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筝摇指技法

浅谈古筝摇指技法
浅谈古筝摇指技法

浅谈古筝摇指技法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筝——这个古老的民族拨弹乐器,演奏技法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摇、轮、刮、琶、揉、颤、按、滑,就是经过概括的弹筝八法。本文公就摇指,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与同行们研究,以求有助于古筝演奏人才的培养,和古筝弹奏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顾名思义,摇指就是由于手摇的动作而得其名的。因为筝弦的排列与演奏者是平行的位置,弹筝,必须向外或者向内(向前或者向后)运动,在一根弦(多至四根弦)上反复摇弹,连续发出声音,这就是摇指。

摇指在弹筝艺术史上,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在河南早就流传。已故的著名筝演奏家曹东扶先生,就传有“勾摇剔套轻弄弦”之说。在他和筝演奏家王省吾先生所传的筝谱中,摇指的应用已成为表现音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如同琵琶和洋琴演奏技术中的“轮”,三弦演奏技术中的“撮”,弦乐演奏技术中的长弓等基本技法,必不可少。掐弹训练,千万忽视不得。下面就摇指在音乐作品中广泛应用的情况,作一分类概括和说明。

一、以用指来区分并命名摇指。通常使用的有两种

1、大指摇,其符号“?”。在指向外弹叫“托”(符号为“ㄩ”),向内弹弦叫“劈”(符号为“ㄇ”)先向外再向内再向外在一根弦上托劈反复进行,就是摇指,其符号就是把ㄩㄇ重叠起来而成“?”,以代表摇指。乐谱音符上标记“?”,就说明该音是用大指摇弹的,如“?”,就是“?”的效果。这个符号,是一九六一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规定通用的。

2、食指摇,其符号为“\/”。食指向内弹弦叫“抹”(符号为“\”),向外弹弦叫“挑”(符号为“/”,食指先向内再向外再向内在一根弦上反复抹挑,就把\ /用一横线连起来而成“\/”就是食指摇的符号。下面的横线代表弦。大指摇的效果比较厚实,食指摇的效果比较清脆,在使用中,要根据演奏的方便和乐曲的要求,二者各有用途,在上行刮奏后紧接摇指,就用食指,在下行刮奏后紧接摇指就用大指。

二、以弹奏的弦音多少来区分摇指。有单音摇指和旋律摇指。

1、单音摇指,就是在一根弦上摇弹。由于时值不同,又可分为长摇和短摇。

王省吾演奏谱:“高山流水”

例一:(详见原谱)

王省吾演奏谱:“落院”

例二:(详见原谱)

沈立良、项斯华、范上娥:“幸福渠水到俺村”

例三:(详见原谱)

以上三例,音符上标有“?”,都是长摇。

在乐曲进行中,使用一个单音,往往很不满足,这时就用短摇的手法,以加强力度和满足情绪上的要求,其时值在一拍以下,连度较快。

王省吾演奏谱:“征西”

例一:(详见原谱)

王巽之、陆修棠:“林冲夜奔”

例二:小快板(详见原谱)

赵玉斋:“庆丰年”

例三:(详见原谱)

注:此曲在原谱中虽记成(详见原谱),但实际效果不一定是六连音

在现代创作乐曲中,使用最广,且最富效果的单音摇指,大都是作为延长音而出现的。因为拨弹乐器的发音特点,只能渐弱而无法渐强,为要使乐音渐强,时值自如,就必须以单音长摇的手法来解决。

史兆元:“春到拉萨”

例一:(详见原谱)

刘起超、张燕:“草原英雄小姐妹”

例二:(详见原谱)

2、旋律摇指。就是用摇指弹旋律,一个乐句,一个乐段,一首乐曲,一摇到底。在摇的过程中要变换弦音,变化姿势,变动位置,所以较难掌握。边摇边换弦,相当于琵琶和三弦演奏技巧的左右手配合的效果。在琵琶或三弦上,右手只管轮或撮,左手按弦控制音高,双手分工又合作;而在筝上,摇弹和控制音高,都要靠右手一个手指去完成,不管用大指还是用食指,都必须合乎乐曲旋律连续不断的要求。

李祖基:“丰收锣鼓”

例一:(详见原谱)

沈立良、项斯华、范上娥:“幸福渠水到俺村”

例二:(详见原谱)

例三:《将军令》。(略)此曲有的演奏谱,自始至终用摇指,更是训练和鉴别摇指技巧掌握得如何的好乐曲。浙派筝曲的摇指很少用食指,一般都用大指。

三、从音乐效果来看,还可分为抒情性摇指,爆发性摇指、装饰性摇指等。

抒情性摇指,对音的控制要特别注意,每个音力度上的变化,手指着弦程度,弹弦点距离岳山的远近,都要随着音乐的要求而变化,一般来说,触弦点深,离岳山近则强,触弦点浅,离岳山远则弱,摇指的颗粒密度大则强,颗粒密度小则弱,摇指是以“点”连成线的。线的强弱变化,必须体现在对每一“点”的控制,奏出的每一“点”,必须使人感到是一条线组成部分,而不是零散的互无关系的“点”。张燕:“东海渔歌”

(详见原谱)

上例是由上下句构成的一个乐句,上下句的连接音是相同的,如果在弓弦乐器或管乐器上,以换弓或换气来解决是很容易的事,而在筝上就比较困难,必须在前一句末尾,摇的密度渐小,力度渐弱,后一句的开头,摇的密度稍大,力度渐强,以达到分句明显的效果。

暴发性摇指。在音符上常标记强音记号,有个“音头”的效果。

冼星海:“黄水谣”

例一:(详见原谱)

迷胡音乐:“姜女泪”

例二:(详见原谱)

装饰性摇指。在摇指的前面加一连串音阶上行(或下行)式的装饰音,从而使摇指更加有力、突出。

延甲、增抗:“秦桑曲”

例一:(谱)

王昌元、浦琦璋:“洞庭新歌”

例二:(详见原谱)

四、摇指的派生技巧

摇指的派生技巧有扫摇、扣摇、双摇等。

扫摇是模拟琵琶扫拂技巧的结果,颇有气势,大大丰富了筝的表现力。扫摇是在大指摇弹的基础上,有规律的加进中指扫弦(即弹出与大指成低八度及其上方的两根弦),扫与摇的交替,或一对一、或一对三弹出,其符号为“?”,因为是四个指法组成,所以又叫汇组指法。

王昌元:“战台风”

(详见原谱)

上例,中指扫弦与大指摇指,就是一对三的规律。

王昌元、浦琦璋:“洞庭新歌”

(详见原谱)

