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翻译赏析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翻译赏析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翻译赏析

元稹《酬乐天频梦微之》翻译赏析

《酬乐天频梦微之》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唯梦闲人不梦君。

【前言】

《酬乐天频梦微之》是唐代诗人元稹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约写于元和十二年(817)前后。当时元稹贬通州司马,白居易谪江州司马,一南一北,相隔数千里之遥。加之“山水万重”,音信不通,只有梦中相见。白居易多次梦见元稹,并作诗相告。这首诗就是酬答乐天“频梦”之作。

【注释】

1、乐天:白居易的字。

2、微之:元稹的字。

3、书:信件。

4、念:思念。

5、病:诗人在通州得过一样严重的疟疾,病后身体一直很差,记忆衰退,同时也包含内心的苦闷。

6、闲人:不相干的人。

【翻译】

隔着千山万水般书信的断绝,知道你想念着我在睡梦担心着我。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鉴赏】

这是一首和诗,写于公元817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这时,元稹贬通州,白居易谪江州,两地迢迢数千里,通信十分困难。因此,诗一开始就说“山水万重书断绝”。此时好不容易收到白居易寄来的一首诗,诗中告诉元稹,前一天晚上又梦见了他。老朋友感情这样深挚,使他深深感动。诗的第二句乃说:“念君怜我梦相闻。”元稹在通州害过一场严重的疟疾,病后一直身体很坏,记忆衰退。但“我今因病”的“病”字还包含了更为沉重的精神上的苦闷,包含了无限凄苦之情。四句紧承三句说:由于我心神恍惚,不能自主,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梦见你。

白居易赠给元稹的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元稹何事忆他,致使他昨夜梦到元稹,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

“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世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受限制的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得。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借着崔莺莺月夜焚香拜月,张生隔墙观望,继而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而崔莺莺随即和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这里便可以看出崔莺莺在诗词歌赋上不仅造诣颇深,而且反应敏捷,当之无愧的才女。而后在孙飞虎围庙抢亲之时,听闻母亲的佛殿许婚,崔莺莺虽然欣喜,却也一眼便明了母亲的佛殿许婚不过只是权宜之计,缓兵之计罢了,更何况口说无凭,由此不难看出崔莺莺头脑清醒,对形势以及母亲的心理看得十分透彻分明,并非像一般女子一样被爱情蒙蔽得不分状况。这一点在后来老相国夫人赖

《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田家词》元稹唐诗鉴赏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田家词元稹 牛吒吒,田确确, 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 六十年来兵簇簇, 月月食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 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 重铸耧犁作斤属刂。 姑舂妇担去输官, 输官不足归卖屋。 愿官早胜仇早覆, 农死有儿牛有犊。 誓不遣官军粮不足。 元稹诗鉴赏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战祸连年不断,繁重的军事开支压得劳动人民伸不起腰、喘不过气来。元稹自幼家贫,并亲眼看到战争给人民、

尤其是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在参加制科考试时所写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中,就鲜明地提出了“息兵革”的主张,认为天下要长治久安,非从“息兵革”入手不可。元稹元和五年贬斥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九年再出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他在通州司马任上,仍以置人民于袵席为己任,白居易在诗中称道他:“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元和十二年,他得到刘猛、李余写的古题乐府诗数十首,读后十分感动,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见所闻一一写进这组古题乐府诗里,《田家词》就是其中的一首,再一次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张。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天久不雨,土地坚硬,牛拉着沉重的犁耙喘着粗气一步一步地爬行着。牛蹄碰击着坚硬的土块,发出“趵趵”的声音。驾牛的农民还嫌牛走得太慢,不断地挥动着鞭子,发出“吒吒”的声音,驱使着,吆喝着。“吒吒”,农民的叱牛声。“趵趵”,牛蹄声。“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诗的开篇,作者就用两个短句、三组叠字,状形写声,把农民耕地时的那种艰苦、忙碌、急促的情状绘声绘色地突现在读者的眼前。然而“种得官仓珠颗谷”,农民终年劳累,用血和汗水换来的珍珠般的果实,却尽进了官仓,自己却一无所得。为什么?“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食粮车辘辘”。因为六十年来,战争不断,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们吃的粮食全由农民供给,并由农民驾驾辘辘的大车不停地运往前线。自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算起,到元和十二年(817 ),已超过六十年。这

