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德成中英文学校七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预习展示课型)

班级:小组姓名:编号:34日期:2012年月日编制人:七年级语文组

课题:15、《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学习要素学习策略

学习笔记

重点摘记、成果记录知识生成、规律总结

自学指导

一、目标导航:( 2分钟)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学习《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理解诗歌主题和作者的思想

感情。

3、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二、知识链接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

《》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

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

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

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

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

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

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

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

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

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

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

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

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

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

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4、律诗的四联名称:首联(1、2句)、颔[hàn]联(3、4句)、颈

联(5、6句)、尾联(7、8句)

一、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

cān g()海ji?()石

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 xiāosa()

水何dàndàn()

二、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

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

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

诗人______。

三、诗句默写:

1、《观沧海》中诗人勾画了大海

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一、两人对学:检查自学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并解决

自学时遇到的疑难问题。(预时2分钟)

二、围绕读课文组长组持做以下工作:

(一)、两人互读互背:倾听者要指出对子读得不到位的字、词、

合作探究策略重音、情感等;在朗读的基础进行互背和小组群背。

(二)、在背诵的基础上,探讨以下问题并准备展示。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展示方案设计

全体参与、全员展示,循环评价,当场质疑

展示单元设计:

(一)诵读展示:要读出诗的节奏与情感

(二)完成合作探究中《观沧海》中的相关问题

(三)完成合作探究中《次北固山下》中的相关问题

【自主反思】(日反思)

我的收获

我的不足

《次北固山下》优质课教案

诵读欣赏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的那一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次北固山》,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代诗人。 二、诵读明义: (1)、学生自由诵读(2)、听老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3)、作诵读指导并齐读(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 三、老师检测 次:旅途中停宿;客路:指的是人们来往走的路,在这里是指旅途。 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的是长江 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春潮已升,故谓“江春入旧年” 归雁:大雁每年秋天飞住南方,春天返回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首联:作者乘船,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领联:春潮涨平,江面与两岸齐平,船上的人视野开阔,风平浪静,大江直流,一帆独悬。 颈联:当殘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水已呈露春意。 尾联: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请它们捎去我对洛阳家人的亲切问候。 四、导学互动: 下面我们观景和品情两个方面对这处加以分析 观景: 1、在这首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答:青山,绿水,…… 2、在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诗句有哪些?答:前三句。 3、这三句诗中,每一句都为我们刻画了一副水墨山水画,我们试着来为这此画起上一个名字。

答:青山绿水图;大江行船图;海日初升图 品情:这首诗中集中抒情的诗句是:最后一句。 1、用一个或都多个词,概括每一联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答:首:旅途的艰辛;漂泊;浓浓的乡愁(神驰故里) 颔;对山河的赞美 颈:对流年如水,岁月暗换的感悟,思归盼归的乡情。 2、首联中的客路和行舟两个词已暗含身在异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3、正和悬两个字点示出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孤舟扬帆,缓行江上。 4、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两岸开阔,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称道。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脍炙人口,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试作赏析。 答:生和入将景物拟人化,使景物显得富有生机。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错,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既是美景,也含哲理,同时透露出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表现了时光匆匆,使人顿生思乡之情。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明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答:写出了春节将至和欲归而人未达的特定条件下作者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 五、导学归纳: 从全诗来看,此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试分析表现在哪里? 残夜,旧年写出了人的不团圆,用归雁作比较写出了思乡之情。 六、导学训练: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者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同学们能举出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答: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安石《泊船瓜洲》

《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鉴赏题汇总(带答案)

《观沧海》导学案(初一语文)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 (曹操东汉政治军事慷慨悲壮) 2.给下面加点词释义: ①东临.碣石②以.观沧海③水何.澹澹④山岛竦峙 .. ⑤星汉 ..至哉⑧歌.以咏志..灿烂⑥若.出其里⑦幸甚 (①到达②来③多么④高高地挺立⑤银河⑥好像⑦庆幸、很⑧诗)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以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出其里。 4.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写景时,先写岛上的,次写海面上的,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观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景。 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7.“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树木的,波浪的。(苍茫动荡巍峨茂盛汹涌) 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

