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

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
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

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摘要】目的:旨在讨论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特点进行回顾和分析。结果: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符合率100%。结果: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逐年上升,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亦有增多趋势。随着超声仪器分辨率的提高,超声医生经营的不断积累,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关键词】超声检查;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中青年女性剖宫产术后、子宫肌瘤切除术后及子宫切除术后。足月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0.03%~0.4%。【1】本组回顾和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6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资料,超声特点,旨在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0一月至2013年一月共收治了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在26---35岁,患者均有剖宫产病史。发病时间在剖宫产术后6个月到5年不等。临床病史:患者感觉腹壁疤痕处规律性疼痛,触及包块,逐渐变大。经期体积增大,疼痛明显,经后缩小。体征:腹壁切口处结节,质地较韧,活动性差,压痛明显。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采用cx-900c型、hs-3000型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临床分析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从本院妇科手术病例中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内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瘤的患者。对年龄、胎次、症状、手术史、初步诊断、诊断方法、实施手术及复发做了调查及分析。结果40例平均年龄在(32.3±5.2)岁的患者均在下腹部手术瘢痕处或其附近有包块。其主要症状是周期性(40%,n=16)或非周期性(45%,n=18)疼痛,平均持续18.2±23.4个月。术前诊断准确率为(47.5%,n=19)。3例手术治疗失败(3/33,9.1%)并实施二次手术。结论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内膜种植有关,首选手术治疗,重在预防。 标签: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瘤;切口内异症;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在位子宫内膜在宫腔以外生长,盆腔或者盆腔以外均有可能,对卵巢激素刺激有反应。常见于盆腔,如卵巢、后穹窿、子宫韧带、盆腔腹膜及直肠阴道隔膜,8%~15%女性于月经来潮时发现。子宫内膜瘤是内异症发生在盆腔以外而形成的一个非肿瘤的界清的包块。盆腔外内异症是子宫外内异症的一种类型,包括几乎所有器官和体腔的内异症,但常位于下腹部[1]。腹壁子宫内膜瘤常发生于既往内异症手术的瘢痕或瘢痕附近,但是也有自发的报道。报道的大多数瘢痕内异症在妇科或产科手术如剖腹产手术,子宫切开术,子宫切除术,外阴切开术和输卵管结扎术之后。本研究结合我院在腹壁子宫内膜瘤病例,分析确定其不同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1 临床资料 选取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的所有经病理学证实患有内异症,在我院实施手术的的病案。对40例诊断为腹壁子宫内膜瘤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主要采集的信息为年龄,生育史,症状与无症状的时间间隔,主诉持续时间,包块位置,大小,诊断,治疗及复发。患者基本资料和临床数据归纳于表1。 2 结果 研究组由年龄在21~46岁,平均(32.3±5.2)岁,生育胎次在1~2胎的患者组成,所有患者均有手术经历。剖腹产和子宫切开术率较高占所有病例的90%(n=36)。其余(n=4)的为正常分娩史。 大多数患者(92.5%,n=37)为Pfannenstiel切口,2例垂直正中切口,1例麦氏切口。3例子宫肌瘤切除术及囊肿去除术后。2例子宫切除术后,其中一例11个月正常分娩史及麦氏切口宫外孕治疗史。 40例中仅5例有多发性子宫内膜瘤,即,有3处病灶的1例、其余有2处病灶各4例。病灶所处部位如下:39(84.7%)例位于瘢痕下,3例腹股沟,其他3例位于远离瘢痕的季肋处,1例在脐近垂直切口处。包块直径3~6cm,平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规范(20210201142048)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规范 一、定义: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侵润、反复出血,或者引发疼痛、不育及结节包块等。 二、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 1. 腹膜型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 PEM ) 2. 卵巢型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varian Endometriosis, OEM ) 3. 阴道直肠隔型或者阴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Recto-Vaginal Endometriosis, RVEM 4. 其它型或其它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Other Endometriosis, OtEM ):I (肠道)类,U(泌 尿道)类、L (肺)类、S (瘢痕)类一A (腹壁)& P(会阴)类 腹膜型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盆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种植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 变);棕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病变)。又根据侵润的程度分为表浅型及深部侵润型,后者表现子宫直肠窝的封闭。 卵巢型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M):又根据囊肿的大小以及囊壁的粘连以及侵润程度分成I 型,II 型。I 型囊肿多小于3cm, 囊壁多有粘连,手术不易剥离;II 型囊肿又分为ABC三种。 IIA,卵巢囊壁无明显侵润但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IIB 囊壁有侵润,手术仍较易剥离;IIC 囊肿明显侵润或多房,手术不易剥离。 