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丹青

笔墨丹青
笔墨丹青

笔墨丹青

必修三第8课

(一)课标要求:

概述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二)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吴道子;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人文意趣”的成因和特点。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要围绕本课

主题分层次设计问题,如:“名家、名作连线——在名作中找特点——在特点中找历史。”必须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名家画作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的从美术学角度欣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五)知识结构

绘画艺术

的繁荣: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

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主体特征。

教师讲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

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绘画历程,探寻笔墨丹青之趣。

二、讲授新课

板书: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新石器时代——汉代

远古人民生产力低下,其绘画材料及绘画水平都是非常原始的。

课件显示:

请观察:下面二幅图画(集体舞蹈图(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和战国〈人物龙凤图〉),说说他们都是一些怎样的内容,体现了哪个时期的艺术的什么特点?结合课本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回答

课件显示:

如何去评价这幅帛画(马王堆汉墓帛画)?说说你的看法。

本目小结:原始的古拙、神秘有其特别的时代背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画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

板书:

二、绘画艺术的发展:从顾恺之到吴道子(从魏晋时期到唐)

课件显示:结合时代背景想一想:魏晋时期文人画产生的背景有哪些?

魏晋以来的社会风貌(社会背景)

一、社会动荡引发了人们对两汉儒学进行反省;同时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创立以及两教的发展,促使文化上呈现多元的趋向。(三教合一)二、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碰壁,又不愿流俗同伍,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这样一种追求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并开始形成理论。

材料:我国古代一位画家认为:“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眼珠)中。”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请回答:

(1)这句话是哪位古代画家说的?他这句话强调了什么问题?

(2)这位画家的代表作是什么?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课件显示: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官僚地主家庭出身。博学有才气。曾任东晋大司马桓温和荆州刺史殷仲堪的参军。善画人物、佛像、山水、鸟兽,特别善于以色彩绘画人物画、肖像画、佛像画等。还善于点睛传神。他的这些画艺术水平很高,受到当时人的高度评价。

『绘画理论』:“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

顾恺之生活在东晋时代,社会动荡、政治混乱的分裂时代中,士人更将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融入绘画传作中,于是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应运而生。

课件显示:

展示教材p34相关小字对“以形写神”的例证。

〈女史箴图〉让同学们欣赏、感受。

历史发展到盛唐时期,其恢弘、大气的时代之风同样也影响到了唐代的画风,教材上用了一个词叫:雍容华贵。

课件显示:

唐时期

『背景』:唐朝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从而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基础)

『成就』:创制了法度,题材多样,手法创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代表人物:吴道子(画圣),擅长宗教画和山水画脱离过去仔细雕琢风格的吴道子。擅长人物画的张萱、阎立本和周昉,擅长马牛动物的曹霸、韩滉;还有“画中有诗”,以水墨画著称的王维。

课件显示:

吴道子的〈天王送子图〉画作。让同学们欣赏、感受。并参看教材相关小字的说明。

三、绘画艺术的繁荣:宋代——明清

材料1-2

图一《清明上河图》局部图二郑板桥的《兰竹图》

材料3: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编》

请回答:(1)上述两幅作品分别属于何种绘画类型?

(2)通过《清明上河图》,透露了哪些历史信息?

(一)文人意趣

材料展示:阅读本目的小字。

这段文字里有“马一角”、“夏半边”的称呼,这反映了宋代的画风,即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

课件显示:

宋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和宋夏圭的《山水十二景》让同学们欣赏、

感受。

明清时期的画风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请同学阅读教材。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在这一自然段中提到了“时代变化、社会动荡”,你能具体指出来是什么意思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总结)

课件显示: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动荡”实际上指的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的松动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明清变革带来的冲击,以及异族统治下的思想文化专制。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代表画家就是八大山人。

课件显示:

《清八大山人〈松鹰图〉》,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相关小字。

本目小结:

绘画除了表现文人追求外,民间风情也是绘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内容,下面我们来学习本课的第四目。

(二)、民间风情

提到民间风情画的代表,不能不提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课件显示:

《清明上河图》让同学们欣赏、感受。

在这一目中还提到了哪些画的种类呢?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说明:随着明清小说在社会上的广泛流行,以木刻版画制作的小说插图更成为雅俗共赏的绘画形式,在社会上发挥了日益重要的影响。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人们熟悉的名著小说插图,广为百姓喜爱。

课件显示: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人们熟悉的名著小说插图以及年画

说明:随着社会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百姓更亲自动手将自己爱好的题材、审美情趣、思想感情等描绘出来,创造了年画、剪纸画、布贴画等各种直接服务于生活的场景、更具有下层民众生活情趣的绘画形式。

天津杨柳青年画是全国著名的三大传统年画品种之一(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县、江苏桃花坞),教材的《五子夺莲》形象丰满生动,色彩浓艳明快,对比强烈,体现了百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深化探究】

想一想,结合中国古代绘画的有关史实,概括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中国古代绘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影响?

