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研究

日本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研究
日本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研究

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日本东芝公司的联盟战略剖析

宋华

摘要:本文以日本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现代战略联盟的本质以及发展特点。

在以生产成本为中心来决定竞争绩效的阶段,对某些重要资源的占有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及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可以完全决定竞争的结局,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可持续性。而在网络经济发展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转化在某些经营资源方面的劣势,竞争优势将更多地依赖于对投入要素的合理利用,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源于技术上的创新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

导言

东芝公司是日本着名的大型企业,其在全球化战略和联盟方面的成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别是90年代初,在电器产业普遍受到计算机市场增长放慢、半导体产业投资回报率下降以及R&D费用过高等问题的困扰下,日本厂商由于出口受到限制,加之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十分恶劣,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度滑坡。而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东芝公司依旧在国际市场和日本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在高技术市场上表现更为突出,到1998年止,销售额已达到259亿美元,而且其弹性生产法和需求对应型的产品创新机制使东芝公司成为世界市场的先导者之一。

本文将以东芝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联盟战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战略联盟的特征和类型。首先我们将简要地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东芝公司的战略变迁,并对其战略联盟、投资组合和联盟的动态机制进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将总结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和总结。

九十年代东芝公司的战略转移

东芝公司自从事重型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生产开始,就很强调企业的长期发展。80年代以来,公司的产品收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与信息通信相关的工业电子产品和设备的市场份额以从1980年的28%上升至1990年的49%,信息通信设备已取代了重型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成为东芝公司的主导产品或主要事业领域,这种转变正是东芝战略转移和调整的结果。1982年,东芝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WorldwideStrategy),1984年又推出了旨在综合利用信息和系统化电子技术,开发智能型产品和系统的“I”战略(信息—Inform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智能—Intelligence)。“I”战略可以说是东芝公司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为正是“I”战略使东芝在竞争中击败了当时的强劲对手日立,后者在1988年以前一直都是电子产业中最强大的竞争者。

1989年以后,日本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陷入了经济衰退,东芝公司的处境也同样十分困难,虽然1989年东芝的收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但是翌年经营收入减少了13%,1991年又减少了60%。在这样

的状况下,东芝决定加快步伐,完成经营主业向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高级信息和通信系统转移。这一系统被称为DMN(数字传输网络),它支持文本、声音、图像、动画、数据以及软件的传输和相互交流。战略方面,东芝公司在“I”战略的基础上实施了“Advance—I”战略,”Advance—I”战略中的I除了“信息”、“整合”、“智能”以外,还包括“图像”(image)和“互动”(interactive)。在该战略的规划中,东芝公司预测个人信息通讯市场、新的社会服务市场以及软件服务市场将会迅速扩大,而每个市场都与“I”相关联(详见表1)。同时,该战略提出了4方面的发展指针:首先是遵守地区法律、法规,促进企业与地区经济的融合,共生、共荣;第二,大力促进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例如,鼓励通过物流战略和战略联盟使企业进入或集中于那些对高技术、软件、服务有较高要求的市场;第三,形成一种提倡自律和多样化的企业经营风格,即构筑一种与企业价值观相适应的组织结构;第四,实施FREE+2A(无氟,再循环,能源的节约,环境保护+行动的规划和考评)战略,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Advance—I”战略的实施将东芝公司带入了一个更为国际化、更富创造性的市场,从而全面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模式。

“Advance—I”战略与东芝公司以前的战略有诸多不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1)该战略试图使东芝成长为一家综合的、全方位的电子厂商。以前的战略仅仅强调东芝是一个产品的供应商,而“Advanced—I”战略在坚持这一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东芝还应当扮演起信息提供者和服务供给者的角色;(2)更加积极地建设全球性的经营网络,以满足全球范围内的需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并促进出口和产品生产当地化的共同发展;(3)根据“Advance—I”战略,当目标市场发生变化或出现新市场的时候,公司不仅要对经营组合进行相应的调整,同时还必须对公司的整个经营体系做出调整,从而在内部机制和组织机构方面有利于促进企业持续不断的创新,应当讲这一原则为企业积极参与战略联盟提供了动力。

自从东芝开始实施“Advance—I”战略后,效果十分明显,公司净收入从1992年的31.508万亿日元一跃达到1997年的55.218万亿日元,其中,信息通讯产品和电子设备的净收入在公司净收入中所占比例超过了50%,1993年达到了54%,1994年上升到61%,1995年为53.8%,到1998年该数字已达到了64.6%。1999年企业的经营环境恶化,由于北美市场PC机价格下降,国际半导体芯片市场竞争激烈,加之日本国内消费不景气,从而引起了家电产品销售的下降,当年东芝销售额下降了31%,降至5.4585万亿日元。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电子材料和设备的销售额仍然提高了4.5个百分点,因此,东芝公司的战略调整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多媒体时代的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是两个或多个联盟的参与者试图通过资源、信息和能力的共享提高竞争能力而结成的一种长期、互惠、紧密的企业间关系。战略联盟的成败取决于参与者的战略目标,同时联盟也常常被作为企业规避和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的一种手段。Lorange和Roos认为企业间结盟往往出于两种目的:竞争性目的和防卫性目的(LorangeandRoos1993)。竞争型联盟的活动主要集中于市场的进入和开拓,产业标准的设定,产业政策的制定等等。而防御型联盟的形成则更多地是为了巩固市场份额、分散技术费用或通过生产能力和生产过程联合实现规模经济。另外,Hamel等学者认为企业构筑联盟也可能是为了更方便地学习联盟伙伴在技术开发、财务、市场营销以及生产等方面的先进的知识和经验(Hamel,1991;Teece,1992)。宋华也持类似的观点,认为联盟实质上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多边企业关系,而这种关系是由双方的竞争力和高度的关系特定性技能和能力所共同决定的(Song,1999)。另外,一些学者认为战略联盟是兼并或合并的前奏,他们指出战略联盟首先在联盟双方之间构筑起了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为以后的合并兼并创造条件,并且联盟的参与者在一定时期内仍可以独立发展,从而有利于减少由于草率收购所带来的高额成本。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战略联盟方面的理论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联盟目标也并不仅限于获取市场收益和技术诀窍,因此,联盟的组织形态和战略方向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此外,战略联盟的发展还受到市场结构变化的制约,这一点在东芝公司的主要经营领域——电子产业中表现最为突出。

1.战略联盟概览

80年代,由于存在着极高的市场壁垒,家用电器、计算机、通信产品、游戏机市场之间界限鲜明,缺乏有机的联系。在这样的市场结构下,企业间合作主要表现为以专利技术和纯OME贸易为主要形式的纵向合作。

但是到了80年代末,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电子产品市场各子市场之间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市场的融合为厂商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市场空间——多媒体市场。多媒体产品的生产过程实际是文本信息、图像信息以及计算机数据数字化的过程,因此,要求生产商拥有综合电子产品、计算机、游戏机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和经营诀窍,这时企业间的协作更多地表现为不同产业间的水平联盟,从而形成了一种以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的企业间关系(见图1)。在这一领域中,由于美国企业在软件、图像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而日本企业则在工程和设备技术方面更胜一筹,因此,日美双方的战略联盟较为普遍。

80年代末是东芝公司战略调整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之前,东芝的战略联盟主要表现为以纯OEM贸易为特征的纵向联盟。1982年,东芝公司在家电市场上与美国西尔斯进行过大量的OEM交易,其中电视机的贸易数量达到了168000台。这主要是因为对于处在出口营销阶段或国际营销起步阶段的企业来说,打入国际市场才是其最主要的目标。在五、六十年代,家用电器是东芝公司的经营主业,然而,当时美国厂商在市场上有强大的竞争力,它们的存在使得东芝几乎无法进入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市场,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美国市场,一些主要的营销渠道都被控制在“分销商”手中,只有像西尔斯这样的大型零售商才是东芝唯一可以利用,并与这些传统经销商相抗衡的渠道。通过OEM贸易,东芝公司为其物美价廉的产品找到了市场空间,顺利打开了国际市场。另外,OEM贸易可以大大降低公司的销售费用,与使用自己的品牌相比,在当时的情况下,OEM交易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

