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王朝人口统计表

中国历代王朝人口统计表

标题:中国历代王朝人口统计表

一、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其人口统计数据并不完全准确,但据史书记载,夏朝时期的人口大约在500万左右。

二、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其疆域较夏朝有所扩大,因此人口也有所增加。根据史书记载,商朝时期的人口约在800万左右。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其人口统计数据难以精确估计。根据历史记载,西周时期的人口可能在1000万左右。

四、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东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个王朝,其疆域相对较小,人口也相应减少。根据史书记载,东周时期的人口约在600万左右。

五、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五个王朝,由于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的政策,秦朝时期的人口统计相对准确。根据史书记载,秦朝时期的人口约在2000万左右。

六、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六个王朝,其人口统计数据仍然相对准确。根据历史记载,西汉时期的人口约在3000万左右。

七、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七个王朝,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东汉时期的人口相对较少。根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的人口约在1500万左右。

八、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割据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由于战乱和分裂,三国时期的人口统计数据难以确定,但大致在1000万左右。

九、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西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八个王朝,其人口统计数据并不完全准确。根据史书记载,西晋时期的人口约在2000万左右。

十、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东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九个王朝,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东晋时期的人口相对较少。根据史书记载,东晋时期的人口约在1000万左右。十一、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南方和北方分裂的时期,人口统计数据难以准确估计。根据历史记载,南北朝时期的人口可能在600万左右。十二、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个王朝,由于隋文帝的统一战争,隋朝时期的人口统计相对准确。根据史书记载,隋朝时期的人口约在3000万左右。

十三、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一个王朝,其疆域较大,人口也相应增加。根据史书记载,唐朝时期的人口约在5000万左右。

十四、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割据的时期,人口统计数据难以准确估计。根据历史记载,五代十国时期的人口可能在1000万左右。

十五、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二个王朝,由于北方辽、西夏等民族政权的割据,北宋时期的人口统计相对较少。根据史书记载,北宋时期的人口约在6000万左右。

十六、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三个王朝,由于南方金朝的侵略,南宋时期的人口也相对较少。根据史书记载,南宋时期的人口约在6000万左右。

十七、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四个王朝,其人口统计数据难以准确估计。根据历史记载,元朝时期的人口可能在8000万左右。

十八、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十五个王朝,由于明成祖的统一战争,明朝时期的人口统计相对准确。根据史书记载,明朝时期的人口约在1.5亿左右。

十九、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其人口统计数据相对较为准确。根据史书记载,清朝时期的人口约在3亿左右。

总结:

中国历代王朝的人口统计数据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波动。尽管史书记载的数据不尽准确,但可以看出中国在不同王朝时期的人口规模和变化趋势。从夏朝的500万到清朝的3亿,中国人口经历了繁荣、动荡、战争和统一的历程。这些人口统计数据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为我们研究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历朝管民比例

官僚体系的庞大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有一组数据经常被人引用。1987年,《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历朝历代的官民比例分别为,西汉1:7945;东汉1:7464;唐朝1:2927;元朝1:2613;明朝1:2299;清朝1:911;现代1:67。199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官民比例跃升到1:40。换句话说,在西汉时期,近8000个老百姓养一个官,2000年后,变成40个老百姓养一个官,老百姓的负担自然加大。庞大的官僚系统消耗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也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所谓官员,中国老话叫做“吃皇粮”的人。按照现代社会的理解,就是公务员系统,就是政府财政供养的社会管理队伍。职业化的行政官僚系统是中国的首创,它有助于提高社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这种由中国首创的职业官僚系统,近代以来,被欧洲社会采用,形成了现代公务员系统,并且被资本主义社会重新赋予了职业化、系统化的内涵。 但是,官僚体系的庞大并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而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特征,是资本主义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职业化官僚管理体系后,结合商业社会的需要,发展出的新的特征。现代商业社会借鉴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管理的形式,又大量赋予了新的内涵,使得官僚队伍的庞大成为所有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最早建立了职业化的官僚系统,这个传统的官僚系统最大的特征是,官员在职权范围内具有极大的权威。例如,一个古代县令,他的职权范围几乎涵盖了现代一个县政府所有局长的权力,甚至还部分或全部兼任检察官、法官的职责。中国古代官僚的权威地位,决定了官僚的数量不大,官民比例也不算高。从本文一开头的官民比例变化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官民比例最大的变化曲线,是在现代社会出现的。这种现象并非现代中国所独有。 今年7月10日,新任法国总理菲永上任第一件事情就宣布,要对公共政策进行“全面反思”,他在法国全国高级公务员会议上说,法国目前行政程序繁杂僵化,公务员人浮于事,缺乏评估和奖励机制,并着重指出,法国公务员队伍过于庞大,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他表示未来几年要对公务员系统进行优化调整,达到减员增效的效果。 很多年前,英国出版了一本书,非常轰动,名叫《官场病》。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帕金森定理”,揭示了现代官僚体系必然日益庞大的内在原因。这本书所描绘的内容,都是英国的公务员系统,但是,很多内容对于今天的中国官僚体系同样适用。 那么,为何中国古代社会首创的官僚系统,到了现代社会,会不可避免地急剧膨胀起来呢?首先,中国古代社会管理内容简单,而现代社会管理内容被分门别类地细化;其次,中国古代官员权威集中,而现代社会管理权力分散,并且还有叠床架屋的监督体系;第三,古代社会法律简单,执法队伍也容易精简,而现代社会法律无比繁复,执法队伍极为庞大。 现代社会的官员、公务员几乎全部都是法律制度的制定者、维护者、执行者和监督者。法律取代道德成为社会管理第一手段,是现代社会官僚体系庞大的主要原因。仅仅三权分立一项,就要增加数量巨大的公务员。而且,现代社会理念在很多方面都是自相矛盾的。例如,现代社会把个人自由这一原则,概念化、理想化地放到最崇高的地位,但在社会实践中,没有一个人可能真正的自由,于是建立了一大堆法律限定自由的范围。这种对于自由的追求和对于自由的法律限定造成复杂的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本身就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而且,复杂的法律使得一个公民不可能了然于胸,稍有不慎便会触犯法律。再加上违法的利益诱惑,