上例第二小节第二拍,中指扫弦与大指就是一对一的关系。

扫摇的技巧要掌握得好,中指扫弦的音响倾向音,必须与大指摇弹的弦音保持八度,大指摇弹的旋律必须准确、清晰。

扣摇,属单音摇指,特点在于左手的制音控弦的效果。

双摇,就是用大中两指,甚至中指、名指同时摇弹二、三、四根弦,或一个指头摇弹两根弦,形成特殊的效果。

摇指是筝演奏右手的重要技巧,尤其在现代创作乐曲中必不可少,摇指在弹筝技术中所占地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各地所用义甲不同,弹奏方法各异,但表现音乐的规律则是一致的,凡弹筝者,必须认真钻研和训练摇指,方能不断提高演奏的水平。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浅谈我喜欢的古筝 摘要:我很喜欢古筝,王昌元老师的战台风让我印象最深刻。特别是看老师演奏的视频可以感受到其演奏风格刚健有力、稳重端庄,音色醇美,韵味浓郁,气魄雄浑,技术功底造诣很高。这篇论文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古筝以及战台风理解。 关键词:战台风古筝诗词王昌元 我很喜欢古筝这一乐器,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学习如何弹奏,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下,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心情烦躁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在我对民族音乐,民族乐器充满好奇时,我总是会听古筝曲······所以当我看到“民族器乐鉴赏”这门课时,我就选了这门课做公共选修课。上这门课,不仅上课可以听我们自己民族的音乐,还可以学习有关的民族器乐及知识,我非常高兴! 其实,我喜欢古筝是有很多原因的。第一,古筝被称为“民族乐器之王”,有“东方钢琴”的美誉,是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也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民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堪称“国魂”。在民族乐器中,以古筝最受关注、最为普及,雅俗共赏。 第二,我觉得弹奏古筝的人会很有气质,我自己没能去学,是一个遗憾,或许以后我自己工作经济允许了,我能弥补这个遗憾吧。第三,现代人多多少少都会浮躁,我自己也难免,但我觉得自己需要沉淀一下的时候,我就会听古筝曲(因为我喜欢很多首,所以用古筝曲概括地说)。第四,听古筝曲让我觉得回味无穷,百听不厌,有余音

绕梁之感。第五,我对古代的历史很感兴趣(当然,我还是喜欢现代的生活),特别是一些古代宫廷剧的播出,可以既不枯燥又一定程度上满足我的好奇心,当看到美女弹着古筝时,我觉得在美女前还可以加上“气质”二字。 接着根据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说一下我喜欢的古筝吧 古筝又名"秦筝"。弦乐器,木制长形。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21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 ,S代表S形岳山,是筝父徐振高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自秦、汉以来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逐渐形成了各具浓郁地方特色的流派。山东筝、河南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福建筝、内蒙筝(即雅托葛)、朝鲜族的伽揶琴(即延边筝)和被称为真秦之声的陕西 在广东,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乐种——潮州音乐,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潮州筝和潮州音乐的流传范围相当广,由中国内地以至海外许多地区,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一富有南国情调和色彩的音乐。在广东,筝乐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筝,或曰汉调筝。 送上一首描写古筝的诗词:摘于[紫竹雅韵] 托千金,沉音震空寂, 挑轻铉,清朗存美玉,

古筝摇指浅谈

古筝摇指浅谈 摇指——使用大指或食指连续地向里、向外快速弹弦,以达到音色连贯的一种古筝演奏技法。近年来随着演奏技巧的不断发展及乐曲表现力的要求,摇指这一指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并派生出以摇指为基础的多种演奏形式如八度摇、双指摇、扫摇、扣摇、多指扫摇等。 下面对几种摇指的技法及弹奏要领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拇指摇 拇指摇是现在最常用的一种摇指,是用大指连续交替向外向里快速托和劈拨弦。拇指摇也根据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演奏要求及不同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四种: 1、支腕摇——食指轻捏大指,手掌根部轻压在前岳山下的筝头处作为支点,以手腕为轴心带动手指,手型不要攥得太紧也不要张的太开,需保持放松自然,可以用食指捏大指的力度来调节摇指音量的大小,这种摇指适合初学摇指的同学。 2、扎桩摇——与压腕摇的基本要领一致,所不同的是,它不是以整个手腕作为支点而是用小指作为支架放在所要弹奏琴弦的前梁底部。弹奏时需要注意放低手腕,在初期练习中拇指劈时,需打在下面一根琴弦上以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托指时稍加一些力但无需靠弦,如托时也靠弦的话会影响指法的灵活性。 3、悬腕摇——在前面两种摇指的基础上将指法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悬腕摇不需要任何支架,完全靠手腕的控制和力量来完成摇指,这种摇指摆脱了扎桩的局限,可以完成自前岳山到码子之间任何地方音色的要求,如游摇等。

4、快速托劈摇——靠大指的指根关节拨弦,即以拇指与手掌的连接处为动点,带动全指运动,在弹奏时不需食指挨着大指,所有手指都是完全放松的,保持弹奏时的自然放松手型。这种摇法在快速演奏长音或时值较长的时候一般采用扎桩(扎桩通常用无名指进行),在演奏不断变化的时值较短的一些音符时可不用扎桩。快速托劈摇法在拇指摇中是比较难的一种,前三种拇指摇主要是用手腕的力量完成,而这种摇是通过拇指关节的力量,如要弹奏得流畅自如是需要下一定功夫的。 拇指摇在练习时,可分阶段练习,如开始在每根弦上摇四个音再逐步增加至八个音、十六个音直至可以连续、均匀、快速地弹奏摇指(除快速托劈摇外,一般拇指摇以劈开头)。弹奏时指甲触弦的角度、深浅及是否正确发力都对摇指的音色、音量都有直接的影响。 食指摇 食指用抹和挑连续交替向里向外快速拨弦。弹奏时要求大指轻捏在食指义甲底部第一关节处,这可以使食指稳固并增加辅助的力量;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保持自然放松,弹奏时无需小指或食指扎桩。可用手掌根部轻轻搭在前岳山外的筝头上,也可采用悬腕摇的方法,使力量通过大臂传到小臂,带动手腕的摇动,形成食指尖的密集拨弦。这时食指本身主动用力较少,主要起着控制触弦深浅和角度的作用。食指摇同拇指摇一样多用在旋律及长音的演奏上。 双指摇 大指和食指用劈抹和托挑同时向里向外连续交替快速拨弦。双指摇一般采用悬腕摇法,大指与食指保持在三度或与三度接近的和弦位置上,手指关节自然弯曲保持不动,其余三指自然放松,弹奏时靠手腕的力量带动。双指摇也可以用大指和中指来完成,将食指

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左手技法

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左手技法 春江花月夜古筝演奏左手技法有那些?春江花月夜是古筝名曲,我们一起来 看看下面的技法吧 1 颤弦类 右手弹弦后,左手颤动筝弦,以美化余音。颤弦是在基准音高上的轻微上下 颤动,这个颤动不改变弦的音高。颤弦分慢颤、颤弦、快颤三种。慢颤,颤动的 频率较缓,余音悠扬有韵。颤弦,中等频率的颤动,这是基础训练中应重视的基 本颤弦。快颤,较快频率的颤动,余音紧张,常表现激动的情绪。 滑弦类 右手弹弦,左手下按筝弦,改变弦的张力,产生滑音的音响。滑弦分上滑音 和下滑音两种,又可细分为有时值的上下滑音、装饰性的上下滑音等等。 上滑音是先弹后按, 按弦滑至上方弦的音高, 上滑时值为本音符时值的一半, 上滑后的音高要保持住。 下滑音则是先按后弹,先按弦至上方弦的音高,弹弦后保持一半的时值,再 下滑至本音,下滑时值为本音符时值的一半。其它有时值的上下滑音,装饰性的 上下滑音都是在滑音的时值上作不同的变化。 揉弦类 右手弹弦后,左手下按筝弦,在基准音上作较大幅度的波动。这个波动实为 上下滑音结合的波动。这个波动有音高的变化,从小二度到小三度内的变化。这 个波动是有节奏的波动,也有随意性的波动。 揉弦可分为上揉和下揉两种。上揉是先上滑后下滑;也可先上滑后下滑再上 滑。下揉是先下滑后上滑,也可先下滑后上滑再下滑。两者的区别在于开始时是 先上滑还是先下滑。 按弦类 右手弹弦时,左手下按下方筝弦,改变弦的张力,发出上方弦的音高。按弦 的变化一般是升高小二度、大二度或小三度。 按弦又分轻按音和重按音两种。轻按音一般指七声音阶的 4、7,在五声音 阶里通过按 3、6 取得 4、7 两音,在符号上不作标记。重按音是在下方弦上取上 方弦的音高,如 3 弦取 5 音,6 弦取 1 音,以此类推。按弦技巧要求动作干净准