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之后,东芝开始对其经营战略进行调整。80年代以后,东芝销售产品时基本都使用自有品牌,这时东芝面临着两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超越本国的竞争对手。在某些产业中,特别是家电产业,东芝根本无法与其他日本企业竞争,松下的营销渠道,索尼的品牌效应,三洋低廉的价格以及三菱产品的高档次使得这些厂商的产品差异性显着、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相比之下,东芝则要逊色得多。对东芝而言,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是运用其所拥有的综合技术开拓新市场,满足新需求。因此,80年代东芝制定了“I”战略,全面调整公司的战略方向和经营领域;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保持东芝在“I”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入80年代,随着多媒体市场的形成和不断发展,综合性技术在产品开发中的运用变得异乎重要。同时,企业为了维持已经取得的竞争优势,必须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且,“I”市场所涉及的产品升级换代快、需要大量投入,所有这些因素都促使东芝只有通过水平联盟的方式寻求发展,才能在国际市场中构筑企业的绝对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战略联盟可以通过特定性资产(厂址、物质资产、人力资产)的投入,产生关系性租金,在有效的规制结构下,这种优势和收益不可能为联盟以外的企业获得(DyerandSingh,1991)。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使联盟的参与者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也大大缩短了研究开发的时间,有助于厂商之间的产品竞争向合理化、健康化方向发展。同时战略联盟还是企业建立信用和实现企业间技术结合的理想途径。

2.战略联盟的实施

战略联盟给东芝公司带来了显着的收益。90年代,东芝在众多市场上的骄人成绩都与战略联盟的实施相关。在表2中,我们列举了部分东芝公司90年代的战略联盟,在以下的篇幅中,我们将对东芝公司多媒体软硬件、半导体和LCD市场上的战略联盟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表2东芝公司90年代的部分战略联盟

资料来源:东芝公司材料

(1)多媒体软、硬件市场

1992年6月,东芝公司和三井与世界上最大的传媒企业时代华纳结成了战略联盟。时代华纳公司将其内部原来相互独立的图像部、CATV部和程序部改组成立了时代华纳娱乐公司。东芝公司拥有该公司6.25%的股份。同时,东芝与三井分别向华纳日本娱乐公司注资,各拥有该公司25%的股份,大约合50亿美元。

东芝公司与时代华纳的战略联盟对“Advance—I”战略的实现意义重大。一方面,东芝通过联盟在娱乐和视图软件市场得到了时代华纳强有力的支持,加之其自身的技术优势,东芝提高了多媒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该战略联盟使东芝公司获得了大量软件开发和CATV领域硬件开发的技术诀窍,并使其经营领域扩展到DMN领域。特别是1994年以后,时代华纳推行了一个强调即需服务的“全方位服务网”(FullServiceNetwork),其服务领域包括即需影像(video-on-demand)、影像游戏(videogame)、家庭购物等等。在FSN方面的合作促使东芝公司加强了数字设备——通信终端、机顶盖(set-top-box)、,游戏频道的输出设备,DVD,videosaver,IC卡等产品的开发,其中DVD和DVD放映机是东芝公司这一阶段开发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作为DVD市场的主要生产商之一,东芝联合其他7家公司(日立、三菱、MCA、先锋、Domso、时代华纳)抵制由索尼和菲利浦制定的DVD生产标准,从而为东芝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其市场领导者地位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东芝DVD放映机的销量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在美国市场,与时代华纳的联盟帮助它的DVD产品迅速地从7个大城市向美国全国扩散,目前,包括OEM 贸易在内,东芝大约占领了美国40%的DVD市场。在亚洲,东芝推出了符合当地特殊需求的产品,例如:可以兼容VCD的DVD放映机。在中国市场上,东芝向中国家电厂商提供DVD放映机的零部件和技术,双方在市场营销方面相互合作,这种联盟关系使其谋求市场领导地位的种种努力变得事半功倍。在软件方面,东芝与微软公司结成了战略联盟。1997年9月,东芝将其设计生产的世界上第一台DVD-BAM驱动器运至微软,要求微软为其设计相应的软件。通过一系列战略联盟,东芝巩固了其在国际市场和相关技术领域中的领导地位。

(2)半导体

作为多媒体产品领域中的重要材料和器件,半导体在东芝公司的“Advance-I”战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东芝公司在这一领域的战略联盟最早形成于1985年,它与西门子公司签定了“1MDRAM”的技术合作协议。1987年5月,东芝与摩托罗拉公司结成战略联盟,以合资的方式建立了一个专门生产半导体材料的企业——东北半导体,大规模生产1M、4M和6MDRAM所需的半导体材料。1992年,东芝又与IBM 和西门子合作,面向21世纪合作开发256M的DRAM,并于1995年4月获得成功。近几年,东芝又与富士通公司结盟,开发1G的DRAM,并计划投资3000亿日元建设一个拥有100名科研人员的高级微电子技术中心作为双方的研究基地。

1996年,东芝所面临的市场形式异常严峻,4M和16MDRAM的销售与同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了20%。面对激烈的价格振荡,东芝公司试图通过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优化设计流程,迅速地转向64MDRAN的生产。其行动的第一步就是充分运用从各项战略协议中获得的先进技术,生产高速度、低能耗、

(3)LCD(液晶显示器)

LCD是多媒体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之一,为了赶超当时该市场的领导者——夏普公司,东芝加大了对LCD市场的资金投入。从1993年到1995年,东芝投入这一市场的资金仅有970亿日元,而1996年一年其投资就增至1200亿日元,1997年这一数字又升至3000亿日元。在营销方面,为了保证主要顾客群——轿车生产企业和PC机厂商——的稳定,东芝积极推进企业间的战略联盟。1989年11月,东芝与IBM共同投资建设了显示器技术有限公司(DTI)。东芝投资DTI的初衷是为了规避风险,众所周知,在美国,涉足该领域的外国企业常常为反倾销和专利纠纷所困扰,只有那些不会对该市场的主宰者IBM造成威胁的企业才可能幸免于难。这项联盟给东芝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不仅提高了生产能力,而且扩大了市场份额。1996年6月,DIT开始使用phase-3生产线,由于使用了新的原材料,该生产线的生产能力较phase-2提高了3倍,从而保证笔记本电脑屏幕的供给,大大缩减了投资的规模。1996年,东芝公司的LCD销售较1995年增长了15%,从而也使其所占的全球市场份额扩大到17%。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随着“Advance-I”战略的实施,战略联盟成为东芝公司强化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战略联盟的组合和动态机制

上面我们对战略联盟的形成和东芝公司在战略联盟方面的实践进行了论述,我们还需要就战略联盟的特征以及从中我们可能获得的启示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一些学者曾对国际企业合作实现的可能性提出过置疑,亦即虽然企业间联盟正在以极快的速度繁衍,但是,成功的比例极低,据估计大约60%的联盟以失败告终(Harrigan1988)。另外,从双方合作关系持续的时间跨度来看,长寿的联盟了了无几,联盟的平均寿命大约为3.5年,2/3的联盟会在5年之内解体。实际上,东芝公司的一些联盟也有这样的特征,即持续时间短,变化频繁。为了解释这一现象,我们必须对联盟的管理控制过程、合作的动态机制以及联盟组合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从东芝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东芝对战略联盟采取了分层组织、分层管理的方法。不同的战略联盟在组织层次和预期资源等方面各不相同,以这两个变量为纵横坐标,东芝的战略联盟可以被分解为3个层次、6种类型(见表3)。

表3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组合

首先是公司层次的联盟(CorporateStrategicLevelAlliance:CSLA),其目标是通过联盟实现公司经营的多元化。正如日本学者吉田(Yoshikawa)所指出的,公司层次的联盟主要目标是利用合作伙伴所拥有而自身不具备的技术和诀窍,进入某一崭新的经营领域,即进入与其原有经营相关或无关的新领域。从这个角度讲,双方目标是否具有一致性就成为企业选择合作伙伴的根本标准。东芝公司与时代华纳公司的战略联盟是典型的公司层次的联盟。其中,东芝的目标是通过联盟促进“Advance-I”战略的实现,而时代华纳则希望在东芝的协助下顺利地完成FSN战略。很明显,双方的目标有较强的相似性,同时两个战略之间具有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特征。双方的合作并非只限于某一产品的开发甚至某一领域的经营,而是试图通过对连续创新的追求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正如东芝公司总裁青井舒一(Aoi)所说:“今天,我们已成为CATV 设备市场的领导者,在与时代华纳的联盟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迅速开发新产品,追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正是联盟双方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从这个角度,联盟可能暂时无法给东芝带来那种人们常说的看的见的收益”。

事实证明,对东芝公司而言,与时代华纳的联盟使其硬件——例如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开发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其软件——例如,服务、信息——的竞争能力,这也正是该联盟的意义之所在。总之,东芝与时代华纳的CSLA具有全方位合作的特征,充分运用了技术诀窍、技能、经验和企业文化的相似型等各种暗示的预期资源,因此它也可以被称为整合型联盟。

