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

1、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

3、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是动态描写,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涌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次本固山下

1.这首诗融景于情,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看出。

2.请简要分析“潮平两岸阔”的“阔”字好在哪里。

“阔”是“潮平”的结果,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涨,江水几乎与岸平了,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3.“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表现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其中“正”“悬”两字炼得好:“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一个“正”字,暗示了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4.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脍炙人口。请你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1)“生”与“入”用拟人的手法,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了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6.开头两句点题。“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鉴赏题汇总(带答案)

《观沧海》导学案(初一语文)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 ⑤星汉 ..至哉⑧歌.以咏志..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 (①到达②来③多么④高高地挺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5.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6.竦峙:高耸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7.秋风萧瑟:秋风吹动草木发出的悲凉的声音。萧瑟: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让生回答,全班齐读) 译文: 向东来到碣石山,并来观赏这广阔无垠的大海。 海水起伏摇荡,山岛高高挺立。 岛上树木郁郁葱葱,百草丰美茂盛。 秋风瑟瑟吹来,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运行不息,好像在海涛中运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在海涛中闪烁发亮。 真是好极了,用这首诗歌来表达我的感受吧。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 1、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 3、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是动态描写,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涌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次本固山下 1.这首诗融景于情,抒发了诗人淡淡的思乡之情,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可看出。 2.请简要分析“潮平两岸阔”的“阔”字好在哪里。 “阔”是“潮平”的结果,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涨,江水几乎与岸平了,显得江面广阔浩渺。 3.“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表现了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其中“正”“悬”两字炼得好:“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一个“正”字,暗示了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因为“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4.说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脍炙人口。请你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1)“生”与“入”用拟人的手法,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蕴含了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1)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2)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3)沧:通“苍”,青绿色。 (4)海:渤海 (5)何:多么 (6)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7)竦峙(sǒngzhì):高高耸立。竦,通耸,高。 (8)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9)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10)日月:太阳和月亮 (11)若:如同.好像是. (12)星汉:银河。 (13)幸:庆幸。 (14)甚:极点。 (15)至:非常, (16)幸甚至哉:真是庆幸。 (17)咏:歌吟 (18)咏志:即表达心志。 (19)志:理想 (20)歌以咏志:以歌表达心志或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汉乐府中《相如歌?瑟调曲》。“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

(综合性学习教案)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 册) 综合性学习教案 《观沧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记作者、作品; 2. 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 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1.沧:苍苍茫茫,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2.临:到达; 3.碣石山: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4.何:程度副词,多么;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四首之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人教版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文安县兴隆宫镇中学付小冬 涉及诗篇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碣、澹澹、竦峙、萧瑟、次等文言词语。 2.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感受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情感目标 体会诗人的博大胸怀和真挚情感,并从中受到教益。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培养高尚的 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诵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 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此两首诗歌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 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两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 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媒体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要求学生齐背或者由学生代表背诵《龟虽寿》,明确作者,导入《观沧海》。 二、读析《观沧海》

1、要求学生简介曹操,然后教师明确、补充。(投影) 2、要求学生自读两遍,然后学习部分词语。(投影) 3、要求自读两遍,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本诗写了怎样一翻景色。而后明确(投影): 4、要求概括本诗所写景物和气氛、气势的特点。 而后明确(投影):

然后,找学生范读,尽力表现这样的特点。 5、教师简介背景。(投影) 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背景总结作者的情感。 而后明确(投影): 6、要求学生练习朗读,并指出自己认为最能表现诗人胸襟的诗句和理由。 7、找学生范读,尽力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8、用多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曹操”朗诵本诗的视听片段。之后,教师 范读一遍。 9、问:还有同学想读一读吗?(可适当鼓励再次朗读)。之后,要求齐读一遍。 10、要求总结本诗的写作特点。 明确(投影): 教师提示:写作文时学习以上特色。 三、读析《次北固山下》 1、作者简介。(投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案新人教版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阅读 ⑴多媒体显示诵读节奏,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多媒体展示flash朗读,要求学生跟读。 3.细读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 秋思理解性默写