次北固山下原文及翻译、次北固山下赏析、训练题答案

中考诗词赏析复习十六、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潮水涨平两岸,江面空阔无边,顺风平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作者王湾,唐代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其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词平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全文 ▲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取的景物有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 ▲在“分门别类辑古诗”活动中,有一本诗集收录了下面几首诗。请根据它们所抒发情感的相近点,给诗集命名。诗集名称:《《思亲集》《思乡集》(包含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等意即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互文词语是青山、绿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请对“阔”发挥一下想象。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

次北固山下教案(I)

《次北固山下》教案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缘每砝馐谴撼背跎钡木跋蟆?b r&g t;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次北固山下导学案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课题:《次北固山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意思、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作者的感情。 2、教学方法: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积极讨论大胆质疑…… 3、情感目标:激情投入朗读之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标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使用说明】 1、通读教材,红笔勾画重点知识。(可参读教辅材料) 2、认真完成导学案,找出自己的疑惑和需要讨论的问题。 3、完成时间30分钟。 Ⅰ.预习见疑(根据学科特点,自行设计) 1、文学常识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作者是代诗人。体裁上属于,内容上属于之作。 律诗的四联分别叫、、、。 2、背景解读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官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诗人曾来往于吴、楚之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3、注释: 次客路残夜 潮平两岸阔 江春入旧年 归雁洛阳边 4、自主翻译 Ⅱ.质询研讨(把本课重点难点转化为问题,设置为探究一、二或任务一、二)探究一:1、在预习见疑中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小组讨论解决。 2.《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二:古诗的炼字艺术。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可以成为炼字的典范找出来并品味妙处。 “正”字能否换为“顺”字,请说明理由。 2、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生”和“入”好在什么地方,并阐释这句蕴含的哲理。 3、主题:诗人通过对长江残冬早春景象新鲜而又精致的描绘,表达了在外漂泊的游子对的深切思念之情。 Ⅲ.巩固深化 1、小结知识网络: 2、本课内容检测:

(完整版)《次北固山下》理解性默写

《次北固山下》理解性默写 1.《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 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 4.《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 5.《次北固山下》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 6.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两句描写了拂晓行船所见,生动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 7.《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8.《次北固山下》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或富有新事物必然寓于旧事物中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9.《次北固山下》中暗示时光流逝的两句诗是:(),()。 10.《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 11.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明时序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12.新旧代序,昼夜轮回,时光流逝最容易引发游子的思乡之情,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充满理趣地写出这种情感。 13.《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给人乐观向上力量的诗句是“(),()”。 14.《次北固山下》中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1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了旭日东升,春天到来的美景的句子是:(),()。 16.《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风景虽美却暗含令人不尽愉悦之情的名句是:(),()。 17.《次北固山下》表现诗人王湾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名句是:()?()。 18.《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 19.乡愁是什么?乡愁是王湾在《次北固山下》“()?()”对家书的渴盼;乡愁是崔颢在《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惆怅。《次北固山下》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次北固山下》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2.《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 学案例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它是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广为传诵的古典诗歌,千古名篇。备受称赞的名句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描绘了秀美的江南景象,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象简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卖入中学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仍然带有很浓的稚气,只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能力,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乡愁”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思乡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拓展探究──背诵领悟”的教学环节,

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品味诗句的能力,能有节奏的地朗读诗词。 3、使学生认识古代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媒体】 电脑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体验 1、导语: 老师:同学们,立秋已过,前天正好是秋分。寒暑易节,今天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月是故乡明”的感觉?(学生:有)离开家里,离开亲人,你们想回家与他们团聚吗?(学生:想)今天,科技非常发达,只要我们信手发一条短信,或者打个电话,或者发一个 E-mail 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我们就只好用书信来代替了。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想家而又回不了家古诗文(学生:议论)。今天所学的《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个

