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分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分.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争论与沟通,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同学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同学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

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体味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能量.

3.养成良好的思索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育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分.

教学难点

1.援助同学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师:大家想一下,假如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

生:不能.

师:那么要精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

一部分同学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一部分同学可能忙着翻书去找.

师指导同学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生通过阅读、思索,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要讨论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引言:宇宙万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我们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用餐、休息。从幼儿园、学校、中学,经受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成长.对于时间这个名词,我们并不生疏,你能精确说出时间的含义吗?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转变,你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位置的转变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课题--§1.2时间和位移.

[新课教学]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争论与沟通]

指导同学认真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部分,然后

用课件投影展示本校作息进度表.

师:同时提出问题;

1.结合教材,你能列举出哪些关于时间和时刻的说法?

2.观测教材第14页图1.2-1,如何用数轴表示时间?

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索,然后每

四人一组开展争论,每

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生:我们开始上课的“时间”:8:00就是指的时刻;下课的“时间”:8:45也是指的时刻.这样每个活动开始和结束的那一瞬间就是指时刻.

生:我们上一堂课需要45分钟,做眼保健操需要5分钟,这些都是指时间间隔,每一个活动所经受的一段时间都

是指时间间隔.

师:依据以上争论与沟通,能否说出时刻与时间的概念.

老师援助总结并回答同学的提问.

师: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时间是时间间隔的简称,指

一段持续的时间间隔。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

让同学再举出一些生活中能反映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实例,并让他们争论.

老师利用课件展示某一列车时刻表,援助同学分析列

车运动状况.

(展示问题)依据以下“列车时刻表”中的数据,列车从广州到长沙、郑州和北京西站分别需要多长时间?

T15站名T16

18:19北京西14:58

00:35 00:41郑州08:42 08:36

05:49 05:57武昌03:28 03:20

09:15 09:21长沙23:59 23:5l

16:25广州16:52

参考答案:6小时59分、15小时50分、22小时零6分.

(老师总结)

师:平常所说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如有人问你:“你们什么时间上课啊?”这里的时间是指时间间隔吗?

生:不是,事实上这里的时间就是指的时刻.

师:我们可以用数轴形象地表示出时刻和时间间隔.

老师课件投放教材图1.2-1所显示的问题,将其做成F1ash动画.

同学分组争论,然后说说怎样用时间轴表示时间和时刻.

生:时刻:在时间坐标轴上用一点来表示时刻.时间:两个时刻的间隔表示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在时间坐标轴上用

一线段表示.

师:为了用详细数字说明时间,需要选择某一时刻作为计时起点,计时起点的选择是人为的.单位秒(s).

师:下列图1-2-1给出了时间轴,请你说出第3秒,前3秒,第3秒初第3秒末,第n秒的意义.

答:

1.学习了时间与时刻,蓝仔、红孩、紫珠和黑柱发表了如下一些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蓝仔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刻

B.红孩说,下午2点上课,2点是我们上课的时间

C.紫珠说,下午2点上课,2点45分下课,上课的时刻是45分钟

D.黑柱说,2点45分下课,2点45分是我们下课的时间

答案:A

2.关于时刻和时间,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时刻表示时间较短,进度表示时间较长

B.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

C.作息进度表上的数字表示时刻

D.1 min内有60个时刻

答案:BC

解析:紧扣时间和时刻的定义及位置、位移与时刻、

时间的关系,可知B、C正确,A错.一段时间内有很多个时刻,因而D错.

以下提供几个课堂争论与沟通的例子,仅供参考.

[争论与沟通]:我国在20**年10月胜利地进行了首

次载人航天飞行.10月15日09时0分,“神舟”五号飞船

点火,经9小时40分50秒至15日18时40分50秒,我国

宇航员杨利伟在太空中层示中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再经11小时42分10秒至16日0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为着陆.在上面给出的时间或时刻中,哪些指的是时间,哪些又指的是时刻?

参考答案:这里的“10月15日09时0分”、“15日18时40分50秒”和“16日06时23分”,分别是指这次航天飞行点火、展示国旗和着陆的时刻,而“9小时40分50秒”和“11小时62分10秒”分别指的是从点火到展示国旗和从展示国旗到着陆所用的时间.

二、路程和位移

(情景展示)中国西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的沙漠,在沙漠中,远眺不见边际,抬头不见飞鸟.沙漠中布满了100~200m高的沙丘.像大海的巨浪,人们把它称为“死亡之海”.

很多穿越这个沙漠的勇士经常迷路,甚至因此而丧生.归结他们失败的缘由都是由于在沙漠中搞不清这样三个问题:

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选哪条路径?而这三个问题涉及三个

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位置、位移、路程.

师:(投影中国地图)让同学思索:从北京到重庆,观

测地图,你有哪些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有何相同或不同之处?

生:从北京到重庆,可以乘汽车,也可以乘火车或飞机,还可以中途转变交通工具.选择的路径不同,运动轨迹不同,但就位置变动而言,都是从北京来到了重庆.

师:依据上面的学习,你能给出位移及路程的定义吗?

