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虞和平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二是创造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独立自主股份制度、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按资

按劳统筹分配、产学研相结合互动等。

在发展实业初见成效后,1902年,张謇着手兴办教育事业。为了推进教育事业发展,他制定了一个全面系统的教育规划。

在师范教育方面。他认为“师范为教育之母”,办学须从办师范开始,但开办师范需资较多,因此试图敦请官方为之倡办,于1901年、1902年两次向两江总督刘坤一上书,“请先立师范学校”和小学,但均未被采纳。于是,他决定自己出资“自立师范”,随即于1902年创立了通州师范学校。所设课程1906年时有农、工、蚕桑、土木、测绘等科,从普通师范发展成综合师范。1905年,又开办通州女子师范学校,后经1909年、1920年两次扩建;还设有乡村师范、甲种师范、乙种师范、盲哑师范、单级师范的讲习所以及幼稚园传习所等基层师范培训机构。此外,还资助、帮助创建了东台母里师范学校、淮属师范学校、扬州师范学校、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等。

在普通教育方面。他认为,“欲雪国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因此必须办普通的基础教育,于是在南通各地创办中小学。到1922年,共创办高级小学60余所、初级小学350所,初级中学7所。

在职业教育方面:在垦牧公司附设农业学堂,逐步发展升级为初等农校、乙种农校、甲种农校,直至大学农科;并逐步设立农场5处,林场、牧场、苗圃各1处,供师生实习、研究、试验之用。在大生纱厂设立纺织传习所,随即改称通州纺织学校,聘请留美回国及日本专家为教师;后升格为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并设立实习工场,研究革新纺织工艺和设备,直至升格为南通纺织大学。此外,还先后开设了商业学校、医学专门学校、镀镍传习所、河海工程专门学校、蚕桑讲习所等。

在特殊教育方面:创设盲哑学校,授以力所能及的谋生手艺。创设伶工学社,旨在改良旧戏剧,创造新戏剧。

在社会教育方面:创建南通博物苑,分别陈列自然、历史、美术的标本和文物。创建南通图书馆。开办更俗剧场,以“破旧俗,立新风”为宗旨,破除宣扬迷信、不讲公共卫生等陋习。

张謇所办学校多为全国首创,不仅使南通的教育发展领先于全国,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而且为全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张謇为兴办南通教育事业,耗费了大量的

1、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

一、近代中国人民是如何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为什么最终选择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被列强欺凌,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首先奋起抗争的地主阶级的先进知识分子,如林则徐、魏源,他们疾呼“开眼看世界”,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军事技术,抛弃“天朝上国”的包袱,掀起“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潮。后来,地主阶级的洋务派把林、魏的思想付诸实践,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由于洋务运动没有否定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制度,因此,它的命运只能是失败。地主阶级救国救民的道路不可行。 但不屈不挠的中国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抗争。这次领导救国救民斗争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如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维新变法,主张学习日本,在中国实现君主立宪。由于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这种尝试失败了;孙中山主张向美国法国学习,在中国推翻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领导了辛亥革命,达到了初步目标。可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封建军阀窃取。由此,地主阶级之后,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尝试也失败了。中国人陷入深深的困惑当中。后来,陈独秀等激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中国思想文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罪魁祸首。于是,他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出了“打倒孔家店”的旗帜,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作为挽救中国的最后一根稻草。正在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进行当中,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传到南方的中国,中国人民顿时受到启发,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这部屈辱的血泪史、(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那么,为什么最后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呢?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实践作出的历史性的选择。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证明了农民阶级领导的革命不能救中国。 百日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了不触动封建统治根基的改良运动不能救中国。辛亥革命的失败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不能救中国。 最后能够在苦难和黑暗中拯救中国的就只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了,最终中国共产党解放了全中国,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是实践和历史必然的结果

近代中国各阶层探索救国之路的历程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的爱国行为不仅表现在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上,而且还表现在对中国出路的艰辛探索上。五四运动爆发前,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中,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进行了不同的探索,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 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这是一次反对政府腐朽统治与地主阶级压迫的正义战争,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内容:颁布了表达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的《天朝田亩制度》以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失败原因:从主观上看: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从客观上看: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教训: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探索: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内容: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意义:1.提出了自强求富的主张,