次北固山下练习题及答案

次北固山下王湾 题目设计者:六店初级中学老爷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次北固山下(次:)客路青山外(客路:) 乡书何处达(乡书:)海日生残夜(残夜:) 答案:次:停泊;客路:旅途;乡书:家书;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2、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3、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案: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海日生于残夜,旧年未去,江上春色已到) 4.诗中的千古名句是,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5.这首诗写的意境深婉,景情交融,主要选的景物有哪些? 答案:青山、行舟、绿水、白帆、红日、和风、归雁等 6.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变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 句是: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7、《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颈联是: 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8.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音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答案:D 9、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答案:1.哉咏 2.悬3.雁 10、《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代诗人。 答案:停泊唐王湾 1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答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2、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答案:1.互文、对偶 2.对偶 3.拟人 4.对偶 13、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案

王湾《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师九团中学王志琼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5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第二首, 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淡淡的思乡之情。 诗歌的首、颔、颈联的1—6句属于写景。尾联7、8两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直接抒情。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其中还用到了互文、对偶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又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其中还包含着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自然理趣。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易品味。 学情分析: 我面对的是初一(1)班的孩子,初一(1)班的孩子已有基本的认知规律,能够背诵 许多古诗,但理解不透彻;能够读诗,但情感不到位。对古诗只是机械的学习,没有多少兴趣。我必须要做的就是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亲身参与了,获得了亲身体验,尤其是成功的体验,孩子们才能真正领会古诗学习的乐趣。 初一(1)班的孩子学习本课的困难或可能出现的问题:创造性的景物描写,对于一些 学生可能仅局限于诗的内容,思维空间的拓展、想象有待长时间的训练。 教学设想: 为了贯彻我校“少教多学”模式课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我以学生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诗情——背诵体悟——拓展达理”四个环节,合理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3、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诗文进行拓展描写。 4、通过学习,感受诗歌的魅力,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2、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次北固山下诗词阅读附答案

次北固山下诗词阅读附答案 《次北固山下》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一起来看看阅读附答案,欢迎读者参考!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旅客的道路延伸到青山之外,行舟的碧水环绕在北固山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水涨平两岸,江面空阔无边,顺风平稳前进,船帆静立高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太阳升起在将晓的残夜,暖春早到在未完的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写好的家书往何处寄达?嘱托北归的大雁,稍到洛阳城边。 中心思想:这首诗写的是船停泊在北固山下所见的景象和作者的思乡感情。 主旨:淡淡的乡愁。 作者:王湾,唐代洛阳人,诗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在江南一带,当舟行至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写下了千古名篇。全诗境界开阔,情景交融,描绘了青山绿水、风正帆悬、旭日初生、江上春早的景色,也抒发了作者旅途中的思乡情怀。其中的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更是遣词平实而构思奇巧,画面清新而文辞隽永。 [评析]:“次”指旅船停泊。 颈联:字面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诗人重在写景,但景中却蕴含了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对比残夜,江春对比旧年,都是新生事物孕育于旧事物之中,并将取代旧事物,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因此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主题: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 题目以阅读附答案 ▲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示例一: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 示例二: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

次北固山下 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继续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2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名句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学习重点】本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学习难点】颈联中所包含的哲理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自学—讨论—探究。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1 作者(),()代诗人。 2 释题。 (二)课内探究 1 如果说这首诗写了羁旅之愁,在首联中有没有体现?你找出两个词语来体会一下。 2 颔联写的是什么内容?古来很多人称赞这两句诗气势逼人,意境豪阔,你的感觉怎样? 3 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这一联诗到底蕴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4 试总结本诗的主旨: (三)拓展延伸 1 学习诗歌的格律常识: 在学习诗歌之前,应先了解有关诗歌的常识。通常所说的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如《观沧海》。而把唐朝新出现的律诗、绝句叫近体诗。如《钱塘湖春行》就是律诗,《登鹳雀楼》就是绝句。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每首诗八句话。绝句可看作是律诗八句话的节选,每首诗四句话。二者都讲究押韵,是格律诗的典型代表。 (四)训练检测 1 作者借景物来表达飘泊他乡而心思故里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点明主旨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无意说理却在景物与节令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哲理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借“雁足传书”的典故来寄托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让我们透过小景看到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阔大景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反思