阴道直肠隔型或者阴道直肠隔内异症:病灶位于阴道直肠之间,在腹腔下阴道直肠窝无粘连或仅有轻度变形。腹腔镜对其诊断意义有限。三合诊检查更明显。 其它部位的内异症: 包括肠道、泌尿道、肺以及瘢痕内异症(腹壁切口及会阴切口),以及其它少见的内异症。 三、内异症的发病机制 1. 尚未完全明了,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及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为主导理论。 2. 子宫内膜在宫腔外需经粘附、侵袭、血管性形成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特质起 决定作用。 3. 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状态和功能,激素及细胞因子和酶亦起重要作用。 4. 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外界环境污染(如二恶英,Dioxin)有一定影响。 不同类型内异症其发病机制可能不同 1. 腹膜型内异症:经血逆流种植。 2. 卵巢型内异症:种植学说及卵巢间皮化生。 3. 阴道直肠隔内异症:苗勒氏管残迹化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考试试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考试试题 一、A1型题(本大题9小题.每题1.0分,共9.0分。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 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 A痛经 B月经失调 C不孕 D性交痛 E腹痛、腹泻或便秘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第2题 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多见于 A直肠子宫陷凹

B宫颈 C腹膜 D输卵管 E卵巢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3题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不孕的原因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自身免疫反应干扰受精和着床 B盆腔的广泛粘连及输卵管蠕动减弱 C黄体功能不足 D子宫后位 E LUFS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4题 关于子宫腺肌病,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多数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 B多发生于初产妇 C病灶中子宫内膜对卵巢激素敏感 D假孕疗法有效 E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继发痛经,子宫均匀增大,质较硬 【正确答案】:E 【本题分数】:1.0分 第5题 42岁经产妇,近2年痛经进行性加重,伴经量多。子宫后倾,如鸭卵大,质硬,最可能的诊断是: A子宫内膜结核 B子宫肌瘤 C功能性痛经 D子宫腺肌病 E子宫内膜癌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题思路] D本题主要考核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子宫腺肌病多发生在40岁以上的经产妇,根据本题所述患者的临床表现有继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经量增多、查体:子宫呈均匀性增大、质硬,最可能的诊断是子宫腺肌病。 第6题 下列哪项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最直接依据 A进行性痛经 B CAl25测定值升高 C超声检查 D腹腔镜检查并做组织活检 E子宫后方触及痛性结节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第7题 下列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最有效的是 A雄激素 B雌激素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第3期161~169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 一、发病机制 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逆流至盆腔的子宫内膜需经黏附、侵袭、血管性形成等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即“在位内膜决定论”;其他发病机制包括体腔上皮化生、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以及干细胞理论等。 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等与内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中有内异症患者的妇女发生内异症的风险升高7~10倍。 二、临床病理类型 1、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指 盆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种植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棕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性病变)。 2、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ovarianendometriosis)又根据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和粘连情况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囊肿直径多<2 cm,囊壁多有粘连、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 Ⅱ型:又分为A、B、C 3种。 ⅡA:卵巢表面小的内异症种植病灶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 ⅡB:卵巢囊肿壁有轻度浸润,层次较清楚,手术较易剥离; ⅡC:囊肿有明显浸润或多房,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指病灶浸 润深度≥5 mm,包括位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阴道直肠隔、直肠或者结肠壁的内异症病灶,也可以侵犯至膀胱壁和输尿管。 4、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其他部位的内异症(other endometriosis)包括瘢痕内异症(腹壁切口 及会阴切口)以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内异症,如肺、胸膜等部位的内异症。 三、临床表现 1、内异症的临床症状具有多样性: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盆腔疼痛,70%~80%的患者有 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CPP)、性交痛、肛门坠痛等。