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笔记

总论

第一章药性理论

一、四气

1.四气的确定: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

的。如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

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2.四气的作用:

⑴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⑵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

二、五味

1.五味的确定:通过口尝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和药物作用的标志。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⑴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⑵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

二、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⑴四气五味:①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

②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⑵药物质地轻重:①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

②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

⑶炮制配伍:药物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升降浮沉性能。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四、归经

1.归经的确定: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如羚羊角、钩藤能清热熄风,石决

明能平肝潜阳,柴胡能疏肝解郁,分别治疗肝经病变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证,故这些药归于肝经。

五、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①剂量过大;②误服伪品;③炮制不当;④制剂服法不当;⑤配伍不当。

2.使用注意事项:

⑴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注意配伍禁忌;防止伪品混用,保管好剧毒中药。

⑵根据“以毒攻毒”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前提下,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

砒霜治疗白血病等。

⑶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

第二章中药的配伍

一、中药配伍的概念和意义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2.意义:既照顾到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

二、中药配伍的内容

1.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⑴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

⑵相须:就是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⑶相使:就是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

⑷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⑸相杀:就是一种药物能够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⑹相恶:就是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⑺相反:就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

2.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相须、相使可以起到协同作用,能提高药效;相畏、相杀可以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以保证安全用药,是使用毒副作用较强药物的配伍方法,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相恶则是因为药物的拮抗作用,抵消或消弱其中一种药物的功效;

相反则是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强烈的副作用,故相恶、相反则是配伍用药的禁忌。

第三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1.“十八反”——张子和《儒门事亲》:“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萎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即:乌头反贝母、瓜萎、半夏、白芨、白蔹;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芦反人参、丹参、玄参、沙参、细辛、芍药。

2.“十九畏”——刘纯《医经小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

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

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即:硫黄畏朴硝,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二、证候禁忌

1.概念: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

2.内容:见各味药物。

三、妊娠用药禁忌

1.概念: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

2.妊娠禁忌药的分类及使用原则

⑴慎用: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等

⑵禁用: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等

四、服药饮食禁忌

1.服药时一般的饮食禁忌: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2.特殊疾病的饮食禁忌:⑴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

⑵胸痹患者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等;

⑶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⑷黄疸胁痛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

⑸脾胃虚弱者忌食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的食物;

⑹肾病水肿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

⑺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第四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剂量

1.含义: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它主要指明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2.影响因素:①药物性质;②剂型、配伍;③年龄、体质、病情;④季节变化。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剂量:

⑴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⑵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中药的用法

1.煎煮方法:⑴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或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

⑵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或久煎容易破环其有效成分的药物。

⑶包煎: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

⑷另煎:贵重药材。

⑸溶化(烊化):胶类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

⑹冲服:贵重药;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的药物;液体药物。

2.服药时间

⑴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左右。临床用药时可根据病情增减。

⑵病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病在胸腹以下,如胃、肝、肾等脏疾患,则宜饭前服。

⑶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补益药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安神药宜睡前;慢

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呕吐、惊厥及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者,均可不定时服。

各论

第五章解表药

【概述】

1.概念:

2.性能特点:辛散轻扬,主入肺、膀胱经。

3.功效:发汗解表。

4.适应证:①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②部分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5.配伍方法:

⑴根据冬季多风寒,春季多风热,夏季多夹暑湿,秋季多兼燥邪的特点,相应的配伍祛暑、化湿、润燥药;

⑵虚人外感,正虚邪实,难以祛散表邪者,根据体质不同,分别与益气、助阳、养阴、补血药配伍;

⑶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同时配伍清热解毒药。

6.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⑴解表药辛散发汗,易耗散阳气,损伤津液,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久病体虚、失血过多,淋病及气血亏虚者,应慎用或忌用;

⑵解表药不宜多用、久用,一般中病即止,以免发汗太过伤津、伤阳。

⑶解表药大都含挥发性成分,不宜久煎,以免影响疗效。夏令用量宜轻,冬寒之时用量宜重。服药后宜覆被取汗,不可吹风。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1.蔓荆子《神农本草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主治病证】1.风热感冒,头昏头痛;

2.目赤肿痛,耳鸣耳聋。

2.升麻《神农本草经》

【功效】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主治病证】1.外感表证;2.麻疹不透;3.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4.气虚下陷,脏器脱垂,崩漏下血。

三、下列药物的功效:淡豆豉《名医别录》【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第六章清热药

【概述】

1.清热药的分类,各类清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

⑴清热泻火药:清气分热——气分实热证;

⑵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湿热泻痢、黄疸等证;

⑶清热解毒药:清热解毒——热毒炽盛之痈肿疮疡等证;

⑷清热凉血药:清血分热——血分实热证;

⑸清虚热药:清虚热、退骨蒸——热邪伤阴、阴虚发热。

2.清热药的配伍方法

⑴实热证有气分热、营血分热及气血两燔之别,应分别予以清热泻火、清营凉血、气血两清;

⑵虚热证又有邪热伤阴、阴虚发热及肝肾阴虚、阴虚内热之异,则须清热养阴透热或滋阴凉血除蒸;

⑶里热兼有表证,治宜先解表后清里,或配解表药用,以达到表里双解;若里热兼积滞,宜配通里泻下药用。

3.清热药的使用注意事项:⑴药性寒凉,易伤脾胃,故脾胃气虚,食少便溏者慎用;

⑵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热证伤阴或阴虚患者慎用;

⑶清热药禁用于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之证。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四节清热凉血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五节清虚热药

第七章泻下药

【概述】

1.攻下药、润下药与峻下逐水药的性能特点、临床应用

2.泻下药的配伍方法:应根据里实证的兼证及病人的体质,进行适当配伍。

⑴里实兼表邪者,当先解表后攻里,必要时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内陷;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

补兼施,使攻邪而不伤正。

⑵常配伍行气药,加强泻下导滞作用。

⑶属热积者应配伍清热药;属寒积者应与温里药同用。

3.泻下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⑴使用泻下药中的攻下药、峻下逐水药时,因其作用峻猛,或具有毒性,易伤正气及脾胃,故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当忌用。

