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朱振军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师:穆新柱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希沃软件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希沃软件ppt演示)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请你帮助穆新柱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

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用希沃标注笔划线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略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

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小结提问:图形在放大与缩小时什么发生了变化?

过渡:从穆新柱同学的照片中我们学习了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下面我们动手来画,或许还会有新的发现。

2.独立完成教材第60页例4的绘图。

(1)默读例4并思考:书中画出几个图形?所画图形的格数与原图有什么关系?(2)请同学们按要求画在自己的方格图中,比一比谁画的既正确又美观。

(3)投影反馈,请同学相互评价,重点说出所画图形格数是怎样得来的。

(4)观察上面的3个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3.例4的延伸。

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后得出:

(1)图形缩小了,但形状不变。

(2)缩小后的图形各条边分别缩小到原来长度的。

引导学生小结:图形在放大、缩小时原图边长要同步变化,它们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批注)

4.试一试:在自己的方格纸上按4: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教材第60页“做一做”)。

学生尝试操作。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画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画三角形时有什么比较好的方法。(提示用笔先画直角边,再画斜边)猜一猜斜边的变化与直角边相同吗?自己测量验证。

小结:图形在放大时所有边的变化是相同的。

课堂作业:

1.填空。一个长方形长3dm,宽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长是()dm,宽是()dm,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长方形的周长比是(∶),面积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习十一第1、2题。

课堂小结: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许多建筑是将世界各地的名胜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后进行建造的,还有冲洗照片,汽车模型制造,复印文件,绘制地图,观察太空的天文望远镜……正是这些技术的应用,才使得我们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可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多么的紧密。

课后作业:完成学习之友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2∶1 1∶2

前项后项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缩小后边长原图边长

图形边长同步变化,外形不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图形放大或缩小

?说课设计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图形放大或缩小》说课稿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 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一、教材分析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 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本节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册第五单元图形变化和确定位置第一部分图形放大或缩小第1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知识的基础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 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1.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掌握图形放大 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初 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 2.2 教学难点: 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3. 教学用具 PPT展示。多媒体投影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好,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 距离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实际距离进行放大或缩小。请同学们观察教科书P59的图。

【师】看到说说图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现象? 【生】这些图片上都是把原来的东西给放大了。 【生】有的图片上是缩小了。 【师】嗯,很好,我们用相机、放大镜还有我们的影子都可以或多或少的把事物给放大,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放大或者缩小的案例,第四张图就是这样。哪些是将物体放大了?哪些是将物体缩小了?生活中还存在许多放大与缩小的现象,我们再看下面这张PPT。 【师】同学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生】两只小蜜蜂。 【师】那这样呢?(滑动鼠标) 【生】老师我看到了放放大镜。 【师】嗯,刚才同学们都说的非常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新的一课。 老师板书课题:图片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新知 【师】刚才我们说到了,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图片的放大和缩小,那么我们首先看 一下课本60页的例4。这三个图片中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下面大家先自己在 练习本上画一画,一会我们大家来讨论。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设计 第一单元 负数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3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在数轴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1课时 【知识结构】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教科书p56--58。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 2.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并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4.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四、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 五、教法要素: 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1﹚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对放大与缩小现象的感性认识 ﹙2﹚比的意义 ﹙3﹚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 2.原型: ﹙1﹚按2:1画出三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例4﹚ ﹙2﹚按3:1将放大后的图形进行缩小。 3.探究的问题: ﹙1﹚如何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 ﹙2﹚将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与缩小后,图形有什么变化? 六、教学过程: (一)唤起与生成 1.老师这儿有几张精美图片,同学们想看吗?(课件出示课本插图内容) 2. 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生:… 通过谈话,引入课题:图形放大与缩小 (二)探究与解决: 1.教学例4: 思考: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如何按2:1放大图形?观察原图和放大后的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动手画一画。 ﹙2﹚汇报展示:先让生说一说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说出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图形的?边展示边说出自己的想法。重点说一说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放大到原来的两倍,连接两个端点后斜边也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生: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 ﹙3﹚共同小结:将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只需把图形各边的长度放大到原来的2倍即可,但图形的形状没变。 2.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这组图形的各边再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试着画一画。﹙方法同上﹚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课件出示:原图→放大后的图形→缩小后的图形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图形之间有什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一、认识 1.演示:将一张长方形照片(图①)长边拉长(图②),宽边拉长(图③),长边与宽边都按相同倍数拉长(图④)。 辨析:三幅图中,只有一幅图符合数学意义的放大。你认为是哪一幅呢?为什么? 认识:长方形放大时,长、宽都要放大相同的倍数。 2.(放大)例1 思考:通过刚才的辨析,我们认识到图④是图①放大后的图形。再看图①与图④,图④是放大了,放多大呢?出示图①图④的有关尺寸。师:图1是怎么放大到图4的?(看课件图表并自学书本的说明)。把长方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的比放大。(说说关键词) 师:对应边长是什么意思?(学生比划)(板书:对应边 2:1 放大)(点击课件问题) 师:把一个图形按2:1的比放大,这个比表示的是哪两个数量的比?生:前项是变化后的图形,后项是原来的图形。(板书:变化后原来)注意:长和宽要同时放大相同的倍数。前项和后项不能混。