东芝公司第二个层次的联盟表现为事业层次的联盟(BusinessStrategicLevelAlliance:BSLA),这种联盟是双方在某一市场或某一经营领域内的联盟,其规模和合作范围都远远小于CSLA,根据期望资源的差异,BSLA可以进一步被分解为事业开发型联盟(BusinessDevelopingAlliance:BDA)和事业扩展型联盟(BusinessExpendingAlliance:BEA)两类。前者是双方在某一领域中在技术和生产工艺方面所结成的联盟,即联盟一方希望从另一方获得新技术、财务或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东芝与IBM结成的LCD联盟就属于这种类型,双方希望通过技术上的优势互补,缩短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创新的速度,诸如东芝和IBM 对LCD生产线作了大规模的创新,1998年,Phase-3生产线的启动使它们成为世界LCD市场上的领导者之一。必须强调的一点是BDA并非只关注某一种产品或技术的创新,而是倾力于某一个经营领域的技术和产品系列的创新。事业扩展型联盟(BEA)在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实践中表现在与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的协作,进入90年代以后,东芝与微软和英特尔建立了一种紧密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微软的合作,双方通过OEM 贸易,在plug-and-play、打印机连接技术、PC卡以及视窗95和视窗98的DVD设置等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这对于东芝PC机的销售、DVD驱动器的进一步开发以及计算机产业DVD标准的确定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很明显,技术和工程方面的资源并不能完全满足这一类联盟的需要,这类联盟的预期资源属于混合型资源,但是在某些方面更接近于暗示型资源。正如日方联盟代表西田(Nishita)所说:“公司对发展与微软在视窗操作系统上的合作所持的态度是,通过联盟发展与‘Advance-I’战略方向相一致的公司经营主业,使之与软件产业的发展相协调。”(Iwabuchi1996,P215)从这一角度看,BEA可以被认为是整合型联盟的前奏。

产品层次的联盟(ProductStrategicLevelAlliance:PSLA)是一种基本层次的联盟,它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功能性联盟,这是因为其活动是围绕某种产品而非某一经营领域进行的。根据预期资源的不同,PSLA又可分为三类:一、市场型联盟(MarketAlliance),即联盟参与者所关心的是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对方的市场优势——市场份额、人力资源或其他明示型资源。这类联盟实现的方式多为纯OEM贸易或适应性生产;二、产品开发型联盟(ProductDevelopingAlliance:PDA),这类联盟主要的目标是综合利用联盟双方在技术和工程方面的优势,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这类联盟将随着其所开发出的产品退出市场或优势的丧失而终结。东芝与IBM在64MDRAM上的合作以及与IBM和西门子结成的共同开发256MDRAM的战略联盟都属于这一类型;三、产品扩展型联盟(ProductExpendingAlliance:PEA),即一种以联盟双方的暗示资源为基础,联合进行产品开发的战略联盟。东芝公司1999年与富士通公司结成的联盟就属于这一类型,这类联盟往往由于所开发的产品极富发展潜力,而逐渐转变成为BDA。

上面我们对战略联盟进行了分类,描述了各种类型联盟的特征。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无法全面地、动态地揭示联盟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实际上,在联盟内部存在着一种由人、行为以及管理过程三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机制,对这一机制的研究将为人们深入探究联盟的内部管理提供一种方法和视角。

从表3我们不难发现联盟实质上是一个经营活动和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其目标是实现双方对预期资源的共同要求以及双方共同的利益目标。Spekman等学者认为联盟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可以被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两种。前者一般是通过过程控制或企业内的监督机制实现的,正式渠道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公司董事会的组建、管理人员的设置、合同、契约都是正式的沟通渠道。然而,信息沟通的非正式渠道才是巩固巩固联盟的黏合剂。这种渠道使个人信息的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个人交往成为可能,同时,它是以个人的信用和责任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反过来又强化了个人信用和个人的责任感。另外,非正式渠道有利于企业内非正式组织的形成(Spekmanetal,1998)。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联盟的层次越高,双方所期望得到的暗示资源也就越多,所以随着战略联盟层次的提高,非正式渠道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非正式渠道的存在也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为什么当双方以前有相互合作的经历时,战略联盟更容易取得成功。东芝和时代华纳联盟的成功正式基于双方以前合作所积累的经验和双方在文化和管理方面的认同感。

不同类型的战略联盟生命周期长短不等。每一种战略联盟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并随着战略目标的实现、经营活动的日益成熟而不断变化。考察联盟的生命周期有利于理解联盟边际收益的变化。规划(visioning)和评价联盟的效用和所应持续的时间是联盟生命周期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东芝公司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联盟的相对效用和寿命是其制度安排形式的函数,随着联盟层次的提高以及预期资源属性的改变,联盟的寿命和效用也相应的延长和提高。这是因为联盟要取得成功,首先要求双方必须有结成联盟的强烈愿望,联盟和预期资源的层次越高,商业机会也就越多,结成联盟的要求也就越迫切。这就是为什么东芝公司DRAM 领域的联盟总是短期的,而其与时代华纳公司的联盟则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在联盟生命周期的管理中,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合作双方以某种简单的方法分别对联盟的效用和生命周期进行评价,如果双方的评价存在分歧,这种分歧将会转变为双方行为趋向上的不一致,从而引起联盟双方的矛盾冲突,所以,东芝公司总是寻找那些与其有相似目标(长期目标或短期目标)的企业结成联盟。

结论

通过对东芝公司90年代联盟的剖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此前的学者曾从各种角度研究过市场和技术性的战略联盟,但是这些分析都受到了一定时间和特殊性的限制,未能充分对联盟多元化的发展形态给予关注。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以联盟的组织层次和预期资源为变量,将联盟划分为3个层次6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联盟表现出不同的效用和生命周期。同时,战略联盟的分类也为我们解释为什么大多数联盟持续时间都很短,为什么联盟参与者的战略目的会随时间而改变提供

了一种视角。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战略联盟的失败”并非以战略联盟所持续时间为标准,一些学者认为可以以时间为标准衡量联盟的成败,但是他们忽略了合作的层次和预期资源在联盟中所起的作用,例如,一个产品开发型联盟(PDA)或市场型联盟(MA)可能很成功,但是其寿命不可能很长。决定联盟成败的关键是联盟双方是否能对联盟作出正确的期望和评价以及双方的目标是否一致。另一方面,大型企业常常在一段时间内同时结成多个不同类型的联盟,联盟组合是企业追求竞争战略合理化的产物,它与企业的产品组合一样,使企业的经营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提高了市场营销的灵活性。诸如东芝公司始终强调真正意义上的灵活性绝不是指企业对市场变动的迅速反应,而是能灵活把握市场变化的趋势,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分辨市场变化趋势的关键。一般来讲,联盟组合表现出金字塔似的结构,即MA和PDA最常见,PEA和BDA次之,而IA和BEA最少。

(2)目前,战略联盟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是从社会交易模式、权力冲突论和交易费用理论等角度展开研究的,其结果是研究的问题过分集中于探讨联盟的形成,而忽略了对联盟管理、联盟中人际交往的作用等问题的研究。事实上只要我们将对联盟的预期与联盟中人员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结合起来考虑,这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通过对东芝公司战略联盟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东芝极为重视内部人员之间的个人交流,把它作为构筑公司之间信任的基础。为此,东芝向海外派遣了4万名员工,邀请合作企业的员工到东芝来,了解东芝的经营和营销理念,熟悉日本的社会和文化,这些都是联盟管理的主要手段。除此之外,关于OEM在企业间合作和联盟内部管理中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也是尚未充分重视的问题。一般来讲,人们普遍认为OEM 贸易是出口型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要标志,OEM贸易会随着企业自身营销渠道的建立或市场地位的确立而逐渐减少。但是,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与这一经验性结论正好相反,例如,日本学者德田昭雄(Tokuta)通过对佳能的研究发现,OEM贸易仍然是现代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Tokuta,1998),事实上东芝公司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我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OEM的内涵发生了改变,今天的OEM贸易与五、六十年代的OEM贸易相比,有了明显的区别,其目标已从扩大出口转向加强联盟双方的相互沟通。例如,由于东芝公司的经营目标是成为全球市场的全方位服务提供者,它的营销对象不再是某一种产品,而是一系列相关的产品,因此,如果OEM贸易有利于相关产品的发展或有利于在合作双方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那么,它不但可行,而且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见这种OEM贸易——我们称之为战略型OEM贸易——是一种有效的联盟管理手段。

(3)战略联盟应该确立某种机制,使联盟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对外部环境和企业目标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Spekman认为联盟双方就联盟的战略方向以及各方所应承担的责任等问题交换意见的坦诚程度,是判断联盟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准(Spekman,1998)。由于战略联盟是联盟双方规避不确定性的一种手段,所以,联盟必须定期进行自我检查,以确定双方是否在战略意图和联盟目标上存在重大分歧。预期资源具有暗示性特征的战略联盟较其他战略联盟更稳定,持续的时间更长,但是,这并不是说它们不需要定期进行自检,相反,预期资源的层次越高,自我检查应越频繁,这主要是因为资源的暗示性使联盟更难于实现或维持。

