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培优半角模型精修订

八上培优半角模型精修订
八上培优半角模型精修订

八上培优半角模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八上培优5 半角模型方法:截长补短

图形中,往往出现90°套45°的情况,或者120°套60°的情况。还有2α套α的情况。求证的结论一般是线段的和与差。解决的方法是:截长补短构造全等三角形。旋转移位造全等,翻折分割构全等。截长法,补短法。

勤学早和新观察均有专题。勤学早在第49页,新观察在第34页,新观察培优也有涉及,在第27页2两个例题,29页有习题。这些题大同小异,只是图形略有变化而已。证明过程一般要证明两次全等。

下面是新观察第34页1~4题

1.如图,四边形ABCD中,∠A=∠C=90゜,∠D=60゜,AB=BC,E、F,分别在AD、CD 上,且∠EBF=60゜.求证:EF=AE+CF.

2.如图2,在上题中,若E、F分别在AD、DC的延长线上,其余条件不变,求证:

AE=EF+CF.

3.如图,∠A=∠B=90°, CA=CB=4, ∠ACB=120°,∠ECF=60°,AE=3, BF=2, 求五边形ABCDE的面积.

A

C

B

F

E

A

C

B

F

E

D

4.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BAD=2∠EAF.

(1)求证:EF=BE+DF;

(2)在(1)问中,若将△AEF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E、F分别运动到BC、CD延长线上时,如图2所示,试探究EF、BE、DF之间的数量关

系.

3.如图3,在四边形ABDC中,∠B+∠C=180°,DB=DC,∠BDC=120°,以D为顶点作一个60°的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AC于E、F两点,连接EF,探索线段BE、CF、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勤学早第40页试题

1.(1)如图,已知AB=AC, ∠BAC=90°,∠MAN=45°,过点C作NC?⊥AC交AN于点N,过点B作BM?垂直AB交AM于点M,当∠MAN在∠BAC内部时,求证:BM+CN?=MN;

N

N

N

证明: 延长MB到点G,使BG=CN,连接AG,证△ABG≌△ACN(SAS),∴AN=AG,∠BAG= ,∠NAC. L∵∠GAM=∠GAB + ∠ BAM=∠CAN+ ∠BAM=45°= L∠MAN,

证△AMN≌△AMG(SAS), '∴MN= MG= BM + BG= BM十NC.

证明二:(此证明方法见新观察培优第27页例3)

(2)如图,在(1)的条件下,当AM和AN在AB两侧时,(1)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F

解:不成立,结论是:MN=CN一BM,

证明略.

基本模型二 120°套 60°

2. 如图,△ABC 中,CA=CB,∠ACB=120°,E 为AB 上一点,∠DCE=60°,∠DAE= 120°, 求证:DE=BE

C

C

F

证明:(补短法)延长EB 至点F,使BF=AD,连接CF,则△CBF ≌△CAD , △CED ≌△CEF,.DE- AD=EF- BF= BE.

3.如图,△ABC 中,CA=CB,∠ACB=120°,点E 为AB 上一点,∠DCE=∠DAE= 60°, 求证:AD+DE= BE.

C

B

A

E

C

B

A

E F

证明:(截长法)在BE 上截取BF=AD,连接CF ,易证△CBF ≌△CAD , △CED ≌ACEF, DE= EF, AD+DE= BF+EF=BE.

比较:新观察培优版27页

例4如 图,△ABC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BDC 是顶角,∠BDC= 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 于M 、N, 连结MN, 试求△AMN 的周长.

A B

D

P

分析:由于∠MDN=60°,∠BDC=120°,所以∠BDM 十∠CDN=60°,注意到DB=DC ,考虑运用“旋转法”将∠BDM 和∠CDN 移到一起,寻找全等三角形。另一方面,△AMN 的周长AM+AN + MN= AB+ AC+MN-BM- CN. 猜想MN= BM+CN,证三角形全等解决.

新观察培优68页 例5 如图, 点A 、B(2,0)在x 轴上原点两侧, C 在y 轴正半轴上, OC 平分∠ACB. (1)求A 点坐标;

(2)如图1, AQ 在∠CAB 内部,P 是AQ 上一点, 满足∠ACB=∠AQB, AP=BQ . 试判断△CPQ 的形状,并予以证明;

(3)如图2. BD ⊥BC 交y 轴负半轴于D. ∠BDO=60°, F 为线段AC 上一动点,E 在CB 延长线上,满足∠CFD+∠E=180°. 当F 在AC 上移动时,结论: ①CE+CF 值不变; ②CE- CF 值不变,其中只有一个正确结论,请选出正确结论并求其值.

x

分析:(1)由∠A0C ≌△BOC 得AO= BO=2, A(- 2,0). (2)由△ACP ≌△BCQ 得CP=CQ.

(3)由BD⊥BC,∠BDO=60°,可证得等边△ABC.由角平分线和DB_⊥BC的条件,运用对称性知DA ⊥AC, 连结DA, 加上条件∠CFD+∠E=180°,可证得△ADF?△BDE, 于是CE+CF=2AC= 2AB= 8.

∴∠GAF=∠DAG+∠DAF=∠BAE+∠DAF=∠ BAD- ∠EAF= ∠ EAF, ∴∠ 'EAF= ∠GAF,证△AEF≌△GAF(SAS),.∴EF= FG, ∵FG=DG+ DF=BE+ DF,∴EF=BE +DF;

(2)EF=BE DF.

外地试题:

4.探究:如图①,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EAF=45°,连结EF,求证:EF=BE+DF.

应用:如图②,在四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BC、CD上,AB=AD,∠B+∠

D=90°,∠EAF=1

2

∠BAD,若EF=3,BE=2,则

DF= .

5.通过类比联想、引申拓展研究典型题目,可达到解一题知一类的目的.下面是一个案例,请补充完整.

原题:如图1,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EAF=45°,连接EF,求证:EF=BE+DF.

(1)思路梳理

∵AB=AD,∴把△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至△ADG,可使AB与AD重合.

∵∠ADG=∠B=90°,∴∠FDG=∠ADG+∠ADC=180°,则点F、D、G共线.

根据,易证△AFG≌,从而得EF=BE+DF;

(2)类比引申

如图2,四边形ABCD中,AB=AD,∠BAD=90°点E、F分别在边BC、CD上,∠

EAF=45°.若∠B、∠D都不是直角,但当∠B与∠D满足等量关系

时,仍有EF=BE+DF,请给出证明;

(3)联想拓展

如图3,在△ABC中,∠BAC=90°,AB=AC,点D、E均在边BC上,且∠DAE=45°,猜想BD、DE、EC应满足的等量关系,并写出推理过程.