次北固山下公开课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3 一、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二、读读讲讲问问。 可分三步:(1)教师串讲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当即背诵全诗(由于诗的意境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估计比较易于成诵;(2)整体把握诗的内容;(3)分析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串讲: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整体把握。问: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自由发言)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好,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诗人产生浓重乡愁的原因。(略) 名句分析。“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这样说有根据吗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学生凭想象自由发言。)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但这种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例如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

9《次北固山下》阅读练习与答案

9《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 ..的一项是( A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 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 ...的一项是( C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 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 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 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 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4.“风正一帆悬”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__________之大景的神韵,为后人所称道。 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 5.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思念故乡)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不少于20字)(4分) 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透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加以强调。④“生”、“人”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答任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7.下面是对《次北固山下》(王湾)一诗的赏析,请选出不正确 ...的一项是(D )(3分) A、这首诗作者把江南残冬早春的景象描绘得新鲜而又精致,表达出诗人无比热爱江南山水和怀念家乡及亲人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三、四两句中的“平”和“阔”,显得恢宏阔大,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想做北归的大雁,梦归故乡。与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形成鲜明的反差。 8.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2分)(思念故乡) 9.诗中的“海日”和“江春”不仅写出了自然界生生不息,还赋予了某种哲理,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诗句的新意思。(2分) 答:宣告春天的来临,或新旧更替,此消彼长。 10.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1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1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3篇 《次北固山下》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 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情境。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检测预习,请学生们齐读诗歌。(学生齐读) 师:大家没有读错字,节奏把握得还行。 二、了解学习目标。 幻灯片显示学习目标:1、了解律诗特点,读出韵味。2、理解诗歌内容,读出情感。3、品味意象,通过联想,感悟意境。 (请一个学生大声朗读) 三、活动一:了解律诗,读出韵味。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一个“律”字,请学生们组词。

生:律师、法律、严于律己…… 师:《尔雅》中说:“律,法也。”律的本义是规定和法度。律诗又称格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 幻灯片展示:律诗的章法:有定字,句有定字。 字有定音,音分平仄。 (一)、有定字,句有定字: 师:请同学们齐读律诗的章法。(学生齐读)。律诗是“有定句”,大家以句号为单位,数一数律诗是几句? 生:八句。 师:不错,八句以上的律诗我们称之为“排律”。“句有定字”,再请一个同学来理解“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 生:“五言律诗”就是每一句是五个字的律诗;“七言律诗”是指每一句是七个字的律诗。 师:“五言律诗”简称为“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他们八句分为四联,请大家根据每一联的名称的意思,思考一下应该对应哪一联,连连线。 幻灯片展示:第一二句尾联 第三四句首联 第五六句颈联 第七八句颔联(颔:下巴) (学生回答:老师提示根据人身体的部位,由上到下的记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次北固山下》教案

《次北固山下》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8页。 教材简析:《次北固山下》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江南景象,但时近春节,头顶大雁,发出了“乡书何处达”的感叹。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基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感受和感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思乡”为主旨,紧紧抓住诗里流露出的思乡情感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明义——感悟抒情——拓展达理——背诵体悟四个环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情及理进行学习活动,并由此而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多媒体运用:电脑教学平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提供舒缓背景音乐:马思聪的《思乡曲》)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投影: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古诗词教学方法及案例分析 演丰镇中心小学冯祖全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神。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在新教材的选编上就十分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尤其是对古代诗歌的选编。以人教版新教材为例,除了在阅读文中收录了大量诗歌以外,在每册课本后面的附录里也收录了不少诗歌。我们去年刚刚开始全面使用的长春版语文教材,诗歌的数量更多。这些都足以证明新教材对古代诗歌和古代文化的重视。 我个人认为古诗词教学其实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原因一是由于诗歌本身。诗歌并不是像说明文、记叙文一样明白晓畅,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包含某种情感或特殊含义的“意象”,在有限的字数和特定的规范内表达特定的情感的。所以,需要通过挖掘“意象”的含义来体味意境美,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在小学已背诵了一些古诗词,但多数学生对诗词意境美的意识还处于一种朦胧状态。其二是古今差异。古诗词的美学意蕴,很大程度是来自于古代生活的基本范式。古代的生活是以循环为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循环既是特征,也是结构。这种特定的结构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因此古诗词之美,只有在自己的语言系统之内才成立。

