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语文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

2012届高中语文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
2012届高中语文专题08古代诗歌鉴赏

2012届专题八语文

考试范围:古代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第二句的两个“自”用得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2.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释】这首五言古诗作于诗人贬谪永州之时。

3.结合相关诗句,说说作者是抓住哪些意象写景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4.诗人“寂寞”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完成5~6题。

定西番唐·温庭筠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寒门消息,雁来稀。

定西番唐·牛峤

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

乡思望中天阔,漏残星亦残。画角数声呜咽,雪漫漫。

5.简要概括温词中的女主人公形象及牛词中抒情主人公“梦长安”的原因。

6.这两首词的结尾二句都传达了相思之情,但传情手法有较大差异,请具体说明。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7~8题。

浪淘沙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7.诗的开头两句中“吼”字和“触”字用的好,请简要赏析。

8.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春日即事吕本中

病起多情白日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人倚阑干①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②自无知。

池边垂柳腰支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注释】①阑干:栏杆。②兔葵燕麦:两种植物。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序:“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9.本诗第二联,宋张九成评道:“此自可入画,人之情意,物之容态,二句尽之。”(《横浦日新录》)试就此作简要分析。

10.第三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并分析其妙处。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题杭州樟亭郑谷

漠漠江天外,登临返照间。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

沙鸟晴飞远,渔人夜唱闲。岁穷归未得,心逐片帆还。

11.诗中写了哪些“登临”所见之景?突出了景物的哪些特点?

1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

拟古(其七)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太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3.第二句中的“扇”字,是常见的字眼,却显得新鲜有味。试结合诗句赏析。

14.“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冷语刺骨。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句中的“刺骨”之痛。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夕崔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释】①崔涂曾久在巴、蜀、湘、鄂、秦、陇等地为客,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春夕》是他旅居湘鄂时所作。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作者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

好山水。

15.第二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找出一种并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6.第三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生动传神?试找出并加以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池州翠微亭岳飞

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17.有人认为,“催”字看似平常,实则非常传神,它能真切地刻画出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

法吗?为什么?

18.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何独到之处?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9~20题。

离亭燕张升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①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②。蓼屿荻花洲③,掩映竹篱茅舍。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④。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注释】①风物:风光、景物。②霁色:雨后初晴时的天色。冷光:指江水清冷的光。相射:互

相辉映。③蓼(liǎo):一种水草。荻:一种草,与芦相似。④亚:低垂。

19.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哪些景物?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20.词的下阙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1~22题。

临江仙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21.这首词的上阕首句“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2.下阕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十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3~24题。

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①。倚东风、豪兴徜徉②。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释】①陂塘:池塘。②徜徉:安闲自得地步行。

23.词人在词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4.此词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十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5~26题。

鹧鸪天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

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①更凄凉。

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注释】①仲宣怀远: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曾写《登楼赋》抒怀。

25.这首词的三四句分别着一“喜”字和“宜”字,是在写欢乐之情吗?请作简要分析。

26.试析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7~28题。

满江红·金陵怀古萨都剌①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②。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

相识。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衰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③泣。到如今、只有蒋山青,秦淮碧!

【注释】①萨都剌,元代诗人,在元文宗至顺三年调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史,移居金陵。

该词大约作于此时。②畴昔:从前。③寒螀(jiāng):寒蝉。

27.“听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中“急”字好在哪里?请简析之。

28.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简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十五、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29~30题。

清江引·秋怀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29.这首曲子采用了哪些意象?描写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0.“芭蕉雨声秋梦里”是全曲抒发“秋怀”的高峰,试分析它蕴含的感情。

十六、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31~32题。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明·陈子龙①

满眼韶华②,东风惯③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

梦里相思,故国王孙④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⑤。

【注释】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被俘后,不屈而死。他的词在缠绵宛转中寄托了爱国深情。②韶华:

美丽的春光。③惯:照例。④王孙路:指归路。王孙:泛指宦属子弟。⑤“杜鹃啼”二句:鹃啼凄

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31.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32.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十七、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33~34题。

咏史龚自珍

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

牢盆①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②。

田横③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注释】①牢盆:本是古代煮盐的器具,这里代指把持盐政的官僚和盐业巨商。②稻粱谋:语出

杜甫诗:“君看随阳雁,各为稻粱谋!”原为飞鸟谋求稻粱食物,这里借指文人著书立说只为谋求衣食生活。③田横:故齐王田氏宗族,刘邦建立汉朝后,因耻于向刘邦称臣,自刎而死,其部下

500人闻讯,也全部自杀,以示不屈。

33.这首诗在艺术构思上有何独特之处?

34.尾联“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

十八、阅读下面这首散曲,完成35~36题。

双调·庆东原白朴

忘忧草①,含笑花②,劝君闻早冠宜挂③。

那里也能言陆贾!那里也良谋子牙!那里也豪气张华!

