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地下空间规划的调研分析报告

关于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地下空间规划的调研分析报告
关于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地下空间规划的调研分析报告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报告

地下空间规划

号线地下空间规划关于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

的调研分析报告

授课教师:彭芳乐教授

小组成员:张雨063061

孙雨晨070781

沈晨070951

唐敏070963

调研时间:2010年12月

关于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地下空间规划的调研分析报告

根据此次课程作业的要求,我们要对上海地铁的其中一条线路进行地下空间规划的调研。在上海目前已建成通车的地铁线路中,我们小组选定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此次调研的对象,对其整体选线及重点车站的地下空间规划进行分析。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于1990年1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1995年4月10日开始运营,是上海最早的地铁线路,亦是上海轨道交通最为繁忙、最为重要的线路之一。目前1号线从南部闵行区莘庄站到北部宝山区富锦路站共长36.39公里,28个车站,其中地下区间从上海南站南至汶水路南,共包括15个车站。 1 整体线路规划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

工程南起锦江乐园北至上海火

车站,共设13个车站,分别是

锦江乐园站、新龙华站、漕宝

路站、上海体育馆站、徐家汇

站、衡山路站、常熟路站、陕

西南路站、黄陂南路站、人民

广场站、新闸路站、汉中路站

和上海火车站站。地铁作为城

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交通矛盾,起到分流人流的作用,它同时也将城市的地下空间串联起来,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上海第一条地铁线路,它就是要解决城市中矛盾最突出地区的问题,而当时漕河泾、徐家汇、人民广场及上海火车站之间的南北客流交通问题就是最急需解决的,因此新龙华、徐家汇、人民广场、上海火车站就是必经的控制点。在进行线路规划时,为了最大吸引客流量,提高地铁的内部效应,方便市民搭乘地铁,往往放弃控制点间的最短路由方向,1号线正是如此。从衡山路至人民广场间长约5km ,当时有复兴路、淮海中路和延安路3条路由可选,以复兴路方案为最短,施工干扰小,但最后选定长

200m

图1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

的淮海中路方案,就是考虑到淮海中路是繁华商业街,吸引客流比复兴路大50%。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的最终线路确定为图1所示。

作为上海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轨道交通1号线先后经历多次改造和延伸,整条线路包括地下段、地面段和高架段,达到了今天的规模,而且它的延伸步伐仍然没有停止。本文将针对1号线地下区间的人民广场站、徐家汇站、上海南站站、上海火车站站和陕西南路站的改造、换乘设计、与周围商圈联系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其优缺点进行阐述,并提出小组的解决建议。

2重点车站分析

2.1人民广场站

在上海市区,东起西藏中路,西至黄陂南路,南至金陵中路,北到南京西路所辖的1. 4 km2 范围内,我们称之为人民广场地区。人民广场地区是上海的行政中心,是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和商贸、文化娱乐区域,附近众多的旅游景点如上海大剧院、上海博物馆、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以及南京路步行街也使人民广场区域成为上海市最大公共交通枢纽和人员集散地之一。据预测,人民广场地区日客流量将达82—84万人次,高峰小时客流超10万人次。

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站就位于这一区域。目前的人民广场站是上海轨道交通1、2和8号线交汇的换乘枢纽,是上海市重要公共交通枢纽。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段和节假日,人民广场站站内断面客流量可达近5万人次每小时。在2007年12月19日,即8号线通车前,人民广场站仅有南北走向的1号线和东西走向的2号线在南京西路和西藏南路路口处交汇。其中1号线车站位于西藏中路西侧,而2号线车站位于南京西路南侧。8号线建成后,其车站紧邻1号线车站平行建设。三线中,1号线和2号线位地下岛式站台,8号线为一岛一侧式站台,其中侧式站台是2008年底利用原有的1-8号线列车联络线改建而来。

1、8号线和2号线呈L型交汇,并于交汇处设换乘大厅,形成人民广场站。(如图2)

图2 人民广场站街区图

本次课程调研就以前文定义的上海轨道交通人民广场地下车站为中心,以各个车站出入口(共20个)为辐射,延伸至周边地下商业地下空间或地下交通通道,分别从站内换乘系统和车站区域的地下空间规划和利用两个方面对人民广场站的地下空间规划情况进行调查,希望通过调查能够看到该站地下空间规划的优点和不足。

2.1.1站内换乘地下空间规划调查

1)各线人民广场站的车站形式和位置

两条地铁线路之间的换乘方式,同两个地铁车站的形位有很大关系;或者可以这样说,在规划地铁车站的形位时,就要充分考虑为了方便换乘这一因素。为了能充分认识人民广场换乘枢纽地下空间的规划情况,我们首先从调查三条

线路的车站形位出发,在现有形位的情况下,分析换乘地下空间的规划情况。

首条设计建设的1号线一期工程人民广场站设于西藏中路西侧的人民公园内,跨九江路而不穿越南京西路。车站规模为366.8 m×21.2 m ,地下二层岛式车站(站台宽度14 m) 。预留了与2号线之间联络线的接口。

在1号线开通后,2号线人民广场站的施工也紧接着进行。由于历史的原因,1、2号线在规划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同站台的节点换乘,也就是说在1号线车站的建设中,并没有为2号线预留换乘站台。这样,为了保护和穿越已经运营的1号线区间,同时保证南京西路的交通,将二号线车站站位设于南京西路东侧。2号线车站为地下三层岛式车站,车站规模381.7 m×26.94 m,站台宽度14m,设有一条贯通式存车线和与1号线的联络线。

为了不影响西藏路地面交通,8号线站位采取平行紧贴1号线设置。地下二层车站规模31.59 m×26.28m ,站台宽度13m,站内考虑了一条尽端式存车线以与1号线之间的过渡线,8号线与1号线平行站厅换乘。

图3 人民广场站三线站位示意图

2)根据三线形位和车站站位讨论换乘方式

1、2号线为十字交叉线路,从乘客的便捷方面考虑理想的换乘方式为结点换乘。考虑2号线为地下三层而1号线为地下二层,如果能将站台十字交叉布置,那么乘客在换乘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通过升降扶梯实现两线间的换乘。但是同时也应该考虑到,这种结点换乘方式最大的不足在于对于两个岛式站台而言,由于受到站台宽度和升降扶梯宽度的限制,两线间的换乘能力不大,对于较大

客流的线路间的换乘不适用。而1、2号线间的换乘客流巨大,这种换乘方式的实施较为困难。同时又由于现有两个车站站位的限制,这种换乘方式是不可能实现的。根据现有站位情况,1、2号线间最有可能也是最合理的换乘方式是通道换乘。尽管这种换乘方式可能对于乘客来说要走行较远距离,但是对于缓冲大客流的换乘压力还是很有帮助的。问题在于受站位设置条件的限制,最初仅能在九江路下设通道换乘(即从2号线的地下二层站厅层至1号线地下一层站厅层,实现非付费区换乘)。而换乘通道的宽度受到九江路南侧地块(当时已批租)的限制,无法做宽,同样给大客流的换乘带来不便。

图4 1、2号线岛式结点换乘设想

1、8号线为平行线路,其方便乘客的理想换乘方式为同站台换乘。考虑1、8号线站台均位于地下二层,两条线路可以考虑平行同站台换乘。但是这种换乘方式对于线路在区间内的各种参数如曲线半径的要求较为严苛,施工难度较大,同时也要求在规划过程全盘考虑,施工时一次做成,因此在国内的轨道交通换乘中极少采用。现在1、8号线采取的是同站厅换乘,即两条线路间通过地下一层的站厅层实现换乘。这种换乘方式对于乘客而言也较为方便,同时对于车站的规划要求也不是很高,只需将新建8号线站厅同原有1号线站厅连通即可。

A

3)现有换乘方式地下空间规划调查

站位的设置基本决定了站间的换乘形式, 1号线与8号线属于平行站厅换乘, 1号线与2号线、8号线与2号线同属于通道换乘。1号线与8号线平行设站, 通过打通车站纵向侧墙, 开出若干门洞, 即可实现站厅间的沟通, 再通过调整1号线的售检票及栏栅的布置, 实现了付费区的换乘及非付费区的连通。

8号线、1号线与2号线通过换乘大厅设置的18m宽换乘楼扶梯, 以及原来的9m宽换乘楼扶梯上、下各自站厅, 实现三线间的通道换乘, 打通1号线西侧纵墙和2号线南侧纵墙, 使得1号线站厅与换乘大厅公共区连通, 换乘大厅又与2号线地下一层华盛商业街及2号线地下二层站厅层接通。在换乘大厅内划出付费区与非付费区, 使换乘客流与进出站客流分区明确, 同时约8000平米的地下一层换乘大厅有足够的蓄客空间, 保证其换乘及集散功能。在这样的地下空间规划背景下,各线之间的换乘方式十分明确,客流依次通过的区域也可以按照空间规划的逻辑性自然形成:

1号线与8号线:1号线站台→1号线站厅→8号线站厅→8号线站台;

1号线与2号线:1号线站台→1号线站厅→换乘大厅→2号线站厅→2号线站台;

8号线与2号线:8号线站台→8号线站厅→1号线站厅→换乘大厅→2号线站厅→2号线站台。

图6 人民广场三线换乘示意图

在人民广场站的地下空间规划中,大三角的换乘大厅对于三条线路之间的有序换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换乘大厅由1号线车站、2号线车站以及1、2号线之间的联络线围成。它改变了原有换乘通道换乘能力不足的状况,有利于人民广场枢纽站的合理、便捷和大客流特点的换乘,同时由于在空间设计上有6.6m净空高度以及在中心处设直径16m的玻璃圆顶,给人宽阔的空间感,减少地下空间的压抑感。

