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目录

简介

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兴国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1]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起源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弹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8个字,大意是“砍竹子,做刀箭,射弹子,追野兽。”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歌唱的是猎手狩猎的过程。另一首《击壤歌》歌词略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颂的也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木的劳动场面。

早在先秦时代,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区,聚居着这样一批伐木之人,自称“木客”。据兴国县志(同治县志重印本第512页)记载:“上洛山,有木客。形似人,语亦似人。遥见分明,近则藏隐。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得不死。能砍杉枋,与人交市,易人刀斧。交关者,置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不欺。有死者,亦哭泣殡葬。尝有山人行,遇其葬日,出酒食啖人。山有石墨可书。”从文献记载,这些木客并非山间野人,他们不但形象和我们相同,语言也相近,而且断文识字,用石墨书写。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使用金属工具采伐树木,加工成枋料,与外人交易。只是不愿意与外人直接交往,藏匿深山。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兴国的木客是秦朝一支逃避建阿房宫采木劳役的六国遗民,他们溯赣江而上,遁入兴国山区,逃离了秦人的樊篱,成为一支隐逸山林的自由部落,故他们害怕与外直接交流,担心被秦兵发现,再遭追杀和奴役。故木客应该是一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有与湖南武陵的桃花源人有相类似的来历。不同的是,桃花源人虽因渔人失路,不复相见,却有陶渊明作记而家谕户晓。而兴国的木客却到北宋苏东坡诗中提到才被人注意。上洛山的木客们,也有歌谣传世。据晋代文献“南康记”中记载,木客们出山到市场上购酒而饮,喝了酒便唱出了这样的歌: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这首歌谣后来被文人们采录进了《全唐诗》内,因为没有作者,落款成了“太上隐者”。这其实是木客们随口而唱的山歌,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还原回山歌的形式:哎呀嘞-- 酒食掉了甭再买,壶底一空厓就归;市上唔当山里静,明月当头好唱歌。

哎呀嘞-- 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老表爱唱歌;山歌好比山泉水,源源不绝汇成河。遐迩闻名的兴国山歌究竟源于何时何处?过去兴国县一些山歌艺人在他们的唱词中,经常会出现“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这种认识虽然也不无道理,但其溯源并不准确。

兴国县虽然建县于三国,但当时县治平固和平阳和现在的兴国县之间,并非直接的延续,期间很多间隔,而且管辖范围也相距甚远。兴国地处偏远,唐代以前人烟稀少,唐末五代的和宋元之间因为战争的二次人口大迁徙,人口始繁,故山歌艺人们误以为山歌即发源于唐朝,兴盛于宋代并不奇怪。

《全唐诗》中还记录了另一首木客们的歌谣,题目是“答人”: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这支歌谣显然是木客回答外人好奇询问他们身世时唱的一支歌,如果还原成山歌应该是这样的:哎呀哩唔晓得厓哪当来,树当房子石做枕。一觉歇着忘时日,冬无春来千百年。木客们显然回避着回答自己的身世,因为他们的身世联系着历史的创伤,面对着无数好奇的询问,他们索性用这样一支旷达的山歌搪塞。这二支歌谣是我们可以查考的最早的兴国山歌刍形。从兴国古代木客的记载和《全唐诗》中“太上隐者”留下的二首歌谣,我们可以基本上可以认定兴国山歌起源和客家先民的南迁一样古老,中原汉人迁入兴国上洛山区后,在伐工生涯中创造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并借兴国这方水土,将这种艺术手段传播至今。兴国的山歌手,历来尊崇木客为祖师,渊源远溯二千多年。木客们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宋代苏东坡曾经寻访过木客而未获。

明清时期,寻访木客的文人学者就更多了。清代安徽潜山人龚黄来兴国为县令,作《木客吟》诗曰:“父老为余言,时有采木客;年年上洛山,木实延朝夕,……天子今圣明,四方宽征额。传语深山人,可以出无役。”(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龚黄认为木客是因为害怕朝庭的横征暴敛而藏入深山不敢出来,他托乡村父老向他们传话,说如今天下太平啦,木客们可以安心出来,不用再服劳役了。龚县令是用一种怜悯的心态来看待木客的。而另一位文人周一煌的《木客吟》诗则说“我将携酒入其山,倾壶弄月当如昨。”(引自<<兴国同治县志重印本>>490页)他则是用一种欣赏的心态来称颂木客的。其实,木客们在唐代为外人所发现后,已经渐渐与后迁来的客家人同化了,清代初年兴国县令张尚瑗曾亲往乡村寻访,他找到一些自称是木客后代的乡民,向他们索取家谱考究,发现他们的家谱里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是以木客后人自居而荣耀而已。直到现代,兴国县西南的永丰乡、隆坪乡一带,还有不少农家自称为“木客人家”。

特色

形式

兴国山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生活气息浓郁,有独唱、对唱、"三打铁"、联唱、

山歌艺术节

[2]

轮唱等形式和锁歌、盘歌、斗歌、猜花、丢观音、黄鳅咬尾、绣褡裢、藤缠树、树缠藤等种类。就大的表演形式来分,兴国山歌大体有以下几种:山野田间唱和,因情因景因人而异,内容涵盖男欢女爱、生产、生活、时政等方方面面;跳觋,分南河山歌和东河山歌,南河山歌又分情歌和插科打诨的搞笑歌,由觋公、觋婆装扮演唱,东河山歌即祝赞山歌;民俗歌,在庙会、婚丧嫁娶、祝寿、建房、小孩满月等场合演唱,演唱者多为职业歌师;叙事山歌多为群众场合中一问一答、一正一反的对唱山歌,有较强的故事性,常常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现常被地方政府用为宣传工作的手段;赛歌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即歌手聚会打擂台,考"肚才",比机敏,高潮迭起,决定胜负后诞生擂主。

句型

山野田间相互唱和的山歌,也称为遥唱体山歌。其基本格式为七言四句体。然而,有的歌手,喜欢在末尾添加一句声韵相同的句子,对前一句起深化补充的作用,凑成五句,俗称"三跌板",这是七言四句体的变异。跳觋是演唱性质的山歌,一般称之为室内山歌。室内山歌主要是叙事山歌,它由歌头、歌腹、歌尾三部分组成,具有典型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传统特色。歌头,通常一句或两句比兴句,用于起兴,定韵;歌尾,简短有力的一句话,画龙点睛,揭示主题;而整首歌的核心部分,则是歌腹。歌腹内容可无限制的扩张,少则三五句,多则一两百句,视歌手的"肚才"和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而定。

演唱

不管是遥唱体山歌还是室内山歌,都有一个共同的显著特点:即兴演唱。即情即景,临时编撰,出口成章。因此,兴国山歌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歌手即兴编撰的能力。好的歌手,往往能妙语连珠,收到高潮迭起的效果。