东芝公司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东芝公司目标管理的优缺点 目标管理是将目标设置的激励理论应用到实践的有效方法。自从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提出之后,已经广泛被欧美、日本等企业所采纳,成为一种常用的企业管理方法。 一、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在指导思想上是以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和麦格雷戈的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取决于人际关系,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是能够对自己负责的,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 1、重视员工的参与管理。 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管理人员一起制定共同的目标,可以是上级提出的,再同下级讨论,共同决定;也可以由下级提出,和上级共同讨论决定,无论哪种方式,必须共同商定。在讨论中上级要尊重下级,平等待人,耐心倾听下级意见,帮助下级发展一致性和支持性目标;目标管理实现过程采取员工自主管理、自我控制的方法进行,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2、重视目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的完整。 目标管理中组织目标、各级目标、个人目标密切结合,形成目标连锁以利于实现总体目标。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目标逐级分解,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各部门目标,最后到员工个人

的分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3、重视最终目标的实现。 目标管理的目的就是实现预期目标,所以整个过程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最后根据目标规定的个人主要职责范围、应达到的成果,进行评定,并作为评价、考核个人贡献的标准,以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4、工作过程中以员工“自我控制”为主。 在网络、信息时代,在目标实现过程中,部分员工的工作都点已经不再拘泥于车间、办公室或企业,而是在实际需要的场合和环境下进行的,这就决定了对员工的管理方法与以往不同,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对员工的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主”,比如在工作时间、工作地点甚至工作方式等方面都要实行弹性管理、自我管理、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 5、重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目标确认时,在保证员工和部门的分目标要和其他的分目标协调一致,支持本单位和组合目标的实现前提下,又要保证个人分目标的挑战性

东芝公司企业文化

东方企业文化 /50/|海外观察|Overseas Observe 提起东芝品牌的内涵,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 东芝就是这样一家造梦工厂,这不仅是因为东芝的每款 产品都是如此打动人的心灵,更是因为东芝开创了一种 全新的生活方式,就像东芝品牌永远追求精益求精。从 最初的电饭煲,到电视机,再到电脑直到现在的参与科 研成果,东芝一直是不断在进步,追求最高的科技,满 足人们的生活要求。其实东芝的成功并无玄机,只不过 它从一开始成立就提出了有特色的公司指南。创建一家 “自由豁达的理想工厂”是东芝创始人的最大梦想,也 是他创建这个帝国文化一百多年来,东芝一直遵循自己 的信念与文化,想到了就做,做别人不想做的事,做别 人想不到的事。东芝因为有梦想而令人瞩目,生活因为 东芝而充满梦想。东芝的企业文化特色 东芝的创建人深知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该公司创 立宣言确定,“公司的宗旨是迅速地将战时各种非常进 步的技术应用到民国生活中去”,“及时把各大学和研 其实东芝的成功并无玄机,只不过它从一开始成立就提出了有特色的公司指南。创建一家“自由豁达的理想工厂”是东芝创始人的最大梦想,也是他创建这个帝国文化一百多年来,东芝一直遵循自己的信念与文化,想到了就做,做别人不想做的事,做别人想不到的事。东芝因为有梦想而令人瞩目,生活因为东芝而充满梦想东芝公司企业文化研究 文 | 凡真 究所等最有价值的优秀研究成果变成产品和商品”。此外,他们还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和其他企业合作,共同研究进步。从整体的各种环境来讲,东芝是不会去限制员工发展的,当然公司作为一个比较负责任的国际企业,必须要有它最基本的政策,比如一定不能去做做什么,但从业务和运作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是自由地去设计它的业务该怎么样去做,有什么好的创意和设想等,每个人都有非常自由的空间去设计他负责的部分。东芝公司为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他们推进一种独特的用人制度,即允许并鼓励科技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毛遂自荐”去申请各种研究为课题和开发项目,允许他们在公司各部门、各科研组之 间自由流动,各部门领导不得加以阻拦。东芝公司认为, 一个人老在一个地方,会因为成功、过于自信而失去创造力,而那些不安于现状、不墨守陈规、敢于在各科研组跳来跳去的人,最具创造精神,能激发竞争,增强科技队伍的活力,很多新产品都是他们开发出来的。东芝 公司的高管层认为,技术知识都可以培养,而创新能力

到东芝公司面试的经验和准备经过

到东芝公司面试的经验和准备经过 关于到东芝公司面试的经验和准备经过 东芝一: 没想过我会在研究生的队伍之中被筛选出来,看来那些工大研究 生也不怎么样嘛!昨天我可真是不会,完全由我同学帮我搞定!大概是他分数考太高了吧,今天我第一个面试! 为了这个面试准备了不少,昨天晚上几个小时就同学给我讲了些 C#的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今天面试果然还是问了. 也挺简单的,问了我C语言和C#的区别,什么叫代理,什么是抽象类,幸好这些没什么问题,不过今天最大的失误在日语上,原本语 言是我最大优势,今天有点突然,完全准备英语了,真是挺后悔的`! 头一次穿着西服,打着领带,这么正规的去面试,同学也真是够给面子,把一套新的都借给我了,不过也还不错,穿起来也挺帅的!大公司就是大公司啊,连个面试都在香格里拉,头一次去,果然是相当的豪华!进东芝也真是挺好的啊!

对于与研究生竞争职位,我的优势今天没有怎么体现,一切都很平淡,真不知道会不会给我打电话啊!不想了,去睡觉了! 东芝二: 8月下旬,我意外接到东芝一家分公司女HR经理的电话:“在《职场指南》‘自荐英雄榜’上看到你的资料,希望寄一份更详细的给我。”我连夜将简历用Mail发了过去。几天后女HR经理打来电话问:“今天你怎么没来参加面试啊?”我莫名其妙地反问:“没有收到面试通知啊。”她如梦方醒地说:“可能是助理忘记通知了。你明天上午10点过来面试。”连应聘什么职位都没说就把电话挂了。韩国LG公司也通知我在这天下午2点30分参加面试,上下午应聘2家500强企业,也是巧事。 等待面试时,发现公司员工都用上海话交谈———之前还担心自己不懂日语该怎么办呢! 当我踏进小会议室时,从对面女HR经理的眼神里分明捕捉到了一丝失望———我的穿着打扮一向很随意,面试时从来不穿西装不戴领带,这天气候又比较炎热,只穿了一件旧的休闲T恤,头上的汗还没有擦干净,所以面试官对我的第一印象就不太好。

日本著名企业前身及其介绍

富士重工(SUBARU)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简称FHI)是日本十大汽车公司之一。它的前身是日本军工企业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中岛飞行机株式会社在1941-1945这几年间,总共为日本海陆军生产19561架军用飞机,36400台航空发动机。产量远远超过了日本另外两大航空巨头三菱重工(军用飞机12513架,航空发动机41534台)和川崎航空(军用飞机8234架,航空发动机10274台),其研发和生产能力在当时日本航空企业中首屈一指。日本战败后,其更名为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在汽车生产领域中,由于富士重工是由飞机制造业起家,具有丰富的机械制造技术和严格的工艺管理,继承质量唯大的衣钵,因此富士重工的汽车在耐用性、可靠性和操纵性方面具有过人的一面。同时他们非常注重汽车技术的创新。日本最早的微型轿车是富士重工的斯巴鲁360,此车诞生在1958年,正值日本经济全面起飞的前夕,它的出现铺开了轿车走向大众化的道路,在50-60年代是日本百姓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畅销12年没有改变一次型号,在经常推陈出新的日本汽车业中,确是一个奇迹。在1965年推出前置发动机前驱动(FF)轿车斯芭鲁1000,成为日本最早的前驱动轿车;同时开发出水平对置式发动机,降低了发动机的重心;1984年研制出无级变速器,其结构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日立(HITACHI) 日立的前身是久原矿业日立矿山附属的机械修理厂,1910年小平浪平在久原矿业公司的日立矿业修理工厂生产了第一台5马力电动发动机。从那时起日立制作所正式成立。在1920年,在这个电机修理厂基础上改组成名为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名义上脱离久原矿业公司独立经营,但实际上仍然从属于鲇川财团。在不久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日本电机产品的进口受阻,日立电机一下子红火起来。他们在鲇川义介的经营指导与资金支持下,扩大生产规模,因而逐步发展成日本最大的电机厂家之一。在随后发生的日本对外战争中,日立制作所得到了日本军部对军舰、坦克、发动机(收购了东京瓦斯电气公司的飞机部门,成立了日立航空机公司,生产军用飞机引擎及其他零件,至战争结束合共生产飞机引擎11969台。)、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雷达等产品的订货,因而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当今,HITACHI 日立集团是全球最大的综合跨国集团之一,于20世纪60年代来到中国,成为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少量外资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是空调、冰箱等电器。 松下电器(PANASONIC) 1918年松下幸之助在大阪创立松下电器制作所,创业时做的是电灯灯座。1927年制作自行车用的车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企业的有些工厂被军队征用,松下制造了日本海军的一些飞机和船只。二战结束后,盟军将参与军事生产的企业关闭,松下公司的资金被冻结,松下幸之助被迫离开公司。1947年在行政管理主任井植俊夫承担了松下公司为战争出力的责任而辞职后,松下幸之助重回企业。1951年松下幸之助到美国,打开了时名松下电器的Panasonic在美国的市场,因此让Panasonic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有突破性成长。Panasonic 的产品线极广,除了家电以外,还生产数位电子产品,如DVD播放机、DV数位摄影机、MP3播放机、数码相机、液晶电视、笔记型电脑等。还扩展到电子零件、电工零件(如插座盖板)、半导体等,间接与直接转投资公司有数百家。 2008年末,Panasonic与日本另一电器大厂三洋电机传出并购消息。2008年12月19日,Panasonic以每股131日圆斥资8067亿日圆折合美金90亿美元收购三洋电机大股东高盛(Goldman Sachs)、大和证券及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共同持有的4.3亿张三洋电机特别股,换算后为70.5%三洋电机股权。并购三洋电机后的Panasonic,成为日本最大、世界第二大的