四、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特点和作用

1、风格特点:写实与写意的两大风格,早期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后来逐渐出现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

2、作用:国画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绘画的起源和发展脉络:

(1)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是中国绘画起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2)魏晋隋唐时期凸现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形成和发展起来,出现了一批名家和名作;

(3)宋元明清时期山水画兴起并发展,绘画更加注重意境;自宋以后,描绘民间题材的画作和民间绘画发展起来。

(4)明清时期出现与正统画风不同的、风格奇特和不拘成法的画家画派,更加体现文人画的个性特点。

文字是民族的记忆,绘画也是民族的记忆,中国画的笔墨丹青积淀了我们太多的民族感情,寄托了我们太多的民族情怀,请记住: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七)巩固练习

1、(xx年山东)明清时期的山水画和19世纪中期的英国风景画,通常都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中西文化交流使两国的绘画风格相互交融

b.相似的社会环境使两国绘画主题趋于一致

c.明清山水画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艺术上的反映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d.英国风景画的出现是工业革命影响的结果

2、明清时期,像年画、剪纸画等大量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更具生活上的实用性,这主要是因为()a.白话文开始兴起b.理学兴盛c.市民阶层逐渐壮大d.思想控制空前严密

3、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a.山水画b.写意画c.宗教画d.风俗画

4、《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d.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

5、在欣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时,参观者发表了以下见解,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它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

b.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产物

c.它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

d.它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6.某校举行了盛大的书画展览,并展示了古代的书画名作。下面是高二级的一位同学对以下作品的介绍。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②③④

①是唐代欧阳询楷书,体现盛唐的社会景象,书法注重规范法度

②是一幅仿古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的文字

③最早出现于明清时期,是民间风俗画的一种

④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艺术风格不拘成法与正统画风形成鲜明的对比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②③

d ①②③

【答案】1、d 2、c 3、b 4、d 5、c 6、b

笔墨丹青 教案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8课笔墨丹青试题 【自主学习】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1、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它注重______,讲求______、 ______和______,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 式上独树一帜,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人们可以从____________找到绘画艺术的的源头。战国时期,已出现用______ 绘制在______上的作品。汉代的______中充满了珍禽异兽、神仙魔怪,体现出 浪漫、神秘又不是古拙的特色。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1、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_________,最著名的画家是顾恺之,他的 “____________”的绘画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开创制作。 2、唐代绘画题材多样,手法创新,表现了____________的盛唐气象。吴道子是盛 唐画风的代表人物,被誉为“____________” 三、文人意趣 1、在宋代,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是文人更注重____________,_______ 画成为独立的画种,画家更加注重_________。偏安的南宋山水画的描绘对象为 ___________。到了元代,南方士人的_________心情通过山水画作抒发出来。 2、明清时期由于时代变化,社会动荡,出现了一些风格奇特的画家,他们的艺术 风貌____________,与正统画风形成强烈对比。 四、民间风情 1、宋代以后,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和文化普及,____________日益繁荣, 出现了许多描绘____________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北宋张择端的 《______________》。 2、明清时期,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其中的______版画使小说更为有趣。 百姓的______、寺庙中的______,还有______画、______画等,体现了浓郁的 民间风情。 3、中国的绘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一方面盛行注重_____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 方面出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中国画 在启迪民族的________和________、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 的作用。 答案 一、1、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艺术追求,线条,神似、意境和气韵 2、新石器时代,毛笔,绢帛,壁画 二、1、文人画,以形写神 2、雍容华贵,吴带当风 三、1、内心的修养,山水画,写实,江南风光,郁闷 2、不拘成法 四、1、民间文化,民间风情,《清明上河图》 2、木刻,年画、壁画,布贴,剪纸

人教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2

人教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三单元笔墨丹青 第二课借物寓意 上课教师:正则中学曾艳 指导教师:张华丽 以及正则中学美术组同仁教材分析:通过本课对花卉蔬果写意画的学习,了解中国画通过笔墨表达情感的方法,借物寓意。进一步体会中国画家在运用笔墨技巧描绘物象的同时,借助作品抒发自身情感,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了解书画一体,布局设计。本课通过欣赏、实践与评述,让学生循序渐进的理解和运用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画中的借物寓意,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同时表达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评价总结几个环节,完成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画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教学重点:理解中国画的借物寓意,明白物体的寓意,理解借助作品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超越形式的艺术。 教学难点:把借物寓意运用到绘画创作中,运用于生活,同时注意中国画的技法运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老师作品范例。 学生准备:毛笔(大小各一支)、中国画颜料、墨水、生宣纸、笔洗。