在演唱形式上,兴国山歌有一个不同于其它山歌的显著特点,每首歌开头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音乐旋律感,随着激动的感情迸发出来,其歌声有如大水抛浪,奔腾激荡,大有一泻千里之势。中间的歌腹部分,起伏跌宕,不同的歌手,形成各自不同的演唱风格,或高亢激越,或低迥婉转;而唱到结尾句之前,有一个呼应语"心肝哥(妹)",现多称"同志哥(妹)",与开头的"哎呀嘞"相呼应,形成兴国山歌完整,独特的演唱风格。叙事山歌中,由于篇幅较长,往往采用二人对唱或三人联唱(俗称三打铁)的形式进行演唱。歌手用小锣一面,在每次跌板(拖腔)之后,击小锣片刻,一来便于歌手喘息歇气;二来为歌手酝酿腹稿提供片刻思索时间;三来起一种"过门"转调的作用。

手法

兴国山歌继承了传统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并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兴国山歌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广为流传,就因为有乡土情、泥巴味,唱的都是老百姓的喜怒哀乐,信手拈来,出口成歌。

兴国山歌所唱的内容十分广泛,旧时除唱男女爱情和劳动生活外,还常唱历史故事、传说新闻等内容,有时即兴编唱,有时长篇叙事,形式多样。解放后,许多以井冈山、赣南根据地革命历史为题材的音乐作品中常以它为素材进行创他,如《红军根据地大合唱》、《井冈山大合唱》等。

兴国山歌是劳动的号子,在田野山林中飘着,在压弯的扁担上颤着,在飞转的纺车上缠着,既激发干劲,又消除疲劳。兴国山歌是生活的镜子,折射生活的多姿多彩,情人传情、斟茶待客、祈吉禳灾、红白好事祝赞都囊括其中。尤其是情歌,运用比兴、暗喻、双关等手法,情趣盎然。

传承

号角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

《兴国山歌》影视拍摄

[3]

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常年活跃在各个乡。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化瑰宝,兴国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作为文化建设的龙头。文化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收集了5万余首山歌,精选出1420首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出版发行,编印了5400册《兴国山歌乡土材料》,制作了《兴国山歌》影碟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

兴国县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人如潮歌如潮的"重阳山歌节"更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

兴国山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运用自如,灵活多变。因而,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兴国山歌植根于客家文化的深厚土壤中,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饱含着丰厚的客家文化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兴国山歌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一幅历史画卷。保护、研究、解读兴国山歌,发掘其精华,无疑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举措。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兴国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式

兴国山歌的传承方式有二种,一种是民间的口耳相传;劳动人民在砍柴挑担过程中,唱起山歌来与人交流,兴国山歌的发端语(起兴词)“哎呀嘞……”就是伐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伸腰舒气的感叹声。伐木歌起,山鸣谷应。引起上山的樵夫,放排的工人,耕耘的农民感情上的共鸣,于是互相唱和,成为劳动群众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代代相传,蔚然成风。因为山歌内容大多数属于情歌,只要历代青年男女存在着男欢女爱,这种

自然流传的方式就不会消失。兴国山歌的另一种传承方式,就是跳觋;在元、明之交,改朝换代的战争,兴国遭到严重的兵祸,土旷人稀,闽、粤迁来大量移民,随着传来了“跳觋”的风俗。跳觋来自福建的福州一带,以三个奶娘为祖师,通过一种“藏禁”的仪式,为人驱邪求福。这是一种迷信职业,有着很浓厚的母系氏族色彩。传入兴国后,迅速与兴国山歌融合在一起,跳觋师利用兴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山歌,伴以小锣、画角等器具,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让观众如醉如痴。劳动群众喜爱唱的山歌;往往为封建头面人物禁止,认为这是“蛇声拐调,败坏门风”。但为了保佑其全家或村落的平安吉庆,又不得不托庇于仙娘法力。于是每年举行跳觋仪式,兴国山歌便找到了一种“合法”传播的载体,可以从山野之间走入大户人家的庭院中或圩场闹市里演唱。跳觋一般由一男一女组成,叫觋公、觋婆。在跳觋过程中,还要在观众中邀请一位能说会唱的人参与表演,俗称“打铁”(帮腔)。故村民有机会在大庭广众中,跟跳觋者对起山歌来,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积怨!而觋公觋婆是职业性的,要经过长期的拜师学艺的过程,少则三、五年,长则十年、二十年,学成之后,师傅还要请来各地的觋公师来举行出师仪式,为其正式出山见证。每次跳觋过程中,觋公师都要把自己的来历唱清楚,从师祖奶娘开始,叙述自己的整个师承关系,这一段唱词往往是几十代师徒关系的来龙去脉,类似于家谱里的吊线。否则,其他觋公师可能以他“野路子”而干预他。兴国调觋师的学艺过程,也就是兴国山歌的一种正式传承方式。因为职业表演的需要,觋公师需要学习演唱大量的叙事山歌,如盘歌、锁歌、解粮歌之类,这类山歌是业余歌手不涉足的领域,因为学习这些山歌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可以说,是跳觋为兴国山歌提供了一种正式的传承方式。(

曲目

兴国山歌代表性曲目有《园中芥菜起了芯》、《绣香包》、《行行都出状元郎》、《赞八仙》等。

小学一年级音乐 《落水天》教学设计

《落水天》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落水天》是一首在广东地区传唱非常广泛、家喻户晓的客家民谣,属于客家山歌范畴。塘朗小学把客家山歌引进校园进行传承和创新,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良好做法。选择小学一年级音乐教材里《落水天》这首具有代表性的客家歌曲,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探讨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这首歌曲的课堂教学,让少儿对广东客家民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认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中,根据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动、好玩的特征,通过聆听、演唱、演奏、歌表演等多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去感受、体验、表现歌曲。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把音乐审美体验、音乐的知识与技能、音乐兴趣的培养三者有机地进行结合。 执教:课型:唱歌课年级:小学一年级 教材版本:花城出版社《音乐》一年级下册第13课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落水天》 教材分析: 《落水天》是一首具有浓郁岭南风味的客家民歌。“落水天”是客家话“下雨天”的意思。这首山歌歌词简单朴素,口语化,生活化;由“6 1 2 3”四个音组成,旋律平缓,抒情,富于特色“××××·”节奏型贯穿全曲。歌曲反映了旧社会客家穷苦人遇到下雨天,没有雨伞遮雨的可怜情景,同时又具有风趣的内涵。 教学目标: 1. 能主动参与歌唱、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并对客家民歌产生兴趣。 2. 能打着手号自己学唱歌曲《落水天》的第1、2小节。 3. 学会运用各种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 能用客家方言演唱歌曲《落水天》,感受广东客家民歌风格特色。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落水天》 教学难点:1.能用客家方言演唱歌曲 2.准确的感受“××××·”节奏型 教学准备:钢琴、打击乐器、卡纸图片、儿童伞、多媒体课件。