中国历代人口略计表

中国历代人口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2205年(夏禹时期)约1355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约2000 公元2年(西汉平帝二年)5959 公元105年(东汉永兴元年)5325 公元122年(东汉延光四年)4869 公元140年(东汉永和五年)4915 公元156年(东汉永寿二年)5649 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1616 公元581至公元600年(隋开皇年间)约4450 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4601 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4814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5291 公元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3300 公元1110年(北宋大观四年)4673 公元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7681 公元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5880 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6054 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6069 公元1685年(清康熙二十四年)10171 公元1724年(清雍正二年)12611 公元1741年(清乾隆六辏14341 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18181 公元1762公元(清乾隆二十七年)20047 公元1709年(清乾隆五十五年)30148 公元1795年(清乾隆六十年)29700 公元1812年(清嘉庆十七年)33371 公元1834年(清道光十四年)40100 公元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41281 公元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42135 公元1910年(清宣统二年)36815 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40581 公元1928年(民国十七年)47479 公元1931年(民国二十年)42170 公元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48340 公元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45559

中国人口各朝代统计

中国各个朝代的人口统计 远古时代: 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13503923。 秦末汉初: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人口由原3000万降到1300万左右。 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西汉末年,战乱和天灾使人口从6000万降至2100万。这2100万的数字是经过东汉对户口调查得来的。 东汉末年: 《晋书?地理志》记载,桓帝永寿三年有口56486856,是史籍记载的东汉最高人口记录。公元3世纪初,中国进入三国鼎立时期,,三国战乱又使人口下降至1660万。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南北朝混战: 西晋统据隋朝大业五年清查,当时的户总数是8907546户,人口总数是46019956人。不过经考证,这只是中原地区人口,江南和边远地区还有大量人口没有统计进来。全国后人口恢复到4000万左右。但西晋后期的八王之乱使人口降至1200万。 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4602万人,减到639年1235万,损失率73%。 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损失率68%。 唐武宗(841-846年)时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960年)仅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 金、元灭两宋 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 忽必烈屠杀了中国人1800万人,中国北方90%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在蒙古人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 明末清初: 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只有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4000万人死于战争中]。 辛亥革命 1911恢复到3.4亿人。 1931年,国民政府内政部公布1928年全国户口调查的结果,全国人口总数为474787386人,1949年仅中国大陆的人口已经达到了5.4亿 现在: 14亿多点,15亿不到。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

