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

气象物候
气象物候

七、古诗中对地理规律的揭示和解释

典型试题: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请你再举出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诗句:物候规律:

(2)如果你班针对气象物候进行社会调查要求你拟定一份调查报告,你准备拟一个什么题目。(2分)(a)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如:①《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②《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③《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

中考试题荟萃

“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 0C 风力:<3级

[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 0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0C——320C 昆明多云转小雨70C——120C

八、探究练习——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一)、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二)、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三)、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四)、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

【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五)、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六)、《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七)、《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4.《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5、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6、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九、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2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 答:“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1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1分)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十、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2分)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十一、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

要素预报: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

如盐城:今天白天,晴,最高气温29℃,东北风4-5级;今天夜间,晴,最低气温21℃,东北风4-5级

四、说说决定物候的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纬度位置北风卷地北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柳宗元《梅雨》诗“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杜甫《梅雨》诗“南京

犀浦首,四月熟黄梅”,苏轼《舶趠风》诗“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

舶趠风”,咏梅雨入梅时间分别为三、四、五月,三人的地点分别在柳州、

成都、湖州,因纬度位置不同,入梅时间也不同。

经度位置济南与烟台在同一纬度上,烟台靠海,济南稍远,济南苹果开花早于烟台。

吃河豚时间有早晚,江阴腊尽春初能吃到,常州二月初能吃到,而南京

则要到三月才吃到河豚。

高下位置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两只黄鹂鸣翠柳…窗含西岭千秋雪。

古今差异西周: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现在:秦岭淮河一带已不适宜梅生长。

物候气象

课题:专题气象物候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 3.通过对生词的诵读和背诵,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 【课前自学】 【课堂学习】 一、检查自学情况 二、导入新课 三、专题学习:《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1.齐读诗歌 2.诗歌赏析

①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②体会“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中“晓”、“宵”的表达效果。 一“晓”一“宵”,画龙点睛地写出了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 ③《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仅是指春天的风吗?联系写作背景谈谈。 “春风”既指自然界的风,也暗指朝廷的关心。 ④《塞下曲》中哪一句体现了物候现象? 大雪满弓刀。(结合“月黑雁飞高”理解) ⑤《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写了竹子、桃花、江水、鸭、蒌蒿、芦芽(实写),河豚(虚写);体现了时令的变化。 【达标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玷.污(zhān) 肃穆.(mù) 蒌蒿.(gāo) B.无垠.(yín) 畸.形(qí) 相形见绌.(chù) C.迁徙.(xǐ) 干涸.(hé) 一丝不苟.(gǒu) D.凋.零(diāo) 酝酿.(niàng) 参.差不齐(cān) 2.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B ) A.称职气慨销声匿迹 B.真谛阔绰妙手回春 C.幅射荒谬略胜一筹 D.仰慕淳朴心旷神贻 3.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4.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揭示了物候学上什么规律? 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归纳总结】 通过这些文章的学习,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了说明文的说明语言的特点,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一些气候物象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我们应像前人一样多观察、多积累,争取了解更多的知识。 【作业布置】 【学教反思】

气象物候专题导学案 练习 知识链接 及答案

气象物候专题导学案练习知识链接及答案

知识链接看云识天气的一些谚语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我们在这里将这些有关“看云识天气”的谚语汇总在一起,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留心作一些观察对照。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气象上叫做钩卷云,它一般出现在暖锋面和低压的前面,钩卷云出现,说明锋面或低压即将到来,是雨淋淋的先兆。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多出现在低压槽前,表示空气不稳定,一般隔8~10小时左右有雷雨降临。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云层移动方向不一致,也就是说云所处高度的风向不一致,常发生在锋面或低压附近,所以预示有雨,有时云与地面风向相反,则有“逆风行云,天要变”的说法。 “江猪过河,大雨滂沱”:江猪指雨层云下的碎雨云,出现这种云,表明雨层云中水汽很充足,大雨即将来临。有时碎雨云被大风吹到晴天无云的地方,夜间便看到有像江猪的云飘过“银河”,也是有雨的先兆。 “棉花云,雨快临”:棉花云指絮状高积云,出现这种云表明中层大气层很不稳定,如果空气中水汽充足并有上升运动,就会形成积雨云,将有雷雨降临。 “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灰布云指雨层云,大多由高层云降低加厚蜕变而成,范围很大、很厚,云中水汽充足,常产生连续性降水。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根据云的移动方向来预测阴晴,云向东、向北移动,预示着天气晴好;云向西、向南移动,预示着会有雨来临。云的移动方向,一般表示它所在高度的风向。这一谚语说明的是云在低压内不同部位的分布 情况。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指太阳落山时,西方地平线下升起一朵城墙似的乌云接住太阳,说明乌云东移,西边阴雨天气正在移来,将要下雨。一般来说,如接中云,则当夜有雨;如接高云,则第二天有雨。但如西边的乌云呈条块状或断开,或本地原来就多云,那就不是未来有雨的征兆了。