梅州客家山歌现状特点及其继承的对策

梅州客家山歌现状特点及其继承的对策 客家山歌的生命力,在于它真切地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斗争,并在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种纯朴而自然流露出来的音乐如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果实存在于自然景色中,它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意愿,并给人于美感和教育。但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文艺的猛烈冲击,人们对艺术文化的欣赏有了新的追求,作为客家文化代表的客家山歌也必须顺应时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客家山歌,被称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自唐代始,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梅州、紫金、博罗、惠州、赣州、汀州各市、县和台湾的苗栗、新竹、桃园等地及国内外客家人聚居地。经过不断发展,客家山歌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的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久唱不衰。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自改革开放后,客家山歌的发展现状又到了一个新时期,人才辈出,不逊风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山歌从农村走向城市,从业余走向专业,从民间走向舞台,要求更加严格,创作逐渐细分,有人专门负责写曲、写词,专业人员演唱。2003年7月,梅州迎来了阎肃、徐沛东、陈小奇、李昕、王佑贵等20多名中国著名的词曲作家组成的采风团,他们是来梅州“量身定做”一批具有客家风味的现代歌曲,为“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客家山歌节”做准备。作为世界客都的梅州,便从2004年开始举办“首届中国梅州国际山歌节”,今年2月举办了第二届。山歌节为世界各地客家人充分展现各自风格独特的山歌艺术精品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吸引了加拿大、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缅

定西市安定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定西市安定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综合性学习 (共4题;共48分) 1. (11分)语文综合性学习。 传承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请参加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1)【猜“孝”义】参考图片及“孝”的古文字,猜猜“孝”的本义。 本义:________ (2)【感“孝”心】传统的“孝”比较强调长幼有序、顺从父母;新时代,“90后”孝顺观有了新的特点。阅读以下材料,写出你的两点发现。 A.节日里我会给爸爸妈妈写小卡片,感谢他们的付出,告诉他们“我很爱你们”。 B.我认为“孝”跟“顺”不是一码事,爸爸妈妈也有错的时候,比如,我一用电脑,爸爸就不高兴,但需要的时候我还是会偷偷用的。 C.我偶尔会和妈妈聊聊明星的八卦,这是有科学依据的,专家证明现代人压力很大,适度地八卦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 (3)【说“孝”理】孙萌向好友倾诉自己的烦恼,他觉得妈妈管得太多,为此还和妈妈吵了一架,现在甚至想离家出走。如果你是他的好友,将怎样劝阻孙萌?引用以下《论语》中的一句名言进行劝说。(60字左右) A.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B.事父母,几谏。(意思:孝敬侍奉父母,如果他们有不对的地方,要轻言细语地劝说。) 2. (11分)目前,孝感市正在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活动,请你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完成相应题目。 材料一:“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示意图 材料二:园林绿化,能吸纳灰尘,减少噪音,能让天更蓝水更清,使山更绿城更静,生活更美好。孝感市为创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媚媚,13级艺硕,2013021220 摘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缠绵,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正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飓风中,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重威胁。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也同样遇到了多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间,面临着生存与传承困境。本文以传统客家山歌《有好山歌溜等来》和新客家山歌《客家颂》为例,浅析传统客家山歌与新客家山歌在演唱风格上的联系与区别,让大家了解客家山歌在演唱面的变化与发展,进而辩证地看待客家山歌的变化,展望客家山歌的未来。 关键词:传统客家山歌;新客家山歌;演唱;

一、简介客家山歌 (一)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 客家文化属于岭南文化。客家先民来自中华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江淮流域,在上下一千多年的迁徙历时中,从闽、粤、赣交界地区的聚居,到向南各省以及海外的衍播,他们与迁徙途径地、定居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取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面都有独到特征的客家文化,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华部分。客家人饱经时乱。历尝艰苦,长期渡徙、披荆斩棘,留下了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说,历练了坚忍不拔的客家精神。即使到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客家人还保留着甚为丰富的且较完整的中原民族的传统思想、精神、文化风俗等。重名节、讲勤劳、重教化等是客家人安身立命、待人处世、持家立业之本。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头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因此它的主体文化是汉文化。客家人上承《诗经》遗韵,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了尊文重教

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

家乡方言与民俗文化 11中文B 林豪鹏11550302003 笔者的家乡在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坪上村,根据村中族谱记载,本村是从梅州市丰顺县的金瓯寨迁于此,它位于广东揭阳市东部,东接潮州市潮安县,南临普宁市及揭阳市区,西连揭西县,北与梅州市丰顺县接壤,是连接粤东潮汕地区与粤东客家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村名能够熟练地使用客家方言及潮汕方言,但客家方言为本村的通用语言。虽然村子从原来的“客家方言地区”搬迁至“潮汕方言地区”,但本村村名仍以“客家人”的身份自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客家人”的身份,并传承和创新了客家文化。受篇幅所限,加之客家方言之复杂繁多,本文无法面面俱到。因此,下面笔者就从“粄”的丰富性和“粄”字所透露出来的民俗风情两个方面,试图就客家方言的一个“粄”字来透视客家的民俗风情。 一、客家方言“粄”的丰富性 客家话的“粄”单用时为各类糕点的统称,不限于大米制作的糕点。在这个统称词下有诸多的特称词,据统计,客家地区经过不同的加工手法制作出来的各种“粄”类总计有200款之多。以梅州市丰顺县为例,就有糯米制、粳米制、杂粮制的各种粄类几十种,这些“粄’名称各异,命名理据丰富多彩。可以以原材料为名(这是最多的一类),

