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十分重要的地位,很多人都喜欢学习一些西方古典音乐,那么今天小编我就来和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些西方古典音乐的论文吧?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篇一=在大学的音乐选修课,是我们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大部分,虽然我们都不怎么懂得音乐,但是听音乐对我们来说是一种享受.音乐选修课对我们大学生都是很有意义的。

音乐是一门艺术。艺术的风格、艺术的形式,正如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它们之间是互补互存,百花齐放,而绝不是什么竞争关系。可以说,一部音乐的历史,就是将音乐与生命割裂的历史,就是将音乐与生活分离的历史,就是将音乐变成音乐家的音乐的历史!这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当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回到自然春所生活的自然状态中去,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启迪,促使我们呼唤:音乐对于人的道德,情操的影响,内修的作用,古今中外已有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音乐家作过说尽的、精辟的论述,应该说,音乐对于当今人欲、物欲横流的社会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需要.。

音乐选修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音乐选修课。它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表

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目的是培养人,通过组织排练、举行演出等一系列音乐活动,不但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途径,还发展了个性与特长,增强了集体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开朗性格和良好品质的形成,为其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组合,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奠定了基础。勿庸讳言,音乐选修课作为素质音乐选修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它对于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一点上,音乐选修课和素质音乐选修课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在贝多芬的费德里奥中,他竖立了救人质歌剧这样的典型歌剧剧本,这也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一种音乐文化的表现,以赞扬那些在维也纳会议年间期盼自由的所有激进文化人士。在当时的音乐文化中,浪漫音乐走上了开撂的大众路线,主要依靠敏感的中产阶级观众支持,而非宫廷内部的人士赞助。公共的演出形式也塑造出了一波新的歌剧世代,大量音乐家以独唱的方式登上舞台,最知名的包括了帕格尼尼和李斯特。贝多芬对于音调变化的大量利用也激发出了许多新的音乐形式和结构,使它们成为音乐里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身兼作家、乐评家、和作曲家的霍夫曼还曾主张乐器音乐能比歌唱音乐还具有表达潜力,该概念在当时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19世纪早期乐器科技的各种新发展如钢琴的铁架、弦乐器的缠弦,全部使乐器得以发出更高更广的音带、和更多的音色,另外也使演奏者能够表现出他们自己独特的技术层面。

在古典音乐中,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这种特质,可以不断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提升我们的情感强度,使人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沟通与交流,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用音乐情感可以来呼唤我们学生的情感。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化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可以寻求出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莫扎特的音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每当他的音乐响起,我们总是感到,这音乐一点也没有过时,而且,这音乐似乎根本不会过时,甚至,它好像就是专为我们当代人而作。毋庸置疑,莫扎特的音乐属于经典。而所谓经典,就是经得起时间考验,摆脱了具体时空限制,并能够针对一切时代诉说的精神产品。在这层意义上,一切经典都是当代的,因为经典触及了人性的根本命题。

那么,莫扎特的音乐究竟在什么意义上、以什么角度触及了人性的根本,乃至我们觉得他的音乐直接针对我们说话?之所以如此设问,是因为我相信,这种人文性的切入角度,其实应该是聆听音乐和理解音乐的真谛所在。人文一词,近来在汉语世界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我自己很喜欢这个与人的生命、人的性灵、人的精神和人的理想密切相关的概念。严肃音乐作为艺术之一,本是人文的一份子,并具有别的艺术无法替代的独特人文价值。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篇二谈论莫扎特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谈论他的神童经历,他的短暂人生,他的音乐技艺,他的历史境遇,他的文化背景,等等。的确,多少年来,有关莫扎特的话题何止千万。然而,我们今天所谈论的,是一个在我看来应该居

于中心的论题即讨论莫扎特音乐的人文性,或者说,从人文价值的角度重新审视莫扎特。我们所关切的是,莫扎特的音乐如何提供了对人性的特殊洞察和独特发现。浅层理解:流畅性和歌唱性应该承认,莫扎特遭到误解,其中存在某种必然。其音乐风格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他的音乐自始至终保持着一种无与伦比的流畅性。这显然源自他天生对音乐有如神助的亲和感。众所周知,他是古往今来最不可思议的神童。关于他在乐器演奏上的无师自通,以及他6岁作曲、9岁谱交响乐、12岁写歌剧等等惊人的传奇,常人往往津津乐道。但从艺术角度(而不是杂技角度)看,莫扎特最令人赞叹之处,并不是他的实际操作技艺,而是他的综合心智才能。音乐俨然是他的自然母语,他随心所欲地兼容并蓄,各路流派、各家风范,全都不在话下,照单全收。但奇妙地是,尽管风格元素繁杂,但在莫扎特的笔下,思路淤积或生硬笨拙的情况却从未发生。这种随意自如、信手拈来的柔韧特性,使莫扎特明显区别于他的前辈,如海顿海顿的音乐总是出其不意,令人惊讶;也使莫扎特有别于他的后辈,如贝多芬贝多芬的音乐常常并不顺耳,恰恰要通过困难的挣扎达到崇高。

与这种音乐进行的流畅性紧密相关,并且从某种意义上强化了这种流畅感的是,莫扎特音乐中那种无人望其项背的歌唱性。歌唱,那是人声赐给音乐的无价之宝,看似平常,其实珍贵。古往今来,多少作曲家都希望音乐中充满歌唱、充满旋律。莫扎特也不在例外。但特别的是,歌唱性在莫扎特手中,获得了某种精神性的升华,平添了天籁般的温暖与甘美。在所有德奥籍大作曲家中,他最熟悉意大利式的