痛经常是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处理。方法对我院1997—2007年收治的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诊0.5~2年。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占我院同期内异症的3%,我院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为0.94/万。根据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6例均诊断正确,均有剖宫产术史。发病潜伏期,30岁以前多在1年以内,30岁以上多在1年以上,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完整切除6例,随诊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根据典型的病史和身体检查,可以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作出正确诊断,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多次复发要注意恶变。 【关键词】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多发生在盆腔脏器,也可发生在阴道会阴和腹壁的手术切口,但并不常见。现将我院10年间的6例腹壁内异症的资料进行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997年1月—2007年12月间,在我院因内异症行手术治疗的病例共200例,其中腹壁内异症6例,占3%。10年期间,在我院行剖宫产术的孕妇为1158例,发生1例腹壁切口内异症,余5例均在外院剖宫产术。全部行手术治疗。其中部分患者手术前后辅以药物治疗,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内异症。术后进行随诊。 1.1 一般资料年龄23~28岁,平均31.7岁,孕次1~4次,平

均1.9次,产次为1~2次,平均1.1次。 1.2 症状 6例腹壁切口处的病灶,均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腹壁切口疼痛,有逐渐增大的触痛结节或包块。病变一般在皮下组织,很少突破皮肤表面,却可以侵犯筋膜,或腹直肌或腹壁肌肉,较少侵入腹膜或进入腹腔。所有患者均无月经期的腹壁节结部位出血。手术切除病理显示: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内膜腺体和间质。 1.3 年龄与发病潜伏期 6例腹壁切口的内异症病灶发病潜伏期4~96个月,平均45.4个月。30岁以前发病潜伏期多在1年以内,30岁以上者发病潜伏期多在1年以上,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 1.4 腹壁切口病灶病灶大小1.0~3.0cm,平均 2.0cm,3例单发病灶,3例多个病灶,侵犯筋膜、腹直肌。 1.5 手术时机手术前后不必注射GnRH-a或其他卵巢抑制药物,用也徒劳。 做手术,不是希望结节小,而是宁可求其大,这样界限清楚,容易切干净,故选择月经期或月经刚过—病人症状明显,结节增大之时。本院6例术后随诊无复发。 2 讨论 2.1 腹壁内异症的发生内异症的发生机理尚不明了,故有经血逆流,淋巴播散,移植等学说来解释不同部位内异症的发生,移植学说意味着人为造成的内异症。通常有剖宫产或小型剖宫的历史,在其切口部位发生——纵切口或横切口。很容易让人想到是剖宫时子宫内膜的种植,但和经血逆流种植一样难以解释,剖宫产数量之大,不管如何注意,也不能完全避免羊水携带着内膜“污染”伤口,可多数人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一.指南主要结构 1.内异症概述: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类型、临床表现 2.内异症的诊断: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3.预后评估:临床分期及内异症生育指数4.治疗:治疗总则、治疗方法(手术、药物)、不同情况的处理(疼痛、不孕、DIE、复发和未控、恶变、绝经后内异症、青少年内异症、盆腔外内异症、子宫腺肌病等)二.所谓指南“新内容”是指相比2007年诊疗规范,新指南中增加或细化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 发病机制《2015版诊治指南》以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相关因素包括:●经血逆流种植理论●基因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的女性风险↑●在位内膜决定论●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干细胞理论【解读】与2007版指南相比,2015年内异症指南中发病机制这一大项全部为新增内容。 2. 临床表现《2007版诊治规范》中主要包括:(1).疼痛;(2).不孕;(3).月经异常;(4).盆腔包块;(5).特殊部位内异症临床表现;《2015版诊治指南》中主要包括:(1).疼痛;(2).侵犯特殊器官的内异症症状;(3).不孕;(4).盆腔结节及包块;(5).其他表现;【解读】与2007版指南相

比,2015年内异症指南提示内异症特殊临床表现累及肾脏和输尿管时可有高血压的症状。●可疑膀胱或肠道EMS,术前应行膀胱镜或肠镜检查,除外器官本身病变,特别是恶性肿瘤!●内异症临床典型症状为疼痛,特殊症状可有消化道表现、泌尿道表现、呼吸道表现、瘢痕部位表现。(侵犯特殊器官的EMS常伴有其他症状) 3. DIE诊断《2007年诊治规范》中的诊断描述主要包括:(1)症状:疼痛(痛经、CPP、性交痛等)、不孕;(2)妇科及辅助检查:影像学,血清CA125;(3)腹腔镜检查;《2015年诊治指南》中的诊断描述主要包括:(1)临床症状和体征;(2)影像学检查;(3)腹腔镜检查;(4)血清CA125;(5)膀胱镜或肠镜检查;【解读】2015年内异症指南增加DIE诊断内容与确诊依据,重点体现为影像学检查、病理组织学确诊等。●影像学检查:经阴道/直肠超声、CT 或MRI检查●血清CA125早期诊断意义不大,重度、明显炎症、囊肿破裂以及ADS时升高●确诊必要条件依靠病理诊断:病灶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伴炎症反应及纤维化。 4. 预后评估《2015年诊治指南》增加内异症评估与预后评分●内异症生育指数(EFI)评分:预测EMS不孕Lap术后自然妊娠情况。EFI评分前提是男方精液正常、卵巢储备良好且不合并ADS。内异症ASRM分期评分表(分)●ASRM(美国生殖医学学会)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 郭红娟 (闻喜县残疾人联合会康复中心,山西闻喜043800)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浸润性疾病,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盆腔,也可发生于尿道、膀胱、肠道、三角肌、肺部、皮肤等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少见,发生在腹壁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盆腔手术如子宫肌瘤剔除术、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或子宫内膜经血运或淋巴转移所致[1]。近年来临床行剖宫产明显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也随之相应增多。我院从2009年1月到2011年7月经病理确诊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剖宫产术后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率低,仅为0.03% ̄0.47%[2].