东芝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制

东芝公司在专利部成立之初,采用的是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后来由于各个部门的发展,专利业务扩大,专利业务与技术及产品之间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于是,东芝公司从1968年开始采用分散管理体制,在各研究所、事业部门分别设置专利部(科、小组)管理专利业务。东芝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由知识产权部、4个研究所和11个部门下分设的知识产权分支组成。目前,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在本部配置80人,其余均分置在各研究所及部门。 东芝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最大的特点是分散体制,即从发明提出到申请,由各事业部负责,取得专利权后的运用、纠纷处理、对外谈判及异议等事务则由知识产权部统筹处理。 (1)知识产权部 该部门隶属于总公司下的技术集团,直属总经理。该部下设:①策划部,负责推动全公司的中长期知识产权策略,管理知识产权行政事项。②技术法务部,负责处理知识产权诉讼事项。 ③软件保护部,负责公司软件的登记、运用、转让等事项。④专利一、二部,负责管理公司有关技术的合作及授权。⑤专利申请部,负责国内外专利申请。⑥设计商标部,负责商标的设计、申请及登记。⑦专利信息中心,负责管理专利信息,建立电子申请系统。 (2)研究所、事业本部下配置的知识产权部

该部门负责本研究所、事业本部的知识产权行政事务,产品研究开发时期专利的发掘、调查等业务分散体制的优点是充分授权,由各事业部、研究所决定知识产权的预算,以产品特性决定专利申请数量。同时,为弥补分散体制下各事业部因横向联系不足造成的资源重复等弊端,由知识产权部进行协调工作,召开各种横向委员会、研究会。此外,知识产权部对各研究所、事业本部下的知识产权部门负责人的任免可以提出意见,必要时可以直接指派,这些措施对防止因分散管理造成的弊端具有明显的效果。 看完从东芝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制,下面来分析分散型模式特点。 分散管理模式是将知识产权管理完全授权给企业的各个业务部门,各个业务部门拥有知识产权的预算和申请量的决策权。这种管理模式的代表性企业为日本东艺公司。在东芝,其专利审核架构将技术前景调查、策划、研发、试验、评估、生产销售、自主使用和技术转移等融为一体。企业在科技管理部门设置专利管理岗,在其他部门设置商标或著作权管理岗等,在企业法律事务部设置知识产权管理岗,负责知识产权诉讼事宜。分散型管理的特点如下: 1、条件 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相对较少。 2、优点

日本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研究

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机制 ——日本东芝公司的联盟战略剖析 宋华 摘要:本文以日本东芝公司的战略联盟为研究对象,进而探讨现代战略联盟的本质以及发展特点。 在以生产成本为中心来决定竞争绩效的阶段,对某些重要资源的占有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及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可以完全决定竞争的结局,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可持续性。而在网络经济发展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转化在某些经营资源方面的劣势,竞争优势将更多地依赖于对投入要素的合理利用,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源于技术上的创新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 导言 东芝公司是日本着名的大型企业,其在全球化战略和联盟方面的成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别是90年代初,在电器产业普遍受到计算机市场增长放慢、半导体产业投资回报率下降以及R&D费用过高等问题的困扰下,日本厂商由于出口受到限制,加之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十分恶劣,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度滑坡。而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东芝公司依旧在国际市场和日本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在高技术市场上表现更为突出,到1998年止,销售额已达到259亿美元,而且其弹性生产法和需求对应型的产品创新机制使东芝公司成为世界市场的先导者之一。 本文将以东芝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联盟战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战略联盟的特征和类型。首先我们将简要地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东芝公司的战略变迁,并对其战略联盟、投资组合和联盟的动态机制进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将总结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和总结。 九十年代东芝公司的战略转移 东芝公司自从事重型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生产开始,就很强调企业的长期发展。80年代以来,公司的产品收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与信息通信相关的工业电子产品和设备的市场份额以从1980年的28%上升至1990年的49%,信息通信设备已取代了重型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成为东芝公司的主导产品或主要事业领域,这种转变正是东芝战略转移和调整的结果。1982年,东芝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WorldwideStrategy),1984年又推出了旨在综合利用信息和系统化电子技术,开发智能型产品和系统的“I”战略(信息—Information、整合—Integration和智能—Intelligence)。“I”战略可以说是东芝公司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为正是“I”战略使东芝在竞争中击败了当时的强劲对手日立,后者在1988年以前一直都是电子产业中最强大的竞争者。 1989年以后,日本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灭,陷入了经济衰退,东芝公司的处境也同样十分困难,虽然1989年东芝的收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但是翌年经营收入减少了13%,1991年又减少了60%。在这样

东芝案例

又一巨头倒下!别了,日本东芝! 一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 多么熟悉的声音,走过了多少的风和雨!然而,这句广告语的标的物——东芝公司,却已是物是人非! 今天(2017/11/15),一个重大消息传来:东芝电视,花落中国! 定了!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股权的95%,正式转让海信!转让完成后,海信电器将享有东芝电视产品、品牌、运营服务等一揽子业务,并拥有东芝电视全球40年品牌授权。 该项股权转让金额暂计为129亿日元,预期将于18年2月底完成交割。 从此以后,东芝电视面对消费者的业务将几乎消失:白色家电卖给了美的,电视转让给了海信。 东芝,一个142年的公司,几乎彻底归零了。 二 说起东芝,中国人不会陌生。 这曾经是一个多牛掰的公司啊。要知道,以做钟表起家的东芝,从生产灯泡开始壮大后,日本第一台国产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吸尘器、电饭煲等等都是由东芝开始生产的。 特别在显示技术领域,东芝更是引领了日本乃至世界科技潮流。2016年,东芝电视销量仍位居日本市场前三(IHS),因品质过硬,备受市场喜爱追捧。 然而,就是这么一家雇了18万员工、声名赫赫的巨无霸公司,如今却说垮就要垮了。 东芝究竟是怎么混的,居然搞到要倒闭了? 从直接原因看,是战略方向出问题了,不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而是墨守成规,一条路走到黑。 东芝经营危机的开端,来自于2006年以54亿美元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这比原定价格高了将近3倍。东芝之所以这么大手笔投入,目的是拿到美国先进的核电技术,进而攻占核电站建设市场。 没想到,2011年日本爆发了福岛核电站问题,导致全世界范围内开始讨论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很多国家陆续停止了核电站的计划。这一下,东芝核电站部门,反而成了自己的包袱。 然而,和日本大部分企业一样,面临危机,东芝却墨守成规。即使本想赚钱的核能领域开始亏钱,但几位社长还是坚持继续核能事业,知道亏损越来越大,不可弥补。 为了填补核电部门出现的大窟窿,东芝开始砸锅卖铁,填补亏损的空缺。医疗机械子公司卖给了佳能,东芝电梯子公司卖给了投资家,白色家电部门卖给了美的。。。。 今天,随着电视业务卖给了海信,东芝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窥一斑可见全豹。其实,日本企业倒不缺创新精神,但缺乏主动寻求新领域的突破性思维,对行业方向的前瞻性把握。 日本人的“匠人精神”,继承传统将产品的每一处细节都做到极致,善于将A做成A+、A++,甚至A+++,但市场瞬息万变,需要的可能是B。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导致最后一败涂地,这或是东芝崩盘给我们的一个大教训!