旋律表达,一辈子不脱离人声的写作,歌剧是他用力最深的体裁领域,自然的歌唱于是成为他的音乐本能。进而,他将这种原本内置于肉身的人声歌唱全面移植到乐器上,从而使无词的器乐变成了脱离肉身的纯粹歌唱,音域更加宽广,变化更加自如,表达更加丰富。聆听一下并不十分出名的《木管小夜曲》K.361的第三乐章,当双簧管的主旋律在其他姊妹木管的簇拥下,在一个甜美的高音上飘然降临时,我们会恍惚觉得,这音乐真是天女下凡这个美妙成语的声音转译。再看看他著名的《单簧管五重奏》K.581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单簧管上如泣如诉的旋律走句,令人不可思议的曲折婉转,这种只能出自莫扎特笔下的器乐歌唱,不是人声,但胜似人声。

莫扎特音乐的深层人文向度之一:复杂与多维品味出莫扎特的音乐在流畅悦耳的背后,还有深厚的形式造诣与高超的写作技艺,理解莫扎特也就提升了一个层次。从某种角度看,莫扎特音乐的自如歌唱直接针对我们的听觉感官需要,而他的形式创意与巧妙构思则满足了我们头脑的理性好奇。但是,通过这两个层面体认莫扎特的音乐,是否已经足够?除了感性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我们对音乐乃至对艺术,似乎还有更多的要求我们希望,通过音乐,应该要有心灵的感悟,要对人性与世界有更深的参透。莫扎特的音乐,当然不在例外。

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篇三音乐表现手段的特殊性,使得它在表现感情的同时,却不能把感情所赖以产生的思想和生活基础同样明确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在对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凭借感性进行体验的同时,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理解因素,深入体验乐曲感情表

现的内涵。而西方古典音乐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由于音乐中的感情内涵常常可以在音乐以外的因素中找到理解的根据,例如在声乐作品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在标题音乐中可以在标题和文字说明中找到根据,因此,在对声乐作品与标题器乐作品的感情体验中,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予以充分注意是完全必要的。如果对这些非音乐因素不予注意,而仅凭感性体验是很难深刻领会乐曲的感情内涵,特别是它的社会意义的。

音乐是一种表现生活的艺术,为了避免音响材料的局限性,更好地进行艺术表现,它往往需要和其他艺术相结合,这种做法早在音乐发展的原始时代的歌、舞、诗三位一体的形式中就已经开始了。由于这些非音乐因素已经和音乐紧密地融合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欣赏者在对音乐进行感情体验时,就需要运用理解认识这一心理要素去对这个艺术整体加以研究,从而加深对音乐的感情内涵的体验。有些无标题音乐作品,并没有综合运用

于是,我们需要向更深的层面开掘,去触及莫扎特音乐的真正核心它的人性内涵和人文向度。

当然,这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话题。但不妨分两个方面来分析莫扎特音乐的人文向度,虽然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相关的。我认为,莫扎特音乐的第一个深层人文向度是性格的复杂性和情绪的多维性。从上文的讨论中,大家或许已经认识到,莫扎特成熟时期的音乐绝不能用简单或欢快来形容。恰恰相反,莫扎特的音乐往往展现出惊人的复杂与多维的性格特征。这里的所谓复杂与多维,并不是指莫扎特音乐的

结构思维和写作技巧,而是指莫扎特音乐的心理感觉和性格内涵。莫扎特音乐的谱面文本大多极为简洁明了,但这些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音符,一旦被真正懂行的表演家精心演绎,往往就会带有丰富、多变而意味深长的表情特质。伟大的德国钢琴家施纳贝尔曾说,莫扎特的音乐,对孩童太容易,对音乐家太困难。这句非常著名的悖论反话,说的正是这个意思。其实,莫扎特的音乐色彩以灰色为主,虽然偏亮,但阴影时常出现,层次变化极多。这其实正代表了他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态度:世态炎凉,冷暖自知,但也无需苛求,不妨坦然面对。看了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论文的人还看:

1.浅谈欧洲古典音乐论文

2.西方音乐鉴赏论文范文

3.中国古典音乐鉴赏论文

4.古典音乐论文

5.西方古典音乐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6.关于音乐鉴赏的论文推荐

西方音乐鉴赏相关论文范文

西方音乐鉴赏相关论文范文 推荐文章 高压反腐论文范文热度:有关反腐倡廉研究论文热度:浅谈宪法优秀本科生论文热度:浅谈农业经济管理论文热度:有关宪法论文开题报告热度: 对西方音乐的鉴赏,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使学生热爱高雅艺术。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西方音乐鉴赏论文,供大家参考。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篇一 《关于西方音乐的鉴赏》 摘要:巴洛克时期以及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欣赏;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鉴赏;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分析其音乐的发展过程。 关键词:历史背景; 西方音乐史; 文艺复兴 在这音乐的长河中,一部分的经典之作都来自于西方,西方音乐的起源大致始于巴洛克时期以前,而这一部分又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①古希腊时期;②中世纪时期;③文艺复兴时期。而后又在巴洛克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歌剧,歌剧《优丽犹茜》就是流传下来最早的完整的歌剧,其作者是李努基尼和佩里,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主要是歌剧及器乐的发展。如:喜歌剧,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奏鸣曲、协奏曲…… “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颤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也必然有快乐。”是著名钢琴家帕德莱夫斯基对音乐的认识,他的这一精湛见解揭示了音乐和人生的关系。 的确,当我们陶醉于优美的乐海时,那典雅抒情的小夜曲使你心旷神怡;那流畅轻盈的舞曲使你温文尔雅;那铿锵雄壮的进行曲使你精神振奋;那优美如梦的室内使你充满冥想;那史诗传奇般的交响乐使你情志高远;那刚劲有力的时代曲使你豪情满怀。这就是音乐的魅力,作为一种情感艺术,音乐能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道德素养,推动人们奋发向上,一般认为音乐的目的有三种:即道德教育,消遣闲瑕和精神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