千古是非心,一夕渔樵话④。

【注释】①忘忧草:即萱草,又名紫萱,可食,食后如酒醉,故有忘忧之名。②含笑花:木本植

物,花如兰,“开时常不满,若含笑焉。”③闻早:趁早。冠宜挂:即宜辞官。④渔樵话:渔人樵夫所说的闲话。

35.此曲首句描绘了哪些景物?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36.本曲的语言有怎样的风格?请简要赏析。

十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7~38题。

和盛集陶落叶①钱谦益

秋老钟山万木稀,凋伤总属劫尘飞。

不知玉露凉风急,只道金陵王气非。

倚月素娥徒有树,履霜青女②正无衣。

华林惨淡如沙漠,万里寒空一雁归。

【注释】①清兵攻破南京后,钱谦益率先迎降,被授予重职后六月病归,后因被人告发反清被捕,旋改狱外看管,时其友盛集陶等常到明故宫踏落叶作诗,此诗即和盛在明故宫踏落叶时所作。②

青女:主霜雪的女神。

37.首句“秋老钟山万木稀”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38.此诗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二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39~40题。

秋闺思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望夫词施肩吾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①上暗生尘。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释】①回文机: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婉转循环,词意凄婉。

39.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40.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012届同心圆梦专题卷语文专题八答案与解析

1.【参考答案】两个“自”字,都是“独自”的意思,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

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水流反衬人之有情,以自流之水写无可奈何的伤别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抓住“人伤心”的主观感受与“江自流”的客观景象的统一,明确诗

人是以水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

2.【参考答案】写法:以景作结,融情于景;好处:营造意境,含蓄蕴藉。“青山万里一孤舟”

用辽阔的万里青山与孤舟的对比写尽了裴郎中被贬途中的孤独,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恋恋

不舍的深情。

【解析】结尾一句诗人联想出一幅“友人乘一叶孤舟在万里青山之中,在烟波浩渺的长江

上顺流而下”的图景,将无限的怅惘与牵挂不舍之情巧妙地融合其中,既写尽了裴郎中旅

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可以说情景交融、

意境深远,颇具李太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之妙!

3.【参考答案】抓住“露”“月”“泉”“竹”“鸟”等意象来写景。这样描写一方面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意境,一方面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解析】“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可以据此找出诗中的意象,对意象进行分析可

以明确,“露”“月”“泉”“鸟”这四种意象相互融合,以动衬静,突显了诗人被贬谪后所

处环境的空旷寂寞。

4.【参考答案】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

【解析】从本诗的意象入手,诗人抓住在静夜中听到的各种细微的声响,来进行描写,以

有声写无声,表现诗人所处环境的空旷寂寞,从而衬托他谪居中郁悒的情怀。

5.【参考答案】温词塑造了一个皮肤白皙,性格温润,眉如柳叶,貌美如花,极度思念远在边塞征戍之人的思妇形象。牛词中抒情主人公因思念故乡而“梦长安”:“金甲冷,戍楼寒”

体现了边塞苦寒,主人公因戍边生活艰苦而梦回京都。“长安”代指朝廷,表达了他希望皇恩浩荡,不要冷落了生活清苦的戍边将士的愿望。

【解析】分析温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可以抓住词中的外貌、神态描写;牛词中的“梦长

安”的原因可以从词中的环境描写来分析。

6.【参考答案】温词结尾是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的手法,此外还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寒门”代指丈夫,“雁”代指丈夫的书信);牛词主要是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此外还有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

【解析】温词结尾“肠断寒门消息”为直接抒情,“雁来稀”为间接抒情,同时“寒门”“雁”

还有借代用法;牛词结尾以景结情,同时“画角数声呜咽”从听觉描写,“雪漫漫”从视觉描写。

7.【参考答案】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以一个动词“吼”字,突出涛声逼近的感觉。第二句写潮势达到顶点时的壮观场面。湍急的潮头,昂扬着数丈高的

身躯,撞击着两岸的山崖。一、二两句,以“吼地来”和“触山回”相对照,描写出潮涨

潮退的全过程,语气上的急转,更衬托出潮势的奔腾急遽。

【解析】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或分析其修辞技巧,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

景象。

8.【参考答案】对比、衬托,动静结合。由开头的动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静态描写,当潮水退出海门之后,汹涌的波涛以另一种形态展示出它的气概——波涛卷起的沙堆似座座

雪堆。以潮去后留下的又一奇景,更衬托出八月潮吼地而来、触山打游的壮观场面。

【解析】该诗前两句写动景,后两句写静景,动静结合,形成对比、衬托,显示出诗人高

超的艺术才能。

9.【参考答案】颔联两句情景交融,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之情意,物之容态。诗人形象地描绘了初春时节,雪消池馆,人倚阑干,直至日暮的景象,鲜明可感。同时又表达出诗人在

病后对美好春光的眷恋和内心的孤寂。

【解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能力。其实此题是考查景与情的关系的题目,

首先要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并且作出一定的概括,像凄凉、欢快、清新的景象等,然后在

此基础上分析出相应的情感。

10.【参考答案】拟人和对比手法。把“蝶”“蜂”当人来写,说它们都有情有义,把“兔葵”

