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研课题:小学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的研究实施阶段实验报告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科学课题申报

小学科学课题申报

小学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的研究实施阶段实验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要具有开放性”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理论。显然,局限于课本、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天性。科学学科的教学要打破教学时空和内容的束缚,课堂上引入更多源自生活的教育资源;科学兴趣小组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模块化结构中的“拓展活动”环节致力于将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回归生活。然而,作为“全国航天航空模型活动重点单位”和“济宁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我校在课外科学活动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科学拓展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没有真正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拓展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能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流于形式、机械模仿,探究意识缺乏、探究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较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这些现象不利于提升我校的办学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利于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全面提高我校科学教学的品牌价值。为此,我校提出了“小学

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的研究”这一课题,在工作中一边实践一边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的探究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探究教学理论,不仅主张教学以探究为主,而且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手段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以及许多操作层面的建议和策略,使教师有据可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它以人而不是科学本身为出发点,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科学拓展活动来源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深刻地表明了活动中做的过程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儿童的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及他们的兴趣、动机及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等。科学拓展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同过“做”,去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在科学拓展活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教育观念得到了切实转化,开放的教学观树立起来了;拓展活动能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内容丰富有趣;学生敢于在探究中尝试新方法、提出个性化见解;探究能力显著提高。基于此,我们在本阶

段确立的以下目标。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

(一)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让探究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乐趣,感受成功。

(二)探索科学兴趣活动指导方式和活动形式,加强对兴趣小组活动的指导,加强对全体学生课前准备活动和课后拓展活动的指导和评价。

(三)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问、不唯书、不唯上的科学精神和关注科学、关爱生命、乐学好知的人文精神。

(四)增强实验教师对教材的分析教材、使用教材和利用开发“校本资源”的能力

五、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模块化结构中“拓展活动”环节的使用与发展。

(二)构建科学拓展活动的结构、形式以及内容来源,探索小学生课外探究活动具体方法和途径。

(三)构建“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六、实验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在实验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和兴趣小组的辅助作用,切实落实新《科学课程标准》,以此为指导,搞好实验改革,实现

科学课教学目标和本课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2)科学性原则

坚持以马列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注重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的相互关系。注重学习先进的、前瞻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模式,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的组织研究过程。

(3)主动性原则

在实验中,注重形式的自主性,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立、自立、自学的能力。调动其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七、实验方法

(1)该实验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法,积极推进。

(2)该实验行动研究法为主,同时采用经验总结法、调查实验法,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特点,按计划、分阶段的推进实验。

八、课题的实施过程

本课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为主线,在教材开发、课堂教学改革和兴趣小组活动等方面展开了形式多样、具有实效的研究工作。

(一)深入学习,转变观念,创设研究氛围。

本阶段为了让每位参与教师都能够得到提升,我们围绕课题内容进一步加强了理论学习。我们着重学习了韦钰博士的《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刘良华的《校本教学研究》等一系列课改前沿的理论书籍;继续订阅《科学课》,从中了解课改新方向和具体案例。继续通过网络这一特有方式进行学习交流,多次在人教论坛、青岛版科学

教学论坛等网站发表文章、讨论课改话题。我们还特别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再学习、领悟其中精髓。一年来我们共组织全员学习50余次,课题组教师6人次赴济南、曲阜、兖州、金乡等地学习。通过学习,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执教能力和指导课外活动的策略、方法、技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深入调研,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合身合体的试验计划。

为了将课题研究在本校深入扎实的开展,为了让课题研究工作能够充分和本校实际结合,让更多学生得到真正的提高,本阶段,我们对学生课外拓展活动进行了抽样调查(见下表一)。通过调查,我们恍然大悟,原来由于科学学科在家长、社会甚至其他学科教师的不重视,我们的活动大都流于形式,没有实效。于是我们采取新的措施,从策略、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着手,利用家校联系卡、家长会和大型科普活动的机会改变家长、其他学科教师的看法,多措并举,把课外探究活动落实到实处。学期末。我们对第一次随机抽取的同学又作了第二次调查,反馈情况如表二。

(表一)

本学年初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如果老师布置了课外延伸的作业,你会怎样对待?你没有完成课外拓展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有语数作业,你还会去做科学课外作业吗?家长会和你一起进行科学课外活动吗?你参加过其它的科学课外活动吗?