⑵应用作用较强的泻下药时,当奏效即止,切勿过剂,以免损伤胃气。

⑶应用作用峻猛而有毒性的泻下药时,一定要严格炮制法度,控制用量,避免中毒现象发生,确保用药安全。

第一节攻下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第二节 润下药

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1.火麻仁《神农本草经》 【功效】润肠通便。→【主治病证】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

2.郁李仁《神农本草经》 【功效】润肠通便,利水消肿。→【主治病证】

1.肠燥便秘;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

3.松子仁《开宝本草》 【功效】润肠通便,润肺止咳。→【主治病证】1.肠燥便秘;2.肺燥干咳。 第三节 峻下逐水药

第八章祛风湿药

【概述】

1.祛风湿药的配伍方法:应根据痹证的类型、邪犯的部位、病程的新久等,选择药物并作适当的配伍。

⑴风邪偏盛的行痹,应选择善能袪风的袪风湿药,佐以活血养营之品;湿邪偏盛的着痹,应选用温燥的袪风湿药,佐以健脾渗湿之品;寒邪偏盛的痛痹,当选用温性较强的袪风湿药,佐以通阳温经之品;外邪入里而从热化或郁久化热的热痹,当选用寒凉的袪风湿药,酌情配伍凉血清热解毒药。

⑵感邪初期,病邪在表,当配伍散风胜湿的解表药;病邪入里,须与活血通络药同用;若挟有痰浊、瘀血者,须与袪痰、散瘀药同用;久病体虚,肝肾不足,抗病能力减弱,应选用强筋骨的袪风湿药,配伍补肝肾、益气血的药物,扶正以袪邪。

2.祛风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⑴痹证多属慢性疾病,为服用方便,可制成酒或丸散剂。酒还能增强袪风湿药的功效。也可制成外敷剂型,直接用于患处。

⑵辛温性燥的袪风湿药,易伤阴耗血,阴血亏虚者应慎用。

第一节祛风寒湿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眼斜,半身不遂。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二节祛风湿热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②中风口眼斜,言语不利,恶风恶寒;③血虚中风。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

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桑寄生《神农本草经》 【性能】苦、甘,平。归肝、肾经。 【功效】袪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1.

风湿痹证:痹证日久,伤及肝肾,腰膝酸软,筋骨无力。

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九章 化湿药

【概述】

1.化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⑴性能特点: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

⑵功效、适应证:①芳香化湿,醒脾和中开胃—湿困脾胃证;②行气燥湿运脾—脾胃气滞证;③祛暑—暑温,湿温。 2.化湿药的配伍方法:根据湿困的不同情况及兼证而进行适当的配伍应用。 ⑴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者,常与行气药物配伍; ⑵湿阻而偏于寒湿,脘腹冷痛者,可配伍温中祛寒药; ⑶脾虚湿阻,脘痞纳呆,神疲乏力者,常配伍补气健脾药同用; ⑷用于湿温、湿热、暑湿者,常与清热燥湿、解暑、利湿之品同用。

3.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⑴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

⑵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其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 ⑶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具体药物】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十章利水渗湿药

【概述】

1.利水渗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⑴性能特点: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经。

⑵功效、适应证:①利水消肿:利水消肿—小便不利、水肿、痰饮;利水止泻—水湿泄泻。

②利尿通淋—淋证;

③利湿退黄:清热肝胆湿热,退黄疸—湿热黄疸;利湿清热—湿疮、湿温。

2.利水渗湿药的配伍方法:⑴水肿骤起有表证者,配宣肺解表药;⑵水肿日久,脾肾阳虚者,配温补脾肾药;

⑶湿热合邪者,配清热药;⑷寒湿相并者,配温里祛寒药,热伤血络而尿血者,配凉血止血药;

⑸至于泄泻、痰饮、湿温、黄疸等,则常与健脾、芳香化湿、或清热燥湿等药物配伍;

⑹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利水渗湿药还常与行气药配伍使用,以提高疗效。

3.利水渗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⑴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

⑵有些药物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猪苓《神农本草经》【功效】利水消肿,渗湿。→【主治病证】水肿,小便不利,泄泻。

三、下列药物的使用注意:香加皮《中药志》【使用注意】本品有毒,服用不宜过量。

第二节利尿通淋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车前子《神农本草经》

【性能】甘,微寒。归肝、肾、肺、小肠经。

【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

【应用】1.淋证,水肿:①湿热下注膀胱致小便淋沥涩痛;②水湿停滞水肿,小便不利;

③病久肾虚,腰重脚肿。

2.泄泻:①小便不利之水泻;②脾虚湿盛泄泻;③暑湿泄泻。

3.目赤肿痛,目暗昏花,翳障。

4.痰热咳嗽。

【用法】宜包煎。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滑石《神农本草经》

【功效】利尿通淋,清热解暑,收湿敛疮。→【主治病证】1.热淋,石淋,尿热涩痛;2.暑湿,湿温;3.湿疮,湿疹,痱子。【用法】宜包煎。外用适量。

三、下列药物的功效:

1.通草《本草拾遗》【功效】利尿通淋,通气下乳。

2.瞿麦《神农本草经》【功效】利尿通淋,破血通经。

3.地肤子《神农本草经》【功效】利尿通淋,清热利湿,止痒。

4.海金沙《嘉祐本草》【功效】利尿通淋,止痛。【用法】宜包煎。

5.石韦《神农本草经》【功效】利尿通淋,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6.萆薢《神农本草经》【功效】利湿去浊,祛风除痹。

第三节利湿退黄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虎杖《名医别录》

【功效】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化痰止咳。

【主治病证】1.湿热黄疸,淋浊,带下;2.水火烫伤,痈肿疮毒,毒蛇咬伤;3.经闭,癥瘕,跌打损伤;4.肺热咳嗽。

第十一章温里药

【概述】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⑴性能特点:味辛而性温热。

⑵功效、适应证:①温中散寒止痛:里寒证:温中散寒—脾胃寒证;暖肝散寒—寒凝肝脉证;温肺化饮—肺寒痰饮证。

②温阳(助阳):虚寒证—脾肾阳虚;心阳虚。

③回阳救逆—心肾阳虚,亡阳证。

2.温里药的配伍方法:⑴外寒已入里,表寒仍未解者,当与辛温解表药同用;⑵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配以行气活血药;

