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篇一:城市地理学读书笔记】 《城市地理学思想与方法》(柴彦威著)笔记几点 前言:这本书,是一本很好地了解城市地理学思想史的书。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就是科学研究的武器。这本书,让我了解到研究城市地理问题的方法论。在我国,城市地 理学的研究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所以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关于城市 地理学的思想史是舶来品。我所熟悉的时间地理学,后现代主义以 及芝加哥学派,人本主义的城市地理学方面的研究。我总感觉这样 的思想下提出来的城市模型在我们国家存在吗?理论和我的认识有 一定的出入(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观察的太少)。 本书,我主要从几个经典的学派整理出笔记,并对一些我感兴趣的 城市地理学方面很出色的大家做了简单的了解。读完此书,还是颇 有感触,“是人创造了城市,还是城市创造了人”,是本可以提高自 身地理素养的书。 关于学派的笔记 (一):经验主义及其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 就经验主义的方法论而言,经验主义方法论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传 统模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重观察,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二是强调归纳与综合。 经验主义来源于17世纪英国人洛克的系统性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本是空白的表格,后来其经验足迹在上面。经验主义否定了人 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知识。经验主义者 观点,由感受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的归纳或是演绎,才能铸 成知识。经验主义的两个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部分认为,意识的技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冠能是内在的能力,后者认为,意念的内容和整过过程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内部能力,而只能习得而来。 经验主义在城市地理学中的应用案例,一是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 模式归纳,例如,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芝加哥学派以美国大城市为例,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做出大量描述性分析,将现实的城市 社会空间结构归纳为抽象的空间结构。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 主义研究,其中约翰斯顿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验主义研究在城市 地理学中应用为典型案例。三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经验主义,雅

云南考古文献

云南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云南省博物馆筹备处:《剑川海门口古遗址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8年6期。 刘绍南:《云南考古的新发现》,《考古》1955年4期 费孝通:《云南大理历史文物的初步察访》,《考古》1957年3期 云南省博物馆:《近年来云南出土铜鼓》,《考古》1981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呈贡天子庙古墓群的清理》,《考古学集刊》第3集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理弘胜寺塔清理报告》,《考古学集刊》第8集黄德荣:《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批云南晋宁梁王山出土的青铜器》,《考古学集刊》第10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大理崇圣寺三塔主塔的实测和清理》,《考古学报》1981年2期 云南省文物工作队:《楚雄万家坝古墓群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3年3期 昆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呈贡天子庙滇墓》,《考古学报》1985年4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剑川鳌凤山古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0年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江川县李家山古墓群第二次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大理市凤仪镇大丰乐墓地》,《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泸西县和尚塔火葬墓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戴宗品:《云南云县曼干遗址的发掘》,《考古》2004年8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中甸县的石棺墓》,《考古》2005年4期 田怀清等:《云南永平县出土青铜器》,《考古》2006年1期 黄德荣:《云南发现的大理国纪年文物》,《考古》2006年3期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南永平新光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年2期 旧石器时代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宜良的旧石器》,《考古》1961年12期 崔海亭:《云南腾冲县发现石器》,《考古》1982年4期 新石器时代 游有山:《巧山县发现新石器晚期墓葬》,《中国文物报》1992年8月2日。 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报》1977年1期 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考古学报》1981年3期。 王大道:《滇西史前考古的重要收获——大花石遗址、墓地发掘硕果累累》,《中国文物报》1992年4月19日。 沧源崖画联合调查组:《云南沧源丁来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史前研究》1984年4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考古》2001年12期。 云南省博物馆保管部:《云南维西戈登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史前研究》1984年4期。 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南碧桥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云南文物》第16期,1984年姜础:《云南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石棺墓清理简报》,《云南文物》第38期,1994年9

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 (1)