气象物候主题

主题:物候知识总结关于物候的诗句和谚语 内容:请老师写出一些关于物候的诗句和谚语 提交人:taizhou10 时间:4/2/2005 22:14:51 主题:物候谚语 内容:物候谚语 蚯蚓路上爬,出门要赤脚。 蚱蜢扑脸,大雨不远。 泥鳅疯癫,大风暴雨在眼前。 蜘蛛添丝天放晴,蜘蛛结网大风起。 久雨鸟鸣,天空会转晴。 腊梅花向下开,大风卷雪登门来。 燕低飞,披蓑衣。 蚂蚁搬家,蛇过道,不久雨就到。 蜻蜓高,晒得焦,晴蜓低,带蓑衣。 蚂蝗不安,预兆有雨,泥鳅暴跳,雷雨快到。 水缸穿裙,大雨将临。 盐缸还潮,大雨将到。 蚊子成群嗡嗡叫,大雨就要到。 烟不出屋,滴滴笃笃。 雨后知了叫,晴天便到。 唐朝诗人元稹从京师长安贬到湖北,于玉泉(今湖北省当阳县)时,写了《玉泉道中》一诗: 楚俗物候晚,孟冬始有霜。 早农丰华实,夕水含风凉。 在这首诗中第一次出现"物候"二字。在没有科学观测仪器之前,人们要掌握农时,自然规律,主要靠物侯。物候是古代做为指示农时以确定农作物栽培技术的依据。物候学亦称"生物气候学"。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到草木荣枯、候乌来去、降霜下雨等自然现象与气候的关系。如果说把植物看成季节变换的显示器,那么它的复杂和显示问题的可靠性,是任何仪器都比不上的。因此,根据物候观测来确定季节变化,是古代最好的科学方法,就是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 一、诗人与物候 诗歌中最早反映物倏见于《诗经》。如《豳风o七月》: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 ……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 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物倏现象,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春天花香乌语,草木滋生,雷惊蛰伏,应时而出。一到冬天,草木凋落,昆虫蛰伏。任何生物都不例外地要适应外界环境、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教案苏教版

气象物候 教学内容气象物候课时安排第1课时1.学会借助网络,查找、筛选、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 教学目标 2.学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某一小知识。 教学重点学会借助网络,查找、筛选、整理自己想要研究的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用准确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介绍某一小知识。 教学过程及实施手段等复备内容一、预学导学 (一)一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峰峦.()一霎.间()绫.纱()冰雹.() 谚.语()萌.发()孕.育()连翘.() 蒌蒿 ..()销声匿.迹()单.于() 2.积累四季物候成语、谚语、诗句 (二)二读课文,思考: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的工具,大自然用来与人 类交流的语言是什么?物候学研究些什么? 3.三读课文,初步了解本专题内容,在课本中注明你的疑问: 疑问摘要: 二、课堂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预习的基础上阅读《看云识天气》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理解说明语言的通俗准确性。说明方法的恰当性。(结合语句回答) 3.了解文中所出现的气候物象的知识。 4.文章末尾提醒我们“要准确地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 (三)阅读《大自然的语言》 1.了解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2.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然现象? (四)师生合作归纳说明文相关知识点. (五)探究练习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

气象物候

七、古诗中对地理规律的揭示和解释 典型试题:我国古代诗歌中,许多诗句含有物候规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请你再举出一个含有物候规律的诗句,并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诗句:物候规律: (2)如果你班针对气象物候进行社会调查要求你拟定一份调查报告,你准备拟一个什么题目。(2分)(a)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如:①《古代诗词中的气象知识》②《从谚语看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认识》③《文学作品中是怎样描绘物候现象的》] 中考试题荟萃 “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 0C 风力:<3级