西方古典音乐发展与赏析论文 土木建筑学院 土木工程 201001020204 董硕 浅谈对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 摘要:在音乐中,有魔鬼的诱惑,有上帝的昭示,有人类的挣扎。音乐是一个宇宙,音乐中有一切。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是使人能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重视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气质,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肖邦的音乐风格处处透露着优雅、细腻、精致,色彩性的和声处理的很有独特性,使人陷入一种无法自拔的浪漫。 关键词:西方古典音乐大学生影响 音乐,始于词尽之处。——圣桑 音乐,是人生的艺术。——施特劳斯 音乐,是思维者的声音。——雨果 古典音乐虽然被称为高雅音乐,离我们这个时代较为遥远,但是它能流传下来,就说明它是经典的,有意义的。古典音乐常常陪伴在我们身边:世界杯开幕式演出郎朗的演奏、F1颁奖仪式的背景音乐《卡门》、北京残奥会盲人演奏的《c 小调幻想即兴曲》,甚至是《猫和老鼠》中的《匈牙利狂想曲》、根据尼采作品创作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被运用于《2001太空漫游》……还有流行歌曲借用古典旋律:SHE的《不想长大》、Hayley Westminster的《never say goodbye》等等。其实古典音乐并不晦涩难懂,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对作品的看法。每个人都可以在古典音乐的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一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时期 欧洲古典音乐伴随着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变革,形成了与当时社会氛围相适应的各类音乐艺术形式和各种风格流派。它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所包括的内容与形式广泛多样,作品与史料丰富详实。它所承载的异域的人文风情,给听者以启发、震撼、感动。了解和欣赏欧洲古典音乐会使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更上一层楼。 欧典古典音乐的创作背景一般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巴洛克时期,这个时期代表人物有德国巴赫也称音乐之父,亨德尔也称清唱剧大师,意大利的维瓦尔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风格旋律优美,柔和。第二时期——古典主义时期代表人物有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这个时期的音乐特征主题特点鲜明,有一定的冲突性。第三时期是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代表人物有得彪西、舒曼、舒伯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鉴赏相关论文参考(3)

浅谈欧洲古典音乐鉴赏相关论文参考(3) ♫♫♫☞☞欧洲古典音乐论文♪♪♪ ♫♫♫♫☞☞古典音乐论文♪♪♪♪♪ ♫♫♫☞☞欧洲音乐的论文♪♪♪♪♪ ♫♫♫☞☞古典音乐论文题目♪♪♪♪ ♫♫♫☞☞古典音乐论文文献♪♪♪♪ 欧洲音乐论文篇1 浅谈欧洲印象主义音乐 一、印象主义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因素 从音乐史角度看,印象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属于相互对抗、排斥、分化和反叛的两个派系,但由于艺术构成的美学观念的不同,其间在观念、技术上延续性的“对接”格式也不同。从表面上看,自然科学“否定之否定”法则使传统秩序有了“质”的转变,但从比较学角度看,由于印象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在时间上的重叠以及音乐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等原因,两者之间所存在着的“亲缘”关系为新的认识视角提供了第一个理论上的依据。 但是,两者之间不能绝对等同。浪漫主义音乐的标题性内涵往往包含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它直接抒发人的现实感受,具有强有力的感染作用和对人现实情感的触动力量。而印象主义音乐中的标题只具有象征性意义,其目的是要唤起一种意境和感官印象,即一种朦胧的气氛。它常常以视觉性、形象化并具有一定情绪的事物作为标题,将音乐表现对象界定在了一定的空间,不像浪漫主义标题音乐那样直接讲述或直接翻译音乐的标题内容,它并不去表达某种固定的情感变化,也不试图去歌颂、怀念或是讲故事,而是故意回避传统,以求得与既定法则的不同。 例如,肖邦的前奏曲,他是把前奏曲纳入钢琴音乐范畴的创始者。与印象主义音乐相比较,德彪西的两部钢琴《前奏曲》也都有着情调细腻、意境丰富、内容具体的小标题,也含有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形式因素,但是,这些标题多是对作品内容的暗示,没有浪漫主义宣泄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关于肖邦)

爱国的钢琴诗人 ——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作曲家之一·肖邦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自始至终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然而,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从1772年到1795年这二十几年当中,先后遭到俄、普、奥三国的三次瓜分。他们瓜分波兰的领土,奴役波兰的人民,还想扼杀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以使他们能长久地统治下去。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的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这些思想对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1830年以前肖邦尚是一个无忧无虑刚刚走入生活的年轻人,这一创作时期的作品欢快明朗,没有严峻的悲剧性因素,但思想深度确实有限的。然其早期创作中极为可贵的一点,便是很早已显示出波兰的民族特色,各种民间舞蹈的体裁、节奏,以及风俗生活的意境、情致,使他的作品非常生动、感人。 而在被迫远离祖国来到巴黎的1831年前后,肖邦的创作进入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真正的成熟期。这段创作时期中,肖邦多数的作品都渗入了他对祖国的情感——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又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虐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鸣奏曲》等;还有还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等等。 其中的《第一叙事曲》鲜明地流露出作曲者的爱国情感。曲中加入了许多幻想、变奏的成分。作曲者在展开的部分中爱国热情逐渐增长,在这种情感充分的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2篇)