“燕麦”当人来写说它们浑然不知;同时把“蝶”“蜂”与“兔葵”“燕麦”进行对比,更加突出了感情的悲凉意味。(用典也可以)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回答这个题目要把“哪些”看懂,说明修

辞手法不是一种,最少两种。同时,不但要找出,还要作赏析,也就是要具体说明。

11.【参考答案】所见之景:潮水、远山、沙鸟、渔人。景物特点:潮水,浩淼一片,突出其大;远山,突出树叶落后,众峰秀出;沙鸟,突出其远归;渔人,突出其闲适。

【解析】从诗句中找出所描写的景物:潮水、远山、沙鸟、渔人等,对这些景物所表现的

特征进行提炼,概括出特点。

12.【参考答案】(1)二、三两联用寓情于景的手法:二联从远观角度写怀念故乡;三联写鸟在空中远去,渔人在夜晚唱歌,引发作者思乡之情。(2)最后一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心随船帆回家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此诗二、三联写

景,景中含情。二联写远观所见,三联写近望所得,虽不着一“情”字,但思乡之情全都

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第四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13.【参考答案】“扇”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既准确地写出了春风和熙的特点,又形象生动地将无生命的春风写得情意绵绵,构画出一幅春意融融、沁人心脾的浴风图。

【解析】此诗托兴咏怀,书写传统的‘美人迟暮之感’,揭示出青春易逝,好景不常,万物有盛必有衰的哲理。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

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不久之后又会怎样呢?诗人难免出现悲观厌世,寻求自我

解脱的感想。

14.【参考答案】“云间月”和“月中华”只是暂时的美好,不久的将来会怎么样呢?诗人借对花月的嗟叹,抒发了华年易逝、好景不长的感慨。这种人生无常的无可奈何的喟叹让人

有刺骨之痛。(意思对即可)

【解析】“云间月”“月中华”,这是多么美好,真是花月交辉啊。春夜越美,春夜在她的印象中越好,就越能反跌出她的惶恐、她的失意、她的焦虑。“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话语似不甚峻切,内在的情感份量是不轻的。作者代佳人说出心中的苦悲,这里是以佳人

之口自传心曲,益显意深情婉。

15.【参考答案】①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因远离故乡而于睡梦中回到万里之外的家园;

下句实写梦醒以后,依旧孤眠异乡,加之又听到子规月下哀啼,更加触动思乡之情!②用

典。“蝴蝶梦”运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然于花丛,虽然有

趣但毕竟虚幻、短暂。作者因日有所思,夜间便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从“蝴

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梦醒后却更为孤独。③反衬。想象中美好的梦境反衬出离

家的凄凉的现实,思乡的情感更感人。

【解析】第二联上句写“梦中”,下句写梦醒,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蝴蝶梦”引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梦境的美好反衬现实的凄凉。

16.【参考答案】“动”“唯”。“动”字,“动辄、动不动就”,动辄整年不见家书,逼真传神地表现诗人期待家书而不得的沮丧甚而嗟怨等复杂的心理,暗示社会不安,突出其忧国忧家。

“唯”,“唯独、只有”,春天万物复苏,唯独诗人却满头黑发变白,体现其内心愁苦之深。

【解析】解释该字的意思,要联系实指义和能指义,然后把词语放在句中,从遣词、造句、

修辞等不同方面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结合全诗,指出其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和思想观点。

17.【参考答案】同意。“催”是“催促”的意思。诗人长年累月地率领部队转战南北,生活十分紧张,根本没有时间和心思去悠闲地游览和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现在有了这样的一

个机会,不禁为祖国壮丽的山河所陶醉,乐而忘返,直到夜幕降临,才在月光下骑马返回,

“催”字则写出了马蹄声响使诗人从陶醉中清醒过来的情态,确切而传神。

【解析】理解词语在诗中的含义,明确词语所运用的手法,分析词语在诗中的作用,领会

词语所表达的情感。

18.【参考答案】本诗艺术上运思巧妙,不落俗套,虽是记游,而不具体描述景物,重在抒写个人感受。其结构方式除以时间为序外,又把情感的变化作为全诗的线索,突出了这次出

游登临的喜悦。

【解析】这首诗从形式上来看是记游诗,但又不同于一般记游诗,因为它不以描写景物为

主,而是重在抒写个人感受,这正是这首诗构思的独到之处。

19.【参考答案】这首词的上阙,词人描绘了碧水、蓝天、蓼草、荻花、竹篱、茅舍等景物,营造了一种明净爽朗、清雅绮丽的意境。

【解析】从词的上阙中所描绘的碧水、蓝天、荻花等景物可以分析出意境的特点,那就是

明净爽朗、清雅绮丽。

20.【参考答案】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的深沉感慨。词人抬头向远处望去,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在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

陵的陈迹涌上心头,词人倚在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

上的往事,抒发了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深沉感慨。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下片首句“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极目处,客船的帆高挂着,烟外酒家的旗子低垂着,标志着人活动,于是情从景生,金陵的陈迹涌

