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知识梳理(1)——古诗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知识梳理(一)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古诗基础知识整理

一、诗歌的概念:

狭义:仅指唐诗,不包括词、曲。

广义:包括诗、词、曲在内。

二、诗歌的体裁:(诗歌的外在形态)

1.广义的诗歌分为:诗、词、曲。

2.诗的体裁分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的体裁分类:(别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等)

(1)按字数分类: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2)按段数分类: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三段为三叠、四段为四叠

(3)词牌和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为词牌,赤壁怀古为题目。

识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注意:题目有时可以省略,但是词牌不可省略

4.曲的体裁分类:(别称词余、乐府)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

(2)杂剧

(3)宫调、曲牌与题目:如《[南吕]四块玉闲适》《[双调]大德歌冬》

南吕,双调是宫调,四块玉和大德歌是曲牌,闲适和冬是题目

三、诗歌的题裁及常见思想感情:☆

1.送别诗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字眼:折柳、长亭、西楼、南浦、斜阳、酒、劳歌、骊歌等

(古人常: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2.思乡怀人羁旅诗

总体情感: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常见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常见思想情感精细分类: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常见字眼:月、雁、笛、柳、清秋、黄昏、征蓬、游子、浮萍、浮云

3.边塞战争诗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常见情感:

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保家卫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对家乡及家人思念;

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初中不常考,若考必定有注释)

边关风光的奇丽壮阔等

常见字眼:边、关、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长城、楼兰。

4.山水田园(游赏)

常用手法: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晓畅。

描绘农村秀丽风景,寄托诗人对贴近自然风光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对美好自然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表达对官场黑暗或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不与之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

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向往归隐的情怀

常见字眼: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幽静山路,阳光疏影。

5.爱国诗

常用手法:融情于景,直抒胸臆,用典。

常见情感:热爱国家,忧国忧民

战乱离散的痛苦:杜甫《春望》;

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林升《题临安邸》“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陆游《示儿》;

盼望统一,宁死不屈:文天祥《过零丁洋》;

6.思妇闺情(初中阶段较少考察)

常见情感:

一类是少女——对易逝青春的哀怨,

一类是少妇——对在外征战(经商、宦游)的丈夫的思念与惦记,

一类是宫嫔——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歌颂真挚爱情。

【拓展】在怨女诗中,一些诗歌主要通过男女的恋爱关系比喻君臣关系。具体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恋表达诗人对君王的依恋,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恋,女子被抛弃来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不常考)

7.怀古咏史诗

后代作家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常用手法:借古讽(劝谏的意思,不是讽刺)今、怀古伤今、用典

常见感情:

对盛衰兴亡的感慨;

借凭吊古迹,追忆历史来表达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或劝诫;

感慨个人遭遇,抨击社会时弊

8.咏物言志诗

常见手法:托物言志、比喻、象征、拟人、借景抒情

常见情感:

对所咏之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坚持个性、保持清白的高尚情操;

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

常见意象:松、竹、梅、荷、芳草、精卫等。

9.壮志抒怀

常见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夸张

常见情感:

表达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如曹操《观沧海》;

表达诗人不畏艰辛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壮志豪情,如王安石《登飞来峰》,刘禹锡《秋词》;告慰平生的喜悦,追求豁达人生境界:杜甫《春夜喜雨》

10.民情疾苦

常见手法:对比、反衬、直抒胸臆

常见情感: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层的讽刺与批判

如《陶者》梅尧臣《卖炭翁》白居易

第二部分:精讲精练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一)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前两句,诗人写到了

的自然之景,抒发了之情。

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白日西斜,广阔天涯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

2.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

(二)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答案】

1.“弄”字赋予山光物态以胜人,显示蓬勃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妍斗艳,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意在留客。

2.之所以会沾衣是因为深山中空气新鲜、湿润,以景诱人的留客方法,正是诗人高人一筹之

处。

(三)

水调歌头·中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这首词的上阕用“我欲”“”“何似”来体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情感起伏——从对月宫的,到犹豫不决,再到对人间生活的不舍。(2分)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借月寄情,请简要说明两位作者在以上句子中,分别借“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1.又恐向往(每空1分)