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与风格特征论文(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论欧洲古典音乐时期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风格特征 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朦胧色彩风格特征德彪西的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因而西方音乐史上以印象主义音乐作为对其音乐的概括,德彪西也由此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缔造者。最初的印象主义是由绘画所衍生出的描绘性术语,源自于莫奈的作品《印象·日出》。从此以后,印象主义逐渐开始向音乐、文学等不同艺术领域渗透。在音乐领域,印象主义主要利用音色与和声来唤醒听众感官和意境印象的一种作曲立场。印象主义对印象色彩的修饰和感觉较为重视和强调,与印象主义绘画相比,印象主义音乐的创作理念并无二致。 一、德彪西音乐风格的形成 克洛德·阿西尔·德彪西生于1862年,卒于1918年,是法国著名作曲家。自学生时代起,德彪西就表

现出离经叛道、独立不羁的自由天性,他对于音响色彩做出大胆探索,例如使用钢筋演奏一部分全音音阶、十一和弦以及增和弦等,对于传统演奏规则不予遵循,德彪西因此而受到音乐教师的批评。 《春天》这部具有很强色彩性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87年,其中已经蕴含了印象主义的早期创作迹象;1890年,德彪西开始密切地与一些象征派诗人交往,如路易斯、魏伦以及马拉美等,这些诗人的艺术观点以及思想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德彪西的创作理念,与此同时,印象派绘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德彪西有所启发。1890年到1910年间,德彪西在此期间以其旺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作品,从《牧神午后》、《夜曲》,到《大海》、《意象三首》,德彪西的个性化的管弦乐色彩与和声、独具魅力的音乐语言攀至高峰。而印象主义歌剧《佩里雅思与梅里桑德》、钢琴曲《版画集》、《意象》以及《钢琴前奏曲》则意味着德彪西印象主义风格臻于成熟。 二、德彪西的音乐风格特征 德彪西的作品具有雅致、飘逸、朦胧、透明、优美、空幻、纤细和幽静的特点,其光色如梦般变幻无穷,无迹可寻。德彪西突破了数百年来西欧音乐的传统模式,进而创造出令人为之神往的一种全新音乐语

西方古典音乐论文

在学习完西方古典音乐以及相关背景知识之后,古典音乐是指西洋古典音乐,那些从西方中世纪开始至今的,在欧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创作的音乐,主要因其复杂多样的创作技术和所能承载的厚重内涵而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间音乐,我对西方古典音乐的认识不断加深。我对西方古典音乐发展史以及相关人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在这里我要提到两点,一个是贝多芬。另外一个则是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影响。 其中不得不提被称为“乐圣”的贝多芬了,他在很早的时候就显露了音乐的才华,八岁开始登台演出。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他创作了许多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等等。因此,他曾经写过以拿破仑的名字命名的交响曲,打算献给拿破仑,然而拿破仑的称帝的消息使他失望,因此,他想把曲谱撕掉,然而,他的徒弟劝阻了他,劝他不要因此而撕毁曲谱,最后,他把它改名为《英雄交响曲》。他一生坎坷,没有结婚,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但这并没有使他沉默和消极,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听不见声音,对于一个常人来说都是一个晴天霹雳。更何况是以音乐为生的音乐家贝多芬了,因此,这对他是一个很残酷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自己,在隐居期间,他完成了《月光曲》。 接下来,当我们提到西方的古典音乐时,我们就会想到中国的现代音乐,西方古典音乐和中国现代音乐表面上看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音乐类型,它们两者有着截然不同的音乐特点与表现形式,还有音乐组织形式,但从本质上来看,中国现代音乐其实是对西方古典音乐的一种创新,从西方古典音乐中借鉴而来的。如:周杰伦的《夜曲》引用的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SHE 的《不想长大》引用的是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第一乐章,蔡依林的《离人节》引用的是肖邦的《离别曲》、《E大调练习曲》,五月天的《垃圾车》前奏引用的是波兰女钢琴家、作曲家巴达捷夫斯卡的《少女的祈祷》等。其中最典型的应该为周杰伦的《夜曲》,肖邦的这首蓝调风格的作品是为了用来表现自己当时那种淡淡忧伤的情绪,但在周杰伦的《夜曲》中,周杰伦创作的是一首很有创意而又时尚的小调情歌,但又透着浓浓的古典味道,演绎出了最精彩绝伦的中国现代音乐,而且很好地展示了音乐的共同之处。由此可见,西方古典音乐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影响深远,西方古典音乐如今正融合进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中。 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同时又多了解西方历史的发展及西方西方古典音乐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