7.(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

上的点,且AE=AF,∠EAF=1

2

∠BAD.现有三种添加辅助线的方式:①延长EB至G,

使BG=BE,连接AG;②延长FD至G,使DG=BE,连接AG;③过点A作AG⊥EF,垂足为G;选择其中一种方法添加辅助线,求证:EF=BE+FD;

(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AD,若∠B+∠D=180°,∠EAF=1

2

∠BAD,证明

(1)中结论是否还成立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180°,E、F分别是边BC、CD

延长线上的点,且∠EAF=1

2

∠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

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8.(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90°,E、F分别是边BC、CD

上的点,且∠EAF=1

2

∠BAD.求证:EF=BE+FD.

(2)如图2,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

的点,且∠EAF=1

2

∠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若不成

立,请写出线段EF、BE、FD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3)如图3,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C=180°,E、F分别是边BC、CD

延长线上的点,且∠EAF=1

2

∠BAD,(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证明;

若不成立,请写出线段EF、BE、FD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半角模型问题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是什么样子

1.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4,4)

(1)求B点坐标;

(2)如图2,若C为x正半轴上一动点,以AC为直角边作等腰直角△ACD,∠ACD=90°,连接OD,求∠AOD的度数;

3

)如图3,过点A作y轴的垂线交y轴于E,F为x轴负半轴上一点,G在EF的延长线上,以EG为直角边作等腰Rt△EGH,过A作x轴垂线交EH于点M,连FM,等式AM=FM+OF是否成立若成立,请说明;若不成立,说明理由.

解:(1)如图所示,作AE⊥OB于E,

∵A(4,4),

∴OE=4,

∵△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AE⊥

OB,

∴OE=EB=4,

∴OB=8,

∴B(8,0);

(2)如图所示,作AE⊥OB于E,DF⊥

OB于F,

∵△AC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C=DC,∠ACD=90°

即∠ACF+∠DCF=90°,

∵∠FDC+∠DCF=90°,

∴∠ACF=∠FDC,

又∵∠DFC=∠AEC=90°,

∴△DFC≌△CEA(AAS),

∴EC=DF=4,FC=AE,

∵A(4,4),

∴AE=OE=4,

∴FC=OE,即OF+EF=CE+EF,

∴OF=CE,

∴OF=DF,

∴∠DOF=45°,

∵△AOB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OB=45°,

∴∠AOD=∠AOB+∠DOF=90°;

(3)AM=FM+OF成立,理由:如图所

示,在AM上截取AN=OF,连EN.

∵A(4,4),

∴AE=OE=4,

又∵∠EAN=∠EOF=90°,AN=OF,

∴△EAN≌△EOF(SAS),

∴∠OEF=∠AEN,EF=EN,

又∵△EG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GEH=45°,即∠OEF+∠OEM=45°,

∴∠AEN+∠OEM=45°

又∵∠AEO=90°,

∴∠NEM=45°=∠FEM,

又∵EM=EM,

∴△NEM≌△FEM(SAS),

∴MN=MF,

∴AM-MF=AM-MN=AN,

∴AM-MF=OF,即AM=FM+OF;

【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综合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坐标与图形性质的综合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

2.如图,直线L交x轴、y轴分别于A、B两点,A(a,0)B(0,b),且(a-b)2+|b-4|=0

(1)求A、B两点坐标;

(2)C为线段AB上一点,C点的横坐标是3,P是y轴正半轴上一点,且满足∠OCP=45°,求P点坐标;

(3)在(2)的条件下,过B作BD⊥OC,交OC、OA分别于F、D两点,E为OA上一点,且∠CEA=∠BDO,试判断线段OD与A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1)解:∵(a-b)2+|b-4|=0,

∴a-b=0,b-4=0,

∴a=4,b=4,

∴A(4,0),B(0,4);

(2)

3.如图,已知A(a,b),AB⊥y轴于B,且满足|a-2|+(b-2)2=0,

(1)求A点坐标;

(2)如图1,分别以AB,AO为边作等边三角形△ABC和△AOD,试判定线段AC和DC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如图2,过A作AE⊥x轴于E,点F、G分别为线段OE、AE上两个动点,满足

∠FBG=45°,试探究OF AG

FG

的值是否发生变化如果不变,求其值;如果变化,请

说明理由.

2017-2018江汉期中如图点P为△ABC的外角∠BCD的平分线上一点,PA=PB.(1)求证:∠PAC=∠PBC;

(2)作PE⊥BC于E,若AC=5,BC=11,求S△PCE:S△PBE;

(3)若M、N分别是边AC、BC上的点,且∠MPN=1

2

∠APB,则线段AM、MN、BN之间

有何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1)如图1,过点P作PE⊥BC于

E,PF⊥AC于F,

∵PC平分∠DCB,

∴PE=PF,

在Rt△PAF和Rt△PEB中,

PF=PE

PA=PB,

∴Rt△PAF≌Rt△PEB,

∴∠PAC=∠PBC,

(2)如图2,过点P作PF⊥AC于F,

∵PE⊥BC,CP是∠BCD的平分线,

∴PE=PF,∠PCF=∠PCE,

∵PC=PC,

∴△PCF≌△PCE,

∴CF=CE,

由(1)知,Rt△PAF≌Rt△PEB,

∴AF=BE,∵AF=AC+CF,BE=BC-CE,

∴AC+CF=BC-CE,

∴5+CF=11-CE,

∴CE=CF=3,

∵△PFC≌△PEC,

∴S△PFC=S△PEC,

∵Rt△PAF≌Rt△PEB,

∴S△PAF=S△PEB,

∴S△PCE:S△PBE=S△PFC:S△PFA

=

1

2

CF×PF:

1

2

AC×PF

=CF:AC=3:(3+5)=3:8;

(3)如图3,在BC上截取BQ=AM,在△PMA和△PQB中,

PA PB

PAM PBQ

MA BQ

?

?

∠∠

?

?

?

=,

∴△PMA≌△PQB,

∴PM=PQ,∠MPA=QPB,

∴∠APM+∠QPA=∠APQ+∠QPB,即:∠APB=∠MPQ,

∵∠MPN=

1

2

∠APB,

∴∠MPN=

1

2

∠MPQ , ∴∠MPN=∠QPN ,

在△MPN 和△QPC 中, PN PN MPN QPN MP QP ??

∠∠???

===, ∴△MPN ≌△QPC , ∴MN=QN ,

∴BN=AM+MN .

【点评】此题是三角形综合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线定理和角平分线的定义,解(1)的关键是判断出PE=PF ,解(2)的关键是求出CE=CF=3,解(3)的关键是构造全等三角形判断出∠APB=∠MPQ ,是一道中等难度的中考常考题.

2015-2016江岸八上期末 已知在△ABC 中,AB=AC ,射线BM 、BN 在∠ABC 内部,分别交线段AC 于点G 、H .

(1)如图1,若∠ABC=60°、∠MBN=30°,作AE ⊥BN 于点D ,分别交BC 、BM 于点E 、F .

①求证:CE=AG ;

②若BF=2AF ,连接CF ,求∠CFE 的度数;

(2)如图2,点E 为BC 上一点,AE 交BM 于点F ,连接CF ,若∠BFE=∠BAC=2∠

CFE ,直接写出

ABF ACF

S S

= .