弹古筝的基本手法_古筝的弹奏方法

弹古筝的基本手法_古筝的弹奏方法 控制手指运动的肌肉在弹弦的瞬间,屈肌要迅速收缩,伸肌要迅速放松。完成弹奏动 作后,屈肌和伸肌同时放松,但仍保持一定紧张度恒常性紧张,以备下一个演奏动作的进行。手部肌肉在整个演奏中,一直处于这种张与弛的无限反复状态。 弹弦时,应掌握以掌指关节带动手指关节运动为主的运指方法。指尖动作要灵活主动。各指的弹弦点应基本保持在与前梁相平行的一条线上。手型始终成漫圆型。各指指关节和 掌指关节不要塌陷,否则手臂力量不能直接下达指尖,没有进行弹奏的各指要自然下垂, 不要翘起来,有人不自觉地把小指翅起,这是小指肌肉紧张所致,既不美观,又影响其他 各指的放松和用力。弹奏时要训练指尖弹奏瞬间的爆发力,爆发力大,出音才能坚实响亮。在弹奏抒情慢速乐曲时,虽然手指动作相对减慢,也要注意手指触弦瞬间的爆发力。后者 与前者对比,只是爆发力大小不同而已。即使用扶弦演奏方法也不能用指尖轻飘飘地去抹弦,否则会使声音轻弱无力,不能给人以清心透明之感。 弹筝运指技巧的关键,在于手指动作的准确与速度。筝的发音是靠手指弹弦而发出, 手指的弹弦动作极度准确要靠日积月累、艰苦的训练。如果能把乐曲中最困难的技巧用正 确演奏方法反复训练几十次乃至几百次,使有关肌肉得到充分训练,那么,将必然精通这 一技巧,达到极度准确的程度。 因为“轮抹技法”是双手弹奏的基础练习,通过该联系,亦可完成其它相同技法的要求,所以,学会“轮抹”的弹奏方法是很关键的。 “轮抹”是指左右手指交替抹弦,他要求左右手在手型、节奏、力点和音色上尽量达 到一致。〈1〉手型:手腕自然放平,不要拱腕,食指分别做独立运动,靠手指关节运动,而不要抖腕、抖臂。〈2〉节奏:左右手作交替运动是,注意节奏放稳,保持均匀,不要 时快时慢。〈3〉力点:力点要均匀,特别要注意左手的音不要虚,因左手力度一般不如 右手,所以可以考虑适当刻意加强左手的力度。〈4〉音色:注意一定是要用指甲平面触弦,一开始慢练并注意每一个音的饱满,不要虚。 另外,练习时先要放慢速度,认真用眼睛看,耳朵听、用心去体会是不是达到了轮抹 的要求。最后,用耳朵检测双手交替发音和单手弹奏在音色上是否有区别。 古筝的弹奏姿势有立势、坐式、站式、跪势,主要是以坐式为主. 坐式弹筝姿势:将古筝放置于琴架或是琴桌上,琴凳放置于古筝的右侧就是靠近古筝 的筝头处。坐下时人的身体靠近古筝的右侧,距离古筝大约375px。俩腿置于琴架之下自 然分开,双手置于琴面之上自然放松。根据演奏的需要,大指放松舒展,手指自然弯曲, 呈现出半握拳状.这种放松的自然手型,不仅仅只是在静止的时候放松,也需要在演奏的 过程中放松;这不仅仅只是右手弹弦的基本手型。左手按弦、弹弦基本也是这样的

浅谈如何提高古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

浅谈如何提高古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 摘要:本文主要从古筝演奏技术方面、了解作品内容方面、二度创作方面、心理素质和舞台肢体语言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古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 关键词:古筝;音乐表现力;二度创作 Abstract: Guzheng is an ancient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An excellent player can form the artistic appeal and vitality of Guzheng. How to improve the music performance power is one if the important facts that every player must find out. This article explains how to improve the music performance power by improving performance techniques, understanding the context of the music, re-creating the music,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body-languages of the players. Key words:Guzheng; Musical expression; Re-creation 中图分类号:J648.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之一,有“群声之主,众乐之师”的美称,它风韵古雅,风格多姿,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普及。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人热爱古筝并学习古筝,但随之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不少学习者只片面的注重演奏技法的难度,曲目的级别,盲目的追求速度,而大大忽略了演奏时的音乐感染力,致使演奏的音乐杂乱无章,没有了精、气、神,没有了灵魂,更无法打动观众,这样的趋势是不可观的。音乐表现力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要求我们在演奏中尽可能的投入自己的感情,努力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以神带心,以心带情,以情带声,心手合一,情景交融。提高古筝演奏中的音乐表现力已逐步演变成一种发展趋势。 音乐表现力 (一)音乐表现力的定义 所谓“音乐表现力”是指表演者对该作品艺术感染性的综合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必须建立在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受、理解、诠释表达的知识能力链上。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浅谈古筝文化历史与发展 摘要:古筝,它源于秦而盛于唐,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已 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乐器之一。在古筝演奏中有着丰富 多彩的音乐变化,形成多层次的表达音乐内涵的音乐线条,这些客观存在的音乐 美震撼着听众的心弦。 关键词:古筝文化,发展,影响 古筝也叫“秦筝”,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 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 感染力强,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筝 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陶冶身心。筝,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古筝文化流行于民间,是为大众容易接受的乐器之一。《战国策.齐策》中是 这样描述的: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筝。”在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是这样描述的:“...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由此可见古筝在民间的盛行。古筝发展到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转调。候瑾《筝赋》中记载:“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就是采用移动筝柱的方式来转调。 三弦筝,在隋唐代就已经开始十分的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就首次有十三 弦筝的使用的记载。在隋代古筝的演奏中也用了通过移柱来转调的方法:“促调转移柱”(王台卿诗)。古筝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雅乐中。古筝在宋代 也较为流行,宋陈炀《乐书.宋史.乐志》中就有描述古筝的片段:“本朝十三弦筝,然非雅部乐也”。古筝的演奏技巧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明代已用开始沿用十五弦筝。根据明代《敦煌实录》中的记载:“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周。” 清代的古筝有了新的提高,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已用了七声音阶的 定弦。在《律吕正义合编》中描述的事:“筝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吕,通体用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今筝十四弦则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文中所描述的“五声二变为七,倍之为十四也”,就是指的七声音阶定弦。清康熙年间有记载,有人曾用古筝等多种乐器在宫中合奏了康熙由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 古筝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推广普及和发展,并与当地的戏剧音乐,说唱音乐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格和流派。其中有以“秦声”见 称的陕西筝;郑卫定音的河南筝(中州筝);齐鲁雅韶的山东筝;武林逸韵的浙 江筝;闽南诏安的福建筝;韩江丝竹的潮州筝;中州古调,汉阜旧谱的客家筝等 主要筝流派。此外,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延边地区朝鲜族的伽耶筝;具有内蒙古 草原风格的“牙托克”(蒙古筝);而日本筝则是唐朝传至日本的中国筝沿袭下来的,至今仍保持许多唐筝的特点。历史上中国筝还曾流传到朝鲜﹑越南等地。 传统筝曲据记载可查到汉代的《陌上桑》及民间流传的《天下大同》、《寒 鸦戏水》、《高山流水》、《出水莲》、《锦上花》等。在民间流传的有手抄二 四谱记录的筝曲,但是一直没有正式的筝谱出版,直到1930年,才有梁在平

