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

自主择业后,多年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最有感触的体会是对利益博弈的理解。现整理成章,与友交流。

“利益”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相当简单。利益 = 好处。

◎利益有四个特点:

1、个体相对性。利益是对具体个体而言,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利益。如对个人叫个人利益,对家庭叫家庭利益,对群体叫群体利益,对局部地区叫地方利益,对全国叫国家利益。没有绝对的利益,只有相对于什么个体的利益。

2、时空阶段性。同一个体,处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利益;同一个体,对待不同环境,也有着不同利益。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生存、安全保证、情感归属、尊重荣誉、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说明人的需求在不同的层次上,所追求的利益有巨大地差别。其他个体亦然,在不同的时空追求着不同的利益。

3、整体层次性。由于整体普遍具有层次性,同一层次的个体,往往组成上一层次的整体。因而,整体利益也呈现出层次性。个体利益可能不是完全相同,但由这些个体组成的整体,却会有共同的利益。个体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4、形式多样性。人们往往把钱和利益等同起来,这是

认知上的误区。钱是利益的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钱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衡量物,相当重要。但钱不是利益的全部,有些利益,如亲情、爱情、荣誉、道德,往往是钱无法衡量的。但这些都是利益的表现形式。

◎理解了利益的特点,自然可得出以下推理:

1、利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个体成千上万,利益更是上万成千。个体组成整体,构成社会,利益必定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利益交换是个体间交流的实质。商品交换是物钱交换,普遍存在,不以为奇。亲情交换,是亲人间的情感交换,为人付出了爱心,得到心灵愉悦的回报。表现形式不一,同是得到各自利益。爱情、荣誉、道德亦然。

3、利益博弈构成了社会关系。有交换就必定有竞争,有竞争就必须要博弈。人作为个体是有社会属性的,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是利益博弈的综合结果。得到利益,需要付出;利害同现,需要权衡;多利相权取其重;多害相权取其轻。社会无时不在利益博弈中急剧变化。

◎说到博弈,有三种形式:

1、零和博弈:博弈各方针锋相对,你死我活,利益总和不变,各方竞争占据份额比例。

2、负和博弈:博弈各方无情残杀,多败俱伤,利益总和随之缩减。

3、正和博弈:博弈各方有序竞争,优劣互补,利益总和随之增长。

可见,最佳竞争是正和博弈,利益各方,各自发挥特长,弥补不足,互惠共赢。如今所讲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都可看作正和博弈的体现。

◎利益博弈要旨:

理解上述道理,辨明利益归属,掌握博弈方法,就能把握智慧人生。用其作为武器,分析社会,对待人生,必定得益非浅。在那过去的时代,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语,叫做“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说的是凡事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去看待事物,分析事物,处理事物。如今套用这句话,改为“利益博弈,百验百灵”。这应该就是市场经济规律的真谛。

利益分配博弈模型

5 基于稳定性提高的联盟利益风险补偿研究 5.1 联盟利益分配研究综述 利益分配问题是战略联盟组建及运作管理中一个敏感而复杂的问题。在战略联盟的组建和运行过程中,面对各联盟成员(它们有着不同资源、能力、文化、目标等),如何进行联盟的利益分配,以确保联盟运行的通畅和目标的达成,成为战略联盟组建和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让联盟能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联盟利益最大化目标能顺利实现,必须认真研究利益分配问题,在利益分配原则的指导下,相互协商确定科学的利益分配方案,做好利益分配工作。换句话说,利益分配是一个非常关键而且矛盾突出的问题,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联盟合作的信心和联盟稳定性。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加入联盟就是为了获得预期收益,利益分配必须为各方所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联盟各方合作的失败或破裂[108-109]。目前,对于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问题的研究主要有:詹美求等人[110]应用博弈论建立了校企合作创新利益分配模型。孙东川等人[111]采用Nash 谈判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卢纪华等人[112]在利益分配混合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基于技术开发项目的虚拟企业利益分配模型。顾新等人[113]运用合作博弈理论构建了具有旁支付的知识链成员之间利益分配的二人合作博弈模型。郑文军等人[114]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敏捷虚拟企业的利润分配模型。罗利等人[115]运用对策论理论,通过讨论利益分配的数学定义和优超关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利益分配模型。刘浪等人[116]采用Shapley 值的方法克服了Nash-Harsanyi谈判模型的不足,建立了动态联盟利益分配模型。戴建华等人[117]提出一种基于风险因子的修正算法对由Shapley 值法得到的利益分配方案进行修正。兰天等人[118]根据“责权利险对等”的原则,从资源投入、对联盟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损失等三个方面,给出了联盟利益分配的原则和方法。冯蔚东等人[119]运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建立了虚拟企业一次收益分配模型和二次收益分配机制。沈玉志等人[120]针对现实企业联盟中存在的不平等性和因信息不完全引致的不确定性问题,引入了贴现因子和信任度两个概念,建立了不确定性环境下不平等联盟的利益分配理论模型。文献[121]给出了Shapley 值、Nash 谈判模型、简化的MCRS、群体重心4 种利益分配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文献[122]讨论了伙伴收益分配比例的确定原则,综合考虑了伙伴的投资和承担的风险,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提出了一种收益比例计算方法;文献[123]利用合作对策理论来研究的合作利益分配;陈菊红等[124]认为常见的利益分配模式有三种:产出分享模式、固定支付模式和混合模式(前两种模式的结合),并将动态联盟的收益分配过程看作一个博弈过程,用博弈论的思想建立了动态联盟的收益分配模型,分析了分配系数与贡献系数、努力水平之间的关系;文献[125]、[126]、[127]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建立了动态联盟中利润分配问题的数学模型,文献[126]还进一步分析得知对应于不同的事前利润分配合同,成员企业会在协作过程中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进而影响到协作的整体效果。 5.2 联盟利益分配的原则与方法 ①联盟利益分配的定义 战略联盟利益分配就是各成员将联盟生命周期内共同创造和实现的利益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分割和分配的过程。该利益的分配不仅表现为直接经济价值的利益在各成员之间的分配,如合作的产品和利润等,还应包括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无形资产在成员之间的分配,如专利权、技术诀窍、品牌、商标、顾客忠诚度、营销渠道、企业美誉度等。 ②联盟利益分配的原则 战略联盟本质上是一种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形成的契约合作关系,利益是合作各方相互合作的基础,正是由于这种有相互利益获得的愿望,各伙伴才会合作。但是利益产生又有双重效应,它既使合作各方产生合作的要求,又会使各盟员因为利益分配的公平与否而产生消极合作的情绪,甚至出现败德行为,从而影响战略联盟的正常运行。这就需要在进行利益分配时遵循