如:糯米粄、粘米粄、麦粄(农家自种的小麦磨成粉制)、面灰粄(面粉制)、薯粉粄(淀粉制)、芋头粄、树子番薯粄(木薯粉制)、艾粄(加艾草制成)、签叶粄(加签麻叶制成)、仙人粄(淀粉加仙人草根制成)、芋卵头粄(粳米粉掺芋头丝蒸制成)、芋丝粄(糯米粉加葱花或萝卜丝、芋头丝等做成扁圆形,油炸而成)等,旧时饥荒时节还有糠粄;可以以制作形状为名,如:耳公粄(形状像耳朵)、舌嘛粄(形状像舌头)、疙瘩粄(面粉加水搅匀后用汤匙舀进水已经烧开的炒菜锅中煮,熟后一片一片像疙瘩状,);可以以颜色为名,如红桃粄、黄粄;可以以加入的辅料为名,如:糖粄(用红糖蒸制的糯米糕)、酒粄子(无馅小汤圆,煮时放进酌量糯米酒);可以以制作方式或动作为名,如:酿粄(粄皮里包馅儿)、煎粄子(用加热的糖浆水拌糯米粉,做成圆形或椭圆形,用油炸,方言说“煎”)、搞粄子(粳米制的圆形糕点,因制作时搞成圆团,故名)、搞粄(“搞”为干烧);可以以制作工具为名,如:印粄(用印模印,既是工具也是动作)等等。广东梅州一带普遍有“甜粄”(糯米粉加糖浆蒸制而成,以味觉为名)、“味酵粄”(米浆掺入少量土碱或纯碱拌匀,倒入陶钵中蒸熟,因其中间有凹下的圆窝,正好用来放佐食的调味品,故名);广东揭西有“鸟仔粄”(因其形似小鸟而得名)。此外,客家各地“粄”类的专有名称还有咸粄、老鼠粄、发粄、富粄、水粄、菜头(萝卜)粄、韭菜粄、笋粄、豆粄、豆膏粄、绿豆粄、菜丝粄、饭匙菜粄、瓜(一般为南瓜)粄、层子粄、九层粄、包粄、新丁粄、清明粄、青粄、药粄、碗粄、酿鱼粄、糍粑粄、细粄、尖子粄、糕籽粄、卤水粄、粄仔圆、粄粽、钱仔粄、白头翁粄、猪肠粄、喜粄、菜包粄、

打支山歌过横排

☆打支山歌过横排 1教学目标 1、学唱《打支山歌过横排》,使学生感受江西兴国山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2、指导学生演唱出《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的特点。 3、以兴国山歌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歌曲创编活动。评论(0)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江西兴国山歌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教学难点:演唱出《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歌,听一听这首歌曲属于我国民歌中的哪一类体裁? 你从歌曲的哪些地方感受出来的?(开头和结尾衬词、方言) 《打支山歌过横排》是一首山歌,由于在我国江西兴国县一带广为流传,所以称为“兴国山歌”。评论(0)活动 教学过程: 1、背景资料 兴国县大家知道吗?兴国县是我国江西井冈山地区旁边的一个县城,是一个革命老区,20世纪30年代,当地民众创作了多首表现革命斗争和生活内容的歌曲,有这样一句话“一把芝麻撒上天,兴国歌王万万千”,由此可以看出兴国山歌之多。1996年,文化部正式将兴国命名为“山歌之乡”。 2、歌曲学习(教师范唱) a、这是一首山歌,那么歌曲中“哎呀嘞哎”是在干什么?(打招呼) 那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来表达呢?(高位、圆润的声音) 一起来练习一下(回声)呜呼,喂的练习(代替发声练习) b、总结兴国山歌的特点: 歌曲中的“哎呀嘞”的衬词和方言、以及歌曲中下行的旋律,就是兴国山歌的特点。 C、唱歌谱 歌曲中的装饰音(倚音、波音)为了体现兴国山歌的特点。 3、感受歌词

a、仔细听,歌曲中哪些地方用了我们江西的方言来演唱? b、用方言读歌词,试着说出歌名和歌词的含义。横排:山间崎岖的小路 c、填词演唱 4、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唱这首歌曲的时候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山路崎岖陡峭,不仅要走远路还要走夜路,除了要唱出山里人的辛劳,还要唱出他们的豪气和胆魄。 【活动】歌曲创编 “兴国山歌”创编评价小舞台(把学生分成小组合作交流创作) 总结兴国山歌的特点 (一)、创编歌曲 可用改变《打只山歌过横排》歌词或曲调来完成,还可以根据兴国山歌的特点来创编词曲。 (二)、表演与评价 演唱形式可以是独唱、对唱、轮唱、小合唱等 (师生共同合作,共同评价。评选“最佳小组表演奖”“最佳个人创作奖”)评论(0)活动4【练习】小结 音乐是热情洋溢的自由艺术,是室外的艺术,像自然那样无边无际。 今天兴国山歌也经常作为音乐素材使用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老师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了一首以兴国山歌为音乐素材的流行歌曲,歌曲中也有我们今天学习的兴国山歌“哎呀嘞”这些衬词。 最后让我们在聆听《红土香》的旋律中结束本课!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主要功能之一,地方高校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使命必须从继承和发扬当地优秀文化开始。赣南师范学院充分利用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深入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建了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联动式课程教学体系,创造条件推进特色文化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文化育人效益。 关键词:地方优秀文化;特色文化课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培养教育年轻一代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长期以来,学院立足赣南革命老区、客家摇篮这一地域优势,坚持“价值引领为先、人文素养为重、全面发展为本”的文化育人理念,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努力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进校园,积极开展以苏区与客家文化为载体的特色文化课程改革,创新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课程教学,探索出了一条依托地方优秀文化开展特色文化课程建设之路。 一、构建“二类型、三模块”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传授,文化熏陶,价值引领”的文化育人思路,疏理、挖掘、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苏区和客家文化精华,根据各专业属性、培养层次、培养要求构建了逻辑清晰的特色文化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传授型、技能训练型、素质拓展型”文化课程模块,同时为配合上述显性课程的教学,以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强化文化熏陶实践过程,塑造和完善学生的人格为着力点,开发了大量隐性文化课程,形成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配合的立体式特色文化课程体系(见图1)。 1. 依据课程性质,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显性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课“中央苏区历史大讲坛”以及有关专业的专业课程,如:“客家音乐”、“中央苏区文艺研究”等系列课程。 图1 特色文化课程结构 第二类是隐性课程,该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之外,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主要是以“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客家文物博物馆”、“客家文化资料室”为依托的各类现场观摩、讲解训练、研究讨论等系列课程活动,以及“红色班级”建设,“红土情”校园文化节,客家体育运动会,“红色之旅”和“史迹考察”等活动。上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辅相成,两者以合力的形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2. 依据课程功能,分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是知识传授型课程。该类课程以传授地方优秀文化知识为目标,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苏区体育”、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张媚媚,13级艺硕,2013021220 摘要:客家山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的曲调抒情奔放,细腻 缠绵,风格独特,是我国民族音乐中的奇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正冲击着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文化飓风中,民间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客家山歌的创作和传播也同样遇到了许多来自多元文化的冲击,进入了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山歌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与空间,面临着生存与传承困境。本文以传统客家山歌《有好山歌溜等来》和新客家山歌《客家颂》为例,浅析传统客家山歌与新客家山歌在演唱风格上的联系与区别,让大家了解客家山歌在演唱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进而辩证地看待客家山歌的变化,展望客家山歌的未来。 关键词:传统客家山歌;新客家山歌;演唱;