(缩小) 师:2:1是放大,前项是放大后的图形,后项是原来的图形。 如果是1:2,就是什么?(缩小)(板书) 师:把一个图形按1:2缩小,那么长是原来长的几分之几?宽是原来宽的几分之几?(1/2) (课件)结论: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这个比表示的都是放大(或缩小)后图形的边长与原来图形对应边长的比。师:看到一个比,你怎么知道是放大还是缩小? 生:前项比后项大就是放大,前项比后项小就是缩小。 师:为什么? 生1:放大是变大,前项比后项大。 生2:前项是变化后的,后项是原来的。(板书:变化后) 师:如果比值大于1,就是什么?小于1呢?等于1呢?(板书) 二、巩固(练习九第一题,填一填) 师:把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长和宽都变化,如果在方格纸上变行不行?仔细辨别一下这几个图形,先思考一下,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三、操作(例2) 师:长和宽都变化,如果在方格纸上变一变,画一画,行吗? 学生操作: 1.把一个长方形按3:1的比放大,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最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全册知识点

最新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负数 1、负数:负数是数学术语,指小于0的实数,如-3。 任何正数前加上负号都等于负数。在数轴线上,负数都在0的左侧,所有的负数都比自然数小。负数用负号“-”标记,如-2,-5.33,-45,-0.6等。 2、正数: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 若一个数大于零(>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的前面可以加上正号“+”来表示。正数有无数个,其中分正整数,正分数和正无理数。 3、正数的几何意义: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4、0既不是整数,也不是负数。 5、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所有的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也可以用数轴来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6、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1、折扣:商品按原定价格的百分之几出售,叫做折扣。通称“打折”。 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例如八折= 10 8=80﹪,六折五=0.65=65﹪。 2、成数:农业收成,经常用“成数”来表示。现广泛应用于表示各行各业的发展变化情况。 一成是十分之一,也就是10%。三成五就是十分之三点五,也就是35%。 3、税率 (1)纳税:纳税是根据国家税法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比率把集体或个

人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2)纳税的意义: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国家用收来的税款发展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国防安全等事业。 (3)应纳税额:缴纳的税款叫做应纳税额。 (4)税率:应纳税额与各种收入的比率叫做税率。 (5)应纳税额的计算方法:应纳税额 = 总收入×税率 4、利率 (1)存款分为活期、整存整取和零存整取等方法。 (2)储蓄的意义:人们常常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储蓄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3)本金: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4)利息:取款时银行多支付的钱叫做利息。 (5)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6)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期 (7)注意:如要上利息税(国债和教育储藏的利息不纳税),则:税后利息=利息-利息的应纳税额 或: 税后利息=利息-利息×利息税率 或: 税后利息=利息×(1-利息税率) 第三单元圆柱和圆锥 1、圆柱:以矩形的一边为轴,旋转一周所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圆柱。如蜡烛、石柱、易拉罐等。 圆柱由3个面围成。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做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2、圆柱的表面积: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S表=S侧+2S底=2πr(h+r)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 S侧=Ch(注:c为πd) 3、圆柱的体积: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圆柱体的体积。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精品教案(通用版)

