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评价范围、对象

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调查评价对象见附件一)。

四、工作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

(二)实事求是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在调查评价成果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方可纳入土地整治工作。

(三)技术创新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充分运用最新影像成果、空间信息分析等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成果质量。

(四)重点评价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宜耕性调查评价为重点,查清能够形成土地开发、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参考相关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建立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与生态成本和效益,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二)技术方法

利用2013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结合0.5米分辨率彩色数码航空影像进行内业解译,提取调查评价对象,确定调查评价图斑;实地对每一个图斑进行外业调查、核实。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运用GIS手段形成具有各种评价

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采用最小限制因子法,评价每个图斑的宜耕性(宜耕性评价指标见附件二),即评价单元中出现任何评价指标不符合耕种条件的,均评价为不宜耕,其余的则为耕地后备资源。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六、工作步骤

(一)准备工作

编写调查评价实施方案,收集相关资料,准备所需的技术设备,选定作业单位。

1.资料收集:图件资料(含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开发整理规划图);数据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林业普查、农业普查、水利普查等相关资料);数据库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数据库);文字资料(含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报告、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第二次土壤调查成果);其他资料(含相关的人口、自然、经济、社会、环保等统计资料)。

2.编写调查评价实施方案。

(二)形成调查评价单元

采用GIS技术或人工透图方法,将提取的调查评价对象与评价指标专题图进行叠加,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

1.提取调查评价对象

以县为调查单位,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高分辨率影像提取调查评价对象(见附表一)。

2.获取评价指标

提取坡度信息、土壤信息、岩石类型信息、排水条件信息、生态用地信息,形成各种评价指标专题图。再经过数字化,利用GIS技术叠加获取评价单元的相关评价指标(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见附件二)。

(三)外业调查

利用形成的调查评价单元与遥感影像叠加,制作调查底图。开展外业调查并使用GPS定位采样,实地核实调查对象的地类、面积、坡度、土层厚度、植被情况等,详细记录外业核实情况说明等,填写外业调查手簿(见附件六)。并拍照记录调查图斑的全貌和采样点的剖面景观,外业调查完成后,及时进行内业初步整理,填写采样点之记(见附件七)。

采样原则:根据地块大小采取网格法、“S”法或棋盘法布点原则取样,采样单元按每100亩采样1个,不足100亩计1个,记录采样点坐标。

(四)调查评价

1.评价区域划分

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科学合理的宜耕性评价指标体系,参照《农用地分等规程》,全国耕地后备资源划分为12个一级区和41个二级区,新建县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沿江平原区(见附件三)。

2.自然宜耕性评价

根据各区限制因素,进行自然宜耕性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宜耕性评价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即评价单元中有任何评价指标出现不符合耕种条件的,均划分为不宜耕地类;其余的则为自然宜耕的耕地后备资源。各类可复垦采矿用地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见附件四、附件五)。

3.生态安全性评价

耕地后备资源生态安全性评价是在宜耕性评价的基础上,考虑对周边或区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五)数据库建设

外业调查评价成果经市级复查,并通过省级抽查合格后,以县为调查单位,参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标准,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六)编制报告

编制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及其耕地后备资源分析报告。

(七)成果检查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成果及文字报告成果应进行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核查、验收。

七、组织和保障

(一)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2014年3月~4月)。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调查经费、选定作业单位、收集资料等工作。

2.实施阶段(2014年4月~5月)。内业提取图斑,外业调查核实取样,完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资源评价,建立数据库等工作。

3.验收阶段(2014年5月~6月)。完成评审验收工作,包括编制工作、技术、分析报告等成果县级自检、市级初检、省级验收。

(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是国家部署的一项重大的资源调查。我县成立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县国土、财政、林业、农业、水务、环保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新建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下称领导小组),负责本辖区调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国土局,办公室主任由孙功文同志兼任,副主任由张华同志兼任,负责组织日常事务工作。今后,除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人员变动外,领导小组其他人员如需调整,由所涉人员部门按分工原则自行接替,报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不再另行发文。

2.经费保障

我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县级技术服务经费由县财政全额予以保障,确保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

八、主要成果

(一)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调查底图、记录手簿;

(二)县级标准分幅耕地后备资源图;

(三)县级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图;

(四)县级耕地后备资源面积汇总统计表、耕地后备资源分类型统计表;

(五)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六)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分析报告。附件: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

2.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可开垦土地)