我院2009年1月—2011年7月行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8例,年龄24~45岁;痛经明显5例,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明显者6例,性交时痛者3例。异位病灶出现时间多在剖宫产术后6个月 ̄1年,有报道长达21年[2];我院统计为5个月 ̄3年发病,平均为1.5年。均在腹壁切口瘢痕处发现肿块,并于经期或经期前后肿块增大,经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至消失。触诊时可在腹壁切口的瘢痕周围触及不规则结节状包块,质地韧性大或呈现实性包块,多有压痛,肿块大小1.0cm ̄5.0cm,盆腔检查多无异常。6例行腹壁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有3例合并感染。 1.2方法直视下行病灶彻底切除术,年轻人一般采用保留子宫及附件(尽量保留双侧),只是切除病灶,分离粘连,重建卵巢,修复组织;年龄接近绝经期,尤其病情重,有过复发的患者采用根治性手术行全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手术时尽可能避免卵巢内膜囊肿破裂,囊液流出时应尽快吸尽、冲洗。 2结果 切除的肿块切面呈现暗红色致密蜂窝状,外周为较厚的纤维包膜,内侧面光滑,外侧面与周围健康组织分界不清。内膜异位病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层5例,3例累及腹膜。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原本在子宫腔里的内膜移位至子宫腔以外,散落在卵巢上,就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散落在盆腔,就形成盆腔内异症;异位在子宫肌层就形成了子宫腺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体征随异位内膜的部位而不同,并与月经周期有密切关系。 异位子宫内膜来源目前主要学说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诱导学说、遗传学说、免疫调节学说等,多数临床和实验资料均支持子宫内膜种植学说。基本的病理变化为异位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变化而发生周期性出血,导致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和囊肿,粘连形成,在病变区出现紫褐色斑点或小疱,最终发展为大小不等的紫褐色实质性结节或包块。 子宫内膜异位症也与剖宫产术时某些操作有关。本组2例患者为前置胎盘而行剖宫产,术中清理子宫下段的胎盘碎屑时,子宫内膜直接接触伤口而产生种植。在术中胎盘娩出后用干纱布清理宫腔,使子宫内膜间质脱落也可引起。 妇科检查时发现子宫增大,或在子宫直肠陷凹或宫骶韧带、附件等处触及质硬结节,子宫后倾固定等阳性体征,可作出初步诊断。通常采用的诊断措施有剖腹探查、B超检查、腹腔镜检查,腹腔镜检查可以直接看到病灶部分及病变范围、严重程度,是目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可靠的方法。典型的异位内膜组织在镜下可见子宫内膜上皮、腺体、内膜间质、纤维变及出血等成分。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为孤立存在的病灶,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多不理想,一般采用激素治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是以通过刺激机体内释放激素加速和增加释放促性腺激素的方式,使性功能低下的各种临床症状获得改善;另外还有内美通、达那唑、三苯氧胺、合成孕激素等。手术切除治疗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手段,因为在直视下可以基本上明确病灶范围和性质,对解除疼痛,促进生育功能效果较好、疗程短, 作者简介:郭红娟,女,本科,主治医师。 1902 基层医学论坛2012年5月第16卷第14期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疝囊内部为网膜样结构) 术中见左侧疝囊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证实为斜疝,疝内容物为大网膜,已经回纳腹腔。 李xx,M65y,左侧腹股沟可及一肿块3-4天 超声提示:左侧腹股沟疝(疝囊内部为肠管样结构) 术中见左侧疝囊位于左侧腹壁下动脉外侧,证实为斜疝,疝内容物为乙状结肠,肠管蠕动正常,未嵌顿,回纳后可见腹水。 厉xx,F1y,发现右腹股沟肿块20余天 超声提示:经潘老师会诊后----右侧腹股沟疝(内容物为卵巢) 婴幼儿由于发育不全,卵巢,输卵管伞端在解剖学上位置非常接近腹股沟内环,并且卵巢悬韧带活动度大,易形成腹股沟疝,疝内容物为卵巢者少见。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腹股沟区是位于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其间有腹壁下动脉。根据疝环与此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又分为斜疝和直疝。从该动脉外侧突出来的为斜疝;从该动脉内侧面突出的是直疝。斜疝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男性,直疝多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以腹股沟斜疝占绝大多数。 腹股沟疝的超声诊断 通常使用线阵变频或宽频探头,频率5-10MHz,检查腹股区和大腿上部分,男性病人应同时检查阴囊。检查时病人于仰卧位或立位,并嘱病人做平静呼吸或用力咳嗽或ValSava 动作。纵扫和横扫分清腹壁层次和疝的内容物。 筋膜和腹膜的强回声连续性中断,筋膜强回声缺损视为疝口。疝出的肠袢呈现可蠕动的强回声。疝出的肠系膜脂肪呈现比周围脂肪更强的回声。疝的内容物除了肠袢,有时可以是膀胱和液体而呈无回声。 Hsu-Chong总结诊断腹股沟疝的标准:①筋膜缺损;②疝囊内可见蠕动的肠袢;③当增加腹压时,疝囊突出和增大;当压力减小时,疝囊可以缩小。 测量腹股沟管的直径(≥4mm),特别是用力咳嗽时,腹股沟管直径增加(≥2mm),可以提示腹股沟疝。 直疝和斜疝的区别临床意义重大,特别是腹腔镜修补术前需要明确类型。 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腹股沟三角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于体表,它并不经过内环。斜疝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内环突出,逐渐向内、下、前方斜行穿越腹股沟管,从腹股沟管外环而达体表。 超声通过确认疝口的位置,疝囊突出途径以及腹壁下血管与疝囊的关系,从而区别直疝和斜疝。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观察腹壁下血管和疝囊的关系区别直疝和斜疝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作者潘凌亚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中华老年杂志》特约审稿专家。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93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96~1997年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修临床妇科肿瘤学。 