古筝摇指技巧

古筝摇指技巧 古筝摇指技巧:古筝摇指要领1、手腕摇动。 摇指的主要发力点在于手腕,由手腕的摇动,带动大指假甲在琴弦上不断托劈,从而进行摇指。 摇指的手腕动作跟日常人们道别时摆手的手部动作相似。 注意,摇指的时候,切忌大臂和小臂僵硬,很多初学者包括我的学生,在摇指的时候都会犯一个毛病:不自觉地从肩膀开始用力,导致大臂和小臂僵硬,从而在导致手腕摇动不灵活,结果摇指的声音断断续续,不能持续下来。 别忘了,摇指除了音色上的需要以外,它的绝大部分作用在于使古筝乐音的持续!2、食指轻轻捏着大指假甲的根部,进行摇弦。 这个是基本的要点,但是不少初学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连续的托劈不中断,而忽略了这一点。 对于摇指这种技法,需要相对固定大指假甲的位置,光靠那指尖上几圈的胶布,是不够的,为了达到完美的音色,食指需轻轻捏住大指假甲的根部,从而将大指假甲调整成与琴弦呈180°(也就是指甲与琴弦平行),只有这个角度是摇指时产生杂音最小的角度。 3、手腕摇动的幅度不要太大。 虽说摇指是持续古筝乐音的主要指法,但是别忘了,古筝始终是弹拨类乐器,即使是摇指,它也是由无数个短音快速、无间断组成的,为了达到这个“快速和“无间断的效果,我们要减少指甲行走的距离。

一句话概括:托和劈刚刚拨响琴弦的同时,马上往回拨弦,保持指甲行走的距离与琴弦的粗细差不多。 一个词概括:过弦即返。 第三点可能有些比较难理解,这点是在积累了一些摇指技法之后,精益求精的做法,举个通俗的例子,大家都见过摆钟吧,摆针不断地晃来晃去,在摆针移动到中间时,摆钟发出一声声音,大家试着想想,如果想要发出的声音速度再快一些,怎么办?对了,让摆针围绕着中间摆动的幅度小一些。 这一点的原理跟摇指是一致的。 摇指的基本要素就是这些,有时根据不同乐曲,处理上会有些不同的要求,那时候就“具体问题,具体方式了。 遥指是古筝弹奏技巧里比较难的一种,在大指摇这种演奏技巧相继成熟之后,同时也相继出现了食指摇,双指摇,三指摇,游摇,左手摇等多种多样的技巧。 经过了不同时期的发展后,遥指这个技巧也发展了许多不同的类别,比如向北方山东筝派一般采用大指摇,并且是刚劲有力的。 河南筝派也是经常采用大指,但旋律感与山东筝派相反,比较悠长明朗。 南方的浙江筝派遥指风格含蓄淡雅。 潮州和浙江筝派也是经常采用大指摇。 个个筝派的遥指风格都是略有不同的,各有各的特点,也反映出

古筝练习套指四点

套指四点 基本掌握弹奏方法后再进行走弦练习。根据练习的熟练程度,可逐渐增加弹奏的音区(如低音区和倍低音

右手示范练习四 左手示范练习四 以上四条练习曲在弹奏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运用手指的力量弹奏,而不要过于依靠臂或肩的力量,以免造成紧张的弹奏状态; 2)在弹奏时保持手面的平稳、放松,手指不要乱翻。 这节课学习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指法组合,这一组合的练习要始终贯穿于古筝学习中。随着学习程度的加深,对速度、力度也会提出相应的的要求,希望大家能够坚持练习,不断巩固。 课后作业 1、勾托抹托组合(原位)分别用左右手每天练习10遍。 2、勾托抹托组合练习一、练习二、练习三、练习四分别用左右手每天弹奏5遍。 花指 这首练习曲中的花指为板前花。这里的花指可以分别与托指法、抹指法、勾指法衔接起来弹奏。 示范弹奏练习一

大家在练习花指时要注意速度和力度的均匀,与托、抹、勾指法的衔接要连贯,千万不要断开。 这首练习曲中的花指为正板花,弹奏时注意时值要准确。乐曲一《浏阳河》片段 1、乐曲中5、10、13小节出现了双托指法,它的弹奏方法是:大指向外快速弹奏相邻的两根琴弦,通常与左手的按滑综合运用,它的指法符号为:。在双托的基础上加上中指勾叫做八度双托,如第6、16小节。 乐曲二《渔舟唱晚》片段

1、乐曲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指法——劈指法。它的弹奏方法是:大指向身体方向弹奏。 劈是托的反向弹奏,一般与托连用。 初学时托劈连奏时主要运用夹弹法弹奏。 2、花指与勾指法衔接时要连贯,可先单独练习第一小节,熟练后再连贯弹奏。 课后作业 1、花指练习一、练习二每天弹奏10遍; 2、乐曲《浏阳河》片段、《渔舟唱晚》片段每天弹奏5遍; 3、复习之前所学乐曲,每天弹奏1遍。 补充乐曲一《花好月圆夜》 1、视唱乐曲 2、示范弹奏