莫扎特音乐鉴赏论文 摘要:文章先在18世纪欧洲的时代背景中寻找莫扎特音乐古典风格的源头;再以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文化为背景剖析莫扎特音乐的本质和灵魂;最后从疾病、死亡、自由人的“烦”着手,分析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生理和心理背景。 关键词: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典风格启蒙运动慢乐章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因为美洲的土著印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莫扎特正好生逢“开明专制”的盛世,开明的君主约瑟夫二世(1741—1790),于1765年继任“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皇帝推崇伏尔泰等启蒙学者的学说,推行改革,在奥地利历史上开始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商品生产。生活在政治上一个比较宽松、比较自由的时期,莫扎特才得以创作了大量古典风格的音乐,激发了18世纪欧洲对古典风格的热烈崇拜。 莫扎特音乐艺术的根,正如近代欧洲文明的根一样,必须到古希腊、罗马去寻找。莫扎特音乐艺术的古典风格源自新古典主义浪潮的影响,犹如古希腊、罗马的建筑艺术风格一样,不仅崇高、庄严、静穆,且华贵、典雅。莫扎特在乐曲中营造出一种心旷神怡的优美氛围,靠直觉来表述自己内心对阳光、月光和星光下的世界人生的种种印象,具有对称美和稳定的和谐美。 二、思想文化背景18世纪的欧洲,同时也是启蒙运动时期。启蒙运动,是一种将思想与信仰根植于对古希腊、罗马文明研究的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伏尔泰及其支持者们相信理性及对知识的追求,将带领人性进入真正快乐的源头。在这种启蒙运动精神的推动下(在这个运动中,对任何问题都鼓励质疑和提出问题),欧洲开始尝试完成全球地图。在莫扎特的年代,短暂且卓越的探险热潮,正是18世纪启蒙运动下的产物。詹姆斯·库克船长沿东澳大利亚征服南太平洋的探险航行,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来最大一次扩展了欧洲的地理知识体系,奠定了填补航海图上最后一大块土地的基础。而一个18世纪的浪子——贾科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论文 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西方,由于实证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影响,促使西方学者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西方哲学、美学的实证论特点。在东方,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这一思维方式在否定中包含着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析中西音乐文化的异同全文如下: 摘要:音乐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它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尽管中西方音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生存土壤和文化环境,但却有着各自的魅力。本文从几个角度对中西方音乐的异同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共性与差异。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文化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音乐文化的交融是必然趋势,中西音乐文化只有相互借鉴,互相吸收精华,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音乐是人类文化长河中孕育出来的珍宝,由于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体现在音乐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态势的发展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我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并相互借鉴吸收,这对于彼此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音乐的相同之处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穿越国界、种族、时空,进入并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诚然,不同国家的音乐渗透出了其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但相同的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它传递着人类喜怒哀乐的情感。对于一些音乐形式也许我们听不懂它的语言,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表达的情感,而这可以改善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性情,鼓舞人的进取精神。所以无论是我们中国的民族音乐还是西方的交响音乐,都是情感的外化,每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以它特有的方式给人以力量,这点正是中西方音乐的共性所在。

艺术鉴赏西方古典音乐欣赏

艺术鉴赏西方古典音乐欣赏 西方古典音乐是一门深受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喜爱的艺术形式。它 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对于艺术鉴赏者来说,欣赏西方古典音乐是一种享受和沉浸其中的体验。本文将探讨西方古 典音乐欣赏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常见的欣赏方法和技巧。 一、西方古典音乐的意义和价值 西方古典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它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在古代,西方音乐家们以其独 特的才华和创意创作出了很多永恒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成为了艺术 史上的瑰宝。其次,西方古典音乐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情感体验。无 论是愉悦、悲伤还是思考,听众都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 感和情绪。此外,西方古典音乐的欣赏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 和文化素养。 二、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基本方法 欣赏西方古典音乐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是一些基本方法供 参考。 1. 了解音乐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音乐作品所处的时代和作曲家的 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2. 熟悉作品和演奏者:在欣赏某首音乐作品之前,可以先收集关于 该作品的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各个乐章的含义。同时,熟悉不同 演奏者的风格和解读也是提升欣赏体验的重要因素。

3. 专注倾听和感受:在欣赏音乐时,尽量避免分心和干扰,将自己完全沉浸在音乐中,用心感受其中的美妙。 4. 多角度审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欣赏音乐,比如旋律、和声、节奏等,并思考作曲家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5. 音乐比较和分析:对于一些重要的音乐作品,可以进行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差异和共通之处,并思考其中的原因和含义。 三、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作品 西方古典音乐有着众多经典的作品,下面介绍几首常被人们推崇和喜爱的作品。 1.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这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由震撼人心的开首乐章和崇高而振奋人心的乐章构成,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作品之一。 2. 莫扎特的《第40交响曲》: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这支交响曲以其优美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和声而闻名。 3. 肖斯塔科维奇的《新世界交响曲》:这首交响曲是肖斯塔科维奇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它描绘了美国大陆的广袤景色和深情人民的生活状态。 4. 巴赫的《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巴赫是巴洛克音乐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以其华丽的音乐构思和精湛的演奏技巧而闻名。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中外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无处不在,音乐一直都在我们身边。 音乐乃是我们现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会欣赏音乐便的重要性,只有懂得欣赏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那份神秘、微妙,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这学期我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很多东西。我主要有以下五点的认识: 一、对中国古典、民族音乐的认识 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还有就是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很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中国民族音乐源远流长,它以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流动特性融入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部类,以其独特的功能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中包括绘画的气运及诗歌的意韵,在中国古代,音乐是最被重视、并且获得高度发展的艺术,甚至可以说是各门艺术的中心和源泉,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诗和画了。中国人常用“诗情画意”一词来表达美的境界,这个词形象地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注重情趣和意境,强调“善”与“美”的

结合,向善中求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说抽象的文字可以表达抽象的情趣。诗词是用文字来表达人的情感和动人的意境,而绘画则是用图画来描绘美丽的图景。中国绘画中有“工笔”、“写意”两大类,工笔画细致入微、精雕细刻,追求的是“形似”;写意画是用笔放纵、造型概括,追求“神似”。而“传神”一直是中国画的最高追求。 正是受这种意境的影响,中国音乐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境界。音乐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学、诗歌、历史、美术的综合体。它所映现的也正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物质和精神力量达到的程度、方式和成果。 任何艺术都是在主观和客观相互关系之间建立起来的,徐复观先生在《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一文中说:“绘画不仅仅是再现自然,但终究以再现自然为基调,所以它常常是偏向于客观的一面。画因为是以客观自然为基调,所以就定画的机能是‘见’。诗则是表达感情,所谓‘诗以言志’以言志喂基调,所以常常是偏向于主观的一面。”钟嵘《诗品》以开始便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而诗人必定是“善感”的人,可以说,画是“见的艺术”;诗则是“感的艺术”,那么音乐作为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艺术,所包含着的非语言、非概念、非思辨所能传达、说明、代替、穷尽的某种情感的、观念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意味,同样也是那样朦胧而丰富,宽广而不确定。到后来谈到“因为中国文人能有意识地在诗中发现出画的题材,并由此再进一步用作诗的方法来画,从而提高了画的意境,使之得以在精神上进一步将两

