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音乐美学的视角看音乐表演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从音乐美学的视角看音乐表演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从音乐美学的视角看音乐表演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

从音乐美学的视角看音乐表演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实践的基础和理论指导。音乐表演是一个独立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与艺术风格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意识与创造激情,展示了音乐表演者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娴熟精湛的技巧,从而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实现了音乐表演的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音乐美学音乐表演实践主客体关系

一、前言

音乐美学是以哲学为基础,以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阐释有关音乐艺术普遍规律的学科。音乐美学是音乐表演实践的基础和理论指导。音乐表演是一个独立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它既再现了音乐作品的历史时代与艺术风格特征,又体现了音乐表演者的审美意识与创造激情,展示了音乐表演者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娴熟精湛的技巧,从而在音乐表演实践中实现了音乐表演的客体与主体的统一。

由音乐表演活动中的创造想象活动是主客体矛盾统一的过程。作曲家创作的音乐作品是客体方面,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主体方面。主体与客体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这对矛盾中,从唯物论的根本观点看,音乐作品提供的音乐艺术形象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活动是非主导方面,是从属性质的,音乐表演者的再创造必须是在忠实原作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辩证法的观点看,音乐表演者的二度创作是能动的方面,是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容讲课稿

音乐美学部分重点内 容

√绪论 1、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既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也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它是以 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特别把音乐的本质和特性,音乐的形势和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和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和审美作为研究对象。 2、音乐美学的研究对象/课题:1 关于音乐的本质的研究 2 关于音乐的本体的研究 3 关于音乐的美和审美的研究 4 关于音乐的功能的研究 5 关于音乐的实践的研究 6 关于音乐史学的研究 3、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1 哲学法 2 心理学法 3 社会学法 4 二十世纪现代音乐美学在研究方法上的新拓展 √第一章 1、音乐的感性材料:指并不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物质需要,不是作为人们生活中的物质必需品而存在的物质材料,最明显的特征是非实用性,与人的心理行为发生直接的关系,我们把这种构成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叫做感性材料。[一种艺术媒介] 2、音乐艺术的感性材料——声音 3、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1 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相比) 音乐的声音是非自然性的,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的音响,一种创造性的声音 EX:自然界的乐音排列出规律的顺序→重新排列找到音的倾向性并解决→单声部 音乐到复调音乐→和声→曲式学/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自

然声音有时也出现在音乐作品中,西方先锋派,美国埃德加 瓦利《电离》使用汽笛声 2 非语义性——表情性(和语言比较) 音乐的声音不同于语言,人们通过语言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活动,音乐声音仅仅限定 在艺术范围内只作为一种艺术交往而存在,如《梁祝》小提琴大提 琴对答 3、音乐的音响与某些语义性内容共同的表达因素:表情音调,通过高低,大小,刚柔,粗细等音 调变化表达 EX: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梁祝在楼台相会——大提琴和小提琴的对答,情人离别时内心表达 4、音乐感性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音乐中所体现出的自然声音或语言含义与这些自然的和语言的 声音本身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它促使人们去想象和联想,以沟通艺术与自然现象之间的联系,叫做表现。 1)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模仿即照某种现成的样子或现象学着做,音乐中的模仿主要指用音乐的音响模仿现实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其他声音,也就是通过声音来表现声音。如,唢呐曲《百鸟朝凤》模仿鸟叫 2)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即用一种现象去表现另一种在外形上和他完全不同,但在含义上相同或相近的现象,音乐的声音可以通过象征性的手段去表现某种客观现象或物质对象。 如,德彪西《大海》用定音鼓的弱奏象征大海的平静。 3)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即不去指明它而是靠人自己去理解,音乐声音的暗示主要是语义性的,往往从对现实对象的概括中而来的,通过声音造成的特定气氛去暗示某些事物和现象。如,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引子通过声音所造成的惨淡的气氛暗示乐曲悲剧性内容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音乐美学与声乐的关系