4)换乘客流组织

在上一小节中,对人民广场站的地下空间规划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明确了各线之间的基本换乘方式。在这样的地下空间规划下,客流从理论上说可以进行有序高效的换乘。但是由于换乘大厅空间较大,若在空间规划中不加以区域细分,极有可能导致客流冲突和站台拥挤。所以在地下空间规划中还要注意各种指示标志、区域划分标志等的规划,用以引导客流按照合理流向高效行进。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客流组织不力所带来的两大突出问题是站台拥挤和客流对冲。首先,由于1、2号线建造时间较早,其本身的站台设计宽度已很难满足大换乘客流的现状,上下车客流往往在站台拥挤,加之2号线本身没有屏蔽门,给乘客安全带来隐患。第二,由于整个换乘大厅空间大,乘客走行随意性大,若不加引导,容易在大厅内造成各换乘线路间的客流对冲。

为了能很好的引导客流,人民广场站在1号线同换乘大厅的连接处以及2号线站厅层设置了多个门洞。引导客流从左侧门洞通行,以再换乘大厅形成“顺时针”方向的客流,减少换乘客流的对冲。在硬件设施方面,通过地面标志的引导,使客流按顺时针方向行进,同时,在客流高峰时段设置护栏,强制客流按规定线路流动,减少对冲。

图7 1号线站厅同换乘大厅连接处客流组织

图8 2号线站厅层客流组织

5)换乘大厅空间规划

近8000平米的换乘大厅不同于一般地铁车站,首先应考虑换乘的便捷、通畅,其次设计中考虑换乘大厅与轨道交通1号线站厅地坪平接。由于大厅地处人民公园内, 采取绿地造坡的手法, 尽可能抬高大厅净高, 使之达到6.6m高度, 大大改善了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大厅中央采用直径16m玻璃顶篷, 南侧通向人民公园内的外墙采用玻璃幕墙, 使地下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充分交融, 引人阳光、空气、绿化, 一改以往地铁空间的闭塞, 改变了观念, 营造了一个敞亮、通

透、通畅的地下换乘空间。

2.1.2站域空间规划调查

由于人流量很大,地铁车站往往是地下空间中重要的人流集散点。乘客通过地下空间系统到达目的地,提高了集散效率,促使以地铁站为中心的地下空间系统不断向周围地区延伸。地铁车站在整个地下空间的规划中起着枢纽作用,它不仅能引导客流安全有序的进行集散,而且由于大量人流的存在,其对整个城市的商业发展和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一个车站区域的地下空间规划的好坏将对周边区域的发展有着十分大的影响。

人民广场站位于上海市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其又是三线换乘的重要枢纽,因此,人民广场站所在区域的地下空间规划情况将直接影响整个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从本次调查来看,人民广场站首先作为轨道交通重要的换乘站和中心站,必然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同时又由于人民广场的特殊区位,人民广场站也必然具备非常重要的商业功能。以下就分别从以交通功能为目的和以商业功能为目的的地下空间规划两个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

1)以交通功能为目的的地下空间规划

地铁车站承担着重要的交通功能,其地下空间规划应以快速、便捷疏散人流为主要目的。在地下空间规划的表现形式上,以交通功能为目的的地下空间形式有地下过街通道,与周围建筑的连接通道,换乘通道,各种车站出入口以及诸如下沉式广场的过渡地下空间结构等。其中换乘通道在上一节中已经进行了调查分析,下面就分别就人民广场站附近地下过街通道、下沉式广场和各出入口进行简要调查分析。

(1)地下过街通道

地下过街通道常常与地铁车站同期规划和建设,其主要作用是快速疏散大量出站客流,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同时能方便与地面公交的换乘。在人民广场站,与车站同期规划的有两条地下过街通道:南京路过街地道和人民大道过街地道。

南京路过街地道位于南京路、西藏中路交叉口。东侧为南京路步行街,西侧为规划中下沉式轨道交通换乘广场,北侧是新世界商厦。主通道位于南京路地面下,穿越西藏中路。西藏中路为城市交通干道,车流量大,交通繁忙。主

通道东连南京东路步行街,西接下沉式广场, 地道净宽15m,长为40m,双跨单柱, 净高为2.5m。次通道北接新世界商厦地下一层商场,西接下沉式广场,地道净宽10m,长度30m,单跨无柱,高度2.5m,地下通道东西两侧出人口均采用敞开式布置,有利于人流集散及通风、节能。该通道直接与南京路步行街相连,成功解决了南京路步行街和西藏中路路口的人流和车流组织问题,将人流引入地下,车流在路面顺畅通过。

人民大道过街地道位于西藏中路西侧,紧邻1号线出入口跨人民大道建设。该通道宽11m,长75m,同样缓解了地面交通的压力,除了疏散换乘客流外还兼具过街功能。该通道是在原有狭窄通道的基础上建成的,对于不断增大的南北向客流互通起到了十分内积极的作用。

(2)下沉式广场

下沉式广场是一种从地上空间到地下空间的过渡空间类型,其往往祈求取得空间、视觉和使用功能的效果转换。下沉式广场总体为两个半圆围成敞开的不规则形,面积约3300平米,下沉3m。广场西南面分别与1、2、8号线出入口相连, 东北角与南京路人行地道相连,广场另设两组楼梯分别与西藏中路、南京西路地面相连接。在人民广场站三线交汇处,设置下沉式广场,对于客流的分流、引导以及集散有重要作用,同时也能缓慢实现地下空间到地上空间的转换,配合南京路过街地道,能逐步引导客流按需求方向流动。同时,作为一个小广场,它解决了三线出站客流和西藏中路、南京路客流交汇,形成区域性的客流中心,并以过街地道为辐射,满足了地面、地下、车站与地面交通的客流换乘衔接要求。

(3)各出入口

出入口是地铁车站与外界相连的通道,出入口设置的合理,则客流的集散速度就快,能够实现很好的交通功能。对于人民广场站而言,作为大型的交通枢纽,站域空间大,出入口设置的较多,且各个出入口的功能都不尽相同。下面就对出入口的布置和功能做一个简要调查。

人民广场总共有20个出入口,其中4号口和13号口还暂未开通,所以真正投入使用的有18个出入口。从出入口位置的设置上来看,这18个出入口大多数设置在道路两侧(3、12、14、16、20),或是与下沉式广场相连接(6、7、

19),还有一部分也在路旁但与人行步道相连(8、9、10、11号口与南京西路人行步道相连,1号口与人民广场步道相连),只有极少数与商业楼宇相连(2号口与规划展览馆相连,15号口与来福士商场相连)。这样的出入口设置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入口疏解交通的作用,人流还是需要溢出地面再进入楼宇,加重了地面人流交通压力。同时,这样的出入口设置也大大降低了地铁站的外部识别性,很容易使乘客走出地面才发现方向错误。如果出入口与周围的建筑有更多的互动性,有更加良好的空间关系,那么出入口对客流的疏散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在早高峰时段对各个出入口的人流情况进行简单调查后我们发现,人流量较大的出入口有1、9,14,15和19号口,其中9号口客流量明显多于其他出入口,原因在于9号口附近商业楼宇较多,通勤客流量达,导致地面步道拥挤,若将出入口与附近楼宇相连,则客流疏导作用明显。而14、15号口位于主干道西藏中路旁且通道横跨西藏中路,兼具过街功能,且周围商业楼宇也较多,这两大优势使出入口人流量大。1号口通往人民广场,且与公交站点相连,是唯一一个南北互通的出入口,也兼具过街功能,其吸引较多观光客流。而19号口与下沉广场相连,对各个方向汇聚于下沉式广场的客流有吸引作用。相较其他两个与下沉式广场相连的出入口,19号口的优势在于与南京东路步行街和西藏中路北侧相连,出入方便。

2)以商业功能为目的的地下空间规划

商业具有地铁站与其他城市功能之间良好的过渡功能,同时市中心地铁车站有许多位于城市商业、文化中心。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这些中心地带建有大面积的绿化和广场。由于这些地段的土地商业价值高,为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绿地、广场下的地下空间用作地下商场,已成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个热点。这类地下空间多注重于地铁站的联系与沟通,以吸引地铁客流,达到商业目的。

与地铁站相连的商业可分为地上商业和地下商业。对于人民广场站而言,与地上商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出入口的设置上,在上一小节已经作了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即出入口的设置往往与地上商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地面交通的不畅。那么从商业角度来说,这种不紧密的联系,也使与地铁站紧邻的商业

机构优势不甚明显。这一小节主要对于与人民广场站相连的地下商业进行调查分析。

人民广场站站域空间内的地下商业主要有迪美地下购物商城、香港名店街和华盛街三个地下商业街。其中迪美地下购物商城本身是人民广场西南部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的一部分,地下一层是商场,二层是停车场。20世纪90年代初,地铁1号线在人民广场设站,为了将该地下商场与地铁站通道连接起来,于是在二者之间规划了一座长300米、宽36米、深7.55米的地下商场(现称香港名店街)。此外,结合2号线站厅的建设,兴建了长368米,总建筑面积14000可的地铁车站商场一一华盛街,使该站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下商业网络格局。所以实际上,迪美地下购物商城和香港名店街是站外商业,而华盛街是站内商业。