古筝演奏技法

古筝演奏技法 古筝是古老的民族乐器,结构由面板、雁柱、琴弦、前岳山、弦钉、调音盒、琴足、后岳山、侧板、出音口、底板、穿弦孔组成;筝的形制为长方形木质音箱,弦架“筝柱”(即雁柱)可以自由移动,一弦一音,按五声音阶排列,最早以25弦筝为最多(分瑟为筝),唐宋时有弦十三根,后增至十六根、十八弦、二十一弦等,目前最常用的规格为二十一弦;通常古筝的型号前用S163-21,S代表S 形岳山,是王巽之与缪金林共同发明,163代表古筝长度是163厘米左右,21代表古筝弦数21根; 古筝演奏技法 古筝(Chinese zither)常用演奏手法采用右手大、食、中三指拨弦,弹出旋律、掌握节奏,用左手在筝柱左侧顺应弦的张力、控制弦音的变化,以润色旋律。筝的指法颇多,右手有托、劈、挑、抹、剔、勾、摇、撮等,左手有按、滑、揉、颤等。古筝的传统演奏手法到了近代有了新的突破,1953年赵玉斋先生创作了《庆丰年》,解放了左手,曲调上运用复调的手法,采用了左右手交替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演奏技巧,使古筝的演奏技术得到一个突破性的发展。1965年,王昌元成功创作出古筝曲《战台风》,《战台风》的出现,使古筝的演奏的技术、技巧,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而结束了古筝只能轻弹慢揉的时代,此曲中的扫摇四点、密摇、扣摇、刮奏及使用无效区的噪音来制造台风效果等技法,都是创新技法,提高且丰富了筝的表现能力。 70年代,赵曼琴在演奏实践中,创造使用了双弦过渡滑音、和弦长音、快拨及1/5泛音等新技巧。并突破传统的八度对称模式,创立了由轮指、弹轮、弹摇等几十种新指序构成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使筝不须改变定弦即可单手演奏五声、七声及变化音阶的快速旋律,为筝由色彩乐器进入常奏乐器行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打虎上山》、《井冈山上太阳红》等。 90年代以来,古筝创作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黔中赋》的演奏以运用扎桩摇和悬桩摇的交替手法而成为亮点;在这时期中,作曲家们参与筝曲创作,增强了创新力度,他们突破传统五声性调式的局限,吸收了日本琉球调式、都节调式的色彩,借鉴了梅西安人工调式的经验,自行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甚至创造了全新的“下方小三度加上方小二度”的调式色彩,每个八度分为三个环节,每个环节是一个大三度音程,在每个环节上都可以演奏同主音大小调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如《幻想曲》(王建民曲)、《箜篌引》(庄曜曲)、《溟山》(王中山曲) 等。在这些筝曲的定弦中,就为转调准备了条件。不同音区还采用不同音列,使不同音区演奏不同的调式色彩成为可能,既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偏离,又有对传统调式色彩的回归。音程的变化又为新的音乐语言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而进入21世纪,涌现出一批青年古筝演奏家,其中以袁莎老师为代表。多年来,袁莎多次出访了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意大利、荷兰、俄罗斯、比

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优秀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学位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机构将本学位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学位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根据筝曲《战台风》和《渔舟唱晚》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作者单位:武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作者签名:张雯 2006年 6 月 15 日 学校代码:11524 二级学科代码:0504 二级学科名称:艺术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根据筝曲《战台风》和《渔舟唱晚》 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 专业代码:050401 专业名称:音乐教育(器乐) 所在院系:音乐教育学院 毕业时间:2006年6月 学号:200201180 姓名:张雯 指导教师:宁晓静

武汉音乐学院教务处印制 目录 中文摘要及关键词(1)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1) 引言(1) 一、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2) 1、音色(2) 2、古筝演奏音色的两种形式(2) (1)基本音色(2) (2)变化音色(2) 3、古筝演奏音色的三个基本问题(3) (1)手指弹弦的基本方法(3) (2)弹弦及按弦的位置(3) (3)触弦的方法(3) 二、浅析《战台风》的音色处理(4) 1、乐曲背景(4) 2、乐曲音色分析(4) 三、浅析《渔舟唱晚》的音色处理(5) 1、乐曲背景(5) 2、乐曲音色分析(5) 四、浅析两首乐曲的对比(7) 结语(8) 参考文献(8) 根据筝曲《站台风》和《渔舟唱晚》浅谈古筝的演奏音色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中文摘要:古筝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流派性及地方风格特色。不论什么乐曲,都离不开对于音乐音色的处理,演奏者所奏的音色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一名好的演奏者来说,掌握一定的音色处理技巧是一个必须重视和具备的前提条件。因此,本人通过对于筝曲中代表二种不同风格类型的乐曲:《战台风》和《渔舟唱晚》进行浅析,概略的分析了古筝音色的基本形式、演奏方式及其处理方法。并通过两首乐曲的比较,了解拉音色问题在实际运用中的重要性,并对自身理论知识有所总结。 关键词:古筝的音色、《战台风》、《渔舟唱晚》。 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古筝的勾搭与摇指

1.拇指与中指八度应合谓之大勾搭,与食指八度之内应合谓之“小勾搭”。 2.“大勾搭”分为“夹弹”与“提弹”二种,夹弹拇指与中指伸直成A字形,撮

一音都有一定时值的摇指,它可能只有托劈二声,也可能是一大段连续摇指。“长摇”基本上每一声是不计时值的,连续托劈当成一个长音,这个长音可以持续数拍,也可能还不到四分一拍,实际上只有三两声,当然长摇也可以摇出整段旋律。许多人摇单一长音效果跟录音带一样好,摇旋律就无法流畅,多半因为没练好“短摇”的关系,“短摇”应该要多下功夫才对。 7.就弹法和用法而言,“摇指”可以分为“传统摇”和“现代摇”指二种。传统摇指值得提出的有河南摇指和山东摇指二种。河南摇指的手形和要领与夹弹相同,河南派的重头摇、游摇、重摇、走吟等有空再讨论,这里说的重点是这种摇指以拇指大关节作为轴心,拇指伸直,以拇指大肌用力,从弦的左上方向右下方压下,经过目标弦发音后靠于下一弦,利用下一弦的反弹力向左上方反方向拨弦,来回为之,来回要大致在同一曲线上,不要划圆圈。记得弦是不会卡手的,是手卡弦,手指保持一定的弹性,小声时指头放得很松,拇指大肌发出的力量则不能太弱,保持速度和劲度,愈大声指头是愈紧的。这种摇法除了适用于河南山东等筝曲外,用于一般短摇,与勾搭可以灵活配合,比现代摇指还管用。这种摇指通常是先托后劈。 8.这里特别提出拨弦时杂音的问题,主要两个因素,第一是指甲没有正面触弦,这跟手指的角度位置没有必然关系,无论从那一个角度入弦出弦,指甲都要平贴在弦上,不能说指甲的左边或右边先碰到弦。其实关键也不在入弦一刹,而是在出弦发音的一刹。上面说过如果手指的劲力够,而且指头放松有弹性,即使入弦时指甲没有完全正面,触弦后也会自动变成正面,出弦后马上自动弹回原来的角度。第二因素是触弦时间的长短,手指有爆发力,触弦一瞬间便完成,杂音自然会减到最低。其他可能因素也很多,特别是指甲的形状,指甲太厚,音沉闷,答答的触弦声难免,指甲太锐利,嗤嗤的刮弦声也容易跑出来。 9.山东摇指颇有理论上的价值,数十年以前,山东许多地方往往以拇指动作去评断一个人筝艺的高低。山东摇指最大的特色是用拇指第一关节作为主轴,第二第三关节反而变成辅助,甚至根本不动,手腕基本上没用上,可以借用手臂的动作增加力量,但快速短摇时要完全使用第一关节的力量。把拇指想像是一个人的上半身,腰不要动,点头看看,要稍为驼背,即第二关节稍向内弯,千万不能往外弯,否则整只手的动作就死了。很多人可能马上疑惑,拇指第一关节似乎不甚灵光,而且很快就累,能摇指吗?相信我,假以练习,这是可以克服的。这种摇指灵活有力,声音结实,杂音少,用于快速短摇,如珠落玉盘,粒粒清楚,甚至可以取代小勾搭,像“353212352”这样的音形也可以轻易快速弹出,用于内外双音,铿锵有力,与内外刮奏配合更是天衣无缝。拇指可以独立动作,也可以像现代摇指一样,以食指相傍。山东摇法通常是先劈后托。这种摇指最大的缺点是不利于长摇,而且有些吃力不讨好的感觉,即使在山东,坚持这种弹法的人已愈来愈少,这是有些可惜的。我练得还不算理想,感觉即使不用,对小勾搭和历音的换指动作也大有帮助。