博弈论案例分析

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游戏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 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在经济学上博奕论是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 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出棋‖ 招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现在,我们就一些例子来讨论博弈论相关内容。 一、从“囚徒困境”开始 在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如果另一个犯罪嫌疑人也作了坦白,则两人各被判刑8年;如果另一个犯罪嫌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下表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表囚徒困境博弈 [Prisoner's dilemma] 我们来看看这个博弈可预测的均衡是什么。对A来说,尽管他不知道B作何选择,但他知道无论B选择什么,他选择―坦白‖总是最优的。显然,根据对称性,B也会选择―坦白‖,结果是两人都被判刑8年。但是,倘若他们都选择―抵赖‖,每人只被判刑1年。在表2.2中的四种行动选择组合中,(抵赖、抵赖)是帕累托最优的,因为偏离这个行动选择组合的任何其他行动选择组合都至少会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差。不难看出,―坦白‖是任一犯罪嫌疑人的占优战略,而(坦白,坦白)是一个占优战略均衡。 要了解纳什的贡献,首先要知道什么是非合作博弈问题。现在几乎所有的博弈论教科书上都会讲―囚犯的两难处境‖的例子,每本书上的例子都大同小异。 话说有一天,一位富翁在家中被杀,财物被盗。警方在此案的侦破过程中,抓到两个犯罪嫌疑人,斯卡尔菲丝和那库尔斯,并从他们的住处搜出被害人家中丢失的财物。但是,他们矢口否认曾杀过人,辩称是先发现富翁被杀,然后只是顺手牵羊偷了点儿东西。于是警方将两人隔离,分别关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讯。由地方检察官分别和每个人单独谈话。

征地过程中的各方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征地过程中的各方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摘要:土地征收引发的社会风险及矛盾日益凸显,给社会的稳定和谐带来一定威胁。通过对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农民之间的博弈分析,明确了征地过程中各方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及动机,并得出违规征地的处罚力度及征地补偿费是影响各利益主体行为选择关键的结论。 关键词:土地征收;利益主体;博弈 目前中国采用的征地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健全及外部环境的改变,土地征收带来的社会风险凸现。在近年国土资源部受理的来访案例中,违法占地依然是群众反映的重点问题,一些项目存在边报边用,甚至是未报即用的现象;有的违背农民意愿强行占用,这些都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一定威胁。究其深层原因,主要是征地过程中各方主体利益诉求不同,产生了各种矛盾。因此,通过对土地征收过程中各方主体的博弈分析,明确影响其行为选择及动机的关键性因素,从而完善土地征收制度,对缓解征地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协调城市发展与耕地减少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1 土地征收的相关概念 1.1 土地征收的界定 土地征收是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的过程[1]。从定义上来看,只有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才进行土地征收,但由于征收制度的不完善及土地增值收益的巨大诱惑,土地征收范围被人为扩大,不仅局限于非营利性公益事业用地,还包括以营利为目的的工业、商业等用地。本研究所涉及的土地征收特指被扩大化的土地征收范围。 1.2 土地征收所涉及的利益主体 中国的土地征收是在多方利益主体参与下共同完成的。首先由中央政府下达征地命令,然后地方政府代表中央政府执行具体的征收行为,并且在征地后需要给予被征地农民相应的补偿,因此土地征收过程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民。中央政府在征地过程中总是从全局利益考虑征地问题,既要着眼于城市的发展,又要考虑土地被征收后的粮食安全问题、生态问题、失地农民安置问题等[2],从宏观角度制定征地政策,并对征地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征地政策在一定辖区内的具体执行者,总是从局部利益出发,主要考虑土地征收过程中产生的经济效益、地方建设的发展以及官员的个人业绩;农民是征地过程中的微观主体,由于成员结构分散、组织力量薄弱,在整个征地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3]。 2 利益主体的行为假设

