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1、阿多诺:《美学理论》,王科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吕特·阿莫西等:《俗套与套语》,丁小会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埃斯皮卡:《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罗贝尔·埃斯皮卡尔:《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6、弗兰克·埃夫拉尔:《杂闻与文学》,谈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王柏华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8、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马克·昂热诺等主编:《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述》,史忠义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1、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西方文学所描绘的现实》,吴麟绶等译,白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2、.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程孟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弗雷德·奥登等编:《现代主义,评论,现实主义》,崔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1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6、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罗兰·巴特:《文之悦》,屠有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罗兰·巴特:《S/Z》,屠有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罗兰·巴特:《神化: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22、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让·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4、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等译,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25、凯·贝尔塞等:《重解伟大的传统》,黄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27、凯瑟琳·贝尔西:《批评的实践》,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版。 29、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版。 30、本雅明:《经验与缺乏》,王炳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31、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张旭东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33、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陈永国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版。 34、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35、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36、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37、马克·波斯特:《第二媒介时代》,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8、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9、让·博德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40、尚·布希亚:《物体希》,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1、亨利·伯格森:《笑与滑稽》,乐爱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2、肯尼斯·博克:《当代西方修辞学》,常昌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3、艾勒克·博爱默:《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盛宁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4、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5、乔治·布莱:《批评意识》,郭宏安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46、布鲁姆:《批评、正典结构与预言》,吴琼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7、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徐文博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48、布鲁姆:《巨人与侏儒》,张辉选编,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 49、布尔迪厄等:《自由交流》,桂裕芳译,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版。 50、布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52、皮埃尔·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刘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53、布迪厄:《知识场域与创作计划》,载麦克·F·D·杨主编《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新探》,谢维和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4、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付礼军译,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5、布洛克:《美学新解》,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6、艾勒克·博埃默:《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盛宁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

社,1987年版。 57、阿瑟·丹托:《艺术的终结》,欧阳英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8、蒂埃里·德·迪弗:《艺术之名:为了一种现代性的考古学》,秦海鹰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59、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0、雅克·德里达:《文学行动》,赵兴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1、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张宁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 62、德里达:《一种疯狂守护着思想:德里达访谈录》,何佩群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3、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64、董学文主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维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65、杜夫海纳着,《美学与哲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66、米·杜夫海纳着,《审美经验现象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 67、达维德·方丹:《诗学》,陈静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8、弗莱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陈永国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69、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0、约翰·菲斯克:《解读大众文化》,杨全强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斯坦利·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文楚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72、佛克马等:《文学研究与文化参与》,俞国强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73、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史忠义等译,天津:白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4、佛克马等:《走向后现代主义》,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5、福科:《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6、福科:《福科集》,杜小真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77、福科:《性史》,张廷琛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版。 78、福科:《知识考古学》,谢强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版。 79、福科:《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80、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剖析》,陈慧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1、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等编:《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张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82、西格蒙特·佛洛伊德:《机智与无意识的关系》,张增武等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83、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4、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吴鸿渺

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85、陆扬等选编:《大众文化研究》,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86、吕西安·戈德曼:《隐蔽的上帝》,蔡鸿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87、戈尔德曼:《论小说的社会学》,吴岳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88、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89、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价值在历史和艺术中的地位》,范景中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90、E·H·贡布里希:《艺术与幻觉》,卢晓华等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版。 91、威尔弗雷德·L·古尔灵等:《文学批评方法手册》,姚锦清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92、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地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李安东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3、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94、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 95、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居延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96、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陈超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97、约翰·R.霍尔等:《文化:社会学的视野》,周晓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98、霍夫曼:《弗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 99、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00、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洪佩郁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101、霍克海默:《霍克海默集》,曹卫东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102、伽达默尔:《伽达默尔集》,严平编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103、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上卷,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版。 104、迈克·费瑟斯通:《消费社会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105、罗杰·加洛蒂:《论无边的现实主义》,吴添岳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06、弗莱德里克·R·卡尔:《现代与现代主义》,陈永国等译,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 107、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顾爱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08、卡西尔:《语言与神话》,于晓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版。 109、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0、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11、卡勒:《论解构》,陆扬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2、卡西尔:《人论》,甘阳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113、史蒂文·康纳:《后现代主义文化》,严忠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114、科林伍德:《艺术原理》,王至元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15、戴安娜·克兰:《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16、克罗奇:《美学原理美学纲要》,朱光潜等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7、贝内戴托·克罗奇:《作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118、凯尔纳等:《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张志斌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119、沃尔夫冈·凯塞尔:《语言的艺术作品》,陈铨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120、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21、莫瑞·克里格:《批评旅途:六十年代之后》,李自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2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123、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孟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4、M·李普曼编《当代美学》,邓鹏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125、利奥塔:《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利奥塔访谈录》,谈瀛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126、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7、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学科》,陶远华等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28、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29、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0、刘小枫编:《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131、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2、罗钢、刘象愚主编:《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133、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葛林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34、布鲁斯·罗宾斯:《全球化中的知识左派》,徐晓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5、吕同六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136、卢卡契:《卢卡契文学论文集》,第一、二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137、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年版。 138、弗朗西斯·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刘象愚