生:位移: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终点的有向

线段.位移是表示物体位置改变的物理量.国际单位为米(m).

路程:路程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板)

在坐标系中,我们也可以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位移.

实例:质点从A点运动到B点,我们可以用有方向的

线段来表示位移,从初始位置A向末位置B画有向线段,展

示教材图1.2-3.

[争论与沟通]

请看下面的一段对话,找出里面的哪些语言描述了位置,哪些语言描述了位置的变动.哪些是指路程,哪些是指位移.

甲:同学,请问红孩去哪里了?

乙:他去图书室了,五分钟前还在这儿.

甲:图书室在哪儿?

乙指着东北的方向说:在那个方位.

甲:我还是不知道怎么走过去,有最近的路可去吗?

乙:你可以从这儿向东到孔子像前再往北走,就能看见了.

丙加入进来,说道;也可以先向北走,再向东,由于那边有好风景可看.

甲:最近要多远?

乙:大略要三百米吧.

丙开玩笑说;不用,你假如能从索道直线到达也就是一百米.

乙:别骗人了,哪有索道啊!

丙:我是开玩笑的,那只好辛苦你了,要走曲线.

甲:感谢你们两位,我去找他了.

同学分组争论后,选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生1:乙手指的方向--东北,就是甲在找红孩的过程中发生的位移的方向.

生2:里面的三百米是指路程,一百米的直线距离是指位移的大小.

生3:他们谈话的位置和图书室是两个位置,也就是甲在找红孩过程中的初末位置.

请你举诞生活中更常见的例子说明路程和位移.(围绕跑道跑一圈的位移和路程)

[争论与思索]

1.(用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在地图上查找上海到乌鲁木齐的铁路.请依据地图中的比例尺估算一下,坐火车从上海到乌鲁木齐的位移和经过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阅读下面的对话:

甲:请问到市图书馆怎么走?

乙:从你所在的市中心向南走400 m到一个十字路口,再向东走300m就到了.

甲:感谢!

乙:不用客气.

请在图1-2-3上把甲要经过的路程和位移表示出来.

师:请你归纳一下:位移和路程有什么不同?

生1:位移是矢量,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其大小,有向线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生2:质点的位移与运动路径无关,只与初位置、末位置有关.

生3:位移与路程不同,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老师提出问题

师:位移的大小有没有等于路程的时候?

同学争论后回答,并沟通自己的看法.

生:在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老师适时点拨,画一往复直线运动给同学争论.

生: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老师总结

师:只有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在其他状况中,路程要大于位移的大小.

[课堂训练]

以下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位移大小和路程不肯定相等,所以位移才不等于路

B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方向由起点指向终点

C位移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改变,路程描述路径的长

D位移描述直线运动,路程描述曲线运动

答案:C

解析:A选项表述的因果关系没有意义,故A错.位移的方向可以用从初位置指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但位移

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往往是位移的大小小于等于路程,应

选项B错.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改变,路程描述物体运动路径的长短,所以选项C正确.位移的大小和路程不肯定相等,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无论是位移还是路程都既可以

描述直线运动,也可以描述曲线运动,应选项D也是错误的.

三、矢量和标量

师: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们

以前学过的物理量许多都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请同学们回

忆并说给大家听听.

同学争论后回答

生:温度、质量、体积、长度、时间、路程.

对于争论中同学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像电流、压强

这两个同学学过的物理量,它们是有方向的,但它们仍旧是

标量.这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更进一步加深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同学阅读课文后,说说矢量和标量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标量相加遵从算术加法的法那么.

[争论与思索]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出发,向北走了40 m,到达C 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 m,到达B点.用有向线段说明他第

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代表他的位置改变的最末结果的位移).三个位移的大小各是多少?你能通过

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那么吗?

解析:画图如图1-2-4所示.矢量相加的法那么是平行四边形法那么.

[争论与思索]

气球升到离地面80m高空时,从气球上掉下一物体,物体又上升了10 m高后才开始下落,规定向上方向为正方向.争论并回答以下问题,体会矢量的表示方向.

(1)物体从离开气球开始到落到地面时的位移大小是

多少米?方向如何?

(2)表示物体的位移有几种方式?其他矢量是否都能这样表示?留意体会“+”“-”号在表示方向上的作用.

解析:(1)一80m,方向竖直向下;(2)到现在有三种:语言表述法,如“位移的大小为80m,方向竖直向下”;矢量图法;“+”“一”号法,如“规定竖直向上为正方向,那么物体的位移为一80m”.

[课堂训练]

(播放1 500m竞赛的录像片断)

在标准的运动场上将要进行1 500米赛跑,上午9时20分50秒,发令枪响,某运动员从跑道上最内圈的起跑点出发,绕运动场跑了3圈多,到达终点,成果是4分38秒.请依据上面的信息争论以下问题,并留意题中有关时间、时刻、路程、位置改变的精确含义.