一、简介客家山歌 (一)客家山歌的文化背景 客家文化属于岭南文化。客家先民来自中华灿烂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江淮流域,在上下一千多年的迁徙历时中,从闽、粤、赣交界地区的聚居,到向南方各省以及海外的衍播,他们与迁徙途径地、定居地的人民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吸取了各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在语言、民情、风俗、精神特质等方面都有独到特征的客家文化,而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华部分。客家人饱经时乱。历尝艰苦,长期渡徙、披荆斩棘,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传说,历练了坚忍不拔的客家精神。即使到了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客家人还保留着甚为丰富的且较完整的中原民族的传统思想、精神、文化风俗等。重名节、讲勤劳、重教化等是客家人安身立命、待人处世、持家立业之本。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它富有客家人的语言特色,形成民歌中的独立一支。 客家人的根在中原,客家文化源头出自古代中原的河洛文化,因此它的主体文化是汉文化。客家人上承《诗经》遗韵,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养成了尊文重教的传统,这些品质和性质构成了客家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光辉又辐射到客家人的生活、信仰、意识、行为等方方面面,从而在形式上外化为传统文化。客家文化既继承了绚丽的中原文化,又融合了当地土著文化的产物,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色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二)客家山歌的音乐特征 1、演唱形式 客家山歌的演唱形式丰富多样,有独唱、对称、合唱、重唱和斗歌。客家山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它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广泛,语言朴素生动。歌词善用比兴,唱词的韵律整齐,一般为七言四句,颇显文采,曲调节奏自由,音域不宽,整体结构不一,带有曲式变化,如有正板、四句八板、快板、叠板、号子山歌等。它的词与曲并不固定,一般都是即兴编唱。可以一曲多词,反复演唱。 2、音阶和调式 在音阶和调式方面,客家山歌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都有,以五声、四声音阶较少见。但由于各地的方言、生活环境、地理环境等的不同,每种调式的分布就有所不同,以羽调式为多,其次是徵调式。 3、旋律的进行和体裁结构 在旋律的进行上,曲调比较高扬,音域不宽,多为平稳流畅,起伏不大。节奏较自由,古朴婉转,用四至五个音的最多,使用装饰音较多,常用自由延长音,而且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见混拍子,唱腔艺术及表现风格极具客家特色。

兴国山歌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兴国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溯源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兴国山歌代表曲目有《园中芥菜起了芯》、《绣香包》、《行行都出状元郎》、《赞八仙》等。 兴国山歌曾是战斗的号角,早在半个多世纪前血与火的斗争中就出了名,在建立和巩固红色政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十年代初,江西苏区军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兴国县的妇女在欢送亲人上前线时,送上自己新编的草鞋和新编的山歌。"哎呀来!炮火声来战号声,打个山歌你们听,快跟敌人决死战,红军哥!打到抚州南昌城。"热烈奔放的歌声激荡着战士们的心,他们用山歌回答:"哎呀来!山歌来自兴国城,句句唱来感动人,前方战士好兴奋,同志们!更加有劲杀敌人。"山歌一首接着一首,人民和军队互相鼓动、激励。歌声化为斗争的力量,鼓舞人们奋勇杀敌。 和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兴国山歌释放出从未有过的光彩。兴国县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当作文化建设的龙头来抓,当作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来抓,使兴国山歌空前繁荣。在演唱形式上由独唱、对唱,发展到联唱、合唱、小演唱,而且还创造出兴国山歌剧这一新剧种。文化部门组建了20余支业余山歌演唱队,常年活跃在各个乡。 为继承和发展这一文化瑰宝,兴国把"振兴兴国山歌,建设山歌之乡"作为文化建设的龙头。文化工作人员常年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收集了5万余首山歌,精选出1420首编成了《兴国山歌选》和《兴国山歌选续集》出版发行,编印了5400册《兴国山歌乡土材料》,制作了《兴国山歌》影碟和《山歌之乡双学潮》等电视专题片。 兴国县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业的山歌剧团,其创作的大型山歌剧《山歌情》在京演出产生轰动效应,一举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四届文华大奖,首届曹禺戏剧文学奖。充满泥土芳香的兴国山歌,登上了艺术最高殿堂。人如潮歌如潮的"重阳山歌节"更成为兴国盛大的文化节日。 艺术特色

河源客家山歌的故事

河源客家山歌 相传河源客家山歌的流传,是因为他们从中原迁徙来河源地区时与客家先民有关,他们所落居的地方都是山区、人烟稀少的荒山野岭,山高林密,是猛虎野兽纵横的所在地。客家先民在此落居后,从事开垦、耕耘,生产生活非常艰辛,人们上山砍柴、开山种植、下田耕作或过户交谈,都要走一段很偏僻的山间小路。因此,他们一出门就有一种幽僻感觉,或怕遇上毒蛇猛兽的危险。因而就喜欢用大声响气、用大嗓子来“吊个声腔”唱几句山歌,一来壮壮胆,惊吓野兽;二来便能呼唤对方,得到有个照应,以驱散山里的寂寞,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爱唱山歌的习惯。 客家山歌后来也成为了男女之间恋爱的媒介,男女之间常通过对唱山歌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换句话说,唱得一首好歌,是能否吸引异性注意关键。在我们河源就流传着这么个有关于客家山歌的爱情故事: 从前,有一个青年山歌手去赶集,他走在山路上,边走边触景生情地唱起山歌来:“隔岗瞧来隔岗瞧,隔岗瞧妹系潇条;隔岗瞧妹花一朵,莫把风吹日晒朝(方言“朝”即“痿”)。同妹隔岗又隔岗,柑子好吃隔包囊;柑子好吃隔了咪,同妹相好隔心肠。”他唱的歌声悦耳动人。正巧,有个年轻美貌、也爱唱山歌的妹子被他的山歌声吸引住,情不自禁地寻声赶上来。当赶至三丫路口,她看见唱山歌的人相貌很平常,脸上还有

片片汗斑,心里感到失望。于是她以山歌取笑道:“听到歌声赶过山,这山风光也一般(“般”即“斑”),只问阿哥话一句,哪条道路下阴间?”妹子用借问路去阴府为名,暗喻遇见了鬼。话中含蓄,尖锐辛辣。但青年山歌手毫不介意,诚恳唱道:“由妹下来由妹上,各人主意各人想;茶果好看唔好吃,荔果皮皱甜过糖。”妹子见他为人忠实,情意真切,山歌比喻发人深思,暗中佩服他,自愧自己不该以貌论人。她偷眼细瞧青年歌手,竟觉得心里甜滋滋的,不由得羞红了脸。后来的故事发展如何,我们也就可想而知啦。 长期以来,居住在偏僻山区的客家人,大部分缺乏文化,尤其是妇女,在封建社会里很少有受教育的机会,由于封建社会的束缚,她们只能私下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有的女孩子长大成人后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情,只能趁父母长辈不在家,或出去溪边挑水、洗衣的空间机会,与爱慕的男青年隔远招呼,互相用山歌来表达爱恋之情。所以爱情山歌在客家山歌中占了很大的份量。 河源客家山歌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和不断发展,既保留它的民间文学传统,又在各个发展阶段,按照历史风貌不断有所创新和进步,从传统的口头文学中推陈出新,发展到文字记载,并且在音乐旋律上,也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如:客家山歌的“赋”、“比”、“兴”和“双关”、“对偶”、“排比”、“夸张”等表现手法,以及四句七言格式的音韵和常见的山歌引歌号