中国历代人口增减曲线(秦-清) 上图是笔者根据网传的统计数据绘制的。也许当事人对各历史阶段的人口统计数并不精确,但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其增减的轨迹。此图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繁衍至今,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秦以前的人口应该总数一定超过3000万,因为那个时期多年的混战必定致使减员很多,试看,至汉初、总人口继续减至800万人——也就是说,今天的13亿人绝大多数都源自那800万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上中国人(主要是汉族)几乎都是同宗同族,彼此多少都有点血缘关系。 经过汉朝200年的繁衍,中国的总人口终于以800万为起点站上6000万人的历史顶部,可惜、仅仅过了50多年居然又再度减至2100万。50年!死亡4000多万!!然后,又是100年的繁衍,再度接近恢复到6000万人。 隋唐、北宋期间,中国人口均有过大比例的回升,但是,一遭动乱就又重新锐减。都说北宋政治开明,经济发达,但在那冷兵器时代为确保一姓之江山而过度实行抬文抑武政策,后果实在太过惨烈了。 元朝总共不过百年历史,估计其人口统计里包含了北方的人口,加上当时疆域的拓展,所以那时的人口峰值不足以证明汉族人口的增幅比例;反而是清初人口的再度锐减,让现今一切清宫剧都显得那么的刺眼!!!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汉人口的递增速度短则30年、长则百年即可翻番,所以,清朝250年人口从1500多万增至过亿、清后100年更是连翻三番。接下来将会如何呢? 既然在相对和平的时代中国人口会呈快速增长之势,那么在单位时间内人口总数净减少就一定意味着人口的大规模非正常死亡。可见,无论是“陈桥

兵变”式的换代,还是李闯王起义这样的骚乱,死亡最多的还是草根百姓。真不知道为什么曾经会把农民起义、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视作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 2000多年来,中国一直推行并试图维护集权统治。虽然历代帝王也都试图通过诸如“削藩”之类的举措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但由于疆域过大,每个朝代总还得在县和中央之间设一个中间层,问题也经常因此而引发,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诉求,无论是委派王子还是举人来到地方坐镇,他都会有权和利的诉求,如果这种诉求在朝廷无法得到满足,其势必会加重对更基层的盘剥,于是官激民变,而民变反过来更显其地位的重要。 为什么会在那么多的朝代(上图显示隋、唐、宋末皆超大比例减员)都会发生总人口的净减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兵”乃双刃剑。高人云“发生战争是老百姓的悲哀,长期不打仗则是军人的悲哀”,兵的价值是通过立军功来体现的。和平时期,兵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剿匪;若时局失控,兵也就成了匪。古代军队征战经常以人头作为邀功的依据,匪不够杀,就选择杀平民;因为担心“东窗事发”,干脆灭族。于是,越杀越多。 笔者有时会困惑:下面如此胡来,难道皇帝真的不知道?反复想想也就想明白了,皇帝也有他的难处。 笔者今年50岁,曾经以为半百之年何其漫长,如今看来有如弹指挥间。站在历史的高度看过去,所有的数字都是冰冷的,没有谁会因为中华民族曾经在漫漫两千年里曾历经各种苦难而心存悲悯,毕竟都是过去的事了。但是,哲人有云“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如果生逢乱世,生命仍然是最贱的。 好好珍惜吧,毕竟、人生只有一次。

