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讲义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讲义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1.从语音的角度分:单音词、复音词

2.从语素的角度分: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

合成词——复合词、加缀复词

3.从词义的角度分:单义词、多义词

4.从语法功能角度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据统计,《庄子·逍遥游》全文用单字1465个,复音词只占80多个;《离骚》用字2470个,复音词只有140多个。《诗经》中单音词占总量的90.8%,《左传》中占89%,《史记》、《尔雅》中占80%。

三、古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根据词的组合方式分为单纯词与复合词。

1.单纯词

(1)叠音词(重言、叠字、重言形况字)

概念:重叠两个相同音节,只有一个语素的词。如:翩翩渺渺漠漠纷纷类型:拟声叠音词、仿物叠音词

特点:音节重叠,意义灵活

(2)连绵词(联绵词、联绵字、连语、链语)

概念:由两个音节连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语素的词。

类型:双声:仿佛参差伶俐玲珑踊跃

叠韵:彷徨徘徊逍遥窈窕婵娟混沌

双声兼叠韵:缤纷优游辗转

非双声叠韵:扶摇芙蓉铿锵淡泊翡翠

特点:义不分训;字无定写。

2.合成词(复合词)

(1)偏义复词

概念: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的词。

原因:音节;修辞

(2)同义复词

(3)其它复合词

①联合式

A.名词+名词

B.动词+动词

C.形容词+形容词

②偏正式:

A.名词+名词

B.形容词+名词

C.动词+名词

D.形容词+动词

E.数词+名词

③动宾式

④重迭式

第六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迥然不同

抢:古是“碰”、“撞”之义,如《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今是“抢劫”之义。

绸,古是“缠绕”之义,如《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旗之杆。”今义则指“绸缎”。

3.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古代强调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如《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今则指指卖的行

为。

睡,古今都有睡的意思,但是它在古代专指打瞌睡。如《战国策·苏秦连横约从》:“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今则泛指所有的睡觉。

二、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

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

臭——古:气味。今:臭味。

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

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今:领子。

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不同

古义褒今义贬: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

变好

古义中性今义贬: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

古义中性今义褒:客——古:外地人。今:宾客。

2.轻重不同

古义轻今义重:诛——古:责备。今:诛杀。

古义重今义轻:感激——古:愤激。今:感谢。

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

第七章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1.什么是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是与词形相应的能有文献资料证明的词的最古意义。如“鄙”:

①四鄙之萌人。——“鄙”的意思是边邑。

②焚符破玺,而民朴鄙。——“鄙”的意思是质朴,厚道。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的意思是浅陋,庸俗。

④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鄙”的意思是贪吝。

⑤我皆有礼,夫犹鄙我。——“鄙”的意思是鄙夷,看不起。

以上②③④⑤诸义,都是从①的边邑义引申而来。因此,可以确定“鄙”的本义是边邑。

2.探求本义的途径

(1)分析字形。利用“六书”理论分析汉字的形体;结合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分析汉字的形体。

诛,有诛杀、谴责、责求等意义。根据字形,“诛”字从言,朱声,字义与言语行为有关。可以确定谴责为其本义,其余的则是引申义。

(2)考核文献。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解释;看看古代文献中是否有这样的用法。

斃(“毙”的繁体字),《说文》作“獘”,表示向前倒下。人被杀死则倒下,所以又引申为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斃”,从死,敝声。从文献用例来看,先秦古书里的“斃”多表示仆倒义,如《郑伯克段于鄢》“多行不义必自毙。”又如《鞌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都可以证明“斃”的本义是仆倒,而不是死。

二、词的引申义

1.什么是词的引申义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綱,本义是网上的总绳,引申出事物的总要、国家的纲纪等义。

道,本义是道路,引申出途径、方法、道理、规律、学说、引导等义。

2.引申义的类型

直接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为近引申义,也叫直接引申义;由引申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为远引申义,也叫间接引申义。

关,《说文》:“以木横持门户也”。本义是门闩(名词)和闩门(动词)。门上闩则能控制出入,从而引申出“关卡、要塞”义;从“关卡”的意义又引申为“关键、枢纽”义。门闩能把门与门或站与墙连在一块,从而可引申出“关连、省及”义。

3.词义引申的规律

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规律是:

(1)从个别到一般

“江”、“河”本来专指长江、黄河,后来引申泛指河流。

“匠”由专指木匠引申为泛指工匠。都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引申。

(2)从具体到抽象

“術”、“道”均由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

“析”由劈木头引申为分析、辨析。都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引申。

4.词义引申的方式

(1)并列式引申(放射型、辐射式)

以本义为中心,并列地引申出多个意义,即是说,这种方式的多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竟:本义是乐曲终了,由本义引申出完毕义,如《汉书·谢安传》:“看书既竟。”又引申出停止,结束义,如《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又引申出终于、终究义,如《史记·屈原列传》:“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又引申出穷尽义,如《庄子·齐物论》:“忘年忘义,振于无竟。”“竟”的这几个引申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

(2)连环式引申(链条式、连锁式、串连式、延展式)

从本义引申出甲义,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引出丙义,接连引申,一环套一环。如:

功:本义是工作、事情,如“上入执宫功”(《诗经·七月》);从工作的结果引申出成绩和功效义,如“故事半古之人,而功必信之”(《孟子·公孙丑上》);从成绩大小、成效高低引申出成就、功业、事业,如“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平”(《孟子·公孙丑上》);再由此引申出功劳,功勋,如“劳苦而功如此”(《史记·项羽本纪》)。功的这些引申义是一个接一个引申出来的。

(3)综合式引申

词义引申的两种基本方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许多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往往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这种情况,称为综合式引申或混合式引申。例如:朝,《说文》:“朝,旦也,”本义是早晨,古时君臣在早晨会见,从而引申出朝见义;朝见时君臣彼此朝向对方,从而引申出朝向义;朝见的地方叫朝廷,又是朝的一个引申义。朝见时,群臣必须下拜。又从朝廷引申出王朝义,由王朝引申出朝代义。朝的这些引申义产生的方式,由早晨、朝见、朝廷、王朝、朝代组成连环引申,而朝见又分别引申出朝廷、朝拜、朝向等义,则是并列式引申。

5.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但有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例如:

说(shuō)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shuì)

语(yǔ)由言语、说话引申为告诉,改读(yù)。

有的后来还为引申义另外造了新字。例如:

解(jiě)由分割、分解引申为松懈、懈怠,改读(xiè),并造了“懈”字。

弟(dì)由弟弟引申为尊敬、顺从兄长,改读(tì),后来造了“悌”字。

6.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某种相似之处。

斗,本义为酌酒器,因形貌性状相似而引申为斗星。如《诗·小

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關,本指门闩,由于功能作用相似而引申为关卡。如《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出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2)相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或所表达的概念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齿,本指门牙或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标志着幼少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

年,本指稻谷成熟,有收成。收获标志着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古代每年只收获一次或一季,由此“年”引申为时间单位“年”。

(3)相因: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虚,本义为大丘,大则空旷,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倒,因此引申为不稳定,再引申为危急、危险。

第八章同义词及其辨析

一.什么是同义词

从词义关系方面考察,同义词可分为三类:

1.意义完全相同的同义词(称为等义词)

犬——狗;黎民——黔首;余——我;寡人——不谷

2.在某一点上意义相同即部分相同的同义词(相对同义词)

[诛——戮]在“杀”义上相同,但“诛”还有“谴责”义,“戮”还有“侮辱”和“并力”义。

[遇——逢——遭]在“碰见”义上相同,但“遇”还有“对待”、“待遇”义;“逢”还有“迎接”、“迎合”义;“遭”还有“遭受”义,又可作动量词。

3.意义近似的同义词(近义词)

延——席;往——逝;危——急;告——诉

由于古汉语中大量的词是多义词,因此,所谓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即指上述三种情况中的后两种情况。

二、同义词的类型

1.本义和本义相同的同义词

[树——艺] 上古同义,本义都是种植。《孟子·滕文公下》“仲子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诗经·唐风·鸨羽》“不能艺黍稷。”《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树、艺”可以连用。

2.本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封——疆]“疆”的本义是疆界、界限。“封”的本义是用手培土种植树木。因边界往往要聚土植树为标志,“封”就引申指疆界,《左传·僖公十三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杜注:“封,疆也。”《战国策·燕策》“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封疆”同义连用。

3.引申义和引申义相同的同义词

[治——理]“治”的本义是治水,“理”的本义是雕琢、加工玉石,《韩非子·和氏》“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经过词义的引申发展,由个别到一般,两个词都有治理、管理义,也就形成了一组同义词。

三、辩析同义词的方法

1.从词义差异上辩析

(1)所指事物的形状、用途、质地不同。

[府——库]都是藏财物的地方,但“府”指收藏文书、财宝的库房。《说文》:

“府,文书所藏也。”“库”是藏兵器、战车的库房。《说文》:“库,

兵车所藏也。”二者用途有别。

[型——范——模]都是指制造器物的模型,但质地不同,土做的叫型,木头

做的叫模,用金属做的叫范(一说用竹子做的叫范)。

(2)所指物体部位不同。

[股——肱]都是身体的一部分,股指大腿,肱指手臂。

(3)动作行为的方式与情态不同。

[商——贾]都指做生意的人。“商”指运货贩卖的生意人,“贾”

指囤积营利的生

意人,所以有“行商坐贾”的说法。

[提——携]都指用手握物运物,但方式不同,“携则相并,提则有高下”(段玉

裁语),所以“提拨”、“携手”中的“提”“携”是不能互换的。

(4)词义范围大小不同。

[法——律]都有法律,法令的意思,但所指范围不一样,法指法则,制度,范围大;律,范围小,多指具体的刑法条文。

[告——诉]都有“告知”的意思,但“告”是一般的告知,而“诉”特指所说痛苦或者说冤屈,范围小。

(5)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饥——饿]一般情况下是相通的。对言时有别:饥指一般的饿;饿指一点东西

都没吃,严重饥饿,。

[盟——誓]都有“誓”的意思,但词义轻重不同,《周礼》郑玄注:“大事曰盟,小事曰誓”。

2.从语法功能上辩析

[之——其]都能做第三人称代词,与现代汉语的“他”或“它”相当。但“之”只能用作宾语,“其”只用作定语或主谓词组中的主语。

[耻——辱]用作名词时是同义词,但当他们用作及物动词时,意义不同;“耻”用作意动,表示“以……为耻”;辱,作动词时,一般是使动用法。

3.从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辩析

[妻、妾——后、妃]普通人的称“妻”称“妾”,皇帝的就称“后”称“妃”。

[征——伐——侵]皆有军事进攻之意,但各有其特点。《孟子·尽心下》:“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可知“征”指上伐下,有道伐

无道,带有褒义;“伐”指公开宣战,不管双方是非,是中性词;“侵”则指不宣而战,带有贬义。

第九章词类活用

一、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在文言文中,量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这是先秦古汉语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的主要不同之处。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

1.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充当别的词类。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将军身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例中“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的意思。

2. 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现象的区别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临时活用作别类词,而词的兼类是指某个词具有两种词性或两种以上的词性。

(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起义》——知:动词“知道”。

(2)草木有生而无知。——知:知觉。

“知”既是动词,又是名词,属兼类词。

有的兼词兼有三种或三种以上的词性:

(3)雍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益:动词,涨水。

(4)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益:动词,增加。

(5)其家必日益。《吕氏春秋·贵当》——益:形容词,富裕。

(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益:名词,好处,利益。

词的兼类现象,词义有明显的变化,是词义引申的必然结果。

三、古汉语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物发出这个动作。

1. 动词的使动用法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杀人,臣活之。”——“活”本是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之”,活用为使动用法,即“使之活”的意思。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汉书·苏武传》:“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降武”不可能是(单于)投降苏武,而是单于逼迫苏武投降,即“使……降”的意思。

2.形容词词的使动用法

《过秦论》:“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秦”即“使秦国弱”。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肉骨”即“使白骨生肉”

四、古汉语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异之”即“认为之奇异”。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君君”即“认

为国君是国君”。

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五、古汉语的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了宾语而发出的,即“为宾语而动”的意思。

1.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格式为:主语+给(替)+宾语+动词

(1)文嬴请三帅。《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请三帅”是“替三个元帅请求。”

(2)提弥明死之。《晋灵公不君》——“死之”即“为之(赵盾)而死”。

2.表示目的或原因。翻译格式为:主语+为了(因为)+宾语+动词

(3)吾非悲刖也,《韩非子·和氏》——“悲刖”即因为受了刖刑而悲伤。

(4)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死国”即“为国家而死”。

3.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翻译格式:主语+向(对)+宾语+动词

(5)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泣臣”是对着我哭泣。

(6)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解之”是向他们解释。

六、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1)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张衡传》——目:用眼睛瞪。

(2)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以夏雨雨人。《说苑·贵德》——“风人”,即吹拂人。“雨人”即滋润人。