上心头:“多少六朝兴废事”,这里历史上短短的三百多年里经历了六个朝代的兴盛和衰亡,它们是怎样兴盛起来的,又是怎样衰亡的,这许许多多的往事,却是“尽入渔樵闲话”。“渔樵”承上片“竹篱茅舍”而来,到这里猛然一收,透露出词人心里的隐忧。这种隐忧在歇

拍两句里,又作了进一步的抒写:“怅望倚层楼”,“怅望”表明了词人瞭望景色时的心情,倚在高楼的栏杆上,怀着怅惘的心情,看到眼前景物,想着历史上的往事。最后一句“寒

日无言西下”之“寒”字承上片“冷”字而来,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沉下,苍茫的夜幕

即将降临,更增加了他的孤寂之感。

21.【参考答案】这两句词交代了全词的背景及词人的谪宦身份,为全词定下了基调。“残僧”

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如此偏僻荒凉的环境而词人还得

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解析】词中的“谪宦”两字交代了诗人的身份,“残僧”“野寺”点明了人物及环境,用在开头,定下全词基调。

22.【参考答案】下阕用典。“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两句,前句由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诗句化出,两句合起来又暗用王粲《登楼赋》和陶渊明《归去来辞》之意。从而寄寓

了词人厌弃官场向往故里的思想感情。

【解析】“青山无限好”和“犹道不如归”两句分别出自李商隐的诗句及王粲、陶渊明的文

意,可以判断出是用典。

23.【参考答案】此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解析】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

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

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24.【参考答案】全词运用了白描和动静结合的手法。①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②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

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此词句句写景,

景中含情。运用白描手法,动静结合,全诗虽看不着一个“情”字,却全在景物描绘中表

现出来了。全词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25.【参考答案】三、四两句分别着一“喜”字“宜”字,似乎在写欢乐,实际它不是写喜而是写悲。“酒阑”是饮酒结束的时候。茶能解酒;特喜苦茶,说明酒饮得特别多;酒饮得多,表明愁重。“宜”表面似乎是说香气宜人,实则是借香写环境之清寂,因为只有在清冷寂静

的环境中,熏香的香气才更易散发,因而变得更深更浓,更能使人明显感觉到。

【解析】这首词写秋景,寄乡愁,是一首典型的易安晚期作品。通篇以醉酒写乡愁,悲慨

有致,凄婉情深。因为心情不好,只好借酒排遣,饮多而醉,不禁沉睡,醒来唯觉瑞脑熏

香,沁人心脾。三、四两句写的是寻常事,看似不经意,却蕴含了无法排遣的乡愁与怀人

的愁苦。因而“喜”“宜”并非写欢乐之情。

26.【参考答案】写作特色:拟人手法:“梧桐应恨”,草木本无知,所以,梧桐之恨,实为人之恨;用典:“仲宣怀远”,词人以王粲思乡心情自况;首句借景抒情,绘出了作者的孤独

和寂寥。思想感情:思归不得的乡愁;故国沦丧,流离漂泊的悲苦幽愤。

【解析】“梧桐应恨夜来霜”一句运用拟人手法,梧桐本无情物,词人却言其“恨”夜晚之

霜。此一“恨”亦词人之恨,因为日已萧萧,夜又何以堪!因自己心寒,故觉得日光亦寒;

因自己恨夜长孤寂,故言树亦有恨。“仲宣怀远更凄凉”一句用王粲登楼思乡的典故,寄托

了自己生逢乱世、流徙他乡的思乡之情。

27.【参考答案】一个“急”字既烘托出夜深的静谧氛围,又形象地刻画出潮水寂寞而又不甘寂寞的情状,表现出作者孤独惆怅的心绪也如这潮水一般澎湃。

【解析】此题是考查考生炼字能力的。首先要明确“急”的意思,然后把“急”字带入语

境加以分析,最后要分析出使用“急”的艺术效果。

28.【参考答案】①对比手法:拿山川风物依旧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表达惆怅孤寂之情;

②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和典故入诗,点化自然,不露痕迹;③直抒胸臆:“思往事,愁如织。”

用直白的语言表现了情绪的激越;④融情于景,将情感巧妙地熔铸在景物中,如“听夜深,

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解析】从表现手法来看:全词既有对比,如通过山川风物依旧而六朝繁华不再的对比,

抒发作者深沉的怀古感慨;又有用典,如“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化用后并不显得生搬硬套、游离词外,而能与整首词的意境融合,浑然天成,且糅入了新意;从抒

情方式来看,有时直抒胸臆,如“思往事,愁如织”一句,更多的是融情于景,如“听夜

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一句。

29.【参考答案】采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意象。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出一幅色彩鲜明又带萧瑟意味的秋景图。

【解析】本曲前两句,作者道出自己的乡思情。然而这种乡思情有多深有多浓?作者没有

直接外露,却是以“西风”“红叶”“黄花”“芭蕉”“秋雨”这些富有季节特征的一组景物构成意境,渲染出一幅色彩浓丽的秋景图,衬托自己浓浓的乡思情。

30.【参考答案】芭蕉一般用来寄托愁思、乡怀悲凉等感情,而雨打芭蕉,声声不断,更是愁上加愁。秋夜悲凉,好梦难成。即使进入梦中,也有雨打芭蕉的声音相随,更显得作者思