3.新建县标准耕作制度分区表

4.各类可复垦采矿用地的自然不宜耕评价指标

5.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

6.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记录手簿

7.采样点之记

附件1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

可开垦土地主要是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害损毁等造成的需要复垦才能耕种的土地。可开垦土地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的其他林地(033,《森林法》不允许调整开发的公益林、生态林、防护林、经济林等除外)、其他草地(043)、坑塘水面(114)、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7个二级地类(见下表)。

可开垦土地分类表

可复垦园地是废弃园地,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的果园(021)、茶园(022)、其他园地(023)。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主要是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中采矿用地(204)。

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主要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要进行整理的村庄用地,低效利用的零散村庄和城镇用地。

可整理农用地主要是耕地中的零星地物、田坎、田间道路等土地。

附件2

耕地后备资源宜耕性评价指标(可开垦土地)

1.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分为三级:

无污染;

轻度污染:在某些情况下,只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可以复垦。

重度污染:土壤遭受了重度污染,一般不能复垦。

当地块面积较小,并有覆土来源时,土壤污染可不作为限制性因素。

2.灌溉条件

灌溉条件分为:

有保障:即地下水丰富可以打井发展灌溉,或附近有常年河流或有湖泊或有水库等地面水资源,且可以分水到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发展灌溉的;

无保障:既无地下水可采,又无地面水资源可以引用发展灌溉的。

3.排水条件

排水条件是指积水情况和排除积水的条件,分为两级:

无条件:地势低洼,会常年积水,且无排水出路,无法修建排水体系;

有条件:可能有季节性积水或泛滥,但有排水出路,修建排水体系可解决积水和洪涝灾害问题。

4.土层厚度

土层厚度是指从土壤表面到任何影响根系下扎的根系限制层(如基岩、铁盘等)之间的土壤层和松散的母质层的总厚度,分为三级:

<30cm, 30~60cm和>60cm。

当地块面积较小,并有覆土来源,可客土造地时,土层厚度可不作为限制性因素。

5.地形坡度

地形坡度以25°为界,共分5个等级:<2°、2°~6°、6°~15°、15°~25°,凡坡度等于大于25°的,均不宜作为耕地后备资源。

6.土壤质地

把土壤质地分为三类:

砾质土:即按体积计,直径大于3~1mm的砾石等粗碎屑含量大于10%;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强石质土;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多砾质土。

砂土:从土表到100cm深度基本由砂土组成,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紧砂土和松砂土;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砂土。

其他质地的土壤,包括前苏联卡庆斯基制的砂壤、轻壤和中壤、重壤和粘土;1978年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制定的中国土壤质地试行分类中的壤土和粘土。

7.土壤pH值

分为两类:

pH≥9.0或pH<4.0;和pH低于9.0但高于4.0。

8.土源条件

评价标准分为有土源和无土源两类。

9.岩石类型

岩石类型分两类

难风化岩石,包括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硅质灰岩等碳酸盐类和石英岩、石英砂岩、硅质砾岩等石英类。

其他岩石,除上述难风化岩石之外的其他岩石类型。

各类可复垦采矿用地的自然不宜耕评价指标

各类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条件不宜耕评价指标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记录手簿

县乡(镇)图幅号:单位:亩

填表说明:

1.1栏填写顺序号;

2.2栏填写图斑所属权属单位名称;

3.3栏填写图斑所在图幅图斑编号;

4.4栏填写图斑地类编码;

5.5栏填写图斑面积;

6.6栏根据调查情况填写无、轻度污染或重度污染;

7.7栏根据调查情况填写有保障或无保障;

8.8栏根据调查情况填写无条件或有条件;

9.9栏根据调查情况填写<30cm,30-60cm或≥60cm;

10.10栏根据调查情况填写<25°或≥25°;

11.11栏根据调查情况填写砾质土、砂土或其他质地的土壤;

12.12栏根据调查情况填写<4.0或≥9.0;

13.13栏根据调查情况填写有或无;

14.14栏根据调查情况填写适宜耕种(宜耕水田、宜耕旱地)或不适宜耕种;

15.15栏在外业调查结束后,在完成内业整理的基础上,填写在该图斑实地采样的点之记编号。

采样点之记

新建县市县乡共页第采样点编号图幅号标识码

地类编码图斑面积(亩)初步结论

采样点Y坐

采样点X坐标

说明

实地照片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厦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局、行)《关于开展2016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和《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等要求,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实现“藏粮于地”的重大战略,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物质补助等方式,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户,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土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奠定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量质并重、科学管理。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耕地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管理机制,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质量红线”。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考虑我市岛外各区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经济状况,针对不同的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组装治理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取得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正确处理保护、提升与利用的关系,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业生态建设相结合,努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坚持财政支持、区镇负责。耕地质量建设具有公益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市、区财政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实施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建立长效机制;各级政府对耕地质量建设负总责,多层次、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管理。 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企业主推、社会参与,创新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发挥项目示范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区(镇)政府和企业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质量保护的格局。