A、很认真6%A、没兴趣3%A、会7%A、很多2%A、参加过45%

B、比较认真10%B、找不到材料12%B、看情况24%B、一般3%B、偶尔15%

C、不认真74%C、没时间65%C、不会59%C、很少10%C、没有37%

D、不清楚16%D、家长不让做20%D、不清楚10%D、没有85%D、不清楚3%

(表二)

本学年初学生问卷情况分析

如果老师布置了课外延伸的作业,你会怎样对待?你完成课外拓展活动出于什么目的?如果有语数作业,你还会去做科学课外作业吗?家长会和你一起进行科学课外活动吗?你参加过其它的科学课外活动吗?

A、很认真59%A、没兴趣73%A、会70%A、很多20%A、参加过65%

B、比较认真23%B、同伴分工要求12%B、看情况4%B、一般46%B、偶尔20%

C、不认真7%C、老师检查13%C、不会20%C、很少10%C、没有9%

D、不清楚11%D、家长督促2%D、不清楚6%D、没有24%D、不清楚6%

(三)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1)开发学校物质课程资源。科学课的课程资源是无限延伸的,包括图书馆、电教室、科学教室、种植园、校园景点甚至一草一木。我们重点开发了科学教室,把原来的实验室添加了学生作品展示栏、自选实验器材柜、小小图书馆,改造成科学教室。

(2)我校是市青少年科普基地,具有良好的学科学、爱科学的传统。我们把各项科普活动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中。课题组成员参与了学生航模比赛、创新科技大赛、小论文评比活动中,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创新,指导学生用探究的方法参与各项活动。尤其是在航模活动中,我们鼓励实验班两位同学参加全国比赛,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教给他们探究的具体方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设计方案。

(3)学习方法是不受学科限制的,自主探究不仅适合科学学科,对其他学科同样适用。特别是数学学科上,借鉴了自主探究这一方式。我们利用实验班级教师的参与,把学生学习科学学科的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

(四)组织集体教研,搭建交流平台

为了促进交流、总结经验,为研究人员提供课堂教学范例,课题组每月组织举办一次集体教研活动。活动中,安排集体备课、推出研究课,组织现场评课,参观兴趣小组活动现场。让每位教师在交流中有所收益。一年来,课题组共组织集体教研活动8次,推出研究课16节次,观摩了实验课题组全部兴趣小组活动现场,讨论修改教材30余处。通过交流,课题组教师实现了经验共享,推动了课题的

进一步实施。

(五)参与评比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为了促进课题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切实提高,课题组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总课题组以及各级教研室组织的各类评比活动,展示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一年来,课题组教师共撰写实验论文20余篇,执教区级以上优质课、研究课5人次,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兴趣活动比赛达2000余人次。通过参评,教师的理论水平、执教能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检验,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推广。

九、课题的收获

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教师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探索如何将科学探索活动向课外拓展和延伸,体会非常深刻,业务水平、理论素养有了显著提高。参与课题研究学校的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兴趣小组活动中,他们的探究兴趣十分高昂,探究能力显著提高,探究习惯逐步养成。具体成果如下:(一)教学模式的改进方面:

课题组教师探索出一套“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科学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包括从“生活着手提出科学问题,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观察、试验、制作,总结实验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几个环节。教学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课题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大课堂一改过去呆板、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便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

学得轻松了。教学氛围更加民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附《陶瓷》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本模式。

(二)兴趣小组活动方面:

课题实施以来,我校的科学兴趣小组逐步规范起来,形成了科学的管理体系,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了、活动形式更适应学生的需要了。学校共五个科学兴趣小组,吸纳了1000余位学生参与。其中学校航模、种植兴趣小组活动分别被评为市优秀科技活动项目;202X年奥林匹克建筑模型竞赛中再创佳绩。其中马振存同学以优异成绩夺得亲亲家园A款竞赛项目的金牌(全国小学组仅设六枚金牌),郑昕、霍征同学获得亲亲家园B款竞赛二等奖,潘禹晖、吴迪、夏雨涵三位同学获得“奥运游泳馆”整体设计团体二等奖,学校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为济宁市、为山东省争得了荣誉。十、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成员在研究中发现,在教学模式的改进、兴趣活动的指导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探究教学模式有待改进。“重知识、轻过程”、“指导多、放手少”、“重探究模式、轻探究内容”等现象在部分教师身上表现依然严重。