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 自主择业后,多年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最有感触的体会是对利益博弈的理解。现整理成章,与友交流。 “利益”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相当简单。利益 = 好处。 ◎利益有四个特点: 1、个体相对性。利益是对具体个体而言,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利益。如对个人叫个人利益,对家庭叫家庭利益,对群体叫群体利益,对局部地区叫地方利益,对全国叫国家利益。没有绝对的利益,只有相对于什么个体的利益。 2、时空阶段性。同一个体,处于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利益;同一个体,对待不同环境,也有着不同利益。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生存、安全保证、情感归属、尊重荣誉、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说明人的需求在不同的层次上,所追求的利益有巨大地差别。其他个体亦然,在不同的时空追求着不同的利益。 3、整体层次性。由于整体普遍具有层次性,同一层次的个体,往往组成上一层次的整体。因而,整体利益也呈现出层次性。个体利益可能不是完全相同,但由这些个体组成的整体,却会有共同的利益。个体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 4、形式多样性。人们往往把钱和利益等同起来,这是

认知上的误区。钱是利益的一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钱作为商品交换的价值衡量物,相当重要。但钱不是利益的全部,有些利益,如亲情、爱情、荣誉、道德,往往是钱无法衡量的。但这些都是利益的表现形式。 ◎理解了利益的特点,自然可得出以下推理: 1、利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个体成千上万,利益更是上万成千。个体组成整体,构成社会,利益必定以各种形态表现出来。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利益交换是个体间交流的实质。商品交换是物钱交换,普遍存在,不以为奇。亲情交换,是亲人间的情感交换,为人付出了爱心,得到心灵愉悦的回报。表现形式不一,同是得到各自利益。爱情、荣誉、道德亦然。 3、利益博弈构成了社会关系。有交换就必定有竞争,有竞争就必须要博弈。人作为个体是有社会属性的,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是利益博弈的综合结果。得到利益,需要付出;利害同现,需要权衡;多利相权取其重;多害相权取其轻。社会无时不在利益博弈中急剧变化。 ◎说到博弈,有三种形式: 1、零和博弈:博弈各方针锋相对,你死我活,利益总和不变,各方竞争占据份额比例。 2、负和博弈:博弈各方无情残杀,多败俱伤,利益总和随之缩减。

《乾坤-博弈证券决策分析系统》说明书

《乾坤-博弈》 证券分析软件 至尊版 用户使用手册 《乾坤-博弈证券决策分析系统》由乾坤-博弈软件研发中心开发,集各类证券分析软件之所长,是一套Windows XP平台上进行各种证券分析的系统,功能强大、操作方便、界面友好,支持互联网接收实时行情,提供独特的指标参数,辅助您决策投资品种,适合各类证券投资者使用。 正式注册的用户可以登录我们的网站得到我们专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 如果您有好的想法或建议,请通过电子邮件或访问网站与我们联系。为使《乾坤-博弈证券决策分析系统》软件产品更好、更适合于您,您的反馈和建议对于我们非常重要。《乾坤-博弈证券决策分析系统》的许多特点和重要用户界面都吸收了众多同类软件用户的意见。所以,如果你对某项新特征或如何更好地完成某项工作有建议,请给我们来信或在网站上留言给我们反馈,我们将非常感谢您! 受《伯尔尼公约》、《世界版权公约》和TRIPS协议保护,使用说明证券分析软件,及其作为计算机软件核心的计算机程序在没有调入计算机之前,以文字、数码等信息符号作为表现形式的相关存在,《乾坤-博弈证券决策分析系统》开发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相关权利。未经《乾坤-博弈证券决策分析系统》明确的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手段和方式进行复制、抄袭、转载。违者,乾坤-博弈软件研发中心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乾坤-博弈证券决策分析系统》仅对您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对您的股市决策所带来的任何险,依法不承担任何责任。 由于《乾坤-博弈证券决策分析系统》依赖于电子通讯传送数据,因而对于任何由于通讯中断所造成的数据问题,依法免责。 我公司不对本软件作任何形式的保证,尤其不对其用于特殊目的的绝对合宜性作任何明确或隐含的肯定保证。 我公司保留在任何时间不必通知用户而修改本软件及相关资料的权利。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