耕地后备资源技术规定详解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定 1.总则 为规范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依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及相关标准,制定本规定。 1.1调查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全国31省(区、市)(港、澳、台除外)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2工作内容 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全国范围当前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进行调查评价,查清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分布等情况,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分析开发利用潜力。 1.3基本要求 1.3.1以2012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为基础开展调查评价工作,精度应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一致。 1.3.2以县为单位开展调查评价工作,在县级数据库和数据汇总基础上,进行地市级、省级建库和数据汇总。省级检查通过后,将成果上

报国土资源部。 1.3.3各评价单元的最终理论面积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标准》计算。 1.3.4按照统一表格与要求,实事求是进行填报。 1.4建立严格的成果检查验收制度。 1.5地方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补充规定,但不得与本规定相抵触,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1.6本规定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 2.准备工作 2.1资料收集 2.1.1图件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土壤图、水资源分布图、热量分布图、上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开发整治规划图、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以及林业普查、农业普查、自然保护区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图件。 2.1.2数据资料 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各类土地分类面积数据、2012年度土地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附件6: 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调查评价报告是县(市、区)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总结,也是对调查评价成果的情况汇报。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目录 前言 一、概述 (一)数据库建设背景 (二)XX县基本情况 (三)数据库建设主要任务 (四)目的 (五)主要作业依据 二、技术准备 (一)硬件与软件环境 (二)数据库建设总体要求 (三)数据库建设人员技术培训 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一)资料收集 (二)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方法、指标、宜耕性评价

(三)新增耕地 (四)建立数据库 (五)制作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 (六)编写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四、项目成果及质量情况 (一)外业成果 (二)评价成果 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基本内容 (一)XX县耕地后备资源数据库成果 (二)成果质量检查过程 六、成果应用与效益 (一)成果应用 (二)主要效益 七、经验及体会 八、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复垦建议 前言 概述本次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背景、目的、工作依据、任务来源、起止时间,工作阶段安排和完成情况,阐述本次调查评价的主要特点,获得成果及其应用价值,以及撰写本报告的目的和其他必要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已有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农用地分等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省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从11月始至12月底止,历时2 个月,11月中旬完成外业资料调查,12月初完成内业指标量化与评价,12月中旬完成建库、成果整理与检查、试点经验总结等工作,12月底完成成果审查与上报。经过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到目前,后备资源工作已初见成效。查清了耕地后备资源面积xx公顷,其中可开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可复垦土地面积为xx 公顷;核实了2253.47公顷新增耕地面积。完成了耕地后备资源、新增耕地的属性录入和标注工作,形成了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制定技术规定提供了参考。

莆田市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莆田市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确保如期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省推进的目标任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的意义 通过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稻田秸秆还田和豆科绿肥秸秆还田,促进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减少化肥施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耕地质量。 二、目标任务 (一)推广有机肥 2019年全市计划推广有机肥90万亩,其中仙游县34.5万亩(含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0.4万亩、辐射带动2.2万亩)、荔城区11万亩、城厢区10万亩、涵江区14.5万亩、秀屿区17.3万亩、北岸2.7万亩。 1、充分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大力推广有机肥,各地引导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农民就地就近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开展堆、沤肥,使我市畜禽粪污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从而推动有机肥产业发展。 2、充分就近利用当地有机肥源,大力推广有机肥。各地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机肥资源,将菜饼、豆粕、食用菌下脚料、人尿粪等有机肥源还田利用,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转化,增加保水、保温、透气、保肥的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3、充分利用商品有机肥项目辐射带动,大力推广有机肥。2019年继续在仙游县示范推广商品有机肥0.4万亩,辐射带动2.2万亩,建立1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的示范片3片,宣传报道3次以上,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通过项目实施,项目区土壤肥力提升、有机肥资源利用提高、减少化肥施用量5%以上。商品有机肥补贴对象为示范农户、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推广商品有机肥要优先扶持适度规模经营、连片种植的经营主体。 通过项目实施,促进有机肥资源的综合利用,科学合理施用有机肥,改善耕地及园地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二)稻田秸秆还田 2019年继续在仙游县实施稻田秸秆还田7万亩,土肥要与农技、农机等部门密切配合,因地制宜地指导农户采取粉碎、堆沤、覆盖等形式,及时将秸秆还田利用,补充土壤钾素,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三)豆科绿肥秸秆还田 2019年,全市结合种植大豆、杂豆(绿豆、红豆等)、花生、菜用豆类(蚕豆、毛豆等)、紫云英等豆科绿肥,开展茎秆和残体等翻压还田21.24万亩,其中仙游县6万亩、荔城区3万亩、城厢区0.24万亩、涵江区2万亩、秀屿区10万亩。通过实施豆科绿肥还田,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减少化肥施用量。 (四)稻田秸秆还田和豆科绿肥秸秆还田技术模式 项目县区结合当地生产实际,选择适合当地的稻田秸秆和豆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附件 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方案 为确保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根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全面查清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的面积、类型、权属和分布情况;结合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补充开展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落实到地块,上图入库。建设国家、省、市、县各级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为下一步耕地的开发与利用奠定基础,为科学制定相关耕地保护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二、工作任务 在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和二次调查工作基础上,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通过充分研究,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和数据库建设标准,建立调查评价技术体系,指导和规范各省(区、市)开展调查评价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主要任务包括:耕地后备