(二)兴趣小组活动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在兴趣小组活动的管理上,存在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有些小组荒于形式,没有实际价值。

(三)在教材使用,尤其是拓展活动的使用上,部分教师不能灵活掌握,灵活运用,“唯书”现象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恰恰证明课题提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课题后继

研究工作提出了努力方向。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研究,力争达到课题设定的目标,使科学探究活动更科学、更有效地在兴趣小组活动中进行拓展,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小学科学探究性试验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1)

小学科学探究性试验对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的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这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而目前的的现状是:教师关注教学认知目标多,关注学生多方面发展少;教师关注的结论多,关注学生探究发现的过程少;教师占有课堂时间多,每个学生主动学习时间少;教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由于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也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很多问题,但只是一问一答地解决,达不到引发悟性的目的;有时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其间虽然也给学生参与提供了一定的机会,但是没有给学生留足时间,这样就达不到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目的。因此,结合实际情况着力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通过研究,更新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探寻与探究能力的生成相关联的因素,建立探究学习的运行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形成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性试验:指实验者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 学生探究能力: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的知识,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的拓展,引领学生在实验制作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渐渐地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观察、实验等实践活动是科学课中重要的探究方法,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会以科学的态度来观察思考逐步提高动手能力。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本次课题的总目标。我们开展的这项课题,目的在于通过对科学探究性实验的研究,唤醒学生非觉醒状态或手压抑的探究能力的智慧,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探究能力的学习者,从而达到学会学习、自我发张。努力构建中高年级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

小学教科研课题:小学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的研究实施阶段实验报告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科学课题申报 小学科学课题申报 小学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的研究实施阶段实验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程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科学课程要具有开放性”等一系列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理论。显然,局限于课本、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天性。科学学科的教学要打破教学时空和内容的束缚,课堂上引入更多源自生活的教育资源;科学兴趣小组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能力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科书(青岛版)模块化结构中的“拓展活动”环节致力于将科学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回归生活。然而,作为“全国航天航空模型活动重点单位”和“济宁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我校在课外科学活动中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科学拓展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教师教育观念滞后,没有真正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拓展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不能切实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流于形式、机械模仿,探究意识缺乏、探究能力不足、没有形成较好的科学探究的习惯。这些现象不利于提升我校的办学特色,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不利于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全面提高我校科学教学的品牌价值。为此,我校提出了“小学

科学探究的拓展和延伸的研究”这一课题,在工作中一边实践一边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的探究教学理论 人本主义的探究教学理论,不仅主张教学以探究为主,而且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及手段等方面提出基本要求,以及许多操作层面的建议和策略,使教师有据可依,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它以人而不是科学本身为出发点,主张“对从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采取的主要做法。”科学拓展活动来源于学生生活,服务于学生生活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深刻地表明了活动中做的过程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天性是好动的,他们在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客观世界,并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检验对事物的感知是否符合事实。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儿童的动作技能、心智技能及他们的兴趣、动机及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等。科学拓展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同过“做”,去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科学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在科学拓展活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师教育观念得到了切实转化,开放的教学观树立起来了;拓展活动能结合学生和学校实际,内容丰富有趣;学生敢于在探究中尝试新方法、提出个性化见解;探究能力显著提高。基于此,我们在本阶

《《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研 究》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一、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 202x年11月,桦甸市金沙乡中心小学校承担了科技教育研究课题《开展科技教育培养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研究》的任务。 本课题旨在从农村青少年本身的实际出发,通过有效的方式、途径,培养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增强科技创新的意识,提高科技实践能力。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桦甸市金沙乡中心小学已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的研究任务。 二、研究工作的具体过程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全力支持课题研究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我们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安排有科教经验的皮彦君主任具体主持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接着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选拔优秀的骨干教师担任实验教师,按教师个人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同时还建立完善的课题制度,如经费保障制度、人员奖惩制度等。 2.分析整合学校资源,搭建科技实践活动平台 近年来学校非常重视硬件建设,被评为“吉林省科技教育教育示范校”。校园环境、景物设计按科技教育要求设计:创建“一馆、二