音乐美学与声乐的关系 1213302-22陈甜 【摘要】: 音乐美学是基于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为研究目标的一门学科,是艺术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实践是音乐美学的基础,是音乐美学的主要来源,它与音乐生活紧密相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音乐美学也反过来影响着音乐实践,并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音乐美学应当结合实践。声乐研究者更加重视的是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而很少人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音乐美学研究当以实际的音乐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对音乐美学的新感悟和新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实践演唱艺术】 音乐美学包含音乐与美学两方面意义,它寻求音乐的本质,如同尼采不断的用神话人物和现实生活中哲学思想来描述,研究音乐美学。探索音乐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联系,音乐的各种形式以及内容的表现手法。它研究着音乐与人、音乐与和谐的社会关系、音乐与情感、心理、爱情等的关系,可以说,音乐美学是一门综合的、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学科。而音乐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对声乐表演的指导作用。音乐包含演唱、鉴赏、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其中声乐艺术是与音乐美学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一、音乐美学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音乐美学早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存在了,只是由于当时缺乏记谱方式而没有完好的保存下来。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就记录着最早的民歌:“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古代,诗歌都是用来唱的,当时的乐师将民间歌谣编成词,并将这些歌词汇集到宫廷唱给天子听。在早期,歌唱更注重实用性,但随着人民精神生活要求日益增高,声乐艺术已开始向审美艺术方向发展,而声乐艺术无论以何种形式发展,它始终都引导者演唱艺术发展前进。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同步诞生并发展的艺术形式,始终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生活,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比起其他的表演艺术形式,歌唱更能直接的抒情达意。从最原始的歌唱的实用性到如今审美欣赏的丰富性,音乐美学始终指导着声乐演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作品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的高度综合,它不像绘画、雕塑、文学作品一样是一次性完成的艺术品。声乐作品以乐谱的形式存在,它是没有生命的,还不是真正的音乐,只有通过歌唱家的演唱才能把词曲者的思

音乐美学复习内容整理

音乐美学复习内容整理 1、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首次提出“美学”; 2、第一次使用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哲学家舒巴尔特,1806年出版《论音乐美学思想》; 3、真正成为一门学科,1900年音乐家里曼出版《音乐美学的要义》; 4、音乐美学可以说是一门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基础性的理论学科; 5、音乐学的三大类:系统地音乐学、历史的音乐学、民族音乐学; 6、音乐美学具体课题:(1)关于音乐本质的研究; (2)关于音乐本体的研究; (3)关于音乐实践的研究; (4)关于音乐功能的研究; (5)关于音乐的美与审美的研究; (6)关于音乐美学史的研究; 7、音乐材料的基本属性:(1)非自然性——创造性; (2)非语义性——表情性; 8、音乐材料的非对应性特征:(1)模仿性; (2)象征性; (3)暗示性; (4)表情性及其主导作用; 9、音乐形式美的四大法则:(1)连贯性原则; (2)对比性原则;——求异心理是一种要求改变当前心理 状态与活动发展趋势的倾向,它往往是在一种刺激或 一种心态保持了一段时间后而产生的,在音乐中这种 倾向被表现为一种需要变化、需要对比的倾向。 (3)新颖性原则; (4)平衡性原则; 10、同构联觉(名词解释):在人的感觉之间有一种相互沟通de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联觉”,即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活动。当不同的事情引起相同或相似的心理运动状态时,二者之间便由于同构的心里运动而产生“同构联觉”。 11、音乐表现文学性内容的几种主要手段: (1)通过音调和节奏的特征模仿或暗示文学中的抒情和叙述两种表述的方法; (2)通过象征性的音乐主题暗示情节发展的过程; (3)通过具有特定含义的音调象征特定的事物; (4)通过音乐性的冲突象征文学性的戏剧内容; (5)通过情绪气氛的渲染暗示或象征某个概括性的文学主题;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 关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我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李曙明先生《乐记和律论音乐美学初探》一文,该书对美学思想进行了充分解读,此后,我国对音乐美学的研究愈发深远,怎样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入到现代音乐美学体系中成为当前首要问题,并轩起了一场辩论的学术浪潮.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音乐进行研究,并对其真正含义进行全面的解析和研究。和一般的音乐美学进行比较,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来源于生活。作为音乐美学的一种,它不仅要将生活状态和现象进行诠释,同时也要将

自己的含义进行全面的表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主要是在传统美学的根本上进行建立的,并借助一些西方音乐美学中的特点进行借鉴,进而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诠释。因此,文章就主要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含义进行阐述,进而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进行全面的探究,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给我国今后的音乐创作以及发展提供些许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美学;建设;问题;探究 在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它也得到了音乐节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很少人清楚它真正的意义。他到底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科学,谁也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在进行传统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人们往往更多在意的是学术上面的研究。很少会在站音乐美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有很多种,但是主要的因素只有一个,就是具备完善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意识,根本没有完全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真正含义。下面我们将进一步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建设的问题进行探究。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精选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第一篇: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 美学论文浅谈音乐美学(一)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味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观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观赏的普通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倾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观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观赏与理解。 关键字:音乐观赏音乐观赏的本质韦伯《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观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觉”。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观赏本质观点观赏的理解。音乐观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观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观赏的本质有: 1. 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我们人的耳朵不仅