张謇 (1)

紫琅状元实业家——张謇 张謇生在一个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封建清王朝逐渐没落,列强侵略致使山河破碎。在这动乱的时代,张謇用实业救国,办起一个又一个事业。胡适认为他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 一、张謇的实业贡献 ●张謇除在通海、盐阜等地区围垦大片土地、开办盐垦公司外,在东台县境曾和他的哥 哥张謇办了5所公司。这些公司投资多的超过百万元,少的数十万元,垦地数十万亩。废灶兴垦,发展棉植,解决了办纱厂所需要的原料。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中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与江苏连云港沈云霈、赣榆许鼎霖并称苏北三大实业家。 ●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去努力兴办学堂,并首先致力于师范教 育。张謇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1905年,张謇与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这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1917年,张謇支持下,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的前身)在吴淞复校。还有南京大学,南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学府的成立,都少不了张謇的功劳。 ●张謇在南通所做的实业众多,大多是与民生相关的各类工厂,逐渐形成工业区,还建 了码头、发电厂、公路,成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基地之一。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许多学校与事业单位的兴办在当时都是全国第一。他为民族工业和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人们称为“状元实业家”。 二、张謇的政治生涯 ●科举受挫 张謇从16岁录取生员起,中经18岁、21岁、23岁、24岁、27岁前后5次赴江宁府应江南乡试(俗称南闱)均未中试。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33岁,因孙云锦官江宁府尹,子弟依例回避,转赴顺天府乡试(俗称北闱),才取中第二名举人,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第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清流”派主张君主立宪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促使帝后两党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拥戴光绪帝,好发主战议论,其主要抨击目标为畏日如虎的李鸿章,实际上都是借以冲击主和的后党,企图为虚有“亲政”其名的皇帝争取若干实权。名噪一时的新科状元张謇,由于历史渊源和政见相近,很快就成为“清流”的佼佼者,是“翁门”弟子中的决策人物。 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但以皇室毫无诚意的“皇族内阁”告终。 ●改变理念 在辛亥革命之前,张謇一直是帝党成员,主张君主立宪。但是辛亥革命之后,他迅速地转向共和,剪掉辫子,日记换成阳历,并且受孙中山邀请担任实业总长。 ●务实的政治选择 作为前清状元和帝党成员,张謇在武昌起义刚刚打响的时候曾经找到当时的江苏总督,希望把革命镇压下去。这时他并不主张革命,因为革命代价太大。而他代表的是企业家,尤其是棉纺织业的立场——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市场和社会的稳定。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这

专题四: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

2014年南通市初中毕业、升学历史专题复习测试四 (?近代中国各阶层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专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50分,考试时间为45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26分) 本卷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该项选出来填写在答题纸规定处。 1.右图是马星驰先生所作的漫画《民气一致之效果》,它揭 示了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主要原因是 A.商人罢市的推动 B.工人阶级参加斗争的巨大作用 C.各阶层人民的联合斗争 D.北伐战争胜利的鼓舞 2.某班历史兴趣小组计划赴中共“一大”旧址参观,该小组应去的城市是、 A.北京 B.浙江 C.上海 D.瑞金 3.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下列史实最能说明“合作者”这一观点的是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北伐战争 D.武昌起义 4.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勇敢担当起这一使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与这一革命道路的开创密切相关的是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D.遵义会议的召开 5.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南昌起义 B.遵义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6.毛泽东于1935年10月著诗《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是 A.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D.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7.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①②③④ B.③②①④ C.②①③④ D.④①③② 8.“红色战士志气昂,好比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猛如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当。”这是红军长征期间出现的一首战斗歌曲。以下长征途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湘江战役②巧渡金沙江③吴起镇会师④飞夺泸定桥⑤甘肃会师⑥爬雪山,过草地 A.①②④⑥③⑤ B.①②⑤③④⑥ C.②①④⑥⑤③ D①③④②⑥⑤ 9.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中国近代史试题(含答案)