元稹诗词汇总

元稹诗词汇总 1、《襄阳为卢窦纪事》 帝下真符召玉真,偶逢游女暂相亲。 素书三卷留为赠,从向人间说向人。 风弄花枝月照阶,醉和春睡倚香怀。 依稀似觉双环动,潜被萧郎卸玉钗。 莺声撩乱曙灯残,暗觅金钗动晓寒。 犹带春酲懒相送,樱桃花下隔帘看。 琉璃波面月笼烟,暂逐萧郎走上天。 今日归时最肠断,回江还是夜来船。 花枝临水复临堤,闲照江流亦照泥。 千万春风好抬举,夜来曾有凤凰栖。 2、《杏园》 浩浩长安车马尘,狂风吹送每年春。 门前本是虚空界,何事栽花误世人。 3、《花栽二首》 买得山花一两栽,离乡别土易摧颓。 欲知北客居南意,看取南花北地来。 南花北地种应难,且向船中尽日看。 纵使将来眼前死,犹胜抛掷在空栏。 4、《嘉陵水》 尔是无心水,东流有恨无。 我心无说处,也共尔何殊。 5、《赠乐天》 等闲相见销长日,也有闲时更学琴。 不是眼前无外物,不关心事不经心。 6、《白衣裳二首》 雨湿轻尘隔院香,玉人初著白衣裳。 半含惆怅闲看绣,一朵梨花压象床。 藕丝衫子柳花裙,空著沈香慢火熏。 闲倚屏风笑周昉,枉抛心力画朝云。 7、《赋得玉卮无当》 共惜连城宝,翻为无当卮。 讵惭君子贵,深讶拙工隳。
1/7

泛蚁功全少,如虹色不移。 可怜珍砾石,何计辨糟醨。 江海诚难满,盘筵莫妄施。 纵乖斟酌意,犹得奉光仪。 8、《寄胡灵之》 早岁颠狂伴,城中共几年。有时潜步出,连夜小亭眠。 月影侵床上,花丛在眼前。今宵正风雨,空宅楚江边。 9、《秋夕远怀》 旦夕天气爽,风飘叶渐轻。星繁河汉白,露逼衾枕清。 丹鸟月中灭,莎鸡床下鸣。悠悠此怀抱,况复多远情。 10、《代杭民答乐天》 翠幕笼斜日,朱衣俨别筵。管弦凄欲罢,城郭望依然。 路溢新城市,农开旧废田。春坊幸无事,何惜借三年。 11、《月临花》 临风飏飏花,透影胧胧月。巫峡隔波云,姑峰漏霞雪。 镜匀娇面粉,灯泛高笼缬。夜久清露多,啼珠坠还结。 12、《赠吕三校书》 同年同拜校书郎,触处潜行烂熳狂。共占花园争赵辟, 竞添钱贯定秋娘。七年浮世皆经眼,八月闲宵忽并床。 语到欲明欢又泣,傍人相笑两相伤。 13、《送致用》 泪沾双袖血成文,不为悲身为别君。望鹤眼穿期海外, 待乌头白老江濆。遥看逆浪愁翻雪,渐失征帆错认云。 欲识九回肠断处,浔阳流水逐条分。 14、《奉和窦容州》 明公莫讶容州远,一路潇湘景气浓。斑竹初成二妃庙, 碧莲遥耸九疑峰。禁林闻道长倾凤,池水那能久滞龙。 自叹风波去无极,不知何日又相逢。 15、《卢头陀诗》 卢师深话出家由,剃尽心花始剃头。马哭青山别车匿, 鹊飞螺髻见罗睺。还来旧日经过处,似隔前身梦寐游。 为向八龙兄弟说,他生缘会此生休。 16、《春鸠》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17、《新政县》 新政县前逢月夜,嘉陵江底看星辰。已闻城上三更鼓, 不见心中一个人。须鬓暗添巴路雪,衣裳无复帝乡尘。
2/7