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推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 感性体验是音乐观赏的根本目的。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 理性认识对音乐观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观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观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竞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竞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浮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竞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竟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殊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观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浮现。只能感觉到音乐律动所带来的美。通过这一节课的讲解,我知道观赏音乐要有听觉审美,通过音乐审美对音乐内容的感受。再通过了解音乐作品的写作背景,以及与作曲家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试析] 乐记的音乐 美学思想 《乐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音乐美学著作,是我国音乐美学的奠基石。《乐记》中蕴涵了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于研究我国音乐美学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使在今天,它的不少观点仍具有借鉴和审美价值。 一、《乐记》中的音乐美学思想解读 音乐与人的情感 音乐是一门以声音为载体的听觉艺术,这种艺术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反应,关键在于音乐的旋律,它能使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音乐的内在含义产生深刻的体会。《乐记》中对音乐与情感之间的关系作了如下的阐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由此观之,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不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二者之间还具有不可分割性。也就是说,音乐的产生与人的内心情感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都可以变成优美动听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产生是由“人心”因素决定的。[1]“故形于声”中的“声”是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自然

之声经过人类的艺术加工就产生了“音”;而“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中的“乐”则是指在经加工处理之后的“音”中以舞伴之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的形成与人的情感具有不可分割性。“哀心感者, 其声噍以杀; 其乐心感者, 其声啴以缓; 其喜心感者, 其声发以散; 其怒心感者, 其声粗以厉。”也就是说,人处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人不同的情感与感受,感受不同,产生的情感也就会不同。这种不同的感受与音乐结合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旋律,这就是“感物而动”的结果。 《乐记》中对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了明确的肯定,但这种肯定更多的是对音乐与礼相结合的一种肯定,即强调音乐对人的情感的支配,强调音乐对人的教化功能,从而使音乐这种感性的艺术形式附上了伦理道德的成分。如《乐记》中写道:“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也就是说,只有建立在伦理基础之上的音乐与情感,才能产生理性的音乐,才能使人的情感受到理性的支配和控制;而且只有处在理性的指导之下,人才能真正地理解音乐的内在含义。另外,《乐记》就音乐与音乐的审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作了说明:“礼乐皆得, 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即音乐与人的修养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只有那些懂得“礼”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深意。《乐记》中“礼乐”并用的思想使得音乐与人的情感时刻都处于理性的统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

论音乐美学发展史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论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特点是早熟而后期发展缓慢,其中儒家和道家的影响最大。而各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大都具有功利性,将音乐视为工具,为各种音乐之外的目的服务。在比较典型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表现出古人重意轻形、重道轻器、重善轻美、重乐轻悲、重雅轻俗的审美倾向。20世纪四分之三的时间里,由于国家处于战乱、政治斗争不断的境地,音乐美学思想也体现了功利主义特点。少数学术性音乐美学探讨也明显带有历史局限的特点。直到改革开放,真正学术意义的音乐美学研究和教学才逐渐步入正轨。 萌芽时期:西周末年至春秋末年(前8一前6世纪) 这个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散见于《国语》、《左传》记载的虢文公、史伯、晏婴、伶州鸠等人的有关言论,可以概括为“平和”审美观、礼乐思想和阴阳五行音乐思想。涉及的音乐美学基本范畴有以下几对。“和”与“同”。“和”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最重要的概念,它自出现以后一直贯穿整个中国音乐美学史。“中”与“淫”。古人认为和的音乐是适中的;只有适中才是好的。“音”与“心”。古人认为音乐和人心密切相关。平和的音乐能使人心平和,从而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通融和谐。“乐”与“礼”。中国早期礼和乐就是不可分的社会规范活动。“哀”与“乐”。当时已经有表现悲与乐不同情绪的音乐,但是,从言论上看,多数人倾向于表现乐而否定表现哀,尤其是统治阶级。“新声”与“德音”。前者是民间音乐的统称,后者是平和、符合礼的音乐的统称。此外还有“气”、“风”等与音乐有关的概念范畴。