平面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 3.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难点:读懂题意,并能根据题意准确地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一定比放大或缩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看一组照片! 师:观察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这些照片有大有小。) 师:现在我告诉大家,图片A是照片的原版。其余四张哪几张与A比较像呢?为什么呢?

二、合作探索 师:把下面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度的比为2∶1。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检查。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做的呢? 生1:把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原来的长方形长6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放大2倍后,长12个单位,宽6个单位。 生2: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两条直角边分别长6个单位、10个单位。 教师展示下面画法。 师:观察上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 生2:放大后的三角形与原来相比形状没变,大小变了,面积是原来的4倍。 师: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画法以及放大后图形的一些特点。如果把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该怎么画,图形按一定的比缩小之后会不会也有什么特点呢? 师:按1∶3的比画出图形①缩小后的图形。

师:在画图前,你有什么疑问向老师提出吗? 生: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 师:其他同学知道吗?请大家互相商量一下应该怎样画。 交流讨论,明确画法。 学生画图,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师:想一想缩小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想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三、自主练习 1.将下面两幅图分别缩小,使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对应边长的比为1∶2。 2. (1)按2:1的比画出正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2)将画出的图形按怎样的比缩小又可得到原图形呢?(答案:1∶2)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题目:《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案例及反思 案例背景: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所以这节课的内容还为下节课教学比例打基础。通过教学例1例2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前后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图形的各部分长度是按一定的比变化的”这一内涵。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我来试试同学们的眼力怎么样?谁能看清这是什么昆虫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有时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 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现实生活中图形的放大与数学领域中图形的放大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原图的基础上出示了三幅变大后的图,分别是长变宽不变、宽变长不变、长和宽都按一定的比变化,提出“和原图相比你觉的哪一张没有变形?”很自然地从我们生活中通常所说的“放大”过渡到数学中图形的放大,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并结合平面图形的特点展开比较,揭示图形放大的数学本质,初步感悟图形缩放的基本特征:大小变化而形状不变。】 (二)操作探究: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 第一课时负数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设计教师】 【教学内容】教科书56——58页的内容及练习九1、2题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直观操作 【学具准备】方格纸、彩笔、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多媒体课件,56页生活情境图。 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有的是把物体放大了,有的是把物体缩小了 2、学生举例,自由发言。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这

些现象也包含着一定的数学知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例4.)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这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小组自由谈。 正方形边长3个方格、 长方形长6个方格,宽3个方格 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分别是3个方格、6个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1)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2)汇报:原来的边长是3个方格,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格。 (3)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 (4)教师总结学生方法中的重要一点:先确定一个固定的点,以它做为

新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完整版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学 校:钦堂中心学校 六 年 级: 级 班 学 学 数 科: 张 国强 教师: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本册教材分析 日期: _________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 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目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目标的表述是具有层次结构的,即把课程目标分成“总目标”、“总目标的四个具体方面”以及“学段目标”三个部分展开。“总目标”带有全局性、方向性、指导性;“总目标的四个具体方面”,即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也可以称为数学课程的四个具体目标;“学段目标”分三个学段叙述,每个学段也按照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具体目标展开。 一:第二学段课程目标(知识树附后)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 1、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巧;理解估算的意义;能解简单的方程。 2、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了解确定物体位置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3、掌握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4、能借助计算器解决简单的应用问题。 在数学思考方面: 1、感受符号和几何直观的作用。 2、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并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与结果。 4、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在问题解决方面:

1、尝试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 解决。 2、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在情感态度方面: 1、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 值。 4、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 二:第十二册课程目标:(知识树附后)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相关数量关系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和简单推理,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以及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初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进行简单的操作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通过系统复习,进一步掌握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和概率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进一步明确相关内容的发展线索和逻辑关联,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的理解,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朱振军 教学内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第60页例4及60页“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能按要求将图形放大或缩小。 2.培养学生把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动手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是图形边长的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 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方格纸。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起冲突。出示一张班级学生照片。师:穆新柱同学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挂在房间里,摄影师分别用了三种处理方法。(希沃软件演示):方法一,宽边不变,把长边拉长。方法二,长边不变,把宽边拉长。方法三,把长边、宽边同步拉长。(希沃软件ppt演示) 2.合理选择,初步感知。请你帮助穆新柱选择一下,哪种处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说出理由。 新课讲授 1.(1)(隐去方法一、方法二图,留下方法三图和原图)

师:仔细观察两幅图,总感觉两者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关系,那我们可以着手从哪方面研究两者关系呢?(师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长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引领学生答出长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长、宽、周长、面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长和宽。 师:那我们就从最基本的因素长和宽开始研究吧。 电脑出示:原照片长8cm,宽5cm。放大后,照片长16cm,宽10cm。放大后的长和原来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出示: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2倍,放大后的宽也是原来长方形宽的2倍,概括起来说就是:长方形的每条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放大后的长方形与原来长方形对应边长的比是2∶1。就是把原来的长方形按2∶1放大。(用希沃标注笔划线划线部分为所出示的三句结论) (3)借助两幅图理解”每条边”,“对应边长”和“2∶1”的含义,重点明白这里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项后项 放大后边长原图边长 (4)如果把原图按3∶1放大,放大后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师同步板书:略 继续追问,如果把原图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长、宽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图按1∶2缩小,缩小后的长、宽是原长、宽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②先理解1∶2的含义:放大后的边长为1份,原图边长为2 份。 如果按1∶4缩小呢?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案 (11)

新版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设计巨人教室”的具体任务,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含义。 2、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3、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感受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图形的形状不发生改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知识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方格纸、尺子、彩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比眼力:课件出示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字很小,看不清楚),谁能

读出来? 2、感知图形的放大:老师将图形放大,使图形看不完全。学生思考:怎么办? 3、感知图形的缩小:老师将图形适当缩小,使学生看清楚。 4、揭示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开门见山导入新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发现数学的趣味,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二、合作探究,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一)任务驱动,出示课本情境图。 1、出示巨人身高与我们身高的比是4:1,如果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可以设计些什么呢?(如课桌、黑板、书本等等)。 2、按相同的比应该怎样设计呢? 小结:同学们通过动脑筋,为“巨人”教室的设计出了很多主意,下面请看屏幕,请一名同学把题目读一遍。 【设计意图:创设“为巨人设计教室”的情境,用任务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举例使学生知道可以设计什么,按相同的比怎样设计等,让学生有一些直观的感受。】 (二)学生讨论,自主合作完成放大图。 1、要将这个长方形放大,需要知道什么? 2、同桌为一组展开讨论,设计“巨人”教室(课件出示讨论需要思考的问题)。 3、学生展示汇报。

2018最新人教版小学6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人教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负数 第二单元百分数(二) 生活与百分数 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四单元比例 自行车里的数学 第五单元数学广角——鸽巢问题 第六单元整理和复习 1 数与代数 2 图形与几何 3 统计与概率 4 数学思考 5 综合与实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六(5)班上学期期末检测,平均分为85.92,合格率为97.4%,优秀率为52.7%。本班大多数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符合年龄及年级特点,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数学的信心较强;学生分析能力有一定的提高。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同时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的方面也欠缺,需要下大力量来培养训练。同时也存在个别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配合不到位现象,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本班的学生能够听从老师的教导,但是自主创新的意识还是比较缺乏,针对这现象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培养自主探究意识及能力;对那些学习基础较差、家长常于疏忽的学生,应在课内课外加以帮助,使其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尽快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同时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全册完整)