24课时古筝演奏入门

前言 本教程是一本适用于儿童的古筝初级入门教程,是教案式的古筝教程。教材中讲授了古筝最基本的演奏技巧和训练曲目,使学习者对古筝及其演奏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作者根据教学适用的原则,对每一课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对每一课的要求有明确的规定。在教材后半部分安排了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注意从一开始就对儿童进行音乐素质的基础训练,有利于今后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本教材学习时间为三个月,总课时为二十四个课时,每周一次课,一次课两课时,每课时四十五分钟,两课时共九十分钟。每次的授课内容分为两部分,七十分钟的古筝教学和二十分钟的视唱练耳教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上课进度和还课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本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生动易懂,无论是对于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有很好的帮助。

第一课 教学内容: 1. 古筝基本构造介绍 2. 学戴古筝指甲(义甲) 3. 古筝坐姿、基本指法“勾”“托” 教学目的: 通过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古筝的相关知识,并初步掌握古筝演奏的基本要求及指法“勾”与“托”。 教学准备:节拍器一个,音箱一对 教学过程: 一. 入门知识讲解 1 古筝基本构造和各部位名称 (1)琴弦:现多用尼龙缠弦,以不同型号的钢丝外面缠以尼龙丝制成的。 (2)琴码(又称:雁柱):支撑琴弦,琴码的右侧为演奏区域,左侧为左手补韵的装饰音区域。 (3)岳山:分为前岳山,后岳山,分别镶嵌在琴面板的首部和尾部。 (4)面板:琴面略有弧度的木板。 (5)调弦盒:内有弦轴,用于调音;琴盒内可以放指甲,琴扳手等物件。 2. 学戴义甲 (1)大指:将义甲戴在指肚上,向指尖左上方斜出45度佩戴 食指、中指:将义甲戴在指肚上,顺指甲生长方向直戴 (2)学生练习佩戴义甲,教师和家长指导学生佩戴 注意:佩戴时义甲不要挡住手指的关节;胶布的一半应覆盖在自己本身的指甲上。 3. 演奏姿势 (1)座位和琴的高矮比例要合适,第一个琴码的高度与自己的腰部平行。

古筝演奏中对音色技巧的把握之探究

古筝演奏中对音色技巧的把握之探究 摘要 基于目前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本人将从古筝的材质与演奏的手法作为出发点,总结和整理自己曾经作为古筝初学者学习古筝的经历、心得,以及通过查阅书籍总结资料和网络教学平台资源的搜索与一些名师们的结论,发现影响音色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分为四个章节,分别是从理论上选材和对作品的理解,还有实践上自身各种因素对音色造成的影响这两方面入手。结合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述了音色与这两方面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音色,本文主要在客观因素与内在因素深入分析,了解这些理论知识再从实践方面开始改进,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解答一些疑惑。 关键词:古筝;古筝的选材;材质与音色;演奏手法与音色;技巧

一、绪论 相信不管是古筝初学者还是资深者也好,在演奏途中都会追求音色之美,而在这道路上会遇到很多关于音色的问题。由于初学者会初学者由于技术局限而无法表达出想要的音色,而有部分的资深学习者会出现一味追求技术指法亦或者速度而会忽视对作品的理解和演奏音色变化的研究和把握,这样的问题很多人都遇到过,因此要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去深入去探究,在现有的基础上去更加深入把握音色的技巧。要解决问题,先要从源头开始入手,方能从根源解决问题。 在参考到现有的研究文献,发现影响音色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因素,另一方面是内在因素。虽然学界目前有很多关于音色的相关研究,但是都未对影响音色的各方面进行相应总结。本文的设计思路是从客观因素与内在因素入手,想要解决问题,先要把问题抽丝剥茧、对症下药,才能看出自己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以及怎样去解决问题。 二、影响古筝演奏音色的客观性因素 (一)古筝制作材质对音色的影响 众所周知,大部分的乐器都是由木头所制,而古筝也是其中之一,千年文化传承与沉淀,一直选择木制成乐器是因为木材本身具有影响古筝音色的能力,一般入门的人都会挑琴,首先就会想到用什么样的木材制作而成的古筝是上品。大部分人觉得古筝肯定是越贵越好,这样想其实也对但不是全对,影响古筝音色的因素有材质的优劣以及做工的精细这两方面。拿做工这方面来说,影响古筝发音的主要部分是共鸣箱,共鸣箱是由面板、底板、等其他部分所组成,每一个部分都会影响音色或者音频,所以在这里做工的精细对音色的影响都非常之大。再拿最重要的音色来说,影响音色的有面板和面板的厚薄,例如过薄的面板会导致古筝的共鸣箱发出空洞的声音,过厚的面板会导致共鸣箱发出的声音尖细、刺耳。通常都会使用泡桐木来制作这个面板,因为泡桐木所制作的的面板是最好选择,而在泡桐木也分等级,不同等级的泡桐木制作出来的古筝所发出的音色有所不同。 (二)古筝义甲材质选用不同所产生音色的差异 说到义甲的选用,现在材料繁多,有玳瑁、牛角还有一些有机合成的材料,都可以制作成义甲,在古代,是没有如今先进科技给予他们更好的条件,聪慧的古代人会用象牙、鹿角打磨而成的义甲。现在所使用的义甲多数以玳瑁为主,因为玳瑁是一种硬度适中的贵重材料,它柔韧性好,耐用度高且不易磨损,

