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1)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指导

前言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是按照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制定的,为12学时,分别开设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身体素质的测定、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共计四次实验。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技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事物具有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练,以及开展科学实验奠定初步基础。

目录

实验一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 (1)

实验二身体素质的测定 (3)

实验三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6)

实验四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 (10)

主要参考书

1、乔德才,汤长发,邓淑勋主编. 《运动生理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第一版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 第一版

3、黄海主编.《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9第一版

实验一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掌握Astrand-Ryhmin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原理和方法,并用于有

氧能力的评价。

原理:本实验是按照Astrand-Ryhmin设计的方法,让受试者在自行车功率计上以次最大强度运动,测定出当时的心率及输出功率,然后推测出该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

实验的依据是心率、功率和摄氧量之间的密切相关。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摄氧量和心率也成比例增加,最后达到最大摄氧量与最大心率,且形成稳定状态。根据功率- 摄氧量和功率- 心率变化相关直线的斜率,然后通过控制自行车功率计的输出功率,测量出心率和摄氧量,就可制定出相当精确的心率、摄氧量相关直线,并借此推测最大摄氧量。

二、实验对象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功率自行车、胸带遥测系统

四、实验步骤

1、佩戴胸带遥测系统:将电极用水涂湿,佩戴在胸部中间,乳头下方,调整胸带,使心率稳定。

2、输入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出生日期等。

3、调整车座的高度,使受试者踏到最低点时腿略有弯曲。

4、以60rpm(转/分)的速度蹬踏功率自行车,女子开始负荷为300千克米/分,男子为600千克米/分。前3min内令受试者的心率至少达到120bpm。注意在每一级工作负荷的间期,心率的变化小于4bpm时才能增加负荷。

5、持续运动6min。功率自行车按照设定程序进行工作时,它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操作者进行过多的干预。如果第5和第6min的心率波动在4bpm以内,实验就完成了,否则实验将继续下去,直到心率波动稳定在4bpm以内。

6、实验结束,结果直接呈现在电脑上。

五、实验结果

表1 Astrand 最大摄氧量等级评定表

性别年龄

最大摄氧量(L/min,ml/kg.min)

low fair average good high (≤)差较差一般好(≥)优

女子20-29 1.69 1.70-1.99 2.00-2.40 2.50-2.79 2.80

28 29-34 35-43 44-48 49

男子20-29 2.79 2.80-3.09 3.10-3.69 3.70-3.99 4.00

38 39-43 44-51 52-56 57

六、实验注意事项

1、受试者在实验前一小时禁止饮食或吸烟。

2、此方法是一种推测方法,因此难免出现误差。

3、实验过程中要求严格控制功率自行车的蹬踏功率。

4、电磁波会干扰遥测系统,所以测试时,功率自行车附近不应使用手机。

5、如果在实验的过程中,感觉到有胸痛或者呼吸困难等情况,应该立即停止实验。

七、讨论及应用

最大摄氧量是有氧耐力的基础,其值越大有氧耐力水平越高。最大摄氧量用于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和耐力运动员的选材,还可以用于制订运动强度。一般来说,判断最大摄氧量是否达到了受试者的实际水平的基本指标是:当负荷强度继续增加时,摄氧量不再增加,摄氧量曲线出现平台。或前一负荷和后一负荷的摄氧量的差数不应超过2ml/kg/min,其它参考标准有心率达到180-200bpm,呼吸商达到或超过1.15,血乳酸值高于70-80mg%。

实验二身体素质的测定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掌握测量肌肉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的原理,熟悉力量素质、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平衡的一些常用简易测定法及测量意义。

原理:人体所有运动几乎都是对抗阻力而产生的。力量是肌肉在工作时克服内外阻力的能力,对增长肌肉耐力、发展速度、提高灵敏等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力量测量一般采用测定肌肉的最大负荷来进行,主要是两臂、胸大肌及背部等肌群的力量。速度在运动中表现为三种形式: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

位移速度。在体育实践中常进行位移速度的测量来反映人体的速度素质。耐力是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能力,可按运动时的外在表现划分为力量耐力、速度耐力、静力耐力和一般耐力等。柔韧性是指人体某个关节或关节组的活动幅度。灵敏是人体在复杂的条件下,迅速、准确、协调地变化身体姿势、随机应变的能力。平衡是人体维持身体稳定姿势的能力,对武术、体操等运动项目非常重要。

二、实验对象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握力计、背力计、反应时测试仪、落尺、发令旗、秒表、哨子、冲刺带、坐位体前屈测试仪、单脚站立测试仪

四、实验步骤

1、握力:根据受试者手掌的大小,调节握力计握把的间距至感觉合适为宜。受试者手放在体侧,握时不许挥动上肢,用最大力量紧握握力计,记录读数。左右手各测三次,取最大值。分别将左右手的最大值除以自身体重,计算相对握力。

2、背力:受试者双足站在背力计的底盘上,调节拉杆高度至受试者膝盖上缘。令受试者上体前倾,双手正握拉杆,身体用力上抬。要求肘、膝关节伸直,不要猛然用力。测三次,取最大值。以最大值除以体重,计算相对背力。

3、反应速度

反应时测试仪:打开电源待仪器所有灯熄灭,LED显示0.000后,可按键开始测试。按“启动”键后在0.5-3秒后反应时键1-5号中任一键发光有音响,这时食指离开“启动”键,以最快速度按向给出信号的键,一旦食指按下键,灯光信号随时停止,LED显示反应时,这样连续测试操作5次,显示反应时的平均值。