室、三廊”即科学探究馆、学生科技作品展览室、学生科技操作室、科技知识学习走廊、科技发展信息长廊、科普知识移动宣传廊等。充分发挥板报、壁报、宣传橱窗在科技教育中的作用,让每一块墙壁都能“说话”。在内容上,把学校科技教育的特点、目标成果展现出来,及时反映科技信息,普及科技知识。在形式上,建立班级科技角、班级黑板报、科技宣传橱窗,创办学生科普知识手抄报、学校校报开辟《科海扬帆》专栏。 加强学校图书资料建设,购买科普读物《科学发明.发现》《神奇自然》《十万个为什么》等202x余册。年年增订《小学科技》《小小爱迪生》《少儿科技博览》《发明天地》等科技期刊,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筛选、整理、运用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校外、校内为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研究的开展搭建好了平台,使科技教育活动课这一新课程的亮点真正亮起来。 3.抓好教师培训,加强教研力度 在课题研究的期间,采用网络主题教研、发放学习材料、专题培训讲座等形式定期举行专题学习,定期举办课题研究情况分析会,并带动全校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我们采取了每周集体教研的方法,每学期召开科技教育活动汇报课、研讨课。组织实验教师认真参加市教研中心组织的各种研讨学习活动,及时研讨教研中出现的问题,相互交流经验,开拓思路。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业务水平提高了,思路开拓

浅谈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方案

浅谈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实践研究方案 东马小学——梁浩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在国际形势的影响下,为适应新世纪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更是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直接参与,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面对社会发展、变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黄桥实验小学在“十五”期间,通过江苏省电教招标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研究》和正在进行的苏州市“十一五”立项课题《信息化环境下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践研究》研究项目,初步探索出了比较成功的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个别型、尝试型、合作型、研究型”学习方式,努力实现了教师角色、学生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流程的转变,但如何通过教师系统合理的指导学生自学,实现真正意义上像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人生需要)的思想,从而切实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赖于指导学生自学改革实验学校的支撑,凭借具有一定科研含量的研究项目作为研究的基础和保障。正鉴于此,通过有效合理渗透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我们把研究的重点进一步定位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层面上,并明确提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的研究》课题,并将其作为指导学生学习的“十二五”重点科研项目。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继承叶圣陶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能力和素质,为他们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个体人生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该课题无论是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育现代化工程的进程,还是具体落实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及科研能力都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理论依据: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主体性教育理论、新课程理念、叶圣陶的教育思想及赞科夫实验教学体系理论。

小学教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实验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课题申报\小学科学课题申报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实验研究》课 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实验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生活即教育”,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们的实际生活即是我们全部的课程”。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运用的工具、器具、设备相联系,识别日常生活中科学的应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科学课程更多的提倡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学校原有的自然实验仪器已远不能满足新课程的需要,如何在农村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中处处有科学,生活中到处是科学”是目前农村小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有我们用心观察,细心体会,专心探究,才能真正体会到科学就在身