乡之情的浓厚。

【解析】芭蕉在古代有特定所指的意象,一般指代愁思、闺思、乡怀、悲凉,而雨打芭蕉

一般是指愁上加愁,不可排解。作者是十分心急的,急得发愁,也许正遇上某些事,回乡

无望,因而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似乎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做个好梦,梦回家乡探望亲

人。

31.【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的是满目春光被狂风暴雨摧残殆尽的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大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解析】联系作者的经历,可以明确,此词用比兴手法写景寄意。上片通过春光被雨打风

吹去、只留得落红无数的景象,暗寓明王朝的倾覆。

32.【参考答案】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眷恋故国与念念不忘抗清复国大业的情怀。开头写梦境,梦中他的思绪飞越千里关山,去寻觅飘泊流离的故国王孙的踪迹;后三句从梦中回到现实,借杜鹃啼血寄托深沉的民族情感。

【解析】词的下片借怀人与杜鹃啼血的描写,实抒复国希望与亡国哀痛。通篇由景生情,

又融情于景,委曲以达其幽深哀婉之情,令人低徊难尽。

33.【参考答案】这首诗名为“咏史”,实是借题发挥,讽喻现实,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政治的黑暗,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也指责了一般文人士大夫流连声色,醉心功名利禄而忽

视坚贞操守的行为。前三联都直刺现实,结尾才引历史典故,如黄钟大吕,如横截众流,

将叙史与议论融为一体,使今与古形成强烈的对比反衬,立意、章法都新颖别致。

【解析】咏史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

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一般结构是:临古地-思古

人-忆其事-抒己志。而本诗虽名咏史,实是讽时。

34.【参考答案】尾联运用了引用典故、反问的手法。借历史典故赞扬田横及其义士们不为苟活而屈节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高风亮节,以扣“咏史”题面;潜台词却是感叹当今世

上再无田横这类义士存在了,相反,充斥要津的“名流”们,全都是或沽名钓誉、利欲熏

心、互相倾轧,或摧眉折腰、谄媚争宠、阿谀逢迎之徒;一般士人又都是只图苟且偷安、

不敢仗义执言时弊的懦弱之辈。在尾联写上这两句,用田横抗汉的典故反激上文,表达了

对文人士大夫的讽劝,抒发义士难觅的悲哀。

【解析】“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这两句是说,如今在那些东南名流中,再

也找不到有骨气的人了。这是对当时那些奴颜婢膝、醉心功名利禄,而向清朝统治者卖身

投靠的士大夫的讽刺。作者引用“田横”的典故意在讽刺那些名流人物,只知奔走权贵,毫无廉耻。

35.【参考答案】首句以忘忧草和含笑花起兴,其实是一语双关,作者把“忘忧”和“含笑”

当成一种境界,认为这种境界只有在罢却名利之后才可以达到。

【解析】全曲以忘忧草、含笑花起兴。作者要把“忘忧”和“含笑”当成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只有在摆脱了名利之后才能达到,所以才写这两种草、花,以表示不为忧愁所扰,含笑人生的情怀,用别的花、草不能配合词曲的主旨。

36.【参考答案】这首曲子用议论的语言,酣畅淋漓地将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玩弄于股掌之间,气势豪迈。首句劝友人早早辞官,随后通过举一系列古人做例证,证明随时间推移,功名利禄全都成为谈资,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解析】这首曲子表达方式主要是议论,作者把许多的历史人物拿出来作为论点的佐证:善辩的陆贾、多谋的子牙、充满豪气的张华都曾经是风云一时的人物,但作者将他们呼来喝去,语言酣畅淋漓、气势豪迈。

37.【参考答案】“老”字用得好,一语双关。“老”字明写秋已深,金陵一带笼罩在肃杀的气氛之中;实写清兵攻破南京后,诗人心目中的故都物是人非。一个“老”字,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

【解析】“老”字既指金陵的秋意之深,又暗示了六朝故都的物是人非,可说是一语双关。38.【参考答案】借景抒情。此诗借落叶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无限悲痛和凄凉之情。金陵钟山的万木,在深秋时落叶飘零,而落叶飘零的原因,诗人不说是因为秋深,而归结为“金陵王气非”,这就将本属自然景观的落叶赋予了主观情感,诗人借此抒发了亡国之痛,身世飘零之悲。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主旨表现得委婉含蓄。

【解析】诗人因被人告发反清被捕,虽改狱外看管,其心情必定充满悲痛和凄凉,此时和友人盛集陶踏落叶诗,金陵一带深秋肃杀的气氛,引起作者的无限感慨,于是借景抒情,抒发自己的亡国之痛,身世之悲。

39.【参考答案】前者运用的是动静结合手法,后者运用的是细节描写的手法。

【解析】此题是考查写景的方法特点。张诗主要是动静结合,第一句从静的角度,第二句从动的角度;施诗主要是细节描写,“暗尘生”属细节描写。

40.【参考答案】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解析】张诗根据“欲寄征衣”的意思可知,“问消息”是问出征的丈夫在何处。施诗前两句写不眠、不织,都含有一个“待”字,但所待何人,并没有点明。第三句才作了交代,女子长夜不眠,无心织作,原来是因“自家夫婿无消息”的缘故。所以这里的“无消息”