中国历朝历代的GDP和人口

中国历朝历代的GDP和人口 秦代:晋代人皇甫谧在他的《帝王世纪》中称:夏禹时人口总数为1355,3923 人,周成王时人口总数为1371,4923 人,周庄王时人口总数为1184,7000 人。《帝王世纪》中称:“然考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尚当千余万。及秦兼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杀伤,三分居二。”在他看来,秦并吞六国之前人口总数当在千余万,到并吞之后,人口总数在千万以下。 当代史学家研究认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的秦代人口约3000-3600万,是世上最多人口的帝国。当代史家葛剑雄在《中国人口史》中更是认为“秦始皇灭六国之初,秦朝的人口有4000 万左右”;现代史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则称“秦代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西汉:公元2年,全国人口有5959万人。据《通典.食货志》 东汉:公元156年,全国人口有5006万人。据《后汉书.郡国志》 西晋:公元280年,全国人口有1616万人。据《晋书.地理志上》 隋朝:公元609年,全国人口有4601万人。据《隋书.地理志》 唐朝:公元755年,全国人口有5291万人。据《通典》 北宋:公元1110年,全国人口有4673万人。据《宋史.地理志》 元朝:公元1290年,全国人口有5883万人。据《元史.地理志》 明朝:公元1578年,全国人口有6069万人。据《明史.食货志》 清朝;公元1764年,全国人口有20559万人。据《清史稿.食货志》 公元1844年,全国人口有41944万人。据《清续文献通考》 民国:公元1933年,全国人口有47354万人。据1934年《申报年鉴》 民国三十六年1947,全国人口46,100.0000人。中华民国统计年鉴 1949年,全国人口54100万。增长率为8.33% 1954年,全国人口60266万。增长率2.18% 何炳棣《1368-1953中国人口研究》葛剑雄主编《中国人口史》------------------------------------------------------------------------ 清朝: GDP:1878亿美元(3亿人口时) 财政收入:最高8000万两白银经常在6000-7000万两。还不包括康熙朝普免全国白银1.4亿两,乾隆朝普免全国白银1.2亿两加1000万石漕运粮食 军队:八旗20万,蒙古骑兵20万,绿营20万(乾隆嘉庆时期70万人)。各类军事及准军事武装力量总和120万人。幅员: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3-4亿 明朝: GDP: 1393年339亿美元军队:200万人 元朝: GDP:320亿美元军队:50万人 北宋:宋哲宗绍圣年间GDP的数值约为40亿贯,约值35200亿美元。北宋朝税峰值达到1亿6000万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所以,1贯=5克。现在1克黄金=19美元,按黄金折价,现在约值152亿美元。当时的税率约为1/15,农民没有额外负担,也没有户籍制,想做生意就可以进城,商业尤为发达。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万--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宋朝十万户以上的城市有40个,汴京、临安、长安、洛阳、南京都是人口超百万的城市,而同时期的欧洲国家3万人的城市就称大城市了。 唐朝: GDP:武则天时期239亿美元,占世界GDP比重:58% 军队:57万人 幅员:领土775万平方公里,人口800-900万人 汉朝: GDP: 265.5亿美元汉朝时占全球财富26%的地位。和当时罗马帝国称霸东西,是世界东方的经济中心。 秦朝:幅员:领土40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3000万人 说明:除非特殊说明,幅员、GDP为平均值,美元为2008年1月1日美元。 -------------------------------------------------------------------------------- 我朝历代GDP数据统计:所占世界GDP比重 秦朝及以前的可能太多久远,不好考证。没找到相关数据,不能杜撰,只能从汉朝算起。

中国历代人口增长与土地纷争

一、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曲线增长 在历代中国官方有关记录中,从周秦至明清之际2000余年的历史上,中国人口数量曾长期摆动在仅为1000万与6000万之间。 1、中国历代人口统计数字 先秦时期: 夏代人口有《文献通考·户口考》与《帝王世纪》等记载,有人口1355万余,不可靠,现代人推测为135万。 商代人口,《帝王世纪》曰:“殷因于夏,六百余载,其间损益,书册不存,无以考之。”(《续汉书·郡国志》刘朝注引)王育民先生推测为196万。 西周人口,《周礼·秋官司寇》记载:“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及孟冬祀司之日,掀其数于王。” 《帝王世纪》载西周初年人口1,3714,923,“多禹十六万一千人”。《通典》卷七《食货·户口》中少1万。现代人测为285万。春秋人口,《帝王世纪》记周庄王十三年(前684年)为1,1847,000。《通典》卷七《食货·户口》略同。现代人推测为1000万左右。 战国人口,《帝王世纪》“考苏、张之说,记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存五百余万,推民口数尚当千余万。” 范文谰《中国通史》第1册估计为二千万,梁启超《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饮冰室文集》第4册)估为三千万。 秦汉魏晋时期: 中国第一次全国规模的人口普查是秦朝。《史记·萧相国世家》说萧何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 《史记·秦本纪》载秦国早在献公十年(前375年)就“为户籍相伍”。《商君书·去强篇》说商鞅变法时,“五家为保,十保相连”,并“头令萁敛”即根据人口收税(《汉书》卷24《食货志》师古注)。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初令男子书年”。《帝王世纪》说秦“北筑长城四十余万,南戍五岭五十余万,阿房、郦山七十余万。” “一岁屯戍,一岁力役。” (《汉书》卷二十四《食货志》),每年仅征发徭役就达300余万人。 西汉户口,《汉书·地理志》记平帝元始二年(2年)全国1,2233,062户,5,9594,978口。西汉103郡国约400万平方公里面积,实有人口当在六千万以上。东汉永寿三年(157)全国户口人口分别为1,0677,960户、5,6486,856口。 三国人口,《通典·食货·户口》统计全国为1473,423户,7672,881口。当时屯田及世家豪族荫附户口未有统计。葛剑雄《中国人口史》估计有三千多万。 西晋人口,《晋书·地理志》载太康元年(280)2459,840户,1,6163,863口。东晋南北朝人口,估计高峰时期全国人口达五千万左右。 隋唐宋元时期: 隋朝人口,由于在全国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户口人口数大增。《隋书·地理志》载,大业五年(公元609年)全国户口人口数分别为8907,546户,4,6019,956口。根据《隋书·地理志》各郡县统计有9070,414户,葛剑雄估计人口高峰时达5600万口。唐代人口,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为峰点。据《通典》卷七《食货·历代户口》载,该年全国户口人口数分别为8914,709户,5,2919,309口(不包括客户和各都护府管辖的人户),实际人口数超过6000万。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