潘教授长期从事妇产科及妇科肿瘤的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治疗妇产科,特不是妇科肿瘤疾病的临床经验和熟练的手术技巧。致力于妇科肿瘤、卵巢癌的应用基础研究。先后多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基金和北京协和医院重点基金。有数十篇文章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先后指导1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妇科的良性疾病,临床发病率高,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发生率约为33%~45%。常见的临床主诉是盆腔疼痛和不孕。疼痛表现有痛经、下腹痛及性交痛;30%~5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不孕。这一高比例的临床发生率已使内异症作为一个较重要的公众健康问题而受到关注。据统计,美国仅用于内异症住院病人的医疗费用在1992年就已达5亿7千9百万美元。

有关内异症的治疗理念,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较大的理论上的误区,即药物治疗能够使内异症的病灶退缩、变性,以至最终消逝。然而,临床研究观看到,现有的药物治疗可改善异位的内膜病灶,表现为美国生育学会(RAFS)评分下降,病灶部分或临时性的消退,但不能完全汲取或愈合。异位的内膜与治疗前一样,始终都具有代谢活性的再生长潜能。只要卵巢的内分泌功能旺盛,疾病复发确实是可能的。 内异症的药物治疗 因内异症最全然的生物学特性是雌激素依靠,目前治疗内异症的药物均通过拮抗雌激素作用、抑制雌激素合成或释放等不同的环节而发挥作用,因此治疗药物要紧包括孕激素、睾酮类衍生物以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兴奋剂GnRH-a。 孕激素是治疗内异症的经典药物。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孕激素拮抗雌激素、治疗内异症的作用要紧是通过下列机制完成——抗血管形成、抗炎性反应和免疫调节,对子宫内膜细胞增殖的降调节,以及增加细胞的凋亡。常用的药物为甲羟孕酮MPA,剂量一般为30~50mg/d口服,连用3~6个月。该药不良反应轻微,要紧为突破性出血,体重增加等,发生率约为10%。 睾酮类衍生物要紧是在卵巢的水平通过抑制雌激素生成,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说明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说明 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 和间质)出现在宫腔被粘膜覆盖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2 EMT以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为主 要表现,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0%~15%,占痛经妇女的40%~60%。在不孕患者中,30%~40%合并EMT,在EMT患者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40%~6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33 该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 25~45岁妇女多见。绝经后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故EMT是激素依赖性疾病。 EMT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肿瘤远处转移、浸润和种植生长能力。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最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以侵犯卵巢和宫底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子宫直肠陷凹、腹膜脏层、阴道直肠膈等部位,故有盆腔EMT之称。 44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55 一、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 异位子宫内膜的来源,目前有多种学说。 1.种植学说妇女在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倒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其他部位,并在该处继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EMT。但已证实90%以上的妇女可发生经血逆流,却只有10%~15%的妇女罹患EMT。剖宫产手术后所形成的腹壁瘢痕EMT,占腹壁瘢痕EMT 的90%左右,是种植学说的典型例证。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可通过66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发生在30-40岁的女性身上,在少女身上少见,以痛经、非经期腹痛为主要的临床症状,并且这种痛经、腹痛还是渐进性加强,是一年痛过一年的。除了痛经、腹痛外,还有的患者会出现性/交痛、盆腔疼痛合并有盆腔包块者、甚至是性/交。患者多是因为痛经或者是性/交就诊而被确诊,部分患者在做盆腔检查时,可以在双侧宫骶韧带、子宫直肠或后穹窿触痛结节。同时可有子宫后位、活动度差或妇检囊性不活动的包块出现。 中医里面并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病名,但是根据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病症,多是属于中医里面的“痛经”、“蒹葭”、“月经不调”、“性/交”等病者。而出现上述的病症,多是“淤血阻滞胞宫,导致冲任失调,而淤积日久,又能影响到脏腑、气血功能,继而又出现气滞血瘀,渐渐成蒹葭的病理改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以减轻、消除疼痛;减灭和消除病灶;调经和促进生育;减少和避免复发为主要的治疗目的。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淤血阻滞胞宫、冲任失调”,治疗上应以“活血化瘀”为主,患者可以服妇炎丸治疗。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时候,依据“不同则痛”的原则,采用活血化瘀药缓解、消除患者疼痛的不适症状,疏通瘀滞的脉络。 另外,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不仅仅是用到活血化瘀,针对患者体内的湿邪之气还应用到“清热解毒除湿”,对于部分患者出现的尿频、尿刺痛、尿急等症状,还可以运用到利尿通淋排毒;通过“活血化瘀”为主,“清热解毒除湿”“利尿通淋排毒”为辅,最后辅以穿山甲的引进作用,直达病灶,彻底治愈子宫内膜异位症。 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要做到:月经期间减少剧烈运动,经期严禁性/生活,经后还有少量血色白带慎于房事。另外,少做手术,如人工流产手术、宫颈手术、剖腹产手术等等,避免子宫内膜种植于手术创面,或是出现在手术的刀口上。

腹主动脉