浅谈古筝摇指技法

浅谈古筝摇指技法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筝——这个古老的民族拨弹乐器,演奏技法有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摇、轮、刮、琶、揉、颤、按、滑,就是经过概括的弹筝八法。本文公就摇指,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与同行们研究,以求有助于古筝演奏人才的培养,和古筝弹奏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顾名思义,摇指就是由于手摇的动作而得其名的。因为筝弦的排列与演奏者是平行的位置,弹筝,必须向外或者向内(向前或者向后)运动,在一根弦(多至四根弦)上反复摇弹,连续发出声音,这就是摇指。 摇指在弹筝艺术史上,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了,在河南早就流传。已故的著名筝演奏家曹东扶先生,就传有“勾摇剔套轻弄弦”之说。在他和筝演奏家王省吾先生所传的筝谱中,摇指的应用已成为表现音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它如同琵琶和洋琴演奏技术中的“轮”,三弦演奏技术中的“撮”,弦乐演奏技术中的长弓等基本技法,必不可少。掐弹训练,千万忽视不得。下面就摇指在音乐作品中广泛应用的情况,作一分类概括和说明。 一、以用指来区分并命名摇指。通常使用的有两种 1、大指摇,其符号“?”。在指向外弹叫“托”(符号为“ㄩ”),向内弹弦叫“劈”(符号为“ㄇ”)先向外再向内再向外在一根弦上托劈反复进行,就是摇指,其符号就是把ㄩㄇ重叠起来而成“?”,以代表摇指。乐谱音符上标记“?”,就说明该音是用大指摇弹的,如“?”,就是“?”的效果。这个符号,是一九六一年全国古筝教材会议上规定通用的。 2、食指摇,其符号为“\/”。食指向内弹弦叫“抹”(符号为“\”),向外弹弦叫“挑”(符号为“/”,食指先向内再向外再向内在一根弦上反复抹挑,就把\ /用一横线连起来而成“\/”就是食指摇的符号。下面的横线代表弦。大指摇的效果比较厚实,食指摇的效果比较清脆,在使用中,要根据演奏的方便和乐曲的要求,二者各有用途,在上行刮奏后紧接摇指,就用食指,在下行刮奏后紧接摇指就用大指。 二、以弹奏的弦音多少来区分摇指。有单音摇指和旋律摇指。 1、单音摇指,就是在一根弦上摇弹。由于时值不同,又可分为长摇和短摇。 王省吾演奏谱:“高山流水” 例一:(详见原谱) 王省吾演奏谱:“落院” 例二:(详见原谱) 沈立良、项斯华、范上娥:“幸福渠水到俺村” 例三:(详见原谱) 以上三例,音符上标有“?”,都是长摇。 在乐曲进行中,使用一个单音,往往很不满足,这时就用短摇的手法,以加强力度和满足情绪上的要求,其时值在一拍以下,连度较快。 王省吾演奏谱:“征西” 例一:(详见原谱) 王巽之、陆修棠:“林冲夜奔” 例二:小快板(详见原谱) 赵玉斋:“庆丰年” 例三:(详见原谱) 注:此曲在原谱中虽记成(详见原谱),但实际效果不一定是六连音 在现代创作乐曲中,使用最广,且最富效果的单音摇指,大都是作为延长音而出现的。因为拨弹乐器的发音特点,只能渐弱而无法渐强,为要使乐音渐强,时值自如,就必须以单音长摇的手法来解决。 史兆元:“春到拉萨”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内容提要; 1、介绍古筝的起源及流派。 2、分另U从古筝的音质、音色和民族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了解筝乐艺术特性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关键词:古筝流派艺术手法民族风格 参考书籍:《中国古筝教程》 《古筝艺术与名曲》 《中国古筝》 《中国筝曲》 《中国乐史略》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最早的筝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据说这件优雅的乐器竟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蒙恬发明的。但这一说未必可信,但筝出自秦国却是可信的。筝也叫秦筝,相传筝的前身是瑟,其变化都来自一个关于“筝”的故事。“秦人鼓瑟,兄弟二人争之,一破为二,故名筝(争)。”筝的起名,其声来自“争”字。此说给筝的发明披上了一些诗意的想象。关于筝的此身,除了“蒙恬造筝”说,“争瑟为筝”说之外,还有“京房造筝”、“后夔造筝”、“西方传筝”等数家说法。其中每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并且还有文献作证。我认为要想最终结合古筝的起源下一个科学的结论,还有得于音乐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新的发现,才能下最后的定论。 从大易的文献记载中我们知道,在南北朝时代,古筝已经在我国广为传播,甚至已开始传至高丽、日本等国。到了唐代,古筝艺术达至极盛。当时的文人墨客从听筝的演出而得灵感写下大量的诗文。这些诗文不仅十分优美,脍炙人口,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古筝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里不妨引用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筝》,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咏筝诗的代表作,值得玩味。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双眸剪秋水,十指拨春葱。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功。甲鸣银砾,柱触玉玲珑。猿苦啼嫌日,莺娇语泥风。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赵瑟情相似。胡琴调不同。慢弹迥断雁,急奏转飞篷。霜巩锵还委,冰泉烟复通。珠联千拍碎。倚丽精神定,矜能意太融。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灯下清歌夜,樽前白首翁。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从这道诗中,古筝乐曲的优美与古筝技艺的精妙与丰富似乎可见一斑。 谈到古筝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筝艺也越来越趋于完美和丰富。并且从宫廷进入民间,跟地方性的戏曲、说唱以及民间音乐相融合,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其中南方的筝艺和北方的筝艺就是气质、精神和演技手法上迥然不同的两大派别。当然,就南北两大派别之中我们还可以作更细致的区分。这是我将简法地描述一下在我国有影响的几大古筝流派。 山东筝又称“鲁筝”,传统的山东筝主要流传在鲁西南的菏泽地区,主要由山琴工音乐和山东琴书的唱腔曲牌及山东地区的民间小调组成。演奏时又多用套曲联奏。风格刚柔并蓄,贯穿全曲。尤其是发展了双手弹筝技巧和多声部的音乐手法,丰富和提高了筝的表现力,山东筝以刚劲内在的气质和朴实优美的抒情性而盛名。代表作品有《汉宫秋日》、《莺啭黄鹂》等。

古筝双手弹技巧

古筝双手弹技巧 1、传统技法 右手传统技法主要是指大、中、食三指的运用。不论是托、劈、勾、剔、抹、挑,还 是撮、轮、摇等诸多技法,其核心原则是:以大指为轴心,五声音列八度内的勾搭技法为 特点的技法规律大指向外弹弦称之“托’,中指向里弹弦称之“勾”,勾托配合民间称之“勾搭”。 不论是启蒙初学,还是典范的流派筝曲,都是以大、中指为八度的弹弦位置——以大 指为演奏旋律的主要用指,食指活动范围在大、中指八度内的四根筝弦上,这就呈传统右 手技法的主要特点。 左手传统技法是以吟、揉、滑、按,以韵补声为其主要特色,技法的种种变化又是地 方流派的主要表现手段。首先应掌握吟、揉、滑、按的基本概念的表现技法,进一步才能 掌握具有地方风格特色的特殊表现技法。 2、现代技法 筝的技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广泛地借鉴和吸取其它乐器的技巧来丰富自身的表现手段。从双手弹奏到特殊音响的表现,从五声和七声音阶的排列到特殊音阶的排列都大大丰富了 筝的表现能力。 根据旋律进行的规律安排用指顺序的“指序弹法”,适用于特殊音列和快速多变的旋 律进行。“指序弹法”使弹弦的手指不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二指,而是双手的十个手指,强调指功能和手指的独立性,弹弦方法以“提弹法”为主。这使筝的技法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 1、轮抹:左右手用抹的指法快速交替拨弦。拨弦的顺序,一般是先右手后左手。轮 抹常用于演奏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表现跳跃或急促的情绪。 2、三勾轮抹:这是一组双手配合拨弦的综合指法。共有四次拨弦的动作:第一次右 手用三勾;第二次左手用抹;第三次右手用抹;第四次左手用抹。三勾轮抹常用于情绪热烈 的乐曲中。 3、轮撮:左右手用撮的指法交替拨弦。拨弦的顺序,一般是先右手后左手。轮撮常 用于连续快速八度和音的演奏。 4、双手琶音:用双手配合弹奏琶音,演奏分解和弦,取得如流水效果。双手琶音的 用力,一般要求每个手指力度要均衡,有时强调大指要稍多用力,以突出琶音中的旋律音。双手琶音应注意左右手的衔接要紧凑,时值要准确。