教学设计: 一由吕凤子导入,引学生进入名人会客厅。 我叫曾艳,是你们的燕子姐姐,今天上课,老师要向同学们介绍一位名人。他,是我国与徐悲鸿、齐白石齐名的画家、书法家、教育家。 他,是我国近代第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的创办者。 他,是一位把“生死刚正”、循“常理”而求“变则”的“正则魂”融入艺术的艺术家。 他,执教一生,在艺术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培育,播扬芬芳,鞠躬尽瘁,功在国家与人民,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 他,与我们璧山有着一段美丽的渊源: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他带领妻子和儿女及艺专部分教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重庆,在偏僻的璧山现在的正则中学创办“正则蜀校”。他是谁呢?(吕凤子) 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但都表现在无私、爱国、忠诚上。他的品质,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还表现在他的画上面。大家看,这三幅画就是吕凤子先生的作品。问题:1同学们看看,这三幅画画的是什么? 2 这三种植物在中国画中称为“岁寒三友”,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属性? 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拨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它们虽系不同属科,却都有不畏严霜的高洁风格。它们在岁寒中同生,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敬慕,而誉为“岁寒三友”,以此比喻忠贞的友谊。岁寒三友的气节、品质,正是吕凤子先生鞠躬为教育事业的写照。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二课:“借物寓意”。 二教学过程,进入第一欣赏屋。 1问题:我想请同学说说,什么是借物寓意?(让学生随便说说)答案是什么呢?

笔墨丹青教案

第八课笔墨丹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方法】探究、赏析、材料阅读。 【学习方法】探究学习,体验了解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画史长廊(学生通过事先的课前预习,整理出中国古代绘画发展简史, 提问学生完成表格) 教师讲解: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通过学案,基本整理出 二、名家精品(学生通过欣赏一些代表性的古代绘画作品,分析古代绘画的特点)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很快的整理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但是,这只是我们走进这条画史长廊的第一步,我们领到了一张引导图罢了。接下来,我们就要来走近名家,欣赏名画,感受一些古代中国绘画的魅力。 (教师展示两组图片组合,作品组一: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吴道子《天王送子图》;要求学生总结出特征:注重写实。作品组二:南宋夏圭《山水十二景》、清八大山人《孤鹰图》,提供苏轼的相关文字材料“能文不求举,善画不求售。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要求学生总结出特点: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趣和意志。) 三、大家谈“画”(教师展示两组图片,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鉴赏)。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已经总结了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些特点。但是,这些是从美术的角度去考究,如果光是从美术的角度,我们是“外行看热闹”,我们还要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绘画作品,看出一些历史的门道来。下面,我们就以两幅同是宋代的绘画作品,抛砖引玉,来学习和掌握一下如何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绘画作品。 教师出示作品北宋《清明上河图》局部,和南宋《山径春行图》局部,来分析问题。设问:这两幅作品分别属于国画的何种画种?它们给我们带来哪些时代信息?如何从宋元的时代特征去体现上述作品的文化特征?(学生讨论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作为历史课程,我们要学会如何从绘画作品中看历史,发现历史信息。寻找一副绘画作品的历史信息,首先,要知道年代背景,在看创作的内容或者是描绘的对象。 四、民俗趣画 教师过渡:刚才我们所了解和接触的,多数是专业人士的绘画作品,但是对于社会的普通民众阶层,他们也有自己喜闻乐见的艺术爱好,就是民间风情的表现。主要有哪些形式呢?(学生回答) 那么,在我们身边,我们的故乡潮阳,就有其中一种,成为我们引以为傲的艺术瑰宝——潮阳剪纸。哪个同学能和我们讲讲剪纸的一些知识呢?(学生讲述)教师讲述总结: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8课笔墨丹青优秀教案

第8课笔墨丹青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导入: 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下面我们伴随音乐来欣赏一组图画。 播放:这条街(前奏加插图) 刚刚我们欣赏的绘画是中国的传统国画,也叫“中国画”名称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通过欣赏之后,你对中国画有何感受? 同学:非常美有种想融入画中的感觉 老师:有种想融入画中的感觉呢?说明意境你非常喜欢。 那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国画”的世界,来体验这种传统东方艺术的魅力,把书翻到34页,学习第8课“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起源 顾名思义“笔墨丹青”就是画者用工笔、墨汁或特定的颜料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而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绘画材料基本没有的情况下,远古的先民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的呢?我们来看几幅图,看看绘画艺术的起源 新石器:《集体舞蹈图》《双人图》《东巴舞》 这三幅绘画的作图位置都不一样? 同学:陶器地面岩壁上 找同学来说一下原始人是如何绘画的? 同学:新石器线条人动地陶器岩壁上 介绍:《集体舞蹈图》 马家窑彩陶集体舞蹈图,画面上的舞蹈者达15人,分成3组,每组5人。舞蹈者为正面并列的整齐形象,脑后发辫摆动,腰前飘带飞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每组两边的舞者的外则手臂都画成两两道,标志空着的臂膀在频繁得摆动,是当时画工表现人物连续动作的特殊手法。最有意味的是在舞蹈者跳跃着的两腿中间,又多了一条黑线,这是动物的尾饰,可以想象,人们正扮成动物的模样载歌载舞,而这些舞蹈者所扮演的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动物图腾形象,他们正身着自己氏族特有的图腾装束,用热烈的图腾舞姿和歌声,表达对自己想象中的师祖图腾的亲切认同和殷切祝祷。这种图腾舞蹈绘画,包含着民族成员的情感和原始宗教的意义。 东巴舞岩画游牧民族的狩猎狩猎场面猎手武器狩猎方式引弓围捕打击过程 反映原始宗教的神灵图像 3、体现这一时期特点 同学:虽线条稚拙、色彩和图案简单,却生动、质朴、粗犷,又不失浪漫 ④历史原因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氏族的集体生活,对自然、动物充满着神秘的崇拜心理。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美术第三单元笔墨丹青《借物寓意》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美术第第三单元笔墨丹青《借物寓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在体验写意画的笔墨情趣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和评述、观察和比较,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实践练习,并评价总结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崇高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学情分析 当前初二年级学生,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笔墨的基本技能,再者,学生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与理解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思维发展和生活经验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同时对本课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兴趣和理解基础。但中国画是学生平时不大关注的领域,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困难所在,同时也是本课的魅力所在,要引导学生了解、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花鸟画“借物寓意”的造型理念,学会用中国画写意的方法表现生活中花卉蔬果的情趣。 难点:感受中国画家“借物寓意”的思想感情,体会中国写意花鸟画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随之而得到提高。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示范工具、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盒、学生范例作品等。 学生:铅笔、橡皮、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调色盒、画纸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欣赏齐白石作品《祖国万岁》(PPT展示) 师:这是1955年国庆的时候,齐白石老人以真挚的情感画了这幅《祖国万岁》,笔墨简略但高度形似,色彩夺目,水分饱满,有强烈的感染力。 问:画面上画的这株植物同学们认识吗?