“气”是自然的造化,由天地所生,“风”是“气”的运行。这一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关系。 百家争鸣时期: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前5一前3世纪) 这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集中在儒、道、墨、法、杂家诸子言论中,是最重要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成型、成熟的阶段。在诸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最为深刻,也最有影响。这个时期之后的各个时期基本上以儒、道音乐美学思想为基础来谈论音乐,发展比较缓慢。 两汉时期(前2一公元2世纪) 这一时期最重要的音乐美学文献是《乐记》。它以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为主,糅合各家,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乐记》开篇论述了音乐的缘起和概念,这段文字被后世转述、引用最多。它的逻辑是“物一心一声一音一乐”。它认为音乐缘起于人心对外界事物的感动,然后发“声”;声音变化被有规律地组织起来,就形成了“音”;拿着道具和着音乐起舞,形成综合活动叫做“乐”。作者在将“声”、“音”和“乐”进行区分的同时,强调“乐”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乐”是礼乐规范下的活动,符合儒家所提倡的音乐美学基本原则。与此对应的是审美的三个层次,即“知声”、“知音”和“知乐”。在《乐记》看来,“知声”的能力是人和禽兽都具有的;“知音”的能力是普通老百姓所具有的;“知乐”的能力则是君子才具有的。要成为君子,就必须知乐,也就是掌握礼乐规则,参与礼乐活动。《乐记》认为“乐者,天地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浅谈音乐的审美特征 摘要: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音乐是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殊活动,又是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和想象艺术。音乐审美是音乐整体艺术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曲创造音乐美,音乐表演呈现音乐美,而音乐审美发现音乐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揭示音乐艺术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音乐审美意识的感性特征对于培养人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提高人们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思想意义与理论价值。 关键词:情感艺术、时间艺术、想象艺术、音乐艺术、审美特征 音乐艺术是人类最伟大的创造,也是人类最美的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抒发着人们的情感,拨动着人们的心弦,陶冶着人们的惰性,美化着人们的心灵。聆听美妙的音乐,你会感到美的气息扑面而来,你会感到怡然自得,如痴如醉。列宁曾无限感慨地说:“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

人间所没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为什么音乐会有如此诱人的魅力和神奇的力量?这是因为美妙的音乐中蕴涵着一种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审美 特质。音乐是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艺术。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多姿多彩的变化,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塑造音乐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使人赏心悦目,它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给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美 的享受,而且对改造人们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任何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反映时代气息,无论它表现什么,只要能在作者和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就能起到审美作用。 音乐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感化人心的力量。音乐艺术对人的意义不只是给人们精神生活提供的享受,而且还直接参与改造人的审美结构,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激活人的审美自觉。音乐艺术具有与其他艺术不同的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特征。探讨音乐艺术的音乐形象及其审美特征,不仅对丰富音乐艺术的美学内涵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实施音乐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实践价值。 一、情感的艺术 音乐擅长表现情感,没有情感的音乐也就没有了它的灵魂。黑格尔说过“在音乐中外在的客观性消失了,作品与欣赏者的分

音乐美学论文

内容摘要: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会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欣赏的一般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而理解音乐欣赏的本质则有助于我们对音乐作品欣赏与理解。 关键字: 音乐欣赏音乐欣赏的本质韦伯《自由射手》歌剧 从美学上认识音乐欣赏的本质 在经过一个学期学习音乐美学,老师孜孜不倦的讲解,让我懂得什么是美,美在音乐中是如何体现的,也让我逐渐感觉到音乐的美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音乐美可以大到一步庞大的音乐著作,小到我们身边几个动作发出的音响。也让我明白了罗丹的一句话“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今天,我就从美学角度上谈谈我对音乐欣赏本质观点欣赏的理解。 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形式。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脱离了音乐欣赏,离开了听众,音乐创作活动和表演活动也就会失去意义。在课堂上,老师已经为我们详细的讲解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有: 1.听觉审美的需要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显现。