中国近代史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下列图片中的历史人物在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收复新疆的是( ) 3.列强对近代中国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其中19世纪九十年代与19世纪四十年代的战争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 A.列强获得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特权 B.侵犯到中国渤海地区 C.允许列强在华设立使馆界 D.割占中国的领土面积扩大 4.在近代中国,有这样一批机器工业:企业实行雇佣制,经费由政府拨给,产品分配给军队。下列企业中属于这批工业的有( ) A.福州船政局 B.轮船招商局 C.滦州煤矿公司 D.沈阳飞机制造厂 5.19世纪末,随着民族危机加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掀起了

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有关这场变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光绪帝颁布诏书标志着变革的开始 B.在变革中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所体制完备的高等学府 C.此次变革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支持 D.这是一场以光绪帝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某一时期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的资料和文章。你认为这一学习活动的主题应是( ) A.“自强”“求富” B.“实业救国” C.“三民主义” D.“民主”和“科学” 7.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不同阶层、不同派别的力量进行了不同尝试。下列内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蔡元培倡导学术上“兼容并包”②公车上书③兴中会成立④北洋海军的建立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④①8.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成为近代中国新思潮的主流始于( ) A.新文化运动前期 B.十月革命爆发后 C.五四运动后 D.中国共产党成立后 9.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两年后,该校师生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探索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而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即是讲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这一单元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每年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因此在复习时既要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如领导阶层、代表人物、主张(口号、纲领)、结局等,又要加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如维新派、革命派、先进知识分子,各派主张与实践活动的差异,从而把握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历史特征与作用,进而以史为鉴,从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得到启示和感悟。 我校是乡镇学校,学生见识少,学习自觉性和学习基础差,对历史学科又不重视的特点,我在复习时重在对学生形成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分以下几步系统复习这一主题: 一、中国近代化的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二、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 上繁荣富强之路 三、中国近代化的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四、中国近代化的过程: 1、抢分必会(本目主要是梳理基础知识,夯实基础,也是本主题复习的重点, 当时的社会环境分析得出) (1)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2)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 3、从上述事件可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有何特点?与西方的近代化有何不同?特点: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由表及里,逐渐深入 与西方的不同:西方近代化是从思想变革——政治革新——经济变革 五、中国近现代化的感悟: ①、中国人民具有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具有忧患意识,进取精神,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段探索的结果是失败,说明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②、要实现国

2018高考历史全国卷三试卷分析报告

2018年高考历史试卷分析 引言:今年高考文综试题整体区分度较高,利用贴近生活、贴近时事的选材,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尤其凸显学科核心素养,这个也是“新课改”的要求。全国卷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社会热点,鼓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一、具体分析如下:全国卷3考点及分值分布情况表 题号知识点分布考点分值 24 中国古代史·先秦(经济史)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4分 25 中国古代史·宋元(政治史)社会阶层流动4分 26 中国古代史·隋唐(文化史)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4分 27 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史)明清文化繁荣4分 28 中国近代史·晚晴(政治史)维新思想的理解 4分 29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分 30 中国近代史(政治史)民主法制建设4分 31 共和国史(经济史)改革开封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4分 32 世界史(政治史)雅典民主政治4分 33 世界史(文化史)法国启蒙思想4分 34 世界史(经济史)美国经济危机4分 35 世界史(政治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4分 41 中国近代史与世界现代史(材料题)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发展情况25分 42 中国古代史(开放题)班固的史学思想12分