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9、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140、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着集》,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141、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张峰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142、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43、华莱斯·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4、罗伯特·R·马格廖拉:《现象学与文学》,周宁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45、赫伯特·曼纽什:《怀疑论美学》,古城里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0年。 146、.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47、希利斯·米勒:《重申解构主义》,郭英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48、巴特·穆尔-吉尔伯特:《后殖民理论》,陈仲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9、巴特·穆尔-吉尔伯特等:《后殖民批评》,杨乃乔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0、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文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51、瑙曼等:《作品、文学史与读者》,范大灿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152、大卫·宁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常昌富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3、E·潘诺夫斯基:《视觉艺术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文论阅读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1-4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3、《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第四版。

4、《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5、(美)梅·所罗门:《马克思主义与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

6、(英)柏拉威尔:《马克思和世界文学》,三联书店,1980年版。

7、(英)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8、(英)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9、《马列文论研究》(1-13册),全国马列文艺论着研究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2002。

10、《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1-12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989年版。

11、《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1-8辑)广西师大出版社,1998-2005;《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9-1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2008;

12、余虹、马元龙主编《主义与学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双年论文选(2005-2006年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

13、陆贵山、周忠厚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童庆炳、程正民、李春青、王一川:《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5、周忠厚、邹贤敏、印锡华、冯宪光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发展史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6、董学文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张玉能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

19、冯宪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当代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冯宪光:《在革命与艺术之间——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文艺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21、马驰:《“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2、李衍柱主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23、李益荪:《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新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4、张伟:《走向现实的美学——〈巴黎手稿〉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景中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26、潘天强主编:《新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何志钧等:《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从经典到当代》,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

28、阎国忠、杨道圣《作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美学——中西马克思主义美学比较》,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7年版。

29、(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30、(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马海良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31、(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王逢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32、(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文化转向》,胡亚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33、(美)弗里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34、(英)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5、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6、卢卡契:《审美特性》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37、陈永国:《文化的政治阐释学——后现代语境中的詹姆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38、马海良:《文化政治美学——伊格尔顿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9、林慧:《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柴焰:《伊格尔顿文艺思想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1、温恕:《精神生产与艺术生产——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

42、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二十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文艺理论研究》,巴蜀书社,2006年版。

43、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44、吴治平:《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理论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5、(英)莱姆克:《马克思与福柯》,华东师大出版社,2007年版。

46、(美)汉娜·阿伦特:《马克思与西方政治思想传统》,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7、俞吾金:《意识形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8、Bressler, Charles E. Literary criticism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Upper Saddle River, . : Prentice Hall, c1999

49、Terry Eagleton,The Ideology of the Aesthetic. Oxford: Basil Blackwell Ine, 1990.

50、Jean Balldrillard, 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 , Toles press ltd,1981.