(1)该运动员从起跑点到达终点所花的时间是多少?(4分38秒)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是多少?(上午9时20分50秒、上午9时25分28秒)

(2)该运动员跑过的路程是多少?(1 500米)他的位置

改变如何?(起跑点到终点的连线)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用数学的方法描述直线运动的位

置和位移?

假如物体做的是直线运动,运动中的某一时刻对应的

是物体处在某一位置,假如是一段时间,对应的是这段时间

内物体的位移.

如图1-2-6所示,物体在时刻t1处于“位置”*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2

那么(*2- *1)就是物体的“位移”,记为Δ* =*2- *1

可见,要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一维

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位置,用位置坐标的改变量表示物体位移.

在一维坐标系中,用正、负表示运动物体位移的方向.如图1-2-7所示汽车A的位移为负值,B的位移那么为正值.说明汽车B的位移方向为*轴正向,汽车A的位移方向为*轴

负向.

课后小结

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是同学们很简单混淆的,同学

们要掌控时间坐标轴.在时间轴上,用点表示时刻,用线段表示一段时间间隔.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位移是用来表示质点变动的,它的大小等于运动物体初、末位置间的

距离,它的方向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是矢量;而路程是物体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是标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其位移大小才和路程相等,除此以外,物体的位移的大小总

是小于路程.找位移的方法是从初位置到末位置间画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方向就是位移的方向,有向线段的长度就是位移的大小.时刻对应位置,时间对应位移.在位置坐标轴上,

用点来表示位置,用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

本节课用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用数轴来表示时间轴

和位移轴,在时间轴上,点表示时刻,线段表示时间间隔.

要选计时起点(零时刻),计时起点前的时刻为负,计时起点

后的时刻为正;在位移轴上,点表示某一时刻的位置,线段表示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要选位置参考点(位置零点),直线运动中,可选某一单一方向作为正方向,朝正方向离开参考点的

位置都为正,朝负方向离开参考点的位置都为负.位移方向与规定方向相同时为正,相反时为负.标量遵从算术加法的法那么,矢量遵从三角形定那么(或平行四边形定那么,以后会学到,不让同学知道).

课后习题

教材第16页问题与练习。

高中物理教案2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一般高中课程标

准试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约到繁复,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班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同学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同学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同学通过中学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肯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技能,但接受技能尚欠缺,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立场方面】在同学的生活阅历中,与向心力有

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同学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

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过程方法目标】

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立场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爱好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同学从现实的生活经受与体验出发,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通过一些有趣的试验试验,加深同学的印象,简单让同学理解,引起同学爱好;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来源与作用效果。设定肯定运动情景,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来源进行举例说明,进行受力分析。〔重点如何落实〕

难点:向心力表达式的验证。通过用圆锥摆粗滤验证表达式,通过圆锥摆做匀速圆周运动说明原理,分析其在运动角度和手里角度的合外力,测量数据与测量器材,一步步

得出表达式的正确。〔难点咋么突破〕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争论法教学手段:多媒体,口述

六、教学过程

1.引入

回顾本章内容,复习向心加速度,放一个有关视屏,向同学提问物体为甚么做圆周运动?

2.新课教学〔熟识一下过渡〕

一、做小球做圆周运动的试验,多问题进行思索,得出向心力特点进行总结

二、教授有关向心力的有关知识并进行肯定补充。

三、用圆锥摆粗滤验证向心力表达式小结:向心力定义表达式

高中物理教案3

一、知识与技能

1.粗略了解物理学史上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认识过程。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发生的,电场是客观存在的一种非常的形态。

3.理解电场强度的概念及其定义,会依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知道电场强度是矢量,知道电场强度

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4.能依据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定义推导点电荷场强的计算式,并能用此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5.知道场强的叠加原理,并能应用这一原理进行简约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受“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2.体味通过电荷在电场中所受静电力讨论电场、抱负模型法、比值法、类比法等物理学讨论方法。

三、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2.学习科学家严谨科学的立场。

【教学重点】

1.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2.理解电场、电场强度的概念,并会依据电场强度的定义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以“电荷间相互作用如何发生”、“如何描述电场的

强弱”两大问题为主线开展,详细操作思路是:

1.同学自学电场,培育同学阅读、吸取信息的技能。

2.通过试验模拟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

3.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探讨点电荷的电场及场强叠加原理。

【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新课导入〔5分钟〕

老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库仑定律,请同学们回忆

一下:库仑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回答:略

老师:我们不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

投影展示问题1:真空中?它们之间相隔肯定的距离

这种相互作用是如何产生的呢?莫非能够不需介质超越空间?

投影展示“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图片〔1.2-1〕。

老师:这幅图大家不生疏,那么相同的小球在不同的

位置所受作用力不一样,说明白什么?