西方古典赏析500字

西方古典赏析500字 篇一 音乐,它能够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能够表达出排山倒海的宏大气势,也能表现出曲径通幽的安静祥和。它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承载人的思想,描绘人的生活体验,表达人的思想情怀;它也能通过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展现纯粹的声音之美。西方的古典主义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有各种交响曲、协奏曲、各类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课堂上我们欣赏了巴赫、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大师的音乐,这些音乐或轻愉欢快,或深沉浩瀚,从中可以感受到西方古典音乐的那种独特的魅力。在西方古典主义音乐中,“音乐天才”莫扎特、“乐圣“贝多芬、巴赫、肖邦等树立了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巴赫被普遍认为是西方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使用了丰富的德国的音乐风格和娴熟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集成了巴洛克音乐风格的精华。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是西方音乐史上极为重要的人物。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他笃信宗教,创作多用宗教素材和音响作为构思核心,但又具有世俗的情感和革新的精神;多用复调手法进行创作,但各声部又以主调音乐和大小调为主,他的音乐作品十分丰富,除歌剧外各种题材无不涉猎。贝多芬带给人们的是上帝的怒火,莫扎特带给人们上帝的欢笑,所以他们的音乐更受到人们的欢迎;巴赫带给人们的是上帝的语言,华丽高雅而不做作,繁复的曲调之中蕴含的作曲技巧几乎在他后来的任何作曲家身上都找得到他的影子,巴赫的音乐如其人,清

泉一般的音调也许在你没反应过来时已经到达你的心底。 篇二 莫扎特,在西方古典音乐鉴赏这堂课上初次了解他,第一印象就是音乐的天才、生活的傻子。在幼年时被誉为“音乐神童”,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钢琴作品丰富多彩,格局也是主流作品。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在莫扎特身上,处处都体现出典型的艺术家天性。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富于感情的人。他认为穷人最讲信义:“世界上只有穷人才是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有钱人完全不知道什么叫友谊”。他天真、单纯,总是兴高采烈;他易受感动,爱掉眼泪,具有女性般的柔情;他童心不泯,像孩子一样充满了好奇,似乎永远长不大。莫扎特挚爱自己的亲人,每当他谈起父母、妻子时,脸上都不由闪现出幸福的光彩,语调也格外恬美。在神圣的婚礼仪式上,他和妻子双双落下激动的热泪。大家深受感染,都跟着一起哭了。由于他没有固定的收入,妻子康斯坦丝又不善持家理财,因而婚后的生活非常穷困。为了维持日常的基本需要,莫扎特拼命工作、教课、演出、创作,应接不暇,永无休止。尽管如此,日子还是过得相当窘迫。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生命的后期生活悲惨。 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包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一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由于他的音乐语言平易近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欧阳文创编

D大调卡农赏析 “卡农”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字面意思为“典范”、“规律”等,也指古希腊的一弦琴,或指基督教弥撒中的一部分。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13世纪的民间音乐(如轮唱曲)就是以卡农的形式出现的。完整的卡农于15世纪出现,并受到一些乐派作曲家的钟爱。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个段落,出现在独立的交响作品中。 《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为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所作,是世界上最为悦耳动听的古典金曲之一。《D大调卡农》是原作《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的前半部分。它作为奥斯卡获奖影片《凡夫俗子》的配乐而广为人知,此后被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改编成无数版本,也曾在许多经典的电影和广告中出现。 作者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是德国著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他先后在许多教堂担任管风琴乐师的职位,也曾经担任过JS Bach兄长的音乐教师。信奉当时新兴路德教派的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教会音乐。他的《众赞歌前奏曲》融合了北德音乐的宗教性和南德音乐的抒情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当然,他流传最广的作品还是

青年时代创作的《D大调卡农》(1680-1690)。 此曲以大提琴启奏,每隔八拍,加入一把小提琴拉奏。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大提琴只有两小节八个音,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几个声部的安排极为严谨,却没有给人单调赘余之感,它们此消彼长,回环往复,反而为曲子增添了哲学和艺术的光辉。 本文分别从节奏、旋律、和声、曲式几个方面对此曲进行分析。 《D大调卡农》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它本身带有巴洛克音乐的许多节奏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科学繁荣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对艺术的审美造成了影响。“运动是绝对的”这一观念广为音乐家们接受并运用于创作,巴洛克音乐中,旋律是不断扩展、连续展开的,有如万花筒一般璀璨;节奏则富有流动性,持续不断,这充分肯定了运动的永恒性。运动和变化是《D大调卡农》的灵魂,为了塑造那种动感,曲子的节奏富有流动性,一气呵成,持续不断,仿佛催人直往那理想的彼岸前进。此曲采用4/4拍,即强-弱-次强-弱的规律,特别富有变化感,对抒情起到了强调作用。 《D大调卡农》的节奏充满了周期性,塑造了一种空间感与立体感。大提琴始终不易的八个音,有如摇晃的钟摆,是