反应时简易测试法:受试者手掌呈微张形,拇指和食指相对。实验人员手持落尺上端,让落尺与地面垂直,下端置于受试者测试手拇指和食指形成的水平面上。当实验人员松手落尺下落时,受试者应尽快将落尺握住。受试者在落尺下落时所握住的刻度就是反应时间。

4、位移速度:用60米跑测位移速度。受试者至少两人一组,以站立姿势起跑。听信号后快速跑向终点。测两次,取最短时间。

5、力量耐力:可用俯卧撑或仰卧起坐来测定受试者肌肉的力量耐力。反复进行,至力竭为止。记录正确完成动作的次数。

6、柔韧素质:用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来检测受试者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受

试者坐在垫上,两腿并拢,膝关节保持伸直状态,脚尖向上,脚底蹬于基面上,双手尽量伸直。身体尽量前倾并缓慢以指尖推动游标。读出游标滑动的距离并记录。测三次,取最大值。

7、灵敏素质:用立卧撑测定受试者的灵敏素质。由站立姿势开始,受试者听到“开始”口令后,迅速屈膝、弯腰、下蹲,两手在足前撑地,两腿向后伸直成俯卧,然后再收腿经过屈蹲恢复成站立的姿势。以10秒钟内完成正确动作的次数作为测验成绩。

8、平衡能力:用单脚站立测试仪检测受试者的平衡能力。受试者闭眼,用优势腿在地面上提踵站立,记录站立时间。

五、实验结果

1、握力:握力大,表明上肢肌群的力量大。

2、背力:背力大,表明腰背部肌肉力量大。

3、反应速度:反应时小,表明反应速度快。

4、位移速度:测试时间短,位移速度快。

5、力量耐力:俯卧撑或仰卧起坐次数越多,表明机体力量耐力越好。

6、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检测的数值越大,表明机体的柔韧素质就越好。

7、灵敏素质:10秒钟内完成立卧撑的次数越多,表明机体的灵敏素质越好。

8、平衡能力:站立的时间越长,机能的平衡能力就越强。

六、实验注意事项

1、测量前应做好准备活动。

2、让受试者先对仪器和方法熟悉后再测。

3、严重疼痛、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出血、急性扭伤等不得测量。

4、测量时动作不要猛抬,注意加以保护。

七、讨论及应用

由于运动水平的高度发展,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运动员必须重视力量素质的训练,才能在比赛中充分发挥出技术与战术的威力。对于某些对称性运动项目,如举重、径赛等,多为左右肢体一起测定;对有些非对称运动项目,如网球、乒乓球或投掷等,也可进行单侧肢体测试。左右两侧相差在10%-15%以内即是正常差异。速度素质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基础之一,在跑、游泳、自行车等很多项目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实践中测定速度素质,主要指位移速度,多采用定距计时的方法。不同运动项目所要求的耐力类型也不同,训练中主要从供能角度,分为有氧耐力训练和无氧耐力训练。一些优秀中长跑运动员,都是从儿

童时期开始进行耐力训练,既可使心肌纤维增多,心壁增厚,又可使心容积增大,对心肌力量的增长有重要意义。柔韧素质是许多运动项目,如体操、武术、体操、跳水等必备的身体素质,使动作灵活、舒展、刚柔并济,避免受伤。不同运动项目对关节的最大运动幅度的要求也不同,在运用中必须强调运动员应当具备的关节最大运动幅度,以适应所参与项目。灵敏素质是多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具有明显的项目特点,如体操运动员的灵敏主要表现为对身体姿势的控制和转换动作的能力,球类运动员的灵敏则主要表现为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反应的能力,在测定中应充分考虑项目的特殊性。

实验三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1、掌握运用肌力、心肺功能、神经系统机能和感觉机能的变化及主观感觉法来判断疲劳的方法。

2、在学习运动性疲劳与恢复手段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行设计与实地操作,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原理:运动疲劳时,参与工作的肌肉力量会下降,心肺功能也随之变化,可以通过测定工作前后肌肉力量和心肺功能的变化来判断疲劳及疲劳的程度。实践中主要采取肺活量、心率和心电图等指标判断疲劳,进行运动员机能评定和训练监控。

运动疲劳时,机体神经系统机能和感觉机能水平降低,使机体各种反射活动能力下降。因此,可以根据运动前后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变化和感觉机能的下降程度来判断疲劳。

人体运动时的主观体力感觉与工作负荷、代谢产物堆积、耗氧量、心功能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运动时的自我体力感觉是判断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标志。疲劳的消除是依据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特点以及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进行。

二、实验对象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肺活量计、血压计、诊断床、心电图仪、反应时测试仪、落尺、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两脚规

四、实验步骤

(一)安静时指标

1、呼吸肌力量耐力:连续测定受试者5次肺活量,每间隔15s测定1次,记录每一次的肺活量值。

2、血压体位反射:受试者取坐姿,测其安静时血压,然后躺卧在诊断床上3min,之后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返回坐姿,立即测定血压,每30s 测定1次,共测2min。

3、心电图:

(1)安放电极,连接导联线:受试者静卧于检查床上,全身肌肉放松。在腕关节上方约3cm手腕处、小腿上方约3cm足踝处及胸前放置引导电极。导线连接方式:右手-红色、左手-黄色、右足-黑色、左足-绿色、胸导联-白色。

(2)心电图机面板上各控制按钮置于适当位置。将运转控制键转换到“记录”档,开始走纸,走纸速度通常设定为25mm/s,1mV电压推动描记笔向上移动10mm。

(3)记录完毕后取下记录纸。如记录纸上未打印出导联则需注明导联。

4、反应时(见实验二反应速度测量)