51、Pieer Machery, A Theory of Literary Production.London: Bost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78.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第六章文学作品 一、基本概念 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 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具有主观与 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 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具有

弘毅考研:北师大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考研参考书 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一对一专业课辅导 (弘毅考研内部辅导) 谁适合听这门课? 本课程适用于报考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学类学硕专业的所有考生,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创作、儿童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所有考生,包括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两门课程,其中学校官方指定参考书: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共4册,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2、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北师大出版社,2010年。 3、张健主编:《新中国文学史》(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4、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5、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6、匡兴主编:《外国文学史(西方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7、王向远:《东方文学史通论》(增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8、王向远:《宏观比较文学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北师大文学类考研指定书目有12本,内容非常多,且出题越来越灵活,对一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考生已是很大的挑战,跨专业的考生更是需要好好准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搞定这些书目,必须懂得抓重点,有清晰的复习思路,有一定的看书技巧。想要一次考上北师大、跨专业、跨学校的考生尤其推荐听本课程。 这门课能解决哪些问题? 1、本课程首先帮助考生了解北师大文学类723中国文学史、936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两门专业课的命题规律,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论,让考生了解命题老师,走进命题老师,同时,理清复习思路,按照朝代、思潮、流派、文体等线索梳理一个清晰的知识脉络,构筑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2、其次根据本人的复习经验和本科目的考试要求,跟考生详细讲解本学科考试的重点、难点、考点,帮助考生明确复习方向,提升复习效果。 根据众多考上的同仁们的交流,我们会推荐考生加看一些书目和论文,以灵活的应对论述题:如今年的外国文学史部分的论述题,考到比较诗学,这涉及王向远老师的《比较文学学科新论》;现当代文学的京味与京派的区别,刘勇老师有专门的论文论述;文学理论的每年的论述题更是与赵勇老师的论文密切相关。而且这些灵活的知识所占比例连年加大,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考生在熟练掌握课本内容的同时,提前掌握这些超纲和补充知识,以做到有备无患,游刃有余应对考试。

浙江大学2014文学理论及作业答案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文学理论》课程作业答案 第一章:绪论 1、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题史; 2、宇宙;作家;作品;读者; 3、文学的观念;文学的构成;文学的创造;文学的接受;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4、审美; 5、内部研究;外部研究; 6、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7、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 8、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首先,要坚持整体的、综合的研究视野。其次,要正确处理好文学的审美规律与其他规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坚持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相结合。第四,要坚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相统一。(要求阐述合理,论证充实,思路清晰,具有一定理论深度,能自圆其说。) 第二章:文学的观念 1、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2、诗言志; 3、摹仿说; 4、贺拉斯; 5、梁启超; 6、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德国文本主义;英美新批评; 7、英加登;姚斯; 8、意识形态领域; 9、萨特; 10、情感符号; 11、《礼记·乐记》; 12、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 13、形象性; 14、首先,从文学的媒介语言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其次,从文学的主体作家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再次,从读者阅读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 15、首先,就反映对象看,文学的反映对象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其次,就反映目的看,文学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占有世界的,因此,文学作品中就会处处含情,带着作家强烈的情感色彩。再次,就反映的方式来看,文学是以感性、生动、具体的方式,而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方式来反映世界,因此,文学的世界是一个完整、鲜活、栩栩如生的世界。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主要参考教材 1(《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三联书店 1984年版 2(《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著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4(《文艺学导论》吴中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5(《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周文柏著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必读书目: 1(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2(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4(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5(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一般阅读书目: 1(《柏拉图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3(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4(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6(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1989年 7(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8(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 9(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1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13(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1990年 14(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16(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8(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1(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 22(佛克马:《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25(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 26(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黑格尔:《美学》三卷。商务1964年 28(韦勒克:《近代文学批判史》1—5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一文学理论复习要点