最新兴宁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韩山师范学院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系别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评分 化学系 调研题目兴宁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调查 调查的对象范围兴宁市人民 调查的时间地点······年1-2月,广东省兴宁市 调查的主要方法问卷调查、走访调查 一、调查动机: 常言道:“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遍布四方,客家文化也因此传扬于世。而我就出生在“兴宁”这个充满浓厚客家文化气息 的城市,是一个地道的客家人。我热爱客家文化,以本地的民风、民俗及语言为荣, 乐于与外交流,弘扬客家文化。现由于全球化趋势在不断加强,现代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民间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亦包括其中。恰逢学校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所以我以此为契机, 进行以“传承客家文化、保护民族遗产”为目标的调研活动,意在深入了解兴宁客家 山歌文化的发展现状,传承客家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我希望通过展示 此次的调研结果,引起社会对客家山歌的兴趣,促进社会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社会对客家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唤起各界人士对客家山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 展前景的关注。 二、调查对象: 兴宁市人民 三、调查方式: 走访调查、随机抽取对象问卷调查、网络调查(调查问卷通过邮件、网络等形式 发送、回收) 四、调查主要内容: 兴宁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现状 五、调查数据分析:

(一)表一:被调查者的籍贯、年龄构成调查数据 年龄段18 岁以下19—30 岁31—59岁60 岁以上 是客家人98.9% 97.8% 88.3% 99.2% 是兴宁人95.3% 86.7% 87.4% 98.7%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取调查对象的方法,没有对调查对象进行刻意选择。因此, 具有一定的抽样调查属性,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的对象以兴宁本地区的客家籍人士为主,占调查总数的比例为92.3%。此外,调查对象中的其他籍贯、非客籍的人士,对于此次调研活动可以作为参考和补充,增加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广泛性。 (二)表二:对客家山歌的认知程度调查数据 年龄段18 岁以下19—30 岁31—59岁60 岁以上 知道98.1% 100% 100% 100% 听过75.3% 98.4% 100% 100% 会唱13% 34.9% 45.4% 40.9% 调查结果显示,生活在兴宁地区的人民对客家山歌都有所耳闻。所有年龄段 的兴宁客籍人士中听过客家山歌的占百分之九十三以上,但随着年龄段的下降,听过客家山歌的人的比例有所降低。除此之外,受访人群中有多数非客籍人士也都知道客 家山歌,这足以说明,当地群众对客家山歌这一“土特产”都基本了解,或者说,客 家山歌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普及度。 (三)表三:对客家山歌的喜好程度调查数据 年龄段18 岁以下19—30 岁31—59岁60 岁以上 喜欢39.5% 81% 95.2% 98% 无所谓50.2% 10.6% 3.8% 2% 讨厌10.3% 8.4% 1% 0 从所得数据可以看出,兴宁人民对客家山歌的喜爱程度偏高,特别是中老年人。 据了解,每天下午三点开始就陆续有人在兴宁明珠广场山歌亭唱山歌,且90%以上都是60 岁以上的老人。每逢活动一起,便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虽然当地群众对山歌 并没有很多专业的认识和研究,但是大家对它的喜爱确是不言而喻的。调查结果还显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山歌 兴国县位于江西省南部,属赣州市管辖。95%以上的人口均为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及其后裔。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客籍背景,世代居住在高山密林中的客家人过着艰辛的生活,在劳作之余,他们只有用山歌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中原的古风遗韵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国山歌。兴国山歌以独特的民间风格,灵活的形式,多变的手法,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旋律,深远的影响,扎根于人民之中,历千百年而不衰,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一颗璀璨的明珠。兴国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山歌之乡"。 目录 简介 兴国山歌,是流行于以兴国为中心延及赣、粤、闽、桂数省的客家民歌,[1]传说起源于“木客”号子。兴国山歌属于口头艺术,下里巴人的山野俚曲,只是代代口耳相传,正史没有对其起源进行记载,而以“太上隐者”名义出现在〈〈全唐诗〉〉里的二支山歌,也被记录的文人进行了“雅化”。 起源 兴国山歌历史悠久,相传是秦末兴国上洛山造阿房宫的伐木工所唱的歌。中原客家先民南迁后,其民谣渗透其内,与之融合,不断改造演化,在兴国山区扎根开花。兴国山歌故有"唐时起,宋时兴,唐宋流传到至今"的说法。

山歌是民歌的一种,其起源应该是远古先民的劳动和生活。中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民歌《弹歌》,只有“断竹,续竹,飞土,逐宍。”8个字,大意是“砍竹子,做刀箭,射弹子,追野兽。”是用很简朴的语言歌唱的是猎手狩猎的过程。另一首《击壤歌》歌词略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颂的也是原始社会的劳动和生活场面和崇尚自由的精神境界。兴国山歌的起源,也要追溯到远古的劳动场面。中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里,就有一首《小雅·伐木》,哥中唱道"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关,求其友声"。表现了远古的伐木者在一片斧头锵铿声中,像鸟儿一样放声唱歌,他们唱歌的目的,是为了在劳动间隙与朋友交流。兴国山歌的起源,就是源于这种伐木的劳动场面。 早在先秦时代,兴国县境内的上洛山区,聚居着这样一批伐木之人,自称“木客”。据兴国县志(同治县志重印本第512页)记载:“上洛山,有木客。形似人,语亦似人。遥见分明,近则藏隐。自言秦时造阿房宫采木者,食木实得不死。能砍杉枋,与人交市,易人刀斧。交关者,置物枋下,却走避之。木客寻来取物,下枋与人,随物多少,甚信直不欺。有死者,亦哭泣殡葬。尝有山人行,遇其葬日,出酒食啖人。山有石墨可书。”从文献记载,这些木客并非山间野人,他们不但形象和我们相同,语言也相近,而且断文识字,用石墨书写。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使用金属工具采伐树木,加工成枋料,与外人交易。只是不愿意与外人直接交往,藏匿深山。从这段文字可以判断兴国的木客是秦朝一支逃避建阿房宫采木劳役的六国遗民,他们溯赣江而上,遁入兴国山区,逃离了秦人的樊篱,成为一支隐逸山林的自由部落,故他们害怕与外直接交流,担心被秦兵发现,再遭追杀和奴役。故木客应该是一支从中原南迁的汉人,有与湖南武陵的桃花源人有相类似的来历。不同的是,桃花源人虽因渔人失路,不复相见,却有陶渊明作记而家谕户晓。而兴国的木客却到北宋苏东坡诗中提到才被人注意。上洛山的木客们,也有歌谣传世。据晋代文献“南康记”中记载,木客们出山到市场上购酒而饮,喝了酒便唱出了这样的歌: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这首歌谣后来被文人们采录进了《全唐诗》内,因为没有作者,落款成了“太上隐者”。这其实是木客们随口而唱的山歌,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还原回山歌的形式:哎呀嘞-- 酒食掉了甭再买,壶底一空厓就归;市上唔当山里静,明月当头好唱歌。 哎呀嘞-- 潋江流水波连波,兴国老表爱唱歌;山歌好比山泉水,源源不绝汇成河。遐迩闻名的兴国山歌究竟源于何时何处?过去兴国县一些山歌艺人在他们的唱词中,经常会出现“唐时起来宋时兴,代代传唱元明清”的内容,故过去一些人据此认为兴国山歌起源于唐朝,宋朝开始兴起,历经元朝、明朝、清朝的发展,走向鼎盛。这种认识虽然也不无道理,但其溯源并不准确。