【分析】(1)①由AB=AC ,∠ABC=60°得到△ABC 为等边三角形,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AC=∠ACB=60°,AB=CA ,求得∠BFD=∠AFG=60°,推出∠EAC=∠GBA 证得△GBA ≌△EA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②如图1,取BF 的中点K 连接AK ,由BF=2AF ,推出△FAK 是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FAK=∠FKA ,求得∠AKF =1

2∠BFD =30°,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G=CE ,

BG=AE ,∠AGB=∠AEC ,推出△GAK ≌△EFC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FE=∠AKF 即可得到结论;

(2)如图2,在BF 上取BK=AF ,连接AK ,推出∠EAC=∠FBA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到S △ABK

=S △ACF

,∠AKB=∠AFC ,证得△FAK 是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F=FK ,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①∵AB=AC ,∠ABC=60° ∴△ABC 为等边三角形, 则∠BAC=∠ACB=60°,AB=CA , ∵AD ⊥BN ,∠MBN=30°, ∴∠BFD=∠AFG=60°, ∵∠ABF+∠BAF=60°, ∠BAF+∠EAC=60°

∴∠EAC=∠GBA

在△GBA与△EAC中,

∠GBA=∠EAC

AB=CA

∠GAB=∠ECA,

∴△GBA≌△EAC,

∴CE=AG;

②如图1,取BF的中点K连接AK,∵BF=2AF,

∴AF=BK=FK=1

2 BF,

∴△FAK是等腰三角形,

∴∠FAK=∠FKA,

∵∠BFD=∠FAK+∠FKA=2∠AKF,∵∠BFD=60°,

∴∠AKF=1

2∠BFD=30°,

∵△GBA≌△EAC,

∴AG=CE,BG=AE,∠AGB=∠AEC,

∴KG=BG-BK=AE-AF=FE,

在△GAK与△EFC中,

AG=CE

∠AGB=∠AEC

KG=FE,

∴△GAK≌△EFC,

∴∠CFE=∠AKF,

∴∠CFE=∠AKF=30°;

方法二:只要证明△ADB≌△BFC即可解决问题;(2)如图2,在BF 上取BK=AF,连接AK,

∵∠BFE=∠BAF+∠ABF,

∵∠BFE=∠BAC,

∴∠BAF+∠EAC=∠BAF+ABF,

∴∠EAC=∠FBA,

在△ABK与△ACF中,

AB=AC

∠ABK=∠FAC

BK=AF,

∴△ABK≌△AFC,

∴S△ABK=S△ACF,∠AKB=∠AFC,

∵∠BFE=2∠CFE,

∴∠BFE=2∠AKF,

∵∠BFE=2∠AKF=∠AKF+KAF,

∴∠AKF=∠KAF,

∴△FAK是等腰三角形,

∴AF=FK,

∴BK=AF=FK,

∴S△ABK=S△AFK,

∵S△ABF=S△ABK+S△AFK=2S△ABK=2S△ACF,

∴ABF

ACF

S

S

=2

故答案为:2.

五年级数学培优之比例模型

第八讲 比例模型 例1如图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上的点,且:2:5AD AB =,:4:7AE AC =, 16ADE S =△平方厘米,求ABC △的面积. E D C B A 例2 已知DEF △的面积为7平方厘米,,2,3BE CE AD BD CF AF ===,求ABC △的面积. F E D C B A 例3 如图,长方形ABCD 的面积是36,E 是AD 的三等分点,2AE ED =,则阴影部分的 面积为.

B B 例4 如图,已知5CD =,7DE =,15EF =,6FG =,线段AB 将图形分成两部分,左边部分面积是38,右边部分面积是65,那么三角形ADG 的面积是. G F E D C B A A B C D E F G 例5 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与BD 交于点O (如图所示).如果三角形ABD 的面积等于三角形BCD 的面积的1 3 ,且2AO =,3DO =,那么CO 的长度是DO 的长度的_________ 倍. A B C D O 例6 如图, ABC △中,DE ,FG ,BC 互相平行,AD DF FB ==, 则::ADE DEGF FGCB S S S =△四边形四边形 .

E G F A D C B A 1如图,三角形ABC 的面积为3平方厘米,其中:2:5AB BE =,:3:2BC CD =, 三角形BDE 的面积是多少? A B E C D D C E B A 2 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 ,BE AB =,2CF CB =,3GD DC =,4HA AD =,平行四边形ABCD 的面积是2, 求平行四边形ABCD 与四边形EFGH 的面积比. H G A B C D E F H G A B C D E F 3如图,三角形ABC 的面积是1,E 是AC 的中点,点D 在BC 上,且:1:2BD DC =,AD 与 BE 交于点F .则四边形DFEC 的面积等于.

第8讲 夹半角模型(word版)

数学故事 古典密码术 大家经常见到的藏头诗实际是一种加密术,它通过坐标变换的方式隐藏了秘密,这个例子虽然很简单,但它反映出了加密术的本质--变换坐标系。 加密术最早应用于古代战争,当时是靠士兵随身携带的信件来传递情报,但总是免不了被敌方俘虏,从而使情报落入敌手,这对作战部队而言可是生死悠关的大事。传说当时的凯撒大帝有一个能加密的办法,就在写命令前做一个对应表: 明码:A B C D E F....W X Y Z 密码:D E F G H I....Z A B C 如果他想写BABY,就用EDEB来表示。当大将收到了EDEB这个密码后,向前推3个字母,就得到了明文。这个对应表的移位数是3,当然别的数也可以,作战前由凯撒定好后通知大将们。 这种加密方式其实就是把坐标系横移了3格,这种方法非常简单,但同时也很容易被敌方猜到,敌人从1到25推25次,得到25组新编码,必有一种编码是真实的情报内容,把这组编码区别出来非常容易,因为其它24组都是毫无意义的字母组合,只有这一组是有意义的句子,找个识字的人就可以看得出来。 凯撒该怎么办呢?有个聪明人帮他出了个主意,对应表不按字母顺序写,而是搞个乱乎的。例如A对Q,B对F,随便配对,只要保证26个明密码对里,每个都出现一次就行了。 每次出征前,凯撒都会临时搞个非常乱乎的明密码对应表,然后发给大将。这招很不错,敌人即使截获了密文,由于不知道明密码对应表,也很难破译出来,这其实也是坐标系的一种变换,这种方法被后人称为“单表系统”。 很多年过去了,有人发现了这种加密方法的漏洞,因为英文字母的出现次数是不同的,例如E出现的次数最多,甚至可以搞出个频次表来,如果一件密文中R出现的次数最多,那这个R会不会就是E呢?这个猜想很合理,即使代表的不是E,那它代表的也应是明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字母。按照这种思路试试吧,My God,密码解开了。 现在又轮到加密方纠结了,他们想,破解方是在拿明密文中字母出现的频次做文章,如果我们能把频次的区别消除掉,他们不就没办法了吗?道理虽然很好,但怎样才能消除这种频次的差别呢,毕竟明文中字母的频次就是不一样,这本身没法改变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加密方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二维”,这个方法被后人称为“多表系统”,就是把明文字母两个一组的重新排列,按组去设置乱码表。明码表有:AA AB...AZ BA BB...BZ CA CB....ZZ,每组再指定一个两个字母的密码对。例如明文BABY,密文就是分别对应BA和BY的两组密码对。这个方法其实就是把一维坐标系扩展成了二维。