(1)迪美地下购物商城空间平面形态为面型,内部空间属于典型的单轴结构,以中央步行街作为地下商业城的主干道,小型超市、专卖店、连锁店等一类经营面积较大的主要商业设施集中布置在街区内的主干道上,其它的商业服务设施分布在次要干道上。商场中心的中央广场对于空间的识别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紧凑的商业布局,致使该中厅空间失去了共享空间的基本作用。此外,次要干道的设计缺乏规律性,导致平面布局略显复杂,加之商业功能分区不明显,难以形成清晰的购物流线系统。

(2)香港名店街除了起到连接迪美购物商城与地铁通道的作用之外,还是上海中心区一项重要的人防工程,平面形态呈狭长的面型。两条平行的主通道将名店街内部空间划分为三排两道的规整布局,空间结构简单,流线清晰,方位感较好,尤其是设置于名店街中段的下沉式庭院设计,加强了地下商业与地面环境的联系,有利于人们进行空间定位定向。

(3)华盛街的平面形状比较规整,呈狭长的矩形。内部空间由两部分组成,A区共两层,负二层与地铁2号线站厅层同层,空间结构为层叠式,平面布局紧凑,多处楼梯设置使上下层联系十分方便。同时通过地面出入口通道的划分,负一层商业空间被划分为两块区域,有利于空间识别及人流疏散。B区位于站厅层之上,商铺设置于两条平行的主干道的两侧,空间导向性较强;中间是通往地铁站厅的垂直交通空间,中厅将两侧商业空间联系起来。

人民广场站的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首先,对于地下商业空间的规模规划还有待提高。比较明显的是迪美购物商城作为站外商业空间,其客流量比站内地下空间的客流量要小很多,同时他又位于人民广场商圈,附近地上商业林立,客流竞争激烈。但是其规模确是三个地下商业空间中最大的,客流量难以保证。

第二,商业功能规划时轻视了交通功能。如香港名店街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往一号线的通道,商业林立的空间使得高峰时段就显得特别拥挤,大大降低了通行效率。

第三,商业空间缺乏整体规划。正如前所述,三个地下商业空间都是依附地铁站的建设而开发了。而1、2号线在人民广场站的规划就不具有整体性,就导致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也相对割裂,或只是物理空间上勉强联系在一起。如上海人民广场站地铁1号线建设初期并未考虑到将来该站点的换乘作用,因此造成2号线站厅与地下商业布置在同一层,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交通流线混乱的局面。另外,商业空间缺乏整体规划还表现在与周边建筑及外部环境联系不强,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人民广场站地下商业空间与南京路步行街、人民广场周围重要公共建筑—大剧院、博物馆、城市规划馆、美术馆等之间的联系仍存在大量不足。

最后,地下空间的设计规划识别性不强且在空间尺度上往往过小给人以压抑感。纵观几个地下商业空间,其空间形式大同小异,鲜有差别,同时在空间设计上表现出高度不足,通道过于狭窄的特点,给人以压抑感,无法激发购物的欲望。

2.2徐家汇站

徐家汇站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徐家汇漕溪北路,是目前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和9号线的地下岛式车站和换乘站。本站地处上海副中心徐家汇地区的中心,周边汇集众多商场和写字楼,因此其客流量极大,是上海轨道交通最为重要的车站之一。

徐家汇站于1993年5月28日与1号线南段工程同步投入运营,是上海轨道交通网络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地下车站之一。在规划伊始,它就作为一座多功

图9 徐家汇站1号线号线、、9号线平面布置图 图10 10 徐家汇站1号线站厅及过街通道布置 能的地下车站而存在着,而事实证

明,这座地下车站的建成彻底改变

了徐家汇地区的交通格局。

地下车站的建成基本串联起

了整个徐家汇商圈,并在港汇广

场、美罗城等当时尚未建成的各大

商场地下预留了出入口通道,使得

出入商场变得十分便捷。“串联效

应”更为重要的是解放了机动车的

通勤效率。汇集了华山路、肇嘉浜

路、漕溪北路、虹桥路以及衡山路

隧道,徐家汇的交通显得十分复

杂,尤其这些马路都是城市交通网

络中的主干道,因此将过马路的人

流尽可能的分散至地面以下,使得

机动车获得更高效的通勤效率是

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而一号线徐

家汇站的建立成为了解决这个难

题的契机和直接突破口。

车站主体结构位于衡山路隧

道以下,各出入口通过地下廊道与

站厅层相连接,并且9号口与美罗

城地下一层直接贯通,其他与商场

地下室直接贯通的出入口还有11

号口(东方商厦)、12号口(港汇

广场)以及13号口(太平洋百货)。此外,衡山路隧道以西的地下通道穿越肇嘉浜路,连接10号口和14号口;衡山路隧道以东的地下通道穿越虹桥路和华山路,连接11、12和13号出入口。这两条位于车站两侧的地下通道的设计使过街人流可以避免通过站厅层,而

图11 11 徐家汇站公交车站针对地铁出入口的调整示意图 图1212 徐家汇站三线车站及换乘大厅平面布置图 接通过更浅的地下廊道即可实现穿越,较充分地利用了徐家汇马路交汇处宽广的地下空间。

如图9所示,徐家汇站与上海体育馆站区间段中建有长约200米的存车线,存车线上方地下一层的空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进驻着许多商铺,成为了颇为有名的地下购物街。与此同时,最南端的出入口得以延伸至南丹东路,在一定程度将地面人流分流至了地下购物街,从而使得机动车道能够获得拓宽的机会。

本站目前共有

19个出入口,是上海

地铁出入口最多的

车站,其中1至14

号口位于1号线站

厅,15至19号口位

于9号线站厅。随着地面公交线路的扩容,徐家汇各主干道上变得十分拥堵,公交车靠站往往会引起不可避免的交通堵塞。2005年,徐家汇各公交站点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入图11所示,原沿肇嘉浜路向西左转车辆的停靠站从14号口移至3号口,原沿漕溪北路向北行驶的公交车停靠站点从原先的7号口南移至了4号口。徐家汇

站各个方位的出入

口布置为其他交通

的综合管理提供的

便捷。

早在上海轨道

交通网络规划之初,

规划设计人员就考

虑将两条市域级超

大容量轨道交通线

路——9号线和11

号线引入徐家汇,

现有的1号线形成三线换乘格局。

这一设想对徐家汇地区今后的经济发展,无疑是个巨大利好——在上海规划中的轨道交通网络中,共设计了1、2、9、11四条承担大容量客流的市域级轨道交通线路,徐家汇就将是整个网络中唯一一个3条市域级线路的换乘点,可是问题也随之而来。按照常规思路,规划建设中的9号线、11号线要与沿衡山路-漕溪北路走向的1号线换乘,最佳走向应分别沿华山路、虹桥路行进,三线在1号线徐家汇站附近交汇,实现“无缝换乘”。但在本已承担巨大交通压力的华山路、虹桥路地下建造车站,势必影响路面交通。同时,这两条路又是进出港汇广场等商厦的主要通道,一旦因施工影响了客流,失去的人气将很难再恢复。

当时设计人员反复研究徐家汇周边地形后发现,华山路西侧的恭城路是一条相对僻静的小马路,如果把原先设想的11号线车站从华山路移至恭城路,对交通和商业的影响就能大大降低。按照这种思路,设计人员又着手研究将9号线车站从虹桥路上北移,仔细勘查地形后,更是获得了意外的惊喜——虹桥路与广元西路间的港汇公寓地下车库,三层层高分别为5.2米、3.8米、3.9米,正好是一个站厅层、两个站台层的高度。一个大胆设想诞生了:将已建成的地下车库就地改建成9号线地铁车站,使三条轨道交通形成一个“环港汇广场”格局。

2009年12月31日,九号线成功入驻徐家汇站,使其成为了两条轨道交通交汇的车站,并采用“虚拟换乘”技术临时性过度与一号线相连接。2010年4月7日,徐家汇站换乘通道启用,通过港汇广场已有地下空间将原由一号线车站付费区与新建成的九号线车站付费区相连接,并对一号线原由站厅层的部分改造,真正实现了站内换乘,进一步分流一号线客流。

全新的“环港汇”方案,妥善解决了施工与交通、商业的矛盾,一个新的问题又被引发了出来,三线站台不在一处,会不会令换乘变得极为不便?

在对人民广场轨道交通1、2号线的换乘后评估研究中发现,同台换乘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换乘模式,但前提是两线间换乘客流量不能太高,否则容易导致站台中滞留的乘客数量过多,影响换乘的舒适度。同样,徐家汇换乘枢纽今后也将是一个大流量换乘枢纽,预计每天将接待乘客50万人次以上,其中25

图1313 上海南站站车站结构分析及台配线布置图

万人将在三条线路中换乘。因此,对于徐家汇换乘枢纽而言,一定距离的通道换乘将比同台换乘更为舒适、安全。设计人员为三条线路安排了最为快捷的换乘通道,使乘客便捷地实现“一票换乘”

徐家汇枢纽的设计,前后共历时10年,来自国际、国内的20多家设计、施工单位共提出了20多个方案,并展开了涉及地下结构、环境、商业开发等多达28项的专题论证。经过反复论证,才最终确定的“环港汇广场”方案,是一个综合性最强、对交通商业影响最低的方案,也得到了港汇广场业主的理解与支持。

2.3 上海南站

上海南站位于上

海徐汇区沪闵路桂林

路,铁路上海南站旁。

本站为上海轨道交通1

号线的地下岛式车站、

3号线的地面岛式车

站,也是1号线和3号

线号线的换乘站以及3

号线的南起迄站。规划

中15号线也会经过本

站,成为1线、3线与

15的三线换乘站,三

个站台以“工”字型布

置。目前未有正式定

案。

如图15所示,刚启用时的1号线上海南站站称为“新龙华站”,位于沪闵路桂林路东北侧,为地面侧式站台,且两个方向在付费区内互不连通。因设计时已明确该站为临时车站,故站台不像1号线其它车站那样预留8节编组长度,而只有6节编组长度。