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因此, 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 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 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 通常情况下, 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以横膈膜为界,主动脉被分为胸主动脉与腹主动脉。主动脉壁组织可分为3层,分别是由内皮细胞覆盖的血管内膜组织,富含血管平滑肌、层状弹性纤维及胶原纤维的血管中膜以及由胶原、血管滋养血管、淋巴管组成的血管外膜。 作为血管,主动脉具有循环通路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位于主动脉弓与升主动脉处的压力感受器,主动脉可以起到调节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作用。主动脉压力升高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的降低,而降低会升高体循环血管阻力与心率。 主动脉在心脏舒张期扮演着「二级血泵」的功能,即Windkessel效应。这项功能对于诸如冠脉灌注等在内的多项心血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成年人的主动脉直径不超过40 mm,且随着下行逐渐变小。包括年龄、性别、体型及血压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主动脉直径。一般来说,男性每10年主动脉直径扩张0.9 mm,女性为0.7 mm。这种生理性扩张造成脉压升高,机制或与胶原/弹性纤维比例有关。 最新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于主动脉根部重构的影响十分有限,其影响上限为男性40 mm,女性34 mm。 病因: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 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 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破坏中膜弹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 分类: (1)分类: 病理性分类①真性动脉瘤:瘤壁各层结构完整,病因多为动脉硬化性。 ②假性动脉瘤:为动脉破裂后形成,无完整动脉壁结构,瘤壁由部分动脉内膜和纤维组织构成,瘤腔内血流通过动脉破口与动脉真实管腔相交通,临床多见于创伤性动脉瘤。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分析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56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方法,总结降低手术并发症的经验。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5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结论剖宫产术中采取正确的预防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手术操作要精细,术中注意腹壁切口的保护,术后清洗伤口,预防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目前育龄妇女常见病之一,且有浸润、转移和复发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成为难治之症。据国外文献报道,因剖宫产导致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ma,AWE)的发生率为0.04%~0.47%。 近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妇营养过剩,肥胖指数上升,胎儿出生体重明显增高,使难产发生率明显增加,导致近年来各级医院剖宫产率的不断升高。随着剖宫产手术的广泛开展,普遍认为手术小、易掌握,对手术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差,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手术步骤越做越简,剖宫产术后发生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也在不断上升[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自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本院收治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产妇56例,年龄22~45岁,孕周37~42周。胎盘早剥、前置胎盘5例,早产12例。5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2例位于脐部,1例位于腹股沟,其余53例位于剖宫产腹壁疤痕处。28例为经产妇,1例无孕产史。按照美国生育协会1985年修订的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R-AFS)进行分期,其中I期21例、Ⅱ期19例、Ⅲ期7例、Ⅳ期9例。 1.2 临床表现 56例腹壁疤痕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潜伏期(自剖腹产至出现症状)为1个月~15年,<1年30例、1~3年12例、>3年14例。病程1个月~5年。53例有月经期肿块疼痛伴增大,3例疼痛与月经无关,查体均可于疤痕处触及质地偏硬的结节,活动差,47例有压痛,9例无压痛。均无结节破溃史,50例结节单发,6例可触及>2个结节,结节表面皮肤颜色无异常。结节直径1~8cm,平均3.05cm。2例脐部内膜异位症患者,1例发生于顺产分娩后2个月,1例发生于剖宫产后5年,均有周期性疼痛,伴经期包块增大。1例腹股沟内膜异位症,无孕产史,患者4岁时因外伤致胃肠破裂,术时行股静脉切开输液。手术前1O年开始出现痛经并进行性加重,术前2年出现腹股沟肿物,有周期性疼痛伴经期包块增大。 1.3 手术治疗 56例腹壁内膜异位症患者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异位病灶结节切除术,切除范围至病灶边缘0.5~1cm。2例患者因筋膜缺损较多,缝合张力大,用绦纶补片修补筋膜缺损。 5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22例病灶位于皮下,23例病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规范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和不育等。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特点表现为(1)症 状与体征及疾病的严重性不成比例,(2)病变广泛、形态多样,(3)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而严重的粘连,(4)具有激 素依赖性,易于复发。 一、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 1.腹膜型内异症:腹膜型内异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PEM)是指发生在盆腹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蓝色病变(典型病变)及白色病变(陈旧病变)。 2.