而现代的学生的生活同古人的生活已大相径庭,要现在的学生进入古代的语言系统,来体验古人的生活感受,实在不是一件易事。 但是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更多在于背诵和考试应用,而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课堂的教学方法又比较呆板,很多老师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文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我们不妨从《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这句话入手:“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一、诵读。 古人对“读”也有经典概括和诠释——“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诵读是提高古诗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一)诵读,要读出语感。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的人有隔膜。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难度,“诵读”就是打破隔膜的利器。因为古诗文语言高度凝练,讲究声韵和谐。要诵出语感,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感情。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接龙读、分角色表演或比赛读。让一

次北固山下__教案

《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两首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 3.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同学们小学时候学过李白的《静夜思》,大家还记得吧?(请同学齐声背诵 该诗)诗歌体现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思乡之情) 古时候通讯、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思乡之情。许多诗人将这种思乡的感情倾泻于笔端,留下了许许多多流传千古的佳句,而乡愁也成为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乡愁的诗歌---------《次北固山下》。 方案二: 以回忆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导入 二、自学指导一: 先学: (一)简介律诗文学常识。 (二)简单介绍作者。 (三)多角度诵读,感受语言之美并正音,注意朗读节奏。 (四)理解诗题“次北固山下”的意思。 后教: (一)略。 (二)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其作品存世不多,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却成为千古名句,为天下人所传颂。 (三)略。 (四)提示:次,停泊的意思,诗题即停泊在北固山下,点明诗歌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中,诗歌是作者在旅途中所作。 三、自学指导二:.理解诗歌的内容,领悟名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把握诗歌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该环节由老师边读诗边讲解,并与学生互动学习)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意:旅客要走的道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延伸,“我”正在绿水中行船向前。 提问:在这里,诗人为什么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提示:“客路”即驿道,在青山之外,表明船到镇江后,诗人还要乘驿车到其他地方去,暗含旅途奔波之劳苦。)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李雪 【教材简析】 《次北固山下》是语文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诗,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代表作,广为传诵的古典诗歌,千古名篇。备受称赞的名句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描绘了秀美的江南景象,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浓郁的思乡之情。 【对象简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中仍然带有很浓的稚气,只停留于简单的背诵能力,缺乏分析和鉴赏的技能。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教学设想】 以学生诵读为基础,以赏析感悟为目标,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教学过程以“乡愁”为线索,突出诗歌的思乡之情。通过“创设情境──朗读感悟──拓展探究──背诵领悟”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进行由情及理的学习活动,领略中国诗歌的思乡情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并背诵全诗。 2、培养学生品味诗句的能力,能有节奏的地朗读诗词。 3、使学生认识古代地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教学媒体】电脑教学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共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情感体验 1、导语: 老师:同学们,立秋已过,前天正好是秋分。寒暑易节,今天让人感觉到一丝凉意。中秋节即将到来,在你们的心中有没有“月是故乡明”的感觉?(学生:有)离开家里,离开亲人,你们想回家与他们团聚吗?(学生:想)今天,科技非常发达,只要我们信手发一条短信,或者打个电话,或者发一个 e-mail 就可以了。但是,在古代我们就只好用书信来代替了。在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就有许多想家而又回不了家古诗文(学生:议论)。今天所学的《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2、作者: 作者王湾是唐朝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那份浓郁的思乡情怀吧。(展示目标,播放歌曲 flash 《送别》) 二、朗读感知,领略思乡之情 1、学生结合课文注释,自由朗读,学生代表范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