三菱,东芝,日立——军工企业

三菱公司二战时生产了4650辆坦克、18000架飞机 杀害了无数中国人 人 三菱、东芝、日立。提到日企,很多人可能会毫不犹豫地举出一长串企业名字。这些企业所生产的汽车、家电、电子、机械设备等方方面面产品,早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我们身边熟知的日本企业,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军工企业。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平时所用的某件日本家电,其实就是日本军工企业生产出来的。下面《国际先驱导报》以三菱重工、东芝和日立几个企业为例,介绍一下这些企业在日本军工领域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三菱重工:军工老大覆盖海陆空 提起三菱重工,恐怕国人最熟悉的可能是它的汽车和空调。然而,三菱重工在中国市场上的产品远不止如此,几乎涵盖电力、新能源、交通系统、工业设备、机床、叉车、船用设备、医疗设备等各个领域。 其实,三菱重工的另一重身份是日本最大的军工企业,并且这个军工老大的地位几乎无人能撼及。

三菱重工是全线通吃型军工企业,在战斗机、舰船、装甲车、导弹、火炮、火箭等各个领域等,几乎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在坦克领域,更是日本军工领域的一根独苗。以日本防卫省2010年度军购合同为例,全年合同金额1.17万亿日元,而仅三菱重工就拿走2600亿日元订单,占到22.2%,比第二名的三菱电机高出14个百分点。 日本当今最先进的军工产品几乎全部出自三菱重工之手。主力战斗机“F—15J”和“F—2”由三菱重工生产制造,第一代和第二代宙斯盾驱逐舰、爱国者导弹也由三菱重工许可生产。而“90式”、“10式”坦克更是三菱重工的独家产品。可以说,三菱重工是日本军工产业的顶梁柱。 从造船业起家的三菱重工已有100多年历史,早在二战前及二战期间,三菱重工就是日军武器制造的主力,曾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战列舰“武藏”号,也曾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零式”战斗机。二战期间,三菱重工共生产坦克4650辆、各类飞机18000架,是旧日本军重型武器的主要供应者。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空白期后,三菱重工逐渐发展成为横跨海陆空天各领域的军工巨头。 在战斗机领域,自卫队的F—16、F—2和即将退役的F—4战斗机,均由三菱重工许可生产,实现了国产化。

1987年东芝门事件

1987年东芝门事件,东芝出售给苏联的高精密9轴加工中心 在1982年,东芝秘密向苏联供给了4台高精度的MBP-110S九轴五联动数控加工中心,这些加工中心搭载了挪威康克斯佩鲁克公司的NC2000操作系统以及软件,可以用来加工复杂的船舶和潜艇螺旋桨。 每台九轴五联动MBP-110S的单价超过400万美元,这可是在80年代初,每一台都接近一架新型三代战斗机的价格。 除MBP-110S外,东芝还在后续几年陆续出口了几十套配套给MBP-110S使用的刀具以及2台MF-4522型五轴磨床用于设备的后续加工,这2台数控磨床同样配备了挪威康克斯佩鲁克的NC2000操作系统。

这就是东芝MBP-110S的真身,其是一台高度复杂的大型龙门桥式数控车铣复合加工中心,

其有两个旋转的工具刀头,下图展示了其如何铣螺旋桨的镍铝青铜/不锈钢毛坯。 苏联得到4台装备了挪威操作系统的东芝九轴大型龙门机床后,将其安装在了列宁格勒的海军上将造船厂。美国人很快发现,苏联人的671RTMK维克多Ⅲ改进型的噪音大大降低了,几乎降低到声呐无法追踪的程度。美国刚开始很奇怪,觉得难以解释。 后来,东芝事件出了巨大的转折点,东芝内部的深喉熊谷独由于内部分赃不匀愤怒地爆料了整起事件,一时间舆论哗然。在美国政府的巨大压力下,日本警视厅对东芝公司进行突击检查,查获了全部有关秘密资料,并逮捕了涉案人员。在以后的几个月里,美国朝野群情激愤,再三谴责日本,并对东芝公司进行了制裁。当时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不得不向美国表示道歉,日本方面还花1亿日元在美国的50多家报纸上整版刊登“悔罪广告”。心惊胆颤的挪威政府除了向美国保证今后决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外,还关闭了康士堡公司驻莫斯科办事处,并停止了该公司正在与东欧国家进行的全部贸易。不久后,挪威又以从事窃取科技情报的间谍活动为由,驱逐了苏联一名外交官和三名贸易代表。 桥式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是一种最为巨型的数控加工中心,比如东芝出口给苏联的这个MBP-110S可以加工直径高达40英尺(12米直径)的巨型螺旋桨。其的龙门可以前后平移,刀头也可以进行卧立旋转。其一般可以配套多达几十套刀具,配合操作算法可以加工如核潜艇的七叶大倾斜镍铝青铜材质螺旋桨等各种复杂曲面部件。 龙门式加工中心全世界顶尖的厂商有日本的大隈、美国的MAG和日本的东芝等,中国的

日本东芝光耦

日本东芝光耦 深圳市美特光有限公司为日本东芝品牌光耦代理商。TOSHIBA光耦中文名:东芝光耦。东芝在日本东京都的总部大楼东芝(TOSHIBA),是日本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商,亦是第二大综合电机制造商,隶属于三井集团旗下。 我司供应东芝全系列光耦合器,东芝光耦从功能分有逻辑输出,可控硅输出,光电二极管输出,固态继电器,高速输出,MOSFET输出,晶体管输出等。 高速光耦TLP115A描述: 东芝光耦合器TLP115A是一个小外形耦合器,适合表面贴装。TLP115A由一个高输出功率GAA?As发光二极管,光耦合到一个集成的高增益,高速光屏蔽检测器的输出是一个集电极开路肖特基钳位晶体管。其中分capacirively加上常见的噪音到地面,提供1000V/μs的保证瞬变抗扰度规范。 特点: 输入电流阈值:IF = 5mA (max.) 切换速度:10MBD(典型值) 共模瞬变抗扰度:± 1000V / μs (min.) 最佳性能温度。:0~70°C 隔离电压:2500Vrms (min.) UL认证:UL1577, file no. E67349 运用: 高速,长距离隔离线路接收器 微处理器系统接口

数字隔离的A / D,D / A转换 电脑外设接口 接地回路消除 参数: 东芝高速光耦型号有:TLP550(F), TLP116A(E), 6N137F,TLP2166A(F), 6N136F, TLP2630(F),,TLP118(TPL,E),,TLP715(F),,TLP105(F), TLP108(F),,TLP557(F), 6N139(F), TLP719(TP,F), TLP2200F,6N138F,TLP559(IGM,F), TLP2309(E), TLP2631(F), TLP2098(F), TLP118(E), TLP558(F), TLP2601(F), TLP117(F), TLP718(F), TLP559(F), TLP2530(F), TLP2531(F), TLP2368(E), TLP512(F), TLP2105(F), TLP116(F), TLP2366(E), TLP115A(F), TLP716(F), TLP716(TP,F), TLP719(F), TLP714(F), TLP2118E(F), TLP2108(F),

东芝空调开利株式会社简介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概况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是日本东芝和美国开利公司联合发起的经营空调制冷设备及其相关产业的合资企业。其中日本东芝是世界著名的电子电气跨国集团,其位列2000年度世界五百强企业第44位;而美国开利公司则是世界空调业的鼻祖,在全球空调及制冷领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母公司联合科技(UTC)位列2000年度世界五百强企业第146位。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成立于1999年2月,注册资本1200亿日圆。公司下辖七个国内分公司,两个国外分公司及海外办事处若干。业务范围遍布欧洲、南北美、亚洲、非洲及大洋州。 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东芝-开利集中了东芝公司在小型商用空调方面和开利公司在大型中央空调设备及冷冻机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高了在产品制造、研发等方面世界领先的地位。 1962年东芝成功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分体式空调机 1969年东芝推出世界上第一部移动式空调机 1977年东芝首创电子控制的空调机 1981年东芝首创变频空调技术 1987年东芝推出第一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 东芝发明双旋转压缩机 1995年东芝推出第二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 1999年东芝推出第三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MMS 2000年东芝推出业界最先进、最节能的变频家用空调机:大清快空调机. 2003年东芝推出第四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超级直流变速一拖多 中央空调系统:S-MMS中央空调系统,机组耗电量为业界最低 自成立以来,东芝开利株式会社一直致力于节能技术的发展及环保冷媒的开发应用。为积极贯彻全球的环境及资源保护,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东