图14 14 原新龙华站出入口原新龙华站出入口,,现作为沪现作为沪闵路过街通道出入闵路过街通道出入图1515 原新龙华站原新龙华站、、上海南站站1号线3号线站厅布置图

2004年1月1日,为

配合新上海南站和上海南

站换乘站建设,3号线上海

南站站封站改造,3号线运

营区段缩短为江湾镇-石龙

路。为配合新上海南站和

交通枢纽的建设,1号线上

海南站改为地下段,较新龙华站原址向东迁移,位于上海南站北广场地下二层,并更接近与三号线便于实施通道和换乘。同时对锦江乐园-新龙华站-漕宝路站的部分轨道(包括出入库线)进行改造移至地下,大体的地下工程涵盖范围从位于老沪闵路西南方向出入洞口直至北段与原有地下段铁轨相接驳。新的上海南站上海火车站站方向和莘庄方向站台分别在2004年10月30日和12月4日投入运营。原上海南站站已拆除。2005年10月15日,3号线上海南站站恢复运营。

轨道交通上海南站站采取1、3号线统一编号的方式,其中1-3号口位于3号线站厅,4-6号口位于1号线站厅,7号口位于1、3号线换乘通道,规划与未来15号线站厅相连接。位于3号线站厅的3号口地下出口

通往上海铁路南站

南北广场通道、火车南站南进站口和东南出口。而位于1号线的4号口地下出口通往上海铁路南站南北广场通道、火车南站北进站口和东北出口。

2.4上海火车站

上海火车站地铁车站位于上海闸北区上海火车站南广场地底及北广场地面,为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的地下岛式车站及3号线、4号线的地面岛式车站。为避免混淆,位于南广场的1号线车站以上海火车站或上海火车站(南广场)为站名,而位于北广场的3号线、4号线车站以上海站或上海火车站(北广场)为站名。

本站北面有两条调头侧线,是因为北延伸开通前,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所有列车卸客后,会开往侧线掉头,再到往莘庄站方向的月台上客。待北延伸通车,莘庄站至本站就成为小交路线,而莘庄站至富锦路站便成为大交路线。

图16 上海火车站站改造设想

上海轨交15号线9个站点规划方案公示

上海轨交15号线9个站点规划方案公示 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竞争考验。而总公司则仅负责战略设计、协调集团内部资金拆借等“公共性”问题,这样既 可以发挥整体规模大、资金相对充足、声誉高的优势,又可发挥分公司、子公司经营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现在是“酒好也怕巷子深“的时代,任何一个企业要想提高知名度、多卖 产品,就必定要在营销方面多下一番功夫。可多数国有企业却由于一直有国家帮助销售产品,比较缺乏自我推销、营造品牌意识的观念。尽管乐凯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给自己的 品派做了vi设计,但力度还是不够。面对“柯达”“富士”大规模的广告、宣传、以及品牌连锁店建立的投入,乐凯对全国30多个销售分公司全年仅有几千万的营销投资,且又多被用于弥补帐面亏损(即前面所提风险转嫁的后果),实际用于营销的费用就更少了。用乐凯基层销售人员自己的话说,现在乐凯能够用以拉住品牌店的就只剩下信誉和感情了,但竞争对手的信誉也越来越高,且又有利润吸引,有质量保证,这使得乐凯面对的挑战越发严峻。目前,乐凯能用以与“柯达”“富士”竞争的只有价格优势,但考虑到顾客心理,和“柯达”“富士”加紧对华投资的背景,这点点优势也难保持。一个中国自己的民族品牌,在自己 的本土仅有百分之二十几的占有率,专业摄影使用率不足百分之十,实在是巨大的悲哀。 如今,中国已经入世,对国外品牌的高关税在逐步消除,对外资设厂的限制也会放宽,这 使得无形中国外品牌的竞争力会有很大提高,对我们更为不利。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国企 必须要抓紧时间提高自身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多多学习国外先进管理方法、经营 理念,并找到一条与本土情况相适合的到路,才有可能在更为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已不是讨论该不该改的时候,而是该研究如何改了。我们通过对乐凯几天的考察,深刻感受了这一点,虽然目前还存在了许多不足之处,但总体而言乐凯的改革还是很有成效的,我们衷心希望乐凯这一光荣的民族品牌能够在今后的发展中尽快找到一条符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再创新的辉煌。第四篇国有企业的改革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有企业曾经做出过重大的历史性贡献,使我国经济在较短时期内形成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力地促进了社 会的稳定,同时也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中,国有企业支撑了全国经济 的发展,保证了能源、原材料的供给,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人才,为国家发展经济提供了资金。改革之初,中国国有企业的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的2/3以上,其固定资产占全国固定资产的75%以上。国有企业在长期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约有1/3是账面上亏损,另外1/3时潜在亏损,都在靠政府的补贴生存,连年的亏损和补贴是由人民交纳的利税弥补的。国有企业产值相对降低,而投资和就业相对增加,明明是企业更加资本密集化,但劳动生产率却下降。这都是由于冗员太多和资本浪费造成的。国有企业的问题:第一, 重复投资造成设备利用率低。改革中的放权让利政策扩大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投资权,造 成了地方保护主义,使得企业不顾及市场需求变化过剩生产;第二,产品老化,缺乏创新 机制。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消极应付的态度下,员工很少主动自觉地追求新产品、高质量,使的机遇与企业擦肩而过;第三,冗员过多,员工工作效率低。过去把在企业内部安插人员当作解决就业的办法。即使不合理企业也必须接受,员工只进不出,越积越多。一旦安排就有了职业保障和社会福利,不公正的奖罚制度,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加

上海地铁1号线线路图

上海地铁1号线线路图 海地铁1号线,又称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是上海的第一条地铁,也是上海轨道交通最为繁忙、最重要 的线路之一。最早由南段(锦江乐园—徐家汇)于1993年5月28日开始试运营;1994年12月12日,全线通车调试;1995年7月,全线正式运营。上海地铁一号线南起闵行区莘庄站,北至宝山区富锦路站,全长近37公里,共设28个车站及2个车辆段,最低票价3元。上海地铁一号线的运营使上海成为继北京,天津之 后中国大陆第三个拥有地铁的城市。如下为其线路图: 1.由其线路图可进行其途径的商圈分析:其由南向北跨过多个商圈,途径徐家汇、人民广场、淮海路三大城市最繁华商圈以及商务CBD,线路首尾分别连接湖北大型生活区和沪闵、莘庄大型生活区。目前一号线南起闵行区莘庄站,北至宝山区富锦路站,全长近37公里,共设28个车站及2个车辆段(梅陇停车场,富锦路停车场),途径宝山、闸北、静安(途径,无车站)、黄浦、卢湾、徐汇、闵行7个区。 2.线路建设历程: 一号线一期(锦江乐园—上海火车站) 1995年4月10日,上海首条地下快速有轨干道——地铁一号线建成试运营,7月正式投入运营。地铁1号线全长16.1公里,设锦江乐园、新龙华、漕宝路、上海体育馆、徐家汇、衡山路、常熟路、陕西南路、黄陂南路、人民广场、新闸路、汉中路和上海火车站13座车站,锦江乐园站、新龙华站为地面站,余为地下站。此外,设地面车辆段1处,地下主变电站2座,牵引变电站7座,控制中心1座。区间隧道单线长18.5公里。征借地69.8公顷,建动迁房屋53万平方米,动迁居民5800户,单位304家。工程总概算人民币53.9亿元。 上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线路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线路分析 海轨道交通9号线(轨道交通8号线),也称作申松线,以天蓝色为标志色,列车编组采用6节编组方式。 该线由上海港铁建设有限公司负责建设,由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该线于2007年12月29日一期通车。此后,先后开通一期遗留段、二期、二期遗留段、南延伸段。该线是一条东西走向为主的线路,穿越徐家汇、花木两个城市副中心,是横穿上海的一条主要干线。截至2014年8月,该线全长45.6公里,共设23座车站,其中换乘车站5座,拥有车辆段1 个。 1.线路信息:上海地铁9号线共设有26个站点,线路日客流972,000人次。这条线路女性乘客比例较多,由于一段经过松江大学城,因此线路中高学历学生具有一定占比,此外25-34岁拥有较高个人月收入的白领人士人群较多。线路主要经过松江新城、佘山、七宝、漕河泾、徐家汇、打浦桥、八佰伴、世纪大道等浦西、浦东主要商务、商贸核心区域,商业价值显著。 2.线路发展历程: 2007年12月29日,一期工程(松江新城站-桂林路站)通车。全长29公里,共设12座车站,其中松江大学城站至泗泾站4站为高架车站,其余8座车站均为地下车站,平均站距2.54公里。 2008年12月28日,一期遗留段(桂林路站-宜山路站)通车。从桂林路站乘坐短驳公交到宜山路换乘3、4号线的时间缩短80%,短驳公交同时取消。同时,9号线增加5列新车投入运营,上线列车达到12列,列车 上

运营间隔缩短到10分钟以内。 2009年12月31日,二期工程(宜山路站-世纪大道站)通车。增加全长约12公里,增设9座车站,上线列车达到26列电客列车,全天最小行车间隔为6分钟。 2010年4月1日,二期遗留站(杨高中路站)开通。 2012年12月,三期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复,由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中标建设。2012年12月30日,三期南延伸段工程(松江新城站-松江南站站)通车。 3.线路发展规划:该线有三期东延伸规划,将增加7个车站:平度路站、黑松路站、碧云路站、金桥路站、张桥站、金海路站、上川路站。 更多详情请访问媒力·中国官网: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15840.html,