5、闪光融合频率:受试者坐在闪光融合频率测试仪的前面,测试仪的高度应与受试者的面部在同一水平面上。眼睛注视闪光屏,控制测试仪上的数字显示器调节旋钮,使闪光频率次数逐渐从慢到快,直至受试者感到断续的闪光变成连续光感时为止。引起连续光感时断续闪光的最小频率,即为闪光融合频率。测3次,取平均值。

6、皮肤空间阈:检测者持两脚规,将其两端以同样的力轻触受试者皮肤,先从感觉不是两点的距离开始,逐渐加大两脚规距离,直到受试者感到了两点的最小距离作为皮肤空间阈。

7、主观判断:分别在疲劳前后测定同样负荷的运动,递增性功率自行车或跑台运动等,运动过程中每增加一次强度或间隔一定时间便按Borg设计的RPE 表,指出自我感觉等级。等级乘以10即为心率,同时还可以推算出运动时所做的功及最大摄氧量。

(二)运动实验

进行跑楼梯、高抬腿等运动后,立即测定运动前所测部位的同一生理指标,观察运动后变化,判断有无疲劳和疲劳的程度。

五、实验结果

1、呼吸肌力量耐力:运动后疲劳时肺活量一次比一次下降。

2、血压体位反射:若在2min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

3、心电图:疲劳时S-T段向下偏移,T波可能倒置。

4、反应时:运动后疲劳时反应时延长。

5、闪光融合频率评定如下:

疲劳程度闪光频率减少(周/次)恢复速度

轻度 1.0-3.9 休息后当日可以恢复

中度 4.0-7.9 睡一夜才能恢复

重度大于8 休息一夜不能完全恢复

6、皮肤空间阈:皮肤空间阈值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7、主观判断:如果机体出现疲劳,RPE等级也会相应增加。

六、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有多种手段,其中包括:(1)合理补充营养(2)活动性手段:活动性休息,整理活动如,慢跑,肌群的伸展等。(3)良好的睡眠与安静休息(4)运动后的按摩和沐浴(5)消除肌肉迟发性酸痛的持续静力牵张练习(6)针灸疗法(7)音乐疗法(8)自我暗示放松训练(9)理疗等。

七、实验注意事项

1、受试者身体健康,无疾病。否则不能进行实验。

2、运动前后要对同一指标和同一部位进行测定,以防测量误差。

3、预防运动伤病发生。

八、讨论及应用

运动性疲劳主要包括:局部性疲劳、整体性疲劳等。由于出现运动性疲劳的运动方式、发生部位以及产生机制不同,在设计实验时,应注意突出运动的性质和运动的特征,以便于诊断。

1、局部骨骼肌疲劳的诊断:负重进行肱三头肌弯举训练,股四头肌蹲起训练,或任意选一块大肌肉训练。通过完成负荷重量、时间和次数变化,同时测定反应时,共同判断分析疲劳程度。可以采用物理手段、按摩、药物等治疗方法消除疲劳。

2、整体疲劳的诊断:安排马拉松跑、球类比赛,多肌群参加的全身性运动练习,或利用运动平板、功率自行车等设定运动负荷。观察运动员的表现,同时测定反应时、闪光融合频率、皮肤空间阈和心电图等,共同分析疲劳程度。可采

用物理手段、按摩、药物、心理、营养等治疗方法消除疲劳。

3、心肺功能疲劳的诊断:进行中等以上强度的有氧练习,活动内容不限。观察运动员的表现,并测定呼吸肌力量耐力、血压体位反射等指标,共同判断疲劳程度。消除心肺功能疲劳可以采用积极性休息、物理手段、按摩、药物、心理、营养等治疗方法。

实验四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1)学习使用运动负荷心电分析系统来监测安静状态和运动负荷下的心电图;

(2)了解人体正常心电图各波的波形及其生理意义;

(3)观察人体在运动负荷下心电图的变化特征。

原理:心脏在兴奋中,兴奋的产生、传导及恢复可通过心脏周围组织和体液传播到身体表面。利用表面电极从体表不同部位记录到的电变化就是心电图。运动时监测到的心电图即运动心电图( exercise ECG)。心脏在收缩之前,首先发生电变化。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电变化由窦房结开始,经特殊传导系统,依次传向心房和心室,这种兴奋的产生和传播所伴随的生物电变化,通过周围组织传到全身,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即成为心电图。心电图反映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并不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过程,正常心电图包括P波、QRS波群和T波。

二、实验对象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运动跑台、一次性电极、75%酒精棉球

四、实验步骤

1、进入运动负荷心电分析系统(stress test)

2、新建病人

3、安放电极

4、静态采集心电图

5、动态采集心电图

终止试验指征:(1)达到目标心率;(2)出现ST段水平下降大于0.2mv;(3)出现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绞痛;(4)极度疲劳,无力继续运动。

五、实验结果

(1)能正确辨认出P波、QRS波群和T波;

(2)心律分析:窦性心律的正常心电图表现为P波在I、II、aVF、V3-V6直立,aVR导联中倒置,V1、V2直立或者是正负双向;P-R间期在0.12s以上;若心电图中最大P-P间期和最小P-P间期相差0.12s以上,称为心律不齐。正常人窦性心律为心率在51-100次/min。

(3)ST段:ST段正常值:I、II、aVL、aVF、V4-V6抬高不超过0.1,降低不超过0.05,V1-V3抬高不超过0.3,表明心功能良好,运动能力强。

ST段阳性标准:运动中或运动后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垂型压低超过0.1mv,并且持续2min,表明心肌缺血或损伤,出现了运动疲劳,运动机能欠佳。

六、实验注意事项

跑台分级运动试验有一定的危险性,运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受试者的状态及心电图的变化。若出现较严重反应,应立即停止运动。