⑶寒湿内阻,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祛湿药;⑷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

⑸亡阳气脱者,宜与大补元气药同用

3.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⑴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天气炎热时或素体火旺者当减少用量;

⑵热伏于里,热深厥深,真热假寒证禁用;⑶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慎用。【具体药物】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十二章理气药

【概述】

1.理气药的性能特点、功效与适应范围

辛苦温而芳香

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

治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肝气郁滞所致胁肋胀痛、抑郁不乐、疝气疼痛、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肺气壅滞所致胸闷胸痛、咳嗽气喘等

2.理气药的配伍方法

如脾胃气滞,要选用调理脾胃气机的药物,因于饮食积滞者,配伍消导药;因于脾胃气虚者,配伍补中益气药;因于湿热阻滞者,配伍清热除湿药;因于寒湿困脾者,配伍苦温燥湿药。肝气郁滞,应选用疏肝理气的药物,因于肝血不足者,配伍养血柔肝药;由于肝经受寒者,配伍暖肝散寒药;用于瘀血阻滞者,配伍活血祛瘀药。肺气壅滞,应选用理气宽胸的药物,因于外邪客肺者,配伍宣肺解表药;因于痰饮阻肺者,配伍祛痰化饮药。

3.理气药的使用注意事项:本类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

【具体药物】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十三章消食药

【概述】消食药的配伍方法:

⑴宿食内停,气机阻滞,需配理气药,使气行而积消;⑵积滞化热,当配苦寒清热或轻下之品;

⑶寒湿困脾或胃有湿浊,当配芳香化湿药;⑷中焦虚寒者,宜配温中健脾之品;

⑸脾胃素虚,运化无力,食积内停者,则当配伍健脾益气之品,以标本兼顾,使消积而不伤正,不可单用消食药取效。【具体药物】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1.神曲《药性论》【功效】消食和胃。→【主治病证】饮食积滞

2.麦芽《药性论》【功效】消食健胃,回乳消胀。→【主治病证】1.米面薯芋食滞;2. 断乳、乳房胀痛。

【使用注意】授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三、下列药物的功效:稻芽《名医别录》【功效】消食和中,健脾开胃。

第十四章驱虫药

【概述】

1.驱虫药的配伍方法

⑴大便秘结者,当配伍泻下药物;⑵兼有积滞者,可与消积导滞药物同用;⑶脾胃虚弱者,配伍健脾和胃之品;

⑷体质虚弱者,须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⑸使用肠道驱虫病时,多与泻下药同用,以利虫体排出。

2.驱虫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⑴驱虫药物对人体正气多有损伤,故要控制剂量,防止用量过大中毒或损伤正气;对素体虚弱、年老体衰及孕妇,更当慎用。

⑵驱虫药一般应在空腹时服用,使药物充分作用于虫体而保证疗效。

⑶对发热或腹痛剧烈者,不宜急于驱虫,待症状缓解后,再行施用驱虫药物。

【具体药物】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槟榔《名医别录》

【性能】苦,辛,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行气,利水,截疟。

【应用】1.肠道寄生虫病:绦虫、蛔虫、蛲虫、钩虫、姜片虫等肠道寄生虫。

2.食积气滞,泻痢后重:①食积气滞、腹胀便秘;②湿热泻痢。

3.水肿,脚气肿痛:①水肿实证,二便不利;②寒湿脚气肿痛。

4.疟疾。

【用法用量】煎服,3~10g。驱绦虫、姜片虫30~60g。生用力佳,炒用力缓;鲜者优于陈久者。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或气虚下陷者忌用;孕妇慎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十五章止血药

【概述】

1.止血药的选择使用与配伍方法

⑴血热妄行而出血者,宜选用凉血止血药,并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药;

⑵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而出血者,宜配伍滋阴降火、滋阴潜阳的药物;

⑶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出血者,宜选用化瘀止血药,并配伍行气活血药;

⑷虚寒性出血,宜选用温经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药。

⑸根据前贤“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的用药经验,故对于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证,应适当配伍升举之品;而对于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证,可适当配伍降气之品。

2.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⑴“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

⑵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⑶出血过多,气随血脱者,当急投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侯。

第一节凉血止血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主治病证

第二节化瘀止血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

二、下列药物的性能、主治病证:蒲黄《神农本草经》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

【主治病证】1.出血证;2.瘀血痛证;3.血淋尿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使用注意】

第三节收敛止血药

一、下列要玩的性能、功效、应用:白及《神农本草经》

【性能】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用】1.出血证:内出血证;咯血;治衄血;外伤或金创伤出血。

2.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

【使用注意】不宜于乌头类药材同用。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

1.仙鹤草《神农本草经》【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2.棕榈炭《本草拾遗》【功效】收敛止血。

3.血余炭《神农本草经》【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第四节温经止血药

一、下列药物的性能、功效、应用:艾叶《名医别录》

【性能】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1.出血证:①下元虚冷,冲任不固所致崩漏下血;②血热妄行所致吐血、衄血、咯血等多种出血证。

2.月经不调,痛经:①下焦虚寒,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宫寒不孕及带下清稀;②脾胃虚寒所致脘腹冷痛。

3.胎动不安。

二、下列药物的功效:炮姜《珍珠囊》【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 +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 +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 +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 细辛 +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热药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 蝉蜕 +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 +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 +透疹,清热解毒 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 +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 芦根 +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 +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 +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中焦) + 黄柏(下焦) +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 +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 +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 +凉血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药学笔记