同学回答:库仑力的大小与距离有关。

老师:其本质缘由又是什么呢?〔投影展示问题2〕

老师:带着这两个疑问,本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第三

节电场强度。〔板书课题〕

高中物理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教案大全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掌控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挑选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这里由作者给大家分享高中物理教案大全,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物理教案大全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运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运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__功率的大小。 (二)进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进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运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运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取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运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__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类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取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能够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运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知道。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取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形,让学生摸索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高中物理教案大全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复习本章的进程中,要注意强调定义式与决定式的区分;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知道和运用,如正确区分各种功率(电功率、热功率、机械功率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算公式,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的区分;对本章的考核,多以挑选题和实验题的情势显现,特别是实验的考核灵活多变,包括仪器的选取、读数,器材的连接,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因此,对电学中实验的复习,要抓住伏安法测电阻的两种接法的挑选、滑动变阻器的分压接法与限流接法的选取以及电路故障分析等重点,还要加深和巩固对基本知识的知道,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总是的方法和思路,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新课的学习,已经对本章内容有一定的掌控,但是对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的知道和运用能力还比较弱,对实验题中器材以及滑动变阻器两种接法的选取、电路故障的分析等都比较薄弱。因此在复习时,要加强对基本规律的知道及运用能力,并特别加强对实验部分的复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熟悉并会运用电阻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规律 2.知道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知道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掌控电功率、热功率及机械功率的区分与运算;焦耳定律及其运用 4.本章四个实验的原理、操作步骤、器材挑选、接法选取等;电路故障的分析 (电学实验另设专题复习)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9篇)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9篇) 高中物理教案篇一 一、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高中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年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配合高三的总复习,学校统一订购了由光明出版社编写的《三维设计》作为高三复习教材,该书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以2012年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为依据编写,作为本学年参考用,本学期拟定完成本书的第一至第十三章的第一轮复习。 (二)学情分析: 1、课堂情况:由于是高三年级,即将面临着高考的选拔考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求知欲望比较强烈。所以课堂纪律比较好,都比较认真地听课,自觉地与老师互动,完成教学任务。 2、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高三279,275为理科基础班,虽然相对来说物理基础较差,但学习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根据前段时间的观察和摸底,大多数的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不够牢固,各章各节的知识点尚处于分立状态,不能很好地利用知识解决相应的基本问题,所以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有待地提高。 3、解题技能:利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综合问题的能力很差,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任务 加强和利用知识点的复习,尽快帮助学生把各章分立的知识点建立成为网状的状态,掌握物理思想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思维方法,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地说: 1、知识方面,应达到熟练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要求,即看到一个题目以后,题中包含了哪些知识点要一清二楚,不能模模糊糊,并且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也要清楚, 2、技能方面,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到常规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相结合,同时,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3、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学生在物理美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从而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三、方法与措施 1、面向全体,分类指导。从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的基本点出发,根据各层次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满腔热情地使每一位学生在高三阶段都能得到发展和进步。 2、抓好基础,培养能力。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与高考大纲,研究高考理综能力测试中物理部分的试题难度和特点,使自复习教学更具有计对性,在教学中应强调理解。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形成物理情景或建立物理模型,独立分析物理过程、独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研究教法、改进教学、教学相长。认真研究学生学习过程,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主要障碍,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方案,要特别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尽可能把学生应该自己完成的学习任务交给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精心设计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四、教学时间安排 1~2周:物理必修(一)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3~4周: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相互作用》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了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六节牛顿第三定律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分和联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分. 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 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 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争论与沟通,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同学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 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 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同学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

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体味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能量. 3.养成良好的思索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 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育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分和联系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分. 教学难点 1.援助同学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想一下是哪几个概念? 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师:大家想一下,假如仅用这几个概念,能不能全面描述物体的运动状况?

生:不能. 师:那么要精确、全面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用到哪些物理概念? 一部分同学可能预习过教材,大声回答,一部分同学可能忙着翻书去找. 师指导同学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粗看这节课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的机械运动,本节课还将从哪几个方面去描述? 生通过阅读、思索,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要讨论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 引言:宇宙万物都在时间和空间中存在和运动.我们每天按时上课、下课、用餐、休息。从幼儿园、学校、中学,经受一年又一年,我们在时间的长河里成长.对于时间这个名词,我们并不生疏,你能精确说出时间的含义吗?物体的任何机械运动都伴随着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转变,你们用什么来量度物体位置的转变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讨论的课题--§1.2时间和位移. [新课教学]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争论与沟通] 指导同学认真阅读“时刻和时间间隔”一部分,然后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物理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 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3.区别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 4.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 a、船和山 b、山和船 c、地面和山 d、河岸和流水 答案:a评析:该题以诗的意境为背景,新颖别致,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加强情感与价值观教育的思想。 3、为车站广播道:“从北京驶往广州的xxx次列车将于11点20分到达本站1号站台,停车12分钟,请旅客们做好登车的准备。”这里的12分钟是指时间还是时刻?火车正点驶离本站的时刻是多少? 答案:12分钟是指时间;火车正点驶离本站的时刻是11点32分。 (五)课外作业: 1、阅读课本15页及17页“信息窗” 2、课本17页作业及练习册中相关练习 (六)板书:第一节:运动、空间和时间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2、空间位置的描述:建立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3、时间的描述:时间和时刻 (七)课堂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0篇)