2012-2020上海轨道交通详细规划

上海市轨交最新规划图 轨道交通2012-2020年详细规划图,部分站点名尚未确定。 规划背景及概况 (1)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 目前,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已呈现网络化特征,网络效应初步显现。2007年随着―三线两段‖(6号线、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1号线向北延伸3个车站,4号线实现环线运营)开通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线路总数达到8条,运营线路总长度达到235km,覆盖全市13个行政区域,形成了―一条环线、七条射线、九个换乘站、九站共线‖的网络运营格局。建成线路运营情况总体呈现出客流总量逐年增加、客流效益显著提高、运营服务水平逐步提升的特点。近年轨道交通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表1 上海轨道交通现状运营线路一览表 序号线路名称线路范围运营线路长度(km) 车站数(座) 1 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富锦路36.9 28 2 轨道交通2号线淞虹路—张江高科24.2 17 3 轨道交通3号线上海南站—江杨北路40.2 28 4 轨道交通4号线环线33.8 17 5 轨道交通5号线莘庄—闵行开发区16. 6 11 6 轨道交通6号线港城路—灵岩南路31.1 27 7 轨道交通8号线市光路—耀华路21.9 21

8 轨道交通9号线松江新城—宜山路30.5 12 合计235 161 (2) 2005年编制的近期建设规划 2005年4月,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组织编制了《上海市轨道交通近期规划》,至2012年,包括已运营的线路长度,上海将形成轨道交通网络规模约567km,见表2。在上述规划基础上,我院编制完成了《上海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并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审批。 表2 2012年形成的基本网络 线路起讫长度(km) 车站 (座) 1号线莘庄~富锦路37.8 28 2号线徐泾~浦东机场64.0 31 3号线上海南站~江杨北路40.7 29 4号线虹桥路~宝山路22.3 17 5号线莘庄~闵行开发区17.2 11 6号线港城路~济阳路33.1 28 7号线罗店~浦东博览中心45.0 33 8号线市光路~航天公园41.9 32 9号线松江新城~民生路46.3 23 10号线虹桥枢纽~新江湾城36.0 31 11号线北段嘉定~安亭~罗山路66.9 34 11号线南段龙阳路~临港新城59.5 12 12号线七莘路~上川路39.5 31 13号线一期华江路~南京西路16.3 14 合计567 354 (3) 新一轮近期规划的建设项目规模和构成 今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网络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支持城市重点地区开发建设、服务郊区及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升对外交通枢纽配套能力、继续支持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完善和加密中心城轨道交通网络‖等原则。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又一次组织编制了近期建设规划,新一轮建设项目在2010-2020年期间共 13项,包括5条延伸线和8条新建线,线路总长合计约310km,车站189座,见表3。至此,2020年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将达到约 877km,见图1。 表3新一轮近期建设规划建设项目(2010-2020年)

上海地铁车站施工组织设计

上海地铁车站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篇土建部分施工组织设计第一章编制依据、范围和原则编制依据(1) 《上海市地铁一号线上海南站站改建工程招标文件》(2) 《上海市地铁一号线上海南站站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文件》(3) 有关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规范编制范围地铁一号线上海南站站改建工程及轻轨L1线上海南站预留工程,包括以下内容:(1) 地铁一号线上海南站站车站;(2) 地铁一号线漕宝路站——上海南站区间隧道;(3) 地铁一号线上海南站——锦

江南站区间隧道及敞开段;(4) 临时正线及临时出入线铺设及过渡转接;(5) 地铁一号线既有线路及既有车站拆除; (6) 轻轨L1线上海南站车站(7) 轻轨L1线预留区间隧道;(8) 明珠线漕河泾站改造。编制原则(1) 严格执行国家和上海市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规定和要求。(2) 根据总工期要求,统筹安排,突出R1与L1上海南站施工及线路过渡转接的关键主线,分阶段进行施工部署和总平面布置。(3) 施工方案突出重点难点工程。常规施工内容简要叙述,复杂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力求做多方案论证优化。(4) 坚持质量、安全第一思

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第二章工程概况工程概况工程设计概况上海市地铁一号线上海南站站改建工程,包括地铁R1线的上海南站站改建与轻轨L1线的预留上海南站站土建预留工程,参见图。R1线上海南站站改建工程R1线上海南站站改建线路起始于一号线地铁漕宝路站的预留隧道起点,向西至柳州路西侧的新建地铁上海南站,为漕~南区间,全长,其中包括长的明挖区间及555。955m长的盾构区间。改建后的R1线上海南站站位于距原站址以南越200m处,拟建的上海铁路

上海轨道交通

上海轨道交通 【1号线】市域快速地铁 差不多情形 长度:37公里 识不标志色:大红色 站数:28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AC-06型电动客车 ? 制造商:阿尔斯通联合体 ? 时速:80km/h ? 编组:8节编组A型列车(ABCBCBCA) ? 车厢:铝合金贯穿式厢体,宽3米,高3.8米,整列车长186米。整列车最大载客量3280人。 ? 制造年代:2006年-2007年 ? 传动方式:VVVF交流电机传动 ? 总数:16列(编号140-155) ? 国产化率:大于70% ? 备注:阿尔斯通联合体由上海阿尔斯通轨道交通设备公司和中国南车集团南京浦镇车辆厂组成,其中上海阿尔斯通轨道交通设备公司为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和上海电气集团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1号线上运营的16列AC-06型地铁列车由南京浦镇车辆厂和上海电气各生产其中的8列。 历史回放 1990年1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开工建设。 1993年1月10日,南段锦江乐园站至徐家汇站上行线建成。 1993年5月28日,南段线路(徐家汇站-锦江乐园站)开始观光试运行。 1994年12月12日,上海地铁一号线全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站,漕宝路站以南为地面线路,其余为地下线路)试营运。 1995年4月10日,一号线全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站)试运营,总长16.1公里。 1995年7月,全线正式运营。 1996年12月28日,一号线南延伸段(虹梅路至莘庄)试通车。 1997年7月1日,一号线南延伸段(锦江乐园站-莘庄站,为地面路线)贯穿运营,总长21.35 公里; 2004年12月28日,北延伸段(为高架路线,长12.43公里)试运营。 2007年12月29日,北北延伸(共3站)到富锦路站,长4.3公里。至今1号线总长度达到36.89公里。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上海城市轨道交通规划 自1863年在英国伦敦出现第一条地下铁道以来,城市轨道成为世界各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首选方案,并在世界40多个国家的130多个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成为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标尺。 回索历史的胶片,中国的地铁始建于1965年,比世界发达国家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到二十世纪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四个已运营的地铁系统中,总长仅80公里,而法国巴黎的地铁即超过300公里。 1958年8月,北京中南海。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上提出:“西方卡不住我们的油脖子,中国也要修地下铁道”。9月,中铁四局集团的前身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在北京市正式成立,很快就开始了北京地铁一号线的筹建,在西方实施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克服重重困难,进行了线路比选、地质钻探、勘测设计、方案研究、施工组织等大量工作,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而暂缓施工。1965年3月,中铁四局集团抽调所属第一工程处、地下铁道工程技术研究组、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机械厂筹建组、机械经租站、修配厂及机关部分人员重新组建铁道部北京地下铁道工程局,开始了新中国第一条地铁——北京地铁一号线的艰难困苦的掘进。 步入新世纪,城市轨道交通作为疏通堵塞的唯一选择,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据悉,中国“十五”期间城市交通投资达8000亿元,其中2000亿元用于地铁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地铁和轻轨线路30多条,总长650公里。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在加速地铁里程的拓展,深圳、南京、青岛、重庆、沈阳、长春、成都和哈尔滨在动工兴建地铁,杭州、大连、兰州、昆明、西安、鞍山、合肥、佛山和乌鲁木齐在积极筹建地铁。首都北京现有地

铁一号线、环线和复八线,总长54公里,已全部贯通运营。全长27.7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已动工。北京规划地铁网络12条新线,总长达408公里。 上海地铁发展简史 早在1956年,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1956年8月,上海市政建设交通办公室向市人委提交《上海市地下铁道初步规划(草案)》,上海地下铁道建设开始提到市领导的议事日程。 1958年8月,上海市地下铁道筹建处成立,以“平战结合”的功能要求,对上海地下铁道开始规划设计、方案论证和试验研究。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59年8月,上海警备区领导机关提出:上海地下铁道应以“平战结合、以战为主”的指导思想规划建设,地铁尽可能深埋入基岩层。市地铁筹建处组织科研、大专院校和设计单位,对上海地下铁道的埋设深度作浅、中、深3种方案的研究。对深埋方案探索后认为:如将地铁置于地下300~350米的基岩层,对功能要求、工程技术和建设经济均不合理。 1960年2月,上海市隧道工程局在浦东塘桥开始作盾构掘进试验。 1963年3月,上海市城市建设局隧道处继续在浦东塘桥用直径4.2米盾构,分别在覆土4米和12米处,建成25.2米和37.8米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试验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11月,上海市委决定结合战备在地铁规划线上的衡山路段实施地铁扩大试验工程。至1967年7月,完成一井一站和600米区间的两条隧道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止。11年后,地铁试验工程才得以继续,1978年,漕溪路段试验工程批准开工,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至1983年底,完成一井一站和圆形隧道913米、矩形隧道274米。试验成果:盾构掘进的轴线误差和地表沉陷都可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隧道用单层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管片衬砌可满足地铁隧道结构要求,防水达到同期国际标准;初步掌握槽壁地下连续墙的设计与施工技术。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上海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市区“乘车难”的矛盾日渐突出。1983年初,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探讨上海的多平面、大容量快速有轨交通工程。4月,市计委向市政府上报《关于建设本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项目建议书》,建议建设南起金山卫、北抵宝山、纵贯南北的快速有轨交通干线,穿越市区的中段为地下铁道。8月,市政府批准项目建议书,并成立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组织有关单位和国内外专家开展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1985年3月,上海市地铁公司成立,接替上海市南北快速有轨交通线项目筹备组的地铁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1986年7月,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建设新龙华至新客站地下铁道的请示报告。8月,国务院批准立项。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时成立上海市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由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长石礼安兼任指挥。