利益博弈的不确定性使得公共政策制定的结果表现出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直接影响了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绩效。因此,应通过协调好各博弈主体的利益关系,实现利益博弈的制度化,推行政务信息公开,促进利益博弈主体发育均衡等措施,力争在合理的利益博弈中形成绩效最大化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不确定性的出现 在现代社会,公共政策已经成为实现公共利益、从事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公共政策对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按照戴维·伊斯顿的定义,所谓公共政策就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一个或者一些利益主体如何通过公共政策制定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取决于自身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博弈状况。一项公共政策的提出、制定、实施是相关利益主体互相博弈的结果。公共政策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对各种利益矛盾进行协调处理和重新界定。通常来说,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具有稳定性的特点,这一特点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绩效。 然而,在当今社会利益结构日益分化的背景下,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变得日益复杂,这使得公共政策制定的结果表现出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偶然性直接影响了公共政策解决公共问题的绩效。因此,如何控制甚至消除由利益博弈带来的公共政策的偶然性或者不确定性,提升公共政策的稳定性和解决公共问题的绩效,是公共政策制定者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近来,一些地方发生的与公共政策制定相关的几起事件,直接印证了这种利益博弈的不确定性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如宁波px项目事件、四川什邡钼铜项目事件以及江苏启东排污项目事件,乃至2007年的厦门px项目事件、2009年的广州番禺垃圾焚烧事件。这些事件的起因、过程、结果都大同小异:要建某一大型重化工项目,由于民众顾及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项目遭到民意反对,博弈数日,事件升级,地方政府做出妥协,项目下马或暂时终止。社会舆论对此普遍认为,这些地方性公共政策制定的结果与地方政府的初衷截然相反,不是“双赢”,而是“双输”。这种结果具有典型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是作为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地方政府未曾预料到的。 公共政策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主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利益博弈的途径的多元化,利益博弈主体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博弈主体的参与不充分等因素都是导致公共政策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博弈主体是多元的、复杂的。从宏观层面看,公共政策制定的利益博弈主体基本包括了国家(政府)、市场和社会。具体来看,这些宏观的利益博弈主体又各自包含更为具体的内容。 从国家层面看,在我国,利益博弈主体主要有执政党、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除此之外,人民政协、事业单位、行政性公司、某些社会团体等都可以从“公共”的角度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成为政策主体。这些都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主体。在西方国家,公共决策的效率和执行效果取决于行政领导。在我国,政府是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在日常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决策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完全一样。地方政府更直接地与公众进行接触和沟通,他们具有执行、制定双重身份,因而更能体会到公共政策中的要义及其所存在的失误和问题,从而为修订、完善公共政策做准备。中央政府则更多地是针对宏观的、涉及全球、全国的公共问题进行决策。 从社会层面看,利益博弈主体主要包含公民个人、利益集团和非政府组织。当今社会,普通民众作为多元利益主体之一,有着日益清晰的利益诉求。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利益博弈过程中,要想实现社会价值分配的预期效果,就必须强化自己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主体

博弈论经典案例分析

博弈论经典案例分析 囚徒困境 案例:警察把甲乙分开关押,并在提审时分别告之,如果你坦白而他不坦白,那么你将只判0年,他将被判8年;如果你不坦白而他坦白,那么你判8年,他判0年;如果你们两人都坦白了,各判5年;如果你们两人都不坦白了,各判1年。 分析:每个博弈方选择自己的策略时,虽然无法知道另一方的实际选择,但他却不能忽视另一方的选择对他自己的得益的影响,因此他应该考虑到另一方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并分别考虑自己相应的最佳策略。对囚徒A 来说,囚徒B 有坦白和不坦白两种可能的选择,假设囚徒B 的选择是不坦白,则对囚徒A 来说,不坦白得益为-1,坦白得益为0,他应该选择坦白; 假设囚徒B 选择的是坦白,则囚徒A 不坦白得益为-8,坦白得益为-5,他还是该选择坦白。因此,在此博弈中,无论囚徒B 采取何种策略囚徒A 的选择只有一种,即坦白,因为在另一方两种可能的情况下,坦白给自己带来的得益都是较大的。同样的道理,囚徒B 的唯一的选择也是坦白。 所以最可能的结局:该博弈的最终结果是两博弈方同选择坦白策略。 其支付矩阵如下: 性格大战 案例:一对恋人准备在周末晚上一起出去,男的喜欢看足球,但女的喜欢看时装表演。当然两个人都不愿意分开活动。不同的选择给他们带给他们不同的满足。 分析:可以看出,分开将使他们两人得不到任何满足,只要在一起,不管是看时装表演还是看足球,两人都会得到一定的满足。但看足球将使男的得到更大的满足,看时装表演则使女的得到更大的满足。 在这样的一个对局中,男的和女的都没有占优战略。他们的最优侧率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一旦对方选定了某一项活动,另一个人选择同样的活动就是最好的策略。因此,如果男的已经买好了足球的门票,女的当然就不再反对;反之,如果女的已经买好了时装表演票,男的也就会与她一起看时装表演。 1,1 8, 0 不坦白 0,8 5,5 坦白 嫌疑犯乙 不坦白 坦白 嫌疑犯甲 1,2 -1, -1 时装 0,0 2,1 足球 男 时装 足球 女