芝开利株式会社已在欧洲、亚洲、北美市场推出一系列采用环保冷媒R407C、R410a的新型产品, 其主要产品包括家用及商用空调、通风系统、空调控制系统、冷冻及冷藏设备等。与此同时,公司还致力于节能技术的开发应用,以降低能耗,推动全球保护能源的运动。目前东芝开利先进的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化的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医院、公共建筑、高层公寓、别墅、火车及豪华游轮等各类场所。 无论是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制及开发上,公司都将安全性、可靠性、节能性和优异的质量视为公司的立足之本。公司采用最先进的测试方法和评估设备,以及近乎苛刻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令用户更为放心。东芝开利株式会社产品均已通过ISO9001系列质量控制体系认证及ISO14001系列环保体系认证。 2001年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来到中国,并先后在广州、北京和上海设立了办事处。她先进的技术、优质节能的产品、真诚的服务已赢得各界人士的满意和赞赏。空调系统的用户遍布全国,销量以每年100%的速度望上攀升。特别是在江苏地区,2004年起东芝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的销量已超过其他日本品牌全进口变频式一拖多中央空调系统的各自的销量,排名领先。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对中国市场的郑重承诺: 1.供应最新科技的产品 2. 供应性价比最好的产品,保证所供应产品为优质产品,安全、可 靠、耐用、节能和舒适。 3. 提供完善的售前及售后服务,充足的零配件供应,让用户买的放 心,用的放心,无后顾之忧,真诚为用户服务。

东芝错误代码 中文

1.16当一种过失发生 当一种严重的过失发生,运行下列的程序避免较进一步的损害而且返回这设备尽快地维修。 (1) 记录过失信息在操作嵌板身上显示。 <标准的类型操作嵌板> 过失密码(数字)在 "Fl - " 之后出现. 过失密码,过失符号和他们的解释在下页上的过失密码桌子中被显示。 <高度功能类型操作嵌板> 过失符号(字母)被显示。在过失发生的次序中,从第一到第十种过失是显示。如果正确的箭或进入按钮被按,它将会轮流一个评论展览。 (2) 把痕迹收集回来数据。 收集在单位中的非挥发性的记忆被记录的数据。痕迹背面数据的最近 6 或 7 部分被储存。维护工具被安装(选项)的个人计算机能把痕迹重新比赛回来数据。(3) 检查设备的明显的操作状态。 运行在表演这一检查之前早地被描述的安全检查。此外,从过失复原,见”7种过失和恢复(通常的对 TMdrive-10 和TMdrive-P10)". *唯一的使用当做替换被日本东芝公司规定的部份。使用除了被规定的那些之外的任何部份被日本东芝公司可能造成设备不能够当做需要运行,以及可能平安地产生问题。如果手上没有零件,次序日本东芝公司的部份,或让日本东芝公司代替这部份。 *这设备包括需要周期的替换的部份。见”5.4个部份经常地更新”, 为细节。确定预先命令这些部份,因为递送可能花时间。 这三个数字密码在 "Fl - " 之后在标准操作上出现嵌板在表 1.16.1 目录被指出过失编码。 *当一种过失发生,请以前等候 30 秒 " 过失-重新设定-操作 ".

错误代码的表 1.16.1 目录编码 No. Symbol No. Symbol No. Symbol No. Symbol ● BLR Sequence 139 GPSF_B 222 UVA 328 TL_F1 48 IPM 140 OCA 223 C_IL 329 TL_F2 49 OCA 141 OCA_B 224 AIN_FAULT 331 TUNE_IL 50 OCD 142 IPM 226 TL_F3 333 SPA1 51 OCD_U 143 PLL 227 TL_F4 334 SPA2 52 OCD_V ● UVA Sequence 230 M_OH 335 GR_T 53 OCD_W 145 UVD 231 B_HLTY ● STPRQ Sequence 54 OH_T 146 OL5 235 TUNE_IL 336 OH 55 OH_T_U 147 OL20 237 SPA1 337 C_FN 56 OH_T_V 150 CL_T 238 SPA2 338 OH_B 57 OH_T_W 151 C_FN_T ● SIL Sequence 339 C_FN_B 58 CURU 154 DCSW 240 SPA1 340 OH_ACL 59 CURW 155 AC_MCCB 241 SPA2 341 MTMP_S 60 CPU_A 159 BLR 245 GPSF 342 M_OH 61 CPU_M 161 UVD_B 246 UV_SIL 343 M_OH_A 62 FUSE 167 C_FN_T_B 247 ACSW_C 344 OL_A 65 OCA_B 170 DCSW_B 249 GPSF_B 345 CL_TA 66 OCD_B 171 AC_MCCB_B 250 UV_SIL_B 346 GR_A 67 OCD_B_U 176 UVP_B 251 ACSW_C_B 347 PRE_CTT_F 68 OCD_B_V 177 UVN_B 253 M_FN 349 M_FN 69 OCD_B_W 178 UVP 254 SP_SIL 351 SPA1 70 OH_T_B 179 UVN 255 STCMD ● LFD Sequence 71 OH_T_B_U 180 OH_ACL_T ● READY Sequence 352 AIN_FAULT 72 OH_T_B_V 182 SYS_ERR 272 TL_F1 353 C_FN 73 OH_T_B_W 183 PARA_ERR 273 TL_F2 354 SOFT_STL 74 CURU_B 185 NO_LOAD 274 TL_F3 355 C_FN_B 75 CURW_B 186 GR_T 275 TL_F4 356 OH_ACL 78 FUSE_B 187 PHASE_ERR 279 TQZ_GB 357 MTMP_S 82 OSS 188 BLA 282 ACSW_T 358 M_OH 83 OSS_FO 189 STALL 287 UV_READY 359 M_OH_A 86 SP_ERR 191 UPS_ERR 290 FSEEK_IL 360 SL_CHG 87 SP_ERR2 194 TL_F1 292 M_FN_T 361 SPA1

日本东芝公司的联盟战略分析

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日本东芝公司的联盟战略剖析(上) 宋华 在以生产成本为中心来决定竞争绩效的阶段,对某些重要资源的占有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及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可以完全决定竞争的结局,而且表现出明显的可持续性。而在网络经济发展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可以通过战略联盟转化在某些经营资源方面的劣势,竞争优势将更多地依赖于对投入要素的合理利用,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源于技术上的创新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 导言 东芝公司是日本著名的大型企业,其在全球化战略和联盟方面的成就是十分引人注目的。特别是90年代初,在电器产业普遍受到计算机市场增长放慢、半导体产业投资回报率下降以及R&D 费用过高等问题的困扰下,日本厂商由于出口受到限制,加之国内市场的特殊性,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十分恶劣,企业经营效益大幅度滑坡。而即使在这样的状况下,东芝公司依旧在国际市场和日本国内市场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中,在高技术市场上表现更为突出,到1998年止,销售额已达到259亿美元,而且其弹性生产法和需求对应型的产品创新机制使东芝公司成为世界市场的先导者之一。 本文将以东芝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联盟战略的分析和研究揭示战略联盟的特征和类型。首先我们将简要地从历史的角度审视东芝公司的战略变迁,并对其战略联盟、投资组合和联盟的动态机制进行分析。在文章的最后,我们将总结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理论上的抽象和总结。 九十年代东芝公司的战略转移 东芝公司自从事重型电子设备和家用电器生产开始,就很强调企业的长期发展。80年代以来,公司的产品收益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与信息通信相关的工业电子产品和设备的市场份额以从1980年的28%上升至1990年的49%,信息通信设备已取代了重型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成为东芝公司的主导产品或主要事业领域,这种转变正是东芝战略转移和调整的结果。1982年,东芝开始实施“全球化战略”(WorldwideStrategy),1984年又推出了旨在综合利用信息和系统化电子技术,开发智能型产品和系统的“I”战略(信息—Information、整合—Integration 和智能—Intelligence)。“I”战略可以说是东芝公司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因为正是“I”战略使东芝在竞争中击败了当时的强劲对手日立,后者在1988年以前一直都是电子产业中最强大的竞争者。