(3)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用蹄子踢。

方位名词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4)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前:往前挪。

(5)日渐暮,遂前其足。——前: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向前。

名词性词组也可以活用为动词。

(6)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冠带衣履:把“冠带衣履”等生活用品供应给天下的人。

七、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方位和处所。(“向……”/ “在、到、从……”)

(1)大月氏复西走。《汉书·张骞传》“西”:向西。

(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

2.表示工具和依据。(用……/依靠、依据、按照)

(3)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书:用书信。

(4)失期,法当斩。《陈涉起义》法:按照法律。

3.表示对人的态度。(象对待……一样的(来对待)/把……当作……(来对待))

(5)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虏:象对待奴隶一样地。

(6)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象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

4.表示比喻。(象……一样的。)

(7)螋蛇行匍匐。《战国策·秦策》蛇行:象蛇一样的爬行。

(8)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

传》啼:象小孩一样的,象儿童一样的。

八、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

第十章词序

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

汉语的词序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二、宾语前置的类型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宾语前置

“吾谁欺?欺天乎?”——疑问代词“谁”充当动词“欺”的宾语而前置。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一般要前置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代词“尔”、“我”充当动词“诈”、“虞”的宾语而前置。

3.用代词“之”和“是”复指的宾语前置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代词“之”、“是”复指前置宾语“亡”、“群臣”。

在前置宾语前加上语气副词“惟”,构成“惟+宾语+是(之)+

动词”的格式。“惟余马首是瞻。”——等于说“惟瞻余马首。”

4.代词“是”作宾语时有时不需要复指就可以置于动词之前。

5.介词“以”的宾语有时不需要条件就可以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为介词“以”的前置宾语。

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

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而古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的方法是:

1.一般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不用动量词。

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左传·文公十六年》)

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2.强调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

第十一章判断句

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

现代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判断词“是”,古汉语判断句则不用判断词“是”,靠判断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有时在主语后加代词“者”,复指主语,引出谓语。在谓语后加语气词“也”,表达判断语气,帮助判断。

现代汉语否定判断句用“不”,古汉语否定判断句用“非”。

二、古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根据是否用“者”、“也”,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制,岩邑也。”)

2.主语+者,谓语+也。(“兵者,凶器也。”)

3.主语+者,谓语。(“兵者,凶器。”)

4.主语,谓语。(“兵,凶器。”)

三、古汉语判断句中“是”的词性与作用

古汉语判断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常用来作判断句的主语。

(1)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墨子·非攻上》)

(2)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同上)

可见,“是”同“此”。“是”在古汉语判断句中作主语,常是复指上文出现的内容。

“是”作判断词,汉代就有了。如:

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论衡·死伪》)

1972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如:

是是帚慧。

是是苦慧。

四、判断句中“为”、“维(惟)”、“乃”、“即”的词性与作用

1.为——“为”是普通动词,有“作为”、“成为”、“算是”等义,不是判断词。即使在判断句中可理解为“是”,也是普通动词在判断句中的运用,不是判断词。

余为伯鲦,余而祖也。(《左传·宣公三年》)

2.维(惟)——“维(惟)”在上古汉语中经常出现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是判断词,实际上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的作用。

尔惟旧人。(《尚书·大诰》)

3.乃——“乃”经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判断词,实际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史记·陈涉世家》)

4.即——“即”经常用在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之间,很像判断词,

实际

上它是放在谓语之前的副词,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与现代汉语中的“就”完全相同。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

五、古汉语判断句的活用

古今汉语中,都有一些句子采用判断句的形式,但其主语与谓语之间并不是一般的判断关系,而是其他关系,我们称之为“判断句的活用”。

1.表达比喻内容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

2.表达条件、目的等内容

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百乘,显使也。(《战国策·齐策四》)

3.表达因果关系

良庖岁更刀,割也。(《庄子·养生主》)

第十二章被动句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句)

在形式上跟主动句没有区别,但在意义上又表示被动的句子。

(1)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焉》)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二、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没有发现被动句。

西周金文中已经发现了被动句,但数量很少。

春秋战国时代,被动句就用得比较普遍了。而且有多种形式。例如:

(1)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2)不善用之,则楚六千里而为仇人役。(《荀子·促尼》)

(3)比干见刳箕子累。(《荀子·成相》)

《荀子》中有“于”字句,“为”字句,“见”字句几种形式。战国时代,除以上三种被动句式外,还有“为……所”式、“见……于”式、被字句被动句式。

二、古汉语常见被动句式

1.“于”字句

(1)在动词谓语后面,用介词“于”引进主动者,使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

郤克伤于矢。《左传·成公二年》

(2)去“于”则变成主动句。古人常采用这种方式,构成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3)古汉语的“于”字句式:受事主语+谓语动词+于+行为主动者

现代汉语“被”字句式:受事主语+被+行为主动者+谓语动词

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4)“于”字被动句,其形式结构跟表处所、时间的“于”字句完全相同,故后来被“被”字句所取代。

孙嘉聘于齐。《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2.为字句

(1)用介词“为”引进主动者,使主语有了明显的被动性质。

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2)为字句的受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3)“为”字后面所引进的行为主动者可以省略,直接把“为”字放在动作的前面。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为”字直接用在动词之前,不能认为是省略了行为的主动者,而应看

作“为”字表被动的另一种形式。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介词,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是表被动的助动词。

“为”字同“于”字一样,本身没有表被动的意思,只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且还有很多别的用途,易产生歧义。

3.见字句

(1)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

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2)“见”字用在动词前一般表示被动,但是,汉代以后也有不表示被动的。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4.为……所……

(1)用“为”引进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用“所”帮助表示被动。

楚虽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秦策》

(2)有时,“为……所”式中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5.见……于

“见……于”式被动句是将“见”字和“于”字结合起来运用,用“见”字表示被动,用“于”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5.被字句

被字句在战国未期出现,汉代用得较为普遍,但还是不能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只是一个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策》)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3)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

“被’字原是动词“遭受、蒙受”的意思,如例(1)“被攻”,其动词性很强,可以不看成被动句;例(2)“被谤”与“见疑”对举,其被动意义明显一些;例(3)中“被”字的意思虚化得多,更应看成表被动的助动词。

汉末,“被”字可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被”是介词。

(4)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表》)

魏晋以后,用‘被’字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例子越来越多,口语里

完全取代了其它的被动句式,就是在仿古的文言文中,“被”字句也常常被使用。

第十三章习惯句式

一、若何、如何、奈何(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一组古汉语中最常见的固定句式。其中的“如、若、何”都是动词。“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