西方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风格探析

西方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风格探析 西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虽然经常被归为“音乐”的范畴,但它们在音乐风格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将探讨这两种音乐的主要特点和区别。 西方古典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主要影响来自于欧洲的基督教宗教音乐和古希腊的音乐艺术。西方古典音乐注重对乐器和声音的控制和精细化,强调旋律、和声和节奏的完美配合。相比其他音乐类型,它更注重音乐的结构和形式,以交响乐、协奏曲和歌剧为代表。 西方古典音乐的演奏过程通常进行着谱写、排练和演出的严格程序。大部分音乐作品以古典音乐中的程序正式结构(如奏鸣曲、三重奏、弦乐四重奏)为基础,通过创新的表现方式达到音乐结构的完美协调。西方古典音乐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乐队演奏的方式,而不是以个人为主的演奏形式。 民族音乐 不同于西方古典音乐的统一和规范,民族音乐充满了地区性和文化差异。它反映出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信仰和文化传承。民族音乐一般以口口传承的方式传播,常常与祭典、礼仪和民俗活动相结合,并使用特定的乐器和音调。 民族音乐的演奏形式通常更注重即兴创作和表现,通常采用固定的旋律和简单的节奏。它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多样化,例如,舞蹈

音乐、叙事音乐、民间歌曲等等,在不同的场合和文化中有不同的 表现形式。 区别 基于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在许多方 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主要如下: 1、音乐的起源和影响:西方古典音乐主要的影响来自欧洲和宗 教文化,而民族音乐则来源于不同地区的文化和传统信仰。 2、乐器和音调:西方古典音乐使用的乐器和音调数量较多,音 乐内容也更加复杂多样,而民族音乐使用的乐器和音调相对简单并 且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较多。 3、演奏形式和表现方式:西方古典音乐以乐队演奏的方式为主,而民族音乐更注重固定旋律和即兴表现的方式。 总体来说,西方古典音乐更加注重音乐的艺术性和完美性,而 民族音乐更应该是一种文化和社会性的交流。 综上所述,音乐是不同民族和文化的表达方式,每一种音乐类 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在全球化的今天,理解和欣赏不 同风格的音乐已经成为了更加重要的文化认同和交流方式。

浅谈西方古典音乐欣赏

浅谈西方古典音乐欣赏 摘要:音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音乐的形式自古以来就是多变且多元化的, 具有非常强的融合性和交汇性,千年来的发展中音乐已经是一类具有超强艺术性 和融合力的艺术形式。但是就目前来看,古典音乐因为创作上的复杂性与多变性 而较少人去涉及。古典音乐带给人们似乎并不只是年代的久远感,在现代人受到 流行音乐和快餐文化的背景下,对古典文化的赏析可以更好地带给人们关于思想、灵魂、审美上的感受,本文即以此来探讨古典音乐的赏析。 关键词:西方音乐;古典音乐;欣赏 引言:古典音乐具有非常独特的音乐魅力,其在艺术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千年来,许许多多的音乐家为音乐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无论是对中国古典 音乐还是西方古典音乐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赏析价值,通过对古典音乐的赏析 可以在灵魂和思想上进行升华,扩大听者的音乐眼界,使得听者能够培养出更加 优雅的性格,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可以说,古典音乐对于培 养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探讨关于古典音乐的赏析方法。 一、古典音乐赏析 音乐与美术一样,其是感官上的艺术,其通过声音来传播,以极具艺术性的 曲调来达到人们对听觉的审美需求。可以说,音乐是一种蕴含在声波里并且极具 传播力和穿透性的艺术形式。而与美术不同,音乐是不具备表象的表达能力的, 其在情感的表达上主要通过声音,特别是在古典音乐中,通过众多音调的配合和 组合来发挥出极度深情的调子,这种时而婉转时而坚硬的艺术形式更加符合人类 艺术需求。从F大调到《英雄》《命运》,在音乐史中从来不缺乏优秀的创作者 和优秀的作品,也从来不缺乏具有独到眼光的听众,在古典音乐这个群星璀璨的 艺术群众,从亨德尔、莫扎特、到贝多芬、舒伯特,人们总是能够在每个时代享 受到最极致的古典音乐。