八上培优半角模型

八上培优5 半角模型方法:截长补短图形中,往往出现90°套45°的情况,或者120°套60°的情况。还有2α套α的情况。求证的结论一般是线段的和与差。解决的方法是:截长补短构造全等三角形。旋转移位造全等,翻折分割构全等。截长法,补短法。 勤学早和新观察均有专题。勤学早在第49页,新观察在第34页,新观察培优也有涉及,在第27页2两个例题,29页有习题。这些题大同小异,只是图形略有变化而已。证明过程一般要证明两次全等。 下面是新观察第34页1~4题 1.如图,四边形ABCD中,∠A=∠C=90゜,∠D=60゜,AB=BC,E、F,分别在AD、CD上,且∠EBF=60゜.求证:EF=AE+CF. 2.如图2,在上题中,若E、F分别在AD、DC的延长线上,其余条件不变,求证:AE=EF+CF. 3.如图,∠A=∠B=90°, CA=CB=4, ∠ACB=120°,∠ECF=60°,AE=3, BF=2, 求五边形ABCDE 的面积. 4.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BAD=2∠EAF. (1)求证:EF=BE+DF; (2)在(1)问中,若将△AEF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E、F分别运动到BC、CD延长线上时,如图2所示,试探究EF、BE、DF之间的数量关系.

3.如图3,在四边形ABDC 中,∠B+∠C=180°,DB=DC ,∠BDC=120°,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的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 于E 、F 两点,连接EF ,探索线段BE 、CF 、EF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勤学早第40页试题 1.(1)如图,已知AB=?AC, ∠BAC=90°,?∠?MAN=45°, 过点C 作NC?⊥ AC 交AN 于点N ,过点B 作BM?垂直AB 交AM 于点M ,当∠MAN 在∠BAC 内部时,求证:BM+CN?=MN; N N G B A N 证明: 延长MB 到点G ,使BG=CN,连接AG ,证△ABG ≌△ACN(SAS),∴AN=AG,∠BAG= ,∠NAC. L ∵∠GAM=∠GAB + ∠ BAM=∠CAN+ ∠BAM=45°= L ∠MAN, 证△AMN ≌△AMG(SAS), '∴MN= MG= BM + BG= BM 十NC. 证明二:(此证明方法见新观察培优第27页例3) (2)如图,在(1)的条件下,当AM 和AN 在AB 两侧时,(1)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不成立,结论是:MN=CN 一BM, 证明略. 基本模型二 120°套 60° 2. 如图,△ABC 中,CA=CB,∠ACB=120°,E 为AB 上一点,∠DCE=60°,∠DAE= 120°, 求证:DE=BE 证明:(补短法)延长EB 至点F,使BF=AD,连接CF,则△CBF ≌△CAD , △CED ≌△CEF,.DE- AD=EF- BF= BE. 3.如图,△ABC 中,CA=CB,∠ACB=120°,点E 为AB 上一点,∠DCE=∠DAE= 60°, 求证:AD+DE= BE. 证明:(截长法)在BE 上截取BF=AD,连接CF ,易证△CBF ≌△CAD , △CED ≌ACEF, DE= EF, AD+DE= BF+EF=BE. 比较:新观察培优版27页 例4如 图,△ABC 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BDC 是顶角,∠BDC= 120°的等腰三角形,以D 为顶点作一个60°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 于M 、N, 连结MN, 试求△AMN 的周长. 分析:由于∠MDN=60°,∠BDC=120°,所以∠BDM 十∠CDN=60°,注意到DB=DC ,考虑运用“旋转法”将∠BDM 和∠CDN 移到一起,寻找全等三角形。另一方面,△AMN 的周长AM+AN + MN= AB+ AC+MN-BM- CN. 猜想MN= BM+CN,证三角形全等解决. 新观察培优68页 例5 如图, 点A 、B(2,0)在x 轴上原点两侧, C 在y 轴正半轴上, OC 平分∠ACB. (1)求A 点坐标; (2)如图1, AQ 在∠CAB 内部,P 是AQ 上一点, 满足∠ACB=∠AQB, AP=BQ . 试判断△CPQ 的形状,并予以证明; (3)如图2. BD ⊥BC 交y 轴负半轴于D. ∠BDO=60°, F 为线段AC 上一动点,E 在CB 延长线上,满足∠CFD+∠E=180°. 当F 在AC 上移动时,结论: ①CE+CF 值不变; ②CE- CF 值不变,其中

半角模型(八年级人教版)

半角模型(八上人教版) 知识导航 夹半角模型是初二全等几何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型,其证明过程值巧妙,图形变化之丰富,还能与很多知识点(如角平分线定理,勾股定理)相结合,是很多区、校大型考试压轴题中的常客。其辅助线的思路有两种:一是截长补短,二是旋转。学会截长补短可以解决基本问题,而理解旋转才能真正理解这种模型. 已知如图: 1. 1 2= AOB 2 ∠∠ 2. OA OB =。 连接FB ,将△FOB 绕点O 旋转至△FOA 的位置, 连接F ′E 、FE ,可得△OEF ′≌△OEF 。 模型分析 (1)半角模型的命名:存在两个角度是一半关系,并且这两个角共顶点; (2)通过先旋转全等再轴对称全等,一般结论是证明线段和差关系; 夹半角模型分类: (1)90度夹45度;(2)120度夹60度;(3)2α夹α. 题型一 90度夹45度 例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AD =∠B =∠C =∠D =90°,AB =BC =CD =AD ,E 在BC 上,F 在 CD 上,且∠EAF =45°,求证:(1)BE +DF =EF ( 2)∠AEB =∠AEF .

例2. 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边上的点,45 ∠=?. EAF (1)如图(1),试判断EF,BE,DF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2)如图(2),若AH EF ⊥于点H,试判断线段AH与AB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例3. 如图,正方形ABCD中,1 AB=,以线段BC、CD上两点P、Q和方形的点A为顶点作正方形的内接等边APQ ?的边长. ?,求APQ 例4.(1)如图①,在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

八上培优半角模型

八上培优5 半角模型 方法:截长补短 往往出现90。套45°的情况,或者120°套60°的情况。还有2 求证的结论一般是线段的和与差。解决的方法是:截长补短构造 勤学早和新观察均有专题。勤学早在第 49页,新观察在第34页,新观察培优 也有涉及,在第27页2两个例题,29页有习题。这些题大同小异,只是图形 略有变化而已。证明过程一般要证明两次全等。 4.如图 1.在四边形 ABCD 中. AB=AD / B+Z D=180,E 、F 分别是边 BC CD 上的点,且/ BAD 二龙EAF 全等三角形。 旋转移位造全等,翻折分割构全等。截长法,补短法。 图形中, 套的情况。 求五边形ABCD 的面积.