边,科学就能服务生活,从而养成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研究本地区小学科学课教学的现状,通过对相关调查进行分析,找出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原因,指导研究活动。 2、发掘小学科学课程中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学习材料(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帮助学生利用这些鲜活具体的事例感悟科学探究的意义,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科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从而激起学生大胆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3、探究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让学生经历“生活——科学——生活”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即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经历生活化的学习历程,体验生活化的知识建构。逐步形成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良好策略。 重点是结合现在的小学科学教材,着重在“生活化”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探寻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模式,逐步形成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生活化的良好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及预期目标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课题中期阶段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实验研究》 课题中期阶段报告 青铜峡市第三小学赵志兴 一、课题进展情况: 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学校为课题研究过程给予了人力物力方面极大的支持,同时借2010年“全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观摩研讨会”的春风,使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建设,是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落实的重要前提,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两年来,我校以学生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和需求选取学习课题,按照社会实践类和学科综合类两大类型,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文化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四条线索,利用环境教育资源、生活教育资源、科技、文化教育资源、品德教育资源选择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已初步编写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校本教材。 一是开发环境教育资源。为使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自觉自主地保护环境,我们组织开展环境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临近学校的清秀园、银河广场、北苑社区等作为环境教育基地,通过组织观察、进行采访、专题研究、参与植树造林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环境与生活、与社会、与人类的紧密联系,获取环境保护的初步知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是开发生活教育资源。“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应该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我们努力挖掘生活教育资源,让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利用周末寻找一个岗位,参与一项工作,体验一种生活,学习一项技能,得到一种感悟。引领学生走进家庭学当家,走上岗位学技能,走进社区学服务,让学生在充满各种信息的社会生活中,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劳动体验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发展。 三是开发科技教育资源。我们通过建立科技阅读小组、科技试验小组、科技制作小组,通过图书阅读、上网查询、调查访问、实验研究、创新制作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向学生打开科技的大门,让他们接受科技新信息、了解科技新成果、认识科技新发展、参与科技新发明等,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了解科学技术、探究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从中体验发明创造的乐趣,培养科学思维的方法。 四是开发文化教育资源。临近学校的市图书馆、学校的图书室、班级的图书角,都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资源。为此,我们开展了“我读书我快乐”的综合实践系列活动,以坚持多年的“读书月”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去了解、去接触、去感受、去开启中华文化宝库,了解中华历史,认识中华名人,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充实人文内涵,增加文化含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五是开发品德教育资源。我们把青镇烈士陵园、青铜峡市第一敬老院及公安局道德教育基地等作为品德教育综合实践基地,通过参观、访问、服务等形式开展系列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让学生感受英雄、了解英雄、学习英雄,尊敬老人,而且使学生从反面人物的身上全面了解生活,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实验及研究报告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书

小学数学探究学习实验及研究报告课题立项申 请报告书 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立项申报书 学科分类小学数学 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探究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课题主持人徐威 课题组成员徐建刚万丽蔡霞付珍 主持人工作单位塘实验学校中心校本部 申请日期20__年10月 __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填表说明 一、本表须经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和省辖市教研室审核,签署明确意见,承担信誉保证并加盖公章后,方可上报。 二、封面左上方代码框申请人不填,其他栏目由申请人用中文填写。每项课题主持人一般为1人;主要参与者不包括课题主持人,至少1人,最多6人。 三、本表报送一式3份,请用A4纸打印、复印,于左侧装订成册。同时,须提供本表的电子版1份。 四、请用钢笔或电脑打印,准确如实填写各项容,书写要清晰、工整。 五、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通信地址: 经济技术开发区经南三路12号 邮政编码:450016 联系人:___ :0371-________ E-mail:ywd5sina.