专题——气象物候

黑林中学师生共用讲学稿 年级:九科目:语文执笔:刘艳审核:刘玉富 课题:专题气象物候课型:新授课备课时间:2008.7.23 授课时间: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 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 2、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形式整和 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最基本的气象常识,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四首古诗。 教学难点: 能注意从日常事物中寻找学习内容。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2、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形式整和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师述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 二、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整体感知 1、根据文意填空。 这篇说明文介绍的是如何看云识天气。文章以为线索,以 为重点来说明的关系。 2、根据2至5节填空。

3、根据第6节,完成下表。 (二)初探说明文的特点 1、说明文的一大特点就是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加以说明,本文也如此。试举一例说明。(如底3段说到卷云时,抓住了它的:“轻”“薄”的特点。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3、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找出对应的语段。 4、学过本文,我们知道可以用肉眼看云识天气,但还存在很大局限性,怎样才能准确预测天气呢?20世纪60年代的出现,开创了天气监测和预报的新纪元。 三、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一)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语言”具体是指,题目采用的修辞。 2、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 成因和意义。根据文意,说说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3、细读文章,说说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各是什么 4、研究物候学有哪些意义? 5、本文的说明顺序是6—10节的说明顺序是 6、本文兼用了和两种说明方法来说明大自然 中的物候现象。 课外延伸 成语、谚语中有一些是反映气象物候的《看云识天气》《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 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更多,请你收集一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体会,理解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 2、了解诗中所反映的物候气象。 3、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受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变化的规律,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

《气象物候专题》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气象物候专题》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九年 级上册) 赣榆华杰双语学校生本高效课堂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号: 018 日期: 2013-9-28 编写人:温丹头审核人:语文组长复备日期上课日期课题:《气象物候专题》第一课时 【自学课导学】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 30分钟内完成以下任务: 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早读课:(30分钟) 目标: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对子间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检效:小组长检查早读目标的完成情况,老师抽查目标的完成情况。 【展示课导学】

教学目标:1.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2. 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课堂 导学元素 流程自学质疑环节合作探究展示提升 互动评价 复备栏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合作策略 内容形式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 导入新课生活处处皆学问。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身边的花鸟虫鱼、飞云流霞,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A.两人小对子: 检查自研成果,用红笔互相给出等级评定;对子间解决自学时遇到的问题。 B.小组共同体: (1)抽签: 教师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2)预演:

组长带领本组成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参照展示方案,分配好展示任务,同时进行组内小展示。 组长带领组员将形成的展示方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规划。 单元一: 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顺序、层次 1. 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学生列表说明各种云和天气的关系。 4.为了说明如何看云识天气,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单元二: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1.“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物候学研究些什么?阅读课文试给“物候学”下一个定义。 2.说说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展开说明的?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有哪四个因素,其语言标志是哪些词语? 4.研究物候学具有怎样的意义? 单元三: 1.这两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举例说明并体会。

按备课簿模式精心整理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 (1)

总第课时授课日期:课型: 第一单元专题气象物候 第一课时看云识天气 教学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巩固对分类别说明的学习。 3、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生动的语言。 2、学习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教辅手段 图表 教法与学法 朗读法观察与联想图表概括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中掌握各种方法。 2、释词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 二、玩味文题 板书课题之后,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明确: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三、解读课文 1、速读课文。 要求:思考——云和天气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抓住关键句来回答,即第1段最后一句。 2、通读全文。 要求: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精读课文。 (1)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①这一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总分总。 ②如何分层? 明确: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③第1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明确: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 (2)阅读第二部分。 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 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 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要求: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包括:云的种类,云的形状、位置,预示天气等。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形态变化位置厚度天气征兆 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 卷云 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一块洁白的绫纱 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 卷积云 很高很薄无雨、雪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 积云 两千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 渐渐消散 像草原上洁白的羊群,成群 高积云 两千米左右较薄天晴 的扁球状排列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了解气象物候知识” 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分) 为了更好地了解气象物候知识,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活动的参与者之一,你也乐在其中。 【活动一:创意设计】请你为这次活动拟一个有创意的名称:(2分) 【活动二:搜集资料】某同学搜集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前四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的规律,请你帮他分析一下。 第一,;第二,(2分) 【活动三:专题探究】在这次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4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雁去衡阳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雁: 燕: 参考答案: 9、(2分)活动一:无统一答案。名称要紧扣“气象物候”,力求新颖。例如:气象物候你我齐学;气象物候流行风等。 活动二:(2分,每点一分)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活动三(4分。每问2分):“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2分)“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节是春天或答:“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2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气象物候”阅读训练及答案