总论 第一章药性理论 一、四气 1.四气的确定: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与所治疗疾病的性质是相对而言 的。如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反之,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 等药物治疗,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2.四气的作用: ⑴寒凉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 ⑵温热药——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源、回阳救逆。 二、五味 1.五味的确定:通过口尝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和药物作用的标志。 2.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 三、升降浮沉 1.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 ⑴升浮药——其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质地多为轻清至虚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⑵沉降药——其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质地多为重浊坚实之品,作用趋向多主下行向内。 二、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⑴四气五味:①凡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大都是升浮药,如麻黄、升麻、黄芪等药; ②凡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大都是沉降药,如大黄、芒硝、山楂等。 ⑵药物质地轻重:①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如苏叶、菊花、蝉衣等; ②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及质重者大多都是沉降药,如苏子、枳实、牡蛎、代赭石。 ⑶炮制配伍:药物炮制可以影响转变升降浮沉性能。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 四、归经 1.归经的确定: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依据药物对脏腑经络病变治疗作用进行归纳而定。如羚羊角、钩藤能清热熄风,石决 明能平肝潜阳,柴胡能疏肝解郁,分别治疗肝经病变的肝风内动、肝阳上亢、肝气郁结证,故这些药归于肝经。 五、毒性 1.引起毒性反应的原因:①剂量过大;②误服伪品;③炮制不当;④制剂服法不当;⑤配伍不当。 2.使用注意事项: ⑴恰当选择药物并确定剂量,中病即止;注意配伍禁忌;防止伪品混用,保管好剧毒中药。 ⑵根据“以毒攻毒”原则,在保证用药安全前提下,采用某些毒药治疗某些疾病。如用雄黄治疗疔疮恶肿,水银治疗疥癣梅毒, 砒霜治疗白血病等。 ⑶掌握药物的毒性及其中毒后的临床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便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 第二章中药的配伍 一、中药配伍的概念和意义 1.配伍: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风寒头痛鼻塞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辛苦寒能升浮沉降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喑哑咽痛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 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郁证 1.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心情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 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柴胡疏肝丸、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四逆散中的一种。 2.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柴胡疏肝丸、丹栀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中的其中一种分别与二陈丸或礞石滚痰丸合用。

3.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害怕,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归脾丸、解郁安神颗粒、安神健脑液中的一种。 阳痿 1.心脾两虚[症状]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炒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中的一种。2.肾阳不振 [症状]阳事不举,成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乏怠,畏寒肢冷,面色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胃壮阳。

最全中药学笔记

最全中药学笔记 摘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中草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功效与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本文也将深入探讨中药学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加深对中药学的认识,提供一份完整的中药学笔记。 关键词:中药学、中草药、功效、用途、中医理论、临床 实践、现代医学 一、中草药的基本概念 中草药又称中药,是指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出来的具有药用价值的部分或整体,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木杆、树皮、树干、树枝、霉菌等。中草药以其自然安全、疗效确切、成本较低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 了广泛应用。 二、中草药的分类

中草药按照其来源、药用部位、功效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类。根据来源的不同,中草药可分为野生中草药和人工栽培中草药两大类;根据药用部位的不同,可分为根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等多个类别;根据功效的不同,中草药也被划分为清热解毒类、活血化瘀类、平肝定痛类、润肺止咳类、益气养血类等多个类别。 三、中草药的功效与用途 中草药具有多种功效,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具体来说,中草药可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平肝定痛、润肺止咳、益气养血等多种功效,可用于治疗感冒、流感、咳嗽、发热、消化道疾病、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骨伤等多种疾病。此外,在保健方面,中草药还可以用于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提高记忆力、改善睡眠质量 等方面。 四、中药学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中药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医学研究中药的基础。中药学通过对中药的研究,深入探讨了中草药的性

质、功效、作用机制、配伍规律等方面的问题,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药学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更能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 有益的参考。 五、中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中药学与现代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中药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医临床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也为现代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为中药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因此,加强中药学和现代医学的交流合作,对推动医学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现代医学研究中药的基础。本文对中药学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详细介绍,涉及中草药的基本概念、分类、功效与用途等方面的内容。同时,本文还探讨了中药学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现代医学的关系。希望读者通过本文对中药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中药综》精选知识点学霸复习笔记32条

♦1.饭前服:补益药如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制酸药,以减少胃酸分泌,增强对胃黏膜的保护;病在胸腹以下,如肝肾等脏器疾病,旨在药力直达病所。 ♦2.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苦寒伤胃之药;健胃消食药如保和丸、大山楂丸;病在胸膈以上,如头痛、眩晕、目疾、咽痛等,使停于上焦。♦3.清晨服:利水蠲饮祛湿剂如鸡鸣散;涌吐药如常山饮、七宝饮。 ♦4.清晨至午前服:发汗解表药如桂枝汤、麻黄汤、桂枝加葛根汤、九味羌活汤;温补肾阳、温阳健脾药如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右归丸。 ♦5.午后至夜晚服:滋阴潜阳、清热解毒、重镇固摄的中药,如寒下剂。 ♦6.睡前服:安神药如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涩精止遗药;缓泻药;治疗夜汗出、夜半腹痛者。 ♦7.疾病发作时服:截疟药在疟疾发作前 1~2 小时服用;平喘药于哮喘发作前两小时服用。 ♦8.其他:急性病应立即服;慢性病应定时服;调经药应于经前或经期服用;呕吐、惊厥、石淋、咽喉病须煎汤代茶饮,不定时服药。 ♦9.分服:分服,即将一天的药量分次服用。如麦门冬汤治疗咳逆证,因肺阴虚内热多于夜间加剧,故夜间需加服一次;奔豚汤治疗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发作频繁,故日三夜一服用以利于控制症状。 ♦10.顿服:顿服是指将一剂药量一次服完。顿服法服药量大力峻,起效较快,