上海轨道交通各站点站名

上海轨道交通各站点站名 上海地铁一号线 莘庄站外环路站莲花路站锦江乐园站上海南站站 漕宝路站上海体育馆站徐家汇站衡山路站常熟路站 陕西南路站黄陂南路站人民广场站新闸路站汉中路站 上海火车站站中山北路站延长路站上海马戏城站汶水路站 彭浦新村站共康路站通河新村站呼兰路站共富新村站 上海地铁二号线 张江高科站龙阳路站世纪公园站上海科技馆站世纪大道站 东昌路站陆家嘴站南京东路站人民广场站南京西路站 静安寺站江苏路站中山公园站娄山关路站威宁路站 北新泾站淞虹路站 上海地铁三号线 上海南站站石龙路站龙漕路站漕溪路站宜山路站 虹桥路站延安西路站中山公园站金沙江路站曹杨路站 镇坪路站中潭路站上海站站宝山路站东宝兴路站 虹口足球场站赤峰路站大柏树站江湾镇站殷高西路站 长江南路站淞发路站张华浜路站松滨路站水产路站 宝杨路站友谊路站铁力路站江杨北路站 上海地铁四号线 大木桥路站东安路站上海体育场站上海体育馆站宜山路站 虹桥路站延安西路站中山公园站金沙江路站曹杨路站 镇坪路站中潭路站上海站站宝山路站海伦路站 临平路站大连路站杨树浦路站浦东大道站世纪大道站 浦电路站蓝村路站 上海地铁五号线 莘庄站春申路站银都路站颛桥站北桥站 剑川路站东川路站金平路站华宁路站文井路站 闵行开发区站 上海地铁六号线 港城路站外高桥保税区北站航津路站外高桥保税区南站洲海路站五洲大道站东靖路站巨峰路站五莲路站博兴路站

金桥路站云山路站德平路站北洋泾路站民生路站 源深体育中心站世纪大道站浦电路站蓝村路站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站临沂新村站高科西路站东明路站高青路站华夏西路站 上南路站灵岩南路站 上海地铁八号线 市光路站嫩江路站翔殷路站黄兴公园站延吉中路站 黄兴路站江浦路站鞍山新村站四平路站曲阳路站 虹口足球场站西藏北路站中兴路站曲阜路站人民广场站 大世界站老西门站陆家浜路站西藏南路站耀华路站 上海地铁九号线 桂林路站漕河泾开发区站合川路站星中路站七宝站 中春路站九亭站泗泾站佘山站洞泾站 松江大学城站松江新城站 参考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3b16815840.html,/raiders/List_24.html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是上海轨道交通的一条规划路线,将于2015-2020年开工。该线起宝山祁华路站,经过普陀,长宁等市中心区,来到闵行的大学城和紫竹科学园区,共设29站,拥有十余个换乘站。虽属郊区线路,但却经过了许多城市副中心,是一条主要线路。目前,15号线预留了4节编组的C车,但却也有可能将来会使用与多条市区线相同的3-6节A型列车。 上海轨道交通15号线,即原L1线,为上海2010~2020年间规划建设的一条轨道交通路线。起讫点大致为宝山西部经上海西站、上海南站至紫竹科学园区,走向大致为自祁华路站起,经祁连山路、沪嘉高速、桃浦西路、桃浦路、大渡河路、新虹桥中心花园下、玛瑙路、红松东路、桂林路、石龙路、老沪闵路、虹梅南路、银都路、莲花南路至终点,全长40.1公里,拟设28站,部分换乘站已确定,其他车站仍在规划研究中。目前奉贤区正在积极争取延伸至奉贤境内,以改善奉贤区交通不便状况。 设站 祁华路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7号线) 丰翔路站 南大路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 祁安路站 古浪路站 真南路站 上海西站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 铜川路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 梅岭北路站 大渡河路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 长风公园站 娄山关路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 伊犁路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 姚虹路站 蒲汇塘站 桂林路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 桂林公园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 钦州南路站 上海南站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 华东理工大学站 罗秀路站 华泾路站 梅陇镇站(换乘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 景联路站 颛兴东路站 元江路站 放鹤路站 闵行大学城站

上海地铁车站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篇土建部分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编制依据、围和原则 1.1 编制依据 (1) 《市地铁一号线上站站改建工程招标文件》(2002年5月) (2) 《市地铁一号线上站站改建工程初步设计文件》(城建 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2002年5月) (3) 有关技术规及验收标准、规 1.2 编制围 地铁一号线上站站改建工程及轻轨L1线上站预留工程,包括以下容: (1) 地铁一号线上站站车站; (2) 地铁一号线漕宝路站——上站区间隧道; (3) 地铁一号线上站——锦江南站区间隧道及敞开段; (4) 临时正线及临时出入线铺设及过渡转接; (5) 地铁一号线既有线路及既有车站拆除; (6) 轻轨L1线上站车站 (7) 轻轨L1线预留区间隧道; (8) 明珠线漕河泾站改造。 1.3 编制原则 (1) 严格执行国家和市对工程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规定

和要求。 (2) 根据总工期要求,统筹安排,突出R1与L1上站施工及线路过渡转接的关键主线,分阶段进行施工部署和总平面布置。 (3) 施工方案突出重点难点工程。常规施工容简要叙述,复杂工程的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力求做多方案论证优化。 (4) 坚持质量、安全第一思想,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工程概况 2.1 工程概况 2.1.1 工程设计概况 市地铁一号线上站站改建工程,包括地铁R1线的上站站改建(含区间及临时线路)与轻轨L1线的预留上站站(含区间)土建预留工程,参见图2.1.1。 2.1.1.1 R1线上站站改建工程

R1线上站站改建线路起始于一号线地铁漕宝路站的预留隧道起点,向西至路西侧的新建地铁上站,为漕~南 区间,全长785.655m,其中包括229.70m长的明挖区间及555。955m长的盾构区间。改建后的R1线上站站位于距原站址以南越200m处,拟建的铁路南站主站屋北端,并由原地面站改为地下二层三跨岛式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改建后的地铁车站长274m,宽约21.8m。车站东端为端头井,与漕~南区间相连;西端为出入段交叉渡线,与南~锦区间相连;车站站厅层中部北侧为车站的设备用房区,南侧与远期轻轨L1线上站站相接。 出站后线路向西北方向至路西侧出洞与既有地面线路相接,向西至锦江乐园站及梅陇车辆基地,为南~锦区间,其中出入段线隧道全长645m,其中敞开段部分163.42m;正线区间隧道全长862m,其中敞开段部分177m。为保证施工期间新建的铁路线路与正在运营的地铁线路不互相干扰,在南路路口西侧及沪闽路南侧地铁围栏外的绿化带,在既有正线的北侧铺设约772m长的临时正线,两端与既有正线接轨;在既有出入段南侧铺设约628m 长的临时出入段线,与既有出入段线相接。改建线路总长约2.08km。 2.1.1.2 预留轻轨L1线上站及区间 预留轻轨L1线上站位于铁路上站铁路轨道下方,车站线路呈南北走向,为地下一层多跨侧式车站,局部风机房为地下二层。车站全长145m,宽36m。采用明挖法施工。线路向北横穿改建后

关于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地下空间规划的调研分析报告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课程报告 地下空间规划 号线地下空间规划关于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 的调研分析报告 授课教师:彭芳乐教授 小组成员:张雨063061 孙雨晨070781 沈晨070951 唐敏070963 调研时间:2010年12月

关于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地下空间规划的调研分析报告 根据此次课程作业的要求,我们要对上海地铁的其中一条线路进行地下空间规划的调研。在上海目前已建成通车的地铁线路中,我们小组选定轨道交通1号线作为此次调研的对象,对其整体选线及重点车站的地下空间规划进行分析。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于1990年1月19日正式开工建设,1995年4月10日开始运营,是上海最早的地铁线路,亦是上海轨道交通最为繁忙、最为重要的线路之一。目前1号线从南部闵行区莘庄站到北部宝山区富锦路站共长36.39公里,28个车站,其中地下区间从上海南站南至汶水路南,共包括15个车站。 1 整体线路规划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 工程南起锦江乐园北至上海火 车站,共设13个车站,分别是 锦江乐园站、新龙华站、漕宝 路站、上海体育馆站、徐家汇 站、衡山路站、常熟路站、陕 西南路站、黄陂南路站、人民 广场站、新闸路站、汉中路站 和上海火车站站。地铁作为城 市地下空间开发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不仅能够缓解城市交通矛盾,起到分流人流的作用,它同时也将城市的地下空间串联起来,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上海第一条地铁线路,它就是要解决城市中矛盾最突出地区的问题,而当时漕河泾、徐家汇、人民广场及上海火车站之间的南北客流交通问题就是最急需解决的,因此新龙华、徐家汇、人民广场、上海火车站就是必经的控制点。在进行线路规划时,为了最大吸引客流量,提高地铁的内部效应,方便市民搭乘地铁,往往放弃控制点间的最短路由方向,1号线正是如此。从衡山路至人民广场间长约5km ,当时有复兴路、淮海中路和延安路3条路由可选,以复兴路方案为最短,施工干扰小,但最后选定长 200m 图1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