我们人的耳朵不仅有接受外部信息的功能,还有对音乐美与丑的判断,即听觉审美的能力。 2.感性体验是音乐欣赏的根本目的。 我们人通过听觉获得对音乐内容的体验,享受从美好的音乐感觉来获得音乐价值。 3.理性认识对音乐欣赏活动具有强化作用。 理性认识我认为就是在欣赏一部音乐作品之前,我们对作品所作的功课,即了解这部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作曲家的生平品经历和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一下我对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的理解。 我第一次听《自由射手》歌剧时,只是知道到这部歌剧大概内容是讲,一个守林园马克斯与护林官的女儿相爱。为了能与阿加特成婚,马克斯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第一天马克斯在射击比赛中失败了,为此他忧心忡忡。这时出现了一个猎人轿卡帕尔,卡帕尔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魔鬼,为了赎回自己的灵魂,他骗了马克斯去与魔鬼交换一种叫百发百中的魔弹。魔鬼给了马克斯七发魔弹,并告诉他第七发子弹打中的猎物要归魔鬼所有。第二天,比赛时马克斯六发全中。王子命马克斯用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一只白鸽,但是没想到这只白鸽居然是与他相爱的阿加特化身。王子特别生气,决定要治马克斯的罪,就在这时,丛林中走出一位老人为马克斯求情,最后马克斯与阿加特终于结为伴侣的爱情故事。 欣赏音乐剧时,我其实很不理解音乐为什么这样出现。只能感觉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探析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审美特征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具有的特殊性,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取向。本文分析并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审美是以“中和”为核心,以虚实相生为传统音乐的基本特征,以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为传统音乐的最高境界。本文对于我们在民族音乐风格把握和深化对民族音乐的认识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特征中和虚实相生意境 所谓中国传统音乐就是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和手段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期的发展中,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在世界音乐美学中成为公认的精致优雅音乐。究其根源,这是与中国文化所形成独特的审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由于其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与民族心理所呈现出的特殊性,与西方审美有着迥然不同的风貌。中国传统音乐中其审美取向与西方音乐的音色厚重、表现力强、追求戏剧性冲突不同。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简练、音色含蓄、淡泊、不渲染为主要特征,在艺术表现中,更多地反映作者的主观感受。在内容上,受道德因素支配,注重借景抒情,追求意境,以平淡天真、幽静深远,空灵传神为艺术目标。 本文就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审美特征来进行探讨,目的在于使表演者和广大听众更好的把握和理解传统音乐作品中的审美特征。热爱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为弘扬和发展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音乐而努力。 一、“中和”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核心思想 “中和”审美也称“和”,是中国传统审美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聚,中国远古先民把自己与宇宙天地视为一体,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一部分,并在天地的相和中求得生存幸福,滋生了以和为美的思想观。儒家从中推出“中和”之美。它的基本特征就是追求人人相和,天人合一,社会大同。“中和”审美常被作为是中国古典美的理想来描述,贯穿于中国各门类艺术中。 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国语·郑语》载: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说明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 孔子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汉代《乐记》从“德音”“中和”来看“乐”之美。“乐者,天地之和也”。要求在情感表现上处于“中和”状态,“乐而不乱”、“乐而不流”、“刚而不怒”、“柔而不慑”。既包含人与自然的“和”,也包含人与人的“和”,也有音乐内部结构的“和”。 唐代白居易对琴乐审美上视恬淡、平和为琴乐的音乐审美情感特征,以“淡”“和”为其审美标准。 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以“和”为美首先表现在音乐作品的题材上,在传统音乐作品中经常出现山、水、月、渔樵等这类以自然为主的音乐主题,如琴曲《流水》、《渔舟唱晚》、《关山月》,琵琶曲《夕阳箫鼓》等众多曲目。这些音乐大都带有文学性标题、标示。如琵琶曲《夕阳箫鼓》曲谱中带有文字性小标题,《夕阳箫鼓》又名《浔阳琵琶》,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文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著名的丝竹合奏《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据此曲改编。 从这些作品的标题、标示中我们就能看出,作品不仅诠释了自然美,也展示了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使天、地、人达到了统一和谐。追求人与人的“和”,体现出一种独白自娱的一种