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 二十世纪特别是建国以后是楚辞研究的丰收季节,而楚辞研究的空前繁荣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本世纪众多考古文献的发现〔1〕。这些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古文献,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丰富灿烂的古楚文化世界,并以它们的不容置辩的特殊权威性,为楚辞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证据或旁证材料,从而将楚辞研究不断引向深入。 本世纪考古文献对楚辞研究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动了对屈原生辰的研究。此前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据《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于这两句诗涉及到古代天文学、历法学上极其复杂的问题,所以古今学者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分歧极大。王逸认为“摄提”是指“摄提格”,太岁在寅曰摄提,这是以岁星所当的年次而言;朱熹则以为“摄提”是星名,这个摄提星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这里以摄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按王逸之说,屈原这两句诗是自叙年月日;而从朱熹之说,屈原只叙其出生的月日而没有提到出生之年。王逸、朱熹哪一种说法正确?过去很难说得清楚,因为这两种说法都可以从《史记·天官书》中找到证据。1976年陕西临潼县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内有铭文4行,32字,记述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汤炳正先生在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利簋”铭文“岁鼎克”三字中,“岁”指岁星,古人或称“摄提”,今人称为木星。“鼎”即贞,训为当。“克”与“辜”同字,为月名,十一月为辜。“岁贞克”意为岁星正当十一月晨出东方,此系指木星的会合周期而言。这样,“利簋”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贞克,昏夙有商”就与《史记》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记载完全吻合。“利簋”铭文“岁贞克”,与《离骚》“摄提贞于孟陬”说的是同一范畴的问题,都是以岁星的运行标记年月。若按《离骚》为例,铭文可以引申为“摄提贞于仲辜”;若以铭文例之,《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也可以简化为“岁贞陬”。《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句诗的大意是:岁星恰恰出现于孟春正月的那个月、庚寅这一天我降生了。这里屈原虽然没有正面记述诞生之年,但是凡夏历正月岁星晨出东方,正标志着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谓“太岁在寅”之年。这就说明了王逸以“摄提”指木星所 当年次之说的正确性,而朱熹关于“摄提”是指星名的说法是片面的。围绕“摄提”的理解而展开的两千年的学术论争,终于赖“利簋”铭文而有了一个小结。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文化人类学A卷答案 一、选择题 BACBC 二、名词解释 1、涂尔干: 法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主要致力于研究古代宗教和人类学的问题,他认为宗教不是要给人们一种对于物质世界的描述,而是服务于社会。图腾是民族的标志、旗帜,图腾原则就是民族本身。人们崇拜图腾实际上是崇拜他们所属的那个团体,图腾是团体的象征,犹如国旗之于近代国家。 2、图腾: 图腾(totem)一词最早见于1791年在伦敦出版的英国商人、人类学家龙格所著的《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探险》一书中,是原始人群体的亲属、祖先、保护神的标志和象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来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3、文化圈: 文化圈是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描述文化分布的概念之一。它涉及的地域范围比文化区和文化区域更为广泛。文化圈概念最早由弗罗贝纽斯提出,但是对其做系统理论与论述的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尔。他在1911年出版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使用文化圈概念作为研究民族学的方法论。他认为,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从地理空间角度看,文化丛就是文化圈。 4、部落: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是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社会组织,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它分为血缘部落和地缘部落两个阶段。 四、简答题 1、田野工作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本学科特色的研究方法,与一般的调查研究既有共同之处,又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概括起来如下: 一、社会性和多元性; 二、文化性和生活性; 三、历史性和现实性; 四、实践性和探索性; 五、艰苦性和变化性。 2、文化传播理论与进化论的观点是对立的,他们发对进化论,强调文化传播在文化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流派夏建中精品文档10页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或者说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的科学。 美国学者霍尔姆斯首先提出文化人类学这个概念。 在美国称文化人类学,在英国称社会人类学,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德国称为民族学。 人类学的奠基者:拉菲托《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 古典进化论学派 这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第一个流派,是文化人类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盛行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成熟的标志在于E.B.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古典进化论学派认为文化进化的动力:心性一致,即人类心里一致说,人们都朝一个地方想。古典进化论学派很好地解释了文化的多样性,但是它却把文化的差异性简单地解释为发展阶段的不同,从而为文化歧视甚至是种族歧视埋下了理论种子。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背景:一,早期的人类学知识的积累和研究组织的建立; 二,殖民贸易的发展,产生了人们研究异种族、异文化的需要, 也扩大了人们的研究视阈; 三,思想根源在于进化论理论的提出: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斯 宾塞社会进化论。 E.B.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第一个给文化和宗教下定义之人,第一个主张采用 统计法进行人类学研究的人。《原始文化》、《论研究制度的方法:对婚姻和继承 法的应用》 进化论观点:人类社会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跟自然界一样, 是通过不断进化而发展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文化发展的 各个阶段是相继相承的。 