红楼梦经典赏析——黛玉葬花

红楼梦经典赏析之《黛玉葬花》 内容提要 赏析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第二十六回、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文中经典桥段黛玉葬花,通过《黛玉葬花》凸显当时年代气息下的黛玉宝玉爱情跌宕起伏的纠葛过程。通过文中唯美诗词歌赋彰显主人公凄惨惹人怜爱特征,从各个方面展示当时社会大环境下的人文、社会风貌! 共读西厢 林黛玉葬花的源头还要追溯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末尾,当宝玉在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看《会真计》(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一书的时候,桃花被风吹落,飘落到周围的地上,贾宝玉将书上的花瓣倒入池子当中。林黛玉到来之后告诉贾宝玉,把花瓣装好放入袋中,再一起埋在花冢当中更好。两人便不谋而合决定就按黛玉说的做。这断片段是为后文第二十七、第二十八回当中黛玉葬花做铺垫作用。在这段场景中间宝玉和黛玉的言语也是极具特色的,就包括贾宝玉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将自己比作张生。黛玉比作崔莺莺。来抒发自己对黛玉的爱情,也是宝玉难得的爱情表白。这一段时间的他们也正是处在了热恋阶段。本段落只为交代前因,故不多加赘述。 花冢葬花 《红楼梦》当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总是经历着不同大小的坎坷,不时地会出现争吵,但最终仍然会和好如初。这一次次的争吵无疑是让宝黛的爱情不断的从青涩走向成熟的基石,而在所有的“事故”当中,最有代表性的就要属黛玉葬花了。这也自然成为了宝黛爱情当中的高潮所在。 首先,黛玉葬花的地方发生在大观园,更准确的说是在沁芳闸桥边桃花树底下。而黛玉葬花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林黛玉爱惜树上飘落的桃花,认为泥土才是真正干净纯洁的,所以想将花瓣埋在泥土当中。而间接原因则是林黛玉担心贾宝玉在贾政那里受到责骂,便在饭后去宝玉的住处看望宝玉,却正巧丫鬟晴雯在屋里生气,黛玉喊了2次门都不给开门;恰巧黛玉被关在门外的时候又听见宝钗和宝玉在里面有说有笑,还亲眼看到宝玉送宝钗出来,气得回去哭了一夜,碰巧第二天是“饯花之期”所以才有了第二天的黛玉葬花。 第二日正当林黛玉在林中准备葬花的时候,贾宝玉兜着一袋花瓣前来葬花,贾宝玉发现黛玉在这里,一面悲戚一面吟诗。林黛玉悲戚的原因是林黛玉在贾府中,虽有宝玉的照顾,贾母的疼爱,但按照当时的礼教观念,毕竟是外孙,寄人篱下的滋味还是有的,父母双亡,无人做主,孤苦一人,又兼其性格的悲观,总觉风刀霜剑严相逼,自怜之心常在,看见落花之后联想打自己的身世,顿时就觉得自己内心的凄凉之苦,林黛玉之所以为残花“修筑”花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 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 一、【新课标I 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 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 分)参考答案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 B 项说法错误。 E 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 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 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 分)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园(第五本)原文-翻译及赏析

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张君瑞庆团园(第 五本)原文|翻译及赏析 朝代:元代 作者:王实甫 原文: 楔子 (末引仆人上,开,云)自暮秋与小姐相别,倏经半载之际。托赖祖宗之荫,一举及第,得了头名状元。如今在客馆听候圣旨御笔除授,惟恐小姐挂念,且修一封书,琴童家去,达知夫人,便知小生得中,以安其心。琴童过来,你将文房四宝来,我写就家书一封,与我星夜到河中府去。见小姐时说:官人怕娘子忧,特地先看小人将书来。即忙接了回书来者。过日月好疾也呵! 【仙吕】【赏时】相见时红纷纷点绿苔,别离后黄叶萧萧凝暮霭。今日见梅开,别离半载。琴童,我嘱咐你的言语记着!则说道特地寄书来。(下)(仆云)得了这书,星夜望河中府走一遭。(下) 第一折 (旦引红娘上,开,云)自张生去京师,不觉半年,杳无音信。这些时神思不快,妆镜懒抬,腰肢瘦损。茜裙宽褪,好烦恼人也呵! 【商调】【集贤宾】虽离了我眼前,却在心上有;不甫能离了心上,又早眉头。忘了时依然还又,恶思量无了无休。大都来一寸眉峰,