1.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以文学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 是一门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并配合作品分析的学科。 2.视角:视角也称为聚焦,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3.领悟:领悟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更高境界,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 时,继共鸣和净化后而进入的更高阶段,包括潜思默想、洞悉宇宙奥妙、体悟人生真谛、提升精神境界等状况和过程。 4.广义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者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 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5.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一个标志,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文学 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和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另一个意义是指不同的读者,包括不同时代、阶级和民族的读者,在阅读同一文学作品时可能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趣味趋同现象。 6.情节: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7.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 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 8.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 会性话语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诗:诗是一种语词凝炼、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 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 10.审美批评:审美批评是一种情感性评价也是一种体验和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而且 常常是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11.文学风格: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 色。 12.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13.材料:文学创造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的一切生 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14.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 析、评价和判断。 15.文学的审美属性:文学作品从情绪情感上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给读者带来美的享 受的属性,就是文学的审美属性。 16.文学消费:文学消费主要是指读者的阅读。 17.点评:点评也叫评点,是我国一种传统批评文体。它不需要谋篇布局,精心构思, 它一般都是具有相当鉴赏水平和学识功底深厚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偶有感悟的随意挥洒。 18.即兴:即兴是作家因受某一外在刺激或内在冲动的作用,兴会来临,在文字操作过 程中迅速地创造出某种作品的情况。 19.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或者构成环节包括世界、作者、作品 和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应该形成互相渗透、依存和作用的整体性关联。 20.推敲:推敲是指作家在文字操作过程中反复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准确、妥帖地把 心象物化为定型产品的操作过程。 21.隐含的读者:是指本文本身设定的能够把本文提供的可能性加以具体化的读者。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参考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参考书 本文系统介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难度,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就业,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学费,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辅导,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中国人民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中国人民大学考研机构! 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各专业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中国人民大学没有指定文学院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文学基础参考书: 《文学理论新编(修订版)》陈传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程光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 《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黄晋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汉语言基础参考书: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学概论》胡明扬、沈阳、贺阳语文出版社 《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代汉语》黄柏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 846-古典学基础参考书: 《古典语文学常谈》,克拉夫特,华夏出版社 《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萧华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重启古典诗学》,刘小枫,华夏出版社 《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蒋寅,中华书局 823-小说写作参考书: 《小说写作教程》,杰里?克利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创造性写作》,罗扎基斯辽宁教育出版社。 《创造性写作课件》王家新 812-中外戏剧史参考书: 《中外戏剧史》,刘彦君,廖奔,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戏剧史》,徐慕云,上海古籍出版社 《西方戏剧史通论》,周慧华,宋宝珍,浙江大学出版社 813-电影史与电影评论参考书: 《中国电影史》李少白高教出版社 《西方电影简明教程》潘天强复旦大学出版社 《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大卫.波德维尔北京大学出版社 影视刊物: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

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与作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文学创作与文化传统对于创作具有重大影响的,既有来自现实的生活经验,也有来自历史的文化传统。所以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讲到文学创作时,既讲师法自然,也讲师法古人。1、经典的影响经典对于后世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并不完全是指后人的创作对经典的自觉学习,更普遍的现象是经典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在无形之中影响甚至决定着后人的创作。a、经典是一种先验的规范。b、经典是后人创作的法则、标准和参照系统,使创作避开曲折的摸索。c、经典的成就和权威性具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返回经典几乎成为中国文学发展史的通例先秦有孔子的“乐则韶舞”和孟子的“尚友古人”六朝有刘勰的“宗经”和“征圣”唐代有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明代有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前驱者像洪水一样向我们压来,我们的想象力可能被淹没,但是,新诗人如果完全回避前驱者的淹没,那末他就永远无法获得自己的想象力的生命。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如何化解或超脱经典的压迫?布鲁姆开出的方法是“创造性的误读”,又称“戏谑性摹仿”,即将前代作家某些次要的特点在自己身上加以强化,以造成一种错觉――似乎这种风格是“我”首创的,前人反而似乎由于巧合而在摹仿“我”。2、原型经验我们祖先反复体验的精神模式在我们心灵上的积淀物,是“种族记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是人的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它是人的生命之流赖以奔腾的河床,是人的灵魂的“家”。原型的主要特征非私人性普遍性仪式性符号性反复性原型的置换1、作为主题原型的置换2、作为形象架构原型的置换3、作为语义单位的原型的置换西方文学有: “错认身份”“老少婚配”“儿子寻父”、“子女对父亲的忘恩负义”……中国文学中的“垂死化生”:夸父→桃木,盘古→草木万物,女娃→精卫鸟衔木填海。焦仲卿、刘兰芝→连理枝和比翼鸟《搜神记》韩凭夫妇→相思树和鸳鸯“梁祝化蝶”具体图例背景资料生肖图腾彝族图腾壁挂原型举例《聊斋》创造的鬼狐世界与中国的某种文化原型有密切关系。《说文解字》:“狐,妖兽,鬼所乘也,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则丘首。”鬼狐美女可谓中国文学的一种原型鬼和狐化为人形通常为女性,所以其作祟的方式是“媚”。女鬼或女狐又必和狡猾、淫荡、媚惑、阴险相联系,于是有“狐狸精”之说。从《天问》、《抱朴子》、《初学记》、《太平广记》到唐诗宋词,都有记载或描写。* * * * * * * * * * * * * * * 3、何谓对象化文学创作的对象化是指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把握生活材料,将外在于自己的生活材料,成为表现作家人生感受对象的过程。对象化的过程