宗教理论:明确了什么是宗教:一切对于神灵的信仰;探讨了宗教的起源和产 生:万物有灵(全部宗教史的基础)。 婚姻家庭理论:“回避”习俗与居住模式:从妻居到从夫居;命名制度:亲从子 称;继嗣制度;产翁制:由母系向父系转变;婚俗:抢婚和外婚制。 人类学研究方法:比较法(分类比较)、残存法(残留的风俗习惯)、统计法 摩尔根:美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对易洛魁部落联盟的研究,首次使用问卷调查法研究人类学,首创用亲属称谓来研究家族制度。《古代社会》、《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 亲制度》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根据生产力(生产工具)的发展确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 文明时代。 氏族制度的发现: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氏族、胞族、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次发展的几个阶段,最终形成民族。 家庭史的研究:首次从亲属称谓制度来研究家庭和家族制度;家庭发展:“血缘” 家庭,伙婚制家庭(普纳路亚),偶婚制家庭,父权制/母权制家庭,专偶制家庭。其他学者:德国人类学之父:巴斯蒂安:人类心里一致说 瑞士的巴霍芬:母权论,标志着家庭史研究的开始 英国的麦克伦南:内外婚姻制度:母权制先于外婚制 英国的卢伯克:第一个提出残存法思想;宗教阶段理论 英国的弗雷泽:首创“社会人类学”一词;《金枝》: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 进步性的理论:人智力发展经历了巫术阶段、宗教阶段、科学阶段 传播论学派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知识考古学》读书笔记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20世纪著名思想家,法兰西学院思想系统史教授。主要著作还有:《词与物》、《话语的秩序》、《古典时期疯狂史》、《监禁与惩罚》、《性史》等。 本文以考古学的方法梳理人类知识的历史,似乎是在追寻落在时间之外、今天又归于沉寂的印迹。这实际上就是对话语进行描述,但不是描述书籍(与其作者的关系),也不是描述理论(与其结构和一致性),而是研究通过时间表现为医学、政治经济学、生物学的日常而神秘的总体。在这观念历史努力通过辨读文本揭示思想的秘密运动的地方,作者要表现的是“言及之物”的层次:它出现的条件,并和的形式及环节,变化的规律……“言及之物”的领域,就是所谓的“档案”。考古学旨在对之进行分析。 第一章引言 观念史、科学史、哲学史、思想史、还有文学史,它们中大部分已有悖于历史学家的研究和方法。在这些学科中,人们的注意力却已从原来描绘成“时代”或者“世纪”的广阔单位转向断裂现象。 冈奎莱姆对概念的位移和转换的分析可以成为分析的模式,他的分析说明,某种概念的历史并不总是,也不全是这个概念的逐步完善的历史以及它的合理性不断增加、它的抽象化渐进的历史,而是这个概念的多种多样的构成和有效范围的历史,这个概念的逐渐演变成为使用规律的历史。(P3) 今后文学分析不是将某一时代的精神或感觉作为单位,也不是“团体”、“流派”、“世代”或者“运动”,甚至不是在将作者的生活和他的“创作”结合起来的交换手法中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为单位,而是将一部作品、一本书、一篇文章的结构作为单位。(P4) (历史分析面临的问题)不再是传统和印迹的问题,而是分割和界限的问题;不再是基础遭到破坏的问题,而是导致基础的创造和更新转换的问题。(P5) ; 对文献资料提出质疑。考证文献的目的在于重建过去。 历史试图通过(文献)重建前人的所做所言,重建过去所发生而如今仅留下印迹的事情;历史力图在文献自身的构成中确定某些单位、某些整体、某些体系和某些关联。……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P7) 不连续性的概念在历史学科中占据了显要位置。不连续性曾是历史学家负责从历史中删掉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基础知识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与历史科学有关系。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文献资料,而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考古学所研究的实物,是古代人有意识地经过加工制造的实物,这种实物包括两大类:一是遗迹;二是遗物。所谓遗迹,主要是指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的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所谓遗物,主要指古代人类在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包括劳动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此外,与古代人类活动有关,或者是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如农作物、家畜、渔猎、和采集所得的动、植物遗存也属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一个单位。如一个灰坑、一座墓葬、一个地层,都是一个单位。层位关系是指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确定层位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弄清诸单位形成的先后顺序。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地层表面上形成的,因此确定遗迹堆积形成的年代,主要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位于那个层面。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主要分为地层堆积和遗迹堆积。地层堆积是指不破坏原来地表而形成的大面积成层分布的堆积。一般分为三种形式。 生土层:在人类活动前形成的纯天然堆积。 熟土层:人类居住或长期活动在地表形成的大面积新的土层。 间歇层:在熟土层之间出现的不含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 1、遗址的各个堆积单位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形成的。被叠压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叠压它的堆积单位。 2、遗迹堆积与地层堆积是相联系的。遗迹的堆积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低于地表的,如坑、沟、井、墓葬等。另一种是高于地表的,如城墙、河堤等。 3、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力的破坏,现在的堆积单位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间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和遗迹内堆积不可混为一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应出晚期遗物。 7、晚期堆积单位会打破早期堆积单位。被打破的堆积单位一定早于打破它的堆积单位。 8、某堆积单位所包含的年代最晚的一件遗物是该堆积单位可能的最早年代。 9、某堆积单位的年代可以该堆积单位所压和被压得上下两堆积单位的年代分别作为它的上限和下限。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对田野考古发掘工作的指导。 1、依据土质、土色和包含物划分文化层; 2、平剖面结合,将文化遗存置于立体空间内分析研究; 3、必须遵循由晚及早的原则逐层予以揭露。 探方法:探方法是探方发掘法的简称。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探方),以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种发掘方法就叫探方发掘法。 收集原则,按单位收集,遗物要按单位来编号,如H1:2:M8:9。代号: M墓葬 G沟 H灰坑 Y窑址