(1)求证:EF二BE+DF (2)在(1)问中,若将△ AEF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E、F分别运动到BC 顶点作一个 60°的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于E、F两点,连接EF,探索 线段BE CF 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勤学早第40页试题 1. (1)如图,已知AB=?AC, / BAC=90,?/?MAN=4°5 ,过点C 作NC?t AC 交AN于点N,过点B作BM垂直AB交AM于点M,当/ MANS/ BAC内部时,求证:BM+CN?=MN; G,使BG二CN连接AG 证^ABd A ACN(SAS)「AN二AC/ CD延长线上时,如图2所示,试探究EF、BE DF之间的数量关系. mi 3.如图3, 在四边形ABDC中, Z B+Z C=180,DB=DC / BDC=120,以D为证明:延长MB到点 F A E 国 2

BAG二,/ NAC. !_???/ GAM M GAB + / BAM=^ CAN+/ BAM=4°= L / MAN, <△ AMNm AMG(SAS),'二MN= MG= BM + BG= B十NC. 证明二:(此证明方法见新观察培优第27页例3) ⑵如图,在(1)的条件下,当AM和AN在AB两侧时,⑴的结论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解:不成立,结论是:MN=CN一BM, 证明略. 基本模型二120 °套60 ° 2. 如图,△ ABC中,CA=CB,Z ACB=120 ,E 为AB上一点,/ DCE=60 , / DAE二120°, 求证:DE=BE 证明:(补短法)延长EB至点F,使BF=AD连接CF,则△ CBF^A CAD △CED^A CEF,.DE- AD=EF- BF= BE. 3. 如图,△ ABC中,CA=CB,Z ACB=120,点E为AB上一点,/ DCE M DAE=60 °,求证:AD+DE= BE. 证明:(截长法)在BE上截取BF=AD连接CF,易证△ CBF^A CAD △ CE医ACEF, DE= EF, AD+DE= BF+EF=BE. 比较:新观察培优版27 页 例4如图,△ ABC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 BDC是顶角,/ BDC= 120° 的等腰三角形,以D为顶点作一个60°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 AC于M N,连 结MN,试求△ AMN的周长. 分析:由于/ MDN=60 , / BDC=120,所以/ BDMf Z CDN=60,注意至J DB=DC 考虑运用“旋转法”将/ BDM RnZ CDN移到一起,寻找全等三角形。另一方面 △ AMN勺周长AM+AN + MN= AB+ AC+MN-BM- CNt想MN二 BM+CN,三角形全

半角模型锐角三角函数培优

半角模型锐角三角函数培优 三角函数 知识重点:选择题填空题可以使用,解答题可验证答案。翻折题中使用的概率较高。

AB=AE,BC=a.AC=b 、AB=c 。 AD 平分∠BAC 证法二:AE=c ,CE=c-b , ∵△ABE 是等腰三角形,AD ⊥BE , ∴∠EBC=∠CAD Tan ∠DAC=Tan ∠CBE=a b -c =CB CE ∠B 同理。 Tan ∠B= a b 。 Tan b a -c 2=∠B 22.(本题满分8分)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是⊙O 的内接三角形,AB =AC ,点P 是? AB 的中点,连接PA ,PB ,PC . (1)如图①,若∠BPC =60°,求证:AP AC 3=; (2)如图②,若2524 sin =∠BPC ,求PAB ∠tan 的值. a b c Tan ∠A tan 2 A ∠ Tan ∠B tan 2 B ∠ Rt △ACD 三边比: A B 3 4 5 43 31 34 21 5 12 13 125 51 512 32 7 24 25 24 7 7 1 7 24 4 3 3:4:5 9 2n+1 211n 22-+)( 2 1 1n 22 -+)(+1 直角坐标系、勾股数、 B A E D O P C B A C O P C B A

1.在△ABC中,∠C=90°,AC=3,BC=4,D为BC边上一点。将△ACD沿AD折叠,当点C落在边AB上时,BD的长为() A. 1.5 B. 2 C. 2.5 D. 3 )如图,△AABC中,AC=8,BC=6,AB =10.点P在AC边上,点M,N在AB边上(点M 在点N的左侧),PM= P N,且∠MPN=∠A,连接CN. (1)当CN⊥AB时,求BN的长; (2)求证:AP=AN; (3)当∠A与△PNC中的一个内角相等时,求AP的长. 如图,抛物线2 y=x bx c ++过点A(2,0),点B(-1,O),C是抛物线在第一象限内的一点,且 1 tan= 2 AOC D,M是x轴上的动点.(1)求抛物线解析式; (2)设点M的横坐标为m,若直线OC上存在点D,使∠ADM= 90°,求m的取值范围; (3)当点M关于直线OC的对称点 N落在抛物线上时,求点M的坐标 ·1:Rt△ABC中,∠C=90°△ABC的内切圆⊙O 边AC,BC,AB于点D、F、E。已知,AC=12、BC=16, 求AE的长。 A C D E F O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 几何培优讲义设计 第6讲 夹半角模型 无答案

知识目标 第 6 讲 夹半角模型 知识导航 夹半角,顾名思义,是一个大角夹着一个大小只有其一半的角,如下图所示。 这类题目有其固定的做法,当 取不同的值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一类问题。夹 半角的常见分类: (1)90 度夹 45 度 (2)120 度夹 60 度 (3)2α夹α 题型一 90 度夹 45 度 【例 1】 如图,正方形 ABCD 中, E 在 BC 上,F 在 CD 上,且∠EAF =45°,求证:(1)BE +DF =EF (2)∠AEB =∠AEF 【练习】在例 1 的条件下,若 E 在 CB 延长线上,F 在 DC 延长线上,其余条件不变,证明: (1)DF -BE =EF (2)∠AEB +∠AEF =180°

夹边角和勾股定理结合会产生很多有趣的结论,比如: (1)已知△ABC 为等腰三角形,∠ACB=90°,M、N 是AB 上的点,∠MCN=45°,求证:AM2+BN2=MN2 (2)如图,正方形ABCD 中,F 为CD 中点,点E 在BC 上,且∠EAF=45°,求证:点E 为线段BC 靠近B 的三等分点. 题型二120 度夹60 度 【例2】已知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BDC=120°,DB=DC,M、N 分别是AB、AC 上的动点,且∠MDN=60°,求证:MB+CN=MN. 【练习】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CD=90°,∠ADC=60°,AB=BC,E、F 分别在AD、DC 延长线上,且∠EBF=60°,求证:AE=EF+CF.