是不知丈夫何时回家。综合来看,两首诗都表达了思念丈夫之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 元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 ②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 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首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摊破浣溪沙·咏桂花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①,大②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他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②大:一作“太”。 (1)这首词刻画了怎样的桂花形象?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桂花?请简要分析。 点绛唇 [元]张弘范 独上高楼,恨随春草连天去。乱山无数,隔断巫阳路。 信断梅花,惆怅人何处?愁无语。野鸦烟树,一点斜阳暮。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现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鹊踏枝 王鹏运 望远愁多休纵目,步绕珍丛,看笋将成竹。晓露暗垂珠簏簌,芳林一带如新浴。 檐外春山森碧玉,梦里骖鸾,记过清湘曲。自定新弦移雁足,弦声未抵归心促。(1)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菩萨蛮 周邦彦 银河①宛转三千曲,浴凫飞鹭②澄波绿。何处是归舟,夕阳江上楼。 天憎梅浪发③,故下封枝雪。深院卷帘看,应怜江上寒。 【注】①银河:天河。借指人间的江河。 ②浴凫飞鹭:凫,野鸭。鹭:白鹭。 ③浪发:滥开。 (1)这首羁旅词中的“天憎梅浪发,故下封枝雪”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调歌头·定王台① [南宋]袁去华 雄跨洞庭野,楚望②古湘州。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注】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 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1)结合全词,分析“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两句的作用。 (2)这首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阐述。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新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从2002年开始,在高考中对古典诗词的考查以主观试题的形式出现,这是命题的一大突破。这说明高考对学生基本素质及能力的考查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观试题在答题上能给考生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思维的拓展及个性的展示,有更好的区分度,可以更好地检测出考生的实际鉴赏水平。 从设题情况看,它可以考查重点或关键字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或表情达意的效果,也可以是对艺术形象、语言和技巧的概括分析,还可以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综合评价;既可以拟一个题,也可以拟两个题,角度会由一个变为多个,不管从哪个角度考查,都不会粗浅鉴赏,肯定均有一定深度。 从考查目的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诗词本身的理解,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诗意的前提下去鉴赏品味诗词。 高考趋势 1、唐诗、宋词依旧会是2006年考查的重点。首先,唐之前可能性不大,虽然也有一些影响大的诗人,如三曹(曹操、曹植、曹丕)、陶渊明、谢灵运等,但毕竟人数少,作品数量少,因此可供命题人选择的余地也就不大。其次,宋之后可能性也不大,虽然可选性比唐代之前要大,诗人、诗歌也多,但因宋代之后的文学重心不是诗歌,而是其他文学体裁。 2、由著名诗人转移到非著名诗人。我们一向注意一些大诗人大词人,如唐代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李商隐等,宋代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但从2004年的情况来看,我们仅仅捧着一些名家名诗去复习去考试,十有八九是要失望的。为此,我们要把目光放远一些,把视野拓宽一些,做到不惟人,而惟诗惟词。 3、蕴含哲理、脍炙人口的诗歌,会是命题的首选。2004年的高考诗歌鉴赏题中有“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天涯何处无芳草”,“多情却被无情恼”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根据近几年的考查情况,下面重点说说回答诗歌鉴赏试题需要具备的知识。 一、把握诗歌所塑造的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还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诗歌的形象以景物为主,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如杜牧的《山行》。 山行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总结(转) 一、看背景 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如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 春日即事①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在这道题中,注释①告诉我们李弥逊“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第二题问“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联系背景答题就很容易切入。 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 三、看体裁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 四、看技法 ㈠抒情手法 ⑴直抒胸臆 ⑵间接抒情 A托物言志(借物喻人)B借景(物)抒情C情景交融 ㈡描写手法 ①对比:勾画……的生活画面,突出表现诗人……的情感,或表达了对生活、社会的……思考。 ②衬托(映衬、反衬、烘托) ③渲染(三次或三次以上描写铺排) 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㈢修辞手法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高中语文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高中语文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1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评析】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2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3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4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全诗描写了边塞征战将士们纵情饮宴的热烈场面,并抒发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放气概。全诗语言浅白,色彩浓郁,节奏明快,声情壮烈,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5 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6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2015版高考语文考点分类汇编【专题13】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 高考试题 A组2013年高考题 1.(2013新课标全国Ⅰ,8~9,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鹊桥仙 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洲烟雨:指长满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上阕最后两句将终日酣饮耽于享乐的酒徒反倒受赏封侯与有志之士却被闲置不用对比,表现作者报国无门、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之情。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借用贺知章的故事,从表达技巧看,一是用典,一是对比。唐代诗人贺知章去老还乡,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以示矜恤。陆游于此翻出一层新意——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于闲人,还用得着你皇帝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容不下他,谁又稀罕“君恩”的赐予?表达了作者对最高统治者的轻蔑不屑之意,和不得已赋闲而归隐江湖的愤慨不平之情。 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2013湖南,10,8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钓船归 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3)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4分)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2021年高中语文 知识大全 古代诗词鉴赏一