第一单元负数 第一课时负数 教学内容: 教材2-4页例题及“做一做”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看教材: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图形的放大与缩 小 第4课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难点: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观察体验。(出示多媒体课件。) 师:老师这有一张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两次,使学生看清照片。 师:这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为什么刚才我们看不清,现在却看清了呢? 2、联系生活实际。 (1)观看主题图。 师:通过放大照片我们看清楚了照片,看来生活中我们有时需要把物体放大,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把物体缩小。(多媒体课件)来看看这些生活中的现象,你们知道他们反映的是哪种情况吗?可以联系人物的活动来谈。(学生自由发言。)

(2)学生举例。 师: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放大缩小的现象吗?指名说一说。 师:看来放大缩小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应用还是十分普遍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板书课题。 二、探究交流,学习新知 (一)感知图形的放大。(多媒体出示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1、初步感知画在方格纸上的平面图形。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许多的平面图形了。老师把正方形、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别画在了方格纸上。大家看一看画在方格纸上的三个图,我们能获得哪些相关的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谈。 2、理解要求。(多媒体出示例4的要求)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要求?学生自由发言。 3、通过画正方形了解画法。 师:按2:1画出放大后的图形,其实就是要把原图形的各条边 放大到原来的2倍。谁能以这个正方形为例来具体说一说怎样画出它按2:1放大后的图形。学生试说。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图形,并想一想你是用什么方法画得。指名代表用实物投影展示并介绍自己的方法。 4、经历画长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过程。 (多媒体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画出两个图形按2:1放大之后的图形,并在小组互相检查。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画的过程。 师:直角三角形和其他的两个图形不同,它有一条斜的边,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学生展示画法。 5、置疑。(学生提出自己的置疑。) (1)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学生提出的置疑。 (2)选取代表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师配合多媒体课件随机演示验证的过程。 学生试概括发现,多媒体出示。(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条边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二)感知图形的缩小。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案例分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案例分析及反思 内容摘要:由对《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材的解析,设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设计学生活动,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到知识、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研究学习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方法情感体验 一、教材简析: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这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以及有关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放大与缩小”是图形的各部分线段按相同的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能直观形象地显示比例的本质内涵,所以这节课的内容还为下节课教学比例打基础。通过教学例1例2使学生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含义,并能利用方格纸按指定的比将一个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数学里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含义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经常是不同的。生活中会把图形由小变大视作放大,由大变小视为缩小。数学里的图形放大或缩小,它的每条边都按一定的比例变化,即每条边的长度都放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图形放大和缩小的前后是“大小变了,形状不变,图形的各部分长度是按一定的比变化的”这一内涵。 在对教材这样理解的基础上,并针对我班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有不同的层次这一实际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与缩小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等数学活动来体验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准备:方格纸,尺子 二、教法学法: 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节课教学中我主要由学生自主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并分小组进行交流讨论。教师主要任务是设置教学情景,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地观察活动,有选择性地进行动手操作指导,部分地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电脑出示一幅长方形图片(图1),照片很小,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逐步将照片放大三次 2.出示放大后的三张图片: 图2:把长拉大,宽不变 图3:把宽拉长,长不变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1、第一单元负数 单元分析: 现实世界中存在着许多具有相反方向的量,或某种量的增大和减小,也可用这种量的某一状态为标准,把它们看作是向两个方向变化的量。从而产生了负数,正数和负数的学习过去安排在中学中学习,现在提前到六年级学,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教学要求: 1、经历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认识负数的过程,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能对现实生活中有关负数的数学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3、能用负数描述并解决一些现实世界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数轴表示正负数 课时安排: 1、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1课时 2、用数轴表示正负数…………………………1课时 第一课时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 教学内容:负数的初步认识及读写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

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1)现在你能看出长沙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吗?(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高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高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长沙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长沙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