2 2 一、基本情况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愿望。同样,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数学教师多关注学习目标及容所运用的方法策略,对于数学课堂的开讲导入思考较少。针对小学数学教师开讲随意或单刀直入不讲究科学性、艺术性等问题(如呆板生硬,缺乏知识的有效衔接;晦涩难懂,消解了课堂的有效生成;简单随意,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起点等),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研究,带动数学教师学习和借鉴数学课堂导入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践,加强对课堂导入原则、功能、方法、类型、技巧性等的研究,积极探索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不断丰富自身经验,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教学导入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要有撩人心智、 2 激人思维的功效。”它要求数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要把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行为,需要寻找“中介”,找到联系他们的环节。这个“中介”就是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而导入则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课堂学习的准备阶段。精彩的课堂导入它往往有安定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把握学习目标、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现行的课堂中有部分老师由于没有行之有效地导入措施而使结果不够理想。如课堂教学导入目的性不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实施路径研究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的现状及实施 路径研究 摘要:小学科学是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知识和现象进行解释的学科,而拓展性课程则是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展开 和学习,让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知科学的奥秘。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的内容处理得还不够 完善,使得很多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提高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现状;实施路径 一、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设计的现状分析 1.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小学科学拓展性课程,一般教师都会安排一些比较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 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教 师的引导、自己的实践获取更多的知识,学生彼此之间也能够就课堂中出现的问 题或是不理解的地方进行讨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借助科学拓展性课程,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个人 成长和发展。但是,从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兴趣点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对植物相关的内容感兴趣,有的则更加喜欢动物相关的课程内容。在不 同的实践教学中,学生并不能一直保持对学习的热情,很多时候无法完全投入到 课堂教学中。而且,小学科学课本的教学内容是相对较多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也 比较紧凑,教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关注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就无法准确掌 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在教学任务较多的情况下,教师对不同板块的教学内 容也无法完全深入讲解,这就会导致学生注意力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这样会逐渐 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教科研课题:《培养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课题申报\小学生课题申报 《培养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结 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简介 《培养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实验研究》于202X年1月被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立项为重点课题。我校于开题后,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印发了主课题方案,选派老师去徐州听《研究性学习》的报告会,回来后向老师宣讲。同时,教科室印发了大量的研究性学习资料、推荐了一批研究性学习读物供教师学习。 二、开展扎扎实实的研究活动。杨守亮、郑学宝等老师首开课题研究示范课,元元十位老师的子课题在市教科所举行了结题论证活动。 三、积累了大量过程性研究资料。这些原始资料的积累,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依据。此课题研究改变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给教师提了更高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速,这些因素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变革。面对这些挑战,各国纷纷把教育改革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试图通过倡导“终身学习、学习社会”来提高本国的竞争力。在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中,发达国家都把转变学习方式视为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些转变后的学习方式的共同特征在于关注探究、整合,强调过程取向和学生的主动参与。它们的基本内涵都是主张学生以一个问题作为学习起点,自主拟定研究主题、设计研究策略与方法,然后进一步搜集资料、分析并做出结论。它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表达学习的感受。这便是研究性学习。 可以说,研究性学习在今天正在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世界性主题。我们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小学科学“问题—探究—研讨—转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科学“问题—探究—研讨—转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尤惠卿 何美惠 (1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泉州市实验小学福建泉州362000) 摘要: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围绕如何使学生增强科学探究的能力,我们进行了探究模式的有效性研究,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加以总结和反思。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教学模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闽内刊076(2012)03-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提出: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是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科学课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努力创设科学探究的情景,使学生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所以,2010年3月,我们理科组进行认真的研讨,决定与泉州市实验小学自然科学教研组的老师们合作,开展《小学科学“问题—探究—研讨—转化”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课题的研究,同年5月,学院领导研究同意立项,本课题为学院一般课题。 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结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教学方法的教学策略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模式是开展各种类型的科学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结构或框架,为科学学科教学提供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比较完整的教学法体系。一位掌握若干种小学科学教育模式的青年教师,从任教伊始就可以具有一定的教学规范。我们学院设置有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向并应用于课程教学中。 2、研究意义 研究小学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在当前的科学教学改革中对于丰富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理论 作者简介:尤惠卿(1961—),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学教育。 何美惠(1968—),女,汉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市实验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实践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 课题研究方案 一、概念的界定 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探究性科学教育有明确定义:“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也认为:学生探究就是要达成探究性科学教育的要求,就是要让学生亲历这样的整个探究过程;学生的探究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学生的探究活动以科学研究的内容为线索,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难度;探究中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帮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学生探究后的发现能够不断系统化和迁移,并最终能实现预期目的;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正迈入知识化、信息化的新世纪,国际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一种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国民的综合素养,尤其是科学素养水平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党和政府确定的科教兴国和全民实施素质教育战略、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养摆在了重要的历史地位上来;正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所提出的那样,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要“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

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关键在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 1、新课程标准要求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经”;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科学探究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取自信,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不仅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与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汇报与交流等活动,还涉及到对科学探究的认识,所以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把课标的理念贯彻到学科的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和充实科学探究理论的内涵,而且便于找到科学探究实施的方向和途径; 2、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 儿童对大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或发现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去发现科学的真谛和大自然的奥秘;这一要求源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是一种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内部动机;抓住学生的这个动机,科学地设计与实施科学探究活动,能诱发学生自觉主动而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形成敢于探究、善于探究、乐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科学课程自身不断完善的要求 科学课是由一个个观察、研究、认识周围事物和周围环境的探究活动组