4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湖北保卫局的变迁15分 46 20世纪战争与和平英法对德的经济封锁15分 4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宪宗李纯15分 必做题部分(85分)。中国史占58分左右,世界史占27分左右,与2017全国卷三相比,中国史比重上升,不容忽视;从模块角度来讲,必修1和必修2仍为考试重点。 二、试卷总体能够发挥高考引领作用。 ①注重基础与课本知识,更加注意考查主干知识,这就需要考生基础知识一定过硬。 ②考查学生史学素养,即42题,所以在学习中,注意培养史学基本功与基本能力。 三、试卷主要特点 1.重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全国卷试题题干材料历来是非常新颖的,但是考查的内容不会脱离所学知识,想要在这些新颖复杂的材料中提取出命题人希望考查的知识点,就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滚瓜烂熟,可以熟练地将一个不规范的模型迅速整合为一个规范的模型,并利用这一部分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也数学建模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试卷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和思维深度 相对而言,对于法制建设尤其是从清末近代至今的这类纵向类题目一直都是对思维深度要求很高的,同时对于专业性语言的运用要求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如果说有一个人,最集中、最全面地体现了本世纪中国资本家阶级的精神性格和行为特征——保守折中而不忘进取,软弱摇摆而不失坚韧,忧国忧民而不尚空谈,谨慎求稳而不惧风险,崇洋开放而不丢传统,工于心计而不乏同情……则非张謇莫属。毕竟,“在一个思想界需要摸索前进、个人人格的影响被用以弥补纲领模糊的时代里,资产阶级表现得优柔寡断是不足为奇的”。 立宪基础,首在地方自治。——张謇(《预计地方经费厘定地方税界限应请开国会文》,1908) ……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在实业。——张謇(《对于救国储金会之感言》,1910) 张謇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持,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而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自计既决,遂无反顾。——张謇(《大生纱厂股东会宣言书》,1925) 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至于因为他开辟的路子太多,担负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胡适(《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序》,1929) 百年百人排行榜第十四位 张謇:实业救国第一人 (1853.7.1.~1926.8.24.)【清咸丰三年(癸丑)五月廿五日生,终年73岁】 清宣统三年辛亥,西历1911年10月10日晚8时,年届花甲的张謇,在汉口登上日轮“襄阳丸”返江宁(南京)。隔江远眺,他看到了火光,却不知那就是武昌起义的信号。他此次莅汉,是为出席“大维纱厂”开工庆典,并借机跟当地军政要员、巨商富贾搞公关,为

张謇简介

张謇先生其人: 张謇,乳名长泰。先生少时就西亭从宋紫卿学。15岁时改名张育才,字树人。16岁时为秀才。至浦口为庆军统领吴长庆办理公文。24岁时改名为謇,字季直。光绪二十年春赴京应试,高中状元,授翰林修撰。先生于甲午战争之后回归故里,谋求兴实业、办教育以求存亡。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几经周折,于光绪25年建成“大生纱厂”。投产后,年年盈利,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于光绪二十九年建成全国第一所民办师范。先生于通州积极推行地方自治,致力地方建设。在20世纪初的十年内不断开设大生分厂,以及油厂、面厂、染织公司,还参与建办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南通中学)、女子师范学校等。但此后,随着军阀连年混战以及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经济压迫转剧,因而民生凋敝,百业衰退,一向盈利的大生纱厂也转为亏损。虽然张謇为争取企业生存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但终究不能实现。在巨大的压力下,张謇晚年的思想趋向保守,郁郁不乐。于民国15年8月24日病逝于南通。出殡之日,南通万人空巷,近乎全城民众都赶来为张謇送行。 张謇先生作为近代的实业家、教育家,为当时南通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先生早在百年前就对南通的建设已经有很清晰而前卫的规划理念,包括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这些理念的实践使得南通被现代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他实业救国的发展战略,大大地推动了当时南通市工业化的进程,并拉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使得那时通扬运河沿岸工厂林立,商业繁荣。让南通城一跃成为当时中国少数为外国人所熟知的城市。 同时先生在近代社会大变动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大厦之将倾,出色的把握了时代潮流,面对全国的腐朽不堪,面对外强内辱的中国,面对强权,他始终坚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作风,百折不饶始终不渝的追求“实业救国”、”教育救国”、“地方自治”三大目标,为南通、为江苏、也为全中国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现代化成果。 基于张謇对近代中国工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毛泽东主席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海门的张謇”。而胡适也认为张謇先生在建设南通的过程中“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影响及全国”。 张謇先生他似官而非官,似商而非商,既无大权,也无巨富,他虽看似平凡,却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座城市,开创了一个时代。 对于先生,我们能做的,只有致敬。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各阶层的先进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所做出的