参考书丨名校文学类考研经验之最全参考用书

参考书丨名校文学类考研经验之最全参考用书 很多人都问我有关文学考研的参考书问题。大多数中文重点院校,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现在都已经没有指定参考书了。不指定参考书可以让学校显得很霸气,你爱考不考,但这不是主要目的,其主要目的是不想因为参考书而限定考生的视野和思维。文学专业不同于其他报考专业,其书目繁杂多样,让人眼花缭乱。真正想要考上的同学,是不能受制于几本参考书目的,而需要结合其他更有学术分量的书籍,通过教材、作品、专著和论文各方面的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才有可能最终拔得头筹,金榜题名。虽然不指定参考书,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以前的参考书以及最近年考题的变化,来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书目,不然复习就太盲目摸不着方向了。一般而言,在学术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书目,都可以成为考研的参考书。针对武大而言,根据专业分类,介绍推荐基本书目。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现代文学三十年,一般名解(时有时无)、简答和论述各一题,分值在40分左右;因此必须充分重视。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这部近60万字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既注意吸收前人关于作家、作品和文体研究的成果,

又克服了以往文学史的叙事模式与狭窄格局,拓宽了研究领域,在“文学现代化”这一命题下,形成了学术品味浓厚的独异的特色。在结构布局上,全书按照1917-1949年的历史分期分为三编,但对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形势只作简约的交代,着重阐释各个阶段重要的文学思潮与文学现象,从文学演进过程与历史联系中去分析文学自身的规律与特点。这本书虽然也按文体分类,却注重突出各种文体的性质、走向以及不同流派的特点,并对某些代表艺术高峰的作家作品作专章论述,每章还附录了年表。在对重要作家的评论中,力避对作家生平的罗列和对作品情节冗长的复述,而重视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价值,尤其注意分析作品产生久远影响的原因。如第二章鲁迅(一),在评论鲁迅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深邃意蕴时,特意标出“说不尽的鲁迅”一节,综合了近年来学界对“阿Q精神”的人类学内涵的探讨。书中还把沈从文列为专章,表示了对这位构筑“湘西世界”,“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角色”的文化人的同情和理解。这些都是过去文学史著作所没有的或所省略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在80年代首版,当时作为“重写文学史”的代表作,是几个年轻人写成的,但在当时费尽周折才在上某出版社出版,其影响越来越大,后来经修订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是现代文学研究的代表著作。2、《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第三版),於可训著,武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文学观念:文学观念就是对文学的看法,是对“文学是什么”的回答。文学观念是发展变化的。 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客观说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是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文学文本: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文学语言组织: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表现性及个性。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词法,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北大文学理论书目(导师推荐书目)

我考文学理论方向看的一些书 北大中文系不指定参考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书,我把我看的一些书列出来仅供大家参 考. 文学理论专业: <文学原理>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张少康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西方美学史>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董学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学导论>董学文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上、下)胡经之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张首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著江苏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王一川著四川大学出版社 <文艺心理学>童庆炳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学理论讲演录>王一川著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王运熙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方法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列文论教程>王怀通编河南大学出版社 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袁行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十五讲>周先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典文学三百题>(没看完) <古代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指导>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文学作品十五讲>陈思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文学创作讨论2007级(2008-09)