怎咋他许多颦皱。新愁近来接着旧愁,厮混了难分新旧。旧愁似太行隐隐,新愁似天堑水悠悠。 (红云)姐姐往常针尖不倒,其实不曾闲了一个绣床,如今百般的闷倦。往常也曾不快,将息便可,不似这一场清减得十分利害。(旦唱) 【逍遥乐】曾经消瘦,每遍犹闲,这番最陡。(红云)姐姐心儿闷呵,那里散心耍咱。(旦唱)何处忘忧?看时节独上妆楼,手卷珠帘上玉钩,空目断山明水秀;见苍烟迷树,衰草连天,野渡横舟。(旦云)红娘,我这衣裳这些时都不似我穿的。(红云)姐姐正是腰细不胜衣。(旦唱) 【挂金索】裙染榴花,睡损胭脂皱;纽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 (仆人上,云)奉相公言语,特将书来与小姐。恰才前厅上见夫人,夫人好生欢喜,着人来见小姐,早至后堂。(咳嗽科)(红问云)谁在外面?(见科)(红见仆了)(红笑云)你几时来?可知道昨夜灯花报,今朝喜鹊噪。姐姐正烦恼哩,你自来?和哥哥来?(仆云)哥哥得了官也,着我寄书来。(红云)你则在这里等着,我对俺姐姐说了呵,你进来。(红见旦笑科)(旦云)这小妮子怎么?(红云)姐姐,大喜大喜,咱姐夫得了官也。(旦云)这妮子见我闷呵,特故哄我。(红云)琴童在门首,见了夫人了,使他进来见姐姐,姐夫有书。(旦云)惭愧,我也有盼着他的日头,唤他入来。(仆入见旦科)(旦云)琴童。你几时离京师?(仆云)离京一月多也。我来时哥哥去吃游街棍子去了,(旦云)这禽兽不省得,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菊花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应读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绕着篱笆观赏菊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无人不晓,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给人以环境幽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绕字写赏菊兴致之浓,不是到东篱便驻足,而是遍绕篱边,直至不知日之将夕,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前两句

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其中也暗含了对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但用笔巧妙,别具一格,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绘具象之后,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元稹《菊花》诗歌翻译及赏析]

元稹诗词选

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遣悲怀三首·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荩箧一作:画箧)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遣悲怀三首·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遣悲怀三首·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离思五首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篸绿丝丛。须臾日射胭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街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吉了花纱嫩麴尘。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摘梨花与白人。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兔丝 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翳荟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春鸠 春鸠与百舌,音响讵同年。如何一时语,俱得春风怜。 犹知化工意,当春不生蝉。免教争叫噪,沸渭桃花前。 芳树 芳树已寥落,孤英尤可嘉。可怜团团叶,盖覆深深花。游蜂竞钻刺,斗雀亦纷拏。 天生细碎物,不爱好光华。非无歼殄法,念尔有生涯。春雷一声发,惊燕亦惊蛇。 清池养神蔡,已复长虾蟆。雨露贵平施,吾其春草芽。 种竹 昔公怜我直,比之秋竹竿。秋来苦相忆,种竹厅前看。 失地颜色改,伤根枝叶残。清风犹淅淅,高节空团团。 鸣蝉聒暮景,跳蛙集幽阑。尘土复昼夜,梢云良独难。 丹丘信云远,安得临仙坛。瘴江冬草绿,何人惊岁寒。 可怜亭亭干,一一青琅玕。孤凤竟不至,坐伤时节阑。 分流水 古时愁别泪,滴作分流水。日夜东西流,分流几千里。 通塞两不见,波澜各自起。与君相背飞,去去心如此。 和乐天秋题牡丹丛 敝宅艳山卉,别来长叹息。吟君晚丛咏,似见摧颓色。欲识别后容,勤过晚丛侧。

元稹《莺莺传》赏析

元稹《莺莺传》赏析 艺术特色 《莺莺传》成功地地塑造了崔莺莺的经典形象。她是位出身于没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内心充满了情与礼的矛盾。小说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养给莺莺带来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征,细致地描绘这位少女在反抗传统礼教时内心冲突的过程。莺莺悲剧性格既单纯又丰富,她最后拒绝张生的求见,体现出性格由柔弱向刚强的转变。莺莺的悲剧性格既有独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历史上无数个女性受封建礼教束缚、遭负心郎抛弃的共同命运。在中国文学史的人物画廊中,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追求自由爱情,勇于向封建礼教挑战女性,她们都是处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内涵的光辉妇女形象,而列在画廊榜首则是崔莺莺。相比之下,张生的形像则写得较为逊色。尤其是篇末,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作品赏析 《莺莺传》于叙事中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心理,较好地塑造了崔莺莺的形象。崔莺莺是一个在封建家庭的严格闺训中长大的少女。她有强烈的爱情要求,但又在内心隐藏得很深,甚至有时还会在