效益分享型EMC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效益分享型EMC利益分配的博弈分析 摘要:合同能源管理(EMC),是一种基于市场节能的新机制,其显著特征是通过市场的调节,以及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ESCo)之间的谈判与协调,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合同能源管理(EMC)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文章将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作为参与双方,构建了二人合作博弈模型,应用纳什谈判公理解决了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EMC)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加以说明。 关键字:合同能源管理;节能;利益分配;纳什谈判解 一、引言 能源紧缺是影响全国乃至全球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国,而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必须控制在42亿吨标准煤以内,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内我国节能降耗的任务将十分艰巨,但同时也意味着未来我国节能市场潜力非常巨大。 合同能源管理是国际上20世纪7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节能机制。在世界银行(WB)的帮助下,合同能源管理于1998年引入中国,并迅速发展起来。其实质就是用客户未来减少的能源费来支付节能项目的全部投资并分享其节能效益的商业模式。节能效益分享型是合同能源管理的三大运营模式之一。在这种模式下,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签订节能服务合同,并约定合同期内的效益分配比例。用能企业不需要支付任何改造和服务费用,而由节能服务公司对项目进行融资,提供资金和服务,并在客户配合下实施节能项目。合同期满后,项目节能效益和节能项目所有权归用能企业所有。 合同能源管理要发展,成功的关键是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企业双方都能够受益,达到合作双赢的良好愿望,而双方都能够分享节能效益的前提是制定合理的效益分享原则。但目前,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节能效益分配还没有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原则,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阻碍了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本文运用合作博弈理论,将用能企业和节能服务公司作为参与双方,构建了二人合作博弈模型,应用纳什谈判解很好的解决了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中的利益分享问题。 二、纳什谈判公理:一个分析框架 合作博弈是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即利益分配问题。在20世纪50年代,纳什创造性的发展了合作博弈理论,并用公理化的方法构建了二人讨价还价模型。合作解完整、公正,体现了美感,弥补了在非合作博弈中,纳什均衡对效率考虑的缺失。如何使局中人能得到的收益达到公平合理,纳什给出了纳什谈判公理,并推导出纳什谈判解的结果。 合作博弈必须遵守如下假设:

利益集团的战略博弈

利益集团的战略博弈 ——“银联海外遭VISA封杀”事件分析报告 一、事件回顾: 国际卡组织VISA在2010 年6 月2 日向全球会员银行发函要求,从2010 年8 月1 日起,凡在中国大陆境外受理带VISA 标志的双币种信用卡时,不论刷卡消费还是ATM 取现,都不得走中国银联的清算通道,否则VISA 将重罚收单银行。第一次将罚款5 万美元,如果收单银行再犯,每月将罚款2.5 万美元。 二、背景分析: VISA 最早于20 世纪80 年代进入中国,1993 年在北京开设代表处,当时中国的银行卡市场尚未开发。面对庞大的中国银行卡需求市场,VISA 扮演了中国银行卡市场的引路人和培育者的角色,也因此获得了中国双币卡市场的2/3 强的份额。 这本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赢的开局。银联借助外来的技术力量发展了中国本土的银行卡市场,VISA 也籍此先行获得了中国市场上双币卡的绝对份额。 但随后,凭借先天的本土优势和政策倾斜,中国银联快速垄断了银行卡的国内清算通道,并迅速将目光投向香港甚至海外市场;通过银联标准卡的发行,为海外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优惠的服务价格,市场份额迅速扩张。此时国际巨头VISA 终于无法视而不见,采取了遏制的战略手段,冲突一触即发。 三、形成根源及目的 1.对利润的争夺是根本原因 自2004 年以来,中国银联经历了海外人民币银行卡迅速扩张的过程,获得了境外90 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币银行卡结算许可。银联在海外的迅速扩张在客观上对VISA 在全球银行卡市场的寡头垄断地位和长期潜在利益造成了潜在威胁。虽然中国银联是中国“金卡工程”的独家运营银行卡信息交换网络和支付清算商,但股份制公司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银联的逐利本性。 对VISA 而言,中国银联垄断了中国境内银行卡清算通道,VISA 的收入仅限于咨询费、海外网络使用费等有限来源,没有独立发卡的权利。而中国银联在中国金融政策保护下,不仅获得国内清算权,而且努力脱离VISA 的海外网络、独自发展人民币清算业务,减少了对VISA 海外网络的依赖性。这一行为实质上是从根本上逐步摆脱对VISA 网络的依赖,独立发展自己的清算体系。这一行为对VISA 的市场垄断和长期利益提出了挑战。这样两个逐利集团在对中国境内外利润的追逐上,相互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2.制度规制是根源

公司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格局.doc

公司参与人之间的利益博弈格局- 现代公司是多种利益主体、多元产权主体的有机统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公司法人财产权制度。公司的财产权独立于股东权,而由董事会为主体的经营层所控制,大股东又可通过对经营层的控制 掌握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债权人作为公司投资者也成为利益一极。公司权力(利)的多元化势必会导致股东与公司,股东与董事、经理,小股东与大股东,乃至债权人与公司、股东之间的多重利益冲突与失衡。 (一)股东(公司发起人)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关系 股东(严格的说是公司发起人)在公司设立阶段即 与公司存在利益冲突。公司的生命来源于公司发起人最初投入公司的财产,公司发起人在公司设立过程中对公司的命运和前途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此时公司的内部制约机制和外部制约机制都没有最终到位或运作起来,公司发起人有可能进行虚假出资等损害公司利益的活动;即使公司成立后,股东也会试图通过各种形式抽回出资,进行“无本万利”的商业冒险。另外,公司发起