浅议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相互关系

浅议考古学与文献学的相互关系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物质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在此,我主要说的是历史文献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 说起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关系,众说纷纭,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罗泰教授所说,他认为考古学自己有一套可以向公众表达的东西,排除那些与有名的历史人物有关的东西,仅将考古的发现放到博物馆中作为考古学展出,依然可以吸引大量的观众,并且考古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不需要依附于历史学,两者是平行合作的关系。通过考古学特有的一些方法,考古学可以自己写一套历史——非文献的历史。 但在我看来,单纯的从考古学角度很难构成完整的理论考证体系。前面所说的仅仅强调了考古器物的艺术价值、在器物史上的功能或者科技方面的重要性等,没有一定的历史方面的底蕴,或者是可考据的历史文献资料,我们有时会发现历史学家根据文献得出的结论与考古学家根据物质材料得到的结论相左。历史文献同样有一套自己的研究科学,对考古活动有着重要的考据验证作用,毕竟,考古材料也要有史可依,器物的断代、考古遗址的朝代认定等,仍是要从历史文献中找到相关的史料记载,以弥补证据不足的缺陷。正如秦始皇地陵的考古发现,仅仅有地理位置上的吻合远远不足,封土丘浩大,考古挖掘也只能搁置,如何确定这就是几千年前留下的墓葬遗址,考古学家把注意力转向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上,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正为此提供了有力证据:“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失,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树草木以象山”,不仅如此,短短百字的记载也为我们描述了未曾发掘的神秘地陵下的壮观景象。相反的,此次考古发掘工作也同样印证了《史记》文献的可靠性。所以说考古学与历史文献学的作用是相互的,不仅仅是平行关系,或者应该说是一种交叉关系。 既然说是交叉关系,考古学对文献学的反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夏、商、周鼎盛的青铜文化为例,对于这一阶段的历史,仅靠文献进行研究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文献所记载的夏、商、周历史资料不多,内容贫乏,不能全面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其次,文献所载的有关夏、商、周的历史内容,多数传说,由于年代久远和传说记载难免会有一些失实之误,所以,对我国夏、商、周历史的研究,单凭文献资料是不可能全面复原当时的社会历史面貌的,这就需要考古学的研究来填补空白。 所以说,考古学与文献学是在相互补充,文献学也会存在时代的局限性,考古材料在每个时代都有变化,而文献资料又比较笼统,而且资源匮乏,两者之间有时甚至互相矛盾。任何一种文献记载的与考古学在同时代的发现都不相同,所以两者之间也会存在空隙。考古学和其他学科都是一样的,应该在学科间寻求必要的合作,将自身优势渗透到历史文献学当中,假如对方的领域,这样子,考古学更能发挥自身的特点,文献学也会日益得到补充和完善,学科的交叉,会带来更多的裨益。 09历史李玮 学号:09034004