中国近代史的复兴之路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11级5.1.3工作室 近代中国各阶层的先进人物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上所做出了各种历史贡献,其中包括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等主张,并为此进行过努力,对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民族不独立、国家不统一、人民无权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这些主张并不能从根本上给频临危亡的中国指明正确的出路。由于这些良好的愿望在实践中不断碰壁,他们中的许多人终于放弃了这些幻想,毅然走上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道路。 一、民族意识的觉醒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翻译了各种外文书籍,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二、农民阶级起义 长期以来,中国广大农民在封建地主的压迫、剥削下,过着极其贫困和不自由的生活。再加上鸦片战争后赋税加重,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加加重。面对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由农民阶级为主的大平军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发起了正义的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打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最终是失败了。他们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的纲领,虽然这些纲领不能得以实现,却反映了当时人民对经济、政治一种美好设想,为后人探索之路提供了参考。 三、洋务运动的兴衰 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组成“洋务派”。他们主张引进、仿造西方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企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但由于洋务运动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四、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正是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活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活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它对资本主义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是十分有利的。然而当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还十分薄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的势力也很弱小,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而且脱离了人民群众,再加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维新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 五、资产阶级革命派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危机更加严重,在被逼迫签订了《辛丑条约》后,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多方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孙中山主张向美国

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训练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中国的第一座博物馆是( ) A. 北京博物馆 B. 南京博物 馆 C. 上海博物 馆 D. 南通博物苑 2. 清末状元张謇为实现“兴国之梦”而提出的主张是() A. 自强求富 B. 变法图 强 C. 民主共 和 D. 实业救国 3.1922年,北京、上海报纸举办了成功人士民意测验,投票选举“最敬仰人物”,晚清状元张謇得票最高。张謇高票当选的最重要因素应该是()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 心 B. 民族 危机不断加深 C. 对近代民族工业贡献 大 D. 近代 报纸非常普及 4.下列有关张謇事迹的介绍,不符合史实的是( ) A. 主张发展民办实业 B. 热心文化教育事业 C. 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乡办厂 D. 以面粉业起家 5.下列史实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是( ) A.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 局 B. 张之洞创办 汉阳铁厂 C. 张謇兴办大生纱 厂 D. 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结构合理调整 B. 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 资本投入迅猛增加 D. 列强暂时放松侵华 7.小赵同学用百度搜索下列关键词“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他要搜索的人物应是() A. 林则徐 B. 张 謇 C. 张之 洞 D. 詹天佑 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是在() A.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 中日甲午战争 后 C. 一战期 间 D. 1951年 9.小赵同学用百度搜索“状元、实业救国、大生纱厂”等关键词。他要搜索的人物应是() A. 林则徐 B. 张 謇 C. 张之 洞 D. 詹天佑 10. “实业救国”是近代中国人的一种救国梦。下列人物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梦想的是() A. 张謇 B. 谭嗣 同 C. 林则 徐 D. 陈独秀 11.在人教网刊《半亩历史》的编后絮语中,有过这样一句话:“他中过状元,本来有很好的仕途,却生不逢时,所以毅然放弃仕途,实业救国。”你认为这句话中所提到的“他”是() A. 詹天佑 B. 侯德 榜 C. 张 謇 D. 严复 12.“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讲这段话的人是谁() A. 詹天佑 B. 康有 为 C. 张 骞 D. 严复