高中物理教案(通用10篇) 高中物理教案篇1 课题:碰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碰撞的特点,物体间相互作用时间短,而物体间相互作用力很大。 2、理解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了解正碰、斜碰及广义碰撞散射的概念。 3、初步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维碰撞问题。 重点: 强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难点: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过程: 1、碰撞的特点: 物体间互相作用时间短,互相作用力很大。 2、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不仅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碰撞前后系统动能之和不变 3、非弹性碰撞

碰撞过程中,仅动量守恒、机械能减少,碰撞后系统动能和小于碰撞前系统动能和,若系统结合成一个整体,则机械能损失最大。 4、对心碰撞和非对心碰撞 5、广义碰撞散射 6、例题 例1、在气垫导轨上,一个质量为600g的滑块以15cm/s的速度与另一个质量为400g、速度为10cm/s方向相反的滑块迎面相撞,碰撞后两个滑块并在一起,求碰撞后的滑块的速度大小和方向。 例2、质量为m速度为υ的A球跟质量为3m静止的B球发生正碰。碰撞可能是弹性的,也可能是非弹性的,因此,碰撞后B球的速度允许有不同的值。请你论证:碰撞后B球的速度可能是以下值吗? (1)0.6υ(2)0.4υ(3)0.2υ。 7、小结:略 8、学生作业P19③⑤ 高中物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也是有用的。 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展示以及学生的动手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和敢于猜想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能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乒乓球、漏斗、大小不同的试管、水、烧杯、水槽、惯性演示器、酒精灯、烧瓶、录音机、小人、扬声器、放大镜、纸板、铁架台、集气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让我们一起来看──(多媒体展示引言部分。) 师补充:物理学是个知识的海洋,它需要我们去探索,让我们扬起理想的风帆,乘上《探索物理》这叶小舟,开始我们既充满乐趣又不乏艰辛的科学之旅吧! 看完这一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的想法,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同学们一定也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首先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意见。 同学们讨论发言。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大全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篇一 本节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给学生渗透看问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想。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相互 作用、电荷量的概念初中已接触,电荷守恒定律对学生而言不难接受,在 此从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做本质上分析,使学生体会对物理螺旋式学习的过程。本节关键是做好实验,从微观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了使物体 带电的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便水到渠成,进一步巩固高中的守恒思想。培 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通过阅读材料,展示物理学发展中充 满睿智和灵气的科学思维,弘扬前辈物理学家探寻真理的坚强意志和科学 精神。 教学预设 使用幻灯片时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时,尽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终展示 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实验简化,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 善于从简单中捕捉精彩瞬间,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科学(阅读材料)。 练习题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导向性、层次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板书一、电荷(复习初中知识) 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5篇】

高中物理优秀教案范文【5篇】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基本上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下面为大家收集整理了“高中物理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高中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2)知道牛顿运动定律在惯性系中成立; (3)知道什么是惯性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刻苦钻研学生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教材首先引入了《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一段在船舱里 观察到现象的几段描述,并通过对它的分析和实例对比引入了惯性参 考系和参考系惯性非的概念.指出了常用到的惯性惯性. (2)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研判,引入了在非惯性参考系中存在的惯 性力及其规律,并中多在升降机实例中曾简单应用. 教法建议 (1)本节属于选学内容,请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深度 和层次.

(2)在讲课授课时采用举实例让学生分析,发现问题:运动和力的关系出现矛盾的现象.从而再引导学生分析发生学生家长矛盾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常识的同时,学会辩证的科学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惯性系和熵增加、惯性力 教学难点:惯性力 示例: 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发现问题: 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上面小车内光滑的发展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 2、注意:惯性力不是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怎么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探究活动 1、组织部分学生交叉学科继续深入研究该课题. 2、开有关相对论的科普讲座,引发学生研究课题兴趣. 高中物理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直线上机械波的形成过程. 2、知道什么是横波,知道波峰和波谷;知道什么是纵波,知道疏 部和密部.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精选多篇) 第一篇: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 一、课题:运动、空间和时间(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司南版 二、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运动有多种类型,机械运动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形式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对同一物体选择不同的参考系时,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通常选择参考系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参考系才有意义. (3)、知道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时间的法定计量单位及其符号.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2)、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爱国注意情感

四、教学重点: 1、参考系的概念,及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3、学会用时间数轴来描述物体运动过程的时间和时刻 五、教学难点: 1、学会合理选择参考系判断物理的运动情况 2、学会用坐标系来描述物体的空间位置 六、教学工具: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本章课程的引入: 结合课本16页内容,在学生自行阅读的基础,教师引入本章内容并简要讲解本章的学习要求(可见课本16页)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机械运动和参考系: (1)、各种运动: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 (2)、机械运动的定义:一个物理相对别的物理位置的变化,简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形式 (3)、参考系的概念:在描述物体运动时,选作标准的参照物,叫参考系教学过程:以课本所介绍的电梯运动为例来说明选择参考系的必要性并强调:对于同一运动,选择的