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

二十世纪考古文献与楚辞研究 本世纪考古文献对楚辞研究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推 动了对屈原生辰的研究。此前研究屈原生辰,主要是根据《离骚》中“摄提贞 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由于这两句诗涉及到古代天文学、历法学上极其 复杂的问题,所以古今学者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分歧极大。王逸认为“摄提”是 指“摄提格”,太岁在寅曰摄提,这是以岁星所当的年次而言;朱熹则以为 “摄提”是星名,这个摄提星随斗柄以指十二辰,这里以摄提星所指的月份而言。按王逸之说,屈原这两句诗是自叙年月日;而从朱熹之说,屈原只叙其出 生的月日而没有提到出生之年。王逸、朱熹哪一种说法正确?过去很难说得清楚,因为这两种说法都可以从《史记·天官书》中找到证据。1976年陕西临潼 县出土了一件“利簋”,器内有铭文4行,32字,记述了周武王伐纣的过程。汤炳正先生在经过认真考证后认为,“利簋”铭文“岁鼎克”三字中,“岁” 指岁星,古人或称“摄提”,今人称为木星。“鼎”即贞,训为当。“克”与“辜”同字,为月名,十一月为辜。“岁贞克”意为岁星正当十一月晨出东方,此系指木星的会合周期而言。这样,“利簋”铭文“珷征商,唯甲子朝,岁贞克,昏夙有商”就与《史记》的“正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的记 载完全吻合。“利簋”铭文“岁贞克”,与《离骚》“摄提贞于孟陬”说的是 同一范畴的问题,都是以岁星的运行标记年月。若按《离骚》为例,铭文可以 引申为“摄提贞于仲辜”;若以铭文例之,《离骚》中的“摄提贞于孟陬”也 可以简化为“岁贞陬”。《离骚》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两 句诗的大意是:岁星恰恰出现于孟春正月的那个月、庚寅这一天我降生了。这 里屈原虽然没有正面记述诞生之年,但是凡夏历正月岁星晨出东方,正标志着 这一年必然是后世所谓“太岁在寅”之年。这就说明了王逸以“摄提”指木星 所 当年次之说的正确性,而朱熹关于“摄提”是指星名的说法是片面的。围绕 “摄提”的理解而展开的两千年的学术论争,终于赖“利簋”铭文而有了一个 小结。 既然确定了“摄提”是指太岁在寅之年,那么屈原究竟生于何时呢?由于人们 所依据的资料不同和推算方法各异,所以推算出来的结论不尽一致,较有影响 的有生于公元前366年夏历正月、前355年夏历正月、前343年夏历正月二十 一日庚寅、前340年夏历正月初七日庚寅、前339年夏历正月十四日庚寅、前335年夏历正月初七日庚寅这几种说法。汤炳正先生认为,最可靠的探索方法是:能找到一个与具体历史年代相结合的、以实 测的岁星晨出东方的年月为标志的原始资料,再用岁星的恒星周期和会合周期 进行推算。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1973