《气象物候》中考试题荟萃“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一)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5、“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5月6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0C风力:<3级[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0C,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西双版纳晴250C——320C昆明多云转小雨70C——120C(二)探究练习——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4)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5)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

补差《气象物候》

补差辅导训练五 ——《气象物候》 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分地区属于荒漠。 2、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4、《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提优辅导训练五 ——《气象物候》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气温比山藨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3、“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5、《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6、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气象物候”导学案(附同步训练及答案)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专题“气象物候”导学案 (附同步训练及答案) 一、学习目标 1.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看云识天气》及《大自然的语言》这两篇文章。 2.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了解气象物候的基本知识。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4.学习谚语蕴涵劳动者的经验 二、学法指导 1.温故而知新,复习说明文的相关知识,运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学习新课。 2.学习这两篇文章要注重整体感知,不要拘泥于细部的分析。 3.学会自己提问,自己解答。 三、相关链接 【说明文的知识】 1、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 4、说明语言:平实说明准确性、科学性生动说明:生动性、形象性 四、知识预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1)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 (2)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预兆: 2.下面三项中用加点字组词有错误的一组是()。 A 落飘落落忍丢三落四 B 翘连翘翘开翘尾巴 C 差差使差异参差不齐 3.选择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义项,将序号写在括号内。 ① 果实成熟答:() A、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 B.发展到完善的程序。 ② 冬天温和答:() A、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 B.不冷不热。 ③ 物候延迟答:() A、延长。 B.推迟。

4.给下边的词各配一个同义词。 1.精确() 2.损害() 3.连续()4.延迟() 5.茂密() 6.绚丽() 5.给下边的词各配一个反义词。 ① 寒冷()② 渐渐() ③ 偶尔()④ 苏醒() ⑤ 低陷()⑥ 归来() 【参考答案】1.⑴本意是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的牌子,这里指各种各样的天气可能出现的标志。⑵预先露出来的迹象。2.B 3.① A②B③B 4.略 5.略 五、课堂探究 学习《看云识天气》 (一)导入 气象:大气的状态和现象,例如刮风、闪电打雷、结霜、下雪等气候现象。 物候:指动植物或非生物受气候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季节变化现象。(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实,动物的冬眠、始鸣、繁殖、候鸟的迁徙等。非生物现象如初霜、始雪、初冰、解冻等)你知道哪些预知天气的方法?我们一起从《看云识天气》。一文中会得到了解。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说出课文的结构特点,并概括说明内容。 明确: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分为三部分;第1段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第2—6段具体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看形态/看色彩);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1、本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云和天气的关系。即如何通过观察天空中各种云来识别阴晴风雨。 2、本文是采用什么结构形式来组织全篇的?全文的中心句是哪句? 明确:本文是“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 中心句是:云就像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三)精读深思,细心品味 1、这篇说明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请再认真地研读一遍第二部分,看看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形象地说明了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气象物候谚语

气象物候谚语 导读:1、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 2、燕子低飞,出门带蓑衣。 3、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 4、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5、不怕初一陰,就怕初二下。 6、月光生毛,落雨居多。 7、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8、星星眨眼,下雨不远;星星闪烁,风力变强。 9、南闪四边打,北闪有雨来。 10、天上堡塔云,地下雨淋淋。 11、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12、乌云在东,有雨也唔凶。 13、晚上看见月亮、星星,明天会是大太阳。 14、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 15、早雾晴,晚雾阴。 16、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 17、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18、四季东风下,只怕东风刮不大。 19、天乌地黑无风发,大水落得阔。 20、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