多用于正气未虚的急重症治疗,年老体虚患者慎用此法。 ♦11.频服:频服指少量多次,频频服用的方法。本法多用于病变在上焦者,如咽喉病,旨在服药时取少量多服的方法,即少饮慢咽,多次饮用。止吐药宜小量多次频服;重病、急病可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以使药效持续。 ♦12.连服: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连服可在短吋间内使体内药物浓度达到较高水平,多用于急病和危重症的治疗。 ♦13.温服:一般汤剂均适宜温服。 ♦14.热服:适用于解表药、寒证药以助药力。如桂枝汤、麻黄汤。治疗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出现真热假寒之证也应寒药热服。 ♦15.冷服:通常适用于解毒药、止吐药、热证药、清热祛暑药。如中毒患者服用热药易促进毒药扩散,因此冷服为宜。治疗热证用寒药宜冷服,如玉女煎清胃滋阴,治水亏火盛、烦热干渴,即宜冷服。如出现真寒假热之证也应热药冷服,以防格拒药势。 ♦16.服药方式:(1) 丸剂、散剂、片剂、胶囊剂等固体剂型通常直接以温开水送服。 (2) 含服剂用药需保持口腔湿润,舌下含服应将药物放于舌下。 (3) 咽喉含片是将药物含于口中。 (4) 颗粒剂用开水冲服。口服液、糖浆剂可直接服用。 (5) 煎膏剂可以用温开水化开后服用。胶剂可用水或黄酒加热熔化后服用,或兑入煎好的药液中加热烊化服用。 (6) 茶剂用时以沸水泡汁或煎汁,不定时饮用。 ♦17.老年人的用药:选择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使用低价位的药品,要使用容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中药学最全面完整版笔记讲义 前言 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药的基本性质、作用和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学最重要的一 个组成部分。本笔记讲义是关于中药学相关知识的详细讲解和。希望能够对中药学的学习和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一、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学指中药的基本特征、功效、主要用途、来源、制法、染色、品质、物理 化学性质、药效成分及其作用、药物代谢、药动学、药效学、毒性与禁忌等方面的研究。 二、中药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中药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来源特点来看,中药可 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按照药用部位和药效分为叶、茎、根、皮、果实、花、种子、菌、藻等;按照煎服方法来分为水煎药、酒煎药、蜜煎药、膏方药等。 三、中药的主要作用和应用 中药的主要作用有调理、疏通、增强机体免疫力、活血化瘀、解毒、镇痛等。 中药的应用可以治疗各种病症,如感冒、胃痛、失眠、头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血管疾病、肝病、肺病、肾病、风湿病、神经病等;同时,中药还有美容、养颜、滋补、强身健体的功效。 四、中药制备技术 中药制备技术包括熟制、制法、炮制、浸泡等多种方法。其中,熟制主要是将 中药材经过高温加工,如淀粉蒸熟、炙烤为主要方式;制法则是按照药材的不同特点和用途进行不同技术制炮,如削皮、切片、切丝等;炮制则是用来改善药材的性质和药效,如炮制后可使药性温和;浸泡则是将中药材泡在水、酒等溶液中,使其有效成分被充分提取。 五、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评价 中药的品质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外观、气味、色泽、味道、含量、杂 质等。其中,外观是评价中药粗朴和细致的外形,气味是评价中药的气味特点,色泽是评价中药外观颜色的深浅程度,味道是评价中药苦味、辣味、酸味、甘味特点,含量是评价中药有效成分的含量情况,杂质是评价中药是否有其他杂质、杂质数量等情况。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重点笔记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接下来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郁证 1.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柴胡、枳壳、白芍、炙甘草、香附、川芎)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柴胡疏肝丸、逍遥丸、丹栀逍遥丸、四逆散中的一种。 2.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柴胡疏肝丸、丹栀逍遥丸、解郁安神颗粒中的其中一种分别与二陈丸或礞石滚痰丸合用。 3.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归脾丸、解郁安神颗粒、安神健脑液中的一种。 阳痿

1.心脾两虚[症状]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炒枣仁、龙眼肉、木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人参养荣丸、人参归脾丸、归脾丸、十全大补丸中的一种。2.肾阳不振 [症状]阳事不举,成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胃壮阳。 [方药]右归丸(地黄、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杜仲、菟丝子、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金匮肾气丸或桂附地黄丸。 3.肝郁不舒 [症状]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食少便溏。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逍遥散(柴胡、白术、白芍、当归、茯苓、炙甘草、薄荷、煨姜)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逍遥丸、丹栀逍遥丸中的`一种。 淋证 1.热淋 [症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寒热,口苦,呕恶,或腰痛拒按,或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药]八正散(木通、车前子、蓄、瞿麦、滑石、甘草梢、大黄、山栀子、灯心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可酌情选用萆分清丸、复方金钱草冲剂、热淋清颗粒、石淋通片、三金片中的一种。 2.石淋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多苦寒味主治湿热证 XXX--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痢疡痈肿毒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痢疟疾 苦参--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湿热黄疸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明目 栀子苦杏仁--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肿止痛 蒲公英--清热燥湿解毒利尿消肿 金银花--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地黄--清热滋阴生津补肝肾 夏枯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瘰疬瘿瘤 苍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有小毒 菊花--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平肝明目 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泻火解毒 小蓟--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利尿退黄 苦菊--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泻火解毒

黄芩是一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药材,可以清理中上焦湿热和清肺经中的热邪,还可以治疗少阳寒热、胎热和胎动不安等问题。 XXX也是一种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药材,可以清理中焦 湿热和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 黄柏可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疗下焦湿热和肾阴虚等问题。 龙胆草可以清热燥湿泻火,清理肝胆湿热,促进肝胆的清泄。 苦参可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治疗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等问题。 生地黄是一种清热凉血药,可以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治疗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等问题。 玄参可以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

牡丹皮可以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等作用。 水牛角可以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治疗热入心包、热极生风等问题。 赤芍药可以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 紫草可以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治疗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等问题。 金银花可以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治疗热毒血痢、肠肺乳痈等问题。 连翘可以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肿散结,利尿通淋,治疗疮家圣药、热入心包证等问题。 蒲公英可以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治疗乳痈等问题。

中药学霸笔记

中药学霸笔记 中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药的来源、产地、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为了帮助您更好地学习中药学,以下是中药学学霸笔记,供您参考: 一、中药基本知识 1. 中药的来源: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的植物、动物、矿物等。植物药是最常见的中药,如人参、黄芪、枸杞等;动物药包括蛇、鹿茸等;矿物药包括石膏、滑石等。 2. 中药的产地:不同地区的中药材品质不同,产地对于中药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了解中药的产地是非常必要的。 3. 中药的炮制:中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以达到不同的治疗目的。常见的炮制方法有炒、炙、煅、蒸等。 4.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包括寒热温凉、升降沉浮、归经等方面。了解中药的性能是正确使用中药的基础。 5. 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疾病的原理所在。掌握中药的功效,有助于更好地选择和使用中药。 二、中药临床应用