“如、若、奈”作为动词,都含有“办理、处置、对付、安顿”的含义,“何”是疑问代词,表示“怎么,怎么样”,二者连用表示询问办法或原因。

询问办法

(1)于是项羽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询问原因,用在动词前,含有“怎么,为什么”的意思。

(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4)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二、何……为(何以/必/乃/足以……为,奚/奚以/奚用/用……为)

这组习惯句式有两种用法:

1.表示询问。何……为中的何疑问代词,询问原因,相当于“为什么”,句末“为”加强询问的语气。

长信侯曰:“王何以臣为?”(《战国策·魏策三》)

2.表示反问。用反问的形式表示否定。常用“何以……为”的形式。“以”是动词,有用的意思,译为“哪里用得着……呢”、“为什么……呢”。“何以伐为”,就是“为什么要攻打它呢?”意为不必攻打。

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1.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亦”有时写作“已”,可译成“不是……吗?”。

业余函授讲义: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 字、词和语素 汉字——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任何符号都包括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 能指——符号的存在形式;所指——符号代表的意义。 红绿灯? ??通行所指(内容):禁止、、绿色灯能指(形式):红色灯 文字作为一种符号,它的能指是线条,它的所指是语言。 语言也是一种符号,它的能指(形式)是语音,它的所指(内容)是语义。 文字?? ??????所指:语义能指:语音所指:语言能指:笔画 所以说,文字是符号的符号。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它有四级单位:语素、词、短语和句子。 一、语素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作为一级语言单位,它必须具有音、义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禁烟的符号、请勿倒置的符号、防潮的符号 都不是语素,因为都没有一个固定的读音,虽然能表示一定的意义。 葡、萄、蜈、蚣、鹦、鹉、蝙、蝠、鸳、鸯 也都不是语素,因为没有意义,虽然有声音。 印度尼西亚 / 的 / 咖啡 是语素,因为有声音,也有意义。 再分,如:

印度尼 就没有意义了。 印度 有意义,但不是原来的意义,就好象: 马虎 其次,语素必须是“最小的”,所以,句子、语段不是语素。 词—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能单说:人、手、书、牛、教师 比较:古、代、汉、语 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金、银、男、女、母、父 把一个语言片段中所有的词提开,剩下来的部分: 如:印度尼西亚的咖啡 的 二、语素的类型 有三种: 按音节分、按功能分、按位置分 1按音节 单音节的:日、月、水、火、山、石、田、土 双音节的:咖啡、菩萨、罗汉、玻璃 多音节的:印度尼西亚、南斯拉夫、 2按功能

古代汉语讲义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讲义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1.从语音的角度分:单音词、复音词 2.从语素的角度分: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 合成词——复合词、加缀复词 3.从词义的角度分:单义词、多义词 4.从语法功能角度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据统计,《庄子·逍遥游》全文用单字1465个,复音词只占80多个;《离骚》用字2470个,复音词只有140多个。《诗经》中单音词占总量的90.8%,《左传》中占89%,《史记》、《尔雅》中占80%。 三、古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根据词的组合方式分为单纯词与复合词。 1.单纯词 (1)叠音词(重言、叠字、重言形况字) 概念:重叠两个相同音节,只有一个语素的词。如:翩翩渺渺漠漠纷纷类型:拟声叠音词、仿物叠音词 特点:音节重叠,意义灵活 (2)连绵词(联绵词、联绵字、连语、链语) 概念:由两个音节连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语素的词。 类型:双声:仿佛参差伶俐玲珑踊跃 叠韵:彷徨徘徊逍遥窈窕婵娟混沌 双声兼叠韵:缤纷优游辗转 非双声叠韵:扶摇芙蓉铿锵淡泊翡翠 特点:义不分训;字无定写。

2.合成词(复合词) (1)偏义复词 概念: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的词。 原因:音节;修辞 (2)同义复词 (3)其它复合词 ①联合式 A.名词+名词 B.动词+动词 C.形容词+形容词 ②偏正式: A.名词+名词 B.形容词+名词 C.动词+名词 D.形容词+动词 E.数词+名词 ③动宾式 ④重迭式 第六章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基本词汇 2.古今词义迥然不同 抢:古是“碰”、“撞”之义,如《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战国策·魏策》“以头抢地耳”。今是“抢劫”之义。 绸,古是“缠绕”之义,如《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旗之杆。”今义则指“绸缎”。 3.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售,古今都有卖东西的意思,但古代强调卖的结果,即把东西卖出去,卖掉,如《晏子春秋》:“而酒酸不售。”。今则指指卖的行

音词单音词和复

单音词和复音词 古代汉语词汇按音节形式,可分为两类: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单音词占绝大 多数,复音词很少。 一、单音词 古代单音词占绝大多数,而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多数。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经 常要将之变成复音词:①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素,与另一个相近的词素组合,构成一个复音词。国——国家,亡——灭亡、死亡,虎——老虎。②换了完全不同的词,鄙——边邑,劝——鼓励 古汉语单音词具有多义性(“兵”,兵器,军队,战争,士兵)、灵活性(“厚将得众”“邻之厚,军之薄也”,厚,土地扩大、势力增强) 二、复音词 (一)单纯复音词 只包含一个词素,组成单纯复音词的每一个字,只代表一个音节,而不表示意义。 1、叠音词:重叠两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称为“重言”。主要用来模拟声音、描绘形状。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诗经·小雅·伐木》)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史记·平原君传》)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赋得古原草送别》)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2、联绵词:由两个音节组成,合起来表示一个意义,不可分割。又称“联绵字”。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望洋,迷惘地远视的样子;若,相传是海神名。(直到宋朝,“洋”才有海洋义)。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诗经·周南·关雎》)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诗经·周南·关雎》)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诗经·周南·卷耳》) “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廓。”(《孔雀东南飞》) 联绵词的写法自由。“望洋”“望羊”“望阳”“旺洋”;“恍惚”“慌 忽”“恍忽”“怳忽”;“匍匐”,“蒲服”“蒲伏”“扶服” 有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非双声叠韵几种。 (二)合成复音词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构成的。 1、并列复音词 两个词素,结构上是并列关系。 ①意义合成产生新义:“春秋”“社稷” ②偏义复词:

古代汉语复习提纲

绪论 一、古代汉语的性质: 1、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 2、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文言文(2)古白话 3、文言文是在先秦语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书面语。它在发展中日益与口语相脱离,并不断从历代口语中吸取营养,与时俱新。 4、、 5、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 文字部分 汉字的形体构造 一、汉字的表意性质:汉字具有“因形示义”的特点。 二、传统的“六书”说: 1 "六书”的由来与次第。2许慎对“六书”说的发展。3 “六书”说的贡献与局限。 三、汉字的形体构造与古代词义: (一)不带标音成分的纯表意字 1、象形字构造与词义: 2、指事字构造与词义; 3、会意字构造与词义。 (二)带标音成分的形声字 > 1、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2、形符与词义的判断。 形符具有标示义类的作用。形符具有判断词义的辅助作用。 汉字形体的变异 古今字:古代常常一字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音词或同源词,后代为了表达明确,便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另造新字,于是这种新体与原字之间便成为古今字。 古今字的两个来源: > 同音假借而形成的古今字: 本字为借方所夺,于是在本字上加形符以示区别。 同源分化而形成的古今字。 词的孳乳分化,要求专字表达,于是在原字上增加或更改形符以示区别。 对待古今字的正确态度: 了解古今字的关系,以掌握古今词义;认识汉字发展的事实,不可是古非今。 异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音、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的字,称为异体字。 异体字的产生,是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采用不同的造字素材和方法而记同一个词的结果。 异体字的类别:造字异体;繁简异体。 繁简字:由繁趋简是汉字发展的总趋势,繁简字实质上也是一种异体字。 迄今多数古籍仍是繁体字,读古书要掌握繁体字。 繁简字间的几种关系:繁简字间的对应关系:意义相通的归并关系:声音相同的替代关系。汉字的通假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复音词和 同义词 学古代汉语需要掌握词汇相关的知识,有三个需要掌握的关键点: 单音词和复音词 词本义和引申义 古今词义的异同 以下是我自己听课后总结的重点,如有错误,感谢指出修正。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该文章也会逐渐补充完整。 今天先来说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构成。 单音节词的数量占优势,尤其是在古汉语中。 复音词:由多个音节构成。 复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占优。 需要值得注意的是: 现代双音词多由古代单音词构成。切记不要把两个古代单音词当成一个现代双音词。 不要把古汉语的双音词拆开来理解成后世的单音词。 单音词细说: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等。 第二种是加上词头词尾。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 第三种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儿子”。 古代单音节词很多,可以认为和词一样死了;但作为语素,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存在的。 如:“虑”字,现代汉语里,“虑”字只作为词素存留在“顾虑”、“考虑”等复音词里,或者出现在“深谋远虑”、“沉思熟虑”等成语里,而不能像古代汉语里《论语·卫灵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诗经·小雅·雨无正》:”弗虑弗图。“里一样作为单音词自由运用了。 复音词细说: 古汉语中有一种复音词是用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的; 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 举例: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上) *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叫圃。这里只有“园”起作用,“圃”字无意义。 很多人没有得失就活不下去。(《史记·刺客列传》) *人多了不能无失。“得”字无意义。

古代汉语讲义 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第五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1.从语音的角度分:单音词、复音词 2.从语素的角度分:单纯词——联绵词、叠音词、音译词; 合成词——复合词、加缀复词 3.从词义的角度分:单义词、多义词 4.从语法功能角度分: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代词;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二、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据统计,《庄子·逍遥游》全文用单字1465个,复音词只占80多个;《离骚》用字2470个,复音词只有140多个。《诗经》中单音词占总量的90.8%,《左传》中占89%,《史记》、《尔雅》中占80%。 三、古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根据词的组合方式分为单纯词与复合词。 1.单纯词 (1)叠音词(重言、叠字、重言形况字) 概念:重叠两个相同音节,只有一个语素的词。如:翩翩渺渺漠漠纷纷类型:拟声叠音词、仿物叠音词 特点:音节重叠,意义灵活 (2)连绵词(联绵词、联绵字、连语、链语) 概念:由两个音节连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语素的词。 类型:双声:仿佛参差伶俐玲珑踊跃 叠韵:彷徨徘徊逍遥窈窕婵娟混沌 双声兼叠韵:缤纷优游辗转 非双声叠韵:扶摇芙蓉铿锵淡泊翡翠 特点:义不分训;字无定写。 2.合成词(复合词) (1)偏义复词 概念: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起充当一个音节的陪衬作用的词。 原因:音节;修辞 (2)同义复词 (3)其它复合词 ①联合式 A.名词+名词 B.动词+动词 C.形容词+形容词 ②偏正式: A.名词+名词 B.形容词+名词 C.动词+名词 D.形容词+动词 E.数词+名词 ③动宾式 ④重迭式

单音词 复音词

单音词复音词 一、单音词 《曹刿论战》:“齐师伐我,公将战。” 译成现代汉语:“齐国的军队进攻我国,国君准备迎战”。 《晋灵公不君》:“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用现代汉语表述则为“犯了错误如果能够改正,善举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只有一少部分在现代汉语中得以保留。例如“山、水、天、地、年、月、车、马、国、人”等。 绝大多数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只作为构词的词素保存在复音词中。 例如“师”,在古文中用得很多:

师进,次于陉。”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在现代汉语中,“师”除了在成语中单独使用,如“师出无名”、“尊师重教”,一般只作为词素使用,如“老师”、“大师”、“教师”、“师傅”、“师弟”、“师长”、“师资”。 再如“亡”, “虢亡,虞必从之。” “遂自亡也。” “亡羊补牢”; 现在也只能作为词素使用,如“亡命”、“亡灵”、“亡国”、“逃亡”、“灭亡”、“死亡”、“伤亡”、“存亡”等等。 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双音词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 第一、古代的单音词到现代换成了完全不

: “师”变成了“军队”, “伐”变成了“进攻”; “日”换成了“太阳”, “津”换成了“渡口”, “从”换成了“跟随”, “具”换成了“准备”, “患”换成了“忧虑”, “嗣”换成了“继承”, “对”换成了“回答”。 第二、以古代的单音词为词干,再加上附加成分,构成现代的复音词 “虎”变成“老虎”,“虎”是词干,“老”是词头。 “杯”变成“杯子”,“杯”是词干,“子”是词尾。 第三、以两个同义单音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

“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构成复音词“儿子”。再如“饥饿”、“恐惧”、“恭敬”、“健康”、“完备”、“法度”等等。 ▲在阅读古文时必须注意不要误合单音词。例如: ①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 ..则曰:“必以为殉”。《左传·宣公十五年》 ②盖世必有非常 ..之事。 ..之人,然后有非常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③光与左将军桀结婚 ..相亲。 《汉书·霍光传》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 ⑤云髻半偏新睡觉 ..,衣冠不整下堂来。 白居易《长恨歌》《荀子·正名》:

单音词和复音词

第一章单音词和复音词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复音词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第一节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 古: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今:秦国军队轻浮而且没有礼节必定失败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主要特点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即一个字节有很多意 义,它们占据一个字形,如“节〞字,现代汉语的“竹节〞、“季节〞、“骨节〞、“节省〞等几个双音词的词义在古代汉语中都只用一个单音词“节〞表示。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一般有三种途径: 1、加缀:如:虎——老虎,鼠;舌——舌头,斧;房——房子,兔; 2、合成:燃——燃烧;道——道路;友——朋友;弃——抛弃: 3、代替:如:股——大腿;津——渡口;遏——阻止;乖——违背;铄——熔化。 第二节古代汉语的复音词 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有四种类型: 一、联绵词二、叠音词三、附音词四、合成词 一、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 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 语,涟语。根据联绵词的声音特征分类,普遍分为三类: 1、双声联绵词:双声是说两个字古音中的声母相同。 磊落坎坷倜傥犹豫萧瑟崎岖陆离玲珑伶俐参差模糊容与2、叠韵联绵词:韵是指韵部,一般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入同一韵部。 窈窕依稀扑朔荒唐婆娑混沌朦胧莽撞峥嵘葫芦芍药玫瑰3、非双声叠韵联绵词 栝楼芙蓉蝌蚪鹦鹉扶摇葡萄狼藉跋扈不律龟兹铿锵 仿佛橄榄 1.联绵词的声韵:判定古文中的双声、叠韵联绵词必须以古音为标准依据,不能用现代汉语的音读作标准。 2.联绵词书写形式多样化: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 如“徜徉〞,至少有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相佯:倘佯:尚佯:尚阳:尚羊:常羊:相 羊:倡佯:忀徉:儴佯:襄羊等。 3.联绵词的一词多义:联绵词虽然在结构上和其他的词不同,但它们本身的词义也有一个开展变化的过程。萧瑟:〔1〕秋风声〔2〕形容凄凉、寂寞的样子 二、叠音词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 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分类:从表示的对象上看: 一、模拟声音的: 关关、坎坎、霍霍、辚辚、萧萧、絮絮、呼呼等,叠音象声词的广泛使用,增强了语 言表达效果。 二、描绘状貌: 夭夭〔少壮〕,灼灼〔鲜艳〕恢恢〔广阔〕溶溶〔缓慢〕盘盘〔一盘一盘的〕囷囷〔一

汉语复音词的发展上课讲义

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摘要: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对于复音词如何发展,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二是中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三是近代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关键词:复音词;发展 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由于一个汉字通常记录一个音节,所以复音词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汉字表示的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由单音走向复音,这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内部规律之一。因此,本文对复音词的发展进行研究。 (一)上古汉语复音词的发展 由单音词走向复音词,这一规律在上古汉语词汇中已经开始表现出来。甲骨卜辞只有少数名词是复合的。周秦汉语仍然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占有相当的比例。 上古产生的新词大多数是单音词,多义词的发展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太多,会产生过多的同音词,或者词义过于复杂,不便于人们的社会交际。在这种情况下,上古新词的产生自然地向着复音化的方向发展。 上古汉语中的复音词不仅数量多,内容也很广泛,包括各个词类,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在结构上看,上古复音词可分单纯复音词、重言词、合成词三大类。 重言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复音词。上古汉语里,重言词相当丰富。合成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合成,包括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类。派生词也叫附加式合成词。上古汉语里,这类合成词数量不多。构成附加式合成词的词缀有“然”“如”若“焉”“尔”等。 同一单音词的不同意义往往可以跟不同的词素构成不同的复合词。例如:“布”有“麻苎葛棉织物、货币、施予、宣布、传扬”等义,都可以构成相应的复合词: 布帛《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此用“麻苎葛棉织物”义。 布货《汉书 .食货志下》:“大布.....长二寸四分,重一两,而直千钱矣。是为布货十品。”此用“货币”义。 布施《韩非子.显学》:“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此用“施于”义。 布告《史记吕后本纪》:“刘氏所立三王,皆人臣之议,事已用布告诸侯。”此用“宣布”义。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用)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汉语的单音词 1 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 在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占绝对优势,与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的情况很不相同。只要翻阅任何一篇文言作品,我们就能发现这一特点。例如: 《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这篇短文共140个字,其中双音词仅12个,即:河伯(出现2次)、欣然、天下、北海、面目、望洋、以为、且夫、仲尼、伯夷、大方。其余都是单音词,共116个。如果译成现代汉语,这些单音词中有许多词就必须用双音词来表示。 2 古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双音词的比较 拿古汉语的单音词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进行比较,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从古代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换了完全不同的词: 至——到来以——认为 视——观看殆——危险 ②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一个实义语素,合成现代的双音词: 秋——秋天流——水流灌——灌注 道——道理叹——感叹 ③利用古代的单音词作语素,再加上词头或词尾: 虎——老虎果——果子石——石头 3 不要把古代连用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 古汉语中连用的两个单音词,有时候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相同,如果以现代双音词的意义去粗粗解释,而不细加推敲玩味,似乎也讲得通,但实际上却错解了古书的含意。对于这种情况,必须细加辨别。例如: ①虽然——《墨子·公输》:“王曰:‘善哉!雖然,公输般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句中的“虽然”是“尽管这样”、“虽然如此”之意,是个词组,“虽”是转折连词,“然”是代词,不同于现代的转折连词“虽然”。 ②然而——《孟子·梁惠王上》:“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中的“然而”是“这样却……”、“如此,可是……”之意,“然”是代词,“而”是连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例如“蹇叔之子与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这一个句子中,“子”字在现在一般总说成”儿子“,”与师“更非译成两个复音词”参加军队“不可。 古代单音词和现代复音词的对比,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第三种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注意第三种情况,有许多古代的单音词,作为词来看,可以认为已经死去了;但是作为词素来看,他们还留存在现代汉语里,《论语˙卫灵》:“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个”虑“在古代汉语里有它的意义,在汉代汉语里,它只作为词素留存在“顾虑”、“考虑”、“等双音词里,或出现在成语“深谋远虑”、”深思熟虑“等里,而不能作为单音词自由运用了。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因为:第一,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甚至可以颠倒。如“险”、“阻”、“隘”是个同义词,在上古常常单用,又可以互相组合。第二,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婚姻”很早就成为复音词,但《说文》还说“妇家为婚,婿家为姻。”还有“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而我们现在读估计时,应该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但是词的本来意义不能不管,因为我们需要去说明这些复音词是怎样形成的,还要区别出后代词义和本来意义的不同。 这种临时组合的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往往保存着一定得独立性。这就是说,在这个地方踏实复音词的词素,在其他地方它又可以独立