资源调查评价、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和新增耕地调查。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进行数据汇总,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掌握全国耕地后备资源总体状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以二次调查中各省报送的“不稳定耕地”面积作为参考,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利用状况等,形成“不稳定耕地”调查结果,实现“不稳定耕地”的上图入库。对“不稳定耕地”后续利用条件进行分析,提出政策建议。 (三)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以二次调查标准时点数据库为基础,对比二次调查与1998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确定耕地增加的省份。对二次调查增加的耕地,经实地核定位置、范围、质量等级等,形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 要,2011-2015年,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围绕市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市委工作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作出的重大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基础和新农村建设三大任务~强化规划引导~突出分类指导~坚持成片建设~着力提高地力~达到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实现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三力”提升~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建设紧密相连。“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其中~川西平原区60万亩、盆地丘陵区20万亩,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其中~川西平原区12万亩~盆地丘陵区4万亩。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 力和农业机械化水平~至2015年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5%以上~粮食总产达到260万吨以上。 三、建设标准及内容 ,一,建设标准。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达到的标准是:“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耕作层厚度20cm以上~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增

加0.5%以上,土有机质含量达到1.5%~田有机质含量达到2%,~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耕地年粮食生产能力达到800公斤/亩以上”。水田、旱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具体指标应分别达到2008年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四川省粮田建设等级标准》,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846-2008,三级以上。 ,二,建设内容。一是田间基础设施工程。主要包括:田网、渠网、路网建设~提高农田抗灾减灾能力、农田排灌能力和农机作业能力。二是地力建设工程。开展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建设~实施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等~提高农田基础地力和农业生产能力。三是科技支撑工程。集成应用耕地保育技术、耕地污染防治技术和配方施肥技术。大力推广农业增产关键技术~实行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协调联动~提高现代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四是耕地质量监测工程。有计划、分批次建立市级耕地质量监测区域站和县级耕地质量监测站~逐步形成体系基本健全、功能基本齐备的耕地质量监测网。 四、工作措施 ,一,科学编制规划。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高标准农田80万亩~即每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同时以“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划的11个区,市,县为重点~结合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各项目区,市,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规划布局到田到土。2011年4月下旬前全面完成各区,市,县规划编制任务,详见附件1,。 ,二,抓好区域布局。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一是平坝区~以排涝降渍、提高耕地地力和推进农业机械化为主攻方向~形成田网、渠网、路网“三网”配套~“十二五”期间~我市崇州市、彭州市、大邑县、邛崃市、双流县、都江堰市、新都区、郫县等8个平坝区,市,县新建高标准农田60万亩~每年新建12万亩。二是丘陵区~以建设农田灌排渠道、旱地坡面水系、土地平整、地力培肥和提高农业机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项目 XXX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 XXX国土资源局 二〇一六年二月