2.李白借月寄托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苏轼借月寄托了对离别之人的美好祝愿。(每点2分)

(四)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

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一句中,把“抱”换为“枕”好不好?说说理由。(4分)

【答案】

1.C(2分)

2.(4分)不好。“抱”字是相拥、怀抱的意思,1分;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1分;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1分。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则不能达到这个效果,1分。

(五)

虞美人·听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巳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南宋词人,身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住,气节为时人所重。

(1)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描绘了自己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境遇,分别流露出少年潇洒、、的心境。(2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词。(3 分)

【答案】

(1)壮年漂泊(飘零)、暮年孤冷(孤寂、凄冷、凄凉等)

(2)虚写:上片回忆少年歌楼听雨时红烛罗帐的温馨欢恰的两面,以及中年客舟听雨时江阔云低、西风悲雁的漂泊落寞的场景。

实写:下片实写而今幕年独在僧庐下听雨时凄凉孤寂的处境。虚实结合,感怀已逝岁月,慨叹目前境况,表达时光易逝、一生漂治孤苦的情感,并暗含对国家由兴而衰而亡的叹惋。

(六)

游栖霞寺

唐张汇

跻①险入幽林,翠微②含竹殿。泉声无休歇,山色时隐见。

潮来杂风雨,梅落成霜霰③。一从方外④游,顿觉尘心变。

【注释】①跻:攀登。②翠微:翠绿的山色。③霜霰:霜雪。④一从:从一,跟一个人。方外:世俗之外。

1.对这首诗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展现了诗人寻幽揽胜、不避险阻的情态,“幽”字点写出了栖霞寺的环境特征。B.颔联先写视觉感受,再写听觉感受,使画面中的山色与泉声相互映衬,富有生趣。C.颈联采用对偶手法,“风雨”对“霜霰”,渲染了有别于俗世的清冷而幽静的氛围。D.尾联交代了诗人跟随别人游玩栖霞寺后的感受,流露出远离尘俗、追求清净的愿望。2.“翠微含竹殿”一句中的“含”字好在哪里?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

1.(3分) B (听、视觉紊乱)

2.(3分)采用拟人手法(赋予树木(山林)以灵性,使画面有动态美,似有凝聚、包容的力量)(1分)。生动写出了栖霞寺被翠绿的山色所环绕的幽深美丽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所见景色的爱怜不舍(喜爱、陶醉等亦可)(1分)。

(七)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答案】

(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陕西专用2019版中考语文一练通第四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知识满分梳理素材

专题十一古诗词鉴赏 知识点一古诗词知识点归纳 (一)古诗词曲 1.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诗体名,为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各种诗体的通称。每篇句数不拘,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七言者较多。不求对仗,平仄和用韵也较自由。 2.近体诗 (1)概念:近体诗又称“今体诗”。诗体名。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同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排律则不限句数。 (2)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七言之分,简称“五律”“七律”。一般情况下,律诗为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3.词 (1)概念: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兴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2)分类:按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单调只有一段。 (3)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1)概念:又称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2)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二)常见古诗词曲题材 1.山水田园类; 2.边塞军旅类; 3.咏史怀古类; 4.托物言志类; 5.送别怀人类; 6.羁旅思乡类; 7.即事抒怀类; 8.写景抒情类。 (三)古诗词的节奏与格律 1.正确划分诗歌节奏。 (1)四言诗一般是“22”式,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五言诗一般是“23”式(后三个字还可分为“21”或“12”式),如“白发/三千/丈”“故人/具/鸡黍”。 (3)七言诗一般是“223”式(后三个字还可分为“21”或“12”式,节奏划分可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完成),如“千树/万树/梨花/开”“谁家/新燕/啄/春泥”。 2.弄懂格律要求。 律诗每首共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为四联,分别命名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即要求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律诗的双句要押平声韵,单句一般不押韵。绝句也是双句押韵,但没有对仗要求,可自由处理。 知识点二常见古诗词曲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知识讲解(1)(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责编:王军霞 考点透视 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 ..,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 ..,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 ....,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 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 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 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知识讲解 古诗词的分类 古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 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