从复音词数据看上古汉语单音词复音化现象-精选文档

从复音词数据看上古汉语单音词复音化现象 汉语经历了由以单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系统向以双音节词为主的词汇系统转化的过程,这种现象就是单音词复音化,是汉语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长期以来,人们已经从单音词复音化的起始时间、单音词复音化的原因、单音词复音化的途径、单音词复音化的表现形式等多个角度对与单音词复音化有关的语言现象进行了探讨。相对来讲,在单音词复音化程度的判定标准方面却鲜有人探讨,而对该问题的探讨直接关系到单音词复音化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加速发展的,从什么时候开始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变为以复音词为主等一些与汉语发展规律有关的重大问题。 在我们看来,不是人们不想探讨单音词复音化程度的判定标准,而是时机不成熟。众所周知,与语音、语法相比,词汇的研究最为薄弱,而词汇史的研究更是薄弱,这是因为词汇史要建立在专书研究之上,而专书词汇研究的兴起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大量出现的事,这也就无怪乎属于词汇史范畴的单音词复音化现象的研究只能局限于概论性的推测了。要想进人科学的探讨阶段,则有待于大量的有关专书词汇研究文章的出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很多学者对汉语史上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了定量一定性式的专书词汇研究,他们统计出了一大批数字,得出了一些可靠的结论,为汉语词汇史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从数量方面探讨单音词复音化现象准备了条件。本文将

充分利用各位学者统计出来的数据,分别把数量、频率、义项、构词方式是否完备等四个方面作为标准来评定上古汉语中单音词复音化的程度。 一、数量标准 数量标准就是从单音词、复音词的数量对比看上古汉语中单音词复音化的程度。在表中,我们共收集了15位学者对上古汉语13部有代表性著作的数据统计。通过表,我们可以看出复音词的发展趋势。 表显示,复音词发展的趋势是其所占词汇总数的百分比迅速升高,呈阶梯状快速递增。从《尚书》(西周初年)到《战国策》(战国末期),史书类专书中的复音词由占词汇总数的19.44%升高到54.36%,升高了34.92%;子书类从《论语》(战国初期)时的15.90%升高到《韩非子》(战国末期)的50.82%,升高了34.92%,这说明复音词的数量在先秦时期的增长非常迅速。 时下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古是汉语单音词复音化的加速时期”,例如朱庆之认为“从汉语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看,汉语词汇终将实现双音化,但是这个进程在魏晋以前是极其缓慢的,而进入中古以后,双音化的步伐突然加快,在短短的二三百年中汉语词汇系统(主要指文献语言的词汇系统)以单音词为主的面貌就得到了根本的改观”。周荐也指出,“众所周知,汉语远古到上古时代的词汇,以单字为主;复字词是中古开始为适应语言的需要才大量产生。”由此可见,上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中古是

文言文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文言文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 一、文言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的演变 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或前缀),加后缀的如:鼻-鼻子,石-石头;加前缀的如:师-老师,姨-阿姨。 2.在原来单音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 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例如,率-率领,议-议论,亡-逃亡,恭- 恭敬,予-给予,奇-奇怪,寒-寒冷,饥-饥恶,旗-旗帜,巩-巩固。 3.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例如:岐-岔路,夷-平坦,傍-靠近, 邦-国家,眠-睡觉,冥-昏暗。 二、不要把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有时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和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词形相同, 往往容易被误认为一个双音词而用现代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愿意。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是两个词, 地-土地,方-方圆,周围。 三、文言中的复音词 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1.单纯的复音词。这类词包括:

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等;有 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等。 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 叠音词: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 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 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2.合成的复音词。从构词方式上看,包括: 联合式,如,社稷、旌旗、婚姻、殷勤、首领、干戈、倾覆等。 偏正式,如,天子、布衣、足下、太息、横行等。 附加式,如,阿母、森然、率尔等。 偏义复词,这类词是指两个由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 音词,在实际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缓急”(《谭嗣同》)中的“冀缓急或可救助”)偏指“急”, “利害”(《〈指南录〉后序》中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害”。

古代汉语(同义词、单音词、复音词)

古代汉语(同义词、单音词、复音词)古代汉语(同义词) 同义词 (一)定义 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二)辨析同义词 《说文·口部》:“召,呼也。”《说文·手部》:“招,手呼也。”(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四)关于泛指、特指(浑言、析言) 《段注》创用“浑言”“析言”,“浑言”又叫泛指,指笼统地说,概括说,是就两词的共同点而言;“析言”又叫特指,指分析地说,分别地说,是就两个词的各自特点而言。对于文献中同义词,如果笼统地训释,则它们的意义相同;如果细加分析地训释,则它们的意义有差异,此谓:“浑言则通,析言则别” 例1:恭敬浑言:二者意思无太大区别都是恭敬的意思析言:恭是指一种外表状态,敬是指一种内心的恭敬 例2:暑热浑言:《说文·日部》:“暑,热也”都是热的意思析言:暑是湿热热是干热 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 单音词、复音词 (一)定义 单音词:由一个音节组成的词 复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单纯复音词、合成复音词)(二)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原因

古代汉语:单音词占80% 复音词占20% 现代汉语:单音词占20% 复音词占80% 古今构词的质变:古代以增加单音词,并使一部分单音词词义更加丰富作为词汇发展的主要途径;现代以增加复音词,作为词汇发展的主要途径。 1、内在原因 汉语原有的少数双音词和大量单音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汉语中音节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不断制造新的单音词会导致同音词的增加,加剧一词多义的现象,会造成交际上的混乱。 2、外部原因 语词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又是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东汉以后(中古时期)由于社会剧烈变动,新事物不断涌现,战争、移民、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等原因对汉语词汇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单音词向复音词转化的几种主要形式 1、换了完全不一样的词 公访诸蹇叔(访:咨询)

古代汉语:通论5

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 一、古代汉语词的构成 1、单音词:天、地、走 2、复音词 联绵词:逍遥、徘徊 单纯词叠音词:依依、悠悠 音译外来词:琵琶、葡萄复音词复合式:A朋友、文章; 国家、缓急 合成词B元帅、夫人 …… 附加式:阿谁、喟然 二、古代汉语词的主要特点——以单音节 词为主 三、复合词(复合式合成词) 1、复合词产生的基本途径 先经过单音词连用阶段,然后渐渐凝结成复合词。如:“国”、“家”在上古表示“天子统治的地方”和“诸侯统治的地方”。 吾闻国家 ..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