东芝公司审计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东芝公司审计失败的教训与启示 孙颖 摘要:历史达百年之久的制造业巨头日本东芝公司曾引领世界电子产品制造业走过一段辉煌时期,然而这个制造业巨头却因公司财务舞弊导致公司信誉瞬间崩塌,引起全球企业界和各国媒体关注。东芝公司审计失败的原因包括根深蒂固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高管一言堂,内部审计失效;与高管“合谋”,外部审计失察。企业防范审计失败应重视现代企业管理文化建设;重塑内部审计监察机构;完善外部审计制度。 关键词:东芝公司;企业文化;内部审计;审计失败 一、“东芝事件”的背景 东芝公司成立于1875年7月,是日本著名的电子制造业龙头企业。在东芝公司长达14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参与跨国并购活动,2006年曾以54亿美元成功收购美国西屋电气公司成为东芝发展的里程碑。2014年东芝收购英国NuGen核电公司60%股权,东芝公司得以在海外进一步扩张。但东芝公司2014年的财报两次延期发布,2015年9月6日方最终公布。该公司2014年财报信息显示,公司净亏损额高达38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2亿元。东芝公司在2001年设立外部董事制度,在公司规章制度中明确赋予了外部董事任命顶层高管等权力,同时设立监察委员会监督公司高管行为,2013年位于公司治理排行榜第九位,从该公司治理形式看,可谓健全和完善。然而十余年之后东芝公司深陷造假丑闻。2015年1月底内部监查委员发现其财务造假,并向监察委员会委员长东芝公司首席财务官进行汇报,请求彻查公司财务,但遭到拒绝。在2008至2014年7年间,包括3名总裁在内的高管层大规模参与了会计造假等违规行为,各业务部门共累计虚报利润高达1 518亿日元,约19亿美金,占到税前利润30%,造成2 248亿日元利润减额。此次会计造假事件是继2011年奥林巴斯以来又一重大财务造假行为,引发了外界对日本企业治理流程的质疑,公司积累的信誉轰然倒塌。东芝公司财务造假事件导致其半数董事高管及总裁撤职。东芝公司此次陷于财务造假漩涡,对东芝公司的负面影响将是长期性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此次东芝事件东窗事发?为什么相关审计机构没能制止东芝会计造假行为?面对东芝财务造假事件,审计部门应如何提高自身审计质量,防止此类造假行为再次出现? 二、东芝公司财务造假及审计失败的原因 (一)根深蒂固的“家族式”企业管理模式 东芝公司长期财务造假事件被日本媒体曝光后,任职社长田中久雄及其他八位高管人士宣布辞职,引发社会人士及股东等利益相关者对东芝公司企业文化的关注和思考。东芝公司一直秉承“忠实”、“效忠”的企业管理原则,“一言堂”、“家文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使得企业弥漫着高管至上的文化氛围。日本企业文化多数推崇“忠”为先,高管层决定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产品生产种类、阶段性营业额等,高层管理人员下达生产及营业计划后,下级员工只能按照其所收到的“命令”来执行业务,尽最大努力来完成公司业绩。此次东芝事件发生,因电子产品市场不景气,营业利润持续走下坡路,因此员工为完成业绩任务,不得不采取虚增利润等会计造假手段来暂时掩饰其未尽职责。这种“等级”分明企业文化的存在,使得公司对外公开发布的财务信息也不尽真实。奉行“家文化”的东芝公司最终导致其董事会和监事会也互通成为“内部人”,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外部监管约束力的影响,最终导致公司财务造假。 另外,“工匠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东芝公司利润增长逐年走下坡路。东芝公司致力于硬件产品设计、开发及生产,硬件产品类型多种多样。但当今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种类新等特点使得软件开发及生产使用占据上风。即使日本是电子产业强国,但其公民也大

日本企业在中国

日本企业在中国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外企业争先恐后地登陆中国,其中日本企业成为其中的一个主要部分,除了早就被中国人所熟知的东芝、松下电器、本田、丰田等80年代既进入了中国市场的企业,像索尼、佳能、京瓷、麒麟等日本大型企业也相继进入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企业界主要向日本企业学习管理经验,但是最近5年、8年以来,中国企业几乎不再提日本企业,而主要同GE等美资公司来往,欧美企业占了上风。 一、在中国的主要日本企业 在中国有很多日本企业,其中,如下占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1Toyota Motor 丰田汽车日本汽车 2Itochu 伊藤忠商事日本多样化 3Hitachi 日立日本电子电气 4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松下电器日本电子电气 5Sony 索尼日本电子电气 6 Honda Motor 本田汽车日本汽车 7 Nissan Motor 日产汽车日本汽车 8 Toshiba 东芝日本电子电气 9 Fujitsu 富士通日本计算机 10 Mitsubishi Electric 三菱电机日本电子电气 11 Mitsubishi Motors 三菱汽车日本汽车 I2 to-Yokado 伊藤洋华堂日本零售 13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三菱重工日本工农业设备 14 Canon 佳能日本办公设备 15 Jusco 吉之岛日本零售 16 Nippon Steel 新日铁日本金属 17 Sanyo Electric 三洋电器日本电子电气 18 Bridgestone 普利斯通日本轮胎橡胶 19 Mazda Motor 马自达汽车日本汽车 20 Sharp 夏普日本电子电气 21 Suzuki Motor 铃木汽车日本汽车 22 Isuzu Motors 五十铃汽车日本汽车 23 Fuji Photo Film 富士胶卷日本摄影器材 24 Kobe Steel 神户制钢日本金属 25 Fuji Heavy Industries 富士重工日本汽车 26 Matsushita Elec. Wks. 松下电工日本电子 二、佳能的成功案例 1、公司规模 佳能在2004年全球财富500强的营业额排名中列第165位,并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行业类公司的排名中名列第五。2003年,佳能公司实现净销售额 298.89亿美元及净收入25.77亿美元,双双刷新其历史新高。 佳能以“促进世界繁荣和实现人类幸福”为目标,正在不断努力。 佳能,一直在不断自我改进中,在“共生”的企业理念的指导下,佳能立志成为一家真正优秀的公司,一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受信任和尊重的公司。拥有佳能的产品,保

日本知名公司

丰田是世界十大汽车工业公司之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公 司,丰田喜一郎1933年在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成立汽车部,1937年汽车部正式从丰田自 动织机制作所中独立出来,成立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早期的丰田牌、皇冠、光冠、花冠汽车名噪一时,近来的克雷西达、凌志豪华汽车也极负盛名。TOYOTA 在汽车的销售量、销售额、知名度方面均是世界三强公司之一。TOYOTA 生产包括一般大众性汽车、高档汽车、面包车、跑车、四轮驱动车、商用车在内的各种汽车。丰田市(豊田市,Toyota City),是日本的爱知县的城市之一。 本田株式会社(ホンだ会社)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生 产厂家,汽车产量和规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车厂家之列。1948年创立,创始人是传奇式人物本田宗一郎。公司总部在东京,雇员总数达18万人左右。现在,本田公司已是一个跨国汽车、摩托车生产销售集团。它的产品除汽车摩托车外,还有发电机、农机等动力机械产品。 公司名称: 本田株式会社 外文名称: ホンだ会社 总部地点: 东京 成立时间: 1948 经营范围: 汽车 摩托车 公司性质: 跨国汽车、摩托车生产销售集 团 公司口号: 让孩子的天空更蔚蓝 员工数: 18万

1914年,由田建治郎等人创建的 “快进社”,于1934 年改为日产汽车公司。日产公司生产的轿车品牌很多,有总统、公子、桂冠、地平线、西尔维亚、羚羊、王子、南风、紫罗兰和小太阳等。“NISSAN’是日语 “日产”两个字的罗马音形式,是日本产业的简称,其含义是 “以人和汽车的明天为引目标”。 公司名称: 日产汽车公 司 外文名称: N ISSAN 总部地点: 日本 成立时间: 1914年 经营范围: 中端汽车生 产 公司口号: 自信和自强精神 员工数: 223人 创始人: 田建治郎 品牌释义: 以人和汽车的明天为目 标 日本索尼公司(ソニー株式会社,Sony Corporation ) 是创立于1946年的全球知名跨国集团企业,由盛田昭夫与井深大共同创办。索尼是世界视听、通讯产品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先导者,是世界最早便携式数码产品的开创者,是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索尼也是全世界最大的电影公司(由原好莱坞8大电影公司中的三家(哥伦比亚、米高梅和联合艺术家)合并而成),还是全世界最大的唱片公司(由原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中的三家(哥伦比亚、百代、BMG)合并而成)。至少三分之一的好莱坞最伟大电影和大部分全球最著名流行歌曲的版权为索尼所有。 公司名称: 索尼 外文名称: S ony Corporation 总部地点: 日本国东京都港区港南1-7-1 成立时间: 1946年5月 经营范围: 电子产业,娱乐产业,金融产 业 公司性质: 大型跨国集团 公司口号: 创新源于好奇,梦想成就未来 年营业额: 792亿美元(2011年) 创始人: 井深大,盛田昭夫 净利润: 亏损58亿美元(2011 年) 世界500强: 73位(2011年) 董事长: 霍华德·斯金格 CEO 兼总裁: 平井一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