笔墨丹青

笔墨丹青 必修三第8课 (一)课标要求: 概述绘画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二)教材分析: 本课讲述中国古代的传统绘画艺术。本课第一目以岩画、陶画、帛画、壁画的表现手法和内容为例介绍中国绘画的起源;第二目“从顾恺之到吴道子”立足成因和特点,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重在吴道子;第三、四目“人文意趣”和“民间风情”介绍中国绘画艺术的繁盛,以宋元山水画、明清花鸟画为例,重点讲述“人文意趣”的成因和特点。贯穿本课的主要线索是中国的绘画艺术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二、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要围绕本课

主题分层次设计问题,如:“名家、名作连线——在名作中找特点——在特点中找历史。”必须立足历史角度赏析中国古代“笔墨丹青”,从岩画、陶画、帛画、壁画、名家画作中获取历史信息,而不是单纯的从美术学角度欣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二、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五)知识结构 绘画艺术 的繁荣: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播放视频——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 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了解中国古代绘画的主体特征。 教师讲解:“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

必修三第二单元第8课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中国绘画的美丽,了解中国绘画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 2、通过绘画探究时代变迁的风貌,理解“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上学期的学生。高二学生对绘画艺术有兴趣,需要鉴赏方法的指导;对中国古代史有所了解,但尚未形成系统性的认识。 由于本课的知识点比较琐碎,为了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我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精心挑选了11幅国画和1幅油画和同学们共同鉴赏。所选择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而且紧扣教材,避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更能投入到对美的欣赏和探究活动中。 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多媒体素材,将视频、音乐、诗词和图片结合在一起,创设了传统文化的情境。在此情境下,师生共同进行绘画鉴赏,探究历史风貌,感受传统文化。通过课堂学习,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兴趣,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画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难点:中国画的“文人意趣”。 【活动设计】 活动一:鉴赏绘画并分析时代特征; 活动二:想象绘画《临溪抚琴图》,在诗歌朗诵和古琴伴奏下进行欣赏; 活动三:分组讨论中国绘画的特征(通过比较[法国]雷阿诺《弹钢琴的少女》和[中国]《临溪抚琴图》两幅画)。 【板书设计】 第8课笔墨丹青

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一、神灵的居所 二、人间的世界 三、内心的风景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MTV《半面妆》。) 今天,我们要参观一座博物馆,它的名字叫做“笔墨丹青”。在古代,中国人用毛笔蘸着水墨和颜料,创造了一个神奇的画中世界。南北朝时期,有一位画家叫张僧繇,他曾经在墙上画了四条龙,这个龙摇头摆尾的,非常生动,但是没有眼睛,为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骗谁啊?谁信呐?大家非让他画。没办法,张僧繇就给两条龙画了眼睛。落笔的那一瞬间,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两条龙乘着风雨,忽悠忽悠地飞上天了。 故事来源于生活,古人确实喜欢画龙凤神仙。中国画的功能,首先是作为神灵的居所。 (幻灯片显示《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个陶盆来自于6000年前,画的是什么呢? (请一位学生鉴赏。) 再看一副战国的帛画《人物龙凤图》。 (幻灯片显示《人物龙凤图》。) (请一位学生鉴赏。) 世上真的有龙凤吗?有神灵吗?为什么古人相信呢? (请一位学生回答。) 随着历史发展,文明进步,人的地位提高了,开始“以人为本”。汉代以后,中国画逐渐从神灵的居所转向了人间的世界。 (幻灯片显示《女史箴图》。) 她给你什么感觉呢? (请一位学生鉴赏。)