中国历代人口普查:中国古代人口曾八落八 从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新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正式拉开帷幕。人口普查是现代各国政府获取人口资料、掌握国情国力的一种最基本的调查方法。早在遥远的古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人口普查。那么,中国最早的人口普查究竟从何时开始,在技术条件落后的过去,人们又是如何进行大范围的人口普查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 大禹 传说中最早的人口普查 人口数字具体到个位令人生疑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的徐铭东老师说,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一书中曾讲到,从原始社会末期大禹治水以后,就有统计人口的数据,为13503923。但专家认为,这个数据肯定不能作为准确数据,因为并没有文献流传下来,且这个数据具体到个位数,更难使人相信了。 徐铭东说,在中国古代,智慧的先民们就意识到人口普查的重要性,比如春秋时期的管仲就曾经提出实行四民分业定居及书社制(按社登记户口),强调城乡人口、军民人口的适当比例,认为“其野不足以养其民”,比例失调,则“国贫民饥”。而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也指出,如果人口与资源失衡会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他说,过去男人不耕田、女人不织布,还是有丰富的草木果实和野兽的皮衣可以穿,因为人少资源多,而如今一个人有5个儿子不算多,但如果每个儿子又有5个儿子,如此往复,人口越来越多,而资源还是那些,那分到的就变少。 正因如此,所以了解人口数量以实施相应措施显得相当重要。那么,中国有文献记载,最早实施的人口普查开始于何时呢? 西汉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人口普查 为“避税”夸大官奴婢数量 《汉书·萧何传》中记载,在反秦战争时,刘邦的军队进入秦都咸阳,萧何就先把秦朝丞相御史收藏的图书收缴上来了,所以刘邦知道此时的人口已由原3000万降到1300万左右。可见秦朝时期是做过户口统计的,但是后来这些户口资料全部散佚。所以现在我们知道的最早的人口调查数据是在西汉末年,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户口数,这是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户口统计。 不过这些户口统计数据还是存在误差,主要是夸大了官奴婢的数量。徐铭东分析,这是当时的社会制度造成的,西汉时期,很多奴仆被编入官府的户籍,没有徭役,但要对官员加倍征收人头税。但是有一种是不收税的,就是官奴婢。元帝时朝廷各官府奴婢就有十余万,很多贵族官僚也是奴婢成群,他们将其他人员也算作官奴婢不上报。 东汉

中国历朝历代人口数目

中华民国: 公元1913年,民国2年,全国总人口43200万。民国二年世界年鉴 公元1928年,民国17年,全国总人口47478万。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 公元1947年,民国36年,全国总人口46100万。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国和国:公元1954年,全国总人口60266万。 公元1969年,全国总人口80671万。 公元1981年,全国总人口100072万。 公元1995年,全国总人口120000万。公元2000年,全国总人口130000万。 中国历代人口: 公元纪年 人口数(万人) 公元前5000 出现原始农业 493 公元前340 战国初期 3000 公元前221 秦朝初期 2000 公元前202 西汉初期 1300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 6300 157东汉桓帝永寿三年7200 265 三国末期2500 300晋惠帝永康元年3379 368~407 十六国东晋中后期3128 520 南北朝中期5240 581 南北朝末期4430 609 隋炀帝大业五年5542 624 唐高祖武德元年2274 755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 8775 860 唐懿宗咸通元年6700 960 五代十国末期3979 1110 宋徽宗大观四年 11946 1207~1223 南宋宁嘉宗十六年 12540 1351 元惠宗至正十一年 9730 1566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16480 1661 清世祖顺治十八年8490 1691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11023 1751 清高宗乾隆十六年20560 1805清仁宗嘉庆十年33218 1851 清文宗咸丰元年43216 1874 清穆宗同治十三年35890 1912 中华民国元年44294 1949 民国三十八年54545 1950 55196 1951 56300

中国历代首都, 疆域, 人口一览表

中国历代首都.疆域.人口一览表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阳翟(今河南禹州)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亳(今河南郑州)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邢(今河北邢台)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奄(今山东曲阜) 殷(今河南安阳) 朝歌(今河南淇县)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成周(今河南洛阳)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雒邑(河南洛阳)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元朝的人口统计