古筝演奏技法

古筝演奏技法(1)……弹筝姿势 弹筝者本身要平稳,肩膀以下各部位放松;筝与弹筝者距离约二个拳头远;弹筝者的心口正对古筝第1~3雁柱处。 运指的原则: 放松:身心放松,才能使手指自然运力。 均匀:各指力道要均匀,如摇指、捻指、轮指、琶音等。 稳定:触弦与手部移动必须平稳。所以手与弦的距离要适中。 灵活:手指是否灵活则表现在琶音上,左手的和弦以及正反琶音的熟练都是很重要的。 学习的要领: (1)指法的学习必须从练习曲的反复操练,才能学得扎实。(2)学习指法除了练习曲的操练外,必须应用在曲子中才算学习完成。 (3)弹筝时最忌手腕僵硬。必须把重量放在指尖,指头自然弯曲保持弯度,手肘放自然。 (4)如何弹好一首曲子?首先必须熟练曲中的乐句与指法;再由欣赏名师的演奏来提升技法与改进缺点;最后进而去体会曲子的情境,以自己的感觉诠释曲子,才能弹出好的演奏来。 (5)当弹筝时能达到浑然忘我,忘记自己在弹筝,只觉得自己在筝的旋律中游走,这才算是真正体会到弹筝的乐趣。 古筝演奏技法(2)……右手技法 传统演奏方法要求右手拨弦的手形是"名指扎桩四指悬",扎桩即无名指固扎在前岳山内外,跟着四指的拨弦而移动。有人比做倒垂的花朵,也有人比做鸡爪形。在演奏中一般大指与中指保持五个弦距的宽度,手掌的位置应以保持大指与中指拨弦重心的平衡,掌心在从大指弦距数起的第二、第三弦距之间,手不要过于垂直,以略偏向右侧为宜。 扎桩起着支撑的协助其他四指拨弦的作用。某些"四指悬"的拨弦指法中仍需用无名指的扎桩,以跟弦支撑用力。尤其大指的连续快速拨弦必用无名指的扎桩来支撑,才能用上劲。扎桩也不限于在前岳外进行,根据拨弦音色的需要而常常在前岳山内的弦上跟弦扎桩。随着筝演奏技巧的发展,已很少使用扎桩了。 右手拨弹筝弦,以大指、食指和中指为主,无名指次之,极少用小指。在重视手指的全面训练中,要特别重视大指的拨弦训练。在筝曲,主旋律的拨奏主要靠大指来负担。 大指拨弦用大关节。大关节指的是大指与手掌的根部边接的关节。大指用大关节拨弦容易保持斜下方的触弦角度。这种角度,发音结实、音色较好。另外,应注意保持大指与筝弦过于垂直并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的位置。 食指拨弦用小关节。指的是食指略有弯曲的第一、第二关节,以第二关节的弯曲为主。 触弦时,应避免向上扣弦的拨弦方法,并尽量使大中二指触弦的音色接过。 中指拨弦用大关节,指的是中指与掌心连接的关节。中指向里拨弦角度与大指大致相同,即斜下方的拨弦。中指与筝弦保持约45度的角度,略向前岳山自然倾斜。 无名指有时在岳山内扎桩,有时拨弹筝弦。拨弦时,一般用小关节,不触弦时,自然放松略有抬起,注意不要碰弦。 小指在演奏中保持自然放松、略微抬起的状态。在某些长琶音中,有时用小指配合拨弦。 从低音至高音的拨弦,要有一个斜线概念。右手拨弦的位置,在高音区距前岳山为3.5公分。在低音区约7.5公分,从最低音弦的拨弦点至最高音的拨弦点划一条直线(实际是弧线),这条斜线就是右手拨弦的基本位置。由于乐曲中音色对比的需要也常变换拨弦点的位置,有时拨弦点在弦的三分之一处或接近前岳山的地方。 筝的演奏技巧十分丰富。学习时应努力通过科学方法掌握这些技巧。合理的触弦角度是发出良好音色的必要条件;松弛而富有恰当爆发力的拨弦是学习各种技巧表现的基本环节。 A.右手单指指法 1.托演奏时大指向外拨弦,即向低音的方向拨弦。拨弦角度以向斜下方用力为宜。且忌大指的第一关节和第二关节弯曲向斜上方用力"扣"弦。托的动作,是通过肩臂手及假指甲自然巧妙而协调一致的运动。弹奏的手指小关节不弯曲,以大指的根部为基点,自然用力。向斜下方拨弦。 连续托指称为"连托"。可以用指不离弦连续托指的方法,也可用跳弹(每弹完一音手指起来再弹)的方法,前者声音连贯,后者声音结实且有助于指力的训练。托是筝演奏法中的基本指法,它用于单音或音阶旋律下行的演奏,在"重勾劈托"以及下行"历音"等指法中也要用到托的拨弦方法。 2.劈演奏时大指向里拨弦,指的是向高音的方向拨弦。劈的动作仍以大指连接手掌根部的关节为基点,略偏斜上方角度拨弦。劈是托的反向指法。它常与托交替使用或连续交替使用。在旋律中,音值较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度音依次出现时,经常采用劈托的交替指法。一般是先托后劈。它还运用在顺弦序连续上行音的拨奏中也常配合中指食指的演奏。"重勾劈托"或"母指摇"中均包含着劈的指法。 3.抹演奏时食指向里拨弦。抹常用于配合大指或大中二指的演奏,也用单音或上行音阶的拨弦。"食指摇"和"三勾轮抹"指法中都包含有抹的指法。 抹单独使用时,常用大关节向斜下方拨弦。它与其它手指配合拨弦时,由于速度和手形的限制,则采用小关节(第二、三关节)弯曲略斜上方拨弦。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音色的统一和触弦的灵活。 4.挑演奏时食指向外拨弦。食指向外拨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大指依附在食指第一关节上,借助大指的辅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助力量,以腕带指进行拨弦;另一种是食指依靠自已第一、第二关节的拨动,以臂带指进行拨弦。这两种方法都要求中、名、小三指呈自然放松而略有收缩的状态。 挑常用于单个音的演奏或下行音阶旋律的演奏;也常用于与大指配合或与大中二指相互配合的演奏。在些综合指法中如"历音"、"反小撮"及"反重撮"中都包含有挑的拨弦指法。 5.勾演奏时中指向里拨弦。中指向里拨弦的动作,以中指指根第三关节为动点,带动全指向里略成斜下方的运动。应注意第一第二关节不弯曲,呈自然放松状态,同时在放松中蕴藏着一定的力量。就是以放松为基础,并保持一定的力进行弹奏。勾的触弦角度,应始终立足于弹弦,而不是象勾子一样勾弦。只有用斜下方的弹弦,才能取得良好的音芭和音质。 勾常用于与大指的相互配合拨弦,也常用于与大指和食指的相互配合拨弦;有时也用于音音或上行音阶旋律进行的。在一些综合指法如"撮"、"重撮"、"重勾劈托"以及"三勾轮抹"中都包含有勾的拨弦指法。勾在筝曲中象托一样,广泛地加以使用,它是筝曲中仅次于托的一种常用指法。 6.剔演奏时中指向外拨弦。剔不单独使用,剔常用在与大指相配合的综合指法"反撮"、"剔撮"、"反重撮"中,也用于右手"扫弦"、"剔挑"等综合指法中。 7.打演奏时无名指向里拨弦。打常用于琶音或分解和弦的演奏。由于无名指一般不戴假甲,将个别音用无名指的打来拨奏,以取得柔和的色对比和绵缓的音响效果。另外,在一些和弦的演奏中也包含着无名指向里拨弦的"打"的指法。 还有一种改进的指法,即用带指甲的无名指代替中指拨弦的方法,中指从演奏八度底半的位置上挪出来,用在大指与无名指所演奏的八度内其他音的拨奏上。这种改进的指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