音乐美学基础期末考试范围 2

音乐美学基础 1、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答:说它古老,是因为人们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就开始了对它的认识和思考,在我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距今都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把它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并且称作音乐美学,那还只是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历史上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18世纪的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想》一书中提到的。 2、第一个使用音乐美学这个概念的是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尔特,他在《论音乐美学的思 想》(1806年出版)一书中提到的。 3、1900年里曼出版他的《音乐美学的要义》,才可以说音乐美学已经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 4、音乐美学是美学——艺术哲学的一个分支,同时又是音乐学的一个部门,是以研究音乐 艺术的美学规律为宗旨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它特别把音乐的本质与特性,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音乐的创作、表演与欣赏,音乐的功能,音乐的美与审美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5、音乐美学的研究方法:a、哲学的方法b、心理学的方法c、社会学的方法 6、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应成为我们研究音乐美学的方法论根本。 7、音乐的感性材料是声音,特殊的艺术化的声音。艺术的物质材料是体现这种艺术特征的 基础,也是构成艺术美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艺术的物质材料与一般的物质材料不同,它并不是作为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的物质基础,而是一种作为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精神基础。 8、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a、非自然性——创造性(与自然声音比较)b、非语义性 ——表情性(与语言比较)c、非对应性(一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和暗示性) 9、在音乐的声音和它的含义之间存在着一种中介因素——表现,它的具体方式包括:一是 音乐感性材料的模仿性二是音乐感性材料的象征性三是音乐感性材料的暗示性10、音乐的意义: 音乐的意义分为四个层次:一是外观信息;二是结构信息,它可以表现为音乐的组织,即音高、音色、音质和音强,其中,音高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音色主要体现在乐器方面的差异;音质是由声音的音高、声音的音调、声音的音色三方面决定的;音强则是强调合理安排音乐结构。三是内部信息包括自然方面和社会方面,社会方面主要靠自然习得,如音乐的结构、风格和流派。四是联结信息,如作品中的文化意义,作品的指向性内容,如海顿的《告别》主要抒发的是思乡和想要离开之情。 12、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和欣赏三大环节,音乐创作是其中的基础。 13、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产劳动。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 实践,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14、音乐创作的本质:一是表现时代精神和思想的艺术实践二是表达自身和他人内心的 精神活动三是受音乐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四是把内心体验改造成音响结构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15、音乐创作的过程: 我们把音乐创作过程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作曲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心理体验的阶段;第二阶段是作曲家把社会生活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具体可感的音乐形象阶段。” 音乐创作过程的第一阶段实际上是所有其他艺术创作的共性方面。无论是音乐家、画家、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 刘承华 【摘要】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理论形态,有着与西方音乐美学很不相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论的使命是意义阐释而非规律揭示,思路运行遵循的是内涵逻辑而非外延逻辑,审美判断的价值取向更强调互文性而非独创性,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体验与实践而非单纯认知。这些特点与中国文化“知行合一”的传统有直接关系。了解这些特点及其成因,对于当前中国音乐美学(包括传统音乐美学)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意义阐释;内涵逻辑;互文性;知行合一;中国古代音乐美学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独特的理论形态,它不同于西方音乐美学,也不同于中国现代音乐美学,甚至也与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有着不小的差别。但是,我们要建设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乃至中国现代音乐美学,却不能忽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不能不借助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论成果,不能不到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中获取资源和灵感。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研究,在前辈及当代许多学者的努力下,取得十分可观的成果。我们有了对孔子、墨子、荀子、《吕氏春秋》、《乐记》、《淮南子》、《声无哀乐论》、白居易、欧阳修、《溪山琴况》、《乐府传声》等一大批音乐理论家和重要论著的微观研究,有一些还形成较为长期的讨论,研究相当细致;有了对“移风易俗”、“乐而不淫”、“大音希声”、“以悲为美”、“心物相感”、“声无哀乐”、“雅与俗”、“声、腔、韵”、“移情”、“传神”、“意境”等重要命题和范畴的专题研究,使我们对古代音乐美学的理解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同时,我们也有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通史性著作,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做了历时性的梳理,描述出较为连贯而又完整的历史发展轨迹。①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建设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时必须做的工作;而且,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不断发展,还有待于上述工作的进一步展开与深入。但是,在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研究中,目前还缺少对它的理论特点作整体的研究。如果仅仅掌握古代音乐美学中的单本著述和单个命题,而看不到整个音乐美学的理论特点,就好像见木不见林;整体认知不明确,必然会影响到对具体理论命题的理解,使我们难以准确把握古代音乐美学的真谛,因而也难以有效地投入到新的中国音乐美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建设当中。 一、理论的使命是意义阐释而非规律揭示 音乐美学属于人文科学,因而也自然具有人文科学的一般特性。由于音乐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在西方形成的,故而必然会打上西方人文科学的烙印。我们知道,西方文化最初是从航海文明和狩猎文明发展起来的,这两种文明的一个共同特点,便是文明主体(人)和自己的对象(海洋或野兽)都是对立关系,长此以往,便形成西方特有的主客二分的文化模式。这种主客二分的格局和主体对客体的征服关系,又推动了认知行为的发展,强化了对对象内 ①如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等。

-聆听心声:音乐审美心理分析答案

音乐为什么那么难“懂” 1 音乐音响的两个基本表现特征为没有视觉性和(C)。 A、没有表现性 B、没有概念性 C、没有语义性 D、没有形象性 2 乐曲解说对音乐审美带来的影响是(D)。 A、强化了人们的审美体验 B、推动了音乐审美的发展 C、形成了音乐审美的理论 D、带来了音乐审美的误区 3 只有音乐专业的人才能听得懂音乐的表现内容。(×) 音乐何需“懂” 1 音乐首先激活的是人的听觉感受和(D)。