对上海地铁车站独立出入口形式的思考(精)

对上海地铁车站独立出入口形式的思考 摘要:上海数百个地铁车站出入口对方便乘客进出站及城市景观和谐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通过对上海地铁车站独立出入口形式变化的分析与思考,寻找出其演变的规律,并提出一种能够兼顾有盖式与开敞式优点的敞篷式出入口方案,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地铁车站;独立出入口;有盖式;开敞式;敞篷式 地铁作为一种技术成熟的公共交通工具,以其快捷、安全、准点,载客量大等特点,满足了当今城市的交通发展需求,日渐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以上海为例,至2010年,上海地铁将建成11条线路,总长达400 km,设置约260座地铁车站。按一座车站有3个出入口计算,由此形成的数百个地铁车站出入口对上海城市的景观构成了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景观建设及人们审美要求的日趋提高,地铁出入口采用何种形式越来越受到设计者的关注。为此,对现有的上海地铁车站独立出入口的形式进行初步分析,找出其演变规律,并提出一种新的地铁出入口形式。 1 上海已建地铁车站独立出入口的概况 目前,上海已有6条运营的地铁线路。1995年建成的1号线出入口以与车站物业结合形式居多,独立出入口大多为开敞式;此后的2号线又以有盖式出入口居多,仅在少数交通要道设置开敞式出入口;2005年底建成的4号线和2007年底建成的6、8、9号线出入口呈现出开敞式明显多于有盖式;现在,地铁建设单位又力推有盖式出入口,并对已建的开敞式出入口加建顶棚。如此的反复,其矛盾的焦点就是地铁出入口的使用功能与城市景观两者发生了冲突。地铁设计者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提倡能够遮阳避雨的有盖式;城市规划管理者则从城市景观的角度出发,力推无遮盖、不影响周围景观的开敞式。 2 地铁车站独立出入口形式的分析 根据对上海已运营地铁车站有盖式和开敞式出入口使用情况的分析,两种情况各有利弊。开敞式出入口由于高度较低,采光好,对光线遮挡较少,且有通透感,对城市景观和周围建筑的影响较小,但也有很多使用上的弊病。例如,楼扶梯暴露在室外,雨天楼梯湿滑,给行人带来安全隐患;提高了出入口下端排水的要求;露天的自动扶梯遇雨水容易锈蚀和损坏。此外,由于开敞口的防盗卷帘设在暗埋通道的位置,出入口楼扶梯始终处于开放区域,不便于夜间的管理,容易造成财产的损失和诱发一些治安问题。 相对而言,有盖式出入口则较为人性化和合理化。它能有效解决开敞式出入口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但是,会对乘客进出出入口的采光和城市景观有一定的影响。为消除这种弊端,有必要对有盖式出入口的造型进行分析。

上海2030年地铁规划(网络版)

上海2030年地铁规划(网络版) 1 免责申明 (1) 2 规划主体思路 (1) 3 第一套方案 (1) 4 第二套方案 (3) 5 近期论证资料 (5) 6 中长期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域一览 (8) 1免责申明 本文档整理取之于网络,还与网络,希望帮助到心之人。 所有内容未经官方证实,权当参考。 2规划主体思路 在08年1月方案21条线1053公里版本的基础上,延伸11条线,新建8条线(另外3条支线),并建设连通上海南站、龙阳路、浦东机场、虹桥枢纽、青浦枢纽、无锡硕放机场、嘉兴南站、杭州东站、杭州箫山机场的磁悬浮线,以及连通乍浦、南通、常熟等地,并呈现市域环状加上海南-金山支线的通勤铁路网。 3第一套方案 初步总结了如下图:黑色代表通勤铁路,蓝色代表快线,橘黄色代表新增线路,红色和绿色代表普通线路。

上图中2号线西延伸和13号线西延伸都应该下来一点;南北快线南段和18号线呈现平行对交;徐行-金山快线和9号线应该在洞泾车站交汇。 总的线网水平:30条线,1643公里;磁悬浮、电气化通勤铁路不算。 设置铁路特等客站:上海站、虹桥站,一等站:上海南站;二等站:上海西站、青浦站、安亭站; 三等站:金山站、浦东站、松江南站、临港站。

设置:杨行、芦潮港、闵行、外高桥四个主货场。 4第二套方案 另外一种方案: 1号线:莘庄-石洞口8A 2号线:旧青浦-诸光路(分段)-浦东站6A/8A 3号线:月浦-上海南站6B 4号线:内环线6B 5号线:莘庄-闵行开发区/南桥商务区6C 6号线:港城路-济阳路4C 7号线:罗泾-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7B 8号线:市光路-鲁汇7C 9号线:枫泾-松江南站4B(分段)-曹路站 6B 10号线:旧青浦-久富园区(分段)-航中路/虹桥车站-高东6A 11号线:昆山陆家浜/太仓-祝桥6A 12号线:顾路-青浦新城三里河 6A 13号线:昆山锦溪-赵屯(分段)-四灶港6A 14号线:外冈-合庆8A 15号线:上大路-金山卫清路6A 16号线:虹口足球场-祝桥(分段)-临港东站 6A/4C 17号线:闵行西站-高行 6A 18号线:宝安公路-航头 6A 19号线:临港南站-东滩/横沙(分段)-城桥 4C 20号线:虹桥车站-金泽 6A 21号线:快慢线龙阳路-临港站 6A+ 22号线:(通勤列车)上海南站-乍浦 23号线:徐行-新浜6A 24号线:外冈-金山车站 6A 25号线:石洞口-空港服务区6A 26号线:赵屯-宝杨路 8A+ (除即墨路-长风商务区外,为快慢线)27号线:老港-芦潮港 4C 28号线:滴水湖环线 4C

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史

早在1958年上海就开始地铁建设前期准备,当时苏联专家断言上海是软土地层含水量多,不宜建设隧道工程。但中方专家并未放弃,1963年在浦东塘桥采用结构法钢筋混凝土管片衬内试挖了直径4.2米的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1964年在衡山公园附近又开挖了代号为“60工程”的地铁试验工程。正当专家们欲进一步试验时,文革开始了,上海地铁建设前期准备工作被迫停止。 1979年上海地铁建设再次启动,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达四千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细心的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这段线路现在作为轨道交通1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1989年5月,中德双方正式签署了4.6亿马克的地铁专款贷款协议书,1990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同意,上海地铁工程新龙华站(今上海南站)至新客站(今上海火车站)开工兴建。上海地铁1号线于1993年1月9日进行试通车,计划第一列车从新龙华开往徐家汇,列车由内燃机车调车至新龙华车站。由於是历史上的首次,缺乏经验导致上行线供电触网无法送电,最后只能将列车调车回梅龙车辆段。第二天即1993年1月10日,上海地铁历史上第一列列车在新龙华至徐家汇区间进行车辆试运行。(地铁建成后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试通车,不载客运行;试运营,载客运行;正式运营,通过国家正式验收)。经过地铁工程建设者不懈的努力,上海地铁1号线终于在1995年4月10日,全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站建成通车。锦江乐园车站是在试通车后加出来的,原来这一段线路是试车线。由于居住在附近康健新村、梅龙地区的市民在出入市区时感觉非常方便(到徐家汇只有10分钟),并且当时乘车方便、车票便宜(只有1元钱),故一下就吸引了大量的市民移居到梅龙地区,最后才决定正式建造锦江乐园车站并建设成大楼跨越式车站,大楼上部用于商业用房。 【建设发展大事纪】 1990年1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开工建设。 1993年4月,1号线南段线路(徐家汇—锦江乐园)开始观光试运行。 1995年4月,1号线主线(上海火车站—锦江乐园)试运营。 1995年12月,1号线南延伸段(锦江乐园—莘庄)试运营。 1999年9月,2号线(中山公园—张江)试通车。 2000年6月,2号线(中山公园—张江)试运营。 2000年12月,3号线(上海南站—江湾镇)试运营。 2003年11月,5号线(莘庄—闵行开发区)试运营。

上海地铁车站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1 工程概况 (9) 1.2地理位置 (9) 1.4结构设计 (9) 1.6质量目标 (10) 2 施工策划 (12) 2.1.1施工技术准备 (12) 2.1.3施工劳动力准备 (13) 2.3施工顺序 (14) 3.1总进度计划 (15) 3.1.2竣工日期 (15) 3.1.4材料进场计划 (15) 4 施工平面布置 (18) 4.2场地清理 (18) 4.4施工道路 (18)

4.6临时用水布置 (19) 4.8施工消防布置 (19) 4.10地下连续墙施工平面布置临设要求 (20) 5 施工临时用电专项方案 (22) 5.2电动机械设备表 (22) 5.2.2第二阶段(土体加固及钻孔灌注桩工程) (23) 5.3电焊机设备表 (24) 5.3.2第二阶段(土体加固及钻孔灌注桩工程) (24) 5.3.4主体结构阶段 (24) 5.4.1第一阶段(地下连续墙工程) (25) 5.4.3第三阶段(降水支撑挖土工程) (26) 5.5.1地下连续墙阶段施工总用电量计算 (26) 5.5.3降水支撑挖土阶段施工总用电量计算 (26) 5.5.5电源进线、分支干线走向和配电箱位置 (28) 5.7拆除工程 (31) 5.9附图 (32)