文学理论·文学创作讨论2007级(2008-09) 夏娟 为什么作家体验化后非要对象化呢?我看长篇小说时总是看不了多少就没有兴趣了,因为总觉得要讲一个道理无需用这么长的文字,或者直说这个道理不就完了,没必要绕个弯(对象化)去表达。 孙文宪 “对象化”说的是,在文学创作中作者与他所要写的生活材料或作品内容的关系。不是作家要绕个弯子,把他体验过的生活材料“对象化”,而是说,作者只有把自己的感受、体验、理解融入他所要写的内容,从而使他的作品成为对自己生命的一种表现。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对象化”的过程。这使我们在阅读一个作品的时候,不仅能够看到客观的内容,而且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家的作品就是他自己的一面镜子,是他自己的一种情感和生命的展现。这个现象就是对象化造成的结果。 长篇小说,也包括一切文学艺术作品,并不是“讲道理”,而是以感性的形态描述、描绘或展现一种情感、情景、情境,展现具体的生活事件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用理解和思考“道理”的方式去阅读文艺作品,文艺作品需要感受、品味。关于文学接受的特点和接受方式的问题,我们将在“文学接受”中讨论。 夏娟 文艺作品不是用于讲道理的!我要体验体验! 通过用感受的态度去看作品后,我发现自己在阅读作品时的想象力明显比以前强了一些,但听了今天的课,对上面提出来的问题我依然心存疑惑:艺术构思使素材凝聚成一个体现创作意图的艺术。这里的创作意图不就是道理吗? 《蛐蛐蛐蛐》中作者将蛐蛐虚构为死人所变,这既是虚构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生死轮回、鬼神之说的体现,可见小说受文学成规的影响,垫定了小说的阴冷气氛。这一虚构也使抓蛐蛐成为小说的线索,将女知青、幺妹、小老头的遭遇自然地连结在一起,并且文章题为蛐蛐,内容却是写人,就一开头就说蛐蛐为死人所变,新奇、富有吸引力。 徐晓慧 关于《蛐蛐,蛐蛐》的思考题: 1、《蛐蛐,蛐蛐》的故事背景来自于作者的生活经验,但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直接讲述那个时代的人与事,首先,我认为,这三个故事很有可能是作者直接虚构的,但他的虚构由于反映出了文革时期的特点而让读者产生了一种真实感,作者没有让我感觉到他是在编故事,相反,好像他在十分平静地告诉你一个时代,一种生活。其次,作者在为我们表现这个时代,表现人性的时候,巧妙地使用了神秘化的手法,把蛐蛐说成是死人的魂灵,讲二呆脚踏阴阳两界等叙述,虽然读者不可能相信,却忍不住为其吸引,想一探究竟,特别是把蛐蛐的相互咬斗说成是亡灵之间的相争,令人自然想到在那个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毁谤和伤害,进而思考至人性的层面之上,获得更多的启示。此外,作者还运用一些奇妙的想象和比喻来帮助读者认识和理解他所展现的生活经验,如“目光虽然散了,可她乌黑色的嘴唇却有一种疯狂的说话欲望,像沼气池里的气泡,咕咕噜噜的往外冒,你想堵都堵不住。”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论: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安徽大学中文系选编《中国古代文论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田首真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宇文所安《中国文论》,陶庆梅等译,上海社科出版社2003年版。 西方文论: 概论: 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张隆溪《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三联书店1986年版。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北大出版社2007年版。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拉曼·塞尔登等著《当代文学理论导读》,刘象愚译,北大出版社2006年版。 修辞学:

奥尔巴赫《摹仿论》,吴麟绶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大出版社1987年版。 新批评: 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韦勒克·沃沦《文学原理》,刘象愚译,三联书店1984年版。 俄国形式主义: 方珊编选《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三联书店1989年版。 结构主义与符号学: 费尔南迪·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特伦斯·霍克斯:《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瞿铁鹏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赵毅衡编选《符号学文学论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叙述学: 张寅德编选《叙述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姚锦清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解构主义: 乔纳森·卡勒《论解构》,陆扬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精神分析学:

2007年文学理论写作

2007年文学理论写作

2007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文学评论写作 科目代码:635 适用专业: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艺与传媒、文化批评、文学人类学、佛 教语言文学、广播影视文艺学 (试题共4页)(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不给分) 一、填空题。(共35分,每空1分) 1.文学是作者的()的语言凝结。 2.中国先秦的文学观念兼有()和()之意。 3.文学文本是一种()形态的文本。 4.《文心雕龙》一书的写作时代和作者是()。 5.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看,文艺作为意识形态活动,是对()的反映。 6.在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是()。 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文艺和美学方面的代表作是()。 8.注重“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的文学构成论,来自于()的理论传统。