A、视觉感受 B、想象能力 C、语言能力 D、情绪体验 2 《蝴蝶夫人哼鸣合唱》表现了(A)的情绪。 A、悲伤 B、热情 C、快乐 D、激昂 3 音乐何需懂,欣赏音乐只需要打开耳朵好好享受音乐之美。(√) 美术何需“懂” 1 看不懂现代派的美术作品,主要是因为(C)。 A、对现代派不熟悉 B、缺乏美术理论基础 C、理性思维受阻 D、缺少审美能力 2

人对画面结构的本能反应是期待画面(C)。 A、对称 B、层次丰富 C、平衡 D、色彩和谐 3 作品的伟大与否不在于表现的形式,而在于表现的内容。(×) 文学何需“懂” 1 “黄昏”与“傍晚”相比更具文学性的原因是(D)。 A、“黄昏”描述的时间段更精确 B、“黄昏”更押韵 C、“黄昏”更具理性色彩 D、“黄昏”更具感性色彩 2 下面文字属于文学表达的是(A)。 A、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B、我家后院有两棵枣树。 C、我到船舱外站了一会儿,看到了很多美景。 D、船靠岸了,我在船舱中听到了很多吵闹的声音。

3 要想体验到文学的艺术美,需要把文学里的历史、故事和知识理解透彻。(×) 如果生活缺乏“感性思维” 1 (C)是最感性的艺术。 A、文学 B、美术 C、音乐 D、舞蹈 2 下面思维方式不属于艺术审美的是(D)。 A、好不好听 B、好不好看 C、美不美 D、像不像 3 五粮液大楼、福禄寿大楼等都是缺乏感性思维与审美的建筑。(√)

音乐美学与声乐的关系

音乐美学是基于音乐艺术基本规律为研究目标的一门学科,是艺术美学的主要组成部分。音乐实践是音乐美学的基础,是音乐美学的主要来源,它与音乐生活紧密相连。从另一个方面来看,音乐美学也反过来影响着音乐实践,并起着指导性作用。所以,音乐美学应当结合实践。声乐研究者更加重视的是声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而很少人对其展开深入的研究,音乐美学研究当以实际的音乐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对音乐美学的新感悟和新思路。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实践演唱艺术】 音乐美学包含音乐与美学两方面意义,它寻求音乐的本质,如同尼采不断的用神话人物和现实生活中哲学思想来描述,研究音乐美学。探索音乐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联系,音乐的各种形式以及内容的表现手法。它研究着音乐与人、音乐与和谐的社会关系、音乐与情感、心理、爱情等的关系,可以说,音乐美学是一门综合的、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学科。而音乐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对声乐表演的指导作用。音乐包含演唱、鉴赏、乐器演奏等艺术形式。其中声乐艺术是与音乐美学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 一、音乐美学对声乐学习的重要性 音乐美学早在中国远古时期就存在了,只是由于当时缺乏记谱方式而没有完好的保存下来。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就记录着最早的民歌:“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在古代,诗歌都是用来唱的,当时的乐师将民间歌谣编成词,并将这些歌词汇集到宫廷唱给天子听。在早期,歌唱更注重实用性,但随着人民精神生活要求日益增高,声乐艺术已开始向审美艺术方向发展,而声乐艺术无论以何种形式发展,它始终都引导者演唱艺术发展前进。 声乐艺术作为人类同步诞生并发展的艺术形式,始终离不开人们的社会生活,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比起其他的表演艺术形式,歌唱更能直接的抒情达意。从最原始的歌唱的实用性到如今审美欣赏的丰富性,音乐美学始终指导着声乐演唱艺术的不断发展。声乐作品是文学性与音乐性的高度综合,它不像绘画、雕塑、文学作品一样是一次性完成的艺术品。声乐作品以乐谱的形式存在,它是没有生命的,还不是真正的音乐,只有通过歌唱家的演唱才能把词曲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 现在的声乐教育中,老师在指导学生声乐技巧的同时,也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观,普及相关音乐美学的知识,指导学生将音乐美学用于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如果仅仅通过乐谱形式是传达不出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情感的,由此,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应当通过演唱技巧和演唱风格尽量传达出作品的真实情感,这样传达给观众的歌曲才能真正打动人,从而以再创造形式将作品进行丰富和升华,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为作品注入新的活力。演唱者能够通过专业性的演唱技巧将作品的精神内涵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能够激发作曲家的创作热情和创作灵感,这有利于推动音乐创作的发展。在演唱者对作品进行诠释和再创造的过程中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满足,从而能够提升观众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操,引起观众的共鸣。所以,演唱者的美学素养对做作品的在创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音乐美学的学习对声乐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不同的歌曲给听众带来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例如,抒情、节奏缓慢且带有伤感歌词的歌曲会让听众感觉忧郁、寂寞;激情高亢、动感的节奏的歌曲带给人活力。总之,不同的歌曲带来的美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学习声乐的同时,要先了解美学中对于歌曲的不同美的定义。 二、声乐学习所遵循的美学原则