实业救国

实业救国—张謇 关于张謇,江苏人对其肯定并不陌生,历史书上都有介绍过,书上是这么写的。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53年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1894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9年被推为江苏咨议局议长,1910年发起国会请愿活动,1912年起草退位诏书,并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工商总长兼农林总长,在职三年余。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他所在的南通更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城”。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岁。 张謇的科举之路非常坎坷,他从16岁中秀才到27岁之间,每两年就去江宁参加一次乡试,先后5次都未得中。1882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兵进抵仁川。为了阻止日本吞并朝鲜,吴长庆奉命率兵赴朝平定局势,张謇随同到了汉城。因为身处政治风暴中心的缘故,张謇虽然人在汉城,但是他所撰写的政见和议论很快传回北京,引起了高层官员的注意。他所撰写的《条陈朝鲜事宜疏》、《壬午事略》、《善后六策》等政论主张对外持强硬政策。这受到了光绪的帝师,时任户部尚书的翁同龢的赏识。到1894年,也就是甲午年,因为慈禧六十寿辰特设了恩科会试。心灰意冷的张謇因父命难违,第五次进京应试。这次在礼部会试,张謇被取中第六十名贡士。三月礼部复试时中了一等第十一名,翁同龢将他改为第十名。四月殿试时翁同龢的提携之心已经迫不及待。他命收卷官坐着等张謇交卷,然后直接送到自己手里,匆匆评阅之后,便劝说其他阅卷大臣把张謇的卷子定为第一,并特地向光绪介绍说:“张謇,江南名士,且孝子也。”于是张謇在41岁的时候,终于得中一甲一名状元,授以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 同年,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惨遭失败。张謇上疏弹劾李鸿章,要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甲午之耻令张謇深感仕途之无聊,他在笔记中写道:"愿为小民尽稍有知见之心,不愿厕贵人更不值计较之气;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不久张謇的父亲去世,张謇回到故乡守孝,从此离开了清朝的政治中心,踏上了商业之路。 张謇以状元的身份投身商海,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多实际的方便。因为筹资无门,原本计划民营的企业因为缺乏民资的参与,最后只能求助于官方资本。

共赢人生:张謇的社会责任思想

共赢人生:张謇的社会责任思想 摘要 张謇的企业经营伦理思想以共赢共生为核心信念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上强调顾客至上 在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责任为本在企业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科学发展诠释着中国知识分子如何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商业舞台上践行实业救国的朴素的人生追求 关键词张謇企业伦理共赢共生实业救国 一,责任为本:企业的社会观 责任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能仅仅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同时还应该不断地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必然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但企业不是生活在真空中,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企业本身就是一个以一定目标汇集起来的社会人的集体,因此企业还有自己特定的社会道德责任。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经营原则,要求企业在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独立地履行伦理义务,独立地承担伦理责任,始终不忘所担负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张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出色地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结合。 为了实现“立国”,“自强”,“救贫”的报复,张謇艰苦创业,使大生纱厂站稳脚跟并获得盈利,然后就把很多盈利投向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以为举事必先智,启民智必由教育;而教育非空言所能达,乃先实业;实业教育既相资有成,乃及慈善,乃及公益。”之所以强调实业,这是因为兴办教育、发展公益须有资本,就此而言可称实业是教育与公益事业的根本。“以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失教之民与失养之民苟悉置而不为之所,为地方自治之缺憾者小,为国家政治之隐忧者大也。”张謇在兴办教育上确实令人叹服。1902 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馆—南通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 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今江苏省南通中学);1912年创办了南通图书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1914 年创办了甲种商业学校和全国最早的刺绣工艺学校------女红传习所。与此同时和稍后张謇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 而在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他创建了育婴堂、养老院、贫民工场、济良所、栖留所、残废院、更俗剧场、公共体育场、军山气象台、城区五公园等。张謇在南通创办实业的基础上,致力于教育和慈善事业,在南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不仅为南通(还可以说为全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开启了民智,而且在乱世中劈出了南通这一方净土。南通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1921年就读于南通大学农科的四川人陈翰珍称“近来工业发达,佣于工厂者亦有数万,又因有养老院、残废院、贫民工厂及育婴堂等,故余来通两年余,窃盗之事少闻,乞食之事鲜见。虽不敢一是建立了“广生榨油股份有限公司(又称广生油厂)”。通过调查张謇发现大生纱厂所产生的棉籽数量不少,“与其生货卖出,不如自制熟货”。为此,“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1902 年,他开始筹建油厂。“因就大生纱厂棉子,故此油厂附近纱厂而设,厂名广生。”第二年,广生榨油股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2010-2011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第2学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测控技术班级:测控09-1 任课教师:卢诚姓名:CHNlyt 学号:090340101YT 成绩: 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的近代,从治经由乱再到治,这是经历了一个周期的过程,也即所谓“始衷终”的发展变化。中国的近代,又是一个急剧变化加速发展的过程,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即所谓“亘古未有之巨变”。 无论是农民阶级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资产阶级建立西方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努力,都无法实现中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对近代中国出路的早期探索都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因为近代对中国出路的探索都是想把中国发展成为英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国家,而没有考虑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走不通资本主义路线的,所以注定要失败。 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透析近代中国实业家荣氏兄弟缔造商海传奇的原因