元朝的人口统计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统治时间长达九十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了解元朝的人口统计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的状况、城市发展的程度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等方面。本文将对元朝的人口统计做一简要介绍。 元朝的统计人口常常是个难题,因为当时对人口的统计不如现代严密可靠,所以在统计结果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然而,根据现有的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元朝的人口规模以及人口分布情况。 首先,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人口较为庞大的一个朝代。根据历史学家的估算,元朝至少在其鼎盛阶段人口规模可能达到了一亿左右,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相当庞大的。 在人口分布方面,元朝主要分布在东亚的范围内,包括了今天的中国、蒙古、朝鲜等地。然而从具体的数据来看,元朝各地的人口分布并不平衡。据史书记载,当时的京城大都(今北京)人口可能达到了几百万,是元朝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其他一些重要的城市,如南京、汴京(今开封)等也有相当规模的人口。 此外,在农村地区,元朝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农村的人口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为朝廷提供税收和军队提供粮食等资源。农村人口的分布相对分散,集中在一些重要的农业区域和沿海地区。

元朝时期的人口统计还受到了战乱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元朝在其建 立初期就发生了征服南宋的战争,这场战争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 移民。此外,元朝统治的北方地区有时也会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如 妖风、水患等,这些因素也对人口统计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在人口统计方面,元朝也曾经进行了一些措施和调查。例如,在元 朝初期,朝廷曾经进行过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目的是为了解决 赋税等问题。然而,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这次普查可能并不准确, 也没有留下详细的数据。 综合上述情况来看,元朝的人口统计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经济 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现有的数据并不完备,尤其是在细 节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对多种史料的综合分析和对相关研 究成果的参考,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元朝的人口规模大致在一亿左右,人口分布以东亚为主,且分布不平衡。 当然,人口统计只是了解一个朝代的基础,我们还需要通过其他各 个方面的研究来对元朝进行全面的认识。但是,元朝的人口统计作为 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仍然对我们了解这个朝代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总之,元朝是一个人口庞大、分布不平衡的时期。虽然对于元朝的 人口统计存在一些困难和不确定的因素,但通过现有的研究成果和历 史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元朝的人口规模大致在一亿左右,人口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且分布不平衡。通过对元朝人口统计的深 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口和人口流动

中国古代的历史人口和人口流动 一、古代中国人口的规模和特点 中国古代作为世界上最早有人类聚居区之一的地方,其人口的规模 和特点备受研究者关注。众所周知,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尤其 是汉唐两大朝代时期。根据历史资料和学者估算,汉朝的人口约在 5000万到6000万之间,而唐朝达到了8000万以上。这些数字在当时 来说无疑是相当庞大的。 古代中国人口的特点之一是分布不均。由于土地资源的不平衡以及 气候条件的差异,中国各地的人口分布有着明显的差异。南方地区由 于气候温暖,土壤肥沃,适合农业发展,所以人口相对较多。而北方 地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此人口数量较少。同时,受到政治因素 的影响,一些重要的城市也成为了人口的聚集地,如长安(唐朝首都)和洛阳(周朝首都)等。 二、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原因和方式 古代中国的人口流动主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1. 农耕文明的推动 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发展直接影响到人口流动。农民为了寻求更好的生计和耕地,经常会进行迁徙。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由于水源与土地的稀缺,农田的产出相对较少,所以农民经常迁 徙到南方地区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2. 政治原因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政治因素也是人口流动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各朝代 的迁都、战乱和政权更迭等都会导致大量人口的迁移。当一个朝代的 王朝兴起或衰落之后,首都通常会被重新确定,这就会引发大规模的 人口流动。 3. 经济活动的需求 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活动的需求。商业和手 工业的发展也会促使人口向重要的商业城市集中。例如,唐朝时期, 店铺眾多、经济繁荣的长安成为了众多商人和手工艺人的聚集地。 古代中国人口流动的方式主要有步行和船运。由于交通工具受限, 古代人民很难进行远距离的人口流动,所以大多数人口流动都是以步 行为主。同时,中国众多的河流和海岸线给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人 们可以通过水路进行短途或长途的迁徙。 总结: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的人口规模庞大,分布不均,并受到农耕文明、政治因素和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了不断的人口流动。这些人口流动 的方式大多是步行和船运,为古代中国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 贡献。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古代中国的人口和人口流动中汲取一 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秦朝的人口统计