2021年高中语文知识大全古代诗词鉴赏一第二部分古代诗词鉴赏 第一节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 ①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③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④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②保家卫国的决心: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③报国无门的悲伤: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④山河沦丧的痛苦: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屈原《涉江》 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②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③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④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②昔胜今衰的感慨: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③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④青春易逝的伤感: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⑤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⑥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②情深意长的勉励: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坦陈心志的告白: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第二节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

2011年全国各地语文试题分类解析---古典诗歌鉴赏 【全国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鉴赏】 周邦彦是“负一代词名”之人,其词自然浑成。善写羁旅情怀,此词就是这方面的重要作品。上片写黄昏时的羁愁。开头“秋阴时作渐向暝”一句点明了羁旅在外的季节──秋季,时间──傍晚,天气特点──时晴时阴。萧杀的秋天常是古代文人抒发沦落、伤时、怀人、思乡情感的触媒体。或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曹丕《燕歌行》),或云:“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八首》),或云:“秋月颜色水,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故刘禹锡曰:“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词人一生仕途不畅,浮沉州县,漂零不偶,无怪《清真词》中多羁旅、离别之词,多伤秋感时之作。或云:“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风流子·秋景》)或云“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齐天乐·秋思》)。在他笔下的秋,常是“哀柳”、“乱叶”、“啼鸦”、“孤角”等意象,而本词却以简叙之笔开章道:“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一庭”即满庭。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提示读者,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这无影的雁声更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词人善于以雁来表达思乡之亲,如“乱叶翻鸦,惊风破雁,天角孤云缥缈”(《氐州第一·秋景》)“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风流子·秋怨》)“此恨音驿难通,待凭征雁归时,带将愁去。”(《解蹀躞》)不管是哀雁、征雁、雁声、雁形都起了很好的表情作用,因此“雁”这一意象,实是因情设景也。 下片写深夜的羁愁。过片“更深人去寂静”点明旅居时间的推移。地点已由庭院转入室内,然而人还是那凄冷孤寂之人。傍晚,一人伫立庭院,听寒声阵阵,雁鸣凄厉;夜深,只身独处室内,见孤灯熠熠,形影相吊。在这难耐的羁愁中,他只能以酒消愁,然而“酒已都醒”而愁未醒,又如何消磨这漫漫长夜呢? 本词自然浑成主要表现在语言平易无雕琢,而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故戈载评曰:“其意淡远,其气浑厚。”(《宋七家词选序》)

完整版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

. 第二部分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表达技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艺术手法 或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篇章结构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 .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古代诗词鉴赏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03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

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知识梳理 (一)成语梳理 1.《庖丁解牛》 目无全牛:开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游刃有余:形容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善刀而藏:将刀擦拭干净收起来。比喻有所收敛、适可而止或自藏其才而不炫露。 2.《项羽之死》 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 望风披靡:披靡,草木随风倒伏。草一遇到风就倒伏。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比喻军队毫无斗志。 3.《阿房宫赋》 钩心斗角:原指宫室结构精巧工致,后用来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 锱铢必较:锱、铢,都是占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4.《文与可画筼筜偃竹记》 胸有成竹: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 贻人口实:贻,遗留;口实,话柄。指做事或说话不小心,给人家留下了话柄。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5.《六国论》 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患,结果反而使祸患扩大。 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6.《陶庵梦忆序》 雕虫小技:雕,雕刻;虫,指鸟虫书,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 7.《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浮生若梦: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像。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 8.《项脊轩志》 万籁俱寂:籁,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万籁,自然界中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9.《苦斋记》 膏粱之子: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精美的饮食、代指富贵生活。比喻富贵人家过惯享乐生活的子弟。 (二)文化知识

高三语文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三套]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古代诗歌鉴赏(解析版)