中考语文古诗阅读鉴赏知识梳理(1)——古诗基础知识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知识梳理(一) 第一部分:知识梳理 古诗基础知识整理 一、诗歌的概念: 狭义:仅指唐诗,不包括词、曲。 广义:包括诗、词、曲在内。 二、诗歌的体裁:(诗歌的外在形态) 1.广义的诗歌分为:诗、词、曲。 2.诗的体裁分类: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3.词的体裁分类:(别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词、乐府等) (1)按字数分类: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2)按段数分类: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三段为三叠、四段为四叠 (3)词牌和题目: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为词牌,赤壁怀古为题目。 识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注意:题目有时可以省略,但是词牌不可省略 4.曲的体裁分类:(别称词余、乐府) (1)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套曲) (2)杂剧 (3)宫调、曲牌与题目:如《[南吕]四块玉闲适》《[双调]大德歌冬》 南吕,双调是宫调,四块玉和大德歌是曲牌,闲适和冬是题目 三、诗歌的题裁及常见思想感情:☆ 1.送别诗 这类诗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

A.依依不舍的留念。 B.情深意长的勉励。 C.坦陈心志的告白。 常见字眼:折柳、长亭、西楼、南浦、斜阳、酒、劳歌、骊歌等 (古人常:①折柳送别②饮酒饯别③唱歌送别) 2.思乡怀人羁旅诗 总体情感:对家乡及家人的思念之情。 常见思乡缘由: 战乱频仍;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漂泊在外;贬官异地;雁归故乡;逢年过节。常见思想情感精细分类: 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 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常见字眼:月、雁、笛、柳、清秋、黄昏、征蓬、游子、浮萍、浮云 3.边塞战争诗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衬托、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常见情感: 出征远戍的英勇豪迈,保家卫国的豪情;建功立业的渴望; 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哀痛; 长年征战的艰辛连年征战的惨烈; 对家乡及家人思念; 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初中不常考,若考必定有注释) 边关风光的奇丽壮阔等 常见字眼:边、关、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胡、羌、夷、夜郎、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长城、楼兰。 4.山水田园(游赏) 常用手法:融情于景,白描,动静结合,远近结合。 语言特征: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晓畅。

(完整版)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 一、诗词体裁 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②近体诗(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七律,七绝,五律,五绝)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④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二、诗歌题材、情感分类 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1.写景抒情: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2.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3.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4.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5.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6.羁旅诗: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安定生活的向往。7.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8.山水田园诗: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9.讽喻诗: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直人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如《硕鼠》《伐檀》、罗隐的《蜂》。

10.闺怨诗:描写闺中妇女的情思,表现离情思念、感时伤怀或有所寄托 11.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12.游仙诗:通过描写游仙访道来表现诗人的人生追求或人生境遇.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 13.饮酒诗:通过描写饮酒歌吟来表现诗人的人生乐趣和感慨。如李白的《将进酒》《月下独酌四首》。 14.其他:题画诗、无题诗、悼亡诗等 三、诗歌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一)、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如:《诗经•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偏重抒情的诗歌) (二)、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情和景 1.景色:写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主观感情,这些景和物已被人们赋予特定的含义而成为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也就是渗透诗人主观感情的形象,即“意象”.是山川草木等整体意象 2.事物:咏物诗一般借某个具体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二为

初中生语文考高分必会:中考古诗词鉴赏知识汇总诗词赏析文学常识分析

初中生语文考高分必会:古诗词鉴赏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古诗词常见意象归纳 酒、饮酒 多表达豪情、悲愁、苦闷和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李清照) 3.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李白)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范仲淹) 5.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6.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浣溪沙》晏殊) 羌笛 多传达离别之苦、相思之情和内心的孤寂。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 1.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2.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3.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柳 折柳“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而“折柳”就有相留之意。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月(残月、明月、新月、玉盘) 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张继)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渡荆门送别》李白) 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李商隐) 流水 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短歌行》曹操) 斜阳(夕阳、落日) 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渔家傲》范仲淹) 3.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望江南》温庭筠)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浮云 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李白) 风、霜、烟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中考语文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知识点与检测(含答案)