文化人类学期末考试试题

文化人类学 ----------------------------------------------------------------------------------------------------------------------- 一、单选题(共10分) 1、文化唯物论的代表人物哈里斯的代表作是() A《文化唯物论》B 《原始文化》C 《洁净与危险》 D 《忧郁的热带》 2、《江村经济》的作者是() A 林耀华 B 费孝通 C 瞿同祖 D 吴文藻 3、基诺族属于() A 平等社会 B 阶层社会 C 阶级社会 D 开放的阶级体制 4、马埃男子社团属于() A 年龄社团 B 性别社团 C 区域社团 D 民族社团 5、《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作者是()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6、“男耕女织”表达的是一种() A 年龄分工 B 性别分工 C 地域分工 D 阶层分工 7、认为宗教是精神鸦片这是()的观点 A 韦伯 B 涂尔干 C 斯旺森 D 马克思 8、《癫狂与文明》的作者是() A 德里达 B 福柯 C 涂尔干 D 米德 9、年龄和性别分工() A 存在于狩猎社会 B 存在于采集社会 C 存在于工业社会D存在于一切社会 10、对“神圣”与“凡俗”的区分出自() A 布朗 B 涂尔干 C 马克思 D 韦伯 二、多选题(共20分) 1、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 A小规模的社会群体B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C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 D食物共享 2、下面关于形式主义流派说法正确的是() A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西方经济学理论为自己的基础 B以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指导 C形式主义流派是经济人类学中历时最久的、影响最大和人数最多的一个学派。 D主张从社会、生态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互动、交换关系的角度来考察经济问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人文研究 一、填表题 请填写以下人类学体系表格空白部分 二、填空题 1.人类学者在田野工作后,最终调整知识和思路,进而完成的文化撰写的文本 形式就是。 2.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的和。它的作用在这里主要是加深人 文学者对于文化的生物学基础的理解。 3.1958年,发表《物种起源》,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理论。从而 直接影响了进化论人类学的产生。进化论代表人物泰勒著要关注的是原始宗教,并提出了泛灵论,也叫做。 4.1870年,在经典民族志作品《易洛魁联盟》的基础上,出版了 名著,系统地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后来,他又在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著作中全面的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并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大致分了、、三个时代,并将作为每个阶段的

具体标志。 三、选择题 1.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这是理论的观点。 A.文化相对论B.文化中心论 C.种族主义D.文化普同论 2.恩格斯曾经指出:是“从人和人种的形态学和生理学过渡到历史的桥 梁”。 A.人类学B.社会学 C.民族学D.考古学 3.体质人类学包括(多选) A.人体形态学社会生物学B.生物进化论古人类学 C.考古人类学 四、名词解释 1.文化 2.进化学派 3.传播论 4.文化圈、文化层、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 5.社会决定论 6.历史特殊论 7.濡化 8.文化模式、国民性 9.功能论& 新功能论 10.社会冲突论 11.普同论、文化相对性、适应、整体性、跨文化比较

五、简答与问答 1.人类学学科在广义和狭义上有哪些分支。 2.如何理解人类学的进化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与哲学思潮的关系? 3.简述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划分的几大阶段。 4.新功能论“新”在何处? 5.文化功能论与结构功能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叙述文化人类文学理论发展的脉络 7.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类学前辈如何借鉴西方功能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社会? 8.试从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说明中国人类学的本土特点。 9.是论述人类学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10.思考学习人类学有什么作用或者意义。 11.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条件 12.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13.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14.阐述你所知道的人类学的认识论主题 第二章田野民族志与人类学研究(3课时) 一、填空题 1.在其他社会科学家看来,人类学中的质性研究主要在于探讨文化现象、形成 民族志、和研究的学术传统。 2.在一书中已经提出了田野工作的具 体方法,并认为通过这些方法和一定程序有望获得可靠而有效的民族志资料。 3.从事田野民族志研究的人类学家的选题一般有两种选择,即: 和。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