透析近代中国实业家荣氏兄弟缔造商海传奇的原因 摘要:近代中国,于内时局动乱,于外饱受侵略。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毕生致力于发展民族工业,寄望能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备尝艰辛,历经磨难。从1900年起,他们靠四部石磨起家,创办了茂新、福新系统的十二家面粉厂,在满目疮痍的旧中国,支撑起民族工商业的灿烂天空,缔造了他们的人生传奇,也创造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辉煌。本文就着眼于他们如何创大业、成大事来透析近代实业家的创业艰辛与经验。 关键词:荣氏兄弟兴办实业 荣宗敬、荣德生两兄弟出身贫寒,且学历低,但他们竟能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里,从两手空空的钱庄学徒起步,创下千万基业,脱颖而出成为近代中国实业界首屈一指的巨头。他们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为他们有志向,有头脑,有毅力,有诚信… 一、立大志、立宏志 立志是一个人成大事的根本。荣宗敬与荣德生能够在窘迫、贫寒的家境中脱颖而出,以至于后来在上海开办工厂,与他们很早就立下志向是分不开的。虽然兄弟俩立志要做上海滩的大老板和大实业家,并说“大丈夫定当如是乎”,但是“实业救国”才是他们最初创业的动机,他们希望中国富强——爱国主义是贯穿他们一生的红线,振兴民族经济是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人有多大志,能做多大事。这在后来兄弟俩成为“面粉大王”、“棉纱大王”得到印证。 二、在挫折中百炼成钢

1、吃得少年苦,才有老来富 荣氏兄弟从十几岁就接受贫苦生活的磨难,远离家乡去上海当学徒,既磨砺了他们的意志,也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使他们见了更多世面。这为他们以后的创立实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兄弟俩在学徒生涯中过着清贫、单调而又忙碌的日子,整天在琐碎的杂务中忙个不停。其中荣宗敬因此生病使得自己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成为了一个大脑门的矮个子。 2、创业之初,屡遭磨难 在决定创办实业后,兄弟二人在上海做了周密的调查,最终确定办面粉厂。于是他们托人去各厂参观学习,吸收经验。但遭到拒绝,就算勉强同意,也不能去到轧粉间参观。另外,在找洋行买机器上也遭遇被欺骗。 在他们准备兴建面粉厂时,遭到封建乡绅和恶势力的阻止。因为官司纠缠,荣德生承受了丧子之痛。 在实业起步阶段,屡遭阻力,但是荣氏兄弟没有退缩。最终。苦尽甘来,赚到了第一桶金。 3、负债累累,银行多欺诈 创业难,难在创业路上的各种各样的阻力。荣氏兄弟在创业时吃尽了苦头,但他们没有被困难吓倒,依然迎难而上。随着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挑战也接踵而至。加上当时时局的动荡不安,更增添了守业的难度。外族的入侵(日本发动的一·二八事变)使得荣氏企业受到极大冲击,他们多个工厂停工,债台高筑,资金难以运