2022最新高中物理教案五篇

2022最新高中物理教案五篇 最新高中物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理解电流的概念,知道电流的单位。 2.知道电流表的用途的符号,会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会正确选择电流表的量程和正确读数。 3.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本节课重点是电流的概念、单位、电流表的使用;难点是将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 教学准备: 演示用器材:教学电流表一只、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两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电流表活动挂图。学生用器材:学生电流表一只、小灯泡一个、电源一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一、电流是什么? ①复习提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流的方向是怎样规定

的? ②引入新课:电流不但有方向,而且有大小,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电流的大小。(板书课题) ③教师提问: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怎样判断导体中电流的大小? ④教师讲解:水管中的水,向一定方向流动,形成“水流”,与此类似,导体中的电荷向一定方向移动,就会形成电流。电流同水流一样也有大小,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任一横截面的电荷的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板书:电流。 ⑤指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了解常见电器的电流大小,并选择其中几个进行单位换算。回忆,回答思考、回答认真听讲、领会阅读、思考电流定义的引出不必太复杂,用水流类比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接受。 二、怎样使用电流表? ①教师展示电流表实物,告知学生通常用电流表测量电流的大小,电流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A。 ②让学生观察学生用电流表,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回答教材P72探究电流表的使用方法⑴—⑸条。 ③教师检查探究结果,然后利用电流表活动挂图再次演示电流表的读数。 ④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把电流表正确接入电路呢? ⑤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使用说明”和观察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9篇)

高中物理教案(优秀9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中物理教案(优秀9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篇一1.某金属在一黄光照射下,正好有电子逸出,下述说法中,哪种是正确的( ) A.增大光强,而不改变光的频率,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不变 B.用一束更大强度的红光代替黄光,仍能发生光电效应 C.用强度相同的紫光代替黄光,光电流强度将不变 D.用强度较弱的紫光代替黄光,有可能不发生光电效应 答案A 要点二光的波粒二象性 2.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光屏处放上照相用的底片。若减弱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子;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对这个实验结果有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A.曝光时间不太长时,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子,表现出光的波动性 B.单个光子通过双缝后的落点可以预测 C.只有大量光子的行为才能表现出光的粒子性 D.干涉条纹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 答案D 题型1 对光电效应规律的理解 【例1】关于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B.光电子的动能越大,光电子形成的电流强度就越大 C.用不可见光照射金属一定比用可见光照射同种金属产生的光电子的初动能要大 D.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必须小于这个波长,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答案D 题型2 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 【例2】如图所示,一光电管的阴极用极限波长为0的钠制成。用波长为的紫外线照射阴极,光电管阳极A和阴极K之间的电势差为U,光电流的饱和值为I. (1)求每秒由K极发射的电子数。 (2)求电子到达A极时的最大动能。(普朗克常量为h,电子的电荷量为e)? 答案(1) 题型3 光子说的应用 【例3】根据量子理论,光子的能量E和动量p之间的关系式为E=pc,其中c表示光速,由于光子有动量,照到物体表面的光子被物体吸收或反射时都会对物体产生压强,这就是光压,用I表示。 (1)一台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功率为P0,射出光束的横截面积为S,当它垂直照射到一物体表面并被物体全部反射时,激光对物体表面的压力F=2pN,其中p表示光子的动量,N表示单位时间内激光器射出的光子数,试用P0和S表示该束激光对物体产生的光压I. (2)有人设想在宇宙探测中用光作为动力推动探测器加速,探测器上安装有面积极大、反射率极高的薄膜,并让它正对太阳,已知太阳光照射薄膜对每1 m2面积上的辐射功率为1.35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10篇)

高中物理必修一教案(优秀10篇) 高一必修一的物理教案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弹力,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难点:弹簧测力计的测量原理。 三、教学方法:探究实验法,对比法。 四、教学仪器:直尺,橡皮筋,橡皮泥,纸,弹簧测力计 五、教学过程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学生实验,注意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1)将一把直尺的两端分别靠在书上,轻压使它发生形变,体验手感,撤去压力,直尺恢复原状; (2)取一条橡皮筋,把橡皮筋拉长,体验手感,松手后,橡皮筋会恢复原来的长度。 (3)取一块橡皮泥,用手捏,使其变形,手放开,橡皮泥保持变形后的形

状。 (4)取一张纸,将纸揉成一团再展开,纸不会恢复原来形状。 让学生交流实验观察到的现象上,并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分类,说明按什么分类,并要求各类再举些类似的例子。(按物体受力变形后能否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一特性进行分类) 直尺、橡皮筋等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纸等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特性叫做塑性。 2、弹力 我们在压尺子、拉橡皮筋时,感受到它们对于有力的作用,这种力在物理学上叫做弹力。 弹力是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力。并且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实质上都是弹力。 3、弹性限度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就不完全复原了。使用弹簧时不能超过它弹性限度,否则会使弹簧损坏。 (二)弹簧测力计 1、测量原理 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 2、让学生自己归纳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使用测力计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调节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点 (3)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N,每一小格表示多少N (4)把挂钩轻轻拉动几下,看看是否灵活。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篇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教案_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优秀8 篇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 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 (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乎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2023高中物理教案(15篇)