第3课 寄情山水 教案(终极版)2

第3课寄情山水 课题:《寄情山水》 教学课时:1课时 年级:八年级 课题类型:欣赏 教材版本:人教版 授课人:2013级油画1班 指导老师:唐佩君 一、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1)中国山水画的意境。(2)初步掌握对中国山水画的赏析。(3)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图片导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山水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中国山水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领略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 1、本节课通过欣赏与对比中国山水画作品,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了解中国画山水画。 2、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对中国画绘画表现、审美和鉴赏等方面的能力。 3、通过意境、处理空间关系的“三远法”等画法赏析,加深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追求和表现手法的理解,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2、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中国山水画的“三远法”。 四、教学准备 黑板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尊敬的各位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授课人XXX,我授课的课题是初中二年级第三单元笔墨丹青中的第三课寄情山水。接下来是我的授课时间。 (一)组织教学 老师:同学们,上课。 学生:老师好(起立)。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二)导入课题 老师:(以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导入) 1、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学生乙:不知道! 老师:有同学说对了,看来大家都很聪明! 生:风景 师:这些风景图片除了有照片还有的是什么? 生:中国画 师:对,除了照片,我们看到的还有我国传统画作中国画。想一想,看一看,你觉得山水画与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在画中,除了自然景色还有什么其他内涵吗? 生:…… 2、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学生甲:知道,构图就是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 师: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壮丽山河的自然之美,而且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寄托着艺术家对天地大美的无限热爱之情。中国传统山水画,强调面对大自然的想象活动,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历代画家以笔情墨趣营造可游、可居的图画,追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理想。他们寄情于山林云水之间,抒发对生活的真切感悟。 播放图片本节课程的四点内容 1、中国画的起源 2、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3、处理空间的“三远法” (三)新课讲授 老师: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一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韵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我们现在能见到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师:同学们来仔细欣赏这幅《寒江独钓图》。通过画面内容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一个老者在寒风中钓鱼。 师:那作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生:寂寞,孤单,寒冷。 师:大面积的留白是什么意思? 生:不清楚 师:不清楚没关系,老师就为大家来讲解一下,整副画面中绘画了一个老者在寒江中孤身一

笔墨丹青_高中作文

笔墨丹青 一盏心灯,一份柔情,一席相思,将自己隔在尘世之外,搁笔凝望夜的清寂,倚窗伫立,任凉风吹散青丝长发。举月茗香,吟一曲环媚的心音,携一抹如昔的惦念,且歌且饮。 身处一片喧嚣,心守一份宁静。阡陌红尘,我们于文字中行走,一管瘦笔,一页诗笺,一卷词令,一脉心语。篆刻繁华,记录衰荣,将世事绚烂成诗。借笺墨丝竹,于悠悠旋律中,寻梦,染一指姹紫嫣红,如蝶翩跹。 因文字,遇见他,如花般,暗香而动,转身回眸,似千万年的惊艳,迷了迷离的眼,醉了红尘凡心。 夜里,与他共枕,说尽悄语心思,谈尽岁月流离,共宣三世诺言,十指相扣,心心相恋,把笔墨比作红烛,文字化作嫁衣,结绝世情缘。 红尘梦醒,一切皆是文字的梦,他,只是心海幻化的清影;温文尔雅,只是笔墨勾勒出的轮廓;悠然心思,只是笔者手下的掌纹,一

圈圈,永远找不到源头断尾,只留,独自一人在角落流泪酌情。 一文一男子,一字一爱恋,彼岸花开,荼靡花事,紫色蝴蝶带着一抹伤情,寻觅那一颗相思红豆,落寞红颜,缅怀文字的情缘。 都说女子文章锦绣,谁知新词旧赋,字字句句皆春愁。都说年少不知愁,谁明风花雪月,孤影独酌寒如秋。青青子衿,何处安放我等痴心。月影阴晴,悲欢离合总是无情。去年花谢,今年花开。光阴荏苒,埋汰了朱颜,冲淡了情缘,薄凉了痴念。醉魂已难逐凌波梦,是非情爱一场空。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满心踌躇。浓情缱绻一出戏,一步天涯,一步海角。戏里霜花,戏里风雨,都是一角天地的烦恼。只情节太销魂,出戏浅,入戏深。一种凄凉,十分憔悴,都是执着。 曼忆从前,青衣女子,眼波流转,流光溢彩,皆是柔情。只如今断尽愁肠,又有谁怜惜?泪没双颊,又有谁来相拭?莫道不销魂,何以念深深?往事梦魇已成过去,人却深陷难以觉醒。每一寸相思惆怅,都交织成无言片段,在脑海萦回。若人生只如初见,是否就会岁月静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三中学初中美术教案: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第三单元笔墨丹青 第1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主要讲述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本课为绘画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对于高中生来说距离较远,只有少部分学生接触过。可以说学生的国画基础较薄弱。因此,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画面的和谐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熟练软件的使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以学生体验为主,通过信息技术感受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和中国画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艺术,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利用Photoshop软件完成课堂作业。 三、教学过程: 四、? (一)课前预习: 学生利用顺义一中教学网络平台阅读资料,对画家的生平事迹、生活背景有一大致的了解,师生在教学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教师及时答复。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在不同时间内,在家进行预习、讨论、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且教师也能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答复,节省了课上时间。(二)导入新课: 出示倪瓒作品《六君子图》和凡高作品《星月夜》,进行比较,学生思考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出课题。(三)讲授新课: 1、以诗入画,以景抒情。体现了“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 ⑴出示图片。徐渭的《墨葡萄》(此图经过处理,诗文用软件去掉,以便学生体会诗画结合的寓意) ⑴教师提问:这张给大家什么感受? ⑴教师总结:有的同学说,作品画的不像葡萄,没有那么真实。其实这正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讲究“写意”,而不追求“画形”。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doc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第8课课标要求:概述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讨论,师生合作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教学课时:一节课.板书设计: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1.新石器时代:2.战国→汉代:帛画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1.顾恺之:文人画、“以形写神”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三、文人意趣1.宋代:写实→意境2.明清:不拘成法四、民间风情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3.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及作用课前准备:两张椅子,告诉学生这节课将采用师生 台上坐着对话形式进行,让同学们做好准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文字版:周涛:随着一个短片的开始,我们将看到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它讲述着博大厚重、意韵悠远的中国故事。全世界的朋友都会领略优雅的东方情韵,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孙正平:画面中呈现的是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在清雅的古琴声中,我们