第09练古代诗歌鉴赏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案】画面: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们带着收货的猎物回家,好一派田园气象. 【解析】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牧人、牛犊、猎马、飞禽,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2.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举头四望,身边竟无相识的熟人或朋友,无人共分此刻的心情,惘然若失。只好唱起《采薇》之歌,与伯夷、叔齐共享心境,抒发诗人孤独无依的荒凉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解析】结合全诗内容分析:首联写傍晚时分,夕阳西下,诗人独自一人登上东皋极目远望,左右徘徊不已。颔联描写秋天山林之静景,进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闷的心绪。颈联,写傍晚时分人的活动,反衬诗人的郁闷孤单的心境。尾联环顾四围,身边没有一个相识的熟人和朋友,没有人能够分担这份寂寥,只好拉来已经远去的伯夷、叔齐了。诗人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据此理解作答。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 【答案】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情景交融的能力。“昔人”提示了时间已经过去,“空余黄鹤楼”“不复返”“白云悠悠”景中带情,感慨万千。“乡关何处是”“使人愁”,展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愁绪油然而生。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 。【答案】第一个“空”有“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好友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有“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重在抒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关键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此地空余黄鹤楼”,因为昔人离去,只剩下了黄鹤楼,人去楼空,写景中透露出悲凉的意味。“白云千载空悠悠”面对昔人已去,人去楼空,诗人内心空空荡荡,身处异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内心的孤独、寂寞、惆怅的感情不言自明。 使至塞上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选出对杜甫《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 ) A.诗题中的“望”字有“观望”“希望”“盼望”之意。诗人观望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思想手法:通过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壮志末酬,来表现自己的痛苦心情。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白描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越中览古李白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虚实结合 思想手法:表盛衰无常的感慨。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表现手法:以景抒情思想手法: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思想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宇宙奥秘的遐想、探求和对人生的无 限 沉思和感叹。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表现手法:对比、用典 思想手法: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高三语文第一轮专题练习题10 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2013届高考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鉴赏(三)——比较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 。 解析:答此题首先要区分开“理趣”和“情趣”这两个概念。“理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传达一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诗人借助诗中的形象,把所感所悟传达出来,既富有情趣,又深刻隽永,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情趣”指用生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和趣味,即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融情于景。考生作答时要抓住词中重点字、词语来分析。 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发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是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但“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因为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的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惆怅意绪。 (2)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忍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之特点。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意象

古代诗词鉴赏常见的意象 1、诗歌常见人物形象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

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2、诗歌常见景物、事物形象 落日、夕阳:悠闲,壮阔,或抒垂暮,凄凉之感。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李商隐《乐游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浮云:浮云漂泊不定,表游子离思。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花草树木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高考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1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评析】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2 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3 寻隐者不遇[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4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全诗描写了边塞征战将士们纵情饮宴的热烈场面,并抒发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放气概。全诗语言浅白,色彩浓郁,节奏明快,声情壮烈,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5 闺怨[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比较鉴赏专题 (附参考答案) 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与单篇诗歌的鉴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两点外在的、形式上的区别:一是阅读的对象在数量上的区别;二是对比鉴赏多了一道“作比较”的程序。命题者往往选取两首在主题、风格、题材、体裁、作者等方面有某些相同或相异之处的诗歌进行比较。其比较点往往是两首诗歌的相同之处或相异之处。从设题来看,不外乎以下几方面:不同诗歌对相同意象的比较或不同诗歌对同一对象描写优劣的比较;不同诗歌中同一“炼字”的比较和同一诗歌不同版本用语的比较;不同诗歌对描写相同对象的表现手法的比较;同一诗人抒写相似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比较等等。因此,古代诗歌的比较鉴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整体把握,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歌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首诗歌中不同乃至相对的东西。“知同”也好,“辨异”也好,重点都要落实到上面提到的一些主要对比点上,都要从诗作中找到具体依据。 一、近三年全国卷古代诗歌阅读考查统计 2019年: (全国卷Ⅰ)《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全国卷Ⅱ)《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 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诗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全国卷Ⅲ)《插田歌(节选)》刘禹锡: 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②鉴赏诗歌语言风格 2018年: (全国卷Ⅰ)《野歌》李贺: 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 ②鉴赏诗歌思想情感 (全国卷Ⅱ)《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 ①鉴赏诗歌思想内容 ②鉴赏分析诗歌意象 (全国卷Ⅲ)《精卫词》王建: ①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尔雅古典诗词鉴赏答案

1.1 《诗经》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出自()时代的作品。 A、 夏代 B、 商代 C、 战国 D、 西汉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 分 2 【多选题】下列关于《诗经》的介绍,描述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主要产生于今长江流域地区 C、是儒家的经典之作 D、是中国文化的元典 我的答案:ACD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汉代儒生对《诗经》的解释是既有赞美的部分,又有批评的部分。()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2 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多选题】周代时期形成了很多重要的典籍,包括()。 A、《诗经》 B、《周易》 C、《尚书》 D、《仪礼》 我的答案:ABCD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我的答案:×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可以确认的朝代。() 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3 《诗经》的用途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中“迩”的意思是()。 A、 浅 B、

C、 亲 D、 疏 我的答案:B 得分: 33.3 分 2 【多选题】以下属于《诗经》中《雅》诗的主要组成部分是()。 A、祭祀乐歌 B、重要政治场合使用的乐歌 C、地域性的歌谣 D、贵族对时政的批评 我的答案:ABD 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诗经》形成早期,被看作是古代贵族的教科书。() 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4 郑风·萚兮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郑风·箨兮》一诗叙述的背景时间是()。 A、 初春 B、 冬日 C、 秋日 D、 夏末 我的答案:C 得分: 33.3 分 2 【判断题】 中国文化是一种宗教影响力相对薄弱的文化。() 我的答案:√得分: 33.3 分 3 【判断题】 《郑风·箨兮》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整首诗看起来很有活力。()我的答案:√得分: 33.4 分 1.4 郑风·萚兮已完成成绩: 100.0 分 1 【单选题】 《郑风·箨兮》一诗叙述的背景时间是()。 A、 初春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