目录 1.区域概况 (1) 1.1区域地理位臵 (1) 1.2行政区划 (1) 1.3自然、社会条件 (1) 1.3.1自然条件 (1) 1.3.2社会条件 (2) 1.4土地生态环境 (2) 1.5土地利用结构和开发利用概况 (3) 2.工作综述 (4) 2.1工作任务来源、背景、意义及工作目标 (4) 2.2工作依据 (5) 2.2.1 法律法规 (5) 2.2.2 相关政策 (5) 2.2.3 技术规范 (6) 2.2.4 相关成果 (6) 2.3工作过程 (6) 2.3.1 工作准备阶段 (6) 2.3.2 调查评价阶段 (7) 2.3.3 外业补充调查阶段 (8) 2.3.4省补充调查(15-25度) (8) 2.3.5 数据入库阶段 (8) 2.3.6 成果汇总与分析阶段 (10) 2.4取得成果 (10) 2.4.1调查评价特点 (10) 2.4.2调查评价成果 (11) 2.4.3成果应用价值 (11) 3、技术方法 (14) 3.1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14) 3.1.1技术路线 (14) 3.1.2调查评价方法和程序 (14) 3.2二次调查“不稳定耕地”调查 (22) 3.2.1资料收集和整理 (22) 3.2.2调查核实 (22) 3.2.3上图标注 (23) 3.3二次调查新增耕地调查 (23) 3.3.1资料收集和整理 (23) 3.3.2调查核实 (24) 3.3.3上图标注 (24) 3.4成果质量检查 (24) 3.4.1成果检查内容与方法 (24)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报告 XX县国土资源局 二○○八年四月

目录 前言 (6) 一、概况 (7) (一)XX县状况 (7) 1.地理位置及地貌 (7) 2.气候与资源状况 (8) 3.土壤状况 (8) 4.水文条件 (9) 5.植被状况 (9) (二)社会状况 (10) 1.区位状况 (10) 2.区域农业状况 (10) (三)土地利用状况 (10) 1.土地利用率较高 (11) 2.农用地占地面积较大,建设用地较少,但耕地较少 (11) (四)上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实施概况 (11) 1、耕地后备资源量变化 (11) 2、已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的现状及利用分析评价 (13) 二、工作概述 (13) (一)工作目的、原则与依据 (14) 1、工作目的 (14) 2、工作原则 (14) 3、工作依据 (15) (二)指导思想 (16) (三)工作内容与范围 (16) 1、工作内容 (16)

2、工作范围 (17) (四)工作组织与措施 (17) 1、组织机构设立 (17) 2、组织工作措施 (18) 三、技术路线与方法 (19) (一)总体技术路线 (19) (二)耕地后备资源分类 (20) 四、前期准备工作 (22) (一)工作方案与计划 (22) (二)调查底图 (23) (三)调查表格 (23) (四)作业工具的准备 (23) 五、耕地后备资源调查 (23) (一)资料整理 (23) 1、图件类 (24) 2、文字类 (24) 3、表格类 (24) (二)室内判读 (25) 1、待开发土地 (25) 2、待复垦、整理土地 (25) (三)外业调绘与调查 (25) 1、外业调绘 (25) (四)境界与权属界调绘 (26) (五)地类调绘 (26) (六)补测地物 (26)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实施方案 一、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建设背景: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服务guo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耕地质量保护大数据平台系统构架: 1、测土配方 测土配方系统将各地的数据汇总到系统里,系统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并自定义报表,再上报给政府。通过分析的数据,邀请专家提出建议,指定施肥策略。测土配方管理系统,做到协调作物生长与营养生长的平衡促进农产品营养品质的形成,促进作物健壮生长,增强抗病、抗逆能力,减轻农作物病害,减少农药的作用,从而节省农药,提升农产品质量。

系统由测土配方查询服务平台、测土配方查询终端APP、微信公众号组成,用户可通过三个渠道获取测土配方施肥信息。 2、墒情系统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通过采用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等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定点、定期监测,分析汇总土壤墒情数据,及时提出应对措施建议。提高农牧业抗旱管理水平,快速掌握土地旱情动态,避免或减少旱灾造成的损失。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主要由监控中心、通信网络、远程监测设备和土壤墒情检测设备四部分构成。用户可以通过手机APP接收墒情预警信息推送,查看实时墒情、历史数据,实现远程管理。 3、植保系统 该系统由虫情、墒情、灾情、苗情四大系统组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市xx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报告 一、前言 1.1任务来源、工作背景与工作目标 1.1.1任务来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严格保护耕地红线,有效利用国土资源,科学实施国土综合整治,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部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开展新一轮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1.1.2工作背景 二次调查全国耕地较2009年公布的耕地面积多出20380万亩。2009年,国土资源厅发[2009]70号文件也曾对“对属于1999年1月1日《土地管理法》修订施行后,由单位和个人自行开垦、且未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前纳入耕地统计围、也未在相关图件上标示过的新增耕地”提出过要求。地籍部门有必要对二调这个历史阶段形成的新增耕地情况落实到地块和上图入库,以便为政策管理提供数据基础和支撑。对这部分新增耕地落实到地块并调查评价。 1.1.3工作目标 在充分利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类以及农业部门各项工作成果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外业调查,查清全县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类型和分布情况。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是为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状况,有计划、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保证调查评价成果的科学性和统一性特撰写本报告。 1.2工作依据 (1)《中华人民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 (2)《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10114) (3)《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13923-2006) (4)《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13989) (5)《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格式》(GB/T 17798)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建立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在资金使用上采取物化补助和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主体上注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技术模式和实施方式上强调发挥地方自主性,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服务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开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工作,面积76万亩以上。实施区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用量增长趋势逐年递