1. 中药的应用原则:中药的应用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辩证施治”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2. 中药的配伍禁忌:在中药配伍时,应避免出现“十八反”、“十九畏”等情况,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3. 中药的剂量:中药的剂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状况,合理掌握中药的剂量是必要的。 4. 中药的用药方法:中药的用药方法包括内服和外用两大类。内服法包括煎汤、丸剂、散剂等;外用法包括敷贴、熏洗等。 5. 中药的疗效评估:对于中药的疗效,应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评估方法包括对照实验、临床观察等。 三、中药学重点难点解析 1. 重点知识: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是中药学的重点知识。这些知识是选择和使用中药的基础,需要熟练掌握。 2. 难点解析:中药配伍禁忌和用药方法是中药学的难点知识。掌握这些知识需要深入理解中药的性质和作用机制,以及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以上是中药学学霸笔记的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当然,学习中药学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实践,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笔记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精华笔记 中药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了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精华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六节海藻、昆布 海藻(马尾藻科)、昆布(海带科、翅藻科)(二类): 相同:⑴咸寒,归肝、胃、肾经。 ⑵清热消痰,治瘰疬、瘿瘤、睪丸肿痛-青皮、川楝子、夏枯草。 软坚散结,治癥瘕肿块-丹参、鳖甲、水蛭、山甲、土鳖虫。 ⑶利水,治浮肿-猪、茯苓。 ⑷现代研究:降压、降脂。 异: 海藻:力缓 昆布:力较强,兼止咳平喘,治咳喘痰多。 第七节黄药子 黄药子(三类):薯蓣科,古代称黄独,苦寒,归肺、肝经,有小毒(损坏肝功能),不宜大量服、长期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化痰、散结、凉血;消瘿、解热毒、止血。 功能:化痰消瘿:治瘿瘤-单用泡酒 清热解毒:治疮肿、咽肿、毒蛇咬伤、各种癌肿 凉血止血:血热咯咳吐衂 止咳平喘:痰热咳嗽、痰中带血、百日咳 第八节胖大海 胖大海(二类):梧桐科,甘淡微寒,归肺、大肠经,甘寒质轻,宣散清降。 上能清宣肺气,下能清肠通便,凡风热、肺热、肠热均可用。 功能:治肺热声哑-泡水服 咽喉肿痛-桔梗、甘草、牛蒡子

痰热咳嗽-贝母、瓜蒌 热结便秘(轻证) 用法:泡水服、煎服均可。 第九节荸荠 荸荠(三类):甘微寒,质润而降。 功能:清热化痰:治痰热咳嗽 生津润燥:阴虚燥咳-海蜇皮+荸荠(雪羹汤) 热病伤津烦渴-芦根、麦冬、梨、瓜蒌、荸荠,五汁(捣汁服) 明目退翳:治翳障 用法:榨汁、煎汤或食用,去皮,脾胃虚寒者不宜服。 第十节猪胆汁 猪胆汁(三类):苦寒,归肺、肝胆经。清热、解毒、通化。 功能:清热化痰-加水炖服,治百日咳 清热解毒:疮肿咽痛、目赤、舌头疔、热毒泻痢、湿热黄疸 润燥通便:热结肠燥便秘 利胆退黄:清肝、肝热惊痫 第十一节礞石 礞石(二类):甘咸平,归肺、肝经。质重镇墬、沉降下行,治惊利痰之圣药。 功能:下气墬痰; 平肝镇惊:实热顽痰诸证(惊痫癫狂、气逆喘息、眩晕痰多、大便秘结) 用法:多入丸散,入汤剂打碎先煎。 注意:孕妇忌服,非实热证不宜用。

《中药学》学习笔记(一)

《中药学》学习笔记(一) 中药学简史(上) 一、中药的起源(先秦) 有关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过程。古人通过反复积累,从无意识的偶然体验,到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药物的发现与寻找食物有关,饮食方式的改进,如火的应用,烹调术的进步,酒、醋的发现,催生了早期药物加工、应用技术,出现炮炙、配伍和汤剂、酒剂等。“药食同源”是对中药起源的概括。 药物知识的流传,最初仅靠口耳相授。先秦时期未出现本草著作,关于药物的知识已有文字记载。《诗经》为西周至春秋时代的作品,记有50多种植物名称,为后来本草所收载。《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时期,载有动物、植物和矿物药120余种,并明确提出了它们的功用。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可能为战国时期所作,在52个病名下,载方280首,涉及药物247种,对药物的炮制、制剂、配伍、禁忌等亦有记述。 二、本草学的奠基(秦汉至南北朝)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随着治病经验的积累,受当时经济、文化、哲学的影响,我国医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重要医学典籍。与此同时,药物知识更加丰富,药物理论初步形成,出现了专门记载药物的著作——本草,和通晓药物知识的专业人员。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是奠定中药学发展基础的重要时期,已有多种本草著作问世,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经集注》。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不详,可能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撰写、流传、补充、完善的过程,大约成书于东汉年间,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本草。该书先以“序例”简述了本草学基本理论,包括五味、四性、有毒无毒及随证的用药原则;

《中药学》重点笔记

《中药学》重点笔记 1.本草知识第一次大总结:《神农本草经》(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了本草学的基础成书于东汉,载药365种,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无毒,补虚。 中品120 ,既可以补虚,又可以祛邪治病,介于有毒无毒之间。下品125种,有毒,祛邪除病,不能长期服用。它开了本草按效用分类的先河。 2.本草知识第二次大总结:《本草经集注》,陶弘景;成书年代:南北朝时期,载药:730种365*2。本书按药物来源的自然属性分袋珏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无用七类归并药物。这种从基原出发的分类法,又开药物分类一大法门。并且采用了朱墨分书,小字增注的文献出处标识法,使药学内容源流清晰,是非各有所归。确立的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3.南朝刘宋时期雷戮《雷公炮炙论》,为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学专著。 4.本草知识第三次大总结:《新修本草》(唐本草);作者:苏敬等;成书年代:659年;载药: 844种或851 853 ;创新:首创药图;历史价值:工世界第一部药典,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2开创了图文对照的先例。 5.本草知识第四次大总结:《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成书年代: 就1108年;载药:1558种;创新:首载方剂(创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首载医案(创本草著作记载医案的编写体例)。 6,本草知识第五次大总结:《本草纲目》(纲目):作者:李时珍;成书年代:的代;内容: 1892种,附图1160余幅,附方11000首,分16部、60类。特点:内容丰富,文献量大,分类详明,实物考证确切;学术价值:对植物、动物、矿物、农学、气象、化学、冶金等方面均有贡献. 7.本草知识第六次大总结:《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年代:1765年(清朝);载药:921种(新增716种);创新:创断代本草著作(16—18世纪)的编写体例。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1999年出版,收载药物8980种,内容尤丰富,为当代〃官修本草〃。 二.产地,采集1.道地药材:即产于某一地区、质量好、疗效佳、应用历史悠久的优质药材。 2・中药的采集:植物药采收时间(1)全草类药:植株充分生长、枝叶茂盛期采收。如麻黄、益母草等。 大多在夏秋季节植株充分成长、茎叶茂盛或开花时期采集,但有些植物的叶亦有在秋冬时采收的。 (2 )叶类药:叶片充分生长的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苏叶等。但桑叶在霜后采收。 (3 )花类药:花蕾期或盛花期采收。如红花、辛夷等。