秦朝的人口统计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一中国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时期,人口统计是对这个时代进行研究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介绍秦朝的人口统计情况,探讨其人口数量、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秦朝人口数量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统治范围广大,人口数量相对较多。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秦朝初期的人口大致在500万左右,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预计人口数量将超过1000万。这说明秦朝人口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倍增,显示了秦朝统一对人口的吸纳和稳定。 二、人口分布特点 1. 农村人口的主导 秦朝是农业社会,农村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农民是秦国的经济支柱,种植作物、养殖牲畜成为了主要生产活动。各地农民的生活主要集中在农田和村庄中,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维持家庭的生计。 2. 中央城市的人口集聚 随着秦朝的统一,一些重要的中央城市如咸阳、长安等人口逐渐集聚。这些城市不仅是政治中心,也是商业和文化的中心。大量人口涌

入城市,秦朝的统治者也重视城市建设和管理,以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三、人口统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 统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分布的合理,为秦朝的统治稳定提供了基础。大量农民的存在保证了农田的耕种和税收的来源,同时,城市人口的增加推动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人口统计能够帮助秦朝统治者了解社会的发展动向,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2. 农业生产的推动 人口的增加和分布的特点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推动作用。农民的增加意味着更多的农田耕种和农作物的产量增加,为人口提供了充足的食品和物资,从而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活水平。秦朝统治者也通过土地政策、农田水利的建设等措施来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加强社会的稳定。 3. 城市经济的繁荣 人口统计的增加和城市人口的集聚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商业得到了发展,各种商品和商品交流也日益频繁。城市的繁荣不仅为秦朝带来了经济收益,也提供了一个方便的交流平台,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总结:秦朝的人口统计是对这个历史时期进行研究的重要一环。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分布的特点展示了秦朝统治的影响力和社会发展的繁

宋元明清时期人口

宋元明清时期 [宋、金] 经历五代十国时期的长期战乱,北宋初年,全国户数仅及唐天宝年间的一半。中后期虽然户数增长较快,但户均口数最高仅为2.3人,所以总人口数始终未达到盛唐的规模。据北宋前期各路、州(府)总户数估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京兆府共有60726户,县均约4669户,盩厔县所在的凤翔府县均4456户,今西安市境9县合计41808户,按距此最近的咸平六年(1003年)全国户均2.08口计,约为86900人。元丰三年(1080年),京兆府县均户数上升到17177.8户、凤翔府县均户数上升到19058.8户,按全国户均口数1. 42计,今西安市境9县约为243500人。由于宋代无地农民众多,多数人口被迫附于地主,因而形成主户与客户的户口统计制度。元丰时,客户占总户数的比例,京兆府为29%,凤翔府为26%。 北宋后期,今西安市境人口有较大回升。崇宁元年(1102年),京兆府13县共有23 4699户、537288人,县均18053.77户、户均2.29人,凤翔府县均15930.44户、户均2. 25人,今西安市境9县共约160300户、366600人。总人口比宋初约增长3.22倍,比元丰三年(1080年)约增长50.5%,但仍较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下降53.2%。 金代辖区户数比北宋后期大为减少,但户均人口上升到6人以上,故总人口比北宋增加。金代后期,京兆府12县共98177户,不到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的一半,县均81 81.4户,凤翔府县均6922.5户;今西安市境9县共约72300户,按金辖区户均6.36人推算,人口约460200人,较崇宁元年(1102年)增长25.53%。 [元、明]

清朝的人口统计

清朝的人口统计 中国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历时较长,也是人口统计相对完整的朝代。在此期间,清朝安定的统治使得人口得以稳定增长,同时也为我们提 供了大量关于人口统计的数据。本文将从人口总数、人口分布、人口 控制等方面,对清朝的人口统计情况进行介绍。 一、人口总数 清朝统治初期,人口总数相对较少,但在乾隆统治时期达到了巅峰。根据历史资料和研究,清朝的人口总数一直在稳步增长。乾隆皇帝的 统治时期,人口达到了大约4亿,成为中国历史上人口数量最多的朝 代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准确的人口普查和统计方法,这一数据仅仅 是一个估算。 二、人口分布 清朝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这主要是 由于汉族的人口集中在这一地区,同时这也是清朝的统治中心。此外,东北和西南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主要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封建 农耕经济的影响。 人口的分布还与清朝的族群政策有关。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方式 来鼓励移民和辅助控制人口,如康熙、雍正时期的“开边”政策,鼓励 汉族移民到边疆地区。这些政策导致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相对人口比 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三、人口控制