减,力争2020年零增长;绿肥鲜草力争达到1500公斤/亩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杜绝,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治理土壤酸化,施用石灰,配套开展增施有机肥措施,面积20万亩以上。实施区pH值小于5.0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5以上,土壤pH值大于5.0且小于5.5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2以上,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遏制耕地质量退化趋势。 三、实施区域、资金额度、技术模式及补助方式 湖北省2016年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资金2400万元,全部用于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的物化补助和购买相关技术服务。按照“农民主动实施为主、补贴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土地经营承包方式,确定重点补贴对象,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补助物资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倾斜。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 1.增施有机肥模式。在谷城县、钟祥市、麻城市实施增施有机肥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及相关技术服务,补助标准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2.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模式。在通城县、松滋市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种植绿肥两种技术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绿肥种子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种植绿肥模式资金额度100万元,补助标准均为30元/亩,实施面积6.67万亩以上。 3.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在洪湖市、天门市、龙感湖管理区、东宝区实施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腐熟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和秸秆腐熟剂及相关技术服务,其中增施有机肥技术模式资金额度120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评价范围、对象 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调查评价对象见附件一)。 四、工作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 (二)实事求是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在调查评价成果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方可纳入土地整治工作。 (三)技术创新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充分运用最新影像成果、空间信息分析等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成果质量。 (四)重点评价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宜耕性调查评价为重点,查清能够形成土地开发、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参考相关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建立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与生态成本和效益,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二)技术方法 利用2013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结合0.5米分辨率彩色数码航空影像进行内业解译,提取调查评价对象,确定调查评价图斑;实地对每一个图斑进行外业调查、核实。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运用GIS手段形成具有各种评价

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实施方案

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实施方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2015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 以“增产、经济、环保”的施肥理念,推进种粮大户(合作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配方肥;引导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配方肥生产、供应和推广服务、创新补贴资金使用新机制,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水平,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增产增收、节能减排。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免费为300万个农户(种植业合作社)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继续创建国家级农企合作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普及示范县5个、省级整建制推进示范县4个。建立840个肥料试验点或种粮大户(合作社)使用配方肥(缓释肥料、生物肥)示范区,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覆盖率和肥料利用率。每个项目县为农民提供面对面指导服务10场次以上;配方肥施用面积达到作物种植面积的30%以上,配方肥用量达到68万吨(折纯)。 具体任务: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0000万亩,增产粮食44亿斤,节本增效40亿元以上。省级分别抓泰来县、呼兰区孟家乡、五常市长山乡村青松村整体推进试点。每个县(市、区)也要抓3个乡(镇)测土整体推进试点。测土施肥信息上墙覆盖

