其表现 土地利用(经营)规模,是指经济活动中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如企业、城市等)所占用土地面积的大小,是反映土地生产要素集中程度的一个指标。 (1)在农业中,土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资料,土地利用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原因在于: ①农业生产规模总是首先表现为一种土地规模,即只有在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地空间上,农业(种植业)生产才能进行。 ②土地利用规模是其他生产要素规模的基础,即只有在一定的土地利用规模上才能进行劳动力和资金的投入;劳动力和资金投入规模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土地利用规模的受容力。因此,土地利用规模在农业中通常成为农业经营规模的标志。 (2)在工商业中,土地只是作为基地、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在城市中,只有当土地成为劳动对象时,土地利用规模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这样的活动,主要是城市规划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经营。城市土地规模利用问题,主要表现在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用地规模上。 2.土地规模报酬的变动类型 在经济学中,所有的生产要素以相同的比例,同时增加或减少,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规模变化,称为纯粹规模的变动。由纯粹规模变动而引起的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称为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的变化,分为三种情况: (1)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小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增土地规模报酬。

(2)当土地规模扩大幅度等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固定土地规模报酬。 (3)当土地规模扩大的幅度大于规模报酬的增长幅度时,称为递减土地规模报酬。 土地规模利用,就是应尽可能地使土地利用处于报酬递增的阶段,至少也应该是处于报酬不变的阶段,而不是处于报酬递减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规模的扩大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就是土地规模经济。与土地规模经济相对的是土地规模不经济。如图5-1所示,LAC曲线是一条随着土地经营规模变动而变动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在AM阶段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说明平均成本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属于规模经济阶段;在MB阶段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说明平均成本随着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上升,属于规模不经济阶段。 图5-1土地规模经济和土地规模不经济 3.土地规模经济的一般来源 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分别称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不经济 ①内部规模经济,是指因企业经营实体规模扩大而在企业内部产生的效益。 在生产阶段,规模经济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 首先是单个生产要素的不可分性,使得大规模生产能够提高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其次是各生产要素间相互联系的不可分性。在购销阶段,规模经济是因为企业规模的扩

毕宝德-土地经济学简述题

土地经济学简答题 第一章 简述土地的自然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4 一、位置固定性,决定了人类只能就地利用土地。 二、面积有限性,迫使人们必须节约、集约地利用土地。 三、质量差异性,要求人们因地制宜地合理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确定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 与布局,以取得土地利用的最佳综合效益。 四、功能永久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要求与可能。 1.简述土地的经济特性及其对人类土地利用的影响。P5 一、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导致一系列土地问题的产生,譬如地租、地价猛涨和土地投机泛滥。 ) 二、利用方向变更的相对困难性,要求人们在确定土地利用方向时一定要进行详细勘察,做出长期周密的土地规划,决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 三、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增加投入时,必须寻找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确定适当的投资强度,并不断改进技术以便提高利用效益,防止报酬递减现象的出现。 四、利用后果的社会性,要求任何国家都以社会代表的身份,对全国土地利用进行宏观的规划管理、监督和调控。 第二章 简述实现土地利用目标的措施。P31 一、制定土地法、土地规划法等法律法规,使制定的规划有法律保障。 二、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确定全国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结构和改良措施,使之既能满足 农业需要,又能提供非农业场所。 三、改革完善土地使用制,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建立规范的土地使用权市场。 四、由政府直接控制农地向非农用地的转移,防止耕地流失。 ; 简述土地利用的基本原则。P34 一、农业优先,统筹安排用地结构。(即首先要要保证粮食等农业生产的用地。) 二、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坚持资本集约与劳动集约型相结合,又 必须保有一定面积的耕地,努力扩大耕地。) 三、专业化利用与综合利用相结合。(要求因地制宜、集中连片,便于管理和分工。除种植 最适宜的作物之外,同时要尽可能的各类农作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土地,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地肥力,增加经济效益。)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相统一。 五、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协调人地关系,改善生态环境) 第三章 简述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及其阶段分析。P46-55 [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压缩)

《土地经济学》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土地的概念是就土地作为( C )而讲的。 A、矿产资源 B、生产资料 C、自然资源 D、可再生资源2.土地的经济特性,是以土地的( C )为基础。 A、历史特性 B、地理特性 C、自然特性 D、使用特性3.把土地类型分为山地、高原、丘陵、平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D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4.把土地分为粘土、壤土、沙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C )。 A、所有权形式 B、经济用途 C、质地 D、地貌特征5.把土地分为私有、国有、集体所有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 B )。 A、质地 B、所有权形式 C、经济用途 D、地貌特征6.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产生时间是( C )。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7.第一个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的古典经济学家是( C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威廉·配第 D、亚当·斯密8.对级差地租理论作出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是( D )。 A、威廉·配第 B、马克思 C、恩格斯 D、大卫·李嘉图9.区位论的最早提出者是( B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0.工业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马克思 B、屠能 C、李嘉图 D、韦伯 11.城市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2.市场区位论的提出者是( D )。 A、克里斯塔勒 B、韦伯 C、屠能 D、廖什 15.土地的( A )决定了人类利用土地的活动必须合理安排。 A、有限性 B、固定性 C、差异性 D、可再生性 16.土地经济供给的( D )决定了土地实行计划利用,确定合理的利用方式。 A、固定性 B、差异性 C、可再生性 D、稀缺性 17.在社会形态中,土地法权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8.土地法权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C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分配制度 C、土地经济制度 D、土地使用制度 19.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 C )。 A、土地经济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所有制度 D、土地管理制度 20.土地关系的基础是( A )。 A、土地所有制度 B、土地使用制度 C、土地管理制度 D、土地分配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