21、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22、久晴见雾雨,久雨见雾晴。 23、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24、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 25、东风下雨东风晴,再刮东风就不灵。 26、未吃五月节粽,破裘不敢放。 27、早晨天发红,海上警渔翁。 28、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 29、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30、云结亲,雨更猛。 31、西北黄云现,冰雹到跟前。 32、天上云交云,地下雨淋淋。 33、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34、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35、雷公岩岩叫,大雨毛快到。 36、早陰陰,晚陰晴,半夜陰天不到明。 37、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 38、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将有大雨到。 39、老鼠做窝,寒流将到。 40、天上棉絮云,地上有雨淋。 41、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

42、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43、晚上西北暗,有雨还有闪。 44、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 45、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46、云行北,好晒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47、河里浮青苔,毕有大雨来。 48、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49、一日到暗,雨不断线,大雨明日见。 50、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 51、太陽现一现,三天不见面。 52、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53、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54、云绞云,雨淋淋。 55、石柱出汗,大雨滚滚。 56、一朝蒙雾,三朝雪。 57、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 58、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同翻。 59、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 60、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61、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 62、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

气象物候教案设计

气象物候教案设计 气象物候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专题的学习,学会经过细心观察与认真思考,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初步具备辨疑析难的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基本的科学意识,注意从日常事物中找寻学习内容。 2、了解气候物象的基本知识,学习前人不懈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学习劳动者积累的各种经验。 3、学习本专题的说明形式,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能考虑用专题的形式整合自己某方面的知识。 4、借助所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积极思考,发现并研讨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诵读四首古诗。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提高语文的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教时 学习四首古诗 一、情景导入。 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不仅给我们后人带来了很多文学知识,得到了美得享受,也让我们理解许多物候气象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首,来感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 1、学习《塞下曲六首(其一)》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诵读、理解、赏析),找一同学准确地有感情地读这首诗。 (2)齐读这首诗,并体会诗所表达的意思 小组讨论明确;到了五月,祁连山仍就白雪皑皑,没有鲜花,只有天寒地冻。虽然传来吹奏《折杨柳》的笛声,却依旧看不到一丝春色。一早就随着战鼓声去搏战,到了夜晚也只能抱着马鞍打瞌睡,希望能用我跨着的剑,像傅子介那样为国除害,消灭敌人。 (3)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 如:“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这句中就可以抓住重点词“晓”和“宵”就画龙点睛地把战士们夜以继日、无怨无悔地驻守边关、英勇杀敌的可贵精神和高尚境界全盘托出,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不禁肃然起敬,为之击节赞叹。 (4)了解本诗中有关物象知识的记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这里由于海拔高,气候恶劣,夏历五月,按理是一年中炎热的季节,可是祁连山上只有皑皑的.白雪,哪里有烂漫的春花,原因是高度差异。 (5)背诵这首诗。 (6)引导学生阅读《塞下曲》的其它几首。 2、因第二首还是李白的诗,让学生试着自己去阅读、赏析。 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自己心中所想,提自己心中

九年级上学期气象物候研究(一)

九年级上学期气象物候研究(一) 首先,气象物候是指根据看到的一些东西的变化来预测天气。 我们先来列举一些例子。 例如: “游丝天外飞;久晴便可期”:游丝天外飞指毛卷云。这种云孤立地出现,一般说明高空比较稳定;如果云不是系统地增多变厚,一般预示天气继续晴朗。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钩钩云即气象上的钩卷云。钩卷云出现后往往有低气压或明显的低压槽移来,要下雨了。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鱼鳞天指卷积云。这种云也是下雨或刮风的征兆。 “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鲤鱼斑指透光高积云,往往是高气压控制下的征兆。故一般短期内天气仍晴好。 “炮台云,雨淋淋”:炮台云指堡状高积云或堡状层积云,往往出现在低压槽的前部,表示空气不稳定,要下雨。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稠稠”:指太阳下山时,西边天空的乌云接住太阳,并且乌云自西向东移动,预示当天夜里要下雨。 “西北开天锁,明朝太阳大”:在下雨或阴天时,西北方向云层裂开有一块蓝天出现,称“开天锁”。它预示很快就要雨止云消。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出现霞,预示天气要下雨;傍晚出现霞,预示天气晴朗。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云指上下两层云或者几层云移动方向不一致,说明这几层风向不一致,它通常发生在冷暖空气交界面附近,故预兆要下雨。 “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春季或者春夏过渡时期在下雨的日子里,中午云层一度裂开,太阳露一露,但不久云层又聚积变厚。这通常是对流日变化所造成的暂时现象,阴雨天气仍将继续维持。类似的谚语还有“太阳笑,淋破庙”、“太阳现,三天不见面”、“亮一亮,下一丈”等。 “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少”:“乱云”指天空云多,上下有几层。“绞”指云系又不稳定,扰动性大,上下对流旺盛。这些现象预