要达到70~85%的行政村。为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全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力求每户有一个明白人,每村扶持3个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示范户。81个项目县(市区)三大作物施肥配方要达到1200个以上,并向社会公布。 2015年,按照3-5年一轮回的测土要求,全省计划测定11万个土样,按照补贴额度,每个项目县(市、区)要采集分析土壤样品500-2000个。统筹安排3414田间肥效试验、肥料利用率试验、缓释肥料免追肥试验、有机肥试验,大豆营养套餐、水稻“四节”栽培技术示范等相关试验数量10个以上。建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2-3个、千亩示范片15-20个、百亩示范方50-70个。因地、因作物引导农民施用缓释肥、生物有机肥、大豆根瘤菌肥等环保型肥料,逐步提升耕地质量。 (二)项目补贴内容及额度 1.补贴内容及额度 (1)土样采集与测试。今年重点为配肥站服务区域的种植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采土测试。项目县农技推广中心要指导并组织配肥服务站深入到村屯,帮助或指导农户采样,由项目县(市、区)农技中心负责测试化验。一类项目县采集测定土样2000个。二类项目县采集测定土样1500个。三类项目县采集测定土样1000个。四类项目县采集测定土样500个。每个土样采集、化验费用补贴120~140元(包括采土袋、标签、纸袋、土样制备、化验试剂、水电费、取暖费、运输费、野外调查采样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教材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相关技术要求 河南省国土资源调查规划院 ●一、基本概念 ●二、技术路线 ●三、调查评价对象 ●四、工作程序与方法 ●五、主要成果及成果提交 ●六、评价指标获取说明 一、基本概念 本次开展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主要任务包括: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以二次调查和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全省国土规划纲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和资料信息,综合考虑区位、交通等开发条件,以图斑为单元,调查评价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的宜耕性;以县为统计单位,在2012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综合数据库,并进行数据汇总。市级进行所辖县(市、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汇总统计,最终形成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汇总结果;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提出合理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基础上,开展可复垦为耕地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潜力规模调查。 二、技术路线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围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目标和任务,依据国家统一的调查评价技术标准,充分利用二次调查、2012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和上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成果,按照“内业为主、外业为辅”的原则,以2012年度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采取“限制性因子”评价法,调查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形成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经县级自检、市级复查,省级检查验收,国家核实确认后,逐级进行数据汇总,形成省、市、县三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 三、调查评价对象 (一)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包括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两大类。 ●可开垦土地是指自然形成的尚未开垦的未利用地,也包含因生产建设或自然灾 害损毁等造成的废弃的未利用地。包括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其他草地(043)、内陆滩涂(116)、盐碱地(124)、沼泽地(125)、沙地(126)和裸地(127)6个二级地类。 ●可复垦采矿用地是指废弃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 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土地调查数据库中的采矿用地(204)。 ●只调查评价可复垦的废弃采矿用地。正在生产的采矿用地不需要评价。

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实施方案【模板】

2019年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实施方案 为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夯实农业生产基础,防止耕地土壤环境破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有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集中连片,技术集成,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耕地质量提升为核心,以现代农业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粮食主产区为对象,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耕地示范区,全力打造我省农业绿色发展引领区,高产高效农业展示区,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 二、建设目标 在全省选择6个县,每县1万亩,建成6万亩连片的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实施耕地质量监测,开展耕地土壤酸化和连作障碍治理。示范区耕地全部应用有机肥施用、配方肥施用、深松耕技术,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管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亩均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原有基础上提高5%。治理后酸化土PH值提升到6.5以上,连作障碍地块产量达到正常产量90%以上。 三、建设内容 (一)耕地土壤酸化和连作障碍治理。在陕南酸化土和关中设施农业基地等长期严重超施化肥的区域,选择2个县组织开展土壤酸化、连作障碍、次生盐渍化综合治理试点,每县实施1000

亩,合计2000亩。 (二)全省耕地质量监测。按照每万亩采集化验1个土壤样品的要求,全省完成5400个土壤样品的采集化验工作,完成中省耕地质量考核指标。依托全省400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开展耕地质量监测,更新省耕地质量评价管理平台数据,发布耕地质量报告。 四、实施区域 (一)高标准耕地示范区建设。按照“全省统筹、重点突出、集中连片、项目整合”的总体要求,为巩固扩大上年项目实施效果,支持武功县、彬州市、丹凤县、大荔县、岐山县、汉中市农技中心(西乡县)等6个县(市、区)继续实施本项目,扩大示范效应。 (二)耕地土壤酸化和连作障碍治理。由蒲城县实施连作障碍治理,城固县继续实施耕地土壤酸化治理,以巩固上年项目的实施效果。 (三)全省耕地质量监测。由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共同组织实施。其中全省耕地监测任务由XX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站承担,土壤样品检测及评价等工作任务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环学院承担。 五、资金安排 项目资金共1000万元。其中,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420万元,支持丹凤县、彬州市、武功县、大荔县岐山县、汉中农技中心设立耕地质量提升效果观测点、技术宣传培训、试验检测验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实施方案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为全面掌握XX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现状,确保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顺利开展,根据《福建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工作方案》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服务方案。 一、目的和意义 全面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质量及分布情况,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利用潜力,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议和措施,对合理组织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确保耕地红线不突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量等质,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利用第二次土地调查和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查清全区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并作出科学评价;分析土地整治的可行性、开发利用的经济效益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措施和政策建议,以进一步支持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满足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二)主要任务 1.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与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利用土壤普查、农业普查、林业普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相关成果资料,参考相关规划,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类型、权属和分布状况。 2.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技术规范和数据库建设标准,根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结果,以县为统计单位,以图斑为单元,进行数据汇总,建立县级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3.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政策建议