卵巢型内异症:卵巢型内异症(ovarian endometriosis,OEM)可形成囊肿,称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内异症囊肿);根据囊肿大小和异位病灶浸润程度分为:I型:囊肿直径<2 cm,囊壁有粘连、解剖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Ⅱ型:又分为3个亚型,ⅡA:内膜种植灶表浅,累及卵巢皮质,未达卵巢内异症囊肿壁。常合并功能性囊肿,手术易剥离。Ⅱ B:内膜种植灶已累及卵巢内异症囊肿壁,但与卵巢皮质的界限清楚,手术较易剥离。II C:内膜种植灶穿透卵巢内异 症囊肿壁并向周围扩展,囊肿壁与卵巢皮质粘连紧密,并伴有纤维化或多房腔。囊肿与盆侧壁粘连,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是指病灶浸润深度I>5 mm,常见于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阴道穹隆、直肠阴道隔等。其中直肠阴道隔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为假性阴道直肠隔内异症,即子宫直肠陷凹的粘连封闭,病灶位于粘连下方;另一种为真性直肠阴道隔内异症,即病灶位于腹膜外,在直肠阴道隔内,子宫直肠陷凹无明显解剖异常。 4.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其他部位的内异症(other endometriosis,OtEM)可累及消化、泌尿、呼吸系统,可形成瘢痕内异症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内异症等。 二、内异症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及辅助检查 1.临床表现:(1)疼痛:70%~80%的内异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与病变程度不完全平行,包括痛经(典型者为继发性痛经,并渐进性加重)、非经期腹痛[慢性盆腔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性交痛以及排便痛等;卵巢内异症囊肿破裂可引起急性腹痛。(2)不孕:约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3)月经异常。(4)盆腔包块。特殊部位的内异症则表现为各种症状并常伴有周期性变化,也可合并盆腔内异症的临床表现。例如,(1)消化道内异症: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便血、排便痛等。(2)泌尿道内异症:尿频、尿痛、血尿及腰痛,甚至造成泌尿系统梗阻及肾功能障碍。(3)呼吸道内异症:经期咯血及气胸。 (4)瘢痕内异症:剖宫产等手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结节,经期增大,疼痛加重;会阴切口或切口瘢痕结节,经期增大,疼痛加重。 2.妇科检查:典型病例子宫常为后位、活动度差;宫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或后穹隆触痛结节;可同时存在附件囊 性、不活动包块。 3.辅助检查:(1)CA。:血清CA。水平多表现为轻、中度升高。(2)影像学检查:B超检查主要对卵巢内异症囊肿 诊断有意义,典型的卵巢内异症囊肿B超影像为附件区无回声包块,内有强光点。MRI对卵

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段华教授深度解读《2015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新内容和新观点(一) 2015-11-09中国妇产科在线中国妇产科在线 cogonline面向妇产科医院、专家、医师、企业和广大患者,提供专业信息传播服务的专业学术门户网站。致力于为中国的妇产科医生提供一个开放,自由和专业的网络交流、学习平台,以推动我国妇产科医学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编者按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科临床作为一个常见、多发的疾病来讲,对于女性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我们可以用“猖盛”不衰,危害不减这样的术语来形容它。特别是最近一些年来随着我们对此症认识的不断的统一,也使我们对它的诊治逐渐趋于规范,前一版指南是2007年制定的,对于我们现在来讲可以说是年代已久,在这几年当中随着基础医学的研究和临床技术的进展,有很多新的研究结果和研究内容不断的丰富完善我们以往的指南。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前提背景之下呢,由郎景和郎院士牵头带领大家制订了2015版指南。 段华教授 专家简介

1.内异症概述: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类型、临床表现 2.内异症的诊断: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 3.预后评估:临床分期及内异症生育指数 4.治疗:治疗总则、治疗方法(手术、药物)、不同情况的处理(疼痛、不孕、DIE、复发和未控、恶变、绝经后内异症、青少年内异症、盆腔外内异症、子宫腺肌病等) 二.所谓指南“新内容”是指相比2007年诊疗规范,新指南中增加或细化的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 发病机制 《2015版诊治指南》以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相关因素包括: ●经血逆流种植理论 ●基因表达和调控异常 ●免疫炎症反应 ●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 ●家族聚集性:一级亲属患病的女性风险↑ ●在位内膜决定论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 M RI 诊断

作者单位:330006 南昌,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磁共振室(肖新 兰),核医学科(习卫民),硕士研究生(梁英魁) 作者简介:肖新兰(1960~),女,江西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系统功能成像工作。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 RI 诊断 肖新兰 习卫民 梁英魁 =中图分类号>R445.2,R 711.7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0-0313(2002)05-0434-0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近年来在我国发病率有明显增高,在非选择性子宫切除标本中的发生率为15%~60%之间 [1] ,术前正确诊断子宫内膜异位成为当前的重 要课题。盆腔M R 成像不受呼吸运动的影响,正常丰富的脂肪极好地勾画出组织的轮廓,可分辨出子宫内膜、结合带和肌层,直接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成像,有利于定性诊断和对病变范围的估计。 子宫内膜异位症按内膜异位的位置分内在性和外在性两种,内在性是指子宫内膜向肌层作良性侵入并伴有肌层增生的疾病,又名腺肌症或腺肌病(adenomyosis)[2],若异位的内膜组织被假包膜包裹、孤立成瘤样肿块则称为腺肌瘤(adenomy -oma);外在性是指子宫以外的器官有子宫内膜样组织生长,临床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 iosis),最常见的受累位置是腹膜内,依次为卵巢、子宫韧带,道格拉氏窝、子宫的浆膜面、输卵管、直肠乙状结肠和膀胱,远处异位可见于腹壁、脐部、腹股沟、甚至胸膜、肺、纵隔和脑[3] 。 