七、讨论及应用

心电图:

1、心电图是诊断心脏疾病的常规检查,当心脏因缺血缺氧致死时,心电活动的变化能正确及时地反映在心电图上,表现在各个波形的异常变化和进行性演变过程,为诊断心率失常、心室肥厚、急性缺血、心肌梗塞等心脏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2、在运动医学上,心电图可以作为运动员身体功能状态及疲劳的辅助诊断方法。

运动时的心电图:

1、临床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指标

2、评估心功能和运动能力及科学制定运动处方的依据之一。

3、确保一些慢性患者在康复锻炼时防止发生意外的必要措施。

运动生理实验指导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实验指导系列教材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范洪伟编写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编 二oo九年十月

前言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门应用分支学科,从实用运动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在实验基础之上研究人体对急性运动的反应和长期运动训练的适应所引起的机体结构和机能变化规律。学生应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它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基本技能和科学态度上具有重要作用,并有益于学生深入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本教材仅供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专业学生使用,由于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广大教师、学生提出宝贵意见! 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基础理论教研室 范洪伟编写 二oo九年十月

实验课的目的 1、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人体生理学与运动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和评定技术。 2 、了解获得生理学知识的科学方法,验证生理学的基本理论。 3 、实验培 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并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综合,培养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思维方法。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练奠定初步基础。 实验课的要求 1 、实验前 (l)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目的要求、步骤和操作程序。 ( 2)结合实验内容,复习有关理论,做到充分理解。 ( 3 )预测该实验各个步骤应得出的结果。 ( 4 )注意并估计实验可能发生的差误。 2 、实验中 ( l )按照实验步骤,循序操作,不得进行与实验本身无关的活动。遵守秩序,保持实验室肃静,注意实验台清洁整齐。 ( 2)仪器使用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若遇到仪器故障或损坏,应及时报告老师,以便修理或更换,不要自动修理。 (3)爱护实验器材和标本,节省实验材料和药品,注意安全。本组同学应分工合作,各项工作轮流担任,使每个人都有学习和操作的机会。 ( 4)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随时记录并联系讲授内容加以深刻地思考。 3 、实验后 ( 1)将实验用具整理就绪,所用器械擦洗干净,清点数目,如数归还。 ( 2)认真收集整理实验所得的记录和资料,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做出结论。 ( 3)认真撰写实验报告,按时送交指导教师评阅。 实验报告的要求

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 (1)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程指导 前言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是按照我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培养方案及《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制定的,为12学时,分别开设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身体素质的测定、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共计四次实验。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运动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以及反映各种体育锻炼和训练对人体某些功能有影响的生理指标的测试与评定技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事物具有客观地观察、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以及对科学工作的严肃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从而为科学地组织体育教学、指导体育锻炼与训练,以及开展科学实验奠定初步基础。 目录 实验一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 (1) 实验二身体素质的测定 (3) 实验三运动性疲劳的诊断与消除 (6) 实验四人体安静和运动时心电图的测量与评价 (10) 主要参考书 1、乔德才,汤长发,邓淑勋主编. 《运动生理学实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第一版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 第一版 3、黄海主编.《运动人体机能实验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9第一版 实验一间接推测法测定最大摄氧量 一、目的及原理 目的:掌握Astrand-Ryhmin间接测定最大摄氧量的原理和方法,并用于有