《疯癫与文明》读书笔记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名叫海伦·凯勒的美国女作家。她于1880年6月27日降生在美国 南部亚拉巴马州的塔斯甘比亚镇,她刚满周岁时便会走路了,她在生病之前住的房子面积 不大只有一个打正方形的住屋和一个供仆人们住的小正方形物子再加上在竹屋胖加盖的一 间小屋,以备应急之用,她家长满了植物,邻居们称她家为“绿色家园”. 《疯癫与文明》作为米歇尔·福柯的成名之作,在学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读罢该书,我也获益匪浅,在此略微论述一二心得。 关于疯癫的论述,古往今来不在少数。帕斯卡预言:“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 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陀思妥耶夫斯基呼吁:“人们不能用禁闭自己的 邻人来确认自己神智健全。”而福柯则直截了当地说道:“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 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 历史。”与福柯同时代的思想家巴尔特评价:“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 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 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 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实现,在他 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p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并且这一“疯癫”话语只有且仅是在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下所产生的“名词”。虽然明代才子唐寅的 《桃花庵诗》中“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也有“疯癫”一词,不过这种“疯癫”不是人类理性时代的精神术语,只是中国传 统社会中怀才不遇的隐逸文人的自我嘲解安慰而已。 也许读者会疑问:为什么福柯会对“疯癫”现象如此感兴趣?这里便不得不提及福柯 的童年经历了。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先生在其《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一书中曾经介 绍到:“福柯虽然出生在富贵之家,但他的青少年时代却始终感到压抑威胁和恐怖。他父 亲为了锻炼他的勇气,把他带到医院手术室看截肢手术,血腥的场面给一个孩子的惊骇是 不言而喻的。他家乡当地有一富人的女儿因未婚先孕,孩子出生后被溺死,她本人被宣布 精神失常,先后被送进医院和修道院,最后被关在一间黑屋子里。这些可怕的事情对福柯 的一生的思想都有潜在的影响,他一生的思想和行动都是要反抗这种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 压迫和恐怖。他的第一部著作《精神病和心理学》和他的博士论文《疯癫史》就是这方面 最初的努力。”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我们不难知道福柯之所以关注“疯癫”的 缘由了。 通过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考察,福柯揭示出了:疯癫与文明的对立不是天然的,而是人 为的;不是在蒙昧的远古,而是在理性的近代。在古世纪,麻风病曾被视为对社会的最大 威胁。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麻风病被逐步控制,疯癫代替了原来麻风病的角色。但 最初人们对疯癫的态度还是暧昧的,疯癫既是威胁,但也是达到某些真理的通道。“疯癫 在人世中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符号,它是现实和幻想之间的标志错位,使最大的悲剧性 威胁仅成记忆。……它是理性的流动。”但是到了古典时代,疯癫变成了一种需要用禁闭

考古工作预案

考古工作预案 家乡: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前言 抱着对考古浓厚的兴趣,学期初,我在许多的通识课之中选择了走进魅力考古这门课,它也的确没有让我失望,在这里了解到了考古学并没有我从前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像我学习地质学一样,学习考古同样可能会有艰苦的实习以及充分的准备。但我想,为所爱,踏着荆棘也不会觉得痛。通过多方查阅资料以及对家乡的了解,现设计工作预案如下 一、考察对象:庞葛城 1、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哈拉新村前,有座夯土建筑、规模宏伟、遗迹清晰的古城,这是嫩江流域规模较大的辽金古城址之一,称“庞葛城”。大略位于下图中左上角红色图标1所在位置 2、历史记载: 金初太宗时期设置的乌古迪烈统军司及海陵王时期的乌古迪烈招讨司应在庞葛城。 庞葛城见于文献记载,《金史》中两见。一为太宗天会三年二月“以庞葛城地分授所徙乌虎里、迪烈底二部及契丹民”一为《金史·习古乃传》中记习古乃在太宗时受降乌古、迪烈二部后,“以庞葛城地分赐乌虎里、

迪烈底二部及契丹人,其未垦者听任力占射”的治所,应在庞葛城。 3、基本资料:调查得知,该城由南北二城构成,全城周长1 960米,近四华里。其中北城略呈方形,东西长300米,南北长250米,周长1 100米,中部偏东有一道土墙,墙中部偏南处有一大型建筑台基址,现高约3米,四面城墙每面各筑防御用等距马面2个,城四角各有一个角楼,南墙有东西宽26米、长16米的瓮城,城墙均由夯土筑成。南城应为接北城而后建,破坏甚剧,仅存东墙遗迹,东西长300米,南北长130米,周长865 米。近年来,在古城内发现大量辽金石期文物,如金代灰砖、布纹瓦、兽面瓦当、定瓷瓷器残片及辽金时期的石臼、石槽、铁制农具等,认定该城是一座辽金时期的古城。 4、考察目标 1)进一步确定该城的确切年代 2)使学生良好掌握田野考古的方式方法 3)进行文物保护与遗址复原工作 二、齐齐哈尔地区简介 1:名字由来:“齐齐哈尔”名字来源自达斡尔语,是“边疆”或“天然牧场”之意。因世界珍禽丹顶鹤在此栖息,又名鹤城。 2:地理位置:齐齐哈尔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松嫩平原。位于北纬45°至48°,东经122°至126°。东北与本省绥化市、东南与大庆市、南与吉林省白城市、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北与本省黑河市接壤。距省会哈尔滨市359公里,距绥化市328公里,距大庆139公里、距白城市282公里,距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524公里,距黑河市483公里。面积43000平方千米,其中市区面积4295平方千米,建成区面积161平方千米(2010年)。