古诗词曲七年级12首阅读赏析与检测 第1首观沧海 [东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炼字:“观”字统领全诗,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表现手法:采用写实手法,前两句写俯瞰沧海见到的神奇壮观景象;“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一静一动,有力地刻画出大海的壮阔,为下文展开想象埋下了伏笔。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炼字:“若”字说明是虚景,通过诗人的主观想象,写出沧海之大,描绘出一幅吞吐日月、包蕴群星的图景。 修辞:借用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表现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势,同时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现出诗人统一中原的雄心壮志、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洗练的笔法、神奇的想象、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请从写景的角度赏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2分) 答: 2.这首诗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1

二、阅读这首古诗,回答问题。(4分) 1.从炼字角度赏析“洪波涌起”中的“涌”。(2分) 答: 2.本诗中哪些诗句是虚写?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飘零之感;“子规”啼鸣,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借用这两种景象,点明特定时节暮春,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手法:借景抒情,借“明月”抒发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与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主旨】通过对暮春景物的描写,奠定出全诗悲凉的基调。再借景抒情,借“明月”表达了对被贬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跟踪训练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4分)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2.从修辞角度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2分) 答: 2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知识总结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知识总结 古诗词阅读以课内为主,适当拓展。强调能阅读浅显的古诗词,重点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作者情感的理解、评价,对重点字、词的记诵、揣摩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和赏析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初中古诗词鉴赏备考知识点 首先,要掌握诗歌类别及其特点。诗按内容和性质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表达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按题材可分为写景(山水)诗、民生诗、边塞诗、咏史诗、送别诗、羁旅诗、咏物诗、闺怨诗等。词按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其次,要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常见的有写景诗的寄情山水、民生诗的忧国忧民、边塞诗的奋勇报国、咏史诗的吊古伤今、送别情的思念劝勉、羁旅诗的绵绵乡愁、闺怨诗的思远怀人等。如:《春望》抒发了杜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己亥杂诗》表达了龚自珍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牢记名家名篇的思想内容,明确诗词体现的思想感情,做到整体把握全篇。 第三,要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意象)。鉴赏重点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进而领悟诗歌的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交融,从而表现出的一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寓情于景”和“即景生情”的方式,读者领悟诗歌意境也应从景、情两方面去探寻与体味。诗人把抽象的情感寄寓于具体可感的事物之中,这个事物即作者在诗歌中塑造的形象——意象。如:“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中的“鹤”这一形象矫健凌厉、顽强奋发、积极向上,具有象征意义,是诗人自身意志的化身。诗人选取在万里晴空之上一鹤排云冲天这一景象,再加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一高远的情怀,使得画意与诗情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为我们创造了一种虚实相生、超越时空的景象,使得诗歌的境界开阔疏朗,诗人的情感乐观昂扬,诗歌的格调清峻爽朗。

最新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 知识梳理之形象赏析(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考点05 知识梳理之形象赏析 一、诗歌鉴赏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通读全诗,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 【参考答案】诗中塑造了一个虽年老多病,却仍旧渴望为国戍边,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解析】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本诗的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这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描写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述访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戌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据此分析,全诗塑造了一个虽年老多病,却仍旧渴望为国戍边,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爱国诗人形象。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潼关 [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1.结合意象,谈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表现了作者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解析】1.本题考查意象意境。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从河和山方面来写。诗人极目四望:那从群山中冲决而出的黄河,尽管已奔入辽阔的平原,但仍嫌受束缚似的在不断冲击着河岸;而西去的群山,虽然走向与黄河相反,但仿佛也在力戒平坦,一更比一峰高。透过壮阔险峻的背景,描绘了北方辽远而壮阔的景象。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创作背景来分析。 结合内容,从“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中可知,诗人将黄河、群山赋予了更多人才有的情愫,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砸碎枷锁、渴望自由的思想,表达了诗人渴望冲决落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三.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是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中所作,首联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词语,表现出诗人坎坷的人生境遇。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什么哲理? 【答案】1.“凄凉地”、“弃置身”或“凄凉”和“弃置” 2.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诗词重点知识点梳理及复习