氧能力的评价。 原理:本实验是按照Astrand-Ryhmin设计的方法,让受试者在自行车功率计上以次最大强度运动,测定出当时的心率及输出功率,然后推测出该受试者的最大摄氧量。 实验的依据是心率、功率和摄氧量之间的密切相关。随着输出功率的增加,摄氧量和心率也成比例增加,最后达到最大摄氧量与最大心率,且形成稳定状态。根据功率- 摄氧量和功率- 心率变化相关直线的斜率,然后通过控制自行车功率计的输出功率,测量出心率和摄氧量,就可制定出相当精确的心率、摄氧量相关直线,并借此推测最大摄氧量。 二、实验对象 人 三、仪器、设备和材料 功率自行车、胸带遥测系统 四、实验步骤 1、佩戴胸带遥测系统:将电极用水涂湿,佩戴在胸部中间,乳头下方,调整胸带,使心率稳定。 2、输入受试者的基本情况:身高、体重、出生日期等。 3、调整车座的高度,使受试者踏到最低点时腿略有弯曲。 4、以60rpm(转/分)的速度蹬踏功率自行车,女子开始负荷为300千克米/分,男子为600千克米/分。前3min内令受试者的心率至少达到120bpm。注意在每一级工作负荷的间期,心率的变化小于4bpm时才能增加负荷。 5、持续运动6min。功率自行车按照设定程序进行工作时,它是自动运行的,不需要操作者进行过多的干预。如果第5和第6min的心率波动在4bpm以内,实验就完成了,否则实验将继续下去,直到心率波动稳定在4bpm以内。 6、实验结束,结果直接呈现在电脑上。 五、实验结果 表1 Astrand 最大摄氧量等级评定表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大纲 《运动生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课程编号:06020015课程类别:必修学时/学分:实验12学时开设学期:第二学期开设单位:体育学院适用专业:体育教育 表明 一、课程性质 《运动生理学实验》就是给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开办的专业必修课,12学时;就是一门测试与测评在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的影响下人体机能变化的操作技能课程,就是在运动生 理理论知识基础之上开办的。 二、教学目标 1.培育学生掌控生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及常用仪器的采用方法; 2.检验和稳固生理 学的基本理论,培育和提升学生观测、分析、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评定人体运动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三、学时分配表中 实验实验类内容与要求时数型综合性实验1肺功能的测定2必做实验人体在安静及运 动后动脉综合性实验22必做血压的测量实验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综合性实验34必做 标本制备实验综合性实验4心电图的测试与分析4必做实验综合性实验5血乳酸测试2选 做实验综合性实验6wingate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7尿成分测试2选做实验综合性 实验8脑电图测定4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九血细胞分析2选做实验综合性实验十平衡功能 测定2选做实验综合性合计1026选做实验四、实验方法与要求建议序号实验项目小计224422242226要求同学按照正确的步骤和原理积极动手参加实验,实验过程中要善于观察,要有求实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要有怀疑的勇气,课后要认真撰写实验报告,培养分析、 综合、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及建议 每个实验都要求同学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重点在实验步骤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及对指标应用的评价。 本门课程的实验并非单一制开学,所以实验的成绩主要依据同学实验课上操作方式技 术的掌控程度和实验报告的编写情况,实验成绩占到课程总成绩的20%。成绩形成:课堂 实验操作能力测评占到10%,实验报告占到10%。 本文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 绪论 教学要求:1 使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建立基本概念 2 从生理学角度介绍生命的基本特征 3 介绍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 教学方法: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 第一节学科简介 1、生理学:研究生物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2、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基本功能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3、运动生理学:研究在体育活动影响下人体功能变化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运动生理学的任务 1、在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上,揭示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 2、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训练和锻炼。 三、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水平 1、整体水平:是从整体角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例如,在剧烈运动时,人体机能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各系统机能之间是如何协调的等。 2、器官、系统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某些器官或系统的影响。例如,研究运动时的心 率和血压变化等。 3、细胞、分子水平主要研究运动对细胞内各亚微结构及生物分子的影响。有关运动 与线粒体、生物膜、收缩蛋白、血红蛋白、DNA、RNA 等。 (二)研究方法 1、实验的分类:根据实验对象的不同可将实验分为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根据实验的进程可将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根据实验观察的水平可将实验分为整体、器官、细胞、分子水平等; 根据实验的场所又可分为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等。 2、动物实验常将动物实验分为急性实验和慢性实验。 3、人体实验常用的人体试验有运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 (一)概念: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 (二)类型:1、分解代谢;2、合成代谢。 (三)意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是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存在的最基本特征。 二、应激性 (一)概念:机体或一切活组织对环境条件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二)刺激:能引起可兴奋组织产生反应的环境变化。 (三)反应: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所发生的变化过程,一般分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运动性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学院:体育学院班级:2011级2班 本组成员:宋东来、涂志国、方博、落实中、刘绍雄、肖曦实验名称:实验五:运动性疲劳的特征、诊断与消除实验 【目的】学生熟练掌握和了解运动疲劳的特征、诊断与消除方法 【原理】运动性疲劳是指人体进行连续多次的大负荷运动后,机体在“预定或特定”时间、空间里不能重新建立适应平衡的、复杂的功能变化过程。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质不同,会对人体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运动型疲劳的诊断须依据运动负荷的性质决定。不同时间的全力运动和不同代谢类型的运动项目,疲劳特征不同。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型疲劳,是由于肌细胞代谢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型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运用过程受抑制相关。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练习,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是加深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一级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容易疲劳。静力性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消除疲劳的基本原则:依据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和机体能源贮备的恢复特点及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施进行。 【对象】正常人 【器材】反应时测定仪闪烁值测定仪两脚规旋转椅肺活量计血压计听诊器心电图等 【试验方法与步骤】 一、 1、肺活量的测定: ○1仪器归零,令受试者取站立位,竭力深吸气后,由吹气口向筒内作最大限度的呼气,记录数据,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一次的数值作为肺活量值。 ○2运动后连续肺活量的测定(在较大运动负荷后测试或技术课后另行测量),连续5次肺活量,肺活量的变化。 1、心率血压的测定: ○1静坐五分钟。以10秒为单位,连续测量三次,其中两次相同并与另一次相差不超过1次,即认为是相对安静状态。 ○2运动后,以10秒为单位,连续测量三次,观察心率变化特征。 2、血压的测定: 运动前后分别测试受试者的血压变化,观察运动对人体血压的影响。 3、心电图: 运动前后分别对受试者进行心电图扫面,观察运动后心电图的变化。 二、不同形式的运动练习的疲劳机制不完全相同,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无氧练习 1、受试者尽力全速百米冲刺3组,运动后即刻测试受试者的心率、血压、肺活量、心电图的变化,并记录数据。 (二)有氧练习 2、匀速尽力跑1000m,受试者跑完后即刻即刻测试运动后心率、血压、肺活量、心电图变化,并记录数据。 【疲劳判断的方法】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运动生理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本教案旨在明确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规律,提高运动能力,防止运动损伤,促进健康。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 1、基础知识: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如呼吸、循环、运动等,使学生了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 2、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变化:通过实验和演示,讲解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 3、运动对人体的影响:阐述运动对人体的积极作用,如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等。 4、运动损伤的预防:介绍运动过程中常见的损伤及预防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避免运动损伤。 5、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如测量心率、呼吸等生理指标,加深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的理解。

三、教学步骤 1、引言:介绍运动生理学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正文讲解:按照基础知识、运动过程中人体生理变化、运动对人体的影响、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实践操作的顺序,详细讲解教学内容。 3、课堂互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结尾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运动生理学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评估 1、课堂提问:根据学生对课堂问题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课后自行查阅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对运动生理学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找出