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态。本来,通过她的侍婢红娘,张生与她已相互用诗表达了爱情。可是,当张生按照她诗中的约定前来相会时,她却又“端服严容”,正言厉色地数落了张生的“非礼之动”。数日后,当张生已陷于绝望时,她忽然又采取大胆的叛逆行动,主动夜奔张生住所幽会,“曩时端庄,不复同矣”。崔莺莺的这种矛盾和反复,真实地反映了她克服犹豫、动摇而终于背叛封建礼教的曲折过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终未能彻底摆脱社会、出身、教养所加给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认为私自恋爱结合是不合法的,“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遗弃以后,就只能自怨自艾,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又表现了她思想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作品中对这一形象的刻画,传神写态,有血有肉,异常鲜明。 作者为了替张生遗弃崔莺莺的无耻行径辩解开脱,竟藉其口大骂崔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这就不仅使得人物形像前后不统一,也造成了主题思想的矛盾。诚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说:“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尽管如此,读者从作品的具体描述中却仍然感到崔莺莺令人同情,而张生的负心,则令人憎恶。应该说作品的客观艺术效果与作者的主观议论评价是截然相反的。 前语之,后前不一,文过非饰,余有异,敢叙一二。本自非正,乃归正之,人道张生无情,始乱终弃。姻缘之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者,夫妇之道,崇敬之,不敢以私心害法,媒妁之

元稹菊花古诗赏析

元稹菊花古诗赏析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 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韵的一首。下面是元稹菊花古诗 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菊花 唐·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注释】 1、秋丛:指丛丛秋菊。 2、舍(shè):居住的房子。 3、陶家:陶渊明 的家。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4、遍绕:环绕一遍。 5、篱(lí):篱笆。 6、日渐斜(xiá):太阳渐渐落山。斜,倾斜。因古诗需与上一句押韵,所以 应读 xiá。 7、尽:完。 8、更(gèng):再。 【翻译】 一丛一丛的秋菊环绕着房屋, 看起来好似诗人陶渊明的家。 绕着篱笆观赏菊 花,不知不觉太阳已经快落山了。 不是因为百花中偏爱菊花, 只是因为菊花开过之后便不能够看到更好的花了。 【赏析】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其爱菊之名, 无人不晓, 而菊花也逐渐成了超凡脱俗的隐逸者之象征。 历代文人墨客爱菊者不 乏其人,其中咏菊者也时有佳作。中唐诗人元稹的七绝《菊花》便是其中较有情
1/5

韵的一首。 第一句“秋丛绕舍似陶家”的“绕”字写屋外所种菊花之多, 给人以环境幽 雅,如陶渊明家之感。诗人将种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见秋菊之多,花开之盛。 这么多美丽的菊花,让人心情愉悦。 第二句“遍绕篱边日渐斜”表现了诗人专注地看花的情形。 第二句中的“绕” 字写赏菊兴致之浓, 不是到东篱便驻足, 而是“遍绕篱边”, 直至不知日之将夕, 表现了诗人赏菊时悠闲的情态。诗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爱菊之情,似较五 柳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遍绕”“日渐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 态和诗人对菊花的由衷喜爱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字里行间充满了喜悦的心情。 前 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有景、有情、有联想,活脱脱地勾勒出一幅诗人在秋日傍 晚漫步菊丛赏花吟诗而乐不思返的画面。 三四两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点明了诗人爱菊的原因。 这两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转,指出自己并非没来由地钟情菊花。时至深秋,百花 尽谢,唯有菊花能凌风霜而不凋,独立支持,为世界平添了盎然的生机。诗人热 爱生活、热爱自然,这四季中最后开放的菊花使他忘情,爱不能舍了。诗人从菊 花凋谢最晚这个角度出发, 写出了自己独特的爱菊花的理由。 其中也暗含了对菊 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的坚强品格的赞美之情。中国古典诗词 常借物咏怀喻志,如屈原的《桔颂》,陈子昂的《感遇》,都是范例。元稹 《菊花》一诗赞菊花高洁的操守、坚强的品格,也是这种写作手法,寓有深意。 这首七言绝句诗, 虽然写的是咏菊这个寻常的题材, 但用笔巧妙, 别具一格, 诗人独特的爱菊花理由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并且发人思考。诗人没有正面写菊 花,却通过爱菊,侧面烘托它的优秀品格,美妙灵动,意趣盎然。该诗取陶诗的 意境,且也以淡雅朴素的语言吟咏,便不似陶公全用意象,蕴藉之至;而是在描 绘具象之后, 以自述的方式道出爱菊之由而又不一语说尽, 留下了想象空间去回 味咀嚼,这就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2/5