中药学笔记 之完整版

中药学笔记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解表药是指用于治疗感冒、风寒等外感症状的药物。其中,辛温解表药包括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藁苯、细辛、白芷和香薷等药物。这些药物可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透疹止痒、止血等作用。它们可以治疗风寒表实无汗的症状,也可以治疗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等症状。 辛凉解表药包括薄荷、蔓荆、牛子、蝉蜕、木贼、桑叶、菊花、葛根和柴胡等药物。这些药物可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明目退翳等作用。它们可以治疗阳虚感冒、表半里之热、偏正头痛、风湿痹痛等症状。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清热药是指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多味苦、寒凉。其中,清热泻火药包括石膏、知母、天花粉、栀子、夏枯草、芦根、竹叶和淡竹叶等药物。这些药物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润燥

止血等作用。它们可以治疗闷及虚烦不眠、口糜、痛、尿赤、尿涩等症状。 此外,混合其他药物使用,如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配淡豆鼓等,可治疗瘰疬、瘿瘤、胸中烦等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混合使用。 还有一些药物,如谷精草、青葙子等,可用于治疗心火上炎之口糜、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等症状。 密蒙花是一种能够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的药物。 黄芩、黄连、黄柏、龙胆草和苦参都是清热燥湿的药物。黄芩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适用于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等症状。黄连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适用于热和中焦实热。黄柏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龙胆草可清热燥湿、泻火、肝胆。苦参可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适用于白带等症状。 生地黄、玄参和牡丹皮都是清热凉血的药物。生地黄可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适用于内热津亏、消渴等症

中医执业医师笔试中药学复习笔记

1解表药 1.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力弱),行气宽中,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祛风解表,盛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燥湿止带,通鼻窍,消肿排脓 细辛:解表散寒,袪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藁本: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辛夷:散风寒,通鼻窍。 1.2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散肿 蝉蜕: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利咽开音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截疟) 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煨) 升麻: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2清热药 2.1清热泻火药 石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味辛透热),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使热邪由小便排除体外) 夏枯草:清热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2.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烦,解毒疗疮 秦皮: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 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解毒。

中药学笔记完整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淡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下移小肠之热淋尿痛,尿赤,尿涩 决明子--清热明目润肠通便 谷精草--明目退翳疏散风热风热头痛 青葙子--明目退翳平肝阳降血压 密蒙花--明目退翳养肝血除虚热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清中上焦湿热清肺经热邪少阳寒热胎热胎动不安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中焦湿热清泄心经实热和中焦实热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治下焦湿热肾阴虚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火肝胆清泄肝胆湿热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通淋肝胆湿热黄疸下湿热赤白带 3.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润肠通便温病热入营血骨蒸劳热内热津亏消渴玄参--清热凉血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润肠通便 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退虚热凉血不留淤无汗骨蒸 水牛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清心定惊热入心包热极生风 赤芍药--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火温毒发斑 紫草--活血凉血解毒透疹温病血热毒盛之斑疹紫黑 4.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热毒血痢肠肺乳痈 连翘-- 蒲公英-- 紫花地-- 大青叶-- 板蓝根-- 青黛-- 牛黄-- 鱼腥草-- 射干-- 白头翁-- 败酱草-- 重楼-- 穿心莲-- 白鲜皮-- 半边莲-- 土茯苓-- 山豆根-- 马齿苋-- 大血藤-- 蛇舌草-- 野菊花-- 熊胆-- 金荞麦-- 鸦胆子-- 垂盆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甘淡凉归肝胆小肠经 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止带清肝明目苦涩寒归肝胆大肠经 马勃--清肺解毒利咽止血辛平 木蝴蝶--清热利咽疏肝和胃 半枝莲--清热解毒散瘀止痛利水消肿癌肿 5.清虚热药 青蒿--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配鳖甲治阴虚发热 地骨皮--退虚热凉血清肺降火生津配桑白皮治肺热咳喘 白薇--退虚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产后血虚发热 银柴胡,胡黄连--一退虚热二退疳热 三,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 1.攻下药 大黄--泻下攻积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配芒硝治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坚硬难下