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取得收获。 六、教学资源 1、教材及参考书:提供相关教材和参考书,供学生自学和深入阅读。 2、实验设备:提供必要的实验设备,如心率监测器、呼吸仪等,让 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学术网站、期刊、论文等资源,让学生了解 运动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 七、教学计划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节课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互动环节等,确保教学进度和质量的稳定提升。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通过以上教案,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其对运动生理学的兴趣和爱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运动生理学课程中取得进步和发展。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 课程名称:运动生理学实验课 课程编码:xxxxx 教案编写人:xxx 教学目标: 1. 了解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运动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 3. 分析运动对身体的影响以及不同运动对身体产生的生理效应。 教学内容: 1. 运动生理学简介:运动生理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和意义; 2. 运动生理实验装置和常用仪器介绍; 3. 实验一:心率和运动的关系; 4. 实验二:肌电图在运动中的应用; 5. 实验三:运动的代谢效应; 6. 实验四: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教学步骤: 1. 引入:简要介绍运动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启发学生对运动生理实验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实验装置和常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3. 实验一:心率和运动的关系 a. 实验目的:了解心率和运动的关系,探究不同强度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b. 实验步骤: i. 学生自愿参加实验,并记录自己的静息心率; ii. 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例如快步走、慢跑等,每次持续10分钟; iii. 每次运动结束后,测量心率并记录下来; iv. 分析心率和运动强度的关系。 c. 实验讨论:学生讨论运动对心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可能的生理机制。 4. 实验二:肌电图在运动中的应用 a. 实验目的:了解肌电图在运动中的应用和原理; b. 实验步骤: i. 将肌电传感器粘贴在腓肠肌上; ii. 进行简单的运动,例如屈膝和伸膝动作; iii. 通过肌电图仪器观察和记录肌电信号变化; iv. 分析肌电信号和运动动作之间的关系。

c. 实验讨论:学生讨论肌电图的应用前景和运动肌肉控制的原理。 5. 实验三:运动的代谢效应 a. 实验目的:了解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b. 实验步骤: i. 测量学生的身高、体重和静息代谢率; ii. 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例如步行、慢跑、跳绳等,每次持续10分钟; iii. 运动结束后,测量学生的体温和代谢率; iv. 分析运动强度、体温和代谢率之间的关系。 c. 实验讨论:学生讨论运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和生理机制。 6. 实验四: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a. 实验目的:了解运动对血压的影响机制; b. 实验步骤: i. 测量学生的静息血压; ii. 进行不同强度的运动,例如快步走、慢跑等,每次持续10分钟; iii. 运动结束后,测量学生的血压; iv. 分析运动强度和血压的关系。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引言: 运动生理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的学科。通过实验研究, 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不同运动强度和时间下的生理反应,为运动训练和康 复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介绍一项关于运动生理学的实验,通过对参与者进行 有氧运动测试和心率变化的监测,来了解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实验设计: 本次实验共有20名年龄在25-35岁之间的健康男性参与。实验分为两个阶段:有氧运动测试和心率监测。有氧运动测试采用踏步机进行,每位参与者在不同 强度和时间下进行有氧运动,如低强度运动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20分钟和 高强度运动10分钟。心率监测则通过心率带实时记录参与者的心率变化。 实验结果: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参与者的心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低强度运动下心 率平均为120次/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下心率平均为150次/分钟,高强度运动 下心率平均为180次/分钟。 2. 在相同强度下,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心率也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低强度 运动30分钟后心率平均为130次/分钟,中等强度运动20分钟后心率平均为 160次/分钟,高强度运动10分钟后心率平均为190次/分钟。 3. 运动结束后,参与者的心率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通常在运动后5-10分钟内,心率会逐渐下降到运动前的水平。

讨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看出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是显著的。随着运动强度和时 间的增加,心率也相应增加,这是因为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来 满足肌肉的需求,心脏需要更加频繁地跳动来输送血液和氧气。而运动结束后,心率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说明心血管系统有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长期坚持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心脏 和肺部的功能,增强心脏的收缩力和肺部的气体交换能力。其次,适当的有氧 运动可以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此外,运动还可以促进 血液循环,增强血管弹性,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有氧运动可以显著 提高心率,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健康。合理规划运动强度和时间,可以达到预防 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我们希望这项实验结果能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科学依据,促进人们更加重视运动对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运动生理学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 通过测量运动前后心率、血压和肌肉疲劳程度的变化,探讨运动对身体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性改变。 实验材料: 1. 心率仪:用于测量运动前后的心率变化。 2. 血压计:用于测量运动前后的血压变化。 3. EMG(肌电图)仪器:用于测量肌肉疲劳程度。 实验步骤: 1. 测量运动前的基础数据:测量静息心率、静息血压和初始肌肉疲劳程度。 2. 进行运动:运动方式可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如跑步、骑车或做力量训练等。 3. 测量运动后的数据:运动结束后立即测量心率、血压和肌肉疲劳程度。 4. 进行数据分析和对比:将运动前后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心率、血压和肌肉疲劳程度的变化情况。

实验结果: 运动前后的心率、血压和肌肉疲劳程度可能会出现以下变化: 1. 心率增加:由于运动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心率会增加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2. 血压增加:运动时,肌肉需求更多的血液和氧气,所以血压会增加以维持血流的供应。 3. 肌肉疲劳:运动会导致肌肉长时间的收缩和消耗,从而使肌肉疲劳程度增加。 实验结论: 1. 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功能:通过增加心率和血压,运动可以促进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改变,使心血管系统更加健康。 2. 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通过引起肌肉疲劳,运动可以激发肌肉的生长和适应性改变,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 3. 运动可以改善身体机能:运动可以调节体内的激素水平、改善新陈代谢、增加骨密度等,从而提高身体机能和健康水平。 实验建议: 1. 在进行运动前,应先测量基础数据,以便更好地评估运动对身体的影响。