音乐美学试题

1、音乐的审美功能:当处于沟通阶段的音乐知觉将音乐中的美感因素与人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需求沟通时,音乐中的审美因素被人体验到,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这时音乐的审美功能就实现了。这种功能一方面建立在天然生物需要满足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与社会功利保持一定的距离,却又为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所牵制的一种精神满足。是倾向性功能和非倾向性功能之间的中介。 2、审美经验,指的就是人们在与对象的审美关系当中,构成并评价审美对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审美的愉悦而把握到了存在的意义和人生的真谛,因而构成了人生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 3.反美音乐,虽然在感性直观上也可能很丰富,却具有无序的特征。“反美”特指后现代主义音乐的特征,即无序或多元的特征。“反美”的“反”,有两个含义,一是反对,即反对从传统到现代主义对有序的追求,一是反面,即从形式的反面探寻音乐创作新的可能性。 4、非音乐性的内容,所谓非音乐性的内容主要指那些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的内容成份,亦即接受者不是从音响中直接感觉到的,而是由于音响而产生想象或联想获得的内容成份。这种内容成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绘画性的内容,另一个是文学性的内容。 简述音乐表演需要遵循的美学原则。 (1)针对忠实原作和二度创作之间的关系处理; (2)针对技巧和艺术表现之间的关系处理 (3)针对个人审美体验与表达或传递之间的关系处理 前者主要适用于以乐谱为依据的表演;后者适用范围几乎囊括所有表演类型。简述音乐审美能力形成的途径。 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主要有两个类型: 通过在生活中长期接触音乐而形成,典型如对民族民间传统音乐或大众音乐的审美能力; 通过专门教育形成,如对音乐家创作的艺术音乐的审美能力。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音乐的声音和语言的声音既有区别,也有联系。音乐的声音善于表现情感,但只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浅谈对音乐美学的认识> ---音乐美学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08级作曲系 王雅慧 080310 27

总述 1.音乐美学概论。2.什么是音乐美学?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4.音乐美学的历史发展。

1.音乐美学概论 ①远古时期 早在上古时期,起于西周礼乐制度的乐教组织,当“乐”被纳入教育系统、意识形态系统,“乐”已经就是一门独立学科系统。 ②现代时期 音乐美学Aesthetics of Music从音乐艺术总体的高度研究音乐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基础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同一般美学、音乐技术理论、音乐史学、音乐评论等都有密切的内在联系,而且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和深化,往往离不开从上述这些领域的成果中吸取营养。 2.什么是音乐美学? 提起音乐美学,许多人感到陌生,甚至有一点神秘感,但就对象而言,每门学科一开始都会研究两个问题,一、这个对象是存在的。二、这个对象是什么? 3.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对象和不同的研究角度

但是音乐美学在研究对象上却同上述的这些领域不同。一般美学把艺术作为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表现,从总体上研究艺术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种类,研究它的特殊本质和特殊规律;音乐技术理论(如和声学、对位法、曲式学、配器法等)研究音乐创作的技法、音乐构成上的具体准则,而音乐美学则把音乐作为一个总体,从更概括的角度考察它的本质和规律;音乐评论从实践上把具体的音乐现象作为它的分析和评论的对象,而音乐美学则对音乐的总体进行基础理论性的学术研究,为音乐评论提供理论前提。 音乐美学的研究角度 音乐美学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不同的角度进行:哲学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广义社会学的角度以及音乐作品自身的美学特性的角度。对音乐艺术进行哲学角度的研究,主要涉及下列一些问题: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音乐同现实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这些问题同哲学认识论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根本性质,是音乐美学中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音乐艺术所要回答的问题,诸如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的心理过程是怎样的?人们究竟是如何感受音乐的?音乐是以何种方式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