客家山歌调查

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对兴宁市客家山歌现状调查及未来走向初探 一、调查内容:兴宁市客家山歌现状调查 二、调查目的: 希望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客家山歌文化的发展现状,促进客家青少年及全社会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对客家山歌的热爱,唤起各界人士关注客家山歌文化的发展前景。 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调查、网络搜索、书籍查阅 文章结构: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一)表一:对客家山歌的喜好程度调查数据 (二)表二:获取客家山歌的途径调查数据 (三)表三:喜欢客家山歌的原因调查数据 二、客家山歌源流和现状分析 (一)客家山歌的源流 (二)客家山歌的现状分析 三、客家山歌未来走向初探 (一)保护好传统的客家山歌和山歌传承人 (二)将客家山歌引入课堂 (三)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客家山歌 (四)树立科学的发声方法提高音乐品位 (五)利用网络媒介宣传客家山歌 (六)加强政府对客家山歌发展的保护与引导 四、结语 传承和弘扬客家传统文化

——对兴宁市客家山歌现状调查及未来走向初探 [摘要] 客家山歌,顾名思义,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民歌。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山歌承载着客家人的乡土智慧和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文章对兴宁市客家山歌的现状和传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客家山歌的未来走向。 [关键词]客家山歌兴宁市源流现状传承 “鱼爱水来鸟爱林,客家乡亲爱乡音,永远不忘客家话,山歌连情心连心”。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流行于民间的一种通俗民歌,是客家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客家山歌承载着客家人的乡土智慧和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2006年5月,梅州客家山歌被列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但是,在外来文化和流行风文化以及近年来山歌队伍“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山歌文化面临着“断层”的危险。为了更好地了解客家山歌在年青人中的发展现状,关注在新时代潮流下,客家山歌的未来走向,2010年,我在兴宁市各县城进行了相关的调查活动。调查以发放问卷和访问群众的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47份,有效问卷共126份。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一)表一:对客家山歌的喜好程度调查数据 调查数据显示,上述地区的人群对客家山歌都有一定的耳闻。所有年龄段的人群听过客家山歌的都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但随着年龄段的下降,听过客家山歌的人的数目有所减少。当然不排除受访人群中有移民的存在,但总的来说,客家山歌的普及程度降低了。 就人们对客家山歌的喜好程度而言,从这些数据看出,山歌在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随着年龄段的递减而递减,或者说,中老年人比年轻人更喜欢客家山歌。 对于该地区人群中是否会唱客家山歌,调查结果反映出:客家山歌的流传程度是随着年