看到了一幅画作产生的完整过程——纸张制作、落墨着色、装裱成轴。今晚的故事就将从这飘逸娥娜、变化万千的中国画卷开始。......孙正平:中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不拘泥形式而更讲究神韵。舞蹈演员独特的肢体语言,正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这种特有的意趣和韵味。周涛:此刻,画作完成,原本铺陈在地上的画纸,被凌空提起。一幅山峦交错、起伏延绵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从中国绘画的起源讲起.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作为人类对美的追求的最直观的形式,绘画的历史源远流长,远比书法和文学的自觉产生与成熟悠久得多。中国绘画源头可以追到新石器时代.现在谁愿意走上讲台和我一起来探讨下教材这一目的内容?(讲台上已经准备好两把椅子)。在学生注视的目光下,学生陈建帮走上了讲台.台下掌声响起.师:请坐!陈:谢谢!师:人们可以从新石器时代找到绘画艺术的源头.而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在当时人们如何做画呢? 陈:(思考了片刻).在当时,由于生产力非常落后,当时还没有出现后来的绢帛、纸张等先进材料。所以在那时人们主要通过一些树枝、打磨的石器将一些人物、动物形象或者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刻画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形成所谓的地画、壁画、陶画。(掌声)师:到了战国,中国的绘画又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呢?陈:变化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表现在绘画工具的改进和材料的变化。这个时期已经出现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掌声)师:用毛笔在绢帛上绘制作品,以墨笔勾勒,并加以平涂和敷色渲染,这一基本绘画的形式和技巧,两汉以后一直被沿用下来。因此,可以说战国时代已经奠定了我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特征。34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字体:大中小 2013-10-08 14:13:00 公告:全套教案打包全套说课稿打包全套课件打包 本课教学内容为美术绘画模块第一课《笔墨丹青》中第1项,主要讲述了中国画中的诗书画印。本课为绘画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对于高中生来说距离较远,只有少部分学生接触过。可以说学生的国画基础较薄弱。因此,以课本知识为依托,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画面的和谐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熟练软件的使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以学生体验为主,通过信息技术感受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和中国画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了解、热爱祖国的传统艺术,提高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利用Photoshop软件完成课堂作业。 三、教学过程: 四、 (一)课前预习: 学生利用顺义一中教学网络平台阅读资料,对画家的生平事迹、生活背景有一大致的了解,师生在教学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教师及时答复。 设计意图: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在不同时间内,在家进行预习、讨论、回答教师的提问,并且教师也能参与讨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答复,节省了课上时间。(二)导入新课: 出示倪瓒作品《六君子图》和凡高作品《星月夜》,进行比较,学生思考中西方绘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何不同,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从而引出课题。(三)讲授新课: 1、以诗入画,以景抒情。体现了“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意境。 ⑴出示图片。徐渭的《墨葡萄》(此图经过处理,诗文用软件去掉,以便学生体会诗画结合的寓意) ⑵教师提问:这张给大家什么感受?