人会借口公司设立的需要而将大量的不合理的费用转嫁给公司,甚至会借口公司设立的需要而代表未来的公司缔结有损公司利益的契约。 (二)董事、经理人员与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关系 董事、经理人员包括通常所说的董事、经理以及担任经理职务的董事(即经营董事)。董事、经理人员的谋私行为会对所有其它公司参与人尤其是股东和债权人产生不利影响。一是渎职,二是掠夺和挥霍。这两类行为会使股东、债权人蒙受代理成本。在这方面,英美法是通过规定董事(主要是经营董事)对公司负有某些法定义务来实现对董事和经理人员的约束的。 (三)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防范措施 公司的债权人可以分为业务债权人、机构贷款人(如银行)、债权证书持有人(如公司债券持有人)。公司债权人与股东之间利益冲突的根源很大程度上在于公司的“有限责任原则”。股东只以其出资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但同时股东对公司有很大的控制权,相反,公司债权人却只对公司本身拥有普通的债权请求权,除非在个别的“否定人格”情况下,债权人不能要求股东直接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

博弈论分析

中美军备竞赛的博弈分析 1.理论介绍 1.1博弈论的概念 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1.2博弈论的主要特点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表面上不同的相互作用可能表现出相似的激励结构(incentive structure),所以他们是同一个游戏的特例。其中一个有名有趣的应用例子是囚徒困境悖论(Prisoner's dilemma)。 具有竞争或对抗性质的行为成为博弈行为。在这类行为中,参加斗争或竞争的各方各自具有不同的目标或利益。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各方必须考虑对手的各种可能的行动方案,并力图选取对自己最为有利或最为合理的方案。比如日常生活中的下棋,打牌等。博弈论就是研究博弈行为中斗争各方是否存在着最合理的行为方案,以及如何找到这个合理的行为方案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1.3博弈的分类 博弈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基准也有不同的分类。一般认为,博弈主要可以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区别在于相互发生作用的当事人之间有没有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如果没有,就是非合作博弈。 从行为的时间序列性,博弈论进一步分为静态博弈、动态博弈两类: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同时选择或虽非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了什么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参与人的行动有先后顺序,且后行动者能够观察到先行动者所选择的行动。通俗的理解:"囚徒困境"就是同时决策的,属于静态博弈;而棋牌类游戏等决策或行动有先后次序的,属于动态博弈。 按照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博弈是指在博弈过程中,每一位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有准确的信息。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如果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信息了解的不够准确、或者不是对所有参与人的特征、策略空间及收益函数都有准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目前经济学家们现在所谈的博弈论一般是指非合作博弈,由于合作博弈论比非合作博弈论复杂,在理论上的成熟度远远不如非合作博弈论。非合作博弈又分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与上述四种博弈相对应的均衡概念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sub game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贝叶斯纳什均衡(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perfect Bayesian Nash equilibrium)。 博弈论还有很多分类,比如:以博弈进行的次数或者持续长短可以分为有限博弈和无限博弈;以表现形式也可以分为一般型(战略型)或者展开型等等。 1.4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的定义:在博弈G=﹛S1,…,Sn:u1,…,un﹜中,如果由各个博弈方的各一个策略组成的某个策论组合(s1*,…,sn*)中,任一博弈方i的策论si*,都是对其余博弈方

集团公司收购后实现协同效应的博弈分析

集团公司收购后实现协同效应的博弈分析 集团公司收购了目标公司之后,收购公司与被收购公司在收购之后产生协同效应的途径就是各公司之间实现无障碍的资源共享。本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处于协同关系下的各公司进行研究,找出能够维持各合作公司协同关系的收益分配方式。 标签:收购;协同效应;博弈 1 实现协同效应的必备条件:合理分配收益 收购公司与被收购公司没有能够打破两者之间资源与知识流动的障碍,是导致协同效应无法实现、收购失败的原因之一[1]。这时公司总部的协调就显得相当重要。当然,如果收购公司与被收购公司通过共享对方的资源和知识而获得协同效应,这种协同效应使得双方的价值都获得了提升,那么通过集团公司管理层的协调,这种合作将会是非常顺利的。但如果出现这种情况,A公司因为与B 公司共享了自己的销售渠道,从而使得B公司的销售大幅增长,而A公司自己的销售增长却没有什么改观,甚至因此付出了相当大的协调成本而导致公司的绩效下降,那么A公司的经理又有何种理由能够说服自己去积极的参与到这种共享行为中来呢?即使A公司与B公司的总体业绩要好于他们彼此不合作的时候。此时当母公司没有采取适当的监督和激励措施,那么就很容易导致A公司的自利行为,从而损害整个集团公司的利益。 哈佛商学院教授罗莎贝丝·莫斯·坎特[1]指出了公司实现协同的三个必备条件,其中之一就是激励和奖励团队合作,而不是单纯地依据个人或公司自身的表现来确定。她指出,实现协同所必需的一些方法与牛仔们以武力的方式解决问题没有什么大的分别。假设在一场竞争中,失败者所失去的将与胜利者所得到的相同,胜利者将把唯一的奖励拿走,而失败者在失去奖励的同时,则还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失败的恐惧将促使竞争向反面发展,而避免惩罚和寻求奖励的动机都同样可以导致竞争演变为一场破坏性的争斗。但是如果情况稍加改变,无论谁取得胜利,只要表现得好就可以获得奖励,那么合作就有可能由此产生。当竞争的目标之一是发现更多的选择时,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在对找到正确答案的人进行奖励的同时,也要对发现新选择的人予以褒奖。而如果无论哪一方达到一定的表现水平,所有参与者都会得到奖励,那么这种挂钩式的奖励方式就将进一步加大合作的可能性。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要在集团公司收购之后实现协同效应,就要在收购方和被收购方之间合理分配协同效应所带来的收益。对协同收益依据什么评价标准进行分配才是合理的呢?一般来说有两个标准,一个是公司在协同过程中的经营绩效,一个是公司对协同效应实现的贡献。那么哪一个标准更合理呢?我们将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比进行分析。 2 依据公司经营绩效分配收益的合作博弈