9.文学形象是构成文学作品的(),是衡量优秀文学作品的()。 10.意境由一系列()组成,注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超以相外。 11.19世纪之前,在美学上占主导地位的是()的美学。 12.在对审美感言的研究中,一般认为主要的审美感言是()和()。 13.在文学创作中处于主动和主导地位、具有审美创造能力的人,被称为()。 14.文学的创作过程是指()的形成过程。 15.在西方文学理论中,最早提出“灵感”说的人是()。 16.提出“风格即人”这一观点的是法国批评家()。 17.审美想象在实质上是对()进行艺术加工和改造的心理活动。 18.审美心理活动中的“通感”现象,是指不同()之间的相互转移和借用。 19.《文心雕龙》中对文学欣赏和批评进行研究的篇章是()。 20.提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俄国批评家是()。 21.文学成为一中“艺术生产”,是以()的出现为标志和前提的。 22.消费文化对文学接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上。 23.西方现代美学的“格式塔”学派研究的主要问题是()。 24.文学阐释是在文学欣赏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学活动的()与()。 25.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批评等说侧重的是文学的()。 26.心理批评是借助()的理论和方法来阐释文学活动。

《文学概论》课程参考书目

3-4-3:参考书籍、文献、网站等 《文学理论》 课程教学参考书目和专业杂志介绍 一、《文学理论》参考书目: 第一编:《金玫瑰》(戴骢译),帕乌斯托夫斯基,百花文艺出版社; 第二编:《基础诗学》,徐岱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编:《艺术创造工程》,余秋雨,上海文艺出版社; 第四编:《艺术本体论》,王岳川,上海三联出版社; 第五编:《文学理论》,王一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其他综合类: 1、《文学理论》,韦勒克、沃伦著,三联书店1984; 2、《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佛克马、易布斯著,三联书店1988; 3、《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特里.伊格尔顿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胡经之、张首映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5、《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卷),敏泽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6、《中国古代文论译讲》,赵则诚等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7、《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8、《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钱中文等主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9、《最新西方文论选》,王逢振等编,漓江出版社1991; 10、《美学》(第一卷),黑格尔著,商务印书馆1986; 11、《判断力批判》(上、下卷),康德著,商务印书馆1987; 12、《叙述学研究》,张寅德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3、《小说修辞学》,布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4、《西方哲学史》(上、下卷),罗素著,商务印书馆1991; 15、《文学理论》(李平译),乔纳森·卡勒,辽宁教育出版社; 16.《文学理论》(伍晓明译),特雷·伊格尔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隐含读者 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指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他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2、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3、伦理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作品,以善、恶为基本范畴来决定对批评对象的取舍。这种批评着重于对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识性质和品位的评价,实现作品的伦理价值及道德教化作用。伦理道德批评具有历史的久远性,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兴起最早而又影响深远的一种批评形态。伦理道德批评之所以兴起较早,与人们早期的美学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关,更与古代社会生活中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形成的伦理关系有关。 传统: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柏拉图:“作品须对我们有益;须只模仿好人的言语,并且遵守我们原来替保卫者们设计教育时所定的规范。” 近代: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宋明理学 现代:欧文?白璧德和保尔?摩尔《伦理学原理》 4、共鸣 共鸣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指的是: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5、行动元与角色 行动元的意识说人物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行动的行动要素。角色的意思是指具有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的人物。 行动元是情节的动因,决定人物“做什么”,如《西厢记》为代表的才子佳人小说中都是有追求者、被追求者、促进者、反对者、竞争与破坏者这几种类型的行动元。角色是形象的基础,表现出人物“怎样做”。人格特征构成的人物自身的同一性和独立性我们称之为“角