2. 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的负荷过大。 3. 运动后要给予身体足够的休息和恢复时间,以保证身体的适应性改变。 4. 进一步研究可以通过增加样本量、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等方面进行。

运动生理学实验课教案一

课程名称班级授课教师授课时间 实验名称:肺通气功能测定 学时数:2学时 目的:学习和掌握肺活量、时间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的测定方法。 仪器:微型肺活量测定仪、肺量计、消毒棉球、75%酒精、嘴夹 分组方法:每四人为一组 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与统计 实验容和方法: 1.肺活量的测定:仪器归零。令受试者取站立位,竭力深吸气后,由吹气口向筒作最大限度的呼气,记录数据,连续测量三次,取最大一次的数值作为肺活量值。 2.时间肺活量的测定: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并与外界相通,作平静呼吸数次;之后,令受试者作最大限度深吸气,关闭三通开关,吸气之末屏气1-2 秒,此时开动快鼓〔25mm/秒〕,令受试者作最快速度用力深呼气,直到不能再呼为止。从记录纸上测定第一、第二和第三秒呼出的气体量,并分别计算出它们各自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安康成年人第一秒平均值约为83%,第二秒约为96%,第三秒约为9 9%。 3.最大通气量的测定:肺量计充入4-5 升新鲜空气,受试者取站立位,夹上鼻夹,口含橡皮吹嘴,转动三路开关,使口与肺量计相通,开动慢鼓记录平和呼吸曲线。然后开动中速鼓〔1.67mm/秒〕,令受试者按主试者口令在15 秒钟尽力作最深、最快的呼吸。根据呼吸频率与每次呼吸深度,计算出15 秒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然后乘以4,即为最大通气 本卷须知: 〔一〕受试者在测试前应了解测试指标,掌握测试方法。 〔二〕受试者使用吹嘴前,应进展消毒,或使用一次性吹筒,防止穿插感染。 〔三〕在测试时,要戴好口嘴及鼻夹,不要漏气。 〔四〕每一单项指标测完后,需平静呼吸几次,然后再测下一个指标。

转《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转《运动生理学》实验指导及教案 实验一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掌握肺通气功能的测定方法,加深对肺容量各组成部分和肺通气功能常用指标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机体在进行新陈代谢时,不断地消耗氧和产生二氧化碳。为了实现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肺必须不断地与外界大气进行通气活动。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其功能大小可用交换的气体量来衡量,与肺容量有关。肺可容纳的最大气体量称肺总容量,它由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和余气量4个部分组成,除余气量外,各部分气量都可用肺量计测定。测定肺通气功能常用的指标为: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通过肺量计测定人体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来评定肺的通气功能。 (一)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为肺活量。其为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肺活量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指标之一,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二)在一次尽力吸气之后,用力并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s 末的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为时间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既反映了肺的容量,又反映了肺通气的速度和呼吸道的通畅程度,是一个较好的动态指标。 (三)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在实验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做深而快的呼吸,每分种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为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最大随意通气量

可反映肺的全部潜在的通气能力。它是衡量通气功能的重要指标,可以用来评价受试者的通气储备能力。 三、实验器材 单筒肺量计或FGC-A+肺功能测试仪、橡皮吹嘴、鼻夹、75%乙醇、氧气、钠石灰、棉球等。 四、实验步骤 (一)单筒肺量计的结构和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1.单筒肺量计的结构和原理: 单筒肺量计主要由一对套在一起的圆筒组成(图4-1)。外筒是一层夹水槽,夹层中装满清水,内筒中有进出2个通气管,远端有三通活门与外界相通,当活门开放时,呼吸气可经通气管进出肺量计,使倒置于水槽中的内筒随之上下移动,这时,经滑轮与内筒相对的平衡锤上安装的描笔便可在记录纸上记录出呼吸气量变化的曲线。在仪器内装有可吸收呼出气中二氧化碳的钠石灰。专用记录纸上印有表示容织和表示走纸速度的直格与横格(一小直格为100ml,一横格为25ml)。 图4-1 FJD-80型肺量计 2.单筒肺量计测肺通气功能 打开肺量计进气阀门,上提浮筒,使筒内充灌4~5L空气,然后关闭阀门。受试者将消毒处理过的橡皮吹嘴放置于口腔前庭,并用牙齿咬住吹嘴上的两个突起。用鼻夹夹鼻或用手捏鼻。受试者先将三通开关转向外界,练习用口呼吸,待受试者习惯用口呼吸后,再接通肺量计,进行各项测定。 (1)肺容量组分的测定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常用运动生理学实验操作流程体育系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

人体安静、运动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实验目的] 了解人体动脉血压测定的原理,学会人体在安静时和运动前后脉搏及血压的测定。 [实验原理] 血压的测定,最常用的是间接法。通过使用血压计在动脉外加压,根据血管音的变化测定血压。通常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并没有声音,如果对血管施加压力,使血管腔变窄而形成血液涡流时可发生血管音。当外加压力超过动脉血压的收缩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完全被阻挡,此时在受压部位的远侧听不到声音。当外加压力低于收缩压而高于舒张压时,血液则可断续地通过受压部位使血流形成涡流而发出声音。当继续降低压力时,且外加压力等于舒张压时,受压部位的血流由断续流动恢复到持续流动,受压部位远侧的声音则由强变弱或突然消失。因此,动脉血流刚能发出声音时的最大外加压力相当于收缩压,而动脉内血流声音突变后消失时的外加压力则相当于舒张压。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心率常受年龄、性别、生理状况、训练水平、体力劳动及体育运动的影响。在实践中通过测定血压、心率可了解受检查者循环系统的功能,了解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训练对人的影响、运动后的恢复情况、运动的密度。 [实验对象] 人体