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左·桓二》) 后渐渐演变为复合词,如: 今国家尽制郡邑,连置守宰,其不可变也固矣。(柳宗元《封建论》) 又如:“险”、“阻”、“隘”在上古均有“险要”、“阻塞”义。 单用、连用例: ①隘.而不列。②阻.而鼓之。 ③不以阻隘也。④阻隘可也。(左) 复合词例: ①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史记) ②吾恐至险阻而还。(史记) 2、不要把单音词连用误解为复合词 结婚——《汉书·霍光传》:“光与左将军桀结婚相亲。” 妻子——妻、子女 地方——土地、方圆 消息——消失、增长 身体——亲身实践 博学——广博地学习

影响——影子和声音 故事——过去的事、或老规矩 四、偏义复词(意义偏在某一词素上) 缓急.——“骂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缓急,非有益也。’”(《史·文帝本纪》)园.圃——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练习:区分单音词连用与复音词例 ①作与日相应,息与夜相得也。(王充《论 衡》) ②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白居易诗) ③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①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诗) ②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颜氏家训·劝学) ③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刺) ①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易·乾》)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出师表》) ③凡周存亡,不三稔矣!(《国语·郑语》)五、联绵词(91)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最新版】 目录 1.引言 2.古代汉语复音词的定义和特点 3.古代汉语复音词的主要类型 3.1 形声字 3.2 合成词 3.3 音译外来词 3.4 叠音词 3.5 修辞词 4.古代汉语复音词的语法功能 5.古代汉语复音词的演变和影响 6.结论 正文 一、引言 古代汉语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语,是汉语词汇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复音词的出现和发展,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体系,增强了语言的表达力。本文将对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语言现象。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的定义和特点 古代汉语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成的词语,这些音节在语音和语义上相互联系。复音词的特点如下:

1.音节数量:至少由两个音节组成。 2.语音联系:各个音节在语音上有一定的联系,如声母、韵母、声调等。 3.语义联系:各个音节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可以是意义的组合、修饰或并列等。 三、古代汉语复音词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复音词有多种类型,下面对主要的几种类型进行介绍: 1.形声字:由意符和声符组合而成,意符表示词语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词语的语音。如“山”(shān),其中“厂”是意符,“扇”是声符。 2.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素组合而成,词素之间有明显的语义关系。如“老师”(lǎo shī),其中“老”表示年纪大,“师”表示传授知识。 3.音译外来词:指直接音译的外来词汇,如“摩尼”(mó ní),来自梵语的“Mani”。 4.叠音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类似的音节组成的词语。如“悠悠”(yōu yōu),表示广阔无边的意思。 5.修辞词:用于修辞的复音词,如“婉约”(wǎn yuē),表示柔美、和谐。 四、古代汉语复音词的语法功能 古代汉语复音词在语法中有多种功能,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它们可以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也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构成短语或句子。 五、古代汉语复音词的演变和影响 古代汉语复音词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其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多,对汉语的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复音词也为汉语词汇的创新和丰富提供了素材。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摘要: 一、古代汉语复音词的概念与特点 1.定义与分类 2.特点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1.联绵词 2.叠韵词 3.拟声词 4.其他类型 三、古代汉语复音词的构词方式与规律 1.词根复合法 2.词缀附加法 3.音变法 四、古代汉语复音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与影响 1.演变 2.影响 正文: 古代汉语复音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成,具有独立意义的词语。这类词语在古代汉语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还体现了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风格。本文将对古代汉语复音词的概念、特点及类型进行探讨。

一、古代汉语复音词的概念与特点 古代汉语复音词具有以下特点: 1.表达意义明确: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组合在一起后,词语的意义更加明确。 2.形式多样:包括联绵词、叠韵词、拟声词等不同类型。 3.构词灵活:通过词根复合法、词缀附加法、音变法等多种方式构成。 二、古代汉语复音词的类型 1.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绵不断,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相互补充。如“逍遥”、“彷徨”等。 2.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相同或相近,意义上有一定联系。如“纷纷”、“皑皑”等。 3.拟声词:模拟自然界声音的词语,如“潺潺”、“叮咚”等。 4.其他类型:包括词根组合词、词缀附加词等。如“桌子”、“椅子”等。 三、古代汉语复音词的构词方式与规律 1.词根复合法:通过两个词根的组合形成新的词语,如“纸鸢”(纸制的鸢)。 2.词缀附加法:在词根后面加上词缀,形成新的词语。如“喜欢”(心+ 喜)。 3.音变法:在语音变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复音词。如“蝴蝶”(胡+ 蝶)。 四、古代汉语复音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与影响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单音词、复音词和同义词 【教学大纲】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是以双音词为主,故不可将古代汉语中的单音词误认为双音词中的一个词素。复音词中要注意偏义复词和单纯联绵词。要注意辨析古汉语中的同义词,可以从含义差异、使用围、使用条件等方面辨析。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的特点,以提高阅读古文的水平。 一、字和词的区别。 用现代语言学的观点来看,字是书写符号,是组成词的要素,而词那么是最小的能够独立活动的有意义成分,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 在古汉语中,有些字的本身就是词,如“上〞“天〞“香〞“祸〞“山〞“牛〞“热〞“乐〞等,因为它们都具有作为一个词的条件:是最小的成分,都有意义,都能独立活动。有些字本身不能成为词,必须与别的字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词,如“葡萄〞“苜蓿〞“蟋蟀〞等连绵词。有些字在有的情况下是词,有的情况下仅仅是字,如“犹〞和“豫〞都是词。“犹〞有“像…一样〞的意思,“豫〞有事先的意思,它们都能够独立运用,具备词的条件,但在“犹豫〞一词里,它们各自不能独立活动,不表示任何意义,仅仅起记录音节的作用。 二、单音词概说 (一)概念

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称为单音词,一般是用一个字记录,如“学〞“而〞“时〞“习〞等。 (二)古代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着绝对的优势 1. 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为主。 例一: 厥梦子与谓己曰:“旦辟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丧车,从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厥俛定其右。 ?齐晋鞌之战?〔教材32页〕 这段文字共计83个字,73个词,其中单音词64个,复音词9个,分别是厥3次、子与1次、齐侯1次、邴夏1次、綦毋1次、君子2次,复音词占88%。 例二: 国轻而无礼必败。 这句话译为现代汉语为“国军队轻浮而且没有礼节必定失败〞,字数增加1倍。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的词汇以复音词为主。 2.古汉语词汇中单音词占绝对的优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