根据各类耕地后备资源所在区域的气候、地质、地形、土壤、水资源条件、交通区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提出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查评价范围、对象 在全县辖区范围内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对象包括可开垦土地、可复垦采矿用地、可整理利用建设用地和可整理农用地(调查评价对象见附件一)。 四、工作原则 (一)依法依规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应遵守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政策的规定,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规划成果。 (二)实事求是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做到实地、图件和调查数据三者一致,在调查评价成果范围内的耕地后备资源,方可纳入土地整治工作。 (三)技术创新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充分运用最新影像成果、空间信息分析等新技术,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成果质量。 (四)重点评价原则 开展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以宜耕性调查评价为重点,查清能够形成土地开发、复垦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 五、技术路线与方法 (一)技术路线 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及2013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参考相关成果,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评价耕地后备资源的宜耕性,建立全县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分析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经济、技术与生态成本和效益,提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建议。 (二)技术方法 利用2013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结合0.5米分辨率彩色数码航空影像进行内业解译,提取调查评价对象,确定调查评价图斑;实地对每一个图斑进行外业调查、核实。结合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等成果,运用GIS手段形成具有各种评价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探索通过建立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施用石灰、秸秆还田等轻简、高效、操作性强的技术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护和提升耕地质量,在资金使用上采取物化补助和购买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在实施主体上注重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在技术模式和实施方式上强调发挥地方自主性,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贯彻落实《耕地质量调查监测和评价办法》(农业部令 2016年第2号)关于5年定期发布耕地质量等级信息的有关要求,全面及时掌握耕地质量现状及变化情况,有针对性加强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服务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鼓励农户改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升级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质量的动态监测和保护功能。提升土壤肥力,防止水土流失,实现黑土地合理持续利用。 建设智慧农业指挥中心,开发黑土地保护大数据平台,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黑土地保护实践中,充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及专家智慧和知识,实现黑土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能决策、智能分析、专家在线指导,为黑土地农业生产提供灾变预警、远程诊断、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

二、目标任务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开展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工作,面积76万亩以上。实施区推广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化肥用量增长趋势逐年递减,力争2020年零增长;绿肥鲜草力争达到1500公斤/亩以上,减少化肥施用量10%;秸秆还田率力争达到95%以上,秸秆焚烧现象基本杜绝,稳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二)开展退化耕地综合治理。治理土壤酸化,施用石灰,配套开展增施有机肥措施,面积20万亩以上。实施区pH值小于5.0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5以上,土壤pH值大于5.0且小于5.5的酸化土壤pH值提高0.2以上,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遏制耕地质量退化趋势。 三、实施区域、资金额度、技术模式及补助方式 湖北省2016年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工作资金2400万元,全部用于开展地力培肥及退化耕地治理的物化补助和购买相关技术服务。按照“农民主动实施为主、补贴政策引导为辅”的原则,根据各地生产条件和土地经营承包方式,确定重点补贴对象,鼓励和支持新型经营主体承担项目任务,补助物资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倾斜。 (一)开展土壤肥力保护提升。 1.增施有机肥模式。在谷城县、钟祥市、麻城市实施增施有机肥模式,每县补助资金200万元,全部用于采购有机肥及相关技术服务,补助标准为30元/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 实施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土地复垦与耕地保护 【发文字号】闽政办[2016]175号 【发布部门】福建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6.10.31 【实施日期】2016.10.3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的通知 (闽政办〔2016〕17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31日

福建省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13个部委《关于开展2016年度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工作的通知》、农业部《关于印发〈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等要求,推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作,提高耕地内在质量,实现“藏粮于地”,保障我省粮食安全,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目标,树立耕地保护“量质并重”和“用养结合”理念,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以耕地土壤肥力提升、耕地退化污染重点区域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技术物质补助等方式,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促进土肥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守住耕地数量和质量红线,奠定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量质并重、科学管理。在严格保护耕地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耕地质量的建设与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耕地质量管理机制,推动各级政府落实“质量红线”。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充分考虑我省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经济状况,针对不同区域耕地质量现状,分析主要障碍因素,集成组装治理技术模式,因地制宜、综合施策,确保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取得实效。 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正确处理保护、提升与利用的关系,将耕地质量建设与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