[实验器材] 血压计、听诊器、秒表、电子节拍器 [实验步骤] 一、安静时脉搏血压的测定 (一)脉搏的测定 1.扪诊法桡动脉扪诊法:在测试安静脉搏时较为方便。 颞浅动脉扪诊法:位于耳前部略偏上,颞浅动脉经过此处,适合于运动后。 心前区扪诊法:位于左心前区心尖部,适合于运动后。 颈动脉扪诊法:位于胸锁乳头肌前、下颌角下部。 2.器械法 听诊法:用听诊器在心前区直接听诊,计算心率。 心率遥测仪:可准确记录运动中和运动后心率。 (二)安静时动脉血压的测定。 1.将脉压带绑在被试者的上臂,其下缘应距肘关节上约2--3厘米,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 2.在肘窝内侧找到搏动点,将听诊器头紧贴肘窝肱动脉处。 3.把气球的气门旋紧打气,随脉压带内的压力升高,逐渐可以听到有节奏的“咚咚”声,继续打气等声音消失时再使压力升高20--30毫米汞柱或2--4千帕,然后旋开气门徐徐放气。 4.在放气时注意听有节奏的“咚咚”声响的第一声出现时,水银面所指示的压力即为收缩压。

生理实验指导

实验1 生理学综合实验基本操作训练 【实验目的】 学习哺育动物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 实验器械 兔手术器械(哺乳类手术器械) 1).手术刀用于切开皮肤和脏器。 2).手术剪刀弯形剪用于剪毛,其余同蛙手术器械。 3).镊子同蛙手术器械. 4).止血钳用于止血,分离和牵拉组织。 5).骨钻 6).动脉夹用于阻断动脉血流。 7).气管插管用以插入气管,以保证呼吸道通畅。 8).血管插管用以插入血管,供实验使用。 【实验步骤】 (一)术前准备 1、麻醉与固定:取家兔一只,称重,耳缘静脉缓慢注射1%戊巴比妥钠3ml/kg 体重进行麻醉。注射时速度要慢,并注意观察动物情况。当动物四肢松软,呼吸变深变慢,角膜反射迟钝时,表明动物已被麻醉,即可停止注射。将动物背位固定于手术台上 2、备皮 (1)剪毛法常用于急性实验。用一般弯剪刀帐号皮肤依次将手术范围内的皮毛剪去。勿用手提起毛剪之,以免剪破皮肤。 (2)拔毛法适用于大、小白鼠和家兔耳缘静脉,以及后肢皮下静脉的注射、取血等。(3)剃毛法用于大动物的慢性实验。 3、消毒常用于慢性实验,一般用碘伏(或强力碘等)或75%酒精常规消毒,但一般碘伏(或强力碘等)的效果较好。 (二)手术 1.切开皮肤先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皮肤,右手持手术刀切开皮肤,切口大小以便于手术操作为宜。 2.分离组织有钝性和锐性分离两种。钝性分离不易损伤神经和血管等,常用于分离肌肉包膜、脏器和深筋膜等;锐性分离要求准确、范围小,避开神经、血管或其他脏器。 (1)颈动脉分离术暴露气管,分别在颈部左右侧用止血钳拉开肌肉,于胸头肌与胸舌骨肌之间,可看到与气管平行的颈总动脉。它与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减压神经伴行于颈动脉鞘内(注意颈动脉有甲状腺动脉分支)。用玻璃分针小心分离颈动脉鞘,并分离出颈总动脉3cm 左右,在其下面穿两条线,一线在近心端动脉干上打一虚结,供固定动脉套管用,另一线准

运动生理学(1)修订版

运动生理学

名词解释 新陈代谢一切生物体不断破坏和清除已经衰老的结构,重建新的结构,即生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 反应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细胞、组织或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和外部表现都将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称为反应。 刺激各种能引起细胞、组织或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称为刺激。 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称为兴奋性。 兴奋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足够强的刺激后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稳态在一定范围内,经过体内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不断变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保持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调节指机体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体内活动的适应性调整,是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生理过程。 自身调节当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可以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某些适应性反应,称为自身调节。 反馈在机体进行各种生理功能的调节时被调节的器官向调节系统发送变化信息,调节系统又可以通过回路对调节器官的功能状态施加影响,改变其调节的强度,这种调节方式称为反馈。 前馈在调控系统中,干扰信息可以通过受控装置作用于控制部分引起输出效应发生变化,预测干扰,防止干扰,具有前瞻性的调节特点。 阈强度阈强度又称阈值,是指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基强度基强度是指能引起组织兴奋的最低或最基本的阈强度。 时值时值是指以两倍基强度刺激组织,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短作用时间。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当细胞受到有效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后负荷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阻力或负荷。 前负荷肌肉收缩期加于肌肉的一定负荷。 肌小节两相邻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为肌小节,它包括中间的暗带和两侧各二分之一的明带。 运动单位募集指运动过程中不同类型运动单位参与活动的次序和程度。 肌电图采用引导电极将肌肉兴奋时的电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的电压变化图形称为肌电图。 能量代谢将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ATP稳态细胞、组织乃至器官、系统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维持其ATP恒定含量的现象称为ATP稳态。 磷酸原供能系统由于ATP和CP均含高能磷酸键,因此将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供能系统。 糖酵解糖酵解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在无氧分解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有氧氧化系统指糖、脂肪和蛋白质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彻底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中,再合成ATP的供能系统。 基础代谢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安静状态下,不受精神紧张、肌肉活动、食物和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是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率以每小时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产热量为 单位,通常以KJ·(M 2 ·h) -1 表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