6.1概况 (33) 6.3仪器设备 (33) 6.4.1施工测量平面控制网布置 (33) 6.4.3施工测量高程控制网布置 (35) 7 支撑立柱、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法.. 36 7.2施工方案选择 (36) 7.4工程测量 (37) 7.6施工方法 (38) 8.1概况 (42) 8.2.1施工流程 (42) 8.2.3地下连续墙趾注浆............................................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抽条注浆土体加固施工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9.1.2加固机理............................................................ 错误!未定义书签。 9.2地墙外劈裂跟踪注浆土体加固应急方案错误!未定 义书签。

最新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客流量分析_图文(精)

最新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客流量分析 海轨道交通8号线,又称杨浦线,是上海轨道交通第七条地铁,由上海地铁第四运营有限公司负责运营。 该线于2007年12月29日北段通车。此后,先后开通南延伸段、东方体育中心站、中华艺术宫站。该线北起杨浦区中原小区市光路,经过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穿越黄浦江,到达浦东新区东方体育中心,最后到达闵行区浦江镇沈杜公路。截至2014年8月,该线全长37.4公里,共设30座车站,其中换乘车站9座,拥有殷行车辆段和浦江镇停车场2 个车辆段。 1.8号线客流量情况: 共设有30个站点

线路日客流934,000人次 2.其乘客特征如下: 女性乘客略多,年龄层集中在25-34岁,高学历、高收入白领及已婚人群特征显著 3.以下为客流量信息:东方网3月30日消息:上海地铁网络客流总量稳步上升,昨天全网总客流达668.3万人次。最为突出的是在工作日早高峰时段,相关线路(8:00-9:00客流最高区段满载率统计中:3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均超过100%。 上 4月5日,清明小长假过后第一个工作日起,地铁6、8号线将升级高峰限流。地铁运营方昨天提醒相关站点乘客,届时不妨提前10分钟左右到站,或者在限流时段外进站,以免给出行上班带来不便。地铁6、8号线因为车体小、客流大,高峰时段超载运行、车厢拥堵、候车滞留状况极为严重。被网友称为“一头挑着大杨浦、一头挑着大浦江”的8号线更是早被冠以“小八的悲剧”之名。目前,两线年均客流增速均超过33%,6号线日均客流约28万人次,8号线则超过70万人次。两线高峰时段满载率超过120%,现有运能与实际运量不匹配。针对这种现状,4月5日起,地铁6、8号线将启动高峰限流升级方案,在原有限流模式的基础上,增加6号线东靖路站、8号线杨思站计划性限流方案。8号线成山路、江月路、航天博物馆等站将视现场客流情况,采取不定时的灵活限流措施。 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8号线杨思站: 4月5日起,工作日早高峰时段7:15至8:45实施计划性限流,1号口限流采用只出不进的模式;2号口限流采用只进不出的模式,乘客们可从2号口的蛇形缓进通道进站候车。

上海地铁1号线运能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蠛窜蕊遣畿逸猎魄 撇臻.;、上海地铁1号线运能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U钾2 伍敏余海斌 b 摘要介绍了上海地铁l号线目前的运营状况,并分析预测了其客流增长情况及发展趋势;剖析了运能紧张的状况并就虚对措拖进行了探讨。保持当前的列车编组,通过增加上线运酋列车数来缩小行车间隔,应是提高上海地钱l号线运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上海地铁】弓线,列车精细,行车间隔,运能 随着上海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城区范围正不断向周边地区延伸,人员出行日趋频繁。同时由于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出行方式、效率及舒适程度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地铁作为现代化城市交通的代表,以其高效、便捷、舒适的特点博得了人们的青眯。因此,如何使上海地铁1号线在现有的条件下不断地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始终保持最佳的运送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I运营概况及分析 上海地铁l号线1995年4月试运营,线路南起锦江乐园站,北达上海火车站、共设13座车站;自1997年7月以后,又开通了l号线南延伸段.连接梅陇和莘庄之间的住宅区,车站总数达到16座,线路里程达到20.064km。 随着人们对地铁接受程度的提高及地铁沿线房产的0:断开发,地铁客流量呈稳步上升态势,运能也逐步达到了现阶段的最大能力.因而使乘客感到地铁车厢越来越拥挤。现就2001年度地铁l号线运营状况分析如下: 】)运量情况 客流总量:1.5l亿人次; 平均客流量:41.5万人次/日; 其中水线客流量:37.2万人次/日(起止站均为l号线站点)。 2)运能情况 列车配置数:27列; 列车编组情况:6节/列; 满载载客量:3JO人/节; 超载载客量:410人/节; 设计最小行车间隔:2min; 3)运营现状 每日最高投人运营列车数为17列,高峰时段最小行车问隔4.5min.运营时间从5:00至23:30,日均开行载客列车数为346列、其它情况见表l。 表12()01年度上海地铁1号线运营实况及设计量对照表 从客流量情况分析,2001年度地铁】号线本线客流量较}二年同比增长近24%,接近l号线投用初期(J996一J997年)的增长幅度。但由于2001年与1996年客流量基数相差较大(1996年日 伍敏:j.排申通地铁股份有限公司逗营管理部.r程师,上海20001076?

上海轨道交通早高峰通勤数据分析

上海轨道交通早高峰通 勤数据分析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上海轨道交通早高峰通勤数据分析报告 每天清晨,数以百万计的上海人搭乘地铁,短短数小时内完成了从居住到工作的大规模迁徙。每张票的刷卡进出都是一个数据点,汇聚成为亿万数据的背后,是城市人口的流动和城市运转的机理。复旦大学数据研究中心选取了上海轨交早高峰7-9点的数据进行分析,用大数据清晰呈现上海轨交通勤的全貌。 一、上海轨交早高峰通勤概况 可以看出,在工作日早高峰(7-9点),两个小时内上海轨交进站达110万人次,出站达95万人次,进站人次比出站人次多出15万,表明早高峰期间的进站压力略大于出站。在早高峰同一时间段内(7-9点),工作日进站人次110万,周末进站人次40万,工作日进站人次是周末的2.7倍。对比整个上午(6-12点)的数据,工作日早高峰进站人次占整个上午的60%,而周末早高峰进站人次仅占整个上午的40%。这表明在工作日,早高峰的客流量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集中程度均远远高于周末。 二、各时段进出站人次变化趋势 可以看出,工作日的进站人次从上午6:00起逐渐攀升,至7:30-7:59、8:00-8:29达到顶峰,半小时内分别进站32万人次及35万人次,8:30之后进站人数逐渐回落。而出站人数在上午8:30之前始终低于进站人数,7:30-7:59进站出站净流入达到最大为14万人次,8:00-8:29进站出站差距缩小。8:30-9:00出站人次达到顶峰,半小内出站高达39万人次,出站人次首度超过进站,净流出达到14万人次。9:00之后出站人数急剧下降,表明大多数人通勤到达时间在9点以前。出站顶峰8:30-9:00比进站顶峰7:30-7:59和8:00-8:29延后0.5-1小时,表明大多数人日常地铁通勤时间在单程0.5-1小时之间。 上图为周末上午(6-12点)各时段进出站人次对比。与工作日相比,周末进出站的变化趋势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进出站人次从上午6:00起缓步攀升,进站人次至8:00-8:29达到顶峰为11.8万人次,出站人次至8:30至8:59达到顶峰为12万人次,仅相当于工作日同时间段的1/3不到。9:00之后,进出站人次变化趋势趋缓,维持在每半小时11万人次的水平上。 上图为上海-昆山跨省轨交位于昆山段的三个轨交站点的数据分析。11号线昆山段于2013年通车,作为首条跨省运营的轨交、拓展了城市发展的空间,也为“昆山买房、上海上班”带来更多的可行性。从进出站人次变化趋势看,昆山三站的进站人数从6:00起攀升,至7:00-7:29达到顶峰为985人次,这表明已经出现了依赖轨交从昆山向上海市区通勤上班的人群,但规模非常小。同时,到达进站顶峰的时间段为7:00-7:29,相比上海日均进站的顶峰时间段8:00-8:29,整整提前了一个小时,这表明居住在昆山要比上海市区多承受一个小时左右的通勤时间。另外,从出站人次变化来看,昆山三站并没有向上海日均出站那样在8:30-8:59形成一个顶峰,而是变化十分平缓,到10:00之后出站人数才有较多增幅。 三、各区县轨交通勤人次分析 可以看出,上海各区县早高峰进站人次前三名依次为浦东新区、徐汇区、闵行区,出站人次前三名依次为浦东新区、徐汇区、黄浦区。其中,浦东新区早高峰进站、出站人次均排名第一,进站人次25.5万,占上海总进站人次22.7%,出站人次22万,占上海总出站人次 22.9%,这一比例与浦东新区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比例21.9%十分接近,表明该区的轨交设施 使用在全市居于均衡地位。进出站排名第二的徐汇区,进站人次12.9万,占上海总进站人次11.5%,出站人次16.5万,占上海总出站人次17.2%,这一比例远高于徐汇区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比例4.7%,表明该区的轨交设施使用在全市居于优势地位。 可以看到,在上海各区县中,早高峰进出站为净流入的仅有四个区,分别是黄浦区、徐汇区、静安区和长宁区。其中,黄浦区早高峰进站人次4.6万,出站人次13.8万,出站人次高达出站人次3倍之多,净流入为9.1万人次,位列全市首位,表明该区在上海城市功能中牢牢占据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