《中国文学作品赏析》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作品赏析》复习资料 诗歌部分: (一)文学常识 1、古代: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鲳鱼抒写羁旅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婉转,在当时流传及其广泛,柳永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3、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别号邗沟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汉族,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秦观在感伤词作的艺术表现方面,展示出独特的审美境界;在掌法结构方面,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但是他能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绘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 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诗作文学价值很高,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李商隐通常被视作唐代后期最杰出的诗人,其诗风受李贺影响颇深,在句法、章法和结构方面则受到杜甫和韩愈的影响。许多评论家认为,在唐朝的优秀诗人中,他的重要性仅次于杜甫、李白、王维等人。其诗构思新颖,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海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以索解。就诗歌风格的独特性而言,他与其他任何诗人相比都不逊色。但用典相对较多,有晦涩之嫌。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诗以《春江花月夜》著名。今仅存诗两首,但其中的《春江花月夜》却是唐诗的代表作之一。该诗描写细腻,音节和谐,颇受六朝诗风影响,流露出人生无常之感。后世包括词、曲在内的多种文学形式都可能受到该诗在音韵、场景描写等方面创意影响,从而也奠定了张若虚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闻一多称该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长亭送别》赏析

长亭送别 一、背景材料 《西厢记》的故事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王实甫写《西厢记》杂剧时又参考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王作与董作的情节大致相同,但前者堵塞了情节里的漏洞,删去了蔓生的枝叶,加强了戏剧冲突,使人物性格发展更合情合理,语言更为精炼典雅,使《西厢记》成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不朽之作,也是王实甫特享盛名之作。贾仲明在《凌波仙》的吊顶里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奇魁。”这并不是溢美之词。 王实甫《西厢记》在明代出现了许多评刻本,17世纪50年代,金圣叹删去了它的第五本,变喜剧性结局为悲剧性结局,并修改了前四本的文字,使人物语言更加性格化。《长亭送别》是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的,写崔莺莺随母并在红娘的随侍下到十里长亭,给进京应考的张生送别。 二、内容分析 根据剧情的发展,安排了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支曲子,写莺莺在赴长亭路途中。[端正好]以暮秋的凄凉景色为背景,提供了一个适用展开人物心理活动的特定环境。[滚绣球]从正面刻画了莺莺怨恨别离的内心世界。作者用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金钏减玉肌等,将人物抽象的感情表现得真实细腻。[叨叨令]一曲,

由红娘的问话引出莺莺的直抒胸臆,在自己的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面前尽情倾吐离别的痛苦心情。 第二个场面,从[脱布衫]到[朝天子]八支曲子,写莺莺在饯别宴上。[脱布衫]和[小梁州]是写莺莺眼中所见到的张生愁闷哀伤的神态。[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是将相思与离别对比来写,表现了莺莺与张生两情相依,但碍于老夫人在场却无法一吐衷肠的痛苦。[快活三]和[朝天子]紧扣别宴,写莺莺无心于酒食。作者以美酒佳肴竟尝着不如泥土的感觉,突出表现莺莺因即将别离而怨恨的内心。 第三个场面,从[四边静]到[收尾]八支曲子,写莺莺与张生长亭话别。[四边静]是写莺莺面临别离对张生的百般依恋和内心的悲戚。[五煞]写因依恋而生的叮咛。[四煞]与[三煞]着重写莺莺预想别离后的孤寂冷清。[二煞]又加叮嘱,透露了莺莺心中的忧患。最后的[一煞]和[收尾]仍写暮秋晚景,用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等景物来烘托莺莺离别张生后的无限惆怅之情。 主旨:这折戏通过描写莺莺送张生赴京赶考饯别于长亭的内心活动,表现了青年所向往的自由美好的爱情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尖锐矛盾,控诉了封建家长所维护的礼教对人生的严重摧残。 三、写作特点 1.借景寓情,熔抒情、写景、叙事于一炉。 “多情自古伤离别。”为了写莺莺的多情,写莺莺离别之伤,作者寓情于景,寓情于事。一曲(端正好)的唱词,撷取了暮秋时节

元稹 《南秦雪》全诗及赏析

元稹《南秦雪》全诗及赏析 出自元稹《南秦雪》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上南秦。 翻译: 帝都到清明时间寒意才尽,而骆谷到了春深时节却未见春意; 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 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班的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 在这个不见飞鸟不闻猿啼的时节,年轻的御史走在了去南秦的路上。 译文: 帝都到清明时间寒意才尽,而骆谷到了春深时节却未见春意;刚看见峻岭上云似华盖,就发现岩石下白雪如尘。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班的树林也披上了万多银花。在这个不见飞鸟不闻猿啼的时节,年轻的御史走在了去南秦的路上。 作者 元稹(zhen,779-831):字微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他聪明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 赏析 这是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径骆口驿之路所作。 这首七律首联就对仗,寒对春重复相对,意思相反之反对。颔联对仗工整,表明此处气候变化之快,前后可以形成一个意思,有云即下雪,即相对独立反对,又连成一体,属流水对。颈联都描述雪景之美,属于大意相同之正对。尾联对全诗有转折意思,雪景之美但属恶劣天气,诗人受贬却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且尾联属于意思上静与动的对比的宽对形式。 首联是意思上肯定与否定的宽对,也是寒与春不在同一位置