湖南小城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探究

湖南小城镇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探究 发表时间:2019-01-25T10:18:30.2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4月上作者:夏雄军刘昕 [导读] 小城镇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结构体,具有人口由当地聚居人口与周围农村流动人口迁移组合而成的特殊性,造成小城镇本体文化根基相对不扎实,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底蕴。 (湖南师范大学)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城镇化进程中湖南小城镇中小学校本音乐教学创新研究》17A139 摘要:小城镇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结构体,具有人口由当地聚居人口与周围农村流动人口迁移组合而成的特殊性,造成小城镇本体文化根基相对不扎实,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底蕴。为了小城镇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音乐知识,笔者总结出了与小城镇特点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并且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希望对小城镇学生音乐学习之路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城镇;教学 1.创新之文化关联 湖湘文化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百折不挠、兼收并蓄”十六个字来概括,前面八个字我们应该都有所耳闻,“百折不挠”是湖湘文化作用于文化个体的集中体现;“兼收并蓄”是对湖湘文化开放意识的集中概括。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普遍重视音乐技能和乐器的学习而忽略了与音乐相关的文化内涵。地域音乐不仅体现了音乐上的不同风格也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地域、人群的文化内涵与思想观念等造就了精神文化,正因为这些不同使我们产生了文化理解,这也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对所在地区的地域音乐文化特色进行表演,演出之后向学生解释,虽然我们来自湖南各个地区,但是因为音乐相聚在一起,同为一个音乐大家庭,即使我们有的唱着客家山歌、有的演奏着湘西打溜子等,我们的音乐实践活动形式不同,具有不同的风格,但是我们都代表着自己家乡的音乐特色,传承着当地精神,因此应该理解对方文化,共同传承湖湘文化。作为音乐教育者必须教授学生学会聆听、欣赏,这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统一且更具特色,我们应该根据小城镇文化特点,结合本土的音乐文化知识,将当地传统音乐、地方民族、曲艺、民间器乐中的精髓开发成为音乐校本内容,以此推动小城镇音乐教学,促进小城镇本土音乐文化特征的形成。 2.创新之前瞻性导向 如今是互联网时代,虽然城市地区比农村、小城镇地区要相对发达,互联网等新事物也主要流行于城市,但是互联网传播的速度比我们想象中要快得多,且一些自媒体也逐渐兴起,许多农村、小城镇也早已受过它的洗礼。城市掀起了一股网络音乐的风潮,如抖音、直播等将音乐用另一种方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一些直播上同样可以看到农村、小城镇人民的面孔,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网红”。这也要求我们前瞻性的目光更新湖南小城镇的音乐教学内容。 第一,老歌新唱、新民谣。我国现在很多综艺音乐节目里如《梦想的声音》、《蒙面歌王》、《我是歌手》等等,甚至是一些晚会都出现了老歌新唱的现象,萧敬腾将《曾经的你》民谣改编成了流行乐与摇滚乐的完美结合;霍尊在演唱《茉莉花》时加入了“河北梆子”;湖南台主持人大张伟对于传统文化也十分偏执,在他作品《大喜宙》中加入了快板、三弦儿和现代京剧样板戏等诸多老北京的元素,这也启示我们可以通过这类型歌曲来进行音乐教学,借助这些新民谣中的元素来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忘基础知识又能追逐时代的步伐。例如,我们可以进行一堂有关新版《酒干倘卖无》的欣赏课,这堂课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感情基础的高年级学生。首先上课之前让学生欣赏视频,并且边听边加入教师对该首歌曲背景的讲解,让学生更易体会歌曲的情感,同时新版歌曲中二胡演奏也能让学生对歌手演奏技能有敬佩之心,对民族乐器产生产生学习兴趣,可谓是一举两得。在视频欣赏之后,教师除了对二胡展开介绍、演奏,让学生对二胡有更深入的了解之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分组下课后排练演绎出一套有关该首歌曲音乐剧,由此可以让学生更了解歌曲的情感,学会如何去用歌曲表达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既是一个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也是音乐审美态度构建的过程,这离不开真实的教学情境。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体验真实的情景、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规范有效的音乐训练以及合理的教学流程,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真实、生动的音乐教学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第二,民歌新学。除了市面上众所周知的新民谣,作为音乐教育者,当然也应当具备将本地特色歌曲进行创新、改编的能力,教师除了自行创编以外,还应当带动、引导学生一同进行创编,这才能体现出教师“引导者”的作用,自己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刘海砍樵》、《洗菜心》、《乡里妹子进城来》这些都是湖南人耳熟能详的民歌,一放歌曲,就能跟着和,湖南小城镇的学生对这些民歌更是熟悉不过了,小城镇孩子学习歌曲的能力不如城市孩子强,在熟悉的歌曲基础上进行创新音乐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吸收,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湖南人最熟悉的歌曲《浏阳河》进行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创编的手法,先是传统《浏阳河》柔和的节奏,再接着断奏,聆听后尝试断奏演唱,增加了认知的多层次和审美的多样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多种类型的创编,比如摇滚、hip-pop、rap等,并且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时不时加入湖南当地乐器进行伴奏增添色彩,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根据台下同学演唱的类型转换,让学生上台自行运用器乐即兴创编演奏,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运用不同演唱方式演唱歌曲,还让学生学会了即兴创编演奏,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程思想,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乐在其中。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一定的生活情境和社会实际,这种突出实践、体验的教学,具有自主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的音乐探究、知识掌握、音乐审美具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流行音乐积极汲取。小城镇的中小学生日常接触得最多的,也是最容易参与的音乐活动就是听流行音乐,利用这类音乐和方式来提高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是再好不过了,平时让学生耳濡目染,之后在音乐学习中将其运用,这样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跟随了时代的潮流,让小城镇音乐内容不断更新。核心素养中的健康生活一点提到了健全人格,提醒着我们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也是预示着我们要学习积极向上的音乐知识,杜绝不利于身心健康的音乐知识,流行音乐作品亦是如此,也有优劣之分,对于心智不成熟,没有是非分辨能力的中小学生来说影响很大,所以,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甄选出流行音乐的佳品,反复过滤、净化,留下积极向上且有内涵的作品作为音乐校本内容。如周杰伦的《青花瓷》、林俊杰的《江南》等中国风歌曲,它们从配器、歌词、唱法等不同角度重视了中国传统音乐

江西兴国山歌《打只山歌过横排》

《打支山歌过横排》教学设计 ——柯桥区杨汛桥镇中学赵玉梅 年级: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课型:唱歌综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打支山歌过横排》,使学生感受江西兴国山歌的音乐风格、特点。 2.指导学生演唱出《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的特点。 3.通过本课的教学,丰富学生的江西民歌音乐知识,激发了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江西兴国山歌的音乐风格及特点 教学难点: 演唱出《打支山歌过横排》兴国山歌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你们在平时生活中喜欢听什么音乐?” (流行音乐) 我们经常听到的有大陆、港台流行音乐还有欧美流行音乐,在世界各地出了有各自的流行音乐外还有着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几首歌曲,仔细听! 播放歌曲《船工号子》、《山歌好比春江水》、《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斑鸠调》片段,大家根据歌曲演唱特点说出曲名。 2、师:非常好,这四首歌曲分别我国的四川民歌《船工号子》、广西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水》、陕北民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江西民歌《斑鸠调》,这四首歌曲中你最喜欢哪首? 3、师:“《山歌好比春江水》是我国的一首山歌,不同地域的山歌也都各具特色,在江西兴国县就拥有“山歌之乡”美誉,有这么句话“把芝麻撒上天,兴国

歌工万万千”,由此可以看山兴国山歌之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江西兴国山歌《打支山歌过横排》,请大家仔细听!(初听) 一、体验山歌、感受山歌 1、师:“说说歌词中印象最深的是哪句?“(引出“哎呀嘞哎”) 2、师:“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即兴创作的,那么歌曲中的“哎呀嘞哎”在这起什么作用呢?”(再次聆听) (人们在山上劳动,伐木放排、挑担及口问劳动时有的为寻觅同伴,有的为消除疲劳,他们就进行对歌打趣。) 3、师下面我们来块体验下兴国山歌的呼喊的魅力! 再次播放《打支山歌过横排》作背景音乐,师独白:布谷鸟的叫声抖落叶梢的晨露,太阳慵懒地看了眼,山谷的梦还嫩绿着,炊烟舒服地伸个懒腰,叫醒了夜归的猫儿,没有晨鸡的拂晓,农人肩上的锄头也打着哈欠,这个时候我看见对面山上的伙伴也在劳作,我高兴的向他们打招呼“哎.!” 你们说他们会怎样回应我?(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形式回应) (注意强调“哎呀嘞哎”中最后个“哎”演唱的感觉。) “哎——哦呵——哎呀嘞哎”(学生岳老师互动调动气氛) 4、师:你们表现的真不错,下面我们再来听遍,请大家轻声跟唱!(第三次聆听) 5、师:仔细听,歌曲中哪些地方出现了江西的兴国地方方言来演唱?(第四次聆听) 6、师:让我们用江西方言轻声跟唱歌曲(第五次聆听) 7、师:聆听和表演这首歌曲有什么感受?(第六次聆听) (节奏自由,情绪高亢,音高有变化,为了呼唤更远的伙伴) 8、跟琴用方言演唱歌曲,讲解“横排”含义,装饰音的演唱(波音——像什么形状?前倚音,师示范,生练习) 9、跟音乐,用方言轻声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简介江西民歌中的高调,旋律高亢、辽词奔放。(引导学生唱出兴国山歌的感觉) 二、拓展感受 师:兴国县是个“山歌之乡”,兴国山歌久负盛名,真止使兴国山歌赋予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