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教案

第三单元笔墨丹青 第一课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中国画是通过笔墨、色彩、章法等外在形式语言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中国画将绘画、书法、诗词、篆刻等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其独特的形式美感。 (3)运用对中国画的形式美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画整体的认识和理解,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中国与西方绘画技法比较,了解不同文化的审美追求。 (2)运用形式美法则探究中国画的综合性,初步体验中国画“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感悟到中国画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并内化为热爱祖国的情怀。 (2)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体会诗书画印结合的美感,感受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难点 让学生尝试以诗作画和以画作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提问: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吗?70米的巨幅画卷徐徐拉开,一副中国水墨山水画映入眼帘,这幅山水画从开场到结尾,贯穿始终,它大气与独特的装裱形式,成为开幕式一大亮点,从此,让世界记住了中国,记住了中国画。中国画除了装裱形式的独特,还有什么地方与西方绘画不同呢?下面,我们在两组画的对比中一起寻找答案吧。(课件展示一幅中国画和一幅油画) 比较中国画和西方油画(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小结:1、材料不同: 油画:画布、油画颜料、油画笔。 国画:宣纸、国画颜料、墨、毛笔。 2、技法不同: 油画:焦点透视、写实。 国画:散点透视、写意、无背景。 3、画面不同 油画:只有绘画。 国画:几乎每幅画都有诗、书、画、印四个元素。 二、新课讲授: 诗书画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 1.诗与画的结合 诗与画,各有长处与短处,两者结合起来,便能取长补短。 (1)、画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

历史: 笔墨丹青教案

第8课笔墨丹青 哈尔滨市第八十八中学于忠伟课标要求: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授课日期:月日第节,高二·一班,月日第节,高二·二班 月日第节,高二·三班,月日第节,高二·四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探究、赏析、归纳与分析、阅读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课时:本节教材用一课时。 板书设计 第8课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1.新石器时代: 2.战国→汉代:帛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1.顾恺之:东晋、个性、文人画、“以形写神” 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 三、文人意趣

1.宋代:写实→意境 2.明清:不拘成法 四、民间风情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3.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及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本课的引言:中国的绘画艺术以其独特的用具、颜色、表现手法、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成为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无从之宝。它注重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在内容上透射出中国传统的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在形式上写意传神,独树一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就走进中国的笔墨丹青。 一、绘画艺术的起源 请同学们看教材P34《集体舞蹈图(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 远古人民生产力低下,其绘画材料及绘画水平都是非常原始的。请看第一自然段。 板书:1.新石器时代: 再请同学们打开地图册P25、26看相关图片。(同时说明绘画材料:岩壁、陶器等) 本目中的第二自然段,介绍了战国及汉代的帛画情况。 板书:2.战国→汉代:帛画 请参看教材P34《战国〈人物龙凤图〉》。 再请同学们看以图册P26相关图片。 原始的古拙、神秘有其特别的时代背景,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画又被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先请同学们看地图册P27顾恺之的相关画作。

笔墨丹青 教案

教案 单位:通河一中(历史组)姓名:吴红月 日期:2017、5、23

第8课笔墨丹青 通河一中吴红月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情境导入法、问题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古代艺术的内容,使学生逐步理解艺术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三、课堂设计 导入: 08年中国发生了一件令我们全民族为之振奋的事情,中华儿女与世界人民一同见证了在独立、发展、崛起后的巨大变化,在中华大地上一同分享了欢乐、友谊、竞技与健康。是哪一件事啊? 同学:2008年奥运会 教师: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短片,看看这段内容与我们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何联系? 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国画卷》

讲授: 教师: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从绘画的起源、发展、高潮、成熟四个阶段来欣赏一下这种东方艺术特有的韵味与魅力。把书翻到34页,学习第8课“笔墨丹青”。 1、绘画艺术起源 顾名思义“笔墨丹青”就是画者用工笔、墨汁或特定的颜料在宣纸、绢等材料上的绘画,而在遥远的原始社会,绘画材料基本没有的情况下,远古的先民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的呢?我们来看几幅图,看看绘画艺术的起源 新石器:《集体舞蹈图》《东巴舞》 这三幅绘画的作图位置都不一样? 同学:陶器地面岩壁上 找同学来说一下原始人是如何绘画的? 同学:新石器线条人动地陶器岩壁上 介绍:《集体舞蹈图》 马家窑彩陶集体舞蹈图,画面上的舞蹈者达15人,分成3组,每组5人。舞蹈者为正面并列的整齐形象,脑后发辫摆动,腰前飘带飞扬,手拉着手踏歌而舞。每组两边的舞者的外则手臂都画成两两道,标志空着的臂膀在频繁得摆动,是当时画工表现人物连续动作的特殊手法。最有意味的是在舞蹈者跳跃着的两腿中间,又多了一条黑线,这是动物的尾饰,可以想象,人们正扮成动物的模样载歌载舞,而这些舞蹈者所扮演的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动物图腾形象,他们正身着自