《文学理论教程》圆桌议题与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圆桌议题与参考书目 教学要求: 1.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小组讨论后推荐一人到课堂上汇报讨论结果; 2.每一位同学选择所讲专题的一部参考书(亦可自选相关性论著),提出一个问题供小组讨论,挑选一部典型的文学作品(或一个文学现象),并试着用相关的理论加以阐释; 3.讨论的组织由组长(或寝室长)负责,围绕着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展开,并形成讨论报告; 4.汇报时注意充分体现小组讨论的多重声音。 第四编文学作品 第九章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圆桌议题: 1.历史小说如二月河的《康熙大帝》是否为现实型文学? 2.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太虚幻境等具有神幻色彩的人.事.景,是否改变了其现实型文学的身份? 3.理想型文学要反映现实吗? 4.如何理解“文学作为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5.现实型文学与理想型文学有何不同? 6.如何判断一部作品是现实型还是理想型文学? 参考书目: 1.【美】布洛克著:《美学新解》,滕守尧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 2.《欧洲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1981 3.达米特·格兰特著:《现实主义》,周发祥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4.利里安·弗斯特著:《浪漫主义》,北京:昆仑出版社,1989

5.王向峰著:《现实主义的美学思考》,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6.张学正著:《现实主义文学在当代中国: 1976-1996》,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7 7.张德祥著:《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 8.崔志远著:《现实主义的当代中国命运》,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9.陈顺馨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转换》,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10.【英】以赛亚?伯林著:《浪漫主义的根源》吕梁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8 11.汤奇云著:《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史论》,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陈国恩著:《浪漫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13.【美】考德威尔(Caudewell,C.)著:《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对英国资产阶级文学的研究》,薛鸿时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6 14.罗钢著:《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研究》,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6.6 15.俞兆平著:《浪漫主义在中国的四种范式》,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16.朱寿桐等著:《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史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9 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象征型文学、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 圆桌议题: 1.象征型文学如何寻找客观对应物? 2.为什么象征型文学具有朦胧性的特点? 3.如何理解西方各大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 4.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就是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吗?为什么? 5.象征型文学与现实性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有哪些? 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教程第七章 文学创造过程

第七章文学创造过程 第一节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艺术发现 ?创作动机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 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的形成 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模式—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因子 所谓积累素材或储备材料是作家把社会生活中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转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未来从事文学创造的材料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获取材料的途径 无意获取 有意获取 实践获取

书本获取 二、艺术发现 ?含义 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表现 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或新特征 从平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着深层的心理内容 外在事物的某一突出之点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的契合 以独特眼光在知觉中产生新创造物 二、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最早契机,使主体进入创造过程 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的文学作品,黑格尔论艺术发现 黑格尔论艺术发现 假如一个人能看出当前即显而易见的差别,譬如,能区别一枝笔与一头骆驼,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另一方面,一个人能比较两个近似的东西,如橡树与槐树,或寺院与教堂,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 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黑格尔:《小逻辑》 三、创作动机 ?含义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对整个创作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的意图(或意念)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

文学理论参考书目-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1、阿多诺:《美学理论》,王科平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吕特·阿莫西等:《俗套与套语》,丁小会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李赋宁译注,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4、埃斯皮卡:《文学社会学》,于沛选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罗贝尔·埃斯皮卡尔:《文学社会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6、弗兰克·埃夫拉尔:《杂闻与文学》,谈佳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王柏华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8、艾布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9、艾柯等:《诠释与过度诠释》王宇根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10、马克·昂热诺等主编:《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述》,史忠义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1、埃里希·奥尔巴赫:《摹仿论:西方文学所描绘的现实》,吴麟绶等译,白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12、.奥尔德里奇:《艺术哲学》,程孟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13、弗雷德·奥登等编:《现代主义,评论,现实主义》,崔诚等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14、巴赫金:《巴赫金全集》,李兆林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16、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孙乃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17、罗兰·巴特:《符号学美学》,董学文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罗兰·巴特:《文之悦》,屠有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罗兰·巴特:《S/Z》,屠有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0、罗兰·巴特:《神化:大众文化诠释》,许蔷蔷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罗兰·巴特:《罗兰·巴特随笔选》,怀宇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22、齐格蒙·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论现代性、后现代性和知识分子》,洪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3、让·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史忠义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24、克莱夫·贝尔:《艺术》,周金环等译,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年版。 25、凯·贝尔塞等:《重解伟大的传统》,黄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6、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版。 27、凯瑟琳·贝尔西:《批评的实践》,胡亚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斯蒂芬·贝斯特等:《后现代转向》,陈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