古诗词鉴赏训练 九大规律: (一)咏史怀古诗 (二)咏物言志诗 (三)送别怀人诗 (四)羁旅思乡诗 (五)边塞征战诗 (六)山水田园诗 (七)即事(景)怀诗 (八)哲理诗句 (九)用典诗句 (一)咏史怀古诗 ▶▶▶常见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③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 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例子: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诗人抚今追昔,感慨世事变化难料。 2,“生子当如孙仲谋。” ▶抒发了词人收复中原的强烈愿望和爱国思想,也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无限感 慨。 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表达了作者对百姓苦难生活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不顾百姓死 活予以揭露和批判。 (二)咏物言志诗 ▶▶▶常见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③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 的哀愁。 ▶▶▶常用技法 ①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自比)、象征、拟人和对比。 ②从描写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③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例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了青年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古诗词赏析(知识点 例题 答案)

初中语文专题讲解古诗词赏析 一、知识点 (一)诗歌内容方面 题型一: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再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题型二:概括诗歌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如其分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二)诗歌语言方面 题型一:赏析词语 (1)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或分析该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妙处)? (2)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抒发、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释含义/修辞+析效果(点情境) 题型二:赏析句子: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即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这个诗句如何具体的体现)。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注意用具体地词语表达出来,如依依惜别、惆怅伤怀、慷慨激昂、孤苦冷寂、 答题模式:这首诗采用了何种手法(即修辞/表现手法),具体体现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互文、双关、对比、借代、反复等。 2、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 (三)诗歌情感方面

题型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怎样的志向和抱负?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孤独,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或者对“什么”而“哀伤”。 答题模式: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对……)的……之情 思考途径:1、从标题入手2、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常见的诗歌题材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习题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北京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

北京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 一、古诗文阅读 1. 古诗文鉴赏 在北京中考中,古诗文阅读一直是语文考试的难点之一。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对古诗文的鉴赏,不仅可以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增加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在备考过程中,要注意识记古代诗文作者、作品名、朝代等基础知识,以及对古诗文中的意境、表达手法等进行深入研究。 2. 古诗文名句 在备考过程中,积累古诗文中的名句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名句不仅可以用于作文中,还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功力。要注意背诵并理解这些名句的意义和表达方式,举一反三,才能更好地应对中考中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 二、作文 1. 作文命题要点 在备考中要了解历年北京中考作文题的命题特点和要求,举一反三,总结出常见的作文类型和命题要点。从而在考试中能够对题目进行准确的把握,合理的展开写作。 2. 作文写作技巧

积累一定的作文素材和写作技巧也是备考的重点内容。要注重平时的 积累和训练,多读好文,多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功底,增加作文 表达的灵活性和思维深度。 三、阅读 1. 阅读理解技巧 北京中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部分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阅读理解题的命题方式多样,要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细节把握, 培养学生的阅读策略和解题能力。 2. 课外阅读 在备考过程中,注意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和现代优秀作品,可以增 加语言表达能力,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能为作文 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想。 北京中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主要包括古诗文阅读、作文和阅 读理解。了解这些知识点的精华,掌握其核心内容,并在备考中注重 实际训练和积累,才能更好地备战中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个人观点: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学习,更 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备考中 不仅仅追求分数,更要追求对语文文化的热爱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 受益终身。在备考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掌握古诗文阅读、作文和阅读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一古诗词曲阅读知识梳理八下四十终南别业

四十、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首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开头两句徐徐道来,简短直接交代出因何购得终南山别业。自己中年以后即厌恶尘世,信奉佛教,后来则安家于终南山边。“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 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颔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兴来每独往”一句,写出诗人每每勃勃兴致,自得其乐;而“胜事空自知”一句,则写出了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僚无多,兴致来时,唯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认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颈联写诗人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这两句具体描绘“自知”之“胜事”。“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恰好看见闲云由山中升起。“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通过这一行、一到、一生、一看的描写,明白揭示出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从艺术上看,这两句诗可谓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 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尾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最后两句,既具体描绘其悠闲放任之乐趣,更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此次出游的一个特色。正因为处处偶然,所以处处是“无心的遇合”,更突出作者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由翱翔,如流水自由流淌,行迹毫无拘束。 【背景资料】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但是,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主题】这首五言律诗,通过写诗人自己退隐山林后游山玩水、自由自在欣赏大自然的闲适情趣,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闲适怡然、随遇而安的情怀。 1.这首诗颔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__“独”和“空”字。诗人只身独游终南山,只是随性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享,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__ 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这两句诗写到: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闲云由山中升起。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既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更突出了作者闲适的心境,表达了诗人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__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阅读知识讲解及练习