发病机理 子宫腺肌症是基底层内膜向肌层的浸润性生长。正常情况下,基底层对内膜的侵入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某些因素可使内膜向肌层生长,包括炎症与感染、遗传及损伤(如刮宫)。有人认为是基底层的间质细胞首先呈螺旋状侵入,溶解肌层内的弹力纤维及附近的肌原纤维,随后腺体跟入。病理 1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当子宫前倾时将盆腔分为前后两腔,前腔包括前穹隆、阔韧带前叶及子宫前壁浆膜面;后腔包括后穹隆、阔韧带后叶、子宫骶骨韧带、乙状结肠及子宫后壁浆膜面,异位灶在两腔中各为40.7%及59.3%。当子宫后倾时,前腔不再是液体积聚处,异位灶多在后腔,异位灶在两腔中分别为11.8%及88.2%。输卵管的开口多在后腔,经血倒流后腔的机会多,因此后腔种植的发生率高[4]。卵巢接近输卵管口,容易种植。Jenkins 等对182例不育患者在腹腔镜下观察到的内膜异位病灶的分布次序为;卵巢54.9%,阔韧带后叶35.2%,前穹隆34.6%,后穹隆34.0%,子宫骶骨韧带28.0%,子宫11.5%,少数在圆韧带、输卵管、乙状结肠、输尿管及膀胱等处。异位的内膜在性激素作用下反复出血形成囊肿,像一个小宫腔,由于囊肿在初期就常有穿破的特点,因此囊肿一般不超过10cm,囊肿表面灰白色,镶 嵌着棕色的斑块,与周围组织有粘连;囊内含有咖啡色粘稠液体,内部光滑,外部多粗糙,覆盖黄色、咖啡色或棕红色的小颗粒或小斑块;囊肿较大时充满整个卵巢,较小时则在浅表部有正常的卵巢组织,有时可形成多个小腔,中央有卵巢组织相隔;囊壁厚薄不一致,其中有正常的卵巢组织或纤维结缔组织。 21子宫腺肌症 1弥漫型:子宫呈弥漫、均匀增大,但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妊娠大小。切面见肌壁增厚,以后壁多见,肌层内肌束呈漩涡状增生或编织状结构,扭曲变乱和致密的平滑肌细胞是M RI T 2加权像上低信号的病理基础[5-8] ,但不形成结节和包膜。在 肌束间有散在小腔或裂隙,小至针尖,大至数毫米,其中充满暗红色或蓝色液体。o局限型:子宫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切面见肌层内有单个或多个结节,这种结节像子宫肌层平滑肌瘤,但无假包膜,切面见到大小不等的出血小腔或半透明海绵样区域。内膜异位发生在肌瘤内而形成腺肌瘤很少见,与肌瘤一样有假包膜,能剥出。M RI 成像技术 疑子宫腺肌症者行SE 轴位T 1WI 600ms/15ms 和T 2WI 2000ms/80ms,SE 矢状位T 2W I 2000ms/80ms 或快速矢状位SE 4000ms/102ms 、回波链长16,部分患者加扫矢状位T 1WI,层厚5~6mm,间距2mm,FOV 20cm,矩阵(matrix )256@128。疑盆腔子宫内膜异位者需鉴别盆腔内含脂性或出血性包块时使用脂肪抑制T 1WI 600ms/15ms,对盆腔内小种植的显示有时需用造影增强加脂肪抑制扫描。M RI 检查随机地在月经周期中(经期除外)进行。所有患者检查前静脉注射解痉剂(东莨菪碱)20mg,减少肠管蠕动,适度充盈膀胱更好地显示子宫峡部和颈部[7]。M RI 表现 11子宫腺肌症的M RI 表现 1子宫增大并结合带增厚,呈等信号、境界不清的肿块,Caro line Reinhold 等研究119例非选择性连续子宫切除中28例子宫内膜异位者,平均结合带厚度为15.0?4.9mm,阴性者为9.7?3.3mm(P<0.001),提出结合带增厚\12mm 诊断弥漫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其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1%[5]。按其标准诊断28例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仅1例假阴性。oT 2WI 上结合带和肌层内大片边缘不清的低信号区域内夹杂散在小斑点状异常高信号,向外伸至浆膜下,向内可与子宫内膜相连并推移内膜,Caroline Reinhold 等报道119例中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症28例,由阴道内超声、M RI 与组织病理对照研究中发现,这些低信号区域代表病理上所见的异位内膜岛周围增生、呈漩涡状或编织状缠绕的平滑肌,与正常肌层相比缺乏血管,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规范化治疗的草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规范(草案) Guidelin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Draft) 郎景和 一﹑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侵润﹑反复出血,或者引发疼痛﹑不育及结节包块等。 二﹑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 1.腹膜型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 PEM) 2.卵巢型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varian Endometriosis, OEM) 3.阴道直肠隔型或者阴道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Recto-Vaginal Endometriosis, RVEM 4.其他型或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Other Endometriosis, OtEM):I(肠道)类, U(泌尿道)类﹑L(肺)类﹑S(瘢痕)类—A(腹壁)& P(会阴)类 ●腹膜型或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盆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种植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 (早期病变);棕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病变)。又根据侵润的程度分为表浅型及深部侵润型,后者表现子宫直肠窝的封闭。 ●卵巢型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OEM): 又根据囊肿的大小以及囊壁的粘连以及侵润程 度分成I型,II型。I型囊肿多小于3cm, 囊壁多有粘连,手术不易剥离;II型囊肿又分为ABC三种。IIA,卵巢囊壁无明显侵润但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IIB囊壁有侵润,手术仍较易剥离;IIC囊肿明显侵润或多房,手术不易剥离。 ●阴道直肠隔型或者阴道直肠隔内异症:病灶位于阴道直肠之间,在腹腔下阴道直肠窝 无粘连或仅有轻度变形。腹腔镜对其诊断意义有限。三合诊检查更明显。 ●其他部位的内异症: 包括肠道﹑泌尿道﹑肺以及瘢痕内异症(腹壁切口及会阴切口),以及其他少见的内异症。三﹑内异症的发病机制 1.尚未完全明了,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及体腔上皮化生学说为主导理论。 2.子宫内膜在宫腔外需经粘附﹑侵袭﹑血管性形成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 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 3.机体全身及局部免疫状态和功能,激素及细胞因子和酶亦起重要作用。 4.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外界环境污染(如二恶英,Dioxin)有一定影响。 不同类型内异症其发病机制可能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