真题演练 在等边△ABC 的两边 AB 、AC 所在直线上分别有两点 M 、N .D 为△ABC 外一点,且∠MDN =60°,∠BDC =120°,BD =DC .探究:当 M 、N 分别在直线 AB 、AC 上移动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 △AMN 的周长 Q 与等边△ABC 的周长 L 的关系. (1)当点 M 、N 在边 AB 、AC 上,且 DM =DN 时,BM 、NC 、MN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 Q 此时 = ;(不必证明) L (2)当点 M 、N 在边 AB 、AC 上,且当 DM ≠DN 时,猜想(1)问的两个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3)当 M 、N 分别在边 AB 、CA 的延长线上时,若 AN =2,则 Q = (用含有 L 的式子表示)

八年级(上)数学培优专题_如何做几何证明题(含答案)

如何做几何证明题 【知识精读】 1. 几何证明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着很大作用。几何证明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平面图形的数量关系;二是有关平面图形的位置关系。这两类问题常常可以相互转化,如证明平行关系可转化为证明角等或角互补的问题。 2. 掌握分析、证明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 (1)综合法(由因导果),从已知条件出发,通过有关定义、定理、公理的应用,逐步向前推进,直到问题的解决; (2)分析法(执果索因)从命题的结论考虑,推敲使其成立需要具备的条件,然后再把所需的条件看成要证的结论继续推敲,如此逐步往上逆求,直到已知事实为止; (3)两头凑法:将分析与综合法合并使用,比较起来,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易于表达,因此,在实际思考问题时,可合并使用,灵活处理,以利于缩短题设与结论的距离,最后达到证明目的。 3. 掌握构造基本图形的方法:复杂的图形都是由基本图形组成的,因此要善于将复杂图形分解成基本图形。在更多时候需要构造基本图形,在构造基本图形时往往需要添加辅助线,以达到集中条件、转化问题的目的。 【分类解析】 1、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 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是平面几何证明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相等关系。很多其它问题最后都可化归为此类问题来证。证明两条线段或两角相等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其它如线段中垂线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也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所示,?ABC 中,∠=?===C AC BC AD DB AE CF 90,,,。 求证:DE =DF C F B A E D 图1

分析:由?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可知,∠=∠=?A B 45,由D 是AB 中点,可考虑连结CD ,易得CD AD =,∠=?DCF 45。从而不难发现??DCF DAE ? 证明:连结CD AC BC A B ACB AD DB CD BD AD DCB B A AE CF A DCB AD CD =∴∠=∠∠=?=∴==∠=∠=∠=∠=∠=90,,,, ∴?∴=??A D E CDF DE DF 说明:在直角三角形中,作斜边上的中线是常用的辅助线;在等腰三角形中,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中线或高是常用的辅助线。显然,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更应该连结CD ,因为CD 既是斜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中线。本题亦可延长ED 到G ,使DG =DE ,连结BG ,证?EFG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有兴趣的同学不妨一试。 例2. 已知:如图2所示,AB =CD ,AD =BC ,AE =CF 。 求证:∠E =∠F D B C F E A 图2 证明:连结AC 在?ABC 和?CDA 中, AB CD BC AD AC CA ABC CDA SSS B D AB CD AE CF BE DF ===∴?∴∠=∠==∴=,,,??() 在?BCE 和?DAF 中,

八年级数学——半角模型

例:如图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且∠EAF=45°。求证:EF=BE+DF; 解析: 延长CB到G,使GB=DF,连接AG, 证△ABG≌△ADF,得∠3=∠2,AG=AF, 进而求证△AGE≌△AFE, 可得GB+BE=EF,所以DF+BE=EF 特征描述:过等腰△ABC(AB=AC)顶角顶点(设顶角为A),引两条射线且它们的夹角为A/2;这两条射线与过底角顶点的相关直线交于两点M、N,则BM,MN,NC之间必存在固定关系。这种关系仅与两条相关直线及顶角A相关. 题型识别:“等线段、共顶点、半角度” 解决方法: ①以公共顶点为中心,旋转三角形,使得相等的两线段重合; ②找出两组全等三角形,得到对应的边角相等关系。 如图,在正方形ABCD的边BC,CD上分别有点E,F,∠EAF=45°,AH⊥EF.求证:AH=AB;

分析: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 ,根据旋转的性质可得DF =BG ,AF =AG ,∠DAF =∠BAG , 然后求出∠EAF =∠EAG =45°,再利用“边角边”证明△AEF 和△AEG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可得AH =AB . 证明:将△ADF 绕点A 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G , 由旋转的性质得,DF =BG ,AF =AG ,∠DAF =∠BAG . ∵∠F AG =∠BAG +∠BAF =∠DAF +∠BAF =∠BAD =90°, ∠EAF =45°, ∴∠EAF =∠EAG =45°. 在△AEF 和△AEG 中, AF AG EAF EAG AE AE =??∠=??=? ∴△AEF ≌△AEG (SAS ), ∵AH 、AB 分别是△AEF 和△AEG 对应边上的高, ∴AH =AB . (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45°,试判断BE 、DF 与EF 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直接写出判断结果:___________. (2)如图2:在四边形ABCD 中,AB =AD ,∠BAD =120°,∠B =∠ADC =90°.点E 、F 分别是BC 、CD 上的点,且∠EAF =60°,探究图中线段BE 、EF 、FD 之间的数量关系. 小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方法是,延长FD 到点C ,使DG =BE ,连结AG ,先证明△ABE ≌△ADG ,再证明△AEF ≌△AGF ,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___________. 请你帮小王同学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八上培优半角模型精修订

八上培优半角模型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八上培优5 半角模型方法:截长补短 图形中,往往出现90°套45°的情况,或者120°套60°的情况。还有2α套α的情况。求证的结论一般是线段的和与差。解决的方法是:截长补短构造全等三角形。旋转移位造全等,翻折分割构全等。截长法,补短法。 勤学早和新观察均有专题。勤学早在第49页,新观察在第34页,新观察培优也有涉及,在第27页2两个例题,29页有习题。这些题大同小异,只是图形略有变化而已。证明过程一般要证明两次全等。 下面是新观察第34页1~4题 1.如图,四边形ABCD中,∠A=∠C=90゜,∠D=60゜,AB=BC,E、F,分别在AD、CD 上,且∠EBF=60゜.求证:EF=AE+CF. 2.如图2,在上题中,若E、F分别在AD、DC的延长线上,其余条件不变,求证: AE=EF+CF. 3.如图,∠A=∠B=90°, CA=CB=4, ∠ACB=120°,∠ECF=60°,AE=3, BF=2, 求五边形ABCDE的面积.