专题十五古诗阅读(手法情感) 考点分析 古诗词的鉴赏总体以唐诗宋词为考察内容,唐诗居多。从内容上看,山水田园题材和送别怀人类较多;从思想感情上看,思愁的内容较多;从作者方面看,较为不熟悉的作者居多;从题材来看,绝句较多。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古典诗词的内容上的理解,考查内容一般分为: 1.赏析古诗词中的形象 诗歌形象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包括人物形象(可指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也可指诗人塑造的客观形象)与物象。 2.体味古诗词的语言 一般主要围绕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练含蓄、风格特色等方面来进行。 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应注意借助标题,理解主旨,关注作者,联系背景,扣住诗眼,立足基调,综合考录,把握主旨。 知识详解 (一)古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1.忧国忧民 作者通过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败,反映战乱分离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等。 2.建功保国 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 3.思乡怀人 如羁旅愁思、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等。 4.生活杂感

如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叹,借古讽今的情怀,藐视权贵的的态度,洁身自好的品质,青春易逝的感伤,仕途失意的苦闷等。 (二)表达技巧 在诗歌鉴赏中表达技巧主要针对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分析角度包含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烘托(烘托、反衬)、象征、联想、想象、用典、对比(对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 1.间接抒情 ⑴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物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和所要表达的思念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然后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 ⑵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它的描写抒发情感,这是一种简洁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乡之情。 ⑶托物言志。这种方式中作者借用含有特殊含义的的意象,表现自身追求的品德操守和对实时的讽喻等。 2.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互文、借代等。 3.其他表现手法 ⑴动静结合 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指对人、事、物、景进行或动态或静态的描写。 ⑵反衬与烘托 反衬一个是以动衬静,将静态的景物凸显的灵动,给人印象深刻;另一个是以乐景衬哀情,即表面写欢乐的场景,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烘托属于正衬,即通过对特定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 具体题型: 一、名句赏析类 [题目形式]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文体知识及阅读方法

古诗词鉴赏基础知识 (一)古诗词文体知识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 “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诗 四言古体诗(如《诗经》《龟虽寿》《观沧海》), 五言古体诗(如《羌村三首》《观刈麦》《石壕吏》) 六言古体诗(如《田园乐六首》) 七言古体诗(如《春江花月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杂言诗(如《行路难》) 乐府诗(汉乐府收集的民间歌辞如《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雁门太 守行》) 近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 绝句:一般来说第二、四句押韵。 五言绝句(如《登鹳雀楼》《山中杂诗》《竹里馆》《送灵澈上人》) 七言绝句(如《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逢入京使》《泊秦淮》) 律诗: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习惯是对仗句。 五言律诗(如《过故人庄》《题破山寺后禅院》《望岳》《春望》《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七言律诗(如《游山西村》《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过零丁洋》《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望月有感》) 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倚声,填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以两宋时期成就最高。词一般由词牌名和题目组成,词牌名决定词的格律,题目决定词 的内容。词牌名和题目之间用“·”连接。例如渔家傲·秋思。 词牌名有菩萨蛮、如梦令、点绛唇、浣溪沙、卜算子、西江月、 钗头凤、苏幕遮、渔家傲、江城子、水调歌头、念奴娇、永遇 乐、沁园春。 1、按照字数来分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如《如梦令》《浣 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 调(59-90字)如《渔家傲·秋思》、长调(91字以上)如《水

2020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理解与鉴赏方法 (附练习与答案)