气象物候谚语大全

气象物候的谚语 1、①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②炮台云,雨淋淋。 ③江猪过河,大雨滂沱。 ④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⑤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⑥西北开天锁,明朝大太阳。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6、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7、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8、露水闪,来日晴 9、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 10、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 11、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12、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13、西风随日落止,不止刮倒树 14、西北风开天锁 15、西南转西北,还得半个月 16、南风不过三,过三不雨就阴天 17、风乱转,不用算 18、东风湿,西风十,北风寒,南风暖 19、顶风上云,不雨就阴 20、急风行雨暴篇二:有关天气(气象物候)和云之类的成语、谚语、诗句 有关天气(气象物候)和云之类的成语、谚语、诗句 作者:加入日期:08-07-11 成语 狂风暴雨暴风骤雨狂风大作春风拂面凉风习习狂风呼啸北风忽忽绿草如茵鸟语花香鹅毛大雪春暖花开风和日丽皓月千里秋高气爽铄石流金雪虐风饕海市蜃楼雨过天晴电闪雷鸣乌云密布 诗句 清·洪升: 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 暴雨洗山山更秀,乌云压城城不摧。 唐·白居易: 残暑蝉催尽,新秋雨雁来。 唐·岑参: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清·黄景仁: 地无一片登临处,天送满城风雨来。 天变雨要到,水变地要闹。

东边日出西边雨 冬冷夏热,冬雨夏干; 四季如春; 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 天无三日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冷在三九,热在三伏;……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怀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今日春来,明朝花谢,急罚盏夜阑灯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七八颗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付计东西?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渭城朝雨邑清晨,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红杏枝头春意闹。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搂;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谚语 关于云的谚语 1、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3、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4、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5、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关于气象物候现象的谚语俗语大全

关于气象物候现象的谚语俗语大全关于物候的谚语 1)风吵有雨。 2)将放晴:蜘蛛离巢重筑新巢、春天吹北风、金龟子飞进笼里、蚂 3)蚁出穴觅食、既出太阳又下雨、公鸡登高报晓、海鸟向大海飞去、鸟雀高飞、鸽子傍晚咕咕叫。 4黄昏天发红,渔翁笑声隆。 5、老鼠做窝,寒流将到。 6、白鹭飞溪河,洪水必然到。 7、蚂蚁搬家,长虫(蛇)穿道,大雨滂沱。 8、鸡早(进笼)睛,鸭早(进笼)雨。 9、狗食(喝)水,天落(降)雨。

10、大棘开花好种棉,小棘开花好莳田。 11、笋壳包蚤(跳蚤)来,芒花扫蚤去。 12、春雾晴,夏雾雨,秋雾蒙蒙有点水。 14、热(日指太阳)朗昼,两头溜。 15)天上鱼鳞斑,地上晒谷不用翻。 16)蜘蛛张了网,必定大太阳。 17)鸡在高处鸣,雨止天要晴。 18、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 19、急雷快晴,闷雷难晴, 20、昙天西北闪,有雨没多远 21、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 22、春雷十日阴,春雷十日寒

23、露水闪,来日晴 24)缸壁出水,会落在雨。 25)白蚁绕灯飞,天将发(降)大雨。 26)热头(太阳)送山,天光(明天)一般般。 27、东北风,雨太公。 28、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29、天顶出有半节彩虹,要做防台敢能成。 30、二八乱穿衣:二月春天后母面,八月秋老虎。 31、前冬不穿靴,后冬冷死人。 32、罩雾罩不开,戴笠仔幪棕簑。 33)热头射一射,落雨落到夜。 34)月光生毛,落雨居多。

35)南闪(电)三日,北闪对时。 36、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 37、久雨冷风扫,天晴定可靠。 38、满天乱飞云,雨雪下不停。 39、天上乌云盖,大雨来得快。 40、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 41、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 42、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 43、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 44、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 45、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46、五月南风下大雨,六月南风井底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