A C B F E A C B F E D 4.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边BC、CD上的点,且∠BAD=2∠EAF. (1)求证:EF=BE+DF; (2)在(1)问中,若将△AEF绕点A逆时针旋转,当点E、F分别运动到BC、CD延长线上时,如图2所示,试探究EF、BE、DF之间的数量关 系. 3.如图3,在四边形ABDC中,∠B+∠C=180°,DB=DC,∠BDC=120°,以D为顶点作一个60°的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AC于E、F两点,连接EF,探索线段BE、CF、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专题5 全等三角形培优学案

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1.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2.熟悉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重难点: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知识梳理: 概念1: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概念2:能够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相关的概念: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 记作:全等的符号为“≌”。 例如:△ABC 与△A ′B ′C ′全等,记作△ABC ≌△A ′B ′C ′,对应顶点为:点A 与点A ′,点B 与点B ′,点C 与点C ′; 对应边为:AB 与A ′B ′,AC 与A ′C ′,BC 与B ′C ′; 对应角为:∠A 与∠A ′,∠B 与∠B ′,∠C 与∠C ′。 注意:记全等三角形时,应将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几何语言:如上图:∵△ABC ≌△A ′B ′C ′ ∴AB=A ′B ′,AC=A ′C ′,BC=B ′C ′, ∠A=∠A ′,∠B=∠B ′,∠C=∠C ′ 全等三角形的基本类型 1、平移型全等三角形 △ABD ≌△ △ACE ≌△ 2、对称型全等三角形 △ABE ≌△ △ACD ≌△ △ABD ≌△ 3、旋转型全等三角形 △ABD ≌△ △AOE ≌△ △ABE ≌△ A B C E F A B C D E D E F A B C D E A B D A B C D A B C D E A B C D E F O A B C D E

(1)全等三角形的识别模型 简写 文字描述 注意事项 “SAS ” 有 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①必须是两三角形的六个元素中,互相对应的元素; ②“HL ”只能应用于判定直 角三角形的全等; ③“SSA ”与“AAA ”不能 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 “ASA ” 有 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AAS ” 有 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SSS ” 有 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 “HL ” 有 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 (2)几何证明-------“数形结合” 图形中找,已知中寻,“隐含”条件先证明。 题型一: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例1、如图,已知:21∠=∠,43∠=∠。求证:B D AC =。 相似题: 1、已知:(如图)A 、B 、C 、D 在同一直线上,AF DE CD AB //,=,且AF DE =。求证: CF BF //。 例2.如图,△ABC 中,点D 、E 分别是AB 、AC 边上的点,BD=CE ,DF ⊥BC 于点F,EG ⊥BC,于点G ,且DF=EG.求证:BE=CD.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培优讲义 第五讲:因式分解 无答案

第五讲:因式分解 方法一:公式法 把乘法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因式分解的公式。 主要有:平方差公式 a 2 -b2 = (a +b)(a -b) 完全平方公式 a 2 ± 2ab +b2 = (a ±b) 2 立方和、立方差公式 a 3 ±b3 = (a ±b) ? (a 2 ab +b2 ) 补充:欧拉公式: a 3 +b3 +c3 - 3abc = (a + b +c)(a 2 +b2 +c2 -ab -b c -ca) =1 (a +b +c)[(a -b) 2 + (b -c) 2 + (c -a) 2 ] 2 特别地:(1)当a+b+c=0时,有a3+b3+c3=3abc (2)当c = 0 时,欧拉公式变为两数立方和公式。 【分类解析】 例:把a 2 + 2a -b2 - 2b 分解因式的结果是() A. (a -b)(a + 2)(b + 2) B. (a -b)(a +b + 2) C. (a -b)(a +b) + 2 D. (a 2 - 2b)(b2 - 2a) 2.在简便计算、求代数式的值、解方程、判断多项式的整除等方面的应用 例:已知多项式2 x3 -x 2 +m 有一个因式是2x + 1,求m 的值。 3.在几何题中的应用 例:已知a、b、c 是?ABC 的三条边,且满足a 2 +b2 +c2 -ab -bc -ac = 0 ,试判断?ABC 的形状.

4.在代数证明题中应用 例:两个连续奇数的平方差一定是8 的倍数。 5、中考点拨: 例1:因式分解:x 3 - 4xy 2 =。 例2:分解因式:2 x3 y + 8x 2 y 2 + 8xy 3 =。题型展示: 例1. 已知:a =1 m + 1,b = 1 m + 2,c = 1 m + 3,求a 2 + 2ab +b2 - 2ac +c2 - 2bc 的值。 2 2 2 例2. 已知a +b +c = 0,a 3 +b3 +c3 = 0,求证: a 5 +b5 +c5 = 0

(word完整版)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几何培优讲义设计第6讲夹半角模型无答案

知识目标 第 6 讲 夹半角模型 模块一夹半角的模型例1、例2、例3难度:★★★ 模块二夹半角的应用例4、例5、例6难度:★★★ ★ 知识导航 夹半角,顾名思义,是一个大角夹着一个大小只有其一半的角,如下图所示。 这类题目有其固定的做法,当 取不同的值的时候,也会有类似的结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一类问题。夹半角的常见分类: (1)90 度夹45 度 (2)120 度夹60 度 (3)2α夹α 题型一90 度夹45 度 【例1】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在BC 上,F 在CD 上,且∠EAF=45°,求证:(1)BE+DF=EF (2)∠AEB=∠AEF 【练习】在例1 的条件下,若E 在CB 延长线上,F 在DC 延长线上,其余条件不变,证明: (1)DF-BE=EF (2)∠AEB+∠AEF=180°

夹边角和勾股定理结合会产生很多有趣的结论,比如: (1)已知△ABC 为等腰三角形,∠ACB=90°,M、N 是AB 上的点,∠MCN=45°,求证:AM2+BN2=MN2 (2)如图,正方形ABCD 中,F 为CD 中点,点E 在BC 上,且∠EAF=45°,求证:点E 为线段BC 靠近B 的三等分点. 题型二120 度夹60 度 【例2】已知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BDC=120°,DB=DC,M、N 分别是AB、AC 上的动点,且∠MDN=60°,求证:MB+CN=MN. 【练习】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CD=90°,∠ADC=60°,AB=BC,E、F 分别在AD、DC 延长线上,且∠EBF=60°,求证:AE=EF+CF.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培优卷

三角形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空3分,共30分) 1、如果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3和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可能是() A.15 B.16 C.8 D.7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①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内,且都相交于一点. ②三角形的中线都是过三角形的某一个顶点,且平分对边的直线. ③在△ABC中,若∠A= ∠B= ∠C,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④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8和10,那么它的最短边的取值范围是2

正方形内的半角模型22问

正方形内的半角模型22问 何为半角模型?如图a,在△ABC中,∠BAC=2∠DAE,AB=AC。这种模型就叫做“半角模型”。 “半角模型”通常解题的方法是“旋转”。 【例1】如图a,△ABC中,AB=AC,∠BAC=120°,D、E是BC边上的点,∠DAE=60°,BD=5,CE=8,求DE的长。 【提示】将,△AEC绕点A顺时针旋转120o得到△APB,过点P作PM⊥BC于点M,连接PD(如图a-1)。 则△APD≌△AED,∠PBM=60o。 正方形中的半角模型: 【例2】已知正方形ABCD,AB=6,点P在对角线BD上,AP交DC于点G,PH⊥DC,PE⊥PA交BC于点E,PF⊥BC于点F,连接EG交PF于点N,连接AN交PE于点M,EK⊥BD于点K,连接AE交BD于点Q。则有以下结论:

(1)△PA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EF=FC(四边形EFHP为平行四边形); (3)PB-PD=√2BE; (4)EG=EB+DG; (5)BC+BE=√2BP; (6)GA平分∠DGE; (7)A到EG的距离为定值; (8)△EFN的周长为定值; (9)FH=AP; (10)∠BAE=∠BPE; (11)NE=NG=NP(∠NEP=∠NPE,∠NPG=∠NGP); (12)∠KEQ=∠PEN; (13)∠APB=∠AEG; (14)∠DGE=2∠AQD; (15)PQ2=BQ2+PD2; (16)AB=√2PK(PK=3√2); (17)若BE=2,则PF=4且DG=GC; (18)若∠EPF=22.5o,则PF=PK; (19)若△PEC是等边三角形,则PE=6√3-6(PF=9-3√3,PD=3√6-3√2);(20)S△ABE=6,则S△ECG=6; (21)若AN⊥EG,则PD=6√2-6; (22)若AN⊥EG,则NA-NE=√2NP。 【解析】(1)延长FP(如图1-1), 则PIDH为正方形,∠EPF=∠PAI, ∴△EPF≌△PAI, ∴PA=PE,又PE⊥AP, ∴△PA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2)EF=IP=ID=FC,PH∥EF,故四边形EFHP为平行四边形; (3)PB-PD=√2BF-√2PH =√2(BF-PH) =√2(BF-EF) =√2BE;

八年级数学第九章 半角模型

第九章半角模型 模型1【倍长中线或类中线(与中点有关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已知如图: 2∠2=1 2∠AOB; ②OA=OB。 连接F′B,将△FOB绕点O旋转 至△FOA的位置,连接F′E、FE, 可得△OEF′≌△OEF。 模型分析 (1)半角模型的命名:存在两个角度是一半关系,并且这两个角共顶点;(2)通过先旋转全等再轴对称全等,一般结论是证明线段和差关系; (3)常见的半角模型是90°含45°,120°含60°。 模型实例 例1.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中,∠MAN=45°,它的两边分别交线段CB、DC 于点M、N。 (1)求证:BM+DN=MN; (2)作AH⊥MN于点H,求证:AH=AB。 例2.在等边△ABC的两边AB、AC上分别有两点M、N,D为△ABC外一点,且∠MDN=60°,∠BDC=60°,BD=DC。探究:当M、N分别在线段AB、AC 上移动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 (1)如图①,当DM=DN时,BM、NC、MN之间的数量关系是;(2)如图②,当DM≠DN时,猜想(1)问的结论还成立吗?写出你的猜想并加以证明。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DC=180°,E、F分别是BC、CD延长 线上的点,且∠EAF=1 2∠BAD。求证:EF=BE-FD。 热搜精练 1.如图,正方形ABCD,M在CB延长线上,N在DC延长线,∠MAN=45°。 求证:MN=DN-BM。 2.已知,如图①,在Rt△ABC中,∠BAC=90°,AB=AC,点D、E分别为线段BC上两动点,若∠DAE=45°。探究线段BD、DE、EC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小明的思路是:把△AEC绕点A顺时针旋转90°,得到△ABE′,连接E′D,使问题得劲解决。请你参考小明的思路探究并解决以下问题:(1)猜想BD、DE、EC三条线段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并对你的猜想给予证明;(2)当动点E在线段BC上,动点D运动到线段C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②,其它条件不变,(1)中探究的结论是否发生改变?请说明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

【精选】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解答题(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精选】八年级上册三角形解答题(培优篇)(Word版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探究与发现:如图1所示的图形,像我们常见的学习用品--圆规.我们不妨把这样图形叫做“规形图”, (1)观察“规形图”,试探究∠BDC与∠A、∠B、∠C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2)请你直接利用以上结论,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如图2,把一块三角尺XYZ放置在△ABC上,使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XY、XZ恰好经过点 B、C,∠A=40°,则∠ABX+∠ACX等于多少度; ②如图3,DC平分∠ADB,EC平分∠AEB,若∠DAE=40°,∠DBE=130°,求∠DCE的度数; ③如图4,∠ABD,∠ACD的10等分线相交于点G1、G2…、G9,若∠BDC=133°, ∠BG1C=70°,求∠A的度数. 【答案】(1)详见解析;(2)①50°;②85°;③63°. 【解析】 【分析】 (1)连接AD并延长至点F,根据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BDF=∠BAD+∠B, ∠CDF=∠C+∠CAD,即可得出∠BDC=∠A+∠B+∠C; (2)①根据(1)得出∠ABX+∠ACX+∠A=∠BXC,再根据∠A=40°,∠BXC=90°,即可求出∠ABX+∠ACX的度数; ②先根据(1)得出∠ADB+∠AEB=90°,再利用DC平分∠ADB,EC平分∠AEB,即可求出∠DCE的度数; ③由②得∠BG1C= 1 10 (∠ABD+∠ACD)+∠A,设∠A为x°,即可列得 1 10 (133-x)+x=70, 求出x的值即可. 【详解】 (1)如图(1),连接AD并延长至点F, 根据外角的性质,可得 ∠BDF=∠BAD+∠B,∠CDF=∠C+∠CAD,

八年级上数学几何培优试题分类解析

八年级上数学培优练习(一): 三角形(1) 1、△ABC 的内角为∠A ,∠B ,∠C ,且∠1=∠A+∠B ,∠2=∠B+∠C ,∠3=∠A+∠C ,则∠ 1、∠ 2、∠3中( ) A .至少有一个锐角 ; B .一定都是钝角; C .至少有两个钝角; D .可以有两个直角; 2、如图,在等腰△ABC 中,AB=AC ,∠A=130°,将它 向右平移到△DEF 的位置,使AB=BE ,若BD 和AF 相交于点M ,则∠BMF 等于( ) A .130° B .142.5° C .150° D .1553.如上图,在四边形ABCD 中,AB ∥CD ,AD ∥BC , 点E 是AD 中点,点F 是CD 上一点,若8=?ABE S , 3=?DEF S ,则___________=?BEF S 4.△ABC 中,AB=BC ,在BC 上取点N 和M (N 比M 更靠近B),使得NM=AM 且∠MAC=∠BAN ,则∠CAN=( ) A .30° B .45° C .60° D .75° 5.周长为P 的三角形中,最长边m 的取值范围是 ( ) A .23P m P <≤ B .23P m P << C .23P m P ≤< D .2 3P m P ≤≤ 6.各边长均为整数且三边各不相等的三角形的周长小于13,这样的三角形个数共有( ) A .5 个 B .4个 C .3个 D .2个 7.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cm ,腰长为xcm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8.不等边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边长等于另外两条边长的平均值,那么,最大边上的高与最小边上的高的比值k 的取值范围是( ) A .143<AC ,∠A=60°,D 、E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若PC 平分∠ACB ,PD 平分∠ADE ,则∠DPC=___________ B A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