小学课题结题报告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 结题报告 一、简介部分 (一)标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 (二)序言: 进入新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核心理念,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的兴趣、能力,以及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等尤为重要。作为小学生,他们天性好奇、好动、好玩,对什么都想亲自看看、摸摸、试试;作为教师,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有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中,许多教师也注意到了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采用了一些手段,但都缺乏有意识的培养,大都流于形式,没有系统地、有计划地培养。怎样来保护学生的好奇性,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在科学探究中敢于动手、学会质疑、学会合作,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为此,我们提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实验与研究”,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有兴趣的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的训练。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对知识、对智慧的爱,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能力,获取知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二、主体部分 (一)研究问题 1、研究的目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面对如何培养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严峻课题,小学科学教学的地位、作用愈加突出出来,而在小学(青岛版)科学教材中,这一点得到更重要的体现。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学生的探究能力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学习者获取知识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检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如教师)对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所以,要使科学教学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服务,就必须加大学生探究的力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作为研究的问题的主要手段。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结题报告(1)

《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宜章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课题组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正进入现代教育技术阶段,该阶段重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验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辅,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索、研究并构构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一般模式。在研讨的过程中,形成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课堂的教学的参与者与引导者;同时,还有效地促进老师的专业成长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性、实验教学 一、问题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前,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且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信息网络化时代,人们获取、分析、处理与加工信息的能力是最基本的,并且是与读写算同等重要的能力之一。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十分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和实施。在我国, 党和国家为有效地应对信息时代对教育的挑战也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新的教育时代,信息技术是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将改变教育和学习的方式。 目前,我国教育技术正进入现代教育技术阶段,该阶段重视学习的方法和过程。现代教育的发展,必将促进教与学模式的变化和发展,传统的以教师传授知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的研究实验报告

《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研究》 实验报告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探究性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对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一种作业。合理的数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能给学生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更好得掌握知识和技能,进而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并形成乐于探究的良好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作业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它的设计与运用是影响教学实效的关键技术,因而我就现行小学数学作业的模式进行研究,在抽样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上,针对现在小学数学作业普遍存在机械重复作业太多,缺乏思维参与,忽视学生的潜能,缺乏自主性的问题,从“算”向“做”转变,因而提出一项新型作业模式——数学探究性作业。数学探究性作业:主要指一种以专题作业形式培养小学生主动作业的学习探究活动。学生在日常的预习、复习或者知识的实践运用过程中,将遇到的问题、困难,通过个体、合作、尝试活动等方式进行探究,通过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出了课堂再找问题,提高数学知识综合运用,培养主动质疑,设疑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探究性作业设计 一、问题的提出 【研究背景】国家教育部曾指出过:“要提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的小学作业”,“新课改”中也明确指出:要改进学生的训练方式,构建学生的训练体系,要大力开发习题对于促进学生主动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功能,把非形式推理的开放性问题,课题研究和建模求解等纳入新编习题作业的范围,与原先强调现有知识掌握巩固的习题类型相配合,组成完整的数学训练体系。因此,加强作业问题研究,开展作业改革是解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实践。 笔者在抽样问卷调查,召开师生座谈会上,发现现在小学数学作业普遍存在:一是作业内容乏味,机械重复较多;二是作业形式单调,缺乏思维问题;三是作业量分布不均,随意性较大;四是忽视学生潜能,缺乏自主性的问题;五是重视独立完成的作业,忽视合作交流完成的作业。学生对这样的数学作业非常反感。正是由于教师布置作业只从本意出发,忽略学生心理需求,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抑制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抑制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受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影响,数学作业产生了不少弊端:忽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没有很好的研究学生心理、理解教材,把全体学生置于同一起跑线上,让发展水平并不相同的所有学生去完成整齐划一的训练任务,造成有能力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在练习设计的安排上存在着只注重练习的“量”,而忽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总报告 高唐县固河联校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课题 研究总报告 高唐县固河联校 【摘要】 阅读不仅是学生搜集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发展学生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从小学开始促使学生广泛阅读。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历来备受重视,它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阅读教学‚耗时多,效果差‛的特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采用什么阅读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题实施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验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况的调查,提出实用的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是山东省规划课题之一,由固河联校小学语文教研员负责本课题实验,固河六个校区组织实施,承担研究。从2011年课题开题至现在,近三年的实践、探索,对这一课题有了深度的研究,并产生了一定的效应,达到了预期目标,对我校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起到了引领和促进作用。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情,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语文课程目标首先从阅读的数量着手,它提倡扩大阅读面,并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是,目前在小学六年的课本中,阅读课文合计才三、四百篇,几十万字。这又如何能培养好与时代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在新世纪飞速发展的今天,素质教育已成为改革和发展之潮流,它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与课外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全方位的教育体系。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我想首先应该是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臵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而语文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以往,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盲目、低效的状态,学生的阅读仅限于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无法真正由课内逐步向课外过渡。广大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始终长抓不懈,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基于此,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试图通过这个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对现行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从深度、广度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 二、理论依据及实践意义 (一)理论依据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许多弊端:学生的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很少阅读文学名著及报刊文章。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以语文教材为中心,向周边辐射,让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课外读物,使课内阅读成为课外阅读的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补充。 同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课外阅读的目标:第一学段、第二学段要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大语文观念下的语文教育,它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完善教育。要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从而提升儿童的语文综合素养。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5则范文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5则范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概述 (一)、研究内容及目标 1、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合作、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2)通过优化教学活动过程,达到教学活动氛围和谐化、教学活动过程审美化,使教学过程由高耗低效转变为和谐高效。 (3)、探索和谐课堂构建的策略及机制,最终形成师生、生生,师生与环境高度和谐的理想课堂。 (4)、改革课堂教学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 (5)、通过研究,激发教师课堂教学智慧,使教师掌握和谐教学的内涵,享受专业成长的快乐。 2、研究内容: 我们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课堂教学和谐性的要素: 课堂教学中人的因素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无论是教与学的活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想和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都是围绕着学生——发展着的人来进行的。教师因素: 首先是正确的教育价值意识.这里指两个方面:一是面向所有学生,二是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培养。单纯学科教学的想法应当调整。事实上,教学目标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如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巩固,心情的调控,正常的教学程序的建立和优化,认真细致的习惯,学习方法的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的培养,渗透德育教育等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还有是主渠道和效益意识.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里,课堂占主要部分。学生在每一天的学习中成长。他们的成长需求是多方面的,作为育人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责无旁贷,既教书又育人。