《观沧海》 本诗作者_______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生命之旺盛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大海水波荡漾、山岛高耸挺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风声,突然涌起滔天波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叙事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景物作总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大海吐纳天地之气概,表现诗人宏大的理想和广博的胸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天地的气势,来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本诗作者_______,_____朝诗人。 开篇点题,流露诗人漂泊羁旅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潮平岸阔、风正帆悬景象,表现诗人胸襟开阔和心情舒坦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景物变化表现时序交替,时光飞逝,(新旧交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脍炙人口,蕴含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鼓舞力量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乡思愁绪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游子思乡情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 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1.作家作品简介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学情检测】: 1、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组,巩固几遍,会写为止。 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整体感知】:熟读全诗,,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自研自探导学】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综合性学习教案)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F》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 册) 综合性学习教案 《观沧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识记作者、作品; 2.有感情地背诵诗文; 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 教学重点: 领悟诗人寄寓的豪迈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古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诗,它们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登山望海,赏花观鸟,咏春悲秋。我们学习这些诗歌时候要注意多朗读,朗读时要读准字音和节奏,现在先学习第一首《观沧海》

二、检查预习 1.《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期 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为 三曹”代表 作有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2.从《观沧海》一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诗。(四言绝句) 三、作者简介(将课本下面注释有的划起来) 四、写作背景(PPT 展现) 这首诗作于汉献帝十二年(公元207年)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 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方的割据势力的话,他就可以一统天下了! 五、诗歌朗读(朗读指导) 1.听录音,把生字词标记注音,注意朗读的节奏、情感的变化。 2.生字词注音之后,全班齐读。 六、疏通文意,解释关键字词 2.临:到达; 4. 何:程度副词, 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 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又 打垮了乌桓族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 曰, 1.沧:苍苍茫茫, 这里指广阔辽远,看不见边际的大海; 3.碣石山:地名, 在今天的河北昌黎;

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一、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4.准确朗读并默写。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德育目标: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二、教学重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联想、想像法。3.讨论、点拨法。 五、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一、导语设计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多媒体显示)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初读:要求学生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3.细读: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4.悟读: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5.小结 6.背诵全文

七上诗歌鉴赏复习题《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含答案)

期中复习专题一:诗歌鉴赏 《观沧海》(曹操) 1.【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 ,。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 博大胸怀的句子是:;。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6、《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的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7、《观沧海》中,诗人创造出宏伟的意境,借以表达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8、《观沧海》中,诗人描绘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的诗句是: ,。 9、《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3.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4.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 出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1.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首句中写出了、的意象。 (2)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3)这首诗中“子规”一词,作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最后两句中,“愁”一词表达了作者对友人。 (4)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答: 2.选择题: (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题目中的“左迁”指降职,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县尉,于是写了这首诗。 B.首句写“杨花落尽”和“子规啼”,点明时令,融情于景,为后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C.第二句中“过五溪”三字看似平淡,其实是写出了龙标的荒远和李白对友人的同情。 D.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表达了诗人的忧愁、无奈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3.理解性默写: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2)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诗句: 。

《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德成中英文学校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预习展示课型) 班级:小组姓名:编号:34日期:2012年月日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 课题:15、《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学习要素学习策略 学习笔记 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自学指导 一、目标导航:( 2分钟)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二、知识链接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 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 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 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 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 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 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 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 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 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 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 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 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 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 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4、律诗的四联名称:首联(1、2句)、颔[hàn]联(3、4句)、颈 联(5、6句)、尾联(7、8句) 一、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 cān g()海ji?()石 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 xiāosa() 水何dàndàn() 二、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 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 诗人______。 三、诗句默写: 1、《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 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一、两人对学: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并解决 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预时2分钟) 二、围绕读课文组长组持做以下工作: (一)、两人互读互背:倾听者要指出对子读得不到位的字、词、 ( 内 容 、 学 法 、 时 间 )

《论语十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默写填空

《<论语>十则》《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夜雨寄北》默写填空 1、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__? 2、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4、客路青山外,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6、学而不思则罔, 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8、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10、_________________,山岛竦峙。 11、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归雁洛阳边。 13、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_。 14、_________________,不亦重乎? 15、死而后已,_________________? 16、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17、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____。 18、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 19、岁寒,_________________。 20、_____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21、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 23、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25、树木丛生,_________________。 26、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27、三人行,_________________。 28、________________,若出其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