内蒙古考古文献

内蒙古考古文献 一发掘简报 综述 张郁:《内蒙古大青山后东汉北魏古城遗址调查记》,《考古》1958年3期 张郁:《内蒙古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考古》1958年4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发掘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1年2期 内蒙古自治区昭武达盟文物工作站:《内蒙古敖汉旗孟克河上游的遗址调查》,《考古》1963年5期 敖汉旗文化馆:《敖汉旗老虎山遗址出土秦代铁权和战国铁器》,《考古》1976年5期 冯永谦等:《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考古》1982年2期 盖山林:《内蒙古乌盟南部发现的青铜器和铜印》,《考古》1986年2期 崔利明:《内蒙古兴和县发现窖藏铜币》,《考古》1988年12期 乌盟文物站凉城文物普查队:《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周围古遗址调查》,《考古》198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内蒙古准格尔煤田黑岱沟矿区文物普查述要》,《考古》1990年1期 刘观民:《内蒙古赤峰市大甸子墓地述要》,《考古》1992年4期 李兴盛:《内蒙古卓资县三道营古城调查》,《考古》1992年5期 崔树华:《内蒙古中南部三处古遗址调查》,《考古》1992年7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等:《内蒙古海拉尔市团结遗址的调查》,《考古》2001年5期 赤峰联合考古调查队:《内蒙古赤峰地区1999年区域性考古调查报告》,《考古》2003年5期 王成等:《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发现青铜器》,《考古》2004年4期 田广林:《内蒙古赤峰市阴河中下游古代岩画的调查》,《考古》2004年1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林西县水泉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05年1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6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准格尔旗二里半遗址第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集刊》第11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中南部古代遗址调查简报》,《考古学集刊》第12集 吕遵谔:《内蒙林西考古调查》,《考古学报》1960年1期 辽宁省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等:《宁城县南山根的石椁墓》,《考古学报》1973年2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宁城南山根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5年1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赤峰蜘蛛山遗址的发掘》,《考古学报》1979年2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凉城崞县窑子墓地》,《考古学报》1989年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 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

复旦考研文化人类学真题2008-2016

文化人类学(2008年) 科目:文化人类学总分:150分 一、名词解释(任选四题,每题5分): 濡化(enculturation) 涵化(acculturation) 结构性暴力(structural violence) <<努尔人>> (The Nuer) 萨皮尔 - 沃尔夫假设 (Sapir-Whorf hypothesis) 泰勒(E. B. Tyler) 二、简答题(任选四题,每题10分): 1) 举例说明互惠(reciprocity) 关系的三种形式。 2) 简述人类学视野中文化的几个基本特征。 3) 以本尼迪克特 (Benedict) 的 <<菊与刀>>为例,谈谈你对人类学田野研究中伦理问题的看法。 4) 简述亲族(kinship)研究对于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性。 5) 什么是特定语境中的“代码转换”(code-switching)? 田野工作者为何要关注这一现象? 6) 简述文化相对主义对于人类学田野研究的意义。 三、论述题(共二题,每题20分): A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以你对人类学学科的理解,阐述文化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意义。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2) 在人类学家眼中,一个目不识丁的老农是否比大学教授的“文化程度”要低?为什么?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B 请在下列二题中任选一题: 1) 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人类学的研究视角有无独特之处?如有,请说明有那些独特之处?可适当引用人类学理论和民族志( ethnography) 经典案例加以说明。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 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 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泰勒认为: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泰勒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