2023高中物理教案(15篇) 高中物理教案1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面和波线,以及波传播到两种介质的界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 (2)知道波发生反射现象时,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知道反射波的频率,波速和波长与入射波相同 (3)知道折射波与入射波的频率相同,波速与波长不同,理解波发生折射的原因是波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掌握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惠更斯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教学难点:惠更斯原理 教学方法:课堂演示,flash课件 一.引入新课 1.蝙蝠的“眼睛”:18世纪,意大利教士兼生物学家斯帕兰扎尼研究蝙蝠在夜间活动时,发现蝙蝠是靠高频率的尖叫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的。这种尖叫声在每秒2万到10万赫兹之间,我们的耳朵对这样频率范围内的声波是听不到的。这样的声波称为超声波。蝙蝠发出超声波,然后借助物体反射回来的回声,就能判断出所接近的物体的大小、形状和运动方式。

2.隐形飞机F—117:雷达是利用无线电波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的设备。由于无线电波具有恒速、定向传播的规律,因此,当雷达波碰到飞行目标(飞机、导弹)等时,一部分雷达波便会反射回来,根据反射雷达波的时间和方位便可以计算出飞行目标的位置。 雷达确定目标示意图 由于一般飞机的外形比较复杂,总有许多部分能够强烈反射雷达波,因此整个飞机表面涂以黑色的吸收雷达波的涂料。 一.波面和波线 波面:同一时刻,介质中处于波峰或波谷的质点所构成的面叫做波面. 波线:用来表示波的传播方向的跟各个波面垂直的线叫做波线. 二.惠更斯原理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 1.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而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波前进方向的包络面便是新的波面。 2.根据惠更斯原理,只要知道某一时刻的波阵面,就可以确定下一时刻的波阵面。 二.波的反射 1.波遇到障碍物会返回来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反射. 2.反射规律 反射定律:入射线、法线、反射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线与反射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高中物理教案14篇

高中物理教案14篇 高中物理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具有动能及势能,并且了解分子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物体的内能以及物体内能由物体的状态所确定。 教学重点 物体的内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同学只有正确理解物体的内能才能理解做功和热传递及物体内能的改变关系。 教学难点 分子势能。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什么样的能是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形变关系怎样? 二、新课教学 1.分子动能。 〔1〕组成物质的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所以运动着的分子具有动能,叫做分子动能。 〔2〕启发性提问:依据你对布朗运动试验的观看,分子运动有什么样的特点? 应答:分子运动是杂乱无章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的分

子运动方向不相同,分子的运动速率也不相同。 老师分析分子速率分布特点——在同一时刻有的分子速率大,有的分子速率小,从大量分子总体来看,速率很大和速率很小的分子是少数,大多数分子是中等大小的速率。 教帅进一步指出:由于分子速率不同,所以每个分子的动能也不同。对于热现象的讨论来说,每个分子的动能是毫无意义的,而有意义的是物体内全部分子动能的平均值,此平均值叫做分子的平均动能。 〔3〕要同学商量讨论。 用分子动理论的观点,分析冷、热水的区分。 商量结论应是:组成冷、热水的大量分子的速率各不相同,则其动能也各不相同,但就冷水总体来说分子的平均动能小于热水的分子平均动能。 老师指出:由此可见,温度是物体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2.分子势能。 〔1〕依据复习提问的回答〔地面上的物体与地球之间有互相作用力;发生了形变的弹簧各部分间存在着互相作用力,因此在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它们之间便具有势能〕说明分子间也存在着互相作用力,所以分子也具有由它们相对位置所确定的能,称之为分子势能。 〔2〕分子势能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提问: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有什么关系?

高中物理教案【5篇】

高中物理教案【5篇】 高中物理教案篇一 名师导航 ●重点与剖析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头下落的运动。 思索: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状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状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分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全部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头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一样。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外形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一样。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一样。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律动规 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根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Δh=gT2 ●问题与探究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12篇)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1 洛伦兹力、圆周运动、圆心、半径、运动时间 确定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 一、基础知识: 1、洛仑兹力 叫洛仑兹力。通电导线所受到的安培力实际上是作用在运动电荷上的洛仑兹力的。 2、洛仑兹力的方向 用左手定则判定。应用左手定则要注意: (1)判定负电荷运动所受洛仑兹力的方向,应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的方向。 (2)洛仑兹力的方向总是既垂直于又垂直于,即总是垂直于所决定的平面。但在这个平面内电荷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却不一定垂直,当电荷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不垂直时,应用左手定则不可能使四指指向电荷运动方向的同时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这时只要磁感线从手心穿入即可。 3、洛仑兹力的大小 f=,其中是带电粒子的运动方向与磁场方向的夹角。 (1)当=9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垂直时,f=,这种情况下洛仑兹力。 (2)当=0°,即v的方向与B的方向平行时,f=最小。 (3)当v=0,即电荷与磁场无相对运动时,f=,表明了一个重要结论:磁场只对相对于磁场运动的电荷有作用力,而对相对磁场静止的电荷没有作用力。 4、如何确立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圆心、半径及运动时间? (1)圆心的确定。因为洛伦兹力f指向圆心,根据f⊥v,画出粒子运动