【经典西方歌剧鉴赏】 论文5篇

《论浪漫主义时代的歌剧》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特点 意大利歌剧产生于巴罗克时期,并在这一百五十年的时间里辗转于意大利各大城市,期间它经历了产生、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并影响了欧洲各国。佩里和卡契尼等作曲家使歌剧初具雏形,蒙特威尔第和A.斯卡拉蒂使歌剧趋于完善,并使它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随后意大利歌剧在发展中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和真实主义时期,其中后两个时期最关键。音乐史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是19世纪前后的100多年,该时期的音乐不像巴罗克音乐那样壮观、华丽,在细节上精致修饰;也不像古典主义音乐那样具有精练、朴实的音乐语言,形式结构明晰匀称;它更多地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无拘无束地表达情感世界,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浪漫主义音乐的这些特点都在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中得到了体现,它强调强烈的感情渲染、个人主义精神的展现以及强烈的个性表现,重视歌唱性和抒情性,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创作宗旨,反对古典主义音乐的传统形式和内容,作曲家们期望最大程度地体验各种感受。这些都是当时意大利歌剧的鲜明特点。 述浪漫主义时期交响曲的发展 浪漫主义的交响曲所表达的情感热烈、夸张、充满主观性和幻想性;交响曲形式不拘一格,随内容而确立;内容常源自于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类型“标题交响曲”盛行一时;音乐语言上许多革新,如旋律的抒情性和描绘性增加,和声表现功能扩大,使用半音和声和不协和和旋,调性多变,乐队色彩丰富,新型乐器加入。舒伯特的交响曲开创了歌唱抒情性交响曲的新领域,门德尔松和舒曼的交响曲,表达了浪漫主义对大自然的特殊青睐;勃拉姆斯的交响曲的贯穿发展的手法是贝多芬的进一步推进,布鲁克纳的交响曲采用管风琴式的对位写作和古老的众赞歌式的和声,带有浓郁的宗教气息。 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从罗西尼开始,经过贝里尼、唐尼采蒂到威尔第早期,内容主要体现了爱国情感与英雄主义。到威尔第的创作后期,出现了新的音乐潮流——真实主义歌剧,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普契尼的《艺术家的生涯》等作品是推动这股潮流向前发展的代表作。真实主义歌剧不仅保持了真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特点,而且还继承了来自法国比才《卡门》的现实主义传统。 19世纪早期浪漫主义风格的意大利歌剧代表作曲家:罗西尼《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威廉·退尔》则是大歌剧的经典作品。他在遵循意大利传统歌剧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歌剧改革,并在音乐高潮时创用了“罗西尼渐强”的表现方式。 唐尼采蒂和贝里尼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唐尼采蒂旋律丰富多彩,炫耀声乐技巧,《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是他的倾情之作;贝里尼《诺尔玛》、《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令人陶醉。他们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逐渐成熟,通过努力确立了意大利歌剧的地位。 威尔第的出现真正使意大利浪漫主义歌剧有了起色,并将它发展到极致。威尔第一生共创作26部歌剧,较著名的有:《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唐·卡洛斯》《奥赛罗》。威尔第创造出真正意义的现实主义歌剧,他使意大利歌剧传统在欧洲浪漫主义时代,不仅保持着民族本色,而且焕发出勃勃生机。 到19世纪晚期,第一部真实主义歌剧是马斯卡尼创作的《乡村骑士》,这部歌剧开真实主义歌剧的先河,并确立了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丑角》是列昂卡瓦洛的杰作。普契尼创作了一批具有真实主义歌剧特征的经典作品,如《绣花女》、《托斯卡》、《蝴蝶夫人》、《图兰多》等。普契尼歌剧改变了意大利歌剧只重人声不重器乐的状况,他在继承威尔第等大师传统的基础上,揭开了20世纪意大利歌剧的新篇章。 法国歌剧 1、拯救歌剧拯救歌剧是法国大革命时期产生的一种歌剧体裁格雷特里的《狮心王理查》被认为是第一部拯救歌剧;德国音乐家贝多芬的歌剧《菲岱里奥》成为拯救歌剧的代表作品。 2、大歌剧大歌剧是19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法国的一种严肃歌剧,相对于当时的喜歌剧。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奥柏《波尔蒂奇的哑女》和耶比尔《恶魔罗勃》 3、轻歌剧(opera buffa)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轻歌剧与喜歌剧一样,是一种生活气息与娱乐性较强的歌剧,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法国,与大歌剧相对。奠基人是法国作曲家奧芬巴赫代表作品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霍夫曼的故事》。 4、抒情歌剧抒情歌剧形成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是一种规模介于大歌剧与轻歌剧之间的歌剧形式,它的篇幅比一般喜歌剧长,但没有大歌剧的浮华。代表作品有古诺的《浮士德》、《罗密欧与朱丽叶》;马斯涅的《曼侬》、《泰伊斯》;托玛斯的《迷娘》;圣-桑《参孙与达里拉》等。比才,法国作曲家《阿莱城的姑娘》的问世,他自身的音乐才华才真正显示出来,《卡门》成为法国及世界歌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古典主义音乐特征

古典主义音乐特征(合集7篇) 时间:2023-07-12 16:27:30 古典主义音乐特征第1篇 【关键词】古典主义音乐理性柔美壮美希望 古典主义时期是西方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比较注重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在创作上,确立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及各类室内音乐的体裁和形式,对之后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这个时期的音乐表现出情感真挚、结构严谨、崇尚理性、语言质朴的特点。可以说,这是欧洲音乐史上比较重要的一个时期。从美学角度说,古典主义不提倡音乐作品反映社会现象和政治面貌,也否定想象和飘忽无常的情感,其主张情感“中立”,提出“艺术至上”的立场,认为作曲家应该摆脱主观喜好,以冷静、客观的态度把古典的内容用现代手法再现出来。 一、古典主义音乐特点 (一)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 古典主义音乐,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结构上的和谐,追求表现客观的美。 (二)强调风格的高雅 古典主义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

为代表,其特别强调风格的高雅。虽然这个时期的歌剧中有一些通俗成分,但并不影响这个时期高雅的主流。 (三)突出“理性”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突出了“理性”美。其认为,任何事物都有“理性”的美,有理性的音乐才是美的、真实的,理性的艺术才能永恒,才能完美。而所谓“理性”是有一定的规范和规则的。比如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他们的理解和规则是“三一律”,即时间、地点和情节一律。戏剧尤其突出这一点。 (四)追求“自然” 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认为“古典就是自然”,美就是如何把自然这种美体现出来。 比如: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出现了喜歌剧,其反对意大利正歌剧“矫揉造作”,追求的就是一种“自然”的效果。“自然”表现在剧中人物常常是社会中下阶层,比较大众化,场景也是大家熟悉的日常生活。剧词幽默、口语化,音乐也很“自然”。 (五)简洁和清晰 简洁和清晰应是歌剧音乐永远追求的原则。古典主义时期是器乐比较繁荣的时期,人们不太欣赏比较复杂的音乐风格,提倡一个简洁明晰的主调音乐,这是音乐的旋律与和声是否简洁、是否美的一个依据。简洁的音乐、简洁的旋律成为这个时期的音乐美。 二、古典主义的音乐美 海顿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奠基者,其确立了古典主义体裁和形式。莫

西方音乐史论文之莫扎特安魂曲

莫扎特——《安魂曲》 Mozart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奥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 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安魂曲》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艺术生涯 初露锋芒(1762~1773)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极高的音乐天赋,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 (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 1762年,六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他的作品前期积极向上。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巴赫、G.B.马蒂尼、G.B.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