的交错对(错对)。韵律格式:--|||--。颔联对仗工整,表明此处气候变化之快,前后可以形成一个意思,有云即下雪,即相对独立反对,又连成一体,属流水对。颈联都描述雪景之美,属于大意相同之正对。尾联对全诗有转折意思,雪景之美但属恶劣天气,诗人受贬却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且尾联属于意思上静与动的对比的宽对形式。 本诗表达了路途艰险、前程未卜之心情。

元稹诗词鉴赏训练2020最新最全版

元稹诗词鉴赏训练2020最新最全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乐天早春见寄 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 【注】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舒如旧也。”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作这首诗时两人正分处两地,山水相隔,只能凭借诗歌来表达衷情。 B. 诗中写潮猛浪大的江中仍可听到棹歌声声,含蓄表现了渔人生活的艰辛。 C. 颈联写雪消水添,本可以放船直下会友,可惜潮涌波漫,只能欲泛还止。 D. 诗歌末句用“缩地”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无尽思念,真可谓无理而妙。 15. 诗中从不同角度写早春的景象,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参考答案: 14. D 15. 此诗从天气、人事和物情三方面依次着眼写早春景象。①运用多种感觉写景。如“雨香云澹觉微和”一句,“雨香”是嗅觉描写,“云澹”是视觉描写,“觉微和”是触觉描写,“谁送春声入棹歌”是听觉描写。②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写景。“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是近景;“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既写出了早春的勃然生机,又写出了雪消水添,本可放船直下,但潮涌波漫,于是欲泛还止的情况。为后文抒情做了铺垫。 ③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写澹云、萱草是静态描写,“柳偏东面”“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作者雪消水添,欲放棹相寻与友会晤难一苇飞渡的状况。 初寒夜寄卢子蒙 元稹 月是阴秋镜,寒为寂寞资。 轻寒酒醒后,斜月枕前时。 倚壁思闲事,回灯检旧诗。 闻君亦同病,终夜远相悲。 【注】本诗题目一作“寒夜寄卢子蒙,子蒙近亦丧妻”。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句将月比作“阴秋镜”,说明是秋夜月色阴冷黯淡,衬托出诗人丧妻后的颓丧。 B. 第二句中“寂寞资”指诗人丧妻独居,百无聊赖,只有寒意相伴,其情孤苦。 C. 第三句中“酒醒”二字暗点诗人无法排遣心中愁绪,只能借酒消愁,然而愁苦更甚。 D. 尾联点题,诗人所“悲”的,不仅有同病相怜之痛,也有对友人近况的担忧之情。 15. 本诗的颈联写得十分动人,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参考答案: 14. A(“月色阴冷黯淡”理解有误,古人认为秋天属阴,故曰“阴秋”。“阴秋镜”是说秋夜月亮明净如镜,月色清冷凄凉,故A错误。) 15. ①诗人夜不能寐,倚靠墙壁想起自己与亡妻的恩爱情状,于是重燃油灯,查找当年写给妻子的旧诗。②运用动作描写,“倚壁”“检旧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茫然、怅惘之

元稹《离思》诗歌鉴赏

元稹《离思》诗歌鉴赏 本文是关于元稹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离思》是唐代诗人元稹所著的一组七言绝句,共五首,其中《离思》第四首是一首悼亡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已逝妻子韦氏的深深思念之情。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元稹《离思》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离思》赏析鉴赏 作者: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重点字词解析】 ①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⑦除却:除了。③取次:任意、随便,唐宋诗文中常用。④缘:因为;君;你,指亡妻韦丛。 【赏析鉴赏】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

下临长江,云蒸霞蔚。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人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女子丁。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枧,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活》以为,悼亡而日“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