轨迹上任意两点(一般是射入和射出磁场的两点)的f的方向,其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圆心。 (2)半径的确定和计算。圆心找到以后,自然就有了半径(一般是利用粒子入、出磁场时的半径)。半径的计算一般是利用几何知识,常用解三角形的方法及圆心角等于圆弧上弦切角的两倍等知识。 (3)在磁场中运动时间的确定。利用圆心角与弦 切角的关系,或者是四边形内角和等于360°计算出圆 心角的大小,由公式t= 某T可求出运动时间。 有时也用弧长与线速度的比。 如图所示,还应注意到: ①速度的偏向角等于弧AB所对的圆心角。 ②偏向角与弦切角的关系为:<180°, =2 ;>180°,=360°- 2 ; (4)注意圆周运动中有关对称规律 如从同一直线边界射入的粒子,再从这一边射出时,速度与边界的夹角相等;在圆形磁场区域内,沿径向射入的粒子,必沿径向射出。 例1、图中MN表示真空室中垂直于纸面的平板,它的一侧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一带电粒子从平板上狭缝O处以垂直于平板的初速v射入磁场区域,最后到达平板上的P点。已知B、v以及P到O的距离l,不计重力,求此粒子的电荷e与质量m之比。 解析:粒子初速v垂直于磁场,粒子在磁场中受洛伦兹力而做匀速圈周运动,设其半径为R,由洛伦兹力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 有Bqv=mv2/R 因粒子经O点时的速度垂直于OP,故OP是直径,l=2R 由此得 例2、一个负离子,质量为m,电量为q,以速率v垂直于屏S经小孔O射入有匀强磁场的真空室中,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离子运动方向垂直,并垂直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

高中物理教资教案【最新5篇】 高中物理学科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三相交变电流是如何产生的。了解三相交变电流是三个相同的交流电组成的。 2、了解三相交变电流的图象,知道在图象中三个交变电流在时间上依次落后1/3周期。 3、知道产生三相交变电流的三个线圈中的电动势的值和周期都相同,但它们不是同时达到值(或为零)。 4、了解三相四线制中相线(火线)、中性线、零线、相电压、线电压等概念。 5、知道什么是星形连接、三角形连接、零线、火线、线电压及相电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将知识进行类比、迁移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如何用数学工具将物理规律建立成新模型 3、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的演绎思维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的电力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2、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三相交流电的对称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三相电流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应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但这里只对学生可能接触较多的知识做些介绍,而不涉及太多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三相交变电流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所以其基本常识应让每个学生了解。 教法建议 1、在介绍三相交变电流的产生时,除课本中提供的插图外,教师可以再找一些图片或模型,使学生明白,三个相同的线圈同时在同一磁场中转动,产生三相交变电流,它们依次落后1/3周期。三相交变电流就是三个相同的交变电流,它们具有相同的值、周期、频率。每一个交变电流是一个单相电。 2、要让学生知道,三个线圈相互独立,每一个都可以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电源单独供电。由于三个线圈平面依次相差120o角。它们达到值(或零)的时间就依次相差1/3周期。用挂图配合三相电机的模型演示,效果很好。 让三个线圈通过星形连接或三角形连接后对外供电,一方面比用三个交变电流单独供电大大节省了线路的材料,另一方面,可同时提供两种不同电压值的交变电流。教师应组织学生观察生活实际中的交变电流的连接方式,理解课本中所介绍的三相电的连接。 关于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并掌握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表达式; 2、会用库仑定律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称的原理。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共19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共19篇〕 篇1:高中物理必修二教案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万有引力定律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2、使学生能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及卫星问题. 3、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开展情况并用所学知识解释(我国近几年在航天事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如: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风云一号、风云二号、神州一号、二号、三号等). 才能目的 通过图片或自制教具展示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方法,浸透科学发现与科学实验的方法论教育. 情感目的 通过理解卡文迪许扭秤的设计过程,使学生理解卡文迪许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攻克难关、战胜困难的. 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过程设计:本节是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通过例题的讲解加深学生对该局部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 二、教学过程:

(一)讲解例题 例题1:地球的半径为,地球的自转角速度为,地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为。在赤道上空有一颗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通讯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是多少? 解:关于同步卫星的知识请学生答复: 1、同步卫星的周期是24h; 2、同步卫星的角速度与地球的自转角速度相等; 3、同步卫星必须在赤道上空;(追问学生为什么?) 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在解决此题时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和充分理解,让学生建立一个明晰的卫星绕地球的轨道。 例题2:地球的质量为,地球的半径为,地球外表的重力加速度为。求万有引力恒量是多少? 解:由万有引力定律得: 解得: 学生在解决此题后,老师提出问题: 1、万有引力恒量是谁首先测量的? 学生答复后,老师可以补充说明:卡文迪许是最富有的学者,最有学问的富翁,并对卡文迪许加以较详细的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