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意识。这里有一个参考系的问题,我们的课堂教学好不好,根本上取决于学生。教师的教学素养高,教学艺术水平高是基础保证,一节好课根本在于,大多数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思想修养上有多少真正收获,这些收获对学生现在的近期学习的目标和长远的发展有多大帮助,这应当通过学生来体现,心中要有学生.即教师是服务,引导,指导,而不是主导,更不是包办。 还有教师的教学艺术素养、教学实践能力,在建构和谐课堂教学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因素(这里我们是站在和谐课堂教育的要求来思考)学生的价值意向心理特征分析: 首先对于小学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形成,有意无意在思考这类问题,但又有不够深入、不够全面,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易于变化的特点。笔者认为,提价值意向可能更为恰当;他们的身心正处于较为剧烈发展变化的阶段,新鲜感强易于接受新事物,对周围的人和事的接触有自己的看法、有时又身不由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事物现象进行归纳和概括。在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等的标准正在形成和建立,而又不是很完善;在现在和将来和长远发展的架构上,还处于变化和调整中。这些特点都是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当具体分析和考虑的。因势利导、适宜适度,为构建和谐课堂教育创造条件。 还有智力因素。学生的思维、语言特点和兴趣方向、学生的认知结构的分析。一般而言,正常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不大,但个体对某一方面或某一方向的关注程度、敏感程度,和在婴幼儿阶段、小学、初中阶段的感知学习情况不同造成不同学生个体在不同学科学习上的认知结构差异。通俗说法是,启蒙入门的早晚。就基本能力和思维能力仍不会有太大差距。学生的这种差异使班级集体中的个性化十分明显,给班级授课这种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现实困难。而这是现阶段还不能有太大改观和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每一个学生又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这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努力空间,也是师生建构和谐课堂的基本条件,构建和谐课堂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整合,尽可能多的学生的各种有利于因素,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地调动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