唐朝文学家元稹的诗词鉴赏

唐朝文学家元稹的诗词鉴赏 唐朝文学家元稹的诗词篇一 《梦游春七十韵》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昔岁梦游春,梦游何所遇。梦入深洞中,果遂平生趣。 清泠浅漫流,画舫兰篙渡。过尽万株桃,盘旋竹林路。 长廊抱小楼,门牖相回互。楼下杂花丛,丛边绕鸳鹭。 池光漾霞影,晓日初明煦。未敢上阶行,频移曲池步。 乌龙不作声,碧玉曾相慕。渐到帘幕间,裴回意犹惧。 闲窥东西合,奇玩参差布。隔子碧油糊,驼钩紫金镀。 逡巡日渐高,影响人将寤。鹦鹉饥乱鸣,娇娃睡犹怒。 帘开侍儿起,见我遥相谕。铺设绣红茵,施张钿妆具。 潜褰翡翠帷,瞥见珊瑚树。不辨花貌人,空惊香若雾。 身回夜合偏,态敛晨霞聚。睡脸桃破风,汗妆莲委露。 丛梳百叶髻,金蹙重台屦。纰软钿头裙,玲珑合欢袴。 鲜妍脂粉薄,暗淡衣裳故。最似红牡丹,雨来春欲暮。 梦魂良易惊,灵境难久寓。夜夜望天河,无由重沿溯。 结念心所期,返如禅顿悟。觉来八九年,不向花回顾。 杂合两京春,喧阗众禽护。我到看花时,但作怀仙句。 浮生转经历,道性尤坚固。近作梦仙诗,亦知劳肺腑。 一梦何足云,良时事婚娶。当年二纪初,嘉节三星度。 朝蕣玉佩迎,高松女萝附。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 甲第涨清池,鸣驺引朱辂。广榭舞萎蕤,长筵宾杂厝。

青春讵几日,华实潜幽蠹。秋月照潘郎,空山怀谢傅。红楼嗟坏壁,金谷迷荒戍。石压破阑干,门摧旧梐枑。虽云觉梦殊,同是终难驻。悰绪竟何如,棼丝不成絇。卓女白头吟,阿娇金屋赋。重璧盛姬台,青冢明妃墓。尽委穷尘骨,皆随流波注。幸有古如今,何劳缣比素。况余当盛时,早岁谐如务。诏册冠贤良,谏垣陈好恶。三十再登朝,一登还一仆。宠荣非不早,邅回亦云屡。直气在膏肓,氛氲日沉痼。不言意不快,快意言多忤。忤诚人所贼,性亦天之付。乍可沉为香,不能浮作瓠。诚为坚所守,未为明所措。事事身已经,营营计何误。美玉琢文珪,良金填武库。徒谓自坚贞,安知受砻铸。长丝羁野马,密网罗阴兔。物外各迢迢,谁能远相锢。时来既若飞,祸速当如骛。曩意自未精,此行何所诉。努力去江陵,笑言谁与晤。江花纵可怜,奈非心所慕。石竹逞奸黠,蔓青夸亩数。一种薄地生,浅深何足妒。荷叶水上生,团团水中住。泻水置叶中,君看不相污。《何满子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全文如下:何满能歌声宛转,天宝年中世称罕。 婴刑系在囹圄间,下调哀音歌愤懑。 梨园子弟奏玄宗,一唱承恩羁网缓。 便将何满为曲名,御府亲题乐府纂。 《渡汉江》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元稹。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去年春,奉使东川,经嶓冢山下。 嶓冢去年导漾水,襄阳今日渡江濆。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府东都洛阳人,唐朝著名诗人、文学 家,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 犍十四世孙。小编整理的元稹的诗的特点,供参考! 元稹的诗有什么样的特点 元稹和白居易 是好朋友,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文学主张与白居易相近,提 倡杜甫 “即事名篇, 无复倚傍”的精神, 推动了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写过一些 《乐 府古题》和《新题乐府》,借用乐府的体裁,自出新意,借以“讽当时之事,以 贻后代之人”。他还写过不少古诗 和律诗,其中也有讽刺现实的,称作“古讽”、“律讽”。此外,他还写过 不少古今体艳诗和悼亡诗,言浅情深,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他的《离思诗其四》、《遣悲怀三首》都是其悼亡诗中的名篇。其中诗句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 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传颂千古的名句。 元稹的诗在当时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元白”。在诗歌 形式上, 元稹是“次韵相酬”的创始者, 均依次重用白诗原韵, 韵同而意殊。 有《元氏长庆集》,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 100 卷。 元稹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生疾苦, 揭露了上层统治阶级的荒淫、 腐 朽,但深度广度都不及白居易。诗的风格与白居易相近,都有语浅情深的特点。 一、元稹生平简况 元稹,字微之,河南(今河南省洛阳)人。幼年丧父,家境比较贫困。十五岁 参加科举考试,明经及第。唐宪宗元和初,应制策第一,任左拾遗,历监察御史 等职。曾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等人的不法行为,得罪权贵,被贬为江陵士 曹参军。他遭到这次打击后,转与宦官和权贵妥协,并通过宦官崔潭峻等人的推
1 /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