历史趣谈:清末实业家张謇对南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末实业家张謇对南通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 导语:关于张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主张实业救国的企业家,那么作为企业家,他都办过什么企业呢?有过什么故事呢?首先就是大生纱厂,他在 关于张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主张实业救国的企业家,那么作为企业家,他都办过什么企业呢?有过什么故事呢? 首先就是大生纱厂,他在创办之初,就先研究了之前的洋务企业,并吸取其中的一些经验。之后他以“商办”的形式筹集资金,用以避免企业的实际权力落入官僚手中,但是后来因资金筹集不顺利,无奈之下只得采取了“官商合办”的形式开办。当时上海的纺织业正处在低潮时期,资金再次陷入困难后,张謇认领了一般=半的官府机器,并答应给官府利润,但是官府不参与企业管理,几经波折后才在1899将其建成。 在大生纱厂创建后,因为有一半的官府资金,所以得到了官府的照顾,又因其所在地产棉多且质量好,并且劳动力低廉、市场开阔,所以纱厂创办半年就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同时还在于洋商的竞争中占据了优势,起到了抵制外资侵略的作用。这一变化看在众多企业家眼里,也纷纷开始效仿实业救国的做法,使得那一时期中国的实业发展良好。 随着国内格局的不断变化,大生纱厂在扩张的同时,所需要的货源也越来越多。为解决一些列的后续问题,他在1900年创办了通海垦牧公司;1901年创办广生榨油公司;创办大兴面粉厂。当然还有吕四盐业公司、吕四渔业公司等等十多家公司。总之他的一生,都在致力于我国的实业创办中。 张謇在哪里办的纱厂 张謇是著名的清末状元,虽然他的求学之路不是很坎坷,但是他们家里面是三代为平民,他的父亲就让他去一直考状元,为了给家中扬 生活常识分享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张謇: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虞和平 一 张謇,我国近代著名的企业家、政治家、教育家,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今南通)海门常乐镇。他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即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并尝试“经营乡里”,力图为民纾困,可谓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拓荒者。 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败。刚刚于上年考取状元的张謇认为,中国失败的终极原因在于教育落后,而清政府又无望可期,于是试图自己创办新学。但是办学需要大量经费,张謇便产生了“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于是年冬放弃仕途,着手筹办他的第一个企业—大生纱厂。 为了兴办大生纱厂,白手起家的张謇创造性地使用股份制方法筹募社会资本。当时南通风气未开,集股办厂不为传统商人所认同,“一闻劝入厂股,掩耳不欲闻”,皆“缩首而去”;赴上海筹资两月,“不忍用公司钱”“卖字自给”,屡屡受市侩、猾吏嘲笑侮弄。他抱定“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宗旨,办厂3年半,“未支厂一钱”薪俸,历尽千辛万苦,坚持不懈,乞求于官府,周旋于商界,“千磨百折”,最终于1899年办成大生纱厂。 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得2.6万两白银的净利润。此后,大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建成四个纱厂,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企业系统。 大生纱厂创办成功后,张謇接连开办了一系列的企业。到1907年时,他已创办了20多个企业,成为闻名全国的杰出企业家。此后,张謇继续大办企业。到1922年顶峰之时,张謇的企业发展到涵蓋棉纺织、机器制造、食品加工、丝绸纺织、生活化工、轮船航运、公共交通、内外贸易、金融、通讯、照明、印刷、房地产、旅馆、农垦等15个门类近50家,成为资本总额3800多万银元、横跨农工商的巨大企业集团。 张謇在创办企业的同时,还创造了独有的两大模式。一是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产业发展链条,他自述创业过程:“因纱厂必需棉花,棉花必待农业,于是设垦牧公司;又因棉子制油为副业而设油厂;又为畅销途、利交通计,而设轮船公司。”二是创造了具有引领意义的企业管理模式,包括独立自主股份制度、以地方市场为导向、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按资

中国近代史纲要——近代中国人民的救国探索路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溃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 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是,最终因清政府统治者的腐败和自大、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草草地结束了这一阶段的改革。 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中国人开始为中华民族的安危奔波。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农民阶级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 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最终,农民阶级探求救国之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扼杀下以失败收场。 太平天国运动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地主阶级洋务派 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由于外国重重阻挠,加上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内部力量的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是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没有从政治制度上学习西方,决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具体实践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生产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办新式学堂,开始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创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派) 早期维新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这一改良维新思想的产生。他们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具体为:要求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摆脱民族危机;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学习和传播西方科学文化。 从“公车上书”演化为社会政治运动到百日维新失败,说明资本主义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但是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为了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角逐,民族危机更加严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 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又有所发展,但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限制和阻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