中药学 最全 笔记 总结

精品 中药功效比较表 (一)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解表散寒解鱼蟹之毒+行气宽中 生姜+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炒炭止血 防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藁本+ 白芷+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痈排脓细辛+ +温肺化饮,通窍醒神 苍耳子发散风寒,宣通鼻窍,止痛+散风祛湿 辛夷+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2)发散风寒药 薄荷疏散风热,透疹利咽+清利头目,疏肝行气 牛蒡子+宣肺祛痰,清热解毒散肿,滑肠通便蝉蜕+开音,明目退翳,熄风止痉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桑叶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清热解毒 柴胡解表,升阳举陷+退热,疏肝解郁,退热截疟 升麻+透疹,清热解毒 葛根+透疹,生津止渴,止泻 淡豆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敛疮生肌,收湿,止血 知母+生津润燥,滋阴润燥(肺,胃,肠,肾阴)芦根+生津,除烦,止呕,清热利尿 天花粉+生津,消痈排脓 淡竹叶清热泻火,除烦+利尿 栀子+利湿,凉血解毒。焦栀子凉血止血 夏枯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降血压+散结消肿 决明子+润畅通便 (2)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上焦),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 黄连(中焦)+ 黄柏(下焦)+退热除蒸,解毒疗疮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止泻 白鲜皮+清热解毒,祛风 龙胆草清热燥湿,泻肝胆火,明目 (3)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 连翘+消肿散结,清心利尿(疮家圣药)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通经下乳 紫花地丁+凉血 穿心莲+凉血,燥湿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中药学笔记整理之完整版 一,解表药--味辛归肺膀胱经 1.辛温解表药 麻黄--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宣肺平喘风寒表实无汗 桂枝--发表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表实无汗表虚有汗皆可 紫苏--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毒气滞胎动不安,妊娠恶阻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荆芥--散风解表透疹止痒疗疮止血既散风寒又散风热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引经药无所不达一身之风寒湿痹痛 羌活--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上半身风湿痹痛太阳之头项强痛 藁苯--散寒解表祛风除湿止痛巅顶头疼 细辛--散寒祛风温肺化饮通窍止痛阳虚感冒用量<3克 白芷--发散风寒燥湿止带通窍止痛消肿止痛阳明头痛眉棱骨痛 香薷--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和中化湿夏季乘凉冷饮阳气被阴邪所遏之阴暑热 苍耳--散寒通窍除湿止痛有小毒 辛夷--散寒通窍 河柳--发表透疹祛风除湿肺胃心经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宣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 蔓荆--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痛风湿痹痛肢拘急 牛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兼可通便 蝉蜕--疏散风热明目退翳透疹止痒息风止痉 木贼--疏散风热明目退翳止血 桑叶--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肺润燥凉血止血 菊花--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长于缓解颈部肌肉紧张 柴胡--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少阳之寒热往来配黄芩半表半里之热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丹毒痄腮温毒发斑 豆鼓--解表除烦辛甘微苦凉归肺胃经 浮萍--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水消肿 二,清热药--多寒凉味多苦主治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配黄柏阴虚火旺配川贝母阴虚劳嗽肺燥咳嗽 天花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注射液引产不宜与乌头孕妇禁用 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配淡豆鼓温病初起胸中烦闷及虚烦不眠 夏枯草--清肝明目散结消肿瘰疬瘿瘤 芦根--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止呕利尿 竹叶--清热除烦利尿通淋生津心火上炎之口糜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药学笔记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药学笔记 解表药 一、发散风寒药:药味辛性温,以发散风寒为主要功效,用于风寒表证。 1、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1)发汗解表(用于风寒表实证,散发汗,为辛温解表之峻品,第一药) (2)宣肺平喘(用于咳嗽实证) (3)利水消肿(用于风水水肿,为宣肺利尿要药) (4)图片 2、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 (1)发汗解肌(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温经通脉(散寒止痛用于寒凝血滞痹证,脘腹冷痛,痛经,闭经) (3)通阳化气(温通心阳,化气行水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心阳不振,脉结代)(4)图片 3、紫苏:辛,温。归肺,脾经。(苏叶长于发汗解表,苏梗偏于理气安胎) (1)发汗解表(开宣肺气以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证) (2)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理气安胎用于脾胃气滞,妊娠呕吐,尤宜于治外感风寒兼脾胃气滞) (3)解鱼蟹毒 (4)图片

4、荆介:辛,微温。归肺,肝经。 (1)祛风解表(不论寒热,皆可应用) (2)透疹止痒(消散疮痈,用于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疮痈)(3)止血(炒炭) (4)图片 5、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1)祛风解表(同荆介) (2)胜湿止痛(祛经络及筋骨之风湿而止痛,用于风湿痹证) (3)止痉(用于破伤风) (4)舒肝理脾(用于肝气乘脾之腹泻) 6、羌活:辛,苦,温。归膀胱,肾经。 (1)发散风寒(善散在表之风寒湿邪,止痛) (2)胜湿止痛(善治腰以上风湿寒痹,尢以肩背肢节疼痛) (3)图片

7、白芷:辛,温。归肺,胃经。 (1)祛风散寒(治阳明经头痛,牙痛之要药) (2)通窍止痛(治鼻渊常用药) (3)消肿排脓(外科治疮疡肿毒常用药) (4)燥湿止带、祛斑除臭(用于寒湿带下,面部色斑、臭狐) 8、生姜:辛,微温。归肺,脾经。 (1)发汗解表(同紫苏,但发汗力比紫苏弱) (2)温中止呕(尤宜治胃寒呕吐,有“呕家圣药”之称) (3)温肺止咳(用于风寒咳嗽) 9、香薷:辛,微温。归肺,胃,脾经。 (1)发汗解表、化湿和中(用于暑湿证,有“夏月麻黄”之称) (2)利水消肿(发越阳气以治水肿) 10、藁本:辛,温。归肝,膀胱经。 (1)祛风散寒(用于外感风寒,颠顶头痛) (2)胜湿止痛(用于风寒痹证) 11、细辛:辛,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 (1)祛风解表(入肺经散在表之风寒,入肾经除在里之阴寒) (2)散寒、通窍、止痛(治头痛,痹痛,牙痛) (3)温肺化饮(用于寒饮咳嗽,常与干姜,五味子配伍) 12、苍耳子:辛,苦,温,小毒。归肺经。 (1)祛风解表、宣通鼻窍(治鼻渊之要药,治风寒头痛之常品) (2)除湿止痛、止痒(祛风通络,用于痹证,风疹瘙痒) 13、辛荑:辛,温。归肺,胃经。 (1)发散风寒,宣通鼻窍(通窍止痛,用于风寒头痛鼻塞为治鼻渊之头痛鼻塞,浊涕常流,不闻香臭之要药) 14、葱白:辛,温。归肺,胃经。 (1)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轻证,常配淡豆豉) (2)散寒通阳(用于阴盛格阳证) 其他发散风寒药:胡荽、柽柳、鹅不食草等。 二、发散风热药:多属辛凉之品,发汗力较缓,以发散风热为主要功效。 1、薄荷:辛,凉。归肺、肝经。 (1)发散风热(上能清利头目,用于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发热、头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