第8课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国古代绘画史上著名的画家和作品,掌握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发展脉络,理解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与书法一样重视线条,讲求神似、意境和气韵。 过程与方法:对话,探究,讨论,师生合作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学生在绘画鲜明的感性形象之外,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程及成因。 教学难点:如何欣赏中国画的意境。 教学课时:一节课. 板书设计: 1.新石器时代: 2.战国→汉代:帛画 二、从顾恺之到吴道子 1.顾恺之:文人画、“以形写神” 2.盛唐:雍容华贵、吴道子 三、文人意趣 1.宋代:写实→意境 2.明清:不拘成法 四、民间风情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2.木刻版画、年画、布贴画、剪纸画 3.中国画的风格特点及作用 课前准备:两张椅子,告诉学生这节课将采用师生台上坐着对话形式进行,让同学们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截取奥运会开幕式第四章:画卷的部分视频.)播放视频. 文字版: 周涛:随着一个短片的开始,我们将看到一幅跨越时空、意境优美的中国画卷。它讲述着博大厚重、意韵悠远的中国故事。全世界的朋友都会领略优雅的东方情韵,了解悠久的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的现代魅力。 孙正平:画面中呈现的是散发着中国古典韵味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在清雅的古琴声中,我们看到了一幅画作产生的完整过程——纸张制作、落墨着色、装裱成轴。今晚的故事就将从这飘逸娥娜、变化万千的中国画卷开始。...... 孙正平:中国水墨画讲求以形写神,不拘泥形式而更讲究神韵。舞蹈演员独特的肢体语言,正体现出中国水墨画这种特有的意趣和韵味。 周涛:此刻,画作完成,原本铺陈在地上的画纸,被凌空提起。一幅山峦交错、起伏延绵的水墨画呈现在眼前。 师:请坐! 陈:谢谢! 陈:(思考了片刻).在当时,由于生产力非常落后,当时还没有出现后来的绢帛、纸张等先进材料。所以在那时人们主要通过一些树枝、打磨的石器将一些人物、动物形象或者一些抽象的几何图案刻画在地面上、岩壁上、陶器上,形成所谓的地画、壁画、陶画。(掌声) 师:到了战国,中国的绘画又发生哪些新的变化呢?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8课笔墨丹青作业:1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 ?>在学生用书中1 此肉客单独成册 @ 一、选择题 1.下图说明( ) A ?三教合流成为社会潮流 B .中外文明碰撞冲突不断加剧 C .艺术作品日益世俗化 D .外来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 解析:选D 。此画以释迦降生为中心,画中诸神、鬼皆着唐装,反映了唐朝时期佛教在 中国的巨 大影响,说明唐代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故 D 正确。 2. 北宋时期之所以出现大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 .各民族融合与交流的进一步加强 C .商业兴盛和城市的发展 D .“重文轻武”是朝廷的基本国策 解析:选C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宋代之所以出现大 量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 关键是当时社会商业兴盛和城市的发展, 这方面反映到绘画上就是 风俗画 的兴起。 3. 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 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 ( ) A .原始岩画 B .汉代帛画 C .中国文人画 D .民间绘画 解析:选C 。从题干可以看出,郑燮(板桥)的《墨竹图》是写意画,文人画主写意,选 C 项。 I .... 唐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又名《释迦降生

4?《水浒传》自诞生以来,颇受民众欢迎。很多画家都曾为其画过插图,对东亚各国的小说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右图是明代刻本《水浒传》插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原作者具有较强的绘画功底 B ?反映了明朝文入画的流行 C.插图书迎合了明朝市民阶层的喜好 D ?弥补了原著作内容枯燥、语言艰涩的缺陷 解析:选C。《水浒传》是世俗文学的代表,通俗易懂,排除D项,插画只是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的产物,选择C项。文人画集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于一体,重意境,插图并非文人画也不能表现较强的绘画功底,排除A、B。 5. “舍形悦影”是对绘画领域的新开拓。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以画墨竹出名,且喜爱画 影,自认为:“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予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明代徐渭也曾提到:“万物贵取影,写竹更宜然。”这说明在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 A .讲究师法自然 B .追求色彩和光的应用 C.追求勾画精致 D .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舍形悦影”的含义是“多得予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写竹更宜然”,即注重主观情感的表达,选D项。 6?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的是()

笔墨丹青教学设计

第八课 笔墨丹青 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书画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特征,以及书画发展背后的社会 原因,理解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理论。 (2)过程与方法:根据书画同源理论,从发展脉络和特征两方面进行类比教学;以时 间为主线索,以写实和写意作为辅线索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发现中国传统绘画的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美学教育; 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最后从历史的整体视野中,联系不同的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的个性,真正体会绘画中所蕴涵和积淀的民族审美情趣、人生志趣和哲学观念。 二、课标解读 (1)课标要求:概述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课标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很简单,主要集中在知识层面,重点在于对中国古代绘画发展 历程的梳理,难点在于对书画发展的特征进行解析。 三、 教学分析 绘画艺术欣赏,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一个薄弱环节。发现中国传统绘画之美,是本课潜在的一个教学要求,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因素,所以本课的突破点就着眼于这里。对于美的理解,避开师生都生疏的艺术美,从历史美这个角度去发掘,具体而言就是发掘绘画背后的历史背景,绘画艺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这样一来一方面能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 四、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 使用第七课《汉字与书法》中出现的山东大汶口遗址出土的灰陶尊和上面刻画的符号作为导课的引子,让学生进行讨论:刻画符是文字还是绘画? 教师得出结论:书画同源——文字是对绘画的抽象,绘画是文字的基础和前提。 (2)根据书画同源理论,进行结构框架梳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