博弈分析及其应用

博弈分析及其应用 1引言 在社会生活和经济、军事活动中,经常碰到各种各样具有竞争或利益相对抗的现象,如下棋、打扑克、为争夺市场展开的广告战、军事斗争中双方兵力的对垒等,竞争的各方总是希望击败对手,取得尽可能好的结果,都想用自己最好的战术去取胜,这就是博弈现象.博弈现象实际上是一类特殊的决策,在关于不确定型的决策分析中,决策者的对手是“大自然”,它对决策者的各种策略不产生反应,更没有报复行为.但在博弈现象中,代替“大自然”的是有理性的人,因而任何一方做出决定时都必须充分考虑其他对手可能作出的反应.博弈论的英文名为Game Theory,又称对策论,用比较简短的话来概括,所谓博弈是指局中人按一定规则,在充分考虑其他局中人可能采取的策略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策略集中选取相应策略,并从中得到回报的过程.尽管博弈论中研究的问题形形色色,但任何一个博弈问题都包含下列三个要素: 1.局中人(players)是指参与竞争的各方,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集团,但局中人必须是有决策权的主体,而不是参谋或从属人员.局中人可以有两方,也可以有多方.当存在多方的情况下,局中人之间可以有结盟和不结盟之分. 2.策略(strategies)是指局中人所拥有的对付其他局中人的手段、方案的集合.在静态博弈中,策略必须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行动,而不能是若干相关行动中的某一步.例如一次乒乓球男子团体比赛中,包括两名单打和一对双打选手出场,比赛前提交的名单除规定出场球员姓名之外,两名单打还必须明确谁是第一单打,谁是第二单打,这样不同单打和双打队员的出场搭配以及两名单打队员的不同排序构成了不同的策略.相应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选择形成的策略组称为一个局势. 3.收益函数(payoff function)指一局博弈后各局中人的输赢得失,通常用正的数字表示局中人的赢得,负的数字表示局中人的损失. 博弈论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在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人们如何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之间冲突与合作的理论.在博弈论分析中,一定场合中的每个对弈者在决定采取何种行动时都策略地、有目的地行事,他考虑到他的决策行为对其他人的可能影响,以及其他人的行为对他的可能影响,通过选择最佳行动计划,来寻求收益或效用的最大化.由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利益冲突与一致具有普遍性,因此,几乎所有的决策问题都可以认为是博弈.博弈论在政治学、军事学、生物进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经济学等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经济学中博弈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已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每一领域的最新进展都应用了博弈论,博弈论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对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正因为如此,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纳什(John Nash)、哈萨尼(John Sanyi)和泽尔腾(Reinhard Selten)三位博弈理论家和经济学家,表彰他们在博弈论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目前博弈论在定价、招投标、谈判、拍卖、委托–代理以及很多重要的经营决策中得到应用,它已成为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基础. 博弈中有关局中人的策略集、收益函数等构成了博弈的信息.按局中人对信息掌握情况,可区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按局中人采取行动的次序,当同时采取行动或在

利他主义: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

内容提要: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本质上是利益搏弈的一种均衡。主要是:利他主义是实现人类理性均衡的基本条件;利他主义有利于实现利益博弈的客体均衡;同时,利他主义也有利于实现利益博弈的主体均衡。利他主义的最高境界是:作为工具的利他主义与作为目的的利他主义实现了高度统一。 关键词:利他主义均衡 作者简介:宋圭武,男,甘肃靖远人,1964年10月出生,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理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现为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问题,曾先后公开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6本,并获得过10多项科研奖励。 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利他主义?原因可能是多重的。 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本文所指均衡,是指具有收敛性的稳定状态,以下同)。 首先,利他主义是实现人类理性均衡的基本条件。人类理性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有复杂的计算推理能力,能进行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收益分析;二是追求收益的最优化,这里的最优化意味着当整体最优最终强于局部或个体最优时,集体选择的结果会最终趋向整体最优。 囚徒困境是一个关于人类利益选择的典型事例。如下表: -8,-8 0,-10

用博弈论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用博弈论分析生活现象论文

博弈论分析生活中现象 博弈论它较好地解决了对竞争等问题的可操作性分析,成为经济学中激荡人心的一个研究领域,主要是研究各相关行为主体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假定条件下,博弈论就是分析博弈行为和博弈决策的一门科学。其实博弈现象不只现身于经济领域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的,所以博弈论的思想不仅仅能够用来分析经济从而获得最大的盈利,我们也可以尝试将博弈论的思想运用到生活实践中从而获得最优的策略。 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女朋友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女朋友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女朋友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女朋友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女朋友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女朋友一束花女朋友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生日非生日 买花 1 ,1 2 ,1 不买花-1,-1 0 ,0 确定今天是女朋友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女朋友的生日,但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谈到博弈论我们不得不说到囚徒困境,其内容大致为两名罪犯A 和B隔离审讯。如果两个都不招,因为证据不充分,两人都只能判1年。如果一方招了,属立功表现,功罪相抵,无罪释放;而另一方则属抗拒从严,判10年刑但如果两人都招了,则各判 5 年。结果大家都知道:两个人争先恐后地招了,结结实实地各判了5年。两个犯