清朝在人口控制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户口制度。户籍制度对于人口统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它方便了清朝政府对 人口的管理和控制。根据户籍制度,每个家庭都需要登记户籍,有迁 移或添加新成员时需要报备。这为清朝提供了相对准确的人口数据。 除了户口制度,清朝还实行了一系列人口控制措施。例如,为了控 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清朝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晚婚晚育。此外,清朝政府还实行了一些措施来控制疾病传播,如加强防疫工作 和药物管理,以减少人口的死亡率。 结论 清朝的人口统计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完整的一个时期,它提供了我们 研究中国人口变化和历史发展的重要资料。尽管在统计方法上存在一 定的局限性,但清朝人口总数和分布的数据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 参考价值。通过对清朝人口统计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时 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以及政府在人口控制方面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中国历代人口统计一览表 战国末年: 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 西汉: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万.汉书-地理志下 东汉: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续汉书-郡国志五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三国: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 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 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 西晋: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晋书-地理志 南北朝: 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通典-食货七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 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 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 隋: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通典-食货七唐: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 通典-食货七.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新唐书-地理志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新唐书-地理志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万.通典-食货七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1690万.通典-食货七 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15年,全国有户万,总人口1576万.旧唐书-穆宗纪 五代: 公元959年,周世宗显德6年,全国有户万. 册府元龟-卷486 宋:

中国的历代人口变化略表

中国历代人口变化略表

〔注:1949年之后的人口数字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公报(第二号)(附图表) 注:1、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记的2000年11月1日0时的数据(包括外来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的人口合计与祖国大陆总人口之差,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 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 日进展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过近千万普查工作人员艰辛努力,又经过事后质量抽查,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展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完毕,现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略〕

二、人口增长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三、家庭户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34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19839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96人减少了0.52人。 四、总人口性别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男性为65355万人,占总人口的51.63%;女性为61228万人,占总人口的48.3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 五、年龄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8979万人,占总人口的22.89%;15-64岁的人口为88793万人,占总人口的70.15%;65岁与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个百分点,65岁与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5940万人,占总人口的91.5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0643万人,占总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1692万人,增长了11.2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万人,增长了16.70%。 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承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承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承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承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 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

中国历史各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人口与疆域

中国历史各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人口与疆域何谓“大一统”?即统一华夏的政权。何谓“华夏”?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同时也 是汉民族的别称。最初是代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来扩大至将九州地区全部包括在内,遂成为神州(即汉地,汉族的民族共同地域)及汉族的别称,又称为“汉地九州”。因此,大一统王朝,必须是统一管辖九州。 汉族先民自古就将汉族原居地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禹贡九州图 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兖州:大体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范围和治所随历史多有变更。 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以南、泰山以北,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 徐州: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涉及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地为红色粘土。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 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荆山一带直到衡山之南地域。是汉族原居地区之一 豫州:位于九州之中,故别称中州。当今河南省大部分属豫州,故简称“豫”。 梁州: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 雍州:位于今陕西、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内蒙部分。 因此,中国历史上,真正能算得上大一统王朝的只有秦朝、西汉、新朝、东汉、西晋、隋朝、唐朝、武周、元朝、明朝、清朝等十一个。 再来看看各大一统王朝时期的人口与国土情况。 秦朝:人口2500~3000万,疆域340万平方公里。(公元前210年数据) 西汉:人口6300万,疆域609万平方公里。(元始二年的数据,也就是公元2年) 新朝:人口5000~6000万,疆域405万平方公里。(公元10年的数据)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 在中国历史上,古代的人口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国古代人口变化规律 第一时段1000年翻一翻(夏商几百万到公元初年6000万,公元初年到中唐8000万或到宋代1亿)。第二时段500年翻一翻(元代1亿到明末近2亿)。第三时段250年翻一翻(清初2亿到清末4亿)。第四时段40年翻一翻(20世纪50年代5亿到90年代10亿)。第五时段20年翻一翻(20世纪末13亿)。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的曲线波动规律,有三个明显的现象: 第一,人口的变化不是平稳的,而是具有周期性大起大落的特点。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王朝的初期,人口增长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 第二,人口自然增长率很低。从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1840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平均每年仅递增0.1%。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第三,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即人口的增长往往经过一段较长的停滞时期后在短期内迅速增长,而后又停滞下来。战国中期的人口大约2000—3000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没有超过6000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1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间人口即从1亿多猛增到4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上述三个现象中,第二个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所共有的,第一和第三个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所独有的。特别是下跌情况,从夏代起中国约4000年的人口变动曲线上有14个波谷: (1)夏末商初,人口下跌,跌幅不详。 (2)商末周初,人口比商代后期减少近四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