2020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理解与鉴赏方法 一、中考古诗文考察目标: 古诗词鉴赏是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已成为中考常见的一种题型,而且在近几年 中考中的考查力度逐渐加大,应引起我们的持续关注。 近几年,中考试题加大了对古诗词阅读和鉴赏的考查力度,突出了语文的文学鉴赏色彩。所选用的古诗词大 多取自课外,课内的比例在逐年减小,主要侧重于送别、咏物、咏史诗,考查的重点是内容和语言,题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以主观题居多。 1.能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情感。 (1)概括古诗词的大意,能描绘出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 (2)能联系与古诗词有关的背景资料对古诗词作出自己的评价。 (3)注意诗体与风格,品味古诗词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4)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能说出自己对古诗词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会。 2.会品析古诗词的语言、修辞技法。 (1)从遣词用语、修辞方面揣摩、推敲、理解古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诗句的含义。 (2)从作者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古诗词在语言中所寄寓的深意。 (3)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古诗词语言的音乐美、节奏美、韵律美。 二、古诗文理解重点:把握内容,体会情感 1.感知诗词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1)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田园诗多写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追求、对恬淡闲适生活的热爱或向往;写景诗多写诗人对自然的陶醉、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送别 诗多写与友人的惜别、对亲人的思念、对友人或亲人的安慰劝勉;边塞诗多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建功立业

, 的渴望、壮志难酬的悲愤、思乡念亲的孤独;咏物诗多写自己的人生态度、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蕴含对人 生道理的理解;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 叹昔盛今衰;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或表达对民众的同情等。 (2)抓题目。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 一看题目就知道这首诗是写诗 人读书的感受。因此,从题目入手,应该成为感知诗词内容的重要环节。 (3)析词义。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必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逐步揣摩关键 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 (4)联背景。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如: 读《石壕吏》就要联系到当时的“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理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可以联系诗人刘禹锡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如李 白的《行路难》,就写于他试图施展自己经国济世的宏愿,但又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之时,表现了内 心的愁苦。 (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感情。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 会诗人的情感。如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一词,就能体会到词人思念家乡、寂寞悲苦的情 感。 (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如白居 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就通过对莺燕活动的描写,表达了对早春到来 的喜悦之情。 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月:怀人、思乡。菊:隐逸、清高。梅:高洁、坚贞。莲:洁身自好、超凡脱俗。兰:高洁、隐士。松:坚

中考语文专题讲解:古诗词整体阅读

中考语文专题讲解:古诗词整体阅读知识精讲: 一、要点梳理 古诗词是许多学生的启蒙老师,古诗词诵读鉴赏也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把握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鉴赏在中考中单独成题,分值一般在6-10分之间,主要考查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一)古代诗歌常识 1.古代诗歌的分类(按体裁分)

(二)鉴赏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与涵义,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一般意象 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而这个物象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因此,在诗词中根据情感的表达需求诗人会选取不同的物象。 表壮阔的:大江、长城、边关、飞流、瀑布、悬崖、高山、赤壁、塞外、大漠等。表柔婉的:小桥、流水、香径、飞花、明月、闲云、细雨、杨柳、飞絮、桃花等。表幽怨的:夜雨、闺房、蜡烛、玉楼、轻烟、孤灯、西楼、芭蕉、黄昏、珠帘等。表忧愁的:秋雨、落木、寒鸦、斜阳、孤村、残荷、落花、丁香、悲风、飞燕等。2.特殊意象

诗歌的形象有时与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例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 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桃花——美人;鸟——自由; 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此外,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三)鉴赏诗歌的语言 1.熟记常用术语 例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 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王国维评价一个“闹”字境界全出。“春

古诗鉴赏阅读(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专练

古诗鉴赏阅读(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题型专练 一、知识点汇总 1.词句理解。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这类考题难度不大,但比较切合初中生的年龄及认知实际。需要强调的是,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不能就词、就句作孤立的分析,而应联系全句、全诗来体会。 2. 意境描绘。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比如分析“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我们首先要描绘出它的画面:诗人站在岸边,目送着友人的船只渐渐远去,一直到天的尽头;眼前只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去。其次,分析其中蕴涵的诗人的感情:依依惜别之情。 3. 主旨把握。“主旨”,即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注意的是,这属于“整体把握”类题,答题时一定要着眼于全诗,看清楚全诗的内容,进而体会诗人的感情,切忌断章取义。 4.名句赏析。古诗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阅读这些名句,对加深我们的文学修养,陶冶我们的性情,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都有重要意义。赏析古诗中的名句,关键要分析透彻该名句“名”在哪里,是思想深刻,还是感情浓郁,抑或写景生动? 5.技巧分析。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答题的一般步骤为:(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3)分析该手法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6. 品味炼字。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