人陷入的就是囚徒困境, A B 招不招 招 5 ,5 无罪释放,10 不招10,无罪释放 1 ,1 其结果就是A和B都招,判5年刑。如果两人协商后选择不招,但如果A或B其中一人招了,另一人就会判10年,而招的一人就会无罪释放,这样的诱惑足以让两名罪犯违背两人协议。而选择招。这样最有可能就是俩人都招。 人际交往中的博弈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关系。矛盾冲突的结果也有三种情况负和游戏、零和游戏和正和游戏。“负和游戏”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游戏故也称为双输博弈。在人与人的交往时由于相互的冲突和矛盾不能达到统一交际双方都不让步,最后使交际活动不能展开,结果是交际的双方都从中受损两败俱伤。如果是朋友,也会因不断发生“负和游戏”而逐渐疏远,夫妻间经常出现“负和”现象感情自然会受到影响。交际中之所以经常会发生“负和博弈”现象,大多是因为心胸狭窄,遇事爱使性负气,必然会出现“负和”局面。如果不使性负气,而是互相谅解,与人交往采取合作态度,便能使有矛盾和冲突的交际活动朝好的方向发展。在交际中如果遇到了和交际对象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想着退一步海阔天高,采取一种和对方合作的态度就一定能避免交际中“负和游戏”的发生。至于“零和游戏”这种简单的“你输我赢”的思考方式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麻烦。其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双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

博弈规则

博弈规则 解读中国历史上的进退之道 第一章:困境中弱者的选择 人类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从动物状态走出来的人是自私的。每个自私的人在交往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进行选择而产生的结果正是一种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一个基本的模式,这一模式代表了处于相同困境状态下,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几种选择,最后必将背叛其他人,作出最利于自己选择的一种情况。 “囚徒困境”包含了几个基本的预设前提:处于困境下,各方都不知道别人的选择,因而只能猜测;每个人都是理性的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做出选择:他们与困境之间,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关系,即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左右局势,只能在困境的局势下想办法尽可能让自己的损失最小。这就是一种弱者的选择。 当然,这只是一种博弈论的模型,具体到现实领域,没有哪个具体的事件是完全符合“囚徒困境”的模型的。但是,这种“弱者对损失最小化的选择”的基本精神却是存在的。比如篡改诏书、拥胡亥继位的宦官赵高,其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让扶苏继位的话,他就面临或被流放、或被杀身的危险。这时的赵高是处于弱势地位的,那么,为保全自己,使自己的损失最小化,他的最优选择就是——拥立一个

对自己有利的皇帝。这就是囚徒困境中弱者的选择。 1 借力谋权的生存之路 2 为谋长利而改诏书 3 残暴之徒的最终下场 4 为保全自己而陷害太子 5 绝境中的反抗 6 小不忍则乱大谋 7 出类拔萃,惹祸上身 8 惨遭迫害的士大夫 9 跳出困境的卑劣手段 10 采用缓兵之策是弱者的最好选择 第二章:弱者冲突中的进与退 试图有两只公鸡遇到一起,每只公鸡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如果一方退下来,而对方没有退下来,对方获得胜利,这只公鸡则很丢面子;如果对方也退下来,双方打

管理决策中的博弈问题与案例分析教学提纲

《决策理论与方法》课程论文管理决策中的博弈问题与案例分析 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号: 姓名: 日期: 二○一六年十二月

摘要 博弈论与决策论之间存在多方面的联系。首先,从理解和优化决策的意义上讲,博弈论应该被看成是一种决策理论,并且是一种规范性(prescriptive)决策理论,它不是描述具体的决策过程,而是指出决策的最优结果应该是什么。其次,博弈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决策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状态。决策论一般处理个人、集体或者组织的决策问题,而不处理决策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博弈论恰好相反;再次,博弈论的一些分支可以看作是对决策论传统内容的深化。博弈论给现代管理决策和机制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角度和革新,在现代管理决策中运用博弈论有助于我们做出更加合理正确的决策。 关键词:博弈论;决策论;管理决策

1博弈论简介 1.1博弈的起源和发展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的目的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孙子兵法》等著作就不仅是一部军事著作,而且算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博弈论最初主要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梅洛(Zermelo),波莱尔(Borel)及冯?诺依曼(von Neumann)。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 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 Jr)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莱因哈德?泽尔腾、约翰?海萨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1.2博弈论的基本概念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博弈论中的基本要素有以下几个: 局中人或参与者(Players) 规则(rules):规定博弈各方的行动顺序、方式、以及最终的结果等。 策略(Strategy):一整套的行动方案,规定了各种情况下的行动。 相机策略(contingent strategy):仅在